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特色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土文化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缙云县仙都小学本着“传承文化遗产 添彩美丽人生”的办学理念,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中,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天然资源库”,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本地区特色的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今天,充分利用农村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有利于拓宽综合实践资源,通过课程开发、社团活动,主动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充实了教育内容,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统一的教材,这一特点虽然给课程实施者以更大的自主性、灵活性、创造性,但同时也增大了课程实施的难度――如何选取课程内容,成了许多实施者的难题。其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经验,就是要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师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素养得到了提高,现从三个层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得以增强。对家乡的文化了解越多,就越热爱家乡的这片土地。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对于自己家乡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风俗习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有一位学生参与了相关活动后在日记中写道:“通过这次活动,我对家乡的黄帝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的家乡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我真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从现在开始,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通过活动研究,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从了解家乡到热爱家乡,再到决心建设家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也是课题研究结出的硕果。
(二)老师所需的乡土知识得以充实。乡土教材的开发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教育界重视。我校有近一半的“外地域教师”,他们对景区的各方面了解甚少。这次参与了活动和课题研究,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了解到了丰富的本土知识,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营养,也扩展了自身的知识储备。通过实践体验,教师逐步树立了“生活的世界”,也是课程范围的观念,带领学生开辟了第二课堂,教师引导学生走出了教科书,走出了课堂,走出了学校,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充分挖掘景区丰富的黄帝文化资源,在社会这个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们的活动设计和指导能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教师的创新能力也进一步提高,考虑问题也更加全面、细致,师生之间的情感、师生对家乡的情感也在活动中与日俱增。
(三)学校的特色得以凸现。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个性,那么也就没有了特色;一所学校没有了特色,那么也就难以有大的发展。要想形成一所学校的特色,就必须关注课程资源的差异性。我校所在的仙都景区黄帝文化底蕴深厚,当地丰厚的人文、历史、自然、经济等方面的资源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是我们首先需要做的,通过一年来的研究,我校在开发黄帝文化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依托景区资源,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打响了景区学校的品牌。
实践证明,依托仙都景区开展“黄帝文化”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开发利用本地实践活动资源,实现活动主题化和生活化,使农村小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使他们的自主探究和主动实践探究能力、创造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等得到很好的训练,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育人价值。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增长了见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理解了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养成了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认识了社会资源,并能有效运用;融入集体,走向社会,感受祖国山河的秀丽,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博大精深的文化,从而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起“爱我家乡,为我家乡”的意识,为家乡的旅游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虽然我们在依托仙都景区开展“黄帝文化”进校园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题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但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研究与反思。
(一)“黄帝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由于研究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在教材的选择上,我们只是选择在“轩辕黄帝祭典”一块上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活动中我们也只针对盾牌舞进行了引进,造成了本课题研究不够完整。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学校和当地有关部门提供较多的指导和安全保障;活动的内容涉及面广,需要一些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如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的有效机制,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淳,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2
关键词: 乡土文化 特色学校 资源开发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普通高中办学模式正发生由“集聚式规模扩张”向“集约化质量效益”的深刻转变。以创新塑特色,以特色求质量,以质量促效益,以效益树品牌,逐渐成为大多数学校自觉追求的办学理念。2010年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学校开发利用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自主探索,构建教育主体内涵式、多样性、特色化发展的办学格局。乡土文化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社会族群历史演进的产物,其物质表征和精神意蕴与师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而然地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与教育品位。选择优质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生态,有利于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有利于学校办学模式特色化发展。
1.文化体认
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总体的分支系统,既兼备民族文化的整体共性,又具有特殊地理、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特品质。作为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特殊方式,教育的首要功能是文化传统的传承建构。特定地域中的学校不可能超脱相应的文化环境,乡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基调与底色。学校特色化建设的要素之一是校园文化生态优化,发掘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在现代教育理论的统摄观照下,将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渗透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在教育理念、课程资源、教学模式等诸多方面凸显乡土文化的鲜明印记。通过文化的亲和与体认,增强师生员工的教育归属感和凝聚力,为学校办学模式特色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2.校本规划
