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保障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金保障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是一件涉及存量房交易欺诈的典型案例。之前,类似案件在其他城市也有报道,加强存量房资金监管工作引起各方关注。为此,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1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房地产经纪管理、规范交易结算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建住房〔2006〕321号),要求建立存量房交易结算资金管理制度,规范交易结算资金专用存款账户开设和资金划转,加强交易结算资金专用存款账户管理。通过几年的实践,随着二手房市场的快速发展,常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市区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的通知》(常政办发〔2013〕144号),决定加强房地产市场的交易行为管理,实施存量房交易资金第三方监管制度,由房产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交易保证机构,或委托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作为交易保证机构,对存量房交易资金实施第三方监管。存量房交易的买方将交易资金委托交易保证机构进行支付,待卖方房产过户至买方名下后,交易保证机构再向卖方划转全部交易款项。
在前期调研中,存量房交易所涉各方反应不一。存量房买卖双方表示欢迎,但担心会增加交易手续和监管费用;房屋中介经纪公司或支持,或观望,或质疑;银行等金融部门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表示支持并将配合参与。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南京、苏州、徐州等兄弟城市的实践经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群众,服务于市场,以建成“房屋交易中的支付宝”为目标,由政府提供第三方资金监管平台,实现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房”,保障双方利益。以安全、便捷、免费、高效为原则,由当时的房产登记中心提供资金监管账户,专项对存量房交易资金实行封闭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在办理权属登记的同一地点开设资金监管窗口,确保当事人办理相关手续的方便便捷;监管平台对买卖双方当事人不收取任何费用,同时被监管的交易资金在监管专户存放期间,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活期存款利率结算利息给当事人;房屋转移登记与抵押登记合并受理同时出证,对需要办理银行和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审批放款时间缩短,效率更高。
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工作得到了银行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大力支持。2014年5月,常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市区存量房交易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常房发z2014{28号),进一步明确市区范围内城镇国有土地上存量房交易全面实行交易资金监管,其交易资金是指存量房买卖备案合同中约定的购房价款,不包含房屋过户所涉及的各项税费、定金、尾款。明确对属于房屋产权交换、房屋拍卖等5种转让不实行监管,对直系亲属间的房产转让等4种情况可以申请免除资金监管,对买方自愿用部分购房款先行替卖方还贷解押的,可以申请部分交易资金监管,同时对终止交易和资金监管的解除也作出了明确表述。
常州市存量房资金监管工作于2015年6月30日全面展开,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11家银行参与监管业务。与以往存量房交易流程相比,实施资金监管后,所增加的环节是交易双方共同在监管窗口签订监管(或免监管)协议,买方将交易资金存入监管账户,由监管窗口出具监管(或免监管)凭证,交易双方持凭证和其他所需材料办理过户。买卖双方可以协商在当时开通业务的11家银行中任选一家银行,但必须持有同一家银行的银行卡办理交易资金存放业务,以提高资金划转效率。
常州市存量房资金监管工作正式上线已超过一年,获得了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一方面,存量房买卖双方越来越接受资金监管,从一开始担心流程长、手续多而尽量申请免监管、少监管,到现在主动要求多监管、全监管,户均监管金额从30万元增至目前的50万元,监管平台对交易资金的安全保障作用得到普遍认可,申请监管率逐月提高,目前已经稳定在80%以上。另一方面,由于存量房交易资金量大,各银行都非常重视,参与的银行已经增至15个,并且纷纷从提高服务质量下手,争取更多业务,最终使买卖双方受益。从市场监管部门的角度,由于交易资金安全得到保障,买卖纠纷减少,市场秩序更好。
篇2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实施方案。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和质量,为消除绝对贫困、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撑,结合我县实际,及时制定了《县财政局关于财政扶贫专项2020年实施方案的报告》(炉财〔2020〕46号),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任务。
(二)落实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县财政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作为财政保障的基本要求,严格落实县、乡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统筹上级补助资金和自身财力,确保足额安排“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所需资金,不留缺口。
(三)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20年县财政年初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0万元,比2019年增加50万元,全力保障脱贫攻坚投入。
(四)编制统筹整合使用方案。结合脱贫攻坚规划和年度计划,按照“一超六有”、“一低五有”要求,整合涉农资金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等。按要求编制了县2020年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纳入整合资金规模15480.09万元,计划整合资金规模12613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并于3月底报省、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州财政局备案;8月底,调整涉农资金整合方案,纳入整合资金规模28071.01万元,计划整合资金规模22903万元,用于脱贫攻坚,并报省、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州财政局备案。
(五)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制定了《2020年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计划》,7月3日对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财政支持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核查统计。查出农牧局存在四条问题,要求县农牧局限时整改。
(六)定期督促支出进度,加快资金支付。每月对扶贫资金支出进度实行“半月通知、月底通报”制度,要求各部门将每月支出进度报送我单位,由我局统计后报县委、政府备案。
(七)加强四项扶贫基金的管理。截止目前,我县教育扶贫救助基金规模达到610万元,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规模达到800万元,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规模达到464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规模达到1400万元。我县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累计使用525.66万元,救助4212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县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1400万元,引导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5891万元。卫生扶贫救助基金累计使用755万元,救助4519人;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累计使用4305.69万元,惠及贫困人口2364人。
(八)开展脱贫攻坚大排查。按照财政脱贫攻坚大排查方案要求,我局对2016年至2019年对历年来专项扶贫资金、财政脱贫攻坚投入保障情况、财政脱贫攻坚资金使用情况(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资金、义务教育有保障方面资金、基本医疗有保障资金方面、住房安全有保障方面资金、饮水安全有保障方面资金)进行了排查,根据自查出的问题,及时制定了《县财政局关于财政脱贫攻坚大排查整改方案的报告》,明确整改责任单位、整改时限。
截至目前,排查出的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九)实行挂牌督战,规范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根据《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县脱贫攻坚挂牌督战实施方案〉的通知》7号文件要求,为切实履行财政部门牵头职责,有效规范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制定了《县财政局关于脱贫攻坚扶贫资金挂牌督战工作方案的报告》,进一步加强对扶贫资金管理的业务指导和全过程跟踪监管,确保扶贫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提升脱贫成效、巩固脱贫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的目标。
