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展厅设计与策划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展厅设计与策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难以展示全貌和细节
在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国画艺术展示时,一般都使用实物展示,以悬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展示空间以及画幅大小的影响,观众较难欣赏到作品的每一个部分,特别是对大幅作品的上部与下部。
2受时空限制
使用传统媒体的展览方式,观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去特定的场所进行欣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严重。由于空间的限制,每次展览只能服务当前或是周边城市的观众,影响面受限。同时一次展出的国画作品也有限,无法将更多优秀的作品展示给观众。
3难以展示说明信息
国画艺术展示过程中,除了对画作本身的展示,还需要提供画作相关背景信息的展示,比如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创作时代背景、作品艺术价值等。传统媒体展示主要通过展板方式展示这些说明信息,但是这种方式无法平衡大量文字不便阅读和少量信息不足以帮助观众理解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具有时代背景或者反映历史事件的国画作品,如何让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观众较好欣赏国画作品已经成为传统媒体展示方式必须面对的挑战。4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不断扩展,人们逐渐改变了接收信息的习惯,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接收信息,并且追求与信息传递者之间互动的效果。而传统媒体进行国画展览时信息传播是单向的、静态的,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
二、数字媒体技术特点及在国画展览中的优势
1展示能力强
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国画作品,有效弥补实物展出时展厅空间、照明限制以及缺乏细节展示的缺陷。比如使用高清数字扫描技术将国画作品转化为数字图像展示给观众,可以对作品任意部位进行局部放大、旋转等操作,观众可以欣赏作品整体的同时品味每个部分的细节,特别是对于大型画作效果更为明显。又比如使用数字修复技术,将已经受损的国画作品进行复原,让观众可以欣赏完整的作品。
2不受时空限制
数字媒体技术由于其虚拟化和数字化特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打破了传统展示技术的时空限制。例如故宫博物院将其馆藏画作的高清数字版本放到网站上,方便人们欣赏,观众不受到参观时间和参观地点的限制,可以对国画艺术作品进行更细致的观赏和学习。在网站上同时也提供了方便的查询功能,让观众方便地在大量作品中找到目标作品,提供了更好的观赏体验。
3内容信息量大
传统展示技术因为受到展板或展厅面积的限制无法大量展示的信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容易的实现。将国画艺术展览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和相关信息等录入计算机,构成信息数据库,在展厅中部署信息查询设备,让观众可以根据需要浏览画作相关信息。查询系统可以容纳大量数字信息,有效设计交互方式后可以高效地提供信息。同时极大地节约了展馆空间,也避免了大量展板引起的杂乱,帮助观众全面了解展览作品。
4互动性与趣味性
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将传统媒体展示技术中单调的信息转化为视频、动画、游戏等丰富的展现形式提供给观众,增强了展示的趣味性与观众的接受度。使用数字媒体展示可以提高观众的参与度和展示的互动性,将信息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的交互。观众在互动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将意见反馈给展览方,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目标性,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展体验。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国画艺术展览中的应用原则
1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
在国画艺术展览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首要原则就是形式与展览内容的一致性。传统媒体的展示方式是描述性的,而数字媒体的展示属于阐释性的。传统媒体可以先确定展示内容,然后根据内容设计形式。由于数字媒体可以提供更大的信息量并且更具有交互性,因此在策划展示内容时就需要同时考虑展示的形式,并且根据展示形式的不同调节展示内容。
2科学严谨的原则
在使用数字媒体追求展示效果华丽的同时,必须坚持展览内容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所展示的文字、图片、影像都必须有完整的学术依据,系统地对国画作品相关信息进行展示。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场景再现时,要特别注意对场景历史真实性的把握,不能凭空臆造。设计的展示方式必须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但不能是抛弃客观事实的纯粹的娱乐。
3合理适度的原则
在国画艺术展览中,必须确立展览的主体为国画作品本身,数字媒体技术是展示过程中使用的辅助手段,控制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范围和频率,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画作上,不可以喧宾夺主。合理适度的原则是指合理安排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比例,既不让观众长时间被动接受信息,也不能让观众把时间都花在多媒体展示项中。根据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多媒体展示项占据观众的参观时间大约控制在总时间的30%左右可以达到最好的展示效果。
四、国画艺术展览中数字媒体技术应用设计制作流程
1确定展示需求
在国画艺术展览中使用数字媒体,首先必须确定展示需求,作为传统展示方式的补充,数字媒体应用主要满足以下几种需求:全景或细节的展示,大量背景知识与相关信息的展示,与观众互动的需求,网上作品展示等。根据国画作品自身特点与传统手段展示的不足,确定数字媒体展示方式,并且确定在数字媒体上需要呈现的内容。比如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展示《清明上河图》,其需求一是展示画作的全景和各部分细节,二是重现北宋繁华的景象,三是展示画作时代背景知识与作者相关信息。因此可以选择数字媒体技术,利用历史资料结合作品重现画作场景。明确需求是后续工作开展的基础,必须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调研才能确保需求的准确。
2策划与设计
根据需求就可以选择合适的数字媒体技术,并且对展示方案和方式进行设计。在进行策划与设计时必须遵守上述讨论的原则,达到展示形式与展示内容的高度统一,并且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国画艺术展览来说,设计依据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画作本身,任何展示技术都必须建立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其次是对该画作的研究成果,可以广泛采纳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丰富展览信息,帮助观众欣赏画作;再次就是画作年代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对画面内容做合理的扩充,以达到全面认知的目的。
3实施要点
篇2
如果说威尼斯迎接我们的是意大利式的灿烂阳光和水巷中穿梭的“刚朵拉”(Gondola);那么,卡塞尔让你首先感到的就是头顶厚厚的积云和空中飘洒的冰凉细雨。在随后的三天预展时间里,穿梭于不同展馆间的交通工具不再是让人晃晃悠悠的小船,取而代之的是准点准时的有轨电车。
熟悉卡塞尔文献展的朋友都知道从1955年开始,这个每隔五年、每次历时大概百日的展览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今年第12届文献展,在艺术总监和策划罗格・比格(Roger M.BuergeI)与诺雅克(Ruth Noack)这对“夫妻搭档”的配合下又将带给世人怎样的世界艺术图景呢?
“遗漏内容”的作品说明
或许是受上学时艺术史课本的影响,或许是一直以来的展览工作所养成的“职业病”,每当走进展厅时,我都会本能地扫视展厅里的展览说明和每个作品旁边的介绍文字。按照所谓的惯例,在国际展览上这样的说明介绍性文字都应该包括如下内容:“艺术家姓名、出生年代、国籍、作品名称、创作年代、创作媒介、作品尺寸/片长”。每个作品说明就像艺术家的“展览护照”,其中对艺术家出生年代和国籍的标注就像是每个人终身不变的护照号码。在个展览中,不管艺术家的作品形式是多么复杂多变,该艺术家的出生年代和国籍都会让参观者“轻松”找到理解作品的突破口――我们可以将作品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的国家地区的背景特点相连接,以此做出对该艺术家创作特点的判断。这种方式,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让参观者阅读作品的习惯。
但当在卡塞尔的各个展厅徘徊时,我不仅没有看见任何对于展览的介绍说明,更没发现哪个作品说明上标明了该艺术家的“出生年代和国籍”。一时间,我被弄得措手不及,慌了阵脚。
“需要买本画册对照着看吗?”我问自己。
但是出口的遥远和奔波的疲惫让我没有体力掉头回去,于是我开始让自己适应这样一个展览:一个无法马上得知艺术家所处时代和地域背景的展览, 一个需要你抛开既有的观察和思考模式转而寻找新的认知方式的展览。也就是这样一个展览,或许可以让你暂时得到一份轻松,丢下一些包袱,找回对作品最初的那份好奇。
在三天日程紧凑的参观即将结束时,我走进展馆附近的书店买了本画册。还是“本性难移”的翻开一页试图寻找作品标注中的“出生年代和国籍”,未果!仅是在书的最后部分――“艺术家传记”中看到了久违的数字和地名。
于是,我问自己:“一个展览,到底是作品本身更重要,还是艺术家本人及其身份背景更重要?是需要先看作品,还是需要先听艺术家的自我表白?……”
本届文献展如此的安排和设计,在挑衅人们观展习惯的同时,也似乎在更为广泛的语境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的国际艺术大融合的图景。参观者无需再被艺术家的性别、年龄、国籍所影响,只要将自己投身到这个作品的海洋中即可。五彩斑斓的室内展厅与“看上去很美”的展馆
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邀请了超过百位来自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参展。总共有五百多件作品被分别展示在了五个主要展馆: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Museum Fridericianum)、Aue-Pavilion、文献展厅(Documenta-Halle)、Neue画廊(Neue Galerie)和威廉高地宫博物馆(Museum SchlossWilhelmshohe)。同时,在离市中心不远的青年中心Kulturzentrum Schlachthof还展示了Hito Steyerlt和Artur Zmijewsk的录像装置作品和声音作品。
这五个主要展馆从十八世纪的皇室宫殿――威廉高地宫博物馆(MuseumSchloss Wilhelmshohe)到为本届展览专门搭建的“温室大棚”(Aue-Pavilion)可谓是风格各异。但在展馆室内设计方面,它们带给参观者一个共同感觉是“色彩鲜艳”。虽说这种彩色的环境并不是遍布展厅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当你频繁的穿梭于其中时,的确还是会有点“眩晕”。
或许你曾经在一些展览上有过这种视觉体验,但是没有谁会想到在这样个非常重要的且五年一次的艺术大展上,竟然也会大范围的使用彩色的展示环境――或以纯彩色的墙面来衬托作品,亦是将作品和参观者置于一种全透明的展示空间中。这样的设计,“违反”了常规的现代主义“白方块”(white cube)的展示模式――展厅四周的墙面和屋顶均被粉刷成白色。
或许我们已习惯了白色墙面的展厅,而白色的墙面也确实有它被青睐的诸多原因――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展示环境本身对于作品的影响,可以让作品在各个角度都呈现出完美,可以让展示空间的布置显得简洁和清晰……总之,白色的墙面,“白色的方块”已经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装饰空间的习惯,一种展示作品的习惯。
我们暂且不去评价黑白的摄影图片是在白墙上展示好,还是换成彩色的背景后效果更突出;也暂且不去了解艺术家们到底是钟爱白色的环境,还是真的会为彩色的展示空间而感到兴奋。单就这种尝试本身而言,虽说算不上什么“创举”,但也的确让策划和设计团队费了不少功夫。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负责展馆室内建筑设计的是设计师蒂姆・胡佩(Tim Hupe)和他的工作小组。在无法改变展馆建筑结构和外观的限制下,胡佩小组将展厅室内的光线和色彩作为了设计重点,他们努力想让展览空间和建筑能更好的为艺术品服务。
彩色展厅的设计,一方面为了找到一种更好的光线和环境来展示艺术家的作品;另一方面,专门营造的彩色空间也可以带给参观者全新的视觉体验,可以更好的调动观众的气氛。正如文献展的艺术总监罗格・比格(Roger M.Buergel)所说,“建筑也是种媒介,它能让一个人产生飘动感,也能让一个人感到压抑。特别是观众在与展品刚建立一种关系时,需要一种轻松的和愉快的东西,而色彩则有利于制造这种气氛。”
