课程改革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改革的要求

篇1

一、表现较好、成绩较好

1、xx同学在校表现较好,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学习成绩良好。望今后能在勤奋学习之余多参加一结些有益的活动,使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

2、xx:老师一直为你有很强的学习积极性和班级荣誉感而高兴;当然也为你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但你也要知道学习尤如急流划舟,不进则退。希望你能再接再励,争取更好的成绩。

3、XX:在校你很自觉,会守纪,关心集体,生活俭朴,作业也能及时认真完成,是个好学生。在学习上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成绩也较好,但是还须加把劲,继续保持下去,争取更大进步。

4、xx:对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你都能自觉遵守,对学习也抓得很紧,受到各个课任老师的赞扬。在这里老师要对你说的是除了学习之外,也要注意多参加一些对学习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活动,要做到各方面全面发展。

5、该生在校关心同学,遵守班级纪律,积极参加各项有益活动,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及时完成,学习目的性较明确,本学期学业成绩有很大提高,望今后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

6、该生在校上课认真听课,作业独立完成,尊敬师长,积极参加劳动,有较强的表现能力,学业成绩较好,望今后再接再厉,争取更好的成绩。

7、xx同学学习认真勤奋,书写端正,字体大方漂亮,作业完成相当好,并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关心集体,帮助同学,一直受老师同学的好评。但在学习上也要更注意学习方法,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8、xx:作为班长相对会累点,作为班主任我理解你也感谢你。你在德智体各个方面都做的很好,在班里也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很可贵的,但有时你会稍为脆弱,顶不住压力。所以在这里我要送你一句话:坚强点,你会做得更好!

9、XX,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活泼善于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富有进取心的好学生。你热爱班级,乐于助人,并能知错就改。但是你总是跌倒在同一个地方,是否自己应该多加思考,找出原因?其实这道理我也给你说明白,关键的是你有没有认真去做!

10、xx:一学期来你为班级做了很多工作,辛苦了。你为人大方,热情,乐于助人;学习认真刻苦,努力进取……你的优点大家有目共睹。做是你作为班长,你对大家严格要求是对的,只是有一点在管理同学时一定要实事求是,还要注意自身言行,严开律己,以身作则,这样就更容易开展工作。

11、xx:你勤劳奋的学习态度,俭朴的生活作风,令老师很感动。我知道学习对于你是件乐事,相信只要你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大收获的。若能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相信你能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12、你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课堂上很高兴听到你那清脆悦耳的回答声,作业认真完成,书写端正,学习成绩优异,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你尊师爱师,平时乐意为老师办事。但你意志不够坚强,太容易掉眼泪了。希望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勤奋学习。 表现较好、成绩一般:

13、诚实、文静是你良好的一面;能积极参加劳动,努力为班级争取荣誉是你优秀的一面;但学习则是你薄落的一面。老师知道你也很努力学习,所以你缺少是学习的方法,记住好的学习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能也可以向XXX同学学习,多和她探讨,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的。

14、该生聪慧、文静、热心助人。人有一定的主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求知欲强,学习态度端正,专心听讲,作业认真完成,但成绩还不大突出,还望今后注意分析自身各方面原因。多加努力,争创隹绩!另外该生普通话较好曾在年段“五四”朗诵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15、XX:老师赞赏你胆大、乐观,又很关心集体;能歌善舞,字也写得很好,可谓多才多艺。但在学习上一定要加强,作业要认真完成,不会的要多向老师同学请教。同时课后也要抓紧些。只要你能做到相信不久以后你的成绩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表现一般、成绩较差

16、你的表现不差,你的表现也不很好。说你表现不差是因为你基本上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作业也能按时完成;说你表现不很好,是因为你不能做到积极主动(在各个方面),学习是要有积极的进取心,做其它的事也一样。老师相信其实你很有本事,只是你没有表现出来,下个学期把它表现出来,好吗?老师在等你,大家都在等你。

17、性格内向不是什么缺点,但过于内向就不好了,一定要改变过来。你要勇于参加各项各项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和大家融洽相处,不要把自己和大家隔离开了。只要你这样去做老师相信到时你会有很大的变化:和同学关系好了,学习成绩也会好的。

18、xx同学平常表现一般,对学习兴趣不够强,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经常讲话或发呆,导致成绩一直较差。望以后能注意改正不补,加强学习,争取更大进步。

三、表现较差、有好之处

19、xx:运动场上你奔跑如飞,为班级争得了不少荣誉。但在运动场外你却表现不大好,有时还有违规的行为。老师知道你爱玩好动,这不是缺点,不是过错。错的是你在不该玩的时候玩,为此你也受了不少批评。老师希望你在假期好好思考,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非常好?好好努力吧!

