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的内涵

篇1

1.教学内容方面。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凡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师,一个共有的特征就是对所研究的领域特别是讲授内容十分是熟知的,这是课堂教学具有特色的重要基础。教师对所研究的领域及所讲授内容理解的深刻性,是课堂教学具有特色的保证。特色教学认同学生的求知欲,以丰富深刻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具有特色的教学必然是以其深刻性使学生获得真知的教学过程。再有,特色教学能以其独特的见解引人入胜,这是特色教学独有的魅力。特色教学不是照搬书本,而是在深刻理解知识的前提下,以其独有的科学合理的见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仪态方面。具有鲜明教学特色的教师,教学仪态得体自然,行神恰当搭配,同教学内容相得益彰。观摩一些优秀教师上课,总感觉有那么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课堂表现力,这种课堂教学表现力就像演员的演技一样,严重影响着人的欣赏感受和评价效果。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不可谓不多样,教学内容不可谓不充实,但总是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教学仪态有所欠缺。落落大方、形神兼备的教学仪态对提高课堂教学表现力,增强感染力,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效果方面。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堂教学,首先表现为既轻松愉悦,又严谨有序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特有的渊博知识和授课方式,使学生对知识接受起来较为容易,因而会心情愉悦。教师特有的传授诱导方式,能始终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及其注意力,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形成严谨有序的课堂教学氛围。特色教学还表现为启发性强,互动明显。教师能根据思维规律,合理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进行质疑,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融入教师的教学思路,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了在教师主导下的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堂教学令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

二、追求教学特色存在的主要误区

1.注重形式,简单模仿。特色化教学是个性化很强的教学,除了与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密切相连外,与教师的气质修养、谈吐习惯、职业心理及工作态度直接相关。一些教师为追求教学的特色化,不是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挖掘自身潜力,发扬自己的长处,而是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形式上,对教学有特色的教师进行简单模仿,结果由于知识水平、文化素养、表达能力、行为习惯、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差异,不但学不到别人的特色,而且连自己的一些特点也被忽略了。

2.管理范式化,教学格式化。很多学校一方面强调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特色,另一方面,用统一的范式来规定课堂教学的诸要素和各环节,把课堂教学框架在一个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内,凡不符合这种范式的教学做法,都被列为不规范的课堂教学。这种以特定的范式来规定课堂教学的做法,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被格式化了,许多实际的或应有的教学特色不但不能受到鼓励并得到迅速发展,反而遭到无情扼杀。

3.舍本求末,忽略业务能力的提高。为追求教学特色,有的教师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业务能力的提高上,而是潜心研究学生心理和主观好恶,专做表面文章,没有业务能力的提高为基础的各种做法,其结果不是讲课离题太远,就是华而不实,难以切中问题要害,这样的一堂课下来,虽然可能热闹非凡,但却难以使学生领略课程内容的精深之处。短期内或者偶尔这样做可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但经常如此,会使课堂教学空洞乏味,实际内容肤浅,学生学不到多少知识,难以给人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

三、对特色课堂教学品质内涵的深度思考

1.特色是一种教学技巧,需要在勤奋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自然升华。教师通过勤奋工作,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有了深入的理解,对所讲解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做到居高临下、高屋见领,那么课堂教学就能切中问题要害,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互动手段都会运用自如、恰如其分,很好地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统一,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技巧体现出来就是,教学形式升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渲染教学形式。

2.特色是一种知识感染力,赋予知识学习以深刻的内容和生动的面貌。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师,在讲台上的多维演绎,充满知识的感染力,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字板书,都是同学生知识沟通和心语交流的方式,都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教学在传神和感悟之中见深刻,在全神贯注之中见生动。教学有特色的教师,不是刻意追求,而是能自然创造这种感染力,通过这种感染力,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享受,将每个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注意力都融会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知识的感染力来自于教师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对知识的深刻感悟和启发,将这种感悟和启发以教师特有的表达方式传授给学生,就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感染力,使学生不但课堂学习受益颇多,而且感悟深刻、兴致盎然。

3.特色是一种内化与外化的转换过程,有赖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教学首先是一个内化过程,是教师形成自己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化过程,他有赖于教师对本专业知识的广博学习和潜心研究。教师把已经形成的专业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是知识外化过程,这种外化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不是机械的知识罗列和照本宣科,更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教师的思维加工,以自己最擅长的知识传播方式,最简洁生动的内容,最具感染力的语言,最具个人特色的演示方法,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制造出浓重而热烈的教学气氛。在这里师生共同感受到的是趣味、享受和收获。特色教学能达到内化与外化完美转换,但其前提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化;内涵;特征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而课堂教学改革最终应该指向课堂教学文化的改变。课堂教学文化从本质上反映了教学改革的深化程度。教学作为一种过程应该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进行,同时应该致力于生成、创造新的文化。本文将试图以德育课教学为支撑,探索和谐德育课堂教学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何为和谐课堂教学文化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智慧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谓课堂教学文化是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在《教学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方向》一文中,肖正德博士对课堂教学的文化研究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界定――教学的文化研究,即运用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讨教学现象或教学问题。

在传统教育背景下,课堂教学背离了学生本位这一根本出发点,学生置于被安置、纵的地位,学科至上,知识本位,学科教育目标单一,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宗旨,这一点在职业教育类的学校尤为突出。

本文认为,课堂教学文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是从整体上来把握课堂教学的文化特质,在深层体现为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信奉的教育理想,共同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旨趣、价值观念等。课堂仪式、课堂制度规范等等都属于课堂教学文化的范畴。从教学上来讲,可以分解为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不同层次上发生的相互作用。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教师难以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内化为其自身的教育信念和教学行为,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来自文化的冲击使教师处于认知不协调、行为不统一、态度不一致的困境中。教学改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文化变迁的过程,只有从文化建设和改革的高度来透视和设计教学改革,才能够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文化是制约新课改深入的重要原因,适宜的教学文化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基石。因此,聚焦课堂文化,构建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文化,是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和谐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

