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案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美学案例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术课程是一门人文性质的艺术课程,在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美术学习能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和对美学的不同理解。形成思维创新意识。为了更好的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美术教学相结合,就需要了解其学科特点。
(一)美术作品的直观性
每一件美术作品都凝聚了每一位画家的心血。线条的引用、色彩的明暗、形象的刻画都直观地传达了每一位作者的思考。一幅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
(二)美术作品的创造性
美术学科是富含创造力的学科。时代在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美的思考在不断加深,只有倾注了作者的思考、看法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才能被大众接受。任何模仿都不能模仿作品的精髓,只有依靠真才实学创造的作品才具有创造力。
(三)美术作品的知识性
一幅美术作品是历史的积累与沉淀。每一幅幅作品暗藏一段段历史,反映了各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因此,欣赏美术作品需要有一定的知识面。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每一幅作品背后的历史,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方法。
二、充分掌握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在应用领域中的优越性已不言而喻,它充分的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合理应用好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功能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合理利用音响媒体,在美术教学中配合图像播放背景音乐,活跃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情绪作用。合理利用声像媒体使学生同时接受听觉与视觉两方面的信息,加深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合理利用光学媒体,投影仪如今以被广泛应用,通过一系列的光学设备,将放大的图片资料得以共享,在静止的状态下观看图片,对学生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以外,这对于教师来说,省去了板书的时间,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一)依据教学目标讲求效率
小学生由于年幼,对很多问题都充满好奇,偏爱活泼可动的形象思维,因此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学生对新鲜的视频等新形势教学充满好奇,从而不满足于教师单纯的口语讲述。长此以往,容易滋生小学生厌倦传统课堂,依赖于多媒体课程。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充分依据教学目标在合理的时间段内播放相应的内容。一切形式的教学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
(二)依据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多媒体技术
并非全部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或者课件资源来展示。有些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利用自身学习经验来教学才会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适度、实用、高效、科学的原则。不可仅仅为了便利而将知识内容流水式的在学生脑海中过一遍。这种教学百害而无一利。
(三)注意多媒体教学的渗透性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教师的理念也在不断改变。但是,学生学习效率以及身心特点仍是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违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学生应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者而不是奴隶。多媒体技术首先应该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科性质,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的相结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互适应,从而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传统教学优势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屏幕取代黑板,网络取代老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后,教师应努力掌握好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获取优质的网络资源,将多媒体技术的有趣性、实用性赋予到学习中,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一)《动物的脸》教学案例分析
《动物的脸》为美术课本第九册的内容,该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通过颜色搭配能将动物的脸夸张的在现,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二)《戏剧脸谱》教学案例分析
《戏剧脸谱》旨在与了解中国传统戏剧脸谱的造型、色彩,初步了解脸谱的有关知识,学习我国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本课的学习之前,可以进行猜脸谱的小游戏,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放不同的脸谱图案(张飞,关羽,包公),让学生分别猜猜是哪些历史人物。通过不同颜色的脸谱分析,使学生们了解到在不同脸谱的颜色分别代表了什么性格的人物,寓教于乐,增强了课堂趣味性。
(三)历史题材画作教学案例分析
在欣赏“历史画”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委拉斯贵支的《勃鲁达的投降》或德拉克罗瓦的《希奥岛的屠杀》,就需要学生了解到当时真正的历史史实。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于书上的大画面,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达到了欣赏的目的。小结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大大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小学生正处于身心不断成长之中,对一切的事物缺乏准确的认知,因此在美术课堂之中引入多媒体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美术作品,同时与能不断激发学生创造力,相信教师只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课堂效率将会不断提高。
作者:于桂丽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汪灵芝.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快乐阅读(上旬刊),2013,(10):88-88.