20、XX:看你作业认真,字写得漂亮,的确是一种享受,说明你有着认真的态度。老师一直认为上课好讲话的同学一定不会是你,但为什么又偏是你?如果能把这种态度用到课堂上,那么所有的同学包括老师一定会赏识你的,那时的你一定是很优秀的,我期待着你以后有好的表现。

21、xx:能坚持参加晨读、午自习和晚自修这点做得很好,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这也做的不错。不过你身上也有很严重的错误:上课喜欢讲话,影响到课堂的秩序。这个坏毛病一定要改正,不要因为这个毛病影响了你的学业,也影响到你自己在老师同学眼中的形象,更影响到我们班级的声誉。老师希望在下个学期你会变得很好!

22、你活泼好动,很顽皮,爱说话。有时上课不够留心,还有些小动作,作业很马虎,有时分辨不出写了些什么字,和同学要好好相处,不要太小气了。当然你也有你的优点如:在集体劳动时,你十分迈力。不过老师更希望你能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学习上。

四、表现较差、各项皆差

23、xx:所有老师都认为你是位头脑灵活的学生,然而你不是把你的聪明用在好的地方;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你的性格很坚强,但你不是用在对待困难上;所有的老师包括班里的同学知道你现在要变成一位好学生,但这不能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己,你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你的决心。认真努力吧!

篇2

1.新课改面临的几个矛盾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新课程在我区各地的先后实施和不断深入,它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

1.1 课改新理念与传统教育旧观念之间的矛盾。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尽管初中物理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但在教学实践中,仍有部分教师还是穿新鞋走老路,不注重探究方式和探究过程,把物理的探究性实验改成验证性实验,不会整合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而对于物理新课程,很多老师更是觉得接触的时间短,虽然有经过短期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那也只能算是粗略了解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深入人心,就会陷入形式化、表面化的命运,只有在观念上彻底打破这“三个中心”,新课程的实施才有了根本的保证。

1.2 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与教材配套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随着《物理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很多物理教师都觉得书是越来越薄,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对物理教材中的有些栏目不会合理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课时“矛盾”比较突出,同时《物理课程标准》又比较“虚”、不好把握,新教材刚开始全面实施,各种教学硬件、设备跟不上新课程的步伐,资源严重短缺,这又是一个矛盾。

初中物理是普通初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从课程的性质可以看出,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更是离不开实验。就我校当前的实验现状,形势很不乐观,学校的实验器材和场地严重短缺,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几乎都是靠教师用嘴来讲,学生无法去看、去做,这就更谈不上探究过程的落实,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不用说了。

1.3 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跟当今教师队伍的不适应。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中学教师比较缺乏的是:教育理论功底不够深厚,未能及时更新教育理论,知识面较狭窄,学科本位意识强,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较差,使得后劲不足,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跟不上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出现了教学方式和学生活动走两个极端。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按教材、教学参考书“教”的,实验几乎都是一些验证实验,可以说教师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教书匠”。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性,从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新课程也赋予教师新的角色意识,由对物理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转变为对课程开发的设计者;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跳出仅仅对物理学科本位的关注,走向对当前教育改革形势的准确分析和把握,同时争取主动、迎接挑战。对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方面,新教师的能力普遍比较强,但往往过于花俏,甚至有些物理实验都不做,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背离了本次课改的初衷。

2.新课改对物理教师的新要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初中新课程的实施,我国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从追求教师数量的满足转为追求教师质量的提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的实施对物理教师有以下几点新要求:

2.1 物理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2.1.1 由重知识转授向重学生…。传统教学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人的发展,新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同时还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2.1.2 由重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传统教学的最大失误是以“教”定“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提倡和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一转变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动性,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通过理解学习内容。

2.1.3 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传统教学另一大弊端是注重结论,轻视过程,这种方法忽略了人类认识的过程,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让其背下来。这是一种舍本逐末、断送教学的做法。没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学生探索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培养不起来的。

2.2 改变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正如《纲要》指出的“改变了以往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中,物理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2.2.1 创设物理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求知的乐趣。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学以致用。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创设情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讲授《重力》时,教师可以说:“地球像一个转动着的巨球,为什么不会把人给甩出去?借此引入“重力”概念。为引发兴趣,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遐想:“如果没有重力,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宇航员在太空上几乎处于失重状态,他们的日常生活情景会是怎样的?”课堂沸腾起来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唤起了学生极高的学习热情。

