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教学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教学的定义

篇1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改革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35-02

不同的课程设计的思想体系会导致在语言教师的课程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会有所不同。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学的出发点。

1 五种影响课程目标设计的思想体系

1.1学术理性主义

教学目标的阐述要强调学科的内在价值以及在学习者智力, 价值观,和理性思维中的重要作用。学校的作用是提供给学生能够接触到主要文化传统和所学学科的内在价值。 学习过程本身是学习者通过环境,情感的认知方面的影响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技能、塑造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习内容往往被认为是课程的基础,比如语言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语言课程中会包含文学或英美文化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语言不能脱离内容而存在, 而这些内容会对学生的智力(如记忆力、分析归纳能力、重组知识能力)、人文价值观和理性思维产生巨大影响。

文化与智慧从一代人传承到下一代人要靠教育来完成,因此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更强调在语言教学中文化传授的重要。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主要的培养目的。

1.2关注社会和经济效益

关注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语言的本身需求和社会对语言教学的需求,还包括语言课程对学习者在创造经济价值方面的影响。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社会,整个社会的经济利益是建立在社会所有成员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尤其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 中国更需和国际社会接轨,而在中国经济建设中英语是很重要的学习知识和与外部世界沟通的工具。语言教学不能孤立于社会经济利益而存在,追求社会经济利益是学习语言的正当理由。学习语言是为了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创造出更大的社会经济利益,因此这种理念下的语言教学更加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和功能性的语言技能。

1.3以学习者为中心

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强调在教学中学习者的重要地位。语言教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而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学习者尤为重要。以学习者为语言学习的中心体现了众多教育专家的教学理念的教育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个人的需求、个体生活的经验和经历对语言学习效果的影响。同时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自我意识、反思、批判性思维和学习者学习策略等。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更加强调经验学习和自主学习,强调让学习者在自作的体验中学习语言。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习者创造性的自我学习和整个社会的需求。这种语言教学更加强调学习语言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策略的学习风格的不同之处。

1.4社会重建主义

社会重建主义强调在解决社会不公正和社会不平等中教育和教学以及学校所起的作用。学校和社会一样不能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因此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的建立的阐述不是中立的。在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不平等并能正确对待,要帮助学生能够参与到探索和重建知识的过程, 以便改变自己的生活,参与到社会的重新构建之中。

1.5文化多元主义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个有着多种民族和多种文化的多元化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准备好进入这个有着多元文化的社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此语言传授脱离不了文化教学。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作为中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文化多元主义概念下的语言课程设计教学目标的确立认为语言教学中要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种族主义,提升民族自尊心,在语言学习中弘扬中华伟大文化的同时学会欣赏不同文化和不同的。

基于以上不同的价值观和教学理念,语言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也将不近相同。

2 课程设计中教学总体目标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和阐述

在课程设计的讨论中,语言教师常常会混淆教学总体目标和教学目标,其实两者存在很大的不同。

教学总体目标通常指这个课程在课程结束之后会给学习者带来的知识技能、价值观、世界观的变化。教学总体目标通常来自于对学习者和社会需求的分析。总体目标通常包括:清晰的定义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为语言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中提供指导性意见、是教材编写者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描述在课程结束后所能达到的可观察到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可观察到的变化。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意识上的具体变化。如可以观察到的学生所学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有可观察到的学习行为和表现,这些可观察到的东西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和依据。语言课堂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1)教师具体的教学目标的阐述必须和教学总体目标相一致, 它是总体目标的具体体现。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精确, 清晰并且要具有可行性。(2)语言课堂上除了语言教学目标, 还有非语言教学目标和过程目标。非语言类教学目标通常和学习者的生活相关、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需求相关。(3)教学课程的开发一定要在课程目标设定之后。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语言教学成功的基础, 很多教育专家把教师的教学过程比喻为旅行, 在此次旅行中教学总体目标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地,而教学目标就是我们途经的一些风景名胜。不管我们采取何种方法来阐述具体的教学目标,都不能偏离我们的航线。

3 语言教学目标设定对基础教育的影响

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改革已经历经十年的变迁,诚然基础教育课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某种程度上转变了现任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也给职前教师的教育带来了课程和培养方式的变化。本文从基础教育课改出发讨论中国中学英语教师教育的现状,旨在能够给英语教师教育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与启迪。

4 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沿革

中国语言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语言教育的历史在中国有近一个世纪,在这一个世纪中,中国的语言教育都围绕着使用什么样合适的语言教学方法。关于教学法的争论有如下三个特征:

(1)由于受西方语言研究的影响,中国的语言教师试图在他们的教学中倡导一种教学方法,认为此种教学方法优于另外一种。比如上个实际七十年代,国际上流行行为主义认识论基础上产生的听说教学法,还有随后出想的交际教学法都在中国流行了一段时间,现在基础教育课改框架下的中学英语教学倡导任务型教学。(2)倡导新的语言教学方法往往是在实验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很多语言教师和专家都声称在多次实践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很成功很有效。(3)语言教学越来越强调语言教学环境的重要。有些语言教师认为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使用西方倡导的交际法等教学方法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不吻合。因此成功的几率较小。

5 学习者和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研究

学习者研究在西方起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多年的研究都注重研究第一语言的学习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学习者策略、学习风格。这种研究趋势也影响了中国语言教学研究领域。

受二语习得理论的影响,很多中国的研究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语言学习者。这些研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现在的基础教育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更重视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语言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研究学习策略起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很多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很多语言学习者不能准确说出语法规则, 但却能说出正确的句子,而有些学习者虽然熟知很多语法规则但却不能使用英语自如的表达。因此产生了获得和习得语言的差别。

对语言习得的研究在中国同样遇到了学习者缺乏语言环境的问题。虽然语言教学条件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但是语言教师仍然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环境和语言输入。

