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支架式教学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顶岗实习
1背景
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将学校内学习的理论知识、技能知识与企业现场实际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程度,并提前了解企业真实的用工要求。因此,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然而,由于顶岗实习时间跨度长、学生分布广等客观原因,指导教师在顶岗实习期间开展实践教学非常困难,学校对于实习期间的实践教学管理也较为松散,大部分学校采用以企业为主的实习管理模式。然而,受到行业特殊性的要求,有些实习企业(例如:铁路局、地铁公司等)的大部分工作岗位实际是不能随意让实习生介入、参与的。这就使得学生在实习现场遇到障碍,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质量,学生的实习点远离学校,学校的教学指导鞭长莫及,因此,就会出现部分实习学生在实习点没有具体实习任务,而处于“放羊”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前期,课题组提出了“基于移动网络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并在铁路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开展了教学试点。通过试点,我们对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思考。利用移动端和在线学习平台,高职院校完全可以对顶岗实习环节进行有效、系统管理;指导教师也完全可以制定系统的实习教学任务并顺利开展顶岗实习实践教学。
2基于移动网络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2.1制定实习学习任务
指导教师提前根据实习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和岗位技能制定实习学习任务;不同实习企业的实习情况不同,指导教师在制定实习学习任务时要有所区别、体现个性化学习。最终,去往不同实习点的学生所领取到的实习学习任务应该要有差异。下达学习任务同时,与该任务配套自学资源也到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随时登录平台进行学习,完成任务;根据指导教师的设计,学生为了完成任务需要充分了解实习企业的岗位职责、熟练掌握工作技能。通过这种带着实习任务开展实习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锻炼。此外,这种制定实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实习的设计思路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在实习现场有可能出现的“放羊”现象。实习企业如果给实习生安排了足够多日常生产任务的话,实习指导老师可以对这部分实习生的实习任务做适当调整(包括任务的数量、任务的内容等),将实习任务的内容与实习生在现场真实从事的工作内容相匹配,做到现场实习内容与下达的实习任务相辅相成,强化有关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实习企业如果由于受到特殊原因的限制,无法让实习生直接参与企业重要岗位的生产时,实习生通过自带的实习任务,加上指导老师远程的教学指导和督促,利用现场条件有计划地开展实践学习。总之,无论是何种情况,指导教师下达的实习任务一定是要符合每个实习生在实习企业的具体生产需要,决不能为了应付而脱离实际地去编制实习任务。
2.2构建远程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各种基于移动平台开发的应用程序来帮助完成实习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师的实践辅导。目前,基于微信、QQ和各种移动端上开发的APP,完成能够实现远程在线教学。实习学生带着实习任务进入实习现场,在完成实习任务过程中,若是遇到困惑、难题,又无法从实习现场获得有效解答时,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端的学习平台在线上跟学校端的实习老师进行交流、探讨,使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此外,指导老师根据不同实习点学生反馈回来的问题,还可以拓宽实践指导面,增加一些具有地区特点的实习内容。总之,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和各类APP,可以构建全方位的顶岗实习教学平台,真正做到指导、反馈、答疑、互动等学习过程有体现、有数据,这也为下一步构建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数据支持。
2.3构建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体系),实现对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的全监测
利用自行开发的在线实习平台或者引入第三方提供的移动端APP程序,完全可以实现顶岗实习的远程教学。同时,远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在线平台也会积累大量的实施数据,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顶岗实习的教学实施开展以后,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针对该环节的教学过程,构建相应的顶岗实习教学评价机制(体系)。通过分析实施数据、多方主体的评价、实习考核等方式,教学管理部门能够客观、科学地评价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效果,建立起从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到顶岗实习教学评价体系的一套完整、科学的顶岗实习教学体系。
3基于移动网络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体系)的探索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他是学校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建立与教学环节相配套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质量标准,是实现教学过程全面质量管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目前,高职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用于监督和评价教学质量。但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教学管理部门对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如何进行评价并没能做出具体的、便于操作和执行的措施。对此,在开展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试点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基于移动网络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基于移动网络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一些建设想法,希望对顶岗实习教学评价这个工作的开展能有所启发和推动。基于移动网络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体系)主要是以移动端、在线学习平台和小程序等形式作为教学实施载体。实施过程中,这些载体后台会产生和存储大量的实施数据。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体系)的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可以基于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制定。这样的做法可以尽可能真实、全面地了解详细教学过程,体现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真实情况。在制定基于移动网络的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精心设计考核方式、编制考核标准。
3.1强调三方主体在评价中的重要性,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
以往的顶岗实习评价主体比较单一,通常是由学校指导教师和实习企业组成。而实习企业在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进行评价时,往往多流于形式,给出的评价分数通常比较高,并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真实情况,从而影响了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公正性。因此,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采用三方均参与教学评价的评价方式比较符合顶岗实习教学评价的要求。三方主体在开展评价期间,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形式。实习指导教师主要从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情况、态度等方面给予评价,实习企业方可以进一步通过企业内部对实习生的考核机制、企业师傅对实习生的评价等多种途径进行评价,其中,所设置的占比可以有所轻重。实习学生的评价主要可以从指导教师所给予实习指导的情况、自己对实习过程的收获、体会等方面进行。在“三方”主体的评价中,建议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带来的便捷,比如,通过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时与企业评价方取得紧密联系,根据评价指标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灵活调整、以便高效地获取到企业方的评价数据。
3.2建立并不断完善高职顶岗实习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制定量化考核
建立三级考核指标体系是一个系统、全面性的工作。一级指标可以从实习工作岗位、实习任务评价、实习工作过程、实习岗前教育、实习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操作训练等方面制定。二级指标则针对各个一级指标的环节,确定考核的内容。三级指标则为考核内容的细化,例如:评价考核要点、所占权重、操作规范、标准化作业流程等相关素养。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可以将三级指标考核的训练、考核过程、考核结果、指导过程都实时地及时反馈到学校、企业、学生三主体之间,便于三主体之间全面了解考核的进度、依据和结果,尽可能地作到评价过程中信息的公开、透明,以达到评价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3.3充分利用移动网络的特点、加强过程管理,分时段灵活地进行考核评价