对于展示空间的改造和革新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策划人、画廊和美术馆所密切关注的领域。以往的革新者们都是从展览空间本身,以及作品和展出空间的关系入手,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尝试。例如,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 将自己所有作品的模型放在一个行李箱中而制作出来的“行李箱美术馆”。亚历山大-多纳尔(AlexanderDorner)在l922年出任汉诺威美术馆的馆长时,邀请包豪斯的艺术家里斯提斯克(Lissltzk)设计了一个关于抽象艺术的陈列室――“抽象的盒子”(Abstract Carbinet)――这个陈列成为20世纪最经典的展览陈列之一。还有,汉斯・乌里奇・奥布里斯特(HansUrich Obrist)的“缩微博物馆”(NanoHuseum)――1996年汉斯和德国艺术家汉斯-彼得・费尔德曼(Hans PeterFeldmann)联合制作了个便携式的美术馆。这个美术馆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盒子,但也是个艺术家或者策划人可以携带,并向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展示的小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也在展馆空间的尝试与探索上取得了成功。我们的国家馆是由排满生锈油桶的军械库和散落着果树的处女花园组成。客观条件上,我们没有威尼斯水巷中那波洛克式的贵族居所豪华与精致,也没有其他国家馆拥有规整的白墙和富余的空间,甚至我们的位置也是在参观路线的“终点”。但是,实践证明,中国策划人和艺术家却并没因为展示空间的局限和特别而受到不利影响。相反,2005年和2007年两届国家馆展览的成功举办都让东方智慧与东方艺术在亚平宁半岛上独放异彩。
当然,尝试与探索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挑战固有的习惯与模式也并非每次都能成功。本届文献展上专门设计搭建的露天场馆Aue-Pavilion就是一个大胆的冒险。这个坐落在草坪上的“温室大棚”由法国巴黎的建筑设计公司Lacaton&Vassal设计。远看像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房,被称为此次文献展的“水晶宫殿”(the CrystalPalace)。这个由人工合成材料组成的展出空间仅仅服务与此次展览,展览结束后便会被拆除。因为展馆的这种临时性,不用考虑其日后的实际使用价值,使得建筑师们在设计上就更能尽情发挥想像力。但是,展示空间无论如何的前卫与新颖,如果脱离了所展示的作品,那么也就不过是一个建筑空壳而已了。
走进这个“温室大棚”,参观者会对眼前的作品“一览无余”――因为在这个似“U”字型的空间里,没有任何特意的对于建筑空间的分割与阻断。97件作品完全是依靠它们各自的创作形式和展览方式而彼此区分。而展馆墙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几个巨大的通风设备在不停的运转着,发出嗡嗡的声响,似乎是在竭力让自己的声音也融入到附近艺术家的录像作品中,从而成为文献展的艺术员。
在这个展示空间中,没有人们熟悉的白墙,没有高高的屋顶,更没有其他展馆中的大理石或者木制的地板。参观者在低矮的空间中,脚踏粗糙的水泥地面,周围环绕的是看上去廉价的窗帘和低劣的照明系统。压抑与沉闷、拥挤和无序――是这个“温室大棚”给你的感觉(或许也是因为这里是本届文献展中作品展示最多一个区域吧)。欣慰的是这个展厅的通风系统可以让在骄阳中步行到这的参观者感到一阵清凉。“看上去很美”是这个在蓝天碧草间的展厅给人的印象。
客观条件带给参观者的不适感也许反而激发了大家对于作品的关注热情。走进这个展馆,你不再会被室内彩色的环境所影响,不再会被建筑精致的内景所吸引,不会再去顾及展览的布局,你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在这个满是作品的丛林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径。
东方与西方的交流在“过去”和“现代”中呈现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在“传统”与“当代”中进行
在计划卡塞尔行程之前,我很希望可以有点空闲时间去威廉高地宫博物馆(Huseum Schloss Wilhelmshaohe)看看。该博物馆坐落于卡塞尔威廉高地公园(Kassel Wilhelms hoheHiqhland Park)中,由古典大师画廊、古董收藏馆和白岩建筑侧翼(WeiBensteinflu qe])三部分组成。在这里收藏着诸如法兰德斯(Fla nders)画派、伦布朗(Rembrandt)、鲁卡斯(Lucas)、范・迪克(van Dyck)等欧洲艺术史上重要大师的作品。毕竟在国内学习欧洲美术史的时候,我是没有机会可以亲眼目睹大师们的真迹的。
同时,这座博物馆吸引我的地方还在于其前身是十八世纪的皇室宫殿,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在这一时期风靡于欧洲。虽说身处德国不能到柏林感受一下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的恢宏是一种遗憾,但在卡塞尔的皇室宫殿里转转也未尝不是一种补偿。
机缘巧合,本届卡塞尔文献展将威廉高地宫博物馆(Museum SchlossWilhelmshohe)选为了主要的展览场馆之一。这也是这座古典博物馆第一次参与到了当代艺术的展览之中。但这也让我疑惑,“在一个满是古典主义艺术作品的博物馆中会如何展示当代的艺术作品呢?是干脆将原来的馆藏腾空?似乎客观条件并不允许这么做吧?……”
在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我怀揣着无数的疑问搭乘着卡塞尔的1号有轨电车前往这座向往已久的博物馆。当电车结束了在市中心楼字间的穿行后,突然窜进了一片树林。车上几乎所有的游客都顿时兴奋起来。大家似乎都很惊讶被盟军轰炸过的卡塞尔竟然会有这么一大片茂密的人造树林。满眼的葱葱郁郁,加之窗外飘洒的飨赣辏坐在电车中的我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童话世界。
走进这座古典主义的艺术殿堂,我手中却拿着是当代艺术展的地图;穿梭在幅幅古典大师的绘画之中,我心中却惦念着当代艺术家的名字。当我着迷的欣赏着伦布朗的油画时,一件文献展的作品会突然跳入眼前,似乎在提醒你“该回归正题了”。可是当我非常急切的找寻着文献展艺术家的作品时,却总是在挂满了鲁卡斯等大师作品的展厅里迷路。――这是让我感觉最奇妙的文献展展馆。
当然,除了“散落”在博物馆的一些文献展作品外,策划方还是在这个布局紧凑的博物馆中安排了一个长廊式的空间集中展示了十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在这个精致的黑暗展馆中,专业的灯光为参观者一丝不苟地照亮着每件作品。虽然在这个展馆中展出的艺术家作品并不是很多,但却清晰而明确地向参观者表达着文献展对于“历史与政治”、“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思考。
在威廉高地宫博物馆(MuseumSchloss Wilhelmshohe)展出的作品,既有当代艺术作品,也有古代的艺术文献。在这里,你会看到五、六个世纪之前波斯的细密画。当我不禁感叹波斯艺术中华丽的色彩和优美的线条时,很惊奇发现了其中竟融合有中国传统水墨画中对云、山、树、水的描绘技法。难道这是元、明时期海陆 “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还没来得及多想,我又被玻璃展柜中的一份对宋、元、明、清时期不同工艺品的说明性的文献所吸引。在这个系列中,一面是用规整的毛笔小楷记录着每一件东西的详细信息,同时在旁边配有一幅幅描绘精致的彩色水墨图样。从宋代官窑的瓷器到明代的五彩舍利塔,这份文献都非常严谨的~说明。同时展出的中国古代艺术品还有清康熙年间的木制漆雕。
除了这些,我还第一次看到了十六世纪阿拉伯书法家Hadl Maqsud以伊斯兰“苏鲁体”(Thulth,即三一体)的书法原则所书写的作品。历史上,这位书法家曾经到访过印度,其艺术风格对莫卧儿王朝时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同时展出的印度十九世纪的水彩画则让人们看到了欧洲绘画技法对于这个东方古国的影响。日本十九世纪彩色木刻版画大师KatsushikaHokusai的作品也很精彩。
环顾展厅,参观者或是摘下眼镜仔细鉴赏着波斯的细密画,或是认真观察着中国瓷器的结构解剖图。大家似乎都沉浸在了历史的艺术文献中,而忘了自己手中还拿着当代艺术展的地图。而本届文献展的另一展馆文献展厅(Documenta-Halle)中,参观者则无需这么“麻烦”得盯着展品。在这里你只要抬头就可以看到挂在墙上的来自中亚古伊朗的挂毯。顶天立地的挂毯所展现的精美纹饰,让参观者啧啧赞叹,不停的拍照。而在这件挂毯周围展出的是艺术家Cosima vonBonin的装置作品《放松,这不过是鬼(Relax it's only a ghost)》。这件在展厅铺开了的作品,既有被放大了的章鱼,也有各种加工改造过的可爱动物形象。而最夸张的是艺术家Peter Friedl的作品《动物园的故事(The ZooStory)》。这件作品实际是一个长颈鹿的实物标本。“温室大棚”Aue-Pavilion也不例外,在满是现代艺术作品的空间中展出了十九世纪帕米尔高原的精美的棉丝刺绣品。
对于有着超过350万穆斯林移民的德国而言,本届文献展所展出的伊斯兰细密画和阿拉伯的书法作品,不仅向参观者展现了古代东方与西方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成果,同时也很好地反映了当下德国文化界对位于欧、亚、非枢纽敏感地带的中东在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思考。
在挂满了欧洲古典大师作品的博物馆中展出当代来自不同国度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作品,让古典大师与当代艺术家零距离的交流。同时,选取古代东西方艺术中关于爱情、战争、神话与宗教内容的绘画文献,从人文、政治和历史的角度回应了从古至今艺术创作中恒久不变的主题。或许,这种让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在过去和现代的艺术品中呈现,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在传统与当代的空间中进行的方式,能够更好的让参观者在不自觉中就参与到了文献展对“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政治”等方面的思考之中。
不到千分之五的“著名艺术家”与一半以上的“女性艺术家”
五年 次的卡塞尔文献展或许是个向世人呈现世界著名艺术家作品的殿堂。而对于第一次参观文献展的我而言,更是希望可以在这个重要的展览上看到那些“震耳欲聋”的作品。但当我手拿地图走进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Museum Fridericianum)时,发现自己不仅对看到的作品感到陌生,就连对照了艺术家的名字后都几乎没有什么似曾相识的感觉。我时不时心虚地四下张望,时不时摊开整张艺术家名单拼命找着自己可能见过的名字。无独有偶,与我随行的策划人团队中几乎所有的“同行”要么在空闲时间互相询问着陌生的人名,要么认真阅读着手中的画册。而我似乎比他们还知道得多点――除了德国的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和别世不久的极简主义女艺术家马汀(Agnes Martin)以及麦克雷肯(John McCracken)外,我还知道所有参展的中国艺术家。这个发现让我不禁感叹或许只有策划团队才是唯一全面了解这些参展艺术家的人。对于欧洲艺术界而言,这里的绝大多数的艺术家同样令他们感到陌生。
另外,当翻开画册中的“艺术家小传”后,我才发现今年的艺术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女性,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国际大展上女性艺术家可以和男性“平分秋色”也着实让人们看到了策划团队的用心。“安全过渡”――历史性、政治性贯穿始终的文献展
离开亚平宁半岛的熙攘人群,每个计划着前往卡塞尔的朋友或许都期盼着本届文献展能让这个肃穆的欧洲中部国家绽放异彩。但正如威尼斯双年展预展第一天那场“不期而遇”的大雨冷却了人们对于阳光灿烂的意大利的热情样,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也以一种德国式的冷淡和平静让预展在风雨中结束。
或许是由于文献展时隔五年才举行一次,或许是由于严肃和谨慎早已渗透到德国人的骨子里,所以本届卡塞尔文献展的策划团队虽然也会偶尔“放纵”一下――挑选了大量连欧美艺术界都备感陌生的艺术家,设计了将“白色方块”变成彩色的展厅――但最终,他们还是以冷静和严谨的方式造就了今年这届“平实”的艺术文献展。
或许是因为德意志民族的天生的思辨精神,加之半个世纪以前阿诺德・博德(Arnold Bode)所策划的第一届文献展在政治、历史和文化方面的思考至今影响深远,所以在52年后的今天,当罗格・比格(Roger M.Buergel)和诺雅克(Ruth Noack)夫妇接过策划文献展的工作后,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将他们对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如何对历史、政治和文化进行阐释的思考表达了出来,向世人呈现了今年这届“历史性”与“政治性”贯穿始终的艺术文献展。
或许,这就是今年文献展的独特之处;或许,这也可以看作是在三大重要的国际艺术展览“十年一聚”的特殊时期,卡塞尔的一个“安全过渡”。
2007,中国艺术界的“金猪年”
在2007年的6月即将过去的时候,很多中国的准父母们开始紧张掐算起自己“金猪宝宝”降生的时间;无数的学子开始焦急盼望着理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远赴大洋彼岸参展的中国艺术家们或许也会开始好奇地等待着国内外参观者对于他们作品的反馈。
“中国热”、 “中国年”已经被用得烂熟。但今年的卡塞尔还是将关注点放在了中国。当地一名中国留学生也惊讶电视台会选择中国古筝和长笛所演奏的曲子作为报道文献展的背景音乐。或许这要归功于艾未未的“童话”项目――从中国调来的1001位中国人让这个总人口仅有二十五万(还不及北京流动人口十二分之一)的德国小城倍感震惊。似乎在展览期间,每个走在卡塞尔街上的黑头发、黄皮肤的人都会被看作是“中国人”。当地人甚至会对来自韩国、日 本或新加坡的人说:“你来自中国吗?”
