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论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学论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学论的概念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概念方法;层次分类,中学教学

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作用和特点

1.1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定义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运用的手段去更加有效率的实现体育教学设定的目标。 它既包括体育教师教授的各种方法,体育教师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等,促进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体格健壮的方法体育教学的新目的。

1.2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

体育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学校课程,在学科内容以及学科能力等方面都与其他学科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如体育学科教学与体育活动为主,教学内容是不同的,应符合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教学, 学生体能训练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等。这些不同的体育学科教学方法也有其独特的一面。某些专家和学者对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总结为三个方面:(1)体育教学方法能使更多的感觉器 官共同参与(2)与体育教学方法可以合理、科 学地休息运动和科学地交替(3)体育教学方法能让意识, 思维和实践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此外,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体育教学方法具有活动性的特点。 体育学科特征决定了体育教学方法的流动特点,因为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配合身体的活动来完成教学, 无论是教师动作要领的示范,还是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 都需要通过身体活动才能完成。(2)体育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体育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主要相关教学内容来源的多样性,包括其他学科,娱乐游戏、体育竞技训练、心理训练、军事训练等。(3)体育教学方法具有从多样性到单一性的特点。 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是根据学生的年龄不断变化的,低年级的教学方法形式较多, 如游戏法、情景法等高年级的教学法相对单一,主要就是练习法。 (4)体育教学方法缺乏科技性。但是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教学内容及教学环境等因素使体育教学方法缺乏科技性,如何更好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体育学科教学,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二、分类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各种分散无条理的教学方法到一个科学系统的系统程序, 能够帮助体育教师有效地应用和掌握体育教学内容, 但首先要体育中学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分类。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体育教学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体育技能, 和重复性的过程中学习和训练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因此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解释的演示中,分解动作,整体的训练方法, 正确的方法、条件、操作方法,等。 直到现在,体育教育状况的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宪法, 作为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对于学生的宪法,教学中采用重复运动,运动负荷, 连续训练,间歇训练,如周期训练、运动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更好地协调学习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 加强学生的体质体能,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体育锻炼同时也被纳入体育教学方法的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中学教学建立了包括教学法、锻炼法、教育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内的全面、综合、系统、科学的体系。关于体育教学问题分类的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第1种观点是,体育教学方法可分为直接法、实践法和品德个性法。其中,指导法包括分解法、直观法、完整法、语言法、预防和纠正动作错误法。练习法包括重复练习法、比赛练习法、综合练 习法、循环练习法、游戏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念动练习法、集中注意练习法、放松练习法。品德个性法包括典型榜样法、表扬与批评法、竞赛评比法、说服疏导法。第2种观点认为,可以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教授法、体能法和品德个性法。其中,教授法包括语言法、直观法、分解法、完整法、矫正法。体能法包括负重法、游戏法、比赛法、综合法、持续法、间歇法。品德个性法包括榜样法、评比法、表扬与批评法、说服法。 第3种观点认为, 根据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输方式是体育教学方法分为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和身体动觉感官信息图1体现

某些专家和学者从体育教学目标的角度,认为体育教学方法做“教理解、教会、教悦”, 因此体育教学方法也可以从这方面来分类。 如果从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角度考虑, 可以将体育教学方法分为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 、课上练习的方法、教育学生的方法、课堂组织管理的方法、教学评价的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还可以分为4个层次:第1层次是比较更宏观的角度来看, 可以归属为哲学方法论,如运动处方教学方法、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等, 2层次是各个不同学科都会用到的一些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讲授法等. 第3层次是各个不同的项目的教学方法, 如足球教学方法、游泳教学方法、田径教学方法、体操教学方法等。 第4层次至各个项目不同技术或者单项的教学方法, 如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运行防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等。

在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时, 我们必须明确区分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艺术风格之间的异同。 到目前为止,对于这些方面的区别不是很清楚, 这“小群体学习法、情境教学成功”等内容不知道应该归类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许多专家和学者将教学模式、教学原则和教学艺术风格是归因于教学方法, 称为广义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想法是准确需要更多专家学者的论和研究。

结束语

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以身体技能教学为主,以人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体育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总结教学任务,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宁,我国创业教育现状与模式创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5

[2]王来,体育教学模式文献综述,体育科技通报 2014.8

[3]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体育与科学 2012

[4]张志东,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体育学刊 2014.06

篇2

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

体育教学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相对微观的教学环境,许多学者试图对体育教学环境给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者们对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分别给予界定,但是观点不尽相同。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教学环境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的系统。(2)体育教学环境是围绕着体育教学而建立的,且对体育教学产生一定影响。从上面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是从体育教学环境的特点、功能等视角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界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本身的表述也比较充分,但是概念有失全面,很多与此概念紧密相关的因素没有得到充分的引用和提及,概念本身有进一步扩充和讨论的必要。

哲学中对环境的阐释:环境,是与某一中心或主体相对的客体,即与某一种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当中心和主体不同的时候,相应的客体即环境也有所不同。因此,环境一词是个相对的概念,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就随之不同,在研究环境的问题时首先要确定中心或主体。基于此,确定体育教学环境的主体是体育教师、学生,并得出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与体育教师、学生相对的体育教学中的客体。体育教学环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仅限于对体育教学活动中与体育教师、学生相对的客体的研究。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

