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贫困学生资助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贫困学生资助办法

篇1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认定;贫困生资助体系;贫困程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11-03

为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问题,党和政府从2007年起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内容组成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学生及家长对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政策的广泛了解以及贫困生资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得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成为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使高校在贫困生认定及国家助学金评选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近年来我院也采取了许多办法确认贫困学生及贫困的程度,有些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需要引起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重视的问题,有的问题已经超出了高校学生管理体系所能应对的范畴。本文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梳理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对贫困生资助体系重要性的再认识

2007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本科、高职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决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意见》中规定“助学贷款”和贫困学生认定工作由高校完成,2009年9月起,“助学贷款”改进为生源地贷款,具体由中国农业银行和开发银行操作。但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目前仍然由高校承担,由于高校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贫困生认定制度和办法,贫困生认定已成为困扰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一道难题。因此,解决贫困生认定难,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认定制度,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变得异常突出和紧迫。要解决好贫困生认定这个现实问题,就必需尽快建立一套有效的贫困生的衡量标准。

二、现有贫困生认定体系出现的问题分析

1.评定模式单一。目前,我国对贫困大学生的认定没有统一的模式,现许多高校普遍采取的认定模式为:高校以上级主管部门确定的资助比例为依据,根据各院系或专业的学生数,按照比例确定各院系被资助的人数,各院系再按照同样的办法确定各班级人数,然后根据学生申请、班级评定、院系行政部门(党总支)核实的方式确定最后被资助人员。不可否认这种认定模式具有较好的监督功能,同时也存在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带有一定的平均主义色彩;二是受认定比例的限制(平均20%),些专业或班级贫困生人数相对较少,为完成任务把并不贫困的学生也认定为贫困学生,造成资助经费未能用在刀刃上。

2.资助的覆盖面和经费额度均偏大。财政部、教育部决定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上调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将平均资助标准由年生均2000元上调至3000元,且覆盖面占学生总数的20%,在还没有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贫困学生认定标准和操作程序的前提下,这样的资助面偏大,使得有限的财政资金存在浪费现象。我们认为应减小资助的覆盖面和经费额度,把资金通过设置高校勤工助学岗位,以工资的形式发放给家庭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

3.真假贫困生难以界定,假冒贫困生现象滋生。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的贫困生认定方法,依据的是生源地政府提供的“贫困证明”和由学生本人填写经当地民政部门盖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一些地方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存在很大的“水分”。我们在2010年秋季学期的贫困学生认定工作中,针对个别班级申请人数多而资助名额有限的困境,采取了电话访问生源地村干部的办法,结果所有受访村干部都说自己的学生家庭贫困,之后我们由辅导员召开专门的认定会议,申请人先逐个陈述申请理由,之后由全班学生投票表决,以票数多少来确定资助人。但此种方法对口才好、善于表现的学生以及平时与同学关系好的学生有利。随着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会更大,给高校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带来很大压力和困扰。

三、对促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建议

1.要改革贫困生的认定机制体制。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保证资助资金使用的效益与效率。现行的贫困学生认定是通过学生提交的由学生所在地行政部门盖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初步确认贫困生。2010年9月我系对一个班级提交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初步确认为贫困的学生逐个电话回访了当地村委会主任(或村支书),回访的结果都证实他的学生家庭贫困。这也让我们认识到改革并完善贫困生的认定机制的迫切性,今后要想做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需尽快改革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措施,力争使进入贫困生档案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确确实实的贫困生。

2.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由于地域原因造成的贫困。2007年11月,我院由学生资助中心牵头,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辅导员参加,组成几个工作小组,对当年认定的安徽省内的贫困学生家庭进行走访,我带队参加了阜阳、淮南两个地区14名贫困学生的家访,走访中发现绝大部分贫困学生尤其是地处太和、界首和临泉农村的学生家庭确实非常贫困,但也有极个别处于城市边缘的学生家庭并不贫困。但并未采取进一步且行之有效的措施纠正。2009年暑假,我院又组成四个工作组对福建、四川、山东和黑龙江等省的当年认定的贫困学生家庭进行抽查走访,我参加了福建省贫困学生的家庭访问,通过走访发现地处福建山区的学生家庭,由于交通闭塞家庭经济情况普遍较差,存在地域性贫困的问题。2012年11月,我院再次组织了对已经认定为贫困学生的家庭抽查走访,取得了很好的审查核实效果。通过对贫困学生家庭的走访,我们这些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深感责任重大,也感到要尽一切可能做到公平与公正,把党和政府对贫困学生及家庭的关怀落到实处。从贫困学生家庭回来时我们的工作人员连在饭店吃一餐饭都感到来自内心的自责,也让我们尽己所能给贫困学生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3.沿用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数据。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财政部、教育部根据生源情况、平均生活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各省资助面。其中:东部地区为10%、中部地区为20%、西部地区为30%。我们认为,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大一新生的贫困学生认定工作,可部分或全部沿用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数据,因普通高中的资助工作,考虑了东、中、西部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将信息延伸到大学,可以克服学科专业及地区间贫困学生分布不均的问题,又能解决新生刚进校,辅导员、班主任短时间难以摸清学生真正贫困与否的工作现状。对短时间解决高校对大一新生的贫困学生认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4.要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队伍培训工作,建立必要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贫困生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是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工作人员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作人员应了解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不断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加强现代化办公学习,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真正为贫困生排忧解难。

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任重而道远,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如何更加公平公正地解决好这一问题,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贫困学子的人性关怀是值得每一位学生管理者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如何鼓励贫困学生自强自立,家穷志不穷,拓展渠道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奋斗开创美好的未来,过一种有尊严又自立的生活,需要政策制定者和落实者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15):237.

[2]周延琴.段晓菲.当前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7,(12):131-132.

[3]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Z].

[4]蓝超英.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8):63.

篇2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现状影响社会支持网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普遍实行交费上学,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并呈上升趋势。认真研究贫困大学生的现状以及贫困对其的影响,积极构建和完善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成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为全面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从整体上把握他们对贫困的认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态度,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和单独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信息和数据收集。本次问卷调查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27份,回收率为85.4%。调查院校为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和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等5所类型不同的省属本专科院校,基本涵盖了目前高校各种类型贫困学生的情况。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经济来源

1.生活费用很低。在接受调查的427名贫困学生中,贫困生每月花费在200―400元之间的290人,占67.9%,其中每月花费在300元以下的达到237人,占55.5%;每月花费在200元以下的占到20.1%。学生花费占主导地位的前三项分别是:伙食费、日用品、书籍等学习用品。目前,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20%左右的贫困学生仅仅能够维持吃上饭。

2.家庭普遍贫困。2008年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4761元(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1元),年收入786―1067元的为低收入人口。从调查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000元以下,达不到全国农村居民平均收入的占60.9%;低于2000元的占44.5%;低于1000元的低收入家庭占22.2%。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以家庭为主,国家和社会在这方面所能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相对比较少,因此家庭的贫困程度是决定学生生活现状的主要因素。

(二)对于贫困的认知及其影响

贫困,既是一种现实状况,又是个体的主观感受。贫困大学生个体对贫困的主观认知,对于他们应对贫困和克服贫困带来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1.多数贫困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贫困,并且能够努力降低贫困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选择“把贫困当作人生的一种磨练”和“要靠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来改变贫困现状”的人数达到了99.3%。这种积极的态度能够促进学生在身心方面健康成长,同时帮助学生积极面对目前的暂时性困难,并主动寻求帮助去渡过难关。有70.7%的贫困学生认为“较少因经济困难而感到情绪低落”,有68.1%认为“家庭经济条件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影响一般或比较小”,有80.1%认为“自我意志会带来克服困难的勇气”,有45.9%“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有83.1%表示“奋力争取美好的前途”。

