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

篇1

一、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落实新课程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体育教师在每一模块教学或每一节课上,都要想方设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包括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诙谐的讲解、规范的示范动作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体育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以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坚持锻炼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动活泼的发展。新课程体育教学倡导以“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在新课程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对营养与健康、养生与保健的学习,增强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通过动作技术原理、项目规则的学习,达到体育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让学生有效参与体育课堂

高中体育教学善于从自身的特长和素质进行教学设计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角,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多时候,教师自身的某一特长经过在课堂或者课外的活动中的展示后,学生会羡慕不已,而因此会对你的课堂和此项运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外活动中笔者经常和校篮球队、教工进行篮球友谊赛,让学生在公共场合上亲眼目睹体育教师的篮球身手。自己篮球水平的高超、技术的精湛,接连获得学生的阵阵掌声。由此,我们可以更加自信的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安排篮球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羡慕参与体育课堂,这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扬己之长,经常性的安排可以充分体现自身个性特长的教学内容,千万不要人云亦云或是简单地照搬他人的东西,注重言传身教,展示自我风采,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自如地驾驭课堂。要根据技术项目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体育课教学中,任何创新设计必须以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为依据,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所教项目运动技术的基础上,要以学生练习为根本,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增强身体素质为目的。

三、体育教师要充分结合实际,建立新时期的体育教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是完全结合我国的发展实际,依据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而提出的,是符合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的。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较之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大变化下,一些困扰学生的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如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甚至有的严重影响了学业;有些学生因为缺乏锻炼和运动,一些所谓的“富贵病”也随之到来,如过度肥胖、血压高等问题。这些状况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学生的终身成长都是有害的。于是,关于孩子的身体健康成为家长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对于学校来说,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醒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

高中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形成,教师要把握这一时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从而有力推动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适时地鼓励、引导、评价、启发,会使学生战胜困难、增强信心。德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为了更快地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完成体育课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必须提升对德育的重视。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德育教育也是其教育目标之一。

篇2

关键词: 比赛法教学 传统法教学 初三女子 篮球教学

普通中学的篮球课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过多过繁,教学重点偏重于让学生掌握技术动作,使得有限的教学时间花在枯燥、重复的技术练习环节中。传统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锻炼热情与兴趣,为此,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代替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

1.初中女子篮球教学现状

篮球是广大初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篮球运动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女生。女子篮球教学课正是由于广大女生的爱好才开展起来的,现分析初中女子篮球教学现状如下:

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过于程式化、规范化、公式化,教学形式单调枯燥。由于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为了解初中女子篮球教学现状,设计调查问卷60份,发放给本校初三女生,有效收回60份。从表1中可以了解到大多数女生是喜欢上篮球课的,但对于上篮球课的过程,半数以上学生表示不喜欢。

表1 初三女生对篮球课喜爱度调查统计表

2.比赛法在篮球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廖菲菲在四川体育科技上发表了《关于普通篮球课教学中采用比赛教学法的实验研究》一文。研究结果表明以比赛形式为核心组织篮球教学的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法,它突出教学的完整性、实效性和娱乐性,使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得以统一。新教法激发了学生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愿望,培养了自我锻炼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李志杰在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上发表了《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他指出比赛教学法是篮球课教学中一种很好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只要选择得当、运用及时、安排合理、组织严密,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赛法教学与传统教学法的概念界定

“比赛法”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师的主导控制下,对学生采用“比赛”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这里“比赛”的概念不是传统竞技运动比赛,具有广泛的涵义,是让学生在对抗、游戏、娱乐的气氛中领悟篮球技、战术,感受篮球给他们带来乐趣的一种比赛形式。“传统教学法”指以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战术为主要教学任务,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动作要领,学生再练习或边讲解边练习为主的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主要是教会学生“三基”就完成教学任务,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学习为直接教学目的。

4.比赛法教学其优势的理论分析

表2 初三女生不喜欢上篮球课过程原因调查统计表

表2着重分析对上篮球课的过程有排斥情绪的学生的心理原因,从表2中可以直接了解到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厌恶单调枯燥的技术练习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为此篮球教学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法,而比赛法教学具有自身特点,如趣味性、竞争性、娱乐性等,比赛教学是在快乐的气氛中竞争,在相互竞争中体验篮球带给她们的愉悦,同时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篮球的多项技能。

5.比赛法教学在初三女子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5.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设计

在实验期间将本校初三(1)班女生列为实验组,初三(2)班女生列为对照组,在同一位教师以同样要求、同样课时、同样考核标准,但采用不同教学手段的情况下教学6周。

5.2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6周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简单考核,见表3:

表3 考核结果统计表

6.结论与建议

6.1结论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一些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对多次重复一种动作感到枯燥,甚至对一些项目感到害怕,造成情绪低落,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比赛法教学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比赛法的主要特点是“竞争”,这一特点非常符合初中学生追求好成绩、争取比赛胜利的心理,因而能够达到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有利于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比赛法因为具有双方竞争的因素而使练习情绪变得复杂,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运用自己的全部知识与技能应付这种复杂的情况,所以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目的地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和别人的优点,发现和克服自己技术上的缺点,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

6.2教学建议

比赛法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使原本传统单一枯燥而缺乏变化的练习消极因素最小化。实际上比赛法的运用不仅在篮球教学中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初中女生平时的“热身运动”和她们唯恐避之不及的体能练习也有积极影响,当学生的注意力被比赛情节吸引时;当她们在完成既定任务的竞争中暂时忘却生理上的疲劳时,比赛法教学便达到了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志杰.“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6):92-93.

