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评估

篇1

该系共有教师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级59人,初级39人。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拓展专业口径,优化培育计划。有较宽的学术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呼吸。肾病。消化。心脑。血液。内分泌。脑瘤及中西医结合急诊等7个三级临床学科,其中呼吸。肾病。中西医结合急诊等三科室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中医内科学为江西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医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科研项目共194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项,省级14项,厅级65项,院级83项。获得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各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奖1项。

中医学(国际交流方向):

(五年制、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医学英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具有独立的、科学的医疗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该专业既继承保留了传统医学的理论方法,又教授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随着中医药学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同时,着重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医药情报所从事医疗诊治及对外交流工作或在高、中等医药院校任教。

中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该专业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60%。加入wto后,中医学已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及特殊的中医医疗方法,能够到医药卫生行业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护理学:

(四年制、文理兼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中医学概论(中基中诊)、中医护理学、护理学基储护理心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医学、营养与保舰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医学美容学等。

2、特色与优势: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常见并多发病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技术及监护技能。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一门外语,借助辞典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书刊。掌握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护理实践技能等方面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从事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及卫生保健工作。

部分知名校友

吕爱平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所长

吴浈江西省药监局局长

刘晓庄江西省药监局副局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左铮云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何玉信美国澳斯汀东方医学院教授(博士后毕业)

张跃荣美国纽约中医学院院长

管飞私营企业总裁(个人资产超亿元)

程昭擐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

针灸骨伤系

该系共有教师57人,其中正高4人,博导1人,副高28人,中级20人,初级4人。

针灸推拿专业以针灸为住,结合各项先进治疗技术在痛症。瘫症。功能障碍等方面形成了医。教。研整体模式特色,是江西省卫生厅领先专业。

中医骨伤学科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学科。其理论和学术即继承了传统中医伤科的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及新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充实丰富了伤科学的内容,使之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既能担负临床医疗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出事学科理论研究能力。目前,为全省骨伤病治疗中心组长单位。

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业,也是江西省高等学校的品牌专业。科研项目共54项,其中省级7项,厅级25项,院级21项,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中医学(骨伤方向):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正骨学,中医骨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创伤学急救,现代医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2、特色和优势:

该专业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即省骨伤医院的临床高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骨伤科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门人才。院系合一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注重素质教育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附属医院4000余万元先进的医疗科研仪器设备(螺旋ct、双能x线骨密度仪、x线c臂机及闭路电视手术观摩室等),可进行直视手术教学及常规骨伤手术,还能开展前沿的先进骨伤手术。

篇2

1方法

1.1期刊选择

影响因子与总被引频次是国际公认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指标,他引率I>0.80比较合适”J。因此,以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1中医药卫牛科技期刊的引证指标数据为依据,选出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均排位在前10%(55/549)且他引率≥0.80的期刊,共22种,见表1。其中预防医学与卫生学2种(2/40),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1种(1/92),药学1种(1/35),临床医学1种(1/48),妇产科学与儿科学2种(2/22),护理学1种(1/12),内科学4种(4/44),外科学5种(5/47),眼科学与耳鼻咽喉科学1种(1/16),肿瘤学2种(2/22),中医学与中药学1种(1./43),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1种(1/24);医科大学学报、保健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口腔医学4个领域共104种期刊没有。基础医学与医学综合比例最低(1/92),外科学比例最高(5/47);中华系列杂志有18种,占81.8%(18/22)。

1.2数据收集、分析

以2004—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CjCR)”。9’为源数据,分析上述22种医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影响指标、学科扩散指标、来源文献量、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共10个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并与2007年CJCR收录的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和1765种科技期刊做比较,用SAS9.2软件做Knmkal—WallisH检验。同时采用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分析期刊的影响力变化情况。其中2004年版无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2结果

2.12003—2007年的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

22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几乎都平稳上升,只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在2006年到2007年由3352轻微降低至3181。5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翻番,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长率较高,分别为142.2%,142.8%,144.3%;增长率较低的为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2%和37.4%。5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在2000一3000的有10种期刊;<2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创伤杂志和癌症较低(<1700),分别为1618和1520;≥3000的有6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居领先地位,分别为“3l和3878(表2)。大多数期刊(16种)的影响因子处于波动状态,其中波动较大的有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其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0.963与0.552;3种平稳上升,3种一直上升。有4种期刊增长率较高(>30.0%),即中华护理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30.9%,74.1%,89.8%,36.2%;9种期刊呈现负增长,包括2种波动大的,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降幅较大,分别为26.7%,20.9%和22.4%,中华医学杂志降幅最低(0.8%)。表明大多数期刊影响因子进入低增长期或处于调整状态。5年的平均影响因子>1.O的有1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护理杂志较高(>1.5),分别为1.513和1.521;在0.8一1.0的有5种;余下3种较低,即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737,0.672和0.740(表2),该3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增长率也居前3位。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均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的平均总被引频次为3278,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868,也高于CACR收录的1765种科技期刊的749(表4)。每年的平均影响因子呈轻微波动状态或比较平稳(表3)。2007的平均影响因子为1.071,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435与1765种期刊的0.469(表4)。