6 语言教学改革的阻碍

语言教学改革首先遇到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传统上,人们认为研究学者和语言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是扮演不同角色的。研究学者是做研究而教师是付诸于实践。语言研究者和语言教师有着不同的信仰和不同的教育理念, 因此教学的改革势必发生冲突。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遇到的首先是来自教师的反对, 他们会反映教材杂乱无章,教学方法无从下手。新的教学理念的缺乏导致教学改革无法进行, 大部分的中学英语教师用语法翻译法来教一套观测着建构主义认识观的全新教材。因此教学改革矛盾丛丛。

7 语言教学改革的方向

7.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在教学中学生如果不能发挥主体作用,那么教学将肯定无法正常进行。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气氛只会越来越沉闷,教师越教越吃力,学生越学越没劲,最终,学习兴趣大大下降。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心理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是导师但不是主导者,教师的教学理念要转变。

7.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重视能力培养,设计教法。教学方法,既要根据教材内容而定,也要根据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而定。实践证明:只要教学方法得当,就会给教学方法的创新开辟广阔的天地。先进的教学方法很多,作为成功的语言教师要能够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教学环境的方法,但也不能固定的使用某种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与去众家之长补己之短。传统的英语课只是讲讲练练,“讲”指导“练”、“练”验证“讲”这种方法虽然收效较快,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由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学生模仿教师,思维没有充分地积极活动,学习积极性没能很好调动,受到束缚,学习处于被动地位。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旨在在教事充分帮助搭建脚手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中学到语言知识和得到语言技能。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学生探求未知,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得到如何学习最有效地方法,为他们将来继续学习,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7.3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

以兴趣为基点,设计教法。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生动讲课吸引学生,唤起学生对教师的敬爱。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各种信息通过语言学习与训练自然而然地供给学生;提醒学生注意中国与外国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引起学生的好奇;还可以适当做一些英语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充分运用幻灯、挂图、照片、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直观教学的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增强语言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7.4正确评价学生,多鼓励,少批评

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也需要教师的评价,因为他们有强烈的引人注意的愿望。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成就的需要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便会渐渐提高,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有些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信心下降。

中国语言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以学定教;课堂转型;教学;学生;教师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3-003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3.011

今天,课堂教学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课堂的结构和组织上,都朝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变,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课堂转型正在全面推开,课堂转型已然成为当下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潮流。课堂转型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突出教师的“教”转移到对人真实“学”的关注,并在重构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实现概念与范式的重构,从而催生一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掘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创造新的学习方式、方法,实现“以学定教”。

一、“以学定教”的核心内涵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是“以学定教”的精髓。“以学定教”就是要“基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1]。基于学生,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视野经验、发展A段,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规律、思维方式等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学生,就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实现,教师、教材、教学手段等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者,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特长优势,激发学习潜能,优化学习方式。为了学生,是将教学落实到人的发展和人的身心素质全面提高上,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并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发展思维力、学习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最终达到学会学习。

二、“以学定教”,课堂转型的必然

1. 社会发展的热切期盼

人类进入21世纪,将面临知识经济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与挑战,人类经济的竞争其实质就是一场知识的较量。当今世界,谁拥有了人才,谁掌握了知识,谁就拥有了发展潜力,抓住了发展的先机,谁就能捷足先登。因此,尊重、培养和关爱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势在必行。毋庸置疑,学校教育承载着育人的重任,学校教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通过借鉴国外基础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推进和深化我国课程改革,加快课堂转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人才乃是当务之急。

2. 课程改革的现实诉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2]。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就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中过于单一与被动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和发展多元的学习方式,开展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成功,体验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学习科学的本真追求

20世纪70年代起,建立在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及其他科学原理基础上的新的学习科学逐渐浮现。1980年以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并随着脑科学有关人的高级认知机制研究成果的不断呈现,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对学习本质的认识更加清晰,“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正越来越受到心理学、人工智能、人类学等研究者的青睐。1990年以后,学习理论和教育研究更是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教育关注的焦点也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 [3],“以学定教”成为学习科学的本真追求。

三、“以学定教”的课堂实施策略

苏教版《化学1》[4]专题3第一单元“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包括了“铝及铝合金”“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及“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三部分内容,现以“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教学为例,探讨其实施“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

1. 以学的目标定教的方向

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习目标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行为指南。所以,只有把握学的目标才能确定教的方向,教学过程中各种活动必须朝着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而展开。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5]: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重要性质,理解其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深刻认识化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初步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熟悉氧化铝和氢氧化铝分别是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能够通过相关的实验操作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采用联想发散、类比迁移等方法学习构建新知识。

根据上述目标,本节课教学采用联想、类比等方法使学生初步建立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的结果来体验和感知Al2O3、Al(OH)3的两性,而不是通过电离理论(Al(OH)3的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去解释Al(OH)3的两性。同时,学会运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图像等多种“语言”表征Al2O3、Al(OH)3的性质,获得Al(OH)3的最佳制备方案。所以在教的方向上,也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凸显对知识形成规律的揭示,让学生通过感知D概括D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掌握知识。

2. 以学的已知定教的起点

我们知道,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过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当新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常常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个性化理解。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发展的真实需求作为教学的起点。

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的一条核心原理。现代学习理论认为,人们总是基于他们已经知道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依据已有概念来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更成熟的理解,如果忽视学生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与教师的期望会有很大的差别[6]。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从海水中获得的物质”等有关元素化合物及铝单质的性质等知识,对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如什么是酸性氧化物、什么是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通性等。但是,学生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比较琐碎零散的,且以感性知识为主,尚缺乏元素周期律的系统指导和理论支撑。所以,对于Al2O3、Al(OH)3的两性教学要从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入手,设计并参与实验探究,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剖析建构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Al2O3两性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展示的是一根铝片,如果把它放入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中⒒岢鱿质裁聪窒螅

生1:有气泡。

生2:无气泡。

生3:开始没有气泡,一段时间后会有气泡产生。

师:结果如何,我们以事实说话。请同学将两根铝条分别在一端用砂纸进行打磨,然后再各自放入盛有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观察现象并记录,说明原因,并作对比分析。