[2]廖菲菲.关于普遍高校篮球课教学中采用比赛教学法的实验研究[J].四川体育科技,1998(3):55-56.

篇3

【关键词】微课 高中 物理 起始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以讲解物理知识为主,所以学生对物理知识只是强制性的死记硬背,完全处于应试状态,觉得不能与实际生活对接,似乎学习物理毫无用处。然而,物理知识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所以如何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教学,使学生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使学生能够养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对本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不是被迫地机械式学习。

一、什么是微课

大多数人对于微课都简单的认为只是利用教学视频进行教学而已。实际上微课不仅仅指的是视频教学,它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虽然说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但是它还包含所有与该教学活动有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练习测试、教学反思、学生反馈以及教师点评等一系列辅教学资源。

二、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由于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核心内容,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一般较长或较短的视频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的需求,所以微n的时长一般是在5-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一节课40-45分钟,所以微课是调起学生学习激情的更有利武器。

(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突出课程教学中某个重要知识点,或者是展现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所以微课对教学内容更加聚焦、主题更加突出,并不像传统课程的冗长,这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更能满足教师的上课需求。

(3)资源容量小;从教学资源大小来说,微课视频及相关配套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也能够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主流媒体格式,师生可以实时在线流畅观看,甚至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下载课例、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真正实现学生移动学习、时时学习的需要。

(4)资源组成更“情景化”,资源使用更方便;微课内容的选取一般要求主题明确,相对完整。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线,整合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时使用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及学科专家的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化、结构紧凑的主题资源包,营造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使得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的案例教与学情境中更易于隐性知识的学习,无论是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都有质的飞跃。

三、微课在高中物理起始情境中的应用

大多数人观念中的微课仅是教师通过视频讲课或者是以表演的形式讲课,这些都是片面的。微课根据不同的上课情境需要又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授式、谈话式、启发式和讨论式微课;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微课;以实际训练为主的练习法、实验法微课以及以欣赏活动为主的表演式微课。那么如此多的方法和类别什么情况下使用最合适呢?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般都是知识的迁移,学生对于学习物理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大多数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只是应试,这就使得物理教学课堂过于沉闷。高中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并学会一些常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螺旋式上升。无论是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还是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知识的讲解,通常教师都是通过一些抽象的例子进行描述,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那么对于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学习起来就略显轻松,对于想象力不足的孩子,学习就会变得格外吃力,所以教师需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看到老师所要描述的场景,学生的更多精力应放在对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发散至相关知识的学习。例如:对于运动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初播放一些亚里士多德或者是伽利略的实验视频,通过史学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以及这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微课,它主要是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做示范性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授知识。

当然,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往往以实验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是先讲解相关物理知识点,然后再配上相关的实验来印证所授内容。但是这种方法学生学习相对被动,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那么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就会变得异常轻松。例如:关于滑动摩擦、静摩擦规律以及胡克定律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同一个人在不同材质的地面如光滑水泥地面、橡胶地面、木质地板、沙地、地毯等材质地面上拍打篮球的视频,学生仔细观察篮球弹起的高度,让学生带着想要解释这种现象的好奇心进入本次课堂,学生会带着疑问去寻求相关原理。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地,而是更为积极主动的去探索真理。这就是微课在起始情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整个课堂都是在寻求知识的道路中前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实际训练为主的实验法微课,这种方法通过科学实验引出本次课所有呈现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视频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获取新的知识,实验类微课也是物理课程中用的较多的微课方法。

那么使用哪一种微课方法才更为理想呢?这是根据教师上课内容所决定的,但是对于起始教学来说,最重要的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微课方法的选择上尽可能使用启发式、表演式、实验类、讨论法等方法,在微课的录制上也尽量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而不是对课本知识的重复讲解。

总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达到最佳,尤其是在课堂的起始教学中。微课教学将革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习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职业高中;体育教学;课堂评价;人才培养

体育教学的评价(本文仅指课堂评价)本身就相对较难,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评价相对更难,这种难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观上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一般都是任务式的,由于从观念上学校对体育学科存在偏见,不够重视,因此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很薄弱;客观上体育课的评价难以量化标准,同时职业高中学生的总体素质较差,对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很难从体育课堂中对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达成进行评价,更不要说对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进行测量,除非特殊情况,否则几无可能。

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教育的成效必须、也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才能体现出来。而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离不开课堂上的评价,只有从科学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掌握,才能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能力。什么样的体育课是好课?我们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是科学的?我们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本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基于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实际,对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深有感触,经过长期思考,认为职业高中体育课堂评价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对自身教学的评价

