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互动;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28-02

在传承教学传统优势基础上,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使教学体系适应新的形势和变化,提升教学效果,成为广大高校发展过程中高度关注与聚焦的热点问题。从2011年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将新教学理念与教育教学模式紧密融合,形成新的知识传授体系,以构建新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创新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而且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立体化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展,为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1]

一、教学改革探索

教学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问题的不同角度思维、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与潜力。

针对传统教学体系中“灌输―接受”单调性的教学模式,人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其共性特征在于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要方式为将诱导引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展示、教师解疑、巩固训练等多环节融合,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的兴趣,营造一种平等、热烈的讨论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基于教学内容,提出相关的实际问题和背景材料,结合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或者,详细讲解重要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从各方面阐述其内容与意义,解释其演绎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推导和理解其他次要问题,等等。这些方法总的来说,一般可统称为“启发式”教学,旨在打破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为主动。[2]

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多种教学方法或思路也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促进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兴趣、爱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整合若干不同特色的课程,通过主线牵引,构成有机完整的课程体系,并结合多种教学方式互相配合;或者采用课内外相结合,讲授与自学、作业、资料收集、问题研究、调查考察、实验实习、分组讨论、汇报总结等统筹安排的研究(开发、服务)式教学;以及引入企业或服务单位实践经验,促进工程应用类课程产学研结合等。

此外,也有新的教学模式不断被提出。如情境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即通过生活显示情境,通过实物演示情境,通过图画再现情境,通过音乐渲染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情境,或者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真实情境等,以此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关注度和兴趣,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等。此外,还有翻转课堂、MOOC、SPOC等新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其中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一种大型开放式在线教育形式,克服了可能因人数、内容或时段等因素的局限,而导致师生交流不畅,有利于改善学习者和教学者之间的实际理解和交流层次,等等。[3,4]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对教学改革的重视,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改革时日尚短,仍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4-6]

1.教学观念滞后。教师的观念没有及时跟上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发展,仍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意识和风格上,难以及时跟进已经更新的新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1)崇尚家长制。教师喜欢掌控学生,要求学生无条件听从,不注意观察学生的理解力及接受情况,往往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2)不适应角色转化。当代教学观念是要求教师从原来的主演角色过渡到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和教师课堂互动,互相促进,共同学习。(3)不理解“以学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因材施教,因人授学,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教学形式化问题突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主要围绕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这种启发、互动式的教学当作一件任务,完成一个过程、一道工序。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由于不明白课程主线及逻辑联系,没有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切入点,导致课堂讲授组织无序,如引导讨论匆忙,还未形成结论,就开始进入下一项教学内容了;合作学习或讨论零乱,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各有说词,或因不善于独立思考,不给予互相配合,不尊重别人的意见等。导致教学互动方式只是流于形式,甚至由于形式组织及教学效果欠缺,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

3.教学多媒体的盲目化。多媒体的引入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相比传统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通过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等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而且多媒体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使课堂教学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动态的传播,有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启发想象力,同时多渠道多方位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关注度,也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高校教学的多媒体化推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表现在,教学过程形式化严重。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一哄而上,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多媒体的优势,只是在当播音员和解说员,讲授过程机械固执,学生被动去听。而且课件制作的质量参差不齐,或是偏离主题,或是机械复制,整体空洞无物,层次不清,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其次,教学基本功水平下降。许多青年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课堂应变能力差,一旦离开多媒体课件,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再者,很多教学几乎放弃了直观的形态教学模具以及板书,使得课堂教学缺少新意。

4.教学工作重视度有待提升。教学与科研,是高等学校最为核心的两项职能。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仍然十分普遍。从我国高校发展趋势来看,科研在高校教师的考核和要求的比重日渐重要,其工作往往主要是基于科研论文、学术著作和科研项目或科技转化的产值等量化指标进行衡量。而教学工作已经逐步边缘化,导致很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迫于经济压力及发展要求,不得不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上,以期在短时间里能够实现由弱势向强势的地位转移,从而导致很多教师只是把上课当成副业,没有足够重视教学工作。

三、高校教学改革设想建议

教学改革是保障我国高校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从整体上看,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其关键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完善高校教学改革的政策支撑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推动教学改革实施。教学改革要在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把理想和现实科学地结合起来。在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上要强调“以人为本”,为教学改革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在开展教学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思路、方案、措施的基础上,建立包括任课教师,以及相应的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学管理资源等在内的综合教学配置体系,保障教学改革的无障碍进行;同时高校需要提供组织支持和经费支持,有针对性地抓教学改革,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

2.建立教学激励制度。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仍然是核心。鼓励教师自编教材,鼓励校省及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建立合理的整体薪酬及成就动机激励机制等,为教学改革提供动力支持。

3.完善教学监督机制。强化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学习、掌握,以及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高校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同时,通过教学督促和监督的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稳定发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也要注意到,教学改革是一项逐步深化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奢望一蹴而就,要注意结合不同高校特色,“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构建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方向的教学理念,真正实现我国的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和实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及教育观念的转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129-133.

