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程改革的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学思想的转变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应试教育思想下的一些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了,也不能最大化地展现数学教材的价值了。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想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转变教学观念便成了重中之重。所以,我们应该做好以下转变工作:(1)教学理念的转变;素质教育向应试教育的转变,以确保学生素质水平获得全面的发展。(2)教学目标的转变;由简单的基础知识目标的设计转变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3)备课形式的转变。由单一的、个人的备课转变成集体备课,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等等。总之,教师要做好转变工作,为有效课堂的实现做好保证工作。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有效课堂的构建有着直接的关系,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化地展现数学教材的价值,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摒弃以往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为有效课堂的实现做好前提工作。
1.游戏法的应用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法既能满足现阶段学生好玩的特点,又能愉悦身心,放松大脑,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结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游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例如,在学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选择了“竞赛”活动,首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派队员参赛,实施轮流制,前面一名学生回答不上来的要由后面的补上,在学生进行比赛的过程,小组内的其他学生是不能给予帮助的。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竞赛活动当中,都能在比赛中掌握基本知识,进而,也为有效数学课堂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的重要性,进而,确保有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相关物体,比如,骰子、长方体的盒子、文具盒、手机、魔方等等,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并自主总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个数、特征,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培养。
三、评价模式的改变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引言
教育部在2001年6月将信息技术列为了必修的基础教育课程,并于2003年1月通过了《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实验稿)》,该标准促使信息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标准响应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改革。
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
1.1要求更加开放、自律的管理模式
信息技术是科学现代化发展下产生的一门电子化技术,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及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其中,“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专业素养,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来体验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各方面的便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展其创造思维。自律是指学生能够自觉给自己施加准则,达到自我控制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控制和决定着课堂纪律,而且必须课前预先安排教学活动,课堂学习完全在老师的计划之中,这种规划的课堂学习不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在自己操作、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应该给予解答和引导,而不是在强迫纪律下,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独特想法得不到教师的认可。“自律、互动”的教学活动模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管理的机会。对于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评估、自我指导等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1.2以交流引导为主,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强制学生不得在课堂上讲话,当然课堂中随便讲话不利于课程的正常进行,但是良好的课堂氛围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良好师生关系来维持的。教师在与学生相处中,以交流引导为主,而不是对其行为进行控制、惩罚。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交流与引导已成为课堂教学管理的价值取向,课堂中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成为教学之根本,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成为教学方式和内容设计的出发点,同时新课改强调课堂互动,关注课堂教学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这种“交流-引导”的课堂行为处理手段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建立更强的认同感和整体感,形成一种共同的关注,这种改革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变
2.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机械填鸭式学习方式向主动、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减少了课堂讲解的时间,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操作、讨论,这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和氛围。
(1)自主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设定学习计划,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的结果调整自身的学习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首先,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教学结构,使得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自主学习需要明确学习目标,保证目标具有导向、反馈和激励的作用,最后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强化和激发。
(2)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师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合理分组,小组成员能够互相影响和鼓励,相互间积极信赖、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最终达到小组共同进步的目标。
(3)探究学习方式
“探究-研讨教学法”是一种将探究学习作为基础教育的基本学习方式。该学习方式以学科领域或者现实社会生活为背景来选择研究主题,通过实际操作和调查,大量信息搜集、处理,
获取知识来解决教学中设定的一些问题情境,能够增加信息技术课程的实用性。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思考。
2.2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单纯的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新课改之后,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管理主体,师生互助合作,两者一起参与活动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极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表达对学生的尊重,打造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更新、更广的知识,最后要鼓励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2.3教学评价的改变
教学评价影响着教学整体功能的优化程度,要根据教学评价的指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原则以及开放性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1)评价主体方面。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题,方式单一,因此,可以建立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他人评价等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自我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反思教学活动,学生评价有助于教师得到学生的反馈意见,其中他人评价包括其他教师、学校管理着、家长等多方面的评价,多种评价主体相互结合,有助于改进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推进。
(2)教学内容方面。目前,教学目标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评价不能只限于知识、学业成绩,应该广泛涉及学生情感、价值观和心理发展等多个方面。良好的学习习惯、思想品德等也是评价的重要内容,评价内容的广泛性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完善自我,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调整和发展。
结语
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认真学习新标准,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做好课堂教学的调整,以培养更好、更全面的学生为目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信息技术的顺利开展和广泛应用做出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视界的教学行为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7):90 -90
[2] 王新娟.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探究[J].科技资讯2010年30期
篇3
而美术又是一门特殊学科,学生的作业也具有特殊性,它带有学生个人的审美情趣和年龄特征。美术作业是检验教学结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作业评价是教学的有效辅导手段,是十分有效的师生沟通方式。教师利用作业评语传送期待,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合理的作业评语能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学习效果,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还给学生以温馨和关怀,有不可低估的心理教育作用。
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这样普遍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虎头蛇尾”,不重视对学生评价,对学生作品只有“优、良、中、差”简单评价,这样的评价一时间严重挫伤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那么采取怎样方法能更好的树立学生兴趣和自信心呢?
