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课程性质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健康课程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知行合一;健康第一;运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2-0065-04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这些理念表明了新课改的方向,同时,也是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而且,体育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和逐步深化,一线教师是关键。但是,回顾课改历程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对新课改提出的4条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时,难免偏离方向,收不到体育课程改革所期待的成效。“知行合一”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1]。而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同样可以借“知行合一”学说对一线教师提出要求,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不但要求“知”什么,更要“行”的方向对、方法明,做到“知行合一”。
1 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知”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4条基本理念,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四是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2]。这些理念的含义有:
1)“健康第一”放首位。
课程基本理念第1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健康是世界永恒的主题,健康的价值对任何人以及做任何事都十分关键。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充分表明了其重要性,而且,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也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健康第一”和“健康成长”。二者是“前提”和“保障”的关系,即只有坚持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什么是“健康第一”?一线教师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课堂教学中也不知采用什么样的内容、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兴趣”是前提。
课程基本理念第2条:“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无论做任何事情,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其结果,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3]。体育教学更是如此,有无运动兴趣,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但有差别,而且体育学习的效果会有明显区别。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运动兴趣”和“意识和习惯”。二者都是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基础,同时还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但问题在于,哪些方式可以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兴趣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以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自然就能够形成,还是要借助其他教学手段?单纯靠体育游戏激发兴趣,显然是不够的。运动兴趣有了之后,还需要在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上下工夫。
3)“学会学习”成关键。
课程基本理念第3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生学的法子[4]。学生是怎么学的?任课教师不但要充分了解,而且,更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就体育课程教学而言,“学生发展”和“学会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教学中几乎所有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但假如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尽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更有利于促进其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学会学习”成了学生能否更好发展的关键。但该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呢?需要教师从观察学生的学习并逐步改进教法做起。
4)“关注差异”为保障。
课程基本理念第4条:“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课程理念提出关注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受益,是促进体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所在。
该理念有两个核心词:“关注差异”和“全体受益”。唯有关注到体育课堂上的每一个学生,充分考虑其个体差异,才能进一步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但差异如何关注,关注到差异以后,该如何采取合理的手段,是进一步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 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行”
2.1 “健康第一”的分层行动措施
“健康第一”说起来容易,但具体操作并非易事,即有效的“行”需要有具体的措施。过去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文本大都会提到“健康第一”,但具体到课堂实施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课程提出的“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理念,本研究提出了分层行动措施:其一,理论层面,体育教师加强理论素养,充分解读“健康”的内涵,既要有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更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学生体质健康的特殊性。因为,体育课程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如果对体质健康的含义一知半解,就很难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理念。其二,实践层面,体育教师如何在体育课上把“健康第一”落实到位,教学设计是关键。需要充分考虑3个环节,一是教材分析、二是学情分析、三是场地器材布置。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锻炼价值,充分挖掘教材的锻炼价值将有助于对健康有效促进的把握。不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素质基础和健康需求,充分了解学生,是有效促进学生健康的关键。场地器材的类型、质量等都隐含着对健康的影响,有些器材在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同类型的器材危险程度不同。在教学设计环节从“健康”的角度充分考虑实施设计工作,将有助于促进健康,实现“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课堂“健康第一”的落实,健康教育不可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能够找准健康教育时机,渗透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对健康能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健康教育方式上,要体现“乐学”,减少说教式,增加实践性,即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
2.2 “激发兴趣”技巧的多元方式
几乎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在体育课上做过对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工作,而且,不同的教师或许会有不同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了多元化的方式,即跳出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单一因素激发的形式,从影响兴趣的多元视角考虑兴趣激发的实效性。
1)教师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最不容忽视,教师的形象、语言、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时刻都要想到发挥其正能量。总之,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等。
2)教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教学主教材既有规定性又有选择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言,无论是规定的还是选择的都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兴趣点,如篮球的投篮、韵律操的音乐等,都是学生在参与这些项目学习的兴趣点所在。辅助教材的选择更要考虑其趣味性,但趣味性并非唯一选择因素,还有其健身性、实操性等诸多因素需要关注到。
3)器材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大多数体育课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器材,不同的项目,器材差异很大,器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有无器材,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有一定差异;其次,有什么样的器材,影响性也会有一定程度区分;第三,同样类型的器材,器材的数量和质量不同也直接影响着兴趣的多寡。因此,既要考虑器材的选择,更要关注器材的使用,有时,为了激发兴趣,可以采取增加对器材的使用频率的方式,或对器材进行美化处理等。
4)练习因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与激发。体育课学习运动技术,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来实现。不同的练习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所不同,在选择和确定练习方式的时候,除了考虑运动技术学习规律的需要,还要考虑其趣味性。如从竞争意识激发着手,运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如从挑战心理出发,运用增加难度或复杂性的方式;又如从独立与好奇心理激发兴趣等出发,运用创新性自主练习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改变环境法、激励表扬法等激发兴趣的具体方略,教学中应依据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和调整。
2.3 “学法指导”时机的把握
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意味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学法指导,但就学法指导而言,由于过去人们习惯了对教法的重视,忽略学法现象较为明显,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或许有的教师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因此,本研究就学法指导的时机以及有效指导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学法指导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需要,对学生正确有效地学习进行的引导工作,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有效途径[5]。对于体育学科的学法指导而言,有效的学法指导主要源于学法,目前,实践中的体育学法指导缺乏针对性,理论上对体育学法指导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深入性[6]。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需要把握指导时机,即何时指导,指导什么内容。
首先,就何时指导而言,由于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既包括学的也包含练的,因此,对学生在学与练的全过程中都需要施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当教师在讲解的时候,需要在讲解之前告诉学生如何听讲;当教师在示范的时候,需要在示范之前告诉学生如何观察;当教师要求学生练习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练习;当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讨论;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的时候,需要告诉学生如何评价等等。这些“之前”与“如何”正是要把握的时机,而且,学、练前的指导往往效果会比较明显。
其次,就指导内容而言,由于学法指导涉及面很广,因此,学法指导的内容自然也是十分丰富和多样的。但总体来看,可以大致概括为“方式+顺序”,其中,采取什么方式学习,如篮球投篮示范的时候,学生观察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全神贯注只看不模仿地观察,可以全神贯注边看边模仿地观察等;顺序是指学习活动的先后,如观察篮球投篮示范,假如不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很有可能大多数学生都只观察投篮结果,这样的观察效果是不明显的,对整个投篮动作的掌握也是甚微的,因此,就需要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同样,练习活动也是如此,如让学生分组练习篮球投篮技术,如何练,从方式上来看,是边观察别人的动作边练,还是边反思自己的动作边练,或者是按照老师要求的动作简单重复性练;从顺序上来看,是先徒手模仿老师的动作再有球有篮练习,还是先有球有篮体验动作,再徒手模仿强化性练习等。假如能够从方式和顺序两大要素出发进行学法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就会变得容易些。
2.4 “区别对待”手段的具体落实
体育教学活动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生要能够区别对待,因为有的素质和技能基础好一些,有的差一些;有的兴趣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有的态度端正些,有的不够端正;有的已经有了良好的运动习惯,有的还尚未养成。因此,面对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学生,用同一种方法,或设定同一个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如何才能把握?下面提出几点具体的策略。
首先,备课阶段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些差异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而且,关键之处是要能够使目标分层,这是实现区别对待的第一步。在分组教学方面,还要考虑组别的确定思路和方法,充分考虑哪些学生应分为一组,是同一水平和基础相当的学生分一组,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分为一组?甚至在安排课课练内容时也需要区别对待,因为,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非等齐划一。还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由于具有不同心理发展特点,在实施批评和表扬时把握好度,有的学生受批评了能促其进步,有的学生受批评了却会后退。总之,课的准备阶段需要充分考虑该如何做到区别对待。
其次,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基于课堂上观察到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法,灵活把握课堂。因此,区别对待是很有必要的,区别对待又是十分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3 “知行合一”是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保障
新课标提出4条基本理念,作为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实践者——一线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对基本理念的知晓层面,更需要付诸于行动。假如只是停留在前者,新课改就难以向前推进。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运动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就只能停留在口号上。
体育新课程改革以后,很多一线教师热情高涨,积极投身到改革之中。但若对课程理念认识不准、理解不深的话,改革很容易走进误区,甚至偏离课改方向,一旦发现错误,再返回头来纠正,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要将体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知行合一”是关键。一方面,对“知”的程度有要求,不但要知道有多少基本理念,具体内容是什么,还要深刻理解其内涵,要求教师做什么,明确方向和要求之后,贯彻落实基本理念才能有望实现。另一方面,“行”的方式有策略。“知行合一”中的“行”不是盲目的,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课改目标的。这样做到“知行合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叔新. 王守仁与杜威学习理论之比较[J]. 台州学院学报,2013(2):52-54,6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尤传豹. 体育教学的生活回归——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视角[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5):70-73.
