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篇1

1.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老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1.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探索性学习。

情境可以是一个魔术,如“烧不坏的手帕”蘸有酒精的手帕点燃后却没有烧坏,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增加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情境还可以是一个问题,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我提出问题:“一瓶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呢?”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也就顺利完成了物质的量的教学。

1.2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至初三才开设的学科,旨在使学生掌握一些初级的化学知识,培养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在初中化学授课时,适宜用启发式教育,通过让学生自己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解释一些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关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现象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种科普小知识,要求学生查阅一些课外资料,解答“为什么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大气的臭氧层空洞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有意义的问题。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1.3建立发展性评价,培育学生的成就感。

兴趣带来成功,兴趣促成成功。但还有更重要的一面是:成功培育兴趣,成功促进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来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发展性评价,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和积极评价,帮助每个个体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挖掘潜能,发展特长,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学生一次次被肯定,成功的体验不断被强化,也就逐渐树立了追求成功的信念。这样,遇上难事就成了他们挑战自己的机会,碰上失败就会当成是需要作出更大努力的鞭策。

2.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我觉得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尤为重要,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促使学生喜欢化学、赞赏化学。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3.通过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当今世界上最关注的问题是:人口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能源问题。化学老师有责任教育学生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涉及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这一有利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教育。如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关空气的教学中,涉及了空气的污染和防治的教学,在关于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在金属的腐蚀等内容的教学中,我举出大量实例,对学生进行环境教学,如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将会产生“温室效应”,根据科学家研究:二氧化碳加倍以后将使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增加2―3℃,极地海冰融化,全球海面大幅上升,降水过程也将增加,而且分布并不均匀,随之而来的全球生态系统也将产生巨大的改变。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主要与人口增多、工业生产排放、地球绿色植被减少有关。如果当今社会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不解决,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从而让学生懂得了控制人口增长、处理工业废气排放、进行环境绿化的重要性。

4.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又必须服务于实践。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化学来源于实践又必须服务于实践。

化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关注的环节。如:在氧气的制取、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我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氧气的实验室和工业制法,懂得了氧气的性质,更让学生明白了氧气的用途。通过播放教学录像,让学生在观看录像中,一一领会了氧气的作用,氧气的作用无处不在。又如在学习甲烷这一课时,涉及了沼气的运用,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后,专门举行了一次参观本地一个文明村的沼气池建设及沼气的运用实况,让学生通过参观学习,进一步感受了沼气的运用的好处,从而产生了努力学习化学,今后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志向。

篇2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

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时展的要求,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着“奠基工程”的职责。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还是课堂教学。就语文学科而言,近来出现了这样的苗头: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就是要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否定,否则,怎能体现出一个“新”字?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变革教学方式,但前提是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基础上,吸纳符合时展的教学理念和要求。而改变了一点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就冠之以“师生互动”、“小组互动”、“自主探究”等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很是令人费解。 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然而,理解上一旦出了偏差,或断章取义,或以偏概全,或过分夸张,就会步入误区,出现问题。

一、新课程语文理念

新课程语文理念中强调,“建设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隋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其中重点指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思维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辅的方法的教育模式。我们在研究新课程语文理念,重要的是分析指出语文新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所在。可以看出,以新课程语文理念为标准的新课程要求旨在提倡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性,即其社会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的教学基础上,应当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为基础,发挥语文教育的核心推动作用。也可以说,语文新课程理念即是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培养语文素养与语文思维为基础的理念。

二、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改革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进步显着。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由于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立足长远的改革,因此一朝一夕的热潮必然替代不了旧有制度对教育的冲击。改革还需继续前进.我国当前教育现状距新课程改革之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走。分析其原因,总的体现与以下三个方面:

2.1主观上的意识问题。新课程改革,是对当前教育制度的完善与教学方式的转换。教育是教育的终端执行者。大刀阔斧的教改应当先从教师自身“改革”而走,只有教师自身观念的改革,才能带动新课程改革的活跃,否则失去了其现实意义,改革就成为空谈。

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是影响改革的主要因素。当前改革也存在与教师队伍中的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实施。首先,教师自身意识不足,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上不涉足改革,甚至出现有些教师仍借用往年备课资料,教师自身意识的不足,对改革没有形成足够的认同感必将导致教改的阻塞。其次,许多老师进行改革,因为没有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效不佳,逐渐积极性丧失,教师在思想意识上首先放弃了对课改的坚持。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应当随时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去。尤其是需要时间累计的语文课程。语文课改更应当持之以恒,以接力棒的方式传达下去。