将关于体育教学环境构成要素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统计(详见表2),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关于体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的研究较多,学者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从表1中关于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来看,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得出不同的结论,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分类混乱、模糊不清,但他们的观点各有千秋,为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开阔了思路,丰富了体育教学环境的内涵,同时,也导致体育教学环境构成要素的混乱。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本文对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认为体育教学环境是多个因素的构成体。体育教学环境的主体是体育教师、学生,且体育教师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互为客体,因此,体育教师和学生也就属于体育教学环境的范畴之内。且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学生的活动,离开了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教学就不存在了,可见体育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性。因此,体育教师、学生应该是体育教学环境中的重要构成要素。

从表2中,我们看出体育教学环境是一个多要素构成的集合体。从表3中1979~2011年关于体育教学环境各要素的研究成果的数量统计表看,我们不难看出,关于体育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学生的研究很少,但是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体育课堂教学气氛、班风等的研究较多,且以人际关系的研究居多。体育教学活动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他们是体育教学软件环境存在的生命体现,是体育教学软件环境的载体,即体育教学软件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课堂气氛、班风等,离开了体育教学的主体——体育教师,学生就不存在了,只有体育教师和学生存在,才会产生人际交往等软件环境。笔者认为对体育教学软件环境要素的研究,也是对体育教师、学生的研究,因此从对体育教学环境构成要素的研究看,学者们已经将体育教师、学生列入体育教学环境的范畴,只是在体育教学环境构成要素中没有明确提出。

鉴于表2和表3,我们认为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教材、体育传统文化、人际关系、体育课堂教学气氛、班风等。

基于体育教学环境要素的全面性,笔者对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各要素所占的比例及排序进行统计(详见表4),将比例超过50%的要素,作为体育教学环境的要素。因此,本文得出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多媒体、体育期刊、教材、师生比、班级规模、领导重视、班级凝聚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上课的情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体育兴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水平、课堂气氛、师生关系、体育教学理念、体育教师的师德、责任心、事业心等。以本文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为依据,综合表2、表3、表4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为: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多媒体、体育期刊、教材、师生比、班级规模、体育教师、学生、他们的行为表现等。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黄亚飞,张景.论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系统的关系.体育师友,2006(1).

[3] 柴娇,吕昌明.如何设计体育教学环境.体育教学,2005(6).

[4] 陈中林,刘扬.体育教学环境的表现特征及价值向度探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6).

[5] 石振国,田雨普.信息化时代体育教学环境的系统观.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

篇3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本本解读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形成了兼蓄多种具备特定旨向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该说,学术的争鸣对于更好地把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脉象十分必要。但是,有关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优劣的判断更多是在确定价值预设的基础上进行,从思想本体辩护出发,肯定一个、否定一个的现象严重。然而,仅仅从某个思想不具备某个方面的解释力视角来评析这一思想,或规范一定的指标要素来评定某个思想的优劣,这更多是从否定的角度分析这一思想的存在价值,还是逃脱不了思维狭隘的痼疾。如此诘难的终结,必须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本身着手,透析思想本身的成分及其诉求。“每种理论都清楚地洞察到社会生活的一个特定方面或侧面,而同时又歪曲或没有看到其他方面。”[2]因此,问题的解决绝不会因为大而全的扩充解释容量而解决价值的主观判断。审视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所指,不难发现,各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主要还是兼容并蓄的关系,各有分工,主要就是理清他们之间存在什么可以共融的纽结。归结思想的诠释,不难发现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间存在着以下的关系: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一与多的关系;数量与性质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组成这些关系的方方面面就扎根于不同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独立体系之中,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思想的导引下,在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兼容这些因素,真正发挥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作用。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荷载问题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无非是我们对于教学结果保障体系的构建,它提示我们要达到一定的教学预期,就必须遵循特定的教学理念、教学程序。[3]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本本解读可以成就指导思想的确有所指,但这对于某个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解释实践的能力来说是不完善的,不足以亲近实践的不确定性。通观我国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演变的轨迹,期间留下浓厚历史痕迹的指导思想有以下几种:技能教学指导思想、体质教学指导思想、快乐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成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等。这些思想的效力在特定社会时期对我国体育教学实践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推动学校体育事业不断地前行,这是得到时间验证的。但是,在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实施方面,确实还是存在诸多需要商榷的问题:一是哪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更贴切体育教学的本质。就这一问题,理论界进行了深入研讨,从技能教学指导思想与体质教学指导思想的对峙、土洋体育之争到健康第一与终身体育思想主导地位的确定,归根结底是想确立一种思想是体育教学自身诉说的文本图样以及谁在最大程度上诉说着体育教学的本质。二是体育教学思想间的结构何以建立。对于这一问题,不少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论断。喻坚教授认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结构的建立要以健康第一为中心,其他教学思想是对于健康的辅助。陈琦教授则认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最本质的诉求应该设定于时间的长效机理方面,终身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才是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最根本的立足点。另外,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还有学者认为快乐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才是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面对上述似乎不可调和的理念矛盾,我国学校体育界仁人志士为解决这一问题殚精竭虑,始终没有放弃探索的使命。可是,现实告诉我们,这一问题的解决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赞成所赞成的和反对所反对的成为一种阵营的标榜,人们还在争论、褒贬之间游转。即使部分学者认为理念之间应该是博采众长、综合运用的,但是在实践中,这种思想如何履行始终缺乏应对的智慧和实施的技巧。另一方面,部分学者无原则地就上述问题提出调和论。之所以说是无原则的,是因为这一问题解决的起点不是以问题出发,而是以问题解决的某种思路出发,这种信念固执的做法无疑会翳障问题解决的客观性征。“我以为,我方认为”等的一系列辩解,不免会辜负了事实本身诉求的愿望,将事实引向理念或思想的狭隘表述路径,把追问的焦点集中在争论上,导演了诸多宿寄思想本身而非问题本身的不自省的荒唐。暂且不论学术界对于某个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不休的“有一定价值”、“还是有一定价值的”等等一系列的基于林总前提条件下给予的辩护,单就基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之间间性考虑的结构建构而言,许多学者并没有真正地就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申诉见解的平台,他们并不了解指导思想之间其实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两种分途而治的图景。在理论上讲得通是需要设定情景和限制条件的,与在实践中可以实施是两个概念。我们理性工作的很大部分、也许是最大部分都在于分析我们已有的那些关于对象的概念。这一概念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尽管只不过是对在我们的概念中已经想到的东西加以澄清或阐明,但至少按其形式却如同新的洞见一样被欣赏,尽管按其质料或内容来说它们并未扩展这些概念,而只是说明了这些概念。以此判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确立更像是一项综合判断,在时间推移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于体育教学这一经验对象进行深切的诠释,给予体育教学或技能、或体质、或快乐、或健康等的经验判断。[2]事实也告诉我们,对于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研究,更多的时候是从这些剖面开始的,我们的精力被大部分用在方向预设的辩护与践行上,用肯定的证据来阐明诸如技能、体质、快乐、健康等的所以然的判定。应该清楚的是,对各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所指”的探秘,从而确定它们的“能指”范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每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都符合指导思想的限制条件,在构架上都“五脏俱全”,但是它们的辐射作用则各有所异,解释域面涵盖着体育教学方方面面的性向价值。[4]那么,每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从什么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剖析的呢,它们可以负载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见表2)?由表2我们可以清晰地确认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理论架构的基础、实施域面以及价值取向,它们之间是有分水岭的,这就可以十分明确各自所具备解决问题的角度划分,各有侧重成为我们考究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所要秉持的基本理念,从而避免出现站在某个立场上对于其他指导思想非难的指责;另一方面,这也为我们寻找体育教学指导思想间的接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便构建它们所组成的系统体系。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一种理念的综合,又是一种实践的分析。所谓综合是思想的截取,换句话说,它是与“主义”有关的,无论是哲学的范畴、社会学的范畴还是心理学的范畴,模糊这样的基点,就失去了使其规划效力发动起来的支点。所谓分析是一种实践对于理论的增添,在丰富性上将给予体育理念真实的支持,赋予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足以撬动体育教学实体的支点。总而言之,综合与分析在进入体育教学真实情景以后是处于未分化状态的,“丁是丁,卯是卯”地区分不仅是徒劳无功的,而且会造成理念与实践的分离,这不仅会耽误了体育教学的前程,更是一种方法论的二元论固执,是万万不可取的。

