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美学法则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的美学法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形式美学;多媒体设计;统一与变化法则;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
比例与尺寸什么是美?这是一个抽象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美本身有很多层次,而且对个人来说,每个人所获得的信息不同,所产生的美的感受也不同。形式美学法则是人们长期实践根据大量客观存在的美的形式总结发现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作为法则去指导和创作。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讨论。
1统一与变化法则
统一是指组成各事物的整体各个部分具有某种联系,形成一致性与趋同性。变化,则是事物之间的差异和不一致性。它是最基本的唯物论证法的基本规律,同样也是指导所用艺术表现形式的最基本的规律,任何一个好的设计,力求把形式上的变化与统一完美的结合起来,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这样才使内容丰富但是又不会使人感觉不杂乱,有组织有秩序,却又不单调。变化,可以通过对比,强调,韵律等来实现。统一,主要是指同一性,通过协调,来达到效果。重复是同一的一种形式,将其相同或者相似的行,做规律性的反复排列,形成一个井然有序的组合表现出整体之美。为一个app设计界面,首先我们在前期调研方面,去了解用户群体、APP的功能等,我们会在设计之前确定基本风格,所以在各个子界面中设计元素的颜色,以及界面的结构基本一致,同时我们在一些子界面上又会有些区别,避免看到内容的过分呆板无趣。或者说在同一张画面中,有许多重复的元素但是我们排列的时候,在位置大小上有所改变也会有不错的视觉冲击效果。
2对比与调和的法则
对比,是指在视觉上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加以对比,比如明暗,曲直,方向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有选择性的突出其中一个元素的特征。但是怎么做到既是对比又有一种和谐的感觉呢?需要我们在对比中寻找共性,所以在设计多媒体设计界面的时候,需要我们在对比的同时注意作品中的共同因素。统一与变化的法则,似乎看起来与对比与调和很类似,但是其实他们的突出的重点不一样。统一与变化的法则,是指在统一的条件下,去寻求变化,用于活跃画面。而对比与调和,是指在对比的情况下,给人以一种和谐的感觉,但是不能改变作品的对比倾向。
3对称与均衡的法则
对称,主要设计元素对于某个点,某条直线,某个面而言,在大小,形状,和排列。而均衡指的是有变化的对称或者说是相对的对称,均衡是由对称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均衡相对于对称的理性,均衡会给人的感觉更加灵动活泼。但是不论是对称还是均衡,都是追求的一种条理的,稳定的,平衡的形式美的感觉。
4节奏与韵律法则
黑格尔说过一切的艺术都是为了达到音乐的状态,节奏和韵律才是艺术的灵魂所在,如果说对称与均衡是追求平衡感,统一与变化追寻的是冲突下的冲击感,那么节奏与韵律在意的就是次序感,节奏在设计中是讲究以设计元素为节拍,将设计元素进行组合,排列产生韵律感。比如连续重复的韵律,渐变的韵律,错落的韵律等(如图1)。
5比例与尺寸法则
篇2
【关键词】 城市设计;设计结构;形式美
德国城市规划师阿尔贝斯认为:“城市设计是在城镇范围内对空间发展,特别是建设发展的调控。其责任范围从对土地使用以及基础设施投资的计划,一直延伸到从房屋外形的三维框架设计。从建筑法规的角度看,城市设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用地规划和建筑规划。”1本文以美学的角度,探索初学者在城市设计中勾勒出属于“美”的方案结构的方法。
一.城市设计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对于设计结构的形成,是由城市用地形状、功能等要素与几何图形在设计师头脑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许多城市用地特有的属性,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设计原理中已具有明确规定,而设计师头脑中对于几何图形的储存以及其运用美学法则来酝酿设计结构的过程,则会因人而异。设计原则及原理的控制性决定了运用美学构建的设计结构的合理性。方案结构的合理与否是有据可查的,而其艺术感则是非理性的。因此,设计师对结构的艺术感就成为设计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设计出“美”的结构与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
二.设计结构中的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称均衡、对比统一、尺度比例、节奏韵律等四部分内容。研究、探索形式美的法则在设计构思中的运用,能够培养人们对方案结构美的敏感,指导设计师更好地去创造美的方案。掌握形式美的法则,能够使规划工作者更自觉地运用形式美的法则构思城市设计方案,达到美的形式与城市设计内容的统一。设计师在进行方案构思时,或多或少的运用了其中的内容,给予城市设计的初学者提供一种设计的思考方向,使“设计是可以学会的”。2
(一)对称与均衡
自然界中具有丰富的对称形式,如鸟类的羽翼、花木的叶子等。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2在城市设计中,比如商业办公楼的对称布局结构,即可以突出轴线关系,强调建筑与道路的有序美感。均衡是在不对称中求平稳。均衡可分为调和均衡和对比均衡两大类,调和均衡是指同形等量,即在中轴线两面所配列的图形的形状、大小、分量相等或相近。在处理各种不同用地时,可以借助主轴线或构图重心,使轴线两侧的用地或场地在分量上平衡。对比均衡则是指异形等量,即在中轴线两侧所配列的图形形状不一,但在分量上相等或相近。(图2-1)。
(二) 对比与统一
对比是把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虽然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的感触但仍具有统一感的现象。它能使主题更加鲜明,视觉效果更加活跃。2设计结构图案的形态、疏密、大小、钝锐,形状的大小、长短、曲直、凹凸、,方向的垂直、水平、倾斜,数量的多少,排列的疏密,位置的上下、左右,形态的虚实、黑白、轻重、动静、隐现、软硬等多方面的对立因素都是对比的运用。它体现了哲学上矛盾统一的世界观。对比统一法则广泛应用在城市设计当中,具有很大的实用效果。比如奥运场馆水立方与鸟巢的设计方案中,运用方与圆的强烈对比,成功的将用地和建筑统一起来(图2-2)。
(三)尺度与比例
比例是部分与部分或部分与全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精确详密的比率概念,在感性思维因素较多的结构设计中应用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考虑尺度问题主要结合用地的功能性质,来丰富城市的各种层次的空间形态。
(四)节奏与韵律
节奏本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在结构设计上是指以同一视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序列感。2韵律原指音乐的声韵和节奏。结构中图案的大小、凹凸、长短的组合,匀称的排列或变化,一定方位上相同图形的反复等就是韵律的运用。设计结构中单纯的单元组合重复易于单调,由有规则变化的图形以数比、等比处理排列,可使之产生音乐、诗歌的旋律感。富有韵律的设计结构可以使方案更具有美感,使设计方案特色鲜明。(图2-3)
三.方案结构设计中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在结构设计构思的过程中,美学法则应用的顺序也应有所区别,对称与均衡应在设计最初地块处理的时候运用,把握设计方案的整体效果属于结构设计中最宏观的层次。在此基础上,将对比与统一、尺度与比例、节奏与韵律的方法加以应用。对比与统一可运用于丰富空间的形态,如大体量的单体公共建筑。尺度与比例着眼于满足功能需求,例如居住建筑与商业建筑的尺度比例,各类建筑之间的距离、外部空间尺度。节奏与韵律多用来加强轴线关系和加强城市空间景观的有序性。