2.22003—2007年的他引率

22种期刊每年的他引率都比较稳定或稳中有升,均≥O。82。5年的平均他引率≥0.90的有16种期刊,其中≥0.95的有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分别为0.96,0.95,0.95,0.95,0.97;在0.86—0.90的有6种(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他引率稳步上升,由0.91升到0.93(表3)。2007年的平均他引率为0.93,远高于549种期刊的0.82与1765种期刊的0.81(表4)。

2.32003—2007年的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

引用刊数指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可反映被评价期刊被使用的广泛程度;扩散因子指被评价期刊在当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数,是一个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学术指标,显示总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22种期刊每年的引用刊数都平稳上升,增长率>50.O%的有8种,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癌症的增幅较大,分别为91.7%,73.3%和73.9%;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增长率较低(<30.o%),分别为27.3%和24.4%。随着引用—一846—一hap://zgkjqkyj.periodicals.net.en/刊数的增加大多数期刊的扩散因子一直呈下降趋势(16种),下降幅度较大的有5种期刊(>25.0%):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6.2%)、中华肝脏病杂志(28,6%)、中华检验医学杂志(34.0%)、癌症(28.7%)、中华医学杂志(28.3%);4种较平稳;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种处于轻微波动状态。5年的平均引用刊数<200的为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分别为181和191;在200—300的有9种;I>300的有11种,其中药学学报、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较高(>350),分别为381,359,385和505(表2)。平均扩散因子>10.0的有18种期刊,其中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和癌症较高,分别为19.25和22.07;其余4种<10.0,其中中华护理杂志最低,为4.2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平稳上升而平均扩散因子逐渐下降(表3)。2007年的平均引用刊数与扩散因子分别为357和11.63,549种医药卫生期刊分别为184和31.25,1765种科技期刊为162和32.38(表4)。表明引用刊数在增加,而扩散因子在降低,这种影响力的反向变化说明“扩散因子”这一指标存在某些缺陷¨引,应用该指标评价期刊影响力时需慎重。

2.42003—2007年的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

学科影响指标是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学科内全部期刊数的比例,可反映期刊在其学科领域内的地位,其值越高,表明其在该学科领域内的影响力越大。在4年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和癌症3种的学科影响指标维持l,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升并维持1,而其他17种期刊均呈轻微波动状态,增长率为一16.5%一12.O%。平均学科影响指标≥0.80的有12种期刊;在0.6~0.8的有6种;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和中华泌尿外科杂志4种较低,分别为0.52,0.54,0.56和0.46,不过中华骨科杂志和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增长率居前(分别为9.8%和12.o%),另2种呈负增长(分别为一5.3%和一5.9%),见表2。学科扩散指标是在统计源期刊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4年的学科扩散指标一直上升的有3种:药学学报、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其增长率也较高,分别为42.7%,12.6%和31.2%;一直下降的为中华肿瘤杂志,下降率也最大(26.1%);呈轻微波动的有3种: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其余15种均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轻微下降。4年的平均学科扩散指标>10.0的有11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中华肿瘤杂志与癌症较高,分别为19.14,20.13和20.56;其余11种期刊<10.0,其中中华骨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较低(<7.0),分别为6.00,6.13,5.99,6.10,6.10(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学科影响指标比较稳定,平均学科扩散指标先升后略降(表3)。2007年两指标的均值分别为0.8l和10.73,均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55和5.09,也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52和4.69(表4)。

2.5加03一枷7年的来源文献量

来源文献量上升后趋于稳定的9种,一直上升的4种,较平稳的5种,呈波动状态的4种。增幅超过1倍的有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3种,增长率分别为134.O%,165.4%和117.5%;呈波动状态的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的波幅(最大值一最小值)分别为120,124,168,163。5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200的只有中华骨科杂志(192);200—400的有18种期刊;3400的有3种期刊:中华护理杂志冲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分别是440,445,793(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来源文献量呈上升趋势(表3)。2007年为369,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356,远高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257(表4)。

2.620帕~2007年的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

几乎每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都呈波动状态或波动性降低。平均基金论文比<0.2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12和o.05;在0.2—0.4的有12种期刊(中华医学杂志为0.394);≥O.40的有5种期刊: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药学学报、癌症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分别为0.44,0.40.0.58。0.48和0.43(表2)。22种期刊的国际论文比几乎都呈先升后降或平稳下降或波动性下降趋势,到2007年有14种为0,6种为0.Ol,1种0.02,1种0.06。每种期刊的平均国际论文比都很低,>10.02的有16种,其中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较高(>0.04),分别为0.044和0.050;<0.02的有6种期刊,其中中华妇产科杂志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较低,分别为0.010与0.008(表2)。22种期刊每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呈波动性变化或震荡(表3)。2007年的平均基金论文比为0.28,略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25,而低于1765种科技期刊的0.46。每年的平均国际论文比在前4年比较平稳,到20cr7年陡降至0.006(表3);甚至略低于2007年549种医药卫生期刊的0.009与1765种科技期刊的0.010,只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4),表明国际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已大大减弱。