2.学习勤奋努力,但贫困对他们的发展也具有制约作用。从调查的数据看,有12.2%的贫困学生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前3名,76.3%的学习成绩处于班级前20名。可见贫困并没有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有26.0%的贫困学生准备报考研究生,有27.4%打算专科升本科,有25.5%参加了自学考试,有24.1%报考了职业资格认证。有67.4%的贫困学生认为“贫困激励自己积极进取,自我发展”,只有3.5%的是被动学习,没有动力。但是,只有25.5%的贫困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以后为社会作点贡献”,“为报答父母及亲戚朋友的关怀”的占63.0%,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对贫困学生关爱和资助的力度不够。

3.贫困对于人际关系的影响。在人际交往和参加集体活动方面,有75.9%的贫困学生认为经济贫困不会影响到个人的人际交往,有92.5%能够主动参加集体活动,有61.1%与宿舍同学关系很好。这说明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总体上比较正常,贫困大学生没有明显地因为贫困而影响与同学的人际关系,也说明目前不论贫困与否,大学生都基本能够正确面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贫困。但是,贫困学生在“通讯费”和“人际交往”方面费用支出很少,对于他们的发展性人际交往势必会产生影响。

(三)获得社会支持的现状和贫困大学生的愿望

了解贫困学生获得社会资助的现状和对外部支持的愿望,政府、学校和社会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构建完善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工作的实际效果。

1.贫困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现状。从调查的结果看,有70%以上的贫困学生得到过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方面物质上的资助,但有24.6%的贫困学生从来没有得到过社会的经济帮助。社会力量对学校、学生的支持与帮助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里面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还非常低。

2.贫困大学生对社会支持的愿望。68.9%的贫困学生对资助方式的倾向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收益。同时,有50%左右的贫困学生抱有获得国家助学金、减免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的愿望。

3.现有资助方式的不足。自1994年以来,中央财政采取多种办法包括动用总理预备金,专门用于资助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过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努力,高校已初步建立起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社会资助、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现有资助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国家奖助学金和社会资助等方面。

三、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建议

确保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所系。只有发挥好政府、民间力量和全体民众的合力,教育才会逐渐公平。做好贫困学生的社会支持工作,政府统筹和政策导向是根本,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是关键,社会广泛参与是基础,保障学生成才是目标。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完善贫困学生资助法规。政府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国家应尽快制定完善解决贫困学生问题的相关法律,科学界定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在贫困生社会支持网络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各种资助的内涵、主体、范围、原则、方式、程序和法律责任,形成高效有序的资助工作体系,使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有法可依。

2.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建立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设立贫困学生短期无息、低息生活费贷款,实行贷款方式多样化与多品种化。针对不同贫困状况大学生,可采取完全无担保贷款和有担保贷款两种形式。要由政府出面给贫困学生贷款做担保,承担拖欠风险,解除银行的后顾之忧,减轻学校负担。

3.将贫困学生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范围。政府必须建立起完善的相关政策支持系统,将贫困学生纳入当地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范围,从而实现政府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职能。

(二)发挥高校有效整合支持资源的主体作用

1.合理、科学、全面地确认贫困学生。界定贫困学生是开展各项资助工作的前提。高校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全面的评定体系,既要有定量的调查,又要有定性的标准。可以根据本院系的特点,设立一个较为具体的“在校学生生活状况调查表”,利用学生互相之间都比较了解的优势,让学生结合贫困证明和平时的了解情况,给各位学生一个评价和打分。然后,班主任或辅导员召集各班班长、生活委员和各宿舍舍长,给出判定,综合衡量,最终确定出贫困学生名单。

2.科学整合运用资助资源。要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科学整合国家、社会、学校等提供的资助资源,根据每一位贫困学生的实际需要,努力为其量身定做资助方式,尽力提供奖、贷、勤、补、减的有效合理的物质帮助,提高资助效果。比如对特困生可以增加助学金或减免学费,而对于一般贫困生而言,则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的支持方式。

3.重视非正式资助渠道的开拓。高校要积极主动地“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对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宣传,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要按照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原则,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学生“精神脱贫”教育的力度,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困和资助,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助的意识,既不要因为贫困而悲观厌世,抱怨生活的不公,又不要因为接受了资助而产生自卑心理或依赖心理,积极勇敢地面对和克服现实的困难。

(三)发挥社会力量的辅助作用

1.大力募集社会资金资助贫困学生。帮助贫困学生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巨大压力,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募集社会资金来资助贫困学生,具有极大的潜在开发空间。政府要在社会捐资免税方面进一步放宽政策,鼓励以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名义在高校内设立专门奖学金,奖励那些成绩优异但家庭困难的学生。要引导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为高校贫困生提供做助研、助教、助工等勤工助学机会。

2.加强教育基金会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会在汇集社会资助资金、有目的地进行资助方面的作用。目前,我国教育基金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规模还是资助范围,都还难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应尽快完善我国基金会运作管理模式,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保障教育基金会的合法权益;完善基金会内部运营机制,实行基金会专家群体管理,规范申请程序,实现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实行基金会财务情况对外公开制度,提高基金会运行的透明度。

篇3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望、问、查、访法;励志教育

家庭贫困学生是指学生及其家庭难以筹措到资金支付学费以及其他在学校中发生的费用。贫困生一般占在校学生的20%,他们的存在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面对日益突出的贫困生教育和资助,国家、学校、社会经过多方的努力,制定了一整套的奖、勤、助、贷、减的政策,这些无疑为贫困生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1 当前认定办法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校的贫困生认定办法是在地方政府开具贫困证明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班级民主评议,报院系审批,经学校批准后予以认可,并有资格享受国家的相关资助。该程序已经较为合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1 贫困证明不能反映学生贫困的真实性

作为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情况复杂,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辅导员很难获悉。同时,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也为贫困生的认定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并降低了贫困生证明的可信度,即使有三级证明,也不能完全说明其家庭经济问题。

1.2 班级民主评议难以全面反映情况

在当前贫困生的认定过程中,采用班级民主评议的方式,希望有效的借助班级同学的观察,真实、客观的反映班级贫困学生情况。事实的情况往往是一些真正的贫困学生,由于心理上的自卑和性格上的内向,在班级民主测试上不愿意说出自己家庭的客观情况。而一些性格外向,家庭一般的同学,却在讲台上勇于自我表现。同时,完全依靠班级同学的评定,其中也避免不了一些能虚作假行为,这些都客观上造成了认定工作的困难。

2 望、问、查、访法在贫困生认定上的应用

为了有效的解决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思考是否能够建立一整套做法、通过相关教师的工作,真正的将贫困生认定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总结出望、问、查、访的方法。

望,就是在开学之初,由辅导员仔细的观察每位学生及其学生家长的衣着、使用物品等情况,这一情况,往往是对该学生经济家庭状况的最直接的反映,以此为依据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状况。

问,就是在开学进行贫困生建档时,结合申请的学生及“望”的结果,重点对学生进行交流,落实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并将结果反映在贫困生建档表中。

查,是指辅导员老师在检查宿舍的过程中,重点检查申请贫困生建档同学的物品情况,这些是其经济情况的最直接反映。

访,是指有条件的情况下,直接对贫困生的家庭进行家访或者向宿舍同学征求意见,了解其平时的生活、学习及思想状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依据。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基本框定班级贫困学生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学校既定的程序性工作,能够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3 基于感性认知的贫困生认定方法的工作要求和效果

贫困生认定工作中需要的望、问、查、访的功夫,需要辅导员教师在工作中具有细心的观察力和注意力,能够注意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并且将这些细节记录下来,以便在贫困生建档时使用。

贫困生工作是一项国家的惠民政策,若要将这笔资金用到实处,就需要辅导员充分的体察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要求,将工作落到实处。

笔者在所在的学校基于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贫困生方法的认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在以往,一些家庭不贫困的学生,也会获得贫困生资助,会引起班级同学的不满,也会对学校资助工作的公平性照成负面的影响,甚至出现在后续贫困生励志教育工作中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整体励志工作效果。通过这种贫困生认定方法,有效的提升了认定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资助环境,使国家的资助资金真正的落到了实处;另一面激发了受助学生的励志积极性,同时,使更多的家庭贫困的学生积极励志,在符合学院的受助条件后,争取相应的贫困生资助,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2007(5)

[2]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手册 2009(9)