(一)师生互动,激发课堂活力

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石。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维,从而降低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捕捉问题的能力。现代意义上的课堂是一个学生和教师进行交往的场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人文情境,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进行“面对面”地真诚交流。教师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应该为学生的社会交往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必要条件,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从而介入课堂交流与对话。在这一情境中,教师既是学生的向导,更是学生的朋友,是课堂交流主题的设计者。

在职业院校,德育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职校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管职校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并不比其他学生差,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自尊心可能更强。因此,对德育教师来说,要想学生配合自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应该注重在课堂上甚至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只有认为教师是自己的朋友时,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观点。

(二)尊重差异,促进课堂和谐

课堂教学是产生分歧与偏见的场所,也是产生差异的场所。差异是和谐的前提,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才能使各类拔尖人才脱颖而出,适应新的人才竞争。那种“异口同声”没有异议的课堂并非是和谐的课堂,而是思维与灵性被窒息的课堂。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出发,将平等、和谐的理念贯穿在教学的过程中的始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展示教师的人文关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但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无原则地让步,盲目地顺从学生的意志,甚至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尊重个体差异,就应该分析和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教师既要保护思维活跃、踊跃发言的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关心照顾相对弱势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本身的特殊性出发,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细心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研究其思维特点,找出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从而充分展示自己。

(三)教学生活化,提升课堂价值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要贴近生活,要建立“建构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的理念,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走进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的课程,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教学需要的素材,教师应该善于捕捉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使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个性和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学生的直接经验、个人知识、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为教育的起点,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将生活中的问题恰当地引入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课堂上重回他们熟悉的生活之中,这样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到亲切,能很自然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体验。在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将学生现实生活的活动作为载体,将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作为教学空间,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德育课堂融人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课堂不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一个起点,是学生通向现实生活的起点。

(四)合作学习,打造和谐课堂

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直截了当的答案,使得教师一个人的思考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独立思考,弱化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主体需要。课堂互动只限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否认了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相近的身心发展水平使其在平等的同伴交往中更愿意倾诉与交流。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会意识到教师给的答案可能不是他们满意的答案,而在他们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周围同学合作学习的需要就出现了。合作学习是否真实有效,关键在于学生自身是否具备主动合作学习的品质,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行为是否具有自主性和真实性。

合作学习倡导一种多边立体的互动,从而推动教学过程的发展,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和谐、民主、开放的经验交流氛围中,学生更愿意表达,也更敢于表达。在这里他们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习者之间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尊重,每个成员都有机会,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倾听其他人的观点,在共同进步的过程中交流、质疑、发展思维和品格,并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而教师在这种合作学习过程中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对话者与合作者。

总之,课堂教学文化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我们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文化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应该把学生看作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和谐的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

2.吴也显,《课堂文化重建的重心――学习力生成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

3.刘冬岩,《和合而生: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文化》,《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4期

4.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学苑出版社,2001.3

篇3

关键词: 音乐教学 “绿色课堂” 内涵 特征

一、“绿色课堂”的内涵

“绿色课堂”是指在“绿色思想”的指导下,从课堂的各个环节着手,协调平衡各种主客观因素,以促进学生自由、主动、健康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绿色课堂”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

“绿色课堂”以“绿色思想”为指导,顺生命之自然是其根本,反对污染学生的情感、控制学生的身心、窒息学生的灵性、羁绊学生的创新。“绿色课堂”力求营造一种本真的环境,让人、事、物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因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铄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二、音乐教学“绿色课堂”的特征

(一)是充满“爱意”的课堂

“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标准》)

因此,师生间充满“爱意”,课堂就会变得轻松,教师就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就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彼此得到尊重与理解,学生就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有了“爱意”,从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

【案例】小袋鼠

一位老师在上歌曲《小袋鼠》时,针对课本上的一个学生识节奏符号的练习,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三棵树上分别挂着X、X、X―的苹果,还有肚子上分别标示着上述记号的三只小袋鼠),以通过“帮小袋鼠摘苹果”的游戏让学生识读并进行评价。在教读以后,老师点击一个苹果,然后让学生读出节奏并说出应该放到哪一只小袋鼠的肚子里去,如果学生说错了,苹果就会自己飞到树上去。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老师没有说:“你错了!”而是说:“咦,这苹果怎么又飞回去了呢?谁来和这位小朋友一起帮小袋鼠把苹果摘下来放进肚子里去呢?”

其教学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为,这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尊重和理解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尊重和理解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顺生命之自然,充满“爱意”,又能依靠其他学生解决问题,关注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绿色课堂是一种“有人”的课堂环境,它以学生为本位,在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并力求彰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让环境在每一位学生那里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产生独特的作用。

(二)是饱含“情意”的课堂

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所蕴涵的情感相吻合,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创设一种本真的情境。

如指导学生欣赏《京调》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观看四大戏曲,通过对比,初步了解京剧特点,再结合录像引导学生了解京剧四大行当及各自的表演特点。为使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可用乐器实物演示京胡的高亢、二胡的吟哦、月琴的潺潺流水及板、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的喧闹气氛,让同学们感受不同乐器所带来的音响效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师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和谐地融合为一体。

(三)是富有“诗意”的课堂

课堂上,教师将教材作为一个载体,师生的思想时而在上面栖息,时而又畅游四方,这是“诗意”的课堂。课堂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是“诗意”的课堂。

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利用CAI课件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学生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轻美的暮鼓送走了夕阳,悠扬的箫声迎来了一弯新月,柔风吹,江水荡,两岸山影叠翠,好一幅妩媚秀丽的诗画,使学生首先从视觉的听觉上产生美感,随后教师用琵琶演奏音乐主题。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真正达到音乐教学“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的目的。