[2]房强.启发式教学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0(4):68-69.

[3]陈梅香.情境学习理论与我国当前高校教学改革[J].江苏高教,2008,(2):75-78.

[4]赵瑜,何力,何鹏飞,陈宇超,陈海林.浅谈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几个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87-88.

篇2

高校音乐教学发展趋势现状分析一、当代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高校对音乐教学的资金与设施投入不足。我国普通高校教学任务的重点是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的学习,高校并没有将音乐课程作为一门重点学科。这就使得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数量不足,音乐教学硬件设施不齐全,音乐教学观念落后等现象。有的高校因为资金投入不足而使得音乐教学活动难以政策开展。有的教师因为教学设施不足而无法实现音乐教学,而一些喜欢音乐的学生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保证音乐活动的开展。

第二,高校音乐教学还存在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名师出高徒,只有音乐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高水平的音乐教师,才能够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如果音乐教师的知识结构狭窄、教学方法死板,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高校音乐师资队伍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这就不利于音乐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难以领悟到音乐的魅力。在这种情况下,有的高校需要到其它艺术院校请教师来进行授课,这种情况是及其不合理的,会阻碍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因此,高校需要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资力度,要能够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增加音乐教师的人数,以满足高校音乐教学的需要。

第三,高校音乐课程教学模式落后、课程设置不灵活。在目前的高校音乐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主要在课堂上讲解一些音乐方法的背景知识,播放音乐,简单地讲解草草了事。又有一些普通高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上完全采用艺术学院的课程设置,这就使得课程设置与高校实际状况不符合。随着高校的逐步发展与扩张,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这种教学模式与课程安排已经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不利于高校音乐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高校音乐教学发展趋势

高校音乐教学将进一步与计算机相结合。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社会各个行业逐步普及与应用,在此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与音乐的结合也是必然趋势。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将进一步加强音乐基础设施建设,引入计算机技术,这样教师就可以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功能强大,能够将一些抽象的音乐知识表现得直观形象,能够简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难题,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对于音乐教学有着重要贡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音乐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新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将进一步应用到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来。目前我国高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以钢琴、录音机及黑板为主要的教学工具,这种教学辅助工具难以促进我国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和声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一些教师就在黑板上写下乐谱,对于那些音乐细胞不是很多的学生来说,乐谱是非常抽象难懂的,学生很难根据教师绘制的乐谱来想象出音乐的旋律。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音乐的难度,音乐教学任务也难以实现。面对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音乐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轻松解决,可以将乐谱直观地表现出来,让学生直接接触音乐,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与修养。因此,我国高校音乐教学将引入计算机音乐技术,将普及应用多媒体技术。

高校音乐教学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我国教育部对高校教育做出了明确规定:高校教学要能够将智育与德育相结合,高校教师要能够树立学习模仿形象,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高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融入道德教育。我国许多音乐曲目都是由一个爱国故事展开的,音乐作品中除了有宣传爱国主义精神,还有表达热爱故乡、热爱自然、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尊老爱幼、树立远大理想等方面积极向上的情感内容,这些音乐作品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够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高校将进一步调整音乐课程设置,创新音乐教学内容,将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音乐作品放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高校要能够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技能。音乐教师要能够充分挖掘出音乐教材中具有道德教育的内容,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音乐教学集思想教育、美学教育、道德教育于一体,音乐教师要能够将音乐基础知识教学、音乐实践能力培养及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认真进行音乐教学及教学备案的设计,将道德教育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转变教学形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进行道德教育,要能够将道德教育应用到各个题材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就能够萌生出爱国主义情怀。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高校音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音乐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将逐步与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将逐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将逐步完善音乐课程体系的设置,将逐步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这是高校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社会对高校音乐教学提出的要求。高校音乐教学只有沿着这个发展趋势,才能够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岩.浅谈当代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发展.大众文艺,2012,(08).

