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产业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调研报告
为助推落实县委关于“提升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打牢乡村振兴产业基础”的战略部署,按照县政协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8月13日至15日,县政协组织农业界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蔡旗、昌宁等8个镇和天祝、榆中2个县,围绕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和观摩学习,并召开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季度协商座谈会。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协商互动交流,把脉问诊、研判分析,博采众议、建言献策。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优势
——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东西北三面环沙,光照强、降水少、积温高,昼夜温差大,营养积累多,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光、热、水、土资源组合优越,特别适宜冬春季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夏秋露地瓜菜生长,是西北乃至全国发展优质蔬菜生产最佳区域之一。此外,我县地处西北内陆,无工矿企业,水体、土壤、空气等农业生产环境清洁无污染,农区畜牧业发达,有机肥源充足,病虫危害轻且宜防控,与周边的**、**、**、**等地相比,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的“风水宝地”。
——市场前景广阔。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急剧增长,人们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日趋强烈,蔬菜在膳食结构中的比例大幅增加,“绿色消费”形成共识,市场容量不断加大。同时,我县生产的温室拱棚和夏秋露地蔬菜品质好、产量高,上市期适逢南方蔬菜淡季,外销市场空间较大。经香港客商分析,按广州、香港的市场需求量,我县蔬菜规模可达到2万亩以上,绿色有机蔬菜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产业效益明显。有机蔬菜价格比普通蔬菜平均高出4-5倍。种植绿色有机蔬菜与传统大田经济作物相比,有明显的价格和效益优势。如苏武供港蔬菜,年产四茬菜心,亩均产量1800公斤,亩均纯收入3125元,是葵花的近3倍;昌宁华建供港蔬菜,香菜亩均纯收入1.5万元、金丝王1.2万元;蔡旗月牙露地蔬菜,西兰花亩均纯收入3000元、娃娃菜5000元;薛百更名芦芛,亩均纯收入6000元;双茨科中路高辣朝天椒,亩均纯收入4000元;大坝王谋黄秋葵,亩均纯收入4000元;重兴上案拱棚蔬菜,棚均单茬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加之日光温室人参果、西红柿、沙葱等效益十分可观,扎子沟温室人参果达到每棚15万元,发展绿色有机蔬菜大有可为。
——政策机遇良好。国家高度重视绿色蔬菜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一系列扶持政策。省政府出台《甘肃省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设立蔬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蔬菜规模化生产、贮藏保鲜、市场建设、技术培训服务进行资金扶持。市、县把绿色优质蔬菜生产作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在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品牌打造、基地建设、园区示范、产品销售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为我县绿色有机蔬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我们必须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二、产业现状
一是生产规模有突破。2019年全县稳定形成以人参果、西红柿、西甜瓜、沙葱、甜美南瓜、辣椒、叶菜等为主的瓜菜总面积达到16.4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瓜菜4.78万亩、辣椒1.17万亩、西葫芦4000亩、叶菜类2600亩、供港蔬菜5800万亩,瓜菜产量38万吨,实现总产值9.48亿元,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打造日光温室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1100亩,建成蔡旗官沟村韭黄等7个县级产业园和昌宁华建村绿色蔬菜示范点等21个镇级示范点。
二是种植模式有突破。大力推广“露地—拱棚—温室”等绿色有机蔬菜栽培模式,日光温室示范推广秋冬茬、冬春茬、越冬一大茬、一年多茬等种植模式,建成坝区茄果类、沙葱,环河片小乳瓜、西葫芦温室特色产区,初步形成蔡旗、重兴、昌宁三雷、薛百、苏武、大滩、双茨科等精细蔬菜产业带和温室拱棚大田错峰上市、四季供应的规模效应,实现了“四季有鲜、均衡上市、品种繁多、品质升级”的周年生产目标。
三是产品认证有突破。制定颁布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40项,累计认定“三品一标”57个,其中绿色食品29个、有机产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总面积达48.64万亩,注册“”“漠上花”“翠玉”等蔬菜品牌。2018年民勤沙葱、蔡旗管沟韭黄、薛百更名芦笋、双茨科人参果、苏武叶菜等企业(合作社)荣获首批“中国小产区产品试验示范基地”称号。“民清源”特色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民勤成为甘肃省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和“全国蔬菜产业大县”,正积极申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
四是市场营销有突破。瞄准北京、上海、广州、香港、深圳等高端市场,推行“公司+基地”、“公司+基地+农户”和“订单农业”产销模式,走出去搞好市场对接,宣传推销民勤有机蔬菜品牌,与阿里巴巴、京东、兄弟供应链等知名电商平合打造民勤电商模式,成功举办瓜菜全网发售活动,加快瓜菜线上线下销售。建成蔬菜保鲜库25家,总贮藏能力达到15万吨。培育腾盛、生平公司等蔬菜龙头企业
家,组建金惠农瓜菜、长炼沙葱等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165家,培育发展日光温室、大田蔬菜家庭农场6家。