又如在《走进》的歌声中我这样导入:“美妙的诗,美妙的歌,像从高原雪山倾泻而下的河。时间、空间挡不住它奔向大海的冲动,藏族人日夜聆听的歌早已跨过时空,飞向千里之外的我们。它引导我们飞过高原,飞过雪山,到达美丽而神奇的。”我没有去讲解歌词,更没有去诠释音乐,而是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用富有想象力和诗化的语言配以《青藏高原》的动人旋律,深深感染学生的情感与心灵。同时,这堂课的意义又远远超出音乐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享受和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和净化,是一种文化视野的开拓。

(四)是体现“创意”的课堂

课堂上,教师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给学生的思维留有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唱,去表现,去体悟。有创意的课堂是流动着生命本色的课堂,有创意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有创意的课堂是激发、升华学生内在创造本能的课堂。

教师可在学生中设立“创意奖”,目的在于激励学生敢于求新、敢于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见解和掌握的艺术表现手段,从速度、粒度、表情、动作、演绎形式等方面对音乐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如在《对花》教学中,老师问:“用什么表现方式能使歌曲情感更欢快,气氛更热烈?”有的学生提出,可以让一半学生唱主旋律,一半学生当啦啦队编唱衬词。又如在唱《外婆的彭湖湾》时,有的学生提议,在前奏中加进大海涨潮、退潮发出的声音,这一提议为歌曲增添了特有的情趣,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表演中,有的学生在演唱中插入了诗歌朗诵,有的学生边唱边敲“自制乐器”,有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以领唱、齐唱、吹奏、乐队伴奏结合的形式来表现歌曲,有的同学根据自己对速度与情感关系的理解,创造性地对歌曲进行演绎,使之改变原有的风格。这些独具创意的表现既是学生原汁原味的“绿色”的个性显现,在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引导下,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情感表现力。

总之,“绿色课堂”是理想中的课堂境界,它给予学生的是“温馨的时空”、“真诚的面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气氛”。

参考文献:

[1]朱名燕,彭志修.音乐教学实施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

篇4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18-02

什么是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课堂教学是集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其他辅助教学过程于一体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这种综合传授知识的有机体系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的好坏对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笔者以在民办高职学院教学中的切身体验,就当前民办高职教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民办高职青年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高职青年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应当解决好三个问题,做好四项具体工作。

一、解决好对民办高职院校和高职教育课堂教学内涵的认识问题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促使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在民办高职院校中体现尤其明显。由于民办高职院校办学的特殊性,使得其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学历、职称结构等存在诸多不合理,教师在职称、年龄结构上出现“两多,一少”的局面,即离退休教师、青年教师多,兼职教师多,中年教师(讲师职称)少。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因高考扩招引起的就业困难才勉强就业于民办高职院校,他们刚从本科院校毕业,则直接把民办高职院校当作职场的实习场所。他们在还没来得及弄清民办高职院校的特点,还未理解高职教育课堂教学的内涵,还未接受系统的教育教学训练的情况下,就直接踏上讲台,进入高职院校任教,开始了自己的职教生涯。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着由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的角色转换,由接受高等教育向开展职业教育转换,由接受理论知识向讲授实操技能转换,这三大转换如果不处理好,就可能影响青年教师正确认识高职教育。对高职教育课堂教学内涵的认识是一种教学理念,高职青年教师要解决对课堂教学内涵的认识要从根本做起,尽快转换自身的角色,改变观念;尽快认清民办高职教育的特点,理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明确职教课堂教学的目的,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发挥的作用。

二、解决好对课堂教学的态度问题

搞好科研的目的之一正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课堂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科研为教学服务。职业教育也具有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高职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兼有科研任务。对于一名大学教师而言,教学是本职,学术是生命。而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多数青年教师在任教之后,只专注于教学工作,忽略了科研工作;也有一部分教师为了科研而科研,忽略了教学工作,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笔者所在的民办高职学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青年教师就属于前者——重教学轻科研。教学任务重固然是其原由之一,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青年教师对当今课堂教学特点的认识不足。对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关系的认识,实质反应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态度问题。教学和科研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科研,既包括专业领域方面的研究,也包括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包括实践方面的研究。教师将长期的教学实践以及实践知识积累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不断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既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此,教师科研上不去或没有学术研究,教学水平就只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徘徊。只有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才有利于自身的成长,才能为做好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三、解决好课堂教学中的方法问题

作为课程开发、课堂设计和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办高职青年教师刚从大学毕业,便走上讲台,对教育教学实践缺乏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教学技能相对缺乏。为此,青年教师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求学时的学习经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把职教生当成本科生来施教。民办高职青年教师更应当遵循学科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做好以下四项具体工作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把握课堂教学艺术、做好课堂教学的必需:

1.做好课前准备。充分有效的课前准备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主要包括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准备。(1)教学准备:包括备课和准备教具、设备。备课是为课堂服务,只有备好一门课,才能真正备好一堂课。高职青年教师要站在一门课的高度,运用现代职教先进理念对课程内容、方法、模式进行整体优化。高职教育不是本科教育,也不是中职教育;青年教师应抓住高职教育的特点,敢于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材、授课对象进行分析和处理,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选取适当的教具,运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软件,进行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编写教案。(2)教师准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刚从事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更应注重育人内涵、师德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身形象,良好的时间观念,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保持一个好的教态。(3)学生准备:包括熟悉实物,现场参观,软件了解,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前学习状态准备。

2.做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备课与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只是讲好课的基础,把课讲好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也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讲课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难以掌握好课堂教学节奏;不能灵活设计教学提问;按照自身的学习经历,把多媒体做为教学的唯一手段,从而忽视板书教学,将照本宣科变成了“照课件点鼠标”;对于变化莫测的课堂氛围,教师也难以以自己特有的应变力来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此,要做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高职青年教师更应注意以下五点:掌握好教学节奏,设计教学提问技巧,引用教学案例,有机运用板书与多媒体,强化教学信息反馈。

