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篇1

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6―0051―01

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满足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且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对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 自主性。在自主探究的背景下,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分析,并且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求、思考、分析,让学生经历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当然,基于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需要积极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2. 情感性。情感教育现已经发展成为了教学体系的关键,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成为了学习能动性的关键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 创新、实践性。从教学角度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性主要是指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全过程的分析与整合,能够自己动手实践,能够自主探究,且可以采取自主交流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观察与了解。另外,创新性则是指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学知识的引导,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勇敢创新,如此才能将自主探究式教学深入学生内心,才能发挥出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1. 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其中首要任务便是要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便是与生活相关、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虽然从属性上分析数学是比较复杂、抽象的科目,但是确实来源于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在制定情景教学的时候,可以积极融入生活化,并且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在探究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选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一名学生当顾客,顾客进入超市买了一个书包,一盒铅笔,一个笔记本,价格分别是25元、5元、2.5元,顾客给了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并且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知识。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所学知识。在整个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需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自己探索,与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深入了解。在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应用中,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空间,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空间,能够帮助学生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满足学习的需求,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另外,在创设自主探究式学习空间的时候,需要从实际发展角度出发,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知识的能力、学习需求等角度出发,根据自身的经验,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程教学 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29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数学知识学习,打开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和数学课程学习水平;另一方面则要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兴趣,调友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的健康、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课程教学时间的限制,为了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教师习惯性的采取以教师为中心和主导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直接进行数学知识点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对教师所讲述的数学知识进行接收和消化。这种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模式,将教师放在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学生处于课程教学的从属地位,虽然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之内,进行更多的数学知识的学习,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钳制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使学生局限在狭小的数学课程学习框架之内,对教师所讲解的数学知识,进行亦步亦趋式的学习和消化,不仅影响学生数学课程学习成绩和学习水平的提升,同时还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探究意识、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最终对学生在数学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和创伤。因此,进一步改革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丰富数学课程教学方法,切实改进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问题,提升数学课程教学质量,便成为小学数学课程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种教育背景之下,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应该从数学课程的教学实际需求出发,将探究式教学策略引入其中,使其发挥应有的教学功能,激发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探究式教学强调和尊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摆脱各种教学限制,自主地对课程教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挖掘,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使学生能够深入到学科知识点内部,对其中蕴含的精神和内涵,进行更为全面、细致的研读和整合,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参与水平和参与程度,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切实实现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可以说和传统小学书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相较而言,探究式教学在教学理念上更为新颖,符合当代数学课程教学理念和数学教学发展趋势。在教学形式上,更为灵活生动,便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自主性,强调学生的课程参与和实际动手操作以及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将数学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逻辑性、实践性等教学特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看法以及具体的实施策略。

首先,小学数学课程进行探究式教学,能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之中,和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和沟通。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展开之前,应该采取相关的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课程参与程度和参与水平,为小学数学课程探究式教学的实施和推进,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激发学生的数学课程学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动性。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教学氛围的营造,利用课堂导入环节点燃学生对于探究式学习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以适当的自主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细致的反思和回顾,从而逐渐加强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印象,树立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参与热情,培养自主学习态度。从而为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升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其次,在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实际和学生具体的数学课程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突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特点。在小学阶段,学生虽然年龄较小,心智发育水平较低,但是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课程学习时,在逐渐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数学课程知识体系,形成了个人化的数学课程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同时,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实际和学习能力等,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进行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时,应该从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和探讨。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上,体现探究式教学的层次性和全面性,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根据自身的数学课程学习实际和学习需求等,进行数学知识点的吸收和消化,满足班级学生的不同数学课程学习需求,提升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数学,探究式,模式

中国分类号:G623.5

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起步阶段,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入门阶段,所以小学阶段的教学尤为重要。根据《小学教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代的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改变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要重视以“学生”为主,加强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倡导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式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数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尽管做出的这些努力在教学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教学模式的僵化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谓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老师则是从旁协助,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所以。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很高,它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帮助的。总的来说,探究式教学的一般顺序是:发现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一)发现问题

学习数学是用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情境,会碰到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学生要学会从这些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提高学生探究的激情。