在顶岗实习评价过程中,要求企业方的指导教师(企业师傅)对学生的实习纪律、实习态度、实习效果等如实进行记录,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同时,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学校的指导教师可以对学生在实习点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管理,并对顶岗实习进行全方位、多时段鉴定。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时,可以把占分权重放在这个环节,设计种类、数量较多的指标考核点,实现全过程的考核。
3.4强调企业参与考核评价过程的重要性,并建立具有活力的企业参与机制
在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实习企业方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真实的实习情况下,实习企业参与考核评价的热情度并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实习企业需要完成企业利润,组织企业生产。在承担顶岗实习育人职责上,态度不太非常主动、积极。但是,在考核评价中,如果没有实习企业的参与,这个评价结果又不够科学、公正。一方面,学校方需要企业参与实习评价;另一方面,企业对参与实习评价并不热衷。对于学校方而言,这是个矛盾的事情。因此,如何能够建立起具有活力、可操作性强的企业参与考核评价的参与机制是个关键问题。这也是课题组下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篇2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其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二是他成人的帮助下或在集体活动中,通过协作,才能达到潜在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上个世纪70年代,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衍生出了支架式教学,它最早用于探索父母如何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支架式教学与美国教育家克拉申提出语言输入假说有类似之处。在他著名的“i + 1”公式中,i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因此,支架式教学也可以应用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于支架式教学,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伍德等人(Wood,Bruner & Ross,1976)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幼儿或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他们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也是目前比较有影响和流行的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支架式教学包括五个环节: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独立探索:让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进行独立探索。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二、支架式教学在外贸函电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将以外贸流程的第一步“建立业务关系”为例,阐释支架式教学在外贸函电中的应用。
(1)搭建支架,围绕“建立业务关系”这一主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教师呈现框架“什么是建立业务关系;找寻潜在客户的途径有哪些,如何撰写建立业务关系信函。”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从事某一行业的外贸公司,如A小组是从事玩具出口的公司,B公司是纺织品进出口的公司...,现在需要开拓市场,这样就为学生创设好了问题情境。
(3)独立探索。教师先启发引导再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前面教师已经呈现了寻找客户的途径,可选择一种为学生展示,例如阿里巴巴外贸平台,如实操作使用,如何筛选客户等等。然后由学生独立探索,利用不同渠道,寻找客户,并到公司网站进一步了解公司实力和信誉。
(4)合作学习,进行小组讨论和协商。组员轮流介绍自查找到的公司和查找的方式,以及对公司实力和信誉的评判,小组进行讨论和对比最终确定自己公司理想的客户。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对于找寻潜在客户的认知逐渐完善。客户确定后,结合老师提供的建立业务关系信函的框架“信息来源(如何获悉对方公司的信息)-自我介绍(介绍己方公司)-表达建立业务关系的意愿-期待合作或对方回复”,讨论函电的内容,然后开始函电的撰写,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
(5)效果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点评相结合。首先是小组互评,组员之间对比评判出最佳作品。学生在小组互评中进一步提升对函电撰写的认知,反思自己作品的优点和改进之处,进行自我评价,自己是否完成了对建立业务关系知识的意义的建构。最后教师对小组推荐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各组的表现。
篇3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信息技术;学习支架;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16-04
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不断冲击着传统课堂教学的结构、文化和规则,加之学生的认知风格、学习习惯、背景知识日趋多元化,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依据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学习、创新思维为目标,成为教师执行“双主体”教学观、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可操作的理论范式,是实现新教改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强调问题解决、注重交流合作目标的方法和依据。
一、支架式教学内涵
1.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 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1]。
2.支架式教学内涵体系
经过研究,业内认可的支架式教学流程为:搭建支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写作学习、效果评价[2],在进行支架式教学时应该遵循的原则为:适时性、动态性、个性化、引导性、多元性、渐退性[3],具体到学习支架的类型,研究者都给予了较为科学清晰的描述: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形式[3]。丰富成熟的框架体系为一线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给予清晰可操作的指导,然而近年来,很少有教师将支架式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更是如此。
二、支架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支架式教学强调打破教师主宰学生学习的课堂模式,将更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责任转移给学生,注重教师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和服务方法,讲求科学的引导、帮助和支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丰富多样和随机进入的特点,更需要学习者有更强的独立探究、独立操作能力;信息技术资源丰富,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独立搜索知识库;信息技术的操作和应用具有个性化的色彩,每个信息技术作品都是学生个性化思维、创新性思维的体现,教师要支持帮助而无法代替学生完成。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的要求与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最终目标相同,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成长。
三、基于支架式教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支架式教学主张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置学习任务,在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有策略地给予帮助和支持,并随着学生自身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减少支持[4]。支架式教学虽然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执行框架,但是不同学科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同一科目的不同章节、学生要达到的目的各不相同,因此在支架式教学与具体学科融合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科特点。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体系和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动态开放和具体实用为指导,本研究提炼出如下的信息技术学科与支架式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由图1可知从下到上从左到右,该教学模式分为四个域:支架域、教学域、学习域和效果域,四个域不但内涵丰富,而且互联互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不可分割的系统。
1.支架域
支架域是支架式教学得以实施的重点,是教师转变教学关键,扭转课堂主体的工具和可操作性的手段。支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支持学生学习、引导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开发智力潜能。支架的建立、应用和撤销依据教师对知识内容、学生特点和课堂环境的分析。
首先,教师要理解教材内容,形成概念点;第二步,为每个概念点提炼相应的支架,类型有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建议支架等;第三步,反复推敲学习支架能否支撑概念点的独立理解和探究;第四步,应用过后要不断优化支架让支架更为牢固。
2.教学域
支架式教学并不是提供给学生一些支架,让学生独自领悟内化,实现独立自治,而是要全程跟踪、以支架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支架上的知识点,可以说教师本身也是支架,教学域的实现过程也是教师搭建支架、让支架内化为学生支架的过程。
首先,对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都要搭建一个情景支架,这也是最为重要的支架,是后续支架得以牢固的基础。情景支架设计的原则要紧贴教学重点,情景中要有问题和独立探索的空间。
3.学习域