篇3

关键词:高校 乐理 视唱练耳 改革

乐理与视唱练耳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该课程传授有关音乐基本理论和识谱、听音的基础知识,发展音乐认知、表现和音乐审美能力,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与理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音乐教学改革探索

为了促进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现代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目标,现代高校音乐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争取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

(一)改革音乐教学模式

进入21世纪计算机在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和音乐教学的结合是21世纪高校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现代高校计算机音乐教学主要是指将多媒体教学使用到音乐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活泼教学形式,提升音乐教学质量和效果。很多国家的音乐教学已经采用了计算机教学方式,计算机音乐教学和音乐多媒体教学方式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在该国学生的音乐教学中,计算机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就是最基础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潜在意识,音乐教学就要按照那种方式进行。所以,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要从现在开始改变教学模式,不能再仅仅局限于黑板和钢琴,要开始转向计算机音乐教学。从高校音乐的声乐教学来看,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就会将乐谱写在黑板上,这样的话学生会感觉比较抽象,如果有些学生乐感不强,那么他就很难形象理解这些乐谱,不能在心里播放由这些乐谱形成的艺术形象。但是,如果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效果将大不一样,通过计算机教师可以将乐谱设置成动态展示的动画,形象生动第摆脱了黑板乐谱的抽象枯燥,教学效果和质量将大大提升。因此,在21世纪高校音乐教学中将计算机和音乐结合是必然的教学方式,是现代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编篡适合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教材

教材作为音乐教学的基础,在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上有重要作用,为了做好新时期音乐教学工作,必须编篡适合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教材,摆脱专门艺术类院校的专业教材和对国外某些音乐教材的依赖。当然高校音乐教材的选用需要经过多方讨论和研究,教材的编篡更是需要众多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但是如果各个高校都能重视音乐教材的改革问题,那么教材的编篡也将不是问题。

二、在高职高专视唱练耳课程里分类分级制教学

针对于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起到优异的效果,对此高校的视唱练耳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分类分级教学能有效地改善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对于这个有效的新型教学方式,它的有效实施也是需要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的。

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改革举措

近年来,国家逐渐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努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高校是学习知识产权的摇篮,知识产权法学是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立足高校,推进高校知识产权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课程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育人为本和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实施高校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重大问题。

一、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起步较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师资严重缺乏。一方面,高校专门从事知识产权法学教师严重不足,多则十几人,少则几个,甚至存在由民法学教师兼任的现象;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内容涉及面宽,专业性强,对教师的知识与素质要求较高,纯粹法律出身的教师无法胜任法学教育,因而无法担负起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大责任[1]。

(2)知识产权法学教学目标过低。目前,高校毕业生逐年递增,很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现实压力。法学专业出身的毕业生,想要从事律师职业必须通过国家的司法资格考试,取得基本的入职资格。而每年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数有限,其难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就业形势下,迫于现实压力,很多高校法学专业只能降低教学目标,法学教学目标层次过低,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使知识产权教学也被桎梏。

(3)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方法亟须变革。知识产权法学是法学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理论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等,但这些教学方法也存在两种教学误区:纯理论化教学和纯实务化教学[2]。在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中应将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让学生牢固掌握。

二、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的改革举措

(1)扩大知识产权法学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和素质。我国有十多所高校设置知识产权专业,但存在知识产权专业教师不足、其他法律专业教师兼任、教师的知识与素质跟不上知识发展等问题,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扩大知识产权法学专业教师队伍,招聘一些专业的知识产权教师,及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扩大知识面,适应知识产权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

(2)不断创新,使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内容与教材体系相统一。知识产权法学教学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与变革,使教学内容与教材体系相统一,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新颖性。为此,在知识产权法学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使课程具有一定的底蕴,也要加入一定的案例分析,引入最新的理论成果,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完美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和知识产权的独特魅力。

(3)改进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高校知识产权法学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优化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还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让学生到实验室参观,到科技创新的环境中学习锻炼,感受并领悟科技。现代互联网发达,学生喜欢自己动手下载学习资料,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影、音、图、史料、文字融合,展示科技的优势,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怡梅.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

篇5

【关键词】桂商案例 案例教学 应用技术大学 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084-04

