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1 17:2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贷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贷风险管理

篇1

关键词:风险;信贷;管理

一、风 险

风险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元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在一定的风险情况下做出决策,并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风险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于风险的定义有如下几个不同的版本[1]:

1895年,美国学者海尼斯提出风险的概念,他认为“风险意味着损害的可能性”;1901年,美国学者威利特在他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指出“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美国保险学者小威廉姆斯、海因斯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差异越小在风险越小,差异越大则风险越大”;1964年,美国的小威廉和汉斯把人的主观因素引入风险分析,认为“虽然风险是客观的,但不确定性则是主观的、个人的和心理的一种观念,不同的人对同一风险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及利润》一书中较全面地分析了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性质,他认为“风险是可测定的不确定性”;美国学者佩费尔将风险定义为“风险是可测度的客观概率的大小”[2]。

我国理论界对风险的定义主要有:第一,风险是结果的不确定性;第二,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第三,风险是导致损失的变化;第四,风险是实际结果对预期期望的偏离。正是理论界对风险认识的不一致性,导致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阐释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3]。

二、信贷风险

广义的信贷风险是指贷款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贷款收益的不确定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盈利的不确定性,由于贷款合约利率一般是固定,如果市场利率等因素发生变化,这笔信贷资产的实际盈利就会受到影响,信贷资产的收益就会出现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信贷资产损失的不确定性,损失的不确定性既包括数量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贷款本金和利息是全部收回,还是部分收回,或者零收回;又包括时间上的不确定性,表现在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收回期限,其能否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如期收回的不确定;狭义的信贷风险则是指信贷资产在未来损失的可能性,具体而言,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发生变化而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或有受益发生损失并最终引起信贷资产价值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4]。

目前广义的信贷风险在现实生活中逐渐被接受,简单来讲就是指不确定的因素导致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也可以这样来描述:不确定性导致正面的结果为机遇,导致负面的结果为损失。由此可以引申,信贷风险,就是指由于各种未知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经营信贷业务过程中蒙受损失或者获取收益的可能性。在此定义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透彻地掌握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因为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在于风险规避,而在于在承受适当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由此可知,假如纯粹地从降低损失的视角去理解信贷风险,这样就很容易陷入“唯风险控制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从而忽视了风险与收益的互相平衡实质,更不符合商业银行自始至终所坚持的在管理风险的条件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准则,因为从根本上讲,拒绝风险就是拒绝盈利,回避风险就是回避盈利。信贷业务的风险是与生俱来的,商业银行正是因为有效地掌握和控制信贷风险而获取了高额的利润。正如花旗银行前总裁沃尔特瑞斯顿所说:“银行家的任务就是管理风险,而不是避免风险。简言之,这也是银行的全部业务。”

三、信贷风险管理

所谓信贷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各种可能导致信贷损失的主观因素进行有效地预测、分析、防范、控制和处理。以降低信贷风险,减少信贷损失、提高信贷质量,从而增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和损失补偿能力的一种信贷管理活动。

深度理解信贷风险管理要从以下四点来把握。一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的对象是风险;二是信贷风险管理的主体可以是任何组织和个人;三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经营成本来获取最大的安全经营保障;四是信贷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信贷风险的识别、信贷风险的评估和信贷风险的处理[5]。信贷风险管理是一种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进行有效决策的制度安排,依据其可能掌握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决策机制来管理贷款风险,实现经营目标[6]。

四、信贷风险管理程序

信贷风险管理的程序也就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步骤,是商业银行进行信贷管理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信贷风险的识别、信贷风险的评估和信贷风险的处理三个环节。信贷风险的识别是指商业银行在各种信贷风险发生前,对信贷风险的成因、类型及其程度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这是管理信贷风险的开始,即在贷款决策之前,收集大量有价值的客户背景信息资料,初步对风险进行科学的定性分析,辨识出信贷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性质。风险识别是整个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7]。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实务中,一般通过对信贷客户的财务分析、行业及产品市场分析、技术水平及管理能力分析、信用记录分析、资金用途分析、还款来源分析、担保分析等方面来进行信贷风险识别。商业银行只有正确识别信贷风险,才能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以及引发风险的原因,从而提出控制贷款风险的有效办法。信贷风险的评估是指商业银行根据风险理论以及经验判断,对信贷对象、信贷品种、贷款方式等所可能引发的信贷风险的一种量化反映,以评价信贷风险的程度及指导信贷决策。

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定性方法是制作风险评估系图,还有用来确定风险对企业影响的其他工具,比如情景设计、敏感性分析、决策树、计算机模拟、软件包和对现有数据的分析。风险识别程序不是连续的,风险识别程序常常是每年或每季度执行一次。经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之后,商业银行就可依据之前评判的风险大小等级,采取灵活且恰当的方式进行风险处理,使风险控制在可消化的范围之内。信贷风险的处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信贷风险损失发生前控制与避免风险损失;二是在信贷风险发生后化解风险或寻求经济补偿。一般而言,信贷风险的处理对策应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等四种。(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凌江怀. 商业银行风险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杨梅英.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3]孔艳杰.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4]马媛.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及实证分析[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5]阮廷秀. 越南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篇2

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竞争的核心内容,新常态下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难度不断加大。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新常态下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信贷风险

一、新常态下的金融形势

进入2015年以来,我国金融便步入了新常态,市场内外环境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增长因素,而且市场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相比于2015年以来,2016年进口以及出口增速均出现下降趋势,而且投资增长出现小幅下降。总体来看,新常态下的金融形势具体表现如下:(1)受我国数次降息降准货币政策以及房地产放宽政策的影响,我国房地产销售逐步回暖,但仍存在明显的区域优势,三线以下的城市房地产销售仍不容乐观;(2)受有限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以及产能过剩的影响,制造行业投资仍显不足,我国基础建设投资速度较慢。但由于我国出台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投资政策,对投资增长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3)新常态下,我国物价水平以及货币政策在整体上基本维持平稳。但由于在互联网金融、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利率市场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我国金融行业依旧面临巨大挑战。

二、新常态下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1.建立与经济发展特点相符的风险防控理念

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也逐步由以往的被动防御逐步转变为主动经营风险。因此,应积极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盈利能力。同时,也应将具体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并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此外,还应根据银行信贷风险特点来合理制定发展策略,并合理预测银行风险容忍度以及限额,不断健全与改进银行风险管理的体制、方法以及工具,以有效提升银行风险精细化管理水平。

2.健全银行风险管理运行体制

在银行日常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融入风险流程管理理念,并建立与新常态特点相符的框架结构以及工作模式,将以往的与信贷相关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与整合,有效落实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方式,确保其能和主动风险管理模式相匹配。其次,应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工作,提升银行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应合理分析授信流程,根据不同地方的银行以及经济状况,合理制定授信管理流程,实行独立审查人制度。此外,应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估报告,确保报告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并实行风险与信贷平行操作的模式。最后,加强信贷后的管理,落实贷款后有关负责人的考核,并在后续信贷管理中加入责任管理。