社会状态中个体的成长以接受与适从族群文化为基础。文化传承主要依靠教育,教育的重要主体是学校。顺应素质教育与特色化办学的教育改革趋势,学校建设远景规划应纳入乡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校园文化、课程结构、教学科研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掘乡土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展现乡土文化的风采神韵。文化主体是社会中的个体与族群,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彰显办学特色,必须调谐校内外各种有利因素,实现社会、学校、家庭的深度融合,充分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参与热忱和创新意识,聚积乡土文化资源重构转化的教育合力。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对乡土文化资源整合改造,构建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校园文化生态与校本教研体系,逐步形成别具特色的教育风格和办学模式,进而确立学校在同类学校中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地位。
3.课程开发
课程是落实教育目标的主要依据,也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倡导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客观上为乡土文化资源向现代教育资源转化提供政策依据。乡土文化形态多样、内容丰富,课程资源的选择要服务于教育目标和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并且与师生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如风土民俗、优势产业、建置沿革、重大史事、杰出人物、文学艺术等文化素材。依托乡土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要遵循学科协作、师生融合的原则,分工到组,责任到人,指定相关学科组教师专门负责,鼓励引导学生自觉参与,采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编写体例,编纂富于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且在具体运用中及时总结完善,借以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资源的局限与不足,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强化学校办学特色。
4.教研创新
现代教育改革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专业技能成长,要求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研究者、设计者和执行者,倡导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课程资源解构与建构,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校应结合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加强以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在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每学期每学年推出系列化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主题,引导学科教研组和学生学习小组,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进行专题式研究,指导学生开展相应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师生之间的交互促动,创新教研体制,形成多层级、立体化的校本课程教研体系,进一步丰富校本课程资源,推动学校教育品质的优化与办学模式的创新。
5.考评奖励
奖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对行为主体在心理上产生正向诱导和后续激励的双重反馈效应。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工作,单纯依靠理性规则与制度刚性,难以持久维系师生员工的主体积极性,必须明确分工、严格职责,客观评估,辅之以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实际工作中恪守职责、成效显著的个人或小组,通过报刊、广播、网络等不同媒介,及时予以表扬鼓励,颁发荣誉证书。对于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教育效益好、社会影响大的专题成果,除了精神激励外,学校还应给予一定形式的物质奖励。运用奖励的诱导效应,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使乡土文化资源真正成为学校特色化建设的文化源泉。
篇3
鹿乡文化是东丰县文化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东丰县是我国较早的人工驯鹿基地,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与魅力的鹿乡文明历史和鹿乡文化传统。县委、县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鹿乡文化为依托,以农村文化建设为已任,积极探索如何使农村文化融入市场经济中的途径,寻找文化与经济的结合点,使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建设。为此,今年县委先后两次召开常委会议,围绕我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就如何做好“鹿乡文化”这篇文章进行专题研究,从大局和长远着眼,制定了《东丰县“鹿乡文化综合开发”总体规划》,明确了以创建具有东丰特色的大文化为目标,以开发文化产品为目的,着力实施开发鹿乡文化系列工程,进一步包装东丰、宣传东丰、推销东丰、发展东丰,塑造东丰新形象,增强东丰吸引力和凝聚力,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主要任务就是实施6大工程:文化建设工程重点是出版纪实文学《神州鹿苑》、《中国东丰农民画》画册,《知我鹿乡爱我家乡》中小学生课外读物,制作《春满鹿乡》电视专题片,举办鹿乡文化节等;鹿乡新风工作重点是结婚新人植纪念树、婴儿落户植希望树,建立集体婚礼服务中心,开发公墓等;设施建设工程重点是设置县标和城镇雕塑,开发鹿乡文化天桥灯一条街和鹿产品一条街、建立展馆等;旅游开发工程重点是开发南照山、横道河水库、三合渡假村、扎兰芬围民俗文化园等5处旅游景点;广告开发工程重点是在东丰镇内外设置具有现代化意识和高科技手段的广告牌;鹿产品开发工程重点是依托“神州鹿苑”和“马记鹿茸”的知名度,开发鹿产品品牌,发挥名牌效应。这些工程预计总投资约2亿元,完成30个文化经济项目建设。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今年,为了进一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我县由政府“埋单”,为农民演戏75场,放映电影2249场。还举办了春节晚会、鹿乡大舞台歌手大赛、大秧歌比赛、元宵花灯展、五一“劳动者之歌”、“知荣耻,树新风”广场文艺演出、宣传《治安管理法》小品专场、“廉政之声”文艺专场、科普大集、书画摄影展览等10余次大型文化活动,中老年秧歌队、京剧票友协会等各类民间文艺社团日趋活跃,民间艺人在全国和我省纷纷获奖。
二、完善机制,打造地方特色文化新格局
地方特色文化是地域文化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标志。农民画是我县重要的特色文化品牌,在全国享有盛名。东丰农民画历经百年,以关东民俗为养分,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作了大量的形象质朴、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凝重和谐的农民作品。当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东丰农民画事业蓬勃发展。1988年东丰县首批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8年东丰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东丰农民画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东丰县被中国美协评为“中国十大农民画乡”。县政府也始终把农民画创作队伍和骨干作者的培养作为推动东丰农民画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举措,坚持给地位、给荣誉、给待遇、给条件。自2000年起,先后制定出台了《东丰县鹿乡文化综合系列开发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画发展的实施意见》、《东丰县农民人才奖励办法》和《东丰县农民画专业人员职称评骋办法》等配套完善的政策措施。陆续聘用、录用了21名农民画骨干作者为国家事业单位干部。为加快东丰农民画产业化步伐,县政府于2010年建设了东丰农民画发展基地――“东丰・中国农民画馆”。画馆占地10000平方米,总投资3580万元,2011年10月投入使用。画馆建设以来,免费接待前来考察、学习、参观20余万人次,举办各种展会10余次,培训骨干农民画作者100余人。2012年9月8日,“2012年辽源东丰・中国农民画艺术节暨全国农民画展览”在东丰・中国农民画馆成功举办,本届艺术节,共有31个省、134个市县1000余名农民画作者参与,开创了东北地区举办全国农民画艺术节的先河。同时,组织1988名中小学生共画农民画,挑战世界最大规模艺术课,成功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东丰农民画已成为吉林省的文化品牌,东丰县也因此被第三届吕国巧取节庆创新论坛评为“2012最具投资发展潜力文化旅游县”、被中华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评为“2012文化生态旅游县”。目前,东丰县农民画创作队伍已经达到52000人,其中学生作者40000余人,在农民画方面有收入的5000余人,能独立作画的2000余人,骨干作者400人,知名作者40人,东丰农民画已有580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185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600多件作品被联合国和世界知名美术馆收藏。东丰农民画多次在瑞士、日本、德国、、阿根廷、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家和联合国展出。
