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概念课教学设计步骤

篇1

【关键词】 以问导课;问题驱动理念;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

高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情况将会直接影响高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存在着数学概念理解能力较差,掌握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基于以问导课,设计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指导活动.文章将结合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实际活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快速提升.

一、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明确问题驱动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活动需要摒弃满堂“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结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教学内容,明确课堂教学指导目标,基于高中学生认知能力的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能够在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为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问导课,设计驱动教学中,教师需要可以将三维教学目标融入于其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曲线与方程”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层次,其一为指导学生学习并理解曲线方程,明确曲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特殊曲线和方程之间的互为表示关系.其二为指导学生明确求曲线方程的基础步骤,学会自主解答问题.其三为通过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同一曲线方程的影响进行分析,能够合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其四为能够自主分析一些简单的曲线方程,学会利用坐标法解答数学问题.

二、灵活设计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概念产生兴趣,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使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问导课,设计驱动”问题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可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灵活设计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并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使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也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质量.

教师可以将前后座的4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为学生布置各式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如“你想邀请朋友到××餐厅吃饭,餐厅位置在兴华街北二路左侧20米,你该怎样叙述呢?”等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式进行解答,用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来研究曲线与方程的关系.

再如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画出两坐标轴所成角在第一、三象限中的平分线m,并写出方程;画出函数y=2x2(-1≤x≤2)的图像c”.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进行图像展示,并组织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操作或者在组内借助纸笔进行绘制(详见图).在学生画完图像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对照抛物线的一部分C和方程,如果符合某种条件的集合M与C分别和其他方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可以与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和分析,得出“如果M(x0,y0)是m上的任意一点,那么它到两个坐标轴的距离是相等的,即为x0=y0,它的坐标(x0,y0)即为方程x-y=0的解.但是如果(x0,y0)是方程x-y=0的解,即为(x0,y0),以此为解的坐标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同,它则在平分线m上,则可以将直线m和方程x-y=0相互联系.”

三、注重教学语言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指导学生关注概念形成的同时,指导学生重视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在充分调动学生数学概念探究欲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申,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概念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并能够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结构.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中自身教学语言的应用.相关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所以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给与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教师需要多采用“请”、“谢谢”等话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活动可以通过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明确问题驱动目标;灵活设计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以及注重教学语言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方式,不断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丽文. 问题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探析――以《曲线与方程》课为例[J] . 学周刊,2013,14:144-146.

篇2

关键词:导图式教学设计;范式;步骤;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57-03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笔记方法,它和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是模拟思维网络系统进行的记忆、归纳和创造的工具。本文将具体探讨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设计的范式、步骤与实践策略。

一、导图式教学设计的范式

思维导图所具有的层次性、联想性和开放性的结构特点能够促使教师对教材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使思维处于一种被激发和完全开放的状态,从而有利于找到与学生沟通的切入点,使教学设计充满创造性与机智性。另一方面,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把头脑中原有的教学内容、教学逻辑和新的联想与感悟以可视化的“图”表达出来,这就相当于在课前完成了一次相当充分的教学演练。诸多的教学元素随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有效的排布,直到排列构造出最合理、最清晰的“图”结构,即完成最佳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需要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教师认知结构中需要存储这些知识以便于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实际情况提取和重组。许多研究表明,我们大脑是按照层级结构来组织知识的,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出现思维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知识是零散的或者弱联系的,导致缺乏足够的信息提取来源。思维导图的树状层级结构恰好与大脑知识组织结构一致,所以教师如能用思维导图对教学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可视的知识树状层级结构图(如图1所示),显然有利于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理解,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完整性也将进一步改善,从而为教学设计提供更坚实的理论指导。

图1 导图式教学设计范式

二、导图式教学设计的步骤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从教学指导的基本要素(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组织有效的学习、学习评价)出发,借助思维导图归纳、整理教学思路,形成一份“创造性”的“图”式教案。本文以小学数学“植树问题”一课为例。

(一)安放图像,中心开始

把A4纸张横过来放,这样宽度比较大一些,周围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在纸的正中央用一个彩色图像或符号开始画思维导图。(或者运行mindmanger软件,在界面中央的方框(标有“center topic”)中写入中心主题“植树问题”),使用图像和色彩起到“一幅图像胜于千言万语”的作用。

(二)发散思维,画出分枝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等。先从纸中央的图像开始向四周引出数条美丽的曲线(线的数量取决于你画的次数),此外,尽可能多地使用多种颜色绘画,本身也非常有趣。再在每条线上注明一个关键词,融图像与文字于一体,醒目、清晰、自由,反映了大脑的联想本性。

(三)适当取舍,明确节点

在这一环节中,你面临一个取舍问题。如果范围大,就要把这些要点按上一步骤的做法,再细分出若干个分支来;如果范围小,可以开始选择事实支撑这些要点。从每个要点向外引出数条曲线,将所联想到的依次写在纸条上。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 枝繁叶茂,修剪完美

一幅完美的思维导图看上去应当是一棵俯视的大树,中间是树干,第二层是树枝,第三层是树枝,最外层是树叶。在完成基本的教学设计框架勾勒之后,应根据课的内容,让它枝繁叶茂,并对树的枝杈进行适当地修剪。(如图2)

(五)深入反思,形成风格

每次进行思维导图教学设计,都会产生相当多的体会,反思这些体会,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并时时加以总结,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构图方法,形成独一无二的教学设计风格和教学风格。

三、导图式教学设计的实践策略

我们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导图式教学设计不是一个计划性的静态教案,而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

(一)课前导航,梳理经络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因此,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操作上要各有侧重。

应用导图式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就如同带着一张地图和指南针,外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旅游一样,可以让自己对所要去的地方选择合适的路线,作出有效的安排而不至于迷失方向。这可使教学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如,四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单元:要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对所要教学的内容作一整体的了解,再根据教学内容做一张思维导图,从而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宏观的掌控。然后,看书中“植树问题”一课的教学内容,并用彩色铅笔,把书中看到的探究内容、概念、解题模式,从教学指导的基本要素(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组织有效的学习、学习评价)出发,借助思维导图归纳、整理教学思路,形成一份“创造性”的“图”式教案(见图2)。

