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一体化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一体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一体化

篇1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 构建 实践

体育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不懈的发展我们的体育事业,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同时也要建立以课堂为中心,课外体育锻炼为发展的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一经被提出,就得到了很多大学体育教育学者者的积极反响。例如湖北大学的公共体育教育课程,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方面,已经实践了五年之久,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们从原来的不愿意“动”到现在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这是一个很好的构思和实践。以下,就关于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如何来构建和实践的,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一、课内外一体化的内涵

所谓课内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用在体育教育中,顾名思义,就是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课外活动,校外的体院锻炼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校和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已经被明确提出来,作为一个体育课程的实现目标。课内外一体化能够锻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锻炼的习惯,培养运动自主性。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课内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方法

(一)取消不合理的体育教学管理模式

很多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锻炼机会和锻炼次数,开设了晨跑,早操,下午锻炼等等,并且要求学生打卡,来表明今天的锻炼已经完成。我们不能否认学校的初衷,学校是一个大的团体,管理那么多的学生,要求进行锻炼,是不可能的,所以想出来打卡这样的方式。但是试想,往往这样的“强迫”锻炼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据调查,很多学生对这种打卡的强迫锻炼很是抗拒,但是有的学生在不打卡就要扣学费等高压下,进行强迫锻炼,这也算是学校达到了最终的目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通过请他人打卡的方式,来逃避锻炼,这种投机取巧的现象在学生中是很大一部分的存在的。

虽然打卡这种方式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是有利的,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他的负面效应也是大大存在的。很多时候,打卡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与其让学生绞尽脑汁的去思考如何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我们的学校还不如取消这种管理模式,这样既造成了学生的不满,对锻炼的抗拒,也造成了学校资源的浪费。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体育素质

课外锻炼的基础是以良好的课内理论实践教育为基石的。所以,紧抓课堂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不仅应该向学生普及体育教育知识,运动法则,以及运动规范等,还应该跟学生传授运动损害方面的知识,比如说运动损害急救知识,如何应对运动中的突发事件等等。这些知识的普及对在课外运动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对课外运动中发生的突发事件能够从容应对。

其次就像上节提到的以打卡来统计学生的锻炼时间和次数一样,这中间,弄虚作假的学生大有人在,这部分人的体育素质要进行普及和提高。要经常开设一些关于体育锻炼的好处的讲座,与学生交流体育锻炼中遇到的误区等等,从而让学生爱上体育锻炼,进行自发的锻炼。

三、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建立体育活动俱乐部

课外的体育锻炼的模式有多种多样,在大学的操场上,在傍晚的时候,会看到很多人在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但是这个其中很大一部人都是随意性较高的,往往今天没啥事情干了,就跑来打两下子,明天忽然被朋友叫过去打游戏了,就理所应当的想不起来去打球了。这样的锻炼模式具有太大的随意性,不利于课外锻炼的有效开展。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构建课外活动小组,或者体育活动俱乐部的形式,来招募会员,安排运动时间表,进行锻炼。同时也可以以俱乐部的名义,与其他的俱乐部进行友谊比赛,从而增加锻炼的积极性。最终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二)完善体育设施,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据调查,在大学校园里,主动运动的大部分都以男同学为主,而女同学很少主动的去参加体育锻炼。个人认为,这个与学校设置的体育设施和课程体系有很大一部分的关系。女同学本来就是一个不太好动的群体,而我们的操场上偏偏又都是一些力量型的运动器材,比如单双杠,吊环,足球场,篮球场,这些根本不适合女同学进行运动,所以运动场就成了男生的天下。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完善体育设施,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让全校不管男生女生都能够动起来。比如说,多开辟一些羽毛球场,排球场场地。同时开设健美操,形体舞等女生喜爱的课程。这样才能让校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动起来。

结语:体育锻炼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才能起到其相应的效果。我们如何把课内的教育做好的同时,也最大程度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是我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育模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模式,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何更好的实施,我们的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学校体育 课内外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nshine Sports Construction of

Our Public Sports Lesson "Integr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Overall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New Exploration

YANG Lianbo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 Jilin, Jilin 132012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nshine sports full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school's sports work study, to build our school "class inside and outside integration" whole new curriculum system,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good habits of physical exercise and lifelong sports consciousness, also is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work in our school.

Key words sunshine sports; school sports; integr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0 前言

全面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全国的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对当前我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及我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及现代高校课程改革新理论,同时,借鉴国内著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结合我校体育工作具体特点,对我校体育工作进行改革, 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目标体系,可以对每个大学生提出了两个要求,一个是基本目标的最低要求,另一个是发展目标的提高要求,是一个完整系统的目标体系。进一步阐明了我校体育课程的具体任务,对我校体育工作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为在我校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东北电力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课程体系、东北电力大学课外训练体系、东北电力大学体育协会等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主要运用访谈法、文献法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为寻求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访谈、调查法对我校学校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电力大学“课内外一体化”可行性的研究

2.1.1 师资情况

通过对我校师生对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调查分析,我校从事公共体育教学的师资情况,专业项目较为全面,共有32名专职体育教师,涉及球类、健美操、武术、跆拳道、龙舟等15个项目。

2.1.2 体育设施场地

我校现有运动场地,器材情况,标准室外足球场3块、标准室外篮球场25个、室外手球场地1块、室外排球场地10块、室外田径场地3块;室外网球场地5块;室内场地:龙舟馆1个、室内羽毛球场地15块、网球场地5块、篮球场3块、排球场地1块等。

2.1.3 体育协会

我校有比较项目全面的体育协会,篮、排、足、乒乓球协会、滑轮、游泳、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健美操协会,他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各种业余体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养成了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我校师资专项项目多样全面、场地设施基本能满足学生业余体育活动,体育协会为业余体育活动提供了保证,因此,为进一步做好我校阳光体育工作,改进完善“课内外一体化”体系奠定基础。