篇2
关键词 对外汉语 课堂互动 案例研究
【主题描述】
课堂互动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Allwright(1948)指出;“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事实,因为在课堂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经过人与人的交互过程。”课堂互动提供了学生参与语言交际的机会,互动中问答、意义协商和反馈提高了学生语言输人和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两种模式。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特点。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意义协商是互动的重要形式。
课堂互动的理论基础是Long(1985,1996)的交互假设。交互假设是对Krashen的输人假设的修正和发展。Krashen(1982)认为可理解输人是第二语言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Long的前期交互理论强调意义协商在理解性输人中的作用;意义协商引起了语言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可以提高语言输人的可理解性。
课堂互动合理设计有重要作用,是教师在备课的时不可忽视的环节,为了能让老师们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本教学案例主要探讨课堂互动的合理性,望能给对外汉语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提供助。该案例中的课文选自汉语高级教材,针对高级阶段留学生编排,题目是《一诺千金》。
【案例描述】
这是2011年4月8号的一堂观摩课,授课者是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的教师王修洁,授课对象是高级班留学生,听课者是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的同学,授课内容为《一诺千金》,时间40分钟。
老师先和同学们问好,然后让同学们猜谜:最贵的诺言,打一成语。以此引出课文题目:一诺千金。然后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下面,老师介绍了成语的出处,给出了例句,补充了近义词,并让同学们回想学过的近义成语。
接下来开始讲解生词。除了“腹部”、“隆起”、“蹒跚”给出图片让学生描述外,其余生词都是采用先展示词语解释,再给出与词语相关的常用搭配,老师举出例句,同学造句的方法。最后的环节是近义词辨析,老师展示了两组近义词:完毕/完结;为难/难为。老师先讲解两词相近的意思,随后讲解差别,然后举出例句让学生加深理解,最后做句子填空练习。
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一点:老师的提问大多数时候是由韩国学生小石回答的。其他同学几乎没有主动回答问题。另外,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属于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我认为这样的互动是缺乏合理性的。
【案例分析】
优点
运用多种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
上课开始时,教师用猜谜的方式引出课文;讲解生词时,展示图片,让学生进行描述;教学过程中,又不时进行提问,互动手段多样。
缺点
1.教师注意力过于集中,未兼顾全体
互动中对其中一名同学过于照顾,未能兼顾其他同学,未能有效调动起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在课堂问答中,韩国留学生小石出尽了风头,相比之下,很多欧美学生未被调动。
2.只关注师生互动,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互动形式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并未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间的互动。根据美国教育家Parker Palmer的观点,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良好的连接。只注重师生互动的做法违背了上述教育理念。
3.师生互动中未发挥“更正性反馈”的重要作用
尽管在课堂上小石发言的机会很多,但他的口语水平并不高。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互动中不重视“更正性反馈”,导致留学生口语不标准,部分语句不合语法规范,阻碍了留学生汉语口语的健康发展。
建议
1.课堂互动中老师应将注意力平均分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有同学精力不集中,有同学过于踊跃。对前者,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关注,帮助同学集中注意力。对后者,教师应当减少关注,以保证其他同学有均等的参与机会。具体做法可以是提问之前先制定回答者,或者要求多个同学回答问题。
2.注重学生之间互动,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优势
除师生互动外,教师还应思考如何有效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发挥peer group learning的作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意义协商是互动的重要形式。只有切实调动学生之间互动的积极性才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3.应注重互动中的更正性反馈
更正性反馈又被称为负向反馈,是向学习者表明他们使用的目的语是不正确的(Lightbown & Spada 1999:171)。更正性反馈与传统意义上的纠错不同,因为更正性反馈不仅包括直接的纠正,还包括间接的意义和形式协商。更重要的是,更正性反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语言习得的要素,对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祖晓梅. 汉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模式与第二语言习得[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1:25-32
篇3
-------七年级上册《图案设计》教学案例分析
黄岩东浦中学 群
一、背景介绍:
授课人:群
授课地点:东浦中学
授课时间:2003年11月21日
授课对象:初一(5)班
授课类型:校公开课
二、具体实施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1、师:边放轻柔的音乐边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四幅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欣赏并说说美在何处?