3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表5列出了22种医药期刊2003—2007年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计算结果,其中I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评估值,I,是对l进行修正后得出的相对评估值,为相对学术影响力,更便于比较和排序,具体的计算公式见文献[11]。l一直呈上升趋势的有6种期刊,其中1种的I,>1.O(1.26),2种的增长率>O.5(均为0.51);上升后趋于稳定(或先升后略降)的有10种,其中4种的I,>1.0(分别为2.0,1.02,1.15,4.25);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的有5种期刊,其中2种的I。>1.O(分别为1.44和1.20),且增长率均较高(0.71和0.75),表明这些期刊在调整后增长势头良好,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消化杂志呈“V”形变化;在高位震荡的只有中华内科杂志,其I,接近l(0.96),但增长率较低(0.07),表明该刊一直处于调整状态。I,≥1.0的有7种,中华护理杂志与中华医学杂志处于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在0.5—0.99的有10种(其中中华肝脏病杂志为0.99);I。<0.50的有5种期刊,其中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和中华眼科杂志较低(<0.40),分别为0.34,0.38和0.39。学术影响力增长率>0.50的有4种,其中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较高(>0.70),分别为0.7l和0.75;在0—0.50的有16种,其中中华肿瘤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较低(<0.10),分别为0.09和0.07;<0的有2种,即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儿科杂志,分别为一0.05和一0.08,推测该两种杂志很快或已进入调整期。

4讨论

4.1影响力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

从每年的平均引用刊数逐年上升看,所选期刊的影响力在逐年升高,2007年各主要评价指标均值也远远高于549种医药卫生期刊与CJCa的1765种科技期刊。该22种期刊的影响力变化趋势存在以下特点。(1)主要评价指标(除国际论文比与扩散因子外)的数值较高,但增长幅度或增长率较低,相对学术影响力增长率也无>1.0的。(2)指标变化趋势以比较平稳或轻微波动或先升后趋于稳定为主,因此这些高影响力期刊的影响力增速已减缓,大部分期刊快或已进入调整期:部分在调整后增势较好;少部分期刊一直处于上升期,如药学学报与癌症的多项指标数值较低,但增长率居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估结果也显示,该22种期刊影响力的发展主要呈现4种趋势:一直呈上升趋势(6种);上升后趋于稳定(10种);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5种);在高位震荡(1种)。影响力一直上升的可以中华外科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26),列第四位,影响力增长率居中(0.33)。其总被引频次与引用刊数分别为3425与359,分别列第三、第四位;来源文献量居第二位(445),其增长率最高(165.4%);他引率与学科影响指标也较高,分别为0.94和0.98。第二种趋势是上升后趋于稳定或略有降低。这类期刊目前的影响力均较高,可以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为代表,其I,居领先地位,分别为2.0和4.25;但增长率较低,中华护理杂志呈负增长(一0.05)。其主要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居领先地位;中华护理杂志的影响因子居第一,中华医学杂志的引用刊数居第一。2007年的总体影响力降低可能与国际论文比大幅降低有关,也可能与其来源文献量增加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总被引频次增加的作用导致影响因子降低有关。第三种趋势是呈“V”形变化或波动上升。可以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为代表,其I,较高(1.44),居第三位,增长率居第二位(O.71)。部分主要评价指标居前,平均影响因子(1.513)居第二位,总被引频次(3195)列第四位,引用刊数(334)列第五位;但其影响因子波幅最大(0.963),来源文献量的波幅也达120,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也呈波动状态。最后就是中华内科杂志呈高位震荡,其I,接近1(0.96),但增长率只有0.07。其影响因子呈波动状态(波幅为0.451),但平均影响因子>1.0;平均他引率最高(0.97);引用刊数(385)居第二位;学科影响指标与学科扩散指标呈波动状态,但平均学科影响指标与平均学科扩散指标较高,分别为0.98和13.07;其国际论文比与基金论文比均呈波动性降低,尽管其总被引频次与来源文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指标变化趋势与动态评估模型评价期刊影响力各有特点,后者计算结果的数据比较直观,便于总结规律;前者比较感性与分散,可用于解释与印证所总结的规律。

4.2影响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期刊学科性质的影响pJ。无论从引证指标的绝对数值看还是从影响力动态模型评价结果看,中华护理杂志都是一种影响力较高的期刊,其平均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均最高,但是其平均引用刊数最低,仅为181。这表明该刊影响力已极大地受到其学科性质或刊载内容范围的限制;而刊载大内科、大外科与综合医学的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其引用刊数均居领先地位。另外,单一器官或系统专业期刊的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也较低,如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出现双低,其I,也最低。作为综合类的中华医学杂志,仅总被引频次、来源文献量、引用刊数居领先地位,而其I,最高(4.25);其学科扩散指标较低与其学科内期刊数最多(92种)有关。第二,受期刊刊载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学术影响力动态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居前二位的中华护理杂志和中华医学杂志的来源文献量均居领先第位,其中中华医学杂志的基金论文比较高(0.394);l,列第五位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其基金论文比与国际论文比均靠前;所选22种期刊的基金论文比均值也高于所有医药期刊。这些结果表明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均和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一定的正向关系。但夏朝辉的研究结果表明基金论文比对期刊影响力的作用是有限的¨21。

