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专注力和思维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逻辑狗”思维;思维训练;幼儿园教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121-02
“逻辑狗”并不是真的狗或者互联网平台,而是一套启发儿童无限智慧并且能够把幼儿学习集中于一体的教学学具,因为原名为LOGICO,是德国人设计的提升幼儿思维能力的智能教学学具。德国人通过一代又一代幼儿教育经验的积累,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都不太一样,因此针对儿童的教育就应该视年龄段的不同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拓儿童思维。而“逻辑狗”就是根据这一点,内容全面又有逻辑,全面推广进入幼儿园后,发现使用“逻辑狗”教学工具的幼儿的智力思维发展会比一般的幼儿班级要快并且好,“逻辑狗”的确是可以开发儿童智慧潜能的智能学具。
一、幼儿园教学中应用“逻辑狗”思维训练的具体方式
“逻辑狗”思维是思维升级训练专用的智能学习工具,起初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幼儿潜藏的学习能力。它是一种将教育寄于乐趣当中的学习模式,根据幼儿的身心成长特征和需要,供应存在差异性的智能化训练主题,从而使得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幼儿的学习能力也有整体的增强。因此,幼儿教师应将“逻辑狗”思维训练合理且有效地运用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这样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有较大的帮助,具体表现如下:
1. 充分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幼儿教师在实施“逻辑狗”思维教学的初级阶段时,一些专家从分类、排序、颜色等方面对幼儿展开问卷调查,结果却不存在明显的差别。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之后,再实行具体的数据调研,仍然在分类、颜色、排序等各个方面的学习能力实行科学性的比对探析,调查的数据却产生了显著的差异,通过“逻辑狗”思维训练的幼儿显著高于未经过思维训练的幼儿。并且幼儿通过“逻辑狗”思维训练之后,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都有独特的看法,观察能力与探究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学习内容的理解能力也有着明显增强。
2.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有序性、全面性能力得到提升
幼儿的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在“逻辑狗”教学方式中,一对一和集体教学相结合,甚至发展了户外教学,使得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全面发挥。幼儿教师充分利用“逻辑狗”思维,使幼儿在学习活动中提升观察的目的性、有序性、全面性,针对教学领域中判断、排序、推理等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培养。当幼儿的观察能力不断提高时,其他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因为幼儿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幼儿在“逻辑狗”思维教学下,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形成了,学习兴趣也得到提高,幼儿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3. 幼儿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1)搭配。搭配是幼儿学习环节中较为重要的模式,也是理解数学知识的前提。比如,幼儿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为学生展示4个,并且其中有两种相同的玩具,给他们安排任务,让他们将其中相同的两个搭配起来。例如,指导人员先把两对玩具中的其中一个拿出给学生观察一会后把玩具收起,再把另一个与之前不同的玩具给学生观察,后将其收起,询问学生之前观察的两种玩具是否完成配对,如若学生说不配对的话,再把另两只不同的玩具拿出,让学生进行观察,与之前两次给予给学生观察的玩具完成配对。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提高他们的思考辨别能力,培养幼儿认识事物的能力,从而达到强化幼儿配对能力的最终目的。
(2)归类方面。依据事物相同方面的特点,再实行合理的归类与区分,这是培养学生数学理念的重要方式。幼儿已经具备归类的能力,并且归类也与幼儿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幼儿的归类活动可以依照事物的色调与大小及形状等特点,将其逐个进行归类。
4. “逻辑狗”教学形式提升了幼儿学习的专注性,以及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
幼儿教师将“逻辑狗”思维锻炼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得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取得显著的提升。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幼儿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扰乱,听到相关的指令之后,均认真解答,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并且幼儿的观察力得到显著的提升,题目解答的速度也持续加快,而且解答的正确率也很高。因此,家长对于幼儿优秀的表现很为满意,从而使其更加支持“逻辑狗”教学形式,并且积极参加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
二、幼儿观察的次序性、系统性、目的性均有着较大的提升
由于“逻辑狗”教学活动运用了整体与各种方面的教学形式,乃至发展到了户外,但是在实际内容中对相关领域的判定与次序编排及推理等能力锻炼的内容较为缺乏,运用逻辑狗思维训练实现了较好的填补,使得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均能够重视观察的次序性和系统性,不仅使幼儿的观察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还增强了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幼儿生思维水平的提升。而优质的思维品质是相互连通的,由于精细观察习惯的逐渐形成,幼儿的意志力和探究能力及灵活的思维能力均会得到较好的提升,从而让幼儿受益匪浅。此外,“逻辑狗”教学活动的次序性与系统性及目的性均在持续地落实,运用这各种颜色进行重复转换游戏卡的内容,或是转变成实际形象经常看到的实物;或是转变成具有魔幻性的游戏;或是D变成卡片拼图等,进而在每个角度来激起幼儿的思维,提升其整体的学习能力。
三、“逻辑狗”教学模式提升了幼儿的主动性、意志力、注意力
经过组织展开“逻辑狗”思维训练的竞赛活动,能够看出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与培训之后,参与竞赛的主动性明显得以提升,自信心也得以提高。在竞赛的过程中,幼儿生的注意力充分的集中,完全不受到外界环境的扰乱,听到相关的指令之后,均认真地解答题目,全神贯注地投入在其中;幼儿生的观察力得到显著的提升,解题的速度增快,正确率也较高。例如,在活动中,幼儿与其亲属进行跑步竞赛,亲属的反应能力及推理思维显著低于幼儿;而且幼儿已经知道准确答案,但家长却还未发觉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经过组织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不但对自己孩子的行为十分满意,也更为深入地了解到了此套教材的优势,进而更支持“逻辑狗”思维训练应用在教育教学中。
综上所述,幼儿教师开展“逻辑狗”思维训练,给幼儿带来了很多的有利之处,把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利用到教学游戏中,能够使幼儿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从而逐步培育幼儿的思维意识。利用此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起其学习的兴趣,进而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董岩.浅谈如何在“魔力猴”思维游戏课程中培养幼儿自主性学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22):156-159.
[2] 李红.分析“期待效应”策略在幼儿礼仪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6(12):269-270.
[3] 王莉娜.让阅读“活”起来DD将阅读活动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实践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5):147-149.
