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报告的写法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的写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背景;方法;问题;探索
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自体验和参与实践的机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然后又回到课堂教学的一项体验式的过程。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背景
国际背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目前,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已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改革的先导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要培养这些能力,仅靠原有的学科教学和学习方式难以胜任,于是研究性课程也就应运而生,可以说研究性课程的开发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
国内背景:从国内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实施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1月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首次将研究性学习设置为全日制普通高中的必修课,同时还特别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规定研究性学习每周三学时,这为各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实践机会,它强调的是自主学习、主动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不足,把认识过程还给了学生。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要求。
我校背景:从我校的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提供了契机。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到了重新定论、重新规划、寻找新的办学方向和目标的关键时刻。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评价标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中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寻找新的突破口。我校明确提出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新目标,并决定在2004级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把它作为学校教改工程的突破口,以此来提升平昌中学的办学理念,丰富我们的办学内涵,为实现我校第二次大跨越、大发展作准备。所以,可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方法
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学生人数、学习成绩、性别、兴趣爱好等,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10人。在分组时征求班主任意见和学生意愿,做到人员配合尽可能公平合理,一个小组能代表一个班级的缩影。由学生自己选举组长、信息采集员、资料整理员、联络统计员等,成员各有分工、各展所长。以专题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立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个人或小组到相关部门调查了解情况,搜取资料。以探究为重心:以学生探究过程为重心。从研究的专题确定,到研究的过程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及结果的文字表达,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独立完成,教师所作的一切指导,要围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结合我校特点,教师精心设计调查研究内容,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探究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辩论,对不同素质不同情况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实行小组奖励:小组奖励。每个学生不论学习基础如何,只要有进步,就能获得提高分,进步越大提高分越多,对小组贡献就越大。以小组为单位考评,对进步大的小组和个人进行奖励。
三、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的过程
课题准备:学习文献宣传发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学习主要研究方法、设置研究专题。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题,我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新方式》的论文,印发给每位学生,并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解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课题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的资料与总结)、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先讲明选题的意义,掌握选题的方法,怎样进行实践。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活动主题内容。最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选择课题。题目确定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建立机构,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是:由学生自由结合分组,自己挑选出组长,组长负责主持全面工作,各小组进行分工,明确任务,研究经费共同分担。为了让学生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我又撰写了《研究性学习的资料搜集和整理》、《研究性学习文档的撰写》的论文,印发给每位学生,并进行了讲解。重点讲述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以及各种数据的处理(统计表、统计图)和开题报告、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记录、调查记录、心得体会等的撰写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分析课题研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集体专题交谈法、搜集经验法、全面调查法、抽样调查法、实验设计法、电话访谈法等。因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适应性,同学们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及研究过程,结合自己研究的实际条件来综合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任何一个课题的资料搜集,都需要针对各种情况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一旦研究方法确定以后,就要撰写开题报告。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的研究工作计划,但是谁也没有撰写开题报告的经验,于是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材料,课题组通过讨论、交流信息、确定内容,撰写出课题开题报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最后定稿。然后印发给小组每个成员,结合自己分担的工作,认真学习报告,思考如何完成分给自己的任务。
课题实施:搜集分析整理提取信息资料、交流讨论实验测试、跟踪指导因材施教。所有课题主要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利用这些方法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收集第一手材料。在实施前,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调查对象。然后各课题组统筹安排调查对象以及调查先后和路线等,落实到人头。做到人人都参与调查采访。随机抽样调查是调查最常见的方法。学生两三人为一个小组,对要调查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事前向指导老师汇报本次活动的目的和做法,做好笔记,每次填写好活动记录。事后向指导老师汇报,以求得进一步的指导,并召集情况交流会,汇总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对调查中出现的困难,运用集体的智慧,想办法在下一步的调查中给与解决。问卷调查主要是在本校学生中进行。指导学生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制作问卷调查的内容。根据调查的需要,自己设计问卷内容,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收集到手后,立即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采访调查的优势在于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比较全面的、比较权威的、大量可信度较高的材料。因此,研究组的同学通过结合各小组的研究课题分别采访相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全面了解被采访部门的过去和现在。采访后,立即写出采访纪要,以备研究之用。实施阶段由学生实践完成,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老师必须实施全程指导。这一阶段的指导呈现出小型、零散和及时性特征,更为具体,需要更强的针对性。例如有些课题组的同学到学校有些部门去调查,他们不予支持。教师及时指导如何沟通,阐明来意,消除误解,协调人际关系。同学们学会了如何交际,最终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课题总结:首先指导学生把握各研究课题的现状,在材料收集完成后,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分类汇总,比较研究,发现规律,寻找材料的共同点。然后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该要则要,不该要的则去掉。最后形成结题报告,完成结题答辩。为此,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有关材料中的结题报告部分内容,掌握结题报告的写法,由一人执笔,反复讨论修改,形成结题报告。准备图片、实物等辅助材料,完成汇报型的结题答辩。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问题与思考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1-0168-02