(二)建立数学模型

现实中的问题都是具体的,要想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将现实中的条件都转化成数学模型中的已知量,将问题抽象成未知量,再利用数学公式来计算出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从旁协助学生完成这个过程,任由学生自己发挥,当然也可以是通过互相交流和互相探讨完成这个过程。

(三)解决问题

将数学模型的结果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通过数据结果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这个过程,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提高,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二、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老师和学生改变思维

要想推行探究式教学,首先就要改变老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观念,老师不再一味的讲解知识点,将知识点“消化”后再一点一滴的传授给学生。探究式教学要求老师转变观念,慢慢减少老师在课堂所占的时间比重,转而增加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时间。而学生,要主动积极的利用这些时间去自己观察、自己探索和推敲。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依然要发挥出他的引导作用,及时帮助学生。

(二)有意识的创建数学情境

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建立相关的数学情境,将数学内容隐含在其中,然后引导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开动脑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对学生探究式思维模式的培养是极有帮助的。所以,老师应该多多利用一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特别是小学生都比较关注的一些话题,例如童话之类的,设立数学情景[2]。将生活带入教学中去,让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三)改变考核方式

探究式教学之所以难以开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现代的考核方式。主观习题占据比重大,根据标准答案给分,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探究式教学的发展。所以,要想真正改变数学的教学模式,首先就要改变数学的考核方式。首先,“一纸定高低”的评价机制应该改变,应该引入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来考查评价学生。其次,试卷习题的考查方式要改变,少一点呆板的纯数字计算以及给予固定的答案,多给予一点考查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习题,同时对每一个想法都给予一定的肯定和引导,不一竿子打死。最后,对于最后的分数要进行辨证的看待,完全靠分数来判断一个学生学习好坏的评价标准应该淘汰了。

(四)开展多种多样的探究式活动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的开展一些探究式活动,带着同学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习探究。同时,小学生好动活泼,自制力差,所以探究式活动并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上进行,在户外,在操场上,打破传统的上课形式更加方便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活动中,老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谈论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

(五)注意课堂互动和交流

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给予学生时间去探究,而不是老师占据整个课堂时间去讲解、去传授知识,老师要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交流,去跟自己同学探讨,给予每个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和权力。当然,老师也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与同学们一起互动。

(六)教育部门的支持

探究式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很难短时间对学生的分数有很大的提高,探究式教学培养的是学生探究的思维方式,它注重的是探究的这个过程而不是探究的结果,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机构要给与探究式教学足够的支持,在政策上要为探究式课堂的进行给与方便[3]。

(七)有松有紧,有条不紊

探究式教学需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但是并不意味着任由学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任何事情想要获得成功都是需要规则的。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外,还要维护课堂秩序,将课堂氛围维持在一个乱中有序的过程。

三、结语

探究式教学是时展的需要,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注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够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的人才。所以,教育界应该大力鼓励和推行这种教学方式,共同为探究式教学的进行出谋划策。但是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尺度,做到有张有弛。

参考文献

[1]吴慧伶.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数学教学.2009(4).139.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法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结合小学数学逻辑性和探究性的特点,一线数学教师如果能够采用有效的措施,促进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则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机会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进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提升.

1. 合理设立问题,为学生的课程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引

探究式教学法的原理即是教师在学生对课程相关概念和原理进行探究时,给予学生一定的事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 而数学课程本身的逻辑性和数学知识的复杂性又对数学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只能将数学知识机械化的传授给学生,其具体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无法深化. 因此,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也同样需要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以有效的素材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问题,进而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把握好关键的节点,同时也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 而整个问题的设立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按照教材进行概念内容的备课已经无法满足探究式教学的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生活以及网络材料,设立相互关联、紧密联系的引导性问题.

以小学数学平面几何《圆》这一章节知识教学为例,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将圆的定义以及圆相关的直径、π、周长、面积等知识进行机械化的传授,学生通过课程虽然也能够对圆的知识进行记忆了解,但是其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很难深入. 而如果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设立用绳子测量圆周长为多少?圆的直径如何确立?实际圆的直径为多少?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多个圆内圆周长与直径关系的共同点?等问题,则学生在实际的知识探究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步的通过课堂小实验和小问题来发现圆周率的规律,进而对圆与其相关知识了解的更加透彻. 这种模式下,数学平面几何的教学效果在学生探究下能够得到显著的强化.