2.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使用,可以大大加快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播速度。例如:上“眼睛和眼镜”这节课时,可采用投影与幻灯的结合。投影用以显示文字、数字等,可以书写,使用方便,它可作为提纲导引式讲授主要重点知识。然后,教师深入浅出讲授与显示投影的配合,再用幻灯机显示彩真的“眼球的结构”、“近视眼及其矫正”和“远视眼及其矫正”的图片,详细讲解剖析特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2.2.3 改变重知识传授转情感教育的倾向,注重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结合。在传统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教师往往忽视其中的“情感”。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

2.2.4 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提倡自由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物理课程教育过程中,把科学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懂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新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习对过程的体验,注重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注重了学生主体的充分体现,对于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有重大的意义。

2.3 新课程促进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在教学一线上的我,对此有很深的体会。而本次物理新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较大的空间,促使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3.1 深入课堂,大胆尝试草根研究。教师立足自身,关注课堂,聚焦课堂,把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提高课堂教学绩效为出发点,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归宿,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即教师的草根研究。

2.3.2 把握教研信息,参与中学教研活动。斯腾豪斯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参与教学课例研究等多样化研究活动,不断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积极参加县教研部门组织的各类物理教研活动、教学竞赛活动。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或从他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促进自我不断成长。

2.3.3 自学、学历进修。随着学科专业知识发展与更新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再学习。因此,教师应主动购置一些专业书籍,进行专业提升。但是,教师业务进修和专业提高应把握以下几点,即首先要立足一个“新”,因为教师是一个面向未来的职业;其次要着眼一个“宽”,教师要注意不断拓宽知识面,满足教学的需要;再次适当注意一个“专”,应适当加强专业的深度,做到居高临下;最后,落实一个“用”,即加强理论与知识的应用,增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同时,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时,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即面授与自学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动手实验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研修、参观访问相结合。

结论

篇3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篇4

一、 理解课程标准,树立新观念

国家教育部新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前我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以我为中心地位。我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把体育锻炼当作短期行为,考虑最终考试能顺利通过便完事。我教学中忽视长远效益,忽视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忽视心理、社会两个领域素质的培养,没有把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彻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自从“体育新课程标准”思想的提出,对我的教学的改革有了指导性,我感到,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习惯、体育能力以及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自我评价,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为他们今后走出校门,走向“完全靠自觉行为来维系的终身体育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 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

1.精选教学内容

以前体育教学以运动项目或以我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的确,要根据目标去选择内容,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教学留有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教学内容中精选适宜学生学习的五个领域,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兴趣的内容,实用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的内容,如:武术、韵律操、羽毛球、毽球、体育舞蹈等。还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以科学精选的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淡化“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指教学过程中直接搬用专业化、成人化的竞技运动,强调学校体育为竞技体育打基础,从而忽视普遍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使平时体育课堂教学变成了专项运动训练课。我认为,如果这样教学,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淡化运动训练成分,强化教学方法传授;应淡化对生理指标的注重,加强对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的注重等,使平时的课堂教学更贴近中学生。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对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机制的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所以我一直反对“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现在教学新课程标准理念给了我极大的支持,平时上好一堂体育课该怎么上心里就更有数了。同时我也努力学习,在工作中加强业务进修,提倡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去达到和实现体育教学的五个领域目标,扬长避短,最终实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灵活运用教法

新课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跳短绳》一课,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教法上,我尝试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小兔、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练习过程中,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学生只要一见到我,就拿着跳绳跑到我跟前,让我数数,面对学生的进步,我深感成功的快乐。当然,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我想,只要在意,改变在教学中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去完成作为中学体育教师适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篇5

关键词:注册工程师;工科教育;培养方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82-02

一、引言

注册工程师制度是国家执业资格制度,是对工程技术人员实行的一种门槛准入控制。该制度有助于提高工程师的技术水平,便于国际上的交流和互认,在发达国家已经实施了许多年。我国建设部信息中心于1992年印发《建筑师、工程师注册制度研讨会纪要》通知,开始探索注册工程师制度。我国人事部和建设部于2001年公布了《勘察设计行业注册工程师制度总体框架及实施规划》,对各部门职责做了总体规定,为后续的工作开展制定了纲领。

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的及格率,可以部分地反映出该专业的办学水平。现在大学教育与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仍有脱节,毕业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才能成为合格的注册工程师。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充分满足注册工程师能力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工程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本文以我校勘察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注册岩土工程师能力要求的专业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的措施

1.修订培养大纲。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代表了工程界对岩土工程师知识结构的总体要求,也为我国高校制定培养大纲提供了重要参考。本课题组根据考试大纲,提炼出注册岩土工程师所需的岗位能力,调整我校勘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所要求的大岩土概念。