作者:李勋 蔡世昌 单位:衡水学院体育系

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模式 分析

一、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迅速普及推广,那么人们就越来越关注新课程基本理念深入课堂教学以发挥指导教学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影响体育教学过程的相关因素很多,仅仅提出理论指导而且比较概括和抽象的课程标准很难对体育教学过程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鉴于这种状况,就需要一个介于体育课程与教学间环节的体育教学模式。而且,从学科角度出发,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分析具有更加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理论

对研究对象本质的概括和内涵的界定是所有研究最基础的工作,而且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衍生物。所以我们进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时,要首先明确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和内涵。

(一)体育教学模式概念

目前,关于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说法不一,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

(1)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而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

(2)是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的设计和实施上。

(3)是蕴涵特定体育教学思想,针对特定体育教学目标,在特定教学环境下实现其特定功能的有效教学活动结构和框架。是以简化形式表达的体育教学思想理论和教学组织策略,是联系体育理论与体育教学实践的纽带。

(4)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体育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体育教学活动的范型,它以简化的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

(5)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中,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建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体育教学模式内涵与教学模式无本质差异,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体育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设计的稳定的教学活动程序,其是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纽带,是在教学单元和学时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得以具体体现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二)体育教学模式内涵

依据笔者对育教学模式的概念的理解,其具有以下内涵:

(1)是体育指导思想和价值观的外在外在体现

体育教学活动是人类根据自身需要而创造的特殊活动,人们在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中,在对体育的相关属性加以了解和接纳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体育的价位观。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观念习俗在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东西方的体育价值观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而言,东方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价值观侧重于人格的培养,而西方体育价值观重人体胜于重人格。

(2)是体育教学管理的直观形式

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管理中直观、具体、恒定的形式。将体育教学管理作为确立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加强包括全过程、全员在内的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并努力使其成为测定体育教学模式效益的重要参数。

三、湖南省高校体育常用教学模式及其分析

(一)湖南省高校体育常用教学模式

根据笔者的调查,目前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目标、组织形式、对象、内容选择,方法、条件上都有所不同,以下是其中关于四种教学模式的具体分析。

(1)传统型体育教学模式

此种教学模式以注重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技术以及技能全面发展来增强学生体质为教学思想;采取自然教学班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学大纲规定技能评定项目为教学内容。

在我国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此种教学模式历时最久而且发挥着主要作用。在过去,其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部分教学条件相对差的学校依然采用传统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对学生关于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扎实掌握以及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缺点是体育教师在课程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相对而言,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压抑。据笔者的调查,湖南省高校中有32所,约60%的院校依然采用此种体育教学模式,比如:湖南师范大学。