篇4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输血型”资助模式; “造血型”资助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29-03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随着高校扩招,教育费用的逐渐增加以及地区差异、金融危机等的影响,部分工人下岗,农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校大学生贫穷比例越来越大。据统计,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比例已达到在校生人数的20%~30%。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它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关系到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资助政策。

2007年5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从而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大力加强,资助覆盖面有了大幅度提高。中央财政支出由上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07年下半年的95亿元,加上地方财政的投入,达到154亿元。2008年全年达到308亿元。随着新的资助政策体系全部落实到位,每年国家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全国每年将有大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全国平均每100名大学生中就有20多人可以获得资助,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过去每人每年平均1500元增加到2000元。每年资助34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7倍。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每年奖励资助5000元。每年有51万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获得资助,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资助面相当于过去的10倍。总资助面由原来的占在校生总数的约2%扩大到现在的全国平均约20%(西部地区高校达到约占在校生的28%),资助范围已经超出了不少院校的贫困生数据库中的学生总数。

在教育部举行的2009年第五次新闻通气会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代表教育部再次做出郑重承诺:确保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2009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会议要求,积极配合当地财政、银监等部门和有关金融机构,大力推进、扎实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力争在贷款学生人数和贷款金额上有大的突破;要严格按照规定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4%~6%的经费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绿色通道,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奖、贷、助、补、减、缓”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等资助政策的实施,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政府救助贫困学生、维护高等教育公平的坚强决心。然而大家普遍关注的是贫困生的上学难问题,如助学金、贷学金、奖学金问题,大多把目光聚集在经济问题上,而如何解决贫困生的根本问题,如何使资助资金得到高效率的使用,使资源配置的过程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的转变,已成为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输血型”资助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贫困比例越来越高的现实情况下,输血型资助模式的单向、非循环、不可再生性等特点,使得在贫困生资助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投入增量资金,以保证资助效果不至于降低,这使国家、政府、学校长期背上沉重的负担。而且这种无偿资助因要进行贫困生资格认定,认定工作的不合理以及制度的不完善,还导致了许多搭便车行为的产生。“输血型”资助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资助目标单一化

目前我国资助相关政策的实施,都是重点围绕如何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帮助他们获得公平教育的机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输血型”的资助模式,以提供经济帮助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或各类奖学金,以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资助的目标着重体现为经济解困,而忽视了对高校贫困学生能力、心理的解困。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应在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对于人全面发展学说中指出:每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都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1]因此,我们对贫困生资助的目标不应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应该帮助贫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公平正义,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2.资金自我造血功能薄弱

从国外的一些高校贫困生资助情况看,基本上采用了奖学金、助学金、学生贷款和勤工助学等方式,但直接发放现金和减免学费的方式正在淡化,奖学金、勤工助学正在成为各国普遍采用的资助模式。[2]而我国在资助过程中,贷学金、勤工助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没有抓住并充分利用好资助政策,没有把资助资金用足、用好,对怎样走出经济困境的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工作力度不大;二是有的资助部门和单位在资助方式和措施还欠实效,容易流于形式和将措施简单化;三是资助资金来源的单一以及资助工作目标的单一使得资助资金的自身造血功能薄弱。体现在具体资助工作上,就是片面强调经济解困,重点放在资助资金的投入上,没有兼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忽视了“以商养学”。因此,扩大资助资金来源,将增大资金投入与资金增值保值相统一,实现勤工助学的公司化运作,在实现其助人、育人目标的同时,增加其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整个系统良性运作下去。

3.个人解困能力相对不足

“输血型”资助模式,重点是将资助经费直接发放到学生手里,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支持、物质支持,帮助他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而不是着眼于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努力为贫困生搭建提高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平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高校贫困生比例高、勤工俭学机会少,经济困难会导致一部分贫困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贫困生个人能力和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那么他们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将受到限制,由于这些原因而导致他们在毕业后出现找工作难的局面,也会影响到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同时使贫困学生也陷入更深层次的贫困窘境。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等四种能力的大学生,使其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相对于物质帮助,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和紧迫。贫困学生的经济解困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输血”,学生无法在受助过程中获得创造收入以及提高能力的机会,并不能实现有效资助,“造血型”资助新模式才是实现贫困生资助工作良性循环的根本所在。

三、合理构建“造血型”资助新模式

在我国总体财力不足、政府无法从财政中拨出更多的钱来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在当前环境下培养更多或者新的输血功能,或是在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机制下,整合资助各方力量,调动各方积极性,合理构建一种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换的资助新模式,将“扶贫与扶志、扶能”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个系统的运作良性循环下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1.明确有效资助的目标

首先是经济解困。贫困生经济条件的贫乏源于家庭经济基础,它不在后天的选择范围,贫困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改变自身的状况,而国家要做的就是在每个人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提供有效资助政策,增加经费投入,使学生摆脱相对窘迫的经济现状。其次是能力解困。过去我们在很多时候认为贫困生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其实不然,大部分贫困学生最迫切的问题是提高其综合素质。如果只是想方法“给钱”而不是加以教育引导其自立、自信、自强去“赚钱”,那么这种解决只能解一时之渴,而且极有可能使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最后是心理解困。经济贫困往往会导致贫困生丧失某些权利和机会,造成他们自卑或不平衡的心理。资助贫困生,不仅对其进行经济补偿、能力培养,同时也要进行心理疏导,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增强资金的自我造血功能

当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有增多趋势,仅靠学校自身办学经费与政府支持,完全解决学生上学费用问题非常有限,必须主动加强与银行、企业、校友、社会热心人士的联系沟通,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社会捐款、校友基金会等多种途径筹措经费以减轻高校的经济压力,实现学校专项资助与社会支持扶助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实现增大资金投入与资金保值增值相结合,在学校高度重视的同时,根据学生人数和困难学生比例加大勤工助学的资助力度,同时又要“以商养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兼顾,实现资金的自身造血功能。

3.建立“造血型”的资助新模式

贫困学生自身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有效资助的真正体现,也是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要体现。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不仅要解决其上学难的问题,还要帮助其在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同时得到提高,从费用上的外援式依赖到自己努力挣钱“自养”式的转变,树立一种“自救自助”意识。通过开展培训讲座、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活动,为他们提供机会,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提高贫困生个人的综合能力,使之有实力参与社会竞争;并引导其树立勤俭自强精神、诚信意识、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自我解困。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转变,减轻政府负担,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才是助困的最终目标。

经济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还是我国宝贵人力资源健康发展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根本出路是“输血型”向“造血型”资助模式的转变,使贫困学生得到更有效的资助。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70.

篇5

第一条补助范围和对象

享受“两免一补”资助范围内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

第二条资金来源

(一)市、县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费补助工作以县为主组织实施,资金由市、县财政分级负担,由市本级及三县根据本区域内享受寄宿制生活费补助的学生数、补助标准和各自应承担的比例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二)教育部门接受的捐赠;

(三)动员社会各界献爱心等;

第三条补助标准

补助标准按学生一年实际在校天数,一般按239天据实补助,原则上每生每天补助1元,资金筹措困难的,可先按每生每天0.5元补助。市级将按各县实际发放标准补助50%。

第四条补助对象申报、审核、公示程序

享受生活费补助的寄宿制贫困家庭学生,应与“两免”同时申报、同时审核、同时公示,各县要严格执行资助政策公开、资助对象公示等制度。

第五条补助资金拨付

(一)每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县教育、财政部门根据各学校上报的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相关审核材料,填写《合肥市农村中小学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统计表》,审核无误后分别上报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二)经市教育、财政部门审定后的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专项资金,由市财政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拨付到县级财政部门。

(三)县级财政部门在收到市级财政部门拨款后15个工作日内,连同本级安排的补助资金以及审定的享受补助生活费的学生数和学生名单,将资金分学期打入各学生家长的补贴农民资金卡中。对于是孤儿的学生,则直接打入其监护人帐户,并注明是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