三、打造品牌,创造民间艺术繁荣新机遇
民间艺术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展示平台。民间艺术根植于农民,农民需要民间艺术,农民也能够传承和创新民间艺术。县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中肯定了民间艺人的作用和民间艺术的功能,确定了大力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项目的任务和目标,激发了民间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年来,75岁的民间微雕艺人王秉正先后参加了“吉林关东热闹节”、“河南郑州绝技艺博会”、“山西太原艺博会”、广交会等全国性才艺展示,2005年8月,被省文化厅授予“吉林省民间(微雕)艺术家”称号。65岁的马国臣以其踩刀提重(赤脚踩刀刃,双手各提一桶水,口中叼起一桶水)、钢筋刺喉、传统魔术满台献彩等参加省“关东热闹节”并获“民间绝技高手”称号。81岁的徐仁智的书法作品勒石存世于河南郑州的“黄河碑林 ”、辽宁铁岭的“中国观音阁碑林”、山东潍坊的“国际艺术碑林大观圆”和湖北鄂州的“元极碑林”。70岁的杨树有自1963年以来,在吉林、辽宁、黑龙江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杭州西泠印社出版年画80余件110余幅(含四条屏)。65岁的吴强稼以鹿乡人物和历史为素材,创作出版了《解方将军传奇》、《皇家鹿苑传奇》等5部长篇小说。三合乡的“刘家唢呐班”、南屯基镇的“关家唢呐班”还上中央和吉林、浙江电视台。目前,以记述民间艺人坎坷经历、保护民族文化记忆的《中国鹿乡民间艺术人物・关东风情关东情》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吉林东丰卷》两部书已经编辑完成出版。农民画、漫画和民间文学被省文化厅誉为东丰文化“三绝”。
民间艺术活动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自办文化项目的人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县有农民电影放映队13个,小剧团8个150余人,文化大院229处,村村都有秧歌队、广场健身舞队伍,并有剪纸、绘画、微刻、根雕、舞蹈、纺织、泥塑、儿童画等多个艺术活动组织。我们相信,这种文化活动不会是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文化现象,而是与农民生存活力和生活质量相生相伴与时俱进的文化潮流。
四、创新商机,促进文化产业新发展
篇4
关键词:地方高校;乡土文化课;衡水文化繁荣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最终结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67-1
衡水地方高校开设乡土文化课,对弘扬我们衡水优秀传统文化,繁荣衡水文化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的重大任务之一,“加快发展、富民强市”也是我市的发展目标,衡水高校开设乡土文化课,对弘扬我们衡水优秀传统文化,繁荣衡水文化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贴合当前我市扎实推进文化大繁荣的形势。同时还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培养。
1 乡土文化课的概念以及衡水高校该科课程的缺失
一方水土一方人,乡土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等”[1]。也就是说,乡土文化当是指某一较长期固定的自然地域一般也是政治区域内长期以来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它包括丰富的内涵,即地域特色,自然、人文景观,社会历史变迁,历史名人,民俗风情,民间文艺等等多方面的内容。这无疑是各个地方的具有特色的瑰宝。
宣传、了解乡土文化,无疑对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衡水处于燕赵文化腹地,历史源远流长,乡土文化特质典型,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传播发扬文化的中心,有能力有责任担当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以继往开来,繁荣衡水文化,促进经济建设。激发人们热爱衡水,建设衡水。然而一些璀璨的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有些宝贵的文化种类随着时间的变迁和利益的驱使在逐渐地遗失,损坏。我们衡水作为古冀州腹地,有过许多名震中外的历史名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勤劳朴实的衡水人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因而虽然衡水建市较晚,但却历史悠久,其乡土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衡水高校主要有衡水学院和衡水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随着学校的迅速发展,原来大部分是本地生源,越来越多地招收了外地生源。一些外地学生对衡水历史文化一无所知者居多,本地学生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对此也知之不多。两校均没有开设宣传乡土文化的相关课程。这使得学生的衡水乡土文化教育方面产生极大的缺失。
2 开设乡土文化课的意义
2.1 宣传衡水地域文化 衡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衡水乡土文化丰厚,由于长期以来,衡水人的平原地域环境,人们比较追求安稳,相对观念保守,还有一些偏远地区的人比较忽视文化需求,这些因素造成即使一些当地人对自己身处其间的乡土文化也不是很了解,一些本地学生在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很少接触到乡土文化知识。现在外地生源日益增多,他们要在这里生活几年时间,一些毕业生甚至选择服务衡水,我们开设乡土文化课,无疑会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的到发扬光大,让我们自己知悉我们引以自豪的乡土文化,也让更多的外地人员直接间接地了解衡水文化。
2.2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衡水乡土文化内蕴丰富,黄河流域是古老文明的摇篮,燕赵文化、三国文化、平原抗战文化、以及孙犁为代表的现代作家、古朴典雅的当代平原作家群、名家迭出的戏剧艺术,与之相关的名胜古迹,这些都蕴藏着深刻的人文精神,通过学习乡土文化,使学生深刻了解衡水乡土文化,提高人文学识修养,增强对本乡本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也使外地学生对衡水产生一种敬佩感和荣誉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2.3 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在学生了解了我们优秀的文化特色后,董仲舒、孔颖达、孙犁、荀慧生这些名闻遐迩的古今人物,不能不让人们赞叹衡水的人杰地灵,激发他们热爱衡水,立志献身衡水建设。置身于热爱衡水建设衡水的热潮,在衡水创建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努力向大城市奔跑,为衡水的文化经济繁荣做出应有贡献。如,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对传统黑陶工艺进一步挖掘,利用新的观念设计创新,产品展出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好评。
2.4 最终也是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繁荣衡水文化经济 高校作为文化的集散地,对本地文化呈辐射状传播,同时反过来又会对之提纯和升华。开掘衡水传统文化,凭借文化优势,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建设特色地域文化经济模式,开创特色经济产业。衡水乡土文化的宣传研讨有益于弘扬衡水历史文化,大家都来保护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我们的文明,让衡水文化代代不息,更加繁荣。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对衡水乡土文化的了解带动了所在地人们的了解。同时,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乡土文化,会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如驰名全国的老白干酒文化,武强年画,衡水湖……所有这些,都会带动衡水经济的发展。一些学生假期回家,自豪地带回衡水老白干、武强年画作品等土特产作为馈赠佳品。一些学生的亲友方便的时候慕名来到衡水,泛舟衡水湖。