五是服务保障有突破。县委、县政府把“推进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列入县政府重点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制定落实奖励扶持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9年累计投入县级财政资金1亿元,有力支持瓜菜基地建设、冷链物流、储藏保鲜和市场体系建设。县政府还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加强技术合作,成立吴明株院士工作站,拟建综合试验站和民勤瓜菜研究所,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突出问题
(一)产业推进落实机制不够得力。一是宣传引导服务不得力。有关部门未能采取各种有效宣传形式,对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市场前景、对比效益、技术路线等方面缺乏深入广泛的宣传引导,干部群众普遍对绿色蔬菜、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的概念模糊,对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产业缺乏足够认识和坚定信心,存在等待观望情绪。二是品种结构布局不合理。生产布局比较分散,存在种植不集中、连片规模小等问题,规模化示范带动效应不强。种植品种比较单一,存在种植结构简单、品种单一、镇村类同的问题,品种种植规模与市场供需不平衡,缺乏适应市场的灵活性和竞争力。三是推进落实机制不健全。目前全县绿色有机蔬菜产业正处于半坡起步、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县级层面整体发展规划不明确,镇和职能部门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不明细,县、镇、村专门机构和目标责任不到位,组织指导、联系包抓、限时推进、奖惩扶持、责任考评等机制尚不完善,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实现突破发展的推进措施不够得力。
(二)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有的蔬菜示范园区水、电、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备;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滞后;部分镇受资金困扰储藏保鲜库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按时投入运行;部分日光温室标准不高,设施老化破损严重,卷帘机、棉被等设备配套不足,改造维护费用巨大。二是企业和合作社建设用地没有得到合理解决。蔡旗镇引进的一家蔬菜企业因不能解决建设用地而不得不将储藏保鲜库建在了相邻的永昌县;昌宁镇引进的蔬菜企业金从玉公司也因无法协调解决建设用地而不能就地建设蔬菜加工厂和储藏保鲜设施。三是基地土壤盐渍化严重。如苏武供港蔬菜产业园,全部使用喷灌节水设施,
造成土壤表层盐碱不能下渗,积盐严重,出现蔬菜死苗、轮作倒茬困难、土壤耕性变差、病虫害难防、产量品质下降等问题,制约了蔬菜产业持续长远发展。四是种苗供应能力不足。蔬菜专业化育苗基地和季节性育苗温室数量少、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各产业园无力自建育苗基地,蔬菜规模化发展的种苗供应能力不足,大量种苗缺口从武威、金昌、张掖等地外调,种苗成本大且良莠不齐。
(三)产业发展资金投入短缺严重。一是投资扶持力度不够。尽管政府在蔬菜产业发展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但总的顶层设计还不完善,投入资金十分有限,奖补政策落实不够及时到位,生产基地的规模化程度不高。二是生产投入成本高风险大。由于人工锄草采摘、有机认证、土地流转、耕地整理、种苗、水电、生物杀虫等各种费用开支较大,蔬菜种植投入高且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一旦市场疲软或遭遇自然灾害,种植户很难收回成本。三是科技投入明显不足。蔬菜科研投入和科技创新明显不足,品种、技术和人才储备不够,高标准示范园区数量少、档次低,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此外,社会资本投入相对不足,贷款融资困难重重,严重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产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明显不足。一是重点龙头企业匮乏。县域内缺乏加工、购销、储藏保鲜集于一体,牵引带动能力较强的蔬菜重点龙头企业。现有企业普遍规模小、档次低、带动力弱,有的企业在蔬菜加工运销环节因管理不善,导致成本加大、效益下滑,甚至亏本经营,长远发展难以为继。二是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有限。多数蔬菜专业合作社形同虚设,
在产前、产中、产后技术信息服务方面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三是蔬菜产品竞争力不强。我县蔬菜以初级产品为主,企业重收购、保鲜、贮存,轻加工、包装、品牌,商品化处理包装率和精深加工率不足,“民清源”等集体商标影响力不高,“民勤蔬菜”品牌没能真正叫响叫亮,导致我县品质好的蔬菜没有形成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不能做到优质优价。四是市场体系建设滞后。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配套不到位,不能适应蔬菜大规模、高速度发展需求,难以发挥蔬菜供求调节和“淡吞旺吐”的功能。
(五)产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比较滞后。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人才短缺日益突出,成为制约蔬菜发展不可忽视的瓶颈。一是专业技术人员力量有限。我县蔬菜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现有技术力量年龄普遍偏大,知识更新不及时,结构不合理,很难适应产业大规模发展需求。二是本土产业工人缺乏。蔬菜生产从集中采摘、统一包装到保鲜上市,时间短、用工量大、技术要求高。我县大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剩余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蔬菜生产技术及年龄偏大、报酬要求高,加之技术培训跟不上,产业基地的采摘、包装基本是外地人口,本地有技术的产业工人严重不足,造成企业在蔬菜采收旺季用工紧张。三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蔬菜生产经营中还存在中间环节多、管理人才少、产品质量监控不到位、运行成本费用高等许多难题,有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抓管理、搞加工、促营销、拓市场的专业人员缺乏,精细化管理不到位。
四、发展建议
