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

篇1

关键词:操作系统;建构主义;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2-0100-04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与实验一直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计划中占据重要位置,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摸索了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实验的一些方法,提出了操作系统实验的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指导实验的理论和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实验,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做实验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要把当前实验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从以下几个面发挥指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做实验动机;

通过创设符合实验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相关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实验知识的意义;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实验(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实验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帮助下,努力创造条件,更多地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从而形成一种更好地教育教学效果。就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的教学与实施而言,实验本身要求要在一定的情境之下才能开展,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完成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实验操作验证、对实验结果或现象的仔细观察、分析来形成新的认识,加深对实验原理、该实验所反映出的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2建构操作系统实验的设计

2.1实验教学策略的设计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操作系统实验可依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以下两种教学策略:

(1) 支架式教学策略

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1]。实验教学中教师围绕当前实验主题,按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然后可以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实验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策略主要应用在设计性实验。

(2) 抛锚式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1]。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具体的实验情境里,选择出与当前实验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建构模块,通过协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这种策略主要应用在验证性实验。

2.2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

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由实验课程目标和学生的特征决定的。操作系统实验课程目标是:通过实验的练习,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的基本原理和调度算法,掌握现代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并具有动手设计相关功能的能力。因此,操作系统实验内容的设计应以培养学生设计现代操作系统特征的思想和方法为主线,培养学生设计和验证相关功能为主要目的。设计教学实验内容的时候,我们从基本功能的设计着手,用结构化设计的思想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建构能力以及学生的特征,我们将操作系统实验分层设置,分为验证实验和设计实验,验证实验部分是操作系统中必须掌握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设计实验则由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的选择设计路线和方法。

2.3实验教学情景的设计

目前实验室只有微机没有多用户环境的计算机,不能提供真实的情景实验环境,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我们引入虚拟操作系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完成实验的最终建构。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创设有丰富资源的学习情景,通过网络搜寻,得到许多不同情景的应用实例、设计方法和有关的信息资料等等,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和探索。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依据实验内容创设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在实际情景教学中,应该营造同学间的互动、交流氛围,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同时为学习者提供有援学习环境,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应给予有效的援助和支持[4]。

2.4实验方法、协作实验的设计

通过实验内容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实验背景、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过程等内容。通过演示实例使学生对即将进行的实验有感性认识,并引发对提出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对实验的兴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地实验,自主探索,在真实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

在真实实验过程中,提倡学生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进行组内和组外讨论交流,老师只在学生协作学习过程中加以引导和控制。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彼此的感受,能达到共同学习,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可展开讨论、平等交流。在实验的各个阶段中不断反馈实验信息,教师针对反馈信息迅速分析出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疑点难点,将这些疑点难点提出来,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这样达到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知道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实验的真正目的。

2.5实验效果评价的设计

在实验结束后,老师结合理论技术对实验情况和实验目标作出一个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老师评价要有艺术,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着手,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学习的胜利者。教师就实验的重点内容和疑点难点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重新对原先探究的实验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学生将整个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实验知识和数据进行整理,做出实验报告。报告中学生可以写出自己的启发和感想,自己对知识的创新,甚至后续的探究问题。教师给出评价,引导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设计性实验。

3建构操作系统实验实例

课程实验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实验不仅仅是对理论的验证,重要的是技术训练和能力培养,包括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协作能力等。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理论过程的理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达到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对于操作系统课程,如果只是在课堂讲授操作系统概念、原理和结构,没有十分有力的实践环节加以配套支持,学生学完操作系统后仍然对操作系统究竟如何实现感到茫然,难于真正掌握其设计技术。基于建构理论和原则,以建立多用户文件系统管理为例,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建构设计。设计过程中采用支架式建构方法,如图1所示。

(1) 进程通信的工作方式

建立基于消息缓冲通信,设计客户/服务器处理方式。通过客户和服务器进程的设计,模拟进程请求发送的工作过程,加深对操作系统结构、进程的运行、进程通信、线程等概念的理解。客户进程对文件系统操作提出请求,服务器进程实现对文件的操作[5]。

(2) 进程通信的层次建构

实验的层次建构如图2所示。

(3) 进程通信的数据结构

消息缓冲通信涉及的数据结构有:消息结构(发送消息的进程标识符、消息长度、消息正文、消息缓冲区的指针)、进程控制块(消息队列队指针、消息队列互斥信号量、消息的个数)。设计中让学生自己独立探索,以数据结构课程中学过的知识选用适当数据结构来组织数据、存放数据,可以是线性表、队列和数组等。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 进程通信的实现

实现过程就是按照实验计划解决问题的过程。基于消息缓冲通信的功能,学生依据个人能力和素质特点,使用消息传递机制的系统调用,以合适的程序设计方法开发设计并在Linux系统下实现。

(5) 实验效果评价

效果评价根据实验建构的方法、实现的功能、需求的满足给与评价定位。效果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于依据实验任务完成的情况分析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现技巧、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和长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造出一个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学生在交流和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使实际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果得以升华。通过多设计、多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结束语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为高校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实验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愉快中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学习。加强了学生在实验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进传统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模式,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打下深厚的基础。

Operating System Experiment Desig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teacher-instructedstudent-centered operating system experiment teaching model. It discusses the operating system experiment teaching strategy design, experiment content design, experiment context design, experiment teaching method design and experiment effect evaluation design. It also offers the procedures and steps of process_communication experiment by applying scaffolding framework.

Keywords: Operating system;Constructivism;experiment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

[2] 李琳. 基于建构主义的“EDA技术”实验教学设计[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28(2).

