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农业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委会农业工作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2年,我村委会在镇党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并通过村委会全体党员、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今年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新农村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1、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西沟为试点,村前铺设200平方米的篮球场、老年活动室、为村民提供了体育文化活动场所。共计投资235000元。
2、争取上面项目资金与发动群众集资共投入34万元对西沟试点村的道路进行了硬化,硬化面积将近7000平方米,大大方便了村民的日常出行。
3、建立农村网络文化站,配备电脑四台,为村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为党员干部及村民的学习、培训提供了方便。
二、 增加村民福利及教育投入
1、我村委会通过补贴鼓励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 2937 人。
2、带领党员干部给村里的孤寡老人、病人捐款,为他们排忧解难。联系本村老板对全村困难户、低保户、军属家庭等送去新年的慰问与祝福,每年对全村老人、特困户发放200元/人的慰问金。2012年春,通过多方集资建起敬老院,孤寡老人得到妥善安置。
3、为了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人才,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实现“科技兴村”的目标,“两委班子”决定,加大支持教育力度,对在高校就读本科的学生,每生补助1000元,避免了孩子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情况发生。
三、因地制宜,全面做好农业保障工作,不断拓展林业产业链。
1、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发展甘蔗耕作,2012年底从原来的500亩增加到1600亩。
2、以科技兴农为突破口,全面实现增收。2012年,我们村委会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交流的舞台,把最好的农业技术带进田园里,过去的一年,我们全村委会的农业产量平均增收6%。
3、2012年在镇领导的帮助下,引进一间综合木料加工厂,两间木板厂,合计引进资金两百多万元。这些企业的入驻将进一步壮大我村集体经济,及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四、严格执行村务公开,规范村委会财务管理。
村务公开工作。村务公开是保障农村稳定的重要环节,我村委会严格执行上级的有关规定,有效地保障了村民对村务 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实有关财务制度、堵塞漏洞,防范于未然。
五、做好计生工作,完善计生信息系统管理
2012年我村委会计生工作在村党支部和上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建立计生信息系统,并实行计划生育多个优惠政策,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计生任务。
六、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稳定
我村委会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根据上级精神要求,结合本村委实际情况,认真地开展工作以维护地方稳定。积极配合派出所的治安巡逻工作,为其日夜巡逻提供有力保障,有效地阻止和控制了案件的发生。
七、存在问题
1、村内卫生还不够清洁,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2、缺乏实施有力的致富举措。3、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善。
同志们,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村委会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行政、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以西沟为龙头,带动全村委会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目标。
更多关于【2012年度村委会工作总结】的文章 >>
篇2
这一年中,在县党委、镇党委与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关心、培养下,静下心思工作,坚持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遵纪守法,努力开展工作,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同志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在农村这样广阔的天地为有志青年发挥才能,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而我要在这个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断的去学习、锻炼、充实、提升。从实践中吸取经验,从基层工作中了解民情,从优秀干部身上学习领导艺术。以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农村的思想为宗旨,不断摸索农村工作的特点,不断提升为人处事的能力,不断创新服务群众的载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全身心的投身于农村基层工作当中。现将这一年来的如下,请组织和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一、从思想上接触农民,向老党员学习。
先作村民,再当村官。要让老百姓从心里认同自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当成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了解他们的种种想法与心态。这样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种亲和力,他们愿意和你说说事,说说他们的想法。农村的老党员经历了本村的种种,所以可以在他们身上了解或学到许多。
2010年4月23日我参加了一个当兵刚刚退伍不久的村民预备党员转正的支部会,原来在部队入的党,今天预备期满。书记和我、加上负责党员活动的宋姨,去他家所在的6组开个党员转正支部会。农村的支部会和我所经历过的完全不一样,它更像是以一种谈话形式的座谈。大家很亲近的样子,没有什么陌生的感觉。党员的年龄偏大,但正是他们更关心村中的事务,总能提出些好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书记的认同。他们的经验很值得学习,他们都很关心着云盘村,与普通村民不同,他们身上有股子原则劲。
农村的工作有许多地方需要老党员参与进来,他们在经验上的帮助很大,但也正是因为农村基层党员大多年龄偏大,年轻的较少。基层党员工作更注重内容实际,理论性的学习对于他们不大适合。因此以年轻党员做致富典型,带动本村致富效果更好。
二、平凡见真知,全心全意做好农民的服务员。
大学生村官的主要作用就是服务农民、服务农村、服务农业。说到这个服务,让我深有感触。农村的工作无大事,但农村的工作更无小事。无大事是说农村工作中没有那种轰轰烈烈之举,无小事是说农民的事永远是大事。只有在解决这种平凡的“小事”中去看这背后的“大事”,这就是农村基层工作的实质。“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在农村工作中最常有的就是解决纠纷。而在纠纷中土地永远是中心,农民以土地为立命之本,这一观念以深入我心。2010年3月,两户人家因为其中一户占地建房而起的纠纷,通过书记和我等班子成员3次到纠纷地进行调解,最终由镇司法局出面说明,得以解决。这样的纠纷在农村屡见不鲜,在这样的锻炼中,我明白了认认真真的去办事、踏踏实实的去解决问题,无论处理什么事情,都要在全面的考虑过后来做。平凡的事并不简单。
三、团结是力量的基石,多办实事以引导方向。
作为村两委班子的一员,要充当村干部间的“调和剂”,努力成为村干部的知心朋友,实现村“两委”班子团结,与村干部和谐相处。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尽快了解村情民意,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利用自己的知识与特长倾心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2010年3月27号,县动监局鲍杰老师来我村为养殖户进行培训,并发放相关材料:《绒山羊人工受精技术手册》(附光盘)、《养猪实用技术》、《种草养畜禽生产技术手册》等。鲍老师通过建立农户致富信心、学习科学化饲养、人性化管理来真正让农民兄弟富起来。通过组织这样的培训我深深认识到,农民渴求致富,希望致富,他们需要的是好项目,好方向,好环境,我会积极组织这样的活动来使农民兄弟开拓眼界,树立致富信心。同时,我将向鲍老师学习相关农业技术,使自己也有一技之长,更好的为农民兄弟办实事。
通过这种培训等形式的科普知识宣传来引导农民致富,以这样的实际行动来服务于农民。希望能带领着农民富裕起来。
四、从实践中学习,从劳动入手。
只看,那永远都是别人的,只有自己动手才有机会变成自己的。既然到了农村,不如自己当一回农民。我们村山林比较多,所以树是每年村民都会在自己家的自留山上种的。
2010年5月7日我们村给6组到7组的马路两侧植树,是要绿化环境。原本马路两边就有树,主要是梧桐,是在前年栽的。我们这次是将一些没有活的树苗,然后进行补苗,也是种梧桐。植树的人主要是妇代组长和村里两委的人,所以男的比较少,干的不是很快。一直种到下午3点多才种完。真的很累,但是我更觉的和农民们一起干活学到的更多。自己亲身种了一会,知道了这里的辛勤。 (1)
选聘生年度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五、严于律己,积极学习使用技能,树立好青年形象。
在农村工作中,时刻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将青年人的激情、热情、拼搏、上进的品质带到工作当中。求真务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干出一番事业,在农村这一大舞台上经风雨、受磨练,实现人生的价值。
2010年5月20日至9月20日,参加了我县首批由政府"埋单"的“送农民上大学工程”,在沈阳农业大学学习现代养猪技术,通过这4个月的学习,使我对养殖这块有了很大的丰富,对日后服务农村和农户有了很大的帮助。
六、2010年的工作计划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中国又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希望同在。对于我来说,必须以开拓创新的使命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抢抓机遇,扎实工作,乘势而上,以十七大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0年,是我在农村服务的最后一年,我希望通过我一年来的积累,为云盘“村养猪合作社”工作趟出一条路。为农民致富搭建一个养殖业的平台,引导农民种植与养殖联合经营,形成“种供养、养促富”的经营模式。
在最后的这段时日里,我将抓紧时间学习、提高自己,并将一年来学到的、看到的知识,实践到工作当中去,真真正正为老百姓谋福利。在日常工作中,体会一名普普通通农民的生活,从这种生活体会中,真真的去关心农民,帮助农民。
「 2 选聘生年度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
篇3
近几年来,石首市农业局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以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为契机,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推进科技入户,科技推广实现了新突破,服务水平得到了新提高,部门形象得到了新提升。2008年,石首市被荆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服务工作先进县市;石首市农业局被省农业厅评为先进单位,在石首市政风行风评议中名列第一名;在该市开展以“加快工作节奏、加大落实力度,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为主题的“两加三服务”活动中,被石首市委、市政府评为十佳部门。石首市在农技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
近年来,石首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机构改革,狠抓了基层站所建设和科技示范户建设,进一步健全了农技服务体系,目前已形成了以石首市农技推广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载体,以产销协会等为补充的推广服务网络。
一是稳步推进机构改革。2006年,按照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精神和要求,石首市将原来的15个乡镇农技站改制为15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原有的112名农技人员按政策进行了身份转换和分流安置,通过考试考核和公开竞聘从中择优聘用了45名种植业服务人员,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的人、财、物仍归口农业局管理,并逐步建立了“以钱养事”新机制。通过改革,精减了人员,化解了债务、稳定了队伍,提高了效率,确保了农技服务体系的相对稳定。
