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的感悟

篇1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干预策略

一、中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意义:

实践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动力,态度消极,遇到困难往往不加努力就选择放弃,他们认为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无法取得成功,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成为“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面临现实的难题。

理论上:对学生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是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著名的教育家李镇西说:“一个医生,不是靠治疗感冒成为名医的,而是靠克服疑难杂症来成为名医;一个老师,不是靠优等生的成长成为名师的,而是靠促进学困生的发展而成为名师的”所以,一个教师要想成为名师,必须能够帮助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走出无助感的困境,增强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不强,即使自己能做的事也选择放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行,自暴自弃。如果能帮助学生克服无助感,增强自信心,让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获取成功,不仅会改变孩子现在的学习状态,而且会改变孩子人生态度,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二、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现象,它表现出如下几个心理特征。

(1)成就动机水平低。成就动机是一种在较高水平上达到某一卓越的社会目标的需要,它能促使人去追求成功或回避失败。“习得性无助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低,他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合适的目标,学习时不专心致志,消极被动,一旦遇到困难就自暴自弃。在他们心目中,认为自己不行,因而他们不再指望自己获得成功,仅仅是表面的应付。(2)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习得性无助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他们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难以准确定位,因此他们往往通过制定低水平的学习目标以避免失败,在他们的思想中常常能想到的都是挫败的情景,并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如何避免失败,从而影响自己的执行力。(3)认知出现障碍。所谓认知是指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所知决定所感所为。我们的所知决定我们的所感所为。因为习得性无助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更多的经历是失败,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和不屑,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是一个失败者的自我意象,=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实现成功,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他们是一个自卑者,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即使自己会做到的事情,也会选择放弃。(4)情绪失调。习得性无助学生从情绪上看,表现为烦躁、冷淡、绝望、颓丧、害怕、退缩、被动,陷入抑郁状态,情感上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焦虑和其他消极情感,从而在行为上逃避学习。

三、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感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1)家长的消极评价。心理学家Scott认为习得性无助感源自童年不愉快的体验。经常被父母批评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易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此外,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致使对要求过高,远远地超过了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就会损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使孩子常常处于受挫状态,他们对自己的能力逐渐产生,并经常感到焦虑、沮丧,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2)老师的消极评价。教育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入学时是积极向上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有些学生发现自己跟不上了老师的进度,难以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嘲笑时,学生便会产生厌学、抑郁、焦虑,严重者就会自卑或自暴自弃,或选择放弃学业。因此,老师的消极评价时学生产生无助感的客观原因之一。(3)不利的教育环境。目前我国还是难以摆脱以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分数录取学生,使得各个学校都重视分数而轻视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学生为了分数,拼命努力,教师也只以分数的高低对学生实施奖励和惩罚。这种应试模式无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不同特长,使得一部分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失败者,而长期的挫败感只会导致学生无助感的产生。

(二)主观原因。(1)不正确的归因。归因方式是一种探求自己和他人行为原因的倾向。归因方式对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已经被国内外研究者所证实。塞利格曼(Seligman)认为个体把不可控事件归因于内部部的、稳定的、一般的因素时,则容易产生无助感。我国学者陈琦认为,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学生往往认为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取得成功,认为失败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也不愿去努力追求成功,这种想法会对学习的坚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会使学生产生无助感。(2)长期失败的感受。如果学生经常体验失败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保护性的树立一个较低的学习目标来避免再一次的失败,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心理投入到如何避免再一次的失败,而不是想办法去争取成功。

四、对学生习得性无助感的干预策略:

(一)正确的归因训练。Dweck成功对被称为习得性无助感的儿童进行了归因训练,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例如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有些题学生会做,有些题学生肯定不会。当学生会做题的时候,老师要明确的告诉学生,这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是你付出的成果。如果学生不会做题时,就告诉学生这是你自己努力不够,而不是你的能力达不到。这样的练习,是大多数学生不但能够做出正确的归因,而且能增强自信心。

(二)引导树立合适的目标。 作为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让学生明白自身的能力是可以在活动中得到提高,他们的目标经过自身的努力也可以达到,挫折和困难是人成长过程难以避免的,战胜困难和挫折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新的技能,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学生能够选择挑战性的、适合自己的目标体验成功与自尊。

(三)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副自我画像或自我蓝图,这就是自我意象。它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概念,建立在我们对自身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习得性无助的学生自我意象是一个失败的人,由此可见自我意象是自卑和无助感的根源。所以,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象,你就会看到一个积极奋进的自我,听到““我能行”的正面信息,于是就会自信、自尊的自己。