[3] 黄刚. 计算机操作系统[M]. 北京邮电大学大学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

黄刚(1961-),男,江苏南京人。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多媒体应用。

通信地址:南京模范马路66号 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210003

E-mail: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六导一体

学风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学校灵魂的所在。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校风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甚至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及形象。因此,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严峻现状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推进和大学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高校的学风产生了较强的冲击,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扭曲,功利色彩浓厚,学风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高校将主要精力都放在师资队伍、科研及学院定位发展等方面,对学风建设有一定的忽视,缺乏科学的学风建设管理体制。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教学部门与管理部门不同,在工作中存在责任不明、相互推诿的现象。

2.教师队伍的教风问题。部分高校教师常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还有个别教师讲解的内容跟不上时代,教学方式又过于单一,与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严重脱节,导致教学质量不理想。极少数的高校教师存在责任心不强,履行职责不到位的情况,对学生作业及学生的考勤情况漠不关心,考场纪律不严明。这些负面现象助长了不良学风的蔓延。

3.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已不再是“一方净土”。社会上不同的文化思想观念涌入校园,如拜金、享乐、功利、个人主义等。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学生因此不能及时调整学习心理和状态,导致学生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整个学习氛围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4.学生自身的问题。有些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不端正。贪图玩乐,追求享受,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没有规划,得过且过。大学里宽松的学习环境,普遍存在纪律松懈、学习散漫、厌学、上课迟到、旷课、课堂睡觉、玩手机等不良现象,甚至是出现考试作弊现象,严重破坏了学风和考风。

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创新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针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严峻现实,本文以学风建设为切入点,以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形成学风建设“六导一体”创新模式。

1.制度指导模式。制定学风建设管理制度,严格考勤管理和学籍管理,加大对课堂、晚自习等学习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并及时解决教风学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将学风建设和日常考核纳为评定学生奖、助学金及其他评优评先的硬性标准,建立与学生集体、个体利益相关的考核激励机制。

2.巡查督导模式。建立“学校领导巡查―督导督查―学生干部抽查―辅导员检查―教研室主任、教务员协查―班主任跟踪”的“五查一跟踪”协同共建模式,齐抓共管,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每天认真组织实施对学生的“三查”,即查课堂出勤情况、查晚自习情况、查晚归情况,做到“一日一通报,一周一汇总,一月一总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倡议疏导模式。各班级利用海报、展板、条幅、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营造“人人讲勤奋学习,班班创优良学风”的氛围。针对校园中存在的迟到旷课、带早餐进教室等不良现象,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活动和组织学习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4.榜样引导模式。良好的学风风尚的形成,首先要树立先进典型,发扬优良传统;其次,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感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要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学风建设中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

5.个例劝导模式。对存在学风不正的个别学生,本着“以生为本”的原则,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进行教育劝导。进行个别谈话时以平等的地位或朋友的身份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切忌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干预学生,避免造成学生的反感,引发抵触情绪。

6.活动主导模式。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独特功能,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积极向上、主题突出、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学院氛围。如针对学生上课喜欢玩手机的现象,开展“让手机休息45分钟”主题活动,并在每个教室放置手机收纳袋,上课前学生自觉把手机放在收纳袋,下课后再取回。

三、学风建设“六导一体”创新模式的研究目标及方向

1.完善学风建设及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学风建设的保障,用制度去规范学风建设,让学风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便于统一思想,落实措施。

篇3

关键词 工作室平台 职业能力 工程造价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1课程整合,重构基于核心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河北省工程造价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工程造价人才岗位群的实际分布情况,结合高职生的生源素质实际,本专业人才培养思路按照“一个核心,三大课程模块,自主拓展”方案进行,即,以土建造价员职业能力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以安装工程造价、市政园林工程造价为人才专业技能培养拓展模块,构建了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工程造价技能模块、工程造价管理技能模块,围绕土建造价员、安装造价员、市政园林造价员的基本岗位技能安排教学内容,并把造价员等岗位证书资格考试内容融入专业课中,实现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多方位就业的目标。

2引企入校,构建工作室平台

依托河北建筑大省的行业优势,按照“依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针对岗位能力开发课程,围绕工作任务训练技能,瞄准岗位标准实施考核”的改革思路,校企联动,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室――造价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内涵建设,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校企“双师”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2.1按照“贴近生产、贴近岗位、贴近项目,贴近学生”要求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

2.1.1课程内容改造

致力于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对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必备的职业技能,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

借助工作室平台,在为企业提供各类工程咨询服务的同时,建立工程资源库,为课程教学内容整合、项目化改造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并在第一时间将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引入课堂。真正做到实际岗位做什么,就教什么,将实际工程项目整合内化为教学项目,按照项目实施程序重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并将职业资格考证内容融入相关课程内。

2.1.2教学法设计

根据高职生的实际基础,为了使学生能更有效地开展学习,针对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确定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积极推行“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2教师团队建设

2.2.1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注重学历、职称建设的同时,”双师”素质专任教师的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通过各种措施,不断推进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实践综合能力,提高双师素质,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2.2.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我院与校外十余家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从造价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建设一支由行业专家、建设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构成的兼职教师库。建立兼职教师动态管理模式,根据学生评教等,实行优胜劣汰,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兼职教师选拔、培训、聘用等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实践技能课程均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外聘兼职教师承担,同时保证每学期的兼职教师有一定的任课比例。

2.3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室的新建和扩建以基本技能训练型和系统知识模拟仿真型为主。采取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等手段,通过整合、新建、扩建,逐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形成系统性强、仿真度高、环境真实、能充分满足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要求的校内实训基地。

2.4构建基地―专业―教研室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切实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构建了实训基地、专业和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制定了质量监控工作程序。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实施全员、全过程质量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实训实施前,抓好实训方案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顶层设计,建立实训交底培训制度;实训开展中,加强过程管理和督查,建立实践教学检查制度,及时通报实践教学过程中导学双方存在问题,加强沟通协调;实训结束后,通过学生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调查分析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实训教师的评价、征求学生的建议,并在第一时间向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反馈。