3.做好教学效果分析。评价一堂课讲得好不好、课堂教学质量高不高,不是教师自己说了算,也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应该综合各方面的评价(包括:教师自我总结、同行的评课、学生的评教、督导的意见),对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分析。高职青年教师不能盲目地对待评价结果,要能清晰地认识到各个评价因素,找出不足,加以改进。

4.做好课堂测试与作业批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即可测试教学效果,反映学生学习情况。课堂测试与作业批改是教师检测课堂效果,获取学情反馈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课堂测试与作业批改,有助于青年教师准确把握教学指向,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工作,青年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并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教学工作开展乃至对高职教育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民办高职青年教师,应清楚民办高职院校的特点,理解高职教育课堂教学的内涵,转变课堂教学的态度,深入学科实践,提高学术水平。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强烈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业务基础,较开阔的学术眼界,适当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用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创新,来回答什么是课堂教学,为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青年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明儒.谈谈如何搞好课堂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2]张树英.浅谈教师教学与科研及学科发展的关系[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6).

[3]刘永强,马康民.怎样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

篇5

【关键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涵义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起源于洋思中学,其中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重点”,让“学生暂且先试着学习,然后老师再来施行教学”,让学生带着困惑,踊跃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经过自我学习、辩论、辨析难点,攻破难题,从而提升自我主动破解难题的能力。现今,此种模式被许多学校广泛采用,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自我主动学习能力。然而,此种模式在运用途径中也弊端频现,例如:探索、协作和难题驱动等必需的课堂内容,被累积成山的学生自主答辩题和巩固题目所替代;新知识的学习被流程化,新讲课内容演变成巩固复习课;引导学习的功效退变为强化的功效;导学案代替课本,课本等教科书资源被放置一旁等等。怎样尽力地避免此类问题,真正拓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督促功能,是本文所论述的主要内涵。

(二)关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针对教师与学生的关联来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形式实际上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构者、导向者和促学者。其不仅没有对老师的教学要求降低,反而对老师的教学水准有了很高的要求:第一,老师要依据科目课程水准和学生特点设定相适应的学习指标,而且传达全体学生;第二,老师需给予学生自学导向,使学生了解学习内涵、学习方式、学习时间段和自学检验方式等;其次,老师要教导学生先行学习,引导学生要争先恐后地课外阅读,积极思考和动手实验,使学生最大程度地透露自学中的问题阻碍;然后,积极拓展“后教”,老师的教学首先要破解学生自学中体现的问题;之后,当难题彻底解决后,老师应引导学生及时训练刚学过的内容,留出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自主通过自学检验、自主解决,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最后,对学生的自学成效进行褒义方面的综合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改善教学质量。

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方式

(一)投入自我探索的“先学”状态

经过问题的设定,引导学生投入自我探索的“先学”状态,本文一般采取以下方式使学生自我探究:1.老师通过展示的自学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2.集成群的学生共同学习。可以聚合7―9人的学习小组沟通协作,也可以聚合5―7位相邻同学互动交流。(视班级具体情形而定。)3.学生依据自学期间不懂问题,向老师求教的形式,持续地深化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期间,让学生主掌学习,做学习的领导者。使学生携带着困惑去学,在互动辩论沟通中不断探究。褒奖向教师踊跃提问的学生。

(二)使学生茅塞顿开的“后教”步骤

经过学生自我沟通辩论、动手操作、经验总结,加上老师适当地点拨,学生便能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开始养成了应用知识来辨析难题、破解难题的综合能力。经过老师的点拨解惑迈入“后教”步骤后,对于少数领悟知识缺乏清晰度的学生,能得以适时地加以补足。同时那些很聪明的学生在“后教”的流程中,能更加深入地明晓知识点。而对于大多数中间段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巩固了学过的内容,同时也提升了综合能力,渐渐向优秀同学跟进。如此经过这一过程,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学识、综合能力与自我创新方面都全方位提升。经过持续的学生间交流互动,教师学生间交流学习,能使学生深入地理解学过的知识内容。

(三)“当堂训练”的检验方式

“当堂训练”是表示当前课堂做完老师宣布的课堂作业,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里的作业要关联到学生客观生活。设立这种作业的目标是:1.检验所有学生能否全部达到了教学目的。2.引领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应用学识破解客观难题的能力。3.经过展览学生的作品成果,提高学生的荣誉感,维护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结束语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各个步骤是紧密联系、水融的,断然不能隔离开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留出充足的时间供学生自我探究课本、探讨难题、动手实践等,转换以往以老师为中心的主导地位,使学生在老师的教导下努力求教,辩论,探究,从而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陈迪.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2]叶立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罗启.大学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武汉:长江大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反思性教学;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学的关注点有所区别,不再只关注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更加关注到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了一定的分析。近年来,教师关注到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的重要意义,创设出多种有效的改革途径,对自己的教育态度、教育行为、教学课堂进行反思,针对课前、课中、课后内容进行思考,找寻到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案,做到教书育人,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创新性、科学性的社会人才,以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

一、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开展的基本内涵及展现出的主要特点

1.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开展的基本内涵。反思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新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高中英语教学最新采用的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产生直接的影响。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对已经教育的课堂进行再思考,找寻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重新认识到课堂教学态度、教育方式的地位,在教训中总结经验,思考教学活动开展的意义和不足,形成较高的教育水平,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

2.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实施的具体特点。

(1)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遵循及时性的教学原则,针对学生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思考,思考出他们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思考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弊端,做到及时改正。

(2)反思性教学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遵循着合作性的教学原则,要做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也要做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让教师与学生做到友好交流,明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反思教学课堂上教学方法的错误性,与学生产生互动,可以与他们共同协作完成课堂教学形式的修改。

(3)反思性教学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遵循着探究性的教学原则。教师会不断地探究课堂教学的形式,反思和总结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弊端,研究出每一节课产生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加以改进。