评价是美术课重要环节。评价的实施要注意加强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激励性。既要体现学生对美术学习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习收获;又要促进学生的的美术兴趣和个性特长。所以,美术课的评价有其特殊的作用:
一、学会欣赏
自评、互评。评价标准不以等第甄别,而以“笑脸”激发自信。每次作品完成,学生都会自觉地完成自评互评,并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学习他人的绘画作品中的特点,学会用欣赏的目光去评价他人的作品。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佳的动力。
评价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通过鼓励性评价更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三、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给自己与他人的评价中,欣赏、发现、探索到他自己没有尝试的绘画技法,构图与色彩的运用。别人的奇思妙想一下子激发了他自己内心兴趣,在下一次作业里他也想来试试。慢慢地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们的作品越来越棒。成就感的由然而生,会使学生更认真地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慢慢地培养起来。
四、增进情感交流
“情感”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学生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用学生的眼光欣赏学生的作品,是美术老师不可替代的。学生之间更能了解彼此的兴趣、爱好,更能沟通情感,更能读懂其美术作品的内涵。
另外,还要注重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充分发挥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多样性的评价促动着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成为我们之间的“情感”纽带。
(一)教师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小视的,特别低年级学生对老师更是言听计从,教师评价更是不可忽视的,教师的一句赞美话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例如在教学《我的故事》时,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说卡通----看卡通——讲故事---画卡通”,讲故事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助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但学生都不敢大胆发言,对于这一突况,我做了合理评价。例如:“你们作品很好,相信你们故事会更精彩“、“你们想法很好”、“想象力丰富”,一时间气氛高涨,踊跃发言。这是过程中评价,更重要是课程结尾的综合评价,一句“你真棒”“真让老师高兴”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在这样鞭策下学生会有大的进步,这就是教学评价的巨大作用。
(二)学生自评
这是教学评价又一重要形式,让学生对自己作品进行自我肯定和为自己不足提出小建议,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书面的。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在作品旁边写上几句肯定的话或自己作品小要求。
(三)学生互评
这种评价方式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把评价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评价。不但对评者有益,对被评者也有莫大收益。在学生互评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例如:你喜欢谁的作品,欣赏哪些地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四)家长评价
“美术课不是在培养一个个小画家,而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五项基础”所以我的评价表多了项“家长评价”。人类的情感最初来源于他的父母。父母的爱比其他任何情感来源更能促动他的心灵。
美术评价是一种艺术,好的评价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4
关键词:热情;情境;生活;求知欲望 ;双边活动
近十年的课程改革给基础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他不仅让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结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把“有效教学”作为研究的课题。笔者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能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注意时间较短,注意稳定性也不够持久,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故作神秘,用教师为学生带来了一件礼物开头,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玩乐中引到了课堂上,使无意注意发展成为有意注意,从而有效地达到了教师的目的。但教师并没有让教具的作用简单地停留在这个基础上,而是又增加了“让学生说出与马有关的成语”这一环节,从学生争先恐后的表现中,我们发现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因为他激发了学生的表现的欲望。这样看似简单的一个环节,却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起来,让学生有了自主参与课堂的意识,教师的匠心也由此可见。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生的思维首先是从问题开始的,他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能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这个开头连用三个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匹马的身体的各个部分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谁能在教室里找出哪些图形也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构成的?”“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他们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这三个问题环环紧扣,从简单到复杂。当学生沉浸在寻找问题答案过程中时,新授课的内容也就自然引入,这样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在课堂中,而且学生自觉参与课堂的意识也就自然形成了。
三、密切联系生活,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进而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教室中找出含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把几何图形的特点与教室中的实物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感知事物的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地方。这样,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在他们为数学的无所不在感到惊奇和兴奋时,爱数学、爱科学的种子已悄然萌发。
四、故设悬念,激发求知欲望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学习过程中的心智活动是促进认识、强化理解、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故设悬疑引入新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提问“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他们是长方形的?”学生哑然。这是一个目前为止他们还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心中当然明白,但还是这么问了,目的何在?这就是悬疑。学生的思维正跟着教师一起转,突然间卡了,这个时候他们必然冥思苦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来一个峰回路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好不好?“学生笑了,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在和他们一起学习,因而学习的热情高涨,在与教师亲切交流的过程中自觉地融入了课堂。这样一种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可亲,学生愿意和这样的教师一起度过四十分钟。