2.2外部条件的问题

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学校信息化不通畅,对新课程改革尚未引起重视,还停留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上。另外在外部条件上,师资力量的欠缺与学校自身的宣传不到位,导致新课程改革的闭塞。同时,许多学校对新课程改革措施只采取走过场的形式,未涉足根本,未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改评价体系。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导致学校新课程改革气氛不浓,总体进度不高,效果不显着等。学校的指导是对教师课改工作的有效促进,只有学校花力气,带领教师队伍的改制,才能促进学校课改的成效。

其次,在客观条件方面,由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其耗费人力物力巨大,由于经费条件的不足,或者专项资金的欠缺,造成课改的硬伤。使得学校无法进行正常的课改实验。

三、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对策研究

政策条件作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必要添加,其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主观作用。只有在相应的政策条件下实施才能保证其理论性的完善,才能有依据地促进新课程的健康发展。当前形式下,新课程改革已事在必行,而政策条件则成为了阻碍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阻碍。在政策支持方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论性的将解决问题的对策归纳为以下两点:

3.1政策上理论性的规定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政策上的规定。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政策一方面指导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也限制并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主要体现在新课程改革无纪律性和无效性方面的实施。因此,政策在对新课程的改革上,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只有政策的硬性规定,结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完善新课程的发展。

3.2政策上的物质条件地支持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硬件上的支持。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耗费资金如教学器材的提供教学中实践经费的开支和教师的补助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相对与此,在资金上的苦难也是导致新课程改革出现瓶颈障碍的必然条件,尤其是相对经济条件欠缺发达的农村学校而言。地方财政的供给不足,导致新课程改革渐而远之。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家教育部门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当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只有硬件设施得到了充分的保证,才能完成新课程改革的重大任务。同时,学校是新课程改革的直接践行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第一线工作,最了解当前教育现状。提高新课程改革步伐,还需要得到地方学校的大力支持与普及。首先是教师思维意识的根据.新课程改革缓慢发展重大原因是因为教师思维意识的不跟进.这就使得我们新课程改革不能得到延伸。因此在学校中,学校领导应当对教师进行思想培训,如参加类似演讲比赛,又如参加进修培训等。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更新观念;教学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依据,数学教材也进行了适当的改编,使其更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人人都能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教师必须勇敢地迎接这个严峻的挑战,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下面我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认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受到了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技能的训练,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对于数学学习的基本态度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往往会被忽视,而实际上这些数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课程教学结构单一,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封闭。即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可是培养出来的也是一些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教师教育观念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与时展需求之间的不相符,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就违背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对于事物的不同看法,直接决定了我们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如果教师对于新课程改革缺乏足够的信心,不注重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愿意探索和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那么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费劲不小收效却不理想。因此,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将这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谨记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索。在布置相关练习和课后作业时,教师要避免不必要的提示,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传统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不断改进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好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由原来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社会发展到当今时代,原来那种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已经过于落后,除了课堂教学,学生还可以从很多渠道来获取知识与信息,甚至有些学生比教师知道得还多,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变得多元化了。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仍然还是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但是教师不能再以权威者的身份面对自己的学生,一味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自觉主动地探究与学习,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等等,教师要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三、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会合作交流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主合作与交流获得数学知识。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得不到体现,学生也明显缺乏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数学课堂呈现出一派勃勃的生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解除自己的困惑,达成学习目标。在自主探索、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合作交流、分享收获中学会倾听、质疑、讨论直至解决问题时的豁然开朗。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完善提高的过程,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尊重和理解。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就课堂所学进行合作交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究、乐于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大胆发言,勇于展现自我,体会到更多成功的乐趣。同时,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更好的自己面对未来的每一次挑战。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一个时代的教师都要面对的一项严峻挑战。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为初中数学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成燕舞.正确认识新课改,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3(11):9.

