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思维训练;探究
G633.6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新课改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数学思维训练是必要的,这也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首要的工作任务。本文就如何对初中数学思维训练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想要更好地对学生数学思维训练,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时,才会去进行认真的思索和研究,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也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数学教材,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进行归纳和整理,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到问题的思考当中去。这样做,并不是要求学生非要将准确答案说出,而是要学生在举一反三的问与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锻炼。其次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提问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例如在学习初中人教版数学教材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内容时,有这样一道数学习题,数学教师与同学们共同分享,寻找答案,具体如下:在我国玉树地震之后,灾区情况严重,急需要大数量的帐篷,为灾难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江西的一个服装厂为了支援抗震救灾活动,决定转产,工厂原来有5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6条儿童服装生产线,他们计划在三天时间内制作1000个帐篷提供给灾区人民。如果使用1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2条儿童服装生产线,每天可以制作帐篷105个;如果使用2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3条儿童服装生产线,每天可以制作帐篷178个;问题: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和2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平均每天可以制作帐篷多少个?同学们在阅读完这道数学习题之后,给出了不同的两种解法:
甲同学:设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x个,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生产帐篷为y个。
x+2y=105
2x+3y=178
根据题意得出x=41,y=32
所以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个,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生产帐篷为32个。
乙同学给出的解法为:178-105=73(个)
105-73=32(个)
73-32=41(个)
所以每条成人服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个,每条儿童服装生产线生产帐篷为32个。
当甲、乙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让其他同学们针对两种解题方法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鼓励提问的方式引发了学生对于这道一元一次方程题的热烈讨论。有的同学认为甲同学的解法更加符合题目要求,使用一元一次方程组进行习题解答,准确性比较高。而有的同学则认为乙同学的解法简单明了、不繁琐、不嗦,口算就可以得出答案。在这样激烈的讨论氛围下,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训练,开阔了他们的解题思路,并加深了他们对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
二、营造和谐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以“填鸭式”的教育为主,教师一直“讲讲讲”,学生被动的“听与学”,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已经习惯了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自己不会独立思考,也不喜欢进行提问,更加别提数学思维的培养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营造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这有利于对初中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例如初中数学教师为了更好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可以展开同桌一对一的数学互评活动,让同桌之间找出对方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错题,因为学生本身可能会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回避,但是利用另一方进行纠错,进行提问。长此以往,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起到训练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思维本身是具有拓展性的,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由于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初中教材中关于几何部分的内容所占比例比较大,而学习初中数学几何部分这一内容,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其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就是添加辅助线的问题。在解答几何问题中,关于辅助线的添加问题是关键所在。当学生面对一道几何题苦苦思索而得不到解题思路时,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辅助线的添加问题。但是往往在几何图形的证明题中都不会明确的告诉同学是否应该添加辅助线来帮助解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想象添加辅助线之后能否进行几何体的证明,以此来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例如在探索平行四边边形内角和的问题上就可以利用辅助线的添加来证明这个问题,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辅助线,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进行连接,作为辅助线,这样就将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为两个三角形。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那么平行四边形包括两个三角形,所以其内角和为360度。
四、结论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首先一定要注重对数W教材的掌握和了解,挖掘数学教材中适合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其次,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该创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后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张红囡.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
篇2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形象思维训练 意义 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是儿童思维特征的要求。形象思维与语文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在语文教学中意义重大。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教学感悟。
1语文学科加强形象思维训练的意义
1.1加强形象思维训练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现在社会呼吁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思维的创新。语文教学领域的创新教育当然不是创新文字和创造全新形象,而是指学生在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阅读文章有自己独特的领悟,所写的作文能够打破常规,形成自己独特的构思和文笔技巧。而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于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研究表明,学生在幼儿时期,形象思维较发达,随着年龄增长,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较多较快,但逻辑思维不是取代形象思维,只是更优化发展而已。而语文教育恰恰是要借助形象进行思维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强化形象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其次,我们知道形象思维是先于语言发展的,形象思维越发达,语言也越能得到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同样对形象思维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可见,形象思维的开发和训练是一系列智力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为孩子将来的全面发展铺好了第一块基石。