二是不断加强服务中心建设。近年来,石首市以建立“以钱养事”新机制为契机,以原乡镇农技站为基础,筹资近100万元,分批对基层站进行维修和装备,乡镇服务中心有了新变化、新发展。石首市15个乡镇服务中心都达到了办公有场所、服务有阵地、工作有装备的基本要求,15个乡镇有14个服务中心达到了“五有”:一有固定场所,每个服务中心都有独立院落,有办公室、资料室、接待室等办公场所;二有农技服务公示牌,每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树立了一块服务内容公示牌,将农技人员及联系电话、联系村及科技示范户、服务内容及科技项目等内容向社会公示;三有信息栏,每个乡镇农技服务中心设有农技信息栏,张贴农技简报,及时农村政策、农产品供求、农业技术等农业信息;四有农技咨询部,每个服务中心设立一间农技咨询室,备有桌椅、咨询台、咨询记录本,每天安排1名农技人员“坐诊”,负责接待农民咨询。五有基本办公设备,每个服务中心已配备电话、传真机等办公设备,部分乡镇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多媒体等办公设备。
三是大力发展科技示范户。石首市将科技意识浓、种田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大户培养成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示范户档案和服务台帐,进行统一登记、统一挂牌、统一印发资料、统一技术培训,让每个科技示范户达到“五有”,即:有门牌、有资料袋、有科技小黑板、有服务台帐、有科技示范田。全市培养科技示范户2000户,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50户,带动全市10万农户。
二、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服务行为
“以钱养事”新机制建立后,石首市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入手,对乡镇服务中心实行合同管理、量化考核、绩效挂钩,目前已建立了“二、三、四、五、六”等一整套规范化管理机制。
第一、把好“两个关口”。一是强化岗位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石首市农业局制定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方案,对所有农技人员送到省、市每三年进行一次知识更新培训,并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纳入“以钱养事”项目,落实培训经费。石首市农业局每年组织一次农技人员春季集中培训,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对农技人员进行业务培训。2008年,先后组织30名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到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大专院校参加知识更新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推广能力。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陶汰制。采取检查、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加强对乡镇服务中心及其服务人员的管理。全年对业务工作分季度、半年和年终进行督办检查,每年组织一次专业知识测试,年终对服务人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综合检查、考试、考核结果对服务中心及服务人员进行排名,对连续三年排名末位的中心主任进行改选,对排名倒数三位的服务人员留职考察,考察期间只领取基本生活费,对连续三年考核不合格的服务人员予以解聘,打破了服务人员的“铁饭碗”,增加了他们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第二、签订“三个合同”。一是石首市农业局与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所有人员签订聘用合同,三年一聘。二是石首市农业局与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签订农技推广公益合同,各乡镇办区政府为鉴证方,明确服务范围、服务项目和工作要求。三是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与岗位人员签订年度公益合同。服务中心及其人员的日常管理以石首市农业局为主,年终考评由石首市农业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其中石首市农业局考评占50%,乡镇政府考评占30%,服务对象考评占20%,按考评结果兑现工资报酬,实行绩效挂钩,调动了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
与本篇 农业局农技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第三、落实“四项经费”。主要是积极争取落实省拨“以钱养事”经费和本级财政预算经费,确保工作报酬、办公经费、养老保险、项目开支等四个方面的需要。2008年,石首市共下拔经费224.7万元,其中:工作报酬81万元、人平1.8万元,办公经费36万元、人平0.8万元,养老保险15.7万元(五保合一)、人平3482元,项目开支93万元。“以钱养事”新机制的建立,化解了农技推广经费短缺的难题,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工作有经费,待遇有提高,养老有保障,基本解除了服务人员的后顾之忧,稳定了推广队伍。
第四、制定“五条办法”。为了强化服务人员岗位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做到规范管理,优质服务,石首市农业局制定了挂牌子、背袋子、翻本子、结对子、查位子等“五子”管理办法。一是“挂牌子”。石首市农业局统一制作了农技人员工作牌,要求推广人员上班时一律佩挂工作牌,既公开身份,又方便服务。二是“背袋子”。为乡镇农技人员统一配发了农技推广专用包,每个专用包内装有卷尺、放大镜、处方单、取样袋、标本盒、小刀、铁铲等工具,农技人员下乡时携带工作包,既展示形象,又方便工作。三是“结对子”。乡镇农技人员每人联系30户科技示范户,每月入户指导两次。四是“翻本子”。为每个乡镇服务中心及其服务人员统一印制了考勤记录本、工作日志本、咨询服务台账、项目实施台账、科技示范户服务台账等工作记录簿,由中心主任和服务人员每天作好考勤及工作记录,作为衡量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据。五是“查位子”。采取突击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检查服务人员到岗到位情况,对擅自离岗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在年终考核中扣减相应分数。
第五、健全“六项制度”。石首市农业局与该市财政局、水产局联合发文,印发了《石首市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制定了《石首市乡镇农业公益“以钱养事”实施方案》,将服务中心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各乡镇服务中心制定了考勤制度、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科技示范户联系制度、咨询服务坐诊制度等六项规章制度,并统一上墙公示,做到了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三、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
近年来,针对农技推广方式单一、手段落后、信息断层等问题,石首市积极创新服务方式,采取六条措施推进科技入户,将农技服务网络延伸到村、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一是以科技示范户为基地,带动科技入户。石首市以科技示范户为抓手,在重点培养、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技人员对科技示范户实行定向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免费发送“农信通”手机短信,定期发放技术资料,优先安排试验示范,适时组织培训考察。通过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二是以新农培训为契机,推动科技入户。在常年农技培训的基础上,新增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2008年,石首市被列为国家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市,该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培训要求,建新农培训学校50所,落实基础学员2000人,全年组织进村培训30000人次,组织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80人次。通过新农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是以“农事直通车”为窗口,传播科技入户。石首市与该市电视合,开通了《农事直通车》电视专栏节目,请专家现场指导、解难答疑,每周制作2期,每天午间、晚间定时播放,节目开播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受到了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四是以手机短信服务为平台,发送科技入户。石首市农业局与该市电信局合作构建了“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开通“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10000部,履盖石首市278个村2517个村民小组,免费发送农产品供求、农村政策、农业技术等农业信息。2008年,共发送手机短信14万多条。
五是以电话咨询服务为媒介,促进科技入户。石首市农业系统共设立了农技咨询电话20部,局机关、农技推广中心、农村能源办、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特产站分别开通了专家服务热线;各乡镇服务中心开通了一部农技咨询电话,设立了一间咨询室,由农技人员轮流值班,为农民提供便捷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疑必解,有求必应、有请必到。
六是以示范样板为亮点,引导科技入户。近年来,石首市农业局采取领导挂帅、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群众参与、经费保障等措施,围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创办示范样板,发展特色农业,取得了明显实效。先后创办了东升万亩绿色食品西瓜基地、新厂万亩无公害瓜椒基地、城郊(绣林、南口)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桃花万亩无公害水果基地、调关万亩虾稻连作基地、久合垸万亩“菜苔两用”基地等一批特色农业基地,带动该市建成并巩固了40万亩优质稻、40万亩优质油菜、15万亩优质棉、10万亩无公害果蔬等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典型引导、样板辐射,优化了农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科技入户,发展了农村经济。
[2]
与本篇 农业局农技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总结 内容有关的:
村委会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2010年村委会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2010年农村工作年终总结报告
大学生到村任职季度工作总结
2010年村委会计划生育工作总结
如何管理和培养大学生村干部
2010年村委会主任助理工作总结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目标,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通过开展“中国人寿保险先进村”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居民保险意识,为农村居民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险保障,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居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全镇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二、创建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努力,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全镇6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中国人寿保险先进村”,先进村保险入户率(含短险)达到60%以上。
三、创建内容及流程