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新课改;要求;策略

教育教学管理在小学教育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小学教育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采取有效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能够更好地行使学校对教育的管理职能。能够贯彻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相比较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正在一步步迎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要求代表社会、家长,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教学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发展的需求展开。不再单一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多追求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现在的小学为了实现这些转变,对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这些要求的精髓,就是“以学定教”。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各项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可以这样说,新课改的内容既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基本保障,是培养满足新时期标准人才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并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针对性以及服务性,以便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1.更新小学教育教学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心理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要想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管理过程当中,要时刻追踪教学管理效果,保障教学管理的连续性、综合性。运用创新的管理手段,增加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分量。保障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让教师帮助形成教学管理的综合性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管理原则,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2.明确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要从创新的角度推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这就需要学校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基本目标以及安排给学校的基本任务,并不断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向。例如,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策略。对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量化处理,再进行质化评定,将“自评”与“考评”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办法,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3.完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上升到制度的高度,具有很大的规范作用。要想增强师生对于教学管理的重视,落实各项教育管理措施,就要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当中。在完善的教育制度之上,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执行力。这就需要学校对自身具有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剔除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部分,转变落后的陈旧观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的教育管理目标指引下,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缩短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距离。除了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外,还要提升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在执行力上,学校要设计一套可行的奖惩措施,树立良好的管理榜样,杜绝不良的管理行为。学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只有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效果,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发挥其最大价值。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凸显了十分重要的价值。以此为出发点,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端正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态度,认清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的管理策略。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以此为重点研究对象,寻求有效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才智,2015(15).

[2]郭开全.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缺位”与“补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1(1).

篇5

刘汉清

1.校长要成为新课程改革学习的先行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领导首先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我们校长要引领全体师生走进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目标,其自身就必须具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管理思想。这就要求校长首先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学习的先进者,要通过多种学习途径,积极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新理念的发展。身为校长,还必须带着课题深入课堂调研,和教师们一起研究怎样在教学中体现、生成新课程理念,促进教与学的理念不断更新。

2.校长要成为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促进者。首先,学校要建立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充分挖掘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潜能,对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要具体分析,要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勇于创造,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探索、奋发向上的教学研究氛围。其次,要启动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以帮助教师对新课程能够准确、深入地理解;诚心、真切地接受;积极、热情地投入。第三,学校还要建立适当的运作机制作保障,例如围绕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汇报课和说、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等。

3.校长要成为新课程改革得失的反思者。新课程改革系统而复杂,内容博大精深,要领会实质、把握精髓,决非易事。因此,校长在实施课程改革时,必须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新课程改革得失的反思者。校长若能在实施新课改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校管理中勇于反思,勤于反思,这不但有利于课改的有序进行,还有利于校长的自身发展。

(摘自《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第5期)

教师发展:校长首责

杭顺清

聚焦学生发展、聚焦课堂质量、聚焦现代学校建设的根本,是要聚焦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一支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所以,我始终认为,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是校长工作的焦点。在实践中,笔者始终着力于从以下方面推进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成长。

第一,抓好教研组,为每一位教师营造成长的氛围。校长在培养师资队伍中要把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放在心上,不仅应该为拔尖教师锦上添花,更应该为水平一般的教师雪中送炭。正确处理好两极教师的发展与相互影响,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提高,开展好教研活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抓好课堂教学,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个性成长的帮助。 教师的成长不是在公开课上,教师成长的舞台就在教室,在每一堂课的积累与提高上。作为校长,笔者始终强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轴心,引导教师上好每一堂课。从底线的意义而言,好课应该是家常课。要始终坚持把家常的好课作为每一位教师发展的起点,让每一位教师都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每一堂课的实践与研究,提升自己的好课质量、好课数量。围绕着这样的基本认识,学校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用教学研究课、教学研讨会等形式,供教师研究、探讨和学习,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实效,起到了减负增效的良好效果。

教师成长在课堂,但决不是一个单兵作战、自生自灭的过程。要让教师成长成为必然,就需要学校,特别是校长始终给每一位教师在制度上、行为上以指导、帮助。?茺(摘自《上海教育》2008年第8期)

学校变革中校长思维方式的更新

李家成

1.校长要破除“无为论”,主动寻找学校变革新空间。这是就学校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学校管理变革中“人”与“事”的关系而言,需要形成变革主体新的“自主”意识,在“自主―依靠―对话”的关系中,实现自身思维方式的转型。任何一所学校的变革,都是在具体的条件制约下实现的。在这一状态下,如何看待学校变革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如何处理“人”与“事”的关系问题,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篇6