2.2 我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2.2.1 课内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1)课内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发展目标。课内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发展目标是围绕五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 身体健康目标: 心理健康目标、 社会适应目标来进行。(2)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课内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要做到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课程内容设计要以人本主义课程论为依据。就是以大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要兼顾社会需求、课程和学生个体三个方面, 定位于大学生自身发展之上。这也是当今世界课程理论发展的新趋势。(3)确定课内体育课程内容体系。项目的设定要以体育发展目标为依据,以发展原则为准则,根据我校实际的自然环境、学校的场地设施以及体育教师专项的实际情况,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及内容。大球系列:足、篮、排、手球;小球系列:乒、羽、网球;舞蹈系列:体育舞蹈、健美操;民族传统系列:武术、龙舟、珍珠球;传统项目:滑冰、跆拳道;体质健康系列、体育理论系列。

2.2.2课外体育辅助体系

(1)课外体育管理系统。指导监督系统,由体育教研室、选修课教师、校团委、院团总支组成, 发挥体育技能指导作用,和监督管理作用;自我指导管理系统:由校学生会体育部、 学生单项运动协会、 学生裁判员来实现学生自我指导管理作用;参与系统,是由系学生会干部、 班级学生干部、 学生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作用。(2)课外体育活动系统。竞赛系统:建立全校的三级比赛系统,学校以学院为单位的各项目的一级比赛,各学院以专业为单位的二级比赛,各专业系部的以班级为单位的三级比赛;三级比赛系统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培养学生提体育参与意识。协会活动: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组成体育运动协会,目的是很好地传播、指导学生体育单项运动。(3)课外体育训练二级体系。一级课外体育训练体系是由学校组织的以学校高水平运动员为基础的校级高水平运动训练队,目的是完成学校对外的比赛任务。二级课外体育训练体系是由各学院自发组织,有学生自主管理的学院训练队,目的是代表学院完成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

2.3 我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设置和结构体系

以公共体育教学为核心,以课外体育训练体系、体育运动协会、三级体育竞赛体系,为辅助的“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设置和结构体系。

公共体育教学,根据我校的实际体育场地、设施以及学生对体育项目的需求情况,开设体育教学项目,学生在根据自己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教学项目。

辅助的课外体育活动,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自身体育兴趣自主参与一个或两个体育运动协会,参与体育活动。根据自身的体育运动能力积极参与不同级别的体育竞赛活动。

2.4 我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评价体系

我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整体课程评价体系,包括课内评价体系与课外评价体系。(1)课内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2)课外体育活动评价体系。学生参与体育协会的体育活动情况,参与三级比赛的任何级别比赛情况评价。

参考文献

[1] 杨连波,贾杰.依托“健商”新理念,完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体系探索与研究[J].科教导刊,2010.9.

篇3

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是靠教师的语言艺术吸引而产生的。学生学习的本能和核心在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在于教师在语言上的吸引、诱导和导向作用。我们只有把学生本能的学习动机开发出来,把学生的学习动机,本能的转化为更高层的主动学习、“自我”学习,那么学生在任何时候学习都会收到良好效果。因此,体育教师的课堂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言艺术的要求

1、纯朴明了。教师的语言要有风格,纯朴明了是教师语言表达的一种方式,更是语言表达的一种风格。这体现在:朴实的话语、丰富得体、自然大方、简单明了、语速适中、立意创新。

2、变序创新。教师的工作是复杂动态创新的,所以要求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必须具有创新性。教师必须真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点和启迪,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安排设计语言表达的顺序先后,让学生欣然接受。

3、反复强调。在教学中,关键问题教师必须反复强调提醒强调。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玩”上,这就需要教师反复多次地提醒、矫正、督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

语言的艺术技巧

1、声调变化。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表达,除了要丰富、自然外,还有一个语音语调的变化。如果教师的表达能力较差、呆板,没有变化,学生就会觉得教师说话没有水平,这就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要有抑扬顿挫,声调变化。让学生觉得真挚、恳切、生动愿意接受。

2、语速变化。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做到语速适中,语言流畅自如,有自己的表达特点和风格,要把握好快慢、重轻、停顿等等。

3、语态变化。语态变化在体育课中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要做到大方高雅、入理入情、和谐自然、动情动听、入化传神、富有感染力。但体育教师仅仅依靠口齿伶俐还不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要把肢体语言、心理语言与生动明了、准确自然、恰到好处地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准确,有艺术魅力。

4、风趣幽默。幽默(hunour)是外来词,意识是语言、动作有趣,招惹人笑。从语言艺术方面来看,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教师高品位的语言表达能力,其影响力不仅仅是博人一笑,还会使人获得精神,加深记忆,活跃教学气氛,保持良好师生关系。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语言是人人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现代社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从猿古人到人类,中华民族经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使语言得到了充分完善和升华,并且固定为普通话。语言的固定化,使人与人之间沟通更加和谐,情感得到升华。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学问,教师必须修整、简练自己上课时的语言。

篇4

1.概念界定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道路客运大力发展和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在道路客运行业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那么,什么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呢?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混为一谈,认为实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就是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其实,农村客运公交化只是农村客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人们在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过程中对于农村客运提出的一种改革方向,并没有包括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全部。也有人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即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出租客运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的一种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运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

我们认为给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下定义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发生在城乡道路尤其是农村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水平比较高,城乡客运实现网络化运作的时期。这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硬件方面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一体化发展的前提。

第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一个渐进和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结果。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程度,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程度也不同。