为了方便学生毕业后尽快获得行业“准入证”,我们将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中绝大部分的知识点都分配到大学课程中去,以求教学内容涵盖注册考试内容。同时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减少课程的总学时,尤其删除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部分。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不仅包括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化学等公共基础课的内容;还包括理论力学、工程力学、工程地质等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还包括边坡加固、基坑支护、施工技术与组织、桩基工程、地基处理等专业课的内容。要掌握这些内容庞杂的、相互联系的知识,需要对现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描绘出能力要求与课程之间的对应图。

2.优化课程体系。我国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包括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要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与能力,必须有相应的教学改革与之相配套,注意课程之间的整体联系。在课时分配上注意参照注册资格考试大纲,科学分配课程学时,调整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充分研究课程内容以及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小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构建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使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比如在土力学中适当增加渗流固结、斜坡土压力理论,为今后从事地基处理、边坡加固、基坑支护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基础工程课程中,适当增加桩基设计方面的知识,并引入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规范的一些内容,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在技术课程中,增加岩土规范与建筑法律法规的内容,这也是注册岩土师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也会影响到学习效果,专业课程开课的前后顺序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岩土工程勘察这门课重点在于介绍勘察技术,同时又是工程地质、土力学等课程知识的综合实践与应用,所以应该把岩土工程勘察安排在土力学之后讲授,因为土的工程性质和土的分类这些内容要依赖工程地质、土力学课程的内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对基础类型的建议,也需要有基础工程作为先修课程。

3.改变授课方式。改进教学环节,尝试采用案例教学、互动讨论、观看录像、论文报告、室内试验、野外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以案例教学法为例,课堂上的工程案例是为学生进入实际工程所作的准备,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既有机会提出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意见。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们解决问题的种种方法都可以提出来并加以比较讨论,这为他们将来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满足注册岩土工程师能力的要求。在岩土工程实践过程中,不少工程问题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培养了较好的设计、施工、管理和沟通等综合能力,毕业时即可以胜任工程师岗位的工作任务。例如根据一栋高层建筑上部荷载和地质勘察报告,如何确定基础方案就是一个综合问题,要采用桩基、筏基、箱基中的哪一种基础类型,除了考虑建筑功能、结构强度问题外,还涉及到各工种互相配合协调、深基坑开挖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等。如果学生没有培养出综合应用能力,就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

三、课程改革的成效

1.专业培养方案更加完善。本课题组采用实地走访、分发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岩土公司企业、本专业校友进行调研,听取他们对专业改革的意见,了解福建省的人才需求趋势,结合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大纲的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使本专业培养计划能够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本课题组还跟踪本专业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能力培养的进程,及时调整教学方案,还增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内容,并根据每年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试题进行调整,使其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优化后的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更加明确,各教学环节之间衔接更加紧密,课程体系突出主干课程的核心作用。

2.教材建设体现了注册工程师的能力要求。以前的教材编写是以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为依据,对行业的注册考试关注不够。现在我国土建行业已基本建立起完善的注册考试制度,作为行业准入门槛。但现有的大部分教材,还是没有体现出注册考试的影响,这样使学生毕业后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准备注册考试。本课题组以其中的专业基础课《基础工程》为切入口,编写了较有特色的教材,体现了注册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3.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工程实践教育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通过地质实习、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测试实习、边坡基坑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岩性辨别、现场试验、岩土设计等方面获得实践训练,以达到人才培养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实践性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的性质不同,分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依照课程的安排顺序,遵循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单一到综合、由模仿到创新的过程,循序渐进,组成了较为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凸显行业特色。相关的成果获得我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后续需要解决的问题

1.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机会有待增加。在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岩土工程师的培训任务很大程度上由企业承担,而我国的岩土工程毕业生在职业培训方面还未形成体系,施工企业和设计院大都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和实践经历。人才市场的需求和毕业生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迫使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与注册师执业制度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要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机会。

2.教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我国青年工科教师这几年数量大增,普遍缺少工程经验,这样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方面就难免捉襟见肘。在兼职教师方面,我国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学造成工作时间和教学时间冲突,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和鼓励,所以到大学兼职教学的工程技术人员不是很多。

参考文献:

[1]曹霞,金凌志,蓝丽江,付强.注册师制度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

[2]李飞,霍宁.我国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制度与高校教学改革探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1).

[3]孙超,常虹.与注册岩土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28(2).

[4]张云峰,詹界东,李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与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接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1).

[5]周德泉.岩土执业资格制度下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J].交通高教研究,2003,(2).

[6]黄真萍.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4,(4).