3 乡土文化课的开设原则
要坚持三个基本的原则:
3.1 从实际出发 这涉及到教材使用问题,乡土文化是有地域特色的,只能编出自己的校本教材,可以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别的同类教材。乡土文化课要从衡水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编写教材。
3.2 因材施教 解决生源不同问题,根据不同生源,探究乡土文化课对他们不同的意义,不同侧重点。根据生源特点分层次分批次有侧重教学。
3.3 灵活生动 乡土文化是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文化知识,要利用实地考察、体验,亲身总结分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做到生动有效。
3.4 多方合作 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活动或是教学考评都需要多部门合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园林景观;乡土元素;问题;运用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乡土文化的受到很大冲击,设计人员要重视乡土元素的设计,彰显设计作品的特色。
二、什么是乡土元素
一个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的代表就是乡土元素。顾名思义,乡土元素应该是起源于乡村本土,与地域特色息息相关,并且深受本土人们熟悉和欢迎的一种传统元素,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它不仅指在乡村里天然生就的自然风景和物体,即乡村风光,田野,民间村落,道路,民族服饰等,又指反应乡村文化特征的文化元素,是当地人在千百年的生活经验中对自然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格局的一种适应方式,包括土地及城镇,民居,寺庙等。一般而言,乡土元素会蕴含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地方精神。
乡土元素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地域的特色和文化的记载,本身包含些当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具特色,而现在的乡土景观则是由于社会的进程和人类生活水平的需要而在传统元素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景观新形式。乡土景观元素是取自于特定地区的素材。它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1、乡土之物
所谓乡土之物,即乡土建筑,植物,材料,器具和各种类型的工艺品等各种物体元素。其中乡土植物,当地出产的石头和木材等可以直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加以运用,如用作园林小品和建筑材料等。
2、乡土之事
乡土之事就是特定地区的乡土地域上发生的事件性元素。它包括了百姓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和可供观赏和参与的活动事件。
3、乡土之意
乡土之意主要指本土地区所有的的地方精神,情结以及意境等,它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一种较为抽象的元素。
三、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1、节约成本,提高园林景观建设资源利用率
由于乡土元素是在自然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是当地的原生态产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具有广泛的持久性。其次,乡土元素可以轻易获得,不需要复杂的加工处理,可以直接运用在设计中,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节省了建设成本。同时,乡土元素是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而产生和发展的,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使用乡土元素来营造景观更具有可取性,并且营造出的景观效果更具有代表性。
2、接近原生态,提高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
在当前的园林设计中,设计者往往片面追求景观效果,盲目地利用新技术,忽略了对乡土元素的运用,结果不仅造成设计出的景观都大同小异,而且也破坏了生态平衡。其实乡土元素的运用保存和延续了原生态景观,通过对原生态景观的艺术化处理,使乡土景观和现代城市环境相互呼应,共生共荣,即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又可以保持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增强景观标志性,保持园林景观的地方特色
乡土元素是当地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当地劳动人民在进行生产劳动时的产物,代表着这一地区的文化、民间风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运用乡土元素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地方文化特色,而且增强了景观的可识别性。
4、体现景观价值,挖掘、保护和恢复传统乡土文化
传统的乡土元素作为乡土文化的遗产,包括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地方实物、文化和事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同时,乡土元素也是对特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乡土人情、风貌的直接反映,是现代社会认识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价值判断的窗口。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当充分地挖掘和提炼当地的文化特色、乡土人情、民风民俗,并加以利用,这样不仅体现了景观利用的价值,推动了乡土文化的恢复和保护工作,并且为再创性设计提供可靠保证。
四、乡土元素的运用现状
1、重视外来的物种轻视本土物种的思想严重
在设计过程中,对苗木选择大都重视外来元素轻视本土元素,错误地认为外来元素是新鲜事物,是高贵的,本土的太过普通,从而忽视了对乡土元素的引入,在追求异域风格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盲目地引用外来元素,导致大量外来元素冲击乡土元素,从而使乡土元素在园林绿化中受到忽视。就像人们往往把树形、叶形、花形、奇特,花香浓郁,花色艳丽的树种,视为高档树种,如桂花、广玉兰、香樟等。而把刺槐、楝树、枫杨、毛白杨等视为低档树种,甚至称其为“杂树”。
2、园林设计者对乡土元素的忽略
在园林绿化中,由于设计者对乡土元素认知的缺乏,设计理论的欠缺以及对园林绿化中乡土元素的综合功能认知不够,从而忽视了园林绿化中乡土元素的选择对人们以及地区的生态带来的影响,只是简单地为了迎合大众审美情趣,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需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脱离了“因地制宜”,“适地种植”的园林绿化原则,其结果就导致了设计者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少用甚至不用乡土元素,这也是乡土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被忽视的重要原因。
3、乡土元素开发和研究不够
有关部门尚未将乡土植物苗木繁育列入规划,得不到有效的重视与开发,园林绿化的育种改良项目,大部分是以外来树种为研究对象,而对乡土植物的投入极少,以至于苗木缺少。
4、乡土元素的种类和数量加速下降
由于人们对乡土元素的认识不够,对其保护意识较差,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一些原有的乡土元素已不再作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材料和事物,然而大量外来元素的引进,使乡土元素的生存空间小之又小并且大量的乡土元素都遭到破坏。
五、如何在园林景观中运用乡土元素
1、将乡土事件元素应用到园林景观中
一个地方的原有习俗,民间工艺品以及乡土节日中用来渲染气氛等的事件元素都是园林景观可以加以运用的素材。这些乡土元素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精神层面的具体体现,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多姿多彩,是对民俗文化,民间传统及节日气氛这些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比如将乡村农忙场景及传统节日的热闹场面以画面或雕塑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一幅幅有情节的画面。或者是民间工艺雕刻,编织等方式展示。这样的园林景观就会具有可识别性,可以让游客更多地了解地方工艺,民间习俗,增加吸引力。,让当地人民记得 当地的发展历程。
2、运用乡土树种设计出地方性的标志性景观
乡土树种是营造乡土景观的最佳表现对象。例如,北方由于地域气候的因素,因而乡土植物以针叶树,落叶阔叶树为主,常有郁郁葱葱的针叶林景观或壮观的阔叶林景观。而南方则主要是以常绿落叶植物为主,多四季常绿、花香鸟语的景象。而处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的乡土树种就是棕榈等植物,它们树形优美,叶片飘逸,树干挺拔,常常形成地区所特有的热带景观。从而形成具有热带的植物景观一般极具特色。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适合,恰当地运用对比等艺术手法对当地的乡土植物进行美学搭配,表现出植物的独特观赏特性。