五、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收放自如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着学生前进的同时,学生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导”是一门艺术,必须适时、适度。这个双边活动常常是教师有目的地把学生往预定的目标上引,仿佛是一杆盲杖,给没有目标的学生一个前进的方向。这个导入过程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已的说与教师有目的的问结合在一起,既像是一次谈心,又像是一次关于知识探讨的交流会,有意外发生,有惊喜发现。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的角色,没有过多干预学生的自由,只是偶尔充当了一个朋友、学长的身份,师生合作得天衣无缝而又游刃有余。
总体来说,只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普通的教学理念同样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教师在教学时应围绕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积极地发现生活中的素材或情景并加以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使自己每次进课堂都能“闪亮登场”,使学生能在新课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了。
参考文献:
1.孙静华.兴趣――学习的挚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篇5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前提条件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前应做好课前准备,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进行有效的课前导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信息技术《高级网络搜索》第一节《搜索图片》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几张甚至几十幅风格不同的图片,包括著名的旅游景点、可爱的小动物等让学生欣赏,然后让学生讨论发言。如果让自己通过网络搜索图片,想要搜索什么样的图片。或者说自己很想去哪个地方旅游,提前通过网络了解当地的风景图片等信息,这样学生带着对本节课的好奇进入教学过程。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于死板,要灵活应变,因“材”施教,注意临场发挥,充分以学生为主,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状况,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学习的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敢于提出质疑,共同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合理分配时间,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生机,学生积极性不高。信息技术作为“特殊”的一门学科,更需要学生的实践操作及练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合理分配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练习。教师则要做好“陪读”,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当然,让学生自主并不是随意,漫无目的,教师要为学生设定一定的学习目标,让其有目的地进行练习,而不是一盘散沙,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例如,在学习《查找与保存信息》的第一节《通过分类目录查找信息》后,让学生自由练习,教师要明确提出的练习目标是:在常见的搜索网站中能够根据分类目录进行搜索信息。例如,在百度搜索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图片等等。总之,教师要把上机时间还给学生,让其主动、积极地学习。
三、优化校内网络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篇6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实践能力,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必经之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素质化,一直是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追求的目标。文章从课堂实践出发,采用创新教学。本文根据多年计算机教学的经验,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简单讨论。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应始终贯彻这一教育思想,培养出更多能改造社会,改造生活的人才。新课标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从纲要中看出,信息技术课并不等同于以前单纯的计算机课,那么,如何上好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试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也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教师应该充分借助于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同时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陶冶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可立即使教学情境“立体”起来,使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思想,达到在新的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材目标和课程标准
我县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使用的是浙江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编著、浙江省出版集团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该教材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部分为依据,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础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
1.内容体系结构。教科书突破了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结构,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与交流――住处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
2.编体按学习目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来进行编写。每节一般先设计一段“情境引入”语,然后以“任务驱动”等方式开展学习过程。任务――观摩―实践――交流――探究――评价――练习等。
3.教科书特点。一是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教材注意选择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学习活动的例子,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信息技术的学习;二是注意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的衔接。
4.新教材注意适应性、选择性、开放性。考虑到学生兴趣多样,认识能力和水平有高低、以及地区、学校间的差异,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设计成多层次、多样化,供不同学校和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教科书还有“拓展“栏目, 内容有知识的拓展和活动的拓展,供学生课后学习,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5.体现现代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教学过程,按照现代教学设计的思想,以及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及学习目标来设计,并按照教学过程序列呈现相关内容, 以发挥教科书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引导和组织作用。以“任务驱” 、 “问题探究” 、 “案例学习”等方式展开学习过程,并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三、转变教师角色,适应信息技术下的新型创新教育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教者,而是一个多元化角色,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合作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和提高的平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信息,能够让学生在网络信息中采撷智慧的火苗,让学生在放飞中寻求知识和创新。