3结语

自2008年开始至今,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顶岗实习岗位对口率逐年提升,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及学校教学效果满意度高,好评率为85%,学生继续学习能力强,有大批学生在工作一年以后就成为单位的骨干。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当前及今后永恒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关键词:生态河道;生态系统;历史文化保护型河道;浙江省

浙江省濒临东海,水网密布,河道总长度为6万多km。独特的浙江水乡风貌为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河道建设主要侧重于考虑工程的安全和人类需求,较少考虑河道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河道生态环境问题仍比较严重,河道环境质量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综合应用环境科学、生态水工学、美学等相关理论,试图研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河道的构建体系,以指导浙江省历史文化型河道建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传承河道水文化。

1现状分析

抽取浙江省文化历史保护型河道进行调研,其中包括杭州余杭塘河、古新河、沿山河、古荡新河;嘉兴杭州塘、平湖塘、苏州塘、长水塘、老环城河、九里溪;宁波西塘河;温州温瑞塘河、石坦河;以及衢州、台州、丽水等22条河道,了解河道水域面积、水系分布、水生态状况、人文水景观资源、驳岸情况。

通过调查与分析,目前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文水景观资源虽然丰富,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城镇大多时过境迁。如衢州的鹿溪渠,嘉兴的杭州塘,台州的始丰溪等,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保护体系,缺乏对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利用。(2)河道水域生物群落单一,缺乏生物多样性。按照《欧盟水框架指令》河流生态要素的标准“对以上河道进行生态评估,评优河道只有2条。(3)景观工程方面,传统方式造价高。在随机调查的22条河道中,有19条河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所用的材料为现浇混凝土、浆砌或干砌石块、抛石等硬质不透水材料,施工及养护成本较高。(4)缺少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加强河道生态建设,制定一个在河道建设中加强生态保护的技术规范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规范应涉及面广泛、内容全面,符合科学性、操作性、经济性要求,并且满足工程建设的地方标准。

2构建生态河道管理体系的措施

2.1保护性措施

由于城市发展、旅游开发等,大量河道被侵占,河渠硬化,其完整性和真实性不断遭到破坏。作为文化遗产的城镇河道不仅仅包括古城镇、古街巷、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包括历史上因河道发展而形成的船闸、河埠头、桥梁、堰等水利设施。对于这些已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应作为古代水文化的载体,通过综合整治加以维护与保护。

在设计时要注重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的保护,考虑具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使用当地材料和物种,体现河道治理的地方特色。如美国圣安东尼奥河改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将国家历史公园中的四个历史街区相互联系起来。在南段德埃斯帕达水坝附近,修复北美最古老的水渠,作为文化和教育场所。对于南部河段的4处建于18世纪的教会遗址,规划将教会遗址现有的道路系统与滨河步行道相连接,以避免局部过分突出。

2.2生物措施

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措施,通过生态工程与生态恢复方法,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促进整个河道生态系统的完善。主要措施有:(1)构建河道上中下游生境异质性。河流上中下游由多种异质性很强的生态因子描述的生境,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流域生境多样化条件,这种条件对于生物群落的性质、优势种和群落密度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都产生重大影响。(2)营造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在河道治理规划中,构建深潭和浅滩,营造多样性水域栖息地环境,使之具有不同的水深、流场和流速,适于不同生物发育和生长需求。(3)构建生态驳岸时,要考虑生物栖息地的要求,采用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或者采用新的结构型式,如石笼、鱼巢砖、生态砖等。岸坡砌护尽可能采用透气透水透孔的天然材料,使得植物生长,为鱼类、两栖类、昆虫、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等的栖息提供从水域到陆地的连续空间。

2.3低成本景观工程性措施

提倡“低成本”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如何权衡短期投资和长期收益,如何不以牺牲形式美感、功能使用、自然生态为代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钢筋、水泥等硬体传统材料,采用透水性好,施工养护成本低的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河道的生态条件。

2.4制定生态河道建设的相关规范

对于历史文化型河道,地方要加强立法,各地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以建立新型长效的生态河道管理体系。

3整治案例

3.1项目概况

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镇,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处于仙霞岭腹地,由浔里、枫溪、花桥三个自然村构成。廿八都镇历史上是军事要冲,是商贸集镇,留有丰富的古建筑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穿镇而过的廿八都溪在境内流程10km,流域面积73km,承担沿河地区雨水排放以及地下水补充的功能(现状图见图l~3)。

3.2生态河道规划

组景序列是体现中国传统景观欣赏与表达模式的重要文化形式。本案延续“枫溪八景”这一文脉,借鉴传统中国画长卷做法,根据现状把枫溪沿河景观分成6部分:山光潭、珠波桥、百花涧、青溪坊、秋霞圃、枫影滩。分别以山、路、水、村居、田园、植物景观为名,构成全景山水长卷式的山水村居田园画卷,突出枫溪之美。具体措施如下:

3.2.1保护性措施廿八都古建筑种类多、数量大,其风格融浙、皖、闽、赣干一体,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枫溪村的水安亭桥,原为木结构跨桥,清康熙五年毁于洪水,同治三年建成石拱桥,桥上原有亭阁18问,现尚存14间,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浔里村的清文昌阁,也是保留下来的重要古亭阁。除此之外,还有枫溪桥、河埠头等古建筑物,在枫溪河水道设计中都应给予保护,现对传统村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特色。另外,从依存古镇空问构成来分析,枫溪如腰带,其急缓开合的动态恰和古镇人文景观耦合,构成古镇景观意象(规划图见图4~6)。

