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张家川县位于天水市东北部、陇山西麓,地势东高西低,海拔1486~2659m,县中西部干旱少雨、东部高寒阴湿,年降水量599mm,多集中在7、8、9月,平均降水量达333mm,降水量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分布都极其不均,无灌溉条件,属于纯雨养农业区,年平均气温仅有7.3℃,无霜期仅有150d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080h,主要栽培冬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自然条件较差,病虫害严重。
1病虫害产生的原因
靠天吃饭的说法,其实也说明了气候条件的重要性,只有好的气候条件才能有好的水土,农作物产量才能有保证。由于我国气候多变,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适合生长农作物。若全部依靠进口或者从其他地方运输,成本也是很高的。因此只能选择给土壤输送养料,也就是常说的施肥[1]。但是大量施肥会导致土壤出现盐碱化,为了防止虫害,农民过量使用农药甚至会让虫害有更强的耐药性,对于土地和农作物都是极大的伤害。土地种了收、收了种的模式,使得土地没有休养生息的时间,病虫害会更加严重。
2防治病虫害出现的问题
2.1种类多
由于我国气候地形的多样性,导致了土壤和农作物的多样性。不同的环境作物就会产生不同的病虫害,所以病虫害也具有多样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多的麻烦,时常会遇到一种虫害治好了,又会出现新的虫害的情况。而过量使用农药会使得病虫害拥有一定抗体,随后繁殖出更难处理的病虫害。
2.2防治意识不强
百姓对于病虫害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判断方式上,在病虫害发生初期,位于生产第一线的农民往往认为这样的病虫害并不严重,所以没有及时进行上报和处理,让病虫害泛滥开来。而且农民对于病虫害防治的新型科学方法都不了解,仍旧使用过去的化学农药来处理,导致虫害只有大面积出现了,才有科学人员介入处理,延迟了治理时间。
2.3技术缺失
我国的农业结构与发达国家不同,这和我国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决定了我国的农业还未广泛运用机械化农业技术。我国处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仍是一些知识不足的农民。由于我国的农业不集中,也无法全面开展防治工作,农户对于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技术还不了解。
3新时期防治病虫害的措施研究
3.1开展防治病虫害认知教学
要让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在全国内发展下去,首先要对基层农民进行关于病虫害防治的认知教学。只有全面深入地给农民讲解病虫害的危险,才能加深农民对于病虫害的认识,同时农民才会积极配合初期对于病虫害的预防工作。不仅是对于防治病虫害思想的认识,还有对于合理使用药物的认识,也是需要推广的。只有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才能减少病虫害的耐药性,减慢病虫害变异的速度。
3.2推广先进的病虫害防治设备和药物
只有病虫害防治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先进的病虫害防治设备和药物。当前对于病虫害防治药物的研究已经有了显著成效,但并没有全国普及。只停留在文件或者实验室中的设备和药物,没有办法解决现在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只有将产品推广到农村、田地,才能让我国的病虫害防治达到更显著的成效[2]。有时候农户并不是不知道新的防治设备和药物,但是这些东西价格昂贵,对于普通的农户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只是小产业并没有必要。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积极地配发新的防治病虫害药物。
3.3做好全面防治技术的推广工作
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一定要从头到尾全面进行,所以防治的技术推广必须全面。只有做到全面的防治,才能防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悲剧发生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特别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受到限制,这是推广工作需要更加到位的原因。面对这样的情况,推广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讲解上,应该走进田地中,去现场教学[3],才能保证大家对于这些技术的接受程度,也是对防治进行的一种保证。其次防治工作一定要坚持到最后。有些防治工作在农作物最易被病虫害侵袭的时候开展,但是在不易被病虫害侵袭的时候就放松警惕,这是不对的。要随时做好农作物长势的检测,防范新的病虫害发生。在收获的时候,也需要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有些水果就是因为在收获前几天遇到降雨,就出现了病虫害,导致损失惨重。总之,在提高农民对于病虫害防治认识的基础上,应教会他们相应的技术方法,并配发新的防治病虫害设备与药物。只有从多方面一起下手,才能让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能力得到提升,保证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和安全。为此,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针对各地特有的病虫害加强防治,建立起国家病虫害防治官网,及时报告各地情况,将防治工作变成一个体系。这样就能对全国范围内的病虫害防治有明显的效果,保证我国的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陈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现状及改善措施[J].农技服务,2016,33(04):134.
[2]张贺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0):258.