篇6

关键词: 输入输出假设 输出驱动 《精读》

一、引言

2013年7月,教育部新一届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英语专业分委员会成立。新一届教指委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和制定《外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及外语类各本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刘贵芹,2013;钟美荪,孙有中,2014),以此保障外语类本科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外语类专业的教学评估体系,开展新一轮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仲伟合,2015)。新《国标》的培养目标为: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和必要的相关专业知识,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国标》对能力要求表述为:学生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在新国标的指导下,英语专业各门课程的培养方案相应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以适应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这一革新的时期,基础课程的改进如何适时地与新国标相接轨,如何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中实现新国标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值得身在一线的任课教师思考。作为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前提――课程的理论依据,是教师们首要探索的问题。目前在外语教学的学术讨论中,“输入―输出”假设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分别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实践。

二、语言“输入―输出”假设

20世纪80年中期,二语习得理论中出现了Krashen输入假设、Swain的输出假设。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通过理解含有略高与他们现有水平的结构的输入沿着自然顺序进行;尽管对习得的完成来说可理解性的输入是必要的,但它还不够,因为学习者还需主观上摄取他们理解的语言输入;输入借助语境和语言之外的线索,并通过简化变得可理解,进行有意识的语言调整是没有必要的;说话是习得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学习者的输出并不直接有助于习得。然而,仅靠可理解的输入不一定是学习者获得很高的二语学习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开始对输出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其中Swain提出的可理解输出假设明确地阐明了二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有助于促进他们流利和准确地使用语言。Swain提出学习者在进行语言输出时就需要对该语言的规则有明确的理解和掌握,因而输出能促使学习者更有意识地关注新语言信息的形式。输出能有效地使学习者在接受正确反馈信息的同时检测他们对目的语的假设,从而帮助他们纠正错误。Swain认为输出假设对语言习得有四大功能,即注意功能、检测假设功能、元语言功能和增强流利性。

自2000年以来,国内学者纷纷在学术期刊上介绍并探讨输入-输出假设理论,同时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广大学者对输入-输出假设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是从语言习得者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的教学研究,并没有对一线教师具体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估,细化到每一堂课的实践要求提出更加明确和精准的设计,教师往往困惑于输入和输出到底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安排,在这一过程如何起到监督和评价的作用,什么形式的输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这一理论在一线教学中产生的实际理论指导的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不能更加有效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开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三、“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

输出假设探讨的是二语习得理论,主要研究输入和输出在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是针对二语教学效率提出的理论。文秋芳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动力更大,不仅促进接受性语言知识运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欲望;在教学目标上,培养说、写、译表达性语言技能更符合社会需求,因此说、写、译等表达性技能为显性目标,听、读接受性技能仅为隐性目标;根据社会就业的实际需要,学习者可以从说、写、译中选择一种或几种输出技能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输出驱动假设认为输出驱动可以提高学生汲取新语言知识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输出驱动假设将职场需要的输出能力作为教学考核目标,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则培养部分表达能力。输出驱动假设给教师的实践环节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同时使得教师主动思考如何把所讲授的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有机结合,更加量化、更加科学、更加精准地实施教学。无疑,在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输出驱动假设为其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思想和依据。

四、输出驱动假设下英语专业《精读》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以往对《精读》这门英语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课教师都对“精读”中的“精”字在教学过程中颇感困惑,到底要怎么讲才能达到“精”读。之前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过输入-输出假设,但是发现单一的课文讲解的输入和课外材料的补充及课下的口头和笔头表达的作业输出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输出能力,很多情况下多留为形式,究其原因,是对此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理解有误、有偏差,认为只要给学生一定量的输入,比如课上对课文的逐字逐句的精讲,然后通过课下学生对课文的模仿写作或是简单的练习就能达到学生语言技能的提升或锻炼,然而实践下来发现,学生普遍兴趣欠缺,作业完成的质量不高,而这种精的讲解往往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一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很可能听得云里雾里。如何实现新国标下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够适应将来的职场要求,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要求:

1.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开展。

笔者在学习并研究了文秋芳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后,认为这一假设能够明确地、精准地、科学地、量化地对教师的教学任务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有的放矢地、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并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从而改变以往教师只是从性质上凭着教学经验授课的这一现象,而是制定明确的输出任务,提供相应的输入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输出提供适当的帮助。整个过程中,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教师通过难度适中的输出任务促进学生英语技能的输出练习,从而内化成能力。这一教学理念和模式与以往的教师经验式的课堂教学相比,赋予了教学过程更强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因此,一线教师要适时地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开展。