3、通过鲜明的色彩来呈现特色景观
乡土景观朴素自然,色彩浓烈奔放。可以运用乡土材料本身的颜色和质感来体现景观的乡土特点。采用素雅的底色,然后把各种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对比中求和谐,体现鲜明的民俗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利用对比的美学效应,巧用色彩差异,安排能起对比烘托作用的景观树种。另外,乡土植物色彩的搭配和植物随季节变化所呈现的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方面。如银杏,马褂木,悬铃木等随着秋季到来,叶片呈现鲜艳的金黄色,美观大方,给人愉悦的视觉享受。
六、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园林景观设计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重视与当地乡土元素的结合,建造出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全球化视角 乡土企业 企业家
一、乡土企业的内涵
(一)乡土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乡土企业是在经济技术全球化一体化下,为了实现农村经济自主发展的目标,把农村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的“实体”与实现形式结合起来,在全球化视野下重新认识、发现乡土特色资源价值,然后对其进行重新整合,实现资源新的配置的实现形式。
乡土企业以着力于乡土特色资源的优势开发,有效的利用当地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力资源为原则,明确市场定位,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并以乡土特色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乡土企业的成长主要是采取本土化战略,同时必须沿着开放世界的大趋势,找到和确立适合国情乡情的经济技术的整合发展模式。即当地人依赖本乡本土的资源,面向世界,以特色产品、特色产业、特色文化信息发展自己,以本土的发展确立自己在世界的地位。
(二)乡土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发展能力被剥夺,以至于农村发展长期处于相对城市的绝对滞后和相对滞后的双重滞后中。双重滞后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从结构上重点培育和增强农村自主发展能力。农村的自主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开放式自主发展。而乡土企业正是符合了这种发展的需要,它是农村自主发展的主体,它有资格有能力自己做决定,决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模式。乡土企业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根据发展的需要与可能性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和发展方式;并且它并不排斥引进新的技术、新的信息,也不拒绝与外部力量的跨区域合作,而以乡土资源的特色与优势为本,同时注意消化吸收外部所有可用的资源,内外互补与集成,创造性的发展自己。
二、乡土企业的发展方式
乡土型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下新农村建设在产业组织上进步的依据和内在驱动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在产业组织取得大的进步,进步主要体现在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两个方面上,这两个方面的互动和并驾齐驱取决于乡土发展理念下的乡村企业重组和乡土型企业发展。乡土型企业通过将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乡土文化等资源整合,使工业企业和乡村特色融为一体,是促进新农村农工协调、内外和谐的实体。
乡土企业是特色企业,是具有区域性特色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它的经营发展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特殊资源或关键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工艺或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作保障,以特色产品为载体,以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及产业化运作作为特征的。中国地域广博,广袤的农村大地和多样的人文地理气候特点蕴含着大量富有乡土特色的经济,在长期的乡土人文浸润下逐步生化出许多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这些土特产品是乡土型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与条件。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和引擎,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企业的持续成长有赖于企业家的锐意创新和超越进取。因此,企业家是企业成长的首要因素。乡土企业发展的动力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本乡人的创业,创建以乡土资源为基础的乡土企业;二是乡土技术创新。不过世界技术创新史启示我们,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背后是企业家的带动和引领作用。这也是由乡土型企业家在乡土技术创新中的关键性作用所决定的。因此,乡土型企业家要担起这样一个责任,就是充分利用本乡本土的特色资源、特色文化,对其进行充分的整合,并引导农民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竞争中吸取有益的发展思想成果。
三、企业家视角中的乡土企业成长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也就是我们把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结合起来,生产其他的东西,或者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即实现了生产手段的新组合,产生了“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也是“企业家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行新的组合,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是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人。这一理论对全球化下中国乡土型企业家的创新的分析也是适用的。企业家必须决定创新什么、如何创新、创新成果的应用方式等。在参与全球一体化竞争中涌现出来的乡土型企业家,立足于乡土,面向全国,有世界视野,具有市场价值创造思维、全球竞争思维和现代网络信息思维。当这些思维的创新能带来某种潜在的利益时,企业家就会主动投资或吸引他人投资,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创造或引进新的生产方式去获取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乡土企业家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将有乡土特色的各种资源加以新的整合,创造出新的生产函数,建立乡土企业。
篇7
马克思所说:“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无疑,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劳动群众的文化首创精神以及原生态的生活实践,是文化产品诞生的沃土,经久不衰、富有民族特色和乡土地域特色的文化作品,往往最具中国特色,最有艺术魅力。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奉行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则,因为,“为了谁、依靠谁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3]。努力唤醒民众的创造潜能,使农民积极主动、发自内心地参与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这就需要强化农村文化主体的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水平,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和生产能力,培育现代农民,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这意味着,农民群众既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化建设的对象,只有当这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支撑并自觉融洽时,才能真正成就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说,如何使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获得主体地位呢?首先,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农民素质提升,谋划农村“大文化”建设的格局,从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卫生、体育等多个方面提升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培育新式农民。着力培养土生土长的农村基层农民文化队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打造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农村文化建设还须体现在农民的利益主张之中,以利益共享促进价值共识,与农民勤劳致富、增长本领、提升素质结合起来。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综合性文化需求,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创造更多财富,增加幸福指数,提升生活质量。其次,在制度上确保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4]理顺政策引导机制,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其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选拔的农民文化骨干,要制定出切实可行、具体有效的培养计划,加强业务和技能培训,采用送出去系统学习,将专家学者及专业文化工作者请进来进行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民文化骨干掌握文化知识,增进艺术技能。农村文化必须深深扎根于农民群众之中,唤醒广大民众身上的创造潜能,将他们组织起来,使他们行动起来,这是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成效的根本条件。