学习域是学生在教师支架的帮助下,利用教师建立的各种学习支架进行独立探索、协作讨论、内化迁移、自我检测的过程,是将教师支架和外部支架内化为自身支架的过程。独立探索是对于教师情景的问题、对于概念的本身进行思考,思考不是凭空的要借助于建议、图表、范例等支架的帮助,必要时需要教师支架给予直接的指导。协作讨论是将习得内化的知识进行同伴的检测和重组,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内化反思是学习者必须经历的认知阶段,在经过探索和讨论过后,学生基本掌握、理解、并应用相关的知识,如果不进行总结加工深化,很可能忘记,内化的过程是建构认知地图与之前认知结构相链接,起到提炼升华的作用,更是将学习支架、教师支架内化的过程。自我检测是学生执行所学应用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效果域
效果域是作品展示、效果呈现,能力提升反思检验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学科内容和目标要求,不同的知识类别(程序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最终的呈现效果不同,信息技术以作品呈现为主,而概念型或原理性知识则需要通过解答疑问、陈述观点等表现。最终学习者能力的提升以是否脱离教师支架独立解决问题,是否内化为自身支架为标准。
四、基于支架式教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本研究以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著的初三信息技术课第一章第一节《帧和逐帧动画》内容为例,进行支架式的课堂教学。本节课的内容在学生了解了Flash功能、操作界面和绘画工具之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逐帧动画的原理,帧的内涵、种类和区别,学会制作具有个性风采的Flash逐帧动画,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动画原理,分辨不同种类的帧,学会制作逐帧动画,该课程依据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施。
1.学习支架域的建立
支架域的建立需要逐步分解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的知识点,在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针对性强的支架。研究者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如下几个知识点:①动画原理;②帧的概念;③帧的类别;④Flas种类;⑤Flash外部素材导入;⑥逐帧动画制作;⑦Flash文档的生成和保存;⑧学生完成作品;⑨点评作品。依据每个知识点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支架式教学的设计。
2.教学的实施和支架的搭建
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有动态开放的教学观和课堂观察力,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氛围、学生反应决定什么时候用何种支架、支架的强弱和支架的实施。本节课的内容实操性较强,但技能的操作建立在对于一定原理理解和熟知的基础上,因此对于此内容本研究进行如下的教学过程:
(1)案例展示、引入知识
案例支架开始本节课的教学,点播让学生思考发现讲课重点――逐帧动画的现实模板和原理,引入课堂教学和重点。
(2)原理讲解、知识迁移
依据导入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课堂提问提高学生注意力,感知学生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逐帧动画原理的讲解,逐步分解每一个过程,之后讲解帧的概念和类别,重点强调学生理解三种不同帧的类别,何时添加何种帧,这时候使用的是问题支架和教师支架。
(3)任务布置、驱动学习
建立在概念知识的基础上,将教学任务转移给学生。有指引的,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独自去探索,内化概念理论知识,增加认知强度;有目标有方向的,将所理解的知识和个人的独立创新观念融合应用到任务的完成中。
(4)独立协同、作品制作
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知识和创新意识,结合新知识进行作品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可以与同学进行相互讨论,教师给予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
(5)效果展示、重点点播
学生上交作业,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情况进行点评,包括一些优秀的案例,以及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错误点和改进的做法一并反馈给学生。
(6)效果评价、反思提升
教师根据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状态,将作品完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再次强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评价学生在独立协作过程中的表现,给出继续创新发展的意见。
3.学生学习,内化支架
支架式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就是学生习得学习支架、内化学习支架、强化和应用学习支架。学生本人的认知本身为一个已有支架,学生在学习和独立思考写作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和拓展支架的内容、强度和质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化的学习支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基础支架:学生对于常识和概念理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理解的原理才是应用、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应用支架:学生内化习得基础支架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不同的条件进行应用,应用效果的好坏是学生应用支架牢固与否的标准,通过不同情景的锻炼可强化该支架。
创新支架:每位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和思维基础,在教师支架的帮助下学生逐步唤醒和强化创新支架,独立完成逐帧动画的过程就是创新支架和应用的过程。
反思支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评价和学生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建立反思支架。
4.效果评价、多元反思、共同提升
此处的评价其实也是评价支架,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发现不足,相互学习,激发动力,同样评价也是靠支架来实现。在导入课程时有了案例支架,才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学生在独立完成作品时教师给予建议支架和工具支架,然后评价学生领会的程度,并通过最终的作品呈现点评优劣帮助学生反思提升,在完成作品时与同学相互讨论,同学之间的相互建议,让学生能够结合团队的智慧,激发内在潜能,提高作品质量。最后,教师通过总结性的评价反思和总结,点评学生,反思自我,逐步完善学习支架和内容,不断的内化支架式教学的思想,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五、总结和展望
本研究将支架式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相结合,参照已有的科研成果,提炼了支架式教学理念的内涵、特点、过程、原则等概念框架,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相融合,研究出基于支架式教学理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该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执行教学,清晰地展现了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思路、方法与案例。
本文抓住了支架式教学的理念内涵: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学生,发展学生,给教师指引一个清晰的教学方法和执行思路。它是解决新教改背景下,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转移教学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困境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更是双主体教学观的方法论体现,是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独立意识、协同合作、创新思维的牢固支架。支架式教学理念为新教师提供了可执行的方法,帮助执行现代教学观,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主体地位,必将在与各个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支持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高芹.“支架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4):49-50.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支架”理论 英语互动教学
课堂互动教学力图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显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新课改的实施下,如何建构基于“支架”理论的高职英语互动教学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1、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思想和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只能是每个学生主动地按照本身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加以建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由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于1930年前后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一重要概念。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后者则由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中,儿童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1)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 scaffold)本是建筑业中的一个用语,也叫“脚手架”或“鹰架”。在这里,“支架”是一种比喻,伍德(Wood, Bruner&Ross,1976)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后来卡兹登(Cazden,1979)将这种比喻与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学支架。“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结构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界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实施、管理调控为支架。搭建支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然后逐步地把管理调控的任务转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探索学习,建构新的认知,并通过师生协同讨论、评价学习效果。具体说来,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独立的不断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生和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的评价。