3.2.2景观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1)构建上中下游的生境异质性,上游有潭,主静,文昌阁高耸潭西。下游为滩,主动,关帝庙动峙滩头。中间两弯是村落居处,缓急适中。由此,营造出水陆交错带的生物栖息地,丰富水域生物多样性。(2)在中游清溪坊两湾处,保护当地条石砌石驳岸,加砌水下种植池,种植水生植物。在岸坡防护工程上,选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条石块石和当地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3)在下游枫影滩处,利用具有透水性能的卵石、砾石等构成河床材料,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建设

一、师资建设与人员配备

人员配备是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性环节,只有配备高水准和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实验室的正常运行。第一,教师的配备。实验室指导教师管理实验室的同时,还要完成设备管理工作,因此指导教师应该掌握相关的会计实践操作技能和基础理论,确保管理的有效性。由于实验室的指导教师与单纯意义上的教师存在明确的区别,在具体教学中应科学配置二者,提高实验室的有效性。第二,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1)培养双师型的骨干教师,借助相关的学习与进修活动,积极主动参与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活动,提高教师在实践和理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1]。(2)培养专业带头人,其能够利用校企合作等路径获得前沿的会计实践技能及理论知识,负责撰写电算化专业论证及相关分析报告,影响着会计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建设方向,直接指导着会计专业的发展规划和定位。(3)为教师提供实践参与的机会,使其了解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而为电算化实验活动的实施提供有用的素材;或者是聘请企业财务主管和专业会计师进行指导,让其参与学生的电算化实验,为师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

二、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核心,软件建设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效果及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因此需要从如下几点加以建设:(1)实验项目的层次性。会计实验项目内容涉及探索性、验证性、综合性、专题性等实验,只有开发设计不同类型层次的实验项目,才能提高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对于初级层次实验室而言,可以教材章节的实验为主,通过教材中的实训指导来完成基本的实训项目;针对中高层次实验室,应该设计证券、审计、财务管理等专题项目,利用数据库和网络进行资料的收集,结合企业的审计报告进行专题实验和评价。(2)构建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包括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技能证书考试、会计资格证考试这三各模块,将这些模式进行结合,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获得相同的教育,如学生具备技能考试资质后可参加会计师资格考试,进一步强化技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2]。(3)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包括会计分岗综合实训和会计单项基础技能训练的环节;而课程体系的构建时会计电算化实验实施的理论基础,要以专业的财务专家和会计人员联合完成,有效融合教材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内容,确保体系中涵盖会计技能培养和系统的理论课程体系。

三、硬件建设

对于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建设而言,其基础部分就是硬件建设,要配置与电算化实践相适应的计算机配置,在建设的场地和类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首先,层次化的建设类型。实验室建设要想适应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应该以不同的教学要求为依据设置层次不同的建设方案:(1)初级层次的建设。该层次的建设目的是为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及初级操作需求,这要适应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2)中高级层次的建设。该层次的建设是以现金的管理理念和会计思想为指导,适当增加与综合分析和设计相关的实验,为学生提供关于信息分析、管理、预测等试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其次,多功能化的建设场所。实验室建设中应以全面先进的会计管理理念为指导,做好全面的统筹规划工作。建设中高级层次的实验室时,应该以实验室的不同性质与功能为依据,配备完善的网络设施,或者是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灵活运行财务软件,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结束语总而言之,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会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建设中应从师资配备、软件建设、硬件建设等方面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建设方案。这样才能保证电算化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和专业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快速融入到工作岗位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进军.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建设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3:299-300.

篇6

关键词:工业设计模型;高校实验室;建设方案;实施

工业设计师将自身的构思进行视觉化的重要方式就是进行模型设计,也是把想象力和创造力转变为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的重要阶段。模型始终伴随着工业设计的创立和发展,已经成为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1〕。需要重视的是,模型制作是工业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并贯穿于整个设计专业学习当中,而且模型的制作和应用非常依赖于模型制作实验室。高校的模型制作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场所,而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所在〔2〕。显然,基于工业设计的模型制作实验室建设的水平会直接决定了产品模型的制作工艺和水平,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模型制作实验室建设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经费有限,很难满足教学需要。因此本研究针对工业设计模型的高校实验室建设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1工业设计模型类别

根据工业产品的设计流程,本研究将工业设计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有专门的功能需求,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和设计任务,模型所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需要说明的是,产品设计阶段具有非常明显的过程性,因此要求模型设计同样要具有过程性。产品设计分类以及对应的模型设计类别图.(1)创意模型。创意模型又被称为粗摸,顾名思义,就是在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时,通常会采用模糊概括的方式来表现该创意模型,既可以表现出产品的创意构思、形状特点、人机关系等〔3〕,又可以验证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还可以作为设计团队的原始样本,为以后的实物模型提供参考。(2)表现模型。在产品设计的初期阶段,专业的设计人员都会根据设计创意,利用塑料、油泥以及陶土等简易材质来构建组胚模型,模型注重产品设计的整体表现,对细节不作过多的考虑,其主要功能就是将设计人员的构思进行快速呈现,这也是设计人员比较产品的形状、尺度以及大小的重要依据。由于初期模型的呈现方式比较直观和简洁,因此在具体制作模型的过程中会不断激发设计人员的创作灵感,还可以实时地修改和调整模型的具体参数。

2基于工业设计模型的高校实验室建设

模型制作实验室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坚持动态的发展战略〔4〕。一般情况下,实验室建设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手工的模型制作为主,第二个阶段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

2.1以手工为主的模型制作工作室

以手工为主的模型制作工作室可以按照不同的材质进行模型加工,其可以胜任从参考模型到样品模型阶段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室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方式非常类似,所以其材料也可以进行综合利用,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磨合。另外,只要将分区进行合理分配,就可以让材料的使用率提高,比如树脂和石膏材质的工作室、木质和塑料材质的工作室都是可以让材料进行交叉使用,提高材质的利用率。但是,油泥材质的制作工作室对于室内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比如室内温湿度、尘土等因素都需要考虑;如果塑料材质的制作工作室要求的精度较高时,实验室还应该配备专业的真空吸塑机,与传统的工业真空吸塑机不同,这种实验室配备的真空吸塑机具有占地较少、模具更换简单以及工作噪音小等特点〔5〕。