1.2加强形象思维训练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形象思维是训练学生语感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借助好形象思维理论这把钥匙,把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与训练语感交融,以其为桥梁及突破口,就能全面开发学生的大脑潜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另外,进行形象思维训练符合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个汉字都是事物形象的结晶体。比如看到“太阳”这两个字,就让人感触到热和力,望见“月亮”,眼前就会闪着清丽的光辉。“笑”字令人欢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泪。可以这么说,由于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意象性、使其具有调动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审美等因素的内在功能。而这些因素正是进行形象思维的条件,也是学习语言文字的条件。
2加强形象思维训练的基本策略
2.1在识字教学中,激发兴趣,训练形象思维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之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认识3500个左右,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识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利用汉字的形体结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结合实物对汉字进行想象,从而对汉字获得深刻的印象。例如,教“雨”这个字时,教师先用简笔画画下雨时的情景,雨点要多。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仔细看看,老师画的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是雨点”。“你们知道下雨的雨是怎么写的呢?”可能有学生会知道,教师边说边板书“雨”。“你们看它有什么特点?”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会发现:“里面的四个点像下雨时的雨点。”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雨”字的形和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再问:“谁会用‘雨’字组词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下雨、大雨、雨水、小雨……”教师进一步诱导:“谁会用上面的词语说一句话?”学生回答:“下雨了,妈妈去收衣服”、“……”最后让学生讨论:“如果没有雨,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印象。
另外,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根据每个汉字的特点,运用讲故事、猜谜语、编儿歌等方式让学生识记生字。 如学习“坐”字,可以说“两个小人坐在土堆上”。再如,学习“香”时,可以编这样的谜语“千字头,木字腰,太阳出来从下照,人人都说味道好。”…… 通过这些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总之,只要我们能掌握启发儿童形象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设法丰富学生的识字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识字就不再是一种乏味的机械记忆,而是一种有趣的智力开发活动。
2.2在阅读教学中,丰富情感,训练形象思维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只有传达出人们没有体验过的新的感情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情感是形象思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与形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艺术形象的感彩越强烈,就越拨动了学生的心弦。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善于把“白纸上的黑字”转化为学生头脑中活生生的形象,并把这些形象在头脑中清晰地保存积累起来,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青山处处埋忠骨》写惊悉岸英战死朝鲜的噩耗时有一段描写: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教师首先以低沉、缓慢的语调范读,让学生边听边走进主席的内心世界,然后头脑再现当时的情景,从中体会这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它表现了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例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当学生读到“走近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时,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感受“硬咽”这个词,有的学生忍不住流下眼泪,老班长是那样坚强,吃草根和鱼骨头是多么困难和痛苦啊,可老班长却从来不吃鱼。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老班长时刻想着党交给他的任务,一心一意照顾好三个病号,老班长多么忠于党的事业啊!学生正是通过这种感性的学习方式,读出了“硬咽”这个词的艰难,使老班长的光辉形象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又一个鲜活的元素。
2.3在习作教学中,建立联想,训练形象思维
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开放的联想,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形象思维。不善于形象思维的作者,把作文前的观察,仅仅理解为“观”的视觉行为,从而把自己置身于旁观者地位,根本没有心灵的触动、感情的渗透、多感官的交汇以及想象联想的运用,以至作文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形象思维好的作者,在构思写人的作品时,人物形象就栩栩如生地生活在大脑中,作者能看到他的外貌和神情,听到他的声音,闻到他的气息;甚至感受到他的喜悦悲哀以及展现在脸上的细微变化;在写景时,作者能清晰看到景物的形状、色彩、层次,闻到季节、地域特征的气息。当作者将这一切表达出来的时候,他的文章能够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想象,有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金开城先生认为形象是“自觉的表象运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在动笔之前,在大脑中构筑生动的形象。在训练写人作文时,应该让学生闭上眼睛,让他们“看”到那个人在活动,“他”的长相、身高,“他”的走路的姿态,“他”的表情的细微变化,“他”在特定情境下的喜怒哀乐。只有“这一个”人物在大脑中活了,学生笔下描写的人物才能是鲜活的。训练写景作文时,应想办法让学生先在大脑中再现景物的映像,清晰看到那山、那水、那雾……景物的色彩、层次、神韵,都应该显现在大脑中,动手写起来,自然就形象生动了。
2.4在综合实践中,积累表象,训练形象思维
篇3
〔关键词〕语文思维,织网,刨坑,滚雪球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乃是各学科所共同追求的主要目标。据国外心理学家们研究,在能力因素中,智力居于核心地位,而在智力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思维力。语文作为一门思维学科,理应在培养人才的大计中担负起重要的责任。事实上,语文教学如不重视思维培育,不单是学生智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也不会是健全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思维素质的培养,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二、对语文思维培养的认识
2003年,冉正宝在《语文思维论》中,首先确定了“语文思维”这个核心概念,即承认通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人们也能能够像学习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等一样, 形成语文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数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思维方式等不同,它是独特的,是建立在独特的思维形态、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风格的基础之上的,是通过对独特的思维对象和思维过程进行创造性思考而形成的。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和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的语文思维教育观的基本点是:学校教学体系的三根支柱――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词语和创造精神;周围世界――学生思维和语言发展的源泉;阅读――预防智力惰性、激发思维觉醒的可靠手段;创作――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让他们学会运用语言进行生动的创造;学会学习,尤其是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形成智力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品质。
在我国20世纪初大教育家叶圣陶就提出了他的语文思维教育观主要包括六个方面①须认为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②语文教学的目标,训练思维,训练语文;③语文教学的原则,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与;④教学方法:愤悱启发,举一反三开启智慧之门;⑤阅读教学:从课文感受到思维训练,养成思考的习惯;⑥作文教学:作文为思考的练习,目的在于养成良好的习惯。
于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也是一位卓越的语文教育家。她的语文思维教育观的基本点是: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 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着眼点转换到开发智能、提高素质的方面来;语文教学要坚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拎空地搞智力开发, 要结合语文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思维教育, 教师要提高自身语言和思维的内在素质, 并重视启发式教学。
前人的研究探索是为了指导后人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语文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借鉴教育们的经验,我们不得不深思: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呢?