第三,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双向的,不是单方面的。并不是套用城间客运及城市客运的发展模式来发展农村客运,也不是农村客运公交化,而是两者相互吸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双向演变过程。

第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并不是说最终达到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完全一样,没有差别,不应简单地认为是缩小甚至是消灭城乡客运差别的过程,而应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两者内部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五,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不单是道路、场站等基础设施即硬件方面的一体化,还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软件方面的一体化。后者相对来说更重要,较难以理顺,是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第六,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实施统一、协调、高效的城乡道路客运综合管理,以先进的管理技术为手段,以法制和体制为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公众的各种作用和组合优势,不断维护与更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逐步理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客运服务。

基于以上分析,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定义可以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在城乡道路十分畅通,场站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道路客运网络体系高效运作的条件下,城乡道路客运相互融合,综合利用各种客运资源争取效益最大化和服务水平不断地提高,以达到城乡道路客运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协调发展的过程。

2.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实行交通部门一家管理整个道路客运的新体制,有利于强化行业管理。同时还具有形成政令统一、事权统一、精简机构、统一规划、城乡协调一致发展的新局面。

政令统一,可以杜绝相互扯皮、推诿等现象,提高管理效率。事权统一,有利于各种道路客运方式的有效衔接,方便人民特别是乡村居民的出行和中转换乘,为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创造便利条件,缓解城市压力,同时增加客流量,带来道路客运新的经济增长点。机构精简,效能提高,有利于真正实现从部门分散管理到综合统一管理的重大变革。统一规划,有利于道路客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保持供需基本平衡,避免无序竞争与浪费。城乡协调一致,有利于规范客运市场,为广大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充分激活其经营积极性。同时一体化发展带来的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可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投资,有利于城乡经济与道路客运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大好形势。

二、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思想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首先源于农村客运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天地广阔,客运资源十分丰富。农村客运在加强乡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员和经济往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致富农民的重要支持和保障。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制约,农村道路客运基本上处于粗放式的低层次发展状态: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管理水平低下;车辆技术状况差,安全性能低;道路等级低,缺乏场站等基础设施;运输组织结构松散,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管理不规范等。要彻底改变道路客运行业内多年来“头(快速客运)重脚(农村客运)轻”的局面,推进客运一体化发展势在必行。

其次是我国加入WTO后新形势的需要,是构筑大交通格局的需要。大交通格局要求统一客运市场管理,彻底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入世对于我国道路客运业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老国有运输企业,迫切需要改革。

再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交通经过最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瓶颈”制约得到了缓解,但这只是相对比较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运输需求水平而言的,是初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加安全、便捷、快速、可靠的交通运输作保障,交通运输不仅要在数量上满足要求,而且要在服务质量上与之相适应。

我国已经具备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硬件条件。近几年,随着全国各地高速公路联网畅通工程、干线公路网络化工程、县乡道路通达工程的全面推进,我国城乡道路建设快速发展。到2002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2.52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75.8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发展到130万公里,全国营运客车总量140.9万辆,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9.4%,通班车率达到98%,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92.5%,通班车率达到81.9%。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能够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符合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且发展的硬件条件已具备,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三、客运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道路客运采取的是部门分管的管理体制,参与管理的部门包括交通、城建、公安等。这种管理体制有它形成的历史原因,也曾起过积极作用。现在,这种多头管理的状况已不适应建立“大交通”系统的要求。很多地方转变管理思维,将城市公交划归交通部门管理,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创造了条件。有些城市已经在实践中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河南省巩义市的管理一体化、客运网络化;陕西省西安市提出打破城乡交通隔离带——“零公里”和实现客运交通“三化”,即长途客运驻点化、远郊客运往返化、城市客运公交化的发展规划,为该市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上海、重庆、哈尔滨、深圳、武汉等大城市在政府机构改革中理顺管理体制,将城乡道路客运交由交通部门实行统一管理,加快了这些地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步伐。

总体来看,尤其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缓慢,尚处在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致使管理体制改革困难重重,管理上的政出多门已成为制约一体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另外,硬件建设滞后于客运发展,尤其是农村道路等级、场站等仍很落后。因此,我国的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四、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及政策措施

1.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

综合各地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实践及道路客运系统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式可以是:管理主体、政策法规、站场设施、市场建设一体化。

管理主体一体化即实行由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包括公路客运、农村客运、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客运等。实践证明一家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是实现一体化管理的前提。

政策法规一体化主要是指对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发展政策和经济政策(运价政策、税收政策、投资信贷政策),采用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站场设施一体化主要是指城乡道路客运站点的选址、规模、等级、服务功能等由交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各站点能与其他各种运输方式和各种客运服务方式有效衔接,与城乡规划相配套。

市场建设一体化主要指在无形市场建设方面,树立城乡道路客运市场一盘棋思想,对城乡道路客运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服务规范等。

2.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是促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应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

软件方面:一是要提高认知度,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政府主管部门要予以重视,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给予适当扶持;二是要建立适应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导向作用,明确其管理职责,杜绝政企不分;三是建立道路客运现代企业制度,用市场机制构筑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加快立法工作,完善法律制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规范客运经营行为。

硬件方面:一是加大道路建设规模,科学构筑城乡道路网,尤其是城郊和乡村公路建设;二是加快道路客运站场建设,尤其是简易站的建设。乡村简易站数量太少,根本不能满足城乡道路客运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对简易站的投资力度,扩大投融资渠道,以增加简易站的数量,从而构筑一体化发展的有形市场。

篇5

关键词:汽车维修;一体化;构建体系;实施

一、汽修专业一体化课程

(一)汽修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概述

1.汽修专业一体化课程。汽修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属于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模拟现场环境,进行实操教学与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环节,以当代职业教育理论为主,坚持实用原则,向学生教授一体化的知识,即教、学、做相互结合,培养更适合用人单位的汽车维修专业型人才。