传统课程至少抛弃了两件最有价值的东西:一个是相对于科研成果的研究过程,另一个是研究的主体――人本身。研究性课程弥补了传统课程的不足。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从旁起指导作用,这与以往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由原来课程组织者、实施者转变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生全过程自主学习、研究,包括选择、收集处理信息乃至得出结论。
在实施研究性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完全放手,袖手旁观,也不能困循守旧。要做到这样并非易事,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
探究性学习的宗旨体现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而长期以来,教师已习惯于“传道、授业”,学生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生个性发展、潜能的开发受到了压制。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体悟探索,真正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来,就必须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抛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强调教学的民主性,形成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实际上也是展现个人才华,发挥自身特长,体现自我价值,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机会,因此教学观念的转变是搞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已不再把传统的教材作为整个世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他们通过查阅、筛选、整理信息和资料,通过实地参观考察、专家走访,通过自己理性的思考,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从而也会对教师的原有知识地位发起冲击和挑战。因而作为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要放下架子,学会与学生合作,与学生共同参与、协商、讨论。转变教师教学方法,是推进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保障。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
二、加强学习
研究性学习将涉及许多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课程的目标、课程设计的原则和特点,也涉及许多操作方面的具体问题,如课程活动的组织实施、对学生的指导与监控、成果的展示等,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再者探究性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是宽泛的,教师已有的单一学科知识,已无法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必须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提高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主动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也是一项研究课题,因此只有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掌握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才能胜任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和教学,并从中积累经验,推动课程的进展,否则,凭现有的科研理论和水平,是很难开展指导的。
四、深入生活
探究性学习涉及的内容和范围远远超过了学校书本知识。仅凭教师掌握和了解的一些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并且课题涉及的内容大多数与生活、生产结合十分紧密,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去实施调查,去走访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企业等,从而拓宽加深自己的知识领域,并从中掌握翔实的材料、确凿的数据和实例。
五、调整心态
让自己从高高在上的建台上走下来,适应新的位置。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与学生一起研究问题会使你更清晰地审视你的学生和你说的工作。
六、丰富自身
不断地丰富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增强研究能力,自己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巧,平时多思考多练笔。丰富自己的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大量知识。《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上海七宝中学的新探索》、《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研究性学习学习包》等书籍是必备资料。此外,还要广泛阅读各种书报杂志,从电视新闻报道、焦点访谈、今日说法、财经动态、法律与道德等栏目中获取与所指导的课题有关的知识。
七、宏观把握
中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他们关注的范围是有限的,教师应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选好课题,对课题研究的进度、深度做到心中有数,随时给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把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导正确的方向上来,使课题研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在一定的层面上结题。尤其是研究方向的确定,更需要教师的指导。研究方向是探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教师既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又要保证学习的效果,这个尺度的把握是很难的。
举个例子,中国是诗的国度,学习和研究诗歌就是领略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部分。其中中国的诗歌有很多是以“秋”为内容的,这种文学现象是值得注意的。教学大纲中也规定高中生要能够理解和鉴赏诗歌。在高中新教材第三册中学生将要集中学习诗歌这一古老的文体。这些促使我初步拟定了课题。为了了解课题的可行性,我首先在学生中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学生对诗歌十分感兴趣,学习起来热情高,课上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很多学生在课下主动阅读诗歌。我想,通过研究我国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深厚文化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进行诗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作为课上内容的延伸和发展。这样《以“秋”为题材的中国诗歌研究》的题目就诞生了。
八、巧妙引导
明确什么时候说什么时候不说。学生们初涉研究领域,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他们一遇到问题便会习惯性地向老师询问。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直接帮助他们,那么就失去了学生独立研究的目的,所以教师耍注意做到巧妙引导。
例如,由学生曾经对《以“秋”为题材的中国诗歌研究)的两个研究角度“悲秋”和“颂秋”不敢肯定,查找了很多资料也没有十分明确的答案。在他们不敢决定时老师提供了这样的诗句引发学生思考,就是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给人的不仅是秋天的生气,更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荚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获得深刻的美感和乐趣。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既道出中国诗人的悲秋情绪自古有之,又提示我们注意另一类独辟蹊径的颂秋诗。这印证了我们的研究方向没有错,学生们自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九、评价激励