篇2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 内容资源; 依据;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24-001
2001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实施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沿用了近百年的“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使得很多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产生了困惑,不知道体育与健康课程到底是要实施体育,还是要增进健康,因此在构建课程资源时出现了偏差。体育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则指形成学生体育学习的直接来源。课程内容是依据体育课程目标进行选择的,也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础。
一、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依据
1.依据体育课程的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为载体,提高中小学生健康为目的。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构建课程内容资源,需选择那些对身体有一定的锻炼价值,且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比如田径和体操这两个项目的运动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修复人的身体形态和培养人的方位感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作用。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构建课程内容资源,也应选择那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学习内容,比如选择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以及当地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作为学生学习内容,以便为学生将来终身体育奠定运动技术基础。还应选择一些锻炼方法和健康知识作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比如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各种营养物质及其摄取、运动强度的控制等,这部分内容为学生科学合理地锻炼身体提供理论指导。基于这个原因,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健康教育内容也作为了必修系列。
2.依据学生身心发育的规律
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各个年龄段的发展敏感期是不同的。6-12岁良好的节奏感和空间定向感,6-13岁是协调性发展的敏感期。儿童少年速度力量发展的敏感期为7-13岁,绝对力量的发展敏感期为10-13岁。儿童少年6-12岁反应速度大幅度提高,9-12岁提高幅度更为明显,动作速度自14岁开始,直至17岁自然生长,最高速度的发展敏感期在7-12岁。男孩从7-17岁,力量耐力的发展是直线上升,女孩15岁前是持续上升的,但15岁后则开始产生停滞,甚至下降。
学生的学习心理发育也有一定的年龄阶段特征。就小学生的学习动机而言,学生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直接,而且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具有广阔多样性,因此他们对各项运动都感兴趣,游戏是小学生广为喜欢的运动方式。初中阶段称为青春期,学习动机方面,间接动机占据主要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学习兴趣和爱好的支配。高中阶段称为青年初期,高中生经过前几个阶段的连续发展,在生理发育上已经成熟,高中生也已逐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将近期计划和远期规划较好地结合起来,高中生逐渐学会将自身努力作为实现目标的桥梁,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努力、勤奋。
二、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资源的原则
1.“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理念相结合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有良好的状态,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体育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旨在指导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其身体健康水平,并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不但立足于学校期间的体育教育,更是着眼于学生走出校门后终身参与体育锻炼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培养。“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旨在通过学生经过学校期间的体育学习,获得健康知识、科学锻炼方法,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为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奠定扎实基础。
2.学生学习兴趣与身体发展相结合
学生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对象,是体育学习的主体,离开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作用的发挥,体育课程的实施将无任何意义。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如果一味地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就会忽略身体生长发育的需求,极易错过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时期以及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而没有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甚至有所下降,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造成不良后果;而一味地满足身体发展的需要,很容易使体育课程造成体力训练的场所,会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3.系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中阶段,设置了六个运动系列和一个健康教育系列,并实施选项教学,而且建议学生选择其中几项进行系统地学习。但根据学生选择项目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对于一个项目没有系统地学习,造成学生对于同一项目的学习基础差距较大,给选项教学的实施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培养,必须贯穿整个学校体育教育始终,进行系统地培养。
学生在十二年的基础教育阶段,虽然是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但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又经历了儿童期、少年期和成年初期的不同成长阶段,而每个成长阶段又有其不同的特征,因此,必须根据学生在各个阶段身心发育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安排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并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9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
篇3
【若水轩主】: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第一章中,对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学生从五个领域分别提出了162条具体目标要求。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学生从四个方面分别提出96条具体学习内容(虽然有些仍然属于目标的范畴,但大部分更接近‘内容’了。)
2. 体育课标实验稿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领域中,对水平四目标要求的描述用了776个字。修订稿(2011版)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对水平四学习内容的描述用了2721个字。
3. “体能”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35处,在修订稿中出现44处。
4. “心理”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52处,在修订稿中出现20处。
5. “社会适应”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28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4处。
6. (练习)“密度” 一词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2处。
7. (运动)“负荷”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8. “果断”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5处。
9. “野外活动”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10处,在修订稿中未出现(该部分内容取消)。
10. “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在实验稿中出现11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数字是枯燥的,但对比是有意思的。这是一些使用频率高、变化较大的词,也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词,不一定是课标的关键或核心词。但这些词的使用频率或有没有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标制定者的价值取向或关注重点的变化。例如“负荷”、“密度”这些词过去没有,现在有了,而且“负荷”是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那一段话的实质是提倡“课课练”,不过没有叫课课练而已)。这表明制定者充分关注了体育教学的健身性这一课程特性。
【饮酒田间】: 体育教学的核心词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从传统体育理论的描述上,用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去思考呢?
【若水轩主】: 从“五个学习领域”变成“四个方面”说明什么?说明原来的五个领域过细,而且领域含有相对独立的意思,容易使人误把体育教学肢解为五个独立的领域。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两个方面的文字从700多字增加到2000多字,表明了对这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体能”一词使用频率的增加和“心理”一词使用频率的减少,以及“密度”、“负荷”等词汇的出现,是不是更突出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和健身性这一特性?