篇3

1现状与难点分析

1.1临床的高标准要求与实习医生独立诊疗能力差之间的矛盾

中医急诊学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综合性极强的临床医学,对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来说,走上临床后除了要求具有扎实的中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较高的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能力、急救意识和动手能力。急诊科是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之一,也是每一名医学生重要的实践场所,多学科、全面性的特点决定了急诊科是实习医生成长的快速通道。急诊科的工作具有鲜明的特点,疾病的急迫性、疾病谱的广泛性、诊疗的时限性、病情变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导致医生缺乏足够的时间获得病人完整的病情资料,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十分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另外,社会保险的不健全,医患矛盾等社会因素[1],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行为本身产生了很大的干扰。这些特点和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对初上临床实习的中医药院校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同时也常让学生感到茫然,甚至无从入手。之所以临床带教老师常常感慨和抱怨实习医生能力差,是因为他们在学习阶段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能力。怎样将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2],怎样让医学生掌握现代急诊医学的内涵[3],怎样让学生尽快完成从一名实习生向一名有经验的临床医生的转变,是急诊医学教育者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1.2中医急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中医急诊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并不长,教学模式大多继承传统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往往单纯依靠教学大纲,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也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养成了一种被动接受的习惯,学习兴趣不高,但这样被动的状态到了临床实习阶段就很快原形毕露了,具体表现为:动手能力差,主动思考能力更差,很难达到临床对实习医生的工作要求。自20世纪初美国哈佛医学院开始用案例教学法[4]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并取得良好效果后,近年来,华西医科大学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原理,设计出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应用于二级主干学科的教学中,本教研室也应用CBS模式对中医急诊教学作出了尝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5]。但无论案例教学法还是CBS教学模式都有其不足之处,它们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主动性有较高的依赖,要求学生能够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而目前学生受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医患压力、还有感情恋爱压力等诸多压力的影响[6],对教师的工作很难做到从始至终的良好配合,结果常常是一部分同学觉得从这种教学法中受益匪浅,而另一部分同学则抱怨不习惯,没有头绪。另外,单纯的病案式教学或CBS教学也存在缺点,即它很难象传统的课堂教学那样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中医急诊学的高校教材也存在着内容更新缓慢的缺点,虽然以往的中医急诊学高校教材凝聚着老一辈医学教育者的心血和智慧,但急诊医学的特点决定了其对知识更新换代快的现实要求。比如,2000年国际上第一部心肺复苏指南得到颁布和推广,2003年的普通高校十五规划教材还能跟得上要求,可到了2005年国际上第二部心肺复苏指南推广时,以前的教材就落后了,虽然2007年的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得到更新,但2010年又了第三部心肺复苏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再一次跟上国际的步伐。如此频繁的内容更新对教育者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自身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够教会学生最先进最实用的知识。中医急诊学的教学还受到学时不足的困扰,目前我校中医急诊学课堂授课为45学时,实习为18学时,如此少的学时造成教师只能选择一些急危重病作重点讲解,很大一部分内容还需要学生去自学。一方面是教学过程很难把临床需要的内容全部涵盖进去,而另一方面是学生走上临床之后遇到的问题多种多样,综合而又复杂。因此,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把过去那些课堂教学的空白点,但又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内容,如急救流程、社会学、伦理学等相关内容在实习阶段补充进去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了。

2解决方法的探讨

2.1在理论课学习阶段采用案例式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建立起急诊知识的整体框架。重视导论部分,全面介绍中医急诊的辨证特点,以及培养中医急诊思维和急救意识的重要性。在分章节的讲解中优化教学内容,既然无法短期内改变教学学时不足的矛盾,那就在有限的学时内尽量突出重点,做好扬弃取舍,优选内容,对临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层层剖析,不讲则已,既讲则透,要求学生掌握的是活的思维方法,而不是记住死的教条。其次把部分教学内容设置为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是医学教育的新趋势,通过对病案的模拟,鼓励和要求学生提问[7],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8]。在课堂教学阶段精选一部分病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病案的背景下,主动参与阅读、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模拟诊断和治疗、总结评价等环节的工作,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和质疑学习,主动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病案中运用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寻找书本上没有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全面、实用、贴近临床的辨证思维观。学生参与感和积极性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思维的活跃度、灵敏度和主动性。

2.2在临床实习阶段和二级学科的教学中补充和强化教学内容

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干什么和从何入手,理论可以背得头头是道,但一遇到真实的患者没有按照教科书上生病就开始茫然不知所措,抓不住重点。因此有必要在临床实习阶段和二级学科的学习中补充和强化教学内容,安排或强化实用性强的急诊学讲座,强调急危重症教学,进一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急救意识和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能力。比如安排实习学生参加急诊科每周进行的科内讲座,讲座由本科的三级医师轮流主持,每次1~2小时,选择题目的内容围绕着那些与学生初上临床密切相关、学生又渴望参与和了解的内容进行,如中医急诊辨证思维、中医急诊病历书写与医疗风险防范、医患沟通技巧、值班时可能遇到的社会问题、伦理学问题,针灸在急诊的应用、各种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高级生命支持等等。这些教学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并未得到强化,或散在于临床各科的教学中,有些甚至在教学大纲中并无体现,而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从疾病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和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能力。在讨论和交流中,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学会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另外,阶段的教学、实习内容也应该把如何拓展临床思维、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临床处置能力、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p#分页标题#e#

