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素质教育; 科学的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刘晓芳,女,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教学

一、高中生思维方式存在的缺陷探究

(一)高中生的思维方式的倾向特点分析。

首先,高中生思维方式缺乏主体性。高中生长期在课堂中形成依赖的思维方式,独创性表现不明显,批判意识不强,依赖课本、老师给予的答案,缺乏主动思考,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满足于现成结论,对别人的意见容易相信,盲从。特别是现在混杂于网络文化之中,各种信息对高中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产生影响。

其次,高中生思维方式具有片面性。相当多的高中生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思路狭窄,不能用科学的视角去分析解决问题,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高中生遇到问题缺乏理智,思想方法上较多片面性和表面性;思维方式单一,很难形成系统的思维程序。高中生思维虽初步形成辩证性,但仍比较片面,看问题大多流于事物的表面,不够全面。不少高中生容易被网络上的思想观念影响,思想偏激,不能辩证的分析问题,易受错误思想的影响。

最后,高中生思维方式呈现无序性。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无法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认识事物呈现颠三倒四的混乱现象,即思维方式的无序性。高中生要学习的课程知识很多,知识积累不断增多,但是却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存在无序的混乱状态。身处知识信息时代,高中生接触到的信息除了课堂上传授的之外,也有从网络等课外途径掌握的知识,但是高中生却不懂得有序地处理自身掌握到的知识,思维逻辑也不够清楚,容易混淆学到的各种知识。

(二)高中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存在原因分析

在高中教育阶段,紧抓高中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切入点。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首先,学校不重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人们一直认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并不需要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认为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就能够自然的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学校也仅是从最快出成绩的目的出发,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校园文化中都不注重高中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学校从升学率出发,只要求学生学需要考试的内容,对于高中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这些隐性的知识只流于形式。实施新课改后,思想政治学科中的《科学思维常识》这门课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提到了相关方法,但是绝大多数学校不安排课时学习。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主要阵地的作用已经被忽视。校园文化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而学校对此也只是流于形式。

其次,教师欠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理念。大多数教师仍然是“重知识传授,重智育程度;大量讲授显性知识,重记忆轻分析,重具体轻抽象,重结论轻推理;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严重压抑学生积极性;教师缺乏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对教材的整体感知、整体联想及整体思维的意识”[3]。作为教书育人教师,不具备较高的科学思维素养,不开展科学的思维方式训练。为此,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仅使得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更严重的是影响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

最后,高中生自身忽视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高中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否得到很好的培养关键在于高中生自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不变的,而方法和方法的应用则是灵活的、活跃的、更富有创造性的,方法的学习比单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高中生没有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机会,不愿意花费任何的时间培养思维方式。在课堂之外,高中生也没有积极参与开发科学思维的校园活动与社会实践,利用这些机会提升。

二、培养高中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对策研究

(一)学校应大力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学校应改变过去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注重高中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学校应安排学生学习思想政治选修课《科学思维常识》这门课程,让学生学习科学思维方法。此外,在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也要求教师注重培养高中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要求教师以知识传授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提高高中生科学思维能力中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科学思维就十分重要。学校必须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充实现代教育思想。 学校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创设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的氛围,让高中生充分的置身于其中,并得到锻炼。此外,还要注重学生校外社会实践,这是学生思维方式得到锻炼的重要手段。

篇2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逻辑思维方法;工程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苏利捷(1960-),男,河北乐亭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甘肃?兰州?73007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13-02

作为高等工科学校的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工程思维能力对于毕业后学生在从事的工程实践工作和解决处理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是高等工科学校教师教学中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在教学中用自然辨证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初步尝试,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科学的思维方式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提出,一般人类的思维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形象思维(直觉)、抽象思维(逻辑)、灵感思维(顿佰)。人们的思维都应当采取以上三种形式。虽然思维活动形式上划分为三种,但实际上每个人的思维活动过程都不会是单纯的一种形式在起作用,往往是两种甚至三种先后起作用。