保护和传承农村传统乡土文化根脉
由世代农民创造、传承的农村传统乡土文化,是流淌在一代又一代农民身上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虽然因历史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农村文化在自身内容和呈现形式上都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凝结在农村文化之中的深层内核和文化根基却源远流长。传统乡土文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体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是一个地区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品牌,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某种程度上,若失去了乡土文化就等于断了农村的“根”,也会断掉一个民族的“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文明产生的原始基础主要是农村,是人类所依附的土地。但在当今,铺天盖地的快餐式外来文化、城市文化、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掩盖了传统厚重的乡土文化。传统乡土文化置身于这样的境况之中: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生存能力也越来越脆弱,传承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直接危及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及其根脉。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依附于土地、生长于农村的丰富乡土文化资源日渐失去自身的生存根基,致使农村文化建设无所依从,出现了许多“盲点”。要拯救和保护传统乡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吸收、融合各种文化资源积淀而成的乡土文化,不管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还是手工技艺,都是当地劳动群众在长期实践中过滤出来的,其中承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式,包含着历代劳动群众的生存策略和生存智慧,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理解、对自身理解的经验积累。我们应该像拯救濒临消失的物种一样来拯救已经处濒危状态的乡土文化。从保护农村文化生态的视野,统筹谋划、科学部署,对重要项目、重要作品、重要技艺,建立科学有效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系统发掘和整理乡土文化。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将现存的各种乡土文化,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实物、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保存下来。对民间艺人、传统工艺的传承人,要做为“活文物”进行发展性保护,通过培养乡土文化传人、培育民间习俗来刺激乡土文化的内生,回归乡土文化的本体。要发展和创新传统乡土文化。早在1957年就号召,要“移风易俗,改造国家”[5](P606)。传统乡土文化做为一种农耕文明的自然生长,在承载着历史和传统、包含着现代文明基因的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比如传统礼俗中的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而那些繁缛琐碎的细节、形式则早已不适宜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行为规范,是应该摈弃的。所以对历经岁月磨砺而留存下来的传统礼俗、民风民俗、历史文化,应进行辩证的否定,进行合理的扬弃,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和管理,剔除糟粕,存留精华,为其注入能够相互融合的现代元素,使传统乡土文化不断添加新的生命活力,走上健康传承发展、不断发扬光大的轨道。要努力实现先进文化与传统乡土文化的结合。传统乡土文化要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必须不断提高文化自觉意识,明确知道自身之优劣长短,不断剔除旧有的痼疾,以开放包容的气度,主动接纳现代文明的引领和养分,追随时代进步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将先进文化植入乡土文化的沃土,使传统文化不断实现向现代化的转换,使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具有深厚的精神基础。这里的关键是找到先进文化与传统乡土文化有效结合的链接点,让先进文化的因子像泉水渗入大地一样,浸润农民的日常生活,让先进的价值理念成为乡土文化的内核,并走进农民的内心世界。这尤其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到对传统乡土文化的引领、推动和发展之中,使其与乡风民俗相对接,与当地文化特色、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相对接,为广大农民接受核心价值理念找到历史依托、奠定实践基础。同时,要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方式,建立一套农民能理解、乐接受的“核心价值观”话语系统,力求与农民的心态、判断和兴趣相接近,让他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增强老百姓的认同感。充分利用乡土文化人才,让农民在农村文化大舞台上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唱响主旋律。通过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途径,挖掘蕴藏在农村的特色文化,促进农村文化的内生增长。
盘活民间文化组织
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确保农民对乡土文化传承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民间文化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乡村社会的各类民间文化组织,为乡土文化的展示、存活和发展提供了一个个功能独特、内容完备的场所和平台,是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的重要阵地和中坚力量。因为传统乡土文化,一般是渗透到农民的心理,转化为农民的思维方式、行为特性以及风俗习惯来彰显其存在和力量,通过民间艺人口传心授而得以流传。所以,发展和保护民间文化组织,能为传承乡土文化营造适宜生存的环境和场所,使其保持活性状态,发挥出自身的社会功能。民间文化组织是维护地域特色文化的生力军,它们或者以艺术形式、或者以手工技艺传承历史文脉,使农民群众在此找到家园的归属感,为培育农村文化人才搭建起有效平台。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多数民间文化组织的生存状况却令人不乐观,诸如组织松散、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经费短缺、缺少支持等等制约因素,使民间文化组织常常举步维艰。堪称湖北文化品牌的黄石爱乐合唱团,同样处于尴尬的夹缝中。该团团长在2012年“两会”期间,曾经对记者这样倾诉自己的苦衷:“我们作为一个民间文化团体,能做到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所名气,这中间历经的艰辛是外人想象不到的,就希望这次两会能让政府更多地关注一下我们民间文化团体的生存环境”[6]。要盘活民间文化组织,加强组织管理是当务之急。政府及文化宣传主管部门要起到操盘手的作用。其一,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和规范引导职能,对民间文化团体的发展做出整体规划。将所有依法注册登记的民间文化艺术社团纳入常态化管理范畴,根据不同团体的各自特色进行分类引导,及时协调、研究解决民间文化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组织联合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推动民间文化产品不断实现向文化精品的迈进。其二,政策支持,在积极扶持的同时,加强规范和监管。加大对民间文化社团的经费投入,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监控评估体系,使民间文化社团真正成为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社会自律性组织。其三,建立起政府对民间文化社团的综合协调机制,在民间社团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使双方携手联营,促成区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赢发展。政府还可成立文化发展基金,重点扶持优秀文化社团不断壮大,鼓励各类文化艺术爱好者依法成立相关专业协会,开拓凝聚文化艺术人才的阵地,使各类民间文化组织、各种民间艺术人才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主力军。