在设计过程中,四种构思角度会产生各种相互作用,根据设计用地形状、性质周边等因素等将四者有选择的运用于结构设计中,才会得出一个最适宜的设计框架,为进一步深化设计方案提供支撑。
四.结语
通常很多初学者对于城市设计无从下手,本文通过对城市设计知识和美学法则理论的整合,将形式美法则运用到结构设计过程中,使初级的设计师找到一个切入点:运用自身储备的美学知识,结合各种功能关系和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规定,设计出较为成熟的方案结构。在方案结构的基础上,将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用地进行深化,即可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案。但要拥有设计出较为成熟和具有特色方案的能力,规划工作者还需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逐渐学习和总结。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长江客船;外观造型;功能美学;设计研究
1 引言
客船外观造型是指用富有创造性的设计方法塑造有美学要求,并获得形状独特而美观的产品形象的过程,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外观造型。
2 长江客船外观造型功能与美的统一
客船外观造型的美是在进行客船设计与建造选择时的一个重要标准,船体的美会影响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悦。合理的客船外观造型往往不仅是有利于客船的功能的最大优化,更是一份美的艺术作品。我们生活当中充斥着各色的客船,它因为功能的不一,所与功能相统一的美也是不一的。合理的美它对客船本身和人们都有积极的影响,给人们的生产活动带来良好的效果。
功能与美的统一都是与时代的特征相一致的,但总体上都是为了体现美的观点。它不仅要体现实用性的美,也要体现技术的美,更是艺术性的美。它的目的是:第一,全面提高客船的外观和内在质量;第二,有效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安全性;第三,有利于抢占市场,扩大企业影响。客船外观造型的功能与美的统一,是要运用客船美学理论,结合客船本身的功能特点,进行客船外观造型与色彩的设计。客船外观造型它包含客船外观与客船内部。客船外观造型包括这几个方面:客船外观轮廓外观造型;上层建筑外观造型;主船体建筑外观造型;舾装外观造型和布置;客船外装色彩、文字、图案等。在这几个方面它要求整体统一协调、时代风格显著、色彩柔和美观,要满足变化之中统一、统一之中有变化的美学法则。客船内部它包括两个方面:内部交通路线和舱室的内部设计与规划布置。在进行内部外观造型设计的时候更要注重功能与美的有机统一,既要让它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也要是人们进行活动的时候得到美的享受,因为内部的良好设计会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生理的变化,对客船的内在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3 客船整体外观造型的特征
3.1 实用性
制造客船的目的是为了交通运输、工程作业和安全防卫等。因此,不同目的受到不同的功能因素的制约。外观造型设计的着眼点首先应保证功能良好,操纵、维修方便和高效安全,保障人的身心健康。运用各种外观造型技巧与方法可促进和提高这些基本指标;同时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保持人与机械的协调,人与自然的紧密接触,即美的感觉。外观造型设计不单是设施和运用规范,而且还涉及心理学、生理学、人机学等领域,是保证客船功能与形式统一的有效方法。
3.2 技术经济性
客船外观造型设计受材质和技术条件的影响。现代的钢质客船与过去的木质舟船相比,由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发展,使其具有更优越、更灵活的外观造型条件和手段。能更加充分地表现外观造型对象的特点,能体现时代风貌,如舰船的威严、游船的豪华舒适和货船的坚实稳定等。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许多客船的功能仍能满足要求,但因形式上的不“时髦”而在设计领域遭淘汰。外观造型设计还应充分考虑结构、工艺、焊接方法等许多技术条件对外观造型的形象的影响,应符合先进技术和生产水平的要求。
3.3 艺术性
客船虽然不是艺术品但是优秀的外观造型设计也能创造具有艺术美的形象。客船在航行中具有随波而动的起伏韵律美,外观造型处理上应保持与这种运动状态的视觉一致性,使得航行于水天之间的客船犹如融汇在大自然中,形成浑然一体,同时为船上的乘客创造一种动中有静、平稳安全的静态美感。这种动与静的协调是客船区别于其他环境中外观造型对象的特点之一。
艺术性的另一方面就是创造生动而有独特的典型客船形象,既突出客船的功能属性,又表现设计对象与众不同的特殊性。运用美学法则,可创造出具有本民族风格和现代精神的美的客船。
从客船发展的进程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域,不同使用目的,不同民俗传统,不同技术水平,不同审美观念,会建造各种各样的不同客船。概括起来可以说,决定外观造型的主要因素是功能、技术与审美观。
4 长江客船外观造型设计
从艺术外观造型角度来说,尺度和比例,均衡与稳定,统一和变化的法则决定客船美的外貌。
4.1 尺度和比例
合理的尺度和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是客船外形实际美观效果的基础,应综合统一的加以思考,两者的协调统一是创造完美外形的必备条件之一,而合理的尺度与良好的视觉比例,一定要以客船的种类所赋予的功能为依据,不能孤立地推敲比例与尺度而忽视它与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客船涉及的使用和技术性能来看,客船的外部主体――上层建筑应考虑以下因素:舱室布置,重心高度,受风面积,驾驶视线,桥梁船间高度限制,货物装卸等,只有考虑了以上因素后,才能谈及外观造型所需要的比例美。这里的比例指外观造型局部之间或局部与整体的匀称关系,美的外观造型都有良好和谐的比例。不同时代的客船变化,其长高之比增大,矮而长的比例给人以稳定,大方,线性流畅及高速的感觉。
4.2 均衡与稳定
均衡指外观造型物各部分之间,前后左右相对轻重关;稳定指外观造型物上下部分减轻重关系。在外观造型中采用的比例,尺度,材料,结构形式和色彩因素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重量感是不同的。客船外形的均衡感应显示其速度特性,即动态的均衡感。因此上层建筑前沿应适度后倾,其前壁不宜过前,也不能陡然升起,可做成1~2个阶梯形。上层建筑的侧面型心应适度偏前,烟囱的位置要放在上层建筑的重心附近。
稳定,它表现喂实际稳定和视觉稳定两方面。只有同时考虑上述两种稳定才能取得良好的稳定感具有稳定感的客船外形才能给人以祥和,轻松,安全的感觉,这也是乘客的心理上的需要。如果客船的外形全部用浅色,使人感觉轻飘,有会沉或倾倒的错觉。可以用色彩对比作用增强主船体色彩浓度就能达到加强下部重量的错觉,从而增加了客船稳定感,乘客才有安全感和信赖感。这就是美的感觉。
4.3 统一与变化
统一与变化时相对矛盾的两种因素,是客船外观造型中最灵活多变,最具艺术表现力的。统一与变化两因素需要共同表现才能获得美的效果。
客船的美表现在它的统一和差异中。完美的外观造型必须与统一性。统一课增加外观造型的条理合和谐的美感。它分为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比例与尺度的统一,格调的统一。但只有统一而无变化又会引起单调,呆板的感觉,为了在统一中增加情趣和持久性,又必须在统一中加以变化,变化可引起美感的情趣, 增强客船形象的活跃和生动感。
客船外形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有意识地充分考虑和利用各单体功能结构及技术条件所具有的差异的统一性的因素,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按一定的艺术规律处理,力求外观造型形象达到变化与统一的完美结合。在统一中求变化的常用手法是对比,它是指在外观造型设计中突出表现外观造型因素的差异性。
5 结束语
客船外观能够体现客船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客船外观形式与客船的功能应和谐统一。外观应真实地服务于功能,有效地反应客船的性能要求,体现速度感、平稳安全感和整体效果;外观还必须生动地反映客船的风格特色和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俞嘉虎.对客船外部艺术外观造型中美学法则的探讨[J].交通科技,2000(05).