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反映于人脑中的思维对象的映象。这种映象可通过物化的形式再现出来,故人感知。最常见的形象就是视觉图形、手势姿态等等。灵感思维也不难理解,灵感常见的两种:一种是联想型,另一种是直接捕捉型。它也普遍存在于艺术创作、科学发现、发明及日常生活中。比如,在科学发现中,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沃森谈及如何发现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时,他说:“一次,我的手指冻得没法写字,只好蜷缩在炉火边,突然我想到一些DNA怎样美妙地蜷缩起来,而且可能以很科学的方式排列起来。”在探索DNA化学组成的三维空间的精确排列过程中,其灵感思维的闪烁无疑起过作用。然而,人们最常用、最有效也是最为人熟知并得到深入研究的思维活动形式却是抽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一般只能反映客观对象的一个点或一个断面,只能作为一种完整、系统思维的前哨。灵感思维只是在遇到思维难点时起到一种辅的推动、突破作用。要达到系统思维只能通过抽象(逻辑)思维。三种思维中,逻辑思维的适应性最为广阔,任何对象的最后理解必须通过抽象(逻辑)思维。常说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也就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抽象思维首先以“语言”为基本工具,思维是语言内容,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科学的抽象就是抽去某类现象具体的、非本质的、次要的方面,引出其固有的本质特征,达到科学的认识。

思维方式是体现一定思想内容和一定思考方法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一个思维方式包括思维内容和思维方法两方面。思维模式则是人们的思维所遵循的某种用法和格式。思维方式体现着思想内容和一定的思维方法,如果不进行严密推敲,它和思维方法没什么两样。但如细细分辨,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一般的东西,而思维方式是比较具体的东西。某一个人认识某一个对象的某个思路就一种思维力式,它与特定的内容相关。许多人在对许多对象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不断重复使用的某种思路才是一种思维方法。如:比较的方法,分析、综合的方法,归纳、演绎的方法,数学的方法等等。

思维方法有科学、非科学以及正确、错误之分。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乃是根据事实材料,遵循逻辑规律、规则而形成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的方法。就此而言,思维方法也就是逻辑方法,而逻辑方法正是在理性抽象思维过程中被人们所普遍遵守并普遍有效的方法。同时,思维在逻辑方法上的运用有时也被称为逻辑思维方式,这时思维方式就获得了一种普遍的意义。

二、辩证法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是高等工科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工程思维为何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其目的在于如何认识工程和解决工程的质量问题。任何工程都有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现象是工程的外部表现;工程的本质是服从自然界发展的综合反应,只是通过实践现象表现出来。因此,工程的各种决策施工是工程师认识自然规律的出发点,通过现象的分析了解事物的本质。

篇3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构图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指不宜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拓式思维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的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从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从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从单向思维向发散思维迁移和扩展,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物理问题。增加解题难度,加快解题速度,优化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一、创设疑点、启发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创造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我国古代学者也曾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对感知到的物理现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找出原因、发生条件和规律,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逐步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既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一活动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在挖掘物理知识的思维价值,设计学生思维活动,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设计成疑难问题,设置的疑难问题应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惊奇,除做到言简意赅,还要富于情感、形象直观、趣味幽默,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疑难问题的难度,逐步增加梯度。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有的定律,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写去机械模仿,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解题方法,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法,防止照猫画虎,生搬硬套。

例:烧杯中盛的是水,水中漂浮着一个小盒,盒中有铜、木二个小球,把铜球放入水中,水面怎样变化?如把木球放入水中,水面又怎样变化?为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我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如果烧杯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当冰完全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果冰中有气泡,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冰中有一石块,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冰漂浮在盐水面上,冰融化后,水面又怎样变化?通过习题训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打破“时空顺序”培养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从题给的已知条件出发,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去研究某一过程,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自始态到终态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逆转时间与空间、把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的思路思考问题。逆向思维也是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的思考过程,往往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交叉进行,互相补充、互相结合的过程。解题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确实可以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例如:一位同学站在地面上,想利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物重1000N,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300N,请在图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线方法.常规思维方法是先求绳子段数,再由绕线规律”偶定奇动”可知从定滑轮开始绕线即可。若抓住题目中“一位同学站在地面上”进行逆向思考采用倒绕法,就快多了。

四、强化训练、培养构图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定律、公式及物理问题可以用图形来描述。许多复杂的物理问题,如果采用图形来描述其物理问题,常常可以使问题简化,一旦找到图形所蕴藏的深刻的物理规律之后便茅塞顿开,使物理问题难度得到降低,并且常常从图形中找到有创意的解题思路,因而我们称它为“构图思维”过程。

对学生“构图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首先对学生强化训练,使学生把用文字描述的物理规律和定律反复用图形表示,反过来将反映物理规律及定律的图形让学生用文字描述。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生 思维能力 培养