1、搞好规划布局,推进规模集约发展。一要科学规划。抓紧制定加快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细化各镇各部门年度实施方案,分区域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和品种布局,避免镇村之间种植类同和无序竞争,持续扩大基地规模,统筹推进产业发展。二要合理布局。区域布局上,环河区的昌宁、蔡旗、重兴要重点规模化发展;坝区的三雷、苏武、双茨科、东坝等镇要选择适宜村社适度发展,其它区域小面积试验示范,不要规模生产。品种布局上,对应深圳、广州、香港等市场需求,优先种植精细主体品种,如芥兰、学斗、菜心、红芥兰、银丝王等;适度种植大路品种,如甘蓝、西兰花、娃娃菜、胡萝卜等;探索种植其它品种,如香菜、芹菜等;低档蔬菜不宜种植。三要创新模式。种植模式上,扩大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规模,示范推广大中小拱棚“春提前”、“秋延后”生产技术,延长蔬菜供应时间,提升均衡上市能力。生产组织模式上,一方面采取“企业+基地”模式,通过企业流转土地,建立基地自主生产,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另一方面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以农户生产为主体,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户增收发展。四要准确定位。以绿色蔬菜为主体,有机蔬菜做引领。加快优质绿色、无公害蔬菜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选定区域、确定品种、定实面积、严格标准,分区域开展有机蔬菜生产,实现优质优价,逐步引领民勤绿色有机蔬菜上档次、提效益。
2、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持续长远发展。一要抓好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集中资金、技术、人员,选择有条件的村社,重点建设一批蔬菜生产示范园区,从蔬菜标准园环境选择,到功能分区、田间配套、生产技术示范、合作社经营管理等方面着手,建立高标准、高水平示范样板,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二要实施标准化管理。严格落实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严把种苗、用药、用肥、用水和销售五个关口,全程监控基地耕、种、管、收过程,形成“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公众可查”的农产品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三要加强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以县级人参果育苗中心为龙头,在蔬菜生产重点镇村扶持建立商品化蔬菜育苗基地,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和全程技术跟踪服务,从育苗、田间管理、采收、包装等过程全面实行标准化。
3、注重品牌打造,助推产品高效畅销。一要精心打造民勤蔬菜品牌。坚持“品牌就是利润空间,就是购买欲望”的理念,以“绿”为主,以“特”取胜,以“新”引人,有关部门组织专人或请专业人士,对民勤绿色蔬菜产业进行精准研判、品牌规划和商标设计,依托“民清源”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真正做精打响“民勤蔬菜”自己的品牌。鼓励引导蔬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定登记和产地认定工作。二要积极推行“双单”产销模式。大力推行“订单+保单”产销模式,通过订单保销售、保单防风险,发展订单农业,推行蔬菜政策性价格保险和灾害保险,增强蔬菜种植抵御风险能力,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三要及时搞好信息。建立县级蔬菜流通信息服务平台和蔬菜数据资源库,组建县级信息采集分析专家组,构建完善蔬菜信息监测、风险预警机制,跟踪国内外蔬菜发展信息,通过手机APP平台及时或提前蔬菜的生产、需求、预警、贸易、认证等信息,帮助菜农及时按市场需求合理布局、调整结构,规避盲目种植风险。四要走出去推介拓展市场。由政府牵头组织定期赴大城市开展联谊和产品推介活动,主动参与蔬菜展销对接会,开拓外部市场和高端市场。适时举办各种节会、赛事,邀请外地客商来民考察,大力发展“互联网+蔬菜”业务,推进绿色有机蔬菜网上交易,提高民勤蔬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确保蔬菜“种得好、产得出、销得快”。
4、夯实发展基础,增强主体带动能力。一要培育做强产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带动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扶持一批蔬菜骨干龙头企业,组建科技企业联盟,规范建设蔬菜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合理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带动我县蔬菜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二要新建改建蔬菜交易市场。配套完善县级蔬菜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集中扶持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集散能力强的产地交易市场和区域性批发市场,保障蔬菜集散流通顺畅。三要加快建设冷链物流设施。以精细蔬菜产业带和重点示范园区为主,积极扶持蔬菜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设蔬菜恒温气调库,加强分级、包装、冷藏设施建设,发展保鲜、冷链运输,提高蔬菜的“旺吞淡吐”、均衡供应和避峰上市能力。四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新建蔬菜基地道路、渠道、电力设施,规划建设尾菜处理利用设施,大力推广膜下沟灌、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和自动化灌溉技术,提升蔬菜作业机械化水平。
篇2
>> 山东省无棣县侯家村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研究 山东省兖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研究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无棣县物流业现状与发展分析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山东无棣县制定落实对残疾人的税费减免政策 无棣县现代农场设计 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山东省文化产业核心层发展趋势与比较 金融创新支持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浅议无棣县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 浅析无棣县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山东省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研究 山东省齐河县休闲食品产业发展调查 加快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探究 借鉴日本经验探究山东省动漫产业发展策略 1971―2010年无棣县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山东省发展绿色经济的路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姜秉国,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92-96.