篇4
东方古贤的天人合一观,具有天然的美学品格。它启示于人的至美、至善的境界,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之于生命如此,之于艺术也是如此。本文结合天人合一观对中国古建筑、园林设计建筑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作一探索。
天象数字的应用。
天象数字在建筑中应用最多、最典型的可以北京天坛为例。天坛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当时天地合祭,故名天地坛。明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方泽(地坛),才改名天坛。
古代十以内的偶数称为阴数。奇数中的一是太极,三才是奇数之始。天坛几何尺寸严格采用阳数,象天地人之三,故阳爻称九。祈年殿运用天数和象征性数字处有殿高九丈九,屋檐三层,裕谷坊三层,殿顶周长三十丈(象征一个月三十天),外层十二根柱子(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十二个柱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中二层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内藻井下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全部柱子二十八根(象征二十八宿);殿顶四周三十六根枋桷(象征三十六天罡);?墙东门外有曲折走廊七十二间(象征七十二地煞)。天坛这一组天象数据和构成的完美的建筑艺术形象及其园林空间,充分说明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学的深远影响。
阴阳合抱溶于建筑之中。
佛教强调“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的对等,隐喻着物质世界与非物质精神世界的共存和相互转化。显然,佛教创造了一种富有人和自然灵性的“虚空”、“幻境般”的审美意识。而在老、庄哲学思想中,“有”、“无”代表着宇宙中相对立的实体物质与非实体属性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不能只有“有”而没有“无”,或只有“无”而没有“有”。但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中,则侧重于对立事物中“阴”的融合力,强调“无”的功能。他们把“无为而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作为人生哲学,主张酷爱自然,在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得以抒发自我心灵和自我满足。这种“无为”渗透在艺术中则表现为“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的审美意识。由此可见,“色空共存”、“有无转化”、“虚实相生”乃是中国空间概念的核心。它强烈地影响着中国传统的艺术观,也包含着影响中国建筑美学的审美意识。
群体美、环境美与亲和自然之美。
统一之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是美学的最高法则,中国建筑师在这方面有充分的考虑。中国古建筑无论从形式感、造型、格调、色彩关系、高度变化、线条变化等方面,总是从系统美学总体审美效果上创造群体和谐统一之美,强调与环境关系所造成的烘云托月之美,强调亲和自然之美。
故宫是一首凝固的交响乐:华表与金水桥就是这首交响乐的序曲,主旋律由天安门、午门逐渐展开,太和殿可视作交响乐的最强音,达到了乐曲的。走到御花园,乐曲就进入尾声。到了地安门全曲圆满地结束。故宫还是一幅画,从任何角度看还具有绘画之美:整个围墙就是画框,画面富于节奏美、韵律美,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不同的角度看,都是一幅至美的建筑画。
中国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仅有静态的“可望”,而且也有动态的“可游”。人们在漫游画面中变化无穷,移步即景,情随境迁,从漫游中体会全画的神韵。
中国建筑不仅重视近区的环境美,而且也注重与更加广阔的大自然的亲和关系,造成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过去风水先生要“观势”、“观相”,实际上就是建筑选址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应该说,这是颇具美学价值的调查研究。在自然环境中搞建筑要借助于引景、建景、借景,甚至运用对景等手法,把自然景色烘托得更美。天下名山僧占多。古代庙宇的造址,一般选在三面环山、一面空旷朝阳的环境中,既能避风,又能沐浴阳光。如北京的碧云寺、山东的灵岩寺、南京的栖霞寺、敦煌莫高窟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恒山悬空寺,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不在巅,下临深谷不在麓,倚山做基,就岩造屋,虹桥飞跨,殿宇悬空,构成惊险奇特之美。
中国人似乎更重视辩证逻辑,重视事物的辩证统一,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不可分割,因此,如上所述,中国建筑尤重群体效果,无论宫殿、寺庙、宅第的群体,还是园林设计、城市规划,均追求整体统一,造成所谓星列棋布、群星拱卫之势。中国人在宗教壁画创作中,无论是敦煌飞天,还是嫦娥奔月,就没有诸如翅膀之类的赘饰,只靠轻飘的自然姿态,随风飘动的衣带,跃然升空,充分体现中国人在处理艺术问题上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
在建筑的个体造型上,中国建筑似乎是有意识地回避纯几何的东西,建筑的屋顶、檐部、脊饰都是由一些不可捉摸的自然曲线构成,在艺术趣味上追求“离方遁圆”,这些都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个体造型上迥异于欧洲古典建筑。
篇5
关键词:汽车造型设计;集成产品开发;A面;美学法则