形成教案后,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其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保障。在“植树问题”一课中,如何让学生掌握在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一端栽的植树问题以及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课前老师通过设计前置性作业的预习,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内容,提前查找例题中植树问题的类型。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状态。

(二)课中对话,合作建构

运用思维导图的可视化优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己或他人可以对认知过程和思维过程进行评价、反思、修改和调控,从而提升其认知技能。学生通过对这一策略运用成功与否进行反思,可以促进认知策略的迁移,提高认知技能,并逐渐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个人认识与事实证据之间、个人认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对话”。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进一步暴露和明确自己的先有概念和认识,感受不同观点和解释之间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层次地依据事实去引导学生进行推测与验证,把握教学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及时地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探究活动使教学过程向着预期要达到的概念目标前进,使学生逐步地建构新的解题模式。

“植树问题”一课内容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题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这些类型的解题模型。针对这一实际,我在课中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①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并让学生举一些实例。在让学生举大量的例子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能用等量关系来说,这样就不仅仅停留在举例这一低层面了。②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画图、摆实物等方式解题,让学生在画图时,一要有指向、有依据去画;二要把学生的作业在大屏幕上展示,并且这个建模的过程要快一些。③以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结合具体的数据讲透,让学生更明白。④多角度地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三)课后诊断,提高效率

学完本课后,需要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拿出一张空白纸,合上书本,让学生根据记忆和理解,围绕“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一端栽”三个模型画出思维导图。画完后,把它与教师自己通过看课本做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和对照,看看哪些知识和内容自己已经掌握。(见图3)

图3 “植树问题”思维导图

通过对比,我发现学生在影响因素上画对的有37人,错的21人,说明学生课堂相关探究活动内容的理解率还不够。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对各活动间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突出典型活动的探究过程,并积极引导学生在典型探究活动后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核心概念。

总之,导图式教学设计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直观的形象性和思维的开放性这些优点,应该在教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图式的教学设计,形式比较灵活,课前对教材深入的研读,目标定位到位,课堂教学中灵活多变,避免教学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课后注重反思,以反思、诊断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思,不足以到位!不思,不足以深刻!不思,不足以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晨红,蔡亚萍.思维导图应用于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0),22~23.

[2]王小梅.Mindmanger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中小学电教,2008,(11):32~35.

篇3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思政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64-02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教学设计呈现出来的复杂性符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特征。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核心概念、目标向度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中,从而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征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以下简称CAS)理论是美国霍兰教授于1994年在Santa fe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正式提出的。CAS理论的提出对人们认识、理解、控制、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CAS理论体现了人们对系统运动和演化规律认识方面的一个飞跃。正如霍兰教授指出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前进的路标,使我们开始明白要观察些什么以及该怎么做。”[1]

适应性:CAS中的主体是具有主动性、适应性的实体。主体能够随着得到的信息,对自身的结构与行为方式进行相应变更,主体的主动性和适应性有利于系统的演化、进化,同时也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聚集性:主体间的聚集过程,加速了系统演化进程。没有主体的聚集,就不会有相互作用,也就没有系统的演化发展。因此,“聚集、组织、发展;再聚集,再组织,再发展……是CAS演化的一种基本模式”[2]。

互动性:个体间、个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系统演化和进化的主要动力。每个主体对其他主体也起着环境的作用,由于环境中存在着随机因素和多种因素,往往会使个体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这样整个系统就变得比较复杂了。

整体性:CAS理论把宏观与微观有机联系起来,指出作为微观单位的主体与其他主体的相互作用,导致系统宏观的演化和进化。如一个国家的总体国民教育素质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教育程度。

随机性:CAS理论认为,在CAS中随机因素不仅影响状态,而且影响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

这些特点使CAS理论特别适合应用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生态系统及教育系统等的研究。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复杂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诸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平等的组成部分而不断地相互影响,致使教学设计处于变化之中,教学活动呈现出复杂的整体状态。

教学主体的复杂性。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两种智能主体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聚集”在一起。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适应性、主动性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性两方面。这要求教学设计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灵活施教”、“有效施教”,以及围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而展开。

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的复杂性。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预设,但课堂中的“非线性思维”会打乱教学计划,使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也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整个教学活动超越了“预设的轨道”。这要求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必须考虑其动态生成特征,及教学过程中会随机出现的影响因素。

教学主体与环境间关系的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被动、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主动的适应、协调、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关系,突出互动教学环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微观教学与宏观目标联系的复杂性。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复杂特征,课堂教学不是脱离宏观目标的封闭的、静态的教学过程,而是与社会发展、国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能局限在微观教学过程,而要把微观教学与宏观目标联系起来,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大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对教学设计复杂性的分析,折射出传统的教学设计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对学生主体适应性、主动性考虑不够,知识灌输有余而创新不足;忽视学生与环境(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课堂讲授而忽视互动环节的开展;重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预设,而忽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生成过程及其管理等。集中反映出传统的教学设计的线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静态特征,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距离。通过CAS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努力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缺乏有效性的现状得以改变。

(一)突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适应性

篇4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软件的开发和优化,给自主学习者的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提供了硬件保障,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微课就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上出现的一种崭新、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的授课形式。微课程(Micro-lecture)创始人,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Penrose指出,微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以产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其构成要素有“教学内容支持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时间一般持续1~3分钟”“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利用网络工具”“学习者自己构建所需的知识”。如今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国内的“微课”是“微课程”本土化的一个概念,认为“微课”是以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一般10分钟左右),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焦建利,2013)。微课具有快餐化、实用化、多样化、聚焦化、智能化和趣味性等鲜明特点,适合网络平台的共享和传播,非常符合学生碎片化学习、移动终端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2微课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实训课程