(2)选修课体育教学模式

此体育教学模式以对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思想;通过体育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增强学生体质,身心得以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二年级中作为选项课是其组织形式;从学生对体育运动、健身、娱乐、休闲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学教学内容多而广。

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以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要求为基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而教师做到主导性、辅导性并重,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在体育运动、健身、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缺点是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就笔者的调查来看,湖南省高校中约4%院校采用了选项课型教学模式,比如:

湖南农业大学、怀化师专等,这就为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价值的参考。

(3)专业型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从学生未来可能面对的职业出发,根据其特点和要求的职业技能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设置和选择上注重其专业性,与职业相关的内容是必学项目,比如:擒拿、格斗、搏击、太极等;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具备相关职业技能为目的。从笔者的调查来看,

特殊性质的院校,如: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院等越占高校总数的7%。

(4)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其以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身体育习惯的养成为教学思想;以一年级是基础课,二年级是教学俱乐部为组织形式;在教学内容上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加以充分考虑。其优点是使生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满足,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主动体育与被动体育的矛盾,培养其自觉锻炼的习惯。但其对教学条件和环境的要求相当高,而且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他们是俱乐部的管理者、教练和辅导员,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据笔者的调查,湖南省高校中约3.5%的高校采用此模式,比如:湖南大学和湖南财经学院实行的就是基础课一俱乐部型模式教学。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上的俱乐部模式。

(二)湖南省高校体育常用教学模式分析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概念的理解和湖南省高校常用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基于高校体育课程的多元化需求和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教学策略。那么,高校体育的竞技运动教育课程可以采用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当前比较流行的快乐体育教学模式适用于运动参与教育和体育文化建设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健康教育课程、社会化教育课程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湖南省高校体育可以采用体验式、俱乐部型和快乐体育三种教学模式来满足课程和教学的需要。

高校体育采用体验式、俱乐部型和快乐体育三种模式是对高校体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高校体育系统更加科学、合理和有序。这种模式突出“健康第一”的主题,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体育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的意识,结合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身心各个方面和社会适应力等综合素质。

湖南省高校要给予大学生体能、健康、娱乐、竞技、心理卫生和社会生存技能教育等全方位的体育就必须采用必将成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的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研究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09C693)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高校有效体育教学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有效体育教学的概念及内涵,并简要分析了有效体育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要素,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针对高校有效体育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即: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三点,希望能够对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能够有所助益。

关键词 有效教学 高校体育 概念内涵 对策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要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确保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为了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体育任课教师就必须在遵循高校体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有效体育教学,以期通过有效体育教学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文就针对高校有效体育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有效体育教学的概念及内涵

有效体育教学实际上指的是体育任课教师在遵循体育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激发、维护、促进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在保持教学效率的前提查下,有效的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取得预期的教学效益的教学方式。

具体来说,有效体育教学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其中,有效果指的是通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了相应的进步和发展,例如: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的提高、体能水平的提高或者是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发展等等。由此可知,学生是否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获得了进步和发展是衡量体育教学是否有效果的重要标准;其次,有效率。有效率则指的是单位体育教学投入所能够获得的较多的教学产出。最后,有效益。有效益指的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在实现体育教学价值的同时,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且所得到的教学成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的能够相吻合。除此之外,有效益的侧重点还在于好的、积极的学习结果,也就是说学生通过体育学习活动所获得的良性收益。

二、有关高校有效体育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一)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制定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对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进行优化的首要步骤,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步骤。体育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否、科学与否,会对能否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所规定的要求和标准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并进而对教学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而要确保体育教学目标的明确、科学,则主要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所确定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要能够体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并且还要能够体现出体育教学活动的特点,体现体育教学与其他科目教学的不同之处;其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确保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可评价性;最后,所设置的体育教学目标应简单明了、清楚明晰,既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要有利于任课教师的掌握,切忌含糊其辞,词不达意。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素材

合理的教学素材,是实施高校有效体育教学的保障。要保证所选择的教学素材能够满足高校有效体育教学的需求,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首先,在开展高校有效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所有有助于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且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获得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选作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素材。体育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素材组织和选择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不要单纯的以个人的兴趣为准,而应注意考虑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和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养成、体育素养的提升等多个方面,并据此对教学内容进行竞选、改造和创新。

其次,在开展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组织合理的教学素材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还应注意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科学引入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通过新项目和特色项目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发扬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底蕴,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成效。

(三)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是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在个好、体能基础、技能水平以及理论知识等多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初始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基础知识、体育技术、体育技能的认识情况,以及对体育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等等;其次,全面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初始情感特征,也就是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体育学习态度、体育学习兴趣以及对于体育教学和体育任课教师的态度等等。

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够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够高校有效体育教学的开展做好应有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陈国平,魏为燚.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N].中国教师报.2006(B01).

[2]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4).