在参观展览的时候,你能看见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人都会主动坐在散布于几个展厅里的艾未未“童话”项目带来的1001把中国明式椅子。他们或是单纯为了休息,或是把椅子围成一圈来做讲座。来自明朝简洁而科学的椅子设计肯定会让奔波疲劳的人们感到舒服。四个世纪前我们的前辈就已经远洋,试图向世界展示中华大地的强盛与兴旺。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迅速崛起也早已将世界的目光牢牢的汇聚。如今,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胜过了世界对干我们的了解。所以,或许我们不用再为国际重要的艺术展上出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而“大惊小怪”了。
回想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中展示的是沈远、尹秀珍、阚萱和曹斐――四位拥有中国背景的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主题展的展厅“中轴线”上的五个暗房展示了杨福东的电影。主题展展厅两边的走廊所悬挂的十个巨大的投影屏幕上展示的是杨振忠的录像。
回想今年的卡塞尔文献展,艾未未、胡晓媛、林林和郑国谷的作品分别展示在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Museum Fridericianum)。卢昊、阳江组(陈再炎、孙庆麟和郑国谷)和谢南星的作品出现在Aue-Pavilion中。在Aue-Pavilion室外的草坪上高耸的是艾未未的装置。Neue画廊(Neue Galerie)中除了展示中国古代的艺术文献和作品,还展示了胡晓媛作品。威廉高地宫博物馆(HuseumSchloss Wilhelmshohe)里则悬挂了颜磊的作品。另外,艾未未《童话》项目中1001把明式的椅子被分区域摆放在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MuseumFridericianum)和Aue-Pavilion中。而那100l位受邀到文献展的中国人则在卡塞尔市里拥有一个由仓库改建的巨大的生活起居的基地。
篇3
关键词:《汽车营销与实务》;实训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85-02
《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是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一门核心职业技能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现代汽车市场营销观念,掌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的基本理论和营销技巧,培养学生应用营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汽车营销活动中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汽车市场营销策划和4S店汽车销售等岗位。该课程理论内容繁杂、实战性强、实训项目多,要提高学生掌握汽车营销理论及营销技能,必须结合理论教学,进行大量的实训环节训练。
一、实训环节在《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中的地位
实训教学环节,是指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目的,在学生学习了部分专业理论之后,由教师指导或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的、与专业内容相关的一些实践训练活动。通过这些实践训练活动,学生可以充分体验与消化专业理论内容,将课程所学理论与职业岗位所需技能有机结合,并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这一环节是学好这门课程必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离开实践训练环节的教学不能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六分位绕车介绍汽车的内容时,如果缺少实训环节,学生就无法体验本课程六分位绕车介绍的重要作用,也不可能掌握该技能。
二、设计适合岗位需要的实训模块
《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有十多章内容,如果面面俱到设计实训项目,学生学起来会很吃力,也抓不住重点。我们结合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市场调研,以培养学生的汽车营销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分析了学生将来的主流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通过与汽车企业专家联合开发课程,对本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按照汽车营销职业相关岗位职责的要求,设计了几个主要技能训练模块。
1.设计新车上市营销策划方案实训。汽车营销策划书编制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本营销策划方案设计训练是本课程的一个大型课外制作课题,其内容涵盖汽车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在课程开课时布置任务并做如下要求:①本策划方案的选题、制作以学生为主,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内容并完成。②要求学生以本地区汽车营销企业为对象,将自己虚拟为该企业的营销策划人员,面对南京汽车营销市场,为该企业制订新车营销策划方案。③本计划书内容尽量翔实,查找相关资料,字数不少于3000字。④内容与策划步骤如下图所示:
这个实训项目我们采用与《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同步进行的方式进行。在该课程开始的时候布置任务,把学生分成5人一组,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课程的基本内容后,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汽车营销策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分析目前汽车4s店的营销现状,针对某一个汽车品牌制作汽车营销策划书,可以在市场定位、市场竞争、企业形象、顾客满意、分销、促销等内容中侧重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进行详细策划。在完成了策划书任务后,还要用PPT进行介绍交流。这种实训方式,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市场营销管理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增强了社会能力。
2.参加南京每年一届的大型汽车展会实训。南京每年都会举办大型国际汽车展览会,展会面积10多万平米,每届展会都有近百个汽车品牌携逾千台展车参展,观众数十万人。我们结合本课程汽车促销手段及汽车广告应用等部分内容的教学,把展会当作学生的实训大课堂,把展会服务当作学生汽车营销课程的综合实训项目,每次都要组织学生参加南京大型国际汽车展会服务。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如市场调研组、现场服务组、观众引导组、业务洽谈组等,然后进行全轮换,以保证学生的综合能力锻炼。在展会筹备阶段,我们就让学生参与,他们自己与展会承办商联系,落实好每个学生的服务岗位及内容,做足参与展会服务的知识储备及心理准备。在车展现场,同学们有的做汽车客户市场调查,有的参与展会布置,有的参加车展行政服务,都收获颇丰。参与汽车市场调查的学生学会了怎样设计调查问卷、怎样与顾客接近、怎样做访谈、怎样与顾客沟通等应用技能。如展会现场的问卷设计要注意:①问卷中问句的表达要简明易懂、意思明确。②调查问句要有亲切感,并要考虑答卷人的自尊。③调查问句要保持客观性,应设多项选择,避免有引导的含义,应让被调查者自己去选择答案。④调查问卷要简短,以免引起填表人的厌烦等。参与这样的大型汽车展会服务,不失为开阔学生汽车知识眼界、了解国际汽车技术发展动态、学习并参与社会汽车促销活动的绝佳机会。同学们把自己置身职场,认真、高效地完成了实训任务,这种实训效果绝非院内实训可以替代的。
3.汽车特许专营店(4S店)体验实训。汽车特许专营店的许多岗位都是本课程的目标岗位,所以,本课程必须紧密依赖汽车特许专营店这个主要教学资源开发实训项目。本课程所介绍的大多理论都可以在汽车特许专营店得以实践。实训项目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销售服务与售后服务,学生进入店后一般可以由店内有经验的销售人员直接指导学生。具体实训项目及内容如下述。汽车销售类实训项目有:①客户接待、需求分析。利用现有工具,如客户欢迎卡、需求分析表等,完成以客户为导向的销售流程。②潜在客户管理。对需要跟进的潜在客户及时回复,联系潜在客户。③产品展示、试乘试驾。引导客户体验产品展示和试乘试驾。六分位介绍或利用现有工具如演示录像、展车全面提供信息。④交易洽谈。解释销售产品的价格政策,强调经销商服务的附加值。⑤付款服务,交易达成。⑥交车服务。交车前文件准备:PDI检查程序文件、交车客户预约、车辆点交试车及售后服务说明等。售后服务类实训项目有:接待前来送修或咨询的客户。问明来意,检测诊断,接待厅商洽。简单介绍公司维修服务内容和程序,填写“维修预约单”呈交客户,业务洽谈承诺维修质量与交车时间。向客户明确承诺质量保证,向客户介绍质量保证的具体规定,办理接收修车手续。接收客户随车证件、送修车,对车的外观、内饰等作一次视检,登记油表、里程表标示的数字。与车间接车人办理接车签字手续,通知客户接车;作好相应交车准备,通知客户接车,交付结算。客户档案管理:客户有关资料、客户车辆有关资料、投诉情况等。
4.院内场景模拟实训。本课程结合理论内容的院内场景模拟实训简单、方便、易组织,应当多多开展。我们目前开展的场景模拟实训项目主要有:①汽车客户关系管理。目的:让学生亲身领会如何通过客户来电留下客户信息,建立客户资料库,为后期销售做好准备。操作:扮演客户的学生打电话到经销商展厅,扮演电话接听人员的学生根据需要了解的信息和客户进行沟通。②汽车展厅销售技巧。模拟汽车客户接待流程。目的:让学生亲身领会展厅接待的各个流程,准备、接待、需求分析、展厅汽车销售6方位法、成交等。操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人,共同设计销售话术。要求每人根据6方位进行产品演示,演示控制在10分钟。
《汽车营销与实务》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皆有较高要求的课程,在进行该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时,应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将课程实训内容设计与理论教学要求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实训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长将来岗位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叶志斌.汽车营销原理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4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5月24日推出展览“戴汉志:5000个名字”。 此次展览囊括了大量文献资料和艺术作品,以回顾展的形式旨在铭记和检视戴汉志这位曾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史进程的重要角色的生平和工作。“戴汉志:5000个名字”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联合推出,此次展览也将分为UCCA(2014年5月24日至8月10日)和魏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2014年9月4日至2015年1月4日)两个现场。
戴汉志出生于荷兰,于1986年赴中国南京、后长居于北京,2002年去世,是一位杰出的学者、策展人和艺术经纪人,为奠定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基石做出了大量贡献。他所创立的新阿姆斯特丹艺术咨询公司为中国艺术家、国际艺术收藏家和策展人建立了沟通平台;与人共同创立的中国艺术文件仓库(CAAW)是国内最早的鼓励实验性艺术项目的空间之一;他在1993年策划的“中国前卫艺术展”更为影响深远,此展览是在欧洲举办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戴汉志:5000个名字”基于大量的访谈和文献等研究资料,试图完整呈现他的人生遗产,内容包括他曾支持过的重要艺术家和由他们所构成的上世纪90年代的艺术生态。本展遵循时间顺序将戴汉志一生中的各个标志性阶段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整理大量戴汉志的信函、文件、照片、曾编辑的书目、曾策划的展览和关于他生平的详实资料,在UCCA最大的展厅空间内呈现,同时展出一系列曾与戴汉志密切合作或在其研究范畴内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展览标题指向一个戴汉志生前未能完成的开创性项目:一部未曾出版的词典,收录有逾5000个――几乎所有出生于1880年至1980年之间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的名字和介绍,这个庞杂的资料库就存在他的个人电脑里,编译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界的展览和出版史。正如策展人玛丽安娜・布劳沃所言,“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意识到戴汉志对中国艺术界的重要性,作为策展人和艺术经纪人,他努力在中国和西方的艺术系统之间建立联系,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而在他电脑中发现的这部令人震撼的词典,则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他的遗产,戴汉志生前未能将其设计成册并付梓出版,在本展中,人们可以看到它的数字版本。目前,我们正在筹建一个基金会,旨在维护戴汉志的遗产,初衷之一即在于研究这部词典并列入出版计划。”(编辑:王针)
篇5
本标准给出了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指南。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他档案馆的社会教育工作可参照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JCJ 25―2000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JCJ 66―91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national archivespatriotismeducation base
指经各级党委、政府或者相关部门批准命名、公开挂牌,由国家档案馆管理,以馆藏档案为主要资源,向社会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省情、市情、区情、县情教育及科技文化知识教育的活动场所。