1.师生摆正心态,认真做好教与学的工作。信息技术课作为普通高中毕业会考科目,在高中课程学分中占4学分。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健康的心态,教师在业务上,我们要持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始终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前端。学生要懂得珍惜和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优良条件,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使之与其他科目协调发展。
2.任务驱动式教学。高中阶段信息技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践表明, 目前还很少有学生自己去积极想出问题去解决,只有老师布置适当的任务,学生才会去分析问题,探究如何收集、处理信息,才会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采用合适的任务驱动方式,可以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亲身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逐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而且可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分工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等。
总之,新信息技术教材因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存在一定实际问题,但信息技术教师要务必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 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与素养, 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力求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做教育创新,也只有教师源源不断的理论创新、管理创新、实践创新到位,信息技术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课程目标,为整个教育的发展做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10).
篇7
一、板书设计的意义
在教学中,板书可以突出知识的关键与重点,内在规律、相互间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地组织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思维导向:还能把抽象、静止的教材内容变为有动感的视觉形象,显示出数量关系中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等等。
1 板书是搭建学生主动学习的平台。譬如在解题过程中经常板书多种解题方法,通过对比学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自觉地运用到实际中去。无论是从一类题中总结出某种方法还是从多种方法的对比中选出一种合适自己的方法,这种方法都经过了学生的内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板书可以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信息,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2 板书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老师板书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中,大多数知识一闪而过,有些知识学生也听懂了,但到了练习的时候,学生往往要对一些知识进行回顾、思考,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此时,板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可随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及时与以前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解决问题。
新课程与“旧”板书是相容的,在生活的数学、网络的数学、探究的数学盛行的今天,推陈出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精华还需要我们来继承与发展。
二、板书设计的策略
一堂课的板书要“整体规划”、“分步完成”,遵循简明扼要、灵活多样的原则。如果用文字表达,字数越少越好,以达到省时易记的目的。板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1 克服随意性。教师必须把课堂板书设计当作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反复推敲板书的内容、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时间、板书的色彩与各种标识等。这样,教学时结合讲授内容,才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次地进行板书,既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知识有序。思维有条理。又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良好的知识网络。
2 增强启发性。备课时。教师要悉心钻研教材。依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进行妥善处理。纳入板书计划,使之成为学生思维的向导与阶梯。教学时,通过板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维,灵活思维,认真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与途径。
3 注意直观性。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因此。教师应把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板书提纲携领地呈现给学生。使之成为引发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思维的强烈诱因。备课时,设计板书不但应注意简练,更应注意直观,要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鲜明的视觉形象,使得数学知识内隐的特点外显化、简单的结论过程化、零乱的内容结构化。
4 体现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根据知识的特点和结构,精心设计板书,寓“学法”于板书之中。教学时通过教师当堂板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形象地再现概念的形成、算理的揭示、法则的归纳过程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考途径,使学生从中领悟到知识原理、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篇8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螺旋上升;实践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倡导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以保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倡导施行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笔者在工作之际,有幸参加了一些与兄弟学校教师和一线教研员的交流座谈,他们的许多创造性的新课程改革实践给我带来了许多帮助和启发,借此拙作,表达笔者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感受,希望能给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参考。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定新课程改革理念
关于这几年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个话题,笔者曾经与许多同行进行过探讨,虽然每个人对于课程教材的具体实施、数学课程标准等问题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每个人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所有人都认同新课程改革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基本理念。这个基本理念在数学课堂教学、课程评价以及数学拓展活动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素养,也改善了学生不好的学习习惯和方式。所以,从整体角度而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这个理念是正确的。