自身教学包括教学前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一节体育课上完后,或一个系列内容训练完成之后,首先要看的就是本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当然前提是有预期,知道自己想通过一节课或一系列训练后,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漫无目的、混时间的课不在此列。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1)教学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一般我们要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做准备活动,三十分钟左右实施教学,五分钟进行总结。那么一节课上完后就要看这个时间分配是否符合这一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就要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应当如何改进等。

(2)对教学目标的评价。一节课结束或一个系列教学内容完成后,我们要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符合我们预期的目标。如在跑的技术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要掌握跑的技术,包括步幅、步频等,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跑步锻炼对促进身体健康的意义,这既是理论教学也是实践教学的目标;对职业高中学生来说,技术教学不该是重点,让学生们学习和了解一些基本健身方法,培养运动兴趣和习惯,这才是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能否有效达成,也是我们评价自身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3)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教学的过程都是按既定教学设计的思路展开的,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这就成为评价教学设计的第一手材料。以篮球教学为例,学生需要的,实际上是两个身体部位的能力,一是上肢的投球能力,二是下肢的弹跳能力。这两种能力如何分别得到训练,又如何协调就是考验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件事。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采用分组训练的方式,即分别进行投篮训练和弹跳训练,也可以采用结合训练的方式,即让学生练习弹跳投篮。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很难说清,最好的选择就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看学生技术掌握的情况如何。而选择的依据就是评价结果,因此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以进一步完成合理的教学设计。

二、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我们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发展,因此评价不能离开学生而存在。那么,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包括哪些方面呢?笔者以为正是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先从身体发展和运动技能的角度来说,一节体育课后,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外部表现来评价判断学生的体力付出。如果能做到“微汗、脸红、气喘、肌肉酸”(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教授语),那我们就认为学生有了恰当的体力付出,换句话说这九个字就是判断评价的依据。另外,学生通过运动参与,其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进步幅度也是评价的依据。

再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体育课堂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形成乐观地面对挑战、并且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而在日常教学中,这种进步往往不是很明显的,有时候还需要教师作出更多的判断,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等。如长距离跑,有的学生往往是闻之色变的,因为这项运动对学生的挑战太大了。如果说要让学生喜欢长距离跑,恐怕也有点不现实。但如果当这项任务摆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必须拥有接受它并挑战它的勇气,这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故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激励性评价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这种品质的生成。如我们结合不同教材上的学生自我评价表,针对长距离跑进行了专项设计,在不同的阶段让学生从态度、能力、意志、跑后感等角度进行描述。这一描述的过程其实正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一些潜意识有可能被明显化。这种明显化会让学生生成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可能让他下次会以更为昂扬的斗志去面对新的挑战。

三、对师生互动的评价

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会有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方面来自于体育学科本身的挑战,由于体育教学更多时候需要通过动作示范来完成,因此身体语言就成为异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沟通交流方式,也就是说体育教师要做好通过身体语言来完成互动的工作;另一方面的挑战来自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特质,有的职业学校的学生纪律观念相对松弛,学习目的性相对不明确,在体育课上更是表现得很松散。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摸准这些学生的兴趣点,顺着他们的兴趣方向去实施教学。

根据我们的实践,在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评价依据主要是师生互动时的默契程度。笔者的经验是,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每个班都会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这样的特点往往是班上部分学生的特点,如果掌握了这部分学生,就掌控了整个班级),结合不同的体育教学任务,多给学生体验和表现的机会,那师生互动关系就会比较和谐。反之,如果出现了低于预期的情况,我们就要做好学生情况分析工作,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这个分析的过程,也正是评价的过程。

总之,对于职业高中这样一个学生群体,我们的体育课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学生,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一切评价都是手段,而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将评价作为教育学生的一种积极因素,及时诊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优化体育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多种潜能,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桂海.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J].中国校外教育,2011(7).

[2]周桂芹.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

技信息,2008(1).

[3]汪英.当前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科技

学院学报,2007(3).

篇5

版 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共同必修1

内 容:第三章、力与相互作用 第2节、弹 力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二、设计思想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一个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设计,整个设计以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为主线,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小实验、分组探究式实验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体现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学新理念。

教材分析:教材由明显的形变,过渡到微小形变的演示,学生虽然了解一些形变,但不是很明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认识形变及分类。由形变实验给出弹力定义,但末明确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介绍简洁,大小利用探究实验来得到弹簧弹力与其形变量的正比关系,没有指明一般的情形。

学情分析:形变和弹力学生都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象弹力中的支持力、压力、拉力、推力等。高中的物理学习也已经有一段时间,实验探究的方法已经有些了解,教学过程相对容易。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的定义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物体的形变,让学生体会微量放大的方法;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的存在,让学生体验假设推理法。

2、利用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体会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实验操作能力。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之一,图象法处理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并了解形变,感受自然界的神奇与奥秘,在体验用简单的物品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利用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进步。3、利用2008北京奥运会上张娟娟获得女子个人射箭冠军、郭晶晶获得3米跳板跳水冠军的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展示实例及练习题。