(四)强化法。习得性无助从其形成过程来看,实质是一种条件反射。要对其进行治疗,就要打破原有的S-R链,建立新的S-R链。通过强化手段可增进学生积极的行为,减弱或消除某些消极、不适应的行为。例如,通过表扬或奖励等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自卑。

从发现习得性无助现象至今,作为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对学生习得性无助现象越来越关注。尤其是物质条件大大改善的现在,中学生的习得性无助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老师和家长不得不改变教育的措施和策略,对习得性无助现象进行干预,帮助学生战胜习得性无助感,走出自我封闭的桎梏,迎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素酶;钙黏蛋白;胃癌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3-0051-02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and biological behavior of gastric cancer

FU Yuxiang MA Guiliang MAO Weizheng LI Yang

Department of General's Surgery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and gastric cancer biological behavior. Methods The expressions of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proteins of 91 cases of gastric carcinoma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In gastric carcinoma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VEGF protein was 72.52% and 16.48%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heparinase protein was 80.21% and 18.68%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E-cadherin protein was 64.84% and 92.31%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expressions of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protein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differentiation, depth of invasion, metastasis of lymph nodes and TNM stage. And the expression of VEGF protein was also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umor size, but the expressions of heparinase and E-cadherin proteins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tumor size. Conclusion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show high expressions in gastric cancer and are correlated with gastric cancer biological behavior. The united detection of the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will be helpful to judge prognosis and formulate treatment program.

[Key words]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Gastric cancer

浸润转移是胃癌一个本质的生物学行为,是胃癌患者死亡率高、预后差的主要原因。癌组织的浸润转移是复杂的、多步骤的、多阶段的、多基因的病理过程,其分子机制还不明确,研究与胃癌浸润转移相关的免疫分子,对胃癌的指导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本文就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肝素酶、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了解VEGF、肝素酶、钙黏蛋白能否作为胃癌浸润转移的临床指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标本

收集2010年2~6月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及术后病理石蜡块91例,术前未经任何抗癌治疗,其中男63例,女28例,年龄45~81岁,中位年龄62岁;根据2010年新TNM分期标准分为Ⅰ期10例,Ⅱ期21例,Ⅲ期38例,Ⅳ期22例。每例分别取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缘5 cm以上)各一块,-80℃冰箱保存。术后病理示中高分化腺癌36例,低分化腺癌55例。

1.2 主要试剂

VEGF兔抗人抗体和E钙黏蛋白兔抗人抗体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肝素酶兔抗人抗体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SP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VEGF、肝素酶、钙黏蛋白在胃癌及癌周正常黏膜的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经1%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 μm连续切片。常规石蜡切片脱蜡。滴加内源性过氧化酶阻断剂,室温下孵育20 min。热抗原修复,切片置于盛有檬酸盐缓冲液的高压锅中2 min。滴加正常羊血清封闭,室温下孵育30 min。滴加一抗(1:50稀释),4℃冰箱过夜。滴加生物素标记的二抗,室温下孵育30 min。DAB显色,镜下控制反应时间。苏木素轻度复染,脱水,透明,封片。阴性对照试验以PBS替代一抗。

1.4 半定量结果判定

染色强度分数标准无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同样物镜下阳性细胞数1分为阳性细胞数≤10%,2分为11%~50%,3分为51%~75%。两类分数乘积满3分为(+),满4分为(++),5分以上为(+++)。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VEGF、肝素酶和钙黏蛋白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采用秩和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素酶、VEGF、钙黏蛋白的表达

肝素酶蛋白表达阳性产物位于细胞质(图1A),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80.21%,癌周正常胃组织也有18.68%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31,P < 0.05)。VEGF阳性产物位于细胞质(图1B),91例胃癌患者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2.52%,癌周正常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864,P < 0.05)。钙黏蛋白阳性表达产物位于细胞膜,细胞质及细胞核不表达,胃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64.84%,癌周正常组织阳性率9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96,P < 0.05)。肝素酶、VEGF、钙黏蛋白的表达相互之间无相关性。

2.2 VEGF、肝素酶、钙黏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VEGF、肝素酶和钙黏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VEGF还与肿瘤大小相关,肝素酶和钙黏蛋白与肿瘤大小不相关。见表1。

3 讨论

VEGF、肝素酶在低分化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胃癌Ⅲ~Ⅳ期高于Ⅰ~Ⅱ期。E-cad在低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胃癌Ⅲ~Ⅳ期组中是低表达的。表明VEGF、肝素酶和E-cad与胃癌的侵袭和转移潜能密切相关,可作为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标志物。