三、教学实践中的尝试
语文教学的特殊性,意味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其侧重点不再局限于要么考虑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而是放在围绕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如何互动生成,如何让通过有效的设计来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养成,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第一:织网,也就是将学生的点状生成变成整体生成。
往往开放的问题提出,学生的反馈出的各种各式的信息、资源为十分丰富,但也会呈现出散点式。例如:《海伦凯勒》的课文学习中,你从哪里能看出她是个不屈不挠的人?预计学生有的会从她在盲文的艰难,有的会从学说话时发音的痛苦,有的会抓住“水”的典型例子来说。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会“织网”的策略,将学生生成的对海伦凯勒感受仅仅的围绕“不屈不挠”这个中心词来说,激发学生可从主人公的语言、动作等多个细节进行感悟,促成点状的生成变成整体的生成,将海伦凯勒的形象从多角度主义丰满起来。
第二:刨坑,即将学生的浅层生成变成深层生成。
某教师在《爱如茉莉》的教学片段:
师 :请同学细细品读课文的第6到第8小节,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母之间的爱?
生1:我找到了课文的第8小结,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我从这个“奔”字感受到了爸爸非常担心妈妈。
生2:是的,我也想说说这个“奔”,奔是跑的意思,说明爸爸很着急,很想快点去看看妈妈现在怎么样了?
师:是的呀,正是由于担心,正是由于爸爸对妈妈的爱,才会让爸爸有“奔”的行为。其它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3:我还有补充,我觉得爸爸非常爱妈妈,他出差回来看不到妈妈,连饺子都没有吃,就急匆匆地奔去医院,我感受爸爸非常爱妈妈。
生4:我觉得爱就是爸爸那匆匆奔向医院的身影。
师:同学们说的正好,我们不仅仅看到了爸爸的奔走的身影,更感受到了爸爸对妈妈浓浓的爱意,一个奔字让我们读到了很多。……
第三:滚雪球,让孩子的个体生成引发成全体生成。
课堂上许多老师会犯这样的错误:将个别的出色的朗读 、精彩的回答,深刻的感悟不自觉的理解为全班学生的会,课堂会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天地,他们得到了发展,但他们的智慧没有变成全班的智慧,一些角落的学生失去了训练、展示的机会。
篇4
一、为什么要进行听说训练教学
1、加强训练小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实践证明,凡口头语言发展的好,听说能力强的学生,读写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听说读写联系紧密,不可偏废。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教师从训练口头语言入手,加强听说能力和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2、加强训练小学生的听说训练,能够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听说读写都和人们思维紧密相关。听人说话要理解内容,抓住要点,离不开思维活动;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识,不仅要想清楚要说什么,还要组织好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所以,听说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和书面语言比较,口头语言以声音为载体,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没有从容思考的时间,而书面语言允许在一定时间内推敲修改。所以口头语言要求有更高的应变能力。这必然促进思维灵敏性、准确性的发展。
二、按照一定的原则,加强听说训练
1、鼓励原则。培养小学生听说训练的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是自尊心和上进心强。研究资料表明,对小学生的评价,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动机。初练口语表达,学生往往语无伦次。无论学生会说或不会说,教师都应多鼓励。因为成功的满足可以激发上进心和自尊心。
2、实用原则。在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实用性,是听说训练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儿童的实践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在语言训练中,除按照大纲要求和语文教材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训练外,尽可能有计划地带领学生接触社会,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指导学生多听、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激发主体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说训练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定要避免只让少数能说、会说的学生“表演”,而大多数学生成为“观众”的现象。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听说训练的实践中。
4、评价性原则。当小学生活动的时候,同时也就把注意指向了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听说训练中,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要及时作出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互相补充听说内容,这个过程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听说能力。
5、逐渐进步的原则。教师在进行听主训练时,一定要根据小学生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不同年级的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低年级学生要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说的习惯;能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中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理解内容;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讨论问题能说清楚自己的意思。高年级学生要达到能听懂别人的讲话,理解主要内容,能口述见闻,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三、开展多种活动,强化小学生听说训练
1、广泛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多种活动强化口语表达训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制定的相应的训练计划,可以每月进行一次大型语文兴趣活动,为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搭建了锻炼、展示的舞台。可以举行“朗读大赛”、“小主持人大赛”、“祖国各地风景游”、“新年话新意”等活动,让小学生时刻感到形式新颖,有积极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开展课外活动,全面巩固口语表达能力。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是运用。教师要以“走出教室,进入社会”为宗旨,带领同学们参加校外演出,布置话题,在学生当中展开采访讨论,活动课上把自己调查分析的情况汇报给大家。
3、采取竞争措施,激发口语表达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每学期进行一次口语表达汇报“大比武”,利用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让学生在参赛前精心准备,优秀节目云集,正是互相交流的好时机。通过比赛,同学们会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缺点,及时纠正。