2.梁晨.北海市海洋文化产业调研报告[C].中国文化的根基:特色文化产业研究(第二辑).齐勇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188-195.
篇3
为实现我市“*”规划目标,按国家要求建设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我委决定组织实施2009年*市生物产业发展专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项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市实际,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重大市场前景的生物技术产业化项目和相关创新平台建设。本专项支持的重点领域为:
(一)生物医药。根据防治重大疾病和传染病的需要,重点支持现代中药、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新型医疗器械,支持中药标准化相关重大技术支撑条件建设。
(二)生物农业和生物制造。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的目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重点支持绿色农用生物产品、生物育种、林业新品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重点支持生物基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基绿色化学品、糖工程产品和新型炭质吸附材料等生物基材料,生物色素、生物香料等食品与饲料添加剂和新型酶制剂等微生物制造;重点支持能源植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致密成型燃料等。
(三)公共服务条件和创新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对加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物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提高研发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和生物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专项实施目标
通过实施*市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加快实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培育品牌名牌产品;促进产学研联合、培育大企业;提升生物技术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基地创新平台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集聚,提高我市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持我市中医药的全国领先地位和优势。
三、专项实施原则
为确保*市生物产业发展专项实施目标的实现,在专项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一)符合规划原则。专项应与《*市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
(二)突出重点原则。产业化项目应符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水平的重大需求,重点针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传染病,推进新型生物技术产品、特别是已经具备一定技术基础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并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技术和生产能力储备;创新平台要重点支持整合生物技术研发资源、提升生物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完善生物产业链的公共平台建设。
(三)自主创新原则。项目应着重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速发展我市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领域,形成产业突破。
(四)提高国际竞争力原则。着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着力打造各类生物技术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面向国际市场,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四、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
(一)专项项目按照《*市本级基本建设统筹资金投资管理办法》、《*市生物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展组织和申报工作,项目申报单位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咨询机构编写资金申请报告。
(二)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项目的产业化基础和申报单位的建设条件。申报单位(包括技术依托单位)必须是在我市行政辖区内依照我国法律登记、注册的事业或企业法人,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经营管理、资金筹集等方面的能力。
(三)项目需提供*市级以上部门出具的技术鉴定文件。医药类产品还需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药品生产许可文件且是近3年取得新药证书的新药。
(四)项目主管部门应对资金申请报告及相关附件(如银行贷款承诺、自有资金证明、生产许可文件等)进行认真核实,并负责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
篇4
坚持走绿色工业化
绿色农业化道路
分析形势,贵州将长期在全国经济中承担“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和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基本功能,能矿产业仍是具有比较优势且一时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必须坚持在集约发展上下功夫,通过整合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管理和提高质量及效益,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促进能矿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把增量优化作为促进能矿产业调整提高的关键,进一步提高能矿等传统资源型产业准入标准,做好“限”字文章,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规模效益;鼓励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原材料精深加工业,降低能耗物耗,延伸产业增值链。另一方面,要把存量改造作为提升传统产业水平的重点,大力做好“压”字文章,淘汰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的落后生产能力,鼓励优势企业扩张,促进资源向优强企业集中,发挥规模效应。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努力做好“改”字文章,加大电力、钢铁、有色等行业存量的技术改造提升和管理创新力度,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全面提升能矿产业水平。贵州财政穷,百姓穷,面临双增收的巨大压力。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大力发展富民强省产业。贵州“两烟一酒”优势突出,是既富民又富政的强省产业;生态畜牧业、茶产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既是促就业助增收的富民产业,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兴黔产业。应着力由烟草大省向烟草强省转变,着力实现“黔酒”振兴。重点要瞄准贵广快速铁路和厦蓉高速公路通达目的地特别是沿海和港澳市场发展外向型特色精品绿色产业,做强草地生态畜牧业、反季节蔬菜水果业、有机茶产业、有机粮油产业和中药业。应充分利用我省生物、气候、旅游、文化、人力以及能矿等特色优势资源的良好组合优势,以提高产业关联度为重点,着力推进旅游产业腾飞,整体综合开发贵州特色优势资源。如制定能矿产业与旅游产业关联发展的规划,把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同时建成工业旅游区,使旅游业成为当地的接续支柱产业。
坚持走绿色城镇化
知识化道路
篇5
