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以课本为基础的前提下,拓展课外知识,并且研究每位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等,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本是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初中数学课本也应进行改变。与传统课本相比较,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数学课本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模块,其中必修有5本,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选修有4本,以课外拓展为主,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指数函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的同时,引入函数的思想,并将指数的性质作为函数教学的重点,同时注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初中课本与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课本相比较,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课本是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对传统课本的继承与创新。如在数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应尽可能地结合实际,抓住传统教学与教学改革的相同点,挖掘课本中指数函数的基础知识,运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1.转变教学方式。随着教育观念的发展与课程模块的重新编排,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随之改变。这种改变不是单纯地摒弃,而是创新地改变,吸取传统教学中好的一面,摒弃不好的一面,形成与新课程改革教育模式相结合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首先,教师应与学生互动交流。这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教学方式,不存在任何的等级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彼此交流、启发,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增进了情感交流,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其次,教师应与学生合作探讨。这是教师与学生组成合作小组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能力,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2.转变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方法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在学生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加强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重视专题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其他人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首先,自主学习。这是完全依赖学生自觉性的学习模式,其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与时间观念及自我能力,学生要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学习时间等。其次,合作学习。这是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最后,研究性学习。这是围绕一个问题或课题进行研究的学习模式,由学生自主发起,教师则作为指导者,其最大特点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的自主能动性,还培养了研究意识。
作者:李娟娟 单位: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实验〈瀚思〉学校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因材施教;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6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38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虽然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阻碍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对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避免形式主义,从思想理念到具体的课堂实施,都必须遵循小学语文新课程的要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着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旦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兴趣,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相反,对语文不感兴趣,他们就不愿也不会主动去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不好。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关注学生,开展竞赛,激发兴趣
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竞赛时往往处于紧张、兴奋状态,能高效地进行知识传递和吸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组织竞赛活动,让他们比一比谁认的字多、谁组的词多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兴趣浓厚,更有利于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如教学《司马光》时,我联系生活,创设了以下情境:“一名小孩不慎从窗口摔出,情急之中抓住了窗沿。此时你就在现场,将怎样施救?”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出谋划策。不仅如此,他们还将此与司马光的处境很好地交融在了一起,对课文中司马光的机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感悟。
(三)把握时机,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动画、图片等于一体,具有鲜明的表现力与直观的形象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恰当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展示更为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
二、科学使用语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主要来源。可以说,教材的使用是否成功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使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把教材作为完成语文教学的一种资源,大胆地调整教材内容和进度,从而让教材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科学使用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对其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求有一个透彻的把握,并据此调整教材内容,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科学使用教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应符合他们的实际情况,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某些内容,删除或者减少学生已经掌握的某些内容,在内容的呈现上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前提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联系生活,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这样,精读课标,深钻教材,细研学生,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教材内容,适当扩充和删减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构思,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
以往小学语文教学大都采取“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这种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感悟、体验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
(一)采取分层教学法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语文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理解能力等各不相同,若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分层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学生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因材施教,以确保人人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用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但效果并不好,流于形式的情况非常严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二:一是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二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相应的方法指导。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避免犯此类错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激活学生受阻的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篇3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时期下,我们该做好哪些方面的转变工作呢?(1)做好课堂地位的转变。其实,课堂地位的诠释好比拍戏,教师是导演,是配角,甚至是编剧,但是,主角只能是学生。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认识到以往主宰课堂带来的弊端,要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进而使学生在亲身感受信息技术课程魅力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积极性。(2)做好教学目标的转变。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设计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以促使学生从学会、会学向乐学的转变。总之,教师要做好转变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工作可以说是课改后教师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课堂实现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的主要方面。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将以往“一言堂”的课堂转变成多样化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指导思想的课堂,进而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1.任务教学方法
所谓的任务教学法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实践、去创新。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任务教学法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幻灯片”的相关知识时,我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任务:打开演示文稿,将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设置为“随机”,并将第一张幻灯片的版式改为“处置排列标题与文本”,该幻灯片所有对象的动画效果设置为“玩具风车”,退出设计为“飞旋退出”,声音设置为“风铃”,然后将文稿中最后一张幻灯片移动到文稿的第一张幻灯片之前,选择版式改为“标题幻灯片”,键入“×××”,字体设计为“楷体、44磅、居中”……让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去对给定的幻灯片进行自主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演示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在教授新课的时候,我们通常就是教师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进行演示,然后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但是,这样的过程一是留给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太少,使得学生并不能及时地将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二是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改变演示教学方法,要将演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将知识演示给其他学生,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Excel表格”时,我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针对这节课的相关知识,比如排序、图标制作、函数应用等知识点选择学生进行演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学生还能在这样的演示学习中体会到成功学习带来的乐趣。进而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做好课改的转变工作,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和谐环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同时也为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做出相应的贡献。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科研型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全面启动,使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教师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尤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如何在课堂教学这个基本环节上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本次课改的神圣使命,更是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
中国教育报开展的“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的讨论,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关心课程改革的人提供了一个争鸣的论坛,这是一件绝好的事情。拜读了各家的文章以后,在思考新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余,不禁又想到一个问题,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基础又是什么?