2.2计算机辅助模型制作工作室

计算机辅助模型制作工作室的主要功能就是将设计的虚拟模型转变为三维实体模型,其可以自动地将设计人员的构思转变为实体模型,当然还要保证一定的精度,现在很多工业产品的设计都要经历计算机辅助模型阶段。根据使用设施进行分类,可将模型制作技术分为数据加工类型和速成加工类型〔6〕。这两类加工类型特点各异,相互补充,比如数控加工类型的模型具有精度高、模型强度大、但是对于制作人员的要求较高,而速成加工类型的模型具有强度小、易断裂,不能制作结构复杂的模型,但是操作简单。实验室应该根据本身的实验特点合理选购加工设备。

3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具体实施

3.1实验室硬件建设

(1)选址制作模型的实验室场所应该选择在比较独立的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设定在离教学区域距离不远的位置。与此同时,实验室的数量要达到教学和实验需要,实验室的房间要适中,如果实验室面积过大可以利用隔板等设施进行隔离,将较大的实验室隔离位多个较小的实验室。另外,实验室应该采光足够,利于通风散热,而且配套的实验室器材、桌椅以及实验用品要准备妥当。如果实验室旁边配备多媒体教室就有利于具体地讲解实验过程,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总体上看,可将模型制作的实验室分为干湿两个类型,并在空间区域上进行隔离,其中干型实验区域又可分为静态区域和动态区域,比如可将噪声较大、灰尘较多的区域以及实验气体刺激、有一定污染性的区域安排在动态区域〔7〕。湿型区域要配备水源和专门的实验下水管道,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选择通风较好、采光较好的区域作为湿型区域。(2)布局根据模型制作的工艺和使用材质的不同,要求实验室的面积约为200平方米,主要分为模型打磨室、制作室、精修室、喷漆室以及存储室组成,而且要求实验室采光充足、通风性良好。具体来讲,打磨室和制作室需要安装特定插座,打磨室配备四个试验台,八个虎钳、主要用于切割和打磨粗糙的密度板;制作室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要场所,要求配备一个烘箱,以便于加热和烘烤油泥材质以及ABS材质的模型,另外还要配备六个中型试验台以及三十五个实验板凳,实验室台面建议使用钢化玻璃,以便于学生进行模型切割,并在墙边设置展览区域;精修室建议进行无尘处理,用于放置大型激光雕刻机;喷漆室是模型制作的最后环节,要求有极好的通风条件,灯光设施齐备,可在墙壁上安装换气扇若干;存储室主要存储各种实验室备用器材、实验耗材,要求达到防水、防霉以及防火的标准。

3.2实验室软件建设

(1)规范制度严格和合理的规范制度是模型制作实验室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构建责任明确的岗位制度、实验设备以及实验物品使用制度、实验安全制度以及实验室工作量化制度等。当然,制作模型实验室的管理部门隶属于高校教务管理部门,但是日常的管理则归各个学院实验室负责,也就是由专门的实验室人员负责。一般情况下,实验室的设备需要由各院系提出申请,并由学院管理部门审批,学院行政部门统一采购,并将实验器材录入到学校实验资产库。一般的实验消耗品经费可由学院实验管理部门根据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进行统筹规划,实验室人员只需要负责日常实验管理工作,比如实验设备的维护、实验室卫生、实验课准备以及相关的实验技术指导工作等。(2)师资建设模型的设计和制作人员是实验室建设的骨干力量,其主要由实验室技术人员以及专职教师组建,是一支具有高素质和高技术水平的实验专业队伍,该队伍的整体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实验室作用是否突出以及教学质量是否达标。实验室技术人员既可以针对现有的实验人员经过专业实验培训,考核达标后进入实验室工作,也可以在高校的双师型教师中进行选拔和筛选。如果实验人员暂时不能胜任实验室工作,可以给予一定时间的学习,或者外出培训〔8〕。

4基于工业设计模型实验室建设意义

4.1强化实践课程的深入

高校可以根据工业设计课程的特点,利用模型制作课程来辅助工业设计的其他课程,当然除了模型制作课程外,其他相关的工业设计课程比如人机工程学以及专题设计学等都可以与产品的模型制作课程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尤其是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这可以将多个学科进行有效的链接和应用。模型制作课程是贯穿于整个工业设计类大学生的学习中,而且将工业设计最重视的实践性进行到底。因此在工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模型制作类课程,让大学生的设计概念不仅仅局限于二维层面,而要重视面向三维立体以及多角度呈现方式。总而言之,工业设计课程可以融入多种模型制作技术,其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4.2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专题设计。专题设计课程重视大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要求以手工绘制的方式快速形象地表现产品的外感、形状、功能、内在结构以及色彩肌理等特性。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大学生知识将专题设计仅仅局限于手工绘制上,或者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来建立三维模型图,无法制作出真实立体的模型来。模型制作是大学生对于设计思路、设计方案的直观表现,利用模型可以全面地展现工业产品的更多设计细节。竞赛模型。竞赛模型是大学生参加设计比赛时所设计的模型,其价值在于大学生利用合理的比例呈现出其创意构思,并让大赛评委进行比较、审核以及评价等,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产品设计层面的问题,减少因设计不当引起的不必要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浪费。毕业设计模型。毕业设计模型是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最后学习成果的一种总结,重点考察的是大学生如何从设计理念开始,经过设计方案、设计草图、三维效果图,最后到实体模型制作的过程,导师在大学生设计过程中对于模型的设计理念、模型大小、内在结构以及功能设计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大学生提高设计水平。

5结论

工业设计模型制作方法不仅仅是一种设计表现,而且还是一种具体设计呈现手段,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重视模型制作的实验室建设,是高校提高大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提高工业设计类学科的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霞,朱春良.从虚拟模型到实物模型〔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9):90-91.