前言
设计者在汽车造型设计每个环节中可能出现忽视某些环节过程或不规范操作,使得设计过程不具完整性。以往设计过程可能缺乏实际案例支撑从而被人们理解不透彻或观点较为陈旧,本文结合以往实际例子讲述可能出现不科学的环节,以及采用新方法等规避与设计初衷相偏差,减少设计失误,从而提高设计整体可接受性及可观性。
1前期调研
前期调研是开发设计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没有前期的调查无法决定人群的需求和市场的供求量。产品规划前期对所要开发的车型都要有详尽的技术与相关多种因素的资料收集和分析[1],这样设计师对即将进行的造型构思和风格定位以及功能定位更容易把握以使得新造型尽可能被目标客户群接受。
2头脑风暴及手绘草图
通过对前期调研分析,可以根据调研与评价的结果针对性地进行初期的创意构思,这个阶段会有大量的草图出现。手绘草图对于设计师来说是能打开心灵的窗口、发现美、探索问题的必不可少的方式[2]。近几年随着各种绘画制图软件流行,草图被好些人认为可取代,草图阶段往往或多或少的被忽视。设计师采用拼接等方式在其它方案上修修补补,省去手绘草图阶段,呈现出一些“新”造型,看似速度快了很多。笔者认为,那样永远跳不出原来方案的束缚,丢失了捕捉瞬间灵感及激发创作激情的绝佳机会;违背创新创造的初衷。从各角度发散思考快速寻找合适造型体,及时记录瞬间灵感与美感。
3IPD法则与效果图
IPD是集成产品开发的简称,是一套产品开发的模式、理念与方法。基于市场的开发,是种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方式[3]。在效果图阶段须秉承这一法则,否则设计的结果不是自我感觉良好不被大众所接受或就是产品缺陷较多、开发效率低,应该设计时让市场、技术、生产、采购、销售等部门共同参与进来。在方案讨论选择的同时,更多的是对各种曾经出现的问题和潜在问题加以分析规避,各部门各学科专业共同参与商讨,高效及时解决问题选择最符合的方案同时加以优化。效果图方案的选择应该不能为了结果选择而选择,更应该突出发现问题,准确高效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生产部门结合以往加工制造出现的问题,对新方案整体评估提出优化建议等,可避免后续产生问题不必要的重复修改。
4油泥模型验证
现代油泥模型加工方式的出现,使得原来油泥模型制作时间大大缩短,三维洗削使得油泥模型成本有所降低,此阶段是对CAS造型数据的空间整体验证修整。在一些设计过程中此阶段同样存在被忽视省略或过于走形式化。设计出来的东西确少实物空间验证过程,往往出现以下问题:(1)实际造型效果低于数据及图片效果。视角及感受方式的不同,多跨度空间实物模型与电脑三维效果往往出现一些偏差,甚至视觉上出现细微扭曲变形[4]。(2)油泥模型曲面验证时出现干瘪平等现象,甚至是视觉上的塌陷感,使得造型失去饱满感,尤其出现在翼子板、保险杆等处。解决办法是根据实际情况制作1:1或者稍微缩小比例模型。对于存在形态偏差,可适当调整尺寸比例及型面对比关系;对视觉干瘪塌陷,应将曲面形体变化处适当加大曲率,即增加凸凹感。在数字模型里修改时体现的是提面与压面,将对应面曲率适当提高。图2中油泥模型的翼子板后侧出现视觉平瘪感、缺乏饱满美感,但在三维数据模型中不易发现,因此,将油泥模型此处与门板面衔接处继续刮修下压,直到此型面呈现凸感。最后根据扫描点云对数字模型进一步调整曲率。
5数字模型达到A面要求
A面又称A级曲面,是值具备很高质量的曲面,所谓曲面的质量在视觉上的直观表达就是非常光顺、没有褶皱和无理由的不连续[5]。对于A面须达到以下标准:G0≤0.001-0.005G1≤0.05º-0.1ºG2≤0.1-0.3对于内饰表面A面的要求亦可围绕上述标准稍作调整。在制作数字模型阶段,须避免用类似CAS面代替A面。往往一些设计中A面数字模型一些特征面及倒角面采用非A面标准面片,此类A面往往会比较难调节构建,会花费较多时间调整,若被非A面面片代替大致看不出来两者差异。但经过分析检查之后,往往G2数值明显存在较大偏差,曲面达不到相应要求,若加工出来会出现细微折痕或曲面光顺性较差。例如图3中凸起造型拼接面检查G2数值较大,可以看出应该不符合A面要求,若采用图4精细斑马线检查分析放大就可以看出出现断线、不连贯,固不能达到理想光顺要求。
6造型设计符合美学法则
6.1造型尽可能满足黄金比例和黄金矩形
黄金分割率和黄金矩形能够给画面带来美感,令人愉悦。在很多艺术品以及大自然中都能找到它。希腊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符合黄金矩形。《蒙娜丽莎》中蒙娜丽莎的脸也符合黄金矩形,《最后的晚餐》同样也应用了该比例布局。例如客车前围风挡玻璃及止口下立面(整体黑色区域)在前围整体比例应该符合黄金比例,那样视觉效果最佳。
6.2造型满足变化规律性
形体结构的变化具有类似重复变化规律性,呈现出一定的韵律感。不可杂乱无章,所心所欲。
6.3造型满足统一协调性与对比差异性
在设计中,根据具体型面将各种形式因素基本上保持同一格调、同一基色,没有明显的差异同时又有对比变化,使得更加生动。例如,汽车车身整体造型语言协调统一,或者柔美或者刚硬,同时,在前脸等处正负空间法交错营造形体变化,凸面与凹面、粗面与纤细面等就是一种对比变化。
7结论
本文以实际多个汽车车型种类项目出发,结合造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点,总结从造型设计初期到后期各个阶段论述应注意的问题及设计理念方法。秉承“旧”方法精髓,采用新理念思维,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给实际设计开发工作带来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伟峰,赵江洪.用户期望意象驱动的汽车造型基因进化[J].机械工程学报,2011,47(16):176-181.
[2]王子健.从视觉思维角度浅析手绘草图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作用[J].艺术科技,2014,(4):425.
[3]朱瑞萍.IPD——一种集成的产品开发模式[J].市场研究,2003,(12):41-42.
[4]石云爱.浅谈车身油泥模型制作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汽车技术,1996(6):54-55.
[5]崔士斌.基于ClassA曲面标准的造型评价体系[J].汽车工程师.2009(03):39-41.