四、教学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力方向的判断,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五、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六、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搜集资源(张娟娟、郭晶晶的视频、图片),利用powerpoint2003将搜集到的资源、课堂上要展示演示实验、课堂练习制作成课件。教师准备实验用的微小形变演示器、分组实验用的铁架台、弹簧、钩码、刻度尺等。学生课下准备橡皮筋、自制小弹簧、直尺、海棉、纸等。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情景导入)[课件展示:用多媒体播放张娟娟射箭夺冠的视频、郭晶晶跳板跳水夺金的视频。](问题)以上两动作的完成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结论)都离不物体的弹力作用。那么什么是弹力?它是怎样产生的,大小、方向又呢?这些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共同探究的总题。

[新课教学]

㈠、弹性形变和弹力

[动手实验]

1、橡皮筋被拉长。

2、直尺在手的作用下弯曲。

3、自制小弹簧被拉长或压短。

4、海棉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5、纸张被手揉皱。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问题)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结论)物体形状改变或形状改变。(给出形定义)变形变是指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同学们在分析一下这些形变,有什么不同?(学生交流讨论)物体的形变有两类:一是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另一是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

(问题)形变还有什么形式呢?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1、拉伸形变2、压缩形变3、弯曲形变4、扭转形变5、剪切形变

(问题)是不是任命物体都可以形变呢?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学生1:没有。学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实验:[演示实验]用手压玻璃瓶子的外壁,观察瓶子内红色液体液面的变化(注意:先不盖橡胶塞);盖橡胶塞后,再用手压玻璃瓶子的外壁,细管中红色液体的液面上升或下降。(液面的升降可以说明瓶子发生形变。)

[课件展示]用flas模拟教材图3—17所示的桌面的形变。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发现原来不容易观察的瓶子和桌面也发生了形变。(问题)上面的实验中我们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结论)微观放大的方法。[动手实验] 同学们,再回到咱们面前的东西上,如果用劲拉橡皮筋或自制小弹簧,会怎么样?(现象)橡皮筋在较大的力的作用下的断裂,自制小弹簧被拉直。(结论)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外力后,物体就不能恢复原来的开状,这个限度叫弹性限度。(问题过渡)了解了形变,那么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什么作呢?(引导学生分析)弯弓射箭、跳板跳水、拍打篮球等现象。(结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就会对跟它接触使它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问题)同学们仔细想想弹力的定义,有什么结果呢?

(结论)弹力产生的条件: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篇6

一、学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首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虽然是零散、朴素、模糊的,但是在学生的本体内部却是鲜活的、生动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点播和引导,将自己的经验和体验重现,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得到升华,帮助新知识在脑海中建构。这样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其次,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促使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进度等问题的时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教育的科学性,因材施教,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式

1.课前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前充分地研究和了解学生,去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走进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比如,在教学《哲学生活》事物联系的内容时,刚好学校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男子篮球赛,学生对此事的关注度和热情都非常高,于是上课的时候,我先让班里参赛的几个男生站起来,让他们介绍他们各自的位置和作用,然后结合篮球赛分析对于整体和部分联系的理解;在教学《经济生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时,我先随机在班里找了几位学生及他们的物品,询问学生购买这些物品的原因,并且在黑板上记录下他们中间具有代表性的言论,看似非常简单的对话其实与课堂息息相关,从学生的回答中体现出了他们平时购物过程中的一些消费心理。这种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俗话说得好,政史地不分家,在高考中,政史地考题之间的联系性也越来越强,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强项,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例如,在教学《文化生活》分析文化、政治、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提前向历史老师了解班级中一些历史知识积累较扎实的学生,让他们从汉代的大一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等角度分析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文化生活》感受文化影响一课中谈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我了解到班级内有部分学生曾经随学校赴日本、韩国、英国、美国等一些国家进行交流,并且深入到当地的学生家庭中,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于是,这节课介绍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就请这些学生为大家介绍其他国家在见面时的打招呼方式。学生作了精心的准备,课堂上侃侃而谈,其他学生也听得很起劲,效果极佳。

2.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课堂中,实施探究活动,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提高敏锐度,及时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课堂中的一次发言、一个小创意、一个新思路可能都是“无心”之举,但是教师要善于发现,让这些“无心”之举变成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许多的课堂中会出现突发事件,往往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想不到的,但是也是无法回避的,在这些突发事件发生后,教师要快速地做出判断,寻找可利用的契机,及时调整自己原有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学《政治生活》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一课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内容时,有一个关于S市投资建设石油化工项目问题探究框,课本上给了三方面的意见,其中绝大多数公众代表表示反对,认为这样的项目不利于保护环境,在学生探究讨论结束后,有学生主动发言,谈到了一个与我们探究出发点不同的角度,他认为现代的化工厂,对于周边的环境影响不大,因为他们大都采用了许多高科技的手段。经过这些高科技的处理,原来所排放的高污染的废水、废气的污染度大大降低,符合国家标准,对周围居民生活不会造成影响。而且他的家就在化工厂的旁边。学生立刻被他的观点所吸引,开始纷纷议论,课堂秩序受到了影响。我没有慌乱,灵机一动,围绕着对于化工厂的改造并结合地理知识中的风向、河流等因素思考如何选址等问题,充分地利用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它为教学服务。这个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在我们的合理利用下,成为课堂的部分和亮点,这个临时的教学设计,不仅仅巩固了当堂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3.课堂教学后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在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活动作业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增加对政治课的兴趣。