如果体能、负荷、密度这些词不能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词或关键词,那核心词应该是什么?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情感体验?
【大头娃娃】: 楼主整理出新旧课标中出现的数字对比,我觉得倒是对一线教师挺有意义的。原因如下:
1.从增加的一些与体育教学息息相关的“核心词”来看,我认为至少是在对体育教学的引领上对一线教师有明显的加强。体能、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这些词的增加至少是在对体育课程性质的进一步明晰,也还原了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2.从减少的一些词来看,课标实验稿对于一线教师的困扰得到了修订组的重视。从参加工作以来的实际教学来看,十年的课改,我们亲身经历了课改初期的迷茫阶段(突然不知体育课如何上了)――到各地公开课优质课评选展示的“作秀”阶段――实际教学中的模仿“作秀”和探索阶段――基本回归大纲时代的教学阶段等四个阶段。一方面可能是对课标相关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相关的培训和学习较少造成了一定的迷茫。
3.数字上的变化也反映出,课标制定组对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视。通过课标和地方课程实施与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来带动一线教师对加强学生体质的重视。无论课标制定者是否承认课标是引起的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但从数字的变化上来看,提出一些“核心”词,我倒是觉得是从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课标应该承担的责任。
【若水轩主】: 1.核心词应该是最能够反映本课程基本性质和特性,与教学活动关系密切,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那些词汇或概念。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与特性课标已有描述,即“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特性是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其中身体练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健康、终身体育、健身等应该可以成为核心词汇中的成员。
3.进一步分析,身体练习是以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强度等是身体练习活动中的重要概念。所以,这些词汇应是体育教师必须熟知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们都是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所没有的概念,反映的是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二、关于“内容标准”和“课程内容”
【若水轩主】: 离开了教材的教学活动是个空壳,同理,离开了教学活动的课程也是个空壳。学校不设置体育课程就没有体育教学活动。学校为什么要设置体育课程?这是个追根寻源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形态、机能、动作、体能等)?为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了体验运动的快乐?还是为了什么?
【饮酒田间】: 离开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去谈《课程标准》,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场景?《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又是什么?应该关注主要矛盾还是关注“概念炒作”?例如:为什么楼主不去关注一下《课标》从“内容标准”的描述转变为“课程内容”的表述呢?
【若水轩主】:原来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更像是个关于目标的内容而不是关于内容的标准,现在改成了“课程内容”,有些东西更像是课程的“内容”而不是目标了,但其中还有些东西的表述仍接近目标而不是内容,这一点自己可以看得出来。
个人认为,目前的课标在内容上还存在不足。如把红绿灯、斑马线、乘汽车不向外伸手等交通安全也列入体育课内容,与学校教学中其他活动内容(如安全教育)重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语文课标在内容上可以规定背诵多少篇古文,识记多少个汉字,体育课标却只是提供选择范围和范例,只强调选择性,约束力和规定性一点没有,早晚还是个问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密不可分,最好不要分开讨论,这是我个人的认识,一开始并没有找出处。但后来发现,这个观点还是有根据的。如20世纪末,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对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课程教学”。
【杜晓红】: 引用我国著名学者张楚廷教授的分析来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是个名词,教学是个动词,虽然教学一词也可以作为名词用,却也是动名词。教学论研究教学的性质、含义,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目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评估与改革等等。若将课程理解为教材、教科书,或者教学内容,那么课程研究自然是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课程论就含于教学论之中了。
个人以为,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讲,是以课程构建的角度来进行说明的,其中提到了对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但整体构建的是义务教育的体育课程,我们可以从课程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比如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改革等等。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也可以从教学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课程标准。这是两个不同的视角,但也并不矛盾。
三、给新课标挑个刺儿
【若水轩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课程内容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内容是:
水平一: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水平二:乐于参加新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和比赛。
水平三:在学习疲倦时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水平四: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请问,以上内容与目标有何区别?积极、愉快(乐意、自觉、经常等)地上好体育课究竟是教学内容还是目标要求?或是文字游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是实现体育课程各项目标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怎么就成了目标(内容)了?
篇4
好体育课的基本要求首先是教学指导思想要正确。能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服务。
其次体育课要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还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让学生在体育课堂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体育课更要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制定的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行,就必须是可以检查、可以观察和可以评价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教材处理得当,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教学内容的改革,历来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为,教学内容反映了为什么教和教什么这个根本,它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正确处理好教材、教师、学生的关系。
1、要正确地处理好教材,准确把握体育教材的性质(身体练习)、特点(运动文化)和价值(发展身心)。
教学分段即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要合理。课堂教学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就会导致分段过多,教学走过场。教学分段没有主线就会导致各教学阶段缺乏逻辑联系。
2、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历来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动作。不管课程理念如何更新,不管课程目标、功能和价值如何拓展,不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改革,只要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指导学生从事科学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不改,就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需要由教师来构建;学生所需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需要由教师来传授;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积极性,需要由教师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需要由教师来选择和运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具有强烈的真实性、针对性、即时性、灵活性、可学性和人文性,这是任何业外人士与现代教育技术都无法取代的。
3、要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的主体,体育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服务的。
学生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学习主体,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事学习活动。学校教育必须反映国家的意志,学生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与所开设的课程进行学习,必须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目标等等。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不迎合不迁就。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还不多,运动经验有限,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甚至对自身的体育需要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
三、好体育课要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创设愉快而有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学生交往的需要,发展他们的安全感和友谊感,而且能培养同情心和合作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别人,特别是帮助体育特长和有才能的学生。制定合理的要求,以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观。引导学生承受挫折。体育是通过身体联系练习这一特殊手段使学生承受一定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2、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否则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反感。充分利用课堂及时总结,正确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
四、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情绪。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2、体育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而失败也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在失败中挖掘有利因素可以看到成功的希望。在体育运动中遇到挫折、困难时能正确地面对和处理各种挫折和困难,形成高尚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
3、经常到公共场合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改善人际关系,而且能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满足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还可以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个体忘记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也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多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兄弟班间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培养学生健身跑的意识
学生从事健身跑的动机和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把学习作为自己的需要,以高度集中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刻苦地进行训练。
健身跑是体育项目中个性化比较强的一项,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自身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体质进行区别对待。只有因人而异地合理安排他们的运动量,才能使生理负荷达到不同个体的生理范围,收到最佳效果。
篇5
该校的体育课程安排是由各系部根据自己的课程安排情况,将体育课最终补充进去的,体育部只为其提供教师,由他们分配各个教师去担任班级的授课。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各个专业的性质不同导致课时安排的参差不齐,从而不能够考虑到体育课程安排的原则和要求,出现早上的1、2节上体育课,每个班一周只有一次(两小节)体育课等情况,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每周3次、每次115小时以上的健康体育锻炼标准,与国家对体育课程的时间和时数要求严重不符,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和学生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实现。
2、对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建议
2.1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育意识教育。首先,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水准。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政治思想品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会有为体育教育事业进行无私的奉献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道德意识;其次,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可组织再教育或再培训活动,不断掌握最新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掌握最新的体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掌握科学和先进的体育训练方法和管理经验等,积极投身于体育教学改革中;再次,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素养。对学生要加强体育宣传和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建立体育健身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2.2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从物质上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的紧缺,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招生人数飞快增长,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尽快改变原有场地器材陈旧、匮乏,跟不上规模发展的被动局面。
2.3加强学校对体育课程教学的管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的21世纪,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高新的阶段。应现代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逐步发展壮大,但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进行的是专业性、实用性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未形成成熟的管理模式。关于体育课程教学,国家还没有提供高职院校专用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教科书。在课的内容上,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特有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影响体育课程教学的各个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深入研究学生需求和课程项目,配合学校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教学方案,设定适合高职院校开展实施的体育课程项目和内容。(本文来自于《华章》杂志。《华章》杂志简介详见.)