2.汽修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特点

(1)职业目标明确; 汽修专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与学生日后实际工作岗位相关,其职业目标定位明确。

(2)实用性;一体化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相联系,通过实操使得学生更易于掌握真正的技术,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3)高效性;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整体学习过程中保持有序的状态,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二)构建汽修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传统的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未能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训教学相结合,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汽修专业课程中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相互结合与联系。另一方面,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阻碍了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由于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严重,导致学生未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因此,只有构建汽修专业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摆脱陈旧的教育模式,改革、创新新型的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人才,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好的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汽修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设定职业定向明确的汽修一体化课程体系 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属于技术应用性人才,在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因而构建汽修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采用实际工作流程作为课程教学模式。

1.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汽修专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将学习内容按照工作性质、具体类型划分模块。注重对学生的工作实践技能的培养与锻炼,提升学生对汽修专业能力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2.以工作实践为起点;在学期的开学初一,应当严格按照教学体系计划安排学生开始进行一体化课程学习,通过实际汽车维修模块的实践学习,通过提高学生对于汽修专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能力。

(二)模拟工作过程开发、设计汽修一体化课程体系

1.改革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内容;由汽车维修专业的骨干专家对教学大纲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根据所需要学习的内容、章节,可将汽修专业的教学模块分为以下五大模块:包括汽车维修工作的安全性;汽车维修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实操演练技术知识;图表资料与电路知识。同时,按工作任务的要求确定学习目标,把能概念、原理、特性和学会专项技能、关键技能定及程序为重点学习目标。教师演示、指导,学生制定计划并实施,利用学习信息单、任务单、技能单、作业单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使得学生将教师教授的知识学以致用。

2.模拟工作过程作为教学情景,构建汽修一体化课程体系;首先,在教学中,通过老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实操演练。学生应当在课前进行预习,了解课堂任务及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在课中亲自操作解决车辆问题,完成任务。其次,设计与工作过程相似的流程与环境作为教学情景。通过对接待问题车辆、发动机检测、问题发动机解体、部件和零件清洗、鉴定、决策修理项目、提出购件计划、零部件采购、补整、试装、总装、磨合、试车直到竣工交付用户、信息采集等项目的模拟教学,按照汽车维修企业生产程序设计安排的。

3.采用任务学习与知识讲解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方面,在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体系中,应当让学生首先了解本单元本模块所需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应当重点掌握的内容,通过任务布置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流程被具体的学习任务推动。任务学习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得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放映录摄的视频,结合教师的实践操作演示,及同步解说。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得课堂摆脱了以往的枯燥无趣,而且使得教学课程简介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掌握知识。

另一方面,通过具体的知识讲授,使得学生更好的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熟悉、掌握知识点与实践技能。通过采取实验、教板等方式,使得课堂更富形象化、标准化。应当选择与汽车维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知识点内容进行授课,尤其要注重技能点的讲授。帮助学生区分各大技能点知识,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技能点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汽修属于专注度较高的行业,应当提高学生的工作安全性意识,注意自身安全,重点指出危险性,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工作安全规范管理。

4.聘请汽修企业的汽修专家分析工作任务以及资深汽修专业教师作为一体化课程指导专家,建立汽修专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对一体化教学体系中的任务学习目标、任务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根据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汽修工作过程的指导死相,将典型的工作任务及教学内容结合到课程体系的开展中,使得一体化课程体系能更有效的指引学生成为具备实操技能的专业型的汽修人才。在确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时,应当注意确定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以便确立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课程和学时安排。

通过系统的工作任务分析,了解汽车维修企业一线的工作任务情况,制定工作任务分析表。在职业教育专家的指导下,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参照美国ASE标准,将工作领域的工作项目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构建汽车维修专业全新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形成一系列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校本教材等教学文件,以便建立汽修专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5.建立成绩考核评价制度与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建设健全、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设置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与理论考试成绩。并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设置学生平时成绩评价栏,每个学习模块单元结束时要进行成绩考核评定,包括技能基础知识方面,以及实操解决汽修问题方面的考察。对于考核优秀者给予表扬与鼓励,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当对其进行课后培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每个模块的结束,学生应当完善自我检查栏,由教师进行考核、检查。

三、汽修专业“一体化”教学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通过改变传统的汽修专业课教授模式,采用新型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进行授课。制定教学内容: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任务——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教师讲授知识点与技能点——学生自检与教师考核相结合。

(一)汽修一体化教学体系的实施

首先在教学开展前检查教学设施、教学场景等相关教学设备,确保课程的顺利开展。

其次,通过将学生按二十人为一组分组,由学校专业教师与聘任专业资深教师共同执教。由专业教师讲解教学内容及上课过程的各注意事项。资深教师通过实操教学,向学生示范技能操作,由学生模仿操作、检测车辆存在问题、练习汽车维修,教师在场协助、指导,并进行总结、点评学生掌握情况及教学情况。教师通过总结课堂情况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对技能知识与操作的掌握。

最后,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当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管理以及控制,加强对教学秩序的维护,使得一体化课程体系能更好的开展。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各个知识模块进行考核和质量评估,每周定期对学生进行课程知识考核,采取教考分离的制度。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并定期举行教师交流研讨会,保证汽修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顺利开展,取得显著成效。

(二)汽修一体化教学体系实施的三大建议

在汽修专业“一体化”课程实施中,可以通过以下三大建议来保障汽修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