3.对目标客户实行“有进有退”的名单制管理

首先,应科学研究核心战略客户名单,并指派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营销、维护与回访。其次,应指派专门的工作人员来管理银行所确定的核心战略客户,实行“一户一策”营销与维护方案,确保营销与维护工作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最后,应对名单中的客户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并酌情予以其适当的优惠政策。

4.实行风险量化管理技术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实行风险量化管理是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常态下,只有实行风险量化管理技术,才能有效提高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能在最大限度上规避风险。所以,银行应在评估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中融入定性分析方法,彻底转变以往利用财务平息来对贷款客户进行评估的方式。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银行可以建立风险计量模型,并根据模型科学评估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并把所得到的结果来应用到客户准入、信用定价、贷款审批以及交叉销售等工作中。这样不但有利于有效防范信贷风险,而且还能有效维持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5.创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式

要创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方式,以确保能与金融新常态发展相适应。首先,在创新授信产品前,必须将信贷风险放在首要考虑位置。其次,应坚持收益和风险配比原则,在定价授信产品时,应当应用定价模型来进行。最后,应积极采用搜索引擎、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来进行信息的搜集、分类、评估、预警以及处置,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6.加强银行信贷风险动态管理

银行必须要加强对信贷风险的动态管理。首先,应确保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和银行业务发展规模相适应,在增加业务的同时,也应合理增加相关工作人员的人数。其次,应确保信贷风险管理的投入和业务发展规模相适应。在增加银行业务的同时,也应合理增加相关信贷风险管理的投入,以确保银行业务发展与信贷风险管理相匹配。

三、结语

新常态下,银行应结合金融形势来采取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策略,以不断提高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从而有效提高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质量,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李昕明,徐晓善.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9).

篇3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秦皇岛办事处,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要: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农村信用社相关工作经验,在对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相关文献进行阅读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便于提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使其在开展信贷业务中减少风险、增加其自身的收益。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196-01

农村信用社大多数存在于农村、乡镇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存在是农村、乡镇等区域内企业发展、个人贷款的重要融资、筹资平台和渠道,其能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流动资金,以维持地区经济的健康稳定。因此,可以说,农村信用社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

但是,企业破产、个人欠贷等诸多因素都会加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随着市场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我国农村信用社开展信贷业务时,还需要面临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为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落后和贫困地区的农村信用社,经常会面临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因此,为了使农村信用社降低信贷业务中承受的风险,就必须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工作,重视提升信贷风险的意识,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管理方法偏于简单,风险预测能力不足

我国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所使用风险管理的方法过于简单,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不足,并不能找准风险产生的根本源头,从风险源头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预测和应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方法存在以下缺陷:过于关注企业、个人的历史资信程度,缺少对其未来用于偿债的经营、工作收入进行有效预测;理性分析不足,过于依靠业务员直观判断。

2.农村信用社政策性因素制约着信用社经营

农村信用社是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但是也受到了国家“三农”政策的限制。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需要盈利,以便提供资金支持。而受到“三农”政策影响,其作为一种解决农村、乡镇地区融资、筹资、借贷困难的主要渠道,农村信用社在实际业务过程中可能会无法顾及借贷人的信誉、偿债能力等风险因素。

3.农村信用社贷款制度存在着盲点

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制度存在较大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贷款人员岗位职责分工不明确。在大多数的农村信用社当中,很多贷款人员既会担任贷款销售岗位,又会担任贷款审核岗位,从而造成风险源头发现较为困难的现象。大多数农村信用社都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方式来平衡内部委托关系,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但是由于权力分配不均等经常会导致职责权限不明等情况的发生。

二、提升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工作

1.转变观念,强化全员风险防范意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为了加强风险管理水平,就必须从以下问题入手,从农村信用社自身找寻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问题。为此,我国农村信用社应当转变现有对风险的观念。风险不仅仅具有立即引发灾难性事故的形态,而且还会潜移默化的降低组织效率、提高农村信用社坏账比率。因此,防范风险就应当从全体员工入手,使每个员工养成风险管理意识,在日常工作当中从风险产生的源头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风险引发事故、产生问题、减少利润的结果。

2.找准放贷主体,优化信贷投向

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一方面应当为农民服务,肩负起国家和人民所赋予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必须不断加强自身资金管理、业务管理,提升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水平,增加利润以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因此,为了在两方效用曲线当中找到平衡点,我国农村信用社就应当找准放贷主体,优化信贷资金投向,更加均衡的分配资金资源,将每项资金、款项用到实处,在解决好群众信贷资金需求问题的基础上,为农村信用社带来更多收益。

3.坚持原则,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农村信用社还应当就现有行业背景环境,以及自身职责权限,坚守好其应当遵守的原则、履行的职责。为此,我国银监会应当号召地区农村信用社积极完善和健全现有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不断提升岗位划分管理、责任权利监督管理,在农信社内部建立起完善的风险审核、管理机制,从而提升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为其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创造良好的制度氛围和背景。

三、结语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农村信用社在乡镇、农村以及其他地区的融资、筹资当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流动资金的支持。但是,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依旧较低,其中存在管理方法简单、风险意识不强、制度存在盲点等诸多问题。为此作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相应对策和建议,希望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应对风险能力,具体如下:转变观念,强化全体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找准放贷主体,优化信贷投资方向;坚持原则,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倩.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过程中的举证难的原因及出路[J].法制与社会,2014(34).

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银行业金融机构从机构设置、从业人员到经营范围、服务对象都有了很大改观,而信贷业务依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持续快速发展,对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信贷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中小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及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并从信贷文化建设、内控制度建设、风险等级评定、信贷风险监测与监督等方面提出了信贷风险管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应对策略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基本情况

(一)金融机构设置情况近年来,随着保定市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辖内金融服务环境有效改善,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逐渐形成多种类型银行并存、竞争充分、覆盖广泛、功能齐全的银行业金融组织体系。目前,保定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包含1家政策性金融机构、6家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5家中资中型银行和4家中资小型银行及23家农村信用社,7家村镇银行;金融机构服务网点1215家,其中:支行243家,二级支行762家,储蓄所及分理处210家;自助设备布放达到64667台,其中:ATM机3397台,POS机具45860台,其他自助服务终端15410台。保定辖区已实现乡、镇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

(二)信贷产品开展情况据统计,保定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公信贷业务可分为政策类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票据业务、进出口融资业务、债券融资业务、委托贷款、保函业务八类。根据不同贷款对象、贷款条件、贷款期限等设置了228种信贷产品;个人信贷业务可分为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消费贷款、小额信用贷款五类,包含50余种信贷产品。

二、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范围、客户群体和信贷产品持续拓展,面临的风险问题相应变化。具体可分成三个最基本的方面: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与操作风险。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自2012年初告别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连续下降局面后,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开始持续反弹,尤其是2014年以来,每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迭创新高,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尤为必要。

