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要求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转变教学理念 实施教育创新
目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小组合作学习和研究为主要形式,并做到个体研究与班级集体探讨相结合;二是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现场观摩、体验学习、问题讨论、资料查寻等。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学习方法更为丰富多样,社会性、实践性更加突出,在教学中主张学生全体参与。因此,教师必须确定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念。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施教的目光大多集中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需要依靠全体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每个学生有各自的长处,有的擅长实验操作,有的擅长社会调查,有的善于组织管理,有的善于材料整理等,教师要把目光放在全体学生身上,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志趣和才能,塑造他们的创造个性。因此教师必须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行为培养等进行全面的关注。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考虑学生在获得知识过程中其价值趋向、情感态度、行为调节等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在现实情况下应达到的水准,而且还要关注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如学习兴趣、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合作态度、感受和欣赏能力、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等:这就要求教师不是把目光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要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审美价值,把教学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二、坚持教学民主 鼓励学习自主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 “指导” 和 “帮助”,而不是“传授”和“教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必须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师生观,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姿态对教师做出科学性的批评,形成师生相互交流、教学民主的现代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能提高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而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个体的终生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确保学生心理的适应度,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尝试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有序、合理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按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轨迹螺旋式上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允许学生出现错误,错了可以重新回答,不完整可以补充,不同意见可以争辩;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做到教学相长。
三、优化教堂方法 激发学生潜能
1.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过去教学中,教师只关注自己如何提问,却很少顾及引导学生如何提问,从而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消极的学习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课堂提问更切合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学习实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师要认真思考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那些问题,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示他们可以就教材提问,也可以就教学过程提问,并可将问题延伸到课后或后续课程。
2.经常开展专题讲座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可以打破教材原有的章节次序,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示范作用。例如,可以结合有关章节,开展“走进太空”“光的利用与开放”“新科技发展”等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
3.不断加强学法指导
研究性学习归根到底是学会学习方法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在备课时要备学法指导,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使学生及时把学习方法内化。具体要做好以下两点:一是提出明确的目标,帮助学生恰当地确定各科的学习目标和各科学习的一般方法;二是指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行为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学习日记,建错题档案,做章节知识整理等,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回顾和反思,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培养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任务,往往是通过合作和协作完成的。合作学习时,群体性的互补式竞争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率。在“导学设计”的引领下,学生先个人学习理解,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师生辩论中得以明晰,挑战性的问题在师生交流中得到解决,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起指导、辅导和引路的作用,教师在创设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学生主体观的角度,设计选择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5.探索新的评价方法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书面作业和考试,而研究性学习则可以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和方法,如小论文、设计方案展示、制作成果展示、口头答辩等。对学生的评价,看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步了没有,重在考察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探索评价方案和方案的具体操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四、加强业务学习 促进专业成长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1.提高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学思想,教师的教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而研究性学习要求将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并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物质的状态”这节内容,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运用冰块、酒精灯、温度计等,让学生按照教材去探究,教师对学生的结论做出评价。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状态的变化与吸热和放热好的关系,还能提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学习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把握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将教材做出新的构思和处理。
2.提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所选取的课题或专题可能触及深层次的学科专业知识,甚至是本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其他学科知识。例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一课题,除了物理学科能量、能量转化、能量计算以外,化学学科原子能、化学反应;生物学科光合作用、微生物发酵;政治学科石油资源与国家、石油与经济关系:历史学科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过程;地理学科能源、能源的分类、核电站建设等,涉及面广大,还要了解当代能源开发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教师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是时展的要求,我们必须摒弃“隔行如隔山”的陈旧观念,争取一专多能。
篇2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条件 评价 动机
一、研究性学习兴起的思想背景及时间
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并非空穴来风,虽然在我国一直是个“流浪汉”,但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在国外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
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斐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等人。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直接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
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克伯屈等进步主义者及康茨、拉格等改造主义者。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应工业化时代和社会民主化的需求,并且受实验科学的影响,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人。
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美欧诸国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他们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的需要,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中国当前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众说纷纭,各不相同,但总结起来有两大类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将研究性学习看成一种学习方式,如张肇峰认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概念;第二种观点则是将研究性学习做了广义与狭义上的区分,认为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理念,而狭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则指一类课程,比如霍益萍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处理、分析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尽管学术界对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存在分歧,但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积极运用调查、访问、实验、测量等手段进行学习,要求学生有极大的学习自主性与热情。
2.强调应用知识与解决问题。传统学习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知识的运用。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系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强调实践与创新。
3.强调直接经验与回归生活。研究性学习关注生活中、现实中的问题,学习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到实践中检验答案,所有学习过程都紧贴生活,这与传统间接经验的学习形成互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性学习的条件
1.内在动机。研究性学习是自觉、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以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等内在学习动机为前提。研究性学习本身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高难度任务,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与努力才能完成。只有当学习者拥有强大的内在动机,才能激发并保持持久、坚定、不怕困难与失败的学习行为,最终完成学习任务。