篇8
关键词:乡土资源;兴趣;运用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课程的大规模改革,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育上受到了普遍关注,尤其是作为树立学生道德水准的思想品德学科,更应该整合乡土资源。
一、运用乡土资源,创设课堂情境
在讲《世界文化之旅》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向海自然风光”进行导入,当同学们看见丹顶鹤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向海!丹顶鹤!”很自然的导入“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都会有它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多样的文化特色组成了多元文化的‘地球村’,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踏上‘世界文化之旅’,领略璀璨迷人的世界风光。”将我县自然景观整合到课堂,使学生倍感亲切,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乡土资源,解决教学重点
在讲《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时,利用县里的民间艺术来阐述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谈一谈――感受中华文化的特点”这一活动,让学生将课前调查的能体现我县乡土文化的物品进行展示。在这个活动里,有些同学让自己的爷爷奶奶制成木雕作品或剪纸作品,有的将在本县旅游照片拿到了课堂。
三、运用乡土资源,弥补教材局限
在这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对我国的影响,我利用我县新修建的“墨宝园”的艺术特征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墨宝园是一座集国内外当代书法名家书法作品碑刻艺术和园林建筑艺术为一体,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于一身的书法主题园林,是充分展现通榆地域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特色的文化园林,是中国第一个大地印章园林景区。从而更验证了中华文化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个环节里,乡土材料起到了教材所不能比拟的作用。
四、运用乡土资源,丰富情感体验
讲《情趣与兴趣》这一课时,利用学生特长来展开教学,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适当进行表演,他们将绘画作品、笛子、葫芦丝、舞蹈带入了课堂,通过他们的表演很自然地引出情趣。通过此环节的设置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活跃了课堂氛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92-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应从地方入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的社会资源,促进幼儿园的特色发展。我园地处常州、无锡、江阴三城交界,地理环境独特,乡土资源丰富,为此,我们充分挖掘特有的乡土资源,引入到幼儿园活动中,办出特色,促进了我园特色化的发展。
一、挖掘乡土资源,以乡土树特色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教材,不用死的书本。”农村千姿百态的乡土资源,决定了幼儿园美术教育尽可追求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活”。基于此,利用乡土资源拓展幼儿认知领域,鼓励幼儿通过动手、动脑来全面了解自己的祖国与家乡,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爱家、爱国的情感,从而促进幼儿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
1.开发乡土资源,完善课程体系。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们芙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民风淳朴。螺丝、蚌、螃蟹、鱼、葡萄、梨、西瓜、菱等构成了芙蓉极富特色的乡土文化。基于此,我们立足于课内、着眼于课外,有意识地去挖掘、利用乡土资源,引领幼儿用聪慧的眼睛、灵巧的小手,亲自去实践,在此过程中,将其整合形成体系,开发了《乡土美术》《乡土游戏》等课程,有效地补充了现有的教材,丰富了教学形式,促进了幼儿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2.巧用乡土资源,优化育人环境。环境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刺激,轻松和谐的环境能使幼儿产生愉快、振奋的情绪,提高活动的效率。要使幼儿得到发展,环境是首要条件。因此,我园着力打造乡土特色环境:一楼为“动物乐”。我们利用农村随处可见的稻草、树叶等材料设计、制作了各种小动物造型。二楼为“渔家乐”。我们设计了带有本地特色的小桥流水、池塘、鱼、虾、河蚌等场景,为幼儿营造熟悉的生活环境。三楼是“农家乐”。该层呈现芙蓉特有的农家特色:茅草小屋、休闲茶室、创意手工坊,让幼儿在其中尽情地游戏。教室里、走廊上、楼梯间随处可见师幼共同制作的精美工艺品。例如,竹篾做成的绚丽多彩的相框、螺蛳串成的项链、渔网拉成的背景、各色绒线缠绕出的一幅幅美丽图画等,幼儿置身在这特有的农家氛围中,感受着家乡之美,激发了热爱家乡之情。
3.结合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春天,我们走到林间,去寻找发芽的小草,观察花苞的绽放,呼吸春天的气息,让幼儿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生命的喜悦;夏天,我们去观察葡萄的生长,到河边嬉戏,捕捉肥硕的鱼儿,让幼儿体验夏天的乐趣;秋天,我们进入田间,寻找盛开的野,摸摸沉甸甸的稻穗,呼吸成熟的芬芳,让幼儿感受丰收的喜悦;冬天,我们堆雪人、打雪仗,做年货,让幼儿感受成长的快乐……一年四季的变化,一年四季的乐趣,开启了幼儿无穷的想象,他们创作出了很多作品:《家乡真美》表现出幼儿对家乡的热爱,《甜甜的葡萄》表现出幼儿的纯真童趣,《新型电动车》表达了幼儿对生活的思考,《我长大喽》表达了幼儿对未来的期待……
二、唱响乡土旋律,以特色促发展
乡土资源已经逐步渗透到教师与幼儿的工作与学习中,为现代幼儿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乡土资源的开发就应该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相结合,立足于家乡实际,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幼儿价值观建立中去,以此促进幼儿健康情感和态度等价值观的建立。
1.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幼儿都是“小小艺术家”,他们乐于动手、乐于想象,当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艺术品时,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基于此,我们在乡土资源特色课程实践过程中,关注幼儿的个性,鼓励艺术创作,并予以及时反馈与评价。例如,在种子贴画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将生活中的人、物通过想象用自己的小手制作出来。孩子们热烈响应,小螃蟹、小狗、电动车……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无疑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从幼儿园的自身条件出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如螃蟹上市后,幼儿们都在谈论着螃蟹的味道鲜美,于是,我们让幼儿把家中的蟹壳都收集起来,用彩纸、画笔、剪刀、固体胶等进行“蟹壳装饰”。在幼儿的巧手下,《蟹壳之钟》《贪吃的小猪》《蜗牛的家》等工艺品纷纷诞生了。幼儿都为自己的作品而沾沾自喜呢1
篇10
关键词:乡土美术;课堂教学; 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27-01