3、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大中小学;《纲要》; 《标准》;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1-0085-04
Abstract:he author has research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 teaching in high.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New P.E Curriculum tandards by the methods of in high school has been improved under the New teaching Outline.but the New P.E Curriculum tandards bring some problems to P.E teaching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he P.E teachers do no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n the new standerds,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ir respective rol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s well;increase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evaluating process.Analyse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reform of the P.E curriculum and giv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s the theritical refrereace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P.E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different level schools; P.E eaching Outline; New Curriculum tandards; P.E teaching; reform;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1 前言
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解决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课程的衔接及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系列问题。但从现阶段我国新入学的大学生体育意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来看,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小学和中学,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环节,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为构建我国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部分城市的大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目前体育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期刊文章和有关专著。
2.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针对大中小学体育体育教学的问卷3份,分别为:小学教师问卷,中学教师问卷,大学教师问卷。
2.2.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和邮寄的方式。回收情况:大学教师45份,有效问卷40份,中学教师70份,有效问卷64份;小学教师60份,有效问卷56份。
2.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大中小学有关专家的访谈,深入了解目前江苏省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的现状。
2.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回收问卷通过P10.0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2.2.5 逻辑推理法
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情况分析
教师是体育课的主导,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和锻炼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是不同的。小学生活泼好动,但是由于年龄小,他们在体育锻炼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大学生发育基本完成,有了独立性,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旨在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独立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因此,在《纲要》与《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纲要》与《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从表1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大中小学教师中,大学教师对《纲要》的认识比较全面,中学与小学对《标准》的理解相对欠缺,理解深刻,认识到位的大学教师,占到了70.0%、中学占到43.8%、小学占到37.5%。而一知半解大学占到30%、中学占到46.9%、小学占到42.8%。不清楚的大学没有、中学9.4%、小学19.7%。可见还有相当多老师对新课程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对目前《纲要》与《标准》的了解不够深刻,必然就会导致对《纲要》与《标准》性质认识上的不足和欠缺。
从表2可以看出,对《纲要》与《标准》的认识方面大学教师比中小学教师要好一些。选择体育+健康的大学60.0%、中学56.3%、小学25.0%,尽管这部分老师认识到了体育课健康的重要性,但对新课程的性质认识和把握方面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相比仍然不是十分准确和深刻。另外,还分别有少部分教师选择了体现在认识上和体能的增强,行为态度的改变,对和把握偏离较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但主要的原因是对新课程的改革和对《纲要》与《标准》实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现状及新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意义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
3.2 《纲要》与《标准》实施过程情况分析
3.2.1 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分析
《纲要》与《标准》的实施,主要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学习难度和接受能力等。
从表3可以看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认为教学方案的设计难度增大的大学教师占65.0%,中学教师占76.6%,小学教师占85.7%;认为变化不大的大学教师占35%,中学教师占23.4%,小学教师占14.3%;他们一致认为难度没有降低。《纲要》与《标准》突出了健康的特点,而以前的体育教学在这方面是较为欠缺的,特别是如何在体育课中贯彻实施健康观念和行为,同时还要考虑大中小学的衔接问题,对大中小学的体育老师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从而使得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教案的设计难度加大。
表4可以看出,较多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后要安排的教学内容比以往多,大学教师占到52.5%,中学教师占到53.1%,小学教师占到76.8%。还有47.5%的大学教师,45.3%的中学教师和19.6%的小学教师认为教学内容的安排比以往容易。当然在中学和小学还有少数教师不知道怎么安排。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情况反映了对《纲要》与《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事实上,《纲要》与《标准》的实施必然会加大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无论是教学方案的设计难度还是教学内容的容量都比实施前有很大增加。
3.2.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难度情况分析
《纲要》与《标准》的实施无疑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纲要》与《标准》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观念的树立及身体锻炼的方法和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关系到他们终生体育观念的树立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建立。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新教材知识体系编排跨度较大,学生感到的学习难度可能会比以往有所增加。
从上表可以看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72.5%的大学教师,70.3%的中学教师和80.3%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了;同时还分别有22.5%的大学教师,25.0%的中学教师和14.2%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难度变化不大;只有少数的教师认为难度降低。如何在《纲要》与《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即能降低学生的学习的难度,又能保证新课程的课堂质量是值得体育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4 师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角色定位情况分析
体育课是由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的场地器材等元素组成的。师生在体育课程的角色定位关系的尺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因此,在《纲要》与《标准》的认识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充分发挥二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外,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不能忽视。
由表6可以看出,教师很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所占比例都非常高,没有教师不重视。总体上来看,学生作为体育课的元素之一,无疑,其主体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另外,在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对师生互动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纲要》与《标准》实施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认识和把握是比较准确和深刻的,大学占37.5%,中学占43.8%,小学占62.5%。少部分认为是教学信息的交流。对教师、学生及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的认识直接影响着《纲要》与《标准》实施。
3.5 课堂评价情况分析
3.5.1 评价方法和手段
《纲要》与《标准》实施前,一般是通过考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包括简单的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身体素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等各方面。新课程实施以后,突出了健康的性质,那么评价也就会相应的发生一些改变。见表8教师对新课程评价的实施情况的反馈意见。
通过调研结果来看,在新课程实施后,对新课程的评价的难度是有所增加的,如上表大学教师62.5%,中学教师56.3%,小学教师62.5%认为新课程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同时没有教师认为比较容易。主要是因为在《纲要》与《标准》中突出了健康的性质,如何对这个侧重点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还又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因此,使得新课程的评价变的较为复杂。
3.5.2 评价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纲要》与《标准》实施后学生们的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在参与积极性方面,大部分的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占到了73.2%,有23.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变化不大。在学习兴趣方面,有78.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21.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化不大;在运动技能技术方面,除了大部分的老师认为变化不大和提高外,还有19.7%的教师认为是下降了;在体质方面,认为学生体质有提高的占到了30.2%,变化不大的占到了59.0% 。新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在原先体育课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的性质,那么积极性、学习兴趣、体质都应该是增加的,运动技能技术也因该有相应的提高或变化,至少不应该是下降的,因为小学体育课的实施还要考虑
和中学、大学衔接的问题。
3.6 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原因
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原因比较多,上表是较为主要的四个,其中场地器材的限制,是大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的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经济和教育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基本学校基础建设都较为缺乏,那么体育器材方面那必然是跟不上的,有些学校,连最为基本的篮球场地都没有,更不用说塑胶跑道、各种球类器材了,这无疑是影响体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另外,家长的认可度也占到了相当比例,《纲要》与《标准》实施需要家长的配合协调,因此体育课的实施必然要受到家长们认可度的影响。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要低于其他学科,一些领导认为,体育课是非主干课程,这必然影响新体育课程的实施。最后是师资力量,如果有好的场地器材、重视体育课的领导,但缺乏合格优秀的体育老师,新课程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实施,大学在这一方面相对好些,中学和小学则影响较大,缺少一些新兴项目的体育教师,使一些新兴课程很难开展。作为一名体育老师,除了自身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外,还应该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多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体育老师。
4 结论
4.1 目前教师对新体育课程理论上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影响了《纲要》与《标准》的实施。
4.2 《纲要》与《标准》在实施中存在着教师普遍感到教学难度加大、教学内容增多;新教材体系编排跨度较大,学生学习难度加大;
4.3 教师对师生互动关系及各自的角色定位认识不够;
4.4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相对较难,从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评价结果是促进学生进步的。
4.5 影响课程改革的原因主要有场地器材、家长认可度、领导重视程度及师资力量等。
5 建议
5.1 教师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纲要》与《标准》的有关知识和深刻意义,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
5.2 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在保证《纲要》与《标准》实施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效率。
5.3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关系,同时注意师生的互动性。
5.4 在《纲要》与《标准》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一套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及课堂表现能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和考核。
5.5 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各方面来解决各种不利于课程改革的因素,加快新课程的实施和进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2] 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 2002,(12); 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3] 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8).