二、反思性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实施的重要意义

1.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反思性教学已经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方式,对高中英语教学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对高中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师应用反思性教学形式,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思考在课堂上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应认识到自己做的正确的地方,并加以强化,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例如,在《Friendship》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相处关系,在课下,应反思这一节课上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实际考察自己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有时会发现自己对于学生之间交流用语使用不准确,有时会发现自己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小动作,极易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理解,应时刻注意到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和行为,形成较高的教育综合能力,解决所有课上出现的问题。

2.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学反思能够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到自身的水平,让教师掌握到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方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出的氛围。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明确课堂氛围的重要性,需要营造出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构建出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将知识更好地传递给学生。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将每一堂课都作为一节新课去上,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不断跟随时展的脚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应用新科技教学手段,不断地扩大英语课堂教学的空间,真正操控高中英语教学课堂,形成较高的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3.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构建出完美课堂。创新一直都是促进我们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课堂教学开展改革的主要方式,成了当前教师需要建立的教学精神。在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师采用反思性教学手段,不断反思教学行为,形成较高的创新意识,将创新性教学方式应用到课堂教学上,构建出完美的课堂。例如,在《Travel journal》这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教学的形式,改变传统的“黑板式”教学形式,创设出生活教学模式,创设出新型的生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讲解在旅游过程的感受,说出自己对旅游的感想,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教学反思不再只是口头说说,真正应用到实际当中,成了教师思考的主要内容。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反思性教学手段,总结出良好的教学经验,发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改变传统的教学态度和方式,挖掘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强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篇7

生本课堂教学在取得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大漂浮的状态,过分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导致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忽视和弱化。彰显学习为本是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本文从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和学习力三个方面探索在生本课堂教学中学本价值诉求的实现路径:建立学习与兴趣的积极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学情,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开设学习理论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关键词

以学生为本 以学习为本 生本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体现了课堂教学从传统的“师本课堂”向“生本课堂”的转变。以学生为本成为教育教学的金科玉律,这主要归功于人们对“人”这一主体的认识和关注。生本课堂成为当前主要的课堂教学形态,那么,生本课堂的内涵及其教学实践表征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在生本课堂中如何看待“以学习为本”的理念以及如何实现学习为本的价值诉求?笔者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和解答。

一、生本课堂的内涵及其教学实践表征

1.生本课堂的内涵

“生本课堂”的理论基础是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的理念,“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其具体内容包括“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1]。“生本课堂”即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基于对生本教育的理解,生本课堂的基本内涵为: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为主体、学生为本质和学生为目的。它冲破了传统课堂中把学生边缘化的格局,要求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在教学中注重公正、平等;关爱学生的情感,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等等。“生本教学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触发学生的悟感,促进学生的感悟,发挥学生的生命潜力。”[2]“生本课堂是以激扬生命为根本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依托学生生命的本能开展教学的课堂;生本课堂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课堂;生本课堂是符合学习活动规律的课堂。”[3]这体现了生本课堂具有生命性、主体性、情感性和发展性,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

2.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表征

自生本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变革的发展呈现两极现象,一是大发展,即取得诸多成就;二是大漂浮,即许多课堂教学改革止于表面、流于形式和盲目跟风。生本课堂要求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本是生本课堂的关键问题。对生本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本”的认识和解读不同,不同的学校和教师对生本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各异,这就使得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表征千差万别。但总体来看,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具有以下表征: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学大于教”;在教学策略方面,多采取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等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在师生关系方面,高度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生本课堂的价值诉求:学习为本

“以学习为本”即以学习者的学习为本,本文指的学习者是指在校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教学活动中心的课堂,称为学本课堂。陶行知早就强调,“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教学为学习创造了必要条件,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和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中心。

1.学本价值诉求是生本课堂教学的本质要求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思维方式,即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课堂教学问题时,首先要确立起关于“人”的观点,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去看待教学问题,采取对应措施。在人们高度关注“学生”这一个体时,课堂教学的另一个中心――“学习”正在被弱化甚至忽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观上,一味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和主观体验,忽视其主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教学观上,强调“学大于教”,但其实践形式更多时候就是“教少学多”,教与学的关系被简单地视为数量上和形式上的关系;学习观上,对学习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刻,教师和学生不了解学习过程的的发生发展机制。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从根源上做到以学生为本,只是从表面上“看到”了学生的生命状态,借着以学生为本的名义忽略真正的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教师浅显地教、学生迷茫地学”的教学生态。面对生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缺失学本”的现象,我们更应该提倡课堂教学在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同时,也要追求以学习为本的教学价值。

2.学本价值诉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彰显学习为本是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向,焦点为学习概念的重构、学习内容的开发、学习方法的创新和专业成长的进步[4]。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目标,以学为本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趋势。同时,学习科学的研究发展取得诸多成就,对于教育教学领域不仅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使教育教学改革具有更多的开拓领域和空间。“教育学习化”渐趋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动态,教育界正悄然兴起“以学习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为课堂教学实现“以学习为本”的诉求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些客观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学习型教育体系,落实到实处则表现为构建学习型的课堂教学形态,面对新时代涌出的新挑战、新问题,坚持“以学习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性选择。

在审视教学问题时,要极力避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防止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的偏执,面对生本课堂教学实践的两极现象,课堂教学在把握以学生为本的同时,要回归学习为本的使命,完成课堂教学的双翼目标。

三、生本课堂教学中学本价值诉求的实现路径

主体教育是时代的强音,但学校教育更应坚持“以学习为中心”的主体教学,创建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习为中心的“双中心课堂”。如何在生本课堂教学中实现学本价值的诉求?笔者将从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和学习力等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探索。

1.建立学习与兴趣的积极关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起点和起因,对学习起着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功能,为学习活动提供内部动力。对兴趣的培养需要外部条件的刺激和内部条件的支撑,即培养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

内部动机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学生有了学习的内部动机,才会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告知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可以优化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注意与动机;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能及时进行反省反思,并做出调整等。完成了这些,即建立了兴趣对学习的积极作用。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