(一)国内金融需求多元化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商业银行客户群体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工具和服务。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个人信贷业务发展迅速。此外,企业对银行提出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除了传统的融资授信、资金结算等服务,信息服务、理财服务、咨询服务等一系列服务需求应运而生。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的不断更新,以具有特色的金融服务去满足各个层次客户的需求,随着信贷产品的不断增加,信贷风险的应对策略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重点领域潜在风险的需要一是平台贷款信贷风险苗头显现。受地方财政收支困难的影响,财政代偿压力加大,信贷资产出现风险隐患。如保定市某学校贷款,由市财政预算纳入教育费附加项目,采取逐年归还方式偿还贷款,但由于市财政资金紧张,近两年每年只能归还300万元贷款本金。二是压减产能和治理污染过程中逃废银行债务的风险。保定市大力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涉及企业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造纸、纺织、水泥等主导行业低迷,经营效益下滑,部分亏损企业资金链断裂,这直接带来信贷风险。目前,已有部分区(县)受淘汰落后产能影响,不良贷款出现“双增”。

(三)房地产行业潜在风险不断积聚的需要受2014年的“副中心”传闻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政策的影响,保定市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价不断攀升,但是保定市缺乏可以长期支撑高房价的资本和高收入群体,购房主体依然是本地的刚需购房者。房地产企业除了采取一定的以价换量的方式回笼资金外,主要通过银行贷款、民间融资、理财、信托产品等方式融资。房地产信托和民间融资相互交织有可能会是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下一个潜在触发点,从而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形成潜在风险。

(四)个人信贷隐性风险存在的需求近几年来,随着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小额贷款服务、贷记卡等持续普及与完善,信息、文化、教育、健康、旅游等消费领域的有效改善及居民消费观念的不断改变,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持续发展。但是,在当前整体经济下行压力下,保定市占企业总数95%的中小企业近半数经营效益不佳,加上环境和资源保护政策下企业的关停并转等情况对居民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不容忽视,而且我国物价总体处于温和上涨周期,存量货币偏多、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食品、服务、居住类等商品价格均存在上涨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信贷形成了潜在风险。

三、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认真落实贷款受理、调查、审议、审批、贷后管理各环节的制度规定,是金融机构有效防控信贷风险的重要手段。此外,要从以下方面完善信贷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一)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一是建立了长期、系统、全面的培训机制。贷款风险管控是一项不断暴露、不断化解的持续工作,金融机构要对贷后管理的重点、难点、风险点组织专项培训,增强员工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重视度和防控能力。二是发挥好领导干部自身作用。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责任,不推脱、不退缩,站好岗、谋好事,工作要有韧性、有策略,承担起贷款管理的应有责任。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考核力度。设立到期贷款现金收回率、不良贷款贷款率、不良贷款生成率等相关考核指标,并纳入到信贷风险管理的考评中,直接与基层单位效益工资挂钩,激励基层支行加强信贷风险管控工作。

(二)加强信贷基础管理,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一是制定信贷基础考核评定办法。以“三化三无”(三化: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三无:无不良、无低效、无不合理经济资本占用)创建为抓手,强化信贷基础管理工作,提升风险控制力和执行力,促进信贷业务健康发展。二是严格业务准入。提高信贷业务办理标准和要求,严格执行“贷款新规”及“三查”制度,推进信贷结构优化调整,采取从严控制、从严掌握原则,降低信贷业务风险。三是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发挥统筹管理作用,延伸对各条线新兴业务及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管控,根据信贷业务发展情况,制定完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

(三)切实加强授信后管理,从存量上严控风险一是对所有授信客户进行风险分类,加强调查监测,适时调险级别,对授信客户的资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加强到期管理,风险管理部按月对即将到期贷款进行提前预警,并召开专题会议逐户分析,提前做好还款方案,确保融资到期归还。三是不断优化客户结构,将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作为检验贷款是否安全的标准;通过加强担保管理、抵押品价值管理,确保了第二还款来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此降低信贷风险发生机率;重点关注大气污染防治目标的完成情况和环保合规情况,持续推进风险预警管理和贷后检查管理,有效排查涉及企业风险。四是严控互保、联保贷款,重点关注担保圈贷款客户、进入宽限期客户、异地客户以及贷后检查中有过临时欠息或贷后频率不定客户。

(四)利用信息资源,化解信贷风险一是利用客户投诉信息规范服务,规避操作风险。当客户投诉员工工作问题时,可以通过客户的投诉分析员工的操作是否遵从服务规范,是否存在违规操作行为,并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风险。从而发挥客户对员工操作的监督功效,增强员工合规意识,达到规范服务和防范风险的双重目的。二是利用征信系统,规避信贷风险。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人行征信系统,对贷款客户的资质、信誉状况进行审核,做好贷前调查,规避信用较差客户带来的信贷风险。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我国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的限制,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截止2004年4月,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4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192家营业性机构,其中88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已达到495亿美元。此外,外资银行在中国还设立了209家代表处。同时,许多股份制银行如民生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等发展很快,并且资产质量较高。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不尽快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和降低不良贷款率,增加金融产品创新,提高银行服务质量,就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可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在央行的推动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做了许多工作,但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低下,与外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信贷风险管理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安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高,信贷资产安全性差,贷款损失严重,隐含着相当大的危机。尽管1999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剥离出约1.4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交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但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仍然偏高。贷款投向结构的不合理和高度集中是风险的主要来源。我国商业银行资金主要投放于工农业传统产业和房地产业,其中许多企业亏损,项目风险大。

在流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长期占用率高,信贷资产流动性差,资金周转缓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70%以上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自有资金少,生产资金几乎全靠银行信贷支持,短期流动资金大部分转化为铺底流动资金,失去了信贷资金的有偿周转特性。资料显示,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率到1999年高达92%,对银行的归还率从1983年的93%下降到1999年的66%,非金融企业存贷款差从1992年的2008亿元增加到1999年的7200亿元。这些数据反映出企业长期占用着银行资金。

从赢利性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筹资成本高,赢利能力差。尽管我国自1996年以来为刺激内需,减轻企业负担,下调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存贷款利差由1995年的1.08扩大到2001年3.60,但是实际情况却是银行账面利润增加,资金收益率实际下降。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比较粗放,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己经开始出现。

二、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差异

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外资银行十分注重风险的防范,在长期的商业化经营中,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规范的信贷管理体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对贷款原则、贷款程序、贷款审批、贷款风险分析、风险评定、风险控制体系等有规范而严格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相比之下,国内银行的商业经营体制和信贷管理机制目前尚处在调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诸多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的差异。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分行的直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组合。而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则是与行政体制高度结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与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

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筛选客户。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

2、精确的量化计算,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

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

4、资产合理搭配。通过动态评估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

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

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等等。总部往往设有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营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

(三)人员制约手段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有效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以控制。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究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法。一方面,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单调,激励效果不佳。

(四)财务管理制度的差异

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金的自主性。

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不受财政、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呆账准备金提取水平过低、方式单一、范围过窄。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及核销缺乏自。

