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05 03:0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质量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护理质量是指护理人员表现出的专业形象是否具有其特性,是否有助于护理对象生命质量的提高,以及护理工作的成效[1]。广义讲,还包括护理工作效益[2]。
护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疗体制不够完善:由于政策的关系,医院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尽量减少护理质量管理投入,使护理质量管理战略和方针目标不明确,护理质量管理惯性地由几个业务部门自己去管,认为不出事就万事大吉[3]。
护理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大部分医院的管理者对医疗市场的严峻性估计不足,缺乏现代质量管理的市场意识[4]。对患者的质量要求尚不够重视,对质量的有效需求能力尚不够理解。轻视了医疗服务的满意。
管理知识专业培训不够:缺乏全面性现代护理质量教育,很多管理人员是从“保证不出事”的角度来抓质量,很多操作人员也是为了保证不出事和保证奖金来执行质量要求。可见,全面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和管理体制有待健全。
护理质量监控中过分追求考核结果:近年来频繁的上级检查,临床实际工作繁忙,护士均感到压力很大,在护理质量管理目标设定上产生了偏差,过分追求指标值,重视考核分值,而不是针对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和特点进行全面监控。
社会群体对护士的工作及人格不能正确评价:大多社会群体认为护士的工作就是输液、打针、发药,缺乏正确的认识,疾病康复与否关键在于医生,甚至对护士的人格不尊重,恶语中伤,管理者也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造成医患缺少沟通。
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为完善医院护理管理体制,医院应设置专门机构,例如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护理质量专项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工作制度健全,分工到位,实施有记录,奖惩严明。定期与不定期对院、科、病区三级护理质量进行效果评价;建立与完善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病历讨论制度。
加强护理管理教育,提高质量意识:①进行全员培训,使护理人员意识到体系运作涉及到每一位护理人员,是全员参与的过程,牢固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观念。护理质量管理要适应社会进步与护理学科发展的需求,护理人员应把质量第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工作中,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②使护理人员明确提高护理质量管理必要性。卫生制度的改革,大众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和护理技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护理质量控制必须要有一整套的管理体系标准来督促实施。
提高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抓好护理服务质量:护理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的护士,就是说护士长或者护理管理人员要在充分考虑护士的生理、精神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护理管理工作。二是要“以患者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为患者提供专业化、亲情化的护理服务。同时,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护理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医学,护理学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提高护理服务的水平[5]。
完善专科护理管理体系建设:①制定专科护理实施制度。制定专科护理常规、专科标准护理计划、专科护理操作流程及专科护理人才培训计划。坚持做到每天业务提问,每周进行专科知识学习,每月至少组织1次操作及理论考试,每月重点患者护理查房。②成立专科质量管理小组。为保证护理质量管理起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作用,设立专科督导管理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协助护士长进行科室内护理质量的监控、改进和落实工作。
建立多部门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协调机制:医院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组织实施全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指导、监督、考核、评价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并注重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相互监督。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把握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护理管理者的中心任务,也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护理质量管理思想没有体现现代质量管理思想,传统质量管理认为,达到“符合性”技术标准就是高质量,质量问题是作业线的恶果,这过分强调工人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对质量的影响,不能追求“零缺陷”。比如危重、一级护理病人合格率95%,即是允许出现5%的护理缺陷可能,这无形当中就使护士会认为5%的护理缺陷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以质量标准适应现行状况,留有余地的管理方法,不仅使病人得不到100%的优质护理,也容易增长护士工作出纰漏习的惰性,有碍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质量意识。我们的护理质量管理应该吸取先进的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护理质量的概念应该从满足患者健康需要的角度去定义,而不应该局限于对患者日常活动的服务上,也不应该将其简单的定义为服务态度的优劣。护理质量的评价主体应该从护士做了什么转向患者实际得到了什么,得到的是否是他所需要的。护理质量的控制应加强前馈控制的行为,克服反馈控制中因时间差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护理缺陷,使控制变得积极而有效。
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临床工作中应积极发挥质量控制、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做好服务中各环节的管理,增强护士的质量意识,促进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孙红,姚莉.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3-124.
2 陈穆媛,郑燕花,方建玲.如何确保及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中外医疗,2009,9:103-104.
3 崔晓薇,李江,张顺英,等.完善现代医院医疗护理质量控制方法探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9):71-72.