2.元认知。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包括元认知过程。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探索自然世界与生活世界从而获得知识、建构意义。进行资料搜集、调查、实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交流、讨论、计划、执行、修正等一系列活动。从认知层面来看,这包括了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注意、记忆、思维、创造、反思、监控、调节、评价,等等。
3.批判思维。批判思维具有分析性、策略性、独立性、正确性、全面性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
4.创新。研究性学习提倡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要求学习者突破定势思维,它的本质是让学生在“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情境中,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这种种对已有知识的新的认识或重新组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
5.实用智力。实用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经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研究性学习不但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而且要求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合作学习、开放学习,学习者要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要与社会打交道,要充分整合环境资源。因此,学习者的实用智力是必不可少的。
6.意志控制。意志是研究性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它其实更像科学研究的过程。在一个项目或主题的学习中,通常学习是很枯燥和艰辛的,会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而拥有坚强意志力的学习者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执行学习计划,达成原定目标。
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1.实践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其明显的自主实践性。所谓实践性是指研究性教学活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做”、“考察”、“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2.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中注意给予个体充足的自由空间。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个体主动进行的,学习步骤大都由个人安排,因此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充分给予个体安排学习活动的自由。
3.生成性。课程具有计划性的一面,但它的本质却是生成性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随着学术研究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问题往往不断生成。
4.过程性。研究性学习不但注重学习结果,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一方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个体得到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更多地参与步骤安排。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培养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标只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
5.开放性。打破传统的封闭性学习状态,把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研究性学习在其内容、过程安排和得出结论中都享有充足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并不把内容固定在单一的学科内容中,而是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知识范围内。
6.互动性。研究性过程中非常强调互动,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社会上其他人之间的互动。并且互动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有口头表达的、书面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互动是一种交流、碰撞的过程,常常是产生思想火花的过程。
7.整体性。研究性学习必须立足于每个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即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而个体的整体性并不是不同学科汇杂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世界和自我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课题主题的选择范围应该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应体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和道德的内在整合。
8.探究性。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强烈的探究欲。研究性学习正好适应个体发展需要和认识规律。这种探究性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不是由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等方式,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五、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领域涉及学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开放性。研究性学校的内容既可以由教师提供范围,又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可以是课堂教学和课本知识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各种现象的探究思考;可以着重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对某些综合性问题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
2.生成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从课程构建角度来说,具有生成性特点。与传统课程构建的方式和过程有很大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由专家学者预先设计及组织安排的,而是一个自我生成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并完成的。
3.非线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学习内容决定了研究性学习非线性结构。与一般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不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经验本位的课程,而不是知识本位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由学生个人经验的过程构成的,而不是由某些科学概念、规则、范畴构成的。它强调通过学习者的亲身体验逐渐积累直接经验。由于经验形成的复杂性,它不像学科知识那样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无法通过演绎推理形成严密的逻辑体系,因而其构成及序列是难以确定和排列的。
参考文献:
[1]庞维国.研究性学习:教育心理观.课程·教材·教法,2003(3).
[2]李静.试论当前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
[3]魏青云.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J].滨州师专学报,2004.
[4]郑流爱,吕准能.关于研究性学习几个问题的思考[J].历史教学,2003.
[5]杨明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
[6]高飞,秦赟.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问题 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08-01
当前,我国教学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教育革新尤其是我们的汉语即语文教学革新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在本文中,笔者就中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分析,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理解
语文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中学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从科学的眼光,自然的、社会的角度,用科学的,理性的方式和方法就某个语文专题或者问题去认识问题,获取相关的资料,进而达到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既然是研究性学习,那么它所涉及的内容就是开放的,学生和教师参与的方式也是相对比较的民主的,学习教材是发展的,不固定的,或者说的变化的,因为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则起着主体的作用,且语文研究性学习与一般的学习不一样,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教材都是不固定的,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只要教育的几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存在,就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这么说,研究性学习与情境性学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各种资源,调动一切有用的要素进行学习,也可以让教师调动一切资源帮助学生不断的进取,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到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让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在意学生学习的结果,更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主动性、创造性的培养,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重要想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学生可以掌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学习如何收集自己有用的资料,以及怎么去制定语文课题计划和步骤。
(2)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探讨,相互取长补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集体主义。
研究性学习可以给语文教师带来全方位的挑战,以前,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国家课程标准,任务比较的简单,容易完成。研究性学习就不一样了。
首先,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以前,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的地位与学生平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换为合作伙伴的关系,这就使学生能够更加放得开,能够站在与教师平等的地位五学习,教师也摆脱了过去的“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
其次,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就是教师从经验型像科研型转变,不但要更加善于思考,更加善于观察学生,分析学生的思路,更加具有科学素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
2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一些专题、问题的解决进行的,所以在语文这门学科中运用的比较普遍,因为语文教学要解决的专题和问题比较多,这些问题可以是中学学生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也可以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它的路径来源可以有很多,既可以是课外的也可以是课内的,既可以是已经被证明的,我们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为了检验,也可以是未被证明的。