篇2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原理;防治技术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做好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率,还能够提高我国整体的农业生产水平。农作物的病虫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因此,广大农民和各个地区政府以及相关农业部门,都十分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问题,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来减少甚至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对于农作物来说,通过采取防治技术,可以减少或避免损失。
1病虫害的防治原理
在农业生产中,造成农作物病虫害问题接连不断发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作物中出现了害虫、微生物等有害生物。这种有害生物必须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生存。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多种有害生物之间会出现一个生物群落,而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大的生物群落。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害生物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个有害生物都扮演了不同角色。但是它们的存活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会受到其它物种的威胁。每个物种之间都不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它们会有依赖或制约的关系,任何一个物种的变化都会对其它物种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这样一来,农作物种害虫的数量和种类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或增长、或减少。
然而在实际的农作物栽培中,要把整个农业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只是单单对某一种特定的有害生物或者仅仅使用一种防治方法,去对所有的农作物中的害虫进行防治和处理,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达到最终的目的。比如,在有些地区,使用一些化学药物来消灭害虫,尽管这种做法可以在短时间里消灭一部分害虫,减少对农作物的危害,但是长时间使用化学药物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影响其生长速度或使农作物不再是绿色健康果蔬。因此,在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一定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善于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综合使用各种防治技术,把病虫害的数量控制在最少范围内,以减小对农作物的损害程度。
2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在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必须采取多种防治措施,任何单一的防治方法都不能完全达到目的,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在进行防治时,要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技术,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提高防治技术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防治水平得以提升,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达到最小。
2.1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所谓的生物防治技术,就是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它又可以称作生物新陈代谢的防治剂。这项技术主要通过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然后综合使用各种基因产品,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防治目的。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害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敌,而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有害生物和它的天敌是并存的。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数量,减少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
2.1.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在农业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它们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力度。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前期防治时,可以使用药性较强的化学药剂,这是为了从根源上杀死有害生物。在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策略和施药手段,对一些仍然有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地方施药,不能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实施隐蔽施药。
2.1.2加强使用各种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小的农药,要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同时也可以使用各种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方式由于比较科学,所以也在日渐普及。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农药,例如阿维菌素、BT农药等,也使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得以提高。农民通过养殖青蛙、专吃害虫的小鸟,或者在稻田中养鸭来治虫,也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的危害。
2.2采用化学防治技术
通过使用化学农药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是一种有效措施。化学农药见效较快、成本不高,而且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种方式一直是病虫害防治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但是,这种化学防治技术也存在着缺陷,因此,农民在使用化学防治技术防治时,也有几个要注意地问题:
2.2.1提前检测预报。在实施这项化学防治技术以前,有关人员一定要细致地检查农田,对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和趋势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病虫害的防治成果更为显著。此外,除了要对农作物发生的趋势进行相应的预报外,还要加强对预报网络建设的健全,使预报的条件和手段得以改善。
2.2.2科学选择农药。科学选用农药也是一项提高农作物病虫防治水平的重要也是关键措施。如今市场上销售的农药种类很多,对农民的选择也起到了一定迷惑作用,因此,农民在选择时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农药。如果选用不当,不仅起不到防治作用,甚至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相反,如果选用农药得当,则会很好地促进农作物生长。在当前,并没有哪一种农药可以杀死所有的害虫,因此,在选择农药时要慎重,根据害虫的种类和数量来选择合适的农药,不能盲目选择。
2.2.3合理使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农药,不能将不同的化学药物混合使用,同时注意使用最新的农药品种,不同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化学农药对农作物的防治效果。
2.3使用物理机械防治
所谓的物理机械防止技术就是指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和工具等来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防治,如力学、光学等都可以帮助农作物防治。利用这项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时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利用物理器械捕杀各种害虫,如可以在田间使用粘虫板或者粘虫网。(2)利用害虫喜欢聚集的特点,把病害虫积聚到一起诱杀。(3)使用障碍隔离法。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在病虫害习惯活动的区域设置一些障碍物,阻止病虫害生物蔓延危害瓜果,可以在瓜果上套塑料袋或者在蔬菜基地设置防虫网,这些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病虫害的传播。此外,还要加强田地管理,经常对土地进行除草、施肥或翻耕,这些措施都可以降低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几率。
篇3
一、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一)科学的规划,选择合理的搭配方式
