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药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篇1

药物制剂专业课程

药物制剂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药学、生物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药物制剂研究和生产技术的基本训练,具有药物制剂研究、开发、生产技术改造及质量控制的基本能力。

药物制剂专业学习课程: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验技术、药事管理实务、药物制剂设备使用与维护技术、实用药物学(含药化、药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技术、生物化学、制药卫生、中药调剂与中成药等。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制药、新能源、医疗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药/生物工程;

2 新能源;

3 医疗/护理/卫生;

4 学术/科研;

5 医疗设备/器械。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员、分析研究员、制剂研发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药物制剂研究员;

2 分析研究员;

3 制剂研发工程师。

药物制剂专业就业前景

制药企业从事药剂生产工艺操作、原材料及产品质量监控测试、生产技术管理、药品营销、药事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可观,毕业生可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

药剂专业在平时的学习中专业课程主要是学习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物理药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等这些,通过几年的学习后毕业生主要是从事药剂师工作的居多,也可以从事药品销售,研发等这些职业。

篇2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科学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医学仪器以及其它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部门从事研究、开发、教学及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可以在医疗仪器企业的研发机构、生物医学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单位、大型医院的设备中心、高等院校等地方工作,也可以做国家公务员。相关行业(如IT,仪器仪表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医疗设备、护理、制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医疗设备/器械;

2 医疗/护理/卫生;

3 制药/生物工程;

4 新能源;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6 其他行业;

7 计算机软件;

8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算法工程师、售后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算法工程师;

2 售后工程师;

3 销售工程师;

4 硬件工程师;

5 维修工程师;

6 注册专员;

7 技术支持工程师;

8 产品经理。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还挺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到就会以为是医学专业,其实它是属于计算机、电子、医学交叉的一个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不归医学类专业管辖,而是不折不扣的工科专业,毕业后授予的不是医学学士,而是工学学士。

目前,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了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的理论而发展起来,由于是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它与生物学、医学这些传统的经典学科又有所不同,也有别于纯粹的工程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是工程学与生命、医学紧密交叉的学科,它致力于用工程学的手段解决生命、医学及健康领域的问题,特别是研究、开发创新型的医疗设备、检测方 法、材料制剂等。生物医学工程是极具前景的朝阳学科,将在本世纪为整个工程科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科学带来深远变革,更将成为促进全民健康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篇3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水生动物繁殖、苗种培育、成品养殖及捕捞运输、渔业设施建设基本知识,具备养殖水质分析与调控、水生动物人工繁养、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水生动物捕捞及现代渔业建设能力, 从事水产养殖及技术服务、水产品营销及水产物流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就职于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水产行政管理部门(水产局,渔政等),水产养殖企业、水产饲料加工企业,水族馆、城市水环境监测部门。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水产养殖、水产育苗及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里从事新品种引进、开发,经营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毕业生也可以自主创业。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农、新能源、制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农/林/牧/渔;

2 新能源;

3 制药/生物工程;

4 其他行业;

5 环保。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在水产养殖技术员、养殖技术员、技术专员等岗位工作,大致如下:

1 水产养殖技术员;

2 养殖技术员;

3 技术专员;

4 水产技术员;

5 配种技术员。

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全省沿海经济开发的推进,我国海洋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之全国海洋渔业资源的限制捕捞,水产养殖业会成为朝阳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海洋特色明显的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篇4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金融学专业与金融工程专业的区别较小,这两个专业师出同门,都属于同根生的经济学学科门类,专业基础课大体相同,都要求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方法。但是,金融学专业历史久远,主要是研究资金融通方式、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职能与运作的专业。国内传统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和国际金融两部分,研究理论问题、质的问题较多,知识多属文科范畴。金融工程专业是金融学中的新贵。我国对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对此类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显得较为迫切。2002年,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等四所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先招收金融工程专业本科生。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金融理论、现代数理工具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较注重数学和计算机在金融产品及衍生品技术开发、资产定价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数理技术、量的问题较多。因而,金融工程专业一般只招理科生,对数学的要求比较高。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工作;金融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资产定价、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设计等工作。

前者属工商类,后者属经济类

邱宁(南京财经大学招生办老师):财会专业与财政学专业都是财经类中带“财”字且引人注目、较为看好的专业,但两者的学科门类、培养目标等并不相同。财会专业一般指会计学、财务管理等,学科大类属于工商管理类,而财政学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大类。财会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会计、审计、财务、投资、金融等方面管理的专门人才,就业涉及面广,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可具体到某个会计事务所,单位不论性质与大小,都有用武之地,是“吃百家饭的”。而财政学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财政资金分配、政府预算、资产管理、资本运作、税收规划与咨询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利用财政税收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调节收入分配,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和监督,就业面向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层面需求要多一些。从这点上来说,该专业培养的是国家税务部门的“会计”,是“吃公务饭的”。就职业特点来说,财会专业人士的特点以按部就班、忠于职守,以逻辑的头脑、对数字的敏感性而著称,性格内向些、思想保守些也无妨。而财政学专业人士的特点则在于精通税收理论与实务,在强调“核算”能力的同时,擅长灵活把握与策划财力保证、关注横向协调等方面。

前者研究基因,后者学制药

褚惠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书记):南京师范大学的生物工程专业从生物技术专业延伸出来,其前身是生物技术的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升格为生物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这两个专业的最大区别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与生物相关的技术知识,课程相对来说偏理论,毕业生拿理学学士学位,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的科技人才。近一半优秀学生通过保送或考研进入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继续研究生学习,也会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及医药、化工、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生产管理、行政管理等工作。

生物工程专业偏重于生物医药方向,主要培养与生物制药领域相关的生物工程科技人才。前两年的基础课程和生物技术类似,但后两年的专业课主要与药学相关,比如药事管理、生物制药等课程,所学知识应用性更强,毕业生拿工学学士学位。毕业生能够在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等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相关产品、工艺及装备的研究、开发、设计、管理及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在商检、药检、药事、海关、工商、税务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监督管理工作。

前者是传统的中文系,后者高等数学、计算机等课程都要学

骆冬青(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汉语言专业的区别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传统的中文系,在我国起步较早,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该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汉语言专业则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2001年6月成立的,国内目前只有南京师范大学开设有该专业。这门专业本应叫“语言科学与技术系”,是在当时的普高本科专业目录框架内设置的,旨在培养语言科技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汉语言专业(语言信息处理方向),但由于国家规定的专业名称中没有“语言科学与技术专业”,因此就采用了“汉语言”这个名称。该专业招收文、理科学生,一般每年招收20人左右,以理科为主。目的是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语言,以语言学为本,沟通计算机科技、应用数学和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学生要修读语言学、计算机、认知科学、数学等专业。目前南京师范大学设有该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后培养点,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可以从事软件开发、网站研发方面的工作。