4、加强日常训练,培养正确的口语表达习惯。平日师生接触交谈,教师不仅要注意语言的规范,用词的准确,为学生做好示范,而且要及时发现学生口语表达的毛病,随时纠正。
四、灵活教学方法进行听说训练
1、与读写训练结合起来。说与写,都是表情达意,不过两者形式不同。在作文教学中说与写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说促写。如写一件事时,指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先说,然后教师评点优劣,再写下来。
篇5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培养分析;探讨研究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其中的重要环节就是阅读,同时也成为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好文字上的意思,明确其背后的情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所以说做好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工作要让学生具备可以自主获取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一、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不足
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刚刚进入到学校阶段,所以对于学校中的学习活动都觉得陌生。且在学生正式进入到学校以前,很多都是没有接受到过学校教育,所以并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学生正处于爱玩与爱闹的阶段,其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形成,从而也就难以静下心来去主动读书。其次,一些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读书的意义,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最终也就造成了学生阅读能力上的不足,教师的教学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2.教学方法上的不足
想要在小学一年级中个语文教学中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一些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依然习惯性采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找出其中不认识的生字等,这样也就直接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降低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还是采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必然会限制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措施
1.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习惯
对于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往往需要从拼音上来进行学习,且从掌握好拼音到汉字需要一个过程。在小学一年级阶段中,学生刚刚开展接触汉字与文章,因此,在这一阶段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来选择好图书,帮助学生形成阅读能力。书籍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图书,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不能单一的关注学生的阅读浪,而是要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在学校中选择相应的书籍等,以此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教师还要明确的是要避免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提出过多的要求,而是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入手,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鼓励学生坚持阅读,并向其他同学分享。通过进行教学实践,可以让学生产生出阅读的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的能力与效果。
2.做好阅读与思维训练上的整合
对于阅读行为来说,不仅是要读文章中的文字,同时还要与文字进行有效的互动,从阅读内容上出发来进行思考。阅读行为与思考行为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思维运动,帮助学生掌握好正确的阅读方法,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要从教学内容上出发,设计出不同的思维训练活动,促进学生实现阅读与思维上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小松鼠找花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进行阅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来帮助学生学习好这一内容。在阅读中教师还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增强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在课堂开展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朗读,从而明确文章的中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进行思考。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同时也可以实现阅读与思维训练上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与看图上的有机融合,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发挥出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保证阅读教学的形象化,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阅读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上出发,创新教学活动,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慧.崔文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B版,2012,(12):92-93.
篇6
摘 要:感知系统能力是一个心理范畴,是感性与理性相互交织的思维能力。环境设计作为一种新兴的边缘性学科,空间、造型、比例等视觉艺术元素构成了其主要语言,人的感知系统能力在环境设计中具有极为广阔的利用空间,将其融入环境设计教学,对培养具有创造性的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感知系统 环境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c)-0126-02
感知系统和感知系统能力均属于心理学范畴,而环境设计本身也离不开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因此,环境设计虽然包含了众多的专业内容,但也与人的感知系统能力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从感知系统能力的角度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感觉、习惯乃至学习规律,总结出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教学方法,是提升环境设计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1 感知系统能力与环境设计教学
1.1 感知系统能力