2014年12月12日,由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四川省农业厅、成都市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的2014第四届中国(成都)有机农业论坛在蒲江举行,来自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机构,以及国内外有机农业的专业人士等齐聚蓉城,共同探讨和交流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实践。
关注土壤健康
论坛以“健康土壤·标准认证”为主题,就健康土壤培育、有机农业认证及贸易、消费者信任以及国际有机农业发展趋势等议题开展主题演讲和交流。在论坛上,参会嘉宾、国际有机农业研究学会(ISOFAR)副主席Anne-KristinLoes作了题为“欧洲有机农业系统中土壤生态系统质量管理”的报告,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何才文围绕“我国土壤改良政策与技术”作主题报告,国家认监委注册部处长王茂华围绕“中国有机产业发展”作主题报告,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吴文良教授作“中国有机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报告,蒲江县政府县长刘刚围绕“有机示范县创建探索与实践经验”作了主题报告。
专家指出,土壤健康是土壤生态系统维持生物生产力、改善环境质量和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无论是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还是无公害农产品,对农作物生长的土壤质量和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耕地、园地等农用地土壤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胁,以及地力持续下降的挑战,特别是耕地土壤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突出表现在“两大两低”。“两大”即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污染耕地面积大;“两低”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基础地力低。因此必须要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培育健康土壤开始,合理利用资源,才能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持久发展,科学有序地推动有机农业建设。
与会专家认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我国农业绕不过资源、环境、生态这道坎。若不从现在就开始主动化解生态环境制约,就要在将来面对更加严峻的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在这个大背景下,有机农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有机农业倡导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调节机制,采用合理的耕作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快发展有机农业,有助于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强国际间合作
发展有机农业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将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作为构建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将举办有机农业峰会作为发展高端农业的重要抓手,已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成都)国际有机农业峰会,获得了领导及社会各届人士一致好评,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不仅为促进国内外有机农业交流合作、推动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而且为学习借鉴国内外有机农业发展先进经验提供了宝贵机遇。
蒲江县通过举办“2014年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有机农业峰会”,不仅促进了蒲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执法体系的建立健全,还与德国色瑞斯认证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规划建设中德低碳农业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业标准体系。
成都蒲江打造有机农业示范区
篇6
【关键词】方竹产业;产业发展;贵州正安
党的十报告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同时,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安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总人口59.5万人。想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但需要“借外力”,更需要“发内力”,着眼自身优势,发掘自身潜力,在特色产业上下功夫、做文章、绘蓝图。
1.正安县方竹林基地建设情况
金佛山方竹属竹亚科方竹属,秋季发笋,是我国独有的优质笋用竹,仅分布在大娄山山脉东北部地区,自然分布于阔叶林或乔木林组成竹阔混交林,是地域分布明显的纯天然绿色森林食品。金佛山方竹笋体态方正、笋肉肥厚、鲜嫩味美,营养丰富,纤维含量适中,是优质笋用竹资源,具有较高的食用和保健功效,号称“世界一绝,中国独有”,是食用笋中不可多得的纯天然食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受到国际国内广大消费者的普遍青睐,消费市场巨大,前景广阔。正安县以金佛山方竹笋为原料加工的清水保鲜笋、滚刀笋、笋片、笋干等系列产品远销香港、台湾地区,远销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产品供不应求。
正安县是金佛山方竹的主产区之一,现有竹林资源15.2万亩,其中,原生方竹林6.5万亩,1999年以来新造方竹林8.8万亩,实施方竹低产林垦复改造4.9万亩,年产鲜笋4200吨。主要分布在新洲、碧峰、桴焉、庙塘、小雅、乐俭等乡镇和国营桴焉林管站海拔1300米以上的边远高寒山区。分布区涉及6个乡镇21个村,总人口28860人,其中贫困人口15390人。土地总面积420740亩,其中有荒山荒地资源49574亩,有25度以上陡坡耕地资源66920亩。2004年末,各乡镇上报的统计数据显示,项目区人均吃粮488公斤,人均收入1260元,低于全县人均水平。在人均收入中,人均方竹笋收入300元左右,占人均收入的23.8%。在现有12.7万亩方竹资源中,天然方竹林为8.7万亩,人工方竹4万亩。在天然方竹林中,亩产50公斤以下的地产林分面积达6.2万亩,年产竹笋1860吨;实施低林分改造后的面积2.5万亩,年产竹笋1750吨。在4万亩人工方竹林中,由于投资少,农户无资金的投入,抚育和管护效果不明显,效益不高,回报率低。
2.正安县方竹产业发展的情况分析
1998年10月,在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在新洲、庙塘、桴焉、桴焉林管站等乡(镇、站)启动实施了方竹低产林垦复改造和方竹笋用林营造,1999年7月编制完成了《正安县第一轮造竹工程总体规划设计》,累计完成方竹低改5.0万亩,完成方竹新造林8.7万亩。
2003年6月,正安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方竹资源培育管理及竹笋产品开发利用的意见》,并付诸实施,取得了明显实效。
2005年8月,编制完成了《正安县第一轮造竹工程总体规划设计》,目前正在组织实施中。2006年10月,正安县委、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做优做强茶叶、方竹笋、野木瓜产业的意见》和《关于方竹笋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方竹笋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及办法,推动了方竹笋产业的快速发展。
正安县顶箐方竹笋公司的发展是典型代表。正安县顶箐方竹笋公司成立于一九九六年,注册资金400万元,主要加工“顶箐”牌清水保鲜笋系列产品出口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县方竹笋加工的龙头企业和贵州省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2004年2月评为正安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4年10月评为遵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5年4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国家扶贫龙头企业”;2007年3月被评为贵州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公司总经理郑继伟同志先后荣获了“光彩事业国土绿化贡献奖”、“全国绿化奖章”、“遵义市绿化奖章”等荣誉。