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 运动技能
一、正确认识运动技能教学
《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该领域与运动参与领域一起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其他学习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就会失去本课程的特征,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可使学生学习和基本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较好的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正确理解运动技能教学
(一)对运动技能教学的界定
《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这就是说,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不是体现在认知性知识的积累和深化上,而是表现在体能的增加、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的改变等方面。”另外还提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干学习领域,该领域与运动参与领域一起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是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改革不是去掉原来的‘三基’,而是用新的‘三基’来补充、丰富和完善原来的‘三基’”。
(二)正确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有些非竞技运动技能因其实用性和趣味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但是不能将以非竞技运动技能作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理解成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而看成活动课、游戏课或休闲课。相反,只要非竞技运动技能的教学有内容,教法新颖,才是体育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表现。
(2) 重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和练习,也才能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
(三)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建设
(1)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育人功能。在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将运动技能的教学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联系起来,实现三者的和谐统一。
(2)运动技能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在各个水平段应有所区别。
(3)新体育课程所强调的运动技能的内容要有选择,选择那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运动技能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运动技能内容不要求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由于运动项目很多,而学生的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有限,这也决定学生的运动技术学习内容应该有所选择。
(四)运动技能教学与师生
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第一要素就是运动技能的提高。运动技能的提高也是学生体验体育运动、挑战自我、展示自我、交流结友的前提和条件。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和提高,体育课只能是浮浅、乏味的游戏,只能是趣味体育活动。从终身体育的角度考虑,如果现在的体育课不实实在在地教一些运动技能,学生又如何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哪里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呢?
作为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急需解决为什么要教运动技能和怎么去教运动技能等问题。合理地安排教材的教学时数,建立单元课时的模式和规模。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课堂上要认真学习,课外要花时间进行练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好课堂上所学的运动技能。
三、运动技能的迁移与干扰
运动技能间的相互迁移与干扰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影响到运动技能的形成和结合技术的临场发挥。这一规律倘若把握得好,就能促其迁移、排除干扰、缩短单项技术与结合技术的教学训练过程,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四、运动技能与体育课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一些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并在某几个领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一)运动技能的教学是体育教学之本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为主要目的,而且在内容标准里面专门设立了运动技能的学习领域,指出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明确目标,体育课程改革不是要去改掉原来的三基而是用新的“三基”补充。通过对运动技能的理解,自身健康发展体能的发展,人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课标》不仅没有忽视运动技术和技巧的学习,而是更加重视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的教学。
其实体育新课程并不认为体育技能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价值,可以无视,相反,它更重视体育的基本技能对终身体育广泛的迁移价值和促进作用。很多体育教师现在都认识到,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体育教学本身的意义。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树立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能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当然,我们也要改革传统的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变换教学的形式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运动技能。在初中段投掷类模块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我始终坚信体育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深刻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各领域目标,制定切合实际的、符合本校实际发展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学得活、乐而不空,就是讲究课堂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奖惩制度的制订和安排,而不是摒弃运动技能的教学实施。体育课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炼,还要重视技能技术的教学,要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及有关体育的知识,要全面的教学体育,不能偏面的教学。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和当前的改革的主题,绝不是削弱和淡化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进行有益和有效的运动技能的教学。运动技能的教学是整个体育教学的主体,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能本末倒置,要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1.郑州大学体育系,河南郑州450052;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运动技能学习再度成为体育学习必须强调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完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运动技能学习理论,加强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解,从学习论的角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系统和性质进行分析,旨在为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运动技能;课程改革;技能学习
中图分类号:G807.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2-0076-03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BLA30107)。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人们对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是体育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在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运动技能教学时,基于学习理论的角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这些都从根本上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影响着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为完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运动技能学习理论,加强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理解,本文从学习论的角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系统和性质进行深入分析。
1 运动技能的涵义
在体育的学习过程或体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见到与运动技能有关的名词,如运动技术和运动技巧等,这些名词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中是经常使用的概念,但有时教师和学生们却由于对其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而混用,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明确他们的概念、内涵,对界定运动技能的概念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不同的学者都是从各自学科的特征出发来界定运动技能的,大都比较偏重其发生过程的外在特征,对运动技能界定的外延涵盖范围相对较窄,没有看到人的任何活动都具有主动与系统性特征。基于这原因,笔者认为对运动技能的定义应该结合运动技术来描述:运动技能是指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经过反复的练习,掌握一定运动技术后完善合理地组织支配自己肢体的系统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的高级形式为运动技巧。
2 运动技能学习的性质
2.1 运动技能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有意义的学习