3.2 基本陈列permanentexhibition
指以档案原件或复制品、仿制品的陈列展出为手段,揭示档案馆馆藏,系统反映馆藏特色,内容相对固定,在馆内常年展出的方式,是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基本活动形式。
3.3 专题展览specialexhibition
指主题比较单一,举办时间相对较短、地点灵活的展出方式,是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
3.4 网上展览onlineexhibition
指利用网络技术,以数字化展览形式展出的方式。
3.5 流动展览circulatingexhibition
指利用活动展板将基本陈列或专题展览等转化为可移动展览的展出方式。
3.6 辅助展品assistantitemondisplay
指用于辅助说明基础展品的材料,包括图表、照片、拓片、模型、沙盘、绘画、布景箱、景观等辅助材料。
4 总则
4.1 基本原则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的各项活动应有利于传播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提高公众素质,促进文化交流。
4.2 工作要求
挖掘馆藏档案的社会教育价值,结合档案的特点开展活动。
4.3 活动形式
以基本陈列和展览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多种教育形式。
5 机构职责
5.1 基本要求
明确档案馆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管部门,确立内部机构及职责,配备或聘请相关业务人员。
5.2 机构设置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模等实际情况,设立陈列展览、教育工作等业务机构。
5.3 主要职责
5.3.1 负责基本陈列和展览的研究、设计、制作、布置以及展品的采用、鉴定、研究、保管、保护等项工作。
5.3.2 负责社会宣传、观众组织、接待讲解及开展其他形式社会教育活动等项工作。
5.3.3 组织业务人员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岗位教育、继续教育等专门培训,并定期进行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相关知识等方面的学习。
5.4 人员素质
5.4.1 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
5.4.2 热爱档案事业和教育基地工作,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热心公众服务。
5.4.3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掌握档案学理论,了解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工艺美术等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
6 规章制度
6.1 制定要求
各项工作都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应随着实际工作的变化对之及时修订。
6.2 爱国主义教育管理制度
6.2.1 明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层级。
6.2.2 确定各个工作环节、内容,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
6.2.3 提出工作人员的岗位教育及继续教育要求。
6.2.4 明确监督检查内容、方式、时间和奖惩规定。
6.3 展品征集移交制度
6.3.1根据展览主题,向社会广泛征集档案、资料及其他形式的展品。
6.3.2 对所选用的展品进行登记造册,填写《选用展品登记表》(见附录A的表A.1)。
6.3.3 展览结束后,将展品移交给保管部门妥善保管,移交时要填写《展品移交清单》(见附录A的表A.2)一式二份。
6.4 展品管理制度
6.4.1 建立展品总登记账(见附录A的表A.3),详细登记每一件展品,准确描述其珍贵程度、利用情况、完整情况等各方面特征。
6.4.2 展品展出应符合有关档案开放、著作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6.4.3 展品应保持历史原状,对内容和形式作出人为改动的,应予以注明,严禁伪造。
6.4.4 复制品、仿制品应加标注,并与原件分类登记,注明参见号。
6.4.5 展出档案原件应有严格的防护措施,有效控制温湿度、日光与紫外线照射及有害气体等。
6.4.6 定期对展品进行检查,发现损伤、丢失等问题应及时报告,妥善处理。
6.4.7 展品的调整、移交和借出应经分管教育基地的负责人签字批准。
6.5 展厅管理制度
6.5.1 展厅环境的温湿度及防潮、防水、防光、防烟尘、防有害气体、防虫、防鼠和防盗等防护工作,按JCJ 25―2000第5章(见附录B)规定的要求进行。
6.5.2 展厅内不应存放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及其他有碍展品安全的物品,严禁吸烟和明火。
6.5.3 定期清洁展厅卫生,保持展厅整洁有序。
6.5.4 应每日检查展厅安全,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处理。
6.5.5 维护参观秩序,保持展厅安静。
6.5.6 制定符合实际的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的疏散预案,保证观众安全。
6.6 展览审核制度
6.6.1 所办展览应经档案馆主要负责人审核批准。
6.6.2 重要题材的展览应报当地宣传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6.7 展览开放制度
6.7.1 向国内外公众开放,全年开放时间不应少于300天。
6.7.2 免费向未成年人、军人、老年人、残疾人开放。
6.8 接待讲解制度
6.8.1 接待服务主动热情,使用文明、规范用语。
6.8.2讲解员在岗位上应着装整齐,佩带标明身份的胸卡。
6.8.3 讲解员应使用普通话进行讲解,保持语言和举止规范。
6.8.4 基本陈列和展览应提供全面准确的文字说明和针对不同观众的讲解词。
6.9 文件归档制度
6.9.1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履行职能、进行管理等各项
工作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载体文件材料都应归档保存。归档内容包括:――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如请示、批复、报告、协议、工作计划、总结、规章制度、展品登记、统计账目及管理材料等;――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如各类展览策划方案、展览大纲、设计样图等;――服务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如参观登记、领导与来宾重要题词签名、观众意见簿、观众数量统计、有价值的观众意见和媒体报道材料等;――各项工作中形成的照片、录音、录像、电子文件、实物等非纸质材料;
6.9.2 归档要求和归档时间按照国家和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发的有关规范执行。
6.10 其他制度
根据需要建立相应的展品保险、代保管、暂借、出入库、运输以及全过程展品监控保护等制度。
7 档案展览
7.1 基本原则
按照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在一定环境内以档案或相关资料为主要展品,配以适当辅助展品,实现进行直观教育、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功能。
7.2 基本陈列
7.2.1 以展示馆藏精晶和地区特色作为主题,充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7.2.2 按照一定逻辑关系编制大纲。
7.2.3 围绕主题选择馆藏档案为主要展品,并辅助以其他展品。
7.2.4 设计展具,如:展柜、开放式陈列柜等。
7.2.5 根据主题、陈列大纲及展厅空间,运用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科技等手段,将展品、文字等有机组合,使之能够鲜明准确表达主题,提高教育感染力,充分展示馆藏特色。
7.2.6 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常年展出,根据馆藏变化情况,定期对展品进行调整、补充。
7.3 专题展览
7.3.1 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重大纪念活动和社会需求,根据馆藏相关内容,确定主题。
7.3.2 主题应多元化,注重实效和时效性,规模适度。
7.3.3 展品选择精当、适量,以档案为主,可利用有关资料、复制品、照片、模型、多媒体等辅助展品。
7.3,4 可与其他单位、组织合办,扩大宣传范围,加强交流与合作。
7.3.5 可引进、复制有特色、受欢迎的展览。
7.3.6 可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或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及社会公共场所展出。
7.4 网上展览
7.4.1 除将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制作成网上展览外,还可根据需要专门制作,主题可涉及馆藏各个方面。
7.4.3 选择本馆馆藏档案资料,配以外部的各种教育信息。
7.4.3 独自承办或合作举办。
7.4.4 采取适合网络特点的艺术形式。
7.4.5 在本档案馆网站或公共网站、政府网站上举办。
7.4.6 展期符合网站管理需要。
7.5 流动展览
7.5.1 根据需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本陈列、专题展览,或其他单位的陈列、展览,全部或部分复制成可移动展览形式。
7.5.2 以活动展板、挂图等为主要制作方式。
7.5.3 到公共场所、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等巡回展出。
7.5.4 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增加、减少展板等方式,调整展览内容。
8 其他活动
8.1 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和特色,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适合活动对象特点的、除展览之外的多种活动,深化教育效果。
8.2 专题讲座、讨论、报告会
8.2.1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条件,以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据,结合馆藏或展览,确定主题,聘请专家、学者主讲,或组织互动活动。
8.2.2 选题广泛,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教育、历史知识教育、科普知识教育等。
8.3 征文比赛、演讲
8.3.1 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的各项活动作为主题。
8.3.2 可与当地的宣传、教育部门,共青团、工会组织、新闻媒体等组织联合举办。
8.3.3 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对参与者及优胜者给予鼓励。
8.4 党、团、队日
8.4.1 联合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等,充分利用党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人学、人队、入团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举办主题活动。
8.4.2 活动形式主要为参观、座谈、交流等。
8.5 夏(冬)令营
8.5.1 利用假期举办,以未成年人为主要活动对象。
8.5.2 以在校学生为重点,进行活动的宣传组织。8.5.3 活动形式包括参观、动手操作、记日记、交流等。
8.6 多媒体教育
8.6.1 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等场所播放电视片、幻灯片等,作为辅助教育形式。
8.6.2 可单独或与具有制作权的部门合作制作录音节目、拍摄电视专题片,在电台、电视台播放。
8.7 利用网络技术开展网上教育活动。
9 服务规程
9.1 服务目标
通过为观众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全面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
9.2 宣传组织
9.2.1 采取多种方式,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体,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教育特点和功能、组织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以及与公众的文化交流等。
9.2.2 与学校、部队、社区等开展共建活动,每年都应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稳定并逐年提高观众接待数量。
9.2.3 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同时,将未成年人作为宣传组织重点,使其接待数量不低于年接待总量的25%。
9.3 接待参观
9.3.1 接受集体预约参观。
9.3.2 指定专人全程接待集体参观。
9.3.3 征求观众服务需求意见,填写《观众需求服务表》(见附录A的表A.4),及时准确予以落实。
9.3.4 讲解员提供现场服务,并宜针对不同观众进行不同层次的讲解。
9.3.5 讲解员应按要求规范讲解,并宜根据实际情况,对讲解内容,解说语言、语速、语气、语音等进行调整。
9.4 跟踪反馈
9.4.1 认真做好参观人数、人员构成等项目的统计工作。
9.4.2 发放、回收《观众调查表》(见附录A的表A.5),收集反馈信息。
9.4.3 采取口头调查、直接观察、开座谈会等直接调查方式获取反馈信息。
9.4.4 通过进行抽样调查、整理观众留言等间接调查方式获取反馈信息。
9.5 研究改进
9.5.1 分析反馈信息,对所开展的活动及相关工作进行评估。
9.5.2 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10 场所、设施和环境
10.1 基本要求
应具备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场所和设施,并应满足开展活动和对外接待的基本需求。
10.2 场所
10.2.1 具有开展活动所必需的展厅、教室等场所,展厅面积一般不低于200nf。
10.2.2 展厅之间的空间组织应保证陈列展览的系统性、顺序性、灵活性和参观的可选择性。
10.2.3 展厅的面积、分间应符合灵活布置展品的要求。
10.2.4 展厅单跨时的跨度不宜小于8m,多跨时的柱距不宜小于7m。室内设计应考虑在布置陈列展览装具时有灵活组合和调整互换的可能性。
10.2.5 展厅的室内净高除工艺、空间、视距等有特殊要求外,不应低于3.5m。
10.2.6 展厅的地面应采用耐磨、防滑、易清洁的材料。有条件时宜选用有利于减轻观众步行噪声的铺地材料。