针对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开况,本课题组在海南省各个高职学院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发现海南省不少高职院校的酒店技能实训存在诸多不足,而结合本课程开发的微课能优化该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微课解决高职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由于基础差、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实训技能没有理解透彻,他们需要在课外加强、深化学习。教师以微课的形式把某些实训项目要点的讲解、操作流程等视频分享到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反复观摩、学习,达到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消化、巩固学习内容的目的。微课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源,教师在教授某个实训项目之前先播放微课视频,使操作要领的讲解更加直观、清楚,然后要求学生模仿视频中的操作进行师生或生生之间的实操训练。微课能弥补实训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实训是专业技能的实际训练,专业教师必须有较好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行业知识才能胜任实训任务。而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大部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有限,不少教师长期在校承担理论教学工作,没有行业挂职锻炼经历,缺乏行业实战能力;有些教师虽然从企业转型过来,但是离开这个行业多年,很少再接触行业知识,以至于实践经验时过境迁,很难适应课程需求。学校跟实习酒店合作,邀请行业人员加入实训课程教学。教师把实训课程的难点、要点整合出来,邀请合作单位的培训人员根据这些知识点,利用酒店真实的工作环境、设备进行讲解和操作示范,最后专业教师把这些视频制作成微课。酒店培训人员现场的专业讲解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每个操作要领,他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会更加准确、规范。微课可以弥补实训室设备简陋、功能不健全等不足一般来说,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课是教师在校内实训室中模拟酒店的工作场景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的培训。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只是模仿酒店的一个局部功能,软硬件设施配备不齐全,部门系统管理功能不健全,比如前厅实训室只有一张柜台、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几部挂钟而已,打印机、复印机都没有,更别说前台办理入住系统了。在这种实训室内教师无法进行真实的岗位模拟教学,只能虚拟讲解实训步骤,学生凭着想象进行操作,无法体现实践教学的实效。微课视频录制的时候可以到酒店采景,利用酒店真实的工作环境、设备、操作系统的软件为实训的背景和辅助工具,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背景音乐和场景图片的设计,烘托现场气氛,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表现形式更加真实、生动。微课可以弥补实训教学资源匮乏、实训教材内容滞后的不足除了实训室中的硬件设施要真实化,教学中所需的软件资料也要丰富多样,带有职场性,比如酒店服务中出现的案例、酒店行业的管理文化等,都是实践教学的真实的案例教材。而大多数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软件资料只有一本课本、一套课件,只有极少数的学院购买了前厅的“西软”操作系统。此外,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教材内容滞后于酒店行业发展,与世界一流酒店的管理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酒店业内的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以及一些新的管理理念没有被及时纳入实训教材中,难以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微课教学可以延伸和拓展课堂知识,充实教学资源、更新教材内容。教师通过学习,搜集相关资料,把案例、行业文化、先进的操作技术和管理理念等糅合到微课堂中,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

3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设计的原则实训课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以典型的工作场景为学习背景,以岗位职责为实训项目和教学线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和外语应用能力。微课的实质是利用网络平台以共享、便捷、有趣的方式来学习行业知识和操练行业技能。实训课程中的微课教学设计应符合以下开发原则。1)实用性。实训课程中的微课教学是针对酒店岗位操作中某些技能要点、知识点的补充和拓展,是帮助学生更好解决未来工作岗位中的难题,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实操性比较强,所以讲授的知识点要集中、易懂,重点突出,方便学生在实训室操作;同时,微课要做到短小精悍,流畅下载和观看,符合当下学生的学习时间碎片化和学习移动化的需要。2)行业性。酒店实训课程的微课是针对岗位中的技能操练而制作的视频,视频中的背景是酒店中真实的工作情境,微课的主题和内容都应该以酒店中常见的真实案例为素材。微课的教学目标指向要明确、内容要鲜明,具有较强的学习指导性和行业针对性。3)趣味性。为了打破传统实训课授课方式的单一,主讲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师讲解的幽默和生动。在考虑高职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采用动画、动漫的形式呈现行业工作场景,以模拟仿真的形式展示生产过程等,把课程内容串联起来,使之鲜活而形象。微课设计步骤微课的设计与实施步骤包括微课选题、微课教学过程设计、制作微课课件、视频拍摄与后期制作、微课教学反思与评价等。其中选题和教学设计是最重要的。实训课程的微课教学设计应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突出实操性和行业性。以酒店前厅办理入住登记为例的微课设计如下。首先,设定场景,提出问题。视频展示涉外酒店前台工作场景,客人走到前台开始办理入住酒店,接待员迎上说:“Goodmorning,sir!Welcometo××hotel.WhatcanIdoforyou?”客人说:“Yes,I’dliketocheckin,please!”Flas呈现两个问题:Howwillthereceptionisthelptheguestcheckingin?Whatarethepersonalinformationoftheguestthatthereceptionistwillcheck?其次,激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继续观看这段客人办理入住的视频。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记下与这两个问题的相关的信息,接着小组讨论、交流信息。再次,教师采用课件讲授法,介绍前台办理入住手续的操作流程、需要核对的客人信息以及所需的办公设备。同时,Flash课件展示问题的答案,学生对比自己的笔记,查漏补缺。教师再次播放微课视频,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操作要点。最后,Flash课件把checkingin对话中的功能句子拆分出来,学生熟读这些句子,为接下来的技能实操活动积累语料。这段微课视频的教学设计看似简单,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生动、有趣,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教师的讲解要简单明了,练习活动的设置要活泼、多样,其中可以穿插一些背景音、动漫、图片、漫画等;同时,课件的制作要精美、独特,具有启发性。

4微课制作的技术保证

整合素材制作微课需要的素材格式有视频、课件、音频、图片、动画等。不同学科的微课课程制作的格式是不一样的,但都以方便、实用、实效为基础,力求生动、活泼、有趣。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技能实训课程的微课,其以酒店真实工作场景中拍摄的岗位技能操作视频为主要素材,配以Flash制作的动画、课件、图片和文字等。根据微课制作的需要,准备的素材有些是原始的,有些是经过原始素材生成的二期、三期素材(统称为生成素材)。比如课件是原始素材,但是利用oCam等录屏软件,主讲人对着课件边操作边解说,把课件和录音制作成视频,这个视频就是生成素材。酒店拍摄的实景视频需要把音频分离出来降噪,如果降噪后音频生成素材的质量不合格的话,就需要在录音棚里重新录制。后期制作原始的、生成的素材都准备好了以后,微课就可以进入后期的制作了,常用的软件有AdobePremiere或CorelVideoStudio。为了让学生下载微课更流畅、快捷,微课一般采用流媒体格式,不采用高清格式视频,视频分辨率按照4:3为好。建议视频类的微课不要采用1080P高清格式,视频尺寸为640×480或320×240都可以,以保证微课在容量上的“轻小”,方便移动学习,并与现有大多数显示设备相匹配。