篇2
【关键词】 护理部; 护理质量管理
护理部是医院护理工作的指挥中心,在医院工作中,护理质量与临床医疗工作质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疗质量。为了确保护理质量,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才能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圆满完成护理工作任务,防止或减少差错的发生,杜绝事故的出现,同时要引导和教育护理人员,牢固树立护理质量源于对服务对象需求研究的基础上的观念、研究病人,分析病人,不断强化护理质量的内涵,加强重点环节质量控制管理。
1 健全护理管理体系
1.1 组织领导 医院设有护理部,主管护理副院长1人,护理部主任1人,护理部副主任3人,区护士长5人,实行护理部主任-区护士长-护士长三级管理体系,正确行使护理人员院内调配,护士升、调、资、惩等护理工作事宜。
1.2 人员编制 全院有临床科室42个,编制床位1200张,护理人员829人,占全院人员的43%,其中主任护师2人,副主任护师34人,主管护师303人,护师373人,护士117人。本科护士131人,专科护士463人。
2 规章制度
制订严谨的工作制度和建立科学的质控体系,做到制度严格化、职责明确化、操作规范化,使得工作中有章可循,检查有据可依。 (1)认真拟定各级人员岗位职责,要求各位护士认真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2)严格无菌观念,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制定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3)严格查对制度,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工作,防止减少差错的发生,杜绝事故的出现。 (4)认真拟定病房管理工作制度,严格加强病房管理,保持病室安 静、整洁、舒适、安全,为病人创造优美的修养环境。 (5)坚持护士长查房制度,加强了夜班护士工作的 责任心,提高了护士长的管理工作能力,提高了全院护理管理水平,保证了医院夜间护理工作质量。
3 质量管理
3.1 制订医院护理质量目标,完善护理目标管理 结合当前护理队伍建设和护理条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和护理新动态,制定科学的具有正确导向的目标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控制小组。 质量管理控制组由护理部正副主任、区护士长组成,每季度按照质量考核标准对全院各科进行检查,并对各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
3.2 制定护理业务考核标准,对全院护理工作进行考核
3.2.1 对考核人员的要求 考核者要熟悉各专业特点和掌握各项质量标准的考核内容,对所有考核个人和科室都必须一视同仁,以防随意性、主观性和片面性,力求达到公正、客观、准确,从而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
3.2.2 护理部定期每月针对某一临床科室进行业务查房考核1次 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等方面由护士全面叙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切实提高了护士的理论水平。
3.2.3 业务考核形式应多样化 可采取提问、问卷、笔试、竞赛、实际操作相结合。
3.3 落实护士长岗位职责 每月对护士长进行百分制考核,考核结果上报护理部,为年度考核依据。
4 强化对在职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
(1)派护理骨干到国内外先进医院进修学习,回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2)请外院的专家、教授来讲课,系统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3)根据护理人员的业务专业情况,组织培训、考核及理论和技术操作比赛,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4)鼓励和支持护理人员通过脱产、自学、进修等方式专修护理专科、本科,通过学习,不断充实新的护理知识。 (5)鼓励护理人员撰写、,并开展论文交流座谈会,以相互交流护理经验。
5 人员素质
人是护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护理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水平[1]。
5.1 提高护士长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5.1.1 护士长是最基层的领导者 在护理部主任和护理人员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沟通护理部主任和广大护理人员的“管道”。因此,护士长应定期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分析、讨论本科室护理工作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上报给护理部。护理部通过对各科上报情况的分析,能更全面地掌握护理动态,为制订实际的工作计划与检点提供可靠依据。同时,护理部将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护士长反馈到各科,达到对医院护理工作的宏观调控。
5.1.2 提高护士长的业务水平 护士长是护理工作的管理者,业务上的精英,技术上的带头人,必须有良好的护士长素质和高超的技术,才能带好本科护理队伍,为此有计划的举办护士长学习班,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集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学习现代化管理知识,不断强化护士长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业务能力及护理管理能力。
5.2 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提高护理质量,首先要从提高思想素质入手,突出思想素质教育,解决服务质量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端正工作态度,树立新的护理质量观,用全新的护理观念指导工作,使其在工作中做到以病人为中心而展开主动的、全面的、整体的护理服务[2]。
总之,护理工作千头万绪,如何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只有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对广大护士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术培训,提高全体护士的整体素质,才能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与时俱进,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马玉荣.护士素质与护理质量关系.中华临床护理学杂志,2005,36(4):583.
篇3
脑卒中是多发于中老年群体的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科常见和多发疾病。从危害程度来讲,患者可因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致残和死亡[1]。基于患者脑动脉闭塞手受阻现状、狭窄破裂而形成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依托护理质量改进基本思路,是循证患者疾病治疗证据和本源,稳定患者病症,提升患者生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为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脑卒中患者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以来46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具体报告如下所示。
1材料和方法
1.1基础素材。采用医学研究对比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以来我院收治的4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模式策略不同,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14例,女20例;年龄48-76岁,平均(61.79±0.55)岁;观察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47-75岁,平均(61.89±0.45)岁。1.2诊断和纳入标准[2]。所有患者均符合《2012年脑卒中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行业标准》;依据临床症状、心电图、头颅CT扫描确诊;其中缺血性中风患者31例、出血性中风患者15例;患者表现为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等。1.3方法。基于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常规护理模式,给予观察组患者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临床观察和比对两组治疗效果。常规护理模式护理:日常生活护理及基本功能训练;除了用药治疗外,是应加强护理,以避免引起并发症;康复科一般护理常规;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动脑出血患者一般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进行如需搬动应在固定头部情况下出血情况已控制时,行功能性锻炼。持续质量改进:主要护理步骤为围治疗期护理,通过成立观察组,进行针对性护理培训;对患者基础资料进行相关的文献查阅和护理经验落实;在常规基础护理方案制定上,以其针对性护理措施和方法落实,对潜在的意外状况进行防范;做好患者的基础评估;强化对患者围治疗期健康宣教,做好相关的护理沟通工作,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护患关系,避免和减少患者的负性情绪和不良心态;做好患者呼吸道、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水电解质平衡护理、便秘护理、压疮护理和防下肢静脉血栓护理等;康复护理环节,最好对吞咽障碍患者指导性护理和循序渐进护理;必要的早期活动锻炼护理及其语言障碍康复护理等。1.4观察指标。压疮、呼吸系统疾病或消化道出血、便秘等并发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性功能系统以100分为最优,数值越高,疗效越好。1.5统计学分析。应用IBMSPSSStatistics24.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样本率比较采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对比意义。
2结果
2.1两组预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压疮1例,其中I期1例、Ⅱ期0例,发生率为4.38%;对照组发生压疮7例,其中I期3例、Ⅱ期4例,发生率30.43%;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防范并发症的效果较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其他情况。观察组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性功能系统整体水平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卒中患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反复发病的特点。持续质量改进是通过针对性防范措施的开展,实现降低脑卒中患者压疮发生率。本研究的护理实践证明,通过落实观察管理小组、组织护士学习接受培训、患者基础状况评估申报、防护性措施及其交接班和动态经监督检查的落实,患者身体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在脑卒中患者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疗效确切,不仅具有较高的并发症控制效果,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整体状况,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翔蔚.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中行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7):119-120.