前者强调应用,后者注重研发

周华(南京工业大学药学院党总支书记):生物医药是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类专业的相同点在于同属于生物医药领域,就业前景好。不同点在于所属的学科门类不同,培养方向也有侧重。制药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药学类专业属于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目前开设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四个专业方向,其中药物制剂方向的毕业生也可被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制药工程专业以工程应用研究为主,专业学习主要围绕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技术、生产设备和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依托学校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高校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打造“卓越制药工程师”。大四时,学生将进入大中型医药企业接受工程实践方面的训练。学生就业后大多进入知名药企,从事医药企业的工程技术、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工作。药学类专业偏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以新药开发为主。专业学习围绕新型药物设计制造、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新剂型开发和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依托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中美转化医学研究院等学科平台,学生毕业后可胜任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检验及药品临床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前者偏化学,后者偏物理

徐蔡余(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主任):在研究领域方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顾名思义,是研究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有机高分子材料(橡胶、塑料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方法,另外本专业也着眼于一些功能材料和复合材料的研制以及材料改性方面的研究,例如如何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韧性、使用寿命等。

在课程设置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主要学习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和设备等基本理论课程,相比较而言更偏向于化学方向,尤其是有机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则有很多物理理论的课程,如固体物理、量子力学、材料物理等,比较强调对原子物理结构的认知,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和求知欲。

在就业方向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和在化工、汽车、电子、医药、航空等国有及外向型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如陶氏化学、京东方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就业领域主要包括与金属材料相关的大型传统机械制造类企业(汽车、航天、船舶、重工业)、电子类制造业、建筑类行业、特种材料制造加工单位、环保检测行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一些特殊的认证类机构等。

前者强调金属的提炼,后者注重金属的使用

马立群(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冶金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前期过程,主要是从矿石中冶炼提取金属与合金,包括黑色冶金的炼铁、炼钢、轧钢和有色冶金的炼铜、炼铝、炼锌等,偏重于化学知识的运用。就业一般面向黑色冶金行业的炼钢厂、炼铁厂、设计院等,有色冶金行业的铝业公司、铜业公司等。目前冶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形势很好。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关注的是金属产业的后期过程,主要是将已经提炼出的金属与合金进一步进行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形变处理和腐蚀防护,使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注重金属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结合,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均有所涉及。就业一般面向金属、机械、汽车、化工等与金属材料相关的行业。

前者偏应用,后者重理论

张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办主任):这两个专业相当于信息家族中绝代双骄的“两兄弟”,名称相近,却大不相同。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信息处理系统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及应用等方面基础知识的人才,具备通信系统、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信息处理以及航空、航天、民航等领域的专业应用技术,能够独立设计、开发专门化信息处理系统。

篇5

关键词:UCINET;社会网络;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80

教育作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无论在哪个国家,教育部都与社会发展、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其伴随的就业问题也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毕业率不高,工作不理想,专业与工作难对口这些都是促使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2016年我国春季求职期竞争指数从2015年01月的26.1上升至48,一年间增长了近一半,其中国企职务的竞争指数已达到63.4,成为竞争最激烈的求职岗位。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旨在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和提高高校教育模式,通过调查大学生主体的课程偏好结合市场发展、专业前景,为高校课程设计提供便利。

1大学课程安排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以及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毕业任何数不断上涨,2016年本科毕业生为765万人,加上中职毕业生,人数已高达1200多万人,“就业难”形势加剧。本文采用的社会网理论的愿景是沟通个体行为与集体行动的鸿沟,穿越结构与行动间的屏障,架起微观现象与宏观现象之间的桥,最后能将个体与集体间的互动过程放在一个模型中加以解释。通过从市场需求、自身兴趣和个人行业发展前景三方面进行分析,对于以上三者的网络进行整体分析。自身兴趣和个人行业发展前景依托于学生的主观意愿,因此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选取三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数据收集。

2市场需求

数学专业作为一门基础的理学课程,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无论是金融经济、化工制药、建筑工程等各行各业都离不开数学,都依托数学的理论基础去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随着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储存管理和分析处理必将成为就业市场的主流。例如,利用数学模型去处理大数据,将数据简化后再以供使用,此过程还可依托计算机去缩短时间。据相关调查可知,在大类为30的理学专业里,数学专业的就业率排名第八,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为主要人才需求地。其中,需求量最多的行业为新能源占总比的20%,其次是互联网行业占20%,然后是计算机行业为16%。

3自身兴趣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14、15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数据收集。问卷为8道题的问卷,则每道题就会形成一个网络,统计结果如表1。

以上数据主要为自身兴趣网络下的相关因素,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主要以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为主。选修课多由个人偏好进行选择,同时授课老师的教学方式、管理制度、评分制度也是学生选课的一大考量,本文仅从学生自身兴趣这一层面进行分析。

4个人行业发展与自身兴趣的相关性分析

一般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考研、就业、出国留学等三大选择,这三大选择之下还有很多细致的分类,例如就业的话,再往下又可以细分创业、公职人员、私营企业等,但大类只有以上三类。2016年安徽财经大学1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出国2人,考研16人,其余同学全部就业。因此,就目前看来毕业生的主要发展前景以就业为主,其次是考研,然后是出国。通过问卷对14、15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同学调查结果分析选择考研的同学所占比例最大,为75.4%。

根据分析所得的相关性表2可知,整体而言,一名研究的行动者自身兴趣的偏好对于其个人行业发展是显著相关的。

5整体网络分析

考虑到样本容量为126,不适合一次使用UCINET进行分析,故各抽取男生样本11个,女生样本11个,构建一下22×22的矩阵,进行分析。

5.1聚类分析

输入矩阵,运行UCINET得图1。

5.2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是一个重要的结构位置指标,是评价的关键。中心性分为三种形式:程度中心性、亲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在一个整体网络中,越是处于网络的中心越可能提供更高的专业素养,其影响力越大,相应的地位也越大。中心位置常用“度数中心度”来衡量。而中间位置反映了某个课程对其行业的影响能力,常用“中间中心度”来衡量。

输入矩阵,运行UCINET采用对称性图形做法得图2、3。

若保留具方向性图形,则得图4。结果第一列为节点名称,第二列为外向度中心性,第三列为内向度中心性,第四列为标准化程度中心性,第五列为标准化得内向程度中心性。

6总结

通过整体网络的研究,针对安徽财经大学数学与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研究,应该以实践与考研为首要,明确培养方向,将培养目标与各类行业的需求相结合。在设计学生相关专业课时,考虑研究生学习的需要对于课时、学科、教材三方面进行主要考量。对于实践课程的提供,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企业合作去提供具体工作以供学生实习,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同时,结合实际市场实际需求情况,从整体进行分析,对于学生的就业问题除了一些必要的就业指导类相关课程,高校还可以增设一些考试指导课程,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便利。对于数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信息匮乏,这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完善就业平台建设来解决。

⒖嘉南

[1]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

[2]孔环,李晓.大数据时代数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及培养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03):5457.