5结束语

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微课;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21-0119-04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型交互式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不仅为现代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学习途径,同时也为构建新型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可能。微课作为其中的代表广受关注,并已经开始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但从目前来看,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这一学习模式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微课教育模式的优势和特点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论文拟对微课的起源、现状及特点进行梳理研究,进而探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的内涵和可能实现的技术手段。期望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将新媒体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信息化水平。

微课教学模式发展历程、内涵和特点

微课即“微型教学视频课”,是一种时间约几至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课程。[1]其雏形最早出现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McGrew,1993)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Kee,1995)。[2]之后,199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针对完整教学活动开发和推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微型课程(Micro-Lesson)项目[3],以促进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合于教与学。2005年,奥地利学者Theo Hug提出了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的观点,认为微型学习是处理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并且聚焦于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而现今广受关注的“微课程”概念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在2008 年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点(Knowledge Burst)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的效果媲美,Penrose还认为这将成为一种知识挖掘的框架,“微课程”将提供一个知识挖掘的平台,并告诉学生如何根据学习所需搜索相应的资源;允许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多的主动权,自主地挖掘所需的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并且这种主题集中的“微课程”能够有效地节约学习时间[4]。

在国内,焦建利[5]、黎加厚[6]、胡铁生[7]、梁乐明[8]等诸多学者也率先开展了“微”学习模式研究。其中广东佛山的胡铁生老师于2010年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概念。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是国外“微课程”概念从教育信息资源的角度的深化研究。

纵观微课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微课主要是以新型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以5~10分钟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或疑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这种微型教学活动可以是针对某单一知识点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是针对某学科、某课程分解后的知识点录制的系列微视频活动。这种以视频为载体的微型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某一知识点的阐述,往往还辅以相应的讨论和作业,以及围绕知识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馈。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促使教师、学习者、研究者与利益相关者采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开展教学,而且符合建构主义和联通主义的现代学习理论。研究发现,好的微课应至少包含如下表所示的一些特点。

微课教学模式的技术实现手段

目前,以微课为代表的学习模式已经开始在国内流行。其中,北京大学汪琼教授带领的MOOC教学团队走在了微课研究和制作的前沿。2013年6月,该团队推出了专门针对教师微课教学设计的“翻转课堂教学法”。这一课程的推出规范了教师制作微课的方法和步骤,提高了教师录制微课教学片段的技术水平。

目前常用的微课录制工具主要有Camtasia Studio、会声会影、Affter Effects、带有摄影功能的手机、DV等工具。微课的实际制作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选题:主要针对讲授课程内容进行知识点细化和聚焦,实现讲授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全概括。

(2)设计:主要针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所处的学情进行分析,结合讲授内容设计适当的教授方法、互动方式以及可能使用的教学素材。

(3)制作:将准备好的教学素材(可以是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制作链接到高分辨率的PPT中,采用Camtasia Studio等工具以“一对一”的口吻录制讲授内容,以精练、通俗易懂的语言,清晰地展现选题重难点。录制后保存的视频文件以MP4、SWF等容易读写的格式保存,这样便于学习和传播。录制过程中,尽量要求知识点突出、文字和图片以及语言准确无误。为了改善教学效果,也可以在录制后进行片头、片尾的后期制作、添加,以及进行影像的美化处理。

(4):微课教学视频完成后,可以借助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也可以上传至公共视频网站。上传完成后,及时对上传的视频进行编辑整理,提供给学习者便于观看的学习目录清单以及接入路径和口令。

(5)反馈:微课后,学习者进入学习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助微信、QQ、学习平台的留言功能进行交流,而作为视频的者和制作者的教师要及时回复学生的提问和留言,进行即时互动。

微课教学模式的课程实践

目前,有关微课的理论和小范围的实践研究也已在许多学校展开,但缺乏系统、有效的专业课程的实践。项目以高职学生整体班级为实践对象,按照《机械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微课的教学活动。教学实践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同时还包括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验与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具体的微课教学实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微课教学模式的定位。微课是多媒体教学的补充和发展,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多媒体教学方法,只是用于弥补现有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不足。

(2)微课教学片段的设计。微课教学研究内容限于5~10分钟之内的课程小片段,该片段主要作用在于突出《机械设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用于解释、表述、剖析课程中难于理解的内容。常规性的知识点并不包括在微课的内容设计中,可以通过传统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知识交互、内容融合及技术融合。具体设计可在PPT中嵌入微课片段的链接,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播放微课视频和动画等,保障课程内容的完整性。

(3)微课资源建设。微课的实现,资源建设是关键。项目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确定重难点,着手微课的资源建设。具体实现方式可采用多种方式展开,以突出授课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交互性。其中,“微视频”指以视频的方式进行介绍,如对机械设计零部件应用的介绍,可采用此方法,介绍机械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微动画”指采用动画的方式进行介绍,如“凸轮设计”,可制作“微动画”进行介绍,用简单的动画描述复杂的原理和过程;“微测验”指对重要知识点进行设计,讲解完成后,要求学生很快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如在机构自由度计算、凸轮机构运动过程等知识点后面,可开展“微测验”,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微原理”指主要针对原理性的知识点开展,如对“铰链四杆机构”的工作原理讲解时,可采用此方法;“微讨论”指开展课堂讨论,如“机构自由度计算”等知识点,可采用此方法。

在技术实现手段上,主要使用Camtasia Studio和PowerPoint配合录制,具体过程可按如下步骤实现:①针对所选定的教学主题,搜集教学材料和媒体素材,制作PPT课件。②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视频录像软件和教学PPT,执教者戴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PPT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后,单击“录制桌面”按钮,开始录制,执教者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可以配合标记工具或其他多媒体软件或素材,尽量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③对录制完成后的教学视频进行必要的处理和美化。④将《机械设计》课程的微课学习材料放到学校建立的课程学习平台上。在课前、课后学生可以自主登录平台进行预习和复习,通过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改善学生学习的效果,扩大学生学习的范围。

(4)微课课堂实践研究。在课堂实践方面,按照《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进程要求,确定微课实施的方案和范围,以大二开设《机械设计》的学生为实施对象,通过一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微课化”。