篇4
[关键词]持续质量;儿科;护理质量管理;应用;探讨
在儿科中,护理管理方法对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的提升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分析儿科中安全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非常重要。当前在实际的护理管理中,主要方法为常规护理管理,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护理效果,并且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可对儿科患儿进行较为完善的护理,但常规护理管理仍然会导致患儿在接受护理过程中出现较多的意外事件,导致护理质量不佳,甚至会对患儿的身体健康造成更大影响[1]。基于这一特点,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使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已经无法起到较好效果,需要找出更加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该次研究中,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11月该院收治的200例患儿,分析在医院儿科中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质量管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研究对象上,为该院在儿科中收治的住院治疗患儿,数量为200例。男女分别为116例和84例,年龄在2~12岁之间,平均为(6.58±2.47)岁。其中支气管肺炎66例、急性胃肠炎26例、支原体性肺炎10例,上呼吸道感染58例、喉炎26例,过敏性紫癜14例。将所有患儿进行随机分组,每组数量均为100例。对照组中男女患儿分别为58例和42例,年龄在2~11岁之间,平均为(6.13±2.06)岁,其中支气管肺炎35例、急性胃肠炎11例、支原体性肺炎6例、上呼吸道感染27例,喉炎15例,过敏性紫癜6例。观察组中男女患儿分别为58例和42例,年龄在3~12岁之间,平均为(6.69±2.75)岁。其中支气管肺炎31例、急性胃肠炎15例、支原体性肺炎4例、上呼吸道感染31例,喉炎11例,过敏性紫癜8例。两组患儿家属对该次研究完全知情并且同意。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分析后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管理方法
该次研究中需对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常规护理的相关要求进行临床护理。对观察组患儿需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进行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方法如下。
1.2.1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在对患儿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管理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质量管理的制度进行完善。为了较好地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管理,其前提就是需要有着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护理操作标准、质量监督检查标准、质量控制标准、质量工作奖惩制度以及质量问题处理制度,通过这些制度能够保证到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并让护理工作起到有章可循的效果,因而对护理质量的提升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该次研究中针对当前儿科的实际护理情况和患儿的疾病相关情况,进一步制定出了合理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的制度。通过这些制度,能够更好地对儿科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事件和疏漏等进行较好的解决,更好地实现儿科护理工作的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
1.2.2对护士进行培训
持续质量改进对护士的要求也较高,而由于和常规护理工作方法的差别较大,为了更好地实现儿科护理工作中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也需要对护士进行相应的培训。尤其是需根据持续质量改进和儿科患儿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护士培训制度,让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得到系统性的培训,改善由于对理论和操作的不熟悉而导致的持续质量改进实施效果不佳的情况[3-5]。而培训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护理操作标准、质量控制指标、质量问题处理制度、质量监督检查标准。让护士对这些标准和制度进行完善和系统的学习后,可更好地帮助护士熟悉儿科护理工作,尤其是持续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要点,避免出现意外事件。
1.2.3持续质量改进的有效实施
在儿科护理中对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方法进行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对其实施有效的处理,保证到持续质量改进的正常实施[6]。该次研究中,使用了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了管理,尤其是可以对儿科护理工作的小组工作进行反复性的改进。首先是根据当前儿科护理存在的问题和质量等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改进计划,并且需要根据当前该院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和以往经验,制定出相应的改进计划。在对改进计划制定完成后,可对改善计划进行有效实施,在实施中护士可随时对计划实施的结果进行分析,将其中的问题进行收集,针对这些问题可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处理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儿科的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效果。
1.2.4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由于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的特点,和常规护理管理有着较大区别,要求护士使用改进过的护理方法对患儿实施临床护理[7-8]。但由于常规护理方法的深入人心和长时间的应用,有很多护士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护理过程中,会导致患儿家属的不理解。这些患儿的家属认为只有使用传统的护理管理方法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会出现不支持持续质量改进的情况。针对这一点,护士可告知患儿家长持续质量改进的重要意义和以往在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护理管理后取得较好护理效果患儿的实例,例如告知患儿家属在治疗后症状缓解的大概时间,让患儿家属能够放心。另外就是可以让患儿家长参与到临床护理管理中,对临床护理的疏漏和缺陷等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发现和报告,以期更好地改善持续质量改进效果。
1.3疗效标准
对两组患儿的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意外事件发生率进行收集。收集两组患儿家属的满意程度评分,该次研究中使用该院自制的满意程度评分表进行评价,满分为10分。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该次研究中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44,P=0.007),观察组患儿的意外事件发生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78,P=0.016)。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4.59±1.57)d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9.56±3.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251,P=0.000),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程度评分(8.85±1.1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满意程度评分(5.69±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202,P=0.000)。
3讨论