(一)创建内容。广泛宣传保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组织和发展农民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学生平安保险等,借助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网络资源、人力资源和专业化运作,创建一批保险先进村,完善我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二)创建流程。
1.确定保险先进村建设点。结合实际,将符合条件的行政村统一确定为“中国人寿保险先进村建设点”并进行挂牌。建设点基本条件如下:一是村委会班子团结,对保险认知度高,有合作意愿;二是经济条件好、影响力大,有保险发展的空间和基础;三是所在地理位置交通方便,经济条件较好。
2.具体工作。
(1)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由纳入建设点的村委会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县支公司签订创建合作协议,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相关服务承诺和奖励措施;
(2)聘任保险监督员。每个保险先进村建设点聘任一名驻村保险监督员(保险监督员一般由村委会成员担任),由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县支公司负责组织学习培训;
(3)确定驻村业务员。每个保险先进村建设点至少确定一名驻村保险业务员开展保险服务工作,驻村业务员必须经中国人寿专门培训并取得保险资格后方可开展工作;
(4)开展入户调查及保险服务工作。在村委会的支持下,由驻村业务员逐户进行调查,在摸清各农户家庭情况、掌握其保险需求状况的同时,宣传保险知识,推荐合适保险产品、办理投保手续和有针对性地开展保险服务。
(5)建立村民保险档案。由驻村业务员随时登记各农户新增人员、死亡人数、家庭结构、经济状况、风险记录、投保情况及理赔情况等,并定期向村委会反馈创建工作开展情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逐步提高建设点保险投保率。
四、创建标准
(一)村“两委”班子把保险工作列入村务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并明确一名村干部分管,具体负责落实保险工作。
(二)村内配备有1—3名专职保险营销员。
(三)达到如下考核指标
(1)各种意外伤害保险费人均≥10元;
(2)国寿学生平安保险承保面≥80%;
(3)寿险新单期交保费人均≥50元;
(4)全村保险期交入户率达60%以上。
五、考核奖励
(一)考核。
1.创建活动考评管理。创建“中国人寿保险先进村”考核验收工作,由县创建中国人寿保险先进村活动领导组负责组织实施。创建活动所需实施、考评、奖励经费由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县支公司承担。
2.创建活动考核奖励。每年12月25日前,创建单位完成申报材料上报工作,次年1月底前,由县乡两级创建活动领导组对创建单位进行考核验收,并对考核达到创建标准的先进村予以奖励。
(二)奖励。
(1)召开创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并在入村主干道建一块题为“国寿保险先进村”的石碑;在村委会悬挂“保险先进村”匾牌。
(2)奖励村委会3000元,用于该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建设;
(3)奖励驻村业务员及村干部1000元。
(4)聘用的保险监督员每年经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县支公司考核合格后,每月补助不少于50元的工作津贴。
(5)每年给予2个外出考察活动的名额(限一名驻村业务员和一名村干部)。
六、时间安排
创建活动时间安排分为两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2009年1月1日—1月31日)。
主要任务是各村成立组织机构,研究制定本村具体的活动实施办法,同时初步确定“中国人寿保险先进村”建设点。
(二)实施阶段(2009年2月起)。
主要任务是由各乡镇按照活动实施方案负责组织落实,期间由中国人寿根据建设点达标情况申报验收并开展经验总结、表彰奖励等相关活动。
七、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创建工作,镇人民政府成立创建工作领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镇政府,由李自军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相关日常工作。
八、相关要求
篇5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的,以渔民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以渔船安全工作为重点,加强领导,广泛宣传,精心组织,严格管理,保障我街道休渔渔船安全、有序渡休。
目标任务
精心准备,确保全街道休渔渔船在5月1日12时前全部做到“船进港、网封存、证集中”;切实做好“三防”(防火、防风、防盗)工作,确保休渔渔船安全渡休;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休渔渔船无违规事件发生;关心休渔渔民生活,确保渔区社会和谐稳定。
休渔时间、对象、范围
时间:从2011年5月1日12时起至9月16日12时止;
对象:灯光围网、拖网、张网、刺网、陷阱、杂鱼具等捕捞作业渔船;
范围:北纬26度30分以南我省海域。
实施步骤及主要工作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休渔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休渔制度的顺利实施,成立街道伏季休渔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办事处主任毕伏明任组长,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赖伏明任副组长,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全街道休渔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街道海管站负责人金富庭,负责休渔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切实做好本辖区的休渔管理工作。
2、广泛开展宣传发动。
在沿海社区渔港范围内继续广泛宣传伏季休渔政策,在渔村、港口、码头、市场、油库等渔业活动场所悬挂横幅,张贴标语、通告,向渔船渔民派发宣传资料。
3、积极做好准备工作。
(1)街道海管站在4月30日前完成全街道休渔对象,登记造册,及时报送有关单位,做好渔船泊位工作,做好渔船进港、网上岸,上缴捕捞许可证,实行伏季休渔的准备工作。
(2)5月10日至5月20日,街道伏季休渔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及参加伏季休渔管理协调工作的同志,要按照各自分管的范围检查督导休渔工作,把各项工作落实到第一线。
4、认真落实安全措施。
(1)逐级落实安全责任制度。街道与村委会与船要逐级签定“休渔安全管理责任书”,保证伏季休渔安全管理责任工作落到实处。
(2)街道伏季休渔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于5月1日至15日到休渔船停泊区检查防火、防台、防盗工作的落实情况,若发现存在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消除隐患。
(3)边防派出所及沿海村委会共同担负渔港辖区的日常治安巡逻任务,维护休渔船停泊区的安全和社会秩序,村干部在伏休期间安排好值班。建立花名册,并上报一份给街道伏季休渔工作领导小组。
5、以“三防”为重点,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1)加强港区安全巡查。建立休渔船停泊区“三防”管理责任制,村干部在渔港水产码头及港湾,分别设置临时治安亭,休渔期内实行24小时轮值。
(2)按照《街道台风应急预案》的要求,做好预防台风工作。
(3)街道休渔工作领导小组将不定期组织开展全街道休渔安全检查,保证休渔渔船平安渡休。
6、强化监督检查,严格休渔管理制度。
休渔期间,街道海管站要严格执行休渔渔船维修、航行报批制度。对违反休渔管理规定的渔船,可处以没收渔获物、渔具、暂扣捕捞许可证和罚款,被列入黑名单的,将按有关规定扣减当年柴油补助。
篇6
一、财政工作情况
(1)、农业税征收工作方面:
我镇今年农业税任务是346680元,折谷7704担。我镇今年完成农业税任务346680元,折谷7704担。占市下达任务的100%。具体做法是:一是做好农业税计征工作,在今年8月下旬召开了由村委会会计参加的农业税计征会议,镇府主要领导参加了会议,传达了市财局召开的计征会议精神并作了重要指示。在9月中旬将农业税任务通知书发放到各农户手中;二是做好农业税减免照顾的发放工作,严格执行农业税减免和照顾的政策,认真摸清核实好减免农业税的对象,使灾歉减免指标真正落实到受灾户和特困户家庭,充分发挥农业税减免的照顾作用,促进农业税入库工作;三是农业税入库期间,镇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利用广播、宣传车等形式,广泛地宣传发动,使今年农业税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镇政府、村委会全体工作人员全力以赴,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协助征收工作,放弃了自已的休息时间,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10月底完成了市下达的农业税任务。
(2)、票证管理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定期向市财政票据监督机构报告财政票据的购领、使用、结存情况。做到专人、专责、专账、专库管理,严格领、用、存和核销手续。二是农业税税票的管理工作,因为税收票证是贯彻税收政策和组织收入的有力工具,管理好农业税的票证是农业税征收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我镇财政所十分重视做好农业税票证的领、销、存、核算工作,确保无遗失农业税税票;三是及时上解农业税税款,做到票款相符,并按照要求编报农业税票证和收入报表;
(3)、实行“收支两条线”工作方面:
我镇财政所按照上级有关“收支两条线”的有关政策,做好本镇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所有行政执罚单位百分之百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管理,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凡是镇府各部门收费一律使用省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各部门使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票据严格执行“以旧换新、核票缴款”的制度,并及时按比例足额向市财政局上缴各项收入,及时向市财局编报报表,做到上缴市财局的各项资金额与表报、票证反映的金额三相符。
(4)、财政结算中心工作:
为确保我镇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财政厅有关“金财”工程建设的布署,今年我镇成立了“乡镇财政结算中心”完善了人员的配置,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现在已正式运行。
二、学习和政治思想方面
我财政所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变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对财政所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思想素质,严格执行镇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遵守财经纪律,廉洁奉公,依法理财。
三、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群从对税收政策和法制观念淡漠,纳税意识差,对农业税的征收有抵抗情绪,历欠农业税数目较大。
二是由于镇财政所人员少,业务多,同时肩负乡镇工作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财政工作。
四、2005年的工作设想
认真总结好2004年度的工作,找出存在问题,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克服问题,以利今后工作的开展。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依法理财,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篇7
一年来,我们在县农业局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按照县局的要求和部署,牢固树立服务宗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紧紧围绕“粮食增产、结构调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狠抓服务,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政治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政治业务学习,积极参加镇党委、政府组织的各种政治学习和活动,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抓紧时间进行业务学习,不定期地组织站内人员开展学习和交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改善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深入基层,心系群众,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扎实搞好服务工作。