在课堂授课方式方面,将以PPT教学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知识点为重点的微课和PPT结合互补的教学模式;在授课内容方面,在兼顾课程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增加对重难点知识的教学课时数,对重点内容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5)微课教学效果反馈。一种教学模式变革的根本在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能力。

(6)微课教学效果评价。①微课教学模式与课程的适应性。课程教学模式改变并不是为了课程的改革而改革,改革的主旨在于新的教学模式是否能提高现有教学模式的效果,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微课教学模式。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发现现场操作性强的内容和知识点就不适合微课教学模式。相对而言,一些理论结合实践的知识点就可以通过微课录制实现学生的课前学习,在课堂按设计的主线讨论、答疑来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掌握。②微课教学与教师教学的适应性。微课教学需要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且要求教师有很好的把控和互动能力。如果教师在互动和掌控方面的能力不足,微课教学效果可能会弱化,所以微课这一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适应性要求。③微课教学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匹配性和有效性。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受众应该是学习者――学生。如果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能够接受或没有兴趣,学习的效果就会降低。在实践过程中,这一教学模式因为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且学生的学习也具有了很强的自主性,所以在整体上改善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篇6

一、主要特点和好的做法

1、教学设计情况:

从教学设计调研情况来看,教师们的态度都比较认真,大多数教师备课重视对学情的研究,教案的设计讲究科学性、实效性。从84本备课检查及总体反馈得出的结论是:大多数教师的教案教学目标明确;书写认真规范,教学环节齐全,教学过程详实;有教学重难点的体现,有简约明了的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及步骤清晰有序。部分教师的备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反映出教师教研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应用的是电子打印教案,很清析。有些用的是活页教案,便于保存和修改。部分教师有教后记和教学反思环节,个别有阅读指导等。

2、课堂教学情况:

课堂教学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化学教学只有在平时注重把好课堂教学质量关,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从根本上提升整体化学教学的质量。对所听61节课的总体反馈是:(一)目前新的教改理念已不断渗透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中,钻研教学的氛围日渐浓厚。(二)老师们能围绕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实施教学,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人文教育,扭转了过去“满堂灌”的落后教学状态。(三)部分教师能够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渗透,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四)高三复课教学中复课方式有一定的技巧性和独创性,注重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小黑板设计巧妙,课堂教学容量大。很多教师重视教学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教师基本功扎实、业务水平普遍较高,部分课反映了教师较高的业务素养,特别是语言表达(生动、活泼),有亲和力,上课情感投入丰富,能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了较科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性教学模式,且运用得体、效果显著。有些实验课能巧妙的补充实验,效果及其明显。

3、作业布置与批改情况: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从作业检查的总体反馈来看,教师们的工作态度很认真,作业布置适度合理。主要体现在:(一)作业布置具有针对性。课外作业量不大,练都是针对重、难点设计的题目,基本上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二)作业形式灵性多样,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象重复类的机械性作业减少了,实践性、开放性作业有所增多。(三)作业批改能做到常规有序,认真仔细,全收全批。大部分教师都能坚持做到每天及时批改作业,不积压、不拖拉。比较好的有陕校、蔡中等,特点是高三有书面作业本,另外对课时练习册和复习资料都能进行查阅或批阅。

4、教研活动开展情况:

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学校进行校本教研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们深入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学校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培养师资力量的得力措施。教研活动开展得是否扎实有效,是否丰富多彩,是否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欢迎是衡量学校常规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标准。通过调研发现:(一)各类教研活动能坚持经常,且形式能够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听课、评课、集体备课,也有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教学研讨活动。(二)教师们能在教学研讨的交流过程中,研究教学问题,相互取长补短,真正实现了教研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三)教研活动的开展都以学校教师为核心,即以各年级化学组为单位进行业务研讨,客观上磨练了一支良好的教师专业队伍,不断为学校化学教学改革和创新注入了新的研究思路。

二、问题与不足

1、教学设计情况:

在调研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化学科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直接影响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表现有: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程式化严重、方法陈旧、书写量偏大、书写杂乱、内容简单、条框式呈现教参内容、缺乏学法指导、未能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反思很少且简单空泛、很少有引题设计、小结作业有标题而无内容等。备课内容只有课本知识点的简单整理,教学过程缺乏设计。有些教师教案没有特点,只是教学参考书的翻版,没有自己的见解和针对性的措施,备课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研究,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方式的转变体现的比较少。个别教师的备课基本是课本内容的提要的罗列,或是一些教学过程、要点的概括,缺少教学内容如何落实、实施的设计;个别教案还过于简单。部分课教案对教学目标的确立还缺少与学生实际的结合,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

2、课堂教学情况:

(1)部分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不到位,致使教学起点偏高,教学过程较粗,教学的跳跃性比较大。主要表现是有些没有经过严密的推导过程,直接给出化学概念;有些化学概念的建立没有设立过渡过程,直接进入下一层次,比较突然,有些课缺少最基本的课堂练习,练习的难度偏大;有些课堂练习没有拔高,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等。使得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较难跟上,从而在理解上出现了困惑,影响到教学效果。

篇7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一就是创新,数学教师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教学设计的思路,将开放教学、问题情境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等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中,以增强教学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导他们用动态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

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的改革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标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对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思考和设计,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灵活运用、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等.为了能够顺应新课程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要遵循建构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主要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积极自主探索,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倡导建构性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使课堂学习更加高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其次要遵循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设计原则,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重要的途径之一.数学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想达到高效和准确的效果,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是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观察才能慢慢培养的;而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或者进行一些实例的列举,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要遵循交互式的教学设计原则,交互式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交流者与合作者,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问题,最终积极解决问题.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对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的几点思考

为了使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大量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针对当前教学方法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地总结和改进,进而探索出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实例,为学生创建灵活多变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是原型创设,即老师将问题创设在现实的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一次,它的厚度会变为多少呢?如果将它对折两次之后它的厚度会是多少?对折三次呢?对折二十次呢?在教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所用的纸对折不了二十次,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教师接着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这张纸足够大,能对折超过二十次,那么对折完之后它和一座高山相比谁更高呢?问题提出后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也就引入了有理数乘方的教学.

其次是多媒体创设,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各种计算机软件等,将数学知识直观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化,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在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如蜻蜓、蝴蝶、枫叶、天平、飞机、风车等.通过展示观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由于这些事物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中,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通过这些事物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加整个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审美情趣.

