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分析
研究性学习这个概念起源与20世纪60年代,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发现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生个体独立研究的形式,二是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三是集体共同研究的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及其目的、时间以及其它资源来选择。
1.1 集体研究
集体研究主要是以班为单位进行研究。这种形式的优点是能集思广义,时间与空间集中。缺点来自思维敏捷、成绩优秀的学生的表现对其它同学造成的消极影响。这些影响表现为:第一,表现突出的学生的敏锐反应,会给其它同学造成压力,降低研究的热情和思考的积极性。第二,反应敏捷的学生的意见会干扰或引导其它同学的思路,破坏他们思维的自由。第三,集体研究参与者众多,教师难以照顾和监控每一个学生。第四,这种形式调控难度较大。集体研究的形式,比较适合这样几种情况:第一是课题难度较小,开放性强。第二,课题难度较大,需要教师较多的启发引导。第三,在开始把研究性学习运用到数学教学当中时,为了介绍、示范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与步骤,也适合运用集体研究的形式。
1.2 小组合作研究
小组合作研究形式是指把学生分成研究小组(或者叫项目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研究小组一般由三到五人组成,人数要根据具体课题的需要来确定。研究小组通常由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研究小组(项目小组)主要根据研究课题(研究项目)组建,对于不同的研究课题,小组成员不必相同。
小组合作研究形式的优点主要有:第一,较集体研究有更高的参与度与满意度。第二,减弱了尖子学生对其它学生思路的干扰和引导。第三,机动灵活、适应强。第四,有利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小组合作研究形式的缺点主要有:第一,也可能会出现“中心化”和“学生权威”阻碍每个小组成员的自由思考。第二,也可能存在滥竽充数的现象。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适宜面广,各小组的研究课题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是较大的课题,也可以是较小的课题。这种形式是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
1.3 个体独立研究
个体独立研究的形式就是单个学生独立完成研究的形式。这种形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学生参与度最高。第二,研究的自由度高,思路不受干扰。这种形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缺点:第一,不利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师宏观监控和指导的难度大。第三,学生水平不一,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比较理想的收获。第四,靠个人的智慧,研究的困难较大,会影响对问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个体独立研究形式适宜于在集体研究中,对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角度或子问题。
2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本人、研究小组和指导教师,如果研究课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或者专业性,则还需要领导或专家参与评价。个人自评主要评价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的完成情况,获得的知识、策略、技能与感受;小组自评的内容主要是课题的研究程度,课题的意义,研究结果的推广与应用价值,研究策略的应用,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研究的心得。小组互评的内容主要是在交流之后,发表对别的小组的研究成果的看法,以及研究过程的纪律、组织等方面的看法。教师的评价涉及的内容最多,既要包括个体的突出表现,又要进行课题组的研究过程比较,还要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领导和专家的评价,则主要是评价课题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领导和专家的评价,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研究的热情。
2.2 评价目标的发展性与鼓励性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更有进步。研究性学习也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在评价时要以个人的发展性评价为主,不管进行地是独立研究还是合作研究,都要对个体的特殊贡献和收获给予评价,包括个人研究成果对小组的贡献,个人研究成果对个人的价值,获得了哪些体验取得了哪些进步等。评价要强调从研究中“获得了什么”,而不是“做出了什么”。让个体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帮助不自信的人树立信心,让自信的人更自信。
2.3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具有多样性,因而其评价内容也应很广泛很全面,知识的获得或应用、策略方法的运用、研究的效率、研究的组织、分工与合作、情感体验、研究结果的推广与应用价值、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交流的质量等,都应成为评价的内容。相比而言,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更强调研究的结果,研究性学习活动更强调过程,当然,只是有所侧重,而不能偏袒某一方面。
3 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物理环境的一个作用是提供学习的物理条件,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营造一种氛围,在学生心中激发出一种有利于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绪。
教师应注意营造课堂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在创设物理环境方面,教师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配合研究的需要,把桌椅摆放成研究讨论的形式;对黑板以及墙壁做些布置;在教室模拟或重演研究课题的背景;利用多媒体播放诸如课题的背景、科研工作者埋头研究之类的录相。研究性学习的进行需要一种平等、积极、合作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培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民主的道德品质,这些品质的形成又为研究性学习准备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教师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有助于良好心理环境的形成:首先,教师自己要轻松,要能看到工作的乐趣,喜欢所做的事情;其次,教师要强调积极的方面,不苛求完美;第三,对学生所做的限制前后一致,强调纪律但不使学生意志消沉,鼓励学生冒险;第四,教师要有幽默感;第五,尽可能私下里处理违纪问题,能谅解学生的过错,不因学生的过去而对他有成见;第六,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坏学生或笨学生;第七,对所做的事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永不放弃;第八,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坦白自己不会的地方,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
参考文献:
篇2
1研究性学习的误区
“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高中物理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地应用.该研究方式注重研究问题的方法,关注学生对问题猜想、实验设计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一节课就是一个“研究课题”,那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有什么误区呢?