二、立足本职,切实搞好农技推广工作。
1、抓好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的推广、示范。
(1)、***。为加快我镇粮食种植业内部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提高我镇的稻米品质,实现优质优价,提高农民收入,近几年业,我们始终紧抓优质稻的开发推广工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今年共推广种植八千亩,项目涉及17个村。推广的组合主要是扬两优6号、川香优6号、宜香3003、新两优6号、两优036、两优培九、红莲优6号等。通过组织技术培训班,适时播种、科学肥水管理和加强病虫防治等系列技术措施的实施,于8月29日---9月8日对项目区进行了分类测产验收,经加权平均,项目单产为382公斤,比全镇平均单产亩增收22公斤,总产增加17.6万公斤,增收28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达到了增产优质增收的目的。
(2)、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试验示范。为选定我镇杂交油菜品种的当家组合,提高油菜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根据县局安排和我镇的实际,我们于XX年9月引进了湘杂油6号进行试验、示范。面积10亩,其中***亩。项目9月15日---18日播种,10月20---28日移栽,大田亩用猪粪10---15担,硼肥1-1.5公斤作基肥。其他按正常管理操作。XX年年4月30日,通过田间目测,我们对属中等田的***的油菜进行了验收,面积1亩,经全田过秤,收获菜籽85公斤。高的达101.2公斤。田间表现分枝多、籽粒饱满、结实率高。通过试种,我们认为该组合可以在我镇推广种植。
(3)金稻龙药肥的推广。金稻龙药肥是集追肥和除草于一体的一项新产品,是国家科技部、财政部重点扶持,中央电视台上榜推广的科技成果。继去年从县植保站引进推广后,得到了使用农户的普遍认可。根据县局领导在“金稻龙“推广会上的要求,为使这项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群众,今年,我们狠抓了这项工作的落实。全镇推广了900余亩,较去年增加了400亩,主要分布在池***等村。插秧后5---10天施用,经田间观察,表现为返青快(3---5天)分蘖好,节位低,成穗率高;杀草谱广,除草干净、后期叶青籽黄杆亮,结实率高。经对使用农户的调查,每亩增产都在30—60公斤,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抓好实用技术培训,技术讲座和咨询服务工作。
技术培训是增强农民科技意识,提高技术入户率的有效途径。结合今年的推广工作,共举办了“优质稻栽培技术”、“中稻浸种育秧技术”、“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柑桔培管技术”等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450人次,印发资料200份,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都掌握了相应的实用技术,促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利用墙报经营服务点等积极开展技术宣传、技术讲座和咨询服务。今年共出墙报4期,刊出技术资料14篇,利用经营服务点开展技术讲座17期,接受咨询服务1700余人次。积极完成《**农业》的征订发行任务。
这些工作的开展,既增强了群众的科技意识,促进了实用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帮助一些群众解决了生产中碰到的难题。同时,我们还进一步改善工作作风,开展服务上门入户活动,深入基层,下到田间地头,力争为群众多做实事,多做好事。
3、认真开展病虫测报,切实搞好病虫防治工作。
今年是水稻多种病虫,尤其是“两迁”害虫大发生的一年,来势猛、危害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按照县局的要求,采取定人、定时、定点、点面结合的方式,认真开展病虫调查和测报,准确掌握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和发展趋势,及时上报局站,及时发出防治通知,同时,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引起重视,争取支持,成立了镇病虫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继续实行“四包两保两不留”制度,在全镇掀起了大打病虫防治歼灭战的热潮。今年共发出病虫防治通知单200余份,组织指导群众分别于6月8---12日、6月16---20日、7月16---23日开展了三次大的病虫防治歼灭战。由于领导重视,宣传组织到们,防治得力和补治及时,有效控制了我镇中稻病虫发生程度,减少了病虫危害损失,没有出现成灾失收的田块,得到了县局的肯定。[1]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0年农技推广工作总结】
| | | | | | | |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同时,我们还根据县局的安排,对全镇因旱灾失收的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统计、上报,全镇因旱失收面积为109亩。
4、积极开展科技联帮活动。
继续开展科技联帮活动,做到人人有联帮对象,户户有发展项目,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使他们成为致富带头人,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一方经济发展。如***等,在当地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自身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5、积极配合搞好农业执法工作。
搞好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守法经营,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上报,并积极配合搞好农业执法工作。
6、加强组织纪律和工作联系。
加强组织纪律性,服从工作安排。搞好与局属各股站的工作联系,及时汇报工作,按时上报各种材料、报表和数据。
7、积极参加镇里的中心工作,按时完成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存在的问题。
1、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慢、知识结构单一,影响了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质量。
2、留守人员的现状(老、少、好、弱),给技术推广带来了新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农业产业发展大计。
3、小农经济意识,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信息服务等都是制约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四、工作思路。
1、技术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加快知识更新,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工作要求,扎实搞好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2、要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风险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投身于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之中。
3、坚持走“稳粮、调经、开发特色产业”的路子,筑巢引凤,千方百计引进龙头企业,并发挥他们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4、要建好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要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组建农业专业协会,为农民的生产搭建好各种服务平台,准确及时地向农民提供生产信息,价格信息和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服务,为农民的生产决策提供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依据和条件。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0年农技推广工作总结】
篇8
关键词:油茶产业;农民致富增收;措施
1引言
遂昌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全县现有油茶面积5333.3hm.2,其中投产油茶林4866.7hm.2,主要分布在金竹、湖山、应村等乡镇,其余乡镇面积较少,其中金竹镇有1800hm.2,占全县的35%,是遂昌县油茶面积最大的乡镇。遂昌县油茶大部分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植,以普通白花油茶为主,近年来引进了“长林”系列油茶良种,在高坪、应村等地也有少数红花油茶。在投产的油茶林中,由于品种混杂、树龄老化、管理粗放、投入不足、经营水平差等原因,许多油茶林缺少管理而逐渐荒芜,效益不高。
近年来,随着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油茶产业的重视,社会对山茶油需求的增加,遂昌县抢抓当前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大力发展油茶产业,促进山区农民致富增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一是农民发展油茶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油茶面积逐年扩大。二是产业规模越来越大,2011年全县油茶产业总产值达到6760万元,比2010年增加971万元,增幅17%,精制山茶油加工企业从2008年的1家增加到4家,加工设备累计投资达到1500万元。三是增产增效越来越显著。2011年对金竹镇叶村精品园内的油茶进行检测,每亩平均产茶果719斤,折算毛油44.9斤/亩,增加产值165.2万元,叶村村人均增收3116元;在金竹镇茶竹岭村设立油茶标准地,经过低产林改造,包子恒户5号标准地油茶103株产果462kg,折算每亩产果770kg,产毛油48.13kg,比全县平均油茶产量8.3kg高出近6倍,增产增效非常明显。四是油茶林分质量大幅提高,全县新种0.05万hm.2油茶全部为油茶良种,累计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0.2万hm.2,为林农的致富增收奠定了基础。五是社会、生态效益越来越大。通过科技推广和科技培训,农民的素质和科技水平总体上得到提高。油茶产业走上“品种良种化、生产专业化、加工规模化、质量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的良性发展。
2领导重视,制定规划
在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兴起的历史时期,遂昌县确立“发展大林业,建设大森林”的发展新思路,全面推进生态林业建设。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推动林业产业同步发展,以兴林富民示范工程为抓手,以原生态精品农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林区新型产业体系建设,把油茶纳入全县8个原生态主打建设农产品来发展。2009年,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财政、发改、林业、农办、科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油茶产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计划到2015年全县新种油茶良种0.1万hm.2,改造油茶低产林0.26万hm.2。
3项目带动,园区示范
随着各级政府对油茶产业发展越来越来重视,油茶生产项目逐渐增多,投入资金也越来越来大。遂昌县油茶生产项目主要有木本油料产业提升项目,近3年全县完成油茶良种种植487.9hm.2,低产林改造面积74987hm.2,累计完成投资2131.2万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扶持资金1190万元。遂昌县油茶园区有主导产业示范区、叶村油茶精品园、排前油茶精品园,已完成示范基地建设530.67hm.2,累计完成投资2007万元。通过项目的带动,园区示范,遂昌县油茶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致富增收作用明显。
4政策扶持,加大投资
为了加快油茶产业的发展,2008年,遂昌县扶贫办开展了乌溪江库区第2期脱贫致富工程农民增收项目,对金竹、湖山、焦滩、蔡源等4个库区乡镇的油茶低产林改造进行扶持,其中示范基地建设每亩补助200元,低产林改造每亩补助100元;2009年,遂昌县政府出台了《遂昌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政策》,对新种油茶良种每亩补助100元,改造油茶低产林50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50元,2011年累计投入县级以上财政扶持木本油产业发展资金995.953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500万元。从2008~2011年,每年有一家精制山茶油加工厂建成投产,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0万元,产品向高端产品发展,201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健康营养食用油产业博览会上,“金竹”牌原生态山茶油获得博览会金奖(山茶油类)。