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让人惊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将老师作为最重要的参考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对每一个参与的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多承认、激励,以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十、教给方法
篇3
(盐城工学院材料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摘要】材料学院开设的《科研导论》是自主学习的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思维,是学生学会献检索方法和归纳总结方法,掌握科研成果的分析和处理方法,并能撰写论文,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的开展和以后从事科研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自主学习;科学研究;创新思维
自2014年,盐城工学院材料学院开设了自主学习的课程,此课程主要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对科研感兴趣的材料类学生。本课程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多方面、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从科研实际出发,结合科研特点,着重论述典型的科研方法与基本规范,举实例论述科学研究的战略战术与机智运筹,详细论述科研论文的撰写方略、专利申请、参加学术会议要求以及经典科研案例。课程将按照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注重知识性、哲理性和实用性,由浅入深地使本科生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初步掌握科研方法的实践与思维技巧,为其本科阶段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较高水平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做好本科论文(或毕业设计)以及今后从事深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科研导论》作为本科生开设自主性课程的实验课程,通过学生主动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本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大学生科研的意义、方法、步骤、环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求学生掌握和了解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常用的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科学研究成果的处理以及科技论文撰写的基本概念和主要作用,并能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分析、思考和解决科研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般问题,掌握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达到提高本科生科学研究能力和拓展知识的目的,为材料专业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科研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知识,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2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科研导论》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常用的感性方法、理性方法、系统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研究成果的处理和科技论文撰写的一般方法,并以“自主学习”为主。科研过程是参与人员自主创新的过程,“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1]。设计建立完整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教案、电子教案和教学实施方案,并将教学团队的相关科研项目作为具体科研实例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主动、创新性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全部使用多媒体授课,并建立网站实现与学生互动。教案内容包括:讲授内容、基础内容、拓展内容和典型例题等;全部课程资源上网,基本实现网上教学与互动。
根据课程的任务和培养方案,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教学内容:
1)科学研究概述[2],重点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涵义、性质和任务,难点是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2)科研课题的选择与确定,重点是确定科研课题的一般原则,难点是确定科研课题的开创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3)科学研究的方法,重点是科学研究的系统科学方法的原则和作用,科学抽象的一般步骤,理想模型和理想实验。
4)科学研究成果的处理,重点是和科研成果的鉴定方法。
5)科技论文的撰写,重点是课题和学位论文的综述的写法。
6)研究性学习科研,重点是研究性学习作用、本科生科研方略和具体学科的经典科研示例。
在本课程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建立一个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师队伍。由学术造诣高、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同时加强教师团队自身素质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自主学习”的原则,体系学生学习的“讲、练”合一,要求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专用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完善和维护、在教学过程中体系学生学习的“教、学、做”合一,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效果进行总结和提高,确保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3]。利用视频媒体,将抽象内容,用录像、影片等形式进行演绎。最后,认真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术氛围,鼓励师生积极创作,提高作品质量。
3课程的实践效果
经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对本课程评价很高,认为本课程非常重要,为他们后期专业课程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学习,学生能积极查阅文献并整理信息资料,比较熟练的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网络查询系统,并能有效获取各种数据库所提供的科研和文献信息,为科研活动开展提供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制定明确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包括职称、学历、进修访学等;组织教学活动,广纳意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得本课程具备持续、稳步发展的潜力、为本课程的高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学生的“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带着科研问题主动思考,查阅文献,并掌握快速学习能力,学会分类归纳总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科研项目过程的训练和科学研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能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自己的思维分析、总结、归纳、推论。有效的处理实验数据并撰写科研论文,在巩固科学研究有关的理论知识,并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步奏,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4]。
4结语
在《科研导论》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科学研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科研工作就是从不断失败中前进,在教师和学生的勤恳踏实的努力工作下,科学研究才会有所成功。科学研究讲究一点的研究方法,掌握了正确的研究方法会让科学研究事半功倍。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让学生认识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的开展和以后从事科研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蔺婷.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2]杨军,石海洋.浅谈《科研导论课》教学内容创新及实践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74-75.
[3]李淑英.兴趣教学法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5:89-90.