10.2.7 人行通道便捷通畅,宽度不应少于3m。10.3设施设备
10.3.1 配备举办展览所必需的装备装具、展品储藏和保护设备,以及教学所需的桌椅教具等基本设备。有条件时宜配备多媒体教育设施及保证档案原件安全的复制设备。
10.3.2 配备适用于展厅、展品的消防器材及防火、防盗报警装置。
10.3.3 配备控制展厅温湿度、洁净度和均匀度的空气调节系统。
10.3.4 根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模或日平均观众流量,设置满足观众基本需求的服务设施,如:咨询服务台、休息室、饮水处、卫生间、停车场等。
10.3.5 设置为特殊人群服务的基本设施,如:无障碍通道、满足残疾人需要的卫生间等。
10.3.6 设置开放区与档案馆库房、办公区相隔离的设施。
10.4 环境
10.4.1 除特殊要求全部采用人工照明外,普通展厅应根据展品的特征和陈列设计的要求,确定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合理分布和组合。
10.4.2 展厅内应防止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采用人工照明时宜选用白炽灯。
10.4.3 展厅的一般照度应根据展品类别确定,推荐值参照JCJ 66―91第四章第四节第4.4.3条表4.4.3(见附录C)执行。
10.4.4 展品尤其是原件展品,应防止阳光直射。
10.4.5 对活动场所内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灰尘和有害气体不能超过有关标准,其浓度限值应参照JCJ66―91第四章第五节第4.5.1条表4.5A(见附录D)执行。
10.4.6 绿化设计宜选用有利于降温、滞尘、净化空气的树种,不应选用易生虫害和飞花扬絮的树种,并应防止紧贴展厅建筑的散水坡或排水沟种植。
10.5 管理要求
10.5.1 设置参观导向标识,标明开放时间、参观须知、安全疏散通道、参观路线图等。
10.5.2 定期对活动场所和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换,确保设施完好有效、疏散通道畅通无阻。
篇6
(一)管理不足,重视不够
由于中小型企业尚在发展中,难免存在不足,最突出体现在安防展销会上。安防企业一般会参加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安防展销会。国内展销会上,中小型安防企业偏多,其整体形象、产品、管理等在会场上就可见一斑。为获得好效果,企业往往会在产品开发、展览策划、品牌包装以及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上不惜血本,但收效甚微。环顾展销会,产品与产品之间区别度不大,仅能从企业标识识别;展厅布置也没有传达出企业的形象与精神。投入远大于收益,没有达到传递完整的企业形象、扩大知名度以及商业获利的目标。
(二)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企业规模小,导致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小,科研资金紧张。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发展中的限制因素,也导致产品开发的基本流程无法正常进行。同时,一些中小型企业为了赶紧推出产品,往往不按流程,不顾市场环境,盲目生产,且由于技术薄弱,技术部门往往会选择回避一些问题,不求创新,只为能尽快完成任务。正是上述原因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只能打价格战。相应的,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从而无法继续吸引人才,提高科研水平,而陷入恶性循环。
(三)产品缺乏竞争力
如果说企业的管理、视觉识别系统、服务等是企业的软实力,那么产品才是企业的硬实力。客户对于企业最直接的印象来自于企业的产品。然而,中小型企业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为了能够尽快在市场上站住脚跟,便急功近利地向市场投放产品,这些产品的基本功能与市场上已有的类似,但在外观设计上,由于周期短,人员少,便选择模仿。这种快速诞生的产品首先是无法融合于企业本身,其次是无法推出后续产品,最后是给用户造成了不良印象。短期内,可能会有收益,但从长远来说,却是百害而无一利。
二、数字化设计管理的改进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依据数字化设计管理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引入理念,建立管理体系
中小型安防企业,相较于大公司而言,部门精简、机动灵活。但仍存在某些部门,如设计部门、制造部门不健全,需要外包的问题。因此大体上可以沿用国际大企业的设计管理方法,而在管理内部,则需要通过建立起完善的反馈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来提高企业自身部门内部与外部的沟通效率。通过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网络,将企业管理层、各部门、销售网络乃至用户整合一体,可以使企业及时获得信息反馈,缩短生产周期,增强竞争力。在数字化管理方面,则可以通过EPR(数字化设计管理企业资源计划)解决内部资源协商分配问题,和IIM(企业网上信息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解决外部交流需求。
(二)合理的战略点
中小型安防企业想要通过其产品获利,其产品需要在技术和设计两方面有所突破。技术对应着功能,设计对应着形式。功能和形式是探讨一个产品的永恒话题。从功能上来说,当今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如果想要研发新功能、新方式,则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不是容易的事。但从形式的角度来说就不同了,安防产品的外观、交互乃至服务方面都有很大的设计空间;不同企业的产品可能功能一样,但其形式却不一样;并且相对于开发新功能来说,较为容易一些。所以,中小型安防企业应该注重设计,并以此来带动技术研发,达到良性循环。为此,可以采取企业设计部门引入国内外的设计大师,或者采取和高校、设计公司、研发机构等合作的方式。比如武汉大学和深圳市汇生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将学院的科研、理论长处与企业的实践强项结合在一起。随着企业不断壮大,可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设计部门,使外包的设计逐渐内部化,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全面设计
在设计产品时,运用CAID(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技术,在实际制造前,真实模拟设计出产品外观、结构等,而进行工程分析和测试,以缩短生产周期,保障设计质量,降低设计风险。
1.整体性设计。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首先应该确立企业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出一套企业识别系统,包括公司标识、标准字、标准色等。在统一的标准下,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的形象明确完整地传达,树立可靠优质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也可为产品开发、形象推广提供母题。2.沿用标准的设计流程,即计划、概念开发、系统水平设计、细节设计、测试和改进、产品推出6个阶段。先根据企业现有情况,结合市场调查,整体评估立项后,再通过搜集客户需求、竞争产品情况后进行初步概念设计,随后深入设计,到制作样本,其间不断进行优化改进,没有问题后推向市场,并注意搜集客户反馈评估,以便后续产品开发。每一步所获得图像、数据都可纳入资源数据库中,方便数字化管理。完整进行6个阶段,可以使企业有效避免资源浪费,降低风险。
3.注意根据功能、受众等将产品分类、分层,建立纵向梯度和横向系列,并通过产品设计体现出来,保证区别性和企业关联性。如霍尼韦尔公司将其安防产品主要分为门禁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和智能社区系统四类,并在此之下又细分。其中,单就门禁控制系统下属的读卡器一项中,又分有多个系列。又如,定位经济型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读卡器的OmniClass家族系列、定位为高端稳定的感应式读卡器OmniProx家族系列等。各系列间由于定位的不同,外观区别大,而家族内每一款产品的区别基本只是在视觉比例上,而配色、材质以及设计元素上则保持统一。
4.具体产品造型设计。对于中小型企业,在产品推出的初期,可以采取依据企业标志,抽象提取出设计符号语言的方式。提取出的符号运用到产品造型设计之中,一方面保证了设计的统一性;另一方面,也可对客户进行潜移默化的视觉传达,加深其对产品品牌和企业的理解;再者,也可以保证设计的独创性,不易被模仿。以笔者为深圳汇生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的一款门禁读卡器为例,提炼其公司标志的元素,融入读卡器外观设计之中,以不同材质的对比来强调线形和品质。综合运用诸如犀牛、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多次模拟尝试,以满足工程需求。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展示设计空间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62-02
展示设计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设计对空间的应用能够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沟通的窗口。展示设计在活动要求下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与参观者进行思想沟通,以不同的空间利用形式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因此,对于展示设计特征、空间营造手法的研究,对于促进展示设计应用,深化展示设计艺术性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一、展示设计的基本特征
在空间中的展示设计主要包含了人、展示环境、时间、展示物件四个重要的条件元素。展示设计在实际设计环节中重点关注的是人在展示设计中的感受,注重以人为本的原t。从展示设计的整体上分析。展示设计同时也是一项时空艺术设计。展示设计与一般的艺术设计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征,如,综合性、科学性、思想性、体验参与性特征。
1.综合性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逐渐研发,展示设计能够通过对声、光、电、多媒体等新兴技术为人们营造出特定的空间氛围,该种空间设计形式能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感悟,实现二维、三维空间营造。在展示设计中所涉及的技术多种多样,如视觉传达技术、艺术审美、信息技术、环境心理学、营销策划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应用了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得展示设计符合美学、环境学、力学等要求,因此说展示设计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科学性
展示设计目标明确。是在清晰掌握了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设计材料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策划,与市场调研结果相互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同时展示设计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其设计产品环节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上,如利用当期最为流行的设计材料、数字信息技术等。展示设计在空间的规划上,以工程学为基础,参考机械学、建筑学等基础理论,力求交互展品展示的有效性。
3.思想性
众所周知世博会是最为典型的展示艺术。其展示设计不仅能够体现出时展的方向,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展示设计经过多年的演变与优化。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形式上以及在思想表达上赋予了人们新的思想。
4.体验参与性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交互的频繁,展示艺术在博物馆、展览会上的应用。能够集中体现展品的艺术性。并且借助展示设计实现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在交互式的展示设计环节中。观众能够借助展示操作方法接触展品。使得展品可听、可触、可尝。因此,展示设计具有较强的体验参与性。
二、展示设计的空间营造与处理手法
展示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重点在于采取何种方式实现空间的营造,空间意境的表达,既可以借助实景进行表达,也可以借助虚景进行表达。并且在空间的实际营造方面,需要注重空间展示设计之间的相互渗透等。
1.实景空间
展示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实景空间的展示,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画面场景的展示模拟。将场景中的状态完整地表达出来。如,在很多历史性质的展馆中,可见很多实景空间展示设计。该种设计既可以是当时历史的一瞬,也可以是多个历史瞬间的重叠。该种设计使得参观者能够从实景空间设计中感悟到故事情节,再加上相应的故事陈述,创造出一种时间穿梭意境。实景空间设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真实,真实的画面最为质朴但是也最具有代表性,强化人情味和个性化,使得参观者能够触景生情,唤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锦州抗美援朝英雄纪念馆中,其空间背景就是战士奋勇杀敌的画面,画面栩栩如生,耐人寻味。雕塑背景以石雕为材料。一比一还原人物形象。使得前来参观的游客不禁肃然起敬。
2.借景空间
借景空间中的展示设计则与实景空间设计不同。借景空间设计手法在建筑、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较多,由于借景的方法有很多,将其运用得当,能够在空间的展示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借景的手法通过物体之间相互借映,扩大观众的心理空间。如通过投影后者是虚幻意境。从不同的反射角度塑造出比较有趣的空间。使人的思想意识中产生“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感受。该种手法比较奇妙,在交互式展示设计中应用广泛。此外,开窗借景、开门借景、全透、掩映等手法,能够将空间信息展示出来,并且达到了空间渗透的效果。
3.共享与渗透空间