篇2
一、哈佛大学科研课题的启迪
20世纪50年代,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上太空,走在了美国前面。为此,美国朝野内外、举国上下十分震惊,同时倍感耻辱。美国人认为,19世纪末,科学的中心已由欧洲移向美国,许多现代的科学发明创造都诞生在美国,美国就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超级大国。然而,这回让苏联占了上风,美国各方面都在追究问题的症结,他们首先把矛头指向教育界,认为肯定是教育部门出了问题。后来,哈佛大学还为此进行了科学立项,这就是历时几十年,有上百位科学家参与,花上上亿美元科研经费的著名的“零点工程”。“零点工程”被揭秘后,让人觉得十分意外。这个世界著名大学的科研项目,研究的对象不是航天科学,也不是核武器,而是艺术教育。教育家们认为,美国的科学技术教育是一流的,但文化艺术教育却不能与苏联比肩。正是两国科技人员不同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1]“零点工程”以“零”命名,表示美国的艺术教育要从零开始。“零点工程”课题组成员在100多个公立和私立的学校做实验,有的从幼儿园起连续20年进行追踪对比,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几十本学术专著,发表了上千篇科研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美国教育的影响特别巨大,以致美国国会1994年3月通过了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引起了很大反响。难道唱歌、弹琴、跳舞、画画对科学发明、人类进步就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我国不少知识分子,甚至一些教育界人士都持此疑问。这显然是一种浅见,因为持此疑问者只看见各个艺术门类器物层面的、形而下的技巧内容,而没能透过表相,窥见各个艺术门类背后形而上的艺术思维。“零点项目”之所以花了上亿美元,动员一百多位各个学科的科学家,历时数十年进行研究,目的就是将本国年青一代的科学家培养成具有艺术素质的科研人员,使他们既具有科学思维能力又具有艺术思维能力,其终极目标是培养科学家们的创造性和学术后劲,服务于国家。艺术思维是人类两大思维方式之一。它具有特别强劲的创新品格,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一切创造性活动中具有特别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艺术思维知之甚少,更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我们西部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不仅大大落后于欧美,更落后于我国东部和港台澳地区,这一种落后不仅是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器物层面上的,更是形而上层面的,最严重的是我们西部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没有艺术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我们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再也不能停留在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和器物层面上。鉴于这样一种认识和发现,同时在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启发下,我们开始思考和调整本学校的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
二、揭示“短板”,激发学习主体学习艺术思维的动机和热情
由于“思维训练”的介入,我们的公共艺术欣赏课程就具有了些许教改的意味。为了让全体学生对这种与以往有所不同的、“变味”的欣赏课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并在学习中真正有所斩获,开课伊始,教师应通过对“短板”的揭示,让学生从“思维学习”的角度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对艺术思维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科学思维,是思维主体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将判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思想认识的思维活动,具有概念性、逻辑性、纵向性的特点。这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思维方式。而艺术思维保留了人类原始思维想象和幻想的特点,以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位,具有较大的发散性、跳跃性和自由度,是思维主体不经过逻辑推理,没有确定的思维程序和方法,跳跃性地、突然地就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具有直觉性、非逻辑性、横向性的特点。艺术思维是学生们比较生疏的一种思维方式,然而它对大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世纪现代化建设也非常需要这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艺术学习应该重视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西部民族地区非艺术专业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程,但是通过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然而,在我们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缺少了艺术思维这一块。这一“短板”效应,使学生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不能得以整合,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大打折扣。在以往的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单一的作品欣赏教学,学生专注于单一的作品欣赏学习,艺术教育教学仅仅停留在形而下的技巧、技法和器物层面上。我们的艺术欣赏教学和学习都缺乏艺术思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训练。这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种丢了西瓜拣芝麻的本末倒置。公共艺术欣赏课程教学不仅仅是简单欣赏一些艺术作品,或者是单纯地学习某一艺术门类的知识和欣赏方法,更有价值的学习,是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艺术思维,修补非艺术生思维能力上的这一“短板”,让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这两大人类的思维能力在我们学生身上得以整合,形成强大的创造潜力,以便今后在经济和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随机渗透,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初步了解艺术思维
艺术课程毕竟还是艺术课程,欣赏课以作品鉴赏为主,“艺术思维训练”的分量不能喧宾夺主。我们没有把公共艺术课程做成专项的艺术思维训练课,而是随机将艺术思维训练的相关内容自然渗透到艺术欣赏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地了解艺术思维,学习到艺术思维的内容。例如直觉、想象、联想、灵感、潜意识、非理性、非逻辑这些艺术思维的形式和内容,都不是集中地、系统地讲授,而是在各个门类艺术作品的鉴赏中自然地随机渗透。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古诗四帖》被古人称为“非人力所为”,“出鬼入神,惝恍不可测”。面对《古诗四帖》的丰富性和难解性,我们不急于讲解,也不将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求学生们根据这件行笔迅疾、线条飞腾跳跃、纵横驰骋、气势磅礴的书作,进行想象和联想。当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纷纷说出自己的观感之后,我们再简洁地介绍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悟到狂草创作的故事和李白的观赏草书的诗歌作品《草书歌行》,让学生们了解张旭狂草创作的趣闻轶事,并将学生们自己观看草书作品后的想象和联想与大诗人的联想和想象作比较。然而,我们的教学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向更深处开掘。我们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料,引入韩愈的《送高闲上人序》、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以及《新唐书》中论及张旭的诗词语录,[2]引导学生追溯和还原张旭创作的现场。通过师生对话探讨,学生们了解到,原来张旭创作书法作品与大多数书法家不一样,他不是在心平气和、澄神静态、意在笔先的理性状态下进行创作的,而是在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状态下挥洒。尤其是他在酣醉的时候作的《古诗四帖》,就如同在梦境里遨游,使自己潜意识中埋藏的、压抑的各种情感、想象,在笔下如同鬼神一样飘忽出入。他自己在清醒过来时便感“不可复识”,别人就更加难以述说了。然而,正是这样一种非理性、潜意识状态下的挥洒,使张旭的草书创作突破了传统书法的实用性,成就了书法作品的纯艺术性,使书法艺术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一种欣赏课教学,既使学生们欣赏到经典的书法艺术作品,又培养了学生们的艺术思维能力。总之,把握好随机渗透、不喧宾夺主的原则,我们就既能在艺术欣赏课上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不失时机地随机渗透艺术思维的相关内容,大大拓展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空间,让我们的公共艺术课程充实、新鲜、有深度,使学生既捡了芝麻又抱回了西瓜,教学效果显著。