VEGF是活性最强的血管生成因子之一,它能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诱导血管生成,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内的蛋白物质渗透到血管外间隙,形成纤维基质,诱导内皮细胞增生,最后使间质血管化,为胃癌的浸润转移提供基础[1]。VEGF还能促进肿瘤的淋巴管生长,维持血管正常的结构完整性,从而引起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2,3]。研究发现[4],胃癌组织VEGF表达阳性的患者与VEGF表达阴性的患者相比,其肿瘤组织体积更大,病理分期更晚,肿瘤细胞浸润程度更深,更容易发生转移。肝素酶是一类能降解肝素类物质的裂解酶,通常被称作类肝素酶或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是通过水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的肝素类侧链破坏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的基本结构,释放并激活连接在肝素类侧链上的活性物质,与血管生成、肿瘤转移等过程密切相关[5,6],促进了胃癌的浸润转移和血管形成[7],实验结果显示肝素酶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与肿瘤大小没有相关性,与VEGF亦没有相关性。

钙黏蛋白(E-cad)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黏附的具有钙依赖性的跨膜糖蛋白,是主要的正常细胞生长接触抑制剂,E-cad表达减少和异质性使细胞间的黏附减弱,因此癌细胞更易脱落,这是癌转移的基础[8]。钙黏蛋白在癌周正常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组织。本研究显示,VEGF、肝素酶、钙黏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等生物学行为相关,可作为胃癌浸润转移的分子指标。由此,除了手术、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外,可联合基因工程或其他方法,抑制VEGF、肝素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强钙黏蛋白的表达,为胃癌治疗提供新手段。

[参考文献]

[1] Yang L,Lin Z,Lin J,et al. Antitumor effect of endostatin overexpressed in C6 glioma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own-regulation of VEGF[J]. Int J Oncol,2011,38(2):465-471.

[2] 梁启廉,陈小东,王三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抑癌基因p33 ING1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2):175-178.

[3] 张涛,徐惠绵,赵宜良. 胃癌组织中VEGF、MMP-9和PCNA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J]. 实用癌症杂志,2008,23(3):242-245.

[4] Yang Q,Ye ZY,Zhang JX,et al.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RNA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rotein in gastric carcinom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its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J]. Anat Rec(Hoboken),2010,293(12):2012-2019.

[5] Li JP. Heparin,heparan sulfate and heparanase in cancer:remedy for metastasis?[J]. Anticancer Agents Med Chem,2008,8(1):64-76.

[6] Shafat I,Pode D,Peretz T,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urine heparanase in bladder cancer progression[J]. Neoplasia,2008,10(2):125-130.

[7] 杨来志,陈晓鹏. 胃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表达的研究进展[J]. 实用肿瘤学杂志,2010,24(6):597-600.

篇3

关键词:合作能力常规教学第二课堂常规管理课题选取组织形式

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列为必修课,每周3学时,2001年秋,研究性学课程已在不少中学开设起来,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研究性学习应关注教师的合作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能涉及多门学科,如光污染课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研究涉及建筑、美术等内容,这些不是一个教师、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解决的,部分选题还可能超出中学教师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各科教师协同作战、密切合作。这样,既可以促进老师的工作,又使他们在知识、能力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含义说得很清楚,他注重的是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结果。这对习惯于抓高考的老师来说,无疑会出现偏差。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老师为了急于出成绩,包办代替现象严重,有的老师自己亲自上阵,把学生丢到一边,无形中剥脱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尝试体验,违背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学生没有实际“成果”可言。因此,要求老师明确自己既是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更是研究性学习的合作者、学习者。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选题,可先由学校组织在研究方面有一定专长的老师,分班(组)就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方案的确定、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进行具体的讲解、示范,以此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同时,学校应结合学生所选课题,将全校相关教师的专业、专长、业余爱好及已有成果介绍给学生,以便师生双向选择;还可以依据选题情况分类组成研究小组。这样既利于学生管理,又利于师生的合作和交叉学科老师集体讨论、协作。

二、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常规教学是新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常规教学是研究性学习开设的基础、前提,研究性学习是常规教学的补充,深化,二者经常会发生冲突,一些老师认为强调研究性学习会淡化常规教学、影响高考;一些老师认为研究性学习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及学校场地,在学生管理上会给学校带来困难,使一些老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抵触”、“消极”情绪,干脆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也有一些老师认识很到位,干脆把研究性学习当作“课”来上,或把他办成“讲座”,以此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忘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没有教材和固定学习模式的新型课程。出现这种情况,学校应在保证常规教学秩序稳定和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常规教学、扩展学生眼界,培养学生能力。