[3]胡芳.复杂网络节点中心性多元评估与社团探测新算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付立东.复杂网络中心性度量及社团检测算法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5]平亮,宗利永.基于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微博信息传播研究――以Sina微博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10,(06):9297.

篇6

一般来说,院校的最低录取分的专业是该校最不为考生看好的专业,也往往是该校最冷僻的专业。所以,分数因素很重要,但是光凭分数“对号入座”来选择志愿,肯定不是科学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也不是最佳的选择。

如果把高考志愿填报看成一本经的话,考生和家长应该做足功课,念好高考志愿填报这本经。

高考填报志愿和人找伴侣有点相似:一是不能草率,要深思熟虑;二是不能十全十美,形象美、品质好、能力强、家庭富裕,固然很好,但很难找,往往是迁就、忽略某些方面。填报志愿也是如此。有时候,依据考生的分数,侧重于专业,就不能过分关注院校;侧重于院校,就不能过分关注专业。高考志愿填报的核心是挑大学和选专业,如何将两者合二为一,实现双赢,是志愿填报的最佳方案。而在现实中,不少考生挑大学和选专业未能合理兼顾,留下了不该有的遗憾。

目前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冷门”专业的毕业生肯定比三流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于是,有些考生为了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不惜选择非常冷僻的专业,而往往到就业时就遇到了麻烦。因为这些考生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如果能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冷僻专业,一般也都能考上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名牌高校的名牌专业。这样在将来的就业、考研和出国留学方面会有更大的优势。

如果考生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就要对开设这个专业的高校进行一番认真考察,进行权衡比较之后再选择。有些大学虽然名气很大,却有可能在某些专业领域输给术业有专攻而名气稍逊的其他大学。例如,清华大学的名气不用说,肯定要比上海交通大学的名气大一些,但如果考生的职业理想是在船舶设计制造方面,上海交通大学毫无疑问就是首选。因为上海交通大学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不但是国家重点学科,而且拥有全国高校唯一的“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其学科实力和科研水平国内顶尖,在全国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校中评估排名位居榜首。即使考虑到院校综合实力和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海交通大学与清华大学相差也并不是很大。所以,综合比较后,在上海交通大学读船舶类专业会更好一些。院校对考生而言,不过是贴在身上的一个标签而已,而专业能给予考生的是实实在在的生存技能。

近年来,考生填报志愿有两种较大的趋势,即无论是哪个批次的本科和专科招生,生源分布情况都大致相同,那就是一部分考生在选择院校时主要选择离家近的院校,而另一部分考生在选择院校时则重点选择经济发达或者沿海地区的高校。这些地方尤其以“天(天津)、南(南京)、海(上海)、北(北京)”最为突出,高校招生人满为患,院校的录取分数也“水涨船高”。考生高分搏杀,竞争极其惨烈。而位居“两北一南”等边远地区的高校(如贵州大学、广西大学等),考生报考的热情不高,投档线和录取线历年走低。

经过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大的全国高校布局调整,现在全国各地包括西北、东北和西南等“两北一南”地区,不仅拥有一大批诸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很多一流的名牌高校,也拥有西安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历史悠久、实力较为雄厚的二本院校。它们地处偏远地区,然而它们却拥有与东部高校一较高低的实力,仅仅因为地理位置不够优越而导致考生报考的热情不太高。

扎堆报考易落榜,何妨出去闯一闯?分数无优势,“两北一南”好去处。此报考思路主要立足于考生自身的分数不占优势,竞争力不够,针对现在不少考生不愿出省、“故土难离”、不愿到“两北一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求学的心理而考虑的。这类高校报考的人数相对较少,如果考生转变思维方式,采用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报考这类高校不仅能够增加考生被录取的概率,而且可以用距离换分数――用最少的分数,上最好的大学。

所谓一本、二本批次的大学,其实国家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即使是国家明确公布的在一本批次招生录取的“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也含有政策照顾、西部扶持、行业布局等因素,并不能说明所有的“211工程”大学都比二本批次的传统重点大学好。某些二本院校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往往实力很强或者很有特色,就业情况也丝毫不输于一本批次的某些高校,堪称特定专业领域内低调的“武林高手”。

小鸡不撒尿,各有各的道。此法立足于考生用一本压线分数报考二本大学。如果考生的高考成绩刚达一本线,或是在一本线10分上下,够不上自己心仪的一本高校和专业,与其扎堆冒险搏一把,倒不如退而求其次,调整报考思路,放低心态,降低批次,另觅二本院校中的品牌强势专业,也不失为将考生利益最大化的一个明智之举。看似吃亏,实则受益。

这里所说的“冷门”,指的是校名以“农、林、水、地、矿、油”命名的院校。这些院校由于起的名字“老土”,考生和家长向来不喜,导致这些院校长期坐“冷板凳”,历年存在招生难的问题。这类高校除了少数几所(如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招生稍好一些之外,其他高校几乎都入围了“冷门”院校之列。这完全是社会包括考生和家长对这些院校的误解造成的。实际上,散落在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冷门大学”(如山东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大都是办学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学风优良、环境优美、就业前景很不错的高校。

报考志愿时,考生和家长不要“以貌取人”,单纯凭名称来报考。一些“冷门”院校好而不贵、物美价廉、机会多多,考生和家长可以多花些心思“淘宝”。

如同容貌再平庸的姑娘也有其动人的一面一样,再普通的高校也会有自己的特色专业。事实上,我国有很多院校,名声并不一定很响亮,但是往往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些二本高校的品牌特色专业,无论是专业实力还是就业前景,都毫不逊色于部分一本高校的相同专业。

特色标志水平,特色证明质量,特色是一把金钥匙。报考时,选准一所大学的特色专业就读,就意味着踏上了通向成功的金光大道。

散见于各所高校的特色专业,按理说应该是考生报考志愿时争抢的对象。然而,现实的尴尬是:这些专业很多时候只能从报考该校其他非特色专业的考生中调剂。很多院校的特色专业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知其详的考生往往去追逐那些历史不太悠久、办学条件不那么优越、就业形势更是暗淡无光的所谓的“热门”专业。

考生可查看目标院校的历史沿革,一些高校的曾用名可以折射出其学科特色,也可以从“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名单”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名单中去“淘宝”。

有道是“表壮不如里壮”。选报高校的特色品牌专业,是考生达到理想境地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里所说的“低分考生”,指的是高考分数在本科线以下的考生。

高职院校在我国办学历史不长,不像本科高校那样在考生和家长中耳熟能详,每年招生在多数省份都是放在高招的最后一个批次,多数考生填报时大都草率了事,随便填上一个就完事了。有的考生干脆放弃高职,选择复读,争取考个本科。还有少数被高职院校录取的新生选择不报到,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少省份的高职院校出现生源荒,招生遭遇“滑铁卢”。