二、“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高职英语互动教学策略
1、建构“支架”式教学理论下的英语互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决不能仅仅是先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入后就要求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包括注意、理解、吸收、整合等几个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进行语言输出,完成交往互动的任务。为此,布鲁纳
(Bruner)等人提出了“支架”理论(scaff01ding)。这个理论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师与学习者的交往互动,帮助学习者完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Applebee和Langer(1983)根据Bruner的语言支架理论具体阐述了支架式讲授的步骤:教师首先选定具有明确目的的学习任务,预测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然后设计任务的形式,以便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任务。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注意和参与状态,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支架,随着学生完成任务能力的增强而逐渐撤去支架,最后进入到下一个学习任务。在帮助学生完成由输入到输出,由起初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使用者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采用提问、反馈的方式促进学生参与互动
“近年来,人们逐渐关注课堂行为中诸如问答、意义磋商、教师反馈等互动因素的作用。”Holland和Shortall更是明确地指出:“教师主要通过提问和反馈与学生互动,这两项行为值得关注。”中国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是被动式和回应式的,即很少启动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互动,但当教师启动互动时,他们也会进行回应。师生课堂互动大都遵循IRF模式,即教师启动、学生回答、教师反馈。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掌握着话语的主动权,由教师设定会话的内容和发展的方向,选择与交际目的相适应的语言形式,教师可以随时中断会话,选择或更换会话的对象,其目的、态度、情绪左右着会话的导向、内容、节奏乃至效果。
在IRF模式中启动和反馈的角色主要由教师担当,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教师在担当这两个角色时会对师生交往互动产生怎样的影响。
篇5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法;英语;听说能力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简介
支架教学法是源于西方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基于前苏联著名学者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而提出的,在西方支架式教学法一般被定义为通过为学生提供能够促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以起到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并逐步实现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犹如建造一座大厦,学生当前所储备的词汇,所具备的语法知识和听说能力等是建造这座大厦的砖瓦,而老师的指导则是建筑理论、设计思路及操作方法等“概念框架(支架)”,只有在“支架”的支撑下学生才能完成英语这座“大厦”的建造。当学生在教师所构建的“支架”支撑下完成几座“大厦”的建造后,教师再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英语听说能力这一“大厦”的建造工作。
二、支架式教学法步骤
1.搭建支架
围绕当前英语教学主题,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搭建合适支架(概念框架)(图1)。例如在讲述美国医疗制度时,教师可以描绘出美国医疗体系的示意图,让学生在示意图的引导下去探讨美国的医疗的制度。
2.创设情境
一般来说,在刚行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游离于教师所搭建的支架之外,这时老师要充分例用音频、影像、动作、图片等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支架中的一个节点或一个部分,然后进行支架式教学。
3.引导探索
当学生被教学情景引入支架后,教师充分发挥支架的作用,让学生按照原先所设定的概念框架进行英语听说能力训练,最后达到无需教师支架的帮助而自己攀登英语听说能力高峰的目的。
4.合作学习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讨论学习心得,取长补短,以优化自身知识,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
在实验的前期阶段以老师搭建支架为主,随着教学的逐步深入和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减少支架的搭建让学生更自主的去学习。
三、英语听说能力的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方法
从众多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支架教学法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因此任课教师要大胆的把支架教学法运用到英语听说教学中去[2]。当然运用支架教学法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以保证支架式教学法效用的发挥。第一是适用性,搭建“支架”要以适用性为前提,“支架”不一定非得是多么高深的理论,一个图表,一段影像,甚至一个鼓励的微笑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当作支架来使用。第二是适“地”性,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学习支架示意图”(图1)中可以看出,支架只有搭建在最近发展区域才能起到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如果搭建在实际发展区(第一发展水平区域),则多此一举;如果搭建在潜在发展区(第二发展水平区域)支架则会成为空中楼阁,不会起到支撑学习的目的。因此支架只有搭建在最近发展区并靠近实际发展区的位置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第三是适度性。当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要及时撤去支架,让学生自主去攀登英语听说能力的高峰,否则长期以往学生就会对支架产生依赖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课堂体验。在支架式教学法中,生动形象的情境起着引导学生进入支架的作用。在创设教学情景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支架教学的需要,例如如果以问题为支架,则教师可通过设立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问题来创设情境,最终达到引导学生进入支架问题后再进行支架式教学。
3.适当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
合作小组教学法是支架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梳理和总结阶段。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首先要注意分组的科学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5-6人是最合适的小组人数。并且小组成员要尽量保证有男有女,有英语听说能力较高的学生,也有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同时兼顾学生之间的关系和人情。其次要规范合作小组的表述方式,每个小组中均设发言人一名,小组讨论总结成果的表述、与教师的交流等主要由发言人来完成,其它成员只起辅助作用,发言人由组内成员轮流担任。最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清理和总结,以统一认识。
目前我国中学生自我表现欲望较为强烈,小组合作教学法中的“发言人”制度能够让学生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后进生体验到“万众瞩目”的感觉,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从而有效提高他们学习英语听说的自信心和自主性,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支架式教学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支架教学模式的中后期,教师要勇于把支架拆除,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或相互去搭建支架,当学生能够自如建立支架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抛弃支架,完成英语听说能力的自我培养。
四、结论
虽然支架式教学法在英语听我说能力方面的教学效果已为国内外众多实验所证实,但是它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广泛,很大一个原因是各位专家学者及教育工作者对支架式教学法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策略研究较少,因此笔者除了探讨这些策略以外,还意在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投入到这一研究中来。
参考文献:
[1]王晓燕.基于支架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探索[D].济南:山东大学,2010:1-7.