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7

关键词:学生体育活动;体育课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3.019

课改后,重视学生主体性,强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重视学生兴趣特长类的开发,从宏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全面增强学生的运动体质。体育运动资源的开发,选项课、校本课的进一步完善实施。但“健康第一”的观念还没牢牢树立,“重智轻体”现象依然存在。体育课堂教学仍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体育活动里学生生龙活虎,但在体育课上却无精打采,这严重影响到了体育的正常教学秩序。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造成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深层原因,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成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首先,是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教学内容传统、单一、竞技性太强、趣味性差、练习强度大、组织方法呆板。体育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和学生多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动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注重“因材施教”,体育教学的深度、广度、速度,要适合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就必须达成一个“底线”,对运动能力差、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是“放羊”。

其次,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态方面。体育课是非高考科目,既不影响学生的高考升学,也不影响他们今后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普遍认为体育课的时间就是休息时间,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就会放松追求,不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放羊课”。然而,富有人格魅力与独到教学风格的教师是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教好,这是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的一个前提。因此教学理念上多更新。如把“节奏”教学理念引入篮球教学,音乐节奏踩点、往返跑的做法引入到田径教学等等。

还有,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准备活动枯燥,课堂教学模式固定,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活泼好动。体育课教学内容太单调,学生有种被压抑的感觉,大多处于以教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性较差,基本上都是被动完成任务,学生没有激情,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再加上现在大多数学校又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有的项目想上也不敢上,更加造成上课单一,学生就更加提不起兴趣。

(二)学生方面

首先,是学生的心理因素。高中生喜欢体验新鲜事物,体验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成功的喜悦之情,但由于高中生运动能力的差异,有的同学动作做得不好又怕同学嘲笑,就觉得上体育课没兴趣,自己玩最开心,难得一周才2节体育课,如按教师上课的程序,时间只有45分钟不充足,玩得不尽心。同时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练习强度一大,许多学生就会有畏惧心理,从而产生抵触情绪,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小学就散漫惯了,不喜欢被约束,甚至借故不上体育课。

其次,是教学选项及其场地器材的状况因素。生命在于运动,学生天生就爱运动,因为学生年轻,活泼、好动,学生喜欢体育是因为学生喜欢自由活动,做他们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但每个人爱好都不一样,有些体育课的内容并不一定是他所爱好的,同时,缺乏相应的场地器材及师资配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老师再努力也白费劲。

还有,学生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大多数学生心目中的体育课就是“玩”,也不管学什么样的运动技能,运动技巧及达成的教学目标,没有升学和作业的压力,不愿受老师上体育课的束缚,老觉得上体育课没必要。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想象,只能加以引导,从思想意识上提高认识。

二、改善对策

其一,针对上述情况,除了在场地器材上要对竞技体育的学校化改造,吸取竞技体育的健身性、趣味性及教育性价值。对场地器材、规则技术等进行适合学生特点的改造使其更好地为学校体育服务。在场地设置及布局上,多花心思,建立“快乐体育园地”以适应各种教学开展,把学生吸引到安全、快乐,又极具身体锻炼特色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来。

其二,主观上体育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单向式教学,体育课变成运动员的训练课或一节节达标课,缺乏多样化,而枯燥乏味的单向教学是他们无法接受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为我们提供课程改革的路径,要使学生明白上好体育课对身体发育的重要意义。因此多样化教学方法落实课堂,多利用教师具有的语言特质,包括口语和肢体语言,多利用运动项目所具备的趣味性,尤其是竞争性,对每一个技术动作进行教材处理化时,在练习方法的丰富上加强设计,多采用组合练习的设计,尤其是与身体素质相结合的不同组合。

其三,调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教学手段要多样化。上课时多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和喜欢竟争的特性,辅以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回归体育教学课堂,把握好教学内容和上课技巧,必要时多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多采用游戏比赛的教学方法,从兴趣上多引导学生。认真备学生、备教案、备场地、器材、备教学手段和技巧。学生的主动性是建立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学生喜欢体育,喜欢小群体式的自由自在的体育活动,从这一特点出发,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群体式教学,或(圈子教学)。同时必须关注学有困难及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多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形式,逐步培养与诱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与情感。多鼓励、理解、包容,少批评、抱怨、责备。并且能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变换练习手段,丰富练习方式,把学生引入体育课堂上来。同时,在制度法规和舆论导向上加以引导,寓教于乐致力创设合作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中乐,在乐中学,最终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其四,强化教学目标的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充分灌输体育课堂教学是提高体育活动的核心观念,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提高,真正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让学生都喜欢上体育课。

参考文献:

[1] 季浏.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

篇8

一、子课题申报、审批工作

本课题的目的是根据中央7号文件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的精神,探索体育教学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发展的规律与方法,尤其是体能素质练习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手段,达到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增强广大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效果。因而,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学校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以扩大课题效果的影响面,同时,也为吸引更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参加科研,为提高教学科研的能力创造机会。