在现实中,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存在误解,认为上高职不光彩、不体面,他们只认院校层次,不识院校类别。有的考生和家长内心对高职仍存有疑虑,认为上高职就是将来当工人,和没上大学一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结构的多样化,高技能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人才。由于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视,高职学生就业较好,一些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

高考中未达本科线的考生不要气馁,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再为自己的分数攀不上本科线而苦恼。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篇7

关键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6C-0069-04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特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

一、诊断

(一)基本情况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通卫生高职校”)高职药学专业是江苏省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为南通地区医药产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目前使用中的人才培养方案共3个版本:2010年版,2012年版、2013年版。

(二)“临床诊断”

1.诊断方法。

望――观察。考察三个版本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可知,其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熟练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药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能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岗位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从整体上评价,该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与类似专业或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同小异;(2)缺乏人才培养的区域性特色。

闻――听取。通过调研学校近5年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发现,在传统学科体系框架下设置的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1)课程结构相对单一,学科间缺少交叉融合,内容重复且更新不及时;(2)课程缺乏创新,服务地方或行业的特色课程偏少;(3)选修课程占比较小,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时间偏少。

问――询问。利用定期召开的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有针对性地就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征询各企事业专家意见。专家表示,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如何让企业真正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模式改革、培养途径拓展等具体工作中,真正把专业和行业结合起来,还需狠下一番功夫。

切――“把脉”。药学专业对学生实践技能要求很高,虽说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开设了包括理论课实验、集中性见习、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在学时或学分比例上都已达到甚至超过教育部的有关要求,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片面追求数量;实践环节还是以认知性、验证性基础实验教学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创新型实践教学偏少;尚未根据地方、行业、岗位(群)所需技能,形成围绕并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等问题。

2.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问题如下:(1)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2)课程体系设计不够合理;(3)校企合作程度不够深入;(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二、施治

(一)明确培养目标

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不仅仅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要从医药行业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科学定位。目前,江苏省多所高职院校都设有药学专业,如何让毕业生在众多求职、就业者中脱颖而出,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起点是“合格+特色”。强调“合格”,不求全优;强调“特色”,不求全才。高职教育不是生产“标准件”的教育,不能像工厂一样按照一个模子生产出统一规格的人才,应实施个性化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达到教育层次最低限度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挖掘出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

2.人才培养应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随着南通市交通发展,区位优势提升,南通市医药产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医药专业人才需求缺口,特别是偏生产型的工艺技术员、实验员和技术管理类的医药专业人才。另外,2011年初《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版GMP)已正式颁布实施。南通市所有医药企业将面临挑战,因为在新版GMP认证过程中企业需要增加更多的药品质量控制及管理人才。相关卫生职业院校理应“立足南通,服务南通”,按照南通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滚动修订培养方案,确立培养目标,打破“就业难”和“技工荒”的尴尬局面,真正实现校企人才的“产销对路”。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要素。目前,药学专业技术领域(见图1)主要有药学服务、药品生产及药品经营与管理。本着“以就业为导向”,“必需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1]探索形成“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具有职教特色的课程体系(见图2),在此基础上围绕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拓展能力,适时减少必修课程,增设选修课程,加强实践课程。

篇8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

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发展在某特定的空间或区位上,占GDP的比例降低而另一区位增长现象。其转移的方式:一是某区域的某产业在区域的排名上升或下降;二是由实际企业迁出,转移到其他区域发展。其特点:第一种情况是市场的转移,是软转移;第二种是技术或生产场所的转移,是硬转移。

产业转移导致区域劳动力与人才市场结构性供需失衡,从而影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主线下,高职院校如何在适应人才需求的市场环境下,改革专业建设的模式,构建人才市场可预见需求的专业设置与师资培养制度,确保专业设置稳定与健康发展。

1.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

在改革开放初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利用原有发达的国营工业经济体系,发展了集体经济体制的乡镇工业体系。此后,在“三来一补”的外贸政策的驱动下,凭借中国的原料、训练有素的工程技术人才、丰富与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优惠的投资政策,中国巨大的、显现的、潜在的市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外资,设立了许多外向型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港澳资或合资企业等;通过吸引外资盘活地方经济,引进先进技术或装备激活乡镇企业,使乡镇企业从粗放单一加工型小型企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变成体制灵活、管理相对先进、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较好、售后服务到位的大型或集团企业。当时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了国外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到了二十世纪末,中国出现了国内企业向内地转移的现象,其原因是原料来源与劳动力取得。国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控制住原材料的供应,就逼迫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到内地投资。此外,总部经济模式的运用也促进了部分大型企业将部分中低档产品生产迁到内地。此外,中国劳动保障体系条块分割,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不能让外来务工的人员养老保险转到出生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了充分赚取人口红利,不让或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加上不合理的裁员,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对企业失去了归属感,使得很多长期在外打工的人员返乡创业或不再外出务工等,造成沿海地区民工荒。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政府控制农民工外出,为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工荒推波助澜,也催促着经济发达地区大型企业向内转移。此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完备,物流产业迅速崛起,人民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与科技能力的提高,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保证。

产业转移是实现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国家发改委已经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要求中西部地区尽早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同时,批准设立“湘南地区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广西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跨省份的区域规划,此规划强调和突出了产业转移升级的战略目标,其核心内容在于强调实现区域整体产业升级转移,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因此,产业转移升级需要加强泛长三角洲区域的合作。

2010年11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郑州召开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议。会议加强了纺织产业转移工作的指导,如浙江培罗成集团公司、山东如意集团、上海三毛集团等大型纺织企业内迁。

在江苏省,也经历着上海产业与资金向苏北转移。上海纺织控股集团投资了泗阳“上海纺织城”项目,上海兰生集团阜宁工业园、青浦区徐泾镇与江苏姜堰经济开发区成立“姜堰上海西郊经济技术园区”等。苏南部分产业也在向苏北转移。

2.产业转移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产业转移分两类:对于一个特定区域,需要发展的产业可转入,而发展前景不大或政策限制的产业将转移出。产业的转移,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的结构性供需出现矛盾:一方面,新产业所需的劳动力与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供应不足,影响着产业转入的进程,另一方面,转移出的产业遗留下的劳动力与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不能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失业。

当新的产业转入时,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规划要求设置新专业,培养符合新产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与经营管理人才。而某些产业转移时,高职院校要对应转移出产业的专业,其人才培养进入过剩时期;如果该高职院校人才的服务半径达不到产业承接地,就必然导致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面临失业的危险。此外,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周期比较长,其改革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的速度远比变化不定的经济活动与高速发展的科技催促产业升级转型的速度滞后得多。

因此,产业的转移,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随时注意产业发展的动向,及时调查或反馈地方产业发展规划,把握产业发展动向,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决策咨询。