(二)进行实践操作,加强交流感悟

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设置实践活动,将活动的内容与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灵活性和人性化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一个好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掌握原本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真正领会勾股定理的概念.具体内容为:将班里所有学生按照前后四人为一组的规则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动手将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模型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分别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1)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将大正方形的面积表述出来.(2)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最终将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为一个大的正方形,如图1.

经过讨论交流之后提出自己的猜想为:a2+b2=c2,图1中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述为:(a2+b2)或者c2+ab×4.经过实践操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三)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篇8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初中版画课

一.前言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探索实践,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传统教学课堂模式做出了改变,颠倒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过程[2],根据自身情况对知识进行构建,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使得课堂的互动交流更加有效,知识得以深化和稳固,在自主学习中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通过教学反馈,教师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2]。美术课程同样可以通过翻转的形式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有趣,充满活力。

本文在分析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初中版画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对版画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具体实现提出了可行方案,以期为美术教育模式的创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翻转课堂”不再是传统模式下单纯的教师课上传授,学生课下消化,而是形式上的一种教学操作流程的变更。国内外学者对于翻转式教学的过程,通常分为两个阶段――课前与课堂[3]。课前学生利用视频媒体等教学资源主动学习新知识,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其次,教师总结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已经掌握的知识,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知识进行分类,从而设计更有效地教学方案;最后课堂上进行交互式讨论学习,在教师的参与中形成自我对知识的建构,达成学习目标。

与传统课程相比,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他们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活动来完成知识的建构[4]。在这一学习模式中,除了能够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将同学们原本课下进行的知识内化阶段翻转到课堂,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空间[5];视频媒体等优秀的教学资源也能够确保知识再现的更加全面准确,减少对知识重复经验的上行下效的错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和思维的能力,这不仅是外部形态结构的变化,而是自主学习与问题解决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的本质上的运用。

三.初中版画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版画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自学部分(课前)和巩固部分(课上)。

自学部分:根据教材内容,主讲教师亲自录制或者使用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提供给学生课前自学[3],并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学生利用网络聊天工具与他人相互交流学习,将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进行综合评价[6],课堂集中解决。

巩固部分:教师在课堂组织学生针对学习任务分组进行交流讨论,使更多的问题先自行解决,再以竞赛的方式在小组间展开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和同学们针对任务完成情况评选打分,教师进行记录总结,并利用综合了课前学习反馈的有效教学课件巩固深化相关知识。

四.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版画课教学设计

针对岭南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九课《海风・海潮・渔歌》的版画学习时,我安排两个课时来和同学们一起了解版画的艺术语言,并用纸版画的制作方法创作任意题材的手工版画作品。

1.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版画的概念、版画的分类、木刻版画的步骤及特性等基本知识;能够自己进行创作并学习制作粉印版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建立起个人对版画的认识与热爱,通过参与小组讨论、阐述个人观点、竞赛评选等活动潜移默化形成自身不言而喻的成长惊喜。

2.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对版画的初探形成自己的认识,难点是学生能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养成思考的习惯,建立创新意识,学以致用。

3.具体实践方案

(1)针对学习目标,教师首先提出一些相关问题:

①什么是版画?②版画最早表现得是什么?③版画的功能?④版画的分类?⑤“版”画可以写成“板”画吗?⑥木刻版画的制作步骤是什么?有哪些特性?⑦制作吹塑纸版画需要哪些工具?⑧怎样制作吹塑纸版画?⑨制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⑩你心目中好的吹塑纸版画应具备哪些特点?......

(2)根据教材内容,笔者使用了两段网络上优秀的开放教育资源,其一系统的概括版画的相关知识,其二介绍制作吹塑纸版画的方法,共享在在各班网络平台上,自行进行下载观看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创造一种让学生对自己负责的环境,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加强学习的效率。

(3)在自学过程中,将得到的答案和不明白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反馈给教师,养成记笔记和捕捉有效资讯的能力,并且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控制教学视频进度,以便集中精力思考,而不是忙于记笔记[3]。同时,学生还可通过聊天室、视频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进行互动沟通,如在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任课教师将制作的基础支撑学习材料,放入飞视美的公共平台上,并通过学生实际需求,随时开始远程授课,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调整系统布局,一方面可以展示授课的内容材料,另一方面通过视频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6]。将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做出一套实际有效的教学课件。

篇9

关键词: 研究课 高效课堂 词汇课教学 教学设计

一、研究课的概念及意义

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英语教研组坚持不懈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师生可持续性发展为本,在原有集体备课基础上提出研究课活动。研究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集体讨论研究如何上好课,是教师合作研讨的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增进教师之间相互了解,形成交流、合作和研究的学术气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充分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促进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在教学实践方面,可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并应用知识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高中英语词汇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新课标对词汇的要求,高中英语词汇学习量较大,传统教学中对词汇的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上课就是忙着记笔记,教师是字典的搬运机,学生则是复印机。词汇教学是师生面临的最大难题,低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老师在讲授新课时,经常先处理课后生词,再进行课文学习,这就造成词汇教学脱离语篇语境。学生经过被动学习后,看似顺利完成了规定任务,其实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多了解词汇,对词汇的用法过度拓展,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面面俱到的结果无疑给学生增加了负担,模糊了词汇教学的重难点目标;学生的词汇记忆不得法。

三、实施研究课的具体措施

根据现状,我们备课组加强了团队的科研意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检索法”、“比较分析法”、“课堂观察法”等多种方法。制定了实施的步骤:(1)确定备课组成员分工;(2)个人初备;(3)集体研讨;(4)修正方案;(5)跟踪听课;(6)课后交流;(7)反思总结;(8)整理定稿。

研究课的内容包括探讨词汇课的优化教学设计模式,侧重教学方法、课堂活动设置的科学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等方面;探讨精品课常态化的方法,即集中解决平常课中的某些课堂设计环节中的难题;总结研究课实施中的问题和反思。