第六条补助资金的监督和检查

(一)各县要加强对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补助资金是否按时拨付到位,是否真正落实到符合规定的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手中,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二)对于经费使用不当、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套取资金、挪用以及拒不落实补助资金的,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相应削减该县有关教育专项经费。

篇6

学校资助工作保密自查自评报告【一】 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对我省学生资助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晋教材[2009]1号)、临汾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对全市学生资助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临教计统[2009]2号)文件,为进一步总结我院学生资助工作经验,及时发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我院实际,我们首先安排了对学院各系部学生资助工作的检查,学院党委书记亲自动员部署,资助领导组办公室主任亲自安排工作。要求各系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认真进行自查,其次对有关处室的资助具体工作进行了检查,在全面检查的基础上,形成了我院的自查情况报告。

一、资助工作政策宣传贯彻落实情况

1、加强领导,健全领导机构

学院下发了《关于成立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领导机构的通知》(临职院[2007]45号),成立了资助工作四级管理机构(院、处、系、班)。国家助学金实行法人代表负责制,书记秦国杰是学院资助工作第一责任人;各系主任均为领导组成员,是本系学生资助工作第一责任人;从不同的管理层面,对学院助学工作各负其责。学院领导组办公室既是资助管理机构,又是处理日常事务和受理咨询举报的的办事机构,办公室主任由学生处处长担任。配备专职人员和专门设备具体负责学生资助工作。

2、领会精神 吃透资助政策,

学院积极组织参与助学资助工作的师生,全面学习国家和省有关助学金资助政策情况,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我院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以及国家助学金申请、审批、发放工作流程。

3、广泛宣传、家喻户晓

在招生宣传时就将国家这一惠民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学生进校后,学院又组织班主任在班级进一步广泛宣传,同时也利用教室板报、橱窗、展板等进行宣传,使党的政策深入人心。

二、助学金发放与管理情况

1、规范申请、审核流程

我院制定了《中专学生国家助学金发放管理实施办法》(临职院发[2007]58号),明确了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按学年申请和评定,按月发放。学生进校后以系为单位组织填写《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助学金申请表》,并递交相关证明材料,学院以系为单位受理学生申请,组织初审,并将初审结果在学院内进行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交院学生资助办公室,由学校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受助学生汇总表》报至临汾市教育局审核。

2、及时规范、发放到人

学校为每位受资助学生分别办理银行储蓄卡,直接将助学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工作中三令五申,一再强调,不得以任何实物或服务等形式,抵顶或扣减国家助学金。学院为学生办理银行储蓄卡,不得向学生收取押金等费用。学校于财政资助资金到位后,立即组织人员对享受国家资助同学的个人信息再做一次核查,力求准确无误,及时将国家助学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我校二00七年秋季学期可以享受的学生2038人所有资助金额已发放到位,二00八年春季学期发放助学金1982人次,所有资助金额共301.5万元已全部发放到位;2009年我院上学期共有受助学生3371人,根据资助资金到位情况分两次发放。第一次资金于1月到帐,计1340250元,我校于3月底把这笔助学金发放到1710名同学银行卡中,平均每生750元,共计发放1282500元;第二次资金因尚未到帐,因此还没有造表发放。

3、建立规范的台帐

学院资助管理办公室建立专门档案,将学生申请表、受理结果、资金发放等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分年度建档备查,帐目清楚。

4、关于5%经费的提取、管理和使用情况

学院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学费,并从事业收入中提取部分经费,主要用于困难学生资助和意外伤害赔偿,出台了《关于设立学生意外伤害赔偿和救助基金的实施意见》设立专户进行管理,我院近年已提取了50多万元进入了专户,用于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减免、校内奖学金、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意外伤害处理等方面的开支。我院目前为止,已实际支出专项经费计81.6876万元(大写:捌拾壹万陆仟八佰柒拾陆元整)。手续完备,帐目清楚。今后仍将继续按试行办法积极实施校内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的申请、审核和发放。

三、举报投诉电话的设置和举报投诉的处理。

我院为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公开设立举报投诉电话03573087555,设立了院长邮箱和院长热线,对学生举报投诉的事情保证在三个工作日内进行积极调查和妥善处理,确保整个资助评审、公示发放程序的公平、公开、公正。

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情况

关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所有的专业会议和统一培训,我们都派专人进行学习,目前系统运行应用情况正常。所有有关学生资助工作的统计报表及情况我们都能做到及时准确上报。

五、学生资助工作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我院在学生资助工作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在这项工作中,对于学生申请助学金档案,我们采用各系审核,报院资助中心再审,学生处(领导组办公室)最终审核、公示后群众监督的三审一公开办法,同时,定期以系为主自查和不定期院领导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资助管理体系进行全方位的严格管理。

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申请各类助学金,我们制定了规范的工作流程,及时准确的掌握全院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并与主管院领导进行沟通,力争做到尽量及时帮助确实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

我院学生人数较多,流动性较大,实行的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学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多在教学系部,助学资助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环节较多,核实学生情况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工作量,发放过程中难免存在有拖拉现象。同时,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管理系统与国家助学系统目前尚处于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阶段,相互衔接不够紧密,逻辑关系不够精准等,又加大了我们的工作任务量和审核负担,希望能够尽快使其更趋完善,操作更加简便,把学生资助工作真正做到更好。

学校资助工作保密自查自评报告【二】 为认真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保证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根据《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和《京山县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免除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下面对资助贫困学生工作情况自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xx年秋季在籍学生共231人。一年级40人,两免生9人,收费标准40元/生,收取31人教科书金额1240元,20xx年人平退教科书金额17元,共退527元;二年级37人,两免生6人,收费标准40元/生,收取31人教科书金额1240元,20xx年人平退教科书金额17.5元,共退542.5元;三年级39人,两免生11人,收费标准85元/生,收取38人教科书金额3145元,20xx年人平退教科书金额31.2元,共退1154.4元;四年级38人,两免生8人,收费标准85元/生,收取30人教科书金额2550元,20xx年人平退教科书金额31.5元,共退945元;五年级43人,两免生9人,收费标准85元/生,收取34人教科书金额2890元,20xx年人平退教科书金额35.5元,共退1207元;六年级34人,两免生6人,收费标准85元/生,收取28人教科书金额2380元,20xx年人平退教科书金额36元,共退1008元。总计退款5383.9元。

20xx年在籍学生236人,住宿生124人,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500元/人,贫困寄宿生15人,共发放7500元。

20xx年在籍学生228人,住宿生118人,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500元/人,贫困寄宿生35人,共发放17500元。

20xx年在籍学生218人,住宿生110人,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615元/人,贫困寄宿生25人,共发放15375元。

20xx年在籍学生140人,住宿生76人,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750元/人,贫困寄宿生15人,共发放11250元。

二、主要做法

1、宣传资助政策。

在校内和学生所在村、组张贴布告宣传相关资助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2、成立资助贫困学生评审领导小组

资助工作政策性强,为了把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社会满意,让最困难的家庭子女受益,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其他领导和班主任等为成员的评审领导小组,健全监管机制,确保专项资金落到实处,顺利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体现资助政策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不受经济影响,能认真学习、完成学业。

3、确定资助范围和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并优先考虑以下几类:

(1)、孤儿(含艾滋孤儿)、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无直接经济来源的学生;

(2)、父母一方已亡,生活十分困难的;

(3)、父母双残或单残,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4)、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5)、家庭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力,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6)、残疾家庭子女、残疾学生;

(7)、家庭被镇民政办列为特困户,持有特困证,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者的子女。

(8)、双下岗职工家庭子女,家庭为民政部门确定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者的子女。

(9)、低收入、家庭经济绝对贫困,无力支付在校寄宿生活费用成员的子女。

3、资助对象认定程序。

(1)、公开资助信息。宣传资助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2)、资助申请。贫困家庭学生家长(监护人)填写《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申请表》交村委会审核后上交学校。

(3)、评审及公示。评审小组对申请资助的学生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审核,拟定受助学生名单并公示;公示期内,如有异议的,评审小组对有关情况进行重新审核。