数学科学发展到今天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的贡献。从某种程度上说,数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数学中蕴含着人类无数的思想精华,是人们对世界对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而初中数学作为数学科学的基础教育,也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使命,在整个数学教育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下,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这就包括了学生数学思想,乃至整个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其中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当下更值得广大教师重视。毕竟,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大班教育是主要的形式,这就难免会出现学生学习模式化的可能,因此,强调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未来成长意义重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对学生适当的进行独立思维的教育和训练。

一、强调思维的多样性

初中数学是人类智慧的总结,体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成果,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思想体系。初中数学虽然只是基础教育,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角度出发,初中数学知识的编排和问题的设置也是呈开放性、多元化的。因此,要想学好初中数学知识,就必须要从思维多样性的角度入手,在强调常规思维的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拓展,为此才能应对各种数学问题,才能真正的把握数学的内在本质。初中教师在这一认识上,就必须要在教学中适当的尝试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力求在保证学生掌握多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毕竟,对初中学生而言,进行跳跃式的、非常规的独立思维培养,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只有让学生在吸收多种思维内涵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独立思考,找到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具体到数学问题解决上了。如已知:x2+x-1=0,求代数式2x3+4x2+3的值。在此题的解答中,教师可以在学生立足常规思维,利用原有思路进行解题的同时,进行不同思路的寻找,转变思维方式和方向。常规的思维是先求出x2+x-1=0的根,直接代入所求代数式,然后得出答案。这样的思维无可厚非,但是一方面是解题过程稍显繁杂,另一方面是在思维运用上没有跳出常规模式,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缺少帮助。而如果学生具备多种思维方式,在此题的解决中,完全可以调到另一个思维方式,采用更简洁的方法进行解答。如运用整体思维。

解法一:x2+x-1=0,x2+x+1=2(其中x≠1)

x3-1=(x-1)(x2+x+1)

x3-1=2(x-1),即x3=2x-1

2 x3+4x2+3=2(2x-1)+4x2+3=4(x2+x-1)+5=5 转贴于

解法二:x2+x-1=0,x2+x=1

2x3+4x2+3=2x(x2+x)+2x2+3=2(x2+x)+3=5

从以上两种解法可以看出,多种思维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解题,也可以拓宽学生解题的思维,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多种思维并举,其实就是为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奠定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尝试进行不同思路的探索,以此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独立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灵活性

思维的前提是感知,感知的前提的观察。因此,要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从观察能力着手,提高学生判断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一般来说,数学思维的形成,总是先要对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能看透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实质,唯此才可能寻得思维的突破口。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落实到实际数学问题的解决中,也就是要培养学生审题能力。众所周知,良好的审题能力,是解题的关键前提,审好题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才能找到最好的解题方法。

在这一问题中,如果学生照本宣科,按照去绝对值的思维去解题,那过程将是十分繁杂的,部分学生会因为解题的繁琐而产生错误,或者可能会产生思维混乱,陷入解题困境。但是,如果学生的观察能力较为突出,就会发现题目信息中隐藏的关键信息点4y-4≥0,即y-1≥0。

由此可见,思维的独立性,首先必须建立在观察的灵活性和灵敏性上。善于观察问题,才能找到问题的内涵,才能看透问题背后隐含的指引信息,才能在思维上形成突破。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时候,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和观察意识。

篇5

关键词:逆向思维 培养 推理意识 解题技能

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当前,初中数学教材和其教学过程多强调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学生遇到正向思维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会慢慢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体会不到数学思维的乐趣,逐渐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看待事物,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善知识结构①②。

一、逆向思维的基本概念

逆向思维就是不按常规的针对某一问题,按其反方向从结论开始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③。解题时,我们一般都习惯采用正向思维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是一种惯性思维,当遇到非常规性的题目时便会束手无策,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这时,运用正向思维方式无法解决问题时,转换思维方式,从其反面也就是逆向思维来思考则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因此,当对某个问题通过反复思考仍然无解时,改变思维方式用逆向思维,可让学生顿开茅塞,绝境逢生。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尤其是在证明题的解答过程中,逆向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数学教育中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逆向思维的特点

逆向思维不是简单地将正向思维过程颠倒,它属于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是改变思维方向的思维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另辟蹊径,从不同的方向思考,多端输出,灵活变化,思路宽广,考虑精细,答案新颖,它反映了思维的间断和突变性④⑤。在运用惯性思维方式――正向思维遇到困难时,逆向思维能够帮助克服这些困难,通过开辟思路,转换方向,变换角度,开拓认识到新领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结合起来运用,可大大提高解题速度。