[2]张万明.交际法在中职护理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2-9.
[3]李明子. 基于虚拟英语学习社区的支架教学在任意选修课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 2011,(06):45-46.
篇6
论文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英语专业 写作教学
论文摘 要: 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模式单一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学习效果差。本文探讨了支架式教学的合理性,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支架式教学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引言
英语专业的写作课有两种情况,要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知识要点,感受语言之美为重点的方法来展开,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要不就是采用写长法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能写多少是多少。这两种方法固然有其优点,前者能较为系统地教授学生的写作知识概念技巧,而后者则更易激发其写作兴趣。然而,这两种方法也有其缺点,前者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呆板,而后者则容易使学生脱离写作训练的重点,天马行空。为了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我进行了不少实验,发现采用支架式教学是个不错的方法。
二、支架式教学及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支架式教学可以简单理解成,给学习者提供其进一步学习的概念支架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支架式教学教学的理论基础有以下三方面。
(一)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要经过困难才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该理论要求教师分辨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其可能发展的水平,而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但是如何帮助呢?显然是要靠指引,而且任何学科作为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结合,必然要靠系统的指引,也就是要提供概念支架,运用支架式教学。
(二)交际教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外语包含两方面:掌握结构形式和培养能力。海姆斯具体阐述了这个观点。海姆斯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指有些话语语法虽然正确,但人们却不那么说。(3)语言的得体性,这是指语言应适合于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心理等因素。(4)语言的可接受性,指语言适合于环境。海姆斯的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任何语言教学都要集中在两方面:语法形式和语言的社会功用。语法形式的正确性在语言写作课中主要是指学生能用地道的语言来正确地组织语句进行写作。这要求教师对写作中涉及的字、词、句等层面的知识概念进行系统的指引,也就是要提供知识的支架。而语言的社会功用指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在特点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得体的语言写作。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提供恰当的虚拟社会背景,创造必要的写作动机,也就是教师要架构虚拟社会背景,提供背景支架。
(三)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皮亚杰提出。此观点的基本内涵有三方面。
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其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从中可以看出,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建构过程,但这个过程学生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要依靠别人,主要是教师提供帮助,而教师的帮助就像个学生提供建筑知识大厦时要用到的脚手架,是必需的,但不是主要的,在大厦完工时就可以撤掉,且不留痕迹。
三、抛锚式教学的步骤、原则及实施课例
(一)步骤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原则
在运用此教学法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最近发展区,自然教师要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准确定位。具体来说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帮助定位:一是教师的课堂观察,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等变化来断定教学内容是否适中。二是进行测试,主要是卷面测试,通过可以量化的试卷成绩等来断定某个班的学习程度。这可以避免前面观察法产生的主观性和偏差。三是学生反馈,主要是通过给学生问卷调查来实现,卷中要包含对现学材料的难易判定、自己的学习情况的判定,以及对未来材料难易度的期待。
2.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应当把学生当成知识和能力大厦的建设者,教师只是脚手架的提供者,而且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其进行帮助。学生可以通过和学习伙伴的互动来加速其建造进度,也可以通过伙伴的评价来对建造的不足进行修正,教师要给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留下足够的空间。
3.支架要合理。教师提供的支架要科学,只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支架。支架可以包含背景支架,也可以包含问题支架、概念支架等。支架要从易到难,并且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提供简洁易懂的用语来搭建支架。支架在学生自我学习和小组学习时要撤除,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时间。
(三)实施课例
为了研究支架式教学法的有效性,我选取了由丁往道编写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英语写作手册》的第二部分的修辞手法oxymoron(矛盾修辞法)来进行实证研究。本次学习的主要是目的是了解矛盾修辞法的概念,其能创造的效果,以及如何应用矛盾修辞法。通过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法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和学生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具体来说分以下5个步骤来展开教学。
1.搭脚手架——老师先让一学生上台来给他看两个词,smile和tear,然后让他分别向大家表现出来,让大家猜是什么词,表现出了什么心情或感情。
2.进入情境——然后再让他看tearful smile这个词组,表演含着泪水的笑,然后老师问大家:“他在干什么呢?他的表情表现出了什么感情和心情呢?”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给学生提供支架对表达出的心情进行猜测。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把自己的猜测和别人的进行比对,并设想他做出此表情的情境,最终归纳概括出tearful smile表达出的意思已经超过了两个单独表情的叠加,它可以表示出激动、强颜欢笑等意思。最终概括出矛盾修辞法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两个本身矛盾、相反、相对的词的连用,以创造出一种复杂的效果,其搭配可以是形容词加名词,也可以是副词加动词等。
5.效果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学习进行评价,并对矛盾修辞法进行进一步的应用,举更多的例子。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理工科等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中已得到了普遍应用。本研究对则其在较不宜推广的语言类的英语写作课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其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通过教师指引和同伴互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自己及学习小组的主动探索的特点使其更易提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5.
[2]代贝贝.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9,(16):2.