(十)加强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管理。及时录入扶贫资金动态监控平台数据,抓好各项数据分配、支出,填报扶贫资金绩效目标,处理各类预警信息。
二、存在的问题
项目推进缓慢,资金支出进度不足。我局严格按照要求落实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支付管理工作。进一步优化扶贫资金拨付和报账流程,加快扶贫资金支出进度。通过2020年21个扶贫专项资金情况统计表来看,部分扶贫专项资金支出进度缓慢。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继续管好用好四项扶贫基金
1.完善四项扶贫基金效益分析机制。按照“梳理问题、总结提炼、推广完善”的思路,进一步完善四项扶贫基金效益分析机制,有针对性的反应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升基金使用管理能力和水平,持续发挥基金作用。
2.拓展基金筹资渠道。拓宽县级教育、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健全稳定补充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家庭上学就医“现实困难”。
3.探索创新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使用新模式。支持推进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联动发展,规范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操作程序,加强分险审核把关,有效撬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投入,切实解决贫困群众产业发展持续增收“长远生计”。
(二)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1.继续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支持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把财政支农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给贫困户,实行按股分红、收益保底,促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指导督促实施主体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严格履行协议,确保贫困户分红落到实处。
2.扩大农村公益性岗位就业。继续支持向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人口购买劳务服务,选聘为农村公益性水利工程巡管员、生态护林(草)员、乡村环卫员、地质灾害监测员、社会治安协管员等,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三)加快支出进度,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篇3
一、基本情况
(一)建设用地方面
年廉租住房项目用地为1484㎡及年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用地为4530.78㎡其性质均为行政划拨。以上两个项目的选址意见书、土地使用证、建设规划用地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相关手续齐全,不存在擅自改变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的土地用途及擅自改变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用地性质从事商业性房地产开发等违法违规行为。经济适用房由朝阳三合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柏峰紫域”项目中配建,其土地采取出让形式,其占用土地1736㎡。
(二)招标投标方面
年廉租住房项目及年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程序要件齐全有效,招标公告通过指定媒介公开,不存在将必须进行招标项目化整为零及以其他方式规避招标问题。招标机构资质符合要求,招标项目依法在建设工程交易中心进行交易,采取随机抽取方式确定评标专家,专家评委人数符合法定比例。投标资质真实有效,分包工程合规,不存在转包、挂靠问题。招标人、投标人严格按中标通知书的内容订立施工合同。招投标有关资料全部归档,档案管理规范。不存在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招标活动问题,中标企业施工手续齐全有效。
年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选址意见书、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相关手续齐备,正在进行项目招标公示。
(三)工程质量方面
建设单位依法履行工程质量监督、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基本建设程序,参建各方主体具有相应资质,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质检员和其他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均持证上岗。单位工程开工报告、施工技术交底记录、施工日记等相关技术文件和资料齐全。工程现场总平面布置符合施工组织设计要求,混凝土搅拌站的设备状况和工作环境及管理制度符合规定要求。钢筋规格、数量、间距、锚固长度、接头位置、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要求,工程地基基础、地下结构防腐、防水符合要求,结构构件表面平整度符合要求。房屋使用功能中墙体结露发霉、外保温墙面裂缝、填充墙裂缝、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屋面及有水房间地面渗漏、外窗渗漏等质量通病均进行了有效的防治,严格执行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制度。
(四)工程安全方面
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均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建设项目按规定进行了项目安全检查监督备案。建设单位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评估结论作为确定设计和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据。建筑施工现场严格执行《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和卫生标准》(JGJ146—2004)、《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及《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深基坑工程、模板工程及支撑体系、脚手架工程、起重机械设备及安装拆卸工程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进行安全管理。施工现场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消防器材配备齐全,建筑施工现场按相关规定开展文明施工。
(五)资金管理使用方面
保障性住房项目工程建设资金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筹集,并基本上按施工进度拨付资金,资金拨付手续完备。按照规定在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资金,无闲置和影响资金使用效益问题。按规定将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以上、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余额全部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补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使用中无挤占、截留和挪用,不存在补助资金、公款私存等违规行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法人设置专账管理安居工程资金,财务核算符合规定,严格执行财政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对发放补贴资金进行认真审核,被补贴对象的确定符合相关规定,按照“先租后补、不租不补”的方式发放补贴。
(六)住房分配方面
编制《县经济适用房管理暂行办法》(建发[]39号)、《县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建政办发[]65号)等相关政策,拟准备颁发《县廉租住房按份共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并在相关政策基础上对保障性住房的具体分配方案,及时向社会公布,现已建立了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公示、轮候、复核、退出制度,严格执行社区、街道、民政和住房保障部门四级审核,县报、电视台两次公示,公开投诉电话的“四审两示一公开”制度,建立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每户一档,按街道分类,编订序号,对应入卷,妥善保存,实施动态管理。
二、下步努力方向
一是根据省九个部门下发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的要求,我县也相应的制发了《县保障性安居工程监督检查方案》。根据工作方案的安排各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二是在工程质量和进度的监管上,严格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加大监督检查和管理的力度,特别是对项目的质量,一方面各监督、监理部门负起责任,另一方面驻在组的相关人员也要履行职责,真正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安全工程、放心工程。