5发动群众,强化服务
为了营造发展油茶产业的良好氛围,扩大知名度,从2008年开始,遂昌县每年在金竹镇举办山茶油开榨节,并在遂昌电视台、遂昌报和网络等媒体进行油茶专题宣传,以增强农户发展油茶的信心,增加农户改造油茶低产林的动力。在规划油茶良种种植和低产林改造时,由村委会召集农户开动员会,广泛听取农户的意见,林业技术人员到场对油茶的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帮助林农算经济账,引导农户自愿进行油茶良种种植,改造低产油茶林;在每个油茶良种种植和低产林改造的村,都确定一名村委会干部作为项目的负责人和联系人,具体负责油茶低改的质量、进度以及肥料的发放和监督等工作;每块油茶林都落实了一名林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实地指导林农开展低产林改造,负责技术指导和肥料使用监督,发现林农做得不到位,马上进行指正,重新落实。为了让更多的林农掌握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遂昌县制作了简单实用的《遂昌县原生态山油茶生产模式图》,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容易接受,也乐于使用。遂昌县通过举办培训班、送科技进村入户、发放技术资料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要求各个油茶良种种植和低产林改造的村,都要进行一次以上的技术培训。全县先后召开了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油茶良种栽培管理现场会、油茶产业提升项目动员会、油茶病虫害防治培训会等,邀请浙江农林大学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技术人员、油茶种植户参加培训,充实了科技推广的二传手。全县举办油茶培训班35期,培训林农5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0余份。遂昌县还组织油茶种植户和技术人员到外地参观大型油茶示范基地,与基地林农进行交流,拓宽视野,学习他们先进的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借鉴油茶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
6加强监督,严格检查
对于油茶产业提升项目,遂昌县实行全程监督管理,由县林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各乡(镇)林业工作站签订监管协议,肥料由县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统一采购,村委会负责发放到农户,责任林技员负责施肥的技术指导和监管,杜绝肥料不上山或少施肥现象的发生。油茶产业发展项目检查验收分为验收和复查两个程序,油茶产业提升项目由县林业局和乡(镇)政府联合组织验收;乌溪江库区农民增收项目由当地乡(镇)政府组织验收,再由县扶贫办组织林业、农业等相关部门进行核查;县产业化扶持资金由乡(镇)政府验收上报,县林业局进行复查。检查验收合格后,由村委会将扶持资金按面积分摊到农户,各农户签字确认后统一上报县财政局,再由财政局将资金足额拨付到农户指定的账户。
参考文献:
篇9
一、五项措施强保障
(一)精心组织,周密布署,及时成立领导机构。自9月12日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于9月13日召开班子会议进行专题研究,以大政办发[*]44号文件成立了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为组长、以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乡党委宣传委员、组织委员为副组长,以中学、中心校、农科站、经管站、统计站、企业办、民政办、广电站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统计站,由乡农科站站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并抽调了12名工作人员充实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以大政办发[*]46号文件拟定了大桥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实施方案,统一进行了分工。14个村委会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全力配合数字乡村办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图片的采集和录入,乡人民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了工作责任制,实行一票否决。
(二)从各小组成员单位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业务骨干分成、图片采集、图片编辑、网页制作、文字处理、数字处理和后勤保障4个工作小组,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协同合作的方式开展工作,并从学校和各站所抽调了数码相机6台、电脑5台、打印机1台、车辆2张投入到此项工程建设中,保障了全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进展顺利。为工作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三)及时动员,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对全乡的“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布署,要求各村分别按各自所辖自然村分别进行数据采集,并于9月25日前全部上交到数字、文字处理组进行统一审核,图片处理组于9月17日开始按要求到每村进行图片采集。动员会上,乡“数字乡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员对与会人员分别进行了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数字、文字审核等方面技术的培训,使与会人员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明确了工作思路。同时,为了保障此项工作的开展,安排了专车用于到各村进行图片采集和技术指导,乡党委、政府在乡财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挤出2万元经费,用于全乡“数字乡村”工程的培训及设备购置。
(四)、统筹安排,协调设备,全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于9月30日止,全乡已完成1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的数据采集、审核及录入,完成14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的图片采集及录入,共采集数据175份,录入数据175份,采集图片25000张,录入图片16000张。10月1日至7日,网页制作组工作人员对全乡25000张图片进行整理、处理,自10月8日开始进行离线数据录入,至10月16日止,已完成6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的离线数据录入,到10月28日前全部完成离线录入并在网上。
(五)、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自大桥乡“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启动以来,采取会议、广播、标语等形式,对“数字乡村”工程进行广泛宣传,乡级召开专题会议5次,参会人员125人(次),张贴临时宣传标语6条,下发简报2期,出黑板报2期,各村共召开会议14次,参会人员203人(次),张贴临时宣传标语28条,在全乡营造了良好的舆工程准确无误。
二、四个明确定目标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失地开展,9月15日,乡党委政府结合楚雄、玉溪试点单位取得的成绩,组织各村党总支书记、各单位(部门)负责人、“数字乡村”工程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及办公室工作人员召开了动员大会,结合大桥实际。
(一)明确总体思路,通过“数字乡村”工程的实施,展示大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反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网站建成服务大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窗口和新载体。
(二)确定了14个村委会、161个自然村和乡级机构共14个单位为网页制作基本单位。
(三)明确了工作步骤,把整个工程建设工作分为筹备、数据图片采集、审核、录入、校对、汇总上报六个阶段。
(四)明确了工作任务。根据抽调人员特长把工作人员分为4个工作小组,按六个工作阶段分别明确了各阶段工作目标任务。
三、三个统一提效率
(一)在筹备阶段成立了组织机构,抽调相关工作人员,完成了数据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统一了指标、口径和采集方法,9月30日全面完成数据采集工作。
(二)在数据采集组采集数据的同时,完成了数据录入工作人员的培训,熟练掌握离线录入软件的操作,并利用投影仪对图片处理小组进行图片处理软件acdsee演示,统一了图片规格2048×1536和对曝光过度、曝光不足等图片的处理方法。
(三)制定了数据图片录入、图片处理工作流程,统一了工作步调,从根本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四个把关,保质量
(一)为了确保数据、图片质量,一方面对采集的数据,由质量审核组审核后交由数据录入组录入,凡是因数据采集和质量审核小组把关不严,在进行录入时,每出现一个指标错误,从数据采集和数据审核人员责任制考核中扣除5分,有效地控制了采集数据质量。
(二)对当天采集到的图片,晚上召开图片质量审核专题会议,图片通过投影仪展示,由数字乡村办公室主任及四个组长进行审核验收,总结当天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时提出存在问题,并安排第二天的工作任务。通过图片把关,在不断提高图片采集组工作人员的拍摄水平的同时,全乡图片整体质量得到了提高,没有出现返工现象。
(三)数据、图片全部录入完成后。由各村委会书记、主任、文书对辖区范围内所有单位的录入数据、文本和图片进行校对审核,及时进行修正补充,确保了网页使用的图片文本信息的真实性。
(四)是乡级网页所有使用的图片和文本信息,经过乡数字乡村领导小组会议逐一讨论通过后才进行数据上传。
五、取得的经验
(一)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级领导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涉及了全乡农村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县、乡各级组织高度重视,大桥乡党委政府把这项工作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由乡长亲自抓,最终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在乡农科站电脑设备、数码相机、工作人员、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及时从学校借用了6台电脑,从各站所筹集了6台数码相机,从各站所和村委会抽调了26名工作人员,抽调车辆2辆,并从十分紧张的乡财力中提供了2万元工作经费,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县、乡政府及时调集资金购置了数码相机2台、摄像机1台、电脑2台、移动盘2个、打印机1台补足了器材。
(二)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和谐社会环境。图片采集工作组采集的图片共计25000余张,全部来自群众生产生活,有的图片采集需要进到农户家中,拍摄反映农民家庭基本生活设施的场景;有的需要爬到农户房顶,拍摄反映村庄全貌的写实图片;有的需要进入厂房内部,拍摄企业生产实际的图片;有的需要进入种养殖大户的种养殖场,拍摄反映农村经济的来源图片;还有的需要拍摄群众在田间劳作、休闲娱乐的大量图片资料,这些图片的采集都得到了群众们的热情配合,这也体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三)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无私奉献的工作队伍。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全体工作人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数据图片的采集、录入、修改和数据上报工作,和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是分不开的。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全程陪同工作人员进行数据质量把关,参与工作难点的化解。工作人员主动放弃了国庆假期,有的同志还带病坚持,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在分工不同的各个工作小组之间,需要形成一种默契,大家只有相互沟通协作,才能顺利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全盘工作的开展。虽然正值国庆长假期间,各小组成员都比平时上班时间早到半个小时,相互交流沟通,确保工作步调一致。