四、适时点拨,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和大胆运用艺术思维
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创造潜力不足”、“动手能力较弱”这样一些观点,已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共识并广为诟病。考虑到这种情况,我们对艺术思维教学的实践性比较重视,不仅用心良苦通过点滴机会随机渗透,还适时点拨,要求广大学生积极体验和大胆运用他们刚刚学到的“一招半式”,鼓励他们大胆地往前走,勇于实践。《千手观音》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舞蹈节目。在《千手观音》的欣赏中,我们将“艺术直觉”教学自然带入其中。“观音菩萨是佛教诸神中在我国民间影响最大、信众最多的菩萨。她倒驾慈航,撒甘露,普度众生的形象深入人心。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姑娘们心无杂念地体悟着观音的慈悲和仁爱,整齐划一的手臂动作、造型生动的画面,万花筒般在瞬间制造的舞台效果让人震撼。”讲到这里,我随机点拨:我们在欣赏舞蹈《千手观音》时,主客体融而为一,超越了意识和实际之间的障碍,没有通过分析、制备、推理的思考过程,就直截了当地洞悉到“千手”的神奇美妙和“神”的威力,使我们直观地、亲切地接受了这一群人化了的观音、神化了的少女。这一思维过程就是艺术直觉。直觉对艺术欣赏、艺术创作、科学创造等都有启迪价值。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同学们都应该注重各种艺术元素的积累,培养自己良好的艺术直觉。这样讲解,既使学生欣赏了舞蹈艺术,又让学生体验和学习了“艺术直觉”。
篇3
【关键词】 小学科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使用恰当的方法,而课堂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那种以传授知识为主,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既要渗透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更要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重引导,重科学的过程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能力,组织好课内外的学生探究活动,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一、科学思维有怎样的特征
1.1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考问题时,能够全在看问题,能够看到事物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和联系,能够抓住一般的、关键的问题,但又不忽略与问题有关的一切重要细节。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糖水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糖水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糖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糖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1.2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思考问题严密、敏捷、反应迅速等。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想出合理、敏捷解决问题的方法。它表现在能迅速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必须坚持:
l、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熟能生巧。
2、课堂听讲超前思维,抢在老师讲解之前进行思考,把课堂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思维训练的活动。
3、定时作业,有意识地限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儿童发展心理学十分强调动手能力与思维发展的关系,并把动手能力视为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1.3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所谓思维的独创性,指学生思维具有创见,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典型的思维品质。如老师在指导学生做“使扬声器发出声音”的实验时是这样提示的:先把连接扬声器的一根导线压在电池负极下,再把连接扬声器的另一根导线在电池上摩擦,就会听到声音了。有的学生动作很快,当听到声音时,就高兴地叫了起来:“老师,我听到声音了!你来听听。”有的则由于导线连接不正确,怎么用力摩擦也听不到声音。这就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
1.4、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指出,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理解自然事物。这就要求在科学课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求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如教学《植物的茎》一课,除了课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茎以外,有的老师还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植物的茎,让学生动手解剖,通过横切纵切,仔细观察茎的构造,直到形成对茎的构造的准确认识。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主渠道作用,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2.1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是教与学的结合点。在课堂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精神饱满、相互感染,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激发学生。
比如,“浮力”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大量的演示实验,如“物体沉浮实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造一艘小船”等活动,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了解浮力的存在,这些活动必然会引起学生对学习后面知识的兴趣。在感受浮力存在的活动中,教师可采用分组实验,利用塑料、橡皮泥和烧杯等生活器材,让学生感受到浮力的确是存在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2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教师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做好一些示范工作,与学生一起学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方法。