三是为保证“两租房”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相关部门应该全力做好服务工作,特别是在资金的拨付上,应该按项目的预算和形象进度及时足额的拨付到位。对经适房的建设,一方面对开发单位实施监管,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建设进度;另一方面要加大服务力度,在原有所提供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在建设过程中尽其可能的为开发商排忧解难。
篇4
年,民政部印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开始实施。截止到××年底,全国有万人参保,积累基金亿元,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农民的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的比例很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原因很多,除了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民的保险意识较差以外,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养老保险的软肋
.制度的整体设计未体现出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社会保险应该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国家法律的强制性;第二,保险费通常是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第三,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为标准。而现行《方案》因过多地考虑到农民的保险观念不强而强调“自愿性”,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可以认为,这种保险模式基本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含义,而是较多地体现出商业保险的特征。
.制度覆盖面小、共济性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一般是以区县为单位。但是,这种管理办法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般而言,保险系统的覆盖面越大,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大。而在一个区县的范围内,一些与保险有关的统计指标的差别很小,这就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共济性很差。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所必须的不变成本也较为明显地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特征。
.筹资模式的缺陷。《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除了对个人缴费规定了具体标准外,其余两个渠道都缺乏硬约束。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得到集体补助。而《方案》又没有对国家的责任通过约束性的规范加以具体规定。这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保障水平设计缺陷。考虑到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费率水平也设计地较低。根据测算,如果按照《方案》设定的最低缴费标准元/月缴纳保险费,年之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参加保险的农民都选择了最低标准缴费。不仅如此,《方案》没有按照国际通行的养老保险测算模式进行保险费和养老待遇的设计,养老金一经领取终身不变,使《方案》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
——农村养老保险的破局之道
.制度的设计应与国家的农业政策相适应。国际经验证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与国家一定时期所实施的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农业政策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一是鼓励离农政策。为了达到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目的,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土地经营权转让养老金的制度,鼓励农民离开土地。二是返农政策。世纪年代以后,由于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其农业政策也转变为“鼓励返农”,土地权益转让养老金便被取消。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又是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消除离开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只有与国家的农业政策相配合,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农民必须投保;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贫困线以上者鼓励投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按人群和地区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篇5
“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从方案设计来说,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方案设计的前提。我认为有两个前提必须搞清楚:一是要弄清楚社会保障基金的缺口到底是多少?二是要弄清楚到底需要“减持”多少国有股才能筹集所需的社保基金?从上说,基金的缺口应当是比较明确的,“减持”的数量在每股价格一定的情况下也基本可以确定。但是,从下面的可以看出,由于基金缺口有大、中、小三种不同的口径,而且国有股也有不同的“减持”方式和“减持”途径,以及不同的“减持”主体,因此要真正弄清楚这两个问题也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二)方案设计可能涉及的基本环节。“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从操作的角度看,应涉及三个环节:
1.部分变现国家持有的在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股权或股票。没有国有股权或股票的部分变现,就不可能有填补社保基金缺口的基本来源。
2.将变现国有股权的收入委托给有关中介机构进行运作,以实现其增值。从现收现付到预筹积累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般说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里,资金的缺口一般是比较大的。因此,在将“减持”收入用于充实社保基金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方案设计时,应当尽量避免将“减持”变现的收入直接用于填补社保基金的缺口,要做到通过对“减持”收入的运作,实现其增值。
3.用增值收益填补社保基金的不足。只有用增值的收益填补社保基金的不足,“减持”收入的钱才是活钱,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保基金的缺口问题。
上述三个环节,可以说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其中,部分变现国有股,主要是指国家将自己在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已经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中所拥有的部分国有股股权或股票,通过一定的资本运作方式予以变现。
(三)方案设计可能涉及的几方面关系。从国有控股公司的实际情况看,“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至少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各级政府与各控股公司的关系;二是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三是各控股公司与其职工的关系;四是各控股公司与被控股企业之间的关系;五是“减持”工作或其主体与“减持”收入的运作或其运作主体之间的关系;六是“减持”及其收入的运作与资本市场或证券市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这几方面关系中,最为核心的是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缺口总额
这是方案设计必须首先搞清楚的前提之一。
按目前规定,社会保险费用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但多年来,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仅限于企业和个人缴费,国家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允许企业和个人缴费在税前列支。从现在的情况看,仅靠企业和个人缴费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以致基金的缺口越来越大。为弥补基金缺口,在方案设计中必须首先明确到底缺口有多大。
测算基金缺口总额,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社会保障基金需求总额;二是在现行体制下所能筹集的保障基金总额;三是其它因素,其中:
(一)社保基金的需求总额,取决于以下几个变量:
1.保障水平。保障水平高,所需资金就多,保障水平低,所需资金就少。如1997年,全国离休、退休、退职职工保险福利费用相当于工资收入的30.4%……其中,国有经济单位的水平为35.76%,在各种经济成份的保障水平中是最高的。如按国有经济单位的保障水平计算,全国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应为3,363.34亿元,比实际发生的37043.5亿元多319.84亿元。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保障水平不能太高,否则,国家或企业甚至个人都不能承受。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即使按国有经济单位的保障水平测算,整个保障水平也不算高,因为这是根据实际发生额计算的,而在实际发生的过程中,这已经是一压再压了。