奥苏贝尔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里指出,有意义的学习实际上指的就是用符号代表新的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性的联系,两者产生同化。奥苏贝尔在这一理论中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其中外部条件,指的是学习的材料对学生要有现实的意义或者是潜在的意义,也就是说,新的教材要能够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适当的、相关的观念联系起来。而内部条件指的则是,学生要具有有意义的学习的心理倾向,也就是说,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具有将新材料与自身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相关的观念联系起来的意向。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通过感知、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以及推理等认识的过程对所学习的新的内容进行编码、归类和整合,使之与大脑中已有的经验发生联系,并借此将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理解并定性命名。
与此相对应的,运动技能的学习,同样也具备这样两个方面的条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表象是感知与思维两者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认识环节,是在人产生感觉之后,在大脑中所留下的印像,也是大脑对于感知到的事物所做出的形象反映。运动表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它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动觉表象和视觉表象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运动表象在大脑中出现时,不但能够反映动作的力量、速度以及幅度等内容,而且还能够反映相关的骨骼肌肉的微弱活动。由此可知,动作表象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以一种观念的形式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的。学生在学习新的运动技能时,就要借助大脑中所具有的运动表象结构中适当的部分把新动作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是联系。所以说,在这个层面上来说,运动技能的学习还需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
同时经典的镜面实验证明了“运动技能学习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即运动技能学习中学习也同样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也就是说,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学习也同样具有将新材料与人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相关部分联系起来的意向。
既然运动技能学习具备了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那么就可以说运动技能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学习,不是简单的动作模仿,而是一种特殊的有意义学习。
2.2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十分明确,即:通过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增强学生的体能;让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除此之外,运动技能的学习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载体,一旦有所欠缺,将会使得其他领域的目标也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而失去体育课程的特征,并会进一步影响到“身、心、社”这一整体目标的实现。
运动技能学习过程的完成,同时也是体育(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兴趣与爱好、人际与交往、精神与态度等共同完成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教师的动作,不仅仅是运动量与强度对个体的刺激,更是良好心理特征出现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
同时,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运动技能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模仿学习,而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因为运动技能学习在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改善人精神状态等多个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这些作用,不仅有助于促进人的个体发展,而且对于社会而言,还会产生不容忽视的非物化效量。所以说,运动技术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模仿学习所能够涵盖的。它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完成特定的技能动作只是一种外在表现,而内部却发生了各种变化,如思维活动、情感体验等。
3 运动技能学习的系统分析
运动技能学习是一个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活动事件。认识论观点认为在一个活动事件中判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关键看谁是活动目的的确定者、活动过程的支配者。就运动技能学习来说,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她)确定了或参与确定了有关活动的目的,他(她)决定了或参与决定了有关活动的过程,所以说学生是这个活动事件的主体。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象是学习内容,这一点毫无疑问,所以运动技能学习的客体当然就是各种体育动作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运动技能学习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对学习活动起导向作用。运动技能学习还要以教材为依据才能进行,是制定教学计划的标准。
运动技能学习与其他学科相比,要依赖于一定的场地器材和设备来完成,没有一定的场地器材和设备学习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所以场地器材和设备是运动技能学习活动的物质保证。运动技能学习系统就是由学习活动的主体一学生、学习活动的客体一各种体育动作和学习活动的主导一教师、学习活动的依据一教材和学习活动的物质保证一场地器材和设备等5个要素组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直接掌握知识,而是通过教师这一知识的传授者,并在一定的器材、设备的帮助下来完成其学习活动的。教师思想品质的优劣、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学态度的端正与否、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等都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产生影响。同时学生的学习又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场地、器材、设备来完成,这是由运动技能学习的特殊性决定的。场地、器材、设备等物质条件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同时教材、学生和场地器材设备等又制约着教师的活动。所以说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运动技能学习系统。
4 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4.1 重视运动技能的教与学
通过对运动技能学习性质的分析,我们知道运动技能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有意义学习,它和其他学科一样是学校规定的学习内容,不能将运动技能学习等同于运动训练,更不能将体育学习当成简单的身体锻炼,它是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课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理解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后,更是强调了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首先理解体育课的性质,它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是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少的课程,任何人无权剥夺学生上体育课的权利;其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且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逐渐增加运动技能的难度。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同时,尽可能的通过技能的学习实现培养学生好的身体素质、运动习惯和运动素养等其他课程目标。
4.2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上述论证,我们知道运动技能的形成需要学生掌握牢固的运动技术,这样才能形成运动技能。运动技能的获得必须要依靠个体的反复练习和主观努力来实现。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任课教师可采用各种不同的练习方式,例如通过改变练习的强度、练习的环境、练习的难度、练习的要求等方式进行变换式练习。运用多种练习方法与手段进行练习,比如运用循环练习法、比赛法和提问法等多种练习方法进行练习,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达到练习的目的,在练习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运动技能。
4.3 重视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运动技术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其他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所以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强调运动技术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但它不是课程的唯一内容,体育课程学习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体育与健康知识方面的内容。但同时它又是学习内容的主体,所以在学习中要重视运动技术的正确性,重视技术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第二,在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注重运动技术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外,还要重视运动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运动的兴趣与爱好、良好的思想品德与个性,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方面素养的培养,这是课程的本质功能与要求。
5 结束语
运动技能学习是课程其他几个领域目标达成的主要载体,也是体育学习的主干内容,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同时要理解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巩固过程,除了受学习者个体或群体的运动行为潜能因素的影响外,持续不间断的反复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练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艾尔·巴比.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91.
[3]陈时见.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陈耕春,赵诚民.动作学习认知理论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4):13-15.