2014年4月26日,在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178所高等学校共同了《驻马店共识》,这标志着我国地方高校办学转型进入启动阶段。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本科教学工作始终是基础性的工作,而教学质量则是高校的立校之本。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本科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当前关于本科教学的研究很多,但本科课堂教学的研究偏少;而本研究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将本地(桂商)企业案例融入本科课堂并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从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来说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背景

(一)应用技术大学概述

应用技术大学是与普通大学相并行、相补充的,以专业教育为主导,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类型大体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源于欧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为欧洲各国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欧洲各国经济增长、社会繁荣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使这些国家始终保持了强劲的竞争力。应用技术大学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才培养类型,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

(二)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及转型趋势

1999年至2012年,通过合并升本、转制升本、民办升本和独立建本等多种方式,我国新建本科学校646所,超过普通本科高校总数的50%。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发现,就业率从高到低的顺序教育类型分别是“985工程”高校、高职院校、“211工程”高校、独立学院、科研院所,排在最后的是地方普通高校。《2014年教育蓝皮书》数据显示,2013年地方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仅为75.4%,低于重点本科的75.5%和高职高专的78.1%。可见,地方本科院校数量较多,但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却不乐观。

在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对于国家和地方高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转型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是产业升级的需要,是国家战略。帮助地方本科高校走出就业率低的困境,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真实意图。此外,建设应用技术大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即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既是当前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国地方高等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再次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未来将设100所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和100所国内特色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按照教育部规划,全国近1200所本科院校(含300所左右独立学院)中,至少应有 1/2 以上的地方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或职业技能型院校。

(三)本科教学改革政策

地方本科院校要实现成功转型,必须重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加强校企合作、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施错位发展、凸显局域特色等。而课堂教学改革则是实现转型的重要载体。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本科层次高校,本科教学是学校的基础,而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为了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并不断探索,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二、桂商案例的相关理论及其专业教学价值

(一)桂商案例的相关理论

1.桂商。桂商即广西商人,是广西明清及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松散的商人群体,是地域经营本土化后的客籍商人及其后代,同时还有土著广西人及后来的绅商所组成的商人群体的统称。改革开放以来,桂商以吃苦耐劳、勇于探索、仁义和谐、兼容并蓄的独特品质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成为企业界一支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商海拼搏,桂商开始从边陲南国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一批卓有成效的桂商脱颖而出,成为了桂商代表,其中包括李宁、王石、莫天全、李小白等,被称为“新桂商”。桂商企业家本人、桂商企业发展历史、桂商企业品牌构建、桂商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

篇6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环境;数学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正处于信息化和数字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涉及到我们的生活,生产和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方式。其中教育方式受到信息化的影响较少,再加上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先进因素的引入和利用要经过很多环节,会阻碍和禁锢教育的发展,所以信息化教学发展较慢,而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只有信息化教学才能从促进教育的发展,所以继续进行教育信息化改革。

1.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数学教学现状

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深蒂固,学校以及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形成了固定模式,大多是以手书的方式将进行教学,教师对于这种手书的教学方式比较熟悉,所以没有进步思想和适应时展的观念的话,那么教育模式将固定下去。再加上学校的重视力度不够,教师的思想观念和个人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教学的信息化改革进程有一定困难。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高等数学教师由于大多数年龄较大,对于信息化改革的适应程度较弱,对信息多媒体技术掌握较少,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认识不深,不能督促信息化教学的改革进程,再加上有些高校对信息化教育不重视,导致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影像学生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策略与路径选择

2.1适当采用信息技术以优化数学教学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教育事业进行信息化改革才能符合社会的发展。首先应该加强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建设,完善教学所用的基本设施的建设,提供教师的学习机会,给教师以充足的软硬件技术支持。除此之外,高校之间进行联合,实现硬件资源共享,也是一个有力的解决方案。这样既可以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率,也可以加强彼此沟通学习、节省开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要尽量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尤其是数学方面,可以将抽象话的公式和定义以图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切记不能直接把书本上的知识直接搬到PPT,那样既不能达到信息化教学的目的,又不能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2.2课堂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有机结合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涉及到很多人,不仅涉及到学校,还有技术设备、老师和学生。所以要各方面进行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进行。要进行信息化数学教学改革就使得教师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和工作,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建立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教师讲课的不足之处,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2.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及学习能力有些学校都成立了学习科学研究中心,追踪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了不少先进的教学、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的改进就需要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来适应,假若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够,跟不上教学改革的节奏,出现了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断档,那教学改革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不管高等数学教师是借鉴这些教学或学习模式,还是自我设计并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都应当在对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做好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而且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之下,信息化教学改革是必然要普及进行的,所以要对于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学校要开设相应的课程,教师在平常教课过程中要适当渗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理解,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进步。2.4不断探索适合数学教学信息化的评价体系新的教育方式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理念的出现、过程的实施以及最后的评价。合适的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发展完善,探索过程需要经过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在评价中,应避免以往只重结果的评价,提倡介入发展性评价。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多种信息化的评价模式,如绩效评价、档案袋评价、多元智能的数学学习评价等等。随着高等数学教育信息化和数学教师专业化的推进,以往教学的评价指标也要作相应改变,并不断在实践检验中完善。