〔2〕焦斌.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实验室建设研究〔J〕.传媒论道,2014,(3):125-126.

〔3〕严虎.浅谈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实验室的建设〔J〕.场馆管理,2013,(10):237-238.

〔4〕刘加贵.关于工业设计模制作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26-27.

〔5〕郭爱莲,王海锋.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索〔J〕.科学管理,2013,(10):13-14.

〔6〕刘加贵.关于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7):142-144.

〔7〕肖立峰.具有创造特征的模型制作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0):31-33

篇7

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最近几年,通过对多个企业方对所聘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满意度的调研问卷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统计的信息来看,17%左右的毕业生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岗位工作,其余的83%左右的毕业生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仍需经过两到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做到独立工作[1],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已经成为物流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此外,这也反映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作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施载体———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不对应等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因此,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不足

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不够系统科学自从教育部批准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先后已有较多所高校先后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2]。然而,大部分高校仅仅在原来相关的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或调换了物流相关课程,或者把同类兄弟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拷贝过来作为自己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没有在课程设置上作科学、系统的分析与论证,更没有将培养方案中毕业生的培养定位及自己院校的专业特点考虑进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实验室建设缺乏针对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国内有些高校在建设物流实验室的过程中仅仅片面追求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未将院校以及专业特点考虑进去,从而导致实验室建设缺乏针对性,没有结合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相关实验课程。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中缺乏岗位能力调研,存在企业岗位设置缺位的问题,实验室建设缺少企业实践运作环节,从而导致实验课程的实战性不强,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实验室的利用率也较低,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质量也不高。

(三)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践课程衔接不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物流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其在物流管理实践中的动手能力。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实践环节课时数偏少,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较简单、单薄,并且与物流管理理论相关性较差等现象。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对建立校内、外综合性物流实习基地不重视,因此造成学生的物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衔接不好。因此,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应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展开研究,以构建科学、系统、强化实践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需以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并且参考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制定相关培养方案[3],以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编写教学大纲—创新实践性教学条件为建设主线,关注整体效益,注重系统优化,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不断调整提高。在新时代电商物流背景下,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跨学科专业融合的特点,突出办学特色,并且以对接产业链为前提,积极推进产学研相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注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根据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认识实践、课程实践、综合性课程设计、职业能力形成综合性实践四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4]。第一阶段—认识实践,即通过去企业认识实习,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使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内容;第二阶段—课程实践,即通过软件操作、研究报告等方式组织物流相关课程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更深入掌握物流专业课程知识;第三阶段—综合性课程设计,即运用管理学、运筹学、系统论等相关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四阶段—职业能力形成综合性实践,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知识,利用实验室硬件设备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环境,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完成模拟企业运行,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

(一)与相关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以保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前沿性和有效性,可主要开展以下几种活动:(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主要包括拓展性阅读、专业性讲座、去企业实地参观等,通过拓展性阅读及专业性讲座,可以使学生了解目前物流行业发展状况、行业趋势等前沿知识。通过去企业实地参观,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业运作的感性认识,为之后学习的课程及以后工作打下基础。认识实习一般可以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2)专业实习。可以安排学生在大二之后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选择知名物流公司作为在校生实习基地,要求学生采用顶岗方式在企业开展一个月左右的专业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可以达到如下目标:一是巩固之前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及实践知识;二是通过岗位实践,可以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具体岗位职责;三是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保证学习有针对性。(3)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为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双方优势,发挥高校为行业、社会提供人才的功能,使高校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等提供更大空间,需加强同业界知名物流企业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校企双方需建立长期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完成全部课程之后到企业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全部所学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得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能力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毕业实习在大四阶段完成,是培养合格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校方可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与相关物流单位的友好合作,逐步建立足够数量的校外教学实践培训基地,以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得到较好的岗位实践训练。

篇8

关键词:检验实验室

人力资源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的检验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非典过后,更是对疾控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遵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验工作经历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检验实验室办公条件和检验人员素质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对与日益增加的工作量和新要求新标准相比,检验人员的数量、学历、职称、年龄仍存在一些问题。全面加强遵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专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疾控中心检验专业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现对遵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检验实验室专业人员资料分析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资料。资料来源,2012年遵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实验室。

2 方法。收集和整理遵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实验室人力资源数据,采用文献研究、现场调研的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origin8.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 遵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实验室建设。遵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前办公楼房于1995年建成,总建筑面积3109平方米,其中实验室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18%,投入使用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P2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非典过后,政府加大了对遵化市疾控中心的建设投资,通过逐步的改建,检验能力和办公条件有所改善,但是检验能力和办公条件还均不能达到卫生部的标准要求。

2 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总量。2012年底遵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总人数为16人,为0.22人/万人(国家统计局资料,2011年底普查遵化市常住人口为731675人)。

3 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学历结构。2012年底遵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中本科学历1人,占从事检验工作人员的6%;大专学历11人,占从事检验工作人员的69%;中专及以下学历4人,占从事检验工作人员的25%。由此可知,检验实验室人员本科学历人员较少,大中专学历人员较多。

4 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职称结构。2012年底遵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工作人员中无正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1人,占从事检验工作人员的6%;中级职称3人,占从事检验工作人员的19%;初级职称4人,占从事检验工作人员的25%;无职称8人,占50%。由此可知,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检验人员所占比例过小,中级职称、初级职称人员比例相当,无职称人员分配例差异最大。