篇6
[关键词]形式美 室内空间 运用
美的形式能够使艺术设计的作品产生魅力,并且带给人们美感享受,是艺术作品的生命之所在。形式美法则是室内空间设计的重点理论之一,也是各种艺术设计形式必须关注的法则之一。因此,研究形式美法则的理论内容,掌握形式美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规律及手法,是研究室内空间设计必须解决的首要课题。
一、室内设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形式美在西方美学史与艺术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在艺术创作、艺术鉴赏和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现实主义角度分析,形式没法则在审美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些没有获得统一性和形式感的艺术美是无根基的。只有正视上述情形的研究,回避简单化处理才能有助于增进对艺术本性和美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任何艺术形成都必须具有统一性,舍内设计要满足人们的身心要求,而人们要求的复杂性导致了室内空间形态构成的多样性。形式美法则的基本原则是变化与统一。那么,室内空间设计则是将复杂的变化构成形式转化为艺术的统一,变化中追求统一,统一中又追求变化,这便是室内空间设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二、形式美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表现
首先,室内空间设计的产生离不开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现代建筑的不断成熟以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越来越多标准化空间产生了装饰需求,而各种标准化空间的装饰目的也越来越复杂,而此时的建筑技术已经无法在完成整体建筑外观的同时再完成建筑内部的空间形式设计,于是室内空间设计行业便应运而生了。
室内空间设计,又称室内环境设计,是人为环境设计的一个主要部分,是建筑内部空间理性创造的方法。室内设计的目标是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即以人为本。室内设计的含义可以简要地理解为:运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与经济能力,以科学为功能基础,以艺术为表现形式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内部环境,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需要与精神功能的需要。室内设计师可以根据空间主人的需要,来进行内部的空间形式设计。
形式美法则的表现对室内设计体现其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那么,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形式美的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1.变化与统一
变化,是指形式的差别不一、多样化,强调的是突出某一事物的本身特性。如设计中形色的差别、肌理排列的差别、部位方向的差别等等都叫变化。统一,是指形式的同一性、一致性、整体性、和谐性,强调事物间的共性。如长度的统一、方向的统一、比例的统一、色相的统一等。统一能给人以整齐、协调、舒适、畅快的感觉。
变化与统一是形式美的总法则,也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形式美法则中的具体应用。变化和统一的完美结合,是艺术造型中最灵活多变、最具有艺术表现力的因素。设计中有变化才能引起刺激,使人兴奋,在单调贫乏的形象中加以变化,就能取得生动、活泼、新颖的造型效果。但是,变化与统一都存在着一个“适度”的问题,过度的统一或过多的变化都会削弱整体的形式美感。室内设计中的变化应该从统一中产生,也必须受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要做到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
例如,正方体、球体和棱锥体等这些本身具有简单的、明确的、约束的固定几何形体,都具有必然性的统一感,灵活采用这些具有统一性的几何体控制空间的整体外观很容易取得统一,几乎所有成功的室内空间设计,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或若干个几何形状的有机组合体,这便是变化与统一法则的表现。
2.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利用装饰要素,把其中某一因素差别程度不同的部分组织在一起,使同一因素不同部分之间产生对照和比较,互相衬托,使个性愈加鲜明,各自的特征更加突出。对比的设计强调差异性,使人感到鲜明、醒目、振奋、活跃。室内空间设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通常包括下面五个方面:形体、空间、线条、材质、色彩的对比等。调和则与对比相反,是在差异中趋向于同一,在不同的事物中强调共同因素,以使不同部分有机结合,互相联系,被此和谐,以达到协调,通过一定的处理手法取得统一的效果。
组成室内空间有机体的各构成要素之间在客观上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变化较大者形成对比,而变化程度不显著的,在形态上也可以称为微差。对比与调和也可以简要地理解为突变与渐变的关系,突变容易强调重点,而渐变产生调和,二者之间的结合,能够获得富有变化而又和谐统一的室内空间有机整体。
3.比例与尺度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活动中,艺术形象的内部比例关系一定要符合一定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经验。室内空间艺术是三维的空间艺术,它具有长、宽、高三个方面的度量方向,这三个度量方向之间的相对关系,是空间构成要之素间建立的逻辑关系,是室内空间设计获得协调统一的重要手段。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比例法则的运用主要表现为三种:黄金分割比例、渐变的比例、无规则的比例。
在一般的情况下,比例差异小,易协调,反之,差异小也易引起视觉疲劳。因此,给人美感的数量关系即为“比例适度”,反之,则为“比例失调”。这种适度也可以定义为“尺度”,它是度量空间构成要素与室内设计整体之间关系的重要因素。尺度印象同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自然的尺度感、夸张的尺度感和亲切的尺度感。
4.节奏与韵律
艺术创作离不开自然界,许许多多的事物或现象通常是有规律地重复出现,或者是有一定组织地重复变化,这就表现为韵律与节奏的形式美法则。一般来讲,室内空间设计中同样也存在着韵律与节奏。
所谓的节奏,主要是指设计要素有规律的重复或变化,在自然中、人类社会中到处都可以看到节奏的形式。室内空间设计中比较常见的是较为鲜明的节奏,为了强调艺术表现形式的条理性、重复性、连续性。而所谓的韵律,即是指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情调的作用,使重复的节奏具有悠扬缓急、强弱起伏的情调,使得艺术作品表现出由抑扬顿挫、起伏变化所产生出的特殊美感。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适当运用韵律法则,可使之富有更强的表现力。由此可见,节奏是韵律产生的前提条件,而韵律是节奏的升华深化,韵律美更多着重于情感美的表现。
韵律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一般是运用造型中的点、线、面、体等诸多因素,经过精心设计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节奏的韵律变化的美感。韵律美按照形式特点通常分为以下几种:连续的韵律、渐变的韵律、起伏的韵律、交错的韵律等。
5.对称与平衡
对称平衡法则是人类熟悉的、来源于自然物体的属性,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掌握的形式美法则,也是形式美法则的传统技法。对称有线对称(中心轴线)、上下对称、左右对称、点对称(点为对称中心)等几种,同色、同型、同质成为绝对的对称。而一般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采用的是相对对称的方法。传统的室内空间设计大多数采用的是对称形式的格局,对称形式能取得较好的视觉平衡,对称给人感受秩序、整齐的和谐之美,具有一种庄重的视觉效果。
平衡,是指根据力学原理,使物体的各部分之间保持力的平衡关系而呈现的平稳状态,在视觉心理上产生均衡的观念。平衡法则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表现是按照中轴线、中心点不等形而等量的形体、构件、色彩相配置。不同的形态色彩、质地在视觉心理上表现不同的重量感。例如,粗糙的肌理感觉重,光滑细腻的感觉轻;面积大的感觉重,面积小的感觉轻;深色感觉重,浅色感觉轻;直线感觉重,曲线感觉轻。平衡较对称形式来讲,有生动、活泼、和谐、优美的韵味。
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对称与平衡,是人们对空间统一体各组成元素之间视觉力感平衡的判定,人们通常在心理上追求一种平衡和安定的感觉,它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所运用的是形象思维方法。此外,室内空间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到动态的平衡问题,如图,采用了三组方向相反的壳式屋面结构,既保持了均衡,也具有强烈的动感。
6.对位与呼应
所谓对位,指的是空间构成各要素相互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使要素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外在的秩序关系,就能够达到空间造型与室内整体之间的统一和谐。一定意义上,对位关系也可以简要地理解为呼应关系,空间构成各要素之间的呼应关系,通常是利用各要素的轴线与边线的某种对应关系来实现的,如边线对位、轴线对位等。
三、形式美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保•克利认为:“只有掌握了静力学、动力学、光学、声学的物理定律知识,能够对生活与形态做出自己内在想象力的人,才能做出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在一件艺术作品中,物质世界、智力世界和精神功能世界的定律是同时表达的”。室内空间设计的形式美正是由观者对室内环境的亲身体验及对设计内涵的感悟而得来的,研究形式美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离不开对人们心里影响因素的研究。
首先,室内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环境,它是建筑整体和室内空间形态的有机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中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存在于观者审美的体验中。观者在体验空间设计时所获得的感受应该是较为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孤立的印象,它是一种能激发起感觉、知觉、联想、情感等等的群集,抽掉任何一个组成要素,都会破坏整体的印象。总之,如果室内设计的构成形态及其所表现的主题内涵取得一致,观者便可以在体验室内空间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
此外,室内空间设计的形式美感,受到观者审美意识的影响。由于人们对艺术作品审美观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室内空间设计的审美认识已经与传统的古典审美标准大不相同。但是,从历史发展到现在存在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审美因素,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的审美法则。这些法则虽然受到了社会环境的诸多意识形态影响,使得每个时期的审美标准产生了较大差异,但是空间设计的审美观在相对同一的时间和地域中却是相对稳定的。此外,同类人群的审美标准具有趋同的现象。而且某些审美的形式在历史的发展上会出现戏剧性的回归与反复,例如西方经典的巴洛克古典风格,在千百年的历史中曾几度流行,所以研究形式美的规律和它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意义非凡。
四、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室内设计人员应当依据形式美法则的基本规律,及其有关的体现手法,结合广大观者的心理需求与审美观点,精心地从空间的功能要求上,从组成材料和要素关系的特性上合理地进行运用,完成更多令人陶醉的室内空间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克罗齐.美学的历史[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2.