在医院的日常工作中,护理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当前医院中的护理质量已经成为了衡量医院或是科室中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护理质量也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对身体各项技能和抵抗力发育并不完全的儿科患儿而言,护理质量就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当前对儿科的护理质量管理有着较多的研究和关注,但在实际的儿科护理中,其护理质量管理仍然是使用传统方法进行的。但有较多研究显示,常规护理管理方法的效果并不佳。针对这一情况的出现,可在儿科中使用更加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持续质量改进即为这样的护理管理方法。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的方式,能够对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各项细节要点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尤其是对以往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疏漏进行较好的改善,从而取得更加安全有效的临床护理效果,对患儿而言有着重要意义。通过该次研究显示,在儿科实际的护理中,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能够取得明显更佳的护理效果,其护理安全性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改善。
综上所述,对儿科患儿实施临床护理时,使用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可取得更佳的护理质量管理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庞丽平.持续质量改进在提高儿科低年资护士专业素质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6,30(36):4585-4587.
[2]董健.浅析在儿科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运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4):396-397.
[3]颜斐斐,潘继红,刘宴伟,等.品管圈活动在儿科给药查对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6):12-15.
[4]宋庆莉.儿科采血质量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理论效果的研究[J].今日健康,2016,15(3):207.
[5]王春霞.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儿科优质护理服务管理中的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5):139-141.
[6]吕顺丽.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大家健康,2016,10(1下旬版):193-194.
[7]卢世敏.持续质量改进(CQI)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实施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13):306-307.
篇5
[关键词]护理部:护理质量管理;价值
护理部作为医院护理工作的指挥中心,在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担负起计划、组织、协调,以及控制的职能[1]。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是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提高护理质量,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中的中心任务。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以及人们对卫生事业的要求逐渐提高,护理质量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护理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地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是目前最急需探讨和解决的症结。对2010年01月至2011年04月期间,我院护理部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完善护理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回顾性分析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0年01月至2011年04月期间,回顾性分析该期间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
1.2护理质量管理:
1.2.1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
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基础。我院实行护理部-护士长二级管理体系。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病区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员委员会,负责全面护理质量督导、检查。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护理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开展。
1.2.2制定护理质量标准:
护理质量标准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标尺。因此,护理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各项护理质量检查考核的详细标准和细则。该标准既要保证护士在工作中能依照标准进行操作,又能使护理质量管理者依据该标准进行核查,确保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3]。明确各级人员的岗位职责,并要求护理人员认真履行其职责;严格执行护理工作核心制度及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避免医疗纠纷及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1.2.3规范护理考核:
护理部经常深入科室检查、督促、考评。定期组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检查考评护理质量,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并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切实提高了护理质量。考核者要熟悉各专业特点和掌握各项质量标准的考核内容,对所有考核个人和科室都必须一视同仁,以防随意性、主观性和片面性,力求达到公正、客观、准确,从而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业务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可采取提问、问卷、笔试、竞赛、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形式[4]。护士长每月召开一次科室护理人员会议,对本月的护理工作进行总结。护理部每季度进行一次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每月对护士长进行目标考核,其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通过考核,使护理人员的护理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1.2.4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二是对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加强护士“三基三严”及专科技能训练,特别是新上岗和年轻护士的培训。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全院护士进行新业务、新知识和专科护理理论学习、护理查房、护理基础理论考试和护理操作技能考核、比赛,不断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三是提高护士长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强化护士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增强护士长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科学化管理意识,使各项护理工作、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每月对护士长进行目标考核一次,实行双向反馈,考核结果与当月绩效工资挂钩。四是选派护理骨干参加高级培训班或者进修学习,鼓励护理人员撰写、,并开展论文交流座谈会,以相互交流护理经验[5]。护理部有计划地举办护士长学习班,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使护士长具备较好的业务水平和管理素质。同时安排护士长给全院护理人员进行业务讲座和技术培训,既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也为护士长的发展提供平台[6]。
2.结果
我院护理部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全面的质量管理思想,通过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护理质量标准、完善护理考核、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等措施,激发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患者对护理工作总体满意度达98%,提升了护理质量。总之,护理部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保证,对于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桂姿,李第章,翁双凤.控制路径在护理质控中的作用.吉林医学,2006;27(12):1557-1558.
[2]马鲁瓦。护理部加强护理控制管理的体会.中国医疗前沿,2008,3(18):107-108.
[3]张宝莲,周彩峰.护理部在护理质量全程控制中的作用.医药论坛杂志,2008;29(3):111-112.