四、词汇课教学设计探究过程

在研究课实施第一阶段,大家学习新课程理念后达成共识:在生动的语境中训练学生的猜词能力和应用能力,词汇学习要渗透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第六模块第17单元第三课“My favorite Comedy”为例,Text 1讲述了憨豆先生在生日当天去餐厅吃饭,为自己庆祝生日的片段。文章的第二、三段对憨豆先生进入餐厅点餐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动作描写,其中有大量的动词及动词词组需要学生掌握,如:take out,seal,place,indicate,order,make an attempt to,hide,busy oneself doing...,教师首先通过信息的提取,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词汇,接着通过八幅图片展示憨豆先生点餐时特别的肢体语言,每一幅图片都相对应一两个动作,教师要求学生针对每一幅图片还原句子,用上之前提取出的动词,通过连词成句又一次学习了这些词汇。然后教师播放憨豆先生点餐的视频,老师做旁白,将憨豆先生的一系列动作连句成篇,由此学生在语篇层面上又一次学习了这些词汇。

在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学生学习词汇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学生生词不教不会读,进入主题困难;重点词汇应用不熟练;生词量大记不住,教学进度缓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课进入第二阶段:解决词汇教学中的困难环节,研究词汇课教学的更多策略,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

针对词汇在导入环节的问题,我们要求学生同伴合作进行听、读和写前的预习,让学生互帮互学,完成课堂展示。例如,模块8 Unit22 Lesson 1以“Global Warming”为话题。针对学生不熟悉全球变暖的原因、形成及后果等具体情况,老师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摘录介绍全球变暖的英语文章,利用词典等工具书重新组织材料成文,并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介绍。由于课前做好了预习工作,同学们在课堂上讨论相关话题时觉得难度降低了许多,同时学会了很多有关全球变暖的词汇。老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新单词的同时,在学案中设置单词填空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其中一些词汇属于拓展词汇,鼓励学生查字典或工具书掌握其用法。

针对词汇读音和重点巩固问题,我们学习武汉新洲一中王祖元老师的四步朗读法,让学生课文学习后时反复跟读和朗读直到滚瓜烂熟,并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

针对学生单词记忆问题,我们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记忆词汇。对于那些只要求认识的单词(如人名、地名等),不要花太多的时间;对于某些不常用的单词,只要认识、看得懂就行;而对那些要求掌握的词,就不仅需要认识,而且需要掌握,通过大量例句,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分层教学的策略。词汇重点突出,在练中学,节省了时间,解决了教学进度问题。老师在词汇教学中还列举了利用构词法、新旧词汇联系、同义词反义词联系,利用遗忘曲线定期进行词汇巩固复习,归纳单元话题词汇,构建词汇网络,利用写作应用词汇等策略,经过课堂实践,大家认为这些策略都非常有用。

篇10

关键词:E学习环境;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A-0029-04

“人类历史掀开了2000年的日历,这对中国教育意味着什么?――中国教育面临E-化的世界,一个变革的时代!”[1]是的,随着E时代的来临,以互联网等高科技为媒介的新媒体给我们的学习打上了多元化的烙印:碎片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混合学习、翻转学习、移动学习、微型学习,一个个新状态接踵而来。如何帮助学习者创造一种支持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模式成了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微课以其短小精微、融合流媒体技术、基于网络平台等优势,能够满足网络时代的学生学习、教师发展和资源建设的迫切需求,成了教育界竞相关注的研究热点。然而,如何真正进行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还需要付出诸多努力。

一、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的内涵

1.E学习环境的内涵

毋庸置疑,人类已进入了一个新科技层出不穷的大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E-mail(电子邮件)、E-business(电子商务)、E-cash(电子现金)、E-marketing(电子市场)、E-management(电子管理)。就连教育也不可避免,E-education、E-learning不约而至,E学习环境已经形成。E学习环境是E-learning学习环境的简称,英文全称为Electronic Learning,通常译为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等。尽管翻译有所不同,解释也有不同,但是,三者都强调的是运用数字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教育提供支撑和服务。因此,E学习环境就是指借助电子科技和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环境。E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本文主要指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全新学习方式,学习者可以运用网络实现随时随地的、翻转课堂的教、学、研,是传统教学研方法的更新。

2.微课的内涵

微课是指关于某一“微知识”教与学活动的总和。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呈现教师对某个“微知识”或“微环节”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具有以下的规定性:

第一,微课的核心组件是课堂教学视频,一般为8-10分钟,容量小,支持在线播放,类似国外的“微讲座”(Micro-lecture);

第二,微课虽是碎片化知识的呈现,但是,每一个微课视频都呈现了独立的知识主题,绝不是随意的教学片断截取;

第三,微课也是课,它具备了课的基本要素,涵盖了传统授课的全过程,从导入、讲授、练习到总结升华、归纳拓展,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缩影和精华;

此外,微课还包含与该“微知识”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练习、教学测试、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教学资源。从用途上来说,微课既包括课堂型微课,也包括教研型微课。

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应用是指基于网络环境的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研讨和其他相关的应用活动。

二、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运用的意义

虽然E学习早已像一股潮流涌来,但它至今还远远没有成为中学教育的主要方式;虽然微课教学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国内一些地区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运用,但它对绝大部分一线教师来说还比较陌生。研究E学习环境下微课的教学设计与运用具有如下意义:

1.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学习中,学生一直是被灌输的对象,亦步亦趋地跟着教师的步伐,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考学生练,没有个体真正自由发挥的空间。基于网络的微课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资源,微课借助网络以其微型化、碎片化等特征使得学习成为一种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这种新型学习方式下,学生可以在复杂多样的教育资源环境下开展自主、开放、探究式的个性化学习活动。微课短小精悍,主题集中,重点突出,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的自学。视频课程更是扩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此外,学生的预习和复习方式也在改变。课前,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访问有关微课,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初步学习;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随地地利用网络访问相关主题的微课,进行查漏补缺提优强化。在课外通过微课学习了新知识的基础上再返回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2.微课有利于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基本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它对于克服教育资源不足、统一管理和提高整体效益具有很好的优势。但是,学生毕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进行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很难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也很难真正发挥教师团队的优势。微课的教学目标清楚,教学内容明晰,教学主题明确,规模小容量少,针对性、适应性和导向性强,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解决了不顾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学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能否获得发展。发展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只有促进学生自愿、主动地学习以及知道怎么学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基于网络的微课教学实现了课堂翻转,把传统的学习与教学的过程颠倒了过来。依托于网络的视频迎合了学生对技术的好奇心理,短小集中的主题符合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学生真正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他们在课前就可以完成对基础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将学习中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教师引导、启发、评价等的知识带到课上完成。即使是课堂内,学生接受的也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输,他们通过汇报讨论、释疑解惑等方式,在交流中懂知识,在沟通中明事理,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实效明显提升。