(四)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圆满完成,需要一支过硬的技术力量支持。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一项摸索开展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只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加上离线软件的开发的时间较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给全乡的数据采集录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工作人员中抽调了电脑操作比较熟练的业务人员,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在当天工作结束以后,针对录入软件进行全方位的测试,测试录入图文信息显示、导入导出数据是否规范、完整、准确,及时发现软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确保了全乡离线数据录入软件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为使工作人员真正掌握数据采集、图片采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数据录入等技术要求,确保工作人员技术到位,除了业务人员培训以外,实行“每天一会”、以会代训的方式对数据录入、图片处理、图片采集人员进行强化训练,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五)、为了进一步使数字乡村工程发展、管理上一台阶。大桥乡党委政府,11月5日研究决定以大政办[*]52号文件下发成立会泽县大桥乡农业信息服务管理站,由乡农科站站长徐佑忠兼任站长,并抽调农科站2名精通业务人员组成,设办公室于农科站、电脑3台、数码像机2台、摄像机1台、移动硬盘2个、打印机2台,有牌子,明确了工作职责、目标任务、管理规定。
六、存在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 工业化;城市化;集中居住;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2-0112-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2.018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高度紧张的人地关系以及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集中居住将成为集约土地利用的一种必然途径[1-2]。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地方政府实施集中居住的动力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另外,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中居住也已经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新桥镇的一些村庄大约在19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实施集中居住,距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其中经历了诸多变化。然而,关于这些发生机制的变化以及发展阶段的演进,以往研究关注得并不是很多。总体来看,现有关于集中居住的研究更多地是从横截面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集中在原因[3-7]、做法[2,8-10]、现状和问题[1,11-12]以及影响[13-14]等方面。本文试图以新桥镇为例从纵向的角度来对农村集中居住的发生机制以及发展阶段进行研究,同时也将关注在集中居住过程中最有可能成为阻力甚至会引发冲突的拆迁补偿等问题。
选取新桥镇作为本文的分析对象主要是因为新桥镇工业程度较高,集中居住具有较长的历史和较高的水平,这些特征使得其在分析集中居住的动力机制、发展阶段等问题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新桥镇位于江苏丹阳市东北部,全镇总面积26 km2,常驻人口3.2万人,外来人口约1万。新桥镇是丹阳市的一个传统工业强镇,下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和近800家工业企业,有“全国汽配之乡”、镇江市“金三角”乡镇之称,被国务院发展研究机构批准成立了中国汽配城市场。近年来,由于经济成绩,新桥镇曾先后获得10余项国家级荣誉和 20多项省级荣誉称号。
新桥镇的集中居住主要以行政村为单位展开,目前已经开展集中居住的村庄一共有6个,占新桥镇所有村庄数量的40%。由此可见新桥镇的集中居住程度是比较高的。集中点除镇区以外还有金桥、群楼和滨江三村。以镇政府介入为标志,新桥镇集中居住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6年前和2006年后。
1 集中居住的发生机制
新桥镇集中居住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两条,即工业化的压力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力。工业化是大多数集中居住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新桥镇集中居住的初始动力;但是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新桥镇集中居住的发生机制也开始多样化,其中公共设施供给效率也成为了集中居住的主要推力之一。
1.1 工业化的压力
这是集中居住的主要和直接动因。这一点可以从新桥镇的一些政府文件中得到佐证。如2010年新桥镇上半年工作总结中写道,“在北内公司落户外资工业园期间,通过政府和中心村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共拆迁房屋超过2 600 m2,确保了外资工业园的顺利扩建。”
1.1.1 工业化导致集中居住的作用机制
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土地供给,但土地资源又是一定的,在耕地占补平衡的原则下,要求对耕地面积的占用必须有同等数量土地面积的增加。因此就存在这样的一种逻辑,要发展工业,首先要解决所需建设用地,而要增加建设用地,就必须增加耕地面积。理论上增加耕地面积的主要做法有两种,一是土地整治,一是集中居住。而新桥镇是一个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1亩,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已经很高,通过土地整治来增加耕地面积的可能性几乎没有。这样以来,只有通过集中居住节省土地,进而对节省土地进行复垦来增加耕地。这一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1.1.2 新桥镇建设用地需求压力
新桥镇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结果就是建设用地需求压力突出。近年来,新桥镇几乎每年都要向上级部门申请审批建设用地,如2004年申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693亩,2005年申请土地利用调整67亩、申请用地指标300亩,2006年申请土地利用调整847.02亩,2008年和2010年分别因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工程用地和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安置点和东外环道路建设用地申请土地规划调整,建设用地需求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1.1.3 集中居住与建设用地供给
在建设用地需求压力之下,通过集中居住来增加建设用地供给的压力也就十分明显。
(1)集中居住的土地集约机制。集中居住是一个笼统的提法,根据不同的集中程度和集中步骤,集中居住可以分为村庄集中和住宅集中。其中住宅集中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横向集中和纵向集中。村庄(居住点)集中主要是指将分散的村庄集中在一个地方。住宅集中主要指的是将分散的住房集中在一起。根据集中具体做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横向集中和纵向集中。横向集中指的是缩小住宅之间的空隙,如双拼型住房设计。纵向集中则是将所有住宅集中在某一空间点上,通过住宅在纵向空间的叠加来实现集中。村庄和住宅集中并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紧密相连的。在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往往是先实现村庄集中,而后再实现住宅集中。就土地集约而言,村庄集中的土地集约主要体现在村庄公共设施占地的减少。而就住宅集中而言,显然横向集中的土地集约要远远落后于纵向集中。横向集中和纵向集中的同时存在,说明了新桥镇集中居住的渐进性,同时也说明了在追求经济发展与住房福利水平之间存在着替代性。虽然纵向集中更能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化,但是这种住房格局相对于横向住房格局明显削弱了人们的住房福利水平。这样对住房福利水平的追求则成为了住宅集中的一个约束条件。参见案例1。
问:您愿意集中居住吗?
答:我不愿住高层,愿意住连体别墅。
――注:资料来源,新桥镇村民访谈调查资料。
(2)集中居住的建设用地指标增加机制。集中居住所集约的土地理论上讲可以直接用于工业建设用地,但是由于住宅区与工业区往往是隔离的,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部分土地并没有直接作为工业用地。工业建设用地往往是通过征用耕地来实现的。在占补平衡的要求下,可以通过将集中居住集约下来的土地进行复垦,使之恢复为农田,这样集中居住就能成为增加工业建设用地供给的手段。
1.2 新农村建设的推力
1.2.1 新农村建设导致集中居住的作用机制
虽然很难说新农村建设就是集中居住的出发点,但是至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客观地讲,新农村建设需要基础设施的投入,而基础设施大都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投入效率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消费的程度。分散的农户制约了单位成本公共物品的消费,因此也就无法提高公共物品的投入效率。集中居住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单位成本公共物品的消费,从而可以提高公共物品供给效率。假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硬性指标的话,那么新农村建设效率增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乡镇政府或村集体选择集中居住。
1.2.2 新农村建设诱发集中居住的表现
(1)从乡镇政府或者村委会的认识来讲,集中居住
往往被视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途径。如“按照镇党委、政府新建一批、保留一批、拆除一批‘三个一批’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完成了占地230亩农民集中区一、二、三区建设”①;“近年来,金桥村坚持把‘统筹三集中’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点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②;“近年来,我村强势推进新农村建设,2009年全村拆除民宅205户4.5万m2,新建集中居住区12万m2”③ 。在对镇干部的调查中,当问及集中居住的相关问题时,他们总是与新农村建设联系在一起。当询问是否有针对集中居住的相关文件时,他们提供的则是新农村建设的文件。
(2)从集中居住的最终结果来看,土地集约并不是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唯一指标。从三个集中点的建设来看,公共设施建设在集中居住区建设中占据了相当比重。从土地分配来看,群楼村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以及其他用地占到了28%,金桥村与滨江村则达到了64%。参见图2。从资金投入来看,金桥村集中点建设中公共设施投资达362.02万元,滨江村为1 294.24万元,群楼村则为4 373.3万元,约占总投资的9%。因此,无论是土地资源的分配,还是建设资金的投入,集中居住区建设远非仅是拆迁安置的措施,也包含了改进农村社区环境,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考虑。
(3)集中居住并不是工业化程度较高村庄的专利,在工业化程度较低的村庄同样也存在着集中居住。就新桥镇已经开展集中居住的村庄而言,金桥工业化程度在新桥诸村中名列榜首,群楼也居前列。在新桥镇的总体规划当中,这两村庄的定位是工业发展区,并且这两个村也是集中居住开展最早的村庄,这些说明了集中居住的工业化动因。但是目前已经开展集中居住的还包括了工业不大发达的滨江。滨江的工业化程度在新桥诸村中处于最后一位。在新桥镇的总体规划中,滨江村的定位是农业发展区。因此滨江村的集中居住就难用工业化来解释了。
2 集中居住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以镇政府介入为标志,新桥镇集中居住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6年以前和2006年以后。以下分别介绍这两个阶段的不同做法及基本特征,并据此希冀归纳出新桥镇集中居住的变动趋势。