例如,“摆的研究”教学中,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让学生认真地观察不同一高度处的小球从一端摆动到另一端,小球到达的高度是不是和起始位置同一个高度。当摆长一定时,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不是一样的,当摆长改变时,摆动一次的时间是否改变呢?通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学生一定会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2.3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有了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就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自学,不仅是学好科学基础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有了自学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找出难点、疑点;在课堂中指导学生做好自学议论,学会合作探究;在课堂中强调自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步骤段落反复读,对重点字、词、句加着重点画出,仔细揣摩,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如,显微镜的概念,可画出四个点:(1)目镜;(2)调节旋钮;(3)物镜;(4)载物台;(5)反光镜。在讲解易混淆的概念如目镜和物镜,可以通过对比阅读等形式,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对重要的步骤,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性操作结论,并结合实例说明用途,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标本,应让学生先学会看,再学会用,从中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2.4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思维,就是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小学生要求简单的形象思维,建立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初步发展的抽象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的场景。
比如,在“月相变化”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第一次月全食和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马上会被月全食和日全食美丽壮观的情景吸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科学道理?接着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晨曦”画面及各种物体在阳光下形成影子的画面,教师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2.5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实验是整个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能使一些自然现象再现,使学生对自然知识与规律有更清晰地了解,同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例如,在“食物中的营养”实验中,教师强调验证有脂肪和淀粉的实验现象,如果在实验中看到这种实验现象,就说明有这两种营养物质存在,在滴碘酒时注意玻璃吸管的使用方法,这一系列的操作,要求准确到位,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也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6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科学教学中演示实验很多,许多概念、原理、规律都是教师通过实验传授给学生的。首先认识仪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尽可能自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去观察现象,分析现象,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这样,学生的设计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都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比如,在“液体、气体、金属等热胀冷缩”,前面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为基础,推断气体和固体是不是也存在热胀冷缩,是验证性实验,即先向学生介绍一切物体都有热胀冷缩,再通过实验验证。其实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可将其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以培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为目标,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人的一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在科学课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课堂思维训练,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纵横贯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只要教师导之有方,学生学之得法,教学相长。最后必定能够达到教师“不教”,学生“自悟”的境界。。科学证明,思维能力是可以由训练而获得提高的,一个智力平庸的人可通过正确引导,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成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郁波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3-6年级》,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任长松著,《给教师的18个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二期。
【4】蒋翎,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6(9):114,126
【5】顾金水著,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N】,江苏教育报,2010年。
篇4
素质教育应有内容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书法教育有着育德、启智、审美、健体的综合。
书法教育是美育。书法同音乐、美术教育异曲而同工。书画同源。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它们所用的表象工具、用笔方法一样。图画点画较繁杂,书法则较简略。图画的写意常常高于工笔,书法可以说是写意中之写意。没有书法基础,绘画是不大可能好的。书法与音乐的关系同样密切。学者认为,表现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音乐用高低宏纤的声音,书法则用粗细曲直的点画。书法的动静刚柔,犹如音乐的婉转悠扬。书法的结构间架,犹如音乐的文采节奏。书法有体育的功能。写字需要指、腕、臂、掌力等协调配合。人的拇指与肺经,中指与心包经,无名指与三焦经,小指与心经小肠经,食指与大肠经络都是相通的。以手运笔,活络关节,调和气血,带动全身运动。书法与心理健康同样关系密切。国外有的教育家认为:“艺术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他感到痛苦,但是由于把苦痛表现为线条,他的情绪的强度就缓和了,减轻了。”
书法教育追求“修身为本”,强调“德成而上,艺成而下。鄙亡德而有艺也”(张彦远)。所以能够陶情冶性,使人心向善。古人称之为“成教化,助人伦”。它可以熏陶人“刚而不怒,柔而不懦”,“气和而平,心正而定,思精而不出其位,虑深而不悖于理,言辞雅驯,举止庄静”。虽然未必尽皆如此,而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应该较少暴戾恣睢之气。假如人人喜欢书法艺术,明窗静几,染翰挥毫,就可能恶念自消,善念日长,人心正,众志和,对社会和谐大有裨益。
思维训练重要途径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汉字的特点成为一字一块(格),不越雷池,字的结构成分合理分布,呈二维平面。不论多少部件,都均衡巧妙地组合在一个方块里。部件协调、配合、稳当、和谐、灵活、美观,富于哲理。熊秉明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西方有雕刻绘画,中国有书法。书法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的一环。比起哲学来它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比起绘画雕刻来,它更抽象、更空灵。”