[4]刘启华,王玉玲,郑宜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护士长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41-143.
篇6
【关键词】护理质量管理;品管圈;实践;成效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85-01
现阶段由于人们的健康意识、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医院的护理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管圈活动在护理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我院为了研究护理质量管理中品管圈的具体实践和成效,选取5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品管圈与传统护理管理,现将其相关报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50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管理模式将其分为品管圈组与传统组各25名。其中品管圈组护理人员最大年龄40岁,最小年龄21岁,平均(27.52±3.31)岁;主管护师2名,护师8名,护士15名。传统组护理人员最大年龄42岁,最小年龄22岁,平均(27.98±3.25)岁;主管护师2名,护师9名,护士14名。两组护理人员的年龄、职称等方面根据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传统组实施传统管理模式,品管圈组实施品管圈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1成立品管圈小组
选取1名主管护师为小组组长,另一名主管护师作为副组长,护师及护士为小组成员,小组成员主要进行品管圈活动的普及、宣传及教育培训,负责护理部质量的目标与方针的执行。
1.2.2组圈
可邀请专家及品管圈推行小组人员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授课或专题讲座,积极宣传品管圈开展的意义、目的、操作方法及具体流程,强化品管圈观念,最后实现目标。并根据品管圈自愿自发的原则积极鼓励各科室积极参与,制定圈名、圈徽及主题,并向护理部报告。
1.2.3选题
全院各科室护理品管圈护理单元成员在品管圈组长带领下,参与问题讨论、评估以及自查,并进行品管圈选题,要求本次选题必须是出现在本护理单元,但一直未得到良好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是本护理单元一直存在的隐患问题,又或者是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
1.2.4制定改进计划
按照品管圈常规的Plan-Do-Check-Action流程完成主题确定、活动计划设置、现状把握、具体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及实施、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改进等互动步骤,每月定期开展会议,对品管圈实施情况进行讨论、记录,品管圈推行小组需实时掌握各圈的实施进度,及时给予一定帮助。
1.2.5活动成果评价
品管圈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在活动中需给予护理人员一定的物质及精神奖励,来营造良好的持续质量改进氛围。在进行护理品管圈成果会时,可由院领导及品管圈专家担任评委,公布品管圈成果,并颁发奖金及奖状。
1.3观察指标[1]
详细统计研究期间,两组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上报情况,并由医院管理人员对危重症护理、急救物品管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及分级护理评等方面进行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观察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 ±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
2 结果
2.1两种管理模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上报情况比较
品管圈组研究期间负责住院患者9850例,不良事件发生例数10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10%,上报9例,上报率为90.00%;传统组研究期间负责住院患者9575例,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为32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33%,上报16例,上报率为50.00%。研究期间品管圈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传统组,上报率高于传统组,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种管理模式各环节管理评分比较
品管圈组危重症护理评分、急救物品管理评分、消毒隔离评分、护理文书评分及分级护理评分等方面均高于的传统组,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种管理模式各环节管理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危重症护理评分 急救物品管理评分 消毒隔离评分 护理文书评分 分级护理评分
品管圈组 96.81±1.21 97.82±0.98 97.11±1.01 96.72±1.23 95.89±2.01
传统组 79.82±1.52 78.11±1.67 80.01±2.02 75.98±2.24 76.15±2.31
3 讨论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是提高医疗水平、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其中品管圈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品管圈主要是由相同的、相近的或者是互补工作场所中的人们自动自发成一定数量的小圈团体,主要是为解决相关问题而全体合作的一种管理模式。在品管圈活动中应用一定的简易统计工具完成分析,将工作场所中遇到的问题及障碍解决掉,从而实现改善工作效果的目标[3]。在护理管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显著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及参与管理意识,在管理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其自身价值,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优质的、系统的护理服务。
在本次研究中,品管圈组护理管理质量明显高于传统组,主要是因为品管圈管理模式利用科学的方法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并给予针对性解决措施,可最大程度满足患者多方面需求,降低患者住院风险,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改善医院整体护理水平,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应兰,邓开琴,邹昌兰,等.品管圈管理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学,2013,37(7):646-646.