此外,产业转移并非都是在积极状态下进行的,有很多制约因素。

首先,产业通过依靠自身的技术进步,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增强,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使得产业的产品更具竞争力,用工更省,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源友好型产业,使区域产业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与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该产业不再为生存而担忧,从经营管理与人才吸引的角度看,没有必要进行产业的转移。

其次,周边的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的吸引外资政策,纷纷出台更为优惠的措施,吸引了数额极高的外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指出,不少国外企业开始在越南、印度、柬埔寨等地设厂布点。一旦中国商务成本继续提高,这些企业就会把订单转向东南亚一带的分厂。

再次,因金融危机,发达国家加大了对资金回流的鼓励。目前,发达国家撤回海外投资的现象已经显现。美国出台《本土投资法》,将针对美国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至5.25%,期限是1年,条件是将这些收益投资于美国。据摩根大通测算,这将为美国带来超过4000亿美元的资金回流。

这样,因部分外资企业的转移,使得沿海发达地区重新审视产业政策,在本地区GDP不下降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投资优惠条件,挽留部分有相对发展潜力的产业。

最后,非资源型、污染型产业群内部企业的同质化竞争,使得部分没有生命力企业被淘汰或重组,使该产业群进入了有序竞争的轨道,拓展了产业群发展空间。同时,产业技术升级,地方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使产业群显现出勃勃生机,这样的产业群就没有必要进入产业转移行列。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从国家的产业政策、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产业特点等方面权衡,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设置高职院校的专业不能游离于政策导向中。

3.产业转移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影响

3.1在思想上,重视产业转移,顺应产业转移对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产业的转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是朝着使自身发展的方向前进。而要阻碍产业转移,就要提供同步适应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当地有良好的经济政策、人力资源、原材料与市场等因素,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安全的发展环境。各高职院校,从思想上要与地方、国家的产业政策保持一致,时刻关注各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国内外相关经济形势的变化,搜集高职教育发展信息,为高职教育的改革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参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变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调整地方产业结构与升级转型工作。

在专业设置上,要充分考虑毕业生的就业与再就业能力,既要考虑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对口,又要适度拓展专业服务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2在行动上,为学校的专业设置早做准备。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顺应乡镇工业经济的发展,沿海经济发展地区筹建了多所高等专科学校,为地方乡镇企业的人才急需解决了燃眉之急,扫除了省部属高等学校人才不能下地方乡镇企业服务的盲区。同时,各地方高等专科学校急地方经济所急,不断设置新的专业,培养乡镇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人才,为地方工业经济的腾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中国加入WTO后,国内经济,特别产业发展受国外投资者的投机影响越来越大,加上国内产业发展一直沿用外向型经济模式,且以拼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标志的“三来一补”式加工型产业。各高职院校依据产业发展需要,适当设置相关适应外向型发展产业的专业,培养相对应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人才。

当今产业转移不断加剧,加上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产业布局的巨大差异,对人才的供需变化,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前所未有,也是没有经验可寻的。其将深刻刺激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办学理念改革,催促着我国高职教育向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各高职院校走自主办学道路的转轨。各高职院校要注意国外产业经济的发展,及时捕捉产业经济变化规律,研究国内产业转移的潜在动力;要做好考生对相关专业喜好的调研,摸清市场需求,为专业设置早做准备。

3.3根据产业转移与专业转型升级的实际发展情况,分类指导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改革。

3.3.1对资源型产业、高能耗型产业将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实行产业转移出的重点产业。

资源型产业一般是消耗大量资源生产初级产品的产业。当地的资源一旦消耗殆尽,其产业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整个产业就面临着转型的艰难选择。此外,如果产业用的资源都是外购的,则面临国内外资源竞争压力,产业竞争优势将逐渐丧失。因此,资源型产业发展的空间有很大局限性。

此外,大量耗水型产业是产业转移出的对象。随着沿海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空前扩大,经济发达区域的地表蓄水能力不断下降,而城市居民用水急剧提高,同时,工业化带来的污染使可利用淡水资源相对减少。因此,高耗水型产业最终将为节水型产业让路。

高能耗型产业与我国目前倡导的低碳经济、资源友好产业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是不提倡发展的。而高能耗型一般伴随环境污染,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因此,这类产业除非进行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否则,将陷入被淘汰或被转移的命运。

高职院校要针对上述产业的对应专业做长远规划,一方面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另一方面适当改革专业设置,在师资培养与人才培养方面有所考虑。

3.3.2重污染型产业将在经济发达地区是重点整治的产业。

重污染型产业,如造纸、印染、制药、化工等产业。前三类产业产生的污水多,会导致江河湖海污染,出现生态灾难;化工产业产生的污染物不多,会危害人类及生态。今后,在各经济发达地区,会保留数量较少环境保护技术应用完备的大型重污染型企业,淘汰中小型小化工、造纸厂等。这样,区域中需要以上产业的专门人才减少,加上关闭、转移出企业留下的大量技术、生产管理、经营人才,一时间,经济发达地区对在校毕业生的需求将会下降。

此外,化工产业因化学有毒的概念,令许多考生畏惧,本身报考人员不多。高职院校对应化工专业,完成正常教学、实验实训的投入却较高,因此,该类专业设置时,必须进行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汇同地方产业部门,共同探讨其未来发展空间。对已有的该类专业,针对产业转移或产业升级转型,尽早做出规划,避免给学校资源带来不必要的浪费。而造纸、印染、制药产业,除帮助其产业升级转型外,还要做好专业转型的准备。

3.3.3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旨在帮助产业升级转型,办成特色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产业、电子装配产业等,用工多。近年来“用工荒”的出现,导致产业用工不足,迫使产业转移。从产业转移的情况看,中、西部地区主要吸引大型企业投资,中小企业实现产业转移的条件与政策还不具备。如纺织服装产业,苏南有很多大型企业在总部经济思维下实施内迁,然而,苏南中小型企业基本没有内迁迹象;加上本地有完善市场,企业运用成本比较低廉,因此,今后,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通过产业技术升级转型,将重新活跃起来,形成特色产业。所以,高职院校设置该类专业时,要从产业技术升级转型上,重组改革专业设置,使之具有适应升级转型后产业发展的用人需求。

3.3.4大力发展支持各类产业发展的长线专业,是各类高职院校立足的资本。

支持各类产业发展的长线专业,如机械制造、电气控制技术、经济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有些专业,如机械制造既服务于机械制造产业,又服务于其他各类产业的装备维护等;有些只是服务于各产业的专业。这方面人才有较大的社会需求性,就业相对灵活。因此,各高职院校办好这些专业是立足之本。如果办精,就办出了特色,成为相关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如果办强,就成为各类产业的基础性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人才支撑的“常青树”,各高职院校做强的支撑点。

该类专业的人才需求常保持着强劲的势头,专业设置稳定,师资培养实施中长期规划,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要保持合适的教学投入,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此外,可通过对该类专业的师资进行知识、技能延伸性培训,支撑其他技术相对特殊的产业门类的专业,优化师资队伍,防止造成特殊门类产业的专业师资开发过剩的被动局面。