2.保障内容。是包括社会保障的四大块。即: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还是仅指养老。保障内容多,需求总额就必然大,反之,需求总额就小。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社会保险包括了这四大块,其中养老保险是大头。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1—5月,全国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总额为747.9亿元,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仅为36.8亿元,
3.保障对象,是保障包括在内的所有人口(即谓大方案),还是仅保障城镇人口(即谓中方案)。甚至只保障城镇人口中的国有企业职工(即谓小方案)。如果保障对象的面广,需求总额必然大;反之,需求总额也就小。1997年全国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支出总额为3,043.5亿元,而同期国有经济单位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支出却只有2,578.8亿元,两相比较,前者比后者多支出464.9亿元。
从长远的发展看。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尽可能宽广,或者说,必须覆盖全社会。如果是这样、按1997年的有关统计数据测算,全国当年的离退人员总数大约是15979.55万人,而人均的社会保障费率标准是9、082.36元(人年),那么,社保基金的需求总额大致为14513.2亿元,比当年实际支出数要高出近4倍。
(二)在现行政策下可能筹集的社保基金总额。
所谓现行政策,是指国家目前对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提取比例的规定。据了解。目前这四项的提取比例分别为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16%、3%、8%和1%,也就是说,只要根据全国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和乡村人口的收入总额乘以28%,就能得出在现行政策下我们应当筹集到的社保基金总额。如1997年全国城镇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为9,405.3亿元,乡村人口的纯收入总额为38,108.26亿元,按此计算,当年应筹集的社保基金总额为7,703.8亿元。
但是,如前所述,我国每年实际筹集的社保基金总额远未到这个数字。
(三)其它因素。由于实际筹集数与应当筹集数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方案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其它因素。如:
1.困难企业不愿缴,破产倒闭企业交不出,征缴措施不得法,征缴部门的人手不足或征缴不得力,等等。
2.农民没有纳入征缴范围,即使纳入征缴范围,要想全额收缴也是绝对不现实的。
因此,在具体测算时如果按上述大方案测算,就需要在7,703.8亿元的基础上打个折,比如打五折。这样应当筹集的7,700亿,实际上就只有3,850亿了。
根据以上几个因素测算,全国社保基金的年缺口额,大方案大致缺口10681亿;中方案大致缺口729.85亿元;小方案大致缺口559.58亿元……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缺口问题,大方案至少需要2—3年的积累,以便2—3年所能筹集的总额加上营运收益能够与14,531亿的总额数值相当。因此,大方案的社保基金缺口总额大致在25,O00—35,000亿。由于中方案,特别是小方案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或者说,社会保障终将覆盖全社会,所以,即使先按中方案或小方案考虑基金缺口,也不能只按上述去测算,换句话说,必须考虑一个预筹积累的因素。因此,实际缺口总额肯定要比上述数值大得多。
三、“减持”国有股所能筹集到的资金总额
“减持”国有股到底能筹集多少资金,这也是方案设计中必然要涉及的重点。而这个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到底有多少国有股可以“减持”;二是“减持”一股国有股能换多少钱。
1.关于国有股的数量。以国家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权为例,据了解,截止1999年底全国共有上市公司1,041家,其中境内949家,境外92家;总股本,境内为2,965亿,其有股为1,585.2亿股;境外H股为952亿股,其中国有股614亿股,境外红筹股792亿股,其中国有股453亿股,三项合计,国有股的总股本为2,652.2亿股,国有股的总市值为14,140亿元。
2.关于国有股能值多少钱。从2,652.2亿的总股本和14,140亿元的市值看,在出售价不低于面值,且又不高于市值的情况下,“减持”国有股,多可拿14,140亿元,少可拿2,652亿元。前者为上限,后者为下限。
当然,随着国有改革的深化,我们可能还有许多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改制上市,并可通过“减持”的办法增加“减持”国有股的收入,但到底能增加多少,还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全部的缺口压力都放在国有股上,完全用“减持”的办法来填补社保基金的缺口,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和多个层次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各级政府向社保基金的投入。据了解,近两年来,各级政府已开始向养老保险投人资金。仅中央政府1998年就投入23亿元,去年又投入173亿元;又比如,通过开征某些固定税种,专项用于充实社保基金;再比如,通过发行彩票,动员捐助等形式向社会筹集。等等。
无论如何,在“减持”国有股的过程中部应当做到以下几点:(1)部分变现国有股。既然用的是“减持”这个词而不是其它什么词,那么,“减持”国有股的本来含义,从数量来说应当是部分变现,而不是全部变现。(2)“减持”股权而不是资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股权或股票作为一种权益性的东西,一般来说要比资产性的东西更容易变现,此其一。其二,由于实物性资产与职工的就业问题通常联系比较紧密,而权益性的东西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紧密。如国家变现10台机床,可能就会导致部分工人的失业,但如果变现1000万股国有股,可能与工人的失业与否根本没有什么关系。(3)单位国有股的价值市场化。即:单位国有股的价值多少,不能根据中介机构的评估意见来确定,更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而应当交给市场去评判或决定。(4)“减持”的方式、途径,甚至“减持”的主体,要多元化。“减持”的方式、途径和“减持”的主体越多,越有助于实现单位国有股的价值最大化。
四、“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需要的问题
尽管“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的政策在思路上是完全可行的,但因它涉及两个前提、三个环节、五对关系,一旦实施,可能还会面临不少或具体操作上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方案设计时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1.“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在理论上是否解释得通?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一是“减持”思路与实现国有资产战略调整基本一致;二是社保基金不足,国家有责任和义务帮助解决;三是国家通过“减持”将过去因为长期实行的“低工资、低福利、高积累”所形成的部分国有资产变现,以充实社保基金,实质上是还以前的欠账。但是,是否所有的人都能在这三个方面达成共识?
2.“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在操作上一个是资本项目,一个是经常项目。要将资本项目转为经常性项目,又如何结转?
3.将国有股全部出售,是否还叫“减持”?根据以上的粗略分析,要想完全充实社保基金,即使把国有股全部出售也未必能够。如果全部出售真的够了,但这种全部出售行为还叫“减持”是否合适?
4.以什么价格“减持”国有股比较合理?有两种说法,一是按市值进行“减持”;二是按净资产值进行“减持”。无论以哪种价格“减持”,是否都能进行人为控制?谁来控制?
5.“减持”国有股,是在一级半市场操作,还是在二级市场上操作?如果在二级市场上操作,是否需要分步骤、视时机?否则,二级市场承受不了巨额“减持”的压力怎么办?而且、在境内境外二级市场上,是先境内还是先境外?即使同样都是境内或境外,是先好的企业或行业,还是先差的企业或行业?
6.“减持”国有股的收益,可否统筹用于全国的社保基金?从理论上说,国有股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减持”国有股的收益毫无疑问地应当归国家,并可由国家统筹用于充实社保基金。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国有股往往分为不同的层级,如中央国有,地方国有。其中地方国有,又分为省级国有,市级国有,县级国有。在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下,这些不同层级的国有股,其“减持”的收益到底是分别归不同层级的政府,还是只归中央政府?如果是前者,由于保障基金的缺口存在结构性矛盾,即不同地区社保基金的缺口额是大不相同的,或者说有的多有的少,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部分抵消“减持”的作用和效果?如果是后者,“分灶吃饭”的体制矛盾又如何解决?
7.如果上述问题都不存在,那么“减持”工作由谁来主持?“减持”工作与其收入的运作是否需要分开?
8.“减持”收人是直接贴补社保基金的不足,还是将其用于再投资井用再投资的增值收益贴补社保基金的不足?如需进行再投资或需要实现其保值增值,那么,对保值增值的运作是否需要作某些规定?如是否允许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股票、债券(包括国债)?在买卖股票、债券时,是否需要委托专业机构?
9.如果“减持”的收益可以委托专业机构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股票、债券,是集中委托一家专业机构,还是分散委托多家专业机构?我们现在有无这样的专业机构及人员?没有,怎么办?如有,其资格如何进行认定?