一、要注重将新课程理念深入渗透到学校管理和日常教学环节中。

我们农村小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日常教学中要能够明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其在教育改革中的关键性,高度重视新课程改革,这样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开始逐步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评价观,才能够更加主动地研究新教材,探究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能使得教学研究真正地运用于课堂实际教学。同时,也会不断地用爱心研究学生,认识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从而会注重改变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将自己主动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组织者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引领者、促进者,并增强自己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共同达成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对于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还要做到重视特长、因材施教。同时,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领导要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任务,将新课程政策的宣传落实、新课程实施的进展情况等方面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检查评估,建立一种能够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和标准制定上,要体现新课程精神,把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科学性评价等都纳入考评的重要项目,并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不断激发教师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现和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普遍问题。

二、实施新课程的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要逐步树立起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发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设备的信息化支持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新课程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工具来开展,根据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国家在设备层面上对新课程实施给予大力支持,现在我们西部农村学校均配置了现代远程教育接收及光盘播放系统,但要使这些设备真正发挥其作用,就对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广大农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校的信息管理员要维护并利用好这些设备,及时接收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信息,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对广大基层教师加强先进理念、课件制作、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培训,使全体教师都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会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这对农村小学教师提高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三、进一步加大新课程理念下对农村地区教师的有效培训,是要提高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实施能力而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校本培训是对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非常有用的一种培训形式,对各学校来说,校本培训并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促进。鼓励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抓住国家教育政策向西部农村倾斜的大好时机,争取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机遇,积极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并在参与实践、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逐步改善自身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这就要求激励教师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制订一个规划良好的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有效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适应新课程的能力。

四、实施新课程的广大农村小学教师要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逐步渗透评价与反思意识。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不光是成功的课例,失败的课例也要反思。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心理与反应等,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是否自我追问过,"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教师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善于运用研究小组和同事指导、他人帮助等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与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只有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学生。评价是教师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正确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因为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

五、实施新课程的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应得到适当的心理调节,积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他们是否能够顺应新课程改革潮流的关键所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农村小学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思想障碍,觉得压力大、任务重,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因此,学校应该帮助这些精神压力大、教育教学成绩不能提高的教师多做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自身心里素质,使他们能够顺应改革的潮流,提高自信心,集中精力投身于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同时教师还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便保持更好的精力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篇7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四个问题

我省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两年,2009年是第三个年头。在实施的过程中,一线的教师感受颇深,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最大的感触就是新教材不好教,知识的系统性没原来强,一些教师甚至认为“不如不改”。如何正确认识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呢?在这里我根据自己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一些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倡导三种新理念

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的课程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而课改成功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仅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制约着新课程的实施,甚至影响着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和国家未来。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教育观等。为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倡导三种新的理念。

1.新课程改革应倡导“现代意识”、“开放意识”的理念。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影响。高中生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迅速成长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被打上很深的时代烙印。经济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养全球意识、开放意识、现代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流等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参与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为此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开放意识。

新课标确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课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理念,即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政治新课标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导思想上,新课标强调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并扩大课程性质空间范围等新理念;二是高中政治课在具体任务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做到与时俱进,在坚持基本观点教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要求。

新课程要倡导开放意识。我们常说今天的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人、事、物之间都可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现代的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并培养分析和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否则就会成为可怜的井底之蛙。新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结合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和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分析,引导学生关心本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影响等,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开眼看世界”的窗口。选修课模块“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正是对这一理念的体现和践履。

2.新课程改革应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高中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学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关口的钥匙。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课程模块化、套餐化,大面积增设选修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3.新课程改革应倡导“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高中政治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既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又有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课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层次递进,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是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高中政治课程改革体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新理念,即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根据我国国情和高中学生的实际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政治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

二、理解课改实质,提升自身素质,注意四个问题

1.转换课堂角色。

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的主角是教师,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没有区别的单纯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顺应课改的需求,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高中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育人第一,升学第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地学到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夯实基础知识。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对学生分析、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基础知识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了,从而放松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些都侧重为学生进一步求知、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选修课的安排改变了旧课标的单一性,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维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素质、关注现实生活、发展学生自身。但是,选修课并没有否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它是以保证高中政治学科基础性为前提的,是对必修课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因此,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不能放松。

4.提高自身素质。

篇8

关键词:新课改;汉语言文学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改呼唤有一支高素质的、适合新课改发展需要的现代教师队伍来有效支撑其稳步实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实施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语文师资的培养质量,关系到新课程能否持续、稳步推进,因而应探讨新课改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问题,促进新时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面向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满足新课改对新型语文师资的需要。