篇4
我认为,“知之”、“好之”与“乐之”构成学习的三境界,即被动学习,苦中学知;激发兴趣,乐中得知;孜孜不倦,乐中觅知。目前来看,中国的大多数学生处于第一个阶段,学习被动,没有乐趣,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强逼着自己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这就是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常常能捧得奖杯,而大学生所获奖项却远远不如的原因,至于诺贝尔奖,更成了中国人遥不可及的一个梦。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也就丧失了持续进步的可能。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都是可怕的。
“孜孜不倦,乐中觅知”,是最高境界。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学习的价值,主动地求知。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往往不仅会完成教师布置的工作,还会延展深入到相关领域,甚至得出自己的创见,从而实现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
要达到这一最高境界,“激发兴趣,乐中得知”是关键。
早在教学改革之初,教育家们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首先提出了改变以教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的教学理念,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是如何才能真正地贯彻这一理念,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教师简单地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理解为让学生多发言、多讨论、多活动,于是乎,便派生出“满堂问”“满堂论”等怪胎,学生答是答了,论也论了,但答与问竟然陷入新的“应试”模式,多半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可谓徒有形式,换汤不换药,收效甚微。
如何才能使学生善于主动开拓,真正地学并快乐着,快乐并充实着呢?在语文教学中,我逐渐领悟到,动机是行为的诱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学生是否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让学生从事主动经历和探索发现的活动,必须在学生主动参与上下工夫,寻找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的点,激励学生主动开拓的精神。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明白其兴趣点之所在。知道学生欠缺什么,不要在已知问题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二是要了解文本,知道本课的重难点分别是什么,避免课堂热闹,却本末倒置,学生收获不多。三是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设计出不同的形式将前两者有效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精神的课堂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在教授课文时,备完本篇课文所应达到的目标之后,就应当反复思考要达到此目标可以使用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方法是学生可以接受并会热情高涨地学习的。
在传统篇目《祝福》一文的讲授中,祥林嫂的死亡原因是一大难点。于是,我设计了一场法庭辩论,让学生分别充当公诉人、辩护律师及法官,问题围绕着谁杀害了祥林嫂这个问题展开。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举手要求充当法庭角色。我专门强调所有证据必须来源于鲁迅的文章(《祝福》本文或鲁迅的其他文章)。首先,由公诉人提出犯罪嫌疑人,学生想到了鲁四老爷、四嫂、婆婆、大伯、柳妈、鲁镇的人们,并提出了嫌疑所在;接着,由学生充当他们的辩护律师,为他们做脱罪辩护或减罪辩护;最终,学生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犯罪嫌疑人都或多或少地参与了这场谋杀,但他们并不是幕后的真凶,幕后的真凶是——封建礼教、封建政权,只要这个真凶没被消灭,这种惨剧就永远不会结束。当他们成为文章中的“角色”时,不管是处于怎样的一个角度,他们实际上都很容易地找到了理解文章的金钥匙。
无独有偶,我曾看过一位南方教师上《石钟山记》一文,就采用了类似手法:告诉学生本文其实是苏轼做的一个调查报告,内容就是调查石钟山如此命名的原因,只是没有用现在的形式表现,于是让学生用现在所通用的调查报告的写法重新写一次。此法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全文,经过对比,找到不足与优点,同时对苏轼的亲身实践探求知识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由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灵活机动地改变上课模式,可以使课堂与学生的思维一起动起来。当学生在某一环节遇到困难或产生疑问时,教师适时、恰当的指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提高学生活动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活动课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又与教师的“导演”和指导密切联系,不过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活动课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对语文基本知识的掌握,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的了解,而且对学生的活动需要、活动能力等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的方案、程序,进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活动课中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活动课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那么问题教学法是否丝毫不足取呢?非也,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记得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曾看到好几位老师成功地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在学生学完全文的内容后,教师设置了一个问题:刘兰芝可不可以不死?这个问题似乎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是呀,“死”的结局是否带有必然性呢?如果他们不选择殉情,还有什么选择?这一问再次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于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改嫁、私奔等想象都引发了出来,接着教师又用问题加以引导——如果她真的嫁到了府君家里,会不会幸福?做其他的选择是否就能获得幸福生活?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是什么决定了必然的结局呢?在这样的讨论之后,学生理解了刘兰芝的忠贞、焦仲卿的软弱及现实的残酷性。在兴趣的引导下,发散思维,结出了丰硕的智慧之果。
同样,在《项链》这一课中,问题“玛蒂尔德没丢项链会怎么样?”的提出也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考动力,学生的猜测五花八门。原本似乎只是一个“借东西丢东西还东西”的小故事,隐藏在背后的是深刻的时代主题。通过引导性的讨论,学生明白了:在那样的一个社会,玛蒂尔德即使没丢项链,也很难获得幸福,她充其量只会成为某位上层人士的情人,在丰厚的物质享受中饱受精神空虚的折磨,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问题引导法必须以兴趣作为触发点,讨论法也同样如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老师的主动主导作用,这与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的主体性并不矛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在活动过程中放任自流,而是要求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鼓励与培养。只有教师真正发挥了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把握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这种主导作用贯穿于学生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既有直接明示,又有间接暗示。
在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的学习中,关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优劣的讨论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阿Q精神到底在现实中是完全的“糟粕”,还是尚存在一些“有价值”的因素呢?对这样一个问题,多数学生是有很浓厚的兴趣的,同学间甚至不再是激烈的讨论,而是上升到了辩论,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说服了自己,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