3.3.5采用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产业急需而量少的各类人才。

有些产业产业因规模相对小,需求的人才较少,但产业急需;有些人才专业性很强,而社会需求量不多,且分布在某产业的各企业。这类人才往往就业前景不错,但限于需求量不多,且有区域性分布。如果高职院校都在开设这些专业,就势必导致人才供大于求。从学校资源利用的角度看,是不合理的。目前,随着生源的急剧减少,过分拓展专业,可能导致教学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通过区域间的联合办学或模块化专业设置,实现间隔化或细水长流式向社会供应毕业生的目标,这对平衡社会人才需求有很好的作用。

3.3.6承接产业转移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从长计议,不能盲目。

产业转移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技术的转移通常是有投资方委派技术人员到投资地进行传授,并结合投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改良,使其适应投资后工场产品生产的要求,而不是将照抄原有生产技术植于所投资的产业中。此外,为了使新的生产地运作正常,委派的技术骨干不会撤走,相反会长期工作下去。

当刚转移到某地时,只有个别企业进驻,需要的人才少,有一个适应期,投资方必须检验投资方向的正确性与投资收益情况,为下一步投资提供必要的信息,总结经验,提出更为切实可行的投资方案。

因此,当地区刚承接产业转移时,设置相对应的专业,未免太草率了;如果投资方感觉不适宜投资,即投资失败时,就面临着专业设置失败。所以,在刚承接产业专业时,可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选派一批与承接产业相近或可支持该产业的专业的毕业生,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企业选派一些专家到校参与教学,共同培养成适应产业岗位需要的技术或管理人才。这样,校方可提高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可以花最小的代价、最少的资源,办成最有效益的人才培养工程。同时,从一开始,就嵌入“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或产业的工程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时,就融入企业用人的工程意识,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设置所需专业,使新设置的专业有一个良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环境,为校企业紧密合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

3.3.7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要慎重。

中国的新兴产业的建设是地方政府根据国家的“五年规划”进行地方规划、投资、招商等直接推动的。每个地区的行政首长都不甘愿步人后尘,争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惜冒风险,上项目。例如“单晶硅”项目、“光伏产业”遍地开花。有的项目还没有进入应用,或市场还在开发中,前景还不明朗。即使新兴产业所用技术既新,又相对成熟,但那么多企业参与市场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因资源、经营等多方面因素,也将面临淘汰,最后留下少数几个技术实力雄厚、资金有保证、驾驭市场能力上乘的大型企业。因此,如果高职院校和地方政府的新兴产业一样,设置新专业,而且专业所支撑的核心课程的知识与实验实训用的技储备术不成熟,培养学生就成了纸上谈兵。

因此,对于新产业的人才需求,高校要仍然立足于高职院校中与新兴产业相近的、支持各产业的基础性专业,适当改造专业结构与课程、实验与实训,与新兴产业配套,培养适合新兴产业绝大部分岗位要求的技术人才,挖掘高职院校潜力,完成对新兴产业支撑作用的人才培养。当新兴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技术与市场稳定后,可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设置新的专业,满足新兴产业核心技术人才的需求。到那时,高校已经有了专业的知识、技术储备,产业发展稳定后,企业就会有足够的精力来协助学校设置专业、培养人才。

总之,产业转移是不可避免的,按经济规律不断演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有自己的规律,肩负着培养参与社会建设发展人才的使命,承受着各位家长望子成龙的梦想,要在有限的资源上做出更大、更光鲜的人才培养事业。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对各高职院校在完成前期的调研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在先前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慎重践行。

参考文献:

[1]章铮.民工不能进城定居导致民工荒持续.中国经济时报,2005.04.15.

[2]白天亮.民工的待遇 企业的机遇.人民网:人民日报,2005.03.24.

[3]马燕燕,陈婷婷.工人频遭家乡企业挖角 上海用工荒加剧.中国新闻网,2011.02.25.

[4]王攀.珠三角地区用工荒调查:用工歧视成重要原因.新华网,2011.02.25.

[5]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http://baike.省略/view/4251762.htm.

[6]陈其珏.沪资加快向江苏产业转移[J].东方早报.省略,2005-9-5.9:50:00.

[7]李继锋等.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J].省略,2010-11-17.15:46:23.

[8]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长三角及周边省份有关产业转移的政策[J].省略,2008-10-13.9:28:20.

[9]文杰.湘南地区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J].华声在线综合,2011.10.28,08:41.

篇9

摘要:本文从影响药学专业大学生实习角色转换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着手,鲜明地提出了培养药学专业学生正确的角色意识与角色理念,全面认真地对待教学实践环节,建立和形成了“正确定位、规划调整、适时引导、整体推进”的药学专业实习生角色转变机制。

关键词:药学;实习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31-02

角色是社会文化所规定、所期盼的特定人的行为模式,是个人社会化的结果。作为大学生这个层面,正处于从自然人到社会人、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关键转变期,需要不断地进行角色转变。特别是药学专业大学生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期间,药学专业学生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面对企业残酷的竞争,相比于学校家庭式的教育管理,他们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甚至近年来出现了药学专业学生初到实习岗位1―3个月的换退岗高发期。那么,如何有效地控制这种现象呢。分析研究药学专业大学生实习角色转换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是摆在办学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问卷调查

自2015年6月―2016年4月期间,课题组为此采取典型案例跟踪、个别座谈、发放问卷、数据统计等形式开展相关调查,又针对本校药学专业在校大学生,发放《药学专业学生实习角色适应情况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4份。数据具体统计如下:

在“实习与在校学习的最大区别”多选题中,65%选人际关系、18%选学习、13%选操作、10%选管理;在“实习生需要多久才能适应工作岗位”多选题中,79%选3个月以内、20%选3―6个月;在“是否有转实习的想法”选项中,40%有,其中有53%的会在1―3月内转。

由此可见,由于在校学习与实习的不同,药学专业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1―3月的实习不稳定期。

二、原因分析

问卷调查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我们从影响药学专业大学生实习角色转换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着手,包括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水平、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对药学职业的认知程度、带教老师的带教水平、言行等结合调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65%因为个人发展前景受限、12%选生活条件不好、9%选与个人发展定位不符、8%选教学管理欠规范,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药企与学校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企业无形课堂和学校有形课堂的转变,较大地影响了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实践知识的获取,加上缺乏对药企文化和实习任务的了解,常陷入迷茫期。学生不知道所学知识与岗位是否脱离,以致于害怕与个人发展定位不符或者不能胜任工作,个人发展前景受限。

2.大学生行为主要是在个人和学校之间交互来完成识别和转换。大学教育教学体系、系统管理、全职教师和辅导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家庭温暖、呵护式教育与学生社会接触少、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形成逻辑关系,导致大学生身心发育与个体认知不对等,产生难以承受挫折,怕困难、怕失败的心理。