1新课程改革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提出新要求

为适应新课改的现实需要,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语文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依据新课程的基本精神进行了新的梳理和规定,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技能等各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须着力进行改革,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第一,教学目标上要进一步凸显“三维目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语文新课标的使用对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素养等都有了较以往更高的要求。当前,新课改在课程目标方面基于升本教育理念提出的“三维目标”体系符合课程教学的当代走向,是新课程改革的本质特色之一,因此这也直接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亦应适应这种变化,在教学目标上着力凸显“三维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教育素养、学科素养,为新课程改革输送更多高质量的新型语文专任教师。第二,课程结构应走向复合多样。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角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成为语文学科的“传授者”,更应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反思者,多重性的角色要求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应具备综合多样的业务基础和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须对其专业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建立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加强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培养。第三,教学内容应面向生活。生活化教学成为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应然抉择,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着力从教学内容、课程构建、教材制定等各个方面走向生活化,这不仅是新课程的本质要求,也是顺应新时期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现实需要,语文教学应从知识化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进一步生活化,使得语文教学真正以生活为依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应持续向生活化靠拢,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走向岗位更好地适应新课改奠定坚实基础。第四,教学实施要从“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实施应从以往的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即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和需要,消解以往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给予学生应有的主体性地位,积极开展对话教学,这就需要高校汉语言文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培育学生具有现代学生观、师生观等教育理念,以便其走向教学岗位后更好地实施教学。第五,教学评价应凸显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语文新课程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评价应切实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改变当前语文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甄别、评判等“工具”的倾向,这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扭转评价理念,建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树立现代评价理念,这对于其今后走向教学岗位后更好地实施教学评价无疑是有好处的。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距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比较远,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倾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基本的语文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贯彻“三维目标”的过程中的技术主义倾向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态度、价值观有意无意地作为迎合外界评价的工具,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变相了的知识教学为主,重视对学生语文学科理论知识的灌输而轻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不少教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公务写作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的考察,但是学生在学习完《公务写作》这门课程后依然不会写作各种公文,这是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第二,课程结构合理性缺失,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日常生活。新课程改革要求整合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精选教材,建立面向现代新型语文教师培养的新的课程结构,但是当前不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依然以传统知识性课程为主,各种实践性课程、选修课程依然相对不足,本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研发进展缓慢;在课程内容上,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编制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日常生活以及新课程发展的现实要求,这种脱离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大大受挫,同时也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三,教学实施漠视学生主体性,教学评价仍以甄别和选拔为主。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校汉语言专业的教学实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开始进入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课程中,但是总体而言,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还未能有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还未能得到真正的尊重和认可;教学评价方面,仍然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对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这一根本性的功能还未能给予真正的重视。

3新课程背景下改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对策

今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应积极面向新课程的具体要求进行积极转变,笔者认为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观念及角色。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教师观念的陈旧落后。因此,要想有效解决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首先必须要督促教师加强立足于实践教学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反思,促进教师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语文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教师自身也应向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积极转变,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为教师观念转变及角色转化提供政策及制度支持,如构建校本培训模式及语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二,多样手段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真正落实,构建面向新课程发展需要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更加积极、务实的态度落实教学“三维”目标,在传授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的过程中重点加强对学生语文基本技能如写作技能、表达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课程结构方面,应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实际需要重新构建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以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为主线调整课程结构,加强本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研发力度,培养新时期复合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第三,教学实施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师生发展的本体功能。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应综合使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注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挖掘和补充一定的乡土教材和乡土文化,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要积极转变评价观念,实现评价功能的根本性转移,重点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同时注意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以多种评价方法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总之,新课程的发展对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面对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从教师素质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自身乃至传统文化影响等多个方面去进行积极调试,着力改善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构建面向新课程发展的新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

作者:智宇红 单位:天津市河东区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郑君.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56-257.

[2]孟伟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浅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3):107.