不管在种植农作物还是树木,都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农作物的种植要考虑到环境是否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应该在降水少的地方种植旱作物,降水多的地方种植水稻等;种植树木要考虑到是否对城市的大气污染有益,是否能够更好的净化空气,最大限度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物是多样性的,合理的安排种植,形成自己的格局,不仅会降低病虫害的入侵也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二)利用生物的天敌相互影响
任何病虫害都不是王者,他们都有自己的天敌,我们要很好的利用天敌来阻挡病虫害的来袭,更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比如说农作物种植后经常有病虫害的入侵,这个时候青蛙就是它的天敌,青蛙的防护效果好,能够长期的控制害虫的扩散,而且对农作物没有本质上的危害,在防治病虫的同时并没有降低农作物的质量;种植树木时,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分泌物来对病虫进行有效打击,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每种植物的分泌物对哪些种类的病虫有危害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病虫害的入侵,保护了生物。
(三)、使用生态、无污染的农药
农药杀虫是最为普遍、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但是有毒的农药在防治病虫的同时也对生物造成了危害,所以应该对有毒的农药禁止,推广无毒,无污染的药剂,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农药都不会对坏境或生物造成很大的污染,为了共同的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希望大家使用这些生态农药,不能为了节约经济成本而损坏经济建设,这是不科学的[3-4]。
二、病虫害防治对生态影响
(一)病虫害防治对生态的有利影响
病虫害的防治,减轻了对农作物的危害力,农作物能够很好的生长;植物也能够很好的生长,一方面可以净化空气,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的吸收,减轻空气中危害物生人体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美化城市的环境,有利于构件绿色城市;对整个生态环境起到了平衡用。
(二)病虫害防治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生态环境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的生态的保护也越来越严格,病虫害的防治越来越重要,大量的杀虫剂被人们使用,不管是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还是为了保证植物的生长,杀虫剂被广泛使用。但是,有些杀虫的危害是很大的,很多人为了节约成本使用有毒的杀虫剂,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对人的健康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
三、病虫防治的经济效果
(一)病虫防治对经济有利影响
病虫害的防治对农作物来说,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些利用病虫天敌的做法更是大大的节约了经济成本;对植物来说,保证了植物的顺利生长,对城市的净化起着关键作用,减少城市对污染物处理的投入。
篇4
1 植保工作是?r业增产的有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快速发展,粮食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可增长水平,由于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生长时期,而在不同的生长时期都会发生不同的病虫害,因为病虫害发生的性质不同,所以在防控中,也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植保工作贯穿于整个农作物生长的过程,是直接影响农作物品质与产量的重要环节,唯有不断的强化植保工作,让农民拿握病虫草害发生的特征,综合应用科学的农业防治技术进行处理,才会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及生长有所帮助,以达到使农业稳定增产的目标。
2 对农作物品质方面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业植物保护工作是通过对农作物进行检测预警等技术,通过采取有效的生物或物理防治措施,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达到绿色、生态、安全的防治目标,与传统的防治措施相比,不但可以节省生产成本,也确保农作物增加产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3 加强植保工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的基本前提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实现人类对农产品供求平衡、满足人类对农产品需要,并实行技术变革维护资源平衡、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方式,是把质量、产量、环境等综合起来的农业生产模式。而农产品的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紧密。
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迅猛,农产品也通过进出口贸易逐渐走出国门,但是与此同时,也给外来物种的侵入提供了机会,由于害虫的发生有不确定性和迁移性,导致我国的病虫害频发,农户大量使用农药,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地,但是农药的使用,不但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和品质安全,也损害了自然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的植保工作,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和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的有效途径。
4 加强植物保护工作的策略
建设生态农业,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植保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农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植保工作因为自身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往往本末倒置,重治轻防,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4.1 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进行调查,并在植保工作的技术方面进行更新,按照绿色植保的要求,规范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施用量,大力提倡生物防控和物理防控技术如:杀虫灯、色板诱虫、杀菌灯等。
4.2 植保工作是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保障,是为实现生态安全、优质高产的农业生产。通过建立高标准的重要作物病虫防治区,在科学先进的施药技术、实施中,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药物,进一步减少农药用量、污染与残留,杜绝对作物或者人畜造成影响。因此,在这过程中,必须加强药械、农药、施药过程研究、推广力度,通过增强落后机械、高毒农药、施药技术的更新,进一步提高防治成效。
4.3 在植保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和农业。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在加大业务培训、学习的同时,强化植保系统建设基础,并且设置先进的设备仪器,保障植保工作顺利开展。同时,还应该增强农民培训工作,在提高专业技能、操作水平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乡村植保工作。
篇5
关键词:病虫害;发生类型;防治演变;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215001
引言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地理位置坐标为E115° 39'~116° 06'、N35° 55'~36° 19',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日照约为2223.3h,年平均辐射量1172万J/m2,平均降水量约为523.9mm。
阳谷县历年来是粮食种植大县,建国以来,经历了粮油区过度到粮棉区,再过度到棉区,再过度到粮区等几个阶段。1995年以来,阳谷县种植结构趋于稳定,常年种植小麦5.34万hm2左右,玉米4.67万hm2左右,蔬菜2.67万hm2左右。
病虫害是制约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4],阳谷县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面积大,历年造成严重损失。据不完全统计,阳谷县有病害63种,虫害72种,各种作物都有病虫害发生。2014年阳谷病虫草害发生面积达71.55万hm2,防治面积130.43万hm2,造成粮食损失31208.73t,蔬菜损失43159.90t。
本文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初步总结了1980年后阳谷县病虫害发生类型变化和建国以来病虫害防治演变,以期对今后病虫害科学防控和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提供支持。
1 阳谷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类型(1980年至今)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阳谷县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引起了一些病虫害发生量及危害程度的变化。如20世纪80、90年代曾经严重危害的病虫害,现在大大减少(如棉铃虫);过去为次要的病虫害,现在却上升为主要病虫害(如小麦蚜虫);有些过去没有的,现在正扩大蔓延危害(如小麦赤霉病、玉米粗缩病)。按照阳谷县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危害演变情况,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