上述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猜想与验证,发现Al、Al2O3与酸碱反应的差异,联想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知识,不难建立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3. 以学的法子定教的法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毋庸置疑,唯有适合学生“学”的“教”才是真“教”,才是有效的“教”。所以,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方法,适合于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才是最好的,而不是以老师个人喜好、习惯为依据,也不是以方法是否新颖为标准。要能做到适合于学生,就必须充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生更是关键所在。教师要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思维方式方法、学习心理及学习习惯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没有对学生的充分研究和了解,就不可能对教学方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本节课教材包括了Al2O3、Al(OH)3的性质、用途和Al(OH)3的制备,这些都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初中化学下册,已简单介绍了金属铝和铝表面的氧化膜,对Al2O3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铝的其它化合物没有涉猎。在铝的性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氯、溴、碘等卤素和钠、镁等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初步建立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了解了离子反应的本质,掌握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学习了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因此,本节课可运用类比迁移法、实验探究法、定量法等教学方法。

Al(OH)3两性的教学片断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氧化铝是一种典型的两性氧化物,那么其近亲氢氧化铝性质怎样?将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话题。

师:请同学们利用现有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制备Al(OH)3的实验方案。

生1:可用AlCl3和NaOH溶液反应来制取。

生2:还可以用AlCl3和氨水反应制取。

师:很好。

师:同学们,我今天为大家准备的试管与以往有何不同?

生众:有刻度。

师:好,今天我们通过定量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请大家完成实验1和实验2。

实验1:向1mL 1mol・L-1氯化铝溶液中加入3mL 1mol・L-1的氨水,边滴加边振荡。

实验2:向1mL 1mol・L-1氯化铝溶液中加入3 mL 1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振荡。

师: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生众:实验操作。

师:请同学说说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生3:都有白色沉淀。

师:请你分别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生3:(板演)

师:若在上述沉淀中再各自加入1mL同浓度的氨水和NaOH溶液,是否还会有变化发生呢?

生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生众:哎(学生情不自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氢氧化铝沉淀又逐渐溶解消失了。

师:请同学们用离子方程式来说明你所看到的实验事实。

说明氢氧化铝能溶解于NaOH等强碱,而不能溶解在氨水这样的弱碱中。

师:那么,氢氧化铝能溶解于盐酸等强酸吗?请大家继续在刚才加入氨水后Al (OH)3沉淀没有溶解的试管中,先后滴加1mL、3mL同浓度(1mol・L-1)盐酸,观察现象。

生(众):完成实验。

生5:在开始加入1mL1mol・L-1盐酸时,没有看到明显现象,继续滴加盐酸时沉淀开始溶解,当盐酸加到3mL时沉淀完全溶解。

师:非常准确。请你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上述反应过程。

师:投影生5书写的离子方程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探究,你对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是否有一个新的认识,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生6:氢氧化铝是一种能和酸、碱反应的两性氢氧化物。

师:(疑问)是吗?

生6:噢不对,要强调强酸、强碱。

师:这就准确了。所以我们应该说,氢氧化铝是一种……

生(众):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的两性氢氧化物。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对于氢氧化铝作为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建立,不是简单的照搬书本上的定义,而是以氯化铝与酸碱反应的定量实验事实为依据,通过实验事实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氢氧化铝与酸碱反应的实质。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能更科学的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树立了定量思想是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更为科学的思想方法,从而深化对元素观、转化观的认识与理解。

4. 以学的需求定教的内容

课堂教学应该有所教有所不教,无所不教就是无所教。教,“最需要教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明白“该学什么”和“能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要十分清楚学生有什么需要教,具体来讲就是有哪些技能、思维需要培养,现有的学力能学什么,能学到什么程度等。

Al(OH)3的制备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之一,其重要价值在于为后续应用(从铝土矿中提取铝)奠定基础。从Al(OH)3的两性到Al(OH)3的制备看似水到渠成,其实大有文章可做。

Al(OH)3制备的教学片断

师:(承上启下)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氢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氢氧化物,请同学尝试完成以“氢氧化铝物质的量为纵坐标,以铝盐中加入氨水、氢氧化钠物质的量为横坐标,画出二维关系图”。

生(众):(学生绘制后)师生研讨得出正确的关系图(图1、图2)。

师:工业上若通过铝盐来制备Al(OH)3,你认为选用什么作原料更适宜?

生(众):氨水。

师:为什么?

生1:由图看出的呀!

生(众):哎(嘘声一片)。

生2:原料用量容易控制。

生3:氨水便宜。

师:刚才三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

师:通过以上分析探讨,我们知道了怎样利用铝盐来制备Al(OH)3的方案。你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众):沉默。

师:同学们打开教材67页,仔细阅读。

生4:有了,就用刚才实验中获得的偏铝酸钠溶液,向溶液中直接通入二氧化碳就可以了。

师:二氧化碳哪有?

生4:张口就有呀(一副得意的神情)!

师:好,请同学利用塑料弯管,向偏铝酸钠溶液中吹入CO2。

师:请“只吹不吸”,否则“后果自负”(微笑)。

生(众):学生动手操作。

师:有什么奇迹发生?

生5:出现了白色胶状沉淀,一直吹沉淀也没有消失。

师:你能说说这其中的道理吗?

生5:说明偏铝酸钠溶液也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且还不溶于过量的二氧化碳,也就是氢氧化铝不溶于碳酸这样的弱酸。

师:请同学用化学方程式和图像表示上述变化。

生6、7:到黑板前板演。

师:指导学生参与点评和分析。

师:至此,我们明白了工业上若用偏铝酸钠来制备氢氧化铝不会选用盐酸。因为……

生众:因为该反应不易控制且成本较高。

信息加工和转换是学生深入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信息转换得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Al(OH)3制备的教学,从实验探究到化学方程式书写,再到图像绘制,经历了多种不同信息源输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编码和贮存,进行多频次的再加工,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图形等可视化信息能将所研究对象的属性等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衰减,以保证知识信息的高效传递,这种高效深度的学习才是学生真正应该拥有的。

教育需要真诚的付出,更需要充盈的智慧。让我们共同努力,寻求更多、更好的方法,努力使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使我们的课堂少些喧嚣与浮躁,多些求真与务实,让我们的学生多些愉悦与快乐!