(4)、上报。学校根据公示无异议的受助学生名单,填写好《京山县贫困学生认定汇总表》上报。

(5)、资金发放。资金到位后,学校及时将补助资金足额发放,并履行好领款签字手续。

4、享受资助的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根据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返贫的实际情况,对受助的贫困家庭学生作出适当调整。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1、贫困学生认定难度大。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能如实说明家庭情况,班主任也不能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工作中不易把握。

2、资助名额有限,致使少数贫困学生暂时不能享受资助。

资助工作是一项爱心工程,惠民工程,也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关爱留守生,教师访万家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全面覆盖,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家庭宣传政策,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一如既往地严格执行政策,使资助工作真正惠及到每一个贫困家庭的子女,让领导满意、家长满意

学校资助工作保密自查自评报告【三】 根据 《x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金管理情况检查的通知》(x教民办发[20xx]84号),按实际情况,现特将我校中职助学金工作自查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自20xx年底国家开展中职学生助学金工作以来,在x市教育主管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我校认真贯彻财政部、教育部制订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xx】84号)、《省财政厅 省教育厅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黔财教〔20xx〕94号)等文件精神,加强学校国家助学金资金监督管理,确保国家财政资金安全使用,发挥有效作用。我校积极有序的开展工作,不断完善以国家助学金工作,并成立了助学金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程序评选,严格按照发放程序组织发放,将助学金名额全部向全校师生公示。且已于20xx年开始按照市财政局、市教育局文件精神,将每次国家助学金全部及时发到学生银行卡中。学校已将历年各班级学生申请表、受理结果、资金发放等有关材料和工作情况建立专门档案,专人管理。

二、学生助学金的评审

我校凡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均符合国家助学金的申请条件。按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凡农村户籍中职学生均可申请国家助学金,对x市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通过以下途径认定:属于低保户的;属于残疾人家庭的;下岗失业家庭的;居委会、街道办事处或父母单位出具家庭贫困证明的。我校不存在虚报学生人数、将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申报套取国家助学金的情况。

三、 我校国家助学金管理与发放工作基本情况

一)、20xx20xx年度报告

20xx20xx年度成立助学金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彭x(监督、管理)

副组长:李x(指导、审核、监督、组织、管理)

组 员:

张x(具体负责全国中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工作及信息、资料收集、审核、上报工作)

田x、黄x(学校财务人员负责资金领取及发放)

一、二年级中职各班主任:

06级(1)班罗x、田x、06级(2)班朱x

07级(1)班刘x、07级(2)班孔x、07级(3)班卢x

20xx20xx学年的助学金发放情况

1)、20xx-20xx学年初,我校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共x人,其中20xx级x人、20xx级x人、20xx级x人。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受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为06级、07级(共x3人),具体情况如下:

2)、我校20xx年元月第一次上报应得国家助学金人数x人,(每人两月计x元)收教委拨款x,x元,实际支付人数2x人,付款金额x,x元,本次结清。

3)、第二次上报应得国家助学金人数x人(每人共三个月x0元),收教委拨款1x,x元,实际支付人数x人,付款金额105,x元,本次结余x元。

二)、20xx20xx年度报告

1、助学金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彭x(监督、管理)

副组长:李x(指导、审核、监督、组织、管理)

组 员:

张x(具体负责学生信息、资料收集、审核、上报工作及全国中职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工作)

田x、黄x(学校财务人员负责资金领取及发放、专账建立)

一、二年级中职各班主任:

07级(1)班刘x、07级(2)班孔凤珠、07级(3)班卢x

08级(1)班罗x、08级(2)班袁x、07级(3)班周x

2、 20xx-20xx学年的助学金发放情况

1)、20xx-20xx学年初,我校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共x人,其中20xx级x人、20xx级x人、20xx级x人。20xx20xx学年第一学期,受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为07级、08级(共271人),具体情况如下:

2)、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的助学金:第三次(20xx年7月份),上报应得国家助学金人数x人(每人x元)收教委拨款x,x元(本期应收拨款1x,x元,除去上期结余x元)实际支付人数x人,支付金额x,x元,本次结余4,x元,两次共结余5,x元。

3)、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的助学金: 我校20xx年9月至11月第四次受助国家助学金学生人数x人,(每人x元)收教委拨款1x0元。实际发放学生人数261人,发放金额1x元。待发学生x人,待发金额x元(已附带待发学生花名册)。第五次20xx年12月至20xx年1月受助国家助学金学生人数x人(每人x元),教委拨款x元。全部发放到学生银行卡上,无结余。

三)、 20xx20xx年度报告

(格式如上面)

四、 我校国家助学金管理程序

根据x市教委、x市财政的指导精神,我校对国家助学金的管理实行申请、审批、报送、发放等严格程序,明确规定国家助学金发放到学生本人银行储蓄卡中,一律不得以实物等形式抵顶或扣减国家助学金。且分门别类地建立专门档案,将学生助学金发放有关凭证和工作情况档案存档备查,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流动性比较大,为了解各班当月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人数,每月由班主任把本班受助学生的名单报送到校资助管理中心,资助管理工作人员根据班主任所报的名单,到班级逐个确认。要求专管员在当月初发送电子表格,纸质报表必须经校领导签字后,加盖公章呈送教育局职教科和财务科。

20xx年开始发放形式为银行卡,为尽量减少学生负担,我校积极与银行协商,在为学生办理国家助学金的存放银行卡时,免收手续费和年费共计10元,让利于学生,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这些举措都进一步落实和深化了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发放与管理。

五、严格执行政策,加强剩余资金管理

自开展国家助学金工作以来,我校认真核实每位学生的申请,详实核对信息,核对受助学生人数,学校对于国家助学金实行财务专业管理。助学金发放后剩余的金额,均存放在学校账户,从未有过虚报人数、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国家助学金的情况,学校从未发生以实物或服务等形式,抵顶或扣减国家助学金行为。结余助学金及时上报处理。

六、工作中的几点问题

学校的中职资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1、学生对申请资助需要那些材料不能及时上缴,材料不齐全,个别转学学生的原就读学校故意刁难不及时办理手续,导致不能及时申请助学金。

2、学校至今仍未建立助学金专款专帐管理。

3、学校对于宣传的力度还应加强,让学生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4、我们发现有的学生拿到资助后,有乱花钱的现象,以后我们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懂得国家资助来之不易,应花在对学习有帮助的地方。

七、 几点建议

1、由于中职生的助学金是以银行卡的形式发放,但目前中职学生年龄偏小,对于银行卡方面的常识较少,常出现银行卡丢失或被盗后不知所措情况。建议适时开展学校和银行组织的讲座活动,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2、信息审核过程中,存在着部分学生确实在本校,但与其他学校出现学籍重复不予积极配合且有故意刁难的现象,影响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助学金发放,建议国家和省教育厅制订针对某些学校学生学籍的专项政策法规。

八、 《全国中等职业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篇7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资助体系 育人 构建

近年来,在贫困助学工作上,政府、高校、社会各界做了大量的工作与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贫困助学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接踵而来,特别是部分贫困大学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诚信、感恩等品质的缺失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做好高校贫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把育人与贫困资助工作相结合,是一项重要而亟待解决的任务。

一、当前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由于贫困生的家境各异,影响他们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的因素也各不相同,所以家贫困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复杂多样的。

1.自卑心、自尊心与虚荣心并存

自卑是贫困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贫困生所有心理问题的根源。同时,贫困生自尊心普遍比较强,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尊重,然而由于贫富差距的悬殊,物质需求的匾乏,他们担心同学因此看不起自己,形成一种自尊而又自卑的心理。但是,这种强烈的自尊和自卑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虚荣心。为了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维护面子上的自尊,有些贫困生不顾家庭的承受能力,大手大脚花钱,不断购置衣服、化妆品,在各种聚会或者消费场所大把挥霍,表现出与现实条件不符的举动。

2.人际交往的闭锁

由于自卑,缺乏自信心,部分贫困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防御和戒备心理很强,他们通常表现出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等特点。他们不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对班级集体事情漠不关心,把自己排除在集体之外。他们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与他人缺乏深层次的交流。长此下去,会导致他们缺乏集体荣誉感,养成孤僻、自私等性格,甚至性情怪异,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3.依赖心理重,缺乏自立精神