展示设计空间营造手法中。共享与渗透空间营造方式比较特殊,该种空间营造手法在大型的空间中应用比较多。借助对空间的调和、开敞、围闭等方式的矛盾处理,实现空间中的声音和光照。大型空间比较宽敞,在进行展示设计的造型上比较丰富,如通过造型的叠加、色彩渲染等产生大空间的展示效果。并且借助富有层次性的设计,使得展示空间的隔离不断,意境相连。同时经过共享与渗透的空间设计手法,使得空间借景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展示出“人看人,人看物”的心理诉求。
4.拟人空间
在展示设计中。当实物实景不能表达出空间的意境时。需要借助其他外在的物象进行空间含义表达。拟人的空间表达手法比较特殊,常见的拟人表达方式有:象征、隐喻、幽默、夸张等。如宇宙、生命体是空间环境中的参照系,金色代表着希望与美好、和平鸽和橄榄枝代表着和平。在空间设计中增加了这些设计后。其空间的营造将会更加生动。
三、展示设计在空间中的创意表达
展示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实现其设计艺术含义的表达,关键在于创意手法,在展示设计应用中,应用感官的交错、空间信息的传达以及交互式的投影都能够实现展示设计创意表达。
1.感官交错
人对事物的了解并不是主要通过视觉来实现,还包含了听觉、触觉、嗅觉以及记忆等方式。一个失明的人,其听觉器官就会异于常人,对于声音比较敏感。失明人的听觉代替了眼睛观察事物,用耳朵去“看”。一个失去味觉的人,其在烹饪的时候,就会通过眼睛去观察用料,也就是用眼睛去“品尝”菜。这种基于感觉替代的方式,应用一种身体感官替代另一种身体感官去理解事物、了解情况,实际上也是想象力开拓的重要方式。借助该种感官交错,应用到展示设计当中,能够在原始的事物启发、暗示、诱导下,实现对形象的想象。
在2012年的科技艺术互动展会中。出展方应用全息影像、数字媒体以及声音恢复技术,对很多名画进行感官交错处理,使得这些名画中的人物穿梭时空,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走出画布。该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展示设计中,使得二维图画转换为三维图画。实现了另类的展示设计对空间的应用。该种技术在展会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轰动,加深了参观者对于名画历史背景的了解。同时在该次展会设计中还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研究人员应用xRF扫描技术分析伦勃朗画作《长胡子老人》时,惊奇地发现,在画作的最底层还有一幅未完成的伦勃朗自画像。而人眼是看不到该幅自画像的,借用该种技术,发掘出了另一幅大画作。
2.综合感官体验
展示设计在空间的应用需要充分地调动人的感官,如。既要包含视觉感官还需要包含听觉感官。要想营造出良好的交互展示体验,需要通过空间的合理性设计,使得参观者尽可能地接近展示物件。通过环境的营造来实现展示设计与参观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如,在一个服装展览会中,不仅需要陈列出五彩缤纷的服装,还需要通过灯光、文字等介绍,衬托出服装的优势。交互式展示设计不仅能够代表着社会形象的塑造,也是社会运转的油。展示设计对于空间的营造。能够借助变换的感官应用。提升展示的艺术性。
3.交互式投影
作为展示设计中的新技术,交互式投影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形象展示。交互式投影实际上是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投影现实技术,在特定的空间中,为用户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关注用户的感受。目前,vR设备在演唱会、真人游戏等领域中应用广泛,该种设备就是一种交互式投影设备,能蚪虚拟与现实、奇幻与真实融合在一起,使得用户的肢体动作能够与空间进行互动。
四、展示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实践
展示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实现空间环境烘托。以旅顺市东鸡冠山“旅顺风云展览馆”的展示设计为例进行分析。该展览馆的空间设计属于一种交互式展示型博物馆,在展示设计上需要秉持着灵活创意、经济合理的原则,重点突出景观中的特色。该展馆共有四个核心主题,分别为:旅顺沿革、旅顺沧桑、凝固的记忆、日俄战争在旅顺口。不同核心展出板块结构设计不同,展示厅内部的组合需要各具特色,衬托出主题特色。展区空间的利用需要与立体展品结构相互结合,保障展示设计视觉上的合理性。
篇8
[关键词]博物馆 非遗 宣教模式
一、非遗发展困境与非遗进博物馆
在我国,非遗传承一直以来面临着缺少总体性、前瞻性、长远定位与规划等问题,传承人人才断档、经费短缺、创新不足等也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硬伤。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公约》,2006年6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个国家级门户网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开通,6月10日举办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之后,我国首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太极拳博物馆(2009年)、北京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09年)等建立,全国各地纷纷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和兴建非遗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是人类保存记忆的重要载体,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具备强大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保护、保存和收藏优势、展示优势、坚实的观众基础等,非遗项目进博物馆,引发了博物馆对自身功能的重新定位,对社会责任的重新思考,对自有资源的重新整合。
二、非遗博物馆的分类
我国目前尚无国家级的综合性非遗博物馆,随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各省市已掀起非遗类博物馆兴建热,有的在原有博物馆基础上加以改造,有的新建专题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名称也很不统一,有专题博物馆、展(览)示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
这类博物馆包括地区性的综合非遗专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题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展厅。
1、地区性的综合非遗专题博物馆
这类博物馆命名和人员编制都比较规范,以展示地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大多为国有。如重庆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
2、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题博物馆
这类以某个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展示对象。性质较为复杂。有事业单位,企业自建,个人自建等。如昆曲博物馆。
3、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展厅
指依托保护中心、文化馆、原有的综合博物馆设立的非遗展厅。如北京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中心……
(二)民俗博物馆
此类博物馆采用民俗博物馆名称。如北京民俗博物馆、广州民俗博物馆等。 在展陈上与(一)类有交叉。
(三)传习所
此类博物馆包括国有的传习所 、私人设立的传习所和教育机构中的传习基地。
三、目前博物馆非遗项目宣教模式
博物馆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宣教模式是展览+教育模式。举办各具特色的展览,是一座博物馆赖以存活的“生命线”。每个博物馆在政府重视程度、资金扶持力度、自身努力程度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博物馆的策展能力、专业化水平及展览条件等也千差万别,因此,生命力强的博物馆,必然是在做好常设展、引进优秀展、与人合办展、举办流动展、开辟出国展方面走在前列的博物馆。除此之外,开发宣传资料、衍生品,设计送展和互动项目,开展各种利民惠民的活动(包括亲子活动、报告会、专题会、知识竞赛等)是博物馆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互联网+博物馆”更是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推向未来。
(一)展览+教育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一个群体、民族、国家的文化基因,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必不可少的文化信息资源。举办非遗展览对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保护工作的开展,从而更好地传承、发展、利用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非遗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的搭建,一定要根据自身藏品的特点,做好前期市场调研,整合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资源,推出具有厚重的历史感、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价值感、自觉的服务感的展览内容。要充分利用文字说明、实物、图片、图表、照片、拓片、模型及其他辅助展品,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子技术以及音象系统, 采用系统分类陈列法、复原陈列法(场景复原陈列)、景观陈列法、对比陈列法、集中陈列法、中心陈列法、连续式陈列法等陈列形式, 举办教育性、欣赏性、旅游性、科学性、娱乐性有机结合的精品非遗展, 是非遗博物馆宣传教育的中心环节。2006 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7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2009 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年的“巧夺天工――中国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等,因其展览内容的丰富性,展览形式的多样性,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
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类交流展览是博物馆跨地域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让不同肤色、不同地域的人群实现时空跨越和时空对话,共享文化盛宴,既体现了文化无边界,又彰显了博物馆的活力。因此,无论是引进优秀展、与人合办展、举办流动展还是开辟出国展,博物馆非遗类展览品牌的定位与策划成功与否,关乎宣传效果的强与弱。目前在我国已建立了中国博物馆展览交流平台,全国各博物馆机构可在平台免费自有交流展览信息,平台将通过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多种形式面向全球博物馆机构和推广。
(二)注重与观众互动体验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与非遗相关的博物馆大多依靠人(讲解员、拥有某种技艺的人、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表演)来弘扬传统文化,条件成熟的博物馆还借助各种媒介(虚拟投影、场景复原、非遗展演、手动传感器等)来促成教育活动的推广。具体来讲,有如下互动形式:
1、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非遗研究专家开展讲座
博物馆作为展示、传承、弘扬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性机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是其职责所在。公益性的讲座为传承人、专家与公众搭建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观众可以通过现场聆听、提问互动、观看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演示等形式加深对非遗的了解。
2、非遗原生态展演
博物馆可开辟一个互动体验区,让某种表演艺术、礼仪、节庆、传统技艺等原汁原味、动态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并有机会上台亲自体验。如广州民俗博物馆每周二、四举办的“粤韵飘香”粤剧互动演唱,只要有粤剧表演能力的游客都可上台合作表演。
3、与学校、社团合作项目
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社团的有益补充,可通过“走出去”开办讲座报告、曲艺专场演出、民间艺人现场示范表演、开展冬夏令营、举办手工体验活动、智力游戏等形式,发挥非遗类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三)通过虚拟投影、场景复原、幻影成像、手动传感器、视听欣赏、3D与4D影院、“数字博物馆”等方式
2015年,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与2008年颁布的征求意见稿不同,旧版中,博物馆的三大目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新《条例》则变为:教育、研究和欣赏。“教育”目的被提到首位,意味着博物馆在公共教育上将肩负更重要的使命,数字化时代下的博物馆教育亟需转变观念,从多层面营造“学习型博物馆”。 虚拟投影、场景复原、幻影成像、手动传感器、视听欣赏、3D与4D影院等方式顺应了观众特别是年青一代的文化消费需求,增强了观众对非遗知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认知感。
“数字博物馆”是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摄,综合运用三维图形图像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特种视效技术等,将非遗类博物馆以三维立体方式呈现,随时随地为全球观众提供参观博物馆的便利。
(四)宣传品与衍生品的开发
非遗类博物馆通过编写出版展览简介、画册、书刊等,利用电视台拍摄宣传片、教育片、纪录片、专题片等,联合电台电视台宣传报道非遗技艺、非遗传承人、非遗法规、非遗重大活动、非遗拾趣、非遗保护等,达到非遗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