(2)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都是相对比较开放的,经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融入社会,更加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且积累一些感性认识和实战经验,为以后的人生做好准备。
(3)研究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个课题,学生成为这个课题的设计者,制定者,实施者以及完成者,学生对这个课题负有主要责任,学生被置于主体者的地位,当学生感觉到他自己的责任时,他就会有更加大的动力去完成。
(4)研究性学习不仅仅重视研究的结果,它还更加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体验,这个是研究性课程的主要目的。
3 研究性学习运用的几点问题
当前,对于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广泛地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没有比较成熟的模式,但在高中阶段已经比较地普遍了,当然一些地区的中学、小学也开始对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探索,且获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1)概念模糊问题。某些人认为,在中学阶段,语文教学主要是完成一些最基本的生词,拼音,写作,文言文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完成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就可以了,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个人看法。国家已经出台了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地响应国家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探索更为适应时代要求和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语文研究性学习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
篇4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各有各的价值,它们根本不可能相互替代。学科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反映。当前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所谓“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一)学习目的的变革:从掌握知识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
以往的学习,不管是“接受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都是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加个体的知识储备。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尤其强调对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高,出现所谓普遍的“高分低能”现象,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知识量不成正比。这种学习显然难以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时代主题。研究性学习力图从根本上超越学科的界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问题为核心的、不断迈向未知领域的一种学习活动,其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还要使学生在真实的或者是特定设置的情景之下能够综合地应用知识、能力去界定、发现问题,解释、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
(二)学习内容的变革:从单一、封闭性向综合、开放性转变。
在我国,由于受教育功利主义和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行分科学习。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应用多科综合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这就对传统的相对单一、封闭性内容的学习提出挑战。研究性学习正是迎接了这一挑战,它主张在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围绕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同时,除了学校给学生提供现成的课程之外,还鼓励学生在自己的社会资源中寻找“课题”,使得学习内容呈现开放性特征。
(三)学习过程的变革:从接受性向自主性转变。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尝试,谋求学生个体创造潜能的充分挖掘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接近生活,关注周边的现实世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地选择研究课题,从选题、收集资料、提出方案直到最后的成果展示,都是由学生“自作主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引导,发挥协助者的作用,而不是取代学生进行这些活动。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与传统学习中学生被动地接受、隔离现实生活世界的学习过程形成鲜明对比。
三、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在知识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已不仅仅要求学生学会掌握更多知识、学会高效学习。因为就知识的产生和传播的速度而言,一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信息是极其有限的。教师必须更多地考虑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提取和处理这些信息,如何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如何将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会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迁移至今后的学习中。而研究性学习恰恰符合这样的时代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实质在于“自主发现”。同传统的被动性学习相比,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更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学习所得的具体知识和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增强了研究意识与问题意识,学会了对所学知识的取舍、解释和应用,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因此,研究性学习进课堂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学生建构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探究问题的产生,研究问题的发展,预测结果,验证结论,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运用,并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发挥研究性学习本身的优势,还能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二者相得益彰。
四、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只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双基训练”。
任何学科所强调的“双基训练”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我国目前学校教学的长处和短处,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技能功底扎实,但其认知结构中的活性不足,致使其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而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为了弥补“双基训练”的短处,即增强其认知活力。但不能就此否定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双基训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要知道加强“双基”可是近代教育改革的经验总结,是凝聚了无数教育家的心血的结论。用现代学习理论的观点分析,学习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通过不断吸收于自己的认知结构有建构意义的知识和技能而使其认知结构不断发展、成熟并活跃的过程。而“双基”正是学习者认知结构用以对自身进行有意义构建的知识和技能。离开了“双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岂不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所以,正确的做法应为:在一如既往地扎实进行“双基训练”的基础上,广泛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这才是我们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二)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只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传统的“接受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无论对什么学习内容都要进行深入剖析、仔细研究一番不可。只有当学习者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自己想要弄明白的问题时,或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才有心理学和教学论的意义,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受到学习者的欢迎,从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也只有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者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只能算是画蛇添足了。因此,学习者在大部分时间里,所应该接受的还是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正是因为有了“研究性学习”对“接受学习”不断的活力补充,传统的“接受学习”才更富有心理学意义,即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传统的“接受学习”中搞好扎实的“双基训练”的基础上,给学习者营造一个完善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和空间。
(三)认识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
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不应该强调和追求它的即时效果,要用持续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研究性学习,要将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持之以恒,才能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构建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在总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年轻的教师等方面起很好的促进作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的,可根据研究的内容与主体及所采取的研究手段等构建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素:一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要充分;二是教师的指导要明确;三是学生研究的层次要分明;四是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五)制定适当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不应要求过高、过多、过全。每一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结合研究性学习的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过程的开展围绕某一目标进行,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符合教学的实际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地使用,真正使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扎扎实实地在课堂教学中开展。