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具有感知能力,可以说感觉和知觉是所有生命所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1]。感知的能力在不同的生物种类和不同的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对人类来说,外部世界产生的各种刺激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大脑,人们称之为感觉。但是,感觉并不会单独存在,一旦各种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就会产生知觉。虽然感觉性信息是知觉的前提,但是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组合,还包括丰富的记忆、思维和言语活动。
感知系统是指人类产生各种感知反应的系统,是承载感知能力的载体。人的感知系统能力不全是先天的功能,也有一部分来自自身的记忆,而丰富的记忆也会进一步加强某种感知功能的进步。虽然自然遗传已经播下了感知系统能力的种子,如果没有后天的培育和训练,也不利于正确感知复杂的客观世界。
1.2 感知系统能力对环境设计的作用与影响
虽然感知能力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但对环境设计师来说尤为重要。对环境设计师而言,设计的灵感不仅与知识的学习和设计资料及经验的积累有关,还来源于对日常生活的感知和感悟,毕竟没有生活基础,就不可能有创新。因此,环境设计师需要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凭借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和热爱,才能解决灵感匮乏的根本问题,为设计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供应。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感知系统能力对环境设计过程中的灵感产生与掌控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认为,人类生活和工作的过程就是感知系统发挥作用的过程。此外,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也需要依靠感知过程来进行,设计师要想正确传递自己的设计理念,仅仅依靠研究设计本身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要考虑如何将设计理念通过用户感知传递给用户,所以这个传递设计的媒介研究也十分重要[2]。
2 环境设计教育在感知系统能力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学体制的完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环境设计作为一个正在迅速成长的学科,在教学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不重视学生的感知系统能力培育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学生的设计能力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但是我国绝大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失衡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感知能力严重不足,并最终表现为作品的内容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形成职业优势。
其次,在思维教学方面,我国的环境设计教学存在明显的单侧化倾向。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环境设计教学仍然侧重于学生的逻辑分析和思考能力,而对艺术设计极为重要的感知能力培育却占较小的比重。相关研究显示,单侧大脑的开发不利于人类思维的全面发展,会导致另一侧脑功能的弱化。此外,由于以感知能力为主的右脑思维教学内容研究不足,也是思维教学走向误区的重要原因。
最后,当前很多高校教师认为感知系统能力培育属于儿童时期的专利,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忽视学生的思维教学,不利于学生感知系统能力的提升。
3 感知系统能力融入环境设计教学的基本策略
3.1 感知系统能力融入环境设计教学的总体思路
为了加强环境设计教学中学生感知系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仅要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明确学生感知系统能力提升的要求。感知系统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使学生能主动获取感知信息;二是培养学生对感知信息的快速处理能力,使学生能进行有效的选择、使用、表达和传递;三是培养学生的感知思维能力,使其积极开展创造性设计实践[3]。
在教学结构上要积极倡导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在宏观层面上,教师要帮助学生设计学习目标;确定合理的学习方向和学习进度;为学生展开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积极探索并实施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坚持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倡导协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获得感知系统能力的提升。
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上要强调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源于国内不同地区,其生长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可以积极利用这一差异,通过自主、协作学习中的交流与讨论,形成对问题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感知系统能力。
3.2 感知系统能力融入环境设计教学的具体设计
(1)建立学生自己的认识。
在环境设计理论教学开始之前,积极开展对环境设计认识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感性化的思考,而不是理性层面的分析。在教学开始之前,不给学生讲环境设计的具体知识,也不让学生欣赏经典的设计作品,而是让学生思考设计因素,表达自己的感性认识。上述想法要随着后续学习不断深化和强化,而不是被前人的优秀设计作品所淹没。
(2)进行个性化思维训练。
个性化思维是感知系统能力转化为艺术设计创新的重要前提。进行个性化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对自己的思维个性充满信心,并为在后续学习乃至环境设计实践中充分张扬这种个性打下基础。练习采用让学生观察具有代表性的资料或实物,并用文字或图形语言描述自己的印象的方式。通过个性思维训练刺激大脑对陌生事物的知觉能力,充分体现思维的个性化特征。
(3)进行知觉强化练习。
将搜集到的资料或实物进行展示,让学生描述对这些事物的第一印象,在练习中对知觉到的个性进行不断强化,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起点”,为下一步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鼓励学生利用理性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活动,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不断丰富和具象化自己的创意,最终形成真实的设计效果。
(4)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在现有资料或实物不变的情境下,假设新的情境进行设计训练,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造成的思维定势。新的假设环境可以为大脑思维提供新的出发点,学生通过感知思维导入设计理念,再经过逻辑思维的联想补充有效突出创作的目的性,使设计作品具有更深刻的主题呈现。
4 结语
作为一种宝贵的艺术能力,感知系统能力既是一种感性层面的感知,又是一种理性层面的想象,与环境设计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人的感知系统能力,并将其全面融入教学活动,对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环境设计教学应尽量体现感知系统能力的教学价值,搭建相应的学习平台,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达到感性与理性、设计知觉与设计思想的完美契合,方可培养出能力全面的环境设计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宏轩.艺术设计教育中感知的重要性[J].艺术百家,2009(S1):235-237.