篇7
护理部将护理质量综合目标考核利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对护理质量考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反馈与总结,符合PDCA循环管理理论模式,体现了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实现护理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促进了我院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问题是全球医疗服务面临的重大问题,根据卫生部《2010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管理要求,将院内压疮、管路滑脱、跌倒/坠床的管理纳入护理质量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作为管理的重点。护理部每月在护士长例会上对全院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通报,共同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各护理单元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管理对策,有效降低了院内压疮、管路滑脱、跌倒/坠床的发生率。
护理部通过对护理质量与安全相关指标的收集、统计和分析,修订完善了身份识别制度、查对制度、各关键环节工作流程和各种风险评估表等,进一步优化了护士的工作流程,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以质量标准规范了护士行为,增强了护理人员主动参与、共同参与科室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促使科室护理人员共同针对问题、分析讨论、实施改进措施,保证了各项护理质量指标的有效落实。护理部每季度对各护理单元综合质量考核成绩进行排序公示,形成了激励效应,促进了护理单元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提高了护士长质量管理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护士长的管理潜能。综上所述,护理质量综合目标管理是提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质量管理方法。通过建立系统、规范的护理质量指标控制体系和评价办法,实施护理质量综合目标管理,加强了对临床护理质量的监督考核、动态监管和科学评价,促进了临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本文
篇8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of medical market and the constantly deepening of health care reform, people's requirements of medical service quality are increasing and patients are asking for better nursing quality. How to improve patients' satisfaction and nursing quality is the core task of the nursing manager and is also the ultimate goal of nursing work. However, the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and quality control of domestic hospital is facing many problems at presen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main problems of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in China and proposes some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护理质量;护理管理;管理方法
Key words: nursing quality;nursing management;management method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60-02
1 护理质量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护理管理的理念滞后 我国现阶段的护理管理思想仍然以经验管理为主,即“管家式”的管理方法,没有体现出现代管理的思想,缺乏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1]。而护理质量控制又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和重点任务,质控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和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2]。
传统的护理质量管理的目标是,达到“符合性”技术标准就是完成了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将护理工作完全看成是生产流水线的机械地完成任务。这种理念过分强调护理工作者的技能操作水平和劳动素质,护理评价的标准绝大多数是以技能考核来评定。然而,随着社会医疗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应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将病人看成一整体,为其提供完全量身定做的服务计划,给予整体化护理,从生理、心理及社会人文各方面促进病人的全面康复。传统的质量控制体系很少考虑到病人的舒适问题,也未重视持续性质量改进。对于质量指标的管理,也是仅仅采用日常的护理工作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来评价护理质量的优劣。更为明显的问题是,质量控制只起到了事后检查和评比的作用,缺乏中间过程的监督和反馈,不能在执行过程中保证护理的服务质量。
1.2 护理管理者的管理方法不够科学 护理工作是精细并且琐碎的工作,要保证中间每个环节不出差错,除了需要高度责任心及认真的态度外,更需要管理者具备科学的管理方法。目前很多基层管理者不具备管理相关知识,只注重个别事件,不善于把握全局,甚至不熟悉业务运作。有时对于缓慢发生的或者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不懂得中间环节的质量监督和反馈。当护理工作中出现人员变动,病人数量和病种的变动,时间,季节或者医疗物品的情况改变等新问题时,管理者不能够及时调整,或者没有预见性准备而导致护理工作出现失误或差错。
1.3 护理质量控制手段流于形式 临床上大多护士对于护理质量的重视性不够,为了检查而检查,为了评价而评价,工作是被迫地形式化,缺乏质控的氛围使得护士淡化了护理质量管理。甚至护理管理者也是为了任务而去完成质控的流水线过程,并未真正意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4 基础护理服务质量差,分级护理不到位 国内普遍存在护士缺编现象,医院必须聘用临时护士。临时护士因其待遇有差别,因此工作时不能完全投入精力;病人治疗任务多,护士没有充裕时间和病人沟通交流,根本不能满足除了必要的治疗以外的服务,更谈不上完全满足病人的需要;现在年轻护士多缺乏吃苦耐劳及奉献精神,多不愿意给病人做基础护理。因此,基础护理以及分级护理均没有理想完成。
1.5 护士职业压力大,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随着病人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及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与实施,护理工作的难度和压力越来越大。此外,护士人员不足,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增加了护士职业倦怠的发生。使得护士没有心思和信念对病人做奉献性的工作。
2 提高医院护理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2.1 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建立完善的护理质控管理体系 医院由护理部、质控办和院感染办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检查组,拟定并实施护理质量考核方案,充分发挥奖金的经济杠杆作用[3],促进护理质量管理的展开。主要从病区管理、分级护理、消毒隔离、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文书、护理操作和病人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检查,重点是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病人及重点护士的护理安全管理,并且将质控检查结果按护理质量考核方案计算,绘制全院护理质量绩效考核汇总表予以公示告知,并与年度考核和劳务收入挂钩,奖优罚劣,让护士人人参与质量管理与控制。
2.2 充分利用激励体制,调动全员积极性 激励全科护士认真学习质量控制标准,并告知与收入和考核挂钩,调动全体护士积极性。质量控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可将护士分为若干组,各小组设一名组长,每人负责一项内容,把考核标准和内容作为规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把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贯穿到护理实践的全过程,使护理工作做到真正让患者满意。
2.3 护理管理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加强学习先进管理理念[4] 护理管理者应接受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者应真正熟悉所管理的业务,熟练掌握科学的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发现并纠正自己工作中涉及的环节及问题。
2.4 提高服务理念,以人为本 护理质量是护士为病人提供护理技术、临床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指导、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所能达到的优质程度。一切护理工作都要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注重每一个服务细节,帮助病人解决住院过程中所遇到的各个问题。应激励和号召医院职工努力追求护理工作百分之百的到位,病人百分之百的满意。因为新世纪的医院质量要求就是必须超严管理,这种超严管理意味着医院质量要求将向更深、更广、更高标准发展[5]。
总之,21世纪的医院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全的护理管理体系为重点,以整体护理为框架,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以满足病人需求、实现病人满意为最终目标。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者永恒的话题,也是医院的生命线。需要每一位护理管理者充分重视并切实奉献。
参考文献:
[1]郭晓玲,乔秋霞,郭园林.浅谈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8).