三、逆向思维在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逆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人们发现新的事物。例如,数学家在研究思考加、乘、乘方、求导的逆运算――减、除、开方、求不定积分时,由于这些逆运算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值性,也就是发散性,因而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的事物⑥。比如由减法发现了负数,由开方发现了无理数,由负数开方发现了复数,由不定积分找到了不是初等函数的原函数,这些成果都是逆向思维的产物⑦。逆向思维的数学教学法是:指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时,先从问题结论开始进行逆向分析,在经过系统分析后推导出结论的中间结果,然后找出这些中间结果和已知条件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四、如何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优秀的思维品质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创造性素质,而且对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解题思路,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唤起学生的逆向推理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逆向推理训练,引导学生大胆猜想、理性分析,让学生应用反向逆推,独立思考,通过逆向推理来质疑发问,理清思路,从而准确理解知识点。对定理和命题要多运用反证法进行推理,反证法运用的就是典型的逆向思维。通过逻辑推理分析,可增强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训练学生的逆向解题技能

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能力训练,应将主要精力放在习题训练上,要着重于学生的思维过程,活跃其逆向思维,通过对习题进行一题多变,变换已知条件和结论,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活跃他们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只有真正去思考,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设法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假设结果、分析验证,整理自己的思路,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完整的思维过程。经过反复训练,就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中小学数学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对学生的逆向思维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注释:

①王维花,王永红.对小学数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7).

②方雪芬.例谈逆向思维在解题中的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Vol,6(No3):79-81.

③李新兴.逆向思维训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1,Vol,27(No1):86-88.

④张国发,李日华.浅谈逆向思维法在数学中的应用[J].高等数学研究,2006,Vol,9(No3):13-14.

⑤许丽华,刘伟.逆向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

⑥胡佑增.在高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J].交通高教研究,1995(2).

⑦郑忠阳.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⑧郑文晶.数学中的逆向思维方法[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Vol,9 (No3):83-85.

篇6

形象思维是指客观世界的形象信息经由感觉器官被大脑接受后,对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进行联想、类比等思维加工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和具体性。由于理科知识大多较为抽象,这给中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思维障碍,往往使中职学生产生理科难学的感觉。因此,中职物理教学应当努力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可运用类比、想象等方法,采取插图、模型等手段来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不仅如此,中职物理教师应当本着深人浅出、具体形象的教学原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教材中抽象、枯燥且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和规律表述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和趣味性的物理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到最大的激发,从而达到提高中职物理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通过探索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中职学校物理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系统学习物理规律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对物理规律获取充足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物理事例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积累掌握物理规律所需的感性材料,为学习物理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物理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思维,就必须首先引导学生对已知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思维加工,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物理规律所蕴含的各种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能够独立地从所研究对象的表象中探究到本质,并从中熟练地提炼概括出其物理规律。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的思维方法有实验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类比推理法三种。

其中,实验归纳法指通过对实验结果直接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从而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理论分析法指通过已知物理概念和规律推理出新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类比推理法指通过研究两种对象的某些相似属性,推导出其在其它方面的相似属性。类比推理法可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职物理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规律的真实含义、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在具体实施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论用文字形式还是用数学形式表达教学内容,都应以帮助学生明确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为目的。教师不能单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理解物理规律,这样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结论的产生,也会让理科基础较差的中职学生更加感到物理知识难学难懂。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物理规律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避免因乱套物理规律而出现结论错误的现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物理规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构建物理规律的系统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学生从宏观层面把握物理规律,使学生获得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思维敏捷度

中职物理教师在开展物理规律教学之前,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与即将学习的物理规律具有关联性和指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地思索问题的答案,并引导学生带着对问题的思索进行物理规律的学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中职物理教师还应当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采取从反方向求证的方法进行。在物理学科中,有相当多的问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从反方向推导出结论。比如,教师在讲解光现象及其应用时,就可根据光路可逆性,从反方向切入推导问题答案。对物理规律进行反向探究的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联想力和想象力;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巧妙设疑,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具体来说,可采取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思路和知识应用范围中切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和拓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通过灵活变通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引导学生沿不同方向对同一材料进行探索与思考,并训练学生运用多思路、多维度、多模式的发散性思维来寻求不同的答案。对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是增强学生思维敏捷度的关键,而且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三、通过实验实践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教学是训练学生感性思维能力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实验室操作和观察实践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开展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并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联想式的深入思索与探究。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使其能够将思维转化为行动,并促进感性思维向创新思维的转变。学生对各种自然现象及其相关科学知识往往都存有好奇心。中职物理教师应充分保护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生共同进行物理实验,指导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针对实验结果开展深入细致的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可以自行开展探索性实验,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来,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求多种解决的新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有创新动机,向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方向发展。这对于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综合性的物理问题,培育出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是十分有利的。