2. 公平对话环境的建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数学知识虽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但是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因此数学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往往具有非常大的开放性. 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听课的方式,很少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主动的探究与提问,因此,在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即使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被引用,学生无效的探索也只能使得探究式教学方法变成一种形式主义. 因此,现阶段,在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公平对话的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化教学效果的发挥.

以混合运算课程教学为例,在实际的知识探究过程中,学生一定会按照传统计算模式来进行混合运算的尝试练习,因此很多学生会直接按照顺序进行运算,进而导致运算结果的错误.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拿出整个运算结果与教师分享,进而在这种公平对话的环境中,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探讨的热情,并不断的鼓励学生从错误中找出正确的知识. 只有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勇气才能够被体现出来,同时课堂讨论的氛围也能够被充分的调动出来.

3. 及时的课程总结,强化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任何教学方法下获得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巩固训练,则其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维持和延伸.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应用同样如此,如果教师只是注重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过程和结果,而不重视课程内容的总结和回顾,则整个课程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强化与维持. 探究式教学方法的采用,给予了学生数学知识探讨的平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可以自主的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并逐步的加深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课程的及时总结并不仅仅在于课程内容的及时回顾,也在于对整个探究过程的有效总结.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一方面要对整个数学知识的探究做好详细的记录,进而在课程最后对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以及对于探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点评,以对课程探究的模式进行完善,对课程的核心内容再次巩固. 另一方面,在课程最后教师也应当对探究过程中没有涉及全面的知识进行补充讲解,以保证课程知识的完善性以及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进而使得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应用中既能发挥其独有的特色,又能按照课程标准保持原有教学要求的效果.

结束语

小学数学课程的严密逻辑性和知识探究性的特点与探究式教学方法不谋而合,为了提升教学阶段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度以及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将探究式教学有效的应用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设立问题,为学生的课程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引;同时要建立公平的对话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后也要及时的进行课程总结,进而强化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在多种有效措施的使用下,一线教师一定能够将探究式教学法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良好促进效果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篇5

一、探究式教学方法简述

探究式教学是近年来提出的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一种教学方式,主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以及学习方式上,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独立性,为学生创建动态的、开放式的、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打破传统的学科封闭式教学状态,进而从根本上推动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不断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索、交流合作以及发现创新,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尝试对知识进行科学创造。

二、小学除法探究式教学举例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普遍应用,其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下面,通过举例说明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1.桃子的分配问题

(1)教材分析。

此前,学生对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一位数乘法有所了解。该节课主要涉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问题,学法的竖式计算,这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教材意图通过情景图,引导学生对分东西过程进行详细观察,并借此掌握竖式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而为后面学习三位数除法打下基础。

(2)教学过程。

首先,需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猴子分桃子的情境,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回答如“有多少只猴子,要分多少个桃子”等问题。学生回答:“共有2只猴子,要分48个桃子。”教师继续提问:“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呢?”……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将学生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有些学生利用口算的方法得出结论;有些学生借助分小棒的方法解决问题;还有些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引领其他学生共同参与到用竖式计算解决猴子分桃的讨论中去。当学生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之后,教师要针对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总结经验,加深学生对这类解决方法的理解。

(3)案例分析。

在小学除法的探究式教学中,主要分为情境创设、探索引导以及处理习题三个环节,各自的特点如下:情境创设中,教师将较为抽象、乏味的计算知识寓于“猴子分桃”的故事中,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意识,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进而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引导探索的环节中,采用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的接受情况,并适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这里教师并没有将竖式计算法引入到新课学习中,而是让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给予鼓励和引导。习题处理方面,教师首先出示一些简单的基础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出示一些探索性问题,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数除法问题

(1)教材分析。

该课内容主要研究分数除以整数,学生学习之前已经对整数除法以及分数乘法有所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出示两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将其进行等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利用图形语言及之前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对分数除法的概念有所了解,进而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过程。

(3)案例分析。

分数除法是在学习分数乘法和倒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主要学习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算法。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以“开火车”的游戏引导学生复习倒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没有直接运用主题图,而是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和沟通联系后,考虑到学生已掌握了一个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完全可以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就是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即“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它的倒数”。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本着知识间的联系和转化的原则,运用类比式方法进行教学,从学生易于理解的整数除法入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悟、探索规律,再自然迁移到分数除法中。这样设计教学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把探究获得的规律运用到不同的除法中,也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从不同角度说理、举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和反思评价中探索问题,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结论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学习兴趣