三、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选修课、第二课堂活动等为新型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的价值取向不一样。研究性学习是让每一个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课题和探究性学习实践,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他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尊重每个学生的自主选择,注重整体发展。选修课是学校依据学生兴趣和要求开设的学科扩展类、加深类及其他边缘学科等课程;而课外活动则是学校开设的如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艺术团体、美术团体等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活动是对一些基础好、单科兴趣浓的学生知识的加深和扩展,他在学校课程中必不可少,不能取消。反之,也不能借研究性学习之名,行选修课,活动课之实,他们之间相辅相成、互不代替。因此,不能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学科竞赛活动、科技活动及第二课堂活动,更不能把研究性学习引向单一的知识探究而变成单科知识去学习,让学生当作新知识点去记忆。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是对其探究方法的指导,而不是新知识的传授,应让学生在自主选题的基础上,在探究实践中去发现、去感悟、去创造。

四、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与学校常规管理和教师负担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活动多,学生要进图书室查资料、进实验室动手实验、上网搜集信息、外出访问专家,给常规的教学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和极大冲击,主要有学生外出及实验的安全问题,指导教师的安排问题,教师工作评价考核问题等。而科学有力的常规管理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保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不能管死,借安全问题、管理问题把教师、学生管在教室里,二不能放手不管,一些学生将研究性学习时间视为逃课的最佳时机。要坚持科学的常规管理,对发现的新问题给予及时解决,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做到既承传统,又不局限于旧传统束缚师生手脚,以防止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学生外出发生意外事故、学生上网聊天、乱花钱、误课等现象。

搞好研究性学习,往往会加重教师负担,学校既要保证教学常规的正常进行,又要注重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分配,力求公平合理,既讲奉献,又按劳取酬。

五、应关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课题的选取

1、课题的选取要符合实际。

实施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课题选取上会涉及各个学科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选题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选取的题目太易,不具备研究价值,几节课就解决问题,如选取加碘食盐中碘的测定,这显然是一个家庭小买验,一次就可以完成;二是选题只凭想象,太大太难,需要的人力、物力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而无法开展研究,如有的学生选取酒精灯火焰温度的研究,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成都的学生在研究时可以在学校物理、化学实验室作实验,可以上网收集资料,还有机会到川大、科分院作实验、访问专家以获得更深的知识,取得理想的研究成绩,但农村的学生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和条件,也就比较难取得满意的研究效果。

2、课题的选取应关注新教材。

2001年秋季人学的高中新生,全国试用的新教材,在各个学科的不同阶段,分别列出了不同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是经过专家审定的既具有研究价值、又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指导性课题,值得学生研究,同时也为学生选取其他课题提供了好的范例,教师应认真学习、感悟新教材的内涵,尽可能引导学生选取与所学知识有关,相近的课题.这样,既易于着手研究,容易人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创新动机,又不至于偏离常规教学太远,还能取得理想的研究效果。

六、应关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1.现在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出现的弊端。

从现在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看,一般采用小组形式组织实施,但反映出:一是小组成员随意性太强一、不科学、不合理。一个小组的成员从5-10人不等,也有的一个小组达几十个人,实际上,这样的组织形式有合作学习的形,无合作学习之实,不少同学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借研究性学习之名,而行玩耍取乐之事,借查资料而看无关的书籍,借上网收集信息却聊天打游戏。有不少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感悟深刻,也有不少同学感悟肤浅,其原因除与学生的认识不够和自觉性有关外,也与组织形式存在缺陷使一些学生缺乏责任感、积极性、主动性有关。二是小组成员角色僵化,不能满足不同角色的体验,在合作学习的小组内,成员按不同的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保管员、数据处理员等。而现在的合作小组,就忽略了角色互换这个重要问题,往往把平时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委以重任,而平时成绩差、习惯不好的同学作配角,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心理不平衡,委以重任的同学干得有声有色,每次展示活动都得表扬,而其他同学趁浑水摸鱼,忙里偷闲耍去了;甚至个别小组长缺乏责任心,不吃苦、不能起好带头作用,最后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组织形式的遗漏造成学生学习收获差异很大,这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相背离。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非常重要,应落到实处。:

2、优化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的几点意见。

篇4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一)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

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二)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三)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三、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四、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五、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我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像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像。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表达中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篇5

一、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关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是一种课程领域。

因而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显得非常重要,我们要因地制宜,发掘资源。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研究性学习学生课题点评

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组成了各自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小组。并积极讨论交流,涌现出多个关于陕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课题。

1、《陕西的人文风情》课题

经过正式的开题报告之后,课题组的首要任务就是共同商量拟订出一份关于陕西知识的调查问卷。经过老师的帮助,近一百份调查问卷已向校内、校外发出,问卷回收率还是不错的,基本上全部回收。经过对问卷的研究及分析,他们又进一步明确了各个组员的任务。经过将近一个半月的收集及整理,组员把成果交给组长。一周过后,他们的作品已有了一个雏形。之后,经过指导老师的指导,组员又参观了陕西的一些名胜古迹,进行了实地拍摄及调查访问,更加了解了陕西的历史发展和人文风情。