篇9

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我国农村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村教育多方面的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体现了城乡教育公平的理念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强调义务教育应使全国城乡的适龄儿童都受到基本的、为终身发展奠定初步基础的教育,是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共同基础的教育。这一理念和改革的目标,不仅明确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也确保了农村学生作为未来公民接受与城市学生相同教育的基本权利,增强了农村儿童在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体现了城乡教育公平的理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新课程的实施推动了农村学校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加之教师素质较差,课程资源短缺,“满堂灌”、“题海战术”等较为普遍,严重影响了学生乃至教师的身心发展。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会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改变了农村中小学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被动苦学、教师被动苦教的局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提高了入学率和巩固率,降低了辍学率。

(三)新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在课程管理上,新课程赋予了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从而促使农村学校根据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需求以及民族文化等开发学校课程,确保了学校提高水平,办出特色,教材的多样化也逐步实现。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未来志向等选择不同的课程,大大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改变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我国新课程改革是伴随着大规模的教师培训而展开的。在新课程实施之初,教育部就明确提出了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为了实施新课程,各地开展了不同层次、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国家除了对培训者开展免费培训以外,还对西部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开展了免费培训,使得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有机会参加国家层面的高水平培训。与此同时,各地(包括西部地区)也千方百计筹集经费,对教师开展以新课程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

(五)新的课程决策机制和课程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农村新课程改革受到关注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地方一定的课程自。地方课程方案的制定、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材的选用、考试方案的制定等,都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专家、校长、教师等的参与。为此,各地都制定了一系列课程政策,吸收了大批的教师、校长和本地专家参与课程管理和课程决策,这不仅培养了一批本土化的课程专家,而且也形成了新的课程决策机制和课程管理体制。特别是通过新课程改革,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十分关注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在课程决策、课程管理、课程实施以及教师培训、校本教研、专业支持等工作中,都十分关注农村学校。

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程在农村学校稳步推进,课程改革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再加上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农村新课程改革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政府对新课程改革重视不够,领导不力

地方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内容等认识不清,认为课程改革就是教材的更换。一些地方政府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由于缺乏主要领导的参与,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难以协调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考核主要看分数和升学率,制约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二)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经费、课程资源配置和开发不足

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需要一定的投入,但从现实来看,在新课程改革中,无论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对课程改革的投入都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对课程改革的投入更少,很多地方没有任何投入,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效果及其推广。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仍然薄弱

尽管新课程改革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总体来看,由于多种原因,农村教师队伍还相对薄弱。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少,高水平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培训机会少,部分教师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导致新课程的部分理念和内容难以落实,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等难以实施。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亟待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手段。但从调查来看,部分农村学校不具备基本条件,信息技术设备不足或较差,难以满足教师的需要;部分学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足,使用效果较差。至于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学习,在农村学校就更为困难,大大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

(五)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分步实施,影响了初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及效果

课程改革中,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高中课程改革分步进行。在很多省份,实施了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还是原来的课程体系,学生不能适应高中的课程,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更为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学校为了保证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使用新、旧两种教材,这不仅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加强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强化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加强对农村课程改革的协调

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是很难顺利推进的。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把课程改革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中,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特别要明确,课程改革绝不单单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也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课程改革不单纯是教材的更换或改革,而是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到评价方式,以及管理体制等均要进行改革。建议成立国家和地方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对课程改革进行宏观协调,提高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和领导层次;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担任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组长,强化对课程改革的领导工作,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对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把课程改革作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像重视校舍建设那样重视课程改革;要改变那种等待、观望的消极态度,积极主动地开展课程改革,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要将推进课程改革特别是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和效果作为评价校长、教师的重要指标;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对于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探索经验,予以突破。

(二)将课程改革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设立中西部地区农村课程改革专项基金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

推进和持续性,要将课程改革经费纳入教育经费的范围,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建议设立中西部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基金,加大中央扶持的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为了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确保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健康发展,中央政府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倾斜。

(三)修订课程标准,增强新课程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

从调查来看,相对于课程改革的理念,课程标准在农村中小学的适应性要差一些,这既与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办学条件和学生的背景有关,也与课程标准的制定有关,更为重要的在于我国的国情,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课程标准是重要的国家课程文件。一般来说,国家课程的标准不宜过高,通常是中等偏下,这样就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国家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将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排除在外。这既是国家课程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经验。当前应根据新课程的试验情况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各门学科课程标准对农村学校的适应性,特别要看是否适合农村学生和农村教师的实际。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积极地对课程标准进行调整,扩大弹性,使课程改革更加适合农村学校的实际,真正达到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目的。