从研究项目的题目看,子课题的内容主要包括因果研究:如“课课练”对耐力素质的影响,对速度素质的影响,对力量素质的影响,对身体形态/体质测试的影响,对平衡能力的影响,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影响,对灵敏素质的影响,对柔韧素质的影响,对跳跃能力的影响,对自主锻炼能力/体育态度的影响等等;相关研究:如“课课练”与体育游戏的关系,与体质测试的关系,与高中会考的关系,与课外/自我锻炼的关系等等;以及其他类型研究:如体能素质“课课练”内容创新/方法创新研究,“课课练”游戏创编,“课课练”在体操/田径教学/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等。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法、综合方法应用(教学实验、访谈、问卷调查等)和经验总结法等。

二、课题进展及系列活动

1.2011年3月24日在北京第八中学顺利开题,来自北京市60多所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出席会议。我作为课题组长报告了课题的背景、意义价值、研究目的、技术路线、主要方法、进度安排和预期成果等内容,与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评议,课题方案通过。

2.2011年7月9日,课题组在东城区府学小学召开了子课题负责人会议,有70多个学校的教师参加。会上对子课题申请与审批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子课题实施的意见与建议,并为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学校颁发立项证书,为承担课题培训任务的北京市第八中学和府学小学颁发了培训学校铜牌。

3.为使子课题学校教师能够了解体能素质练习的最新发展并提高体育教学实验研究设计的能力和水平,课题组在北京第八中学举行了两次培训活动,有130多名教师参加。我和北京第八中学杨少卿老师分别进行了“体能素质‘课课练’教学实验设计”和“新体能素质练习的特点”的培训。

4.为总结2011年课题研究工作的成果,加强子课题之间的交流,课题组于2011年12月15日在首都体育学院召开了《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课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思路、设计与特色,围绕体能素质“课课练”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和学校开展“课课练”的思路与措施征集与整理投稿。

5. 2012年5月16日,北京朝阳区安贞里学区在安苑北里小学召开体育特色“体能课课练”展示活动,该学区50多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80多名学生家长前来观摩,课题组的40多名老师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三、课题取得的初步成果

本课题立项后,许多区县教研员对此非常重视,积极组织研讨活动,根据“整体推进、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各有所获”的指导思想实施本区县的研究工作。这些活动成为本课题开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海淀区育英学校从小学就开始练习手倒立,几乎是课课练、天天练,学生上肢力量提高和保持得较好,学习、掌握体操技能快,其他素质也随之提高,设想如果加上“补缺”练习,可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全面发展;中关村三小“地小人多”,确定以“在体育课上进行一绳、一毽、一沙包练习”的思路,并逐步推广到课后和校外,提高学生运动协调性;前进小学的操场面积也很小,计划“以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吸引学生到操场上为目的,采用多种跑步、游戏、循环练习等综合手段措施,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和肺活量机能”;67中学设想用跳绳、十字跳和游戏的方法加强高中学生体育教学课体能素质练习的效果;清河第四小学在体育课堂上利用30×60平米的场地开展长跑活动,以游戏和比赛(如“单圈争霸赛”)组织练习,并将楼间、树间、校墙边的空地作为跑道,安排学生跑步锻炼;海淀外国语学校将体能素质练习与中考、会考体育加试结合起来,“课课练”体能已经很长时间了,在女生中将仰卧起坐和掷实心球、篮球技术练习搭配进行,取得素质与技术的同步发展;北师大三附中将“课课练”的内容延伸至课外,并动员学生组织开展系列的游戏、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学生锻炼活动的参与率较高;海淀区民族小学以毽子、夹包、铁环和空竹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内容开展“课课练”,并设想制定这些项目的游戏、竞赛规则,用游戏、竞赛方式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发展体能素质。

2.东城区教研员在府学小学组织了“课课练”创新课题研讨会,围绕对体能素质“课课练”的认识与看法,体能素质“课课练”课题实施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展开研讨。

与会者认为,体能素质练习非常重要,不仅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心理素质,尤其是顽强、毅力等意志品质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体能素质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细致的计划,扎实、严密地组织实施。

“课课练”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安排,要与教材内容尤其是运动技能教学搭配好,可以安排在主要内容之前或之后,作为辅助练习或“补缺”内容进行安排;要注重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或体质薄弱的学生安排“课课练”的内容;要注意与学生体能素质的敏感期或非敏感期结合好;要将重点突破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课内、课外和校内、校外的关系处理好;要注重“课课练”中的心理激励措施。

篇9

一、听课前:积极钻研、认真准备、明确目的

1.积极钻研

在听课前必须先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框架、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及选择教学的方法等,以利于听课时准确地了解教学内容与授课特点。例如作为一个篮球专业的年轻教师,可能没有怎么接触过武术课,当听此类课时更需要先了解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点,为下面的听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在听课时就不会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

2.认真准备

在听课前除了积极钻研教材外,还应做好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如带好听课笔记本、测量心率用的秒表,甚至做好运动量、强度、密度等各种表格,以便为看课记录相关信息。我们更应转变观念,把听课看成是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的好机会,自始至终保持高度听(看)课,听、看、记、想全神贯注,最大限度地捕捉授课者教学的闪光点,避免形式化、任务化的听课,达到取人之长的效果。