1.1 常发性类型(1980年至今)
这类病虫害历年来皆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阳谷县种植业造成损失较大,如玉米螟、小地老虎、麦蚜、小麦白粉病、棉蚜、蛴螬、金针虫、玉米叶斑病等。
玉米螟:玉米螟为阳谷县常发性害虫,一般发生3代。1代玉米螟主要危害春玉米,历年在阳谷县发生级别1~2级,发生面积0.03~0.07万hm2;2代玉米螟主要危害夏玉米,历年发生级别1~3级,面积2万hm2左右;3代玉米螟主要在玉米穗期危害,历年发生级别1~5级,面积3.33万hm2左右。
小地老虎:该害虫为迁飞性害虫,在阳谷县不能越冬,在长江流域能以老熟幼虫、蛹及成虫越冬,春季虫源系迁飞而来,在阳谷县一般发生3代,其食性杂,可危害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多种作物,发生级别1~3级,发生面积1.33万hm2左右。
麦蚜:该害虫为阳谷县常发性害虫,20世纪80年代在阳谷县发生相对较轻,基本达不到防治指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该害虫呈加重发生趋势,发生级别1~5级,尤其是2007年后几乎年年都发生,发生面积达5.33万hm2左右。
1.2 偶发爆发类型(1980年至今)
这类病虫害在个别年份偶然发生成灾,或一般年份局部爆发成灾,如小麦条锈病、斜纹夜蛾、粘虫等。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在阳谷县发生相对较轻,已连续多年未查到该病害发生;粘虫在阳谷县基本每年都有发生,但发生程度较轻,一般为1级;斜纹夜蛾2008年在阳谷县发生严重,发生级别达到4级,凤祥牧场附近公路爬满该虫幼虫,密集成群,最高达103头/m2;2012年,阳谷县部分农田和草地该害虫发生严重,最高达到68头/m2。
1.3 跃增、新增型(1980年至今)
这类病虫害过去曾有发生,但危害较轻,或者过去没有发生,近几年发生严重。如灰飞虱、玉米粗缩病、小麦赤霉病等。
1998年以前,玉米粗缩病在阳谷县很少发生,在此之后,该病在阳谷县玉米上基本年年都有发生,发生严重的年份病田率达100%,严重地块病株率80%以上,基本要进行毁种。
小麦赤霉病近几年在阳谷县发生面积有扩大趋势,尤其是2012年,病田率达到100%,总体发生级别2级,发生面积达3.33万hm2。
1.4 消退类型(1980年至今)
这类害虫过去发生面积较大,危害严重,但经过防治和环境条件的改变,发生和危害程度均有所减退,如东亚飞蝗、小麦腥黑穗病,小麦线虫病、棉铃虫、蝼蛄等。以棉铃虫为例,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气候变化,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棉铃虫适生环境发生改变,该害虫在阳谷县危害呈减轻趋势。
1.5 次要稳定型(1980年至今)
这类病虫害虽说常年发生,但危害相对较轻,如玉米蚜、玉米瘤黑粉病、大豆食心虫等。
2 阳谷县病虫害防治演变
人类农作物种植历史同时也是与各种病虫害的斗争史。早在2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认识到小麦“黄疸”、麻类枯死现象与栽培的关系,明确了合理密植、轮作等防病的作用;在1500~1800a前开始应用农业技术、有益生物和砷、汞、油类、石灰、植物性农药等防治病虫害;1000多年前开始应用铜剂和铅剂防治病虫害[2-4]。建国以来,阳谷县病虫防治措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大致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2.1 “土法”防治时期
解放后至19世纪50年代初期,对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植物农药”和人工捕打的方式。如棉蚜用棉油乳剂、烟梗水、草木灰水、肥皂水等用扫帚洒治;蝗虫靠人工扑打、挖沟土埋等。这个时期防治技术落后,不仅防治的病虫种类少,而且速度慢、效果差。如棉花,由于早期棉蚜危害,延迟发育,中后期又受棉铃虫、红铃虫危害,大量落蕾落铃,一般成铃率很低,减产80%以上。
2.2 “土洋”结合防治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至19世纪60年代初期,对病虫害防治采取土洋结合的方法。1954年阳谷县建立了蝗虫测报站;1960年以后进一步提高、完善了病虫测报手段,及时掌握病虫发生与危害情况,适时开展防治。使用的农药主要有“有机氯”制剂等,用喷雾器、喷粉器等防治多种病虫害。
2.3 化学防治时期
19世纪60年代中期到19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植物保护组织的壮大和科学研究的发展,不仅农药品种增多,而且防病治虫效果较好,继“有机氯”制剂之后,又发展了“有机磷”制剂等。在防治方法上,由原来的单用单治发展为兼用兼治理,多种农药交替使用,多种病虫害的发展得到了有效控制。
2.4 综合防治时期
从19世纪80年代初至今,单靠化学防治发展为以农业措施为基础,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因地制宜保护和利用天敌的综合防治。在该时期,我国农药产业快速发展,新农药、新药械日新月异,从杀菌剂来看,二甲亚酰胺类、苯丙咪唑类、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苯基酰胺类苯吡咯类、苯胺基嘧啶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得到了广泛应用;杀虫剂中拟除虫菊酯类、氯化烟碱类、抗生素类、苯甲酰脲类、酰胺类、吡唑类、保幼激素类、蜕皮激素类等发展迅速。
3 小结
作物本身的抗性、病源、虫源和环境条件等均与病虫害发生密切相关[5,6]。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阳谷县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阳谷县经历了粮油区过度到粮棉区,再过度到棉区,再过度到粮区等几个阶段,同时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生量、危害程度和防治措施也出现了较大变化。
防治措施经历了“土法”防治、“土洋”结合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4个时期。目前无论是防治效果还是防治效率均有了飞跃式进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大面积使用,效率高、省功、省时农药器械普遍推广给病虫害防治提供的有利条件。
同时,还应看到阳谷县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受自身知识限制,部分农户缺乏对病虫害的了解,出现重虫害轻病害、重治轻防、重化防轻农防等现象;突发、重大病虫害防治困难,应急防治能力差,如赤霉病防治适期仅在抽穗-扬花期,一旦错过时机防治效果较差;新发病虫害危害逐年严重,如玉米田蜗牛、顶腐病等;统防统治水平相对较低,病虫统防统治组织亟待发展壮大。
今后植保部门应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测报水平,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力争将病虫损失控制在低水平,有效保障农作物生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高东,何霞红,朱有勇. 农业生物多样性持续控制有害生物机理研究进展[J].植物生态学报,2010(9):1107-1116.
[2] 李会平.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169.
[3] 徐洪富.植物保护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300.
[4] 韩占军.植物保护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68.
篇6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证农民增收、农作物增产,保护农作物资源的重要保证,对农业生态坏境的改善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综合防治的基本特点
近几年来植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不仅表现在防治技术的改进,更主要的是通过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终于更深刻地认识了植保工作的方向,改变了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概念,从而更好地解决植保问题创造了条件。人们曾想寻找一种防治手段,企图利用这种单一手段来达到控制或消灭害虫的目的。综合防治是通过有机地协调应用各种防治手段,使之相辅相成,将病虫害压低到经济危害水平以下,以收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将所使用的手段对农业生态系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新的综合防治概念,应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错综复杂的动植物、农作物的耕种管理和周围环境构成一个生态体系。在生态体系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支,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或轻或重地影响整体体系的稳定,在关键因素上,甚至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影响病虫害种群的消长。所以说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生态学问题。
2、综合防治的目的是控制种群的数量,使害虫密度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所以不要求进行不必要的防治工作,通常情况下不是使害虫绝灭,有时为了使天敌能够继续生活繁殖,在今后抵制虫害中发挥作用。本文由收集整理在防治时还要有计划地留下一部分害虫。
3、各种防治手段化学防治、天敌利用、抗虫品种、农业技术措施或昆虫绝育,都是它们的各自特点和限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彼此补充,能够收到最大的防治效果。必须全面考虑,使防治措施对生态系内外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仅要注意它们对防治对象、作物和人畜的影响,还必须考虑与其它害虫、天敌、益虫和其它生物的关系,注意环境保护问题。
二、综合防治技术在控害减灾中的作用