(五)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

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尽量帮助企业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回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三、外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笔者认为,要想在信贷风险管理上有所进展,要在借鉴西方成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国国情,从建立完善内控体系和提高识别风险能力两方面入手,构建适合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经营需要的风险管理机制。

(一)实行科学的风险分类管理,建立补偿机制

目前贷款的五级分类虽然被各行所采用,但实行的是双口径控制,对五级分类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科学划分贷款风险类别,不但可以提前采取相应的应对转化措施,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及早对风险贷款做出补偿措施。严谨的、科学的五级分类法需要对每一笔贷款、每一家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资产负债分析、损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因素以及贷款担保进行分析,在综合上述各种量化和非量化判断的基础上,将贷款正确地划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应根据审慎的会计原则,针对每笔贷款风险计提专项贷款准备金,弥补和抵御已经被识别的信用风险。

(二)建立信贷风险内控管理机制

第一,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实行贷款分散管理。贷款分散的方式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有三种:资产多样化、单个贷款比例控制和贷款的灵活分散。资产多样化。也叫资产多元化,通过降低贷款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的比重,增加非贷款资产的种类,可以降低银行风险。我们常说我国银行资产比较单一,实际上是说贷款在我国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要减少我国银行的风险,就必须降低贷款在我国银行资产中所占的比重,提高非贷款资产所占的比重。单个贷款比例控制即通过规定贷款人对单个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贷款人资本余额的一定比例,使贷款分散化。贷款分散主要包括借款方的分散和贷款方的分散。贷款方的分散主要指一笔贷款由多个贷款人共同提供,该笔贷款的风险因此由多个贷款人共同承担,该笔贷款的风险就得以分散。

第二,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建立起合理的组织架构,形成二级法人体制,建立公司化组织结构,实现专业化管理。即将现在的每家国有银行重组为一个控股公司或多个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二级法人结构。

第三,在内控操作上,按照贷款的“三查”制度,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再造信贷审批的管理流程。贷款的“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是国外经济发达国家金融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这种模式对我国银行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建立“贷前调查权”、“贷款发放审批权”和“贷后稽核监督权”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组织构架,从而在组织机制上实现信贷业务的风险决策,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

(三)建立风险传导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是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从宏观来看,要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保证信贷资金的宏观投向符合银行资金的活动规律。

从微观来说,以企业微观经营为基础,建立风险预警传导信息系统。信贷风险实质上是由客户财务风险转嫁而引起的。财务风险具有先兆特征,因此银行的信贷风险预警就是研究如何把企业财务指标转化成能够反映银行贷款风险程度的指标。首先要建立客户信息库,包括客户财务信息、账户信息及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信息。其次要建立企业财务风险向信贷资产风险传导机制分析模型。

(四)建立不良资产处置机制

可以考虑成立不良资产专营机构,对所辖的不良资产进行内部剥离,集中经营,专业化处置;在剥离时分别按照五级分类、信用等级、担保方式等列出表格,区别对待,多法并行,积极处置不良资产;充分利用减免息政策处置不良资产;加速核销不良资产;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打包出售不良资产等。

参考文献:

1、李健,李建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宏观视角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李伏安,王君.贷款风险分类原理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3、石汉祥.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赵耀.浅谈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西安金融,2003.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 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贷放出去的款项,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逾期、呆滞或呆账,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管理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贷风险,确保金融安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强化信贷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上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信贷资产质量明显提高。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金融产权制度改革、经营管理的授权操作与内控自律制度建设的严重不协调,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贷风险控制理念和行为偏差,以致信贷资产不良率还处于高位运行。在金融不断对外开放的今天,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便成了银行能否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作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着手,提出了治理信贷风险的相关措施。

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主要风险现况

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加强信贷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起主导作用,并决定外部风险。

1.1 内部风险

1.1.1 素质风险。是指因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原因导致的信贷风险,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两个方面。业务素质偏低的信贷员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贷款的风险增大;品德素质较差的信贷人员则容易导致以权谋私、以贷谋私的道德风险。

1.1.2 程序风险。信贷审批程序复杂往往使得贷款风险变得不易控制,有时甚至加大风险。

1.1.3 管理风险。贷后管理是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贷后管理能否落实到位是贷款能否正常收回的关键。从现行管理机制看,贷后管理仍不同程度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或不到位的现象,给贷款的安全回收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1.1.4 政策风险。每一种信贷业务的开办和发展都以相应的信贷政策作为前提,但在现实中,信贷业务有时很难与信贷政策变化相适应。

1.2 外部风险

1.2.1 经营风险。对于借款人来说,一旦银行贷款到手,主动权就转移到借款人这边,贷款使用和归还主要由借款人把握,贷款银行既不能参与借款人的经营管理,更不能干预其经营决策。借款人经营上的风险将直接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从而导致银行贷款的风险。

1.2.2 中介风险。一些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为了眼前利益或某些不正当收益,会为借款人出具不真实的报告,隐瞒借款人的财务状况问题。这种做法使贷款银行在不真实资料的误导之下错误地发放贷款,造成较大的潜在风险。

1.2.3 行政风险。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虽然在人事、行政、业务上不受当地政府管理,但并不等于不受当地政府影响,有时受影响的程度还比较大。

1.2.4 诚信风险。借款人还贷意愿与其法定代表的个人品德有关,还贷能力强的借款人还贷意愿不一定强;还贷能力弱的借款人,还贷意愿不一定差。

2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原因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2.1 银行自身原因

2.1.1 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以及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必要的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逾期、呆滞、呆账贷款的增多。另外,信贷员的责、权、利与贷款质量不挂钩,缺乏明确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2.1.2 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完整信息的数据库。

2.1.3 缺乏高素质人才。当前,信贷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是:既懂银行业务,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既有深厚、渊博的经济、金融、法律知识,又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既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

2.2 外部环境因素——金融环境影响

2.2.1 微观经济不景气,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产的安全。据统计,去年某省国有、乡镇集体企业中的困难企业面达到55%,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50.8%,其结果必然会相应地影响到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近年来,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也是银行不良贷款不断增加的一个直接原因。

2.2.2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是银行信贷风险扩大的又一重要因素。由于企业破产失业救济制度没有完善起来,因而银行贷款风险无法直接分散和转移。企业与社会的问题没有解决,直接导致企业把生产所需资金的缺口留给银行贷款解决,形成贷款风险压力。企业保险制度不健全,使银行无法保全贷款资产的安全性,增加了损失的概率。

2.2.3 法律制度约束不力,同样是银行贷款风险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的时间尚短,不论是公民或企业的法律意识,还是国家的立法、执法,都不尽如人意。银行常常在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受到挫折。

2.2.4 社会信用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逃废债现象严重,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由于我国目前缺乏一套完善的社会信用监督机制,逃债者得不到法律和社会的制裁,廉价的逃债成本成为企业逃债的直接原因。造假、欺诈、逃债、赖债等现象层出不穷,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诚信资源遭到了非道德主义的侵袭,社会信用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和流失,信用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3 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3.1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