生:答有画的精致、色彩漂亮、匀称……。
2、师:请学生分析上述四幅图画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
生:……
3、师: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体或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组成的?
生:答有窗帘布的图案、古时的铜钱、银行的图标、汽车的标志……
4、出示“奥运五连环”的图案,与学生一起欣赏其中的含义。
师:你们知道这五个圆圈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齐答)世界五大洲。
师:那又有谁知道这红色的圆圈表示哪个洲呢?
生:都静了下来,不作声了。有一个很轻的声音:“美洲”。
师:对,是美洲。师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并解释道:这绿色的表示大洋洲;这黄色的表示……
生:亚洲。
“这黑色的表示…”“非洲”;“这蓝色的表示…”“欧洲”。刚一点拔,学生就异口同声地回答。情绪有点被调动起来了。
师:(用略带激昂的口气说道)别看这普普通通的五个圆圈,就因为这体育事业把全世界五大洲的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一个接一个的圆圈,就好象滚动的车轮,象征着体育事业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生:都被我这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述所感动。睁大好奇的眼光注视着我。
师:(继续说)这是一幅多么平凡的图案呀,又是一幅多么神奇的图案呀!正因为它的图案简单而被全世界的人民所熟悉,正因为它的寓意深刻而被全世界的人民所家喻户晓。”师越讲越激动,把学生们的情绪都带动起来了。
师:(看到学生们蠢蠢欲动的样子,话锋一转,又道:)同学们,你们对图案设计感兴趣吗?
生:(齐呼)感兴趣。
师:那就快快行动起来,加入到我们的图案设计中来吧!
师:板书《图案设计》并关音乐。
(二)图案模仿创作活动
1、画太极图。(要求先想后做再想。)
(解说:师出示太极阴阳图,请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如何
画,再小组四人交流各自的意见,共同探讨存在的疑难,
再让每位学生动手画太极阴阳图,画好后请思考作图步骤。
而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一个说说画法的步骤,另一个板
演示范画图过程。最后展示成果,体会成功的喜悦。)
2、分析太极阴阳图中蕴涵的文化价值。
师:大家看,这太极图是由黑白两条阴阳鱼组成。如果把大的圆看作是某一事物的话,从中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出,任何事物都是由两个相反的对立面组成,二者的相互转化处于一个动态过程中,同时它们又组成了一个统一、平衡的体系。在黑鱼中有一白点,在白鱼中有一黑点,这又表示任何事物不是绝对的,只有相对而言……
生:个个睁大了眼睛,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不时地点点头,仿佛顿悟出了以前从没有想通的道理。并不时发出一声声恍然大物的惊叹声。
师:你们还知道跟太极图有关的知识吗?
生:纷纷回答说有太极拳、太极剑、八卦连环掌……突然,第一排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太极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解说:教室里声音全没了,几秒钟的停顿、几秒钟的窒息,全场哗然。想不到这高深莫测的太极阴阳论竟出自一个身高不足1.5米的小不点身上。我也不由一怔,在为这位学生叫好的同时,也为自己感到脸红。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各学科的渗透,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
师:(定了定神)说:郎冰涛同学的课外阅读面非常广,我非常敬佩他,希望同学们能向他学习,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都把敬佩的眼光投向他。(全场的气氛 、思维、情绪达到了最佳的状态。)
师:抓住挈机,利用VCD,播出了屠洪刚唱的歌曲《中国工夫》。
生:随着音乐的响起,禁不住和起节拍,那热情豪壮的歌声,整齐明快的节奏声和电视屏幕上那刚柔相济的太极镜头,把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表露的十分清楚。
3、师出示课本中的六花瓣,请学生们画。并说出画法。
4、师生共同探讨如何等分圆周。
(三)创作设计活动
例:学校有一圆形花坛,现要在花坛内种植三种颜色不同、形状相同、面积相同的花卉,请你设计方案。
生:……
三、评析
(一)本节课在充分挖掘了教材,突出了数学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
1、突出了数学的美。
整个教学过程是从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致爱丽丝》和画工精致、色彩明亮、赏心悦目的图案中展开的,这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同时也创设了良好的问题情境,为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奥运五连环”的出现,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美的本质、美的价值、美的魅力。可见,要想在活动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从教材中挖掘美、提炼美并展示美,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以情励学、以趣激学”,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才能全面提高数学素质。
2、突出了人文意识。
本节课在充分挖掘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太极图出发,深入挖掘了其蕴涵的文化价值,真正让学生动了起来,参与到图案设计中。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现代教育技术—VCD、电视机的合理应用,使课堂教学掀起了一个个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兴奋的,高度参与的状态。学生们从中不仅接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还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还了解了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感受其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容哲学、数学、美学、思想教育于一体。
3、突出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本节课不管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具体的图形模仿、创作,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背景考虑,整节课充分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二)本节课在取得较大成功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1、过多考虑文化价值,学生缺少对数学的理性思考。表现在:学生在用尺规画六花瓣时,只考虑如何把它画出来,,而没有考虑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更加归纳不出等分圆周的规律。
篇4