5 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年龄结构。遵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实验室人员23~34岁工作人员7人,占44%;35~45岁8人,占50%;45岁以上1人,占6%。说明了年轻人比较多,近年来加大了对新人的引进力度。

6上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专业结构。检验实验室人员所学专业,医学3人,占从事检验工作人员的19%;检验8人,占从事检验工作人员的50%;护理1人,占从事检验工作人员的6%;其他4人,占从事检验工作人员的25%,检验人员专业不对口比例高达50%。由此可知,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现象比较严重。

三、结论

从本次检验人力资源资料分析可以看出,遵化市疾控中心检验人力资源状况呈现良性发展趋势,但分析结果不容乐观。检验人员力量明显不足,尤其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检验能力,有些项目的工作难以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学术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明显不高。根据卫生部《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规定,遵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人员数量不足,学历水平和职称均不能达到卫生部的要求标准,检验人员的年龄趋向年轻化,没有形成很好的年龄梯队,同时高学历专业人数较少,检验人员所学专业与从事的工作存在不对口现象比较严重。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问题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10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HU Xiulan, YE Weihui, LI Xiaolong, JIA Jia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Cunjin College,

Zhanjiang, Gangdong 524093)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system of applied talents, the electrical specialty in our university promot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he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problem; improvement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型。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等院校的重要议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可分为研究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两大类。独立学院在国家政策支持、教育教学各方面资源、师生层次结构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更适合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如何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对理工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和实践创新能力提升方法,做如下思考与研究。

1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相对于个人认知能力来讲的,可理解为运用知识、技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表现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①大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理工类学生,除了要接受系统的专业理论指导,还必须接受创新思维的引导,各种试验、实践、实习、技能训练、科技和其他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等实践活动的锻炼。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配合,需要经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去实现。

2 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是一个强电弱电结合的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深厚的工程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该专业自2009年开始招生,随后通过了专业学位评估。目前在校学生约八百余人。近几年随着学校的发展以及应用型人才模式改革,电气专业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以及校校、校企合作等的探索,通过实际行动不断地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实践实习、科技竞赛、创新创业等各项实践创新活动。

3 我校电气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需要高度重视和严密组织。很多高校该类专业或者院系都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和配备相关经费,由专业老师负责培训指导,进行各项科技活动或竞赛等的准备和执行。我校作为粤西地区典型的独立院校之一,校领导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是很支持的,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在能力培养的组织和操作上会受到学校各部门管理制度、实践活动评价标准、活动经费、仪器设备和师资等各方资源的限制,要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实践活动需求,还要经历一个过程。

3.2 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中实践教学的比例或实施不到位

传统的课程体系重认知重知识,轻实践轻能力,使得实践教学的受重视程度较低。②我校电气专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课程即使开设了实验实践环节,但是实验教学内容的开设和实验配套管理并不到位,实践教学没有严格的要求和把控,甚至完全由相应的专业老师自己定制规则,其质量无人问津。此外,验室设施得不到专人及时维护和管理,使得实践活动的开展效果大打折扣。反之,各管理部门之间的一些规章制度,使得教师不能统一灵活安排教学活动以外的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师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和热情未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

3.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考核方法不科学

电气专业是一个工科专业,除了理论教学,还需要课外实践活动的支撑。比如学生科技活动类社团的组建、科技活动的举办、竞赛活动的培训和组织等。我校的实践教学主要围绕教学任务展开,教学评价体系及考核方法尚在建设完善中。因此在课外实践活动方面,基本没有统一的建设规划和评价体系,教师和学生进行此类工作时缺乏固定的良好的场所,也得不到很好的支持和认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开展很不容易。

3.4 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独立学院专业的师生比远远达不到公立大学的水准,相关专业教师中,多以经验不够的年轻教师为主。随着高校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行,我校也不断地引荐专业人才,电气专业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主要由专业教师、相关专业教师以及外聘教师构成。即便如此,师生比依然严重不足,教师的经验和专业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3.5 高校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有待改进

近年来,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建成多个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室,如基本电工电子实验室、单片机PLC实验室、电机拖动电力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等。同时,也开辟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与广东省本地一些学校企业和省内外相关专业全国大学生实习基地取得合作关系。纵观我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主要受重视程度、管理制度和建设资金等影响,依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实验管理制度和管理员素质有待改善,实验仪器和设备管理维护不到位。二是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缺乏工作制度、建设指标和评价标准。

4 大学生实践能力改进方案

4.1 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化,我们要正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创新意识,建立实践创新平台,改变以往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从观念上抓起。③首先,学院要重视。如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打造较为宽松的实践环境、制订计划后分配专项任务。其次,教师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模式、体验反思模式、专项技能训练模式,引导训练学生,从课堂教学、实验实习、项目体验、科技活动等逐层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最后,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带动学生逐渐加入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队伍中,逐步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形成良好氛围。

4.2 教学实践活动的精心设计

第一,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精心设计,合理规划,提升实践创新课程或者动手实践环节的地位。当然,任何实践创新能力的起点,还是学生对核心理论基础的掌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对基础知识和概念加以透彻讲解,学生理解透彻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然,师生对实践创新能力意识专题理论体系、实践方法论的理解也很重要,若有必要,应补充专门的课程,为后续的研究、指导讲解和实践教学活动做铺垫。此外,具体到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譬如,可成立专题教师课程组,将专业课程体系归类并由相应的专业教师负责,分工合作细化任务。

第二,建立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体系及规范。分类细化统计专业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项目,详明其规范、要求以及实验室配套工作。比如,单片机课程实验各个项目的任务细化安排,包括实验项目本身的目的、要求和实施,以及实验室硬软件环境的准备、配套的管理和实验员配合要求等。