篇6

体育教学是学校全部教学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指导下,按照体育教学计划、要求及内容,反复进行身体练习,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认识能力,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借助于教师的示范和讲解,通过自身的感受,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等思维形式,认识了技术动作的本质和规律,建立起技术动作的概念,但这也并不等于教学过程的结束,还需要把它付诸于实践,也就是要在已形成“概念”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实践练习,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并运用这些技能、技巧锻炼身体。为此,在深化学校体育过程中,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我认为一般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 感知教材,形成动作表象

动作表象是指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这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第一步。这一阶段使学习对象形成表象,为进一步建立动作概念打基础。教学一个新动作时,必须熟悉学生是否具备必要的感性知识,开始时要领先教师正确的动作表象。为此,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必须把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为使示范动作的效果更好,要指导学生对感知对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先认识动作的整体和轮廓,然后观察动作的各个阶段和细节,最后观察动作各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总之,动作表象是形成动作要领的基础,动作表象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充实,使动作表象逐步概括化,再经过一系列的抽象思维活动,即转化为概念。

2 理解教材,形成动作概念

在学生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对感知的教材加以概括,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这就是对教材的理解。动作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抽象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思维形式。

比较的方法是体育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便于使学生认识对象的异同点,从中区别出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来,以便使学生在掌握动作规律时透过现象的东西,而抓住本质的特征。比如,教学挺身式跳远时,引导学生和以学过的蹲踞式跳远相比,启发学生提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比较中得出挺身式跳远的要领,区别与蹲踞式跳远的主要特征是完成腾空步后下放摆动腿形成挺身姿势。

形成动作概念还需要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分析是要学生把学习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分别研究其每一部分的特征,并区分哪些是本质特征,哪些是非本质特征,综合是要学生把学习的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来研究。譬如,要使学生形成跳远运动的要领就要分析跳远各技术环节的特点,分析出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技术环节各自的特殊性。分析和综合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形成动作概念。

归纳和演绎也是形成动作概念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是从许多个别现象中对一系列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之后,找出其共同的、本质的要素,排除其本质的要素,从而概括出事物的一般性的要领或原理。演绎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是从已确立的原理和规律出发,研究与之相应的具体事实,从而推出个别思维的结论。比如,在铅球教学中,通过原地侧向推铅球比原地正面推铅球推的远,滑步推铅球还比原地推的远的许多个别事例,说明加长工作距离,有利于做功,有利于推铅球的成绩。从而推理得出,超越器械动作是最后用力推球前的准备动作,这是用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得出的结论等。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演绎等思维过程,经常是相互渗透,构成一个复杂的抽象思维过程。教学时,要结合实际,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理解教材,形成动作概念。

3 反复练习,形成动作技能

在体育教学中,形成动作表现和动作要领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不等于教学的结束,体育教学的特点是知识和技能密切联系的。所以在形成学生动作表象和动作概念的基础上,指导反复练习,以形成动作技能,是体育过程中又一个重要方面。

篇7

【关键词】体育课程; 教学理念; 内涵【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90-02

体育学界对教育整体的改革动向关注有加。大至意识形态,中至价值理念,小至模式方法,教育范畴中有什么,体育理念中就有什么。如教育层面上有健康第一、终身教育和情感教学,体育层面上就会跟着出现体育与健康、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等。客观上,体育是教育整体的一部分,部分与整体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从系统论的角度上说,要素应接受系统的律令。主观上,就体育教学的理论建构而言,在原理或方法的层面上,的确与其它各学科有许多共通或相似之处。

然而,在理论界,由于缺乏对教育规律作认知上的转换,往往在没有找到体育教学领域殊之解的情况下,用一般规律替代特殊规律,用大概念套小概念。在实践界,由于思维上的因果论或单一线性,以及操作上从众行为,使“体质论”、“全面说”、“快乐风”、“终身观”、“健康论”,不经意间就流行一时。时至今日,“说课风”已席卷到乡镇中小学,选项热已波及高中等校园。勿庸置疑,这是理论繁荣与实践进步的一个标志。不过,对一阵阵的热潮作历史的冷静的思考,我们不难想见,许多“说法”经不起推敲,很多“做法”经不起检验。因此,需要对当今流行的体育教学理念作不断的追问,以期梳理困顿,解开迷团,使体育教学的改革走向深入。

1体育素养是素质教育的特殊解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它的真义在于:(1)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全体性);(2)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全面性);(3)主张合理的个性发展(主体性);(4)保证人最基本的身心质量(基础性)。依照素质教育的实质与社会对国民的素质要求,在体育学科中可解读为:身体素质+深层素质的可能领域=体育素养。

如果对素质教育的指令,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仅仅解读为发展身体素质,以为体育课就是锻炼课,那么,就违背了主体性与全面性;如果以人格、道德、角色等深层素质作为体育课追求的主要目标,那么,就背离了基础性。因此,只有用“体育素养”才能反映素质教育思想的真实内涵。体育素养除了能涵盖身体素质(体能),同时还兼容了技能,以及健身、强身与养生的志趣和能力。我认为,任何一种素质,总是以外显为能力的方式被人们所感知,素质教育的理念,可以通过能力的框定及其培养得以贯彻。体育素养作为素质教育思想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的特殊解,这是理论上的一种创新。这种创新能拓宽人们的视野,认清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这是因为:(1)体育课程内容的主体是运动动作,学生学习的是身体练习,发展体能和技能,是应该的和必须的;(2)体育教学的社会学特点是学生不会成为“孤独的个体”,体育课堂的“社会场力”可以发展学生角色素质;(3)体育教学组织中的“竞赛性事件”,能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体验理想的道德生活——分享与共承,完成人格与道德品性的提升。