结语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高等数学教育必须顺应时展要求,高等数学教师应当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教与学的平台,推进高等数学教育发展。需要说明的是,高等数学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高等数学教学或学习的过程,而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高等数学中,以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数学教育的全方位发展,以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这对传统的教学是一个挑战,需要教育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教师作许多艰苦的工作,无疑,这个过程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莉.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杨艳萍,闫灵芝.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高等数学教学发展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87-91.

[3]曲丽萍.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证分析研究[D].鲁东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多元化;高校声乐教学;创新与发展

文化是人们的精神食粮。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如今,世界文化都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在进行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种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声乐教学也不例外,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体系等许多方面。声乐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声乐教学是培养声乐人才的主要途径。如何在多元化背景下进行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是当今声乐教学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声乐教学不单单是声乐技能和声乐理论的教育,还与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关联。传统的声乐教学比较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唱歌技能、发声原理和声乐知识等,但是学生依旧存在着许多课堂未能传授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不断发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日益引起师生的关注。为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继续发展,高校的声乐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改变,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并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1]。

二、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师资力量匮乏。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教师短缺和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显现出来。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面对广大声乐听众,声乐教学的改革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果没有变革观念和变革准备,改革措施就不会得到不断深化。在新时代,声乐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养。专业素质是指个人技能,教学能力是教师的主要要求,而综合素质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声乐教师的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现代高校声乐教学的需求。(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不仅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降低了入学标准,直接造成声乐专业学生激增、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学生发声条件、专业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已成为未来限制声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当中难免存在对声乐学习不感兴趣、领悟能力低的学生。针对上述问题,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寻求有效的方法来改革声乐教学模式。(三)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单一化。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高校的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但是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缺乏特色和个性。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目前,高校声乐教学大多数都受限于课堂教学,从理论课的学习到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或训练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没有给学生提供创造练习的平台和空间,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另外,教学内容和课程的设置等不合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音乐素养的提升[2]。(四)高校声乐教育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资源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发展。另外,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与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无论是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缺乏专业技能,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高校声乐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声乐素质,还可以大大提高声乐教学效果。(五)高校声乐教学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中,课堂评估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许多老师都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评估环节不够重视,缺乏教学效果反馈体系,不能利用科学的评估机制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并且当前评估方法过于单一,且缺乏公正性与合理性,课程测验的最终成绩占评估结果的大部分,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述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融入已是必然,其可以使声乐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得到改善,使声乐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声乐人才[3]。

三、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

(一)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元化教学模式。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改变之前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设置具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明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声音条件和兴趣爱好等,并根据他们的实际能力进行教学方法的设置,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利用举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融入教学活动中来[4]。(二)声乐理论与技能多元化教学。高校声乐教师开展声乐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打破老式的教育观念,改变课堂上声乐教学的传统方式,运用多元化声乐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方式。如此,声乐学生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和声乐表演技能,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声乐人才。在进行课堂声乐教学时,声乐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声乐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三)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教学评估是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过程做出的最终评估,从而使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多元化教学评估系统使教师能够准确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使教学方法得到有效改进,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引入多种评估机制,将评估内容多样化,纳入自我评估、师生评估和相互评估等评估形式,打破以往只通过成绩进行评定的局限性,可以对评估内容进行拓展,如思想道德、实践创新等都可以作为评估的内容。(四)拓展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能力。教师是课程中的重要指导者,对实现教育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高素质不止包括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备新颖的教育理念。只有合理应用多元化教学理念,接触最新颖的多元声乐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才可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音乐知识和相关音乐技能。因此,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声乐教师进行定期专业培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才能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能力与时俱进。另外,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声乐教师队伍的建设,力争建立多元化的高校声乐教师队伍,以此更好地培养高校声乐学生的声乐素养,促进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5]。(五)鼓励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实践。文化和艺术的表达始终与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在龚琳娜《忐忑》的表演中,她的歌声仍然属于民族声乐的范畴,但她的歌唱风格带有多元文化特色。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声乐教学的价值取向我们是无法规避的。高校声乐教育需要根据就业市场的发展需要,深刻理解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取向,指导学生展现出丰富且多元化的声乐表演。具体而言,就是除了有效融合本土与多元化声乐文化内容、特色和方法外,还需要鼓励学生敢于在艺术实践中表演和创造各种音乐文化。同时,通过实践也可以更加直接地指导声乐老师探索和总结多元文化背景下声乐教学改革的经验。(六)进行多元化的情感体验。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也有很大的不同,通过欣赏各种声乐作品,学生可以对各种各样的情感进行体验。学生通过欣赏声乐作品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具体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声乐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歌曲。对于个性开朗的学生,可以选择热情欢快的歌曲让学生欣赏、演唱,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也可以轻松进入歌曲的状态,使歌曲的情感很容易就会表达出来。教育情感体验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声乐[6]。