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以及青年一代“自立自强”意识的落后,使部分贫困学生认为,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帮助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愿意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一味等待父母节衣缩食,等待学校的生活困难补助,等待社会各界为自己提供资助,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的身上,自己却抱着“等、要、靠”的思想,缺乏自强自立的精神和责任感,形成了依赖的性格和依赖心理。

二、当前高校贫困助学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必要性

1.部分贫困生自身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缺失

在各高校不断加强贫困生资助工作力度的同时,大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诚信状况,却是令人甚为担忧。部分贫困生由于害怕承担责任而表现出责任意识的淡薄,更为严重的是出具虚假贫困证明,助学贷款到期不还,恶意欠费、助学贷款成为助长消费等情况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和家庭诚信教育的缺位影响了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目前,大多数高校只关注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关注甚微。有的学校将诚信教育排除在基础工作之外,有的学校在诚信教育中搞形式,走过场,随意性强, 没有把诚信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最终导致大多数贫困生道德意识产生了大的滑坡。

2.助学政策使贫困生产生较强依赖心理

首先,国家资助贫困生的基本政策是“不能让一个大学生因经济贫困而辍学”,但这政策缺乏激励学生上进和督促学生自立的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贫困生把“贫困”当作资本,不愿通过奖学金、勤工俭学来获得资助,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完全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成了经济贫困和思想贫困的“双困生”。其次,个别家长和学生利用国家、学校的优惠政策谋私利,欺骗学校,把学校资助看作“不拿白不拿”,想方设法挤进贫困生行列,侵占了真正贫困学生的利益。甚至有部分学生用助学金吃吃喝喝,购买奢侈品,铺张浪费,严重影响贫困生体系的公信力和实施效果。

3.高校扶贫只停留在经济层面,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由于贫困生的种种心理特点,在越来越多的贫困生身上出现拿到资助金后大手大脚挥霍的现象。有宴请同学来进行人际交往的,有购买奢侈品来满足虚荣心、摆脱自卑感的,还有谈恋爱挥霍,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目前我国高校资助体系更多的偏重解决学生经济困难,而忽视对学生思想、人格等各方面状况的密切关注以及缺乏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无关系的。

三、构建以教学育人为主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1.完善勤工助学制度,提高贫困生自立意识

近年来,勤工助学成为资助贫困生的重要手段,是避免学生产生等、靠、要等依赖心理的有效途径。高校应通过完善勤工助学制度,加强勤工助学管理,进一步激发贫困生自立自强、敢于奋斗的精神。一方面,高校应创造条件,大力增设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使更多的贫困生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劳动来换取资助。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或社会关系,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基地,扩大资助渠道,为贫困生争取更多的社会资助。最后,应优先安排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并适当提高其资助报酬,将资助工作做到实处。在岗位设置上,可以将劳务型岗位与智力型岗位相结合,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相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2.加大奖学金力度,激发贫困生学习热情

第一,高校应加大奖学金力度,扩大奖学金的受奖面,从而激发贫困生学习热情,发挥资助工作实际效果。例如增加励志类奖学金的数量,通过以励志类奖学金为主助学金为辅的形式,进一步完善现行贫困生资助体系。以奖学金作为主要的激励方式和资助手段,不仅能增强贫困学生自立自强的意识,还能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获得提高。第二,学校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在科技项目、学科竞赛获奖以及发表文章等给予表彰和奖励的方式,将贫困生资助体系与学生学习研究结合起来,体现资助与育人的功能。

3.加强诚信、感恩与自立教育,培养贫困生社会能力与责任意识

(1)诚信教育与助学相结合

近年来,为使国家助学工作能健康稳健地开展起来,许多高校正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一方面,要把诚信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作为重点来开展,要多途径、多层次地开展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文化。例如通过开展诚信主题活动、专题报告等让学生了解诚信的重要性。同时高校应将诚信教育与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诚信自律的道德观。另一方面,又需要完善社会信用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诚信行为,形成合理的他律机制。例如,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把大学生在校德行情况、信用纪录、违纪情况等纪录建档,作为学生评优、入党、就业推荐等的依据,并随时对学生进行监督检查,对诚信守纪的学生给予利益保障,而对弄虚作假的学生给予相应的惩罚,让大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诚信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自律与他律二者相互结合能让诚信观念深入人心,促使学生培养诚信的品质。

(2)感恩教育与助学相结合

高校在资助贫困生时,不仅要帮助他们解决经济上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把该教育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学校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要让学生学会感激帮助他人,感激国家,在接受帮助的同时也主动帮助他人,用自己的努力回馈社会。这对于完善他们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还可以通过树立感恩典型,让他们真正理解感恩的重要性,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来回报学校和社会。

(3)励志教育与助学相结合

励志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高校应通过定期为贫困生举办各类励志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励志电影或专题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或社会公益活动等形式,引导他们奋发图强,激励贫困生自尊、自信、自立,形成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贫困生由于其特殊情况和面临的艰难处境,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对较高。因此,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首先,高校各学院的辅导员应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其消除消极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康的人格。其次,定期开展文化、科技、体育等各类活动,引导贫困生积极参加,让贫困生的烦躁、自卑等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疏通。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中心这个平台为贫困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提供心理咨询,让他们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最后,一个和谐的、团结向上的集体对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同学间的交流与沟通、关怀与包容能让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化解孤独、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切实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资助工作与教学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激励他们在逆境中自立自强,把贫困的不利因素转化为自我激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张晓琴.“资助”与“育人”:助学指导工作的必然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13-116.

[2]田刚健.开展“反哺”教育,加强高校贫困生的责任意识与感恩意识[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4):20-21.

[3]曹玉建.关于完善高校贫困学生经济资助体系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9):193-194.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公平;问题研究

一、大学生资助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题

(一)社会资金参与度不高,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和高校自筹,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参与程度较低,社会资金投入很少,所占的比重在3%左右。从我国目前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资助来看,虽然己经有不少企业、名人以及校友在高校设立各类奖助学金,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社会资助力量而言明显不足,不仅在资助数额上无法与其相比,我国在资助形式上也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美国的资助体系下有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捐助高校贫困生可以获得减税和免税,以及其他的一些政策优惠,我们目前还没有这些来自官方的政策优惠,所以我国高校的资助资金主要还是来自于高校所在地方政府的拨款,我国社会企业包括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对高等院校的捐助及对贫困大学生的直接资助都很少。

(二)伴随经济的不断增长,政府部门对高校的投入逐年得到保证,而贫困生对助学贷款的申请就不稳定,现在商业银行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设立诸多限制条件,每年都只有很少一部分贫困生能够通过银行的助学贷款审核。而且,按照政府开支明细,正常高校每年应该从学费收入中拿出10%用于资助贫困生以及相关扶贫项目。1999年以后全国高校连续扩招,入学人数逐年攀高,相应的贫困生人数也呈现上升态势,大部分高校在实际预算支出上没有财力来实行资助政策,有的即使执行了资助政策,也显得捉襟见肘,导致资金短缺严重。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大学生资助体系不公平的表现

(一)贫困生认定标准不完善。据教育部统计,当前我国大学生中贫困生所占比例为30%,处于绝对贫困线以下的高校贫困生所占比例为15%,大约有300多万学生。依据《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贫困大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的有关规定,高校工作者把高校贫困大学生进行了划分,贫困情况按当地生活水平标准程度分为了普通困难、中度困难和特别困难。但这种实施办法在实际划分过程中,欠缺一个有效的参照数据作为参考标准,或者说标准不统一,不能来确认高校贫困生的贫困程度,容易在高校贫困生认定中造成相对的不公平对待。