书法艺术除讲求道技、理法、德艺、雅俗,还讲究黑白、大小、长短、方圆、骨肉、虚实、张弛、动静、枯润、开合、正奇、巧拙、收纵、钝锐、缓急、抑扬、屈伸,等等。前人要求写字要有顺逆,有向背,有起伏,有轻重,有聚散,有刚柔,有燥湿,有疾徐,有疏密,有肥瘦,有浓淡,有脱却,有承接,有连有断,计白当黑,具此数者,方能矛盾统一、贯气而自然。学习书法,无疑会使人的思想更深刻、全面、精到,减少简单性、片面性、浅薄性。
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汉字书法为国人保留了一种典型的、基本的、综合的感受本土传统文化的途径。可使中国数千年文明一脉相承,在国民心中能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础,激发民族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第一是书法。
汉字还有一个特点是平等。每字占一格。格是界限、纪律、规矩,规矩中有自由。矩是直线,是方的,启示人要耿直、正直、端正、有原则性。规是曲线,是圆的,启示人要婉转、包容、谦让、有灵活性。
中国文化之道是“和”。和是中国文明最大的象征、最理想的状态。和实生物,和而不同。书法就是和的文化,和的艺术。字的布置、安排、结构,无论在一个格内,还是在整篇作品中,都讲求和,讲求“让”和“协调”,不争、不抢、不斗。
书法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础。孔子教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书居第五,次于御而先于数计。书法是儿童教育的入门课和必修课。写字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学习书法需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严肃认真,谨慎细致,准确稳妥。能够培养专心专注、自控自律的精神和善于思考、观察、发现、实践的品格。字写好了给人以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毅力和进取精神。
“写字好的无差生。”这是我们许多实验学校的一致认识。因为通过书法教育,可以很快地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锻炼意志品质,在浮躁的环境中能安静下来,静心学习,潜心钻研。
篇5
活动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孩子谈到“我有一个梦想,把粉笔换成马良神笔,这样老师就不用每天吸到这么多粉笔灰尘。”有的孩子说:“数学课上,如此众多的题目,让人心烦。”“数学课比起音乐、体育可真是乏味多了,总是有那么多难懂的东西,那们多复杂的题要做。”有的孩子说:“老师,在我做错题时,请您别生气……”当然也有学生说:“学数学很有挑战性、很有趣。”孩子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敢于指出老师的不足,言语中有理有据,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充满了神奇色彩和童真童趣。
一、查找根源,抓住本质――乐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引导学生“乐学”的几点尝试
首先,了解内需,在课堂中领着孩子玩,让学生快乐而兴致勃勃的投入学习,促进内因起作用。
我们常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学生的成长就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用的结果。玩是每个儿童的天性,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学生保持愉快开朗、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从而激活大脑思维,提高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为提高学习效果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以玩依托的辅助教学活动和学科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了丰富的经验,学习数学时就不会觉得无处着手,乏味无趣了。
第二、精心提问,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是知识积累和发展的助推器,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没有恰当的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恰当的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停留于表面和形式。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连串具有连续性、有意义的问题。通过问题情境能够提供给学生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的实践机会。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第三、润物无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的引导、家长的督导、社会的影响,可以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外因,而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就是内因在起作用。外因越强,学生学习越被动;内因越强,学生学习越主动。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外因影响内因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学习习惯的影响。因此,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应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数学教学中如何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学习习惯,获得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导,积极地进行即时评价,及时肯定,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习惯。
如在教学《11-20数的认识》时,当有学生介绍一根一根数小棒的方法时,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对于善于倾听的孩子给予肯定,其他孩子由于也想得到肯定,也会积极地响应,提出更多的数小棒的方法:两根两根数、三根三根数……。作为教师,把握住“及时肯定”的时机,让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促使其在今后的课堂上听课更专注,逐步养成会听的习惯。读和写的习惯的培养也应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采取积极、及时的评价方式加以引导,使之持续形成正能量。
第四、优化学法,使乐学促善学,善学促乐学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难学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数学知识体系入手,作为教师应指导尝试探究见新思旧,化新为旧,以旧学新的学法。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决定了每一个新知识都“生长”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因此,不论是新知识的引导,还是巩固和应用,都要从知识间的联系出发,注重抓好新知的“生长点”启发教学,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学生学有困难的原因大多也在于此,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注意在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帮助他们从一点一滴零散知识的学习中揭示出学习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如学习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时,在总结出小数乘、除法实际上就是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只是增加了确定积、商的小数点位置的知识。再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的教学,都需要把这些图形进行转化,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就可以求出面积;进而意识到小学数学新知识大都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长期熏陶,持之以恒的感悟,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就能主动地“见新思旧,新旧互促”。
从获取知识的方式入手,教师应指导学生逐步摸索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把动手实验、操作、实践,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
篇6