1.1过于注重方法论,缺乏对学生本体的思考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研究的课题”是统一设置的,学生没有选择.学生在研究课题上都没有选择,自主更是无从谈起.另一个方面,学生的能力存在着差异,有些内容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探究的,也就是课题探究与学生的原有认知无法构成正向的联系,无从着手,或是在原有的经验水平上徘徊,无法实现创生与开发,最终还是回到了课程知识的传递.
1.2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适合“研究”
高中物理教材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同时知识内容较为抽象,研究性学习并非适合教材中所有的章节进行教学,比如“电场线”、“磁感线”如何形象地表示电场和磁场,这些知识内容有很多“约定”的东西,如果放手让学生研究,学生可以“看到”形态,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很难理解形态的意义,更不要谈电场、磁场的方向如何表示,对于这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需要老师讲授的知识,让学生研究是不合适的.
1.3过于注重形式,为“研究”而“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地推进,“研究性学习”方式被广泛地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都要想方法进行“研究”.在教学设计中难免每节课都想着研究,对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能够很容易掌握或者已经掌握的,教师为了体现研究性学习而设计出问题进行研究,无法提升学生能力.
1.4缺乏对“本质”的理解
我们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有没有思考如下几点:
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
提出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是什么?
我们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标准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是注重研究过程的学习,研究未必能够得到结果,而更多地注重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的方法,但是当前的高中物理考查方式不仅仅注重结果,还关注知识的应用,所以“研究性学习”并不是适合当前的高中阶段学习所有内容,也不适合所有学生.
2研究性学习改进策略
2.1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多种研究方案供学生选择
“选择”是自主性发挥的第一个要素,对于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的知识内容,在课堂组织时,我们要有课前诊断的过程,发现学生的思维基点,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设计出多种学习方案供学生学习,比如,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笔者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2.2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整合
学习方式的核心是如何加工和处理信息,为此给学生提供足量的信息是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前提.笔者认为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大的背景下,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日异月新,我们应该改变我们当前的教学观,科学地选择多元化教学手段来丰富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借助于网络交互功能,研究性学习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翻转的课堂形式来组织,提高教学的“实时性”、“个体性”,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和学生的思维需要定制适合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方案,与学生个体互动.笔者认为在设计问题时要具有选择性,在学生无法进行探究时,或是不适合实验探究时,可以借助于技术进行仿真模拟,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提高我们高中物理教学的层次,打造个性化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认知更好、更深层次发展.
2.3注重情感教学目标的渗透
篇3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计算机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是网络支持下的研究性学习,是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异步性、交互性、信息量大等优势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真正实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们可能这样定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指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主动探究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
1.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有理论―实践模式、问题探讨模式、课题研究模式三种。本文要讨论的是课题研究模式,即选择一个课题,然后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模式五个阶段:产生问题、确定问题、展开研究、分析讨论、成果汇报。每个阶段都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而且在分析讨论中可能会形成新的问题分支,或需要更充分的信息支持,因此学习可能要转到新的分析研究中。所以这五个阶段相互推进、相互融合,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评价贯穿着五个阶段的始终。
2.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
在对研究性学习一般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在该方案中我们着重展示网络在研究性学习各个阶段中的作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真实的网络环境;体现了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新变化―师生活动的频繁和师生互动的增强。
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阶段划分
1.产生问题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引导学生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产生有意义的论题,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真实情境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感兴趣的项目,使解决问题的需要成为学生的内在动机。
教师的主要活动是围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展开。要为学生提拱一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心得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为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知识,让学生对其有个大致的了解;要为学生提供课题预备知识,让学生对将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所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一些所必需的计算机知识和获取信息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浏览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通过网络交流研究性学习的心得,进一步深化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搜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资料和该学科的相关资料,经过整理写出对资料的简单介绍,上传到服务器的指定位置。