2“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的第一原则

众所周知,个体与群体的健康状况,与先天的生物性遗传、后天的居住环境(天然与人造)、医疗保健设施等客观条件相联,更与主要的饮食营养、作息习惯、工作性质、休闲内容等生活方式相关。健康的概念,是一个不断生成与发展的概念,除了只指身体上的良好状态,还指心理社会方面的完善圆满。也就是说,健康的内涵不断地在扩大,它的外延就越来越小,以至于现代社会的大多数人都处在亚健康与不健康状态之中。“健康第一”,作为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政治导向,不单是指学校体育,而是意味着对整个教育工作的价值追求。一个个体的健康事牵众因,一个群体的健康更有赖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体育活动健身、娱乐、社交功能,仅仅是影响健康诸多因子中的一个小指标,只不过这一指标,对高营养、低体力的阶层来说,对有过剩精力的青少年和病愈康复中的人群来说,才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因它的可操作性,为健康事业实现其中的那份贡献率。作为体育界的同仁,我们不能高估这份贡献率,而把健身功能作为体育课程与教学其存在的唯一理由。

2.1竞技运动作为体育文化的主流,同时也作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如果无视它的精神陶冶价值,而把它仅仅是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作为健康的工具,那么,我们至少要付出以下代价:(1)体育教学无力担纲竞技文化传承的任务;(2)体育教学失去重大的育人功能;(3)体育教学了将来公民体育生活方式的繁荣。

2.2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子系统。如果我们把对教育系统的普适价值(健康促进),作为体育系统价值追求的全部,就是“大盖帽”套在“小脑袋”上,就会遮住体育人的“眼睛”,就是母系统的大概念压在子系统的小概念上,让子系统无力承受并失去自身的主体个性,从而会失去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特殊性与本体价值。所以体育课程与教学,只是体育谋求健身育心绩效的一项奠基工程,而不是“健康”大厦的本身。

2.3“健康第一”理念在体育教学中,只能作为其中的一项教学原则,而不是教学的目标。体育教学只有与课外及校外的体育锻炼、业余竞赛相结合,才能有这份贡献的合成。体育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教师传授体育文化,学生学习体育内容,理解“健身原理”,体验“运动精神”,而“健康”只是它的衍生功能与累积效应。所以“健康第一”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健康。为了真正实现“健康第一”,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技术教学,为“技术健身”奠基。而技术只不过是一套提高技能的身体练习或动作方式,这一动作方式对运动项目而言是最合理与科学的,学习(练习)这一“身体动作”,有助于学生对项目本身的欣赏;建构多套“动作方式”,在健康动机的驱动下,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健身样式;另外,学生只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才能受运动项目的吸引,完成娱乐、社交、自我实现的期待。我们不能认为一讲运动技术,就将其认作为“竞技化、成人化”,运动技术本身没罪,问题在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水平和教学评价;在于学生对体育课认知上的偏差,在于学术界对竞技、体育等术语不对等指谓的误解。试想,如果打网球时捡球比击球的时间长,打篮球接球如抓鱼,打乒乓球每打必输,那么谁还会对其情有独钟,与其终身为伴呢?

2.4把体育教学作为是体质教育或健身活动,是认知的狭窄;把体育课上成锻炼课是操作上的“工具理性”。把体育从“工具”皈依为“玩具”,珍视它的本原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当今有识之士内心的呼唤。如果把“体育”放在一个人生活方式的图式中,放在小康社会的社区时空中,那么,就比较容易对当今的国家体育课标与教学理念有更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对“体育教学”就会有合理的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定位平衡。在“健康”观念的关照下,千万不要忘记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定性,失去自我而“舍本求末”。

体育教学只有不违背健康原则,注重足下的使命,才能为“健康第一”的终极关怀找到助力的支点。

3 “终身体育能力”不等于“终身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成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机会的实践过程。王则珊教授曾专门著书立说,并以它使名;毛振明博士竭力推崇日本的“终身体育”思潮——生涯体育;陈琦博士用它作为学位论文的立论。在体育学术界,“终身体育”的思潮已翻滚了十余年。而今,“终身体育”对业内人士而言,像是一个不证自明的概念,并从终生终身体育的主要方面“一辈子从事体育锻炼”作为当然的隐喻,以至于在界定体育人口当中,在为“选项课”立论当中,在体育教学目标确立为“兴趣、能力、习惯”当中,无不受这种隐喻的影响。它业已成为一种被人们所习惯了的思维定势:(1)只有身体锻炼才能增进健康,只有健身练习,才是体育活动,才算“体育人口”;(2)兴趣选项,以项分班,发展技能,终身受益;(3)体育课程与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关键一环,是社会体育的奠基。

3.1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指导教育资源作时空构建的国家战略体系,使个性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分享教育资源,实现终身学习。然而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设置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运动认知能力,感受快乐、健康、幸福的生活,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选择一两项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作为体育课的“学科内容”,一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二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水平,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终身从事这一两项活动,实现“终身锻炼”。简言之,兴趣选项练就技能终身锻炼终身体育。

应该说,体育课程与教学,以学生的终身体育活动、发展社会的体育人口,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许多学者及选项课的践行者,没有考虑到终身体育锻炼的一系列制约因素:(1)对项目的兴趣会随人的年龄变化而发生转移;(2)个体的体育行为,需要活动的伙伴,也受制于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和相关的气候条件;(3)需要余暇时间、场地器材支撑,以及一定薪水收入为准。