(四)积极组织力量,开发适应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调查结果表明,相当多的校长、教师认为新课程缺乏适应性主要指的是教材缺乏适应性。另外,现行的很多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要求较高,比如有些教材的练习要求学生上网才能完成,有些作业要求家长的帮助才能完成,有些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对学校的资源有较高的要求,而这些对于西部地区一些农村中小学来说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前应积极组织力量开发一些适合不同地区包括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实际的教材,这些教材既要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质量要求,不降低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又要使农村学校的教师、学生好用,比如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完成作业不需要家长太多的帮助等,以增强这些教材对农村中小学的适应性。另外,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校长共同参与的教材选用机制,使农村中小学的校长和教师在选教材时参与其中。

(五)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中,评价制度的改革还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一方面号召教师要参与课程改革,推行新课程,另一方面又按照过去的、与新课程不一致的方法要求教师,评价教师的工作,从而使得教师的改革热情受到打击,许多教师形容为“戴着镣铐跳舞”。当前要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使他评、自评和互评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活动;要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动机及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内容;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不仅仅把纸笔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考试和其他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情况;在试题内容方面应加强对开放性试题的研究,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淡化记忆性内容的考查;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对于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农村教师,应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比如大幅度提高工资、实行轮换制、提供专门的进修机会、保障住房、医疗等,使这些教师能够安心工作,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在提高农村教师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其思想道德教育,使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热爱农村儿童。要通过教育和其他有效措施,使广大农村教师敬业爱岗,扎根农村中小学。

(七)加强对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

篇10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有效教学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高中生物学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自然也不例外。教学改革能否有效推进其根本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实践,因而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也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1]。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宗旨,使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力求促进教师反思和不断优化教学行动,这不但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更是目前函待研究的课题。

1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界定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开展,关于有效教学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往的教学是以知识传授和考试分数为标准来判定教学是否"有效"的,在评价上重结果轻过程,从而造成在实际教学中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认分数不重发展的弊端。因此,在基础教一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一有效教学作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定义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应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以最优的教学方式,选择最合适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争取最大的有效性。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上获得进步和发展,并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2]。

2高中生物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2.1教学准备策略

(1)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预期达成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的设计需建立在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之上。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现的根本依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必须改变以往只关注"知识"与"技能"二维目标的局面,必须切实落实"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有机体。"知识与技能"是三维目标中的根基,基础知识的获得与基本技能的发展是课堂教学永远不能脱离的基本目标,也是教师备带过程首当其冲面临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而"知识与能力"的达成又必须依赖于"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此外,"知识与技能"的发展,必然要在一定的"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身活动去构建,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进行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过程设计策略:教材的分析、学情的掌握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计都为教学过程的设计提供了充分的前提和必要的基础,也就是说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遵循和依照上述三者的分析与设计。教学过程的层次性、连贯性、逻辑性是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需要遵循的三大准则,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主线、凸现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每突出教学重难点的重要前提,因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悉心安排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学过程的有效设计更是顺利达成三维目标的根本保证。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学习由以往的机械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有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探究性,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在关注层次性、连贯性、逻辑性的同时要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理念,真正"还"课堂于学生。

2.2教学实施策略

(1)促进课堂参与的策略:有效的课堂参与常指学生带有明确的学习动机,主动思考和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交流、互动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的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显示出明显的学习效果。而无效的课堂参与则表现为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参与教学活动表现被动,或游离于表面形式,不能真正深入到活动中去。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师中心"、"单向传输式"的课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低,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容易被扼杀,教学成为师生共难的弊端显而易见。这种忽视学生课堂参与的教学不但是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也是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过低的重要原因。

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无论是把前人的知识经验传递给学生,还是将其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或是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情感,都必须要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参与,只有在亲身参与、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取知识,才能正真发展能力、培养情感,教学活动才能变得积极、有效。实践表明,教学活动能否取得预定的效果,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和状态,如果没有学生积极主动、聚精会神地投入到课堂之中,一切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都只可能流于形式,几乎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效教学便成为了不切实际的理想。

(2)探究性学习策略:探究性学习是由美国科学家施瓦布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教学不仅是一种意向性的行为,同时它又是一种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倡导探究性学习是高中生物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高中生物课程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该逐步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体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探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从事物或现象中发现问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观察、实验、搜集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设、作出解释等构建知识的活动,并通过交流、辩论,使学生进一步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那么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除了要以师生共建课堂探究意识最为基础外,还需要正确采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3结论

总之,随着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一有效教学的研究必将不断深入。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要对新课程改革始终充满信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积累总结、反思提高,并不断立足课堂进行教学研究,继承发展、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