2.1 第一阶段:自发开展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的时间在2006年以前,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这一阶段集中居住的具体过程是:企业新建或者扩建需要占用土地,因此与村委会、镇政府和市土管局进行协商,村委会根据占用指标对相应居民点进行拆迁安置,新安置居民集中于某一大村落,由此形成集中。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①集中居住主要由村庄自发进行;②工业化是集中居住的主要和直接力量;③集中居住与工业化具有同期性;④土地集约程度较低,集中居住更多的体现为拆迁安置,集中居住区建设投入较小。
2.1.1 相关利益主体
这一阶段集中具体涉及到的主要相关利益群体分别是村委会、镇政府、市土管局、村民和企业。镇政府对集中居住的干预很少,既没有资金投入也没有规划引导,镇政府的参与更多地体现为被动参与。只有在村委会和企业找到镇政府的情况下,镇政府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其具体参与形式往往是材料审批和送审。市土管局在集中居住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对土地利用的审批。集中居住往往是由村委会来完成的。村委会负责与企业谈判,同时也负责与相关村民谈判。集中居住的地域选择以及资金投入完全由村委会一家承担。企业和村民在集中居住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比较单纯,企业就是土地的需求方,而村民则是被动地接受着工业化这一过程,尽力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争取更多的利益分配。但是这一时期,农民的法律意识还比较单薄,政府更为强势,因此其维护自身利益的冲动并不很大。这样所谓的集中居住的“阻力”也就小很多。
2.1.2 主要推力
这一阶段,集中居住就是工业化的衍生物,集中居住的目的就是工业化。这一阶段中,开展集中居住的村庄主要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村庄,如金桥和群楼。其中金桥开展集中居住的时间最早,这主要是因为金桥的工业化程度最高。
2.1.3 建设时机
这一阶段集中居住与工业化具有同期性,即事后集中,对应于下一阶段的事前集中。事后集中主要指的是集中居住发生在企业进来或者扩张之后,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这一阶段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因为:①由于工业化水平较低,村集体经济力量不强,而集中安置需要村集体事前垫付大量资金,因此如果没有企业在中间的资金支持,集中安置很难实现。②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利用集中居住来节省土地,进而等待企业进入,收取土地级差地租的做法具有较大风险。万一没有企业进入,那么集中居住的投资将无法收回。
2.1.4 土地集约程度以及集中居住区投入
由于工业化水平比较低,因此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致使这一时期土地集约程度较低,集中居住更多地体现为拆迁安置,集中居住区建设投入也比较小。
2.2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发生的标志是2006年镇政府总体规划的出台。在总体规划中确定了23个集中居住区。根据对集中居住区设定的不同,这一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即2006年的23个集中区阶段和2009年的除镇区外3个集中区阶段。对集中区设定的不同说明了镇政府对集中居住区干预的不同。相对于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开展集中居住的村庄增加了一个,即滨江村。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为:①镇政府对集中居住干预力量加大;②集中居住的诱发因素呈现出了多元性;③事前集中占主导地位;④土地集约程度较高,集中居住区建设投入较大。
2.2.1 相关利益主体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涉及到的利益相关群体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不同利益群体对于集中居住的参与程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参与程度明显增加的是镇政府。虽然这一阶段镇政府没有参与集中居住的核心环节――资金投入,但是却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规划控制,即集中居住必须是在集中居住点进行。这在一定程度加速了集中居住的进程。另外集中区的设定对未来集中居住规模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如果没有集中居住区的设定,集中居住的对象可能仅仅限于行政村内,而一旦有了集中居住区的设定则意味着其他行政村的村民也要在集中居住区集中,因此居住规模会大大增加。这一阶段村委会依然是集中居住的主要力量,因为集中居住的核心投入――资金是村委会负责承担。但是相对于自发阶段,在拆迁安置过程中,村委会能够得到镇政府更多的支持。这一阶段村民对集中居住的参与也开始加大,主要是由于村民法律意识的提升,以及社会环境中政府力量的相对弱化,使得村民对于自己权益维护和权益争取的意识大大提高,对于集中居住而言,则表现为加大了集中居住的“阻力”。相对于第一阶段,此阶段中企业对于集中居住的直接参与要小很多,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村集体经济力量的壮大,集中居住的建设资金不再直接来自企业。市土管局在集中居住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对于前一阶段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主要是负责土地利用的审批。
2.2.2 主要推力
这一阶段,工业化不再是集中居住唯一诱发因素。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是滨江村集中居住的开展。促使滨江村开展集中的直接因素是常泰高速公路的建设。由于建设公路需要拆迁一部分居民房屋,拆迁费用由项目负责,因此借此机会,加上镇政府的集中居住规划,滨江村便实行了集中居住。由此可以看出,滨江村的集中居住至少在直接诱发因素层面,工业化的作用并不是很大。
2.2.3 建设时机
这一时期新桥镇工业化水平已经很高,村集体经济已经有了较高程度的积累,因此集中居住与工业化呈现了隔离的态势,出现了较多的事前居住。即使没有企业新建扩建,村集体也在搞集中居住,增加建设用地供给,因为村委会预期这一部分土地一定会有企业过来消费。这样就与第一阶段“来料加工”式的集中居住模式形成了较大的差异,这一阶段的集中居住更多地体现为“增加库存”。
2.2.4 土地集约程度以及集中居住建设投入
由于工业水平的提高,土地增值迅速,因此这一阶段集中居住的土地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就住房类型而言,高层比重呈现出不断增加趋势。由于这一阶段集中居住的诱发因素多元化,同时新农村建设也被提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因此集中居住过程中还掺杂着提高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的因素,集中居住区建设投入较第一阶段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3 集中居住的核心环节:拆迁困境与机制
对农户而言,集中居住最为核心的部分是拆迁补偿,对于拆迁补偿标准的分歧也是目前集中居住过程中最大的阻力。从总体经济增长来看,集中居住是在土地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工业化所需土地供给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工业化的发展则能在很大程度促进总体经济增长。因此,总体来看,集中居住有助于总体经济福利改善。据此推断,集中居住过程中不应该存在阻力。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相反目前集中居住已经成为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工作中难度最大和最主要的一项工作。参见案例2。集中居住的核心内容包括两块,一块是拆迁,一块是安置。其难点和重点在于拆迁。而拆迁之所以困难表面上来看是被拆迁户的抵抗,实际上则是拆迁补偿不能达成一致。
问:目前占用您时间最多的工作是哪一块?
答:拆迁。
――注:资料来源,新桥镇干部访谈调查资料。
3.1 现有拆迁补偿的基本特征
拆迁补偿之所以不能达成一致主要是因为讨价还价机制的缺失。有关拆迁补偿最为核心的两部分――房屋定价和房屋面积测量,其主要执行主体都是政府或者村委会。虽然房屋定价是由专业评估机构完成,但是总体上政府或者村委会在评估当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一方面政府或者村委会对于评估内容进行了限制,如房屋产权和房屋附属物均不能在评估之列;另一方面评估费用是由政府或者村委会负责,所以作为政府或者村委会的雇员,评估机构在评估过程中的价值中立就很难得到保障。反观被拆迁户,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另外,在房屋面积测量方面,当存在着房屋产权面积与实际测量面积不同时,被补偿的面积似乎总是不利于被拆迁户。无论是实际测量面积大于产权面积还是产权面积大于实际测量面积,补偿面积均按小者计算。
从市场交易的角度来看,目前的拆迁补偿可以抽象为如下过程。买卖双方分别是单一的政府和多个异质性很强的村民,交易对象是村民的房屋。首先政府开出了一个价,而所有村民必须将其房屋卖出。交易完成以后,工业化程度提升,总体经济发展。这一正外部性只有与全部村民的交易完成以后才能获得,如果只与部分村民完成交易,那么这一正外部性无法获得。从这一抽象的模型中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出,目前拆迁补偿可以概括为具有正向外部性的强制交易。首先由于村民讨价还价能力的丧失,因此目前拆迁补偿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强制交易。同时由于交易能够推动工业化发展和总体经济增长,交易的完成也具有正外部性。
3.2 拆迁补偿方式的公平及效率
由于村民具有异质性,因此不同村民的交易意愿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政府按照评估公司评估价格所制定的交易价格不一定会满足所有村民预期的交易价格。结果一定会有一部分村民的经济福利会在这一交易模式中受到损失,进而会抗拆抗迁。如果抗拆抗迁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福利损失的话,那么政府报价的高低将会直接决定拆迁的难度。反过来从村民抵抗的强度也可以反观政府报价的高低。从目前政府在拆迁工作中所遇到的难度和安置补偿中政府的让步来看,其报价明显偏低。
除了经济福利以外,影响村民抗拆抗迁程度的还有其法律意识的高低和所有村民之间的结盟程度。近年来,随着网络、电话、广播电视等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其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也不断提高。同时加上市场经济背景下,强制交易不具合法性等原因,村民抗拆抗迁的程度在不断增加。对此,政府的策略则是加大宣传,其宣传的角度主要是交易的正外部性,借此来提高交易的合法性。另外,抵抗结盟的出现将会提高拆迁的难度,对此政府经常所使用到的一个策略是奖励拆迁。通过奖励的办法来增加抵抗的机会成本,进而瓦解抵抗结盟的形成。如在南河南木桥1组老自然村的拆迁过程中,金桥村委会规定,“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后,在2010年某月底前交付旧房屋拆除的在册农业基本户,村委会一次性奖励人民币6 000元,逾期拆除的不予奖励”。
虽然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目前这种强制交易无法保障所有交易主体经济福利的改善,但是从效率的角度而言,这种交易方式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交易的正外部性要求所有单个交易的完成,由于村民的分散性,很难内部形成一种协会。而与每一个交易主体都进行谈判,显然又会增加交易成本,进而会抹杀交易所带来的收益。同时由于只有所有交易完成以后才具有外部性,因此一个交易的失败将会导致总体交易正外部性的丧失,在此背景之下,采取强制交易以获取此正外部性收益,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因此,公平和效率两个层面的对立性决定了目前拆迁补偿困境的出现,一方面村民的分散性和总体交易的外部性要求强制交易的存在,另一方面强制交易无法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其自身也缺乏合法性,进而这一交易模式将会导致拆迁工作难度的增加。
4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以及研究不足
目前集中居住的主要动因依然是工业化,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集中居住的诱发因素也开始多样化,其中公共设施和公共建设项目等因素开始成为集中居住的诱发和推动力量。
伴随着这一进程,集中居住具体模式特征也开始发生变化,其中包括:集中居住初始阶段主要由村庄自发进行,现阶段镇政府对集中居住干预力量加大;初始阶段工业化是集中居住的主要力量和直接动因,现阶段集中居住的诱发因素则呈现出了多元性;在初始阶段,集中居住与工业化具有同期性,现阶段事前居住占主导地位;在初始阶段,土地集约程度较低,集中居住更多地体现为拆迁安置,集中居住区建设投入较小,现阶段土地集约程度较高,集中居住区建设投入较大。