努力实现从粗放管理向规范集约管理转变,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平衡,风险与资本相匹配的理念。全面落实风险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管理层和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逐级签订风险责任书,从内部构筑有效的“信贷风险防火墙”。

篇7

[关键词]小额信贷;内部审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7-0081-03

1引言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融资条件的限制,一直面临融资难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家确定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进一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难度。虽然我国社会经济体系并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但是很大的一部分民间资本缺乏进入流通领域的合法路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应运而生并且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凸显了其制度缺失的问题:如法律定位不清、监管主体模糊、融资渠道不畅等。这些问题究其根本,还是源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本文的写作正是基于此出发点。

2小额信贷综述

申韬在《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对小额信贷的定义如下:根据各国普遍接受的标准,小额信贷指专门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较小额度信贷服务。具体而言:①服务对象为低端客户(具有生产能力的贫困人口和微型企业);②取信用贷款形式。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提供无须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③额度小,通常按照当地人均GDP的倍数衡量,农村地区一般不高于5000元,城市地区一般不高于2万元;④金融监管采取相对灵活的政策和做法。小额信贷机构指专门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各种机构(或组织),从性质上可以划分为福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和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小额信贷机构在内涵和外延上与微型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关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所面临的风险方面,施金影(2009)认为当前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还处于试点和起阶段,其在运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表现为:客户风险、内部风险和经营环境风险,其中客户风险是小额贷款公司;在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影响因素方面,吴晓灵(2005)认为,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监管模式的不确定性和资金来源的有限性;章敏(2010)则指出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缺失,融资困难,贷款业务小额、分散且成本高,利润空间小、税收压力大,经营品种单一且专业人才匮乏,这些都会给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带来风险。

3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

3.1张利划分的风险种类

张利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分析》中介绍了小额信贷公司的内部风险主要来自人员风险、管理风险、流动性风险、战略风险。

(1)人员风险。现代企业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小额贷款公司是专门从事信贷业务的公司,具有特殊性,现代的信贷管理对技术要求非常高,也比较复杂,通常要求从事信贷管理的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水平。如果缺乏充足的、合格的业务人才,就会缺乏良好的业务开发与拓展能力,如果缺乏符合要求的风险管理人员,就会增加公司发生风险的概率。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比较小,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也不是很规范,对于较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专业的人才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在一些民营的小额贷款公司,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缺少信贷的专业知识。

(2)管理风险。小额贷款公司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检与监督、责任追究机制是否完善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能否有效得控制风险至关重要。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在近几年发展得非常快,从2005年试点至今,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在大幅增加,规模在逐扩大,很多小额贷款公司在去年也实现了增资扩股,可以说,现在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势头非常好。但是,从此次印度小额信贷危机来看,发展过于迅速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小额贷款公司不受约束的扩张,必定会导致公司之间的无序竞争,进而破坏行业的健康发展。

(3)流动性风险。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不均衡,所以小额贷款公司同其他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一样,存在着一定的流动性风险。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资金来源渠道过窄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小额贷款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受限,流动性供给往往无法满足流动性需求,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严重的情况下会引发流动性风险,导致公司陷入困境;如果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业加大了调控力度,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出现了问题,而有些小额贷款公司为了追求高额的回报,将资金投向了房地产领域,导致公司出现了坏账预期,资金收回出现了问题。

(4)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小额贷款公司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小额贷款公司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在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目前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是否建立了相应的内控机制,是否制定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在不断扩张的同时如何避免过度竞争,这都是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应当关注的问题。制定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理性扩张,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的不断扩大,唯有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3.2李君划分的风险种类

李君在《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中将小额信贷面临的主要风险分为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监督评价与纠正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以事后控制为主、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1)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在组织架构方面:第一,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缺乏科学决策、良性运行机制和执行力,这样的运作极有可能导致公司经营失败。第二,内部机构设计不科学,权责分配不合理,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或缺失、推诿扯皮、运行效率低下。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严重缺乏管理。首先高管层以公司效益为主,轻视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其次缺乏合理的用人制度和机制,过于关注人的资历,轻视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创造性,造成企业内部优秀的人才难以得到提拔和重用,导致人力资源的形式化,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2)监督评价与纠正力量薄弱。内部审计组织架构不合理。公司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审计情况更多的是向管理层而不是董事会汇报,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人员素质达不到要求;目前审计人员所做的仅仅是收集一些财务和业务方面的资料和数据,没有审核,对业务的实质更是摸不着头脑,这样的审计的部门形同虚设。内部审计方法、手段落后,缺乏日常监控手段;内部控制评价是指对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独立开展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健全的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有效运行的基础和前提。合规和盈利成为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价值衡量的两把标尺。内部审计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价时也要把握好这两把标尺。

(3)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小额信贷公司目前虽然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并且能够按照相关风险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风险控制目标,但相应的风险管理系统尚不健全,识别与评估风险的方法没有创新,使用老一套方法,不能起到正确评估风险的作用。同时公司内的风险控制部门没有配备足够的风控专员,大部分风控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有的风控人员是其他部门人员调整过去的,这样的团队很难胜任风险评估及控制工作。

(4)内部控制措施以事后控制为主,缺乏必要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目前缺乏一些必要的监控机制,主要精力仅是关注业务的拓展上,对风险控制不足,对流程疏于规范,对资金交易业务经营效果缺乏定期分析,重大问题报告不及时,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当风险发生后开始找原因,找责任人,追查是哪里出了问题。事后控制虽然起到了总结经验的作用,但是已经挽回不了已经发生的损失。

(5)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性。首先是公司制度建设滞后,团队过于追求业务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品种的创新,对相关的各类风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的操作程序不够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不合理,风险控制措施太粗糙,可行性差。由于外部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在推出新的产品和业务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制度进行重新修订,导致业务人员办理业务时无所适从,不但影响工作效率,也加大了操作成本。

4小额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张利在《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分析》中介绍小额信贷公司应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树立良好的风险文化方面全面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4.1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树立良好的风险文化

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和良好的风险文化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要为公司的员工定期组织培训,请一些具备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管理者开展讲座,向员工传授一些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经验,同时注意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及职业操守。小额贷款公司还应该健全激励机制,将员工的工资奖金与其业绩挂钩,要为员工提供不断提升的平台,保证员工的福利水平,请得来人才也要能留得住人才,避免人员的过分流动给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不利冲击。另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要树立良好的风险文化,通过先进的风险文化来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避免出现道德风险,并涵盖各个部门、各个机构以及各项业务的全过程,加强风险管理。

4.2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内部风险控制能力

小额贷款公司应当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各个职能部门应当分工明确,公司应建立一整套规章制度及职能职责,建立总经理考核制度及信贷管理制度,信贷部门应做好信贷资金的屯查、审批、复议,把好风险防范关;财务部门应明确资金进出的审批手续,做好清月结,杜绝白条抵库,严格印鉴、印章的管理;审计部门应明确审计人员的工作制度,使审计人员具有独立的操作环境;各个部门要相互沟通相互制约,进一完善公司治理,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的职能作用和相互制衡的决策机制;同时,小额贷款公司要加强内控能力,成立风险管理部,具体而言,在贷前应当做好调查工作,将贷款投给拥有良好信用的企业与个人;贷中要形成严格的业务流程,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避免出现操作风险;贷后要整理好档案资料,集中统一管理,也要及时关注借款人的情况,并且提取风险准备金,尽可能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申韬在《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中表示小额信贷公司应该加强信用风险控制的内部配套措施。