(二)政府资助相对不足。目前,虽然政府资助作为高校经济贫困大学生资助资源的最主要部分,同时政府不断加大资助额度和增加项目,但是仍然会出现一些盲区。这主要是由于:一是区域性经济发展较不均衡,贫困大学生在不同地区的数量、贫困程度都存在很大差异,目前国家奖助学金相对于一些边远地区、民族地方的高校,还远远没有达到资助的比例;二是国家奖学金虽然有8000元,但是针对的对象是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而非特定的经济贫困学生群体。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及国家助学贷款,虽然面对的是经济贫困学生群体,但是相对于一些专业6000元左右的高额学费,根本无法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三、完善我国大学生资助体系公平的措施

(一)动员社会资金,拓宽资助资金的筹集渠道。我国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的经费主要由国家划拨财政资金或者由学校自筹,来自于社会力量的资金,如企业、个人的捐赠相对于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特别少,据统计,2013年末我国社会力量对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贡献仅有3%左右。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中贫困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国家所能提供的资助资金是有限的,不能全部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资助资金短缺是制约大学生资助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都表明,要想解决在校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单单依靠政府的资助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包括企业、民间机构以及一些社会团体,应该大力倡导企业和个人进行资金捐助。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就要积极拓宽资助资金的筹集渠道。政府要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提供的助学岗位不能局限于校内,也可以是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助学岗位;学校要积极利用多方面的校友资源,如制定校友通讯录,定期举办校友会,加强校友之间的联系等,使资金实力雄厚的校友能够积极捐资助学,全面推进各项资助计划,做到多渠道、多方法筹集资助资金。

(二)完善资助认定标准。如何对面临经济困窘的大学生以及他们所遭遇的资金缺口进行全面、科学的认定,是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最突出任务。贫困生认定也是各高校在确定受资助学生时首先面对的难题。为提高学校对贫困生界定的科学性,需要制定一个具有实际效能的规章制度和科学标准,各高校需要对学生的经济状况进行及时更新,做到每年对学生的经济情况适当的抽样调查,全面及时地把握贫困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判定并及时调整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修订有关贫困生认定的程序和办法,并根据具体情况和师生的意见,适时进行调整。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资助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实现资助信息共享,提高资助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结束语

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面对我国家庭贫富差别不断扩大的社会现实,为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这些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在保障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牛小甜.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制度公平性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篇9

关键词: 贫困生;资助;路径;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89-02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途径。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好农村和贫困家庭孩子教育问题,扶贫要扶智,治贫先治愚,想方设法解决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面临的实际困难[1]。2015年,《关于联合开展高校学生资助情况调查与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定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复核,并抽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实地复核。将贫困生认定工作与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和工作体系,对改善高校资助工作现状,探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精准资助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现状

(一)贫困生认定基本情况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基础。学校根据困难学生本人及所在家庭所能筹集到的奖金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困难和特殊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含一般困难)学生是指不能同时既提供学费、住宿费,又提供在校的生活费者,需要依靠贷款或其他资助完成学业。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指本学年学费、住宿费需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缴纳,同时需要资助维持在校期间生活费者。

(二)贫困生家访工作内容

为了解贫困生家庭情况,加强家校沟通,宣传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学校持续开展贫困生家访调研工作,资助工作人员赴重庆、四川绵阳等西部城市,以及宿迁、连云港等江苏所辖区县的部分贫困生家庭进行了实地家访,截至2016年7月,一共走访3省(市)62个区县的贫困生家庭112户。家访对象以特殊困难的农村贫困生家庭为主,通过实地走访,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给予不同程度贫困生相应资助提供了参考依据。

1.家庭经济情况核查。通过实地考察贫困学生家庭成员组成、住房条件、收入来源等实际经济情况,了解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或突发意外事件等情况,对所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等级进行复核,为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提供真实依据和有效参考标准。家访对象绝大多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苏北地区及其邻近区域,经济情况相对落后;从家庭户口类型来看,19户为城镇户口,93户为农村户口,受地理位置、文化教育等因素的限制,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

2.工作调研及政策宣传。通过实地与受访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加强对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的宣传,探访学生及家长对国家、学院及学院相关资助政策的了解情况,鼓励学生争取获得更多的奖学金和其他渠道的资助。在与家访对象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以及学校资助工作的了解情况存在差异。学生或家长对资助政策比较了解的约1/4,绝大多数了解自己所获奖、助学金;学生对资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中,近1/10的学生希望可以通过更多渠道加强对资助政策的了解。因此,工作人员在家访过程中加强了对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的宣传,重点介绍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及勤工助学等资助政策。

(三)家访调研结果

1.困难等级认定结果准确度。112名学生中,共有低保家庭10户,单亲抚养的有11人。家庭人均年收入0.3万元以下的28人,家庭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72人。多数农村家庭的房屋破旧、家具简陋,城镇家庭的房屋装修简单、电器和家具较陈旧;从学生家庭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困难等级认定结果相一致。

2.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根据家访情况来看,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父母收入低、家人中有患病、家中上学子女多、家中有零收入的老人需要赡养、家中有欠款以及家庭受自然灾害使家庭财产损失较重。从整体来看,81%的家庭经济困难原因是父母收入低,其次是家中有人患病,比例超过50%。此外,家里有零收入的老人需要赡养、上学子女多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等也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合计比例约50%。家庭经济困难往往由多个原因共同组成,53%的家庭贫困原因为二项,24%的家庭贫困则由三项及以上原因组成。

3.突发性事件对家庭经济的影响。部分家庭遭受了对家庭经济影响较大的意外情况,42户家庭发生意外事件共57项次。其中,出现家人去世、伤残情况的25户,受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的12户,其他意外情况主要有意外事故、下岗、投资失败等。这些突发性事件均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甚至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路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的认定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和基础,资格认定是否公平直接决定了整个制度的公平与否[2]。做好家庭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对于有效合理公正地分配使用有限的资助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3]。

(一)健全贫困生认定体系

1.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为更加科学地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应明确流程、细化标准,制定和完善相关学生经济状况认定的规章制度,开展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研究,结合上级提供的指导性意见,以及在实地家访过程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围绕学生户口类型、生源地、父母职业等家庭成员情况以及家庭收支情况等指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综合评价体系,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认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实行贫困生资助数据动态化管理。为确保资助工作的持续性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应是一个保持基本稳定的信息库,但也不排除部分学生家庭因突发事件等情况而使家庭经济状况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贫困生信息库应该实行动态化管理模式,即在每学年或学期初进行认定审核,形成贫困学生信息库,掌握所有贫困学生所获资助的基本信息,调研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情况,同时通过家访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所在地的建档立卡情况,确保每一名贫困学生能够及时、足额获得相应资助。

(二)强化资助工作监管力度

1.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一支以校级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和学院辅导员为主体,以班主任、学生干部为辅助的资助工作队伍,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从而使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重视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依据认定流程和材料来进行综合认定。同时强化资助监管工作,使资助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资助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加强理论研究,健全和完善学校资助育人体系。

2.探索参与式资助项目。参与式资助是以新时期教育发展为背景,以提高学生资助质量为核心,以资助项目管理为手段,通过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来推动实施的资助管理新模式。开展参与式资助项目应坚持阳光操作,并借助资助社团提供的感恩、实践等育人平台[4],探索资助育人的路径,实现以资助育人效果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参与式资助在给予学生资金和物质帮扶的同时,还给予了学生认知上的指导帮助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和情感上的互动,在支持学生成长的同时,通过方法上的指导,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他们积极乐观地度过大学生活[5]。

(三)开展资助宣传教育活动

1.开展诚信教育。不断改进和创新宣传方式,对国家资助政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诚信教育为主体,组织开展毕业生诚信还贷宣传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诚信意识,传递青春正能量。通过新媒体和“资助诚信”专题网站等宣传平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申报及还贷过程中坚守诚信准则,确保精准资助工作实效。

2.加强感恩励志教育。积极开展感恩励志教育,通过评选“十佳学生”、开展资助系列主题征文活动,将优秀贫困生事迹材料汇编成册予以表彰宣传,树立典型,

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励志勤学的氛围。并推进受助学生感恩教育,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义务实践工作,将感恩励志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和贫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

三、展望

实现贫困生精准资助,重点在于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精准度。目前的资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开展贫困生家访核查工作时,选择便利抽样法的形式,其随机性较大,不能完全体现认定结果的准确性。开展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研究,通过与资助工作者访谈交流、贫困学生家访及问卷调查等途径,探究促进资助认定工作公平、公正的对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进而实现对贫困生的精准资助。

参考文献:

[1]翟振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深入 学习贯叵敖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 贯彻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 报,2014-09-10.