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是一个争议较大的命题,主要表现在它是为古老技艺注入活力,还是只是把非遗项目推向功利化、庸俗化、商业化而失去了非遗技艺原有的色彩,许多非遗类博物馆运行良好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非遗衍生品创意开发中“度”的把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 37 条的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创意为非遗产品打开了另一扇窗,传统技艺与挂饰、文具、餐具及其他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相结合,转化为新型工艺品,既满足了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又能在游客的评议中启发传承人丰富非遗主题及表现形式,扩大适用范围,挖掘非遗的多面价值,生产出历久弥新的作品。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播工作的重要一环,博物馆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传播内容,还是传播方式,非遗类博物馆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本文所列。不同类型、不同经济实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依托资源、不同人才储备的非遗类博物馆,必将呈现不同的宣传教育态势,分化后的整合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黄琛.国家博物馆教育模式的新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1 年合刊:P68-74;
[2] 徐若华.博物馆宣教模式探讨[C] . 赣博论坛――博物馆现状与发展前瞻论文集(一), 2003:P207-212;
[3]汪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博物馆建设[C] . 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部分),2012:P182-186;
[4]孙霞飞.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宣传[D]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P44-53;
[5]赵冬菊.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J] .广西民族研究,2006(2)P198-204;
[6]刘启芳.关于博物馆互动体验活动的再思考[J] . 中国纪念馆研究,2014(1):P192-197;
[7]伍亚婕.试论博物馆陈列中的互动体验展示[D].上海:复旦大学;2008:P23-30;
篇9
南昌大学是一所“文理工医渗透、学研产用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办学始于1921年创办的江西公立医学专门学校和1940年创建的国立中正大学。1993年,江西大学与江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2005年,南昌大学与江西医学院合并组建新南昌大学。经过多年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学校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成为助推区域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校位于有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和“英雄城”美誉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南昌市。现有前湖主校区、青山湖校区、东湖校区、鄱阳湖校区、抚州校区5个校区,占地面积8000余亩。现开设12个学科门类的110个本科专业。有8个学术类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3个二级博士点,45个学术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1个二级硕士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70000多人,各类研究生12000多人,是国家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和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校。
二、艺术与设计学院简介
艺术与设计学院下设工业设计系、艺术设计系、美术系、音乐系、舞蹈系、戏剧与影视系(戏剧影视学院),拥有一批具有国外工作经验的归国专家。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6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余人;有“设计学”、“音乐与舞蹈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美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工业设计工程”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工业设计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设计艺术学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学院以新思维、新探索、新教学为发展理念,立足江西,面向全国,融入世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综合性艺术专业人才。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教学设施齐全,配有音乐厅、室内乐演奏厅、排练厅、美术馆、设计馆以及各种艺术类工作室、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学院注重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师生定期赴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并与德、英、乌、奥等国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和联合培养机制;同时还建立了十余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赴实习基地进行写生、演出、考察和实习;成立了爱乐交响乐团、爱乐合唱团、青年室内乐团、民族管弦乐团、青年舞蹈团、实验话剧团、四方书画研究院、工业设计研究院及各类学生设计工作室等学生实践活动团体。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交叉学科交流,多次获得国内外各类不同层次比赛大奖(金钟奖、荷花奖、红点设计概念奖、iF设计概念奖、全国美术展览大奖等)。学生就业面广,就业率高,学院多次荣获学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音乐学(声乐、器乐、作曲)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音乐表演、音乐教育、艺术管理、作曲。本专业坚持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国际性的办学理念,培养能在艺术团体、教育领域、文化组织及政府部门、大中型企业等从事音乐表演、音乐教学、音乐创作与研究,在文化市场及城市文化建设工作的高级复合型艺术人才。
舞蹈学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舞蹈编导、舞蹈教育。本专业为中小学艺术教育领域、群众艺术团体、专业艺术团体、文化单位、艺术职业学院培养具备舞蹈表演、教学、编导及研究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与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及面向社会大众舞蹈普及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舞蹈表演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舞蹈表演和国际标准舞。本专业坚持专业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办学理念,为表演团体、企事业文化机构、各类各级学校、舞蹈俱乐部、社区文化机构、社团组织(协会)等单位培养从事舞蹈表演、比赛和组织管理的高级专业型人才。
绘画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油画、中国画。本专业坚持艺术性、创新性、社会性的办学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绘画艺术的基本技能和艺术理论知识,具备绘画创作、艺术教学和研究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等领域从事艺术创作、教育与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动画专业
本专业坚持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学术性的办学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当代数字动画制作的技术手段及创作规律,掌握动画艺术创作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具备较全面、系统的动画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具有对动画作品进行整体策划、设计和制作的能力,能在相关领域从事动画创意设计与编导、三维电脑动画创作和研究、卡通动画原创以及延伸产品开发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本专业坚持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的办学理念,培养能从事室内外装饰设计、空间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并且具备较高文化素质、审美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品牌设计、信息设计。本专业坚持以创新、实用、专业为办学宗旨,培养具备视觉传达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审美造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市场反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服装设计。本专业培养具有服装设计、服装结构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高级专业人才。
产品设计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工业产品设计、建筑产品设计、产品包装设计。本专业坚持综合性、艺术性、创新性的办学理念,坚持设计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的设计创意表达、创新思维和新材料新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注重相关知识的有机整合,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基础技能技法,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设计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设计整合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能在高校、设计企事业单位、文博、会展等文化创意事业单位从事数字、创意设计、科研的高级复合型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系统了解和掌握设计创意、品牌策划、设计评论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设计创意、策划的工具,了解品牌的运营过程、市场运作方式,具备较强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沟通和自我学习能力,具有文化艺术修养和文化经营视野,能在高校设计、广告传媒、文博、会展等文化创意事业单位、政府产业部门、工商企业等从事艺术设计等数字、管理、策划创意、编辑、营销开发、科研的专门人才。
三、戏剧影视学院简介
戏剧影视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4日,由表演(2001年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2001年开设)、戏剧影视文学(含广播电视编导方向,2003年开设)三个本科专业重组建立。学院下设影视艺术研究中心,具有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点。
学院已形成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本科教育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体系。学院拥有集戏剧排练、影视观摩、电视制作、影视实验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圆厅和小剧场;配有实验室、演播厅、小型剧场、排练厅、播音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展厅、数字工作站等,可以提供“摄像、录音、编辑、导演、表演、剪辑、包装”戏剧影视产品完整产业链的基本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和艺术实践,为办学提供了先进的教学硬件环境。学院具有先进水平的教学硬件设施,为学生增长知识、实训实练、开阔视野、潜心攻读和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学习条件。
成立两年多来,学院在教学、科研、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院先后主办了“赣剧文化艺术周”、“学院杯”、“电脑动画时代国际论坛”、“学苑影展”等活动;承担了“高雅艺术进校园”、“培养赣剧新苗计划”等文化服务和人才培养重任。学院创作、排演的新编赣剧《临川四梦》、《青衣》等精品大戏,远赴法国、德国、美国、印尼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表演,赢得了国内外专家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学院积极加强对外交流,目前已初步与上海戏剧学院、台北艺术大学电影研究所等单位达成合作框架协议,为加强师生沟通、学术交流,建立合作桥梁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本专业坚持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的办学理念,培养具备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艺术、新闻采编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媒体及各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节目主持、新闻采编、宣传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