[2]付黎明.设计美学法则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23.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39.
篇7
关键词:构成;意识;设计素描
全因素素描、设计素描,这两类以不同思维模式为指导的基础素描,是高校艺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点基础课。但我们看到,许多刚开始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在经过入学前长时间的全因素素描训练后,一旦开始创作设计素描,往往有一种找不到头绪、从新起步的感受。这是因为,在考前阶段,学生接触的全因素素描,大都强调的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描写,牢牢树立了“写实”的惯性思维,久而久之,忽视了自我主观感受的表达,对入学后开展设计课程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而设计素描,恰恰成为写实思维模式向主观创造性思维转变的关键过程。在这里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的培养,开发学生艺术创造潜能,为以后设计专业课程的开展指引正确的方向。
那么,如何实现学生思维模式的转变?开展设计素描的最终目的是设计,在设计素描这门基础课教学中,以往先是开展注重结构的设计素描,让学生自发的“悟”出设计思维跟以往全因素素描思维模式的不同,之后再依次开展三大构成的训练课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的学生,有的领悟快,有的却始终迷失在设计思维转化的过程里,往往影响了以后一些课程的开展。我们这教学中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直接以设计的艺术法则为基础,以素描作为这些法则的载体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很快用自觉的意识领会“构成”,进而明确的区分出进入大学后专业课的学习方向,能够积极地投入到专业的学习中,省却了学生们从高考学习向高校学习的漫长转变过程。艺术设计最基本的法则是“三大构成”,我们就用“三大构成”中最基础的法则来指导设计素描。这样一来,设计素描就能依照系统而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理解“设计”,达到思维能力、造型能力、创造意识普遍增强,在完成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目的的同时,也为后续的设计专业课程深入开展做铺垫。
1以“构成”的造型元素重塑物象
在注重创造形态的构成中,无论是体现黑白关系的平面构成、还是体现空间关系的立体构成,都提倡通过观察把握典型特征,促成由具象到抽象的提炼和转化,把物象抽象归纳为:点、线、面、体等造型元素。在课程开展初期,学生确立了点、线、面的概括能力后,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和使用构成中的造型原则,来重塑物象的造型,最后到达理想的画面形态。
1.1解构与重构
这一部分通过静物写生的方式来训练。“形”是物象外在的形状和特征,“结构”结构是物象内部的转折和构造。不同的结构决定不同的外部造型。所以结构是需要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解的,并不是直观的。
第一阶段,在静物写生过程中,并不要求学生将静物画的“像”,而是注重分析静物内部各结构之间的排列组合关系,找出里面关键的、有特征的组成部分。在这个阶段注重研究和分析,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解析静物结构、反复强调静物的特征,能够渐渐抛弃原来只看光影的习惯,学会多层次、多角度解析物象造型,深入静物内部研究,比较透彻的分析出静物构造,进而能够分解出静物的结构,培养“解构”静物的能力。这一阶段最终目的是要求通过分析和刻画看得见的外在形态,来帮助学生理解看不见的内部结构,使学生可以随意分解静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阶段,在解构静物的基础上,通过对静物的剖析和拆解,选取有鲜明特征的部分,用重叠、罗列、融合等方法,重新构造出新的造型,这就是“重构”的训练。这一阶段,要求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同一类型的静物拆分再重组,合,也可以把不同类型的静物嫁接组合,以打破学生原有的造型定势,产生新的形态。这一过程,不容易放开思路去联想,还是应该注重构思小稿的联系,要求每个造型绘制三个方案出来,最后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作为素描作品的主要造型。
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联系,学生就能用新的眼光对待自己作品,也能引起学生更多的积极性来刻画自己感兴趣的静物,从原有的物象中发现新的造型,利于发散性的形成,避免了学生盲目写生的情况。
1.2形的平面化
在学生全因素素描的学习中,养成了学生利用光影等手段,尽可能塑造物象立体感的惯性思维,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要想摆脱原有的造型方式,创造出新的造型,不妨把静物写生变成平面化写生的过程,把静物有特征的部分单纯化,简化形状之间的穿插组合,将立体的静物,压缩在有限的几个层次上,更有利于静物特征的突出。
这一造型方法,要求学生灵活的处理不同的形状,把丰富的造型压缩简化,以形成新的形态,这更要求学生的创造能力,在纷繁复杂的写生过程中学会分析和取舍,让思维扩散。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学生的平面化处理后,会形成不同的新造型,互相交流学习后,同学们的造型能力会有明显进步,思路也更加开阔,画面也更加生动和放松。如图,静物设计素描中采取了平面化的造型语言,同时也模糊了空间感。
1.3肌理的变换
肌理是素描中一直都很注重的因素,现代设计中,材质在科技的带动下也越来越影响艺术设计。设计素描中写生中,围绕着不同肌理特征的材料,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感受,启发学生从原有的自然物象中选取有质感、有肌理美的静物,嫁接到完全不同类型的物体上,形成不同以往的视觉心理感受。
这一造型方法要求学生准备多种材质的个人物品,如金属类的手机、mp3、钢笔;织物类的棉布衣物、缎面衣物、毛衣、皮毛衣领;塑料类的饮料瓶、眼镜;木制品类的课桌、画板等物品,对照所摆出的静物,“移花接木”式的转换肌理效果,引导学生关注材料,关注材料的视觉效果。通过挖掘材料在质感和肌理上的感染力,把肌理也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使原有的物象造型与转化肌理后的新造型一并存在,使肌理感的刻画避免原来无参照物、呆板的情况,激发学生对比、嫁接的想象力,扩展设计素描造型方式。
2以“构成”的美学法则塑造画面气氛
通过前期利用构成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在造型上的创新能力,学生已基本摆脱全因素素描的禁锢,能够创造出符合视觉习惯的新造型。但素描绘画讲求整体布局和画面氛围的营造,这就需要教师在构成造型原则基础上,再更深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构成的美学法则,学会运用“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稳定与轻巧”等构成法则,来表达设计素描作品的情感,最终把握好画面的气氛。
2.1空间的创构
空间感在画面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夸张的空间感可以增加透视或增加物体的真实性,虚幻的空间感可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充分运用构成的美学法则,调动画面体积感、量感和空间感,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在练习中,可以要求学生以教室或者教学楼为空间单位,进行多角度空间的混合和多类型空间混合表现的手法:使同一空间不同角度的取景共同组织在一幅画面当中、平面空间和立体空间共同组织在同一幅画面当中。这样一来,空间中的透视、光影因素都进入到画面当中来,就需要学生协调好各种因素对画面的烘托作用,作品也因这些因素显得更加丰富和有感染力。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每个学生关注的空间感是不同的,可以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将自己感兴趣的三维空间中增加平面化的物体或者添加进有漂浮感的物体,从而产生透视或体量上的视错觉,以此营造画面的氛围,使学生在空间这一研究领域寻求到设计性和趣味性,最终领悟到一个全新的空间观念。
2.2意象的表达方式
对客观物象的刻画是基于写生联系得来的,对虚拟世界的描画就要通过意象的表达方式。在观察和研究客观物象的特征后,通过联想、想象,营造出梦幻般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德意象创造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学生的主观意念。
在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反向思维、发散思维,把不同特征、不同时空、不同动态的物象构成画面。这种表达方式在摄影作品和电影作品中多有出现,可以鼓励学生受优秀的摄影和电影作品启发,让学生在设计素描中也当一回“导演”,调动各种可用的因素,整合成一幅作品。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画面氛围的营造始终是一个难点,学生要么找不到合适的主题,要么有强烈的情感却表达不到位。在这时,可以将学生分组,将相似主题的学生分为同一组,互相探讨和启发,能够把几名同学间共同的诉求表达到理想的状态。将找不到合适主题或者表达吃力的学生贯穿在里面,有利于优秀的带动落后的,共同进步。
3结束语
设计素描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的课程,需要调动学生主动创造的思维,树立构成的意识,在趣味性的课程中体会“设计”的内涵,避免被动的、枯燥的学习。只有这样,设计素描才能真正的担当起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重任,才能使学生有充分的能力投入到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刘刚,史国强.素描[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
[2] 张会元.素描教学[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3.