(1)构建层级少、决策权相对集中的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划分为分散式组织结构和层级式组织结构两种类型。在分散式组织结构中,决策所依赖的资源相互独立且大部分情况下具有竞争性,而层级式组织结构中,决策权限倾向于集中。Stein(2002)直接地指出两者之间更为本质性的区别,即决策者与信息采集点的距离。一般情况下,分散式组织结构与单层级相对应,而层级式组织结构与多层级相对应。分散式组织结构具有软信息处理的优势,在分散式组织结构中,生产信息的人(如一线客户经理)不需要向上级传递信息,而作出自身决策。在层级式组织结构中,人所采集的软信息需要进行进一步编码、量化,以便传递给上级决策者,严重地削弱人采集信息的激励,因为总有部分软信息无法实现顺利转化,而客户经理也无法根据所采集信息进行决策。Berger & Udell(2002)认为关系型借贷依赖于一定时期内信贷员的软信息积累。由于软信息由信贷员存储,于是产生组织结构中的委托问题,通过将银行构建成为小型、管理层次较少、不公开招股的组织结构能够较好地解决该问题。

(2)建立和不断完善贷款客户的信用档案系统。小额贷款公司应加大客户信用调查力度和不断完善客户信用档案系统,为贷款客户建立永久性信用档案,逐步构建自身严密的征信体系。信用档案采取一户一档的形式,内容涵盖经营区域内客户的相关信息经济来源、人均收入、经营项目、效益预测、授信额度、借贷历史和偿债情况等内容。研究认为,引入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支持使该档案系统具备查询、管理、统计三大功能:一是查询功能,该系统可以查询县域内客户的产业和行业分布情况,单一客户各方面全面、详细的信用信息;二是贷款管理功能,提供县域范围内客户的贷款需求和实际贷款余额,根据系统数据对贷款需求旺盛且信用良好的客户提供及时、足额的贷款服务;三是统计功能,通过系统统计从事某产业的客户贷款情况,分析自身贷款投向和投量是否合理,贷款的经济效益如何,保证贷款顺利偿还。该系统能够促进所在区域金融同业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和全国性征信系统的形成,实现客户信息资源共享,提高贷款客户的社会违约成本,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约束和激励履行贷款偿还义务,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和整个经济社会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申韬.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2]李君.小额贷款公司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篇8

【关键词】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1.传统信贷风险的测度方法及局限性

传统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分为三类:专家方法、评级方法、信用评分方法。

专家方法是一种最古老的风险分析方法,其基本特征是:银行信贷的决策权是由该机构那些经过长期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官所掌握,并由他们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最常见的是信贷的5C方法,主要集中分析借款人的品格(character),资本(capital),偿付能力(capacity)、抵押品(collateral)、商业周期(cycle condition)这五项因素。专家知识、主观判断以及某些要考虑的关键要素权重均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运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专家用在5C上的权重有可能以借款人的不同而变化,专家难以确定共同要遵循的标准,造成品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

2.国外信贷风险度量新方法

近年来国外在信贷风险度量与管理的技巧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有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目前广泛应用的国外信贷风险度量新方法主要有:

(1)KMV公司在1993年开发的Credit Monitor Model(违约预测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默顿(Merton)将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有风险的贷款和债券的估值中的工作,债券的估价可以看作是基于公司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当公司的市场价值下降至一定水平以下,公司就会对其债务违约。KMV模型通过计算一个公司的预期违约率(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EDF)来判断他的违约情况。

(2)J.P.摩根公司和一些合作机构于1997年推出的CreditMetrics方法(信用度量术)。在银行业最早使用并对外公开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是J.P.摩根于1997年开发的Credit Metric严模型。该模型是通过度量信用资产组合价值大小进而确定信用风险大小的模型,给出了一个测量信用资产价值的大小的具体方法,并由此判定一个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合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通过计算风险价值(VAR)数值,力图反映出银行某个或整个信贷组合一旦面临信用级别变化或违约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VaR方法作为一种测量投资组合风险的新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VaR方法已成为金融领域和部分工业投资领域中的一种重要风险管理工具,许多金融机构已采用VaR来度量与管理投资组合风险,同时,巴塞尔委员会1995年4月提出了市场风险模型扩展的建议,建议银行建立基于VaR的风险管理模型。

(3)麦肯锡公司在1998年开发的Credit ProtfolioView(信贷组合审查系统)。该方法是分析贷款组合风险和收益的多因素模型,它运用计量经济学和蒙特?卡罗模拟来实现,最大的特点是考虑了当期的宏观经济环境,比如GDP增长率、失业率、汇率、长期利率、政府支出和储蓄等宏观经济因素。模型认为信用质量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

3.我国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通过建立一个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旨在预防、回避、分散、转移农信社信贷风险,从而减少损失,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

(1)从农信社信贷操作流程的角度,构建农信社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该系统有三个构成要素,分别为信贷风险识别系统、信贷风险量化系统以及信贷风险控制系统,它覆盖了整个信贷操作过程,包括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这三个构成要素置于一个大系统中进行系统分析。

信贷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是指对经济主体面临的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认识、鉴别、分析,在这个阶段,要做到正确判断风险类型,准确寻找风险根源。信贷风险度量是在识别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科学地量化风险,包括衡量各种风险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损失发生的范围和程度。风险度量是风险识别的延续。信贷风险控制是在识别和度量信贷风险之后,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暴露、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通过对信贷风险评价分析,才能科学测度农信社信贷风险量,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其提出控制的措施。这三个构成要素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联合起来构成一个信贷风险管理的整体,从而达到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目的。

(2)构建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关键在于科学测度信贷风险。风险度量是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对信贷风险进行准确的度量关系到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成败。

由于违约风险是我国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信贷风险,因此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将侧重于对违约风险进行度量,通过建立银行内部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对预期违约概率、赔付率和贷款损失等变量进行估计,进而计算银行个体贷款和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其中,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等于组合内个体贷款预期损失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个体贷款占整个组合资产的比重;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则是个体贷款的非预期损失、个体贷款占贷款组合资产的权重以及贷款损失相关系数等变量的函数。预期损失决定着银行的准备金和保证金水平,而非预期损失决定着银行风险资本的水平,从而达到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量化组合度量的目的。