3.有利于转变教研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微课有利于转变研究方式,浓厚教研氛围,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强大驱动力。“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2]

首先,微课的制作过程就是促进教师研究的过程。微课不是简单的视频教学,它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定性,要求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而要发现有价值的微课题,要把自己的微课设想变成微课实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学生的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种看似微小的力量形成了强大的“微动力”,推动着教师不断研究和成长。

其次,借助网络传播的微课方便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微课多人观看微课多元主体点评微课教师得到反馈修正提高,这样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一个动态交互螺旋式的微学习生态系统,无论是对的主体,还是评价的主体,或者是观看的主体,只要他们参与了,思考了,就能够很好地推进自身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的螺旋式提升。

此外,微课资源为教师培训模式提供了新的出路。传统教师培训人员规模大、实效差、效率低,而基于网络的微课资源融合了信息资源和微课的双重优势,使教师培训实用化、灵活化,有效创新了教师培训模式。

三、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的理路及实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E学习环境下的微课教学与应用首要的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教师在E学习环境下的微课教学理念。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强化制度建设,营造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浓厚氛围

首先,健全组织机构。微课教学需要教师主体的参与,但是,微课又不应该仅仅是某些教师个体的事情,要真正发挥微课对教学与科研的推动作用,必须形成一个有助于微课教研发展的浓厚氛围,而这个氛围有赖于制度建设。研究伊始,我们就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遴选市各学科带头人为子项目负责人,聘请高等院校兼职教授专家为指导,各学科由教研组长牵头,设立相关课程子课题研究小组,为分步骤、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筹措研究经费。我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已形成浓郁科研氛围。本次研究,学校更是筹措了充足的研究经费,在课题调研、专家聘请、资源库建设和微课制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课题组顺利开展研究。

第三,确保研究时间。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校专门组织了微课教研活动,在学期开始前的排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空出一定的时间,确保每门学科每周可以利用半天的时间进行一次集中的微课教研;而每个学科组每月也必须进行一次微课教学展播,研究时间有了充分保证。

2.加强资源库建设,打造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平台

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的设计与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课程资源已经适应不了研究的需要,必须加强资源库的建设。

首先是资源库主体的建设。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设计与应用的资源库建设需要学科专家、教师、信息技术人员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首先,我们聘请了包括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大学和淮阴师范学院的部分专家做我们的兼职教师,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理论指导,形成了“专家D教师”的互动模式,提升了各学科教师的理论层次。其次,我们依托本市和邻市的学科带头人,与兄弟院校结成联盟,通过网络构建“微视频”、“微论坛”、“微评价”和“微反思”等微课资源,生成“教师D教师”的互动模式,形成了共享合作的微课交流资源。再次,我们组织信息技术人员构建了微课平台,对教师进行微课开发、微课平台应用等培训,形成了“教师D技术人员”的互动模式,为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技术支撑。这种多元的互动模式为微课研究提供了多角度、立体化和全方位的智慧支持。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打破了个体研究的孤立状态,有效提升了各环节教师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使每个环节的衔接更加畅通,资源的流畅性更加突出,资源库建设的质量也明显提升。

其次是资源库内容的建设。微课资源库是以微课视频为核心的在线网络视频及其相关配套资源的总和,包括微课视频、微课教学设计、微课教学课件、微课练习与测试、微课评价、微课教学反思和微课学习反馈等。而这些资源都是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的。在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购买、自制和共享等方式,为各学科置办了丰富的微教案、微课件等教研资源;通过网络构建了微论坛、微评价、微反思等平台;将学生的微课练习、测试、提问等都通过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元的智慧借鉴和人际资源。

3.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加强E学习环境下微课教学与研究的应用

第一,重视微课的教学设计。微课也是课,在设计的时候要全面考察微课的目标需要、呈现方式和教育价值;程序要遵循课的基本要求,要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激发和自主学习。在课题选择上要加强微名称的锤炼。微名称就是微课名称,一个好的名字自己会说话,不仅能直接反映课的主题,还能一下吸引人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加网络平台的点击率。如“高新技术简介”就不如“高新技术‘高’在哪”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强;“的困境”就远不如“难在哪”的主题集中、明确、单一和有吸引力。在程序上要加强导入设计。因为微课的时间比较短,其导入就必须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要短小简洁,方便学习者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在讲解储蓄存款时就直接抛出问题“你会存钱吗?”,无须绕弯子,学生又似懂非懂,直接带着疑惑入题。在内容上要围绕主题明确思路精心组织,突出教学重点,切不可面面俱到却个个夹生。合理的互动也是微课设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设问等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通过汇报讨论等方式直接让学生走上前台,练习也是互动的呈现方式之一。微课的总结、收尾要简洁明了,给学生留出思考回味的空间。

第二,要精心制作微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微课中的微视频应是为帮助学生学会一个基本知识(或知识片段、方面),或一个问题(任务)的解决思路与方法等所录制的教学或学习片段讲解或活动过程视频(音频),与之配套的相关材料应包括导学案(任务单)、学习资源、设计说明、训练与测试题、作业、拓展资料等。”[3]其制作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为了方便学生的学和其他教师的研,微视频的制作技术越简单越好。但是,简单不等于粗糙,而是说录制和播放技术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平台为依托。目前,我们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摄像机录制、白板录制、PPT加录屏软件录制等。为了达到良好的录制效果,尤其要重视微视频的团队协作开发,提高微视频的制作水平和效益,避免教师个人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各自为政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

第三,在开发中应用,在应用中开发。微课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如果成为摆设,就会失去课题研究的本来意义。教学实践中微课资源的投入和使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微课资源库的开发与建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总之,在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围绕课题既定的研究目标,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一些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转变,形成了良好的微课教研氛围。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市微课大赛,多名教师荣获一等奖。学生的学习品质与学习习惯明显改善,学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当然,课题还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内容,如:如何保证学生课余通过网络自学和复习的时间,如何将微视频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等等。今后,我们也将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力争最大限度地激发网络环境下微课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黎加厚.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关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