从总体经济增长来看,集中居住是在土地资源约束下,实现工业化所需土地供给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工业化的发展则能促进总体经济增长。因此,总体来看,集中居住有助于总体经济福利改善。另外,集中居住能够提高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效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公共物品供给的改善。因此,在有条件的农村适度推行集中居住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但是目前集中居住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拆迁困境,一方面强制交易能够促进总体经济福利的改善,另一方面却无法保障公平的实现。据此,本文对破除拆迁困境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提高拆迁补偿定价标准。这是一条短期措施,即在目前强制交易方式无法替代的情况下,应努力提高补偿定价标准。现有补偿定价一方面忽略了村民的房屋产权收益,另一方面也无法使总体交易的外部性流向村民,因此会导致政府的总体定价偏低。而定价低则意味着更多的村民会在交易过程中利益受损,进而会抵抗集中居住。虽然宣传、奖励等手段对降低拆迁难度具有一定的策略意义,但是终究是治标不治本。只有提高了拆迁补偿标准,才能使更多的村民在交易过程中真正受益,从而促使其自愿地加入到集中居住当中。
(2)成立村民拆迁补偿谈判协会。虽然提高拆迁补偿标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村民的抵抗程度,但是在强制交易的背景下没有任何约束机制会促使拥有定价权的一方提高交易价格,相反这种交易方式会导致交易强势方会利用自己的权力不断压低交易价格,进而获取更多的交易收益。因此,长远来看,需要一种更能促进社会公平的交易方式来替代这种强制交易方式。其中一种可能的替代形式是协会,通过成立村民拆迁补偿谈判协会,一方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也能保障交易的正外部性直接进入到交易双方的效用函数当中,从而实现内部化。再者相对于强制交易,这种交易模式更能保障社会公平,使得交易双方更为有效和合理地分配交易收益,从而更能促进整体社会福利的提高。
本文有关农村集中居住发生机制、发展阶段和拆迁困境等问题的研究都是基于对新桥镇的案例分析,因此相关结论的普适性有待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郑风田,傅晋华.农民集中居住:现状、问题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7,(9):4-7.[Zheng Fengtian, Fu Jinhua. Farmers’ Concentration Living: Status Quo,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7,(9):4-7.]
[2]赵海林.农民集中居住的策略分析:基于王村的经验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2009,(6):31-36.[Zhao Hailin.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Farmers’ Concentration of Living:Wang Village Based Empirical Research [J]. China Rural Survey, 2009,(6):31-36.]
[3]孙建波,张志鹏.主动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依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4):54-65.[Sun Jianbo, Zhang Zhipeng. Active Urbanization: The Key to Economy Restructuring [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4):54-65.]
[4]张金明,陈利根.农民集中居住的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J]. 农村经济,2009,(10):17-20.[Zhang Jinming, Chen Ligen. The Willingness and Factors on Centralized Inhabitation [J]. Rural Economy, 2009,(10):17-20.]
[5]郭丽丽,蔡,陈利根.农民集中居住的动力机制及途径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 资源与产业,2009,(1):63-67.[ Guo Lili, Cai Tong, Chen Ligen.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Mechanism of and Approaches to Peasantry’s Centralized Living [J]. Resources & Industries, 2009,(1):63-67.]
[6]吴建瓴.土地资源特征决定模式选择:关于成都市“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7,(3):88-91.[Wu Jianling. The Model Choice Depend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Resources:A Survey and Analysis on Encourage Peasants Living in Town in Chengdu City [J].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2007,(3):88-91.]
[7]余建华,孙峰,吉云松,等.新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农民意愿及对策探究[J].经济问题,2007,(12):91-94.[Yu Jianhua,Sun Feng, Ji Yunsong,et al. Investigation of Peasants’ Will and Governments’ Measures on New Countryside Centralized Residence[J]. On Economic Problems, 2007,(12):91-94.]
[8]郭大力.快速城市化地区农民的居住与生活[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22,(1):48-51.[ Guo Dali. Inhabitation And Life of the Rural People in Rapid Urbanization Area:The Investigation for the Changes of the Rural People in the South of the Jiangsu Province[J].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06,22,(1):48-51.]
[9]王巨祥,叶艳,余涛.极稳妥地推进农民适度集中居住[J].江苏农村经济,2007 ,(3):27-28.[Wang Juxiang, Ye Yan, Yu Tao. Encourage Positively and Stably Peasants to Living Together [J]. Jiangsu Rural Economy, 2007, (3):27-28.]
[10]韩俊,秦中春,张云华.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的探索与政策思考[J].中国土地,2007 ,(3):35-38.[ Han Jun, Qin Zhongchun, Zhang Yunhua. Some Thoughts of Inducing Peasants Living Together [J]. China Land, 2007 ,(3):35-38.]
[11]王鹏翔,黄娜.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的深层思考[J].浙江经济, 2007,(6):48-49.[Wang Pengxiang, Huang Na. Deep Thoughts on Improving Peasants Living Together[J]. Zhejiang Economy,2007,(6):48-49.]
[12]彭慧,舒廷飞,杨学军.中国农村农民集中居住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19): 8339 - 8340.[ Peng Hui, Shu Tingfei, Yang Xuejun. Preliminary Study on Centralized Residence of Farmers in China’s Rural Area [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8,(19): 8339 - 8340.]
[13]贾燕,李钢,朱新华,等,农民集中居住前后福利状况变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30-36.[ Jia Yan, Li Gang, Zhu Xinhua, et al. The Changes of Peasants’ Wellbeing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Living Together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09,(2):30-36.]
[14]王延强,陈利根.农户集中居住对农地细碎化程度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8,(10):6-9.[ Wang Yanqiang, Chen Ligen. The Effects of Centralized Inhabitation on Fragments of Farming Land[J]. Rural Economy, 2008,(10):6-9.]
[15]杨帆.我国农民集中居住动因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4):8-9.[Yang Fan.
The Reasons of Centralized Inhabitation in China[J].Collective Economics of China,
2011,(4):8-9.]
[16]白莹,蒋青.农民集中居住方式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成都市郫县为例[J].农
村经济,2011,(7):11l-114.[Bai Ying,Jiang Qing.The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he
Willing of Peasants on Centralized Inhabitation[J].Rural Economics,2011,(7):111-114.]
[17]田珍,秦兴方.基于农民视角的集中居住政策选择:以扬州市为例[J].学海,
2011,(1):110-114.[Tian Zhen,Qin Xingfang. How To Choose Policies on Centralized
Inhabitation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Peasants[J].Academia Bimestris,2011,(1):
110-114.]
[18]叶继红,庄晓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问题研究述评[J].贵州社会科
学,2011,(1):94-97.[Ye Jihong,Zhuang Xiaodan.A Review on Centralized
Inhabitation[J].Guizhou Social Sciences,2011,(1):94-97.]
[19]李婷婷.浅谈农民集中居住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1,
(2):33-34.[Li Tingting.Dealing With Well the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Centralized
Inhabitation[J].Journal of Shandong Academy of Governance,2011,(2):33-34.]
[20]储京生.稳步推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11,(2):53-54.[Chu
Jingsheng. Improving Steadily Centralized Inhabitation in Rural China[J].Jiangsu Rural
Economics,2011,(2):53-54.]
Occurrence Mechanism, Developing Stage and Compensation for Removing in the Progress
of Centralizing Inhabitation in Rural China: A Case Study on Xinqiao Town
RUAN Rongping
(China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Centralizing inhabitation project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many villages in China, because it usually is considered as a effective way to supply land for industrialization without affecting grain security at the contex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