篇7
【关键词】作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作文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学生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了能够提高儿童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发展创造能力,教师必须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注意对儿童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不仅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战略要求。
一、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作文是一门思维学科,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体现于作文教学的每个角落,因此作文教学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课堂是进行作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创造的个性,这样为学生在以后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一定要改变原本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精心设计,命题创新
学生作文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命题者的指导思想与教学观念的更新,取决于作文命题的开拓与创新。命题形式的新突破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写作氛围,敞开了一片广阔而自由的写作天地。教师命题要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的创新,将自我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兴地释放出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学期作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和教学设计,少些限制,使学生觉得有物可写、有话可说,做到不为作文而作文、不为文而造情。在这样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文体意识可大大增强,个性得到极大的发展,创新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除统一命题外,也应有半命题、选择题、范围题、情境题、自由题等多种形式在互相配合。低年级尤其要注意采用图画作文、剪贴作文、游戏作文、童话引路等儿童乐于表达的形式。其次,立意上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确立写作的中心或中心思想呢?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少教师提出在立意上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要求写真实的话,做诚实的孩子,把作文和做人结合起来。因此,教师指导作文时,主要是活跃学生的写作思路,促使他们无拘无束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板书题目后,即启发学生回顾:同学们,你们背地里做过一些什么样的事情?请大胆说出你们心中的秘密。于是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然后教师将学生的议论归纳整理,要善于发掘其“亮点”,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精心选择素材,培养创造性
选材上的创造性体现在所选取的材料新颖、独特、不落俗套等方面。目前,在作文选材的问题上,有的教师并没有注意到创新的问题,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施展,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角度,在选材上创新,坚持人取我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写出人人胸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新颖、独到之处来,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三)指导方法要体现创造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续编故事”“缩写、扩写”“科幻作文”“学写童话”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在训练时,要让学生“解放头脑”大胆想象,对新奇、合理的想象要大力表扬,以激发创造欲和使其有“成就感”。 在写作技巧上,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好的办法是放手大胆让学生自己构思,让他们从自己的实践中探索规律,这样在作文中才能形成一套自己所特有的风格。
(四)提供写作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学写作文的学生,一定要提供写作空间,培养创造的精神。有的教师在作文前习惯读些范文,或者提出很严密的框框,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思路的开拓,长期下去就会使学生养成踩着别人脚印走的习惯,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五)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篇8
那么如何在学生作业设计上落实新课标精神呢?下面本人结合教材,谈谈在新课标下学生作业设计的一些想法。
一、作业要能够展现学生的创造思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说的是兴趣的重要性,即兴趣是创造的动力。以童话、寓言、故事为主的课文,像《渔夫的故事》、《西门豹》、《小英雄雨来》等这些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来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更直接的将自己的情感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在创作艺术形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学完《太阳》一文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所学到和课外学到的有关太阳的知识,扮演太阳公公,向大伙作自我介绍。这样的具有情境性的课外活动类作业,很容易调动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同时为了扮演太阳公公,学生还会主动地阅读课外读物,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更好地挖掘了学生的表演才能,有利于发展儿童个性,让他们尝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汉字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形近、音近及同音字,学生常常分辨不清,如果还是让学生抄抄写写,只会给学生带来厌倦感,不如让学生编写辨字儿歌,教师可以先举例讲讲编辨字儿歌的方法,然后请学生仿例试编儿歌。如:为了辨析“密”和“蜜”,可以这样编儿歌:“密蜜同声不同形/山虫有别要分清/乌云密布遮山头/蜜蜂采蜜正辛勤”。这样,学生产生了兴趣,很快会将这些字记得牢,用得准,也能够很快进入创编儿歌的创新活动训练状态中,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动脑,提高了辨别、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作业要能够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世界上很多发明和创新,都是从“想”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彻底摒弃机械重复的“题海式”训练,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想象性”作业内容。有些课文意味深长,很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在学完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续写。