2.设计真实的输出任务,提供恰当的输入材料,提供适当的输出帮助。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在课前设计说、写、译的产出活动,这些输出任务需要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交际真实性和语言难度适当。输出应当多与学生的实际输出活动的真实有效性相结合,与其交际实际表达的需求相匹配。如在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中,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政治体制和思想、中国的风俗习惯进行说、写、译的训练,从而能够让他们真实地感受交际的场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所讲授的课文内容的输入上要与输出任务相吻合,输入材料和输出任务之间的关联度要高,真正达到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输出帮助,可以通过课上反馈,课下解答,利用网络平台、微信等互联网媒介促进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语言输出,让他们明确语言的学习目标性,提高开展的积极性,并且能够逐步提高语言能力。

五、结语

在新国标的指导下,教师应当适时地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的指导有的放矢地具体量化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通过说、写、译的输出任务提高其英语的语言交际能力才是《精读》这门课程新的改革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孙有中.英语教育十大关系――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初探[J].中国外语教育,2014,(1).

[2]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外语界,2013(6).

[3]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2).

[4]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篇7

关键词:国家职业资格;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一、课程改革背景

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理念“应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的设计,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同时,还应立足于国家职业资格要求的素质,达到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国家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的协调统一。

二、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根据国家职业分类及企业岗位需求的调研结果,本课程设定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编制工作说明书、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筹划实施招聘、培训员工、管理绩效考核、管理薪酬、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等,并为学生获得国家职业资格奠定基础。

它所对应的职业是企业的中低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如企业的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岗、招聘专员岗、薪酬专员岗、人力资源经理助理岗等,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课程目标设计

本课程的目标包括能力、知识和素质三个方面。课程首先依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及相关岗位的职责,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要求的素质,分析提炼出课程的能力目标;依照能力目标,选择主要支撑知识,提炼出知识目标;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特点,考虑其需要的其他能力或素质,确定出素质目标。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基于国家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设计及教学安排

基于国家职业资格素质要求,按照工作系统化要求,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具体岗位及任务,设计出课程的各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细分为多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的训练都针对相关岗位及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力求在项目化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的考证需求。课程具体项目设计及教学安排如表2。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

篇8

(一)课程改革是适应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影响到各自的学科领域,对各学科的理论建构产生冲击;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缩短了人类之间的地域联系,各种社会文化必然会在相互碰撞中融合和重构。这一切反映到教育中来,必然要求教育对此做出积极反映。我国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在新时期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不断满足国家对不同领域的人才的需求。课程改革必须对此做出积极的反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是社会需求多样性的迫切要求

社会需求是课程发展和改革的真正动力。社会需求决定了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结构和课程的内容,甚至包括学生的知识结构。社会需求是多方向,多层次和迅速变化的,这就对学校课程设置提出了要求,要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多样性的需求。

(三)课程改革是高校提升自身能力的需要

高等学校从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进行学校课程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开设具有其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走特色办学之路。然而,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不足也使学校面临发展的瓶颈。高等学校要想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课程改革,以提升自身能力。

二 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障碍

(一)学校自身缺乏改革意识,课程设置落后于时展

我国的课程设置大多由国家的指令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决定,缺乏弹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这种现象――僵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我们正常的课程教学和国家社会在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但是,由于学校本身缺乏改革意识,这种状况还很难得到较快的改变。学校课程设置中,课程内容陈旧,教材质量不高,落后于时展,这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教育主管部门缺乏长远规划

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课程设置应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划,统筹安排。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一个合理的统筹规划,一些高校在部分专业设置上又过于盲目,造成了一定的教育资源的浪费,给学校课程改革带来了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学校课程改革时,教育主管部门要进行合理的引导,统筹规划使学校课程改革能够良性发展。

(三)学校课程改革缺乏社会关注度

学校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密切程度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然而,在当前的高校课程设置中,传统课程结构缺乏灵活性,较单一和缺乏弹性,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狭窄,难以适应社会职业的转换,特别是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而,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时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紧跟时展的前沿,加强对社会的关注度。

(四)教育投资体制的不合理

学校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开发研制新的课程体系。然而,由于国家教育投资体制尚不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政府有限的投资向一些重点大学倾斜,以及企业投资、个人投资及其他社会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偏低等等。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学校苦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难以完成其系统的学校课程改革,只能是进行局部的调整,造成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陈旧,难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五)教师对学校课程改革的阻抗情绪

在学校进行课程改革时,许多教师从各自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对课程改革大多采取抵抗的态度。他们认为新的课程计划要求他们学习更多新知识,掌握更多新技能,从而获得更多新的课程实施能力。课程改革还要求他们协调新的人际关系,调整彼此的角色等。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处理许多新问题或者担任新的角色。这样,使教师感到不安全,很不适应,引起他们的恐惧与忧虑,从而增加他们对学校课程改革的阻抗情绪。