【关键词】新课程;课改;关注;学生状态;优化;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3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少"、"慢"、"差"、"费"、"灌"、"搬"、"乱"的现象还很严重,"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教与学的效率都很低的局面尚未得到很好的改变。为扭转上述局面,积极推行新课改,贯彻新课标,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因为教学过程的优化是获得优异教学效果的基础。斯普朗格语)"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苏霍姆林斯基)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的身心都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二、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的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结果,更应强调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状态,力求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可使学生在相互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容融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并焕发生命活力。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迭起。
在优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利用各种可用因素,向学生"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独立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从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五、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生动、活泼、竞争的教育景象。
只有在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得到关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才能在不断地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感受成长的喜悦,释放个性与潜能,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篇7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管理制度;教育评价
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有:素质教育的概念没有界定,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进展;教育理论界关于素质教育改革理论先行还是实践先行的争执直接影响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艰巨的长期过程,社会条件准备的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度;树立社会对教育公平的信心,逐步消除社会对改革现行招考制度后能否保证考生升学机会公平的顾虑也是困扰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化解这些困难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目前我国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主要对策包括加快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和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
1素质教育理论研究问题
1.1加快素质教育实践是继续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理论发展的关键
近几年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鲜有进展,相关论文和成果数量大幅减少,说明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遇到了难以通过的瓶颈,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实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
哲学认为实践是推动理论发展的前提和动力。素质教育理论的发展毫无疑问地需要素质教育实践提供动力,因为素质教育实践的需要才是是素质教育理论活力的源泉,离开素质教育实践需要的素质教育理论既不可能得到实践的检验,更得不到实践上的推广及进一步的深化发展,这种理论是虚无的空洞理论,当然也是没有活力和前途的理论。加快和深化素质教育实践是完善素质教育理论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的停滞是造成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停滞的重要原因。
1.2发展素质教育理论的重点和突破口
1.2.1加快制订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面临很多和很大困难的条件下,我国应把推进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突破口放在完善和推广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上,同时积极实践相关研究成果。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推动理论研究的发展思路,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平衡发展。
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不足已经事实上成为了制约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直接因素与焦点问题。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都与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是保持评价维度与素质教育功能的内在一致性,关键是厘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评价体系的根本区别。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关注点是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科学精神的培养、良好思维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各种潜质特质的发掘与发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等各种素质的发展情况。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评价只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一个一般的评价内容。
为此,还要科学对待实际上国内一直就存在着的全面肯定基础教育和认为素质教育改革将导致学生成绩大幅下滑的言论。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的方面的进步可以说是取得了突破性和历史性的成就。其次,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的孩子付出了巨大代价。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我国学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严重滑坡,人格和情感发育不健全,自主意识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严重缺乏,自信心、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完善,学习兴趣低下。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评价体系普遍存在的重知识教学轻素质发展有直接联系。因此,全面加快在基础教育阶段推广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极其紧迫的事情。
1.2.2加强有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理论的研究