正如课题组长所说:“对于一个一向热爱历史,热爱祖国的我来说,这次活动无异于一次享受的过程,在活动中,我体验到了西安的旅游氛围,以及陕西的历史底蕴。我以后更要加倍学习,以回报这片养育我的黄土地。”

2、《外地游客心目中的陕西小吃》课题

经过小组成员数月对陕西小吃的调查研究,对西安以及周边一些饭店的调查,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调查。小组成员对游客们反映的各种情况进行了汇总、评价、总结、反思等工作。

三、研究性学习学生感悟

第一,初步树立了研究和创新意识。第二、了解了研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法。虽然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研究过程还不是很规范,但学生对设计问卷、问卷统计、查找资料、提炼观点、撰写论文等主要环节都有了一些亲身的体验和初步的体会,对展板的设计制作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第三,学生们感受到学无止境。平时各科的学习一般是学得多用得少,所以学生往往只感到知识太多而感受不到知识的不足。而研究性学习正好是反过来:先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再回过来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这样可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知识的不足,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第四,深切地体会到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成功。第五,从刚开始的那一种不以为然,逐渐过渡到在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从进行调查刚开始被拒绝的沮丧,到之后开心的发放调查问卷。第六,一门课程让学生受益匪浅,从中所得到的责任心,交际技巧,从刚开始的不以为然到逐渐感到兴趣,从刚开始的不知所措到最后的自由放松,这是一个飞跃。

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误区;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10-02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主题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创造性。

目前,不少省市都在实验探索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虽然还是初步的,但应该在其起步阶段就尽可能使其规范化。然而事实表明,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实施,无论在认识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诸多偏差,有必要加以揭示和纠正。

误区之一: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活动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一些学校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一般的“课外活动”课,排斥于“正式”课程(实为考试科目)之外,意在让学生“轻松轻松”、“调节情绪”,因而活动漫无目的;有些学校把它作为一种变相的学科延伸,把课时切块分割给各学科,把教学任务分解给各科老师,美其名曰“结合本学科实际施教”,结果是开学初布置一下,让学生课余去搞,而更多的则是“针对本学科进行纯知识的强化、拓展,挖掘知识点,多做综合题”;一些学校把它演化为“选修课”、“学生实验课”、“阅览课”等,同样变相为各科学习的补充;也有一些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同时兼顾“效益”,施教对象局部化,即让一些“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即学习尖子)去搞“研究”,实质是变相的“兴趣小组”。

早在1996年1月,国家教委基教司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就对“活动课程”作了明确解释:“活动课程是指在学科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该课程的开设,要求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即把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知识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感受知识的发生过程,发展信息处理能力,探求发现并解决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它也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把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方式向积极引导、鼓励合作的“导学”方式转变,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存”,指导其开展多元化学习。因而这门课程绝非原先一般意义上的“课外活动”,它应具有更明确的教学目标。该课程也不等于是搞“兴趣小组”活动,其活动指向不是考试和竞赛,它必须发动全体学生协同参与,以更大的学科跨度和实践时空进行综合性的学习和探究。当然,那种把课时分配给各学科老师去“强化、拓展”的做法更是与“研究性学习”相悖的。

误区之二:研究性学习的学科化倾向

学科知识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点和知识体系。但是学科教学比较封闭,较少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传授的知识往往是死的,有时甚至是过时的,学习的方法是把这些死的知识记忆下来,导致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受到限制。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转变学习方式,从以升学应试为目的转变为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如果达到这样的目的,不仅不会影响学科知识教学,反而可以弥补学科教学的局限和不足,极大地促进学科教学的质量。

所谓学科倾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探究误解为就是某些学科的学术性研究。因此,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就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所教学科的学术性问题上,研究性学习也就成了学科学习的延伸。二是将研究性学习当做学科课程的学习来组织。比如有的预先编好一些所谓的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来进行探究;有的按学科学习那样预先设计好学习过程甚至是一份完整的“教案”;有的则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理解了多少,记住了多少,甚至是背出了多少;有的还像学科学习那样用量化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等等。

应当说,上述事实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生成取向是相悖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探究目标在活动展开中让学生从头脑中生成,不仅使学生对一些富有价值的东西产生思考,并有所探索、体验和感悟更多的道理。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对其他的领域发生兴趣,提出新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不符合所研究的内容,但它却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学生的探究动向,充分肯定这些新问题所产生的价值。因为随时发掘新的探究题材正是研究性学习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的源泉。研究性学习的成功与否恰恰体现在这里。