篇7
1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
本研究在实验之初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23个关于英语写作的问题。目的在于发现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本问卷发放问卷70份,回收问卷70份,回收率为100%。收集到的数据显示,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多数学生对英语写作不感兴趣。问卷结果显示只有10%的学生明确表示对英语写作感兴趣。同时,仅有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写作动机为个人兴趣,其余同学的写作动机为教师的要求或考试成绩。
1.2 多数学生认为写作内容较难。从数据可以看出,77%的学生承认难以独立完成英语写作任务。与此同时,这个问题也导致一些相关问题的发生,如学生在写作上花费很少的时间;平时大部分学生很少练习写作;极少数学生会有意识地积累写作素材;只有少数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等。这些都将对学生的写作教学和学习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
1.3 在写作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不能与同学进行有效交流。从数据来看,82%的学生不能在写作过程中与同学进行有效交流。同时,仅有6%的学生经常在写作课堂上参与讨论。
2 支架理论的内涵
支架式教学( 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的三种教学方式之一。支架式教学理论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1]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伍德等美国学者提出了支架理论并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可以使儿童或新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过程,而这些是他们无法独立完成的”。[2]Scaffold本意是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3]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核心是:
一方面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来帮助学生完成其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
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上的成员互为支架,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共同得到提高。[4]本研究在这些理论基础上进行,目的在于分析和探讨支架理论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它的态度。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作者对本实验提出了两个研究问题:①支架式教学法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②学生对于支架式教学法的态度如何。
3.2 参与者。本实验的参与者是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14级造价一班、二班的学生,每班35人,其中造价一班为实验班,造价二班为控制班。通过前测的成绩,可知两个班的写作水平没有显著的差别。在实验中,教师在实验班使用支架式教学法;而在控制班则使用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
3.3 调查工具。
3.3.1 问卷。在实验开始时,造价班的70名学生都接受了问卷调查。旨在通过分析,找出学生在英语写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英语写作教学水平。
3.3.2 前测、后测。教师对实验班和控制班都进行了前测和后测,旨在了解支架式教学法的有效性。为了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两个班级测试同时进行,使用相同的试卷,并由同一名教师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判。
3.3.3 访谈。访谈是一种适合了解现象本质的手段,特别是当我们对这种现象了解不是很多的时候。在学期末,教师对所有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一个开放式的访谈。其设计目的为全面了解学生对支架式教学法的态度或意见。
3.3.4 研究步骤。实验进行4个月,作者在实验班使用支架式教学法。其教学程序如下:
①搭脚手架。首先教师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确定写作主题,然后讲解相关知识和技巧,最后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②进入情境。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同时教师根据学生需求的改变,灵活地搭建支架。
③独立探索。教师应提供支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构思编写大纲。
④协作学习。利用头脑风暴法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丰富写作素材。
⑤写初稿。对提纲进行必要修改,完成初稿。
⑥同级互评。教师给出评价标准,小组成员进行互相评价。
⑦定稿。学生根据同级评价结果,修改作文,形成最终定稿。
⑧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综合评价,突出优点,点出不足,鼓励其写出更好的作品。
4 实验结果讨论
4.1 支架式教学法的有效性。数据显示,实验前后实验班的写作平均分从14.54分上升到17.51分,这对于25分的总成绩来说已经是非常显著了。同时,控制班的平均分也从14.94分上升到15.34分,虽然有所提高,不过效果不够明显。此外,实验班学生的后测作文比前测时趣味性更强,相似度降低,词汇更加丰富,语法、拼写和大小写等错误有所减少。
4.2 学生对支架式教学法的态度。访谈结果显示,学生的写作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实验后,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更感兴趣了。86%的学生说他们很喜欢头脑风暴,并认为头脑风暴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增加写作兴趣。71%学生表示愿意参加课堂活动,这比之前高很多。84%的学生表示他们经常与同学合作完成写作任务。97%的学生认为同级互评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每一个作文题目。83%的学生认为他们不再害怕写作并对写作充满了信心。94%学生希望教师今后继续使用这种方法。另外,有两个学生认为他们写作方面能力很强,可以独立完成写作任务。他们不喜欢浪费时间参与课堂活动,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地和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而从其他组员那里收益甚少。
篇8
此教学模式很适合当前高职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以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为例,该专业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较被动、对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感兴趣、欠缺抽象思维能力等问题,加之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理论课程又存在理论知识强、知识点多等特点,使得该课程的讲授一直无法走出平淡、枯燥的局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学习主动性。虽然各高校教师都尝试运用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受会计行业自身保密性的限制,实践教学一直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因此,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特点,将教学内容通过螺旋式教学模式降低知识难度,再配合现代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发挥学生的最大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2支架式教学法
现代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者,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方法“重教轻学”的观念,动摇了教师“满堂灌”“控制练”“考法宝”的教学方法体系,出现了教法与学法的整合统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发展出的支架式教学法,作为近二三十年来国外流行的教学方法,在处理“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灵感来自于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通过在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脚手架”,利用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即“支架作用”),不断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支架式教学法是以支架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索的过程,使其能够获取直接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支架式教学方法下教学,教师对学生的需求要能够及时地给予支持,即搭建“支架”,若没有必要时就及时隐退,即撤掉“支架”。搭建支架作为基础,要时刻依存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进行设计教学任务、实施教学以及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做出诊断,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一段距离”,即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前者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由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其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最近发展区会在学生解决支架问题过程中显现出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来搭设支架,运用材料、规划、直接干预、介入等方式来调整教学支架,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在其最近发展区内。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搭建支架。支架的搭建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展开,将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支架问题中,形成一级“支架基地”。该支架基地的提出应该是能够覆盖到课程的主题,然后再对支架基地中每一支架问题进行分解,形成若干子问题;②进入情境。先将学生引入支架中的最末级子问题的情境中,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或介绍类似概念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③独立探索。教师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要不断地重新搭建新的问题支架,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中逐步攀升。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步放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最后达到使学生能够脱离教师的引导,而自己在概念框架中自主学习;④协作学习。当学生讨论的问题出现多种意见相互矛盾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学生会对当前所学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从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⑤效果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