身体健康发育的重要性是路人皆知,中央政府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体育锻炼问题高度重视,曾先后出台多个相关文件、通知。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更是高度重视,有的地方甚至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课时与活动时间数量作出了具体安排。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课内外的锻炼与活动时间,但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然不断滑坡。
比学生身体状况滑坡更糟糕的是学生心理发育上存在的问题,这个情况存在于我国教育的各个阶段,当然类似的问题在国外的教育领域也普遍存在。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社会化及个性化过程不及时、不彻底和不协调。
表现为自我意识和社会融人水平低、合作意识与能力差,独立意识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进取心和意志力不强,精神不够专注,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差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导致学生成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一代国家建设者。同时这些问题也会严重抑制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与我们目前大力倡,导的创新教育互相抵触的。
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加人心理和人格教育课程已是十分迫切的事情。有研究表明:学生自残、学校暴力事件的发生以及学生违法犯罪的日趋严重,甚至有些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活动都和学校的心理教育与干预不及时有关。现代犯罪心理学也表明及时的心理干预,可以使多数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甚至不少严重的恶性犯罪行为得以避免。
可以看出学校科学适时开展人格和心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人格决定着人们观察、认识、思考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认知起点、基本方式、方法和结果。
素质教育理论必须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指明出路和找到解决办法,把教育实践中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的教育教学行为找出来并加以纠正。同时,素质教育理论还应当包含完整的学生心理和人格教育理论及相关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
最近,国家成立了与素质教育研究有关的国家级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目的是就素质教育改革问题展开全面的调查研究,有些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已经相继发表。虽然素质教育改革是庞大的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和层次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依靠一两个调查研究成果来完成,但从中可以看出国家继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决心,也说明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还大有可为。
2素质教育实践问题
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是一个以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改革为基础,以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模式系统改革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工程。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将是渐进的长期过程,当前我国应积极推进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和加强农村师资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性恢复和稳步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素质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支持。
2.1积极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
首先,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确保足课时开设体育课和活动课。基础和中等教育阶段必须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不少于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时限制学生在校和课外作业时间。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学校内学生活动场所严重不足,乡村学校体育课师资和学生活动器材严重匮乏。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奖惩办法,加大对学校执行相关文件情况的监督与引导力度,确保学生在校的体育课和锻炼活动时间另外政府要不断加大相应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场地。
其次,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要逐渐设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开设心理课程、讲座等形式把心理学和心理危机自助知识授给学生。要从基础教育阶段起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和发育状况档案。教育机构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辅导,及时干预和化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危机。
再次,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人格教育是伴随人终生的事情,但儿童与青少年阶段的人格教育显得特别重要。人格塑造是我国教育的软肋,我国的学校教育未能充分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而且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大量存在忽视乃至冒犯学生人格的不良教育教学行为。为此我国应倡导民主的、师生平等互动的和尊重学生情感体验与健康发育的教育教学模式,以丰富学生的人性和培植学生人文精神为重心健全学生人格。
2.2用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素质教育
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评价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改革试点普遍存在的问题,评价的直接结果是学生学习成绩的急剧下滑。这就是不少人讲的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就完了,课堂教学也完了的证据,也正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用应试教育的标准衡量素质教育的成果,其结果当然是不科学的,但以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评价素质教育的情况确实正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
也正因如此不少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学校和地方纷纷宣称素质教育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换得社会各界对素质教育改革的支持。我们知道,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成绩不会立竿见影,有的成绩是要跨过一定教育阶段后才能表现出来的。短期的结果反而可能是学生在知识性的测试中成绩有所下滑。可见,推行素质教育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智慧,它要求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推广必须同时进行,真正做到用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评价素质教育效果,否则,改革将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结果是学生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习惯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我十分赞成创新是一种习惯的看法,这种说法虽然未必完全准确,但它明白无误的讲出了创新的心理基础。任何创新都一定是开放的和自由的心理活动的结果,都是以一定的创新心理机制和心理创新过程为前提取得的。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建立在学生心理自由和不断创新基础上的教育过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可以保证这个教育过程的顺利实施。