当然,强调研究性学习的生成取向并不是不要预设“研究性学习”在展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也不是要求教师对相应的监控、评价手段等不要预先加以考虑,只不过这类预设要富有弹性,随着活动的深入不断地做出调整和修正。

误区之三:研究性学习的成人化和专家化倾向

一直以来,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研究”囿于“科学研究”的藩篱,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专家的研究,过度推崇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的获得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而背弃了作为理念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将学生的探究用成人的严格的科学研究去规范,就会背离初衷。过于规范学生的探究会将目标集中在探究结果上,甚至可能将研究性学习当做“课”一样去“教”,然后让学生去记住甚至是背出。有的教师会将学生的每一个探究行为都用一定的模式去套,如研究计划的模式,研究报告的模式,甚至于研究过程的模式等等。

对以科学化与学术性研究为特征的成人化和专家化价值的过度追求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一是探究内容的窄化,自然、社会和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自我”领域,比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珍惜生命”等更具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题被尘封或丢弃。二是课题选择过分社会化、成人化,缺乏与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水准相适应的研究课题。三是探究方法只注重沿袭获得科学结论需要遵循的程序和方法,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研究性学习中诸如思辨、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之路被中断。“以学生为起点”的课程理想被成人社会“想当然的重要性”所代替,研究性学习滞留于科学理性主义的泥潭不能自拔,只能接受其理念追求被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架空、存在价值被削弱的事实。要改变这一现实,必须抛弃“研究性学习=科学研究”的狭隘模式,回归尊重学生本性的理念追求。

与“研究性学习”成人化和专家化取向相伴随的,必然是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学生“精英化”。因为成人化和专家化取向的“研究性学习”拔高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胜任和感兴趣,从而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处于“陪读”的地位。这与当代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趋势是不相吻合的。

误区之四:研究性学习的简单化倾向

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追求的是学生能亲历一种探究的过程,从而获得一些积极的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获得一些意识、态度和能力方面的成长。但是,学生的探究往往会用一些经验判断来代替科学论证,在不苛求学生探究规范化的同时,也应该给学生一种严谨的意识,即他们所从事的就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尊重主体的名义下,疏于指导,甚至放弃引导学生走上正确、合理的研究之路,学生的活动就会陷入经验主义的误区。为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功能,避免学生的研究活动随意游离课题和放任自流,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暗示和点拨,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误区之五:不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

目前,“研究性学习”尚在起步阶段,与之适应的评价体系尚待建立。调查表明,一些学校对该课程的评价重视不够,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实践准备。

在评价原则上必须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管理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并着力于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情感体验,以评价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特长的发展。

在评价内容上,应从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行为等多方面多视角出发进行综合评价,如参与态度、学习研究能力、合作情况、方法的科学性、成果的质量等。应该指出,仅注重“成果”的评价绝非该课程设置的本意。

在评价方式上,应努力克服教师包办的旧模式,倡导民主教学和民主评价,兼顾集体发展评价与个人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师评(必要时可请专家参评)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应充分让学生谈观点和体会,进行自我评价,促其自我内省和调控;应组织小组进行广泛交流、讨论,互相评议,培养集体和合作精神;老师应从发展的角度多给学生鼓励和指点,保护其积极性,指点学习研究方向。还可以组织一定规模的答辩会,深化研究成果。

在评价结果的呈现上,一些学校根据学生的方案设计、参与情况、成果及论文或总结等项指标综合评定,得出定性或量化的评价结论,这样基本上保障了该课程的进行。一些学校还进行了将其与“学分制”及学生“特长认定”挂钩的评价试验,即评定“基本学分”(课程管理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奖励学分”(过程性和成果总结性相结合的评价),并对“奖励学分”达到一定值的学生进行“特长认定”,鼓励并指导这部分学生继续发展。评价结果的呈现,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或将二者结合。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享受到探索、发现、创造、成功的乐趣。我们期盼它在教育改革探索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充实完善。

收稿日期:2006-03-27 作者简介:黄锦群(1974-),女,福建莆田人,讲师,硕士,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篇7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 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 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上的主要特点。

        2.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方式。

        3. 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是研究学习内容选择和组织时应该重视的几个方面

        (1)综合性,即围绕某个专题组织多方面或跨学科的知识,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 

        (2)社会性,即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注重开发社区资源。

        (3)实践性,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及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类型。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1)小组合作研究是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学生一般由3~6人组成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个人独立研究可以采用“开放式长作业”形式,即先由教师向全班学生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专题,不确定范围,由每个学生自定具体题目,并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完成研究性学习作业。

        (3)采用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全班同学要围绕同一个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得出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全班集体讨论或辩论,分享初步的研究成果,由此推动同学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之后进入第二轮研讨,或完成各自的论文。