篇6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医疗服务
目前,全国各省先后推出农民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本文就北京、深圳、青岛、湖南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正在试行的农民工医疗保险方案进行评述,试探求既适应农民工群体特征及现实需求,又尽可能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接轨的农民工医疗保险过渡方案。
一、全国各地农民工医疗保险的方案
(一)参保对象。目前,陕西、湖南、宁夏、山西等全国大部分省份的农民工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皆实行“全省所有城镇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体经营组织等(以下简称用人单位),都应按规定为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办理医疗保险”的政策规定。农民工无论就业于何种性质单位,都能享受医疗保险。辽宁省沈阳市鉴于大部分农民工已在所在单位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因此将参保对象界定为“仅限于在外地注册在我市从事建筑施工的单位、在本市已参加养老保险而未参加医疗保险且招用农民工占本单位用工人数70%以上的个体餐饮和娱乐等服务性行业及其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广东省深圳市的医保方案名为《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参保对象专指“所有企业及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务工”。鉴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将参保对象扩大到包括牧民在内的“农牧民工”。
(二)缴费办法。天津、陕西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对住院医疗保险或大病医疗保险采取用人单位缴纳的办法。仅宁夏回族自治区要求用工期限3个月以上的大病住院保险费用“用人单位承担90%,个人承担10%”,对选择参加统账结合基本医疗保险,保费由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缴纳,只有以个人名义参保的才要求个人承担全部费用。辽宁省大连市保费均由用人单位承担,农民工只享受相关待遇。天津、大连缴费基数为“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比例分别为3.5%和2%。重庆市要求参保单位按缴费基数的1.4%缴纳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0.1%缴纳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农民工个人每月缴纳5元作为大额医疗互助保险费。山西省的做法是按3%的费率缴费,要求2.5%左右划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0.5%左右划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资金。深圳市规定“每人每月12元,其中用人单位缴8元,劳务工个人缴4元,6元作为门诊基金,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5元作为住院统筹基金,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用,1元用于调剂”。南京市除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外,要求同时参加“农民工大病医疗互助保险”,按4元/人的月标准缴纳,用于建立大病医疗互助基金,此费用由农民工个人承担。“用人单位以上年度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缴费率控制在1%-3%以内”办法最为普遍,湖南、陕西、安徽、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采取此办法。
(三)医保待遇。目前,农民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基本为“住院和门诊特殊病”,起付标准、个人自付比例大多按照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规定执行。建有大额医疗费补助基金的,住院最高支付限额以上部分可通过大病医疗补助解决。重庆、南京及北京都设置了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账户”及“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专户,为农民工大病医疗提供可靠的基金保障。依照南京市的规定,对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暂定为6万元)以下的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费用,根据费用分段由大病医疗保险基金按50%~80%比例支付,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符合规定支付范围的门诊大病和住院医疗费用,由农民工大病医疗互助基金按规定给予定额补助。北京市规定统筹基金年度支付最高数额为5万元,超过此限额时,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支付70%,年度累计不得超过10万元,其余30%由个人承担。重庆市统筹基金支付限额3万元,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资金支付限额20万元。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民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较为狭窄,仅限于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及急诊抢救留观并收转住院前7日内的医疗费用,不包括门诊特殊病和大额医疗费救助。在医保待遇执行上,除深圳市使用专用《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待遇与连续参加劳务工医疗保险时间挂钩外,其它省份均依照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及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执行,缴费当期享受相关待遇,期间发生费用由社会统筹支付。
(四)基金管理。农民工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保费和统筹基金利息构成,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原则支付。在基金结算上,南京、深圳市实行当年核算,基金结余部分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不足支付时,在下一年度调整缴费标准并予以补足。宁夏回族自治区统筹基金支付标准按保费有效期和医疗费用分段累加计算等办法确定,每年公布一次。针对基金安全问题,各地多采用“单独建账,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纳入财政专户”办法。深圳市将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列入成本,而南京市则规定“市、区两级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其经费列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
(五)政策执行方面。《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稳定就业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从全国二十几个省份方案执行情况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大多采取直接扩面形式,一定时限能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便可直接进入该体系。对于大病住院医疗保险,要求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基金预算和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以及内部审计等制度,实行统一政策,属地管理,分级执行。具体而言,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参保、缴费、待遇支付,医疗服务则由定点医疗机构根据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提供。上海、成都实行的农民工综合保险较之有较大差异,特别是在医保运行模式上不再采取政府经办的传统做法,而是由商业保险公司委托,这是一种农民工、企业、政府多方受益的医保运作模式,在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强化了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社会责任。
篇7
关键词:必要性;条件;形式;方案
一、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必要性
企业在按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的情况下,可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也是非常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和职工实际医疗消费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特别是对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即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必须通过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解决。
2、基本医疗保险定位在“广覆盖、低保障”,将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并实行统一的政策,难以充分体现不同人群的现实差别,并且降低一部分人的医疗保障水平,影响了基本医疗的稳步推进。因此,实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效率、公平原则,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推进的基础。
3、有利于职工队伍稳定。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统筹的同时享受特殊的医疗补助,企业职工必须有相对应的措施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补充,以保证广大职工队伍的稳定。
4、实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还为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强化医患的制约机制,有利于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支出。
二、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的条件和形式
1、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条件:
首先,必须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按时足额缴纳保险费用。其次,具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即具有持续的税后利润,并按时缴纳其他社会保险费用,保证足额发放职工工资。第三,已经形成的医疗保障待遇高于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且有能力主办或参加补充医疗保险。
2、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形式:
其一,建在企业内部。如有实力大集团、大企业可以自办补充医疗保险,但应建立相应的经办和管理机构,并使补充保险资金与企业经营性资金分离,确保保险资金的安全。
其二,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公司的产品与商业保险机构合作,也可以保险公司的某一相关产品为基础,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由商业保险机构根据订制的方案确定费用。