论文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在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培训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为对学校来说,新课程将引发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管理者、教师、学生)。教师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重心。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新课程对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继续教育到底应该传递给学员什么样的知识和信息?这是在新形势下进行教师继续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
无论从课程内容还是从课程理念来看,原有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尚需重新构建,继续教育课程的再研究与改革已迫在眉睫。课程改革历来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重新合理地研究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使之更好地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定位与含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因此,选取课程研究作为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是既合目的又合规律的。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其与全日制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课程差别不是太大,一般采取脱产学习、函授、面授等形式学习;二是非学历教育,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水平为目标的培训课程体系,在培训途径上可以有分层次的短期培训、专题讲座、实地观摩与学习、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
自1977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狠抓了教材教法过关培训、专业合格考试和学历系统进修等师资培训工作。截至2000年,我国初中专任教师3248608人,学历合格率为87.08%。这为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前提。
但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整个世界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对人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爆炸、信息爆炸使得个人即使穷尽一生的精力也无法学完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更新速度在加快。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在全世界成为共识。这时人类大脑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记忆,而是寻找联系,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育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原来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教师的学识与才能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需要,因此,必须对此进行变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不科学
目前,不少培训机构在规划设计继续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时出现了两种极端:一是因为强调先进性和科学性,就套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学历教育的模式,即各门课程样样齐全。继续教育是非学历教育,学员们不可能有充裕的、连续性的时间来完成学业。其带来的后果是学员往往望“本”兴叹,努力者浅尝辄止,怠惰者束之高阁。而且,这么多的课程使学员失去自我思考、探究实践的时间。显然,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不科学的,是徒有形式的。二是因为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偏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搞零打碎敲、忽视知识更新和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破坏了培训的阶段性、连续性,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前后脱节,不成体系。
大量的短期业余教师继续教育,使得教师身心疲惫,过分统一集中的培训,也阻碍了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很多地区都是利用教师的双休日与节假日进行培训,但由于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量就比较大,因此,占用教师休息日引起了大多数教师的抱怨。另外,教师参加培训多数是由于外部的政策压力,而教师能否参加培训要听从于任职学校的安排。因而被培训的教师在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内容等的选择上就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加上培训中指导教师的绝对权威,又使得整个教师继续教育过程缺少民主的气氛,从而抑制了教师的学习主动性。 2,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理念落后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包括教师自己)对教师的看法存在三个误区:一是错误地认为学历与能力等同,教师学历越高,能力越强。结果造成许多教师拼命追求高学历,一旦学历到手便认为可以休息了,不需要有系统地提高进修了。二是错误地认为教学经验与教学水平会同步增长,以为教学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教学水平就越高。这种认识导致了教师间凭年龄论资排辈现象,青年教师难以“后来者居上”。三是错误地认为只要不怕吃苦,肯卖力就可以当个好老师怛j。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也造成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上的偏失。
在这些错误的认识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唯学历教育至上,由追随学历合格到追逐高学历。不仅是教师本人追求高学历,而且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自己的所谓“政绩”也是急功近利,热衷于师资队伍学历合格比例和高学历的教师数量。结果学历文凭被当作进修的目的去追求,造成了教师教育目的“异化”。
3.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
由于受到落后课程观念的制约,我国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结构是很不合理的。在学历教育中,课程结构基本上与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相差无几。尽管强调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实践性和指导性,但由于教学组织起来比较繁杂和困难,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很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应发挥的作用。另外,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大,这与高等师范院校课程存在的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是一致的,占总学时70%的课程是学科专业课程,选修课比例低。从课程的学习要求看,是必修课一统天下,选修课开设得较少,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