怎样才能使理论真实地反映客观规律呢?那就是和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由此可见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性。
二、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我是一名化学教师,亲身体会到新课改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由于经济条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存在的问题还不少,特别是我们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教材形式的编排多样化:内容分为“活动与探究”、“联想与启示”、“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等部分,而且在其间还会出现一些五彩的生动的插图。减少了许多的概念和纯粹理论知识,这些改进了原来教材的生硬和单调的特点,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乐于接受。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①注意课程内容的基础性;②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③课程内容要与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既考虑到学生和教学方面的因素,也考虑到学科知识价值的问题和知识能力的关系问题。
其次,从学生的生活的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化学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教材中突出了这一点。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能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并把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如:用pH试纸测定食醋、肥皂水、矿泉水、石灰水、雨水、洗发剂和护发剂等液体的pH,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弱酸性有益于头发的健康。想一想,为什么用洗发剂洗发后还要用护发剂?选取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如水的净化、燃烧与灭火、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等;环境问题(如污水、废气、固体垃圾危害和处理)、洁净能源的开发、化肥的生产和使用等。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的事与物能激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的利用前景,初步认识化学应用的两重性,从某种意义上也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三、个人的体会
作为本次课改的一线老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一)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
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二)课改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课程改革是全民族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一场社会性的、多重网状式的对话。
(三)课改是塑造“科研型”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
“科研兴校”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作了一个精确的概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
反思教师角色:本次课程改革涉及到课程的方方面面,是建国以来,甚至可以说是我国课程发展史上的一次最全面、最彻底、最深刻的变革,是一次脱胎换骨式的革命。因此,它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否则就很难承受这种巨变所带来的震撼。但是,由于思维定势和职业习惯的影响,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谈何容易?越是老教师越是如此。是传授者还是引导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应以知识传授为起点,以知识要素为轴心,推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的传授是必要的。但是,传授者已不是当今教师角色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核心特征。因为:其一,信息时代知识量多且发展迅猛,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其二,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开放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将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其三,学生在校时间有限,教师应该着眼于对学生终生发展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有限的知识。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促进者。
四、结论
在化学新课改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化学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古人云:“教学相长”。通过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对自己以前的教学也进行了很好的反思。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老话题更是一个新课题,我们的研究早就开始了同时又是刚刚开始,它意味着我们所有参加本次课程改革的教师,都要毫无例外的经受一场新的考验。毋庸讳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迷茫、困惑甚至是痛苦,但是我们也将会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研究的快乐与幸福。这就是我们今后必然要经历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3-95
[2]赖德胜.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41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7):21
[4]王兵.创新能力与职业道德知识读本[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270-273
篇5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育类课程 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主体性教学现状概述
主体性教学在我国20世纪初就已经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以顾明远教授在1981年在《江苏教育》第10期发表的《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为标志,迄今为止,中国的主体教学研究已经走过了30余年的历程。在高等教育领域,对主体性教学的探讨包括:一是主体性教学的概念、内涵、特征及原则,认为大学教学目标的专业化、教学内容的高层次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学生接受的自主性,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①如《教育主体哲学刍议》(王策三 1994)、《大学主体性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原则》(李海涛,彭豪 2009)、《高校主体性教学原则的内涵、理论依据与实施方法》(邰学群 2006);二是主体性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构建,认为大学主体性教学有启发选择、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等模式,②如《大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构》(李海涛,邝利芬,周云华 2009)、《论高校主体性教育实践体系的建构》(应颷,吕春风 2005);三是主体性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研究,认为主体性教学师生关系的特点是以人为本、加强对话、尊重理解,③如《大学主体性教学背景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课题组,2009)、《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体建构性策略研究》(李争,2006);四是主体性教学构建策略研究,认为主体性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激发学生动机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④如《大学主体性教学及其操作》(王群,严奇 2006);五是主体性教学在各学科中运用,主要是英语教学,如《浅论学生英语学习主体性的实现方式》(吴雪飞,2004)、《成人英语主体性教学模式探析》(邹琼,2006);六是主体性教学与德育的关系,认为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德行成长的过程,⑤如《论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袁雅莎 2002)、《主体性道德教育:高校德育的必然选择》(潘柳燕 2004)。