[2]孙丽波.护理质量的提高需加强全程质量控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3):2138.
[3]刘春香,熊靖,陆美妮.护理质量控制中的难点及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3):2156-2158.
篇9
【关键词】血站;护理技术操作;质量管理
血站是采集血液、储存血液和向临床供血的特殊机构,是输血管理的基地。[1]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逐渐发展,其所针对的对象为自愿无偿献血人员。为保证血液质量,加强临床输血安全,并开展成分输血,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血液,并使前来献血的人员有愉悦的献血心情,护士的技术操作熟练和优质的质量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为提高护士的操作技能,加强血液质量管理,特对此两方面进行了综述。
1建立良好的血站质量管理体系
为了鼓励人们进行无偿献血,为献血者提供愉快的献血经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中全程护理模式,是近几年来应用效果较好的一种工作程序[2]其不但能够保证前来献血的献血者均能得到有效的护理,并可建立良好的血站质量管理体系。
1.1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血站要改善采血环境,加大硬件设施和投入,为献血者提供安静整洁、环境优雅的场所[3],保证整个采血室或献血车整洁卫生清洁,室内温度适宜,物品摆放整齐,使整个环境为献血者给予安全感,提供信任感。
1.2心理护理护士在献血过程中,需要给予献血者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保证献血者的个人隐私为前提,与献血者进行交流和沟通,满足献血者的尊重和被关注的心理。通过此方法,还能够减轻献血者对献血的紧张焦虑情绪,降低其疼痛感,使其对献血充满信心[4]。在心理护理时,避免采用模式化的语言,避免给献血者带来冷漠等感觉。
1.3技术操作熟练熟练的技术操作是确保整个献血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护士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不但能够保证血液的采集安全,还能够避免人为污染,防止对献血者造成医源性的损伤,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1.4健康宣教在对献血者进行血液采集的护士可向其提供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经验,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多与献血者沟通,向其宣传献血的知识,保证整个献血过程完整。此外,还可在采血室内提供有关知识的海报、宣传板、为献血者提供宣传手册。使献血者了解血液知识,了解献血的目的,血液的处理和血液的去向,献血后的注意事项及其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讲解和回答献血者的问题,达到献血者的满意,使其愿意向其他人宣传此项公益活动的重要性。
1.5详细记录在整个献血完成后,护士要及时填写详细的记录,保证所有资料均为原始资料,确保其能具有医疗文件的法律意义。
2提高血站的护理质量管理
提高血站的护理质量管理是保证整个血站安全可靠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站护理应该建立权力、义务、职责为一体的完整护理质量管理体系[5],确保每位护士均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此外还需要培养护士的各种素质,确保护士操作技术熟练,提高其职业素质。
2.1建立完整的护理管理体系血站要建立好完整的护理管理体系,明确每位护士的护理工作,包括护士的分工、护士职责、授权、任命及指令传达方法。明确整个质量管理的目的,保证所建立的体系简单易行,具有可操作性。制定明确的体系文件文书,使血站的每位护士均能严格按照内容工作。同时通过对体系的内审、外审及常态审核机制对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管理,按照操作规范执行,可采用多种奖惩制度结合。目前,我站已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血站采供血及相关服务过程实行一体化管理。创建了良好血站氛围,强化职工质量意识和环境意识,消除、降低和避免各类与工作相关的伤害、疾病的发生,保障全体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2.2专业知识培训定期为护士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护士能够学习到正确的无菌技术、穿刺技术、定期隔离技术、急救技术、心理护理,并能够及时了解到以上技术的新的研究发展。学习内容除操作技术外,还应包括献血工作的宣传、血液成分制备、血液储存运输、新式仪器使用、血液应用及应急策略。对护士的操作技能和护理知识,可采用定期考核的方法,促进护士的学习积极性。
2.3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组织护士学习各种法律知识,例如《献血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管理办法》等,使护士在整个血站的工作中,均做到依法执业,同时具有较高的职业规范行为[5]。
2.4提高护士的人文素质我国的献血以志愿献血为主,因此,保证每位献血者均能有一个愉快的献血过程,是提高献血人数和献血意识的关键。护士要具有较高的服务精神,以献血者为中心,满足献血者的各种需求。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同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多与献血者沟通,使用耐心、细心、热情的语言,消除献血者的内心焦虑情绪,提高献血者对血站的信任程度,增加其安全感。护士自身要具有良好的形象,在操作过程中,向献血者提供相应的知识,提高其对献血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更高的服务意识,使献血者自愿多次献血,并能够向他人进行献血宣传。
3小结
献血是为临床提供血液制品的关键,其血液要求安全可靠,严格避免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同时还需要确保献血者的安全和健康。因此护士在整个血站的工作十分重要。血站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护士学习新知识的条件,促进护士的技术操作更加精湛娴熟,培养护士的法律意识和人文修养,为献血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地留住献血者。
参考文献
[1]胡宇.血战护理技术操作质量管理体会[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3,5(3):226-227.
[2]冯亚青.浅谈护理在血站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9):103-104.
[3]郭美英,李景梅,李艳慧.谈血站的人性化服务[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6)301-302.