(六)处理好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传授为主,学生是学习的受体,但也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可取的精髓。如实验操作是一项基本技能,过去强调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现在仍不失为一种掌握技能的好方法。实验技能只有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才能得到熟练与提高。我们可以将传统教学中的精华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政策支持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eaching method design of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ROL)and discusses the policy environment of ROL.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the purpose of ROL is to facilitate effective learning and puts forward three key points to guarantee its teaching quality, including enh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s, improving the research capacity of teachers and conducting the refor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researchoriented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policy support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知识和技术的获取、传播以及应用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地,高校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面临着新的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研究性学习是这场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关于研究性学习,其界定纷繁多样,理解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从学习论、教学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四个视角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应用思维导图对研究性学习概念进行的归纳和描述,如图1所示。
概括而言,研究性学习包括了教师和学习者两个行为主体,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1]从教学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从问题出发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以尽可能贴近研究的方法来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注重提高学习者的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学习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探究活动而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更多地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究进行学习,从而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它反映了学习的规律性,也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2]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由图1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与一般教学活动相比在方法论意义上表现为主动性特征,在课程论意义上表现为开放性特征,在学习论和教学论意义上表现为亲历性特征。首先,研究性学习对学习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从事探究活动、自我调控探究过程、自我总结探究结果;其次,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兴趣的不同,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不同,检索和获取资料能力的不同,对资料分析处理能力的不同等,都会导致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开放性状态;最后,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实践,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研究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
这里,笔者侧重归纳了学习者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它反映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转化这一根本要求,而现实中,这种转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学习者的转变必须建立在教学方法转变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包括教学内容、课堂模式、课外延伸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设计。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设计
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方式,它的特征是明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才能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呢?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在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学习的过程可以是一个系统性的积累知识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研究性的综合知识的过程,前者即传统学习方式,后者即研究性学习方式。关于研究性学习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比较公认的有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3]“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1910年创建的,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是1970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创始的,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提出的,是一种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教学方式。这些经典案例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学习者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进行知识的综合性学习并提高实际能力。
信息时代的最大特征是知识的快速增长,这就要求学习者加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掌握并不断提高应用的能力,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成为当今趋势的原因所在。显而易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适应新形势下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服务的。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关于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特点的实践在持续地进行着。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开展研究性教学才能切实帮助学习者适应当今学习方式的变化?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好教学方式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三方面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计、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
第一,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学习者已有知识的基础条件、学习者的能力和兴趣、所能提供的研究条件、社会需求,即教学内容要适应学习者的基础知识条件。要适应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表现为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要能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让学习者投入其中,尽管有时这种条件可能是一种情景模拟或是过程的模拟;要尽量贴近社会实际需求,提高学习者解决实践活动以及今后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关于教学环境的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只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用怎样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真正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还有赖于对课内课外教学环境的设计,重点包括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和考核方式改革等。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技术最为传统和有效的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注意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断引入诸如多媒体教室平台、电子e黑板等工具,从技术上提供实现讲授、演示、讨论、实践训练的情景环境。教材建设方面,必须不断更新教材使之与技术发展同步,同时,在教材编写方法上要不断提高与学习者兴趣的关联度。课程考核方面,必须打破2小时内一张试卷、标准答案的成绩评定方法,因为这种考核方法往往很难全面评价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成效,特别难以评价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第三,关于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研究性学习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习者通过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知识总量的增加。这部分教学任务主要是在课外教学环境中实现。功能完善的课程辅助教学网站是一个可行的有效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学网站中大量的专业参考资料、学生研究报告展评、常设的学习交流论坛等能够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引导学习方向、激发研究兴趣。
三、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支持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方式的重要改革和探索,离不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的重点应该是教学团队建设、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评估体系改革。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研究性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随着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个性化学习成分的扩大,研究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往往具有了跨学科综合的特征,如果教师单兵作战,仅凭自身的知识结构将难以完整地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从独立教学走向团队合作教学。当同专业、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组成的教师团队成员间进行相互借鉴、共同探讨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对于学习者的指导是具体而有效的。
然而,目前高校教师多数仍是单兵作战,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时也多是按教师个人的思路进行,比较难有实质性的团队合作,总体上,高校在满足研究性学习意义上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尚有较大差距。鉴于在现行的教学体制和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组成研究性教学团队并开展工作,为了提高研究性教学水平,高校应尽快该制定加强研究性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政策,对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合作形式、建设经费、绩效评价等问题给予明确的政策指导。通过教学团队把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能力特长的教师聚集在一起,真正发挥出集体的智能。
(二)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搜集资料、编撰案例、设计符合科学规范的与实际问题关联的教学情境;必须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必须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显然,这与普通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在这里,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许多教师特别是教授本科课程的青年教师比较缺乏的。