对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研究包括:一是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如《基于教师专业化背景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探索与思考》(周朝坤,2011)、《免费师范生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对策——基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的调查与分析》(杨光富,孔小波,2010);二是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模式,如《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霍爱新,2009)、《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伍德勤,2005);三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如《教师教育类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的现实思考》(袁强,2007)、《教师教育类课程面向实践教学探新》(胡夏,2006);四是新课程理念与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关系,如《新课程下高师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反思与重构》(刘健智 曹衡君,2010)、《论合作学习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应用》(李静,2010);五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外比较研究,如《高职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刍议——中美职教师资培养教育类课程比较》(邱丽春 陶波,2010)、《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路书红 魏薇,2003)。
2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主体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就高等教育主体性教学现有成果看,比较分散。目前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德育、英语等学科,而对于教师教育类课程中主体性教学理念应用的探讨还非常少,这与高师专科生在今后面对区县农村中小学就业中推行新课程改革的现实情况脱节,因为主体性教学是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推行的核心理念。鉴于此,亟需进行改革和调整,提前把新课程改革主体性教学的相关理念引入到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中,让学生能够深层次体验和感受,这对于推动农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有极大的帮助。
二是已有的高等教育主体性教学研究也存在很多不足。只是关注对主体性教学概念的清理、辨析与应用,仅仅停留于对主体性教学法和教学模式的探讨,而很少涉及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以及主体性学法指导的应用。
三是现有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往往只是关注了课程的设置、课程的模式、课程的国际比较、课程的实践等,而对于主体性教学理念在教师教育类课程中运用的探讨还比较少,尤其是缺乏对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研究,教学内容也缺少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 理念的介绍,严重影响了高师专科生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这方面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水平。
3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强化主体性教学的实践探索
3.1 教法方面
目前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教学仍以课堂为主,即以学生听课为主,教师对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应用不够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在教学中对高师专科生灌输主体性培养的意识;教学方法多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很少结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进行剖析。高校教师教育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评价、教育科研、学校体育学等,以上课程的共同的显著特征在于探讨学校的教学方法及其运用,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注重教育理论的灌输与讲解,忽略学生学习此类课程的兴趣价值取向,往往使得课堂教学异常沉闷,因此学生普遍反映此类课程枯燥乏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许多教师付出了辛勤劳作,选案例、找互动、多实践、共分享等等方法派上了用场,然而这只是从教师自身角度寻求此类问题的解决办法。鉴于此,我们要积极推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是这种改革必须以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为前提条件。换言之,我们要寻求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协作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诊断教学法”等等。同时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环节,启发学生思考。
3.2 学法方面
从学生的角度寻求方法似乎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学生在教师教育类课程学习中存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势,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增加学法指导,设计“自主—合作—探究”学法指导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所谓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⑥针对教学中学生的现状——自主意识还比较薄弱、主体素质和能力较匮乏、缺乏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应善于转化学生潜在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进入角色,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所谓合作学习是同个体学习相对而言的,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⑦讨论法和谈话法的运用集中体现了合作学习观。讨论的规模可大(班级讨论)可小(小组讨论),班级讨论能让教师随时获得学生反馈的信息,以便及时调控,使学生思维在合作交流、互相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谈话法通常以师生问答方式进行,因此,谈话法的实质是师生之间问答式的合作学习,其实效取决于问题本身的启发性及问题排列的逻辑性。所谓探究学习就是从科学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探究学习分为四个步骤:一是认读感知、辨体析题;二是定向思考、提出问题;三是深思质疑、求证问题;四是复述整理、探究结论。
3.3 教学内容方面
改革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强化基础教育新课程关于主体教育理念的介绍,让师范生体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思想,促成高师专科毕业生迅速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衔接,提升广大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水平。具体而言,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具体学科的特点,本着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反映学科前沿的原则,构建新的基本内容。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要解决传统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陈旧、空洞的老问题,另一方面又面临一个将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与职业教育、新课改理念相结合的新问题,以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师范性和职业性。因此,在教学内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要求教师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讲授,模范运用教育理论与技术,给学生上示范课。(2)站在学科和课程改革发展的前沿,以科研带动教学内容的更新。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课堂,可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育学课程内容有机整合,更好地优化教育学教学过程。