四、结束语

随着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的多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对声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具备多元化特色。为了促进我国声乐教学的创新和发展,高校必须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战略来促进我国声乐教学的改革。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应当积极跳出传统单一的教学体系,广泛融合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全面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创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培养高水平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超.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和发展——评<普通高校声乐教学新视界>[J].新闻爱好者,2020,(07).

[2]王一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和发展[J].北方音乐,2019,(22):131-138.

[3]林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J].艺术百家,2016,32(S1):337-338+327.

[4]马甦.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途径[J].戏剧之家,2018,(28):203.

[5]楼新利.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和发展——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03).

篇8

关键词:工程制图;课程体系;职业技能;CAD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153-01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知识结构、素质与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卓越计划实施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课题。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出现各学科交叉综合发展的趋势增强,科学技术发展引起技术变革的周期更短[1]。目前人才流动性较大且从事行业也随之变化,高等学校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这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拓展知识结构。作为工科院校相关专业在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时,工程设计能力是重点训练的环节,而工程制图是重要培训环节,是工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2]。为此,本文结合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介绍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的改革的必要性和措施,对于提升学生工程设计和应用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二、工程制图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工程制图课程是研究解决空间几何问题及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理论和方法。它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机械图和计算机绘图四个部分。“画法儿何”学习用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制图基础培养用仪器和徒手绘图的能力以及绘制和阅读投影图的能力;机械图培养绘制和阅读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基本能力;“计算机绘图”培养用计算机绘图这种现代化手段和方法绘制程图样的能力。

工程制图在大多数学校都是首先开出的一门机械基础课程,对于工科专业学生来讲,工程制图课程如同数学、外语一样属于工具类课程,电气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气控制技术,这需要掌握机械结构及传动过程,才能设计合理电气控制装置。为此,工程制图课程对于机械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和电气控制类专业都很重要。但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很高要求,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需要掌握的技能类型繁杂。这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卓越计划的实施,进行教学改革,从领导层角度,要做好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设置体系的改革,教师要做好教授课程的改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工程制图课程也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训练体系,从各方面进行变革,才能培养出时代需求的合格人才,所以工程制图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制图课程多数学校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进行,此时学生不具备任何机械知识和制图能力及读图能力,要求学生明确设计要求、零件图和装配图并标注尺寸是根本做不到的。学生在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时,能作到的只是把零件和部件作为一个物体把它的结构形状表达清楚,在阅读零件图和装配图时,能完全弄清楚的是把它作为一个物体,想象出它的结构形状。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时首先要分析零件图和装配图,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在介绍画法几何知识,逐渐过渡到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设计。

四、工程制图教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为此各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讨,由于学时减少,必须加大课程的改革力度,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各方面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要求首先,要明确行培养目标与定位,其次,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如工程制图课程理论讲授40学时,计算机软件绘图20学时,抛弃图版纸图。教学手段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绘图成为必然趋势。教学内容上,在画法几何中点线面部分是重点,要讲清正投影的特性和规律,相交线部分可适当减少,投影基础是绘图和读图的基础予以保留,专业图部分包括装配图、建筑图作较大幅度的删减,可以达到工程要求。我们将工程制图课保留的内容和加强后的计算机绘图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课程体系,效果良好。