实际上,当教师长期亲历科学研究过程,具有了丰富的科研经历,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深知科学研究各阶段特点,并将这种技能转移到教学过程中时,教学与科研会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这时,教师才能更及时、明确地给学习者指明方向、指出方法,使学习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高校应该把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完善相关政策,并落实措施。如要积极开展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相关培训;对于教改项目要改变以论文数量进行评价的方法,把教学效果引入到评价体系中,以实践效果来评价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要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应用中等。
(三)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还不能对研究性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大量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觉行动,一般也不计算工作量,这使得研究性教学变成一种具有较大弹性的工作,缺乏持续性和规范性。另外,科研管理政策和教学管理政策的不平衡也导致教师倾向于在科研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鉴于此,高校应该把研究性教学相关评价指标引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可设立研究性教学专项基金项目,建立教学评价与教改经费的关联等,使研究性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坚持学习与研究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而不是流于形式。随着政策支持的完善,研究性教学的水平会不断提高,学习者将会终身受益,他们将能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桂娟.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探论[J]. 现代大学教育,2007(2):33-36.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特点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借助于教材的“再创造”开展的;对数学开放题进行分析,开展研究性学习;参与社会实践来加强研究性学习,并借助于现代化教育技术来
实施。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活动有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注重了运用,并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及实践进行了体验。
1.学习过程中注重自主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内容,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探求正确的结论。而研究性学习课程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并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挑战情
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让学生从中得到知识、技能及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
2.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研究性学习关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能够不断地参与创造与实践,并不断地加以体验,逐渐地形成一种可以自觉地指导人的行为观念。学生通过对研究型学习课程的学习,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对于新授课教学,师生主要借助于教材与教辅资料完成。这是教师教学的根据,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据。因为不利因素的存在,教材中还存在着发散与拓展之间不够完美的地方,为了使他们之间能够完美链接,所以提出了研究性学习。
在“数列”这一章中,关于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叙述比较明确,在递推数列这一章中却没有明确的要求。对这种问题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完成,这可以使等差、等比数列得以巩固,并能够运用变换、转化的思想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如,学习“直线与圆”及“圆锥曲线”这一章时,可以针对平面向量开展研究性学习。再如:学习“不等式”这一章时,还可以根据不等式的向量证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对“平面向量”的应用学习时,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来完成,这可以发挥平面向量的工具性作用,也体现了平面向量与其他部分的整合,不同部分之间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还能够互相转化。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思考
1.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与人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接受性学习在获得知识时具有效率高的特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比较扎实。
过程与结果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可以实现对知识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才会注重过程的创设,借助过程培养人、锻炼人,这种结果还会起到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2.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还要结合教师自身的素质开展,只有教师自身能够适应这一要求才行,这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了解、熟悉并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挥组织者、创造者的作用;教师还要树立良好的发展观、人生观及学生观,对教育的评价功能真正地了解,并做到正确地使用。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要以问题为出发点,对问题及涉及的内容进行研究,实现师生共建这一特色,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霍益萍,张人红.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教育发展与研究,2005-11.
篇7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研究性学习 能力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力军,每年招收了大量本科生,承担了大众化的人才培养任务。在解决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层次不高问题的同时加大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量,满足了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1]-[3]。新建本科院校立足当地,面向全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以本科教育为主,辅以专科教育,在当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上有相当优势。新建本科院校社会认知度不够,使得生源质量偏低;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其培养目标期望较高,形成一对矛盾体。因此,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产学研一体的应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问题出发,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寻求答案,是由接受性学习变为自主发现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4]。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并应用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真正体会到知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研究表明,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均有较好效果。因此,在新建本科院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一、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以期帮助大学生树立初步的、积极的科研态度,熟悉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研究性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到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自主性要求较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研究,教师作为辅助,需要为学生提供较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内容、方式发生了转变[5]-[6]。对于学习目的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淡化了学科界限,通过对实践问题的研究,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是一种综合学习活动,其目的不仅是通过系统学科知识的教学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应用知识,在实际条件下,或是接近实践条件时能够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最终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对学习内容的转变体现在鼓励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学习,让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学习综合知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内容、途径和得到的结论均可以是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向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等多样化的模式转变。
2.研究性学习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究性学习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受教育者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营造学习环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体现主体性和独立性,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课堂上少讲、精讲,多留问题,通过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的探讨等方式寻求答案。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由传统填鸭式和教导式教育转向学生自主、师生对话、问题探究等方式的教学,整个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探索活动,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存在。研究性学习将学生需求、兴趣放在首要位置,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主动承担实现学习目标的义务,真正意义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研究性学习既能培养现代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又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教学通过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综合情况并不能客观地反映;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评价是全面的,评价贯穿于学习全过程,把学生个人在课题小组中发挥的作用、与组员合作的情况等内容均作为考评要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以正面评价为主,积极发掘学生的优点及时予以表扬;评价机制采取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由老师给出最终评价结果。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而是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对问题的分析和求解能力、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由此及彼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等,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其健康成长。