注释
① 李海涛,彭豪.大学主体性教学的内涵、特征及原则[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② 李海涛,邝利芬,周云华.大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宜春学院学报,2009(5).
③ 李争.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体建构性策略研究[J].上海机电学院学报,2006(S1).
④ 王群,严奇.大学主体性教学及其操作[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6).
⑤ 袁雅莎.论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篇6
关键词:课程改革 探索 实践
我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实验学校,中央教科所“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几年来,努力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在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评价与考核制度的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一、加强对教师新课程改革理念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中,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新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的开发者、引导者、研究者,新课改呼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我校把此项工作拿到了议事日程上,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陈旧的教育观念是实施新课改的阻力,特别是应试教育思想已在教师中根深蒂固,要一下子转变,困难很大,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讨论《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基本内容和方法,让教师们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实施新课改,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因此,我校特聘请了西南师大教授权到我校作学术报告,朱教授就课改的具体做法及评价机制发表了高屋建瓴的见解,增强了对课改的理解和认识。我校还特邀了中国高效速读专题组组长程汉杰先生及副理事长李胜利先生一行到我校对全体任课教师进行有关高效速读及新课改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教师们与专家就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改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全体教师对新课改的性质、目标、基本理念有了更广泛深入的认识、探讨,明确了新课改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为了让教师对新课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校选派初一全体任课教师及其它年级的代表,参加县教委组织的新课改的培训,让这部分教师对新课改有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新课改提供了理论知识。还选派行政领导和教师到重庆市参加新课改研讨会,将别人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以促进我校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为了推进新课改的进程,学校在搬迁经费缺口巨大的情况下,挤出一定经费为每位教师购买了《百部中外教育理论专著导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按高级教师80元,中级70元,初级60元的标准报销购买新课改资料的费用。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每学期提供50元的活动经费。这些措施,加大了对新课改的经费投入,给教师提供了实施新课改的理论依据,推动了新课改的实施。
二、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推进课改实验。
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这表明我国的课程改革方向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落实新的国家课程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模式,制定了《重庆市忠县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重庆市忠县中学校本课程开设条例》。
国家课程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是专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并要求这些公民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是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当前学校课程中的主要部分是国家课程,其设置和教学计划单一,无法兼顾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的需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延伸和发展,而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和教师,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某些方面的优势,开发的课程也易为学生所认可和接受,开发和实施可以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问题。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应用,让我们体会到:一是可以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的科学方法;二是可以改变传统学科过于强调学科独立、缺乏整合的现状,做到学科交叉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三是可以改变传统学科偏重书本知识、结论性知识,做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的结合,与学生经验和兴趣结合;四是可以改变传统学科强调接受学习和机械学习,做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发现能力、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获取知识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五是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做到指标多元、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和教师参与的评价方式。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是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计划、学生需要以及课程资源,是国家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我校是具有“示范性、实验性”特色的市重点中学,除了落实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而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学校和教师来承担,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能促进教师专业技术的提高,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的自我评价和教师的继续教育。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生成过程,学校教师拥有课程开发的自,能根据具体情况经常进行评估、修改课程,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的差异问题,有利于课程向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方向发展,充分体现教育的时代性和学校办学的特色性。