参考文献

[1] 刘次林著.以学定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

[2] 钟启泉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W出版社,2001:278-279

[3][6]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总序2-3,18-19

篇3

案例一:学生要有良好情绪

伴着铃声走进教室,发现一些男生一脸愤怒,小维则哭丧着脸,去年拔河比赛得冠军,今年只得了第二。小郁等一些啦啦队员把失败原因归结到了小维身上,责怪他的摔倒让几乎到手的冠军给丢了。膝盖上皮也摔破了的小维,顾不得查看伤口,就忙着揉眼泪了。当时,笔者责怪了小郁,安慰了小维几句,就急匆匆地准备上课。

是按原计划上课,还是先调节一下学生的情绪?经过短暂权衡,笔者决定从复习关于“团结”的谚语开始这节课的教学。笔者说:“俗话说三天不读口生,三天不练手生。今天学课文前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谚语。先说几句关于团结的。”很多学生举起了手。笔者却让没举手的小郁先说。小郁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说:“人心齐,泰山移。”笔者追问:“你觉得今天拔河比赛时同学们的心齐吗?”“齐!”“那为什么没能取得冠军呢?”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有说绳子没拉直的,有说重心不够下的……“大家都想取得好成绩,但由于一些失误导致没能实现愿望。你能用些谚语安慰鼓励一下他们吗?”“失败乃成功之母!”“胜不骄,败不馁!”好多谚语学生们脱口而出。再看看小郁他们,脸上的阴霾已消失无踪。

反思 心理学研究证明,良好的情绪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好处的。相反,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这节课,许多学生带着失落、埋怨、气愤、伤心的情绪进入了语文课堂。如果视而不见,只顾按原计划上课,他们的课堂效率可想而知。临时安排复习谚语这一导入环节,这样的教学安排,达到了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用语文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案例二:及时捕捉课堂信息

苏教版语文第12册练习6中有一首关于四季的小诗。小诗后要求思考:“这首诗歌为什么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在教案预设时,对这首诗歌教学,笔者打算读一读,说出运用了拟人手法即可,时间预计不超过10分钟。

课堂上,抛出问题“这首诗歌为什么能把四季写得充满生机”时,一个学生回答:“诗人把春天当作人来写了,是从一个‘笑’字看出来的。”受他影响,其他同学纷纷找出了拟人词,如“唱歌”“赶来报到”“跳起舞蹈”。小韩说:“我还能模仿几句。”看着他自信满满的表情,笔者意识到这是个“随文练说”的好机会,同意他模仿创作,他脱口而出:“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布谷鸟唱起了歌儿――布谷,布谷,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很快,又有学生有了创意:“春天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春雨唱起了歌儿――淅沥,淅沥,绿草和鲜花赶来报到。”学生口头创作,笔者在电脑上输入投影。读着自己编的小诗,学生们满脸兴奋。

反思 这节课舍弃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关注并及时捕捉了课堂上师生活动中产生的有价值的新信息,把师生的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从而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了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这种“舍”,不是不负责任,而是更高层次、更大意义上的责任。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案例三:把学生思绪带回课堂

语文课上,和学生赏析课文《秦兵马俑》。笔者设计了“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俑”环节。小章说:“我最喜欢骑兵俑。因为在战场上,骑兵骑着战马,英勇杀敌,很厉害。”说完这句话,他似乎还想说什么。看着他拿欲言又止的样,笔者鼓励他继续说下去:“我觉得骑兵如果打了败仗的话,骑着马可以逃快一点。”此言一出,如同平地一声雷,班里马上炸开了锅。

等学生的笑声平息后,笔者问:“你们笑得这么开心,是什么原因啊?”有学生发言:“小章说得太好笑了!打仗还想着逃跑呢!”还有学生说:“小章说的跟文章中的内容是矛盾的!”笔者顺势引导,“你们觉得小章说的和文章中的哪些内容矛盾?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有学生很快找到了一个句子:“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笔者问学生:“秦始皇所向披靡的大军中会有时刻想着逃跑的骑兵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再问:“秦始皇大军中的骑兵心中想的是什么?”学生们纷纷回答:“想的是杀死更多的敌人”“想的是并吞、消灭其他国家”……

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以问入境;以问引学;以问致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设置的问题根据难易程度层层深入,使学生在设问和答疑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学课文,逐步建构整体性,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以问入境,构建求真的英语课堂

在进行英语课文教学时,首先听录音,看动画(或课件),整体呈现课文。听录音前教师简单介绍对话背景及人物,并根据对话内容呈现一至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录音。问题一定要紧扣课文的重、难点,不宜太难,主要以理解对话内容为目的。对课文的提问可以紧扣话语的主旨和一些基本问题的答案,如who, when , where, what, why等。

例如:“6B Unit3 Asking the way” 在导入课文情境时,提出两个问题,即本文的两个重要的目的地,也是两个难读的地点。Where does he want to go first?(首先)Where does he want to go then?(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看课文动画,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由此突破教学重难点history museum 和post office。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以问入境,整体呈现课文情景,通过本单元的重点句型What is Su Hai/Su Yang/Helen doing?完成对课文中重难点的呈现,并引出重点词组。学生在动画里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课文内容,感受英语语境,聆听词句的发音,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模仿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英语课堂追求真实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通过回答问题,突破重难点。

二、以问引学,构建求真的英语课堂

务实的课堂是扎实、充实的课堂。扎实是指有意义、有效率的课堂。以问引学,创设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扎实基础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与改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收获。让学生扎实学习、实实在在地有所收获。

在进行英语课文教学时,第二遍听录音,可以分段学习,理解课文细节。用问题引出要学的内容,让学生根据问句再听录音或在课本阅读中,找到相关答案,攻破课文的重难点。

例如:“6 B Unit 3 Asking the way”教学中设置(1)听录音,画去历史博物馆的路线图。(2)选择填空:①To get there faster, you can A. take bus No. 9. B. take bus No. 5. ② How many stops are there? A. Only one. B. Only two.学习对话的第一部分,即Mr Smith 要去的第一个地方。设置判断题:①The bus stop is over there. There is a bus every four minutes.② The post office is on Zhongshan Road.③ Mr Smith can take bus No. 9 beside the History Museum.④ He should get off at the third stop.学习对话的第二部分,即Mr Smith要去的第二个地方。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这些关键内容学习课文,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所有的问题解决了,本文的重难点也解决了,过去式时态也以一种较容易被学生理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扎实的教学与学习,适应学生的、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方式才是最好的。