3支架式教学法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在螺旋式教育模式下,不是将课程仅仅作为一个个孤立的知识去教学的,而是每个知识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而这层关系则需要通过支架式教学,由简至难、由点到面循环上升的连接。因此,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如何选取支架点
搭建支架的关键点在于寻找最近发展区。但问题支架的选择不应该建立在现有的发展区内容上,否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使支架式教学流于形式;同时也不应该超越发展区,否则会使学生无从下手,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导致放弃学习。因此,可以根据式进行量化选择合适的入手点。
3.2如何设置情境
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包括问题难度、呈现方式、提出时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创设的情境也不同,主要分为理论性情境和实践性情境两种:①理论性情境是以概念为主的新知识或以研究为主的知识,如财务会计课程中概念的介绍及科目的设置。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节目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师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将教材中的内容通俗化,通过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进行类比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形成学生思考的动力。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反馈、暗示、指导、解释、示范、提问等工具,来帮助学生进入情境;②实践性情境是以应用知识或实习、实训为主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实践内容搭建问题支架,问题支架要使难度由低到高逐层加深,全面、细致地进行综合教学。教师可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等途径,尽可能地创设仿真的实训环境,使学生能够以职场人的心理进行学习。如财务会计课程中,业务处理可以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未来教室”(StarC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在螺旋式教学模式中,重点在知识的重复性和延伸性,因此在情境的设置时,要注意知识在跨越式的螺旋上升过程中情境的转换与连接。
3.3何时拆除支架
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支架后,就要考虑适时退出,即拆除支架。拆除支架的目的不是停止对学生的帮助,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留有自己探索、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去思考,从而发挥其主动性来提升能力。对于理论性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缓慢”拆除支架;而对于实践性知识,只要学生一上手,教师就可以尝试撤出指导,让学生自己探索发展。
3.4如何进行评价
篇9
【摘 要】微课是目前信息化学习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微课作为信息化学习资源进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实效的策略。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目前微课的应用研究入手,分析了微课融入信息技术课的可行性;第二部分提出在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当微课作为信息化学习资源进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如何提高学生使用微课开展符合个性需求学习的实效性。总之,本文对于促进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实效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微课;信息技术课;学习实效;支架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7-0092-03
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微课的可行性分析
微课是目前信息化学习的一个热门话题。微课从应用角度看,是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国外已将微课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并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微课正处在征集评选阶段,尽管目前所征集的微课视频数量繁多,涉及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科课程,但应用在日常教学上的案例极少。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由于学生能力、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原有知识储备层次不一,一节40分钟的常规课堂满足不了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信息技术课一般在有互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内进行,教师常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信息化资源,其中就包括视频资源。由于微课内容单一、短小,适合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需求自行选择、快速观看学习,因此,以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微课可以作为自主学习的支持资源运用到信息技术课上。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微课,作为学生分层自主学习的资源,以期在固定的时间内扩大教学的容量,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最终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使用支架式教学法设计微课支持下的信息技术课
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法主要由进入问题情景、搭脚手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构成。
支架式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特点,这与微课应用的特点不谋而合。虽然微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也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更多的是隐性的,是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因此,教师在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要以微课资源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整合其他各种学习资源,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架作为隐性指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使用微课开展有效的学习。
1.做好学情调研,构建概念框架,确定微课教学内容
在支架式教学中,概念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因此,构建良好概念框架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知基础。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对学生认知基础的了解,不仅要从教材体系中获得,也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有目的的前测,通过真实的应用操作测试学生真实的最近发展区。同时,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先要围绕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小知识点及与小知识点相关的级联知识点,作为整体概念框架中的节点。要保证这些小知识点涵盖所有学生的认知起点,然后按照知识的逻辑构建概念框架,并以概念框架中的结点作为微课的教学内容。
2.合理设计教与学,让微课与传统课堂融合,体现学习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学者们在微课融入传统课堂时曾提到:将微课知识包引入课堂,重构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实现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因此,笔者认为,要将微课融入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处理好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微课是学生信息化学习的资源,是组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切忌出现多节微课组成一节40分钟课的情况。
(2)微课要包含大情境下的小情境。每节微课不能是单纯的知识点操作讲解,要结合相应的知识点设计问题情境。且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属于整节课大问题情境下的小问题,确保学生学习的整体性。
(3)微课之间要有层次性。按照概念框架中的知识节点制作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微课,打造微课知识包,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微课,体现学习的层次性。
3.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内外动机,明确学习需求
在《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书中提到,当需要技术满足某种学习需要时,它们才能支撑学习。支架式教学将“进入问题情境”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进入问题情境”的实质是学习者有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因此,教师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外动机,为学生选择微课制造需求。
首先,教师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外部动机,也是为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随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尝试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操作中才能真正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点的真实操作水平,引发认知冲突,有效地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学生在内外动机的驱动下,找准了各自的学习需求,学生带着不同的需求才能有目的、有个性地选择适当的微课,实现有针对性的学习。
4.以学习单为向导,引领学习过程,链接学习需求和微课