既然决定了要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道路,就必须要弄清楚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必须对这条路有全面的认识。限于个人角度的局限性以及篇幅原因,笔者不可能对新课程改革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讨论,只能针对目前教学实践中所暴露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如何看待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螺旋式课程安排是在教学实践中多数同行反映出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多数老师觉得教材内容过多,在规定的课时内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安排。下面笔者以“立体几何的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为例,对课程究竟是如何设计这一问题的进行分析,试图为课程设计提供一些启发。
当前我们对高中数学实行文理分科的模式,就立体几何这一部分内容而言,立体几何是文理必修内容,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则是理科方向的内容范畴,很显然,文理都有不同的定位。立体几何是一门对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大小、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新课程的立体几何着重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几何直觉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图形把握能力,其在处理方式上按照整体到局部的方式展开几何内容,强调学生的直观感受、有效分析、度量计算以及思辨论证等过程,这与以往点、线、面、体,从局部到整体展开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
在文理科必修的立体几何初步部分,要求学生首先从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对空间图形有着简单的认识;继而借助长方体这个载体,让学生对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进行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要求学生能够对平行、垂直等关系进行判定和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能够对所得出的一些结论进行论证,并且掌握常见几何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算法。在理科必修的立体几何部分,空间向量的引入为立体几何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利用空间向量去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在解决三维空间中图形的度量与位置关系问题时引入空间向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用空间向量表示点、线、面及其位置关系,关注向量的思想方法,体会在研究几何图形中向量方法所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几何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能够运用空间向量解决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等问题。
很显然,文理必修部分和理科选修部分的整合呈现了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这与当今几何课程发展的趋势相吻合,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函数、统计概率等一些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主要内容都与立体几何内容相似,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螺旋式的特点。实际上坚持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贯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决条件。
二、实事求是,认真实践,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
教育部门对课程教材与数学课程标准都有明确的规定,是无法更改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是广大教师的创造性。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本思想只有经过教师的实事求是、认真实践才能实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基本理念。教育部在修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几对关系是我们在实践高中数学新课标时所必须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的。
1.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教学与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同样需要对学习过程有足够的关注。过程与结果应该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不是把它们独立开来。数学新课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面貌,突出显示了数学新课程的选择性与基础性的特点。高考数学试卷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通用性和基础性,试题的难度给人平和清新的感觉,重视新增知识的考查,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但是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同样,相关的考试评价也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我们要对数学课程改革实际进行积极、客观的分析,最终使得新课程的考试评价能够为数学课程改革更好地服务。
2.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学生除了接受学习以外,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材施教除了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层含义外,应该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学生若没有自主积极的投入,就无法真正领悟到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
3.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的关系
我们必须全面看待几何课程的教育功能,将合情推理与逻辑推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力图避免以往几何课程中以论证几何为主线展开几何内容造成的过于形式化,以及由此给学生带来的困难,使学生在自然的探索过程中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当然这种有机结合还体现在其他课程的内容之中。
4.知识系统与生活情景的关系
强调数学教学必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实际。数学是美的,但还必须注意数学的系统性,切忌无目标的数学生活化,千万不要让数学的美掩盖了背后所隐含的火热的思考,千万不要因为生活化打乱了数学的整个体系。
创新与传统并不矛盾,离开了创新,固守传统,没有出路,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而若丢掉了传统,所谓的创新只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几年的实践,我们都已经熟悉了不少新的说法。随之而来的,现在时不时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说法,将传统等同于陈旧,置传统于创新的对立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新课程还需要在以后的实验中进一步完善,而真正的完善必须建立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相信,只要坚定信念,认真实践,不管这条路有多少坎坷,有众多的常年坚守在数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有他们创造性的努力,一定能实现我们既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兆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问题与思考:关于“双基”[J].中学数学月刊,2009.