2.确定问题
经过问题产生阶段,学生会产生一些疑难问题,诸如自己的观点缺乏论据、不知如何解决问题、对课题感兴趣却无从下手等。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利用这种学生求知的内需,将个人问题转化为群体问题,发动群体智慧,帮助学生立题研究。
教师的主要活动围绕提供支持背景资料、组织讨论、帮助形成研究主题展开。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设计课题,推荐合作伙伴,形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题。
学生的主要活动围绕提供网上资源情报,上传研究性学习方案展开。首先,学生查找并整理资料,确立完成课题应选择的方法、步骤,必要时求助合作伙伴的帮助,对课题的可操作性等做认真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然后将设计好的开题报告上传。
网络的作用主要是寻求专题资料、智慧资料、充分交流对话、上传课题方案,接受并参与开放评价活动等。
3.展开研究
学生经过立题之后,对于课题已作了细致的思考,这时可以运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分析资料,进行实践,并初步得出结论。由于每个学生思考的视角和感受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这就要求成员能在达成共识与尊重别人意见之间找到平衡,这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师的活动围绕跟踪活动进展、协调小组活动展开。首先,教师要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要设置必要的挑战和干扰,使研究性学习不断深入;另一方面,应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需求,适时给予帮助、引导,使学生建立自信心,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积极性。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整理信息的方法和学习活动日志的范例,指导及时记载研究情况。
学生的活动围绕搜集、分析网络资料,进行专项研究,提交活动日志展开。学生要将活动日志及时上传到服务器指定位置,并就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和学生在BBS中进行讨论。
该阶段网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上传活动日志并及时反馈信息、寻求智慧资源、解决个体困难、寻求公众帮助等,给学生提供一个协作学习的环境。
4.分析讨论
研究性学习需要充分的对话交流,因此要将研究的活动日志放置于公共社区予以分析和讨论,课题研究小组需要为自己的结论答辩。课题经过分析讨论后,可能使研究小组重新思索和审视自己的课题,从而转回到重新查找资料,寻找新的论据,修正结论和展开新的研究。尽管分析讨论有时不能马上产生最终结论,但这也是得出最后结论的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经过一次或几次反复讨论之后,他们就可以产生比较成熟的结论,并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的活动围绕采集疑难问题、提供指导意见、给予情感支持展开。教师要参加学生的讨论,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给学生提供帮助,同时还要很好地组织和控制讨论的顺利进行。学生的活动围绕小组协作学习展开。学生小组将各组的活动日志放到网上,将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困难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获得帮助,形成比较成熟的看法,同时将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与别人分享。
5.成果汇报
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与研究,学生得出了较成熟的结论,这时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发表研究的成果,要避免专断地替学生作决定。小组成员也可以在成果的同时,附上本组和本人在研究中的优秀思想、步骤、方法、心得。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成果的充分展示和鼓励,另一方面是供其他学生研究中参考。
教师的主要活动围绕组织成果展示、引导小组互评、促进成果推广展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结题报告的形式及其优缺点的介绍,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结题报告的制作及WEB的方法,并组织学生开展结题讨论和交流。
学生的主要活动围绕创作结题报告、上传研究性成果展示。学生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本组和本人在研究中的优秀思想、步骤、方法、心得以结题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浏览结题报告并发表评论。
网络的作用主要是成果的平台、交流沟通工具,为学生提供一个信息交流与的环境。
6.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状态和成果为事实依据,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作出价值判断和信息反馈,以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健康开展、研究性学习目的的真正全面实现的教学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特别强调过程性、真实性、灵活性、激励性和发展性。评价的内容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情况、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的方式主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三种。
在此课程方案中,主要用活动指数和研究指数来体现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五个方面内容。活动指数反映学生的努力程度,它的增长比较简单,就根据学生发言的次数和参加讨论的次数增加。研究指数反映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水平,主要由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质量、课程活动记录的质量、结题报告的质量等来决定。
篇4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篇章。在“纲要”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纲要”所提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一)知识探究性课题: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转贴于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二)知识综合性课题: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篇5
【关键词】探究 英语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15-02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往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它集中体现了“教育正逐步走向学习”这一新趋势,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势在必行。
1.教师失去权威和垄断
英语教师不再主宰学生的一切而是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对学生自由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以获取学生自己的结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都与学生是平等的,相互配合的,必须和学生一起精心设计任务,进行探究。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授扮演了课堂的主角,而在研究性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师生互动,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只有让学生自主学习,启发诱导他们,为学生搭建“发现”的平台,学生才有可能产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①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取;②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任务;③教学生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资源;④要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⑤让学生自行准备和设计一些语言材料用于课内的教学。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外界强迫下被动的学习,而是以教师的合作者身份进行自主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3.培养合作精神