课程改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计算机绘图能力培养,逐步甩掉图板。在这期间,学校要做好准备,教师要强化计算机和软件使用能力的训练,保证课堂质量。

(二)增加投入,采用CAD制图需用计算机教学,应构建计算机实验室,教学中尽量采用多媒体授课,课件制作要按作图步骤进行。

(三)动员相关教师参加教学改革的尝试,定期召开研讨会,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强化训练,在理论课教学中加强CAD绘图训练,可以举办制图竞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五)内容调整模式,增加计算机绘图、精减画法几何,降低截交、相贯线难度等内容。

(六)内容融合模式:以工程制图的基本规则、基本理论、画法几何、投影制图、计算机绘图等内容作为工科制图的公共平台,将专业制图与专业基础课相融合,或是精减部分工程制图内容后直接与专业基础课相融合,建立一门新的课程。

六、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工程制图课程也要进行改革,无论教学方法、手段都要适应时代需要,利用计算机采用CAD制图,减少手工绘图已成必然,为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进行改革与尝试,由二维工程制图过渡到三维制图,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达到教学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BIM技术;协同教学;教学改革

1BIM技术在室内装饰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十三五”时期,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住建部将BIM技术提到了行业战略性信息技术的地位。2017年7月河南省住建厅也颁发了推进BIM技术在建筑业的信息化应用工作指导意见,这将有利于促进河南省绿色建筑的发展,加快其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物理特征、功能特征信息的数字化承载和可视化表达,通过软件技术创建并利用数字化模型,对工程项目的前期决策、勘察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进行更加直观有效的管理和优化,具有建模可视化、协同性、实景模拟性、优化性、可快捷出图性等优点。当前建筑装饰业正值飞跃发展之际,高校作为建筑装饰人才孵育基地,更应积极探索及深入研究BIM在建筑装饰中智慧技术创新专业人才培养及管理、校企协同教学模式转化的新内容,运用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经调研,国际上BIM技术已成为建筑业必需的建设技术和专业教育改革前沿。以英国BIM…academy为代表,它是世界顶尖的专门致力于BIM研究和咨询的机构,是融行业经验和学术专业知识为一体的应用中心,曾成功地为英国曼彻斯特中央图书馆、格林威治半岛酒店等项目提供专业的BIM解决方案,并提供最完善的BIM相关专业研究生教育机构。在近三年内,还有英国拉夫堡、诺丁汉特伦特等学校也开设了BIM专业课,诺森比亚大学培养BIM硕士等,以及WFG公司打造了系统完善的BIM软件培训课程供学校与企业学习使用等学历教育与培训并行模式。目前,我国发达城市建筑建设也已注重BIM在行业内的应用发展,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较早地引进建筑专业BIM教学,并培训人才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但室内装饰市场上高级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仍稀缺。与之相比,河南省建筑室内装饰BIM技术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院校中存在着专业师资短缺、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训体系不成熟等问题。随着河南省BIM技术在建筑装饰业中应用高峰的日渐临近,人才的培养虽有困难,但需求已迫在眉睫。目前河南尚未有完整系统化的建筑及室内装饰BIM应用人才的培养机制及教学模式,虽也有专家指出,BIM人才知识体系应按照“管理+专业”分级和分类,如工具类培训、普及类知识和持续性的升阶培训等。而综合考虑BIM以信息建模为基础的特性、协同性、发展性、标准化应用的国际化必然趋势,更应打造适应BIM的不断发展变化、对接国际知识与经验、符合国内用人需求的“知识管理链接+专业培训分级”、“协会+校企联合改革工作室”的室内装饰特色BIM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建筑及室内装饰BIM之路势在必行,省内企业与高校尚未探索出一条良好的促进建筑及室内装饰BIM智慧协同技术应用链条发展之路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BIM技术在高校室内装饰中的教学改革思路