三、以问致用,构建求真的英语课堂

新课改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的运用。

课堂教学在突破重难点,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后,创设接近生活的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模拟真实生活情境进行语言实践。

在进行英语课文教学时,操练重点句型,训练用英语进行思维,在情景中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对话。操练应在活动中进行,教师应设计多种活动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的内容,在问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掌握的日常交际用语,根据所给的虚拟情景或真实情景进行交际,以此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的语言知识。

例如:“6B Unit3 Asking the way” 中的练习句型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Go along the street...设置问路场景,结合3月雷锋月,设置小雷锋助人为乐,帮助他人指路的场景,联系生活实际,贴近生活,操练巩固本课重点句型。

[教学片段]

教学内容:5B Unit4 An English friend第一课时

依次呈现赵本山、周杰伦等图片。

T: What does he usually do ...?

S: He usually runs,I think.

(目的是让学生正确使用这一句型)

通过谈论有关图片,使学生灵活使用He/She usually ...的句型,同时教师反复渗透What does he/she usually do... ?的句型。两人一组,利用人物图片,选一幅最了解的图片进行谈论,可以是学生自带的照片。通过图片或照片,为学生提供语言材料,操练运用重点语句,避免了纯粹讲语法(一般现在时)的弊端。结合熟悉的人物,使学生乐于说、善于说,收效很好。

篇5

一、增强师生、生生的课堂教学互动性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初中数学教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需要开展师生合作,在教学实践没有偏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独立思考和理解教学内容,让他们在体验与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也就是说,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模式,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待学生时保持宽容和平等的态度,引导其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比如,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时,要求学生解方程“(x-2)(x+3)=50”.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通常会先将方程转变为一般模式,接着解出x的值,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并未进行互动,学生之间也无任何交流.所以,教师可以以4个人为单位,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组员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说出自己想到的求解方法,并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鼓励每个组员尽情展现自己的观点,最后选择一个代表说出本组的解答方法.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引导,待小组代表发言完毕后,及时肯定和表扬正确答案,客观地指出不足之处,给予改正建议.一些小组认为“x-2”小于“x+3”,而且二者之间的差为5,所以可尝试将50分解因数,要求两个因数的差为5,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两个因数分别为5和10,或-10或-5,即x-2=5,或x-2=-10,最终解出x=7或x=-8.学生的解题思路十分清晰,讨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增强了师生、生生交流,实现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此外,为了有效开展教学,还可以建立互评机制,引导学生在提问、分析、探索、讨论等环节中互动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比如,在讲解“负数乘法”一节时,教师先利用旧知识进行导入,要求学生计算18-28=?23-28=?待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则提问“a和b是两个正有理数,应当怎样计算(-a)×(-b)呢?”接着为学生留出时间,给出几道典型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做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互相判断对错,归纳不同类型负数乘法的做法.最后教师总结得到“负负得正”等结论,学生也很容易理解该部分内容.

二、通过合理设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曾指出“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能体现能力、更为重要的观点”,因为运用数学或者实验方面的技能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提出问题却需要较强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是从新的角度重新分析旧的问题,通过二次思考实现潜能的激发.所以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使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并且勇于质疑和探索.教师只有找到学生思维中提出质疑的亮点,才能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讲解“有理数”时,其中的科学计数法、有理数加减法、有理数大小比较、数轴等许多知识点都密切关系着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训练他们的应用能力.讲解“认识负数”时,利用相关案例进行课堂导入,接着要求学生计算自己这个月的生活费,这样能有效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其教学活动参与度.然后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还经常用负数表示什么?”待学生纷纷回答后,继续引导:“营养摄入量与需求量呈什么关系时会导致肥胖?”“国民经济的负增长代表什么含义?”通过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其主动探索和掌握知识.

又如,讲解“勾股定理”一节时,以《九章算术》为切入点,介绍一些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接着提出有趣的问题:现有一个水池,长度为一丈,中央放有一根比水面高一尺的竹条,倒下的竹条顶端正好能够搭在岸边的水面处.那么池塘深、水面宽、竹条长分别为多少?经过计算,学生得出其长度分别为4尺、6尺、5尺.与此同时,学生也会产生许多疑问,如“所有直角三角形都符合这种情况吗?”等,都想了解直角三角形各边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就可以正式引入勾股定理的教学内容,使课堂讲解事半功倍.合理的设问可以在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其创新意识与探索欲望,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三、注重课堂教学优化与实践活动开展

以“以学定教”模式为基础开展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趣味活动的开展,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教学流程的优化设计.比如,讲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时,为了说明“三线合一”的具体含义,大多数教师会要求学生作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对应高与底边中线,接着引出概念.然而这种方式过于死板,索然无味,自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以学定教”模式教学时,教师可以优化课堂设计,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将3种形状与颜色均不同的等腰三角形(每个颜色各三张)发给各个小组.接着要求学生分别画出每个纸板的顶角平分线、底边高、底边中线,沿着画出的线剪开纸板并加以拼凑,结果三条线在拼凑时均能重合.通过一番交流和讨论,最终得到“三线合一”的结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会更加深刻.

篇6

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求知欲。下面以Unit4 where’s my schoolbag Section A(1a-2c)为例加以说明.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4 where’s my schoolbag第一课时。

2.内容解析

本课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要围绕“日常生活用品的位置摆放”这个话题展开,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学习描述物品的位置,并通过寻找物品的活动,使学生不断接触并能正确使用句型:where is/are...?It’s/they’re on/in/under...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物品摆放位置的询问和回答。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重点单词和句型:chair,sofa,table,bookcase,where,under,on,in.

Where is/are...?It’s/they’re on/in/under...