[2]张仁芳.新课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
篇9
【关键词】数学;新课改;体会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的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多年来我在数学方面进行新课程改革尝试,现就这一年的体会,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而是一种重构,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
三、新课程改革的存在问题
1、课堂的驾驭能力不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部分教师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其实,教学任务完不成,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策略。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一旦碰到教师也不会的问题时,教师应坦诚地说:“我也不太清楚,咱们课下可以一起研究。”如果教师错了,就应该勇敢地向学生承认错误,放下架子,这样教师反而会觉得很轻松。有些课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发展,也是值得肯定的。
2、教学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要求下的新课堂必须体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化,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巧设合作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意见,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教师也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刻意追求的。“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篇10
一、找准教材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
作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教材的基本要求的理解,找准知识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研究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们自己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当然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其主动的合作,交流,探究。但是,这里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学会应用。因而我们只有把握住这些。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变式,使之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
当然,教材的基本要求包括一定的思想,基础知识的广度,基本技能和技巧的水平以及发展能力的侧重点等方面,作为一线的教师,特别是硬件设施不健全的学校的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我们之中普遍存在片面的倾向教学实践而忽视对教材的学习。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学校可能有部分学生的条件比较优越,家里有电脑,有课件,有自学案例可以帮助学习,但毕竟大多数的学生不具备这个条件。这对学校数学教学的要求就更加多样性了。比如:对于有理数中“正数与负数”的理解,农村孩子对每袋水稻100斤,多的记做“+”。不足的记做“一”这样的理解比较形象具体,但对于部分生活在县城的孩子感觉就比较抽象。那么我们可以假借他们的生活环境来举例,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让农村的孩子帮忙分析,这样对于“+”与“一”的理解,可以互相促进,使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自然呈现,有利于我们的教学。这里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现实,有理,有利,有节,有据的分析问题,切不可盲目教学,一定要学会对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三、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变不利为有利
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有特定的现实环境,数学教学同样如此,虽然现代数学教学对于具体模型的应用和直观教具的应用十分的重视,它可以为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抽象的理幽拘认识创设良好的条件,但我们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如何利用?大家还记得《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这节课,城市的学生可能很多都不知道家务活是干什么。但我们学校学生知道,而且也亲身体验过,洗衣、做饭、扫地等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认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资源吗?相信这节课我们的学生学得会很好。
四、注重知识的整体性与局部性的联系
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特别是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是要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会欣赏各种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应用坐标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空间观念。这些要求比较基础。也比较切合实际,但是对于习惯于教老教材的广大教师来说,使用新教材的感觉十分别扭,尤其表现在欠发达的学校里。例如:对《证明》内容的教学,新教材对它做了充分的肢解,分成一部分一部分的,一段一段的,而只有三年内容全部结束,才能发现它的确有一定的连贯性,从《证明(一)》、《证明(二)》到《证明(三)》等等,层层递进,从三角形、四边形的简单介绍到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的接受。可是由于我们广大的教师对于整体与局部的认识不到位,一下把三角形或四边形的内容全部讲解出来,然后配大量的练习,但我们总感觉到学生对于《证明》的掌握并不理想。
这正是我们这类学校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我们提倡资源的整合,不是否定教材,教材的权威是经过专家反复斟酌的,它的典型性是无法取代的,但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思想。不可以盲目的用部分章节代替全部的教学内容。更不是一味追求证明的数量与技巧。而是应注意对证明本身的理解。
五、改善教学方式,提倡小组合作
- 上一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 下一篇: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