2.3在临床实习阶段强化教学查房

教学查房不同于三级医师查房,现实中临床带教老师往往陷于日常繁忙的医疗工作中,不能或没有时间和精力把每一个病案都作出细致的分析和讲解,使教学查房常常混同于三级医师查房。将教学查房强化,在教学查房中与学生充分互动,通过对现实的病案讲解可以强化学生的急救意识和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式课堂教学和教学查房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都要求学生在面对病人前要充分了解目标病案,复习相关章节,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参与讨论。但案例式课堂教学最多只能做到对既往病案的模拟,而教学查房则是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体验,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望闻问切等各种手段搜集资料,然后归纳总结,分析推理,处方论治。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学习临床思维的全过程。强化教学查房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提高自己的中医急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充分利用模拟器材进行临床实训教学

目前由于医疗环境的改变,医学生越来越难以在病人身上直接进行阳性体征的操作检查,更不要说急诊科经常遇到是危重病的抢救,实习医生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更容易被患者和患者家属所排斥。但临床技术又是练出来的,没有刻苦反复的训练,就没有扎实的技术。因此有必要在平时的急诊教学中充分利用模拟器材进行临床实训教学,医学生在模拟器材上的有效训练改善了教学资源的不足,同时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走上临床后抢救病人的自信心,学生有这样的自信心才能够在复杂的临床实践中彻底放开思维,逐步建立起急救意识,提高中医急诊临床思维能力和对危重病的处置能力。

2.5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系

学生过分重视考试分数是多年应试教育的恶果,高分低能的现象在临床实战面前屡见不鲜。目前我校各临床教研室逐步推行的形成性评定方案是对学生评价体系的有益改革,我们通过改革既往单一重视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评定方案,包括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的表现,病历书写,实训操作考核等内容,多角度、多层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考核,帮助学生转变应试思维,摆脱死记硬背,尽可能从临床应用出发,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加强各学科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让学生将基础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使学生尽快完成从一名实习医生向一名合格而有经验的、具备独立处理急危重症能力的临床医生转化,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提升中医药治疗急症的信心。

篇4

关键词:全身麻醉;小儿;转运;安全;护理

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小儿手术的复杂性越来越大,年龄的低龄化,而小儿心理、语言、行为发育的不完善,手术过程不能配合,因此患儿的外科手术均需要在全身麻醉下完成,医护人员对患儿手术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十分重视,而忽略了术后患儿转运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存在,因此护送患儿回麻醉恢复室或重症监护室为重要的工作,保证患儿安全度过手术全程。

1临床资料

2013年6月~2014年6月,70例典型病例。年龄0.3~6岁,泌尿外科31例,耳鼻喉科24例,心胸外科6例,普外科9例。麻醉方法:不插管单纯静脉全麻,静脉复合加气管插管。

2 转运中的潜在风险因素

2.1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小儿全身麻醉术后最凶险的,全麻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 [1],全麻术后机体的各种保护反射尚未恢复时,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几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不同形式的气道梗阻,年龄越小,生理代偿能力约有限[2],全麻药和肌松药作用所致的呼吸抑制,苏醒期躁动引起的自行拔管,出现喉头水肿,舌后坠、呼吸道分泌物堵塞气管均可致低氧血症而危及患儿的生命。

2.2 循环系统 因全身、镇静药、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患儿的条件反射变得迟钝,全麻结束后引发一种意外的心血管威胁[3],静脉通路不畅,在紧急情况下无法从静脉内用药影响治疗或抢救。搬运时的改变导致循环系统功能的改变。

2.3安全因素 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率为38.7%[4],总的发生率较高,全麻后患儿意识不清,任何不良刺激均可引起患儿躁动,如气管插管、导尿管,各种不适等对患儿的刺激,医护人员对患儿固定不到位或观察不严密,易造成坠床以及非计划性拔管[5]。

2.4体温变化引起的风险因素 小儿体温调节机制尚不健全,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容易散热,同时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及手术过程中散热增加,术后易出现体温过低甚至体温不升。低温可导致苏醒延迟及呼吸循环抑制,影响伤口愈合,严重者引起免疫力下降。

3安全护理

3.1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搬运全麻患儿做到"一看、二查、三整理、四搬运",在搬运中,护士既是参与者,也是管理者和指导者,运送患儿有巡回护士和麻醉师共同护送。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及途中存在的潜在的意外,有资料显示高达70%的患儿在转运途中发生轻微至严重的并发症[6],因此无论转运前转运中,都要进行评估。配备必要的抢救仪器和物品,心脏术后患儿配备心电监护仪、小型呼吸机,氧气瓶。

3.2 呼吸系统护理 临床全麻术后患儿可带插管也可不带插管,应根据情况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带气管插管的患儿,可气囊给氧,妥善固定导管,防止滑脱。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气管插管通畅,确保氧气的供给。未气管插管的患儿运送中选择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双肩稍垫高约15°,使头稍后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置口咽通气道低流量吸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和呛咳发生[7]。密切观察患儿呼吸频率、节律,注意有无喉痉挛和喉头水肿的发生,一旦发生及时处理。