一、巧设质疑,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疑”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由教师置疑,也可以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讲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改变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维。著名物理学家韦斯科夫说过:“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为什么。”教师的作用不是只讲授知识的内容是什么,而是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多问为什么,能提出比课本知识更深刻的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才是我们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停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给学生巧设质疑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诱发新的创新动机,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循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类似这样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从而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能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着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活化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是依靠抽象的概念、理论、数学等进行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和接受,教学时教师应增设一些有趣的小实验进行演示或设置一些诱导的问题,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例如,在讲大气压问题时,教师可以做这样的一个实验:将小试管插入盛满水的大试管中,竖直倒悬于空中。当学生看到小试管不断进入大试管时,会惊讶地发出疑问:“为什么小试管不掉下来呢?”接着鼓励学生置疑猜想:“是不是水把小试管吸进去了?”“是不是有一种什么力把小试管推进去了?”当循此思考找不到答案时,再指导学生读教材、查资料,寻根究底。当学生发现是空气压力“作怪”时,一种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这样,大气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扎根了。

三、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放开式思维。单向思维方式只是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式”,使学科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播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等解题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同时,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这也是研究许多物理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也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逆转时间和空间顺序,把始态与终态、条件与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思路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确实可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篇8

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美国1995年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确定的重点是,教育学生掌握人们经常使用的多种技能,比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在工作中具有合作精神。美国国家科学促进协会前任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莱昂•莱德曼也曾呼吁说,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使受教育的国民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这个思维方式就是好奇心、怀疑精神和批判的探究精神,并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应该融入到国民的本性中。具有怀疑精神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表现。

学生学习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的得来的。语文教学亦如此。而自然科学类文章正好给予了学生这样的机会。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建筑的九个特征。学生也许会质疑:什么是正脊?什么是正吻?什么是呛兽?有了这样的质疑,学生可以下去查阅相关资料,同时也带着问题听课,这样不但具有了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科学常识。

二、拓宽渠道,多种形式渗透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语文课堂中的拓展时可以上成讲座形式的。在完成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收集资料,开展知识讲座,介绍一点当今世界某一方面最前沿的科技知识。高中语文选取的自然科学文章与实际生活相关性很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讲述相关文章时可以给学生推荐相关书籍,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文章。

篇9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文化差异;情感因素;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引言

翻译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培养外语人才最为主要和直接的渠道之一。长期以来,翻译教学按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进行,完全把翻译课当作一种技能课,而忽略了翻译理论的传授,尤其未对思维在其过程中的作用予以足够重视,直接影响着外语人才的素质。本文通过阐述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进而探索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翻译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

二、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翻译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要研究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先需要了解两个概念:首先,思维,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是在表象、概念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其次,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它是人类特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表达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它是人们思维和认识的组织者。语言通过音、形、义的组合,系统地储存于人脑的皮层细胞内,参与思维活动。

由此可见,思维和语言密不可分。思维不仅依靠语言表达,而且就其形成来说也得借助于语言。思维还支配着语言。具体地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从属于思维,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倘若没有语言,思维则无以定其形,约其式,证其实。反之,若没有思维,语言也就不具备其多功能性和丰富性。可见,翻译教学中,培养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何等重要。

三、教学中对翻译思维能力的培养

针对目前各高校对英语专业本科生的翻译课程教学以注重翻译技巧讲解的现状,笔者认为,翻译课仅仅传授技巧远远不够,该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翻译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而培养用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方式审视问题的能力,思维的角度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即使是错误的译法,只要学生是从新的视角出发,那就是值得的,毕竟它丰富了我们的思维和视角,让我们知道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存在的“解”。

2、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承载文化、流传文化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而文化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并赋予语言以独特性。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形成与该民族的文化交织在一起。欲从根本上了解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形成根源,必须了解该民族所独有的文化。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宗教习俗等各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取选修课、讲座或论坛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学习。