其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实行企业和参保人员共同缴费,也可以实行企业单独缴费,具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实行企业和参保人员共同缴费,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意识,体现合理分担的原则。
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的设计
1.企业补充医保险方案的设计原则:
(一)是合法性原则。企业在制订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时一定要依法从事,切不可认为补充医疗保险是企业自己的事而自行其是。
(二)是合理负担原则。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应体现合理负担的原则,这样既有利于规避道德风险,抑制不合理费用支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意识。如有的单位补充医疗保险方案门诊和住院费用都不设起付线(免赔额),就不符合这一原则。
(三)是针对性原则。企业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目的是解决基本医疗保险以外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主要是解决患重大疾病(如恶性肿瘤、血液透析、器官、骨髓、血管移植及服用抗排异药等)人员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因此,医疗费用支出的绝对数额越大,个人负担的比例应该越低。补充医疗保险方案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体现“雪中送炭”的原则。
(三)是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原则。企业在设计补充医疗保险方案时,应与当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从操作上讲,这样也有利于报销单据的收集和范围的认定。
2.建立职工补充医疗保险的设想
(一)“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保的是基本医疗,但是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病例又是客观存在的,尽管这一部分职工所占比重较小,但费用很大,致使单位和职工个人均难以承受。对于这些“超大病”的医疗问题,基本医疗既不可能完全包下来,也不可能一推了之,更不应该把这个包袱再推给用人单位,因此应该为职工寻求一个最佳解决办法,即面向统筹地区建立职工“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
其具体做法,可以由统筹地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机构根据患“超大病”的职工比例和职工总数等数据资料,合理进行资金筹集数额和承保水平测算,制定出在年人均几十元钱的条件下,保证“超大病”医疗费用支付的办法,至于资金的来源,可通过个人为主,单位为辅的方式实现。实际上,只要是费用低,即便是完全由职工个人负担,单位代扣代缴也是可以实现的,更何况还有统筹地区职工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这一方案的实施,是本着规模出效益的原则承办的,因此对于在统筹范围内的职工应当通过广泛宣传,动员其参加,集合大多数职工的力量为少数需要的职工提供帮助。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由于承保费用较低,便于推广实施;二是可以减少单位的医疗费用支出和行政管理事务,若发生超限额医疗费用,可由参保职工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三是可以沿用和执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及有关规定,易于实施和管理。
另一方案是,企业如果效益好,可直接拨付一部分款项支付自负段。
(二)“大病”补充医疗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采用统帐结合方式实施,其中社会统筹基金要确定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以统筹基金支付为主,但个人同样要负担相应比重。尽管相对统筹支付而言个人负担比例较小,但由于医疗费用相对较大,对于因病不能参加工作、工资收入明显下降的职工本人和家庭来说,还是困难重重。为减轻重病职工负担,保障其基本生活,职工所在单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有必要建立职工大病专用基金,在企业内部实行统筹使用,所需资金可按企业、职工共同分担的原则进行筹集。
如企业可以在新增效益工资的税前福利基金中提取一部分,职工在包干药费或工资收入中提取小部分。基金的使用,要按职工工龄长短、贡献大小有所区别。
四、结论
补充医疗保险不同于基本医疗保险,其方案不求一致,只要能弥补基本医疗保险的不足,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医疗需求,同时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更为合理和有效的利用就可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需要对职工基本医疗的保障程度、医疗需求的多样性和实施的可能性进行调查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补充医疗保险方案。
补充医疗保险的实施方案,需要根据保险目的,以及可能提供资金和管理情况的不同,进行具体的规划。重点研究针对不同保险目的的资金来源和给付、管理方式等各要素,目的是提供设计水平不一又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
补充医疗保险由单位承办时应有一定的限制,即单位经济效益要好,具有一定承受能力。同时,补充医疗保险的范围只能是职工本人(不含家属)。补充医疗保险的水平不能与物价挂钩,还必须体现一定的差别;在保险项目上要根据各行各业的特点有所侧重。
【参考文献】
[1]陈智明.医疗保险学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
[2]郭士征,葛寿昌.中国社会保险的改革与探索〔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篇8
关键词:医疗保障制度医院管理
我县地处湘南,比邻广东,地处五岭山脉,农业人口居多,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长期以来,“就医难,用药贵”使得很多老百姓有病不能就医,担心一病致贫。自从2007年普遍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简称农合)和2009年推广城镇居民保险政策(简称居保)以来,医疗保障体系不再是职工的特权,这种状况正逐步得到改变,也对我院的管理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我院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
医保政策在我县已经实施多年,为广大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干的生病就医提供了保障,而农合与居保制度的普及推广更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广大病患和病患家庭的负担,让所有人病有所医。我院作为全县的公立性医院,责无旁贷地成为广大群众就医的首选对象,从2007年-2010年间,病人的住院费用和三保(医保、农合、居保)病人医药费用占我院业务收入的比重等数字彰显了医疗保障制度在我院的成功实施。具体数字见下表:
二、加强管理,设置机构
为了对参保人员实现统一管理,及时处理参保对象在就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院设立了独立的医疗保障管理机构,规范医保、农合、居保服务的工作程序和制度;同时建立了三保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医保费用的管理、参保人员身份识别、处方审核、特殊检查项目申请认定以及费用结算等流程,实现了我院与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间的相关信息资源共享,简化了繁杂程序,减少了参保人员在就医、报账等过程中东奔西跑,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我院根据国家医疗保障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医保、居保、农合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如分别制定了《三保管理方案》,《离休干部管理细则》《生育保险管理细则》《农合报账制度》,等等。以制度的形式要求各岗位工作人员从自身岗位职责出发,将管理工作逐步细化,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形成了高效优质、规范合理的管理机制。尤其是对资金的使用过程加强监管力度,层层把关,从未出现套取国家资金和拖欠参保人员资金的现象,确保了基金的安全运转。
四、促进合理用药、合理检查的实施
新医改着重强调要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方便、有效、优质、价廉”的服务。随着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开展,我院进一步加强了医疗质量管理,不断规范临床路径,大力推行单病种限费管理措施,让患者得到真正的实惠,切实做到让利于人民。基本用药目录的使用杜绝了大处方、大检查,同时严格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坚持对症检查和因病施治,并将上述措施写进了医院目标管理方案,对照方案严格执行,处罚到位。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开大处方的现象正大辐减少,从2007年到2010年之间我院药品收入占医药收入和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在以前,医生只管看病,护士只管打针,从来不管就诊过程之外的事情。随着三保政策的实施,现在,医务人员还要懂得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了解如何为患者争取更多的保障资金,让患者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获得最大利益。
六、改善环境,让群众满意
我院现只开设了273张床位,三保政策的实施对我院业务量的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诊人数一路攀升,每年的出院人数从2007年5424人上升到2010年15670人(具体出院人数见下表),病床用率高达133%。
就医条件简陋,环境拥挤,就连病房的走廊上、医生办公室也挤满了病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院积极争取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外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等,克服重重困难兴建门诊住院综合大楼,成为我县为民办实事重大工程项目之一,目前正进入全面装修阶段,相信不久地将来,这栋大楼将为我县广大的老百姓看病就医发挥巨大的作用。