        2. 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1)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的一般要求。

        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

篇8

[关键词] 实验 研究性学习 模式 实践

一、关于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

1.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化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物质的性质等是在实验中探索总结发现的。对实验过程的探索性研究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通过对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2.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过程、探索实验问题的学习方法。其特点是:①通过自主操作,有利于培养使用仪器、药品的基本技能;②通过对实验设计的探索性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③通过对实验过程的研究,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有利于培养严谨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构建

1.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化学实验内容主要分为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应用性实验。由于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实验过程,从对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中得出正确结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倍加关注,因此,在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中应当以探究性实验为主选取实验课题。课题内容的选择有两个渠道:一是变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为研究性实验课题,既能拓展和延伸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二是选取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课题,关注环保、卫生、生活、科技等。

2.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模式

根据化学实验科学的特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为凸现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探究性、开放性原则,结合笔者在实验研究性学习指导过程中的实践,构建了如下的实验研究性学习模式:

三、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操作与实践

1.选定课题

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具有研究结果的未知性和研究过程的探究性,它不是对实验的简单重复和验证。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和确定课题,尽量选择背景材料充分、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正确结论的课题。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课题选择:

(1)扩展延伸化学知识的课题。如①研究化学反应途径;②研究化学反应现象和本质;③研究化学反应最佳条件;④研究化学反应产物和成分;⑤研究化学反应快慢。

(2)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课题。如:①关注生命价值:纯净水的制取及检验;加碘盐的成分分析。②关注环保:家乡工业污染实验报告;废旧电池实验报告。③关注社会价值:含磷洗衣粉对水质影响的实验报告;测定土壤、水质酸碱性的实验报告等。

2.设计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一般可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分析问题背景,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实验方法;第二步:组织开题评审,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修定方案。整个设计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进行协同指导,如提供背景资料,指导实验方法,引导分析方向等。

3.过程研究与结论

实验过程中应当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二是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实验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化学规律往往隐藏于知识的较深层次,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挖掘;实验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 差距,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去尝试探索。因此,在实验研究性学习中,应当始终贯彻探索性原则,培养探索求真、严谨唯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归纳总结得出科学结论,是实验研究性学习成果形成的关键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独立探索,发现隐藏在实验现象和数据间的规律,从而得出科学结论。这既能建构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如学习SO2性质时,有一研究性学习小组提出课题:“SO2与Cl2的漂白性比较研究”。经过讨论,研究小组确定了如下实验方案:

④将上述各步实验中的品红溶液换成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又将如何变化?

学生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过程研究,对SO2和Cl2的漂白作用原理得到了准确的理解,并能牢固地掌握。

4.交流与评价

组织学生把探索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体验,特别是创新思维的体验,通过小组、班级或年级进行交流,既能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同学获得成功感,也能使其他同学获得一次难得的思维启迪。每一次成果交流后都要进行反思、探索和延伸,使实验研究性学习向纵深拓展,提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水平。

评价以自评和它评相结合:自评注重研究过程的感悟与体验,学会在自我评价中自我改进,成为通过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过程;他评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构筑激励个性特长,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四、关于实验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教材实验是实验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教材实验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许多实验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其知识起点和思维的切入点都切合学生实际,研究时间短,收效快,有些实验在课堂内通过教师引导就能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这无疑会对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教师自觉性是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思维定势;策略;启发诱导;反思与感悟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其中教师起组织、指导作用,在时间安排上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课题一般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条件选定。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逐步实施和要求提高,传统的教学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政治教师对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感到困惑。本文就此谈谈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体会。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然性

研究性学习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直接体验、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等,希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它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

1.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让学生主动求索从而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着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知识爆炸时代,我们不仅要要求学生学会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高效率地学习,而且还必须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处理信息,如何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何将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合作和团结精神等迁移至学习中去,这正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要旨。

2.研究性学习是思想政治学科特点的客观要求

政治学科的内容多与现代社会实际及学生的个人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可供选择课题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此外,政治课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也决定了其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因为,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在确立研究课题后,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获得知识的角度来看,研究性学习通过探究获得的直接经验也使知识更易内化为信念,从而提高思想觉悟。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策略

1.内容的选择

第一,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进行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概念原理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也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某个政治概念原理时,教师可作一些铺垫,提供一些资料,引导学生重走“创建”这个概念原理之路。

第二,指导学生利用时政热点进行研究性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又贴近于学生实际,其中时政内容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策略

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及完成课题的要求、达到的目标,学生一般可采用查阅资料、调查、综合与分析等方法去进行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布置与准备阶段。创设情境:今天,人们的收入不断增长,但偷税漏税现象却日益严重(放映厦门特大走私案);提出问题:公民应不应该依法纳税呢?应该怎样依法纳税?怎样才能让公民依法纳税?