1.建设一体化教室 。构建一体化教室,完善一体化教学设施:含电教设备,专业教学设备,工具设备;合理设置学习环境;尤其是先进汽车检测设备如四轮定位仪、解码器、扫描仪、汽车专用示波器、发动机检测仪、尾气分析仪、动平衡仪等。

2.建设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建设一体化教室,建设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学目标计划表、教学进度表、教学管理设备、汽车维修资料、学生任务清单、学生成绩考核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教学内容,分享资源,结合当前教学资源,不断完善当前教学课件、教材等学习资源,以便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能力。

3.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运用教学设备的能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例如可以聘请专家到校为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进行教师间相互交叉培训,完善教师集体讨论的制度,保证教学活动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文平.“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篇6

摘 要 艺术类课程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中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满足学习参与的欲望和兴趣,对练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从艺术类课程在教学中的意义入手,阐述了艺术类课程的作用、特点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应用艺术类课程的方法及对策。希望能起到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作用,进而实现学校体育趣味性、系列性、终身性的优化结合。

关键词 艺术类课程 体系优化 创新

有关体育学科“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和实践,目前在国内研究不多,相对于体育学科“艺术类课程”之间如何进行创编教学的应用与实践、如何对各门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分析已是较为落后。关于艺术专业课程的研究分析的文章不少,但与此有关的研究,如汪静华、张杰《“创编性”教学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中的实施及探讨》,金妮《艺术实践在高师舞蹈教学中的作用研究》、纪小红等《健美操课程学生创编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等等[1],都在对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适应社会发展。他们对从教学现状的描述,提出有意识地选择创编教学法,将它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从目前能查阅的资料来看,绝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大学教学的问题上,而在中、小学艺术类课程体育教学中等问题进行分析的研究非常匮乏,并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是当前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艺术类体育课程的教学,巧妙地融合了当今动感、激情的健身时尚元素,已成为一项新兴的健身运动。这种特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基础,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完善的体育艺术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2]。笔者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在日常的教学中大胆地从艺术类体育课程在中学及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入手,对艺术类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除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外,同样也应在组织教法上广泛采用趣味性、系列性、终身性相结合的健身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优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望与兴趣;也是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了学校体育课程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交谈访问法、逻辑分析法,从多角度分析近年来对健身操体育教学在学校的研究状况,并对文献资料和相关书籍进行逻辑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艺术类课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

目前,体育教学倾向全面化方向发展,提倡快乐体育,艺术类课程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但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艺术类课程很少插入到体育课教学中去,这也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大因素[3]。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性、全面性、合理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创编学习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艺术类课程”创编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健身操能有效地提高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它通过操化动作音乐伴奏下进行以民族舞蹈语汇操化动作为主体的身体练习,达到健心美体、对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运动技能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教学气氛,是进行体育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艺术类课程”创编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特点

1.目的性与教育性

“艺术类课程”教学活动目的必须强调以提升学生体质为主,以发展学生体力与智力为前提,去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如“基本步伐组合练习”、“大众表演健美操”等,健身操名称到教学过程实施,至健身追求的目标无不刻着教育的烙印,含有丰富的启发教育意义,是寓教于动的最佳方式。

2.全面性与适应性

“艺术类课程”创编教学法是一种全面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行为品德是一种制约,又是一种引导。它可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人与人的交往应遵循道德规范,是促进社会和谐进程的有效途径。

3.趣味性与集体性

“艺术类课程”创编教学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情节和假定目标,趣味浓,新颖活泼,满足了学生求动、求趣、求新的心理需求,故而深受他们的喜爱。同时,健身操大多是集体活动。学生在操化动作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健身群体赋予的责任与义务。这种带有社会群体特征的健身操群体可促使他们摆脱孤独,扩大与人的交往合作。学生不受年龄、性别、身体条件的限制,都能从中获得乐趣。

(四)“艺术类课程”创编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指导

1.“艺术类课程”创编教学法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我们要根据课程的内容、任务适当地安排一些健身操。例如独具佤族特色的健身操、彝族健身操,就是根据本地民族独有的甩发舞中的等动作元素创编而成的(见表1),这些活动同样也能取得热身的效果,同时这些游戏不仅起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集中注意力的效果,还能有利于组织教学。运用游戏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心灵、生理上为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教学做准备。通过准备活动表现出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把学生的兴奋点调节在一个适宜的状态,因此,教师在组织艺术类课程教学时一定要有效地控制和调整学生的运动情景[5]。

2.“艺术类课程”在技术、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在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正确运用“艺术类课程”创编教学法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能,能有效地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如果采用一些有鲜明特性民族健身操给练习赋予一定的情景、情节,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和丰富的想象中达到教学目的。

(五)“艺术类课程”创编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途经

1.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艺术类课程”创编教学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再辅以电教手段的应用,更能使课堂气氛充满生机。如“时尚健身操”、“健酷街舞”中,就是用优美而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旋律、通过现代健美操音乐清晰的节奏感,运用肢体语言再现生产、劳动的情景,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动作表达形式传达着少数民族自古流传下的独特艺术气息,使活动中的学生寓情于景,练习过程体验运动激情的同时感受具有民族文化艺术的双重属性,体现了民族健身操的魅力核心所在。

2.正确对待胜负,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情感是学生对学习态度的体验。人的情感具有影响行为或活动的调节功能。艺术类课程可以发展学生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提高行为的积极性,培养克服消极心理状态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对自我期望和目标追求太高,然而一旦碰到难题和挫折,即陷入焦虑、惭愧和困惑的状态,从而丧失应有的自信和勇气,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学生,往往害怕失败而不敢竞争。健身操不管是内容、形式、规则、要求、情节还是艺术类课程的竞赛性及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征,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在健身操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是胜利者,都有机会充分展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当然,在健身操中有时会受到对手或竞争目标所施加的压力,但同时这也刺激了健身参与者自己的行为强度,有利于提高其行为的积极性,培养其锐意进取、顽强向上的自立精神,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以及追求生活的勇气。