现阶段农信社可以在传统的贷款风险度的计算基础上构建一个信贷风险度的函数式,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衡量信贷风险的大小。信贷风险度为:f(X1,X2,X3,X4,X5……)其中,X为影响信贷风险大小的各个因素,包括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比等。信贷风险度量采用了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企业信用的因素进行加权综合,得到企业信用的综合评价值。信贷风险度指标可以用于银行对个体贷款的分析与决策,根据信贷风险的度量结果制定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如授信的对象、额度和期限等,从而保证每笔贷款的合理性,这是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要环节之一。同时,还应考虑银行贷款组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对个体分析与组合分析风险收益的比较,尽可能减少各贷款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分散和降低贷款组合的总风险,实现对贷款组合信贷风险的动态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并为银行的资本配置提供参考,帮助银行决定满足巴塞尔协议风险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经济资本数量,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科]

篇9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视角 信贷风险 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不仅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日益增加,更为中国商业银行理清发展战略、加快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难得的发展新机遇。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正视次贷危机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尽快重塑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再造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对信贷风险实行多纬度管理,形成信贷风险监督管理机制,运用信贷风险控制手段,应用信息化系统,提高自身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以保证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重塑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1、变革横向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1)推行前台、后台功能的分离。前台、后台分离,即贷款的调查岗位和审查岗位必须分离,这是提高贷款决策水平、防范信贷风险的重要举措。只有建立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部门,才能从体制上真正减少这种经营目标在部门(负责人)内的冲突。商业银行正是在这种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中实现经营目标的。所以,构建营销与风险管理平衡机制,成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经过组织架构变革,业务营销部门能够集中精力专门研究信贷市场,组织力量进行信贷业务营销,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也可以独立地行使自己的风险管理职能,搭建市场与风险的制衡机制。

(2)组建独立的全面风险管理部门,协调各类信贷风险管理。我国商业银行应组建独立的专门负责全面风险管理的部门,加强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有关业务经营战略和风险偏好的传导,并及时将实施效果反馈给董事会及相关委员会。具体职能包括:牵头负责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汇总、报告全行各类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管理工作情况,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组织推动内部评级法工程,负责收集、整理、分析与测算各类风险要素数据,进行模型设计;汇总各类风险管理工作情况,报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等。

2、改善纵向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1)打破科层结构,建立以总部为中心的扁平化组织机构。建立垂直集中的信贷管理体制是保障总行风险偏好顺利执行的组织基础,总行要集中权限,实行科学化管理。这就包括集中进行信息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产品开发和客户分类管理等,突出总行的战略管理功能,加强总行对分行统一的营销支持功能。在风险管理机构的建设上,根据实际情况,总行要逐步集中信贷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权和信贷决策权。一方面,集中信贷政策和制度制定权,实现全行风险的统一管理;另一方面,集中信贷决策权,强化风险标准的执行力。

(2)建立垂直的风险管理线。我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推进垂直风险管理,在各级分支机构设立授信审批分部。根据辖内金融资源、客户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应的业务发展策略,在总部核定的编制范围内设立若干个隶属于一级分行授信审批部门的跨区域授信审批分部;对于客户资源丰富、业务量大的二级分行,可由一级分行授信审批部门设立授信审批分部专门为其办理相关业务。所有的授信审批分部都由审批部门直接领导,向审批部门直接报告工作。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强化贷后监督管理,重点强化信贷业务操作的标准化与专业化,设立垂直管理、相对独立的信贷监督中心,负责对所辖区域资产质量、大额或高风险业务以及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等进行监督。

二、再造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1、实现业务线与风险控制线彻底分离

在风险控制线上设置授信审批分部,前移营销岗位,后移风险岗位,实现信贷风险的垂直管理。每个客户都将对应一个客户经理和一个审查人。在层级设置上的做法:在总行、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设立授信审批部门,将审查人、集体审议人员与信贷审批人全部归入其中,以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特性,排除干扰源。相反,客户经理主要分布在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使客户经理更贴近客户,便于银企关系的维护。这种改革在保证风险控制线独立于业务线的同时,也打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按照业务量的大小设置相应数量的授信审批部分,可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

2、实行个性化授权的专家评审体系

实行个性化授权,一个人审批代替现有的集体审议制,可以充分体现责权对等的原则,强化审批人的责任。我国商业银行为实现信贷业务审批人员的专职化和专业化管理进行了大量积极的尝试:建立信贷审批人资格认证制度,制定了严格的准入条件并采取公开选聘的方式选取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同时赋予其不同的年度授权。与以往做法不同的是在选聘信贷审批人员时,银行通常更侧重考虑其个人的工作经验、以往业绩及市场分析和财务分析能力等技术因素,以提高信贷决策的质量。同时,总行还应为信贷审批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支持,保证他们独立地进行风险的度量、识别、监测与控制工作。此外,我国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专业人才后备库,为独立风险管理体系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建立与完善信贷风险监督管理机制

1、对客户的贷后跟踪管理

对客户的贷后跟踪管理是指为了确保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表内业务从债权发生之日起至债券本息收回之日止,表外业务从银行责任发生之日起至责任终结之日止,对客户进行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它涵盖了贷款、贸易融资、透支、保理、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贷款承诺、担保等所有表内外融资业务,主要内容包括贷款用途检查、资金流向检查、间隔期检查、还款能力检查、到期还本付息管理、特殊情况检查、风险预警、违约处理等。商业银行对客户贷后管理的方式及目的主要是借助信贷信息系统,通过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分析客户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及时发现、关注信贷存续期间出现的各种信贷风险因素,并加以控制和转化,以保证信贷资产的安全。

2、对机构的贷后监督检查

对机构的贷后监督检查是指为了防范、控制、转化和消除信贷风险,银行分支机构借助信贷管理系统和信贷业务档案等工具,对辖内办理的授信业务进行非现场监测和现场检查,对不良贷款责任进行尽职分析、调查和评议,对风险机构实施业务处罚的一系列监督管理行为。对机构的贷后监督检查包括贷后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不良贷款的责任认定、对机构实施业务处罚以及贷后监督的组织管理等多项内容。

3、对人员的监督管理

信贷工作的质量取决于信贷人员的工作尽职程度。信贷监督管理的对象涉及所有信贷岗位人员,包括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审批人(签批人)、贷后监测人员等。尽职检查、建立问责制是对人员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尽职检查是由各级监督人员对本级机构的前台人员及下级机构的各信贷岗位人员的尽职情况进行独立的检查、验证、评价和报告;问责制是通过实施信贷责任追究机制,对形成贷款风险或损失存在主观过失的相关人员给予处罚,促使信贷业务各环节、各岗位的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及时识别风险,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对于因失职造成风险或损失的,应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对于勤勉尽职的可予以免责。

四、培育先进的信贷风险文化

1、夯实信贷风险文化的物质层面

(1)提高产品创新的文化附加值。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将信贷风险文化的内涵融入产品服务创新之中,增强客户对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认同感。建立快速的市场反馈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创新流程简洁化、客户使用便利化,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和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利用产品功能整合,开发产品组合,实现短、中、长期各项业务品种及表外业务的互相融合,既满足对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又提升银行产品的附加效益。