表演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戏剧影视表演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文化理论修养、优良的文学艺术素质、扎实的戏剧、电影、电视专业知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不仅可以胜任电影制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电视台、电台、艺术院团等专业机构的工作,还能在国家机关、宣传文教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高校从事表演、管理、策划、组织、教学与科研等工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专业培养方向: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着力培养具备人文、艺术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在戏剧、影视、广播电视编导方面掌握比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具备较强的艺术感悟力与创造力,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理论,从事影视剧或舞台剧的创作、评论和初级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培养能胜任在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音像制作出版机构、广告公司等和其它传媒机构(报社、杂志社、网络传媒等)以及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的宣传部门从事广播电视栏目、频道策划、节目编导制作、文字撰稿、编辑制作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报考条件
1、符合普通高等学校当年度招生工作规定所确定的报考条件;
2、美术类专业考生要求无色盲。
3、报考舞蹈学、舞蹈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专业的考生要求女生身高不低于1.60米,男生身高不低于1.70米。
五、报名
1、考生持当地招生部门核发的艺术专业报考证(或艺考证)、身份证到我校设立的考点报名。
2、不允许跨省报名考试。
3、报名和考试的时间、地点,以当地招生主管部门或考试承办单位公布的信息为准。
六、考试及成绩公布
1、考生须持报考证(或艺考证)、身份证及我校专业准考证参加我校在当地组织的专业测试。
2、考生可于2014年4月5日后通过南昌大学招生与就业信息网(zjc.ncu.edu.cn)查询考试成绩、专业合格线及分省专业排名。专业考试合格的考生,可直接在网上打印专业合格证,同时我校将按规定向各省级招办上报合格成绩数据库。
3、有关艺术类专业联考事宜,按考生所在地招生主管部门公布的有关规定执行。
七、录取
1、我校艺术类专业文理兼收,考生需参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各专业分省招生计划与专业成绩同时公布。
2、录取原则:
(1)所有专业均要求专业成绩合格且高考文化成绩达到当地省份规定的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
(2)美术类专业(包含绘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按综合分分省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综合分=(专业考试成绩/专业考试成绩满分)×50+(文化考试成绩/文化考试成绩满分)×50)。
(3)艺术设计学专业要求高考文化成绩达一本线65%以上且语文单科成绩达语文总分70%以上,按文化成绩分省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4)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要求高考文化成绩达一本线70%以上,按综合分分省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综合分=(专业考试成绩/专业考试成绩满分)×30+(文化考试成绩/文化考试成绩满分)×70)。
(5)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要求高考文化成绩达一本线70%以上,按专业成绩分省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6)音乐学(声乐)、音乐学(器乐)、音乐学(作曲)、舞蹈类(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表演(国际标准舞)、表演专业按专业成绩分省按计划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3、考试过程发现有舞弊行为者,取消其考试资格并报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严肃处理。新生入校后必须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复查,如发现专业水平明显达不到录取要求或与校考时水平明显不符或经核实有代考等舞弊行为的,取消入学资格,并报所在省招生主管部门严肃处理。
4、江西省艺术类招生按江西省教育考试院规定的程序进行,专业成绩认可江西省联考成绩,录取原则执行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及我校招生章程的相关规定。
八、艺术类招生计划、专业考试科目及招生范围
专业
(专业代码)
计划
考试科目及分值
招生省份
绘画(130402)
美术类
共315名
①素描(人物头像默写,考试时间150分钟)100分
②色彩(静物默写,考试时间150分钟)100分
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苏、山东、山西、浙江、江西
视觉传达设计(130502)
环境设计(130503)
产品设计(130504)
服装与服饰设计(130505)
动画(130310)
艺术设计学(130501)
25名
①素描(静物默写,考试时间150分钟)100分
山东、河北、湖南、湖北、福建
音乐学(声乐)
(130202)
60名
①声乐(自选两首歌曲备考)85分
②视唱练耳(模唱与视唱)10分
③基本乐理(现场答题)5分
安徽、广东、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苏、山东、江西
音乐学(器乐)(130202)
(招收乐种: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圆号、小号、长号、大号、打击乐、萨克斯、钢琴、双排键、电子管风琴、二胡、古筝、扬琴、竹笛、笙、琵琶、唢呐)
75名
①器乐(自选两首乐曲备考)85分
②视唱练耳(模唱与视奏)10分
③基本乐理(现场答题)5分
音乐学(作曲)
(130202)
10名
①笔试:乐理(考试时间60分钟)10分
②笔试:和声基础(考试时间90分钟)10分
③笔试:旋律写作与钢琴小品写作(考试时间120分钟)40分
④面试:视唱练耳(模唱与视唱)和钢琴(器乐)演奏40分
河北、广东、湖南、湖北
舞蹈表演(130204)
舞蹈学(130205)
舞蹈类
共72名
①自选一段舞蹈表演(国际标准舞方向需表演伦巴舞和恰恰舞)40分
②基本功30分
③即兴舞蹈10分
④形象20分
安徽、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陕西、江苏、江西
舞蹈表演(国际标准舞)
(130204)
表演
(130301)
30名
①自备稿件朗诵30分
②自备歌曲演唱15分
③才艺展示(舞蹈、武术、体操等任选)15分
④命题即兴表演40分
黑龙江、湖南、山东、河南、陕西
戏剧影视文学
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
(130304)
60名
①笔试:命题故事写作60分,影视创作40分,影视评论写作100分(考试时间200分钟)
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江西
播音与主持艺术
(130309)
50名
①自我介绍、自备稿件朗诵20分
②指定稿件朗读25分
③模拟主持30分
④才艺展示(演唱、演奏、舞蹈、体操等任选)5分
篇10
斯文在兹展览之孔府旧藏服饰再回味
斯文在现代汉语中指:温和、儒雅、礼貌的仪表。也指读书人。
《书经》曰:“克昌厥后,斯文在兹。”
《论语·子罕》:“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
如今的礼节、社会文明、文化传承的斯文在哪里?
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穿衣戴帽、言行举止中尽显无遗。
展览副标题——孔府旧藏服饰特展,一个“特”字,突出孔府服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上的独特地位及不可替代性。
无论今天我们有怎样的多元文化审美,如果缺失中华衣冠礼乐文明,我们的审美意识又怎能说是健全的呢?如果对自身本有的文明形态都难以接受,又无法创新,包容则无从谈起,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多元视角。作为古老文明培养的后代子孙,至少在这片土地上、在我们的身上和我们注入情感所创造的事物中,能时时保持我们古老文明的气息。
孔府数百年珍藏服饰的绝世风姿,我们不妨再细细领略一番。孔府所藏服饰主要为历代朝廷对孔子后嗣的恩封赏赐,约八千余件,数量繁浩。品类括总朝服、公服、常服、赐服、吉服、便服、祭服等;冠冕则有乌纱、梁冠、爵弁之属;形制大体衫袍裙袄、衣单褂裳、帔风比甲,蔽膝袜履,不一而足;至于领襟,圆直斜对,随形附相,袖摆阔窄变化,章格繁缛完备;又有带绶、玉佩、笏板、牙牌,装饰细度谨严;质料悉具纱罗丝绫,锦缎绡绸,苎木皮棉;又有麒麟角瑞,团莽云鹤、飞鱼斗牛、海水江崖、流云宝花,图文殚类穷形;至于赤素金蓝,青红皂白,色泽炳蔚章华;工艺则织绣缀纳,裥褶缩绉,绦缂绘染,无不善巧其技。
孔府旧藏以明代服饰最为珍贵,其远绍唐宋成法,法相森罗炳耀,是中华古代衣冠文明的缩影,观众可以直接通过孔府衣冠,感受中华礼乐上邦的赫成声,是以服章斯文之美以孔府为盛。今以“诗礼春秋”延其法脉,荒章肆律,迁异流新,服章斯文新韵之美,又以“诗礼春秋”为盛。
斯文在兹,诚然哉,斯然矣!
斯文在兹展览之特色盘点
展览分为前言、成衣有道、衣冠肃肃、丽服有晖、襟袖含香和冠带春秋共六大部分。从中国纺织的溯源讲起,着重介绍了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服饰特点,向观众介绍了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层次魅力。此次展览的展品均出自天下第一贵族之家——孔府,这次也是第一次将孔府的绝版衣冠呈现给广大观众。此次展览有以下几大特色:
从微展览到实体展·微博力量很强大
据策展人山东省博物馆宋东先生介绍,这是此次展览的策展特色,在展览策划前期就开通微博,与网友观众互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次展览就是在微博上策划、实施并完善的,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网络微展览,获得反馈信息和意见后,仿佛完善实体展。
展览微博自5月16日开通以来,共有三千一百多名服饰爱好者关注,共有一万六千多人次转载相关微博,有四千多人次与工作人员互动交流,他们回复了一千多人次的提问。取得了非常好的网络和社会推广效果。使得前来参观的省内外观众源源不断,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展览的所有动议、策划、方案实施都是从微博上实现的,展览的所有参与者和义务支援者都是在微博上认识沟通的;孔府旧藏服饰特展,特在超越了展厅时空限制的展示、互动、布展、交流、实施。“比如媒体的合作、推广:国航机上读物、报纸平面媒体、舜网等网络媒体、手机报等电子媒体的合作和推广都是通过微博交流实现的,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力和效果,还比如我们的解说员穿着的仿明代服装是网友从香港寄过来的,我们的展览标志是未谋面的著名画家何铁生先生从北京治印邮寄过来的,我们的五部分的标志性蛙蛙是山西网友@燕王WF从网络传过来的,我们的海报设计、体验面料、织物结构分析、开幕式服装表演、APP技术指导、服装提供等等展览项目都是跨时空、跨地域、跨行业操作完成的。并且在展览后期我们将推出数字体验版的孔府旧藏服饰特展。”宋东说道。
技术支持方面,展览的专家顾问和学术支持丝绸博物馆的赵丰馆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王亚蓉女士、扬之水女士、孟晖女士、北京服装学院的蒋玉秋女士、楚艳女士等等都是通过微博平台实现沟通和学术推广的。
对此次展览提供帮助的台湾顽石、上海诗礼春秋等企业也都是通过微博交流合作的。
“包括我们即将进行的服饰复制工作预案,也是微博上认识并请教专家顾问来操作的:植物染色专家非遗传承人黄荣华、云锦织造专家非遗传承人金文、宋锦传承人钱小平,缂丝传承人王金山,杭罗织造长等等。”
“我们不仅要实践‘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理念,更要实践‘把专家和观众带回博物馆’的诉求,这是我们博物馆发展的方向。”
互动和召唤·网友意见最宝贵
网友好像一面镜子,你脏时他也脏,你快乐时他也快乐,你的态度决定他们的满意度。
“网友的肯定说明我们做得不错,网友否定说明我们还有问题。”
在展览中,网友的意见一直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展览必须以观众为依托、为导向;这是不可动摇的,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紧紧抓住观众中心不放。这是宋东在内的所有工作人员的工作宗旨所在。
文化产业为展览服务,展览为观众服务,观众观展后相对提高了文化水平和认识水平,而观众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展览的提高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形成了良性有序的螺旋结构。
听起来好像很概念,实际操作上其实也的确如此,比如最初微博上的观众从反映比较平淡,到比较喜欢,到比较喜欢明代不喜欢清代,到逐渐清代和民国的服饰、团扇、头面、金莲等都非常喜欢,这些都是以观众为导向,引导观众了解文物信息所至;观众喜欢了就会产生互动,要求买怎样的纪念品,在哪里看到过什么样的纪念品,钥匙扣、冰箱贴、开瓶器、马克杯、T恤衫、小折扇、卡通玩偶、头簪、孔府点心、纪念印章、明信片……就这样产生了;还有强烈要求出图录画册、要求收藏海报、要求邮购、要求复制服饰文物等等……更多的互动和建议是为展览献计献策,提出意见,指出可能的错误,据宋东介绍,网友们所提出的意见涉及到展览陈列手法、文物常识、专业数据、学界争鸣等方方面面。
通过微博互动,网友和观众们越来越像是博物馆的管理者和主人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