3.灵活组织形式,完成游戏任务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在健身操活动中要让学生不断地产生新鲜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坚定学习信念,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克服困难,从而达到磨砺学习意志的目的。

4.强化健身操对个性心理品质的积极影响

无论是以艺术类课程健身操为主的体育课,还是以健身操为辅的体育课,均要简化教学程序,即教的程序减少,练与动的时间增加。教的程序少了,内容要相对丰富,就能保证课的生命力。不断的活动使大脑中枢、视听运动、语言等各中枢兴奋与抑制相互转化、相互沟通,直接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丰富多彩的民族健身操中,激励学生全方位的锻炼,有利于趋向个性发展,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帮助、暗示,使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得以良好的表现,从而逐步达到塑造学生优良品质的教学目标。

5.强调健身操的群体,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艺术类课程”是一种群体化的活动。健身操群体是学生借以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并能得到个性及整个社会性发展最有效的社会群体。健身操的组织者要在健身操活动中及时总结并不断渗透,强化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倡导个人的成功在集体成功之中。这样的健身群体有利于增强团结意识,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有效媒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合群需要和能动的合群能力。在人的发展之中,这种“和谐性”驱使其踊跃地介入各种群体活动。只有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之中,他们更容易和伙伴之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才更能意识到自我,发现自我。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一)“艺术类课程”不仅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课余锻炼的主要内容。教学中运用好健身操既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也可以培养学生终身锻炼身体的方法。

(二)创造良好的“艺术类课程”教学情境,寓教于乐,灵活组织教学形式完成教学计划任务,使学生理解其内涵,达到懂与会的统一。

(三)充分发挥自主、合作的“艺术类课程”创编教学法的学习功能和价值,采用以课堂教学为诱导、以“健身操”创编教学法为基础、以实现学校体育教法、学法的优化结合。

参考文献:

[1] 许爱梅.民族健身操的价值及应用前景[J].体育学刊.2007(8):64-67.

[2] 杨霄.大学生创新教育在健美操课中的实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

篇7

20__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____元,并且有的农民盖上了楼房,用上了家电,有的农民家里安装了电话,有的接通了互联网,有的农民买了汽车,村村通了班车等等。这些变化,是实现城乡科学发展阶段性的成效。

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从城乡一体化的更高要求看,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比如:公共设施、文化、医疗、环保、社会保障等方面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从农民居住集聚建设、城镇建设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力求抓出成效。

——着力推进农民居住集聚建设。全县新农村试点工作已展开,引导农民居住集聚,改变传统村居模式,从机制上最大限度地节约利用土地,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开拓广阔空间。首先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村庄(如:建制乡镇所在地、传统集镇所在地等),要扩大管理幅度,拓宽发展空间,解决好村庄布局分散、发展能力薄弱的问题;其次对县域(含__镇、__镇、__镇、__镇、__镇、__镇)周边的农村,要通过城中村、镇中村、园(工业园)中村、城郊村改造,逐步纳入城镇范畴;再次,对偏远地区或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村庄,政府要加大帮扶力度,帮助农民发展多种经济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改善居住条件。

——着力推进城镇建设管理。统筹城乡发展,主要在全县规划上相统一,按照“突出重点、区别对待、有序推进”的原则,积极培育中心镇,努力建设特色镇。加强旧镇改造,完善基础功能,提升带动功能,逐步健全县城镇体系和村庄布局规划,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县城)——中心镇(原区政府所在地)——中心村(或集镇所在地)——一般行政村——自然村的框架体系,还要因地制宜推动自然村的撤并改造,优化资源配备。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不配套是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是城乡的基础设施的对接,促进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互动,打造城乡一体的发展平台。在抓实并完成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同时,重点推进城乡供水、供电一体化工程、城乡公交网络建设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乡镇卫生院(包括村、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工程、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及有线电视、电信、信息化联网等工程,以及新农村标准示范村等重点建设。让农民朋友在农村享受城里人同样待遇。

篇8

摘 要 课堂教学是贯彻课程标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加快课程改革和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也应从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估入手,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来实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增进学生的健康。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估 优化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本文从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做出了探讨。

一、优化教学目标,掌握目标设计方法

如何优化教学目标,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

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的身体是服务社会的前提。“健康第一”既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是体育与健康课堂的主要目标。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健康目标,把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转化为体育课堂目标,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体育与健康目标。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都要以体育与健康目标为依据。体育课堂目标是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并结合学习领域目标、水平领域目标而综合制定的。因此,必须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来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以实现体育目标和科学化、系统化。

3、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不同需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决定了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体育基础来制定教学目标,如:学生完成1000米跑都困难,教师却要求他们完成5000米跑,这是不可行的。学生的身体特征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学生在各阶段的不同需要,因此,教学中应据学生在各年龄段的身体特征和不同需要来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4、体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学资源包括很多,主要是教师、学生及场地、器材。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中人的要素,场地和器材是物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对农村中小学来讲,人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基本上都配备了专职的体育教师,但由于资金匮乏,物的问题很难解决,所以要依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开发研制既花钱少,又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来充实体育教学。如:自制接力棒,就是用树枝截成段,长短粗细和标准接力棒差不多,用红油漆涂上颜色,这样简易的接力棒就制成了。我们还可以开发接力棒的不同功能,如标志物、投掷物等。