这样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学习了《狐假虎威》后,可让学生写一写第二次老虎又遇到了狐狸,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些什么故事呢?学了《会走路的树》后,可让学生写一写小鸟来到小驯鹿家,见到了去年的鹿,它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孩子们兴趣盎然,必然会写出许多好的文章。语文教材中童话故事占很大比例,有的故事读后回味无穷。如《狼和小羊》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创编不同形式的故事结尾。(1)猎人来了,救了小羊;(2)狼撞到了石头上,死了;(3)小羊一闪,躲到一边,狼扑了个空,掉进河里……先请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然后互相交流、讨论,最后再结合自己所思所说续写一则小故事。这样的作业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作业要能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如果课文内容是风景诗或写景状物类记叙文,课外作业可以这样设计:认真阅读课文,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课文画一幅或一组插图。例如,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留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再如,学完古诗《游山西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农家、鸡豚、山水、柳树,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作业,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不但兴致高昂,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需要想象,需要创造,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篇9
关键词: 幼儿舞蹈教育 重要性 时间理论 教学原则 创新理念
近些年,中国家长愈发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而不单只是关注孩子的文科教育,在这方面法国家长尤为明显。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家长早在孩子襁褓中开始潜移默化地去影响,所以法国的早教课更像是艺术细胞的培养和激发课程,他们先是尊重孩子,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然而,由于某些家长对舞蹈了解甚少,在帮助孩子选择舞蹈专业时总是不知所措,对于诸多舞蹈培训机构的选择更是一头雾水。因此,笔者分享了关于舞蹈早教的一些创新性理念,希望对家长群体识别和挑选舞蹈培训机构有所帮助。
一、幼儿舞蹈教育学习的重要性分析
1.促进形体优美和肢体灵活度
针对处于身体生长发育关键时段的孩子,一定强度的舞蹈学习不仅可以让孩子的身材更挺拔、修长,还可以纠正驼背、肥胖、内八字脚等这一阶段易产生的不良形体表现。长时间练习有利于孩子韧带的拉伸,使其肢体更灵活,并且塑造孩子的艺术气质和良好的外在形象。
2.培养注意力
对于家长和老师群体来说,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力不集中或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情况是长期的困扰。然而,有关科学调查表明,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幼儿时期尤其明显。由于幼儿的大脑发育还不完全,高级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发展不平衡,直接外化为自制力弱、注意力不集中的外在表现。针对这一生理现象,家长和老师群体应学会使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释放多余的精力和情绪,例如健康、便捷的运动方式等。
作为运动的一种类型,舞蹈教育学习有利于孩子注意力的培养。在学习跳舞过程中,孩子要将听节奏、做动作、配合音乐和思考动作的协调等融为一体,这一系列美的呈现都需要高度集中的专注力,因此对提高幼儿的自制力而言是一种较科学的方式。与此同时,孩子的专注力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来说有很大帮助。
3.增强学习毅力
舞蹈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储存能量的过程。它不具备功利性,且不主张附庸风雅、群起跟风,而是主张顺其自然的学习模式,重视在坚持的过程中对孩子的修养、审美及品行进行培养,并让孩子在教育中慢慢学会感知多彩的世界,欣赏生活的美好,从而丰富他们的生命过程[1]。
二、幼儿舞蹈教育的学习时间理论分析
在通常情况下,国内主张幼儿舞蹈教育的合适时间为4至6岁。因为身体条件的原因,幼儿不适合正规的高强度的舞蹈专业训练,所以国内多数正规的少儿舞蹈培训机构多将精力集中在7岁以后的少儿舞蹈培训上。然而,并不是6岁以下的儿童不需要舞蹈学习,正如引言所说,法国孩子的艺术教育在襁褓中。对于国内来说虽不合时宜,但是在孩子开始有认知的时候让其接触舞蹈教育,能够让孩子潜移默化地陶冶艺术情操,这是视为艺术教育的起始,因此,科学的幼儿舞蹈教育学习时间理论认为,4至6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接受舞蹈培训的程度。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家长和老师群体应当对孩子的舞蹈教育抱有一颗平常心,不可急功近利,违背该年龄阶段孩子的身体能力和心理特征易出现不良后果,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造成阻碍。
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6岁以前的幼儿身体发育不完全,舞蹈培训初期应当以舞蹈兴趣的培养为主,尊重他们的选择,充分发掘他们的天赋和潜能,而不是束缚和压抑他们的天性。在这个启蒙阶段,无须区分舞种的学习,应当让孩子接受尽可能多的舞种启蒙,吸收各个舞种的元素和文化,享受身体动作给他带来的感受,这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种感知教育,有利于孩子见闻的增长[2]。
三、现阶段幼儿舞蹈培训的教学现状和基本原则分析
目前国内舞蹈培训机构不胜枚举,而每个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与其理念和师资梯队有很大关系。培训机构不能一味追求技巧技术,忽略对孩子身心需求的满足。不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和不科学的教育模式不仅易导致孩子个体的肌体受损,还可能影响孩子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得不偿失。在幼儿舞蹈学习的启蒙阶段,必须有科学的方法教学,也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幼儿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兴趣、提升认知、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现阶段我国幼儿舞蹈培训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思维训练法、引导法、游戏法等。
特色教学方法繁多且复杂,家长和老师应当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对于4至6岁的孩子的舞蹈训练,多数舞蹈培训机构注重舞蹈的技巧技术,急于求成,而事实上,4至6岁孩子的舞蹈训练应当集中在舞蹈基础的奠定上。随着科技的发展飞速,幼儿舞蹈教育机构应当更重视科学的训练方法,在了解儿童舞蹈教育的同时也要结合儿童发展心理学、解剖学,运动医学等科学训练方法,并配以基本的教学原则。首先,幼儿舞蹈教育的首要原则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此阶段的天性,注重塑造4至6岁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快乐教学为核心,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孩子动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动作的感知。其次,注重塑造4至6岁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能力,选择优秀教材为原则,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最后,在身体训练方面应当逐渐加大难度,不能一蹴而就,重视对孩子体态、无重心的局部训练,这是目前市场上幼儿舞蹈教材中有许多地面训练组合的原因[2]。