我校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同时,也非常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将校园文化、各类活动纳入校本课程的范畴,强化对隐性课程的计划管理和过程管理,强化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参与和主体的自为性、自主性及创造性,隐性课程真正起到了熏陶、感染和激发的作用。教师根据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原则、校本课程的框架,针对学生实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思考,申报课程计划(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涉及学科、课时数、考核方式、课时讲稿等),将课程计划送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审定通过后,由指导小组、教务处、体卫艺术处、政教处组织实施,并以课表的形式,发给全体学生,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结合教师的建议,选择各类课程。教师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教学或活动。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临时班级、小组,认真组织教学或活动,安排学生的课外练习或活动,课程结束后组织对学生考核,考核采用测验、活动、竞赛等多种方式,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
三、强化教育科研指导新课改,每学科有课题,每位教师有研究任务。
为了加快和促进新课改的探索和实施,我校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对新课程改革的指导和帮助,我校目前有立项教改科研课题20余个,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教育部“网络教育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中央教科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实验”,中国体育学会“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实践性研究”,全国十五重点课题“高效速读推广与研究子课题”,“重庆市以读促写”等,其中中国体育学会的两个课题已验收合格评为二等奖。“新思维作文”课题经中语会验收合格。为激励教师参加科研,走科研兴校、教研兴校之路,在选模、晋级、评职等方面,提高对教研的考核在评价中的指标权重,加大对教研工作的奖励力度,例如我校的评职基本条件量化考核总分100分,其中政治思想师德表现20分,教学成绩40分,科研成果也是40分。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教育教学研讨会,每次的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示范课、论文评选、自由研讨等,教育教研学术空气浓厚。近几年学校教师的论文获各级奖的有1000余篇。学校被重庆市评为“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重庆出版社出版了我校《教师发展,与时俱进》、《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案例》等校本课程专著丛书。
四、改革评价体系与考核制度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终身学习”、“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等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新的评价体系和考试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旧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而言,老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这个学生的成绩在班上是尖子,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这个学生的成绩在年级是尖子,这个学生就是学校重点培养对象,评三好学生、培养入团入党、一切有光环的东西都要往他头上套。一个区、县里初中升高中考试的第一名,主城区许多学校竞相出高价“买”这个学生就读本校,这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就老师而言,学校评价一个教师往往只注重这个教师教出的学生考高中、考大学的分数高不高,人数多不多,其它方面似乎可以不计较。就社会而言,只要这所学校考大学的人数多,上名牌学校的多,就是好学校,不管他其它方面如何。这些评价观念,导致了教师、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造就了高分低能的畸形学生,造成了中国人获诺贝尔奖无缘的可悲结局。因此,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旧的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新课改的要求。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制度已成为当前新课改期待研究解决的最前沿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依据,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与制度保障。
我校提出的办学理念是:“精忠树人。”它顺应新课改教育的发展,顺应时代的前进,顺应社会的前进。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有新的人才观,正确评价每位学生,班上有多少位同学,就有多少个层次,考上重点大学是人才,考上一般大学的也是人才,考不上大学的还是人才。中学阶段学生成才有五个发展层次:第一,能完成学业顺利毕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初(高)中毕业生。第二、在某一方面得到充分发挥,在某个学科鹤立鸡群、脱颖而出。第三,顺利升学,考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第四、学生毕业未升学走入社会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做出贡献。第五、在高一级学校发展好、成长快,表现突出、学习优异。
我校针对新课改对学生的考试提出的要求是:不能一考就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学生考试成绩,不允许在班上排名次,不允许在公众场所宣布或公布,学习成绩是学生个人的隐私,不得侵犯。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不得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凡是体育不及格或德育不优秀的,一票否决。班主任对每位学生的通知书评语都应以表扬为主,尽量找学生的优点,并且要送给学校政教处审阅,有损学生形象、有伤学生面子及人格的话一律不准出现在通知书中,不准出现在教师的语言中。
我校对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考核评价特别注重科学公正,对一个教师的评价,绝不唯中考、高考成绩而论其优劣。教学成绩只占40%,老师的政治思想、敬业精神、教研教改、新课改实施等方面情况占60%,从多角度、全方位全面考核评价一位教师。学校每年都要评选“十佳教师”、“十佳班主任”,凡是被评上的,均是全面发展的教师。
篇7
1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般来看,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通常采用的是课堂教学的方式。具体来看,历史学科的教师采用的多是说教式的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体、为中心,由始至终为“灌输式”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呈现出被动的状态,学生对于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接收与记忆,整个教学质量较差。另外,教师与学生没有在课堂上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接收不到学生掌握信息的情况,不能对教学内容和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在整体上来看,高中历史学科所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挥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较低,学习效果较差。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很多历史学科的教师没有将基本的历史知识融入到多媒体的设备中来,没有以丰富的形式给予学生直观式的讲解,势必影响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理解与学习。
1.2片面强调对于知识的学习