二、优化教学内容,优选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中,只有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增进学生健康的总体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实效性,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是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且对学生体能的提高有帮助,如选择过高,多数学生完成有困难,甚至不能完成,就会挫伤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相反,教学内容选择过易,多数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就会失去体育教学的作用。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有几个原则:1、实践性原则。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要把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体育活动实践,只有多实践,他们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要避免用过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讲授,要给学生留更多练习的空间和时间。2、灵活性原则。每堂课的教学都应指向多种教学目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更要重视运动技能目标。因为在完成运动技能目标的同时,其他目标都能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3、区别对待原则。在教学中,要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避免那种不管学生是否喜欢该项内容,只按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

三、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为完成和实现一定教学任务和目的所采用的一切方式、途径和手段。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体育教学来讲,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做到六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改进错误,有利于学生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六个有利于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而且还是学生学习方法选择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科学合理,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把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才是教学方法优化的良好体现。现代体育教学不再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的模式,而是向着通过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练习的方向发展。这既可使师生互相提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又达到了优化教学方法的目的。

四、优化教学评估,完善课堂管理

由于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评估的标准亦有不同,如一节以游戏活动为主的体育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重点学习运动的体育课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一项学习内容的课,由于要表达教学目标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说,评估一节体育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教、学、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需要传授哪些知识技能,学生学习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

2、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理解教材是教好体育课的基础。如:一节快速跑途中跑的课,教师不强调步长和步频,而仅利用迎面接力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就只学会迎面接力,而不知快跑的内容,这就是教师领悟教材错了,这节课就不成功。

3、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篇9

一、高职课程“双教一体化教学”的基本要素

1.教师是实施“双教一体化”的关键

“双教一体化教学”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所以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

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除了引进企业中具体较强扎实专业知识的专家、技术骨干之外,还应鼓励理论课教师不定期到对口企业参加顶岗实践锻炼、了解企业的岗位要求、工作流程等,多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从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成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教学大纲是“双教一体化”的依据

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学大纲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职业教育“双教一体化教学”改革,应具体体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方面。在教学大纲中应完善与规范课程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目标定位。“双教一体化”必须首先做到理论大纲和实训大纲一体化。

3.教材是“双教一体化”的基础

融合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体的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近几年来,各种高职教材不断涌现,但真正质量高的、较适用的并不多见。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活动,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编写各门课程一体化教材。在教材编写中,要注意将课程教学大纲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结合,以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为原则,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双教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双教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实施“双教一体化”教学要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训练、实验教学、开放实验室的实践、社会实践等,可以针对各门课程实际情况,灵活采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模块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应面向岗位群,从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出发,安排与岗位工作相关的案例分析与训练,将讲解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必要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的教学,尽管电阻、电容、电感、晶体管等都是普通、常用的电子元件,可是对于没用过这些元器件的学生来说,传统的理论教学学生没有感性认识,难以识别和区分。而采用“双教一体化”教学方式,在实训室里对照实物进行讲解,让学生边听边识别,并用仪器测量,他们就能比较容易地识别元器件,同时还能学会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示波器的使用等等。

2.“双教一体化”教学的一般过程

“双教一体化”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而言,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要求教师要做好课程的规划与每一次课的设计。其中的一些环节要求教师与学生配合、学生与学生配合来完成的。对于一次课,一般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过程:

①查一查:教师在课前检查准备工作情况(学生、工具材料);②说一说:教师对有关知识、操作步骤等进行讲解,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做一做:学生完成好教师安排的工作任务(实验、实训、生产);④看一看:学生认真看老师的操作演示,整理和总结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并指出;⑤认一认:学生认识相关的设备、材料、结构等;⑥想一想:学生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需要的技能知识和理论知识);⑦再做一做:学生动手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实验、实训、生产)。

三、高职课程“双教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1.“双教一体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学生为本,永远是教育的宗旨。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法更能体现这一点。一体化教学是在专业化的实训室里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讲授、示范、实训同步进行,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多,学生和教师沟通机会多,突出了现场示范,增强了直观性,使学生能够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理论,让他们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对设备产生熟悉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良好效果。

2.“双教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职业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学计划的整个过程。由于注重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双教一体化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实行双教一体化教学的课程中,积极推动“双证制”、“多证制”工作的进程,组织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考核,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双教一体化”教学方法是一种改变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它集理论传授、现场观摩、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考核为一体,集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小组讨论协作为一体,突出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与企业岗位需求更加接近,增强了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篇10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1世界技能大赛简介

世界技能大赛是世界技能组织举办的世界顶尖级赛事,被称为世界“技能界的奥林匹克”。每一个竞赛项目均设金、银、铜奖,而成绩超过500分的选手则会获得优秀表现证书。2010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3年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派出26名选手参加22个项目,吴泳超和曾明智参加机电一体化项目,荣获第七名的好成绩。2015年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我国代表团参加了29个项目比赛,谢坤和郭杰钊获得机电一体化项目的银牌,创造了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以来机电一体化项目的最好成绩。总结历届参赛选手的情况可知,只有个别选手的英语水平达到能独立阅读比赛相关文件、撰写报告以及与外籍裁判沟通等能力,其余选手均需在专家与技术翻译的协助下完成,但沟通能力有待提高。可见,英语技能是中国选手亟需提高的培训项目。本文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材现状、教师能力水平和现有教学模式分析进行课程建设的探索,旨在为世赛机电一体化项目选手的英语技能培训提供新思路与新视角。

2世界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考核及能力要求

机电一体化项目是世界技能大赛的传统项目。比赛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安装、传感器调试及PLC编程等。需运用气动、机械、电子资讯技术等知识,以完成MPS的安装及调试。每一名竞赛选手均需要进行为期四天,共22小时的竞赛。对于参赛选手来说,不仅要比精湛的技艺,更要比体力、心理和来自世界各地观摩者的抗干扰能力。由于参赛选手必须是22周岁以下的青年选手,竞赛技术文件又采用英语作为语言,对中国队来说无疑增添了不少难度。只有了解、掌握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要求,才能将其为我所用,并应用到对选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中,进而加入到修改和制定这些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中。