3.大学生在家长、教师和班集体的行为规范下的成长经历,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能力。随着自我意识的苏醒、摆脱他人监督管理的个体需要愈演愈烈,在现实中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离开了辅导员的监督后,难以适应实习单位的严格要求。

4.药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教学管理欠规范,导致后期教育的计划性和规范性难以适应于学生。以往的药学专业实习基地都是建立在县、市级乃至省级以上二甲或三甲以上医院,医院实习管理相对成熟。但是,随着体制内对药学人才需求的压缩、体制外对药学人才量需求的不断膨胀,药学专业药企顶岗实习和校企实习就业直通车得到了学校、企业及社会的高度认可,药学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基地建设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对策研究

药学专业学生实习适应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实习准备、实习角色定位、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素养、职业道德、就业前景等。具体从提高药学专业实习角色认同、适应能力和实行分段实习等方面着手。

1.提高药学专业实习角色认同和适应能力。近年来的数据显示,药学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岗位66%―67%在药企,主要为药物制剂岗位、药品检验岗位、药品营销岗位、医院药品调剂和管理岗位等。只有经过有针对性的角色认知培训后,才能为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提高实习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1)建立模拟实验室。随着现代虚拟技术在教学方面的介入,使得学生的直观感受受到局限,建立模拟制药和仿真实践药品销售等实验室可以增强专业角色的现实感受。周末组织学生到药厂、药店实践,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或者到定点学校附属医院药房和药店见习。通过三级实践,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2)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医药院校重专业、轻人文的客观现象与用人单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往往不对等,所以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自,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改善实习单位条件。积极拓展上市公司和知名药企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不断完善实习管理体系,改善实习待遇和实习条件。同时,校企师资互派加强学生职业教育和安全管理,定期互访加强沟通,及时回馈和处理实习中的突发事件,保持实习学生顶岗实习的相对稳定性。(4)提高带教老师责任心。稻莘从常带教老师的职业引导和工作责任心对学生稳定起着较大的作用。一是在学生总体了解实习单位的同时,要主动帮助学生做好实习规划,平稳过渡;二是用平实的语言客观地评价分析学生,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并树立信心;三是耐心疏导,及时分析和处理解决学生的疑惑,消除学生的工作紧张心理。

2.实行科学的分段实习。在执行科学合理的实纲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调整实习战略也十分重要,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和成功软环境,还会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调整自己的认知,使学生的角色障碍明显得到了改善。

可以将实习具体分段,依次为:三个月适应期、三个月提升期、三个月反思期。在适应期做好认知培训、在提升期做好安抚解压、在反思期做好引提升。(1)适应期:转变思维、正确定位。在这段角色转换的关键时期,学校与药企要加强联系,改变学校单向管理为校企双重管理模式。药企要根据学生实际进行企业文化和专业角色的系统认知培训,增强职业认同感。同时,转变校园抽象学习角色为关注企业行为效果类型,即抽象到特定抽象角色概念。(2)提升期:规划调整、适时引导。作为学生,习惯了学校老师的被动测试导致限制类型理论。然而,职场竞争必须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不断寻找突破、不断思考解决问题。也就是由学生的被动应对向员工的主动探索改变,实现专业角色的进一步认同。(3)反思期:整体推进、实现蜕变。在学生时代,每个人都被教育着要独立工作、独立考试。但在企业,员工涉及的问题相对复杂,而个人不一定就能制定出合理的对策。所以,药企的工作性质更多的是员工的相互分工、合作。因此,只有不断地摸索、反思和磨合才能形成一个优秀的合作团队,进一步完成实习和员工角色的转变。

根据连续跟踪6年的实习生座谈会情况显示,由实习生首先反映药企的住宿、安全问题,到岗位、环境不适应情况,到待遇差、竞争大的现象,最后到缺乏系统培训、社会拓展能力差等问题。随着校企的不断沟通,不断改善实习条件、每月定期的培训交流、签订带教协议、素质拓展的系统培训等举措的逐步实行,药学专业实习角色转换问题、实习异动人数在逐年减少。

事实证明,培养药学专业学生正确的角色意识与角色理念,建立“正确定位、规划调整、适时引导、整体推进”的药学专业实习角色转变机制,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学校管理到校企双重管理、专业教师与双师型带教教师的无缝对接,才能最终实现大学生实习角色与员工角色的顺利转变,并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联合培养药学人才工作、实现学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楠.大学生角色失调及调整策略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5).

[2]张明淑.高职高专药学相关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EB/OL].,2012,(8).

收稿日期:2016-11-22

篇10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以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个体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对自身兴趣、性格、能力的分析,在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帮助下,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准确进行职业定位,进一步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石家庄学院于2007年在全校本专科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至今已有五年,此课程的开设有效地提升了我校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自我认知水平,为探索引导学生择业、就业提供了有效参考,但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更好地建立针对石家庄学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加强对在校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我们于2011年5月对石家庄学院的大学生做了一次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的抽样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87份,其中有效问卷436份,占学院学生总数的3.3%。在被试中,涵盖文科、理科、艺体三类不同院系,有师范、非师范两大类不同专业性质的学生;有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样本涵盖面、容量和代表性均能满足统计分析要求,所反映的信息和得到的结论具有较好的统计意义。 

一石家庄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学生自我认知状况 

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是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是自我认识与探索,包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个性、能力特长、职业价值观以及优劣势等的认识的了解度。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特长和职业价值观这四项指标的认知水平表现出一致性。调查中学生们在选择现在的专业时,72.34%的学生是由自己选择的,另有12.77%是听从了父母的选择,6.38%的学生听从了老师的指导,6.38%的学生听从了亲朋好友的意见,2.12%的学生属于学校调剂的结果。 

当问及“你是否满意目前自己所就读的专业”时,表示喜欢的占51.06%,不太确定的占40.42%,不喜欢的占4.26%,没考虑的占4.26%。 

当问及“你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了解吗”,有14.89%表示非常了解,有76.60%表示一般了解,另有4.26%表示不了解,还有4.26%表示没想过。 

通过调查发现,正是因为学生对自身兴趣、性格、特长等方面的认知度表现出一般化状态,直接导致了将近一半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学习没有太大兴趣,对专业满意度一般。 

这说明,“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 

2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大学生在自我认知、了解社会的基础上,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步骤、实施,为将来顺利走上社会打好基础。为此,我们问卷中涉及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有十道之多,在此部分问题的回答中,大部分学生存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时存在认识模糊、规划意识淡薄,对自身职业发展的优劣势和未来就业环境认识不足等问题。 

通过统计发现,对职业生涯规划比较熟悉或很熟悉的有21.6%,而对相关理论比较熟悉或很熟悉的仅有6.7%,从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这一领域是比较陌生的。 

在问及“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正在就读大学的我们”是否重要时,80.85%的学生认为重要,12.77%的学生不太确定,另有6%的学生认为没必要或根本没考虑过。 