在高中历史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片面强调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记忆,加强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而历史学科是以事件为线索,具有一定的学科特殊性。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当以历史事件的讲解为基本内容,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于相关内容和思考。但是,就目前的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来看,在启发学生思考方面有着一定的欠缺。从整体上来看,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只是片面的要求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的识记,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也较少。可以说,高中历史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加强学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存在不足,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
1.3教学评价体系较为片面
在高中历史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所采用的教学评价较为片面,即只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方面进行评估,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为评估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只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考评学生,没有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与状态进行考虑。另外,在当前历史教学的评价过程中,评价的主体是由教师、部门组织等组成,没有将学生群体纳入到内,学生从始至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来看,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包括评价的过程中,其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忽视了学生在其中发挥的监督作用。
2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各门学科都应该按照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理念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于高中历史学科来说,也应当如此,不断创新高中历史的教学活动,最终提高高中历学科史的教学质量。
2.1不断更新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有效研究,首先应当更新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开放的教学环境,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善于将基本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多媒体设备中来,给予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展现。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培养对于历史事件的正确价值观。
2.2创新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方式
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鉴于此,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即学生不是被动的进行学习,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主要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进而培养独立进行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通过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学生不仅能学到基本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2.3完善高中历史学科的评价体系
对照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来看,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已很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应当加强根据新形势进一步完善高中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具体来看,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含教学结果、教学过程、评价手段、学生?W习知识情况,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另外,在评价主体方面,除了教师群体外,还要包括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通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生自学;教学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重庆市丰都中学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构建了“三段六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即一课分“自主学习”“展示点评”“达标检测”三个阶段。“六步”是对“三段”的细化,即“目标导学”“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点评总结”“训练建构”“达标拓展”。在三段六步教学中,我们觉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关键。那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从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谈谈看法。
一、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
新课程改革,要求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这就迫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自学,即掌握自学方法,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
1.点划、摘录、整理
(1)在阅读时,对材料的重点、难点、要用画线、圈点、加注符号等方式将其突现出来。心理学家对画线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画线能使我们快速找到和复习课文中的重要信息,能使我们学到更多的东西。
(2)只要在学习中用得着的资料就要大胆地摘录,以备后用。摘录得来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旧知识,掌握新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3)通过做笔记,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具体做法是:在笔记本每页的右边留出空白,记下听课的内容,课后整理笔记,在留出的空白处写上批注、评语、感悟等。并进行分类比较、归纳和整理。
2.思考、语言、书写
(1)自学者首先应该是思考者。善于思考的人,可以把思路由一点伸向四面八方,也可以把思路由四周汇聚到一点,即要会知识的扩散和汇聚,以达到整合知识的自学能力。
(2)“想”到一定程度,就要把它“说”出来。要有话想说,在课堂上学生要充分信任老师;要注意说话的情感,让大家都感到很轻松,很温暖,要配合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要敢于说,因为你是学生,是来学习的,说错了没关系,从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积极主动加强自我锻炼,口头表达的不仅是嘴巴,受益的还是头脑。
(3)要想使自己对一个问题的认识趋于完善,在“想”和“说”的基础上,还要靠“写”,这就是文字表达。以提高我们的书面表达水平。文字表达需要很强的逻辑性,需要观点和材料的有机结合,需要字斟句酌地反复推敲。写的过程常常是再学习、再思考的过程。
3.阅读、议课、钻研
(1)阅读是要求潜心攻读。基础性的书,经典性的书,与高考有关的书,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量力而行。力求达到对问题理解的深度,这是精读;泛读就是浏览。浏览要抓住特色,重复的内容一带而过,可以按部就班地顺读,也可以跨越式地读,进行单项突破。
(2)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成果的交流,观点的互补,注意的引发,毅力和信心的互勉。自学需要集思,需要互议,即我们课后最好要与授课老师共同参与议课活动。
(3)我们自学,不但要有“挤”劲,还要有“钻”劲。老师推荐教辅资料给我们,是鼓励我们刻苦钻研地自学,补充对教科书重难点、考点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自学要把握五个学习环节
作为共同的教学环节,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也可看作是一种自学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要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应把握几个步骤:
1.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在预习过程中,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点批注。看完书后,最好能合上课本,独立回忆一遍,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强化记忆。同时,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作笔记,把预习笔记作为课堂笔记的基础。
2.处理好听课与做笔记的关系,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重视课堂讨论,不断提高课堂自学效果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储备等;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始终集中注意力;再次要学会科学地思考问题,重理解。最后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3.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复习,真正达到排疑解难、巩固提高的目的
课后要复习教科书,抓住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要点,整理笔记,进行知识的加工和补充;课后还要看参考书,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4.独立思考、认真答问,是我们对待作业的正确态度
首先要做好作业的准备工作,把预习、上课、课后复习衔接起来;其次要审好作业题、善于分析和分解题目;再次要理清解题的思路,准确表达,独立完成作业;最后要学会检查,掌握对各学科作业进行自我订正的方法。
5.课外学习
要搞好课外学习,选准参考书,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读书要求,如博专结合、读思结合、学用结合、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等。
三、培养自学的习惯
要着重培养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养成好的自学习惯。为了培养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读书时要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画画,作摘抄或做笔记等。要在教与学的园地里反复实践,使之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
篇9
摘要:随着国家实施新课程的改革,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同样,为了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探究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新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提出新的教学措施和建议,希望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措施
前言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为了更好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制定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但不能一味的应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忽视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要求,还应该遵循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注重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取长补短,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改变教学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主能力和注意力较差,所以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学习。对于教师而言,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宜过多,教师应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填鸭式教学[1]。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用一些有趣的话语,不要一味的讲解课文的知识,显得枯燥、乏味,应该从课文的内容中引申出来一些让学生可以联系到自己的知识,从而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思想,让学生知道学习不是为了教师和家长,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教师也要根据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进行重难点的区分,并给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时间久了,学生会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是学生在文字、语言和沟通等方面的重要学科,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简单的说,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通过学习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内容,还要结合实际的生活,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每天阅读的好习惯,根据学生的喜好,让他们自觉的去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哪怕是漫画,让他们从阅读中寻找快乐,教师应正确的引导学生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联系实际,并有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鼓励学生亲近大自然、体验生活,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累积。总之,小学语文的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的生活,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语文的学习中寻找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凸显学生的学习优势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较差,不可能会在一整天的学习中都保持着饱满的精神,所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他们的学习方式合理的安排整节课的内容和时间。根据有关实验表明,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随着时间会逐渐增长,达到最高点的时候再逐渐下降,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结构的时候考虑学生什么时间接受知识最好,把握知识之间的过渡,把重点的知识放在学生积极性较高的时间段内进行讲解,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之间不同的优势,有效的利用他们的优势进行教学,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满足小学生的心理要求,让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师占据主导的地位,但教师不要一味的讲解,让学生觉得整个课堂特别的枯燥、乏味,教师应该运用巧妙的语言或是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可以轻松快乐的学习,而不是一味的听讲,造成他们听觉性疲劳[2]。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课本中的知识,同时也可以补充课本中没有显示的知识,也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切身的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应该把握整节课的时间和学生的情绪,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鼓励和表扬学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会逐渐的提升。
总结
总而言之,教师教学水平的衡量标准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和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坏不仅仅影响的是一门学科,也会对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日常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曜文.新课改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J].科技资讯,2014,(14):170.