第二阶段:实践体验阶段。第一步拟定研究方案。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订调查计划。(1)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依法纳税和偷税漏税(如厦门远华集团走私犯罪案)等案例;党和国家有关税收方面的政策。(2)走访当地税务部门、企事业单位或个人了解纳税征税的具体情况。

目前,研究性学习正在探索之中,结合这次实践,我认为在几个环节上应予以重视。

第一,“教师指导”,着重启发诱导。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启发诱导非常重要。如对于课题的提出方式,教师要充分注意培养学生对所探究课题的兴趣,使之想学、乐学、善学。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创设的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心理冲突,激发了学生“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探索动机,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在研究性学习中,政治教师应是设计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时刻准备去点燃学生头脑中的火花。

第二,“学生探究”,注重思维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探究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翁,从而促使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并根据学生思维过程中的漏洞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同时启发其他学生共同探讨,使他们处于积极奋进的创造性状态中,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从而让他们在实践和思维方面,学会自己拿钥匙去开门。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所有的政治教师一起努力探究,相信研究性学习在政治课教学中将应用的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5.

篇10

关键词 高中音乐 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音乐教学标准》指出:在音乐教育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实践,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述自己的体验。而研究性学习以其自身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和过程性正适应了这种要求。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一、音乐教育中研究性学习现实意义

在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中,创新意识始终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中,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学习本不是单纯为解决音乐知识和技能而存在的,它是构建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注重学生在音乐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学生们在研究过程中,懂得了如何去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性的学习,无疑也给学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促使他们减少对教师的信赖。作为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要侧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注意对每个学生的鼓励,激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大胆创新,培养他们,终身喜好音乐。

二、创设温馨的研究空间,激发研究动机,提高音乐兴趣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孩子总是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音乐同样如此。他们有喜爱音乐的天性,他们有探索音乐世界的愿望,而激发他们探索音乐愿望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能把握好音乐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保护好学生们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真正产生对音乐追求的兴趣,激发探索音乐的兴趣和干劲,使其身心融入音乐实践之中,通过自主的学习观察和体验来认识音乐的真理、感悟音乐的真谛。那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激发好奇心,培养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可采用“启发式”,激发兴趣,设置疑问,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激发好奇心,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启发、置疑、音乐名人轶事的介绍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同学们最喜欢什么音乐?谁是你最崇拜的音乐家或歌星?你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延伸,学生们往往会提出课本上没有的、更多更广的音乐话题。从欣赏刘欢的《好汉歌》到中国的民歌,从谢津的《说唱脸谱》到传统京剧,要鼓励学生从流行歌曲“美”的感受中发现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可适时适量地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为载体,培养学生探究事务的兴趣,使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从了解自己喜欢的明星入手,了解他们在乐坛的影响与成就。

学生们自主研究“刘德华在乐坛的影响”、“梅兰芳在戏曲史上的重要贡献和影响”,学生感悟到梅兰芳的名气和影响,远比他喜欢的歌星更有名,从而探究流行音乐的优势与不足,使学生认识到流行音乐远不能和这些大师的作品想媲美。另外,学生利用课余实践研究“当今流行乐坛歌星的成就与贡献”,与“王洛宾在音乐史上的影响”、“西方流行音乐概论”、“动漫与游戏音乐”等做对比性研究。学生感到现在许多流行音乐正在吸收传统音乐的精华才变得优秀,越是民族的越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学生认识到无论是什么音乐,只要是好的都会成为经典;学生们认为流行的也好,经典的也好,传统的也好,民族的也好,只要能激发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有生命力的就是好的音乐。在研究中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接受了音乐,课堂上涌动着探索与研究、动力与兴趣、快乐与激情,使学生乐于走进音乐的殿堂,领略到了真正的音乐,使音乐真正成为学生心中的旋律。

2.利用网络研究环境,激发研究兴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既然网络与视听技术的发展使音乐欣赏变得空前开放,我们已没有理由再让高中音乐欣赏课作茧自缚。在教学中可把学生带进计算机教室,把音乐欣赏带进网络世界;把电脑和组合音响接驳,充分利用校局域网、因特网的优势,引导学生把教材某些章节、内容的学习拓展开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音乐审美小课题进行研究。学生针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在因特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听音乐作品;在局域网上共享资源,开辟论坛,唇枪舌战、刀光剑影;有甚者建立网站,直接在因特网上和外界合作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把音乐欣赏与文学、史地、哲学、美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将音乐欣赏与研究性学习、“网上冲浪”有机地巧妙结合,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世界带给教师。

三、创设音乐创作空间,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