我国农业生物灾害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从单一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发展为以作物及其全生育期的多病虫为研究与防治对象,从农田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开展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应用基础的系统研究,组建适合各主要生态区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分别在各示范区贯彻实施。在病虫害大发生的条件下,这些综防体系和配套防治技术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示范区显示出典型的科技主导作用。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是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益以及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实现农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增产指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东省曹县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工作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由于农作物种植重茬、迎茬较多,病虫害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曹县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花生、棉花等,多年来,由于农作物种植种类单一长期重茬、迎茬种植的情况较多,近几年来病虫害发生程度及发生面积逐年加重。
2、 农民盲目用药、滥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对农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意识还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病虫害的逐年加重,据调查,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在对农作物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面积达到90%以上。一些农民在施药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用药量随意加大,这样就造成一些病虫害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也增加了用药的成本,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加重了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
3、农业生态系统脆弱,病虫灾害此起彼伏
(1) 小种分化与变异。新发现小麦白粉病毒力较强的8个新小种,潜在威胁更大;稻飞虱生物型以ⅰ型为主,转变为生物型ⅱ为主,并发现了致害力很强的孟加拉型;稻瘟病小种变异也很频繁。这些病虫新种型的出现,将引起大面积种植的品种丧失抗性,危害加重。
(2) 主要病虫再猖獗、次要病虫上升。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农药品种的更换,导致过去已长期控制的小麦吸浆虫、二化螟、三化螟、东亚飞蝗、稻蝗等多种病虫又回升造成灾害,一些次要的或局部性病虫害,如稻瘿蚊、水稻细菌条斑病、水稻恶菌病、麦蜘蛛、麦叶蜂、玉米病毒病等亦常成灾。。
(3) 危险性病虫害传入。近年来,一些国际上成灾频率极高的危险性病虫害如稻水象甲、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马铃薯象甲等先后传入我国主要粮棉产区和林区;美国白蛾已沿主要铁路干线分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洲斑潜蝇的传播更快、危害更大,迄今已在南北十多个省(区、市)发现其严重危害蔬菜、花卉、烟草、油料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形势相当严峻。
4、关键防治技术落后
(1) 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如农药的施用至今仍沿用50年代的大容量淋浇喷雾法,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仅20%左右,施药器械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一贯制”,与发达国家相比,民用飞机施药发展缓慢,机动施药器械拥有量小,使用范围有限,目前防治病虫害主要是手动器械施药。在病虫害大发生时,还得靠人海战术,尤其是除草的问题愈加突出,全国年耗除草用工约250~260亿个劳动日,几乎占农业用工的一半。有关农药的药效测定、残留动态监测、病虫抗药性的评估及治理亦严重滞后,盲目用药现象十分严重。无公害生物农药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与产业化的目标差距很大。此外,我国化学农药创制和研究能力落后,主要依赖于仿制的格局依然如故。
(2) 抗病虫作物品种选育急待加强。对棉铃虫、棉蚜、黄萎病、赤霉病、锈病、白粉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病毒病等主要病虫害,尚没有研究出高效的可稳定控制其危害的农作物品种,生物技术在抗病虫品质创新与选育的应用上也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 (3) 病虫抗药性日趋严重。化学
药剂防治仍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主要减灾手段之一,随着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威胁我国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有200多种,其中27种防治对象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如水稻螟虫、棉铃虫、棉蚜、红蜘蛛、菜青虫、褐飞虱、水稻白叶枯病、小麦赤霉病、蔬菜霜霉病、小菜蛾、温室白粉虱等,尤以棉蚜、棉铃虫、白粉虱、小菜蛾、蔬菜霜霉病的抗药性突出,成为生产面临的重大难题。
(4) 生物防治技术呼唤新的本文由收集整理突破。我国是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取得很大成果,就总体而言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但近年来在应用基础研究(技术贮备)、生物技术应用、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投入市场新的生防制剂和保护利用天敌的实用技术越来越少。生物防治技术有待新的重大突破。
5、灾害预警能力差
长期以来,受研究经费和条件限制,我国对小麦白粉病、小麦锈病、小麦吸浆虫、棉铃虫、玉米螟、棉蚜、草地螟、稻瘟病、黄萎病、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虫害爆发成因和灾变规律的研究相当薄弱,因而对大区域流行暴发的重大病虫灾害的整体预警能力差,目前仍难以完全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
四、持续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对病虫害研究的投资力度
我国农业一直是低投入的弱质产业,农业科研的投入更是如此。在农业科研中,一谈及加强投入,人们首先考虑良种培育、科学施肥、兴修水利、区域治理等,植物保护总是被放在从属地位。植保科研单位由于经费不足,设备、仪器严重老化、陈旧。研究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导致相关基础研究滞后,无法开展重大病虫害的灾变规律研究,因而对灾害的预警能力差,生产上顾此失彼,已造成了严重后果,亟待加强投资力度。
2、 粮棉作物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迁移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迁移性害虫大批量、长距离、大范围迁飞或扩散的行为特征、生理生态机制及其灾变规律;流行性病害大区域蔓延、远距离传播的特征、生态条件及其成灾规律。
(2)重大病虫害与其寄主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不同的作物布局、栽培制度及气候等条件下的消长规律与成灾趋势,分析引起暴发灾变的关键因素。
(3)害虫生物型分化和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的趋势、遗传规律及其与病虫暴发或流行成灾的关系。
3、加强粮棉油作物病虫害预测及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以严重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及油料等主要
农作物的重大病虫害及农田草、鼠害为主要对象,开展以下研究工作:
(1)重大病虫害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动态消长规律;主要致灾种类的发生发展趋势;准确的中、长期发生预报,数量化的灾害性风险预测技术。
(2)改进农业生物灾害的关键治理技术,对生态调控技术的创新与示范、控害生物的扩繁与利用、高效低毒非残留药剂的筛选与应用、病虫抗药性治理、抗病虫作物的选育与应用、耕作栽培措施的持续控害等技术措施着重加强研究;开发适应不同作物生态区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控害减灾配套技术体系。
篇7
有机农业是农业开展循环经济的表现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农机农业使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完美的结合了自然环境,在有机喂养的动物和农作物、土壤、水源、环境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物质循环,其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用品做农药或肥料,着力保护土地、水源和环境。
2.有机农业重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利用种群间的生态关系来控制病虫害,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
3.有机农业优先选用生物和物理的方法来防止病虫害,以最优化原则防治病虫害。
4.有机农业提倡作物的轮作,鼓励适当添加物种的数量,以生物的多样性来维护生态环境。
二、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基于有机农业的基本特点,在有机农业的具体生产活动当中,需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以提高有机作物产量为目标来采取各项病虫害防治措施,其主要手段如下:
1.使用无病种苗技术。选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并从中选取完好的优良种子,通过晾晒或浸种、干热消毒法等途径来灭杀种子表层的病菌提高种子的成活率,获得无病的健壮的种苗。
2.使用健身栽培技术。通过为土壤配置有机专用肥来提高土壤生物的活性,有机专用肥的配置首先要保证对环境无害,其次是做好杀毒措施。由肥沃无病虫害的土壤来培育健康植株,提高植物的病虫害抗性。
3.利用农业轮作技术。单一作物将极大恶化土壤的生态状况,造成病虫害的大肆泛滥难以控制,可以合理轮作有机农作物,采取适时休耕、透光通风、清沟排渠等措施改变农田的生态状况,恶化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减少作物病虫害的产生。
4.合理安排播种期。有机农业的生产者需要尽量多的了解各病虫害的多发时期等习性和规律,结合种植作物的特性合理安排播种的时间,错开病虫害高发期,降低病虫害的危害。
5.及时清理田园。要及时进行田园的清理工作,清除杂草、碎叶等上面附着的虫卵、病菌和害虫,通过将可能附着病虫害的物体清理出田园来降低田园内病虫害的危害。
6.重视冬耕。当作物收获后将埋在地下的害虫卵和蛹等用机械翻出来,利用冬季的低温和人工挑拣的方法消灭一部分的害虫来降低来年的虫害。
7.人工诱杀害虫。可以利用害虫的生物特性来杀灭一些害虫,有些害虫有着趋光性或是趋黄性等特性,如用黄粘板诱杀潜叶蝇等方法可以无害环境的消灭个别品类的害虫。也可以根据害虫的习性人工对害虫进行清除工作,利用粘鼠板等灭鼠器具捕杀老鼠。
8.利用生物药剂。选购有效的有机生物药剂和矿物质进行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治,相关生物药剂和矿物质要确保无害环境,或是其造成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
9.培养害虫天敌。培养并保护害虫天敌,为害虫天敌建立合适的生存环境,比如在田园附近建立林带等等可以借助害虫天敌的力量来控制虫害。
三、有机农业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有机农业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关键同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一样,都归结于有机农业的特性上面,这要求我们在构建有机农业质量保证体系时必须遵循有机农业的基本规定和要求,在确保有机农业质量安全的同时,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为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有机农业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立标准化有机农业种植基地。有机农业生产者要强化有机农业种植的管理,按照有机认证的要求来制定种植基地的具体生产措施,实行有机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保证基地有人专门驻守进行检查监督工作。基地的地点尽量选择远离市区没有污染,靠近优质的水源,土壤肥沃的地方,基地的设施要标准化,周围的道路、水渠、水井等基础设施要齐备并且能够满足实际需要。
2.完善有机农作物的加工体系。有机农业的各种产物会被送到各加工厂进行加工,加工厂需要通过1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相关的有机认证。加工过程中,对生产各环节建立控制体系施行全程监督,降低化学、生物等方面对产品的危害。工厂要设立检测机构,对农药残留、有机肥料、半产品和灌溉用水等进行跟踪检测,严格确保有机农作物的加工产品质量安全。
3.全程质量监控管理体系。有机农业生产中将植物保护措施落实到农作物的播种到食用的整个过程当中,生产者必须规范使用合乎标准的有机肥料,依照有机农业的相关生产规程来实施具体生产工作,相关部门需要对生产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监督管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对整个过程的各个细节工作进行相应的记录管理,保证在出现质量问题时可以追本溯源。整个质量监控管理体系不仅在整个过程中施行检查、监督和控制,并基于资料记录的准确详实可以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予以解决并可以基本避免该问题的重复产生。质量监控管理体系的建立便于有机农业生产、加工流程的管理,切实保障了有机食品的质量安全,为有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篇8
【关键词】优质小麦;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
小麦是我省生产中主要粮经作物,常年种植面积8000万亩左右,小麦生产中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多,流行快,受害面广,损失大。为了有效控制我省农作物生物灾害,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我省小麦病虫发生特点,镇农技推广站的全体工作人员分片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讲解小麦主要粮经济作物田间管理及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效果明显。
1.优质小麦田间管理技术
1.1苗期管理
小麦在苗期的管理需要保证全苗、匀苗,最好使其尽早扎根、分蘖,努力在入冬前让幼苗达到壮苗标准。
1.1.1冬前管理
小麦在冬前需浇好冬水,这样将对小麦安全越冬提供保障,而且在立春后能够较好的保持墒情。小麦的头水需要在其3叶1心时进行,而在此阶段最好不要施冬肥。
1.1.2育苗管理
(1)旺苗管理。引起旺苗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播种时间不当、雨水偏多再加之施肥不当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麦苗长势过旺。对于旺苗需要采取镇压、深耕、喷洒植物生长抑制剂等方法来抑制其生长进度,尽量压制分蘖发生,进而实现控旺转壮。
(2)弱苗管理。由于土壤肥力不均或者是墒情不足等因素的影响,一般会出现幼苗长势较弱现象,因而需要对其及时进行浇水追肥,同时对土壤进行耕松,这样可有效促进弱苗根系以及分蘖的生长。
(3)壮苗管理。对于底肥比较足、播种时间适宜、墒情较好的壮苗,对其一般不需要再次施肥,只需要适当的松土保墒即可。
1.2中期管理
小麦的中期,其主是小麦生长过程中最为旺盛的一个时期。而该时期的管理主要是要做好追肥、灌溉以及防除杂草的工作,以此来有效提高小麦的光合利用率及分蘖成穗率,进而培育出壮秆的大穗。
1.2.1春季追肥
在小麦的生长期一般需要追加3次的速效氮肥,而追加速效氮肥的量需依据播前施底肥情况而定,一般为667m2需追加16~24kg尿素,注意需分次追加。一般第一次追加时需与浇头水同时进行,667m2需追加12~14kg尿素为宜,通过此次追肥可有效促进幼苗早发[1]。
1.2.2适时灌溉
一般小麦的灌溉在其生长期一共需5次,头水最好是在幼苗3叶1心时进行。而该阶段的需注意拔节期的浇水,同时还可进行及时的松土,这样可有效实现保墒、通风,以此来提高地温,促进大蘖生长,强化麦苗的碳代谢水平。
1.3后期管理
小麦田间的后期管理主要集中在子粒形成阶段。此阶段小麦在抽穗后其叶、茎、根的生长已停止,而进入小麦的开花、受精结实、子粒灌浆、养分运输以及产量形成期,这个阶段将最终决定小麦的产量与质量[2]。
在小麦进入开花期后,尤其是在灌浆后期,若土壤中的含量过高,其必将会降低小麦的质量,因而在小麦进入开花期后,需有效控制土壤中的水份含量不宜过高,一般是在浇过开花水后就不用在进行浇灌。
1.4化学除草
对于小麦在生长期的除草需准确选择适当的除草剂。例如:若田间的杂草比较多时,可选择氟乐灵联合丁草胺进行除草;防除单子叶禾本科类的杂草,我们一般选用拉索、异丙隆等;若田间的杂草是以阔叶杂草为主,一般是选用阔草清、它隆等;若田间的杂草主要是以阔叶与单子叶混合为主,则可选用麦草星、异绿隆等除草药剂。
2.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措施
2.1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小麦的播种期,其病虫害的防治整个将影响其整个生长发育的防治效果,该阶段若能够有效实施病虫害防治工作,那必将有效降低小麦的整个生长期的病虫害基数。播种期最主要的病虫害有以下几种。
白粉病、纹枯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采使用200g的15.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来与100kg麦种进行拌种;蛴螬的防治措施:需采取50%辛硫磷乳油:水:种子以1∶80:(600~1200)的比例进行均匀混合,该防治方法还可兼治金针虫和蝼蛄病;吸浆虫的防治措施:一般是使用3.0%辛硫磷颗粒剂或者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混合380kg煤渣或40kg/hm2拌砂,在翻地时将其均匀的撒与土壤中即可;金针虫的防治措施:需要使用40.0%甲基异柳磷乳油:水:麦种以1∶70∶(900~1100)的比例进行均匀混合,然后在堆闷3h即可进行播种[3]。
2.2中后期病虫害防治
在小麦的生长中后期,一般病虫害集中为穗蚜、赤霉病及白粉病。其防治措施:穗蚜,可使用200~350g/hm2的45.0%蚜虱净对800kg/hm2的水进行均匀喷洒于小麦的穗部;赤霉病,一般是采取800g/hm2的35.0%纹霉净可湿性粉剂或者是1600g/hm2的85.0%多菌灵对约750kg/hm2的水进行均匀喷雾;白粉病,防治该病一般可采取500g/hm2的30.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对约700kg/hm2的水进行均匀喷雾。
3.结语
总之,加强冬小麦越冬期田间管理,重点落实好各项抗旱防冻保苗措施,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基础。优质小麦品质优,种植效益较好,很受群众欢迎,广大群众有强烈的种植愿望。小麦是我国主要农作物,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小麦的质量和产量。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草害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加,同时病虫草害的种类也不断发生变化。致使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不断增加。本文主要介绍了优质小麦在不同时期的田间管理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期能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一定的参考。 [科]
【参考文献】
[1]唐德伟.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河南农业,2009(5):39.