兴趣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学生而言,对学习的兴趣不是一开始就会有的,也许教学内容即知识本身对他们并没有吸引力,但教师却可以创造条件让学习过程变得充实有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重新发现学习的魅力,这就建立起了学习对兴趣的积极作用。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6]。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要求制定共同学习目标,形成课堂学习愿景;创设良好的班级和课堂学习环境,形成课堂“学习场”,充分发挥群体学习的榜样作用和感染作用;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使其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

2.分析把握学情,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

课堂教学要求“以学定教”,明确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形成对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表现的具体预期,通过建立良好预期,增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与目标相匹配,最终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细化并且精确学习目标,关键在于对学情的把握和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对学生学情的分析,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期望和学习条件等。同时,要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作为制定学习目标的依据,使学习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要细化学生的学习任务,基于此,教师必须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如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种学习结果对应着不同的教学技巧[7]。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的意义在于使学习任务、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对应关系明确。根据学习目标有区别地设计教学活动的外部条件,按学习目标设计每一教学程序,明确告知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和预期的学习结果,从而明确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落实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关键在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监督,学习目标的制定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班级可建立班级学习任务卡和学习目标卡,形成班级的共同愿景,形成课堂教学环境的“学习场力”。每个学生建立个人学习任务卡和学习目标卡,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实施和监督,最终进行评价和反思。这样的目标制定既关注到学生的能动性和差异性,同时,又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

3.开设学习理论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是个人学习发展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学习能力就是从学习中获得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而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这里的学习能力是指一种概括化了的经验[8]。刘儒德则认为,学习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行为或思维方面比较持久变化的内在素质,并且,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9]。不管是将学习能力作为一种概括化的经验还是一种个体的内在素质,他们都认为学习能力是通过学习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具备的一种稳定的、能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素质。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习基本的学习理论,能帮助学生掌握和学会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理解学习过程,学会自我学习和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是在课堂上实现“以生为本”和“以学为本”相结合的基本条件。

笔者认为学校应开设的学习理论课程包括《学习理论基础》和《学科学习方法论》。学习理论基础课程可以包括《学习理论基础》课程导论、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一般规律、认知策略与学习策略等。《学科学习理论》课程应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编制开发,一般认为:学习方法论是指对学习活动起指导作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编制《学科学习理论》课程除了引用国内外科学的学科学习理论发展成果,还应吸收选取一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最终编制出一门综合实践经验和科学的理论论证的科学课程。不管是《学习理论基础》还是《学科学习理论》,其编制都应该建立在这样三个原则的基础上: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用性;二是经验性和系统性相结合,注重个别性和一般性;三是概括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在生本课堂教学中追求“学本”价值的同时,我们也要避免一味强调学习为本的误区:夸大“以学为本”而遮蔽了“教”的功能性,把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庸俗化[10];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回到“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形态。“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一定要由‘学’体现出来。更为重要的一点,‘学’是学生自己的独立主动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11]。“以学生为本”是基础,“以学习为本”是目标,它要求在保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学本”的价值诉求,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对教学任务的落实和提高,同时展开课堂教学使命的双翼。

――――――――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齐军.生本教学内涵与过程的再思考――基于悟性认识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3(10).

[3] 苏保中.生本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2).

[4] 曾文婕,黄甫全.课程改革与研究的新动向:彰显学习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3(7).

[5] 季哲.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系统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4).

[6] 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 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 赵世平.学习方法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9] 刘儒德.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 罗志远,黄甫全.国内学习中心课堂建构策略评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2).

篇8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路径

作者简介:李木柳(1975-),男,广东汕尾人,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教研项目“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编号:SWJY09-005)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35-03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辨析

所谓实践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它通常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一种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去验证理论的真理性,自觉增强对的认同感、道德规范的意识,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实践教学是认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体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从理论层面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是什么? 形态内容上如何把握如何界定?思想政治理论界尚存在不同观点。

许多研究者受传统的“社会观”和实践观念的影响,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二维划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且对 “实践教学”往往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认为实践教学就是仅指组织和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社会活动,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区别于课堂教学,主要利用社会实践等空间组织的教学活动,主要采取参观、实地调研、现场参观、共同研讨等形式”。[2]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是“学生直接参与的感性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走出课堂,投身于鲜活的社会实践”。[3]基于这种认识,有的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定位于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以大面积覆盖、规范化开展为努力方向”。[4]

上述观点虽然看到了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但对“实践教学”的内涵和教育教学理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不能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发展变化了的实际。首先,概括尚欠全面。由于单一强调“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无疑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理论认知的获取来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学生不可能都参与到直接经验的环节中。社会实践并非是学生唯一接触社会的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进行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可以在学校内,也可以在学校外,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其次,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上看,难以支撑纯粹单一的全体学生“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目前,全国有2000多万名大学生,每位学生在大学期间外出实践,全国每年将有8000万人次参与实践,有限的资源必然被高频率反复利用而不堪重负,造成实践资源生态失衡。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局限在“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势必造成有限的教学资源难以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第三,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带来困惑,“课堂教学”就是“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内展开的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就是“社会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那部分教学活动。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划分的方式实际上是把两种相融合在一起的教学割裂开来,如果再把两者结合起来,这就会出现各行其是和难以整合的困境。

对“实践教学”的内涵的正确理解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定位和方向。就必须从实践教学的实践性本质特征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从教学论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它并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形式,更不限定在特定场地,而是运用符合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开展的各种教学方法。所谓实践教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以实现认识上感性的理性化和理性的感性化的互相转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教学,判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主要不是从形式上看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从教学理念和内容实质上看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即是否具有“社会实践性内涵”,也就是“关注教育教学内容与相关的社会实践的内在统一性关系,即以教学内容的观念形态反映相关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政治变革(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指导思想,实际过程和成果”。[5]由此可知,实践教学不应片面被理解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实践问题”的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突破从狭义实践观范围内理解实践教学的局限,除了通过参观、社会调查等手段接触和了解社会的社会实践形式之外还有其它内容和形式,可以在融入“实践性内容”的前提下,在课堂内外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开辟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平台,引导学生持续和全方位地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的前提下,在课堂内外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体现“寓教于行”的根本特征和实现“实践育人”的总体目标。与之相对应,我们设想“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即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和虚拟实践教学,构建立体多维的实践平台。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166-03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信息技术课堂,从课堂效率的不同角度进行比对,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规律,提出比较系统、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改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的发展,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教学水平,为相关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 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与特征