3.明确目的

在听课前做好各种准备后,还应明确看课的目的。体育课既有常态课又有观摩课,常态课是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实施正常教学活动所组织的体育课,而观摩课是因研讨、展示、评比等多种活动而特殊设计的课堂。所以笔者认为看常态课的主要目的是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学习行为,以此来判断或推测学生的学法是否合理有效,进而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我们不但要把学生“教会”更要教学生“会学”,平时教师在上课时很难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只有通过多看常态课,才能达到相互学习和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看观摩课的主要目的是领悟教师的设计思路和创新之处。不同的观摩课会展现出不同的设计风格,一节好的观摩课有它很好的亮点和价值,会带给观摩者很好的引领性和普及性。通过观看观摩课有利于自身组织观摩课,更能提升常态课教学设计环节的合理性。

二、听课中:确定视角、把握原则

1.确定视角

体育课看什么,或许会有多个视角。例如可以从安排的内容、时间、组织方法等是否合理上切入,可以从教师的语言组织上切入,也可以从场地器材等方面切入。但如何确定看课的视角,关键是根据自己看课的目的进行切入,只有明确目的才能在看课中收获更多,才有可能不会遗漏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年轻教师,最常用的听课视角可以从体育课的教学阶段和练习活动上切入。一节体育课一般分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阶段,可以从此入手分析各阶段的组织内容、方法、形式、时间等的特点及安排的合理性。如看准备部分教师的组织是否得当、学生的表现及充分性如何、有无安全隐患及亮点等。一节体育课主要由各种练习活动组成,我们也可以从此入手来把握学生参与活动是否主动、教师的组织练习是否合理、练习的次数及时间是否得当等等各方面的信息。总之,听课的切入方法还有很多种,如从教学方法的合理性上切入,从教学语言的规范性上切入,从场地器材的布局上切入,不同的看课目的有着不同的切入方法,各种方法又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可以从一个视角切入,也可以从多个视角同时切入。

2.把握原则

篇10

〔关键词〕教师;心理品质;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5-0018-03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教师心理品质

所谓心理品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概括而形成和发展的。教师的心理品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的综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一系列特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品质主要包括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和人格的特征等。

概括而言,教师优秀的心理品质综合体现在:认知的完整性、情感的丰富性、意志的坚韧性、人格的独立性、思维的缜密性与创新性以及民主与合作的精神。

2.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外部条件(包括教育制度、教师教育制度、教师管理和评价制度、教师文化和社会环境等)的支持下,教师通过自身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认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促使其专业知能、专业情意、专业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因此,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学技能的不断进步和提高,还包括教师在知识、理念、能力、情意、信仰等多个层面的发展,大致涵盖专业知识、专业知能、专业精神三个层面[1]。教师心理品质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教师的心理品质也应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之一。

二、优化教师心理品质的途径探索

1.开展校本教师心理培训,提升教师心理品质

教师心理品质的优化离不开心理培训。为了改善我校教师的心理素质,促进我校教师心理品质的提升,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心理成长并积极举办“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心理培训。从2003年1月至今,我校共开办“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心理培训班9期,其中初级班7期,中级班2期,有近300位教师参加培训并顺利结业。

根据教师心理品质的优化目标,《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心理培训设计了有针对性的主题培训活动,内容见下页表1。

《教师成长工作坊》中级班――“身・心・灵自我探索”校本心理培训主题与活动则在初级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自我作深入了解和探索,内容见下页表2。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团体心理辅导,通过专家指导、同伴交流、活动体验的方式,帮助教师更好地感应自我和剖析自我,把体验注入分析,由意象发挥感应,从智慧获得创新,进而达到整合自我、重塑自我的目的,极大地优化了教师的个人心理品质。

2.实施教师阳光体育,为教师心理健康奠定良好的身体基础

健康的心理品质离不开健康的体魄。考虑到学校工作的繁重和教师的身心健康,我校从实际出发,专为教师“量身定做”,开设了羽毛球、乒乓球、瑜伽、太极拳、健身舞、网球、足球、篮球和综合健身等九个项目的“阳光体育课程”,并将每位教师自选的每周两节“体育课”,排入教师课表,纳入工作考核和评优内容。这项“阳光体育课程”,不仅激发了全校教职工投入身心保健的热情,丰富了教师的校园文化生活,也为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品质的提升优化提供了身体上的保障。

3.构建人文校园文化,提升教师心理幸福感

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保障。科学、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使人产生凝聚力和创造力。七宝中学倡导“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人文见长”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学校风格,构成了独特的学校管理文化。这样的学校管理文化强调的是学校教育中的文化气息,重视学校内部人员之间的相互关爱,用人文精神构建学校内部人员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氛围和机制。每一个教师个体,只有在一个充满爱心和关怀的群体中,在一个多样化和开放化的文化背景中,自身的心理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心理品质才能得以优化。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建设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教师文化。

从2006年以来,每年三月末的周五,是学校的“狂欢节”。校长扮作“功夫熊猫”和师生同乐,老师们和学生一起参加年级游园会、K歌会、化妆舞会……整个校园里荡漾着欢声笑语。“狂欢节”不仅让学校老师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而且融洽了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了教师身心和谐。