从我院的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积还不高,很多公民都无法享受到国家的医疗保障,“看病难”和“看病贵”甚至看不起病的现象在我国还广泛存在。因此,国家在进行进一步的医疗体制改革时,应该加大对医院各项设施的投入,不断扩大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积,使更多的人能够看得起病,能够有病看病,无病保健。而且目前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还不是很高,在有的地方即使已经在医疗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之内,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病。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也能够做到加大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了。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负债作为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企业相比,高校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负债观念,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量化角度综合评价高校的负债状况。在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下,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而且筹资成本相对较低。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扩大教育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的重大方针政策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困境,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学建筑、学生宿舍、师资建设、仪器设备、图书等增长速度缓慢,进而影响招生规模的扩大。资金匮乏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制约“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实现。传统观念与僵化思维模式妨碍高校筹资,进而制约高校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借鉴企业的成熟经验,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高校负债状况,通过合理负债方式为高校筹集资金。
一、高校负债观念的更新
负债是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尤其是银行贷款已经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它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长期占据一定比例,是企业资产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负债种类繁多,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用于补偿贸易、融资租赁)、专项应付款(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可以说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离开负债简直就难以运转。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校资金由国家全额拨付,高校市场意识淡薄。尽管高校改革已经开始,但高校财务管理观念仍然滞后,沿用传统习惯,对负债缺乏正确认识,在筹资活动中很少想到负债方式。即使部分高校在基建过程中有银行贷款,也是想方设法尽快还清,不能把负债作为高校经济活动中一项长期的有机组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务会计中一直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结存”为会计要素进行核算,负债与收入同为资金来源,在核算过程中往往被混为一谈。1998年我国财政部颁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的规定,首次将“负债”作为单独的会计要素引入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从制度上为高校的负债筹资提供了依据。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定义: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清偿的债务。它是高等学校资产中属于债权人的那部分权益或利益。我国高等学校的负债,主要包括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及暂存款、应缴财政专户、代管款项、应缴税金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没有明确的偿付期,一般来说,流动性较强。
目前我国居民存款已达11万亿元,银行资金相对宽松。如果高校能够及时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可观的资金,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使高校跨越式发展。
二、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
从企业负债和高校负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除行为主体外,高校负债与企业负债是完全相同的。由于高校负债筹资目前处于尝试阶段,操作方法很不完善,如何评价更是无所适从。而企业已经有一套成熟的负债评价指标,我们可以借鉴企业评价指标,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从量化角度来评估高校财务状况,进而指导高校筹资活动。
企业涉及负债的评价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我们下面对其逐一进行分析。
①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流动比率应为2:1,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流动负债有1:1的相应资产保证,同时还有相当于流动负债1倍的可变资产保证日常经营。
②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通常以1:1为良好,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资产相等为好。
③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低,经营风险低,同时获利水平可能也低,说明企业经营保守,发展受到限制。因为当资产利润率高于银行利率时,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资产负债率高,经营风险高,其获利水平能够提高,使得企业可以较快发展。
④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是指企业实现利润对利息支出的保障程度,这一指标一般越高越好,说明企业对负债的偿付能力强。
三、实例分析
例:表1是B高校的资产负债表,该校2002年末事业结余为4268万元。我们借鉴企业负债评价指标,来考察该高校的负债状况。
表1资产负债表
单位:B大学2002年12月31日单位:万元
项目金额项目金额
一、资产类二、负债类
现金3借入款项
银行存款19,768应付票据
应收票据应付及暂存款904
应收及暂付款1,419应缴财政专户735
借出款251应缴税金26;
材料362代管款项1,711
对校办产业投资389负债合计3,376
其它对外投资968三、净资产类
固定资产56,817事业基金8,438
无形资产固定基金56,817
资产合计79,977专用基金5,184
未完项目差额6,162
净资产合计76,601
总计79,977总计79,977
下面我们做具体分析:在高校财务制度中,没有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负债等分类。但我们借鉴企业的分类经验,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应为资产负债表“现金”到“材料”项,共计21803万元。速动资产在流动资产的基础上减去不易变现的材料,应收及暂付款在高等学校会计中属于支出未报数,变现的数量很小,也应视同为不易变现,整体扣减,所以速动资产应为20022万元。
由于没有借入款项,因此该校没有长期负债。其3376万元负债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应属于流动负债。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1803/3376=646%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20022/3376=593%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3376/79977=4.2%
由于该校没有银行贷款,也未发生利息费用,因此利息保障倍数无法计算。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已经得出负债评价指标的值,它对我们的负债筹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
①借入款项为零,说明该校未能利用银行贷款形式筹资,其财务经营观念保守,不利于高校跨越式发展。
②流动比率646%、速动比率593%,均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负债水平过低,该校利用负债筹资能力严重不足,观念保守。
设可增加负债筹资为x,当流动比率达到比较合理的2:1时,
2:1=流动资产/(现有流动负债+x)
x=流动资产/2-现有流动负债
=21803/2-3376=7525.5
说明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集7525.5万元。
同样可以计算出,当速动比率达到1:1时,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16646万元。
③资产负债率太低,仅为4.2%,假如将资产负债率提高到30%,即:
(x+3376)/79977=30%
x=20617.1
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20617.1万元。
④目前对于利息保障倍数如何评价,没有确切数据。假如达到5倍时,目前银行贷款利率约5%,即:
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4268+(x×5%)]÷(x×5%)=5
解得x=21340
也就是说,该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筹资21340万元时,高校盈余对利息保障倍数为5倍。从企业经验来看也是属于较大的,对支付有保障。
综上所述,该校通过负债筹资应控制在7,500—21,300万元之间。按四种方法的算术平均值(7525+16646+20617+21340)÷4=16,532万元,应为该校最适宜的负债筹资额度。
四、对高校负债筹资成本的评价
高校在筹资过程中,筹资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们就负债筹资与其他形式筹资作筹资成本比较。
例:某高校欲建学生公寓一栋,造价1000万元,建成可供2500名学生住宿,生均住宿费预计800元/年。现有两方案可供选择,A方案,从银行贷款,利率为5%;B方案,与甲公司合作,交由该公司建设,并以10年住宿费偿付工程款。试问选用哪个方案比较经济?
从表面上看,B方案很优惠,学校不需付一分钱,就可以解决2500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并且10年后可以收回楼房,等于“白拣”了一栋楼。那么到底事实是否如此,我们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来具体分析一下。
①用净现值法分析:
A方案:净现值=1000万
B方案:由于付给甲公司的费用每年相等(2500×800=200万),可以通过求年金现值的方法来求净现值。查表得,10年期5%的年金现值系数为7.721,所以可得:
净现值=200万×7.721=1544.2万
通过分析可知,A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000万元,B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544.2万元,要多付544.2万元,A方案从银行贷款要优于B方案。
②用内含报酬率法分析:
年金现值系数=原投资额/各年现金净流量=1000/200=5
查表得,10年期14%的年金现值系数为5.216,10年期16%的年金现值系数为4.833,这就是说年金现值系数为5的内含报酬率应在14%到16%之间,采用插值法得内含报酬率R:
R=14%+(5.216-5)/(5.216-4.833)×(16%-14%)
=14%+1.1%=15.1%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方案实际支出利率为5%,而B方案实际支出利率高达15.1%,因而A方案要优于B方案。如果采用B方案的话,高校是大大地吃亏了而不是白拣了一栋楼。
由于资金持有者总是追求回报的,根据企业经验,资金的回报率一般要求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因此我们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采用银行贷款等形式的负债筹资,其筹资成本要低于其他筹资方式,适合高校目前发展的需要。
五、高校负债筹资评价对高校筹资实践的启示>通过对负债评价指标和负债筹资成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我国高校目前负债水平普遍较低,说明高校没有或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有较大负债筹资空间。