篇10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注重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形成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的互动关系。
英语情境交际教学法就是在新课程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以新课程英语教材为学习载体,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具有生活化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场景中完成英语知识的教学和运用过程。
英语课程的情景交际教学法具有以下特征:
1. 情境性
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文本的内容而创设一个真实(或模拟)的场景,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完成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过程。
2. 交际性
即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3. 互动性
即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彼此探讨交流,深化知识的运用。
4. 拓展性
即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在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扩大关联知识的学习,大胆创新,以拓展学习视野、提高语言的自学和运用能力。
二、 新课程英语情境交际教学的策略
1. 营造良好的英语情境交际氛围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创设、布置富有良好英语学习气息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可以增强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欲望,久而久之,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英语交际环境的创设无处不在。可以在校园特定区域开设英语角,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组织,让学生在一个放松的环境里自由地用英语交流;可以在学习的宣传栏或英语角布置具有英美文化特点的图片,如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 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大本钟(Big Ben)等图片,让学生在欣赏英美国家异域文化的过程中,满足学生多种学习感官的学习需求; 可以在校园里的各种指示牌、学校的教室、办公室等采取汉、英双语标示,如勿踏草地/Keep off the grass、 禁止抽烟/No smoking、 一年级二班/Class two, Grade one等,创造英语环境。
2. 创设交际环境
课堂情景交际的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日常用语和课堂教学语言,一是教学内容的情景模拟、创设和拓展。
对高中学生而言,课堂日常用语一般没有多大障碍,只要注意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意识和思维即可。对教师而言,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语教学”,使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能完全适应纯英语授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形成“English?鄄English”的思维模式。即知识的输入和输出不再依赖母语,而是完全靠英语来进行。
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交际情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情景交际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授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帮助学生自觉创设特定的情景,将知识重点在情景模拟中加以运用。这样能够让学生把所学的英语知识自然地迁移到生活环境中,既可以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大胆表达的习惯和能力,又能促进其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3. 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学生情景交际的学习形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思维模式,除了研究教材外,还要注意研究学生的生活和心理,一切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形式和学习题材都可以借鉴吸收,不断丰富学生可以进行情景交际的资源。例如,可以选取一些节奏较慢,高中学生感兴趣的英文影片,让学生观看后写出观后感或者在课堂上对电影展开讨论。也可以把课堂安排在具有真实英语环境的酒店、商店中,让学生真实体验英语交际的语言魅力。
4. 新课程英语情境交际教学的注意事项
(1) 正确处理教学中师生角色
在情景交际教学中,必须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是情景交际学习中的“主要演员”。老师在学习中的作用是指导、服务学生学习。
(2) 情景的创设要有典型性
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和课堂知识要点相协调,有利于对知识的运用和提高;情景创设具有趣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情景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互动和交流。
- 上一篇:对县农业农村局工作建议
-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总结与反思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