每年的11月7日,是学校的校庆日,也是学校的“班主任节”。节日当天,校园里悬挂标语摆满鲜花,学校全体师生隆重集会,校长发表热情洋溢的节日祝辞。

此外,学校还制度化地设立了体育节、感恩节、科技节、爱生节、读书节、艺术节等,在这些主题文化活动中,活动的主体不仅仅包括学生,也包含教师。教师们跟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方案的制订,一起参与活动的过程,一道感悟活动后的收获。学校浓郁的人文氛围,让教师们感受到浓浓的爱心关怀。这不仅坚定了他们的职业信念,增强了他们心理上的幸福感、满足感和价值感,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

当然,除了注重优化教师的心理品质外,学校还从专业的角度注重提升的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在近5年中投入500万元形成了一个有五个递进层次的校本培训模式。第一项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其中有10项不同类别的基本素质的培训;第二项是教师的专业修养和专业精神的培训;第三项是教育研究能力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第四项是一专多能,拓展专业发展空间的培训;第五项是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培养专家型教师。这些培训确确实实地提升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管是师德修养还是教学业务能力,不管是课堂驾驭能力还是教科研水平都提高了一个层次。

三、教师心理品质得以优化,教师专业得以发展

1.心理调查反馈,教师心理素质总体良好

“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培训的定位,它既是普及、提高教师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习掌握心理辅导方法、技巧,运用班级管理和教学设计的专业学习课堂,也是为教师提供增进同伴交流,释放内心压力,调节自我情绪的场所。“工作坊”的每个培训主题都通过设计大量活动,让教师参与、体验、分享、感悟,达到“轻松体验、深层感悟、真实成长”的目的。

2009年4月份上海闵行区进行了“教师生活、工作状态”心理测试,我校有300多位教师参加。我们随机选取了100位参加“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培训学员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通过“情绪衰竭”“去个性化”“自我成就感”三个分问卷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近80%多的教师情绪状态比较好,工作成就感和自信心比较好,这从一个侧面说明80%以上的教师心理素质总体上是健康的。

教师心理品质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心理研究的成果很难用定量的标准给以衡量和呈现,也很难以明确的定性语言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心理培训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提高了心理素质,但比较肯定的是他们的心理品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2.教师个人专业水平显著提升

我们对“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学员作了跟踪调查,发现在专业发展中表现出色的教师,他们都具有开朗乐观、自信豁达的健康心态和执着敬业、刻苦钻研、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心理品质的共同特征。在参加培训后的几年中,许多教师在工作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过程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等优秀心理品质。这些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专业发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校青年地理教师柳英华是大家公认的“才子”。平时他除了高中地理课教学,还承担拓展型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型课程的指导工作,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和学生科学研究员的工作,再加上承担教材编写、课题研究等项目。繁忙的工作,使他感觉工作压力很大。一段时间下来,觉得筋疲力尽,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得不到有效保障,出现了专业发展的瓶颈。在学校心理培训中,他学会了面对压力自我调节的方法。一是采取“放松―工作―再放松”的模式,在放松时,听舒缓的音乐,调节心情。继续工作时就可以聚精会神,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坚持每周的体育锻炼,打球、慢跑、散步。三是采取宁缺勿滥的态度,学会取舍,保持一颗平常心,万事尽力不苛求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节,面对大量工作所产生的压力、惧怕和烦躁心情慢慢消失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专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在学校课堂教学评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圆满地完成多本教材的编写任务,2009年被评为学校“十佳青年教师”。特级教师刘书田从事高中物理教学近30年,执着的教育信念和坚毅的心理品质,是他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他以“学习、反思、研究”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基本模式,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完成专著《物理教法与学法》《趣味物理课堂》两本,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他顺利地完成了从业、敬业、到乐业三个事业境界的蜕变,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全国模范教师、上海市特级教师、闵行区物理学科带头人、闵行区高中物理骨干教师培养基地负责人。大量的案例证明: 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工作、生活中逐步形成、发展固化的。它也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得以优化与塑造。

根据对2003年至2009年参加“工作坊”初级与中级班共计9期的学员情况统计来看,他们在自身专业发展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人,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3人,上海市新突击手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上海市、区级优秀园丁11人,闵行区首届学科带头人7人,闵行区“希望之星”21人,闵行区“智慧型教师”14人, 全国、市、区级论文获奖116人次,全国、市级教学课比赛一等奖5人。在近三年中有150多篇文章和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有60多人的职称得以晋升。当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不仅包括教师的职称发展、教学获奖、专业等方面,也包括教师的教学效果、教育成果、科研能力、科学素质、社会认同等。虽然我们对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专业获奖或、职称评定等方面,总体上看,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成效是非常明显的。

总之,学校实施的“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校本培训,对改善教师心理品质有明显的成效;学校倡导的人文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管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品质提升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当然,教师专业化发展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目标。从个体发展来看,教师达到较高的专业化水平,需要通过教师个体长期的、不断的努力达成。但教师的专业化又是深受教育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除了需要提高和优化教师的心理品质外,还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提高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认同;大力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可操作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制度;提倡教师终身专业学习和团队互助专业学习等多方面的艰苦努力。(稿件编号:100203003)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