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的需求可以通过以学习单为向导来实现。向导(亦可称为“指南”)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的绩效。学习单是微课资源包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在学习单的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程。因此,学习单就相当于学生的学习向导。学习单作为概念框架的外显形式,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思考框架。依据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制作的多节微课作为知识节点嵌入其中,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单快速找到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微课。在学习需求与微课之间架起一个快速通道,保证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在学习单的设计上,教师要结合前面构建的概念框架,将所有的知识结点列举出来,并用问题的方式加以表述。同时,在知识点后标注相应的微课名称,方便学生自行尝试,以及发现问题后,记录已经掌握、有些疑问及完全不会的操作,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在使用上,学习单要与微课紧密结合,一同提供给学生。教师要指导、监督学生:在第一次尝试操作、学习微课后都要在记录单上及时记录,以便发挥引导学生定位学习需求、锁定适合微课资源、回顾学习轨迹的作用。
5.借助图表讨论交流,拼接知识碎片,形成知识体系
根据微课的定义可以知道,学生通过微课所获得的知识是片段式的,而学习单只能记录学生学习的轨迹,反映不了整体的知识框架。所以,在课堂的总结环节,教师要借助图表支架将散落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按照知识的脉络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在课堂的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单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将学生的收获形成一个图表,比如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等。这样的讨论交流环节,学生既有成就感,又能从图表的动态制作中体会知识的层级关系,加深对知识体系整体建构的认识。
6.建议与问题支架并用,渗透信息化学习方法,提升元认知
信息化学习方式下,教师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为将来培养人才。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信息化学习方式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一定要站在未来学习的高度,通过问题、建议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微课有效自学,督促他们不断反思学习过程,提升元认知能力,为学生未来真正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收获与反思
以上是笔者基于微课支持下的信息技术课的思考。在运用以上策略的信息技术课的实施过程中,从学生课堂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明确了,微课选择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作品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课后笔者调查发现,学生课余时间主动上网看微课的人数增加了,所涉微课的范围也不局限于现有的学习科目,这说明他们运用微课的主动性、有效学习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并思考了改进建议:(1)微课内容不够丰富,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亟需建立本学科的微课库,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自己需求的、适当的学习资源。(2)微课学习应借助一定的网络平台实现,运用电子学习单记录学生总的学习轨迹,作为成长记录袋的重要组成部分。(3)微课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应以多种形式存在,如何运用微课提高学习实效性,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层次的发展。这些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
注:本文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二五”群体课题《海淀区信息化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刘红霞,赵蔚,陈雷.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14,(2):14-19.
[3]张一川,钱扬义. 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4]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5]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103.
[6][美]乔纳森等.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
[7]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18-21.
[8]李芒.论信息化教学的文化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2,(9):1-7.
篇10
1.1课堂教学的方法
教师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将标本、模型、图标黑板等传统媒体技术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应用,例如:电子讲稿制作与演示;用网络化多媒体教室支持课堂演示等。其优点是生动形象,增强了教师教学的感染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信息高度集成,提高了教师备课和教学的效率。并且有助于教师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过程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仿真教学
仿真模拟技术是指遵循相似原理(几何、环境及性能相似),用模型代替实际系统进行试验和研究。当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为主的仿真模拟技术在教学技术的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虚拟现实VR(VirtualReality)是由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可以获得与环境交互体验的虚拟世界。仿真科技被称为除理论推导和科学试验之外的第三门应用型学科,现已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娱乐游戏等领域。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仿真技术的应用对资金投入大、运作成本高、消耗材料多、危险性强的技能训练更产生深远的影响。
1.3远程职业教育
远程职业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职业院校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职业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分离和信息的传输方式的多样性,通过采用特定的传输系统和传播媒体进行教学,学习的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远距离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教学的成本。远程职业教育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公平提供了技术手段。
2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2.1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分为五个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支架的形式是没有什么规定的,在必要的时候随机对话、解释、合作等都能成为学习支架。提供学习支架的形式随学习任务的不同而不同,可以是问题、范例、建议、向导、图表等。将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计算机就成了学习的支架。如计算工具、图形处理工具、演示文稿等均可以成为帮助学生进行繁琐的计算、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支架。利用了信息技术实现支架式教学策略可以对学习起到适时性帮助、动态支持、多元化和引导性的作用,支架使学习情境保持了复杂性和真实性,在最需要帮助时应提供适当的支架,随着学习的发展变化,学习支架也应随之调整,在学生已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就撤出。
2.2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主要解决惰性知识的问题。它包括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方面。它的出发点是,将知识缺乏的使用质量与获得知识的方式联系起来。为了避免惰性知识,这种教学利用一个叙事的“锚”来进行,“它激起学习者的兴趣,允许学习者鉴定和定义问题,并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向对问题的感知和理解。”信息技术帮助了抛锚策略的实施。学生可以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辅助运算及用excel作出了大量的直观图,使假想中的问题一目了然。学生既得到了所要的答案,又对计算机的操作更加熟练。和支架策略比较,抛锚策略的情境是选取典型材料(锚),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而不是像支架策略那样通过知识点和概念框架进入情境。支架式教学中启发用得比较多,抛锚式探究用得比较多。
2.3认知学徒教学
认知学徒制教学模式的精髓就是使专家在解决问题和完成时进行的内部认知过程外化,使原来隐蔽的过程公开,以便学生在教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进行观察、复演和实践。如中医正骨学学生脱离真实的临床环境,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习临床知识,在见习、实习时学生才跟随带教教师学习临床技能。这样造成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学习的严重脱节,并因临床工作实际情况而使学习内容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将具体的临床技能镶嵌于生动的模拟医院临床环境中,通过建模不仅向学生演示临床技能而且通过讲解将自身的认知过程外化,使学生通过观察来构建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相关过程的概念与模式。然后,通过教师演示、学生主动观察的方法给学生搭脚手架,在这个环节,教师最大限度地运用视、听、触和本体感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再用训练法让学生反复动手、其他学生观察并评论,直到基本掌握手法。由于训练是在高度互动和高度情景化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可以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认知学徒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事实知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这些概念、事实知识在变化多端的临床情境中通过运用而被学生理解、掌握,而这些变化的情境又有助于深化对概念或事实本身的理解。
3职业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职业教育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是组织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管理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信息化教学管理。根据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应当选择集中式管理的应用软件服务模式(ASP),该模式下通过web以“一对多”的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学生通过浏览器即可查阅,不需要建立和维护庞大的计算机系统,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成本。
4结束语
- 上一篇:如何锻炼数学逻辑思维
- 下一篇:研究性学习及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