篇9
[关键词]大豆 病虫害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302-01
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大豆种植在农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我国大豆产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病虫害因素等。对于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大豆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
1 大豆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 防治措施落后
大豆病虫害一直是影响大豆产量的最为不利的因素,它的发生面积非常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豆病虫害面积至少占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目前,我国在治理大豆病虫害的主要方法还是采用农药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其主要问题就是虽然一些农户有防治病虫害意识,但选择的防治时机不恰当,药物用量也不是非常合理,选用的药物是陈旧药物,这些药物存在诸多缺点,比如药物陈旧在病虫中已经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药物毒性很大,药物药效较差,不能够达到除病和杀虫的效果。这些缺点会导致整体的用药效果差,会耽误杀虫除病的时机,也会提高除病杀虫的成本,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另外,我国农药市场较为混乱,这给病虫害防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很多农药不是正规厂家生产,对农药的使用┝勘曜⒉幻魅罚最终使得大豆病虫害防治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
1.2 整体政策存在问题
我国对于大豆种植的整体政策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政府对于大豆病虫害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很好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治理和防治。很多大豆种植农户的综合素养水平相对较低,知识量比较少,学习能力较低,在实际操作中大多仅仅强调“治”,而忽视了“防”。很多农民受自身观念的影响,往往等病虫害发展起来后再进行治理,极少预防。这不仅延误了防治时间,还会增加治理成本。根腐病、孢跋叱娌 ⒌叵潞Τ妗⒋蠖故承某妗⒋蠖够野卟《际浅<的大豆病虫害,而且大豆种植时存在重茬会增加大豆病虫害的发病几率。因此大豆病虫害的防治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
2 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 综合性治理
大豆病虫害顾名思义包括两类,即病害与虫害。常见的大豆病害包括大豆灰斑病、大豆霜霉病、大豆花叶病毒病、大豆菟丝子病、大豆根腐病等。大豆常见的虫害包括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食心虫、大豆根潜蝇等。大豆病虫害防治还要依靠化学、物理及生物防治方法,防治工作展开之前要使用测报仪器对田间进行观测和调查,以掌握准确的大豆病虫害发生的动态,再根据病虫害的动态和势态开展病虫害防治,选择种子和种植技术,有效地进行整体的休整,对病株和生虫植株进行清理等。在大豆的选用上有两种主要途径:一种是选用自留的种子,在选用自留种子时要选用饱满的、颗粒较大的、没有遭受病虫害的种子。另一种是选用市场上售卖的大豆种子。要合理轮作换茬。与禾本科作物实行 3年以上轮作,一些害虫通过病残体土内越冬,还有一些病害通过土壤传播。针对这类病虫害实施轮作换茬可有效减轻危害,如田间发现胞囊线虫病,则要适当进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进行深翻,合理中耕培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改善土壤通气条件。如播种后需喷施苗前除草剂,可对播种深度做适当调整。田间管理过程中要增施有机肥,提高氮磷钾等肥料的使用比例,控制氮肥施播量,否则氮肥施播过多会导致植株徒长、晚熟等。田间管理作用非常重要,合理的田间管理可明显提高大豆产量。而田间管理主要包含了中耕除草、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及清除田间病残体等内容。除了上述农业防治措施外,大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出现不同的病虫害还需要化学防治,以保证大豆生长良好,比较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就是杀虫剂。这种防治措施效果理想,而且起效很快。要对不同种类的病虫害进行预防和治理,针对大豆霜霉病,使用适量瑞毒霉(甲霜灵也可)拌种,直接提升防治效果;针对大豆蚜虫以及红蜘蛛等,使用具有良好内吸效果的种衣剂进行拌种操作,直接提升种子抗病虫害综合能力;针对根腐病以及包囊线虫病等,可以使用适量多克福种衣剂,严格依照科学比例配比使用;对大豆灰斑病和褐斑病等真菌病害在大豆花荚期初见病斑时用多菌灵胶;对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和斑疹病防治用代森锰锌、可杀得、农用链霉素等药物喷药。防治应在大豆菌核侵染前施药预防,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即发病初期用药,最迟封垄前要及时喷药。不过这种措施可能会或多或少有缺点存在,可能会对土壤以及水源形成污染,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在田间释放食心虫的天敌――澳洲赤眼蜂,以降低病虫害的危害。这种防治工作是在整个过程中进行防治,能够有很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
2.2 加强农户的防治意识
假如种植农户对于病虫害防治没有正确的意识,仅仅采取被动的防治措施,可能会导致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大大降低,[1]已经发生严重的后果再去抢救,往往后悔已晚,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进行预防和治理工作。提高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要选择优良的大豆品种,优良的大豆品种拥有较好的抗病能力。对于大豆病虫害的防治应当采用先进的理念,也就是说要进行大豆有机的种植方式,同时要发展大豆生产的绿色农业。改良种植大豆的土壤,建立绿色的生态系统。要合理密植,适时早播,对出现芽干、坏种的地块要及时坐水补种[2];不能将大豆种植在土地肥效较差的岗坡地或者病虫害发生几率大的地块,尽量选择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平川地或者二洼地来种植;出苗后,对缺苗断条或发生虫害的地块应补种早熟品种并进行药剂防治。大豆种植要根据当地气候掌握种植时间,尽可能地做到适时早播。一般情况下,当地温稳定通过八摄氏度时就可以抓紧种植了,而且种植时要保证机械的精密点播,保证最佳的株行距与合适的播种深度。同时,在对大豆病虫害进行治理时,要着重治理大豆内在的本质问题,找准病因、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在防治过程中,如果发现一株出现病虫害,就要对周围的一片区域进行防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伴随着如今不断提升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很多农户在田地间设置了测报仪器,随时掌控大豆出现病虫害的规律以及动态情况,这给病虫害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总而言之,大豆病虫害给我国农业经济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必须加强对大豆病虫害的防治,改善现有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应当针对于不同地形、不同种植环境、不同作物类型采取不同的病虫害治理方案,注重交替合理使用大豆病虫害防治的药物,设计科学且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规划,保证我国大豆的年均产量有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陆丰市 水稻病虫害 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050-01