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契机,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仍然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缺少老师的有效指导是其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同时,教师目前面临一种新的挑战,那就是如何组织大学生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创新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研究性学习需求。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是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提。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由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变为让学生学会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研究。大学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多做引导性和辅工作,引导学生对原有结论进行质疑,对新理论进行探究和创新,打破教师和书本结论不被怀疑的权威性。在大学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变成了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的学习主体。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将越来越少地给学生传递知识,更多的是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互相交流,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老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参与到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中。因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
2.教师要学会合作的工作方式。
学习的过程是思想碰撞与交流的过程,学生需要与同学、老师相互交流,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与同行的交流,离不开与学生的交流。好的教学能够产生新的智慧,促使学生和老师创造性地思维,产生新的思想。同样,课堂上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出现的问题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日常教学是个人独立进行的学习、思考和研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不能对所有学科知识都进行深入研究,只是对某一学科的某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来说,涉及的研究课题并不一定是某一特定学科的知识,往往是多学科知识的融汇,即使是同一学科也并不一定是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工作方式,学会合作,由对某一领域的精通发展到对各门学科的全面了解,进行跨学科的合作,集众家所长分析问题,充分综合科学、社会、人文知识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感觉力不从心、无从下手。这是因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课堂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获得各式各样的知识;有的老师由于在多年教学中凭靠经验,没有相应地提高自身能力,缺少课题研究经验,反而可能与学生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对于非自己熟悉的领域,有的大学老师几乎毫无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甚至还不如学生了解得多,因此,教师需要在同行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探讨,转变工作方式,由个体的独立研究向同行、师生之间的合作研究转变。
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
杰出的教学要求教师对学科知识和学科结构有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提出探究性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彻底了解教学活动。好的教师需要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发展进行深入了解,坚持不懈地钻研业务,掌握最新发展动态和国内外发展趋势。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要随时丰富课堂讲授内容,其中不仅包含书本上的概念和原理,还需向学生介绍一些当今处于前沿地位的方法论和尚存争议,还没有解决的问题等。课堂上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诱导学生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内容可以是一些探索性的内容,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研究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
科研作为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研究性教学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大学教师通过不断拓宽、拓深自己的研究领域,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得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教学素材,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处于学科前沿。教师在进行科研的同时可以带动学生参与到科研中,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探究能力,树立初步的、积极的科学研究态度,养成严谨的科学作风。可见,科研教学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方式,体现了存异创新的精神,有助于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研究型教师更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师。
三、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1.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决定了高校研究性学习的方向,直接影响了高校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研究性学习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应用,知识面更广,更接近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探索性、尝试性和创造性。从研究课题的选择到实验方案的确定及研究成果的展示均是学生的一次次探索过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老师对其指导较少,因此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会有许多尝试,会犯许多错误,正是这一次次错误让学生吸取经验教训,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突破各种限制,大胆假设,往往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积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尊重科学,大胆突破,不断超越自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产学研一体的应用型人才。
2.确立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提升,充分体现学生在认识和实践中的主体作用[7]-[8]。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不能采取强制灌输的方式教学,这样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和接受知识,学生无法做到再吸收和灵活运用知识[9]-[10]。研究性学习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通过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充分展现主体性和独立性,增强学习自信心,做真正的学习主体。在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习主动性,逐渐提高独立学习能力,能够深入了解和掌握一些复杂的科学知识;通过网络、电视、期刊、数据库等途径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进一步深入探索相关问题。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老师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进行研究性学习。
3.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部分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与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有很大关系。部分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秉承传统教学模式,单纯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充当知识的“先知者”,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接受的都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脱离实际的理论知识;在实验和实践教学中,以模拟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创新性、综合性实验安排较少。因此,要顺利开展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开展探索性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原因,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老牌本科院校的教师有一定的差距,急需提高教师的素质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是传授现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是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教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全面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科研和创造能力,具有针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全新教学理念及良好的科研习惯和道德品质。总之,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师必须是不断进步、不断自我完善的优秀教育者,是复合型人才。
4.建立和完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客观评价教师和学生,有助于教师积极开展工作、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促进研究性学习顺利开展。针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学效果评价和职称评定体系。首先,教学效果评价要凸显学生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需要就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指标对教师进行考评。其次,完善职称评定体系,可以在学校实行职务聘任制,向教学工作方向倾斜。每个岗位的聘任均需秉承公开公平、择优竞争的原则公开招聘,招聘教师时首要的考核指标是能否上好课。对于那些聘期内达不到教学要求或是教学考评不合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予以否决,聘期时间到了后不再续聘。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的同时还要完善学生评价体系。首先,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在研究性学习的全程中进行,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解决的过程、得到的结果等,每一步骤都应得到相应的评价。其次,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样的,可以习题、讨论、随堂测验和创新性训练(创新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方式对学习过程进行考查,可以论文答辩、实验报告、演讲等方式进行最终考核。最后,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学生提交的课题报告、体验报告、习题作业、实验方案等一些文档性的资料,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在课题组中发挥的作用等无形的东西对学生进行评价。
四、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在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能力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明确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完善评价体系,新建本科院校才能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53-60.