3、掌握语言文字区别

民族文化与思维方式的交织充分反映在语言上。翻译教学中,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出各语言的特点,从宏观上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形成、发展、特点有所把握。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字在语法范畴、句法、词义以及篇章结构和思路上的分析和比较,学生可以抽象出语言因思维方式的异同而各自产生的特点。语言文字的对比,小至字词,大至篇章。教师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英汉语言结构特点,并在翻译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克服思维差异性所带来的障碍。

4、重视情感因素作用

情感因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在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引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要有宽容之心,乐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5、更新教学方法手段

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融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和信息度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由于学生角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任务也具有多解的特点,因此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挑战性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提高翻译能力,实现以任务带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在做中学”的快乐和成就感。

四、总结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是一门高屋建瓴的语言艺术。翻译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是培养一种灵活变通的意识,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关注语言现象本身。而要培养翻译思维,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要设法释放思维,不断挑战自我,更新专业知识,惟有如此,才能使翻译教学更为系统,更有成效。

基金项目:江西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工程”2013年度项目《“翻译过程”培养为主导的英语专业本科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1321

参考文献:

[1]陈敏.从英汉思维方式差异谈对学生翻译思维能力的培养[J].怀化学院学报,2007.

[2]杜永平.创新思维与创造技法[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78-80

[3]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

[4]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篇10

关键词:定势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头脑风暴;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在教育界,关于定势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讨论早已开展多年。目前,主流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便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灵活高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而定势思维却因保守性、习惯性和单一性等,被广泛认为是阻碍和束缚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因此,很多教师视定势思维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夸大了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其实,定势思维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在类似和相同情境下能够更快的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使之相辅相成,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接下来,就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进行讨论,激发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培养发散性思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激发定势思维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促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同类问题的解决

定势思维是人的最基本思维方式,它客观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思维活动中。人们无论是在学习新知识,还是在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时,都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以往的学习经历或遇到过的类似问题。从中寻找到相似和相同的特征,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学习的迁移理论证明,有效的利用定势思维,可以促使学习和经验的正迁移。

在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是重点知识之一。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我们将计算机系统与人体结构进行类比教学,而不仅仅展示计算机系统组成图。通过人体结构的知识迁移到计算机系统组成的新知识当中,促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新知识。其次,在讲授Office办公套件时,Word、Excel、PowerPiont这三个软件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特征――都是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软件。所以,在窗口组成、菜单设置、操作理念等方面都是类似的。只要将Word这个软件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通过定势思维的方式,另外两个软件只用强调不同于Word的功能性操作方法即可。

另一方面,定势思维因其墨守成规,僵化地利用以往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导致遇到一个崭新的问题,与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没有任何相同的属性或相似特征较少时,就会停步不前或者非常艰难的勉强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比如,学生们在做Word作业的过程中,出现鼠标失灵或损坏的情况,学生就无法对文档进行保存。因为他们的定势思维是:鼠标坏了就换,或者没有鼠标无法操作计算机等。面对这类定势思维的消极影响,我们不需要告诉学生怎么做。其实,教师只需要多问学生一句“只能用鼠标保存文档吗?”,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键盘组合键“Ctrl+S”。有时候,教师的一个简单问题,就能使学生换一种思路去解决问题,这也就是发散性思维的引导过程。

2、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供多种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有效方式,其流畅的变通性和独特性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多形式、多手段的途径。目前,从国家层面到地方企业都在强调创新型社会,教育的主流也是大力推行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培养计划。当今社会,大到国家之间的竞争,小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强调的是“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采用不同方式等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操作都介绍多种操作方法。比如,利用“头脑风暴”提问:“关闭窗口都有哪些办法?”接下来,很多同学踊跃回答,几乎都能将关闭窗口的办法汇集完整。然后,教师继续追问: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在思考还有没有其他关闭窗口的办法呢?为什么别人会这种方法,而我不会?老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出关闭窗口的六种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使同学们围绕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最终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发散性思维虽然能够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但是,没有目的性的发散性思维,容易造成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后果。所以,发散性思维往往与聚合性思维配合,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将学生们发散的思维引导到问题本身上来,以免散而不聚,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定势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同样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更应该辩证的看待两种思维方式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石瑾.论思维定势与人类认识的发展[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2003(05)

[2]李剑锋、王菲.创新性思维与思维定势[J].唐山学院学报.2003(17)

[3]刘怀惠.思维定势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州学刊.1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