为了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宜采用网络型交互式,即教师与每个学生、每个学生之间均有活动。
网络型交互式的形式可以让师生全方位地参与活动,整个课堂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寻求知识,共同发现规律和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伙伴关系。以课堂上的小组语言实践活动为例,讨论、辩论、相互问答、采访、角色扮演、模拟对话以及书面作业的批改,评议均需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来完成,最后达到小组资源的共享以及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研究性英语课堂学习中,学生之间的这种协同合作就是模仿真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言语技能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各尽所能。如在教北师大版Unit4 Lesson4 Virtual Tourism时,这本是一个精读课, 但是可以拓展为很好的写作课,因为文中有不少的介绍地点的词,短语和句式,如……is an attractive city located in/on ; have a popula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city go back to; sights; There are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worth visiting like…as well as…; have a warm climate…; There are many things to do in…, such as…所以在教授完教材后,可以进行探究式的写作训练。先布置给学生作业,给学生分成各个小组,通过“合作”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查阅资料,多种渠道搜集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信息,再通力合作,充当导游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准备的内容,然后进行二次分组活动,要求同学们转换角色,充当游客来咨询有关各地的参观事宜。这样,同学们既开拓了视野,又得到了写作与口语的训练,老师和同学之间还可在一起讨论、评论作品优缺点。这样,小组之内、小组之间一起研讨,纵横交流,不仅有利于合作,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能感受到学以致用。
篇6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案例学习
达尔文曾经说过,“一切知识中,唯有关于方法的知识最有价值”。就教学方法来说,流派纷呈,理念杂多。面对这肥沃的理论土壤,我们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在教育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让高师生全身心地沉浸在学习活动之中,理论与实际融合,形式与内容交汇,从运用与操作的层面上理解与吸纳教育学知识。
一、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让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内容之一,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课程的这一新变化,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挑战。不仅需要他们对实施新课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加以研究,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一个人的研究能力的形成既需要相关的知识,更离不开有指导的训练。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能力普遍较低,与师范院校不够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不无关系。教育学教学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掌握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正确的研究态度和研究能力。根据教育学教学时数少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设计一些研究主题,或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或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开展课题研究。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的课改,接触中小学教师并学习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经验,专题研究性学习使高师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实践,学生思维得到广泛的发展空间,学生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进行合作学习,让师范生的合作理念成为指导未来教学的思想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的成功不仅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而且需要个体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学生群体的竞争意识过强,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的现状。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既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求,是对传统教学的单一竞争格局或情境的一大变革。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个体提出问题,找出疑点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自由产生召集人、组长、记录员、以8人为一组,围成“o”型,成员主动亮出自己的疑点、问题,进行交流。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跃,精神饱满,心情舒畅,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勇于大胆创新,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同学们时而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时而“和平共处”、达成共识,待每个成员的疑点、问题都发表出来后,全组成员就疑点的多少,问题及策略的新颖性、科学性、具体性等条件,评选出该小组的三个最佳动脑奖,并说出评选的理由及提供的有效策略。此过程是学生披露灵性、展现个性的过程,一些深远广阔的珍贵思想由此而生,也是不同思想、观点相碰撞、撞击出五彩缤纷的“火花”的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结束后,每组自觉产生一位讲解员,作为本组代表,充任教师角色,面向教师与全体同学介绍本组的合作探究结果,可以是本组评选出的最佳问题或最有价值的疑点,也可以是受本组成员思路启发,经过本组成员共同研讨一致认同的观点,最后根据以上评选最佳动脑奖的标准,评选出两组最佳合作动脑小组。交流结束后,要求把个人、小组的有关材料一同交给老师,以便教师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每个小组的参与过程与努力程度。参与的过程、努力程度与评选的结果不仅与学生平时表现挂钩,而且把它作为评定期终成绩的重要依据。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精彩之处掌声不绝,疑惑之时双眉紧蹙,观点一致时频频点头,报以微笑。组与组之间既暗中相互较量又明里鼓励、欣赏,形成一种既合作交流又比赛竞争的良好氛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集体精神的显露,更是个体、集体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价值体现,是一个成就自我,帮助别人的过程。学生们交流的不仅仅是观点、看法,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系别、不同班级的同学交流了思想和感情,加深了彼此间的理解与友情,更深刻地体味出“同舟共济”的现实意义。[1]