[5]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陈庚仁(1981-),男,湖南湘乡人,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讲师。(湖南 湘潭 411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lgy11y006)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153-02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即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在专科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在校接受就业前教育的最后阶段,对他们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和终身体育教育是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实现高职体育教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同时,有意识地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培养学生适应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将有利于学生进入职业工作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质基础、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没有结合专业特点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还是按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模式设置。有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项目分别是达标项目、球类娱乐项目、武术健身项目”。而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应结合不同的职业技术类型进行相关的职业体能的锻炼,提高学生对职业劳动的适应性。比如,机械、模具、开采、机电等相关职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交替进行,劳动强度大,工厂环境多为高温、辐射、噪音等,容易造成心烦气闷、免疫力低下等不良症状。在体育教学中可加入快速变姿等练习,还可充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进行环境适应训练。再如,设计、会计、英语、计算机、酒店管理、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等学生今后从事职业以脑力劳动为主,精神高度集中,要求手指灵活,协调性强,长期单一坐姿,低头、含胸、弯腰,长此以往将影响颈椎、腰椎、手腕等部位的功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对身体协调性较高的项目来进行训练,如乒乓球、羽毛球、跳绳、健美操、形体训练等。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尚需加强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大多重视体育技能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教育和体育文化的传承,也不注重体育课程理论实践的研究。大多数教师还是注重继续教育和学习,但是由于自身的理论素养不够,在借鉴和吸收学术成果时往往不能准确体会精髓而在教学中误用,反而引起不良的教学效果。比如,近年来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真正的主体,要以学生为本,应通过各种策略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过于追求课程的趣味性,敷衍甚至放弃了对学生提高体质和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但学生不感兴趣的一些内容或项目,比如中长跑、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有的教师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任学生自由锻炼,成了“放羊式”教学。这样将对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有负面影响,也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
3.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不重视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是公共必修课,一般为每周2课时,条件不够好的学校还容易受天气、场地等方面的制约,标准课时很难保证;再加上体育教学内容设置、教师教学方法、管理不严格等等问题,使得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娱乐课或者自由活动课,这部分学生缺课现象比较严重,上课被动,参与性不强,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容易导致教学活动的恶性循环。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方案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应围绕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专业要求为职责,以培养学生未来岗位(职业)所需的体质体能为目标,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改革传统的体育课模式,构建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锻炼相结合的新型体育课教学模式。
1.确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性质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定位在健康教育,满足兴趣,注重健身,提升素质,服务专业。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运用启发式、自主式、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将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体育课模式。
2.厘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
(1)能力目标:参与运动,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学习运动技能,掌握1~2门体育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基本掌握群体活动的管理、组织与编排方法;根据未来岗位(职业)对体质体能的要求,建立岗位(职业)体质体能标准,学生通过达标锻炼,提高学生从事专业的适应能力。
(2)知识目标:基本掌握自我体质健康评价方法,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基本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基本掌握体育卫生与保健、运动处方知识;能编制适应自身需要(如职业、岗位)的健身运动和保健处方。
(3)素质目标:基本掌握职业(岗位)所需体质体能的锻炼方法;全面发展身体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素质;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个体与团队的关系;改善心态,克服心碍,增强自控能力,享受运动乐趣与成功。
3.调整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将“健康实用”的指导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开设体育理论课、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训练体育课、体育保健课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具体内容设置如下:
(1)体育理论课: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锻炼的医疗监督与卫生常识;球类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2)体育基础课:长拳或太极拳;身体素质练习;篮球;排球;足球。
(3)体育选项课: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田径;太极拳等。
(4)体育训练课(学院代表队的训练课):1)常年训练:训练课排入学期课程表内;2)在选项课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专业班。
(5)体育保健课:针对部分患有慢性疾病、身体有残疾或身体特型等原因不能正常参加体育课的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教学以健康知识和学生力所能及、动作轻缓且运动量适宜的运动项目为主。
(6)学生体质健康测评:身高体重测量;台阶测试或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肺活量测试;握力测试(仰卧起坐测试〈女〉);立定跳远测试等。
(7)院系体育比赛以及各种相关的体育活动。
4.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
学校应多渠道提供教师进修机会,适当调整教师评价体系,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可通过各种方式(如:专家讲座、体育教师暑期学校、定期大讨论、师生座谈等)转变教师思想观念,从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角度出发,使教师对课程有全面系统的认识,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教学的精髓。另外,在进行教师绩效考核时,可把教师的教学、科研、人文素养等方面通过分值比例量化表现,通过考核来施加一定的压力,进一步促进教师加强继续教育,从而把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落到实处。
5.加强学生管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1)制定体育课程要求,严格按要求管理学生。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法规性文件要求,体育课程未修满规定学时不能毕业,只能作为肆业处理,只有在新学年补满必修学时后,方可补办毕业证书。体育课程缺课(请假、旷课)累计达1/3总课时者,为不及格必须重修。用严格的制度来督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2)整合学校各种体育资源,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为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锻炼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先进资源,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全面开放各项场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锻炼的时间和方式。
(3)打破原有班级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身发展特点及学校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扩大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通过这种上课形式也可使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同学之间增进沟通和交流,使学生身心诸多方面得到发展,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三、结语
现代职业人面临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对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力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技术型人才目标而展开,秉持“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设课程”、“以能力为本,以社会适应力为目标”的课程教育理念,积极推进高职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与特色建设。
参考文献:
[1]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83.
[2]王丽.对部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状况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2):78.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职业实用性课程模式;学生主体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6-0118-03
1前言
2011年7月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了全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说课比赛(决赛),参赛的106名选手均是经过各地区选拔推荐,经过预赛产生的,他们来自于全国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说课作为教学设计表达的一种方式,集中展现了说课者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和设计思路,而任何课程方案、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活动都反映了课程实施者所秉持的价值取向,因此本次说课比赛也能够全面解读出参赛选手对高职体育课程特定价值取向的认同,反映出各地主流的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通过对各参赛选手的说课文本和内容进行分析和阐释,正确认识现行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在对体育课程功能建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根据高职学生发展的需要和体育价值实现的现实可能,建构有利于高职体育课程健康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这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中的高职体育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职体育课程的实然状态:价值取向的两极倾向
2.1高职公共体育的竞技性和生物性价值取向
根据所有说课选手的说课讲稿,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了分类统计,并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等进行了分析。其中有42.5%的选手选择了竞技类的教学内容,并且这些选手的教学过程设计也都是围绕这些项目的技能学习展开教学的,对内容的选择也没有特别的专业或职业指向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体系上的竞技化倾向。为了实现“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目标,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以竞技项目为主要内容的选项课和选修课。
注:竞技类包括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游泳、乓乓球、羽毛球、网球等现代竞技项目;休闲类包括轮滑、体育舞蹈、跆拳道、民间体育等休闲项目;健身类包括健美操、瑜伽与形体、太极拳、拓展运动、定向运动、身体训练等身体锻炼项目;职业使用类包括各种职业实用性和职业专门性体育课程内容。
说课选手中有31.1%的选手选择了健身类的内容,这也反映出当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对学生身体锻炼的重视。无可否认,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提出,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实施,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利用体育课程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这也使体育课程的生物性价值取向得到进一步彰显。
大多数说课选手的说课内容和教学设计表明,当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在高职性方面并没有为所有教师所关注,他们或者学科本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完善,或者过分凸显学生个体的身心素质发展,并没有因为自身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课程体系的一个部分而形成特有的体育课程目标和价值定位。