因此,学生时代的兴趣选项,就指望它演变为终身体育行为的习惯,也仅仅是一厢情愿的希望而已,这是其一。

3.2终身体育所指涉的应该是政府与社会为全民参与体育活动而提供教育和条件的总称,就如“终身教育”提供英特网及教育资源一样。终身体育不能与个体的终身体育锻炼混为一谈,因为一个人能否成为“体育人口”(现行标准是每周期3次、每次半小时、中等强度),要看社会是否已形成了一个“体育化社会”,其道理就像“没有社会学习化的需要,就没有终身教育的呼唤”一样。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大众体育为何蓬勃方兴未艾,主要缘由有二:一为有崇尚运动的传统;二为文明病求助于“sport for all”。物质文明带来了“高营养与低体力”的生活悖论,需要体育活动替代体力性不足,以控制摄入与消耗的平衡。在我国,以农民居多的人口特征中,将来的劳动者大多数还要处在低营养摄入与强体力支出的生活状态中,体育活动作为体力性活动不足的补偿,这一前提不存在,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此可见,当下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把“终身体育锻炼”作为终身体育能力的义指,其现实可能性和教学有效性,就值得拷问。

3.3把终身体育能力简化为终身体育锻炼,就会使体育教学的两大主体功能缺失,即运动欣赏和参与体验。其实,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中,“竞技赛况”是体育教育资源的主体内容,事实上有为数不少的社会成员,通过媒体接受体育教育,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消遣与养生。把运动欣赏和参与体验排除在“体育人口”之外,是有欠公允的,更何况对非白领阶层来说,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的“锻炼”,可能是最必要与最需要的。这样看来,选项课的初衷,是期待它的社会后效应,然而,因欣赏与体验的限定,不是因果断裂,就是事与愿违。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程与教学中,把“终身体育能力”拓宽为运动欣赏力、健身评价力、运动参与力,会有利于它的普适性。这种普适性的提高,更有利于体现体育的终极关怀——身、心、社三维的健康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实现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因为在欣赏、参与、健身之间,三者是彼此互动和相得益彰的。

参考文献

[1]《教育理念的革命》 刘良慧、张先华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体育教学论》 夏思永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教学论》 李秉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

[4]《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裴娣娜主编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篇8

摘 要 本文从教育生态的视角切入,针对现阶段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的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教育生态视角下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中现存的问题和相对应的发展策略,希望对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生态

随着教育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教育生态学这门交叉学科也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了学校教育的理论基石之一,对包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开展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从生态理念出发,以整体论和全面系统的观点来审视和反思所组织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有效的深化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育的科学化发展。鉴于此,本文就从教育生态的视角出发,对现阶段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

要理清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内涵,首先要明确教育生态环境的概念。教育生态环境,简单而言,实际上指的就是以教育为中心、在教育的产生、存在以及发展过程中,发挥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是教育生态环境的下位概念,是包含在教育生态环境这个大的系统的之中的子系统。所以,体育教育的生态环境同样也是在这个多元环境体系之内的,要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要针对体育教育生态环境体系中的因素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虑,并在此基础之上,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贯彻落实合理有效的策略,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因此,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指的就是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系统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情境、组织与协调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诸多内外因素,并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学习置于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之中,运用教育生态学中的均衡理论、协同学理论等来指导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推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教育生态视角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现存的问题

首先,体育课程理念不符合生态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现阶段我国多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都是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虽然说,上述的体育课程理念突出了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可和强调了人的因素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是却无法实现“人―教育―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而这显然是不符合教育生态理念的基本要求的,也不利于生态化体育课程理念的形成和生态化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以至于成为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生态化体育教学的障碍性因素之一。

其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针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专门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然而,综观现阶段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却可以发现,很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工作都比较滞后,不但没有因地制宜的充分发挥区域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势和地域特色,而且远远没有实现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教育生态化之间的有机结合,并没有将教育生态的理念的融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环节之中,并因此影响到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效开展。

最后,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滞后。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现阶段在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体育文化的发展却存在明显滞后的问题,丰富多彩的、内生性的校园体育文化并没有形成,从而使得学校生态化的体育教学失去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影响了生态化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教育生态视角下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策略

首先,针对课程理念层面的问题,要树立生态化的体育课程理念。要确保我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发展,实现“人―教育―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树立生态化的体育课程理念,以生态化的体育课程理念来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要树立生态化的体育课程理念,一方面学校要有意识、有计划的逐步构建生态化的教育制度,通过理念制度化的方式来影响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培训、学习等多种方式,转变学校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让教育生态的理念真正为体育任课教师所接受和认可。

其次,针对课程资源开发层面的问题,一是要注意创新生态体育教材,改善学校的生态体育资源;二是,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对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例如,在已有的生态化体育教学内容中引入民族文化元素或者是引入当地的特色体育项目等等,在体现生态特色的同时,充分彰显体育课程开发的地域特色;三是,要注意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来构建高校生态体育课程资源库,以此来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便利。

最后,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层面的问题,一定要注意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塑造。不但要注意经常性的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向在校学生传播积极健康的体育精神和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经常性的组织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以此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塑造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的生态化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健康理念;体育教学;初中学生;作用

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及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结合初中生体质现状下降的现状,通过调查、访谈和实际教学,笔者认为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重技能、轻健康理念的现状。这种沿袭传统模式的体育教学已阻碍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项目标的实现,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生的生长发育。学者们对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内容、方法的探索,而对健康理念在维持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不多。本研究在意识能动性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健康理念与健康水平、体育教学与健康水平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健康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促进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发展,实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基本目标。