(2)学会描述物品的位置,并能就物品的位置进行提问和回答。

(3)培养学生收拾房间的习惯以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用where is/are...?It’s/they’re on/in/under...的句型询问和回答物品的位置。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根据问答知晓东西的位置。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学生有什么东西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浓烈。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好理解。但是对于初接触的be动词的用法和三个表示方位的介词on,in,under可能偶尔会混淆。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on,in,under和be动词的使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1)师生互相问好。

(2)展示图片:T:What’s this in English?

S:It is a/an...

T:What are these in English?

S:They are...

用以上句型引出keys一词,然后导入新课:

T:These are keys to my room. I will show you my room.

师生活动:学生和教师互相问答,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纠正学生句子中be动词单复数和名词单复数的错误,并对回答得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对上个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也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新课

(1)任务一:教授新单词

T:Welcome to my room. What can you see in my room?

S:I can see keys,books...

T:OK,what’s this?

S:It’s a bed/bookcase/sofa/table/chair...

(Teach the new words in 1a by this way)

请同学们翻开书第19页,完成书上1a。

师生活动: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完成对新单词的教学,并采取带领学生齐读、“开火车”的方式朗读、个别学生朗读等方式熟悉新单词。

设计意图:用熟悉的句型和实物的图片教授新单词,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记忆,帮助学生快速记住单词的意思和读音。

(2)任务二:教授新句型和方位介词

T:OK,what do you think of my room?

S:It is in a mess.

T:Yes,it is. So my mom cleaned it for me.

(改变房间内东西的位置,用PPT展示出来)

T:But now I can’t find my things.

Where is my schoolbag?(板书)

S:It is under the table.(板书)

T:Where are my books?(板书)

S:They are in the bookcase.(板书)

T:Where is my jacket?(板书)

S:It is on the sofa.(板书)

师生活动:写出三个方位介词后,玩一个游戏“我说你做”。教师说口令,比如“put your hands on the desk,put your hands in the desk,put your hands under the desk”等,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做动作。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这三个方位介词的用法。

设计意图:对物品方位提问的句型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方位介词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将方位介词记住并学会运用。

篇7

“教学”和“修辞”看似无关,但事实上它们却有相似之点,它们都既是科学又是艺术,都强调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运用,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是获取理想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修辞活动。如果借鉴修辞学中“修辞”的定义来界定“修辞学教学”,那么修辞学教学就是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运用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讲授系统的科学的修辞学内容,以获取理想的满意的教学效果。 

鉴于此,以下就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三个方面对修辞学教学进行具体探讨。 

一、建构系统的教学内容体系 

(一)以语境为纲组织教学内容 

修辞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语言运用的方方面面,但总观修辞学的研究内容我们就会发现,语境跟修辞学的各部分内容都有剪不断的关联。比如,语境决定修辞意义的产生和理解,如果脱离具体的语境,修辞意义就不会产生,有些话语就难以理解,语境对意义有明显的影响和制约;语境决定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选择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运用什么样的词语和句式,都必须考虑语境的因素,合乎语境的需要;语境决定修辞效果的判断和评价,孤立地看任何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都无所谓效果的好坏优劣,对修辞效果的评价和判断必须结合语境才能实现。修辞格的形成和运用、风格、语体和篇章等内容,也都和语境密切相关。可见,修辞学教学如果以语境为纲组织教学内容,就可以把零散的、杂乱的、单一的内容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一个系统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内容体系。

(二)以表达得体作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一门课程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学科思想的集中体现,而确定教学重点的最重要依据则是教学目标。修辞学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人们每天都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都在参与修辞活动,而进行语言交际、参与修辞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自己的言語表达能获得一定的效果、实现一定的价值,那么如要判断其效果、其价值是否得以实现,就需要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怎样的标准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目前修辞学界尚未达成共识,仍处在见仁见智的讨论争议阶段。本人在比较了几种不同的修辞标准后,较为认同王希杰先生的观点。王先生在其专著《修辞学通论》中明确指出:“修辞的最高原则只有一条,那就是得体性原则。一切其他的原则都从属于这个原则,都是这个最高原则的派生物。这个最高原则制约着和控制着一切其他的原则。”得体性原则是一种有弹性、有层次性的原则,可以用来评价不同的语言交际活动,如日常交际、社会交际、口语交际、书面语交际等。正因如此,本人在进行修辞学教学时,把语言表达的得体性问题确定为教学重点。重点探讨得体性的地位和特点;探讨怎样运用语音形式、词语和句式才是得体的;所有的修辞格的使用是否都得体;不同的交际形式其得体性的要求是否相同等。总之,得体性问题作为一条知识主线贯穿于本人修辞学教学的始终。 

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一)比较法 

修辞学教学方法中的“比较法”,是通过对语言实践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修辞现象进行对照,以揭示其本质特征、辨别其效果高下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比较法”常见于不同课程的教学。但本人在对不同课程进行了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反复比较后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最适合修辞学的教学内容,甚至可以说缺少了“比较”的修辞学是不完整的。比如修辞学要比较研究修辞和语法在性质上的主要不同;同义词语、同义句式等语言材料在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异;同一语言材料在不同语境中修辞效果的优劣;不同的言语交际形式语言得体性的标准如何;不同的修辞格在构成和效果上的区别;不同的语体、风格在特点上的差异等等。教学内容自身的诸多“比较”,决定了教学方法中的“比较法”是最合适最恰当的方法。通过比较,凸显修辞的特点,理解不同修辞现象的异同,认识修辞的本质,总结修辞的方法,发现修辞的规律,鉴赏修辞的效果,并且通过比较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教学效率。总之对于修辞学教学来说,比较法是一种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结合法 

修辞学教学方法中的“结合法”,是使修辞学中的某些重要构成部分发生密切联系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修辞与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的结合 

修辞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很多学科都有某种程度的联系,与语言学的关系尤其密切,它的研究离不开对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的研究,可以说,语音、词汇、语义、语法是修辞的物质载体,也是修辞效果能够实现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段,它们为修辞提供了坚实的客观基础和必要的先决条件。因此研究修辞就必须把它与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教学内容自身的这种“结合”,要求我们在修辞学教学中不能割裂它们孤立地讲授某一部分,而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结合点把它们巧妙地联系起来,以突出强调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2. 修辞理论与修辞技能的结合 