2.2高职公共体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价值取向
本次说课比赛有20.7%的选手突破了传统的以具体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设计课堂教学的模式,他们奉行工具主义的思维,突出体育课程在专门性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价值。其中不乏一些有代表性的以专业就业为导向的设计案例,一些选手根据所从教的专业就业岗位从职关键体能素质作为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或者把学生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分类,按照职业实用体育模块设计体育课程,更有选手直接按照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和设计教学,从专业需要设计体育课程目标,使体育课程成为专业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本次比赛中尽管只有22名选手按照职业实用性课程模式和内容结构设计的课堂教学,但也是本次说课比赛在体育课程设计上的一个重要亮点,阐释出高职公共体育工具性和功利性价值取向。
3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建构:高职体育课程的功能、学生的需要与现实的可能
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建构必须准确把握三个基本问题,即高职体育课程应该具有什么价值、高职体育课程应该代表谁的价值和高职体育课程的价值能否实现。
3.1高职体育课程的属性与功能是建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客观前提
高职体育课程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这些教育功能是由高职体育自身的性质和属性决定的,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公共性,这也是高职体育课程的本质定位,反映了高职体育所有专业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因为公共性而具有了价值的普适性,也是因为价值的普适性而确立为公共性,具有“超专业”的功能,具有在全面育人和育全面人中的特有价值。反观当前高职体育课程研究与实践中所出现的“高职体育为专业教学服务”[1]等观念,实则是对高职体育课程功能的弱化,进而使体育课程成为其它专业课程的附庸,围着其它课程转,以至最终失去自我,失去自身应有的定位。第二是健身性,这既是体育本质功能的反映,也使高职体育课程在对学生的发展促进价值中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体育的技能学习、体育情感的培养,都是出于体育健身功能长远意义的追求。第三是文化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了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确立了体育课程的课程本性,必须关注课程本身的文化意义,凸显出其文化内涵与文化魅力,同时,必须把运动文化的传承作为自身的应尽之责,并进一步发掘体育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教育价值。第四是高职体育课程的职业适应性。任何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是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所有课程也必然具有符合特殊人才发展需要的功能特性。高职体育的职业适应性作为高职体育定位特殊性的体现,必然具有为未来职业人对体育文化素养、体育身心素质以及体育情感态度发展和提高的专门。高职体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技能迁移关系,丰富的体育技能储备,对于提高职业人的专业技术学习能力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二是身心补偿关系,通过体育活动,使身体活动的不足得到补偿,沉重的心理负担得到消解;三是职业康复关系,也就是通过体育预防职业性疾患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而这些也是体育课程价值普适性的体现,因此在认识高职体育课程的职业适应性特点时,不能脱离体育课程公共性的基本定位。
3.2对高职学生需要的深入解读是建构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主体因素
体育课程的价值首先反映的是体育课程与学生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具有一定功能和属性的体育课程这一价值客体是否能够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学生的需要。因此,建构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就不能不分析作为高职体育教育主体的学生的需要。
高职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健全的身心素质、全面的人文素养(包括体育文化素养)和全面的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对包括体育课程在内的高职教育课程的内在需要。
健康是人的第一需要,按照现代三维健康观,健康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全与完善,还包括健全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身心健康,不仅对于在校期间以充沛的精力、积极向上的态度完成高职教育课程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于走向社会后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健康关怀是确定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当然选择,但当健康的课程价值被无限放大或其概念被片面理解时,也就难免与学生的需要产生偏离。近年来,无论是阳光体育运动,还是“学生健康体质测试”,都在严格的制度约束下左右着各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虽然外在地影响了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但其导向作用也同时使课程实施者含混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体育课变成了身体锻炼课,运动素质锻炼等同了健康教育,身体能力成为考量学生体育学业成就的唯一标准,高职体育课程失去了实际的课程意义。
掌握作为一个未来的生产者或社会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是课程起始的初衷。高职体育课程作为高职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形成全面的体育文化素养,无论从学生在校期间的科学锻炼,还是在终身体育理念下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于高职学生都是基本的发展需要,因此也应该是高职体育课程当然的价值追求,也只有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借助体育课程内容这个载体,才能够创生出更全面的体育课程教育价值。当然,在突出体育课程技能教学意义的同时,又必须明确作为课程的身体活动技能和作为训练的竞技运动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学习,既是目的,又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手段,只有当目的与手段二者取得统一的状态下,体育技能的学习功能才能够成为高职体育课程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当前,“以就业为导向、按岗位设专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设计体育课程”[2]成为高职体育理论研究的热门,也以一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实践加以推广。通过体育课程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综合素养,符合学生的社会发展需要。但一旦把专业技能或者特殊职业的身体要求作为体育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体育课程的公共性性质就被完全颠覆了。这样的思路过于强调体育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把学生作为工具来训练,实质是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试图一厢情愿地从就业生存的视角设计体育课程,实际是压缩了学生的社会适应空间,制约了当今社会人才流动频繁的背景下学生通识性发展需要。鉴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使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上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但这不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全部,促进人之和谐发展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也是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当然选择。高职体育课程不应成为训练适应社会的工具的课程,应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致力于通过体育课程完善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学生拥有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并通过持续不断的体育生活,更广泛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
3.3高职体育课程的功能转化为学生需要的现实可能性是建构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重要条件要素
高职体育课程的教育功能,要真正成为学生现在和未来可实现的教育价值,还需要依赖于体育课程实践,取决于高职体育课程实施过程的现实可能性。无可否认,当前高职体育改革中所提出的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突出高职特点的 “应在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同时,针对学生专业特点,有效培养学生顺利从业所需的职业体能,将高职体育教育与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改革体育教学体系,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服务”[3]等价值取向都是从高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具有其理论合理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则是国家对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中健身价值的强调,这些价值取向都从不同的侧面影响和规范着学校的体育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但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高职体育课程规定的108个学时熟练掌握两项运动技能谈何容易;而按专业设置体育课程,实现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服务的价值,实在是体育课程不可承受之重。
4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应然走向:寻求体育课程多样价值的现实融合
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作为课程的灵魂或核心,对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因此,高职体育的改革,首先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价值取向本身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同时需要对现有的课程价值取向的优点与长处也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以保证所建构的新的体育价值价值取向为课程实施者所理解和接受,具有实践可操作性。
现行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中的两极倾向,是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中对高职体育“高职性”的论争中形成的,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了在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步伐上的分化。竞技性和生物性价值取向的持有者都坚守着体育课程原始的教育理念,反映了他们对体育课程传统价值取向的认同,缺乏改变现状的动力;抑或他们虽然认识到体育课程的实施已经跟不上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但又找不到发展的出路。工具性和功利性价值取向的持有者对高职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有深刻的认识,试图直接从职业需求出发改变高职体育课程“高职性”彰显不足的现状,并从社会本位课程价值取向中找到他们的理论依据。作为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先行者,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在高职体育领域起到了良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他们对高职体育社会服务价值取向的推崇以及在课程实施中这种取向引领下的实践探索,都为我们对高职体育课程新的价值取向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由于对高职体育课程属性的不同认识、体育课程主体对自身需要的不同理解以及现实条件的不同所造成的体育课程价值冲突,既要在认识上看到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的互补性,也要在实践中做到多种体育课程价值的最佳结合,即用整合的方法解决体育课程价值冲突。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每一种价值取向都有其理论的合理性和具体的实践意义,也都在发展过程中显现出其各自的缺陷和不足。高职体育在改革和发展中就不能非此即彼地选择某一种体育课程价值取向,而应该在反思自身不足的基础上,吸收不同课程理念的优点和长处,以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对体育课程的要求。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过程,必然是一个多方价值取向不断满足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平衡不同价值取向中,从冲突走向融合的应然过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高职性”是体育课程实施中必须依据的价值特性,新构建的高职体育价值取向就必须在满足社会服务价值为主导的前提下,追求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从各种价值取向的冲突到融合,形成新的平衡发展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目的性的,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是前提性的,体育技能的学习、体育文化素养的发展则是条件性的,三者之间构成一个合理的、整体的、以目的性价值取向为中心的高职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结构。
高职体育课程这种应然的价值取向,既体现了高职体育的特点和功能,也符合高职学生未来生存、生活和发展在体育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体育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素质需求。同时,作为快速成长中的高职体育,通过对原来各自所持有的课程价值的扬弃和发展而建构起的新的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更具有实践的引导价值,从而使高职体育课程的功能转化为学生需要更具有现实可能性,引领年轻的高职体育课程走上规范化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张相林.试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实用性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6(3).
- 上一篇:企业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 下一篇:海外代购市场发展趋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