三 关于我国高校课程改革障碍的对策

(一)加强学校创新意识,加大学校课程改革力度

新形势下,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学校课程设置,增添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科目、新内容,培养紧跟时展的人才。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课程研发和改革力度,应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开发设置与社会中的最新发展领域相关的课程,培养社会的急需人才。可以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协议,走校企合作模式,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同时,各高校要以发展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研发科学发展的最前沿领域,走在时代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发校本课程,增加选修课比重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考虑本校实际情况的状况下,开发合适的校本课程,以促进学校课程设置的丰富性。校本课程的设置在学校课程改革中具有其独特的地位。校本课程的开放应密切联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课程的设置是为人才的培养服务,人才的培养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真正做到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密切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促进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度发展。

高校课程一般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组成。课程改革应从选修课开设的质量人手,开设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避免盲目开设,保持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同时要协调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丰富选修课的科目、内容,是课程改革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三)加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合理引导

我国课程改革应采取“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方针,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教育现状及本校具体情况,协调好统一与多样的关系。针对某些学校课程改革中的盲目性,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合理引导,统筹安排,促进其健康发展。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在深入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不断修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对高校课程的设置做出修改,通过合理规划和理性引导建立起系统的课程开发模式,帮助高校在课程改革中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培养社会急需人才。

(四)密切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

加强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学校课程设置应以社会的需求为前提,学校课程改革应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社区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基础,通过社区教育对社区成员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促进文明城市的建设。通过课程改革培养新型人才,以促进社会经济、社区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会引领学校的课程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高等学校课程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完善高等学校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因此,高等学校为适应社会文化的变迁,需要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进行学校课程改革。

(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渠道教育投资体制

在进行学校课程改革中,特别是一些新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许多学校由于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很多好的课程改革设想难以实行。这就要求我们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渠道教育投资体制:一是政府的财政投入保证到位,同时要做到教育投资的公平、公正;二是吸引企业投资教育,引领企业摆正投资方向;三是加强政策扶植力度,积极鼓励民间力量投资教育;四是走合作办学之路,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发展教育事业。学校应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增加课程研发资金,建立健全多渠道的教育投资体制,促进学校课程设置的顺利进行。

(六)提升教师改革意识,消除阻抗情绪

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 行动导向 校企合作 综合评价

技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技能人才,而传统技工教学重教师、轻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等诸多的问题导致技工教育失去它本身的活力和优势,所幸的是目前众多技工院校积极开展“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聚焦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体化课程改革,倡导回归教育的本质。在如火如荼的一体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本文是在开展管理类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三年多的实践中,针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分析之后进行的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思考一:课程改革思维的突破

课改思维引领整个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理念的宣贯是课程改革进行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要理解课改的实质思想,还要积极主动地改变自我思想和习惯行为,建议技工类院校可采取学校动员、系部组织集中培训、教研组分组开展培训等方式分层次进行,也可派教师外出培训带回课改信息,让人人都有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改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厘清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认识盲点,如工作页≠练习本、学生开心≠教学达到效果、新课改≠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要讲课等,将成功的课改案例与教师一起分享,积极鼓励教师,只要迈步就是进步,从思想认识上扫清障碍。

二、思考二: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突破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要达到的是“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要求将企业的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但目前技工院校开展课程改革的重大瓶颈是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或长时间脱离企业实践,这是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原因,只有教师真正了解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的内容,才可能从根本上推动一体化教学,这也给各技工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和学校教师下企业的实践提出紧迫性要求。

三、思考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的突破

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职教特色,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方法使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都得到提升,对教师普及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培训和应用是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前提,将行动导向教学法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二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四、思考四:一体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环境的创设非常重要,但在场地、设备、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开展一体化教学场地的建设,颇费思量。

途径1:同类多个专业调研,了解专业实践的核心项目和任务内容要求归纳项目和任务实施的软件、硬件、场地要求策划、筹建承载多功能的一体化实训室,这种途径可在财力、场地有限的情况下从整体上综合利用资源,防止一体化实训室建设华而不实。

途径2:利用多媒体展示场景和设备或流程。

途径3:用手工制作布置场景。

途径4:带典型任务到企业实地调查了解。以上内容在管理类不同专业内可酌情选择。

五、思考五: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监控、评价的突破

课程改革永远向前,课程改革的目的使职业教育愈来愈接近职业本质,为检验课程改革的效果及持续改进课程,对课程的质量监控、评估、必不可少,这种监控、评估目的是保证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目的。

以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三个层次为例:

三年制中级班(学制:在校学习2年+下厂实习1年)

三年制高级班(学制:在校学习2年+下厂实习1年)