当前河南省高校室内装饰设计教学虽多以“干中学”的“理论+实践”教学模式为主,注重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适用性与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多以AutoCAD、3ds…MAX等软件应用为主,体现出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草图、模型制作、电脑制图等)、分析和综合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特性。而BIM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分析与管理,在推动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的发展与创新中潜力巨大。为了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发展与需求,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更应具有前瞻性思维,走在前沿。BIM技术致力于实现建筑的建造、装饰、使用、拆除、维修等全生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集成管理。例如,可运用点云扫描技术通过BIM软件进行场地三维定位,通过BIM软件进行模型制作:运用archiCAD来创建二维平面图、立面图、三维视图,使用archiCAD图库中的各种参数化的3D屋顶、门窗、施工构件等各类模型营造。BIM软件还能记录施工过程和材料、工艺等详情,以备维修和翻新、拆除。BIM的可视化及参数化应用、精确统计及虚拟现实应用、BIM的云技术协同是对建筑及室内装饰设计更好的推进发展和完整表达。BIM是利用建筑物数字模型里面的信息,在设计、施工、运维等各个阶段对建筑物进行分析、模拟、可视化、施工图、工程量统计的过程,它既是过程也是模型,但归根结底是存放在其中的专业信息(建筑、结构、装饰、机电、热工、声学、材料、价格、采购、标准等)。…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BIM不仅是一门技术的应用技巧,也是对整个专业体系的撼动。BIM在高校专业教学改革中,可以是通过“校企+协会”产学研融合、三方联合工作室培养人才,凭借专业协会和设计公司的信息指导和技术支持,以本校的软、硬件资源为研究基础,为高校教师及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室内装饰行业BIM培训项目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体系中建立室内装饰BIM课程培训,主要是室内装饰BIM基础软件运用、室内装饰BIM建模(吊顶、墙面、地面等工程信息化模型的搭建技术)、室内装饰BIM之MEP模块、基于BIMcloud的archiCAD与Rhion的互联设计、基于BIMcloud的施工图深化与清单设置、基于BIMcloud的效果图及VR成果等。还应运用实训体系、行业师资培训、课程体系置换等教学方式,探索“协会指导、校企融合”的教学关系,导出建筑装饰BIM体系在室内设计教学、人才管理及市场输出中的价值体现与延续方式,做好挖掘BIM智慧体系在河南高校应用中的特质,整合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教育资源。

3结语

这种改革有利于提升河南省建筑产业新型信息化人才供给水平,促进建筑装饰产业发展,为河南省快速实现智慧城市助力;有利于加强BIM智慧家装教育发展及人才能力建设,推动高校与行业产学研成果转化,促进高等院校环境设计学科建设升级,实现产教协同,培养信息化协同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成.适应BIM时代的建筑教育对策[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12).

篇10

关键词:数学实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实验是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一门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实践课程。该课程注重数学与实际问题的相结合,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受到数学教育界的广泛肯定,同时也深受学生欢迎。

一、课题研究的发展现状

在国外,很多大学数学课程的教材,如国外的一些优秀微积分教材,里面都有相当部分是教授学生使用计算机或具有特殊功能的计算器解决相应的问题的内容。

在国内,1990年代中期,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为首的一批高等院校开设了数学实验课程。2000年初,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数学实验研讨会暨培训班”,就有77所院校的130名代表参加。

二、课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2004年,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学实验”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乐经良说过,在国内已有一大批学校开设了数学实验课,而且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准备开设这门课。课程的对象不仅是理工科专业,而且也包括了一些文科专业。显然,在数学实验课程广泛开设的背景下,各个学校如何将数学实验课程与本校的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是其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课题研究目标

结合我校实际,认真考虑学生以及学校软硬件的情况,制定相应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并付诸实施,将数学软件的使用融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的教学中,是课题研究的目标。一方面,让数学实验成为教师教学的延伸,使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课本的习题向具体的工程数学问题转变;另一方面,使计算机在学生分析解决数学问题时成为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大幅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1.校区学生情况(计算机拥有和计算机技术掌握)以及校区计算机机房情况分析。

2.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课程与数学实验的结合。

3.改革后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课程与具体工程数学问题的初步衔接。

4.改革后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概率论课程的网络化。

五、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内的各类资源,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制定相应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第二阶段:实证研究阶段

1.按教学改革方案在每学期制定研究计划,实事求是地开展课题研究。

2.及时记录、收集数据,不断小结。

3.定期开展研究课、课题研讨会,讨论并汇报教学改革进展情况。

4.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并及时地撰写研究论文进行经验总结,在各级评比中或各级报刊中推广研究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对教学效果进行预测,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对数据系统地进行统计分析。

2.撰写研究报告,编辑论文、教案集,推广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使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教学模式有效延伸,更加适应高校培养应用性人才的需要,不仅要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对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能力、结合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建设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推广价值

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提倡合作研究精神,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项目组成员在校区开设的数学实验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这次教学改革课题符合教学改革方向,它推动数学实验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对大学数学教学改革将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