②在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利率仅为5%-6%的情况下,通过银行贷款的负债形式筹资成本较低,对高校发展非常有利。
③有了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高校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而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通过合理负债为高校筹集资金。
篇10
一、高校负债观念的更新
负债是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尤其是银行贷款已经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它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长期占据一定比例,是企业资产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负债种类繁多,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用于补偿贸易、融资租赁)、专项应付款(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可以说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离开负债简直就难以运转。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校资金由国家全额拨付,高校市场意识淡薄。尽管高校改革已经开始,但高校财务管理观念仍然滞后,沿用传统习惯,对负债缺乏正确认识,在筹资活动中很少想到负债方式。即使部分高校在基建过程中有银行贷款,也是想方设法尽快还清,不能把负债作为高校经济活动中一项长期的有机组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务会计中一直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结存”为会计要素进行核算,负债与收入同为资金来源,在核算过程中往往被混为一谈。1998年我国财政部颁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的规定,首次将“负债”作为单独的会计要素引入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从制度上为高校的负债筹资提供了依据。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定义: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清偿的债务。它是高等学校资产中属于债权人的那部分权益或利益。我国高等学校的负债,主要包括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及暂存款、应缴财政专户、代管款项、应缴税金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没有明确的偿付期,一般来说,流动性较强。
目前我国居民存款已达11万亿元,银行资金相对宽松。如果高校能够及时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可观的资金,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使高校跨越式发展。
二、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
从企业负债和高校负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除行为主体外,高校负债与企业负债是完全相同的。由于高校负债筹资目前处于尝试阶段,操作方法很不完善,如何评价更是无所适从。而企业已经有一套成熟的负债评价指标,我们可以借鉴企业评价指标,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从量化角度来评估高校财务状况,进而指导高校筹资活动。
企业涉及负债的评价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我们下面对其逐一进行分析。
①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流动比率应为2:1,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流动负债有1:1的相应资产保证,同时还有相当于流动负债1倍的可变资产保证日常经营。
②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通常以1:1为良好,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资产相等为好。
③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低,经营风险低,同时获利水平可能也低,说明企业经营保守,发展受到限制。因为当资产利润率高于银行利率时,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资产负债率高,经营风险高,其获利水平能够提高,使得企业可以较快发展。
④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是指企业实现利润对利息支出的保障程度,这一指标一般越高越好,说明企业对负债的偿付能力强。
三、实例分析
例:表1是B高校的资产负债表,该校2002年末事业结余为4268万元。我们借鉴企业负债评价指标,来考察该高校的负债状况。
表1资产负债表
单位:B大学2002年12月31日单位:万元
项目金额项目金额
一、资产类
二、负债类
现金3借入款项
银行存款19,768应付票据
应收票据应付及暂存款904
应收及暂付款1,419应缴财政专户735
借出款251应缴税金26
材料362代管款项1,711
对校办产业投资389负债合计3,376
其它对外投资968
三、净资产类
固定资产56,817事业基金8,438
无形资产固定基金56,817
资产合计79,977专用基金5,184
未完项目差额6,162
净资产合计76,601
总计79,977总计79,977
下面我们做具体分析:在高校财务制度中,没有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负债等分类。但我们借鉴企业的分类经验,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应为资产负债表“现金”到“材料”项,共计21803万元。速动资产在流动资产的基础上减去不易变现的材料,应收及暂付款在高等学校会计中属于支出未报数,变现的数量很小,也应视同为不易变现,整体扣减,所以速动资产应为20022万元。
由于没有借入款项,因此该校没有长期负债。其3376万元负债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应属于流动负债。
根据以上分析可得: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1803/3376=646%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20022/3376=593%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3376/79977=4.2%
由于该校没有银行贷款,也未发生利息费用,因此利息保障倍数无法计算。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已经得出负债评价指标的值,它对我们的负债筹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
①借入款项为零,说明该校未能利用银行贷款形式筹资,其财务经营观念保守,不利于高校跨越式发展。
②流动比率646%、速动比率593%,均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负债水平过低,该校利用负债筹资能力严重不足,观念保守。
设可增加负债筹资为x,当流动比率达到比较合理的2:1时,
2:1=流动资产/(现有流动负债+x)
x=流动资产/2-现有流动负债
=21803/2-3376=7525.5
说明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集7525.5万元。
同样可以计算出,当速动比率达到1:1时,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16646万元。
③资产负债率太低,仅为4.2%,假如将资产负债率提高到30%,即:
(x+3376)/79977=30%
x=20617.1
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20617.1万元。
④目前对于利息保障倍数如何评价,没有确切数据。假如达到5倍时,目前银行贷款利率约5%,即:
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4268+(x×5%)]÷(x×5%)=5
解得x=21340
也就是说,该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筹资21340万元时,高校盈余对利息保障倍数为5倍。从企业经验来看也是属于较大的,对支付有保障。
综上所述,该校通过负债筹资应控制在7,500—21,300万元之间。按四种方法的算术平均值(7525+16646+20617+21340)÷4=16,532万元,应为该校最适宜的负债筹资额度。
四、对高校负债筹资成本的评价
高校在筹资过程中,筹资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们就负债筹资与其他形式筹资作筹资成本比较。
例:某高校欲建学生公寓一栋,造价1000万元,建成可供2500名学生住宿,生均住宿费预计800元/年。现有两方案可供选择,A方案,从银行贷款,利率为5%;B方案,与甲公司合作,交由该公司建设,并以10年住宿费偿付工程款。试问选用哪个方案比较经济?
从表面上看,B方案很优惠,学校不需付一分钱,就可以解决2500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并且10年后可以收回楼房,等于“白拣”了一栋楼。那么到底事实是否如此,我们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来具体分析一下。
①用净现值法分析:
A方案:净现值=1000万
B方案:由于付给甲公司的费用每年相等(2500×800=200万),可以通过求年金现值的方法来求净现值。查表得,10年期5%的年金现值系数为7.721,所以可得:
净现值=200万×7.721=1544.2万
通过分析可知,A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000万元,B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544.2万元,要多付544.2万元,A方案从银行贷款要优于B方案。
②用内含报酬率法分析:
年金现值系数=原投资额/各年现金净流量=1000/200=5
查表得,10年期14%的年金现值系数为5.216,10年期16%的年金现值系数为4.833,这就是说年金现值系数为5的内含报酬率应在14%到16%之间,采用插值法得内含报酬率R:
R=14%+(5.216-5)/(5.216-4.833)×(16%-14%)
=14%+1.1%=15.1%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方案实际支出利率为5%,而B方案实际支出利率高达15.1%,因而A方案要优于B方案。如果采用B方案的话,高校是大大地吃亏了而不是白拣了一栋楼。
由于资金持有者总是追求回报的,根据企业经验,资金的回报率一般要求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因此我们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采用银行贷款等形式的负债筹资,其筹资成本要低于其他筹资方式,适合高校目前发展的需要。
五、高校负债筹资评价对高校筹资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负债评价指标和负债筹资成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我国高校目前负债水平普遍较低,说明高校没有或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有较大负债筹资空间。
②在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利率仅为5%-6%的情况下,通过银行贷款的负债形式筹资成本较低,对高校发展非常有利。
③有了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高校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而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通过合理负债为高校筹集资金。
- 上一篇:现代儿童观的基本内涵
- 下一篇:高中篮球课教学设计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金管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