修辞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修辞学的功用,可以从理论和实用两个方面来看。从理论上看,修辞学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人类的语言之谜,阐明人类的认识活动。从实用角度看,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3]。可见,修辞学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用价值。因此在修辞学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修辞理论的讲授与修辞技能的培养结合起来,用修辞理论指导修辞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修辞能力,提升修辞学的教学质量。 

三、追求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不是自然获得的,它需要通过人为的努力才能实现,这种人为的努力主要指在教学中一定要思考探讨如何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运用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内容混乱,那么教学效果自然无法让人满意。在修辞学教学中,如上文所述已经建构了系统的教学内容,运用了适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那么在通过这些努力后,理想的修辞学教学效果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树立整体的修辞理念 

传统的修辞学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上有历史上和学术上的局限性。比如有人认为修辞就是对语言的修饰、润色,狭隘地把修辞看作语言的美化;有人认为修辞就是不合语法常规、违背逻辑规则,片面地把修辞看作语言的变异;更有甚者,“辞格中心论”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大行其道,这种以修辞格为研究重点的修辞理论影响甚广,可以说根深蒂固,以至于直到今天仍然一提“修辞”便使很多人只想到修辞格,认为修辞就是指的修辞格。由此可见,很多人对修辞有偏见、有误解,而修辞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系统讲授,引导学生对修辞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范围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有深刻的、正确的认识,能够了解修辞学不只研究书面语交际也研究口语交际,不只研究积极修辞也研究消极修辞,不只研究语言因素也研究非语言因素,不只研究变异修辞也研究常规修辞,不只研究成功的语言表达也研究它为什么会失败,等等。总之,修辞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了解修辞学研究现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误,从而树立整体的符合汉语修辞学研究实际的修辞理念。 

(二)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修辞学是研究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如何提高语言运用效果的规律的科学,而语言交际活动是双向的,既有表达方也有接受方,因此语言运用能力就既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也包括语言理解能力。通过修辞学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修辞学要研究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是得体的、其效果是好的。比如修辞学要具体研究在特定的语言条件下运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词语、句式、修辞格,才能使语言表达明确、简洁、连贯、生动,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交际时间,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运用什么样的话语,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得体地表达感情;为什么同样的词语、句式或修辞格,其运用效果会有差异;不同的语体在语言运用上各有怎样的特点。总之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学习修辞可以帮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使用切合内容、适应语境的修辞手段,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从而更顺畅地实现交际目的。 

2.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修辞学要研究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包括临时产生的意义、具体化了的意义、发展转化了的意义以及言外之意等;研究特定语境中语言表达效果的高下;研究如何辨别、分析各种修辞现象等。而语言交际活动中对话语意义的理解,绝不仅仅是理解静态的语言意义,主要是理解动态的言语意义,也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所产生的修辞意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如何鉴赏语言特色、分析语言风格,也离不开修辞学知识。总之,学习修辞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无误地理解话语,同時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综上所述,基于“修辞”定义的修辞学教学首先以语境为纲组织教学内容,以表达得体作为教学重点,建构系统的、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然后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运用“比较法”和“结合法”这两种适应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以期获取引导学生树立整体的修辞理念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两种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7).

[2]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343). 

篇8

【关键词】余弦定理;教学;反思

《余弦定理》是继正弦定理教学之后又一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准确量化的一个重要定理,为解三角形提供了基本而重要的工具,是三角函数知识在具体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笔者上这节课和先后听了4位老师关于本堂课的教学,笔者深深地从同课异构中感知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赋予数学课堂新的活力,严格按照新课标理念进行授课,合理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打造一堂好的数学课的标准。下面笔者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

1 反思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定理的有关内容,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会有很大帮助。但本节课内容思维量较大,而高一学生观察、联想、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够深入,自主探究意识不强,使得学生在余弦定理推导方法的探索上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我课前一直比较担心的,但通过授课笔者发现好的情境设置已经把他们深深吸引,他们可以通过合作和自主探究完成定理的推导,

2 反思教学过程

2.1 创设问题密切联系生活环境

创设与学生熟悉的的生活环境密切联系的问题,是上好一堂课也是挖掘数学问题本质的关键和主体,为了加快宁南山区与宁夏川区的城市建设步伐,缩小城市之间基础设施差距,宁夏自治区政府准备在宁夏固原六盘山修建12条隧道,由于山大沟深,工程人员在在修建每一座隧道时,首先需要测量出山脚的长度,而两山脚之间的距离是没有办法直接测量的,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山脚的长度呢?教师提醒学生说,这是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打隧道求距离问题,这个实际问题可以转化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先阐述测量办法,然后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一般的数学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将问题划归到数学的平面图形三角形中,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亲临从不同途径发现余弦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合作学习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和建模思想。 这个情境设计是自己结合教材以及宁夏的区域特点在充分把握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引申出自己新的理解,原创的一个问题, 这个事例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它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又与学生的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并且无痕迹的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在情感上也使生长在南部山区的学生产生明显的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倾向和用勤奋成就梦想的情感共鸣,

2.2 三法并举教学效果好

不同的数学内容强调不同的方法,但余弦定理的推导过程,笔者认为三法并举比较好,因为这是高一的授课内容,学生数学能力和基础有差异,有些学生擅长向量法,有些学生擅长构造三角形,有些擅长坐标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发挥其所长来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出余弦定理的各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且学会选择最简单的数学方法。

2.3 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

老师提问,请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解决求距离的问题?这样的提问设计其实是无效的,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最简洁的向量法来推导出余弦定理,所以笔者应该继续追问以下几个问题,而且大胆相信学生,肯定其能力,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出余弦定理,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让学生即感受到成功体验,也对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得到事倍功半的课堂效果。