[2]潘懋元.再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7):1-4.
[3]付永昌.教学评估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13-116.
[4]张利荣.论大学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意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7):6-9.
[5]周斌,陈朝霞,刘德安.论研究性学习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12):24-26.
[6]李爱民.我国本科研究性教学十年研究述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83-87.
[7]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8]刘洋.关于高校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6):54-55.
篇8
1、当今社会的实际要求现阶段的高校钢琴教学要求牢牢把握住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以培养并提高钢琴人才的音乐综合素养为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进行基础钢琴音乐知识的教学时,要强调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研究能力别的培养。对此,就要求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到钢琴教学中,这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走上社会进行工作的必备能力之一。不仅如此,研究性学习应用到钢琴教学中,能够改变音乐教学专业的技能性,培养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2、高校钢琴音乐专业学生的特点高校大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与中小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又不等同于成年人,他们的自我认知、情感发展都在逐渐走向成熟,但又未曾完全发展成熟。因此,大学生身上存在很多有待开发的潜能,可塑性很高。高校钢琴音乐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从依附于教师改为主动要求学习,大学生具有理想,渴望不断创新。由此可以说,在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高校钢琴教学中是十分可行的。
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手段,强调的是学生学习并不是研究。在高校钢琴教学的过程中,研究性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从旁指导,不仅仅是基本的钢琴弹奏技巧,还包括大量的参考文献,要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因此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需要重视的是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学习的结果。与此同时,学生要学会学习研究以及如何在研究中进行学习。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累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从而开展钢琴实践学习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应用到高校钢琴教学中有效措施
1、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改变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观念,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事实上,传统的高校钢琴教学,教师一直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而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充当引导者的作用,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来。换言之,教师从传统教学课堂中知识的传递者,变为了研究性教学中的引导者。为了能够适应这种改变,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钢琴演奏技巧,还要对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要转变学习理念,牢牢把握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主动投身于研究性学习中来,积极创新,不断汲取知识,从而促进研究性学习与高校钢琴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
2、丰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基础,才能够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对教学资源的需求,远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需求。因此,最大限度的丰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以高校钢琴教学为中心,尽可能的开发教学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资料室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有效的资料拷贝下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将多种版本的乐谱资料进行整合;整理与钢琴教学相关的美学资料;对我国不同时期的钢琴音乐代表作品进行整合等。不仅如此,研究性学习还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也就是钢琴教学指导教师,包括专业的钢琴教师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因此,在开展研究性活动之前,要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推动研究性学习与高校钢琴教学更好的融合。
3、开展合作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合,合作教学指的是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开展伴奏、重奏、齐奏等教学。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习合作,为学生构建一个适合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例如,在进行高校钢琴伴奏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伴奏者和演奏者之间的合作才能继续;在进行钢琴重奏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演奏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其他演奏者积极配合;只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从而学生钢琴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此外,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合理的分为几大小组,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获得整个班级的演奏成功。借助合作教学的模式,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学习与高校钢琴教学更好别的融合,在提高学生钢琴演奏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累积一定的经验,为以后钢琴音乐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篇9
[关键词]高中体育;研究性学习;困惑;对策
一、前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思想或者说主要目标,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强调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科学化与多样化,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与过程、情感与体验、交流与合作等。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策略,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体育课程是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体育价值,形成良好、有效的体育学习方式,在中学体育课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笔者参与的各类教研活动和平时的听课发现。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性学习时出现了一些困惑。笔者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中学体育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困惑
1、对体育课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学习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自然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中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2、体育研究性学习有什么特点
第一,重过程。体育教学中,学生经过一段对某一项运动技能的研究学习,可能最后运动技能水平并不是太高。但是,学生在体育研究学习过程中认真的学习态度,锻炼方法的掌握,身体得到锻炼,也就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关键是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了解体育学习方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第二,重应用。体育教学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主要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即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加以解决,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学习内容可能是跨学科的。
第三,重实践。实践是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体育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最大的不同点是不只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传授,更强调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第四,重全体参与。体育研究性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根据智力多元理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智力发展优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所以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3、对高中体育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作用的认识
随着体育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的角色在体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教师角色的理解是否正确,将影响到体育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的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对于如何给自己定位感到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在体育研究性学习中扮演什么角色,是一位权威的体现者,知识的灌输者;还是一个学习的指导者,活动的参与者?