1.健康理念的基本内涵

对于健康的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描述。20世纪世界卫生组织曾就对“健康”的概念作了如下定义,即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圆满状态,以及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该定义不仅丰富了生物医学模式下的健康观,同时也预示着人类健康的维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因此,就健康的内涵来说,生理上的圆满是基础,但不是唯一维持健康的因素。笔者通过调查分析,有一部分初中生是属于亚健康人群,那么如何看待初中生亚健康群体,这样一个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学生群又该如何摆脱亚健康状态而走进健康的行列,其关键是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健康理念不同于健康的概念:第一,健康的概念是σ桓龈鞣矫娑纪旰玫娜说淖刺描述,有其定量和定性的标准,属于客观范畴;而健康理念则是一个人对健康概念的认识,这其中包含对健康标准的灵活运用及自身对健康状态向往和追求的程度,多属于主观范畴。第二,健康的概念和一个人实际的健康状态并无必然联系,即熟记和理解健康的概念并不一定能获得健康的结果;而健康理念一旦形成,就必然会推动个体去追求或实施健康的行为,并在此过程中,个体也就有可能极力避免各种危害健康的因素,因此获得健康的增进是必然的。

2.健康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促进体育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健康理念是初中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离开了“健康第一”,其他一切锻炼都是伪科学,都是经不起考验的。对于体育教师而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理念,但如何真正地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去,并保证学生健康地锻炼、学习,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充电”。在备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性别、年龄、运动能力、健康状态等各项指标,进行分组、分层,遵循学生运动时机能变化和运动技能掌握的学习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特别值得需要考虑的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提前做好预案,教学中及时采取必要的保护、帮助等方法,使每一位学生达到适合自身的运动量,保证教学目标在健康、安全、科学的锻炼中实现。近几年,一到秋冬季节,全国大范围的地区就会出现雾霾天气,体育老师必须科学地认识它,并引起高度的重视,要及时了解当天的天气状况,安排好教学内容、运动量,若雾霾严重,要果断地暂停大课间活动、体育课等一切室外的活动,确保学生健康地运动、运动的健康。

(2)健康理念对于学生而言,是促进学生自身健康水平的根本保证。学生要不断地学习科学的练习方法,并把学到的健康理念指导自身或是他人,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挑战自我的运动能力,在锻炼过程中,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规律,逐步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在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同样要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并且在锻炼中获得关于运动对于健康促进的各种作用以及合理、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方法,进而在理论的基础上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随着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康理念思想也深入师生的心里,并被有效地落实到日常的教与学中。对于体育教师而言,健康理念促使体育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保证了教学目标在健康、安全、快乐中实现。对于学生而言,健康理念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位学生的大脑里,大脑里储存了大量有效的健康理念,使其通过教师科学合理的安排,结合自身的锻炼,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从而切实有效地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更重要地是促进了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梅新,侯建国.体质与健康关系的文化哲学思考[J]农垦医学,2003(2).

篇10

关键词: 回归生活 初中体育 教学策略

1.回归生活与回归生活的教学

1.1回归生活与回归生活的教学的概念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体育实践。”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我们应当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架起生活与体育学习的桥梁,让体育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这样才能让体育教学充满活力和希望。回归生活成为教学的重点,回归生活教学就是具有生活性质的教学,让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2回归生活教学的理论基础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教学活动回归生活成为教育教学活动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成为教育教学活动改革过程中探讨的热点,其理论基础非常坚实。例如,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说,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生活教育观”,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宵”说,胡塞尔提出的“生活哲学”,等等。回归生活教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主要是有意义学习说和建构主义理论。

其中,有意义学习说核心观点: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相反,如果学习者并未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则是一种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学习者自身因素等。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三观,即知识观、学习观和学生观。其中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而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2.初中体育教学与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2.1教育教学活动与生活相脱离

一方面,初中体育教学选用的教材,依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及规律,过于强调学科的内在联系及逻辑结构,难、繁、偏、旧,学术味很浓而与学生的生活脱离很远。另一方面,教师的教仅仅是摘选某些章节知识,要求学生知道一些体育知识、会做一些体育动作,而这个教与学的过程是依“认知―应用”的步骤进行的,教师反复地教与学生反复地练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再到练习的循环中进行的。例如,为避免敏感话题,教师在教学中不会开展共同学习“学生身心发展”的章节,常常让学生自学或不学。

2.2教学教学活动不能均衡个体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

教学教学活动不能均衡个体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主要体现在,教师误解性地开展回归生活的教学,教学活动更重视个体经验、生活经验,而忽视社会经验。例如,教师在教学中会列举一些学生日常锻炼的动作,很少涉及运动员在日常训练中的经典动作。

2.3教学教学活动不能均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教学教学活动不能均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主要体现在,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例如,初中体育教学需要让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引导学生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习间接经验,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两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3. 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策略

3.1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坚持六大原则

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坚持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体育味”性原则等六项基本原则。

3.2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创设具有生活性质的教学情境

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创设具有生活性质的教学情境。第一,利用生活中的现象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第二,开展体育锻炼的综合实践活动。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项目竞赛。

3.3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开发生活中的基本教学资源

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开发生活中的基本教学资源,形成教学资源体系。主要包括家庭生活资源、校园资源、社会资源三个方面的资源。

3.4基于回归生活的初中体育教学需形成涵盖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型

形成涵盖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型,具体为:第一,选择典型的案例或问题设置教学导入与教学引导;第二,引入多形式的教学模式;第三,将体育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之中;第四,开展课堂练习的活动,变换教师所讲知识的应用形式。

参考文献:

[1]温小军.学生生活经验概念的必要澄清[J].当代教学科学,2012,(8).

[2]潘艳.论教学对生活的背离和回归[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谌安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J]广两社会科学,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