1.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在查阅相关的资料文献时发现,学术界至今对有效教学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说法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课堂教学效益角度来界定。有人在《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提出:教学有效性就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其中,有效果就是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效率指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效果或投入与产出的比,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2)从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来界定。江苏省扬州市教委教研室辜伟节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突出有效性的思考》中提到: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反映在学生主动参与以及进步与发展的程度。他将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指标之一,强调学生发展进步的程度,而不是结果。他特别指出学生的参与必须是实质性的参与、深度参与,不能是表面的形式。(3)从学生的发展进步来界定。如崔允漷在《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中提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强调学生的发展进步,将学生的发展进步作为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

综合以上观点,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内涵,不同的人对“有效”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所经历的时期不同,育人目标不同,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也就不同,所以,对“有效教学”的概念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也是自然的事情。

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这样理解:(1)课堂教学有效性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关键在于决胜课堂。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指标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有无明显的发展与进步,这一点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相吻合。(2)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一种理想境界,是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是提高教师工作效益,培育教师对卓越教学的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现代教学管理理念。(3)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能学得轻松有效,获得更多的发展。教学的结果必须是引起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教学效果应与起初预计目标之间相吻合,有效促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主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2)教学活动环节设计有较强的系统性,教学目标明确,且思路清晰,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活动能体现出“有效教学”的作用。(3)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二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1.教师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

2.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能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大影响。经常看到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心不在焉。其实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上来,他们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没有主动地参与,他们的思维不会持续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这直接影响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教师一定要正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搞“一刀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4.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时教师期望学生学习,但是又很少教给他们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策略。经常听到学生说:“上课听得挺明白的,感觉会做题了,可是自己再做题目时,怎么就不会了?”其实是学生缺少自己的思考,没有学到真正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策略与方法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在学生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大大提高。

三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施有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下面是在讲授Word图文混排技术实验课时,教师课堂活动记录表:

教学环节 教学中教师活动记录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演示事先已经设计好的“电子报”,版面、文字、插图与背景 吸引学生、抓

住学生求知欲

实验内容、步骤 让学生参照实验指导书上的步骤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合作、交流,掌握本堂课的实验内容;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各种对象并进行编辑,简单图形的绘制,掌握对象与文字的环绕关系;教师进行监控、巡视、指导 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学生自

主探索,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品点评、自我评价 演示几位同学的优秀作品并进

行点评,也可以让学生自我评

价,进行必要的肯定与表扬 课堂的即时评价能带给学生一定的激励,课堂的自我评价能自我诊断学习效果

教学小结 总结这堂实验课的重点及难点 总结能给学生予提醒

2.策划上机任务,维持学习兴趣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容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不成功的上机操作,会使学生学习热情减退,最后感觉索然无味,其效果与教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如何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学习兴趣呢?

重点是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上机目的不明确,学生只是凭着新鲜有趣的心理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或“人云亦云”,看到别人做什么也跟着做什么,这样就毫无课堂效果可言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上机操作之前,要把学习的目的和操作步骤强调一遍,使每个学生都知道今天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把这次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广播通知、口头提示、帮助文件等方式提醒学生。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理解的理论知识往往比较抽象,仅靠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对于这种问题一般都采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来解决,可是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理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讲授的,信息技术学科更是如此。所以改变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必然的选择。信息技术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两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在多媒体教室利用CAI课件进行教学。将教学所需的数据、文字、图像、声音有机地融为一体,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后,既可以重复使用还可以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调整课件各部分的组合。一个设计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第二,在机房利用教学软件广播教学。在机房里上课主要使用“苏亚星”、“红蜘蛛”等多媒体软件的广播功能完成集体授课。教师的操作过程通过广播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当教师演示操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立即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极其重视操作技能,因此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4.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不断探索、甚至经历过失败而获得的知识经验最不容易忘记。教师应彻底撇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传统,在讲授知识点时切忌大包大揽,这样势必扼杀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课堂内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由学生自主地用探索法、发现法去获得知识。

如在教学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文件的搜索”这节课时,有位教师在讲解了必要的操作步骤和基本的搜索知识后,给学生布置了以下“寻宝行动”的任务:

请同学们根据下面的线索搜索一个宝藏,宝藏的名称分布在下面五条线索中,每条线索都给出宝藏的一部分名称。请同学们按顺序搜索每条线索,然后把每条线索提供的信息拼在一起,这就是宝藏的名称,最后通过搜索宝藏的名称就可以找到这个宝藏了。

线索1:文件名为Asia.doc,存放在C盘。

线索2:文件名是以E开头,主文件名由6个字符组成,文件类型为gif(扩展名)格式。

线索3:搜索在D盘的,文件名的第2个字符为f的文件。

线索4:只知道文件是在2005年10月25日建立和存放在D盘上。

线索5:只知道大小至少为85KB的,扩展名为doc的文件,存放在D盘。

当然,宝藏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调整,但教师选定的宝藏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如一段好看的动画或一个好玩的游戏等。线索的数量和内容取决于教学内容,其顺序安排尽量做到一环扣一环,使学生欲罢不能,不断地去寻找新的线索内容,维持较长时间的探索兴趣,从而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在完成线索2、线索3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使用通配符。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全场巡视,个别指导,及时找出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以便统一讲解。

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分组。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小组长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做法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