[4]王凯,马学冬.血站护理人员严把采血质量关的体会[J].职业与健康,2004,20(10):190-190.
篇10
[关键词] 现代化医院;护理;质量管理
医院基本现代化涵盖服务观念、设施、医疗、医疗队伍和医院管理五个方面。
1健全科室组织管理体系
全科实行护士长、三级护士(责任组组长)和二级护士(高年资责任护士)的三级管理体系,三级护士和二级护士通过竞争上岗,病区按20张床位为一组设立1名三级护士和3~4名二级护士,并配备相应的一级护理论文护士(护师以下护士)。每日护士长针对全病区,三级护士针对本组进行质量控制,节假日等护士长不在班时,排班时注意留1名三级护士当班全面负责,中晚班2人搭班时二级护士即为临时负责人。
2完善护理质量标准体系
在原有岗位职责、护理工作制度、操作规程、一般护理及专科护理常规(非整体护理工作模式)的基础上,配合护理部结合本专科特点建立并完善了科室护理质量标准五大体系:①一般及专科护理常规;②质量标准及服务规范;③岗位职责及工作制度;④操作程序及抢救流程;⑤住院须知及健康教育。
3全面控制主要整体护理质量指标
质量是护理管理永恒的主题。现代化医院要求整体护理主要质量指标达到以下标准:入住院评估与病人状况符合率≥90%;护理诊断问题符合率≥90%;护理措施事实率=100%;健康教育覆盖率≥90%;健康教育有效率≥90%;基础护理合格率=100%;特级、一级护理合格率≥90%;卧床病人褥疮发生率=0;护理严重差错事故发生率=0;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5%。为达到上述质量指标,实施了全面控制工作方法,全面控制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对计划全过程的控制,二是指全体工作人员均参加控制工作,即把标准交给大家自控,实施全方位综合性控制,以确保目标的最佳实现。应用了ISO9000族标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护理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基本方法、单项奖惩与双因素激励理论及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等。
3.1“写我所做”、“做我所写”,控制护理措施的事实率所有人员应明了护理记录不仅是现代化医院要求、更重要的是法律举证的有效依据。护士长每日对危重病人的护理措施的事实率全部考核,即记录措施的及时性、客观性和合法性[3]。
3.2单项奖惩与双因素激励相结合控制基础护理合格率进行此项指标控制时,首先让管床护士自己讲评存在的问题,然后护士长再指出不全面之处,对于影响病人舒适度的部分,考核时虽总分合格,但实行单项奖惩措施,如皮肤、头发、会不洁均扣发奖金。另外在考核中,及时发现每位护理人员的长处和闪光点,给予表扬,同时配合绩效工资量化管理考核方案,对每一位护士奖惩分明,以激发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3.3逐级汇报制度防止卧床病人褥疮发生为防范卧床病人褥疮发生,笔者认为可以在医院实行潜在护理并发症的逐级汇报制度,培养各级护士对于所分管的病人存在潜在并发症的早识别能力,逐级在大组内汇报,向护士长汇报,如心衰全身皮肤严重水肿者、风湿性心脏病极度消瘦恶液质病人,科内质控小组共同探讨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通过此项举措确保了褥疮发生率为零。
3.4强化安全意识防范护理严重差错发生让每位护理人员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在工作的每个环节均要严格执行所制定的各项护理工作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强调关键制度的落实,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并与时俱进,根据工作程序的变化及时进行修改,采取多种安全防范措施:①因目前使用电脑输入医嘱,执行每日总查对一次,核对时输入医嘱者不允许读病历,以免形成定式思维,遗漏医嘱。②在治疗室加药台上建立写有“你查对了吗?”及应查对的内容的警示牌。③各班次交接时增加了普通病人交班本,主要交接液体余量、心理状态、70岁以上未留陪人者及随时可发生病情变化者,如扩张性心肌病病人等。④在入院健康教育时请病人或家属在重要告知措施栏内签名,如排便时勿用力,不能离开病区等。⑤每月末召开差错事故防范讨论会,找出本月护理工作安全薄弱环节,每人针对科内及自己情况发言。⑥实施潜在护理并发症逐级汇报制度。
3.5全员参与全程控制提高入住院评估和护理诊断的准确性评估是整体护理的基础,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评估准确才能使护理诊断与病人存在的问题准确符合,措施得力,完成预期目标。笔者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ISO9000族标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全员参与。对全员强化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病人入院评估技巧、方法,评估内容要求。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即一般病人的评估、急危重病人的评估、生气哭泣情绪不稳定病人的评估、老年病人的评估等。让每一位护士了解住院评估的要求及知道做好住院评估可使得护理资料具有连续性,是入院评估的继续且入院评估护理论文与医院评估具有联系。全程控制即护士长对入住院评估和护理诊断符合率进行检查,每日随机抽查1~2位病人,对于存在问题当面指导,对于存在的共性问题每周五晨会总讲评一次。
4结束语
笔者认为,以后优质的护理管理体制是建设现代化医院的一项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实现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项艰苦事业,护理体制管理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广大医疗工作人员集思广益、不断探究。
参考文献:
[1]李亚洁,王丽姿,王秀岗.ISO9000族标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护理中的作用.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2):916-91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