一、创设探索性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理论曾提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4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学生1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平方分米。学生2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8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要备好教材

1.认真钻研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评价一堂课,应该首先看这堂课目的定得是否合适,为完成目的所采取的教学措施是否得当,教学目的完成情况如何。这就是说,一个数学老师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的,再考虑为完成教学目的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明确教学目的,就必须学习并钻研教学大纲。

2.从整体出发,系统分析和研究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数学老师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教案。如果在教学中备一节,教一节,不了解这一节在整体中的地位与其它章节的联系,就很难谈上吃透教材和融会贯通。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要深刻领会编者意图。能否领会编者的意图,是衡量教师理解教材深浅的一个重要标志。

3.抓住重点和找准难点

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课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

4.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和本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生主体性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处提出了“学生主体性”教学,对此,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教学思想的转变。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作用,其重心在“教”。教师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师采用的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着力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标准》强调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其由重“教”而转向重“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有所学”,而且让学生“想学”、“会学”,智力也得以“学”。这种转变是一大进步,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其次,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体现在老师教授和学生自学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当中。一方面,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心里始终要有学生的存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入。

再次,教师作用的再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是教师依然很重要。教师不能像“满堂灌”课堂一样灌输知识,但也不能作为一个消极的“旁观则”,其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教授型课堂姑且不论,在学生自主探索型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做好引导和指导。

参考文献:

篇7

一、立足生活,自主思考

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时刻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缩影,很多数学原理、数学规律也是人们经过对实际生活探索得出的.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教师应该试着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设计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靠拢,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自觉进入自主思考、探究状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生活阅历等创新地教学,确保所教知识能够紧密融入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带入教学课堂,主动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统计”这一章节时,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关于统计的概念后,教师可以立足现实生活,领导学生开展一次统计活动,统计活动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起来的,全体学生都是被调查对象,都要参与其中,统计内容就是围绕学生的业余爱好开展起来,设置几个具体的统计项目问题,如:你的业余爱好是什么?一周几次?爱好达到什么水平?等等,对不同学生的回答进行统计,将拥有同样业余爱好的学生归纳在一起,并相互对比业余爱好进展的次数,将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得出科学结论,明确哪一名学生最喜欢这项业余爱好,以及他们对自身业余爱好的熟练程度等等.这一过程就是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入生活的过程,经过自行统计探究学生认识到了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明确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动手实践,积极探究

小学生正值心理、生理初级发育阶段,思维能力倾向于形象化、简单化,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试着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与实践,因为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后,往往能够获得更加真实、形象、贴切的思想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问题、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这一知识项目时,可以采用逐步引导、实践操作的模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并认识圆柱的体积,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将圆柱体的两个底面圆形裁下,再重新拼成一个立体图形.第二,这个新图形的底面积同最初圆柱哪部分相关?第三,新的立体图形的高同最初圆柱哪部分相关?第四,新拼成的图形,在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第五,对应得出圆柱体积求法.学生在教师的这些步骤指导下一一动手操作,而且边操作边思考问题,经过不断地分析、总结,最终得出圆柱体积求法:底面积×高.

这种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能够带动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学生动手操作并主动思考的过程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有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置各类探究性问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应该设置一些能够夯实他们基础的探究性问题,对于学习成绩较好、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充分挖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数学基础,以此来夯实他们的数学能力.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数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82-0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已有的知识简单的传输给学生,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具有创新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好玩爱动,思维的活跃性高,但是农村的小学生很少思考学习中的内容,因此在农村小学进行研究式教学意义重大。

一、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在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观察和分析,提出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分析、归纳、类比最后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的结论将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学生对知识记忆不深的缺点。

2、提高了农村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探究式教学可以是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使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期兴趣。

3、有助于农村教师的发展

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对农村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随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需要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困惑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需要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这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巨大帮助。

4、提高了教学质量

探究式教学在农村小学中的应用就是讲学生从教科书中带入到生活之中,例如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如果单纯的以数字为例,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如果以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教学的例子势必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减法运算中以菜农卖菜为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自然会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数学的探究源于提出的数学问题,而数学问题的提出则需要在一定的数学情境之下完成,由于农村学生看到的事物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勾画教学情景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所见过的情境,以及学生的想象能力。