三、运用自由演讲等形式,让师范生口头表达素质得到锻炼
教师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教师与其他科研人员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必须用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必备的条件。语言优美,饱含感情,语速适中,重点分明,抑扬顿挫,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不但可以实现知识教学目标,更有利于实现情感教学目标。为此,在教育学课堂上,每堂课前5分钟可让学生自愿或轮流到讲台开展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创造活动。其要求有三:(1)自由。形式不限,如可采用演讲、唱歌、朗诵、绘画、书法等形式,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可介绍影响自己最深的教育名著,可介绍健康向上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也可展示自己在板书和画简笔画等方面的才能,充分展现自身的特长、爱好。平时要求学生做有心人,有专业的敏感性,善于从报刊及文学作品中发现并摘抄有关教育方面的名言警句,尤其要关注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非教育家的教育观点,如爱因斯坦、托尔斯泰、贝多芬等,他们的见解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种形式既创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2)创造。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标新立异,展示自身的特长、爱好,充分体现个体的价值。这样可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特点,先找出自己的亮点,再按照周密的计划,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使自己的特长得到进一步发展。(3)限时。时间限于5分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表现自我,时间虽短,但在竞争的气氛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活动完毕,教师及时反馈,指出优缺点,学期末评出优秀范例。如有可能制成录像带放映出来,使学生在愉快的状态下取长补短。这样的活动,学生以自愿的心态投入,让学生在不经意打造的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从而真正掌握教育学理论,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教师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如组织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及绘画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
四、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让师范生通过实例尽快融入教育教学实践
教育学课程大体属于应用学科,本身来自于实践,所以具有采用案例教学的先天优势。一旦确定某项教育内容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便可以着手进行课程设计。第一步应确立教学目标,尽可能使目标表述为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第二步选择或组织案例,这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师范教育的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2](p.6)一个好的案例是能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一个好的案例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它是学术思绪驰骋的依据。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和教师更多的参与,这种参与从课程设计以后便开始,教师和学生都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诸如在学生方面分析案例教学中应承担的角色,使学生乐意参与案例教学,成为一个积极者,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仔细的阅读思考,适当进行小组讨论,这是学生准备案例学习的两种水平。在教师方面涉及内容的掌握,诸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组织的把握。
在教学实施阶段,案例的讨论是核心部分。首先在开始阶段,进行案例讨论也就意味着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其次,师生共同对案例中的论题进行必要的分析,甄别出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并据此尝试性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后两个阶段分析的基点。再次,便是备择方案的讨论,备择方案可来源于学生前一阶段的讨论,也可由教师建议提出,这视学生发展情形而定。讨论时有时需进行几轮分析,预先削减其中的一些不适宜的方案,然后对比分析相对适宜或适宜方案的优缺点,确定最佳的方案。最后实施阶段是最佳方案在实践的延伸,学生可依前面所确立的方案作实施计划。这对学生教育实践性价值观、实践技能技巧的初步形成有很大帮助。
总体而言,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有助于理解教学中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但案例教学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并非所有课程内容都可以参与。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尤应引起重视。
文章系“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校级课题”。
参考文献:
篇7
一切探索似乎总是从现实的困境开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当我面临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时,感受到信息教育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且与其他学科整合得越来越深入。更积极地实施网络教学等,都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自主探索精神。
一、信息化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最初的网络课可以说是失败的。当学生进入计算机房,我布置了这节课的任务后,就让他们利用网络,开始查找相关资料,但是面对五花八门的网站,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到其他方面,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一般都是输入关键字,然后找一些相关资料交差,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也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同时,几乎其他学科的老师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那么网络教学逐步开展到今天,并且延伸到各个学科,数学、语文、生物、化学等都与信息技术相整合,那么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到底有什么想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几个班级做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
调查结果分析(依照得票率排列):
问题1:你觉得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收获最大的是?
(1)思想能力得到提高
(2)信息的判断分析能力加强
(3)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
问题2:而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感到困难的是?
(1)信息筛选判断
(2)打字、网络技术
(3)协作能力
(4)阅读能力
(5)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3:你认为这种教学方式的问题是什么?