四年制技师班(学制:在校学习3年+下厂实习1年)

学生考核方式不再拘泥卷面成绩和作业,考核方式趋向多样化,包括日常评价50%+期末成绩50%或完成一个工作任务作为成绩等。

在日常教学实施中,可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会、教师的听课评课、教学设计检查等了解课堂教学实施。

在校第二年可通过综合职业能力测评和专业技能鉴定检验教学效果,“下厂实习1年”中,可开展由第三方企业评价,把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企业评价、教学综合评价融合在一起,检验培养效果,从而对整个专业课程改革的效果做全方位的系统评价。

同时通过监控、评价可检验同一专业各个培养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否清楚,培养目标是否达到,从而反思和改进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职体育;改革;体育课程;课程改革1.前言:国务院在2005年了振兴我国职业教育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这一文件顺应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紧接着在2006年又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标志着我国高职院校建设从数量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好的要求,此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也进入。但与其他专业课程改革快速推进向比较,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较为落后。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运用“高职体育课程”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发表的权威性论文屈指可数,显然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没有得到权威的认可。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走访相关的专业学者,分析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不能与其他专业同步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并给出加强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2、高职课程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我国高职课程改革在上世纪末进入进步阶段,主要是为了转变职业院校学科式教学模式,改革之前高职院校普遍把专业理论放在主要方向,轻视专业技能的教学。为了转变与世界接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本世纪初期,借鉴欧美职业教育发展国家经验,开始提出以“职业能力”或者“职业导向”课程改革理论。在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之后,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理论。但无论是重专业、轻技能,还是“职业能力”或者“职业导向”,或者是“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都没有引起体育教学者的重视,虽然其他专业课程改革紧跟时代的要求,课程改革紧锣密鼓的进行,但体育课程改革越来越落后与其他专业课程改革。笔者使用互联网,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词为“高职体育课程”,检索CSSCI文章,时间跨度为1995-2012年共17年,检索出文章105篇,平均每年只有六篇,但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为1215所,与庞大的院校数量比较,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明显偏少。这充分说明了体育课程改革明显落后与其他课程改革。孙雷鸣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曾经提出,体育类职业技术学院应开展校企联合,但毕竟全国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很少,研究成果不具备普遍性;陈捷、周猛强等进行了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但当他们提出以“职业导向”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的时候,其他专业已经进入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过程中,明显落后与其他专业。所以,体育课程改革无论是改革的广度与改革的深度,都无法与其他专业相比。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也是如此。即使进行了零星的改革与试点,也是较为落后的改革,当其他专业开始启动时,体育课程还在进行学科教学,当体育专业进行为“职业导向”为理念的改革时,其他专业已经进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改革时代。

3、原因分析

3.1 固守学科化的体育课程

造成学科化体育课程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我国课程体系受前苏联学科课程影响较大,即使进行了多轮“去学科化”的改革,但由于课程执行者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还是在执行一个学校一本教材,不分学情、不分地域、统一要求。把掌握基本体育技术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职院校虽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与本科学科化的教学有本质的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就决定课程改革的方向不同,不能沿用本科学科教育的思路与方法。所以,这两个原因是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固守学科化教学的原因,这是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

3.2 没有明确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虽然高职院校在各个时期明确了课程改革的办法,但体育课程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既不能完全遵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改革的办法与思路,但也不能脱离这一思路,又要兼顾体育课程本身的目标与诉求,就是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是由于在两者的不能统一,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混乱,有的课程改革者和课程实行者认为,既然是高等院校,本科体育课程改革就应当与高职院校一样,进行学科化教学。有的人认为,应该把完全遵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用考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体育课程本身的目标就可以了。有的学者认为,既然是高职院校,就应该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由于课程改革思路的混乱与纷争,造成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滞后。

3.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能力

课程改革需要身后的课程理论基础与探索的精神,这是改革的前提条件。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数又过去的中专院校升格而来,很大一部分教师没有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加之,我国高职院校扩张速度过快,大量课程执行者为近几年新进入岗位的新教师,还不具备课程改革的经验与能力。高职院校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不能与本科院校相比。由于我们体育教师的培养与选拔体制的缺陷,体育教师的理论素养不高。所以,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能力还不足。

4.建议

4.1 坚持“健康第一”第一的体育课程改革前提,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4.2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把体育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开发一些既有锻炼价值,又能配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

4.3 给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政策扶持,鉴于高职体育课程改革滞后这一事实,在、课题申请、业余进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与政策支持。

4.4 建立体育课程改革的团队,各个高职院校把理论水平高,有能力进行课程改革的教师组织起来,组件体育课程改革的团队。(作者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编号:2011029Y.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