1、创造的情境要来源于生活

小学数学知识同生活有着一定的关联。在课改后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要源于生活。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圆的认识”,在课前上应当先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圆状物体进行观察,如、车轮子、碗、碟子、纽扣、太阳等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圆状物体的观察将会对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一些聪明的学生可能会发现圆的一些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提出与圆相关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逐步的思考,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

2、以趣味故事创设情境

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没有多媒体的引进和数学本身特点的原因,小学数学成为了一门十分枯燥的学科,如何将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化,这是对农村小学教师的一个考验,也是对教师教学艺术性的验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故事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将分数的概念介绍给学生,教师可以巧妙的“猴子分香蕉”的故事引入到教学中,将一箩筐香蕉平均分给5只猴子应当怎么分。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觉得故事有意思将会纷纷举手进行分配,在分到最后时候学生将会发现剩下三只香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分数的概念顺利的引出,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3、以学生的尝试创设情境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发现解决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清楚,既然是探究就可能会出现失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尝试着让学生去解一些困难的问题。例如在除法运算中,学生已经学过了“四舍五入”的求商方法,可以出一道287÷17的计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让学生自己发现计算中出现的问题,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4、从动手操作中创设情境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些抽象的事物进行具体表达,让学生动手来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例如在“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对概念进行“尝试”,让学生拿起一枚硬币,多次抛起,让学生对硬币出现的正面和方面的次数进行记录,这样通过统计结果学生将会对“可能性”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这种动手操作的做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思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部分农村小学在数学教学对经探究式教学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是其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信随着农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究式教学在不久的将来将会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邹征宇.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引导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0(12):13-14.

[2] 贾太星.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2(21):21-22.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育法;教师;学生;应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的培养采用的是“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限制了他们个性特征、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也是新时代下教育发展的需求。所以探究式教学也就应运而生,探究式教学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正确引导,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从而推动自己学习效率、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提升。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的时候,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一些问题和事例,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观察、实验、思维、小组讨论、听讲等途径来独立探索问题,通过自己的认识,发现和掌握原理、概念、结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法的指导思想就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自动地、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规律,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概念。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加强[1]。

二、小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可操作性强。小学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息息相关,所以探究式教学可以在小学数学中加以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去亲身实践、自己动手去操作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和理解数学中的规律以及概念[2]。另外也为小学数学教学开创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2.教学趣味性高。探究性教学不同于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它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扩展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时,必须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制订教学计划。由于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耐力、注意力方面都是比较欠缺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问题的探讨时,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高并且适合小学生思维模式的教学方式,由此来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兴趣,从而使小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完成教学活动。3.教学过程中协作性高。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学生通过交流、协作的方法进行的。在探寻过程中,这种方式具有取长补短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点和能力,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集体凝聚力。4.教学结果的创新性高。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在面对相同问题的时候,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的能力。同时还要求教师在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后,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面提出新的问题,进而再解决新的问题,这也是对已掌握问题的拓展、巩固和延伸。

三、小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互动关系,课堂气氛才能够活跃起来[3]。而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够得到提升,也才能使数学知识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吸收。因此,从教师的角度讲,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自己由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在问题中出发,通过行之有效的引导,诱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知欲望,使他们能在学习中找到快乐,而不是厌恶学习、害怕学习。与此同时,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教师应该对错误加以系统化的辅导和讲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做错的根源,这样才能避免同类问题的二次发生。2.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天赋和特长各有不同,每个人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之上,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强度以及学生的差异,在探究式教学法的选择上做相应的调整。由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比如某些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某些学生心思比较缜密,某些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相应的方法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完成学习目标。除此之外,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就要求教师选择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活动。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才能真正实现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良好运用。3.帮助和引导学生改良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法作为一种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方式,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通过自行的观察、思考、研究以及探索等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改变传统模式下的被动式吸收知识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同时,探究式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能采取传统模式的“一言堂”式的方式来教学,师生之间要形成一种新型的友好互动、共同学习、相互协作的教育局面。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中高不可攀的姿态,与学生“打成一片”,以此来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良。4.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来提高我国学生所欠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如在数学图形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给学生发放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纸片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的方式,发现和寻找这些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同时,也可以通过相关的一些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来探讨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小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切忌放任式的管理办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探究式教学虽然是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并不意味着要采取放任不管式的课堂管理办法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精确、熟练地调控和把握教学进程,调节好讨论问题的数量、质量之间的平衡,使课堂教学能够又好又快有序地进行下去。2.强调多元化的教与学原则。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和要求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独立思考并不是闭门造车,对其他的人的观点不理不睬。因此,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分组讨论和团队协作,发现和强化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学习潜力和学习动力。同时,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要学会保留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能人云亦云。当然,学生也要学会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和观点,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5]。