(1)学习知识效率低
(2)缺少教学交流气氛
(3)电脑操作能力要求太高
(4)组员差距太大,无法合作
(5)材料理解困难
在应用网络探究这种教学方式中,我们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水平,另一方面是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我们在课堂上有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过于急迫地把答案塞给学生,学生缺少充分的时间作深入的思考,尤其是难以真正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还有的时候表面上课堂活跃,有问有答,但学生那种快应反应有时只是表层思维的活跃,思考缺乏深度,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真正的思考能力。网上的讨论看上去进度很慢,但学生不必急于表达,而是注重怎样表达得更好,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当然也可以与口头讨论相结合,同时保证教学效率与思考的深度。
二、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设计的项目和任务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既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如在学习“计算机安全与防护”这节课时,我就没有设计搜索计算机病毒概念这样宽泛的问题,而是创设某个情境,说明一台电脑的中毒特征,让学生根据特征来得出病毒的种类,再找出清除病毒的方法,这样目标明确,任务清晰,使学生能集中精力完成。
2.可行性原则
设计的任务必须可行,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握程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学习讨论能够完成任务。设计有线索清晰易懂的表格让学生填写,同时要有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建议,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这个章节的教学中,由于涉及的一些数学知识学生还并未学习到,所以我们设计的任务都是由浅入深、分层进行的,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题目。
3.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的主题或任务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网络通信这一环节中,每位学生对论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师生深入沟通交流,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以我参与制作的一个生物网络课件为例,这是一个分析生物多样性的拓展型学习课程,课件内就列举了“鸟的多样性”的例子,我们在网络中可以搜索出很多不同种类鸟类的习性、外貌特征等图片、视频、动画,主动搜寻这些画面并观察结果,学生仿佛身处科学探索的前沿,激发了求知欲望,更好地发挥了学习主动性,达到了拓宽知识面、加深理解的目的。
4.实用性原则
设计的主题或项目要结合其他学科和本专题网站,要与实际生活、生产及当前科研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如这次在网站制作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假如每位同学都是一个旅游公司的宣传企划,要求对所在旅游公司新开发的一个旅游线路做实际的宣传,请大家完成一个宣传类的网站,学生能立刻身处角色中来规划分析网站栏目,极大增强了制作网站的兴趣。
三、信息化学习在不同时段的不同要求
1.当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时
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运用到自己的讲解中,这是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也是最常用的形式,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漂亮的界面、炫丽的动画效果,应该形成相对统一的风格,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教师的教学意图有清晰的理解,从而作出快速的反应,利用计算机演示有灵活性的优点,所以要针对学生多做一些启发性的演示。
2.当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时
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现信息交流,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只需要在互联网或局域网的硬件环境下,采用简单的BBS、聊天室等工具即可。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或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利,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对课程的形式、教师的优缺点、无法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充分交流。但是有的同学会遇到打字速度不快,或是不知道怎么说的问题,我的做法是把学生两到三人为一组,讨论后在网络上发言,打字相对较快的同学做记录员,从而解决了输入问题,同时又发挥了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动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3.当信息作为辅助研究性学习时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是指依托网络条件,结合实验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课题研究为学习的主要形式,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一种自主创新学习方式,是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一条有效途径。
利用研究性学习网站,可以让学生进行课题目录的自由选择,而在网站中,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参考书目和网址。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资源库,由校园网访问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网站,从中搜集有关的资料。
此外,还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网上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讨论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BBS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而最后的课题网页,更可以成为学生展现自己成果的舞台,同时能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师范;无土栽培学;本科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教学方法改革是优化《无土栽培学》教学的要求
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天然土壤,而用营养液或固体基质加营养液栽培作物的方法。无土栽培学是研究无土栽培技术原理、栽培方式和管理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现代农业新技术与生物科学、作物栽培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性学科[1]。《无土栽培学》课程是农林类院校本科生的专业课,在师范类院校中,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要学好无土栽培学必须掌握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化学、作物栽培学、材料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控制等相关知识,而师范类院校生物相关专业本科生缺少作物栽培学、环境控制、土壤肥料学的专业知识积累,针对这种学情,只有进行多种教学方式的探索,引入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无土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无土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2.1 教育理念的改革
教育理念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作为教师要转换思想观念,掌握现代化教学理论和手段,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积极有效的因素,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着眼于无土栽培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根据既重视基本理论又重视实践的教学改革思路,《无土栽培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在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增加实验课和实践课教学环节。在实验课的开设方面,减少验证性实验课的比例,增加开放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数量,针对生产实践,引导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和思考来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动手能力。在教学内容的改革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师范类院校本科生先行课开设情况和学生专业特点,对教学知识结构作必要的调整,为教育教学改革打好基础,强调并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面对新要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挖掘教学课时的时效性,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我们通过挖掘教学课时的时效性,抓住关键,画龙点睛进行讲解;采取教学手法的多样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借助科研实例的分析,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精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和知识应用能力。
2.4 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科研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关键。在开展实验课和实践课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设计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新性科研计划项目及参与教师科研活动中有意识运用无土栽培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加强无土栽培学知识的应用和渗透,长时间、多途径地强化无土栽培学知识的应用性,反过来加深对无土栽培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促进大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为科研型和综合型高校建设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3. 《无土栽培学》教学改革的方法