(2)打造强有力的科技信息保障平台。在整合、完善和推广应用基础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加大对数据库深度挖掘力度和利用效率。将宏观经济数据库、行业数据库和客户的基本信息数据库整合在同一信息平台,同时加上社会征信系统等外部信息系统,实现客户信息资源的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贷决策风险。研究风险动态测算模型,运用先进的风险度量工具,对潜在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事实风险预计造成的损失做出动态评价和估值。建立风险控制管理系统,实时反映业务机构、经营交易的变动情况,重点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等进行检测、预警、控制和管理。

2、提升信贷风险文化的精神层面

(1)提升信贷风险文化的精神层面,培养全员风险管理出效益的理念。首先,高级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关系,率先推进和强化理念传导,让各级信贷人员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将风险管理出效益的思想运用到信贷经营活动中。其次,针对传统业绩考核中盈利目标与风险成本在不同时期反映出相对错位、相对孤立的现象,加快建立符合先进信贷风险文化要求的风险成本和收益核算体系。

(2)树立人本意识、责任意识、成本意识和创新意识。树立人本意识就是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构筑上下顺畅的沟通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将奉献责任与激励考核挂钩。树立全员风险责任意识,就是通过完善、明确的职责体系,将信贷经营风险责任细化到业务流程各个环节和岗位,同时配以与责任相对应的奖惩机制。树立成本意识就是在经营利润的考核中增加风险成本的因素,在贷款定价中考虑各类风险成本,通过价格信号将风险管理的理念传导至经营部门,以风险成本的覆盖增强全行风险抵御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并始终围绕这条主线发展,遵循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规律,接受风险管理的制度约束,加快产品、管理、体制的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实现风险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孔艳杰:中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全过程控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 魏国雄:信贷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 刘胜、王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2008(7).

[4] 李金玲: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3).

篇10

【关键词】银行信贷 操作流程 风险管理

一、引言

从某种程度上说,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信贷风险的规避和博弈对冲技术,而是演化为了利用风险管理进行保值增值的战略手段。金融危机下我国银行信贷业务之所以收到的冲击较小,主要是因为我国金融市场的有限开放状态和汇率管制措施等。但从我国银行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来看,越来越开发的市场态势必将给银行的信贷业务经营带来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影响,所以其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将关系到其效益和损失情况的变化。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状况呈现十分严重的条块分割现象,整个信贷风险管理的环节、流程得不到有机的衔接和梳理,信贷风险管理的框架和流程不完善,使得银行很难从整体上对信贷风险的状况进行测量和把握,同时在制度上缺乏将信贷风险的分析、计量、操作等纳入日常管理的范畴。这方面的主要表现有,缺乏独立的信贷风险报告,使得银行的经营管理层不能对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把握,对于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方法和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参数分析阶段,以统计分析和计算机职能挖掘为基础的现代信用风险评价和测量方法没有得到有效应用,这使得银行信贷风险分析中很难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有效、及时、准确的处理,不能有效地面对信贷市场环境的变化。另外我国银行的信息化管理起步比较晚,一般缺乏进行业务智能分析的数据仓库,成熟的专家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也比较缺乏。

三、流程操作的改进

(一)加强贷前调查

根据商业银行贷前调查存在的不足,建议从以下五点进行改进:①开展实地调査,关注实际还款能力,确保企业具备雄厚的资金和相对合理可靠的财务数据。②重视并收集客户的非财务信息,改变以前过分依靠财务信息的思维方式。③合理配置信贷管理队伍的人员,融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如法律、财务、金融等。④推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制,具体内容是:主管客户经理具有独立的尽职调查职责,认清贷款的风险点并认真分析可能发生的风险,监督和防范任何人主观地改动调查结论,并保证调查报告中信息的真实性及调查结论的客观性。坚决严惩信贷人员和企业合谋提供虚假资料和信息、隐瞒重要事实的现象。建立“双人调查”制度,即独立、直接地对审核部门负责的贷前调查由两位客户经理完成,必要时甚至可以采取轮岗搭配的方式避免发展双方串通的行为。⑤完善信贷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银行要建立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经验丰富的信贷管理人员专业化地、系统地培训新职员,提高信贷管理团队对贷款抵押物的评估能力和虚假财务信息的识别能力。

(二)建立动态信用跟踪机制

评估完贷款客户的信用等级后,开户行还会持续监测客户信用等级的变化情况,根据现状调整客户的信用等级。商业银行并不动态地跟踪其信用级别的变化,而是贷款客户出现较大的违约可能性时,才会采取直接催收等补救措施。商业银行如果想要大幅度占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必须要改变这种落后的信用评级管理方式。为此,商业银行可参照国际上流行的企业信用评级跟踪检测方法,开展企业风险动态监测,特别是对于那些开展下年度信用评级工作前期发生的重大经营活动,如人事调整、法律诉讼、债务赔偿等,应及时调整企业的信用等级。

(三)严格审查与审批程序

商业银行严格遵守银监会的要求,采用统一的授信制度和贷审分离的风险控制方法进行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工作。一要严格审查借款人的主体资格、合法性、融资背景以及该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合同的完备性,并仔细审核和确定担保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依法履行必要的手续。二要严格执行贷款的发放条件,借助科学技术和信贷系统,控制和监督客户经理的放款流程。

(四)落实信贷风险预警监控

目前,商业银行已经成功转向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来实现对数据的处理。由于银行需要办理的业务很多,且各项业务又比较繁琐,变化的速度又很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有必要完善其管理系统,有针对性的去控制和规避在运行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和损失,保障客户的利益。现阶段,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银行的业务也不断的增加,所涉及信贷金额很大,如果在这种状况下,银行不积极的去改变管理模式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其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的风险概率就很大。这样看来,完善银行管理模式,并且有针对性的将工作具体进行落实迫在眉睫。

(五)强化贷后管理

提高贷后服务管理,要建立在不断的完善和改正贷前、贷后的系统管理制度。首先,应由一级支行直接管理客户经理的活动,确保客户经理能够认真从事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营销,同时办理和追要贷款业务涉及的各类证明资料等。小贷部下级设置业务营销部,它的主要职能在于信贷政策的规划和制定,对市场环境的分析等等。而涉及到项目审批和内部风险控制等职能,应由小贷部直接负责。同时,要预防一些二级支行客户经理的违规行为,比如同时负责营销与管理两项不相容的业务。其次,要建立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组织,专项负责中小企业贷款后全部的善后工作。主要包括平时的数据维护、贷后检查和预防、催收逾期款项、贷后重组等,同时将重要信息和资料回报给上级管理人员。根据需要可在总部设立贷后事务处理中心,帮助小贷部更好的利用技术和信息,同时监控他们的日常事务。

四、总结

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压力在不断增加,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呈现出错综交叉的现象,这使得我国银行系统本来就相对薄弱的信贷风险管理状况受到了更大的挑战。本文认为在这种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管理的范围和领域必须拓宽,加强贷前调查,建立动态信用跟踪机制,严格审查与审批程序,落实信贷风险预警监控,强化贷后管理。从而确保银行信贷业务乃至整体业务保持一个健康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