综上所述,在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必须也必然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要认识到学生也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该根据个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与学生能力相符合的问题令其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理论,并且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学习能力。在帮助学生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马列军 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上官乡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徐军.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设计及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王丽华.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开发[D].2010.

[3]田海明.儿童自尊的评估及其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38-01

探究式教学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根据苏教版教材力求建立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知识技能教学与培养情感体验、思维发展、提高解决简单问题能力密切结合,数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规律高度一致的新体系这一目标来看,探究式教学法与苏教版教材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课程相结合,可以充分的将教材对于学生探究能力、思维拓展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出来的效果体现出来,从而将小学数学课程的教效果进行有效的强化提升。因此,采用有效的措施应用好探究式教学法对于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一、创设有效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探究的兴趣

传统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往往采用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形式,这种方法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程度无法到达最佳的水平。而探究式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促使学生参与到课程知识的探讨中来,但如果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与欲望,整个课堂参与的效果与效率都无法提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设立有效的课堂情景,以课程主题来逐步的激发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兴趣与欲望,进而强化课程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热情。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在新课开展之前,为学生设立寻找身边的面积这一主题,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中以100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窗户玻璃、课桌桌面、椅子面等面积,并让学生同步的量出各个面的边长,引导学生逐步的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有趣的主题下,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学习的兴趣逐步被调动起来,而随着探究进程的不断推进,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欲望也会逐步的提升,进而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探究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整个课堂学习的氛围也越来越好。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发掘学生探究知识的潜能

受到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参与课堂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仍然不敢发表自己的探究结果或者自己对于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始终以教师的观点来作为衡量自己数学学习的标准。这种情况下,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很难被凸显出来。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坚持公平对话互提意见,说错有表扬说对更有表扬,先激发学生知识探讨的勇气,进而发掘学生知识探究的潜能,使得整个数学知识探究的层次获得更好的提升。

例如在《混合运算》章节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探究混合运算规律的时候往往会对加减乘除是按照顺序计算还是按照其他方式计算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课堂知识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直接的将规律讲出,而是鼓励每一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按照每一位学生的方法进行一次计算,然后通过多次与参考答案的比对来查找出最佳的方法。这种形式下,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讨论氛围,使得学生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课程知识的探讨,这样数学课程教学氛围得到改善,而学生通过多次知识探究的磨练,其知识探究的能力也能获得长远的提升。

三、设立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知识探究的方向

小学阶段的学生数学知识的储备还处于单一化阶段,并且其学习方法还没有成熟,因此在开展探究式教学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的放纵学生,而要适时的对学生的知识探究进行把握。为了既不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教师可以在相关探究的节点中提出必要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下一知识点的探讨,把握住整个课程的方向。

例如在《圆》这一章节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以有效的课程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圆的相关问题,例如测量圆的周长、圆的直径。而为了引出π这一关键的因素,教师就可以在实际的知识探究过程中建立问题小任务,让每一个学生对多个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进行探究,进而总结其探究的结果,引出π这一因素。这种方法下,学生可以很好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探究,并以教师的问题作为探究的最终目标,从而一步一步的向课程内容的终极目标前进,进而发现圆的基本特征以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得这一章节的知识都能有效的被学生吸收。

四、结束语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载体的小学数学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的借助教材的力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能力。而课程效果的发挥往往又借助教学方法的良好应用,根据苏教版教材的特点,探究式教学法与苏教版为教材的小学数学课程的结合可以将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等充分的发挥,一线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效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探究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发掘学生探究知识的潜能;设立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知识探究的方向。进而以有效的方式来促进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