3.1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是《无土栽培学》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不仅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掌握无土栽培的主要技术关键、核心技能和应用技能。实验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目前,《无土栽培学》实验教学中存在基础性实验所占比例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研究性实验基本没有的情况。改革之后,我们根据实验教学大纲重新整合归类,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侧重于培训、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促进学生对理论教学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2];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依照实验目的和任务自行选择实验方法和设计实验流程,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展实验,侧重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性。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无土栽培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训练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作为专业基础性实验的补充,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3],内容涉及营养液的管理、无土栽培基质的选配、园林花卉无机基质育苗技术、家庭小型无土栽培装置的设计和管理、迷你型无土盆景的设计,有利于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实验综合素质的培养。
3.2 重视实践教学,拓展第二课堂
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和科学性的融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究其中的奥秘,例如,实验课配制的营养液,建议学生带一些营养液回去水培花卉,不定期举行水培作品点评,由学生讲解自己的水培心得,通过自身的体会及与同学的比较,学生会发现不同的植物材料水培效果不一样,总结出选择水培植物材料的技巧;在水培植物管理过程中,学生发现营养液会变绿,进而关注营养液的管理问题,探究消除营养液中绿藻的方法。园林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设计功底,我们鼓励园林专业学生采用艺术性的栽培容器,采用多种植物材料组合进行水培艺术盆景的制作;有的学生会用废弃的饮料瓶制作花篮,鼓励学生将这种手工制作与水培花卉结合起来,增加水培作品的趣味性和艺术性。通过这类实践教学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体会到实践中蕴含的理论真谛,引导学生时刻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科研精神。
3.3 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讨论式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10人左右,以小组为单位参与研究性学习和讨论性学习活动中。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教师提出课题,或者由小组拟定感兴趣的课题,以“楼顶无土扦插育苗项目”为例,由小组成员自行组织完成楼顶的测量、扦插苗床的设计、扦插基质的选择、扦插植物材料的选择等一系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不同无土育苗基质配方育苗效果比较、不同植物材料生根时间比较等多种试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就具体的问题查找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开展讨论,提出可能的方案,比较各方案的创新性、实用性、成本投入等优缺点。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围绕生产实践主动去寻求理论支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性学习活动中,教师提出问题,例如“你认为无土栽培的发展前景如何”,各学习小组经过查阅文献资料、下载图片和视频,再制成课件,然后由小组代表汇报,并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性学习活动,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合作学习,加深了对无土栽培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发了对无土栽培实践的思考,有的同学那种独特新颖的见解,对我们教学进一步完善也是大有益处的。
4. 《无土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
针对师范类院校本科生的学情,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无土栽培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从根本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改革妨碍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应用一系列便于实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入实验教学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以无土栽培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学会考察、分析、处理和解决无土栽培研究和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将无土栽培植物的科学性、艺术性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这种培养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为出发点,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知识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科研素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世荣. 无土栽培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1
2靳亚忠, 廉华, 马光恕, 等. 无土栽培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析[J]. 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7(7): 189–191
3林晓珊, 张毅.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技术”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为例.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8): 9903–9905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项目(122300410149,082300430140);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122400410015);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12B210021);商丘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jgxm45)。
篇9
首先,应培养学生学会提问与思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想的新一代青年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创造性发问是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一种重要品质,培养提问能力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因为培养提问能力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有利于培育创新精神,有利于培育创新思维和发展创新能力。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已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自主学习要学会提出问题
注重存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巧妙"存疑",将"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
启发引导,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开放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创造思考教学法"等,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要学会运用创造发问技法提问,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开放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会。
营造良好的课题氛围,为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心理安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提问、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与友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谈论,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安全的氛围内敢问、主动问。
其次,自主学习要学会研究问题
要研究、分析问题,就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收集和使用信息,以便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并加以延伸。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在谈到"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资料的能力"时指出: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料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基本方法。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可见,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能力就必须介绍学生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比如:在经济学教学中,就可以介绍学生阅读《商界》、《货币战争》,在政治常识的教学中就可以介绍学生阅读《看世界》、《凤凰周刊》、《望》、《参考消息》等,而文化生活,则可以介绍于丹教授的著作、《中华五千年》、《中国文化要略》等等。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重要途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政治教师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读死书,而应尽可能的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生活、社会和自然,例如:积极参加诸如各种展览、政策法规宣传、法庭审判、社会调查研究等活动,运用访谈、问卷调查等获取信息资料的方式,让学生在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体验生活中收集第一手资料。
上网浏览是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便捷手段。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网络技术日益成熟,教与学的信息非常丰富,教师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传统的"教育即是传授知识"的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学习的手段。在发达的信息时代,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张扬,收集到的信息资料就会非常丰富。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并布置需要查阅的内容。