3.促进正安方竹产业发展的对策
3.1明确指导思想,加强组织领导,高位强势推动
紧紧围绕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促进产业省级和加快发展这条主线,走跨越式、外向型、专业化的路子,进一步强化正安县方竹产业的竞争优势。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方竹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县和项目乡参与方竹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为保证有任务、有责任,切实加强对方竹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成立方竹产业领导小组和产业管理办公室,由林业局主抓方竹产业建设项目。
3.2建设营销体系,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龙头企业是促进竹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按照“扶强、扶大、扶优、外引、内联”的要求,引外龙、扶强龙、兴小龙、育新龙,采取“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办法,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投资环境引进项目、资金、人才,扶持一批有市场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产业关联度大、科技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发挥名牌效应。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内连基地和农户、外连国内外市场的竹产业开发龙头企业,不断推进产业升级。
3.3健全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培训,创新发展机制
要围绕方竹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加快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科技支撑”“四位一体”的产业组织形式,使从事方竹的专业大户基本上加入合作社,不断提高合作效益。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县、乡、村各级都要举办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培训班,提高管理人员和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技术素质,使广大农民群众称为懂技术、会治理、善管理的主任。
3.4整合科技力量,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成果转化
要加快方竹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实现资源有效开发利用。在加工技术方面,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在资源培育和重大研究方面,以国家投资为主,实施方竹业发展技术引导政策,促进方竹产业科技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方竹育苗、栽培、管理工作,重点抓好方竹林基地建设、低产竹林改造等一系列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组织现场会、技术讲座、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推进方竹产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从单一化利用向多元化开发的转变。 [科]
【参考文献】
[1]丁波,殷建强,刘世农等.正安县方竹研究进展及其开发利用.贵州农业科学,2011,10.
篇7
一、我市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今年我市蔬菜种植面积32万亩,较去年增加了2万亩,总产65万吨,产值30亿元,圆满完成了年初蔬菜规划的各项任务。蔬菜品种多样,形成了以蒜苔、豇豆、花菜、白萝卜等露地蔬菜为主的大面积大宗产品和以“水果型黄瓜”、“樱桃西红柿”、 “彩色辣椒”、“迷你南瓜”等为特色的高产高效栽培产品。另外,我市今年水生蔬菜面积达5000亩,西甜瓜面积6万亩,食用菌 5000平方米。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开展全市各乡镇蔬菜种植状况调研。一是对全市50家蔬菜种植大户开展生产销售调查,了解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和核实,帮助解决生产技术及市场销售等难题;二是开展各乡镇产业化调研,摸清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形成《枝江市萝卜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枝江市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多篇调研报告,为我市蔬菜产业发展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二)抓基地建设,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一是着力建设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2017年市蔬菜办积极争取宜昌城郊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资金34万元支持明新、美合、袁华兴等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建高产高效蔬菜产业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规模都在千亩以上,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常年开展农残检测,建生产档案,建设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系统。二是强力支持萝卜产业发展。枝江萝卜产业已进入发展盛期,2017年萝卜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种植区域从七星台鸭子口、石套子蔬菜产业园区域向上扩展到沿长江一线都有种植,年总产量达到18万吨。三是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水果型黄瓜”、“樱桃西红柿”、“彩色辣椒”、“槟榔芋”等特色蔬菜品种,正在不断跟进。
(三)抓品牌创建,培育蔬菜产业发展后劲。依托蔬菜合作社、龙头企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截止目前蔬菜产业先后获得5个无公害、 绿色食品识标以及荣获“七星台祘薹”、“董市甜瓜”等两个地理标志称号,使得我市蔬菜快步、健康进入市场,直供武汉、长沙、广东、北京等城市大超市、大型宾馆,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抓质量标准,促进蔬菜产业发展安全。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从生产源头保证质量安全。一是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编写《无公害食品·蔬菜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印刷5000份发放给种植大户。二是加强菜园投入品管理,积极开展蔬菜标准园、蔬菜板块基地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创建,全市蔬菜产品标准化覆盖率已达40%。三是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指导,实行蔬菜食品认证稳中求进,七星台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万亩,百里洲和董市建设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各2万亩。
(五)抓科技推广,强化技术培训。一是做好蔬菜新技术新品种进村入户指导工作,定期针对30个蔬菜种植专业户进行上门技术指导,并以蔬菜种植专业户为核心带动小户菜农学习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蔬菜新品种5个。二是集中办班开展培训,全年举办20期培训班,完成了1200人次的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三是与省农科院协作举办试验示范样板,7月初在七星台镇成功召开了西甜瓜优质品种示范现场会,11月初举办了萝卜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现场会。四是全年我办技术人员下乡100余次,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解决蔬菜种植的技术难题,及时传达蔬菜销售信息。
三、存在的问题