[3] 周至禹.形态表象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字:景观设计;形式美
当代城市景观风貌变化显著,人们的生活品位、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要求设计师们注重景观设计的艺术性。用景观设计的构成要素和构成法则,加之理性的分析方法,以设计、艺术、经济、综合功能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为基础,用审美观、科学观进行反复比较,最后得出一种最优秀的设计方案,遵循形式美规律已经成为当今景观设计的一个主导性原则。探讨景观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对创造出最优化的人类景观系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形式美规律是带有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恒性的法则,是一种内在的形式,是一切设计艺术的核心,是一切艺术流派的美学依据。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形式要素被推到了较为重要的位置,只有正确掌握了形式美感要素才能把复杂多变的设计语言整合到形式表现中去。如今的景观设计早已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设计师综合运用统
一、均衡、节奏、韵律等美学法则,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和创造景观语言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1.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又称和谐,是一切艺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一个基本要素孤立存在在景观设计当中是很少见的,通常各个景观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场所+景观”,各要素的数量、位置、颜色、形状、线条、动静、质感及比例等,即要有一定的变化用来显示多样性,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有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一个不和谐的要素会引起视觉紧张和视觉冲突,失去美感。过于繁杂则会让人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而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又会显得过于单调呆板。景观作品的美感是从统一的整体效果中感受到的。因此,只有做到既多样又统一才能使景观达到和谐的境界。
2.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音乐中的词汇。节奏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有规律的变化和重复,韵律是在节奏的基础上赋予一定的情感色彩。景观要素的节奏与韵律是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的疏密、长短的变化、曲柔刚直的穿插等等变化来。
同一种或同一组造型要素的连续反复或交替反复能够在视觉上造成一种具有动势的丰富的秩序视觉效果,给节奏带来了多样性,使其具有视觉感强烈的韵律美。在单一造型要素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插入截然不同的新形态来寻找突破,可以产生强烈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3.尺度与比利
圣·奥古斯丁说:“美是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再加一种悦目的颜色。”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
任何物体,不论任何形状,必有3个方向,即长、宽、高的度量。比例就是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任何园林景观,都要研究双重的3个关系,一是景物本身的三维空间;二是整体与局部。园林中的尺度,指园林空间中各个组成部分与具有一定自然尺度的物体的比较。功能、审美和环境特点决定园林设计的尺度。尺度可分为可变尺度和不可变尺度两种。不可变尺度是按一般人体的常规尺寸确定的尺度。可变尺度如建筑形体、雕像的大小、桥景的幅度等都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园林中常应用的是夸张尺度,夸张尺度往往是将景物放大或缩小,以达到造园造景效果的需要。
4.对比与调和
对比是指造型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调和是指保持差异的同时强调共性,一般来讲对比强调差异,而调合强调统一。对比与调和也就是美学上的“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这样才能获得高层次的审美。缺少对比变化会使人感到单调、缺乏美感,可是过分的强调对比变化就会失去景观的协调一致性,会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混乱。正确运用对比与调和可以使各种要素相辅相成,互相依托,活泼生动,而又不失于完整。在景观设计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我国造园艺术中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对比手法的一种运用方法。西安盆景园中有一处大草坪,草坪上只有一株红枫,在绿色的草坪上红色的枫树纸条细柔斜出,使空间顿时明亮起来,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形成独特的意境,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领域中,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单体还是群体,在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动与静、以及形状、色调、质地等等要素中都要巧妙的结合。
5、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是一切设计艺术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之一。对称构成的造型要素具有稳定感、庄重感和整齐的美感,对称属于规则式的均衡的范畴;均衡也称平衡,它不受中轴线和中心点的限制,没有对称的结构,但有对称的重心,主要是指自然式均衡。在设计中,均衡不等于均等,而是根据景观要素的材质、色彩、大小、数量等来判断视觉上的平衡,这种平衡给视觉带来的是和谐。对称与均衡是把无序的、复杂的形态组构成秩序性的、视觉均衡的形式美。
西方古典园林及其讲究对称和几何图形化,也就是规则式均衡,一般是指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整个布局以东西为轴,南北对称,以静感为主导,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中国皇家园林故宫也是典型的对称格局。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但是对称由于过于完美而缺少变化,处理不好就会显得呆滞、单调,均衡则弥补了对称状态的单一化,使景观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变化美。自然式均衡则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较自然的环境中。
6、主从与重点
每个整体都由若干要素组成,每个要素有自己不同的重要性和地位,总有主角和配角,如果每个景观要素都突出,即便排列整齐,很有秩序,也不能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各种艺术创作中都有主与从的关系。
景观设计中,视觉中心是极其重要的,人所注意的范围一定要有一个中心点,这样才能造成主次分明的层次美感,在设计时就要有意识的突出这个视觉中心重点,使它明显的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艺术家经常提到“趣味中心”这样一个词汇,也就是指整体中最引人注意的重点,对这一部分重点可以打破全局的单调感,是景观整体有朝气,强调这个中心关系到能否让观看者的目光一下集中到景观的主题上来,但趣味中心有一个就足够了,如果没有,就会使人感到平淡无奇,如果太多,就会显得过于松散,从而整体的统一性就会荡然无存
结语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形式美规律对景观设计一直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我们只有在充分了解多样统
一、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利、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主从与重点等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赋予自己的景观作品以灵魂,是景观作品在自然美、建筑美、环境美与使用功能上达到有机统一。新晨:
参考文献:
【1】周冰、许楗,设计基础之平面构成[M]。西安:陕西人民美书出版社,2005。
【2】姜桦,平面构成课题研究[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O5。
篇9
关键词:网页设计;视觉;创造性思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人们把互联网纳入六大媒介,并称其为继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这种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不再是传统的相互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正面临巨大的改变。而在此过程中,网站建设也愈发趋向于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因此,创造性思维对网页设计起着主导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新颖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的发明创造、形成新的概念、创造新的成果、提出新的假说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一般人是没有的。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方法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的有机结合。
二、创造性思维在网页设计实践中的运用
网页设计作品主要由图形、文字、版式等设计元素组成,这些元素经过设计师的艺术加工,最终构建出完整的网页。在创意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师对多个设计元素进行组合,使其不仅仅具有审美和装饰功能,同时具有商业化的目的。图形是网页设计作品中受众关注的视觉中心,也是传达感情信息和创意表现主要形式的重要载体。优秀的网页设计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创意思维,运用简洁的设计语言清晰地表达设计主题,而且可以有效地展现设计师的情感和商业目的。因此,创意思维对于网页图形的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创意表现常用的几种手法:
1.互补形借用
互补形借用,即正形与负形相互借用。这种图形巧妙组合,结构严谨,形与形之间相互包含、补充,又相互独立,具有一形多义的视觉幻象的效果。在视觉设计中,图形在人们心中是情感和思维形态凝固的视觉符号,它可以超越国界,是人们沟通情感、传播信息的直接途径。网页设计的图形、文字等是正形,而留白是负形,留白能使网页作品产生空间感。优秀的网页设计师善于运用互补形借用的手法,使正负形之间既对比又统一,作品往往能够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网页设计的另一个主要元素是文字,一些院校专门把字体设计作为一门课程。设计离不开有创意的文字造型表现,有设计师把字体作为主要的设计元素。不同的字体设计在表达同一设计主题时所呈现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是不同的。如,宋体给人的感觉是规范、正统、严肃,黑体则显得厚重、实在,圆体看起来比较亲切,等等。因此,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创造出独特的文字形象显得非常重要。设计师在进行文字创意时,必须深入理解文字的内涵,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对字体的结构进行巧妙组合,对笔画的大小、粗细、颜色等进行艺术加工。设计师要将文字作为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抓住创意要点,增强文字的艺术感染力。
2.变异
一个物形有次序、循序渐进地按照一定规律和美学法则转变成另一个物形,如此美妙的变换使两个不相关的物形发生联系,从而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如,经典作品《乌龟与汽车》就充分利用了异变图形的构形方式,将一只卡通的乌龟与甲壳虫汽车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交织渐变、相互衬托,既生动有趣又自然。设计师要巧妙处理各项设计元素,有秩序、有节奏地进行排列、组合,从而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
3.
,就是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完全相同但有联系的视觉符号运用艺术手法进行巧妙结合,从而组成新的更有意义的视觉符号。这种视觉符号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理念。设计师可结合客户需求设计作品的版式编排,同一版式可让不同网页元素和谐统一。如果网页设计作品具有新颖的版式,就更能吸引受众,从而充分展现个性。不同版式编排方式具有不同的意境、个性和感情。网页版式是创意性理念的体现,也是一种形式语言,它必须与内容紧密匹配,所有这些语言和技巧的目的都在于清晰、鲜明地传达主题内容。网页设计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设计师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设计师运用美学法则对网页的构成元素进行巧妙处理,旨在获得最佳的主题诉求效果,使受众更快捷地获得需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10
关键词:建筑美学;水利水电工程;价值;发展前景
1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反映一个时期、某个区域、某种文化氛围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对建筑之美的独特见解和对建筑物的特殊要求。建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具有一般艺术作品的美学规律,在其迅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相对独立的美学法则。但是,建筑美学法则不能完全反映具体的建筑创作,建筑艺术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艺术,并不是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或不进行判断”的纯粹美[1]。
2东西文化中的建筑美学
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具有深厚的哲学根源,同时又偏于追求道和伦理,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和多民族的特点。而西方传统美学,则更多的追求规则和简单。对于现代建筑美学而言,西方建筑更偏重于客观因素的科学分析,如地基的稳定性、建筑材料的强度等,同时更加关注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在建筑中运用新材料、开发新技术,从而彰显民族和时代的个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建筑美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大批框架结构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大体积钢结构建筑物,很多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欧式建筑,忽略了建筑物民族化、地域化的重要性[2]。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美学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源远流长,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再到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彰显着我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人文气息和建筑美学。就人文而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从立项到建成投产,处处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美学深受人文的影响,自然具有深厚的人文气息。由于我国建筑美学长期以来深受哲学的影响和追求伦理道德,我国现有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整体上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把工程和艺术的界限划分得比较清楚。工程本身是一门艺术,虽然不可能像艺术作品一样给人感官上的震撼和精神的享受,但是如果能够在工程上运用建筑美学并且融入艺术的美,将会使工程发挥其最大限度的效益。整体而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迅猛,涌现了一批批经典的工程,但这众多的工程更多的是体现了我国水利人的智慧和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在建筑美学上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4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
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如果能够在考虑工程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恰到好处运用建筑美学,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工程的价值,带来多方面的效益。我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巧妙的运用了建筑美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出了深厚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旅游价值,为整个四川盆地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美国著名的胡佛大坝,在设计上结合了西方的建筑美学,同时与美国西南部特有的自然风貌融合在一起,不仅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的就业和经济问题,后来也成为了美国大坝史上的传奇。近年来,美国著名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也在此处取景,使其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3]。巧妙的将建筑美学融入到水利水电工程中,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推动一个区域的历史、人文、文化的发展,将水利水电工程和建筑美学的价值都更好的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运用建筑美学是十分必要的。
5水利水电工程中建筑美学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我国水电事业的高峰期已经结束了,但是我国水力资源丰富,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水力资源有待开发,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第一,巧妙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建筑美学与社会主流文化,体现社会的人的主流思想与建筑美学的关联[4]。第二,更加注重建筑美学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做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三,更好的在建筑美学中融入人文文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升华“上善若水”的境界[5]。
6结语
水力资源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是当今“节能减排”形势下一种具有巨大潜能的资源。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开发水力资源的一种措施,能有效的开发水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造福人类。但是如何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巧妙地结合建筑美学,使水利水电工程在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体现出工程的艺术美、建筑美、工程美,是值得当代每一位水利人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E•Gilbert,H•Kuhn.夏乾丰译.美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宋鸷.东西方建筑美学的特点分析[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1(06).
[3]李家真.胡佛大坝印象[J].中国三峡建设,1998(06).
[4]陈春.中国建筑美学发展方向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