陆丰是农业大市,农作物年播种面积100多万亩次,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200多万亩次,防治面积近300万亩次,病虫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发生率高、发生面积广,严重影响了我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水稻的质量及产量都明显下降。因此,作为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防止水稻病虫害的产生责无旁贷,势在必行。
1 常见水稻病虫害分析
1.1 水稻稻瘟病
在水稻种植2014年09月16工作中,水稻稻瘟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疾病,主要是由于灌水和干旱问题所导致的,水稻在苗期、分蘖盛期、抽穗齐穗期容易出现水稻稻瘟病。水稻稻瘟病能够造成大面积的减产,严重减产能够达到40%~50%,甚至颗粒无收。此种病主要发生在水稻的叶部、节部较多,其中较为严重的是急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褐点型病斑。
1.2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也是水稻种植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病害,主要是由于水稻种植密集、浇水过多。水稻在蘖盛、末期至抽穗期发病高峰期。叶鞘出现病症,在近水面处产生一些暗绿色的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并且慢慢扩大,呈现出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在发病时,多个病斑融合形成一个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2 水稻的常见病害与防治措施
2.1 瘟病防治措施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谷粒瘟等病症是常见的病症。主要防治措施:水稻种植户应该药物保护为辅助,科学栽培作为基础,选择采用优良品种。(1)应该积极选择科学合理的水稻品种。(2)保证水田管理的科学化,在种植过程中,农户应该及时进行晒田,增施有机肥料、锌肥等,能够保证秧苗的健康成长。(3)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水稻的种子进行处理,应该将水稻的种子放入2000倍液402 抗菌剂 80%中浸泡48-72小时,或者将其放入到1000倍401抗菌剂10%浸泡18小时,具有催芽作用。种植户也可以将水稻放在500-700倍液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中浸泡24小时,也具有良好的催芽作用。(4)在水稻发病初期,种植户可以依据实际情况按照2250g/hm?克瘟散乳油40%或者1500g/hm?富士 1 号40%又或者450g/hm?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等,定期对水稻喷洒农药。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应该对用水量进行控制,将750kg/km?作为用水标准,切忌盲目加大药量。
2.2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由于灌水量过大、水稻种植密度较大,所产生的水稻纹枯病,具体防治措施为:在水稻种植期间, 种植户及时的增施锌肥与钾肥,同时,减少磷肥与氮肥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另外,还要积极的采用药物进行防治,通常来说,药物的喷洒时间不能早(拔节期以前)也不能晚(抽穗期以后),合理的时机能够对最后3 片-4片稻株进行保护。在农药喷洒过程中,750g/hm?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5%。或者900ml/hm?-1500ml/hm?纹霉清悬浮剂20%,喷洒药物的主要部位在稻株中下部,能够避免病害的发生,重点防治时期应在孕穗至齐穗期。
3 水稻的常见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螟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其主要对啃食苞内上表皮以及叶肉,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在实际防治过程中,种植户可以依据病害的发展状况选择使用750ml/hm?决斗乳油13.5%,或者1350ml/hm?雷钻乳油15%等,同时,还要添加900kg/hm?以后才能开始喷洒。在冬天时期,种植户可以进行翻耕灌深水,其周期为1周,并且将水稻的种植时间推迟,能够有效的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另外,种植户还要保证药剂喷洒使用的合理性,对其用量进行控制,能够避免药剂过量使用。另外,螟虫种类较多,例如:三化螟、二化螟等,对不同螟虫所采用的防治措施,如果二化螟卵孵处在高峰期,可以采用Bt和 Bt复配剂进行防治,主要是因为单季稻田是二化螟繁殖的高峰期,也是对水稻造成危害最大的时候,种植户在防治过程中可以是使用阿维菌素复配剂等对其进行防治,能够有效就降低虫害的发生。三化螟可以选择采用杀虫单或者三唑磷等药剂对其进行防治,但是,种植户在防治期间所喷洒的药物不能过于单一,应该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交替使用,这样能够减少虫害抗药性。
稻飞虱也是水稻种植中常见的虫害之一,主要分为:褐飞虱、白背飞虱。不同类型发病时间也不同,褐飞虱的病害时间是水稻孕穗到成熟期间,白背飞虱主要是在分蘖到拔节期最为频繁。种植户可选择300倍液叶蝉散可湿粉10%,或者2000倍液扑虱灵可湿性粉剂25%对其进行喷洒,能够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4 总结
综上所述,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而且还能保证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我们应该从实际状况出发,依据不同的病虫害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保证措施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水稻种植工作的开展,另外,还要保证药剂用量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驰.浅析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