(一)蔬菜品牌建设落后。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努力,在三品一标建设上虽有了新的大突破,登记了七星台祘薹 、董市甜瓜等地理标志, 但全市分区域显示品种特色不突出,品牌亮点少。设施蔬菜品种对外依赖度较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基础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不相符。一是生产基地电、路、水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等问题突出。被宜昌市纳入城郊蔬菜基地的七星台鸭子口、明新蔬菜基地,主干道狭窄,道路拥堵,运输条件恶劣;灌溉设施缺乏,农民需打井灌溉因田间无生产用电线路而无法满足。二是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菜农素质总体水平不高,难以适应蔬菜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生产需要。除蔬菜办外,各镇蔬菜种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三)经营方式与市场营销不相符。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小规模分散经营依然占居绝对主体地位,农民把田头当市场的多,出去找市场的少;蔬菜专业合作社数量虽有较大增加,但能带动产销协调发展的还不多。
(四)蔬菜技术推广经费没有保障。目前,承担蔬菜产业发展技术服务的主要力量在市蔬菜办,蔬菜办人员工资有保障,但是指导蔬菜生产、技术攻关、产业调研等方面资金捉襟见肘,新品种新模式试验示范等方面经费缺口大。
四、2018年工作打算
篇8
富阳市发展蜂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蜜源植物和蜜粉资源丰富富阳市的山区生态植被良好,境内的湖源山区、新登灵山片、胥口洞桥的富春桃源、万市和龙门山区等原始风貌突出,生物资源丰富,主要蜜源有油菜、紫云英、草莓、桃、李、梨、柑桔等,加上山区野生的乌桕、金钩、狼牙刺、鸡柴骨、荆条等各种野花及近年开展绿化的苗木和花草等,都是中蜂的“生长乐园”。杭州市农业区划办在《杭州市农业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报告2006-2010》中把富阳蜂产业列为富阳最有特色潜力的农业产业,是富阳各类农业产业评估区位熵唯一达2.1的产业(P29,大于1表明该区域有竟争优势)。富阳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全市土地总面积183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87万亩,森林覆盖率69.4%,美丽的富春江两岸山水风景资源为蜂产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蜂产业已引起各级的重视近年来富阳市已开始重视蜂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中蜂资源的稀缺性、生态性,深度挖掘“蜂文化”,拓展产业链,创造新价值。胥口镇将举办蜂文化节,大力宣传中华蜂与植物、人类和谐共处的科学文化;计划在富阳西部的葛溪流域建立中华蜂保护区,拟建设野生中蜂重点保护基地、富阳特色蜂文化旅游基地、为农作物授粉蜂群培育基地、有机绿色蜂产品基地。此外,富阳市不少景区既是旅游胜地,又是养蜂的好地方,养蜂不仅可提供上等蜂产品,还能有效地保护生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目前,富阳市正在谋划建设“富裕阳光的新富春山居图”,加快推进山区转型发展和城乡大地绿化、产业绿色,为发展蜂产业带来了契机。邻县经验可借鉴浙江蜂产品出口额居全国前列,蜜蜂饲养量和蜂产品产量、产值更是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富阳的邻县桐庐县是“中国蜂产品之乡”,是全国最大的蜂产品加工出口基地,近年来生产出口的蜂王浆及王浆冻干粉占全国出口量的50%,在全国蜂业十强企业中,桐庐县占3家,桐庐县种蜂场通过验收,成为省二级种蜂场。富阳市与桐庐县紧紧相连,借鉴桐庐县发展蜂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区域发展环境。
促进富阳市蜂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加强领导,理顺蜂业发展机制和体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重视蜂产业的发展,发展蜂产业完全符合富阳市实际,是富阳市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建议在农业(畜牧)局设立“蜂产业管理站”,成立富阳市“蜂农协会”,负责“蜂产业”相关项目建设的实施和协调、蜂养殖技术示范推广、蜂养殖相关政策咨询和技术咨询培训、服务等工作,及时协调解决蜂农在实际生产工作中遇到的政策和技术难题,提升蜂产业水平。加大投入,加强对蜂产业项目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市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蜂业专项资金,作为蜂产业管理站和蜂农协会开展培训、新技术引进、推广、试验、示范和日常办公资金;要加大对蜂农扶持力度,对规模养蜂户给予一定补贴;将养蜂困难户列入低收入农户帮扶范畴;拟出台《加快蜜蜂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富阳市蜂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优惠政策。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扶持发展,全市蜂产业总产值达5亿元以上。按食品质量管理要求,提升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首先,从源头上解决蜂产品质量问题。要以区域蜂农合作社为实施主体,对蜂产品的生产、收购、贮运、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监控和追溯,做到“源头能控制,过程可追溯,质量有保证”。其次,实施蜂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要抓紧制定蜂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与管理规范,使富阳市的蜂产品达到国内蜂产品强制标准、符合国际绿色食品的标准。按良种推广和本土生物保护要求,加快推进本土中蜂种群扩繁工作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划定中蜂保护区,设立中蜂保护区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限制性饲养西方蜜蜂。富阳市意蜂的引进,虽然增加了产量和经济效益,但却对原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优良中蜂的保护构成了严重威胁。发展中蜂养殖,加强对地方中蜂的保护,既是生产发展的需要,又是生态体系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的需要。中蜂保护区还要规定环境保护和发展中蜂及蜜源植物的措施,培育中蜂优质品系。同时,要创新养蜂模式,要繁育授粉专用蜂群,建设授粉蜂群繁育示范蜂场,在有机草莓、蜜梨和设施蔬菜上应用示范。对种植蜜源植物,推广以蜂为作物授粉的农户,以发放蜜源树苗、生态农业项目补助等方式进行补贴,对专业授粉队或合作社授粉蜂群规模达到100箱以上的,按蜂授粉作物面积给予每亩50元补贴。加强科研,强化品牌开发要集成一套适合富阳市发展原生态蜂蜜的生产技术规范,加强对“原生态蜂蜜生产技术”的推广,保持完整的天然原生态蜂蜜的本色。要积极申报科技星火计划项目,建设优质成熟蜂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要抓紧培育蜂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开发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产品,打造有富阳本地特色的高端蜂产品品牌,达到以开发来促进蜂产业一、二、三产的产品科技含量、经营水平全面提升。
作者:章军其 国 陈健军 郎亚萍 章萍 单位:富阳市委农办
篇9
>> 佩尔优 节能的独门秘笈 佩雷尔曼的拒绝 关于绿色GDP的发展与思考 深化绿色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京东绿色物流独特的环保与效益并存之路 李云迪与费舍尔棒下的“布达佩斯” 独特的“思考” 回归与坚守大学组织的独特性 于佩尔阿姨的《她》和《将来的事》 民族经济独特经营要素衍生与发展的思考 论《傻瓜吉姆佩尔》中真正的智者 舍佩尔曼氏征的应用 伊莎贝尔·于佩尔:孤独的山羊 绿色原野上的独特风景 浅谈农村生物教学资源的“优”与“劣” 关于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新型农民绿色发展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与思考 以独特的视野审视独特的教育资源 实现资源利用的绿色发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曹小琳.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公司发展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10(10):110- 113.