体育研究性学习是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在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传播途径的扩大,人们要面对大量的信息,进行自我的判断、筛选、获取和应用,这就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来解决所面对的各种情况,也就使我们的教育背离了传统的方式,而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调学生在体验之中获得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与传统的接受式相比,在体育研究性学习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和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地位,失去了专业知识方面的权威,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而教学方式的改变,也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互相协作的。
4、在高中体育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的认识
对学生认识主要表现为两个问题:一种认为体育研究性学习是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种过高的要求,是一种奢望;另一种认为体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简单的活动,不过就是动动手,写篇论文而已,是一种新的劳技课,一种新的样式罢了。这两种认识都是没有搞懂研究性学习之中“研究”的含义所致。
体育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研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的手段。让学生通过研究这种方式,亲自去探究所学知识的实践过程,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给传统的学习方式注入生命的活力。它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延长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使他们能从社会、生活、书本之中发现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进而通过自己的探求,在合作的方式下,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因此对体育研究性学习过高或过低的认识都不是客观公正的。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他们有无限的潜力可以挖掘。只要我们的方法和指导得当,体育研究性学习就能顺利的开展。
5、对高中体育研究性学习评价标准的认识
有人认为体育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仿效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做个课题,搞个调查,写篇学术论文;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就不是研究性学习。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有过程性的特点,所以体育研究性学习也必然要强调过程的重要性。接受式学习,强调知识的传承性,忽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性,因而便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评价的标准,所以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是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仅有的评价标准,而能体现这种评价标准的途径,也就只有考试,只有成绩了。我们不想否定这种评价方式的作用,只想说,它不是评价的唯一方式。体育研究性学习把学生置于一个广阔的背景之中,通过一种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仅仅以考试和考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客观的,我们不但要重视成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不但要有终结性评价,同时也要有过程性评价。
总而言之,在体育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结果与过程并重,我们更看重过程。
三、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倾向,学生的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体育研究性习则是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的探索、实践,勤于动手,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创造。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教师不应停留在掌握或精通本学科书本知识上,而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广泛学习各种知识,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阅读、交流、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身知识的广度,拓宽知识面,逐步熟悉和掌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技能,掌握研究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
2、体育教师要了解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原则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的学习活动。因此体育教师应该了解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与原则。
课题研究工作一般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研究题目的选择。第二步:研究方式的设计与步骤实施。第三步:论著的撰写与答辩。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为:①科学性原则,②创新性原则,③整体性原则,④应用性原则,⑤艰巨性原则,⑥合作性原则。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第一,做好初期的宣传工作。讲求可行性,就是要求学生选题时不要太宽泛,不要大而笼统,要尽量做到角度小,视角新,富于创新意识。
第二,做好开头的组织落实工作。要引导学生根据课题的性质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来确定研究的方法,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步骤。总体看探究的方法一般有学习咨询,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调查问卷,访问专家,实验观测,技能操作等。
第三,做好活动中三大环节的指导工作。①选择确立课题的指导,②进行实践研究的指导,③提炼、撰写结题报告的指导。
第四,做好结题评价的工作。本着激励为主的原则,对在活动中取得收获的小组及个人给予充分的肯定。
4、进行灵活而恰切的评价
第一,全面的评价观。定量评价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定性评价具有较好的交流功能和激励功能;形成性评价则强调对过程的关注,而终结性评价则强调对结果的关注。它们各有优势,互为补充。由于体育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参与程度,所获得的情感满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就决定了要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比较准确的评价体育研究性学习。
第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传统的评价,都是教师评价学生,在评价中教师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某种程度上的对立,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情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内心的看法和感受,有利于教师从更深的层次上了解学生和评价学生,他评是对自评的补充和辅助,所以要把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篇10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研究性学习作为高中必修课之一,首次被纳入计划并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能教育共同构成“社会实践活动”。它将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为了适应今后在中学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化学教学应注重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基础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根据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以及青少年学习的认知规律提出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应是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理应为学生留有一定的“创新开发区”,积极帮助学生捕捉思维的灵感,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求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新。另一方面,现在学习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完全能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物质保证,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计算机室及校园网的建设均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物质条件。
三、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课题研究中,对正确引导课题、提示研究方法、设计研究计划、实施研究课题、支持交流评判、引导归纳总结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显然作为一名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单纯有一定教学水平是不够的,要使研究性学习有效地进行,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而不是竞争的过程,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必须尽快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
2. 为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教师要学会把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技能相互配合起来,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让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3. 教师必须学会充当“催化剂”,以被动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指导尤其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能抗拒诱惑力,不到必要的时候不给学生以信息。
四、研究性学习的学生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收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认知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善于设想,勤于思考,学会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要具备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品质。
五、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在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初期,较多采用的是在活动课程中进行的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某一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研究,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切实的落脚点,其程序可概括为:选择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加工处理信息——交流评判结果——完善自我教育
1. 关于选择研究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由学生提出,也可由老师提出,当然也可由师生合作确定题目。一般从联系生活实际、课堂知识延伸、化学问题等诱发选题。内容为:①化学学科知识与相关技能的综合、拓展;②化学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交叉;③化学学科知识与人类、社会的联系渗透。在选题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研究意向,为选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意见。④选题要有适当的难易性和明确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有时效性、实用性和一定的创新性。
-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 下一篇: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