3.3防止循环系统功能改变 保持术后患儿转运平稳,避免急剧变化,而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保持有效的静脉通道。全麻术后患儿均采用静脉 留置针输液或颈内静脉输液,转运患儿前检查输液是否通畅 ,有无堵塞或渗出,使用三通连接管接头处要旋紧,确保转运途中静脉通路有效,保证病情突发时能及时给药。

3.4防止躁动 目前较为一致的的观点,躁动与非计划性拔管密切相关,适当使用镇静剂可能是一种降低儿童非计划性拔管的方法,而约束是否有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目前仍有争议[8]。转运前要防止躁动,必要是使用镇静剂。转运中密切监护患儿,适当安抚患儿,防止坠床。转运途中,身上的各种引流管要妥善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管固定牢固且要有一定的长度,用血管钳夹住,防止引流液反流。胃管、导尿管、切口引流管、腹腔引流管等与引流袋连接,放置低于身体管道出口部位利于引流。

3.5保暖护理 在离开手术室前15min通知麻醉恢复室,请护士为患儿床单位进行加温[9]。提供温暖环境改善低体温。运中要为患者覆盖温暖的被服,在麻醉苏醒阶段为患者保持体温。必要时使用保温垫[10]。

4转运后规范交接

患儿到达麻醉恢复室或重症监护室,护送人员与当班护士进行详细的交接[11],患儿病情,术中有无病情变化,术中手术的情况,术中用药,目前的情况:生命体征,各种引流管应有明显的标记,引流管的名称、长度,并协助妥善固定。伤口情况,皮肤情况,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轻轻搬动患儿,观察皮肤受压的情况等,双方科室交接人员签名。

全麻患儿术后在转运到麻醉恢复室或重症监护室存在很多危险因素 ,因此加强全麻患儿术后转运的安全护理非常重要 。全麻术后患儿的转运时间虽然很短,但仍然会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和危险因素。准确的病情综合评估是安全转送的基础 ,转送前对病情综合评估的准确性可直接影响转运安全 ,只有准确的综合评估,才能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避免途中发生险情[12]。认真遵守交接流程和安全转运是保障患儿护理安全的关键,也需要护士更加耐心、细致、专业的护理,熟练的抢救技术,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戴秀琴,小儿全麻苏醒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3)197-198.

[2]喻亿红,彭瑛,王锷,麻醉后恢复室小儿手术后的观察与处理[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4)106-108.

[3]黄光宇,罗爱伦.麻醉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0:314-318.

[4]卢亚楠,许冬妮,周嘉嘉等,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3,34(2):240-243

[5]朱胜春,金玉梅.住院患者意外拔管临床特征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56-258

[6]赵佛容,田莉.颌面外科术后患者转运途中的呼吸道安全管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44-55.

[7]吕明霞.手术患者在手术室的安全防护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6,5(3):25.

[8]蒋东萍,窦佰兴.手术患者护送不当途中发生各种导管脱落坠床[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10(5):33.

[9]夏玲,姜云,肖美云,等.复合保温对高危患者胸科手术中低体温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6):1448-1550.

[10]宋秀华,循环水变温毯对手术患者体温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1A):33-34.

篇5

关键词:pbl 病理学 教学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是21世纪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浩瀚的工程。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医学教育模式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确定了以加强理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能力培训,提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上要做到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推进以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的教学改革。

病理学作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willian osler称“病理学为医学之本”。它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课程的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说,学好病理学是为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病理学的教学当中,绝大多数医学院校均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学生则被动接受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使其对知识的掌握只局限于表层,造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以至于现在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一旦接触到临床,面对患者复杂多变的病情时就毫无头绪、手忙脚乱。这也是在病理教学中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如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如何更好地让学生把所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充分结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何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学高等人才?

1.结合传统教学模式,部分章节引入pbl教学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1年)》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也提到,教育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基于此,在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后,我教研室在2007级临床专业班级中随机挑选一个班级作为试点,开展部分章节的pbl教学模式。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指在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同组成员的帮助下,通过查阅资料、分析、讨论,构建新旧知识体系的联系,并最终有效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1]。pbl最早是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的医学教育中首先推行,此种教学模式已逐渐推广至全球200多所院校实施。我国在1986年开始引入pbl教学,至今已有很多医学院校进行了pbl教学的探索。

2.pbl教学主要过程及实施

2.1 pbl教学的maastricht七步模式 pbl[2]的观点认为知识获得是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教育的历程不再被视为“知识即数据”,是一个师生共同合作建构知识的历程。国外大学pbl教学常用的模式是“maastricht七步模式”,主要分为七个步骤[3,4]:①charify:指学生分组阅读问题后,界定、整理出他们不理解的内容;②define:即学生在组内对问题进行思考;③analyse:即针对问题,展开积极活跃的讨论;④review:指学生们试着组织、归纳众多观点和解释,提出初步结论;⑤identify learning objectives: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学习目的进一步达成共识;⑥self study:指学生已针对学习目的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和组内其他成员共享其发现;⑦report and synthesise:是最后的阶段,学生再次回到小组,互相交流其结果。然后教师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讨论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2.2 我教研室的具体实施过程 在“maastricht七步模式”的指导下,我教研室pbl教学实施具体过程如下:

①病例编写:请本教研室有多年带教经验的两位老教授和一位博士生导师,就病理学中肝炎、肝硬化、肝癌相关知识,结合临床和尸解所见编写病例。如病例:50岁男性患者,十年前偶然发现gtp波动于100-500u/l之间,ttt8u/l,蛋白电泳γ球蛋白在20-40%之间,hbsag(+),经用中西医药保肝治疗后好转。而后gtp常有波动性升高,并伴有消化不良症状,一周前因过度劳累后感觉乏力,尿色深黄,双下肢水肿、腹胀、腹痛而入院。查体:面色灰黄,巩膜黄染,肝掌,腹部膨隆,可见腹壁静脉曲张,肝大于右肋下3cm,明显触痛,质硬不平滑,脾大于左肋下2cm,腹水征(+),双下肢凹陷性水肿。x线:双肺多个结节状阴影。化验:尿胆红素(++),gpt,a/g比例倒置,afp300μg/l。入院后经积极治疗效果不佳,并出现意识模糊,血氨升高,次日大量呕血,继之昏迷,经抢救无效死亡。问题:a、本病的病理诊断是什么?阐述本病例病变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b、试述死者生前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体征的病理机制?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另外一方面,为了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适当加入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问题。如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有哪些?肝硬化的概念和who的分类等等。

最后,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这部分我们也适当加入了新知识的学习,而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大纲中不涉及和要求的内容。如:为什么肝癌是继发性肿瘤的好发部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者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将学生分为15人一组,共4组。每组学生均采用异质分组,并在每组安排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和一名书记员。

③预查资料:提前两周将pbl教学内容发放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利用教材、图谱、图书馆资料、网络等方式查阅相关资料。

④小组讨论:在小组内就同一个问题学生根据个人所查资料各抒己见,自由发挥,积极讨论,最终组内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对问题初步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协调,书记员负责记录。

⑤汇报:每组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汇报。汇报方式有多媒体幻灯片、板书。有的同学通过制作幻灯片来进行该部分知识的讲解;有的同学在黑板上边写边画图来进行讲解;有的同学还通过相互提问来解决问题。⑥总结:教师根据各组同学准备资料和发言情况对相关问题进行适当引导、点评并总结。

3.教学评估及效果

3.1 教学评估 课程结束后发放给每位同学一份多元评价体系(见表1),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评价来给本阶段教学打分,将分数记入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10%)。发放相关的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方式的评价。多元评价体系发放56份,收回56份;问卷调查发放56份,收回56份。

3.2 教学效果 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模式加深了对该段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了自学能力和查阅文献的能力,激发了学习热情,拓宽了知识面,对自身团队协作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4.讨论

4.1 pbl教学模式优点 通过在医学院校病理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我们充分体会到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①pbl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资料、学习和思考,在整个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知识面;在思考、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②pbl教学法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拓展[5]。③更好地将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联系,确实做到基础为临床服务。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学高等人才。

4.2 pbl教学模式缺点 在p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现阶段开展pbl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①医学教育需要全面、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体系,但pbl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②医学生学业负担较重,病理课时数有限,实行全程pbl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难度。③近几年由于医学院校的扩招,造成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对开展pbl分组讨论在人力、物力、经济上造成一定困难。④开展pbl教学模式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如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实践工作经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技巧、应变能力和对pbl教学模式深层次的认识等,这样才能在pbl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启发学生思维、导向和监控的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教师在以上几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影响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⑤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起来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少数学生短时间内对新的教学模式的适应存在一定的困难。

总之,在病理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尽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pbl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一定的局限性,这些都需要加以注意。只有深刻领会pbl教学模式的内涵,并与实际工作充分结合,因地制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学高等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晓阳, pbl结合lbl在我校医学信息检索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 医学信息学, 2006,19(2);264-266.

[2]门燕雨, 在教师教育中运用pbl教学模式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10期:86-87

[3]向德兵,牟江洪,李昱,等.pbl教学模式在临床-病理讨论课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5):455-457.

篇6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信息管理系统;药学干预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Antibiotic Drug Management in Our Hospital

SHI Su-ping,YU Zhe-qi,ZHANG Guang-qiu

(Department of Pharmacy,Huanggang City Central Hospital,Huanggang 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e use of the information platform,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antibacterial drug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to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Methods In our hospital urology as an example,for 1~12 months in 2014 (before intervention)678 cases and 1~12 months of 2015(after intervention)in the treatment of 743 cases of urinary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in 1421 cases,the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efore intervention,after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the hospital inpatient drug use intensity,the percentage of patients with antimicrobial antibacterial drugs,single dose qualified rate,changes of prophylactic antibiotic therap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the average d number indexes.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using strength 70.29DDDs/100/d,the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as 79.20%,the intervention use intensity of 37.75DDD s/100/d,the use rate of only 51.14%.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d number(8.5±1.15)d,th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intervention d number(3.6±1.07)d antibacterial drugs;single dosage passing rate was 59.29% before intervention,after the intervention was 90.31%.Conclusion The antimicrobial drug u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to effectively improve work efficiency,standardize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control and reduce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