最后,就要学会自主或合作解决问题。
要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新教材提供了每个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目的是突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心理素质,以便将来更好地走进社会。
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体性是探究活动的核心,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情况。应该鼓励和引导全体学生的参与,让每一位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人。
要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差异、性别差异、能力差异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组成互补型学习小组,这样就可以营造一个相互尊重、关系和谐的学习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例如,在讲到经济学第六课《股票、债券和保险》的时候,就可以把学生分为股票组、债券组、保险组、及投资组,让学生合作探究每一种投资手段的特点,共同收集资料,共同探讨其优缺点,优势互补,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要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要理解和尊重学生,以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可能有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综合实践 探究 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种活动类的综合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新型产物,它与其他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是学科课程与知识类综合课程的一种补充形态。目前对综合实践课程在理论定位与研究取向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澄清,还要进一步探索。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达到什么目标
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旨在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来讲,要达到以下五个方面: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形成从自己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定的研究领域要干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领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即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1.研究性学习。它超越了严密的学科界限,走向生活世界,强调学生的探究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主张学生的“在场”与“亲历”行为,它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强调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实践,参与社区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个研究领域比较注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
3.劳动与技术教育。1981年4月,中央教育部《关于全日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说明》指出:“中学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手脑并用,全面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观念和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劳动与技术教育走向异化,在劳动取向的统治下,劳动技术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就被冠冕堂皇剥夺了独立和自由,只能依附于劳动,做劳动的奴隶。这次课程改革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与其他三个领域整合在一起,这不但从制度和实践上为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也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从而更为人们接纳和认可,这项内容的有效开展,能够保证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养成良好的技术素养。
4.信息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构建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其主要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四个研究领域之间的整合线索是什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这四个研究领域在本质上来说不是课程内容,而是学生活动的形式。真正的课程内容是学生自主提出的“活动主题”。要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个研究领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主题的开展过程中,适当地通过研究、服务、宣传、设计、制作、信息技术实践等多种活动形式的体验,达到各要素的整合。如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垃圾污染、白色污染、噪音污染等)的研究时,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了解有关环境污染的现状、表现、原因、治理方法等的知识,得出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案与建议。在此过程中,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得到运用;上网查阅资料的方式可以发挥它不受时空限制、信息丰富且来源多样的长处,实现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便捷地展示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开展交流活动;同时对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提出的建议或方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作一些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的社会宣传活动,开展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环境治理的义务劳动活动。这样,四个领域就可以得到有机的整合,形成一个可以发挥合力的整体。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的方式应突出那几个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应该怎样实施?这个问题涉及到实践方式问题。通过这三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实践方式上应“以主题为线索,以活动为中心,以生活背景为场景,以教师的参与合作和指导帮助为支撑”。
1、以主题为线索。主题本身有一定的综合性,都或多或少地涉及综合实践课程的四个研究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只要教师善于分析主题的性质,选择好主题的大小(切合学生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找准主题的切入口,完全可以以主题所侧重的四大领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以活动为中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核心就是“实践活动”,其独特的价值只有通过师生的实践探索才能获得,因此在课程实践中,要摒弃“授受式”教育方式,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做中用”、“在做中思”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以生活背景为场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应当坚持“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和“为了生活”的原则,以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统一。“源于生活”是指活动主题来源于真实地、鲜活的生活经验领域。“在生活中”是指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托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而不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上。“为了生活”是指活动的目的是学以致用,让学生将实践过程的所思、所感、所学、所见、所悟同现代的学习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以获得更有意义的体验经历和学习能力。
4、以教师的参与合作和指导帮助为支撑。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中,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帮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1)就活动过程而言,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确定体验的活动和探究的方向;审视学生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督促和激励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拓宽学生思维,将体验与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指导合作方式,提供技术支持,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分工;启发和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结果呈现方式;指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适当的反思评价。
(2)就指导的力度而言,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指导力度都应有所不同。年级越低,指导力度越大、越强;年级越高,指导力度越小、越弱。
(3)就指导的方法而言,应当详尽、具体,包括: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本身的优缺点,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方法实施中的具体注意事项等。当下,教师方法指导的着力点应放在:①如何让学生运用基本研究方法来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有价值的主题;②如何设计具有可行性的活动方案;③如何搜集和处理各类信息资料;④如何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合作;⑤如何利用网络开展相关活动;⑥如何撰写活动小结和报告等等。注意的是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方法的选择应体现出一定的层级和梯度。同时,要强化学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实践能力和对方法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