[2]吴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及 建议[J].高教探索,2010,(2).

[3]蔡红建,薛单,王兵团.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 题的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篇10

一、高等学校贫困生现状分析

高等学校贫困生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费用或支付有困难的学生。其划分标准一般为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规定的当地居民的最低标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安徽某财经大学中经济困难的学生数占在校生人数的10%~20%,平均为15.6%,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调查还显示,安徽某财经大学贫困生的月生活费远低于市政府规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费,其中男生基本月生活费为150元,女生则在100元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因此可以看出贫困生的生活支出根本无法满足其受教育费用的要求,有的甚至已经威胁到其基本生活费用的需求。根据以上调查情况分析,贫困生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高校贫困生中有90%以上来自农村或边远贫困地区,说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产生高校贫困生现象的基本原因。2.绝大部分贫困生的家庭收入来源于纯农业收入,无其他副业收入或固定收入(其中含部分下岗工人家庭),可见父母收入来源的差异也是产生贫困生的重要原因。3.部分贫困生家庭属单亲或超生家庭,单亲和超生也是造成贫困生的原因之一。4.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随着我国高校招生实行并轨,规模逐年扩大,几年来学费等教育费用不断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贫困。

二、做好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坚持三个转变

笔者认为应从各高校实情出发,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工作,让有限的资助经费得到充分有效地使用,使广大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当前,各高校必须调整现行大学生资助政策、自主观念和方式上实现以下三个转变:

(一)变单纯发挥资助的经济功能为经济和教育功能并举

困难补助与勤工助学融为一体增强资助力度,锻炼贫困生战胜困难的品质在高校,大学生资助始终是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重要渠道。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贫困生因为可以定期从学校得到困难补助金而养成依赖困难补助的心理,甚至不珍惜国家发放的补助金,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长远来看,教会学生如何去挣面包比仅仅给他们面包要有意义得多,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渡过眼前的经济困难,更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学生战胜困难的品质,使学生受益终身。同时加大奖学金发放力度,激励贫困生成才对学业优异、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发放奖学金,也是资助贫困生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大奖学金的发放力度,使贫困生不仅能以此支付学杂费,还能用以补贴生活,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将有助于优秀的贫困生集中精力地完成学业,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二)变无偿资助为主为有偿资助为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大学生进行有偿资助比无偿资助更能收到资助的效果,增强自主工作的有效性。过去我们对贫困生发放困难补助金,对待特困生实行减免学费。但由于我们很难准确了解学生家庭的经济情况,实际情况往往是,有的贫困学生认为无偿地接受资助相当于施舍而羞于申请困难补助,尽管经济上捉襟见肘也得不到及时资助;而有的非贫困生反而钻漏洞,用虚报家庭经济状况的方式获取困难资助,甚至申请减免学费,导致有限的资助经费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而将无偿资助转变为有偿资助,采取勤工助学、实行贷学金的制度等资助方式,就能为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提供经济资助,使资助经费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教育支出是人力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受教育者个人是这项投资的直接受益者和最大获益者,其获得成就的可能性在接受高等教育后会成倍提高。申请贷学金将使学生能够贷用自己将来的钱而不依赖过去积蓄来投资现在的学业,这种投资提前收益而后偿还。学生如果形成了教育投资的观念,就能更好的理解和利用贷学金这种有偿助学措施来投资自己的学业。

(三)变完全依赖政府资助为在坚持政府资助为主的同时,开拓社会资源

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继续依赖政府下拨学生资助经费已经不能完全解决日益突出的贫困生问题。所以,在坚持政府资助为主的前提下,高等学校应积极开拓社会资源形成新的大学资助经费来源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关注并资助贫困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之际,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与社会,尤其是和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直接。大学是全社会的大学,它在以其人才、知识和信息的优势服务于社会的同时,也需要在办学资源上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技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他们有能力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同时得到社会的回报。因此,高等学校应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产业界建立起广泛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在更好地为社会培养人才,为社会需要服务的同时,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来提高自身的办学能力,包括对贫困生资助的能力。

三、高校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措施

安徽某财经大学坚持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通过学校各种配套政策的引导,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和诚信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树立正确的资助理念本着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高等教育回报率和成本分担的受益者原则及承受能力的原则,安徽某财经大学确立了以勤工助学为主导,贷款为主体,奖、贷、补、勤、免五位一体联动助学的资助政策。实行有困难先贷款、真困难,表现好,再减免的资助办法。以政策实施来引导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破除学生等、靠、要的思想。同时,以贫困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特别重视对贫困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精神关怀,把教育引导学生自信自强及奋发进取纳入学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明确资助工作的职能划分加强资助工作的机制和制度建设,安徽某财经大学勤工助学和奖贷基金等学生工作经费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部和研究生工作部负责。学工部具体负责本专科生的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贷学金、勤工助学和困难补助等学生工作经费的管理使用工作(研工部具体负责研究生的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和三助经费的管理使用工作)勤工助学和奖贷基金等学生工作经费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由校计划财务部负责,各部门通力合作、互相监督、共同配合做好学校的资助工作。

(三)大力宣传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加强大学生的自强、自立教育,积极探索贫困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开设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与中国教育、我们与小康同行、大学生的消费分化与资助政策、诚信人生和国家助学贷款等专题教育活动。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教育,帮助困难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教育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肩负起时代的重任,树立远大的理想。针对困难学生中存在的思想敏感、压力沉重的现象,教育学生正确区别物质富足和精神富裕两个概念,通过自强自立教育和艰苦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摆脱精神贫困。在教育形式上注重点面结合,开展了包括心理辅导、恳谈会和个别谈心、榜样教育、社团活动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使大学贫困学生自卑感较轻,自立意识较浓。根据2006年10月的一项调查,有48%的困难学生首选国家助学贷款和校内贷学金来解决困难,有的困难学生首选勤工助学,两项合计占75%。同时,该大学创造条件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特困生享受双优政策,即优先推荐岗位,优惠计取报酬其每小时勤工助学报酬可达5元。

(四)确立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体系早在国家助学贷款全面推行以前,就积极探索由银行、企业、个人等参与的贷款助学模式。国家助学贷款全面推行以后,学校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1.政策配套。认真研究在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条件下各种资助途径的分层次资助方式和合理配比。重新制定该大学本专科学生资助工作条例,明确各项资助经费的管理办法和资助措施,把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作为获得校内贷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双优政策等的首要条件。并从困难补助专项经费中划拨一块专门用于国家助学贷款学生自付部分的利息补助。

2.服务设施。国家助学贷款一推行,该大学在三个校区及商学院设立了国家助学贷款服务机构,招聘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勤工助学,协助学校和银行受理国家助学贷款的咨询、申请、签约、确认等事务,既方便了同学,又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同时还保证了政策的统一性和手续的一致性,为银校助学贷款项目合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3.银校合作。主动与经办银行保持密切的联系,努力协调同学需求和银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矛盾,努力保持校区间、银行间政策的统一签订。银校合作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权义务,建立了银校定期例会制度,分析情况、研究问题并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基金。经过沟通,双方理解不断加深,分歧不断减少,各经办银行克服了许多困难,延长申请时间、减少审批环节、加快贷款到位,形成了比较理想的合作关系。

4.诚信引导。结合形势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开设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经济资助政策的教育专题。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宣传教育开设了诚信和信用制度建设讲座,编印专门材料,开展以发扬求是精神、秉承诚信美德为主题的诚信教育活动。从国家助学贷款的归还情况来看,根据经办银行提供的数据,近四年来校内贷学金也有很高的还款率。学生毕业前一次性还款率超过98%。由于措施得当,该大学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进展顺利。只要是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都能得到贷款。国家助学贷款逐渐成为困难学生资助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