Key words:Antibiotics;Rational use of drug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滥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万, 而这一数字到了1999 年上升到了2000万, 这主要是耐药菌无法再被抗菌药物所控制, 而引起了感染最终导致死亡[1]。滥用抗菌药将使人类回到无抗菌药物的时代。全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不合理,无效,不规范的医疗用药问题,特别是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尤其严重[2]。据统计,目前在我国使用量列在前100位的药品中,有32种是抗菌药物,约占总数的45%[3]。每年死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有20多万人,近75%的致聋原因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使用有关[4]。我国己经成为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较为严重的国家。面对如此严峻的用药状况,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 抗菌药物需要执业医师开处方才能销售。这条遏制抗菌药物滥用的重要举措硬性地从源头上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做了限制,但是面对巨大的药物使用市场, 没有相应配套的制度措施,是难以实现规范、合理、科学使用抗菌药物的。因此,还需要各医疗部门根据实际,采取相应有效的制度措施来加以保证,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加强软性的药事管理, 这样才能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5]。药事管理抗菌药物信息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医疗、护理、药剂以及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交流广泛并且错综复杂[6]。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药品管理的一个载体,全面规范诊疗行为,同时也促进了医院药事管理创新,已逐渐成为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2013年,我院开展了信息化管理,全院系统升级,多部门合作,如计算机中心、医务科、药剂科等,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现就我院2012年和2013年泌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2月(干预前)和2015年1~12月(干预后)在我院泌尿科治疗的患者共计1421例,干预前678例,其中女患者362例,男患者316例,年龄13~69岁,平均年龄(41.5±11.25)岁,病程15d~1年,平均病程(2.19±1.17)个月。干预后743例,其中女患者405例,男患者338例,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44.5±10.08)岁, 病程16d~1.5年,平均病程(2.82±1.81)个月。两组患者均无其他重大疾病,且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根据国家卫计委新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运用到抗菌药物信息管理中。对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中医院感染相关信息进行提取、整理,提前规范医师的用药习惯和处方行为,形成医院抗菌药物管理要求的监测数据,为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提供可靠依据的一个电子系统。由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和医嘱及医嘱处方质量4个模块构成,分别对使用和临床预防抗菌药物、药品过度消耗、不合理用药、医嘱的处方质量等医院整体用药情况进行监控。建立完善的基础数据库的设施、抗菌药物治疗性的监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监控及处方医嘱质量的监控。

1.3观察指标 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单次给药合格率、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特殊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患者接受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的平均d数、I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符合标准指南、病原学送检率、平均每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金额、住院d数等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常规管理和经过信息系统的药事干预,我院泌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见表1。

3讨论

3.1监控指标效果显著 信息管理系统运用到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中,我们可以发现,与采取常规管理相比,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8]。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及特殊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平均每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手术患者接受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的平均d数、患者住院d数等都明显下降,而I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符合标准指南、病原学送检率、抗菌药物单次给药剂量合格率显著上升。

3.1.1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所有抗菌药物在信息系统中分别设置非限制级、限制级和特殊级,所有拥有抗菌药物处分权的医师分别授予非限制级、限制级和特殊级处分权,在医生工作站把以上两者关联,控制不同医生权限使用不同等级抗菌药物,任何医生都不可越级使用(急诊除外,需主任审核),因此,特殊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大幅降低。

3.1.2 I类切口手术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此类清洁手术原则上可以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推荐首选一代、二代头孢类,用药时机是选择术前0.5~2 h或在麻醉诱导开始时静脉给药,经药事干预后符合率大大提高。

3.1.3处方医嘱质量的监控 医院HIS系统中设计了评估模块,将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处方金额等针对不同对象实时监控,使得这些参数指标大幅度降低,从上述的干预前后的手术患者接受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的平均d数、平均每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患者住院d数等对比表格的数据就充分证明了。

3.2全面透明的信息反馈使全院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意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从过去盲目迷信抗菌药物的思维中转变过来,主动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综合考虑其他药物的调配使用,对症下药,以期取得最佳疗效。

3.3逐步规范了医师的诊疗行为。在诊疗中,医务人员自觉执行有关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的随意性大为减少,诊疗用药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大为提高,并能够自觉主动向患者宣传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营造了良好的诊疗用药环境和氛围。

综上所述,通过药剂科认真细致的工作,不仅使医务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个人、科室的各项抗菌药物评估指标的完成情况,还无形中起到了激励及约束作用[9]。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学科合作完成,需要临床药学工作人员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努力营造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院氛围,帮助医院逐步实现抗菌药物监管工作。抗菌药物的信息管理有效的提高了药事管控效果和工作效率、及时地规范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

参考文献:

[1]王继红.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4):261,262.

[2]李玲,廖S,袁波,等.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实践[J]. 中国药房,2013,24(17):1545-1547.

[3]陈剑.某基层社区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2,18(1):54,57.

[4]刘弘,黄月莹,王航,等.临床药师开展药事管理工作的实践与体会[J].药学学报,2013,29(4):398,400.

[5]黄德芳,刘伟光,司徒伟勤,等.开平市基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现状及对策[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4):141-143.

[6]王昱娜.药物经济学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10,23(7):53-54.

[7]王继红.基层医院药事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 17(18):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