乡土美术是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承传性的民间美术,它往往与特定的乡土文化联系在一起,对于该区域生长的人们更具乡土意义,更容易产生无限的思乡情怀和爱国热情。美术教学虽不是美术创作,但他们也有相似之处,既要以课程标准为准心,也要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美术”。湘西自治州的基础美术教育,要充分利用自身所处的民族与文化优势,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民间美术,学会观察,学会利用,巧妙地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契机,引导学生的兴趣,适时地增设弹性课程,从当地的乡土文化中进行乡土美术教学探索,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一、开发农村自然风光资源,使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湘西自然风光瑰丽,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观美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因此,在特色化美术教学的探索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农村田野风光是学生写生极好的题材资源。田野、溪流、农舍、树木各具特色。这时带领学生身背画夹、手拿画笔,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便在学生的手下诞生了……从授课效果看,这样的课往往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同学们不但领略了大自然的美,又锻炼了技法技能,同时又能得到了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学习兴趣大增。在锻炼捕捉创作素材能力的同时,又加强了同学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参悟,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以建筑为载体开发人文历史文化资源,渗透传统文化的学习
翻开美术教材,我们不难找到关于建筑的内容,从撕纸拼贴到绘画到欣赏,真可谓形式多样,但教材中的内容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比较遥远,而且不能表现出我们当地一些建筑的特色,所以学生对于本地的建筑仍旧是比较陌生的。湘西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吊脚楼,表现了其独特建筑艺术风格,反映了湘西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这些都是具有较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深刻教育意义的建筑,集建筑、雕塑、绘画、工艺、装饰于一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地方文化底蕴。灵活多样地将这些地方资源运用到美术教学中去,除了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外,还组织学生亲自走进这些平时熟悉的空间,引导他们用眼睛观看,用心灵触摸,让学生在多样化表现的方法中进一步感知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的美术文化,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气息的作品。
三、开发民间工艺美术,彰显民族艺术特色
湘西是工艺美术之乡,蜡染、土家织锦、根雕、剪纸、苗绣等都是极富特色的地方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这都是很好的地方课程资源。通过参观、拍摄、采访、欣赏、创作等手段对民间工艺进行了解和学习,把这些地域特色的文化引用到我们美术教学中,体现地方民族特色,更好的服务于课程改革。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乡村的经济发展、文化氛围和信息科学技术更换的速度与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乡村的乡土人文,民间美术,地域风情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因此,让本土的民间美术走进课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与民族文化认同感
乡土美术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美术与艺术设计的渊源和基础,是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搜集、整理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并将其运用于学校美术教育,做了明确的表述和要求,弘扬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和乡土情怀,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常锐伦教授曾说:“作为教育的导向,应该使下一代公民树立起牢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根。乡土美术是本地各民族历史积淀的文化造型载体,乡土美术教材所进行的教育正是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乡土美术的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才能立于世界之林,从而培养热爱乡土美术文化的感情,使维系民族情感的‘根’深深地扎于学生心中。热爱乡土的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乡土美术蕴涵着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而地方特色正是体验人类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之所在。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介绍乡土美术及各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美术,使学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审美价值,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品反映出人类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及观察世界的特殊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保持与继承本土特色文化的同时包容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有利于推动美术教育的健康全面发展
美国作家约翰・来思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曾说:“我们的社会高科技越多,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容量的环境,民间艺术恰好与电脑社会相平衡,难怪手工做的被单那么受欢迎,就连乡村音乐的流行也是对电子音乐的一种反映。”乡土美术的创作,是一种真诚的思想感情的流露,使情与美结合为一体,而无浮华与虚饰,其审美创造是情与美、善与美、用于美的统一,这也就是乡土美术审美价值的魅力所在。乡土美术历来注重人情化表现,具有手工制作的亲切感和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回归感,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与其说学习乡土美术是在学习一种文化现象,不如说学习乡土民间美术是在教学生学会怎样理解中国的劳动人民,怎样理解中国劳动人民在苦难重重的生活环境中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如果不理解这些,那你就不上热爱他们。现在我们的中学生,尤其是条件较优越环境的中学生,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情感。
表现生活中真善美为特征的意念造型手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习惯的反映。在他们的生活中,酸甜苦辣可能都有,然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却极少有痛苦和伤痕的表现,总是表达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有力的情怀。这种人文关怀,正好适合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养,张扬文化精神,增强自信心,激发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乡土美术课程教学,例如制作剪纸、织锦、编织手工艺品等,让学生体念人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在工艺制作中倾注情感容量和个性,感受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崇尚境界,调节并补偿了现代化教育引发出的人伦精神需求失衡。让乡土美术走进基础美术教育的课堂,是对学生教育情感缺失的一种补偿,有利于推动美术教育全免的、健康的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徐特立也十分强调乡土美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他说:“哪怕是一个小村子,抬头看,就有人,低头看,就有地。这虽然是局部的大地,而把它作为教学上研究的出发点,就已经足够了。尤其是与学生的生活直接利害关系的地方,不仅易于认识,而且能认识得特别深刻。”总之,农村美术课程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以乡土美术作为农村美术教育的突破口,开发和利用好当地的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必定会给农村美术教育开辟一条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新的发展道路。相信不久的将来,气势恢宏的风雨桥、吊脚楼、凤凰古城、芙蓉古镇、土家织锦、苗族刺绣、湘西凿纸刻花、根雕艺术都能为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从而弘扬和传承湘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