四 结论

有效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虽然已研究出了很多的成果,但在实施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实施的时候找不着有效的着重点,以致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不到关键点。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适当合理地抓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抓住各个环节的具体设计策略和实施办法,并根据不同学生特点进行有效、高效的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并不断地进行实践总结,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平.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3]陈晓瑞、Stephen Keith.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

[4]李炳城.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融合[J].吉林教育,2010(9)

[5]王绍斌.浅谈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上),2011(6)

[6]邵超群.关于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6)

[7]辜伟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突出有效性的思考[J].江苏教育,2001(16)

[8]刘四湖.谈高一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中小学电教,2009(1)

[9]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1998(5)

[10]李玉龙.新课程课堂变化的若干问题探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邓凯.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12]何克杭.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13]祝智庭.新编信息技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4]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措施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前提保证,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的基础性和独特性,使得它的课堂教学质量在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再加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使得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本文就有效性课堂构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进行简单的阐述,并就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的构建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从而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质量,进而不断促进和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一、小学语文构建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意义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也在目标、内容、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课堂教学需求,因此,必须要加快对有效性课堂的构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性课堂的构建,能够通过不同的方面来增加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内涵,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内容以及外延,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成效,增强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质量和水平,从而进一步的突出课堂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育的效果,凸显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提高整体语文教学的质量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性课堂的构建,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对课堂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在有效的时间内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进行语文教学任务,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和互动,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整体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有利于进一步推进课堂教育新发展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性课堂的构建,能够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当前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语文教学的课堂新模式,使其能够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让小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的接收和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提高小学生课堂教育的有效性,促进课堂教育新模式在新课改体制下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逐渐的突显出现,具体问题表现为:

1.没有准确的把握语文教材

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在教学上困扰小学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来教”。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理解、把握不到位,没有真正的掌握教材当中隐含的课程。具体体现在:

(1)部分语文教师没有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准确的掌握较长主体涵义。有些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一味的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多元理解,但却没有全面、准确的进行引导,有些甚至偏离了教学主旨,都在其同教材隐含的价值内涵相背离。

(2)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主题思路和整体框架的课前预设,过分的偏向于课堂生成,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不足,只能凭空进行主观上的想象,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感悟教材内涵。

(3)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依赖过剩,导致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被多媒体播放所占用,从而使得教材真正的语言内涵无法充分的发挥,造成学生不能真正、准确的体会教材内容所体现的语言魅力。

2.没有正确的理解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其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并且对国家对公民的语文素养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而这些内容恰恰是语文教学的准绳和灵魂。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老师对其要求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具体体现为:

(1)一些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使用新教材,因此其课堂的教学方法也必须唯美唯新,在教学过程中:不对难点课文进行范读和领读;不对生字进行分析和范写;不对学生错误的课堂发言进行批评和指正,导致学生不能客观、准确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行为越位或角色错位的问题。目前,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受原来《教学大纲》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重,总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知识权威地位,将着力点放在如何在课堂上把问题讲透、讲深,或着对学生讲解更多的内容,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没有让学生在进行自由、充分的发挥。

三、加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建设的措施

根据新课改的大纲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可以通常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措施如下:

1.在教学准备阶段要进行充分的课题预设

目前,随着新课改政策的逐步推进,“课堂生成”、“无法预设的精彩”等教学新理念、新方法被许多教师盲目的推崇、拔高,使得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不是专心的致力于课题预设,而是将教学成效更多的依附于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效果,从而造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大量时间浪费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要加强对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工作。具体包括:

(1)大力加强课前预习的质量。课前预习一直都是学科学习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帮助其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中的知识内容。然而,由于这一环节多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因此常常被教师所忽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给予其适当的预习方法上的指导,并且通过进行课堂反馈来提高学生在预习质量方面的达成度。同时,还可以用家庭作业的形式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一些课下预习题,例如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片段背诵等等,从而让学生在课前就进入到学习状态,进而有效的节省了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提高课堂整体教学的质量和成效。

(2)大力加强程序预设的质量。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感悟和掌握,充分的理解教学内容的主旨涵义,并结合任教班级中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研究。同时,在备课过程中,要不断的对课题进行反复的思考,并及时的同教研组的其他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通过教学资料共享、集体备课等模式,对语文教学中的训练点、重点、难点等进行科学、准确的拟定,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2.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行多元整合化教学

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是构建有效性课堂最为主要的关键性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实际教学时,可以通过有效把控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包括:

(1)教学资源: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应用。其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有:文本资源(即教材资源、阅读扩展资源等)、人员资源(即教师、学生资源)、媒体资源等。

(2)教学目标:任何一科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目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大纲要求科学、正确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学习发展情况适时的调整和更改预设的教学目标,并对新生成的教学目标规划出相应的侧重方向。此外,语文教师还要主动的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分析。

(3)教学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侧重点由原来的只关注教师教法逐渐转变为同时关注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小学语文教师要结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执教班级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充分的发挥自身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疑问―探索―领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从而在不断的增强学生语文学习领悟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自觉反思加强教学监控的成效

所谓教学监控,主要指的是对课堂教学的活动情况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通过教学监控,能够有效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的形成内省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建立自觉反思机制体系(包括自我评价机制、问题反思机制、教学重建机制等),增强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监控水平和成效,并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预案做出及时、适时的调整和改变,从而更好的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结语

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是一件循序渐进的长期工作。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从小学生的学习实际需求出发,立足于教材选择适当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不断的发掘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培养和调动他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的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了解、认识和掌握语文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进而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雪琼.论如何构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2(20)

[2]江淑芳.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之我见[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03)

[3]杨康明.试论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的构建[J].神州,2012(34)

[4]赵占平.浅谈小学语文的有效性课堂[J].学周刊(B),2012(04)

[5]陈敬哲.浅谈小学语文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实施[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04)

[6]朱洪青.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2(05)

[7]张燕丽,周辉,黄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09)

[8]唐亚丽.困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