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3.1专业英语教材不适用

机电一体化课程内容较广泛,涉及机械与电气控制的专业知识。现有教材很难满足专业知识的适宜度,内容陈旧,跟不上专业知识的发展。以介绍与机电相关知识的历史、发展、学术论文为主,与实际教学和应用脱钩。基本滞后于实际生产,书中大多是科普性文章。内容单调陈旧,难度深浅不一,无趣味性,教师觉得乏味,学生更难以产生兴趣。

3.2师资队伍水平有限

目前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缺乏熟练运用英语且精通机电专业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不是由英语教师来担任,就是由机电专业教师来担任。这两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均存弊端。虽然英语教师是经过正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培训的,其优势在于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但这些教师缺乏机电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备课与授课的方式与基础英语基本相似,在用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相对欠缺。而机电专业文章,尤其像世界技能大赛中的竞赛规则和技术工作文件,不能完全用直译或意译,还需要系统的机电专业知识。而英语教师不仅很难将这些知识点讲解或是翻译清楚,更不能用术语解释相关英文词汇,并且不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最新发展,教学时无法将专业知识进行拓展。而专业教师虽然掌握系统的机电专业知识,并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对专业词汇的分析和理解较强,能有针对性地将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相融合,但其英语能力相对薄弱,发音欠标准,词汇量掌握不足,在分析句型结构等语法知识方面不及英语教师准确,对英语授课方法不擅长,也无法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3.3现有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目前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仅以词汇教学、句型和语法讲授、文章理解为主,无法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展,未能与专业实训知识有机结合。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往往先讲解课文的重点词汇和典型语法,再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和翻译,最后讲解课后习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既缺乏互动,而且降低了教学质量。不仅使机电专业英语教学缺乏专业特色,更未将教学与社会实践应用全面结合。

4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及实践方案

4.1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

世界技能大赛作为一项国际化赛事,在考核参赛选手技能水平的同时,也突出了英语综合能力。世赛的所有题目、图纸、模型、评分表均为英文,这要求我们在对选手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时,也要对选手的基本素质及语言能力水平加以重视。

4.2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内容构建

4.2.1制订适合技工院校使用的机电实训

英语教材专业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殊目的而开设的课程,学习者的需求是专业英语的本质和基础。世赛机电一体化选手的需求是能独立阅读比赛相关文件、撰写报告以及与外籍裁判沟通。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材可分模块教学。教材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分为:(1)基础与电气安装;(2)电机与拖动技术;(3)电子技术;(4)PLC应用;(5)变频调速;(6)单片机;(7)传感器与检测技术;(8)液压与气压传动;(9)机械知识;(10)数控技术;(11)世界技能竞赛规则和技术文件;(12)世界技能竞赛代表团成员职责;(13)参赛者感想;(14)往届世界技能竞赛试题。

4.2.2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基于缺乏熟练运用英语且精通机电专业知识的专业英语教师,为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出以下两点建议:(1)由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统一安排系统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培训,分为两类进行。一类是针对机电专业教师进行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另一类是针对英语专业教师进行机电专业知识培训。(2)由各校自行组织,让英语教师参与专业实训教学。使其通过实习教学,先掌握机电专业知识,再掌握对应的英语知识。

4.2.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学设计专业英语的教学建议

在第三学期进行,此时学生已学习过专业基础课程,初步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能力和层次,采取分阶分层教学。为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专业英语教学建议在相应实训室内进行。分阶教学,包括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两个阶段。在基础教学阶段中,学习教材中的前四个模块,使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英语能力。在专业教学阶段中,结合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训成绩,挑选出部分专业技术较强的学生,尤其是备选的参赛学生,继续学习教材中专业性更强的模块。专业教学是基础教学的深化,学生将学习到最新、最具特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参选省技能选拔赛、国家技能选拔赛,甚至是世界技能大赛做准备。

4.2.4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教学中,建议采用行动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细分为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其优点在于培养学生在合作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达到课堂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将学生分组,布置任务,学习小组以互助学习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4.3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效果评价与考核方案

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的效果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3.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现象,提倡教师、学生本人、同学一起参与评价。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充分利用形成性评价的优点———反馈调节、激励、诊断反思、记录成长和积极导向的作用。此外,做到课堂评估与阶段性评估相结合。

4.3.2评价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考核以“实用为主,够用为辅,应用为目的”为原则,而评价的对象不仅包含学生,也包含教师。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对于教师而言,评价应包含教师素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能力、课堂过程。

4.3.3评价工具与方法

以评价表格为主,如教师观察和访谈表、自我评价表、相互评价表。建议建立学生档案,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增强自我评价责任感、带动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反思、鼓励合作评价。

4.3.4具体的课程考核方案

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英语课程终极目标是为世界技能竞赛储备人才,选拔尖子生。考核时建议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占60%,终结性评价占40%。形成性评价的得分依据教师观察和访谈表、自我评价表和相互评价表;其中,教师观察和访谈得分占70%,自我评价占10%,相互评价占20%。以往,侧重于基础语言知识考查的终结性评价,不仅没有体现职业英语的专业特点。考试内容还与现实生活脱节,实用性大打折扣。

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英语课程考核,建议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训考试。理论考试以教材为核心,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训考试以考核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如要求学生用英语口述仪器或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故障检修和排除的步骤、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等。通过终结性评价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训知识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对中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2]袁名伟,张玉洲.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设置与成绩特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

[3]刘媛媛.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

[4]李彬.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