四、幼儿舞蹈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发展趋势
1.多元智能理念
由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德华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主张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拥有包括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S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智能,且认为认得智力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一创新性学前教育理念被运用于幼儿舞蹈教育中,主要表现为幼儿舞蹈教育要具有公平性,注重开发孩子的舞蹈潜力和特长。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属于身体运动的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智能,是其他智能开发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会影响其他智力的发展。因此,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应用多元智能理念,应当因材施教,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舞蹈教学中。在注重运动智能发展的同时,幼儿舞蹈老师应当兼顾孩子其他智能的发展,为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3]。
2.情境设置理念
幼儿舞蹈教育中除了老师的引导,必要的情境创设有利于激发孩子对舞蹈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运用这一创新理念的教学方法有故事舞蹈教学法和示范竞赛法。故事舞蹈教学法主要针对幼儿思维活跃和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而设置的,主张将舞蹈肢体动作融入童话故事中,如编造故事《欢快的小鸟》教导手部“波浪”动作,利用孩子的想象力将动作形象化和简单化。这一方法能够赋予枯燥的舞蹈动作以生动内涵,使孩子在反复练习中不至于产生厌烦心理,从而达到持久学习的目的。示范竞赛法是针对幼儿争强好胜和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置的,旨在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将孩子进行分组竞赛,或者老师挑选动作比较规范和熟练的同学做小老师,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孩子好胜心理和竞争意识的激发,从而增强舞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奥尔夫教育理念
奥尔夫教育理念运用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创新性表现为对“原本性”的追求,主张引导学生从内心出发,利用肢体感知和体验舞蹈的造型和律动,并开发各种想象力,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舞蹈学习空间保持自由放松的自然状态。奥尔夫教育理念应用范围极为广泛,除了舞蹈教育外,还涉及声乐、器乐、戏剧表演等综合性教育,这一综合特征和广泛性为幼儿舞蹈课程的创编提供了诸多便利。对空间的关注是奥尔夫教育理念运用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主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现在对舞蹈队形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借助图谱、线条和各种图形发展学生对空间、方向和群舞队形的认知,从而有利于学生对于身体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4.蒙氏教育理念
蒙氏教育理念的灵感来源于蒙氏自主操作活动,通常表现为在将近一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孩子对所进行的工作总是充满信心和注意力极高的,并且会在完成工作后根据“正确指引”进行修正。这一理念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创新性运用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并增强动作模仿的准确性。通常做法为,在一定的音乐情境下,将感受和理解歌曲内容或器乐曲的意境作为“正确”指引的标准,并以此在引导幼儿模仿、学习和创造舞蹈动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创新理念的运用要注重体验的探究和情感的激发。作为教育的“催化剂”,情感能够决定孩子体验探究的主动性,调动孩子的情感参与,同时适当表情的投入也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幼儿正确运用表情,并站在他们的角度帮助启发其内心体验。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通过师资班的教学,建设一支了解儿童身心特点,以孩子需求为基础,激发其肌体能力和肢体表现力的高素质、高水准教师队伍。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热身、身体骨骼和肌肉训练、力量训练、软度开发、协调性训练等教学方法。这一支队伍的建设需要真正了解幼儿舞蹈培训理念和方法的教师的支持,需要社会各个群体对幼儿舞蹈教育学习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亦明.舞蹈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重要性之认知[J].大众文艺,2012,18:266-267.
篇10
一、小学英语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英语教学,既是人际交往的一种语言,也是一种信息与文化载体,使之成为学生自动开启世界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并以外语实验为手段,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英语教学新路子和现代化教育模式;三是明确实验目标:“求真务实办学,高瞻远瞩育人”的办学宗旨、“全面兼具特色”的育人目标、“系统而富特色”的课程体系、“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强化结合分层”的科研兴校体制。
二、较早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助于全面提高素质发展
我们要把眼睛紧紧地盯在外语学习质量、学生的素质上。外语早起步和潜能早开发,归根结底是人的素质发展。但怎样使外语早起步、潜能早开发,更科学,也就是说构建一个什么样教育体制、课程结构、教学模式,才能适应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既研究他们的基础条件,又要开发他们未来发展的潜能,这是一项伟大的育人工程。坚持三个“早”字,即外语早起步、潜能早开发、实施早慧教育。6~10岁儿童是语言最佳发展时期,尤其今天的儿童,在信息渠道多、信息量大的大环境下,无论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都优于过去,他们的潜能是大的,只要经过科学的早期开发,他们潜在的各种才智、能量,便会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一项提高儿童素质的系统工程。由于把“外语早起步,潜能早开发,实施早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因而,教学中“以人为本,因学施教”,千方百计把学生的主体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它不仅推动了外语教学新模式的构建,而且积累了一些开发潜能的规律和途径。在学前班六岁儿童外语启蒙教育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观察能力、迁移能力都很强。如学前班在学习表示复数单词之后,学生便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对老师说:“是不是表示复数单词后面都加s或es?”经过一段学习,有的学生问老师:“怎么没有Z打头的单词?”教师十分高兴,对学生说以后会学的。学生的潜在能力更加坚定了“高起点”———听说读等同步的改革信心,加快了知识教学向智能教学转化的步伐。外语教学有两个倾向:一是“盲”,只会说,不会写;二是“哑”,只会写不能说。因此我们从入学前班那天开始,即进行听说读写同步的高起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