[4] 张康之,李东.组织资源及任务型组织的资源获取[J].中国行政管理,2007(02):41- 44.
[6] 吕荣胜,王建.基于节能服务公司视角的合同能源管理(EPC)应用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1(03):1- 5.
[7] 图片来源: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2010年度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报告》.
篇10
[关键词]山区农业县 经济 现状 思路 对策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在我国两千多个县(市区)中,山区农业县占60%以上,因此,山区农业县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推动全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山东省沂源县的发展实际,对山区农业县经济发展问题作一探讨。
一、山区农业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山区农业县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多地少,农业发展优势比较明显,而二、三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发展后劲不足;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1.山区农业县经济发展的特点
(1)山区农业县一般具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山区农业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先天条件一般比较优越。沂源县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县种植各类果树70万亩,年产果品10亿公斤;瓜菜14万亩;中药材8万亩。有85个农产品品种获得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是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同时也是全国唯一的有机农业(红富士苹果)示范基地。
(2)山区农业县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山区农业县农业发展优势比较突出,而二三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发展后劲不足。近年来沂源县立足生态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的70%来自林果业。但与农产品配套的深加工项目相对落后,全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仅有百余家,而且规模较小,基本上是初加工,精深细加工延伸不够,农产品的聚合效应不明显。
(3)山区农业县在推进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具有相对优势。山区农业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得天独厚。沂源县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逐步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利、财政增税的目的。在外部环境上,各级不断加大对“三农”政策的支持力度,给农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山区农业县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
2.山区农业县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基础条件先天不足。山区农业县一般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条件先天不足。
(2)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山区农业县贫困人口较多,农民群众增收渠道单一,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3)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县乡两级财政较为困难,导致本级财力对建设资金的投入有限。山区乡村招商区位优势不明显,融资渠道狭窄,致使涉农资金投入乏力,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二、山区农业县经济发展的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要重新审视山区农业县的发展条件和潜力,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长远发展的战略基点,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全力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实施“三个发展战略”:
1.围绕推进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实施调整富民战略
(1)狠抓农民增收。要因地、因时制宜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短平快、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要立足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林果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畜牧规模小区建设,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引领农业产业发展。
(2)全力打造农业品牌。要制定农产品品牌扶持政策,明确注册商标以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补贴政策和参加国家省市农产品展销的奖励政策。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认证档次。
(3)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项目带动、强势拉动,全力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行为,引导合作社向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农民充分享受产业链下游的利益。
2.围绕繁荣发展服务业,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
(1)加快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带动服务业发展。将旅游规划目标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应将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工程项目、管理措施作为重要内容。要突出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文化品位。
(2)突出自身优势特色,加快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立足自身旅游业优势特色,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服务项目。沂源县下一步将充分利用其最适宜人居住的山水生态环境,规划建设鲁中旅游休闲度假中心,重点推进天湖旅游度假区建设和牛郎织女景区综合提升工程,吸引更多的人到沂源居住休闲,从而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
3.围绕提升经济外向化水平,大力实施开放拉动战略
(1)大力实施“绿色招商”。在招商引资上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把好引资关口,设置“绿色门槛”,将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
(2)加大奖励力度。加大对招商引资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力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
三、山区农业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山区农业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要结合山区农业县的实际,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态经济之路,实现山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上一篇:森林防火系统解决方案
- 下一篇:教学设计概念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