第三,专业实习环节统筹计划。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校校、校企结合,让学生能够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比如,我校电气专业学生组织过三峡葛洲坝电厂实习活动,学生见到理论知识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反映收获颇丰。所以电气专业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仍需大力加强领导团队、教师团队、学生团队组建,并利用寒暑假或其他时间段,开展实习基地考察、调研和建设等工作。

4.3 实践创新能力环节等课外活动拓展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目的,进行校内外产学研团队建设课外活动拓展。比如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学生多次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等竞赛活动,获得诸多奖项。另外,我校教务处多次组织师生申报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型创业项目的开展收效显著。今年暑假,机电工程系几位老师自发组织到湛江科技局、湛江企业孵化基地、湛江港务局等单位进行考察调研,随后经由老师引导,我系学生能够积极参加由湛江科技局举办的科技类竞赛活动等,开阔了视野,拿到了奖项,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

4.4 教师队伍发展壮大

适当引进专业对口人才,尤其是有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对我校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此外,鼓励年轻教师注重对自身素养的提高,给他们提供相对宽松的工作科研环境,让年轻教师利用寒暑假或者空余时间主动探索研究,对于本校的素质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也颇具影响。④

5 结论

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我校通过完善实验室建设,加强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实验环节,优化课程设计环节,开展电子电气类竞赛活动,探索实习基地等方式,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做出很大的努力。虽然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是在学院领导和师生的精诚努力下,我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已经有很大的进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也将会大大提高。

注释

① 黄超.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2011(7).

② 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Σ[J].教育探索,2009(1).

篇10

关键词:海洋科学 创新人才培养 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8-02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目标[1]。淮海工学院的海洋科学专业开设于2007年,历经数年的建设,尤其是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海洋科学与技术”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水产类重点专业项目以及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依托优势学科建设海洋科学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的支持下,海洋科学专业现已建设成为符合海洋大开发的国家发展形势需要,办学方向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且特色鲜明的专业,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步构建。现将有关海洋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为今后的海洋科学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1 明确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江苏省是一个海洋大省,在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将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而连云港作为中心城市之一,也将成为江苏省集中布局临港产业,形成功能清晰的沿海产业和城镇带的“东方桥头堡”。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和相关产业链的延伸,社会对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2]。结合我校的实际办学力量,明确了海洋科学专业侧重于海洋生物学方向的建设目标。为提高办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制定了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并组织有关专家对专业规划进行严格的分析论证,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确定了长短期目标,以确保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2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我们以《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作为主要依据,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本科办学方针的要求,对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制定了方案,要根据海洋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来进行培养人才。针对本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积极调研其他开设海洋科学专业的高校教学情况及相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为了满足“重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就为了让其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工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淮海工学院从2012年起,实行以“大类培养”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结合实际,制定了“海洋与生物大类”人才培养方案,从12级实施。大类培养具有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选择性强的优势,毕业生在今后工作中继续发展的空间大。大类培养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创业的能力[4]。

3 课程体系改革

在课程设置方面,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开发新课程,改造旧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增加了《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及应用》课程,突出了海洋生物学应用技能的培养。为提高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设了《海洋环境监测实验》、《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实验》以及《海洋生物技术大实验》等实践课程。

4 教学内容改革及教材建设

组建课程教学组,对所承担的课程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授课前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注重对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不断将新的研究结果补充到教材中去,进而优化教学内容。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衔接,要杜绝不同课程出现内容相同的情况,要避免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不符的事情出现。鼓励教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已建成多门各级精品课程,其中2011年以来建成校级精品课程2门:《细胞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导论》。

教材建设:制定了教材建设规划,并由课程教学组对教材建设负责,教材建设紧紧围绕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系统知识结构的建立,2011年以来有3部我系教师主编出版或参与编写出版的教材:《微生物学》、《江苏海洋产业发展与展望》和《食用菌栽培学》。

5 专业实验室建设

海洋科学专业实验室在校级专项资金30万元支持下,已初步建设完成,并通过了校级验收,保证了专业实验教学的质量。

6 实习基地建设

通过积极联系,本专业现已建成一批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总计13个,其中有3个为本专业独立建设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为本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保障。

7 教学研究与改革

海洋科学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改革,踊跃申报各级教研和教改项目。2011年以来本专业教师共承担了8项教研和教改项目的研究,这些教改成果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8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

在海洋科学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入学时给每位学生安排导师,由导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使海洋科学专业学生从低年级即可进入实验室,较早地接触到科研工作[5]。在导师指导下,学生积极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几年来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共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9项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8项,构建了基于课题研究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创新性实验,对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实现了研究与教学的统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专业兴趣、良好学风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9 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海洋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符合当前“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形势需要,办学方向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海洋科学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并踊跃参加各项活动,在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和评比中获得多项奖励。毕业班学生达到培养目标要求,英语四级平均通过率85%以上,六级通过率30%以上,初次就业率达85%以上,2012年考研率达20%。已就业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并且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开拓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上手快、后劲足”,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其他高校普遍反映从我校海洋科学专业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强,并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水平,能够很快地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10 发展方向

在海洋科学专业的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某些专业课实践环节较薄弱、专业实验室设备不全面、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单调等不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明确课程组负责人职责,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观摩调研、设备添置等途径,提高专业课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系交流,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拓展学生实习教学基地,形成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良性循环。深入了解社会对海洋科学人才的需求状况,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加快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步伐,使我校海洋科学专业早日建设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彰显我校的海洋特色,为创新型江苏省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庄惠龙,杨淑林.从培养模式改革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集美大学学报,2012,13(4):55-58.

[2]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海洋科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OL].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7-10-18].http:///yjbg_6109/20071018/t20071018_259850.shtml.

[3] 朱春奎,刘宁雯,吴义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价值结构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9(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