3 高考题为教学敲响了警钟

2011年数学高考陕西卷文,理科都有一道解答题,题目是“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这道高考题的命制,使我对自己以前余弦定理的教学过程产生怀疑,笔者认为这道高考题实现了全国高考命题的突破,其导向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高考命题可以出教材上的原题“,另一方面是“一定要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前自己的教学只是让学生了解余弦定理的推导方法,关键是如何使用余弦定理来解三角形,所以更侧重的是对公式,定理的应用,而对公式,定理的探究和推导重视不够,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没有经历和体验知识的研究过程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利于学习能力的自然生成。这道高考题的命制给笔者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就是我们必须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能力,而且一定不能忽略知识的生成过程。

篇9

【关键词】 心痛定; 波依定; 老年高血压; 成本与疗效

老年高血压可以引起患者严重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损害,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本研究中,采用波依定与心痛定分别治疗了老年高血压患者,并进行相互的疗效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年至2010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8例,年龄65~75岁,随机分成波依定组和心痛定组。波依定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70.2±3.1)岁;心痛定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69.7±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①波依定组: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45.0元,5 mg×10片,阿斯利康制药,国药准字H20030415),1片/次,1次/d;②心痛定组:心痛定(硝苯地平片,3.5元,10 mg×100片,广州香雪制药厂,国药准字H44020511),1片/次,3次/d。两组均4周为一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1.3 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停服各种降压药2周,停药期间每周测血压3次,3次血压平均值作为治疗前血压。治疗后,每周测血压3次,以每4周测得的3次血压平均值作治疗后血压。记录治疗期间有无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未发现副反应。

2.2 成本比较 波依定:45.0÷10×30 d=135.0(元);心痛定:2.5÷100×3×30=2.25(元);疗程结束后波依定片组在治疗成本上高于心痛定组。

3 讨论

一般认为,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年龄在65岁以上,排除继发性原因的情况下,患者的收缩压≥160 mm Hg和舒张压≥95 mm Hg,则可诊断为老年高血压病[1]。高血压是诱发老年人冠心病、充血性心衰、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与其他系统疾病并存。因此,在用药的过程中,在注意降压效果的同时,还应注意用药对其并发症、合并症的影响[2~5]。

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波依定与心痛定治疗老年高血压,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疗效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波依定在治疗用药24 h内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不影响心脑肾血流,不良反应相对较少,耐受性更好[6]。心痛定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周围动脉作用最强,抑制血管痉挛效果显著。两种药物都能够有效的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但在治疗成本上波依定片远远高于心痛定片。提示心痛定治疗高血压患者疗效佳,而且相对实惠,对减轻患者家庭负担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王薇,赵东.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4):246-247.

[2] 朱雅琴,黄震华,徐济民.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老年医学与保健,2008,14(1):49-49.

[3] 方宁远,龚玮琦.老年人高血压诊疗进展.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21(5):154-154.

[4] 孙爱香.老年高血压240例临床分析.浙江预防医学,2006,18(3):68-68.

篇10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研究英语教学;交际实践定位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57-03

关于高校外语学习者要了解所学目标语言所立身的背景文化、培养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的必要性无需赘述。国内外语专家、跨文化交际研究开拓者胡文仲[1]、贾玉新[2]很早就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外语教学必须与文化相结合。迄今为止,中国不少高校英语专业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部分高校也将它设置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下的一门公选课程。跨文化交际研究涌现了一大批专著和论文。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以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学概论》,邓炎昌、刘润清的《语言与文化》和贾玉新的《跨文化交际》等为代表的专著达到70余部,论文7 000余篇[3]。

作为一门学科,跨文化交际研究已经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和课程体系,但就该学科和课程的实践性目的而言,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如何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仍有待探索。文章通过总结、透视目前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有必要在理念上实现以交际实践为基础的定位转向。

一、跨文化交际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学跨文化交际教学总体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主要表现和原因如下。

(一)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以知识理论教育为主

跨文化交际学进入中国大学课程体系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开放和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兴起于大学外语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理念:大学教育旨在“复合型人才”素质培养,外语人才不仅要最大程度掌

握和具备运用异国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要在人文知识和意识方面增加输入,成为具有较好知识深度、知识结构和分析能力的人才[3]。基于这一理念而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其基本定位是传递异国文化知识信息,促使学生掌握异国文化以有利于交际,因此,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理论阐述和文化对比分析。

从高校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材内容来看,多数教材遵循同一模式:先总体探讨介绍跨文化交际学及其发展历程,然后从不同角度分专题对跨文化交际涉及的种种语言文化要素及其对交际产生的可能影响进行列举对比分析。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文化和交际的定义、特性、特征和类型,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对学科的奠定和发展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人物及其核心理论,价值观与,价值观与习俗、礼仪和行为,跨文化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文化及其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和跨文化营销的影响等[4]。各类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以大篇幅列举中西文化的不同,以及国与国之间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部分教材和研究探讨了现实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冲突和误解[5],但对如何通过挖掘引发交际冲突的原因来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却未进一步深入阐述。现有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内容在拓展学生视野,增加文化知识输入上有一定效果,但太过理论化的输入与实际交际能力培养之间还存在一定距离。

从教学方法和途径上看,目前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即系统介绍相关的知识理论;讨论,即学生在课堂就某一话题或者案例展开讨论;主题研讨,即学生就某一主题搜集资料,课堂进行演示讲解[4]。主要围绕中西文化的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跨文化交际过程的要领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这一教学理论性成分居多,缺乏针对解决实际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演练。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大学跨文化交际课程侧重“跨文化”,而不是跨文化背景下的实际交际,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能力培养。

(二)缺乏多学科的介入

作为一门兴起于西方的学科,跨文化交际学进入中国最早见于外语类语言和文化研究,一开始就与外语语言文化研究、外语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国内多数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大多由英语语言文化研究者完成[6],研究成果涵盖了跨文化语义、语用和语篇等多个方面,主要从语言文化观念理论的视角作探讨。现有跨文化交际课程一般由外语教师开设,教学效果直接受外语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和研究兴趣影响。此外,英语在中国外语研究和教学中的突出地位也使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多集中于文化现象和内涵的对比,缺乏多样文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