2.3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办法和思路是推进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学,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管理体制的变革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恢复等。
2.4几个具体问题
2.4.1知识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关系
素质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必须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当然这些知识技能既包括基本的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也包括进一步学习的知识、技能,还要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开展研究的知识与技能。
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素质教育关注的中心是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培养,知识的传授仅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素质教育理论相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在基础教育阶段既不必要也不可能进行以完整学科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素质教育模式下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教学是零散和成点式分布的,主要是作为手段为发展学生素质服务的。有些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活动甚至连固定的教材也没有,教师要根据需要和教学情景创造性的发现并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但一些基础的学科知识教学应该是给予保证的,这是我国传统教学的优势。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工作重点和中心要尽快转移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上来,合理安排纯粹知识性的教学活动。
与基础教育不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加强。原因是:基础和中等教育阶段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教育提供了可能与保证;掌握一定的人文基础知识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已经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当然,高等教育阶段是以发展性的知识传授和以学生思维训练与技能的形成为中心的,大量陈述性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靠学生的自学来完成。高等教育还要通过专业的教育塑造学生崇尚与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精神,通过严格的训练形成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规范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2.4.2高考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热门话题,也是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焦点问题之一。事实上,近10年来我国的高考制度一直处于各种改革实验之中,只不过改革没有取得让各方面满意的效果罢了。高考改革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各方面给高考附加的社会功能太多,干涉高考的社会因素太多。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合适人才来校接受教育的考试,也可以说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入学资格考试,高考的基本功能是高等选拔适合本校教育的学生。因此,一般情况下高考是高等学校和学生互相选择的活动,主要是高等学校和学生双方的事情,只要高校的招生行为在合法的范围内,其他单位和个人就不能轻易干涉。高校招生考试的科学做法应该主要由各高等学校组织命题、考试和录取学生。过多的社会功能同高考挂钩和其他因素对高考的过度介入是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结果必然是高考功能被扭曲,整个教育畸形发展,最终影响正常教育功能的顺利实现。
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主要工作就是恢复高考的主要功能,真正全面赋予各个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真正全面实现高校的自主招生。从我国教育发展和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很难在短时间内真正全面实现高校自主招生。虽然我国高考改革需要一个过程,但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一定是逐步淡化全国统一高考和逐步增加各招生学校入学测试的比重。我国改革完成后的具体高考形式难以预见,但大致不外以下几种:一是取消全国统一高招考试,完全由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这就是当前出现的取消高考论;二是设立高中毕业生综合水平或学业水平测试等国家考试,各高校在参考国家考试成绩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独立组织的有关测试的成绩,并参考学生中学阶段学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情况,自主录取符合条件的学生;三是分类(分)设立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各高校在组织相关学生参加本校进行的综合素质测试的基础上录取符合条件的学生;四是特殊人才招生等。
2.4.3关于目前高考公平与否等问题
第一,目前高考是形式公平,实际结果严重不公平。可以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例如仅用身高一个标准选拔篮球运动员,在形式上很公平,但结果严重失公。与此类似,仅用对一种素质发展水平的测试成绩为标准选拔多元化发展的人才,根本谈不上什么公平。
第二,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后,考试费用增加问题可以有多种途径解决。建国前我国高校都是自主招生,费用没有成为问题。更早的封建科举考试的费用也没有阻挡住赶考者赴考的行程。当然现在高校自主招生后的费用也不会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真正障碍。可以考虑由国家财政补贴学校方增加的相关费用;学生考试费用主要由学生负担;国家要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考试费用给予适当补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第三,诚信问题要靠制度创新和法制手段解决。首先要对建设诚信高招充满信心,我们有建国前高校招生的成功经验和发达国家著名高等学府好的招生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理由搞不好高校公平开展招生的工作。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是用法律和制度建设的办法建立诚信的政府与社会,有效及时地惩处国家工作人员说谎和干涉高招工作的行为。做好这一工作的基础是恢复高校的人事自主权,通过取消职称评定等办法解除知识分子对政府和单位的人身依附关系,恢复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与应有的社会地位。做好这一工作的重要条件是加快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步伐,完善高校产业化运作模式,恢复高校自身造血与吸引优秀人才(包括优秀学生)的能力。还要完善高校的学术组织,提高学术组织在学校治理过程中的地位,真正实行教授治校等。
2.4.4我国的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