在问到“从学校毕业后的打算”时,直接工作的占40.43%,继续深造的占55.32%,另有2.55%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有1.7%学生愿意呆在家里。从而反映出就业形势一再严峻,对石家庄学院不论本科、专科的学生均表现出了不小的压力,近一半以上的学生愿意通过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从而提高自身在就业竞争中的综合实力。而对于学院中那些适应面广阔,应用性强的制药工程、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等专业又有将近三成的学生,更愿意尽快就业,以自己的所学抢占市场先机。而对于传统师范专业的学生,如语文教育、英语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美术教育等专业的学生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愿意从事传统的教育工作,绝大多数同学更愿意投身师范教育以外的其他相关行业和领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对师范毕业生需求的逐年式微,而贫困边远地区师资常年匮乏却不能吸引更多的师范毕业生前往服务支教的严峻现实。 

当问及“你有无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规划”的时候,有12.77%的学生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有38.30%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另有46.81%的没有仔细考虑,目标模糊,2.13%的学生从来没想过。 

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学生们在知识、技能方面准备的如何呢?通过问卷我们发现,学生更赞同增加社会实践、课内实践、专业实习(见习)等课时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与培养综合能力等。而认为学什么专业、考证多少并不会对就业有太大影响,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光学习好并不是就业的制胜因素。具体比例如下表所示: 

3对于就业的期望和想法 

在选择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总体上受生活环境这一较客观的因素影响较大,而父母的期望对择业评价的影响不仅左右了职业理想的形成,而且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求稳定、保终身的观念作为传统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仍不可忽视。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选择工作单位时优先考虑的因素,按比例高低分别是:个人发展空间、工资和福利、公司业绩和前景、工作环境。比例如下表: 

而在就业心理准备方面的调查发现,学生对就业前景不是特别的看好,只有33%的学生对就业表现自信,其余35%的迷茫,32%的比较迷茫。对就业不看好主要因为觉得自己缺乏工作经验、缺乏社会关系、缺乏对就业单位的了解、缺乏对就业市场的了解。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46.58%的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很大或较大,32.14%认为就业压力一般,16.17%的学生感到就业压力不大或没什么压力,还有5.1%的学生没有考虑。这一数据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心中的重压,但同时又是充满信心的。而对就业压力过大的学生我们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帮助他们调适心理,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和就业市场。 

4对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建议 

调查中有57.3%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虽然有但不够完善,同时有71%的学生没有留意或留意了却不参加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更对就业指导中心的课程重视不够。为此,参与调查的学生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例如,93%以上的学生建议在大一、大二年级尽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在学生中间加大职业生涯的宣传力度,建立长效跟踪调查机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指导。邀请一些权威的成功人士做讲座,并尽早、尽量多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及早接触社会;开展模拟招聘活动,进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等;开设面试礼仪技巧课程等。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从大学生层面看: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此次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无论是在兴趣、性格、能力的自我认知上,对职业环境的了解与关注程度上,还是目前所做的职业生涯规划上,都存在很多的问题与不足。一方面,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择业和未来发展很重要,但另一方面,又对该课程的实施重视不够,出现了感觉和认知上的偏差。其次,大部分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模糊不明。结合时代经济背景,目前很多大学生在考研、出国或是考公务员的选择中犹豫不定,并不是从自身发展出发,而大多考虑的是高收入、生活稳定、社会地位优越等现实问题。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上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对职业选择没有坚定的信念,也没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渐进的全程性的过程。由于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实践难以与目标相结合,知识结构难以满足职业要求,难以形成知识积累,这都直接影响到他们职业取向的清晰度,影响他们就业的竞争力。第三,职业生涯规划的落实执行不利。调查结果现实,在大学中虽然制订了职业生涯规划,但绝大多数同学不能密切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在实践环节中将近41.4%大学生没有任何实践经验,这也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素质及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无论是在制定时间、信息收集、落实实施上都存在脱节的问题。 

从学校层面看:首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缺乏、服务管理不到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正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识,但针对于石家庄学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及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管理还是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虽然从2007年就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由于宣传不到位,致使学生们仍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大部分课程流于理论讲解,并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指导工作。此外,不论是在活动宣传还是信息,就业中心并没有发挥出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大学四年的职业愿望与学校目标、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结合。其次,专业化师资的匮乏不容忽视。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大量有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并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老师支撑。但目前石家庄学院的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都是由各系、各学院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或思想政治辅导员兼任,虽然他们大多数也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并有着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但要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石家庄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匮乏,使得这项教育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最后,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够健全。目前,石家庄学院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仍旧十分依赖就业中心的几堂课、几场招聘会来完成,缺乏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学生的教育也仅仅局限于教师“满堂灌”的教育模式,缺乏有效的与实践沟通的实践环节,缺乏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全程教育。调查显示,仍有三成的大学生在毕业前没有参加过任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令人堪忧。 

三完善石家庄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思考 

1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能力,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理念 

一方面,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和未来人生成功的重要性,较早地接触和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通过做规划,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加强提高的地方。另一方面,石家庄学院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应加大职业规划宣传的力度,强化学生们的规划意识。 

2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辅导,使就业指导贯穿大学全过程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程度的感性和主观色彩,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仅仅依靠自己的认知是不够准确的,还须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引进人才素质测评技术,通过科学测评可以提高自我认知的可靠性和可信度。除了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之外,还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做测评,给予测评对象科学、客观、公正的测评和解释。 

学校就业中心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课。如大一应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与之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大二,学生应在正确评估自己的基础上,认识自己的优势及弱势、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给自己恰当的职业定位,并以此作为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到了大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除了理论的深入解析,更应为大学生开辟社会实践、课内实践的机会提高个人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大四,每一位大学生都应具备了属于自己的长远的以及短期的职业规划发展计划,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和择业倾向,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尽可能多的组织职业生涯规划的专题讲座和职业招聘会,从而锻炼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3基于社会实践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阶段与全程互动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完成。石家庄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应指导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特点参加有益的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使他们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以便更好地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活规划。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都是很好的职业训练形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邀请成功的校友、校外知名人士来校与大学生交流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等拓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视野。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水平 

高校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力军,应着力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首先,应加强对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及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政治辅导员的培训,通过相关专业培训进修、组织参观学习、开展课题及专题研究等途径,全面提升他们的业务素质,帮助他们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尤其是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可邀请校外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等,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提升石家庄学院职业生涯规划队伍对市场的把握。 

要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咨询辅导。职业咨询辅导可以以石家庄学院的具体情况,设在就业指导中心或教育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一些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从事这项工作。除个别咨询外,也可以针对一些普遍的、共性的话题进行团体咨询,同时还可以开展电话、网络、宣传栏咨询等活动,以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赵北平,李冬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程(第三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惠丽,汪达.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素质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4]毛晓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