而在非学历培训中,课程内容存在单一化、简单化、规范化、固定化的模式,缺乏系统性的培训课程,只是局限于“缺什么补什么”。这种课程设置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我国教师进修院校发展历史较短,学校各方面基础较为薄弱,因而造成显性课程刚性十足而忽视了课程理论中重要的隐性课程因素。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创造研究型的学习氛围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在较长期的教育培训中,环境的熏陶与教化是很重要的一环,但这却很少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
4.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实施方式单一
这里所说的课程实施方式是指具体授课的方式方法。我国现有的教师培训,往往在倡导先进、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同时,却采用了与这些观念不符甚至是相悖的培训方式。比如,培训的目的本来是要提倡和鼓励学员积极参与的教育观念,但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不给受训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创造的教育观念,但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沿袭传统课堂中“教师讲学员听”的模式,教师在培训中只是模仿培训者提供的教学技巧,而没有自己的主动创造。
5.课程设置中缺乏教育教学案例课程
案例教学已是当今世界上风行的一种有效的职业培训课程,特别是一些大公司、大企业,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他们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教育领域来讲,案例教学同样非常重要。教师每天要面对个性差异极大的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比其他领域更为丰富的个案事例,这些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各种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中吸取经验、总结、提高,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虽然有一些教师继续教育机构在教学中穿插了一部分实际案例,但总体上还很薄弱,很多人尚未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即使现有一部分案例,也没能进行细化精琢,典型性、示范性都不强。
三、对策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在职教师培训大部分还是侧重于文化或学历补课,重在专业学科领域内的理论传授,缺乏实践性教学技能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打破学科界限,依然拘泥于学科范围内,并不利于教师素质的真正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围绕着“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的理念,打破过去以高度统一为特征的、充满确定性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很有创意地设计了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结构,如要求学校创造条件设置丰富多彩、课程标准弹性化的选修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必修课程,以期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新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丰富性和教材的多样性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同时也要求教师增强应变能力Hj。鉴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进修培训机构要以实施新课程所必需的培训为主要任务,确保培训工作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笔者认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调整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从推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着眼,增加教育课程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内容是:要有规定的学术水平和学历要求;有特殊的能力特征和职业特征、人格特征要求;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如教师培养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等。教师继续教育应当为推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服务,培训院校应增加教育课程,让学员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教育发展的需要,树立教育改革的责任意识,将系统的现代教育理论、思想转化为个人的教育理念、专业精神。
2.从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造力着眼,增加创造性课程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课程的设计者,他们应该创造性地诠释课程,参与制定课程。因此,培训院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应重视培训学员的创造力,引导学员参与课程过程,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员为主体的新培训观。要组建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研究专家组,专家们应在进行新旧教材的对比、掌握好新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进行创造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培训院校在开发和构建创造性课程体系时,应注意五个问题,即变知识教育为学力教育,促使教师进行创造性学习,对教师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对教师进行创造美学教育,对教师进行科学的创新思维的教育。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学科教育与综合教育的关系,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同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3.从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着眼,增加方法论或教育技术课程
以往的教师继续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忽略对方法和策略的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新课程实践中的问题,坚持面向实际,把理论指导实践与实践丰富理论辩证统一起来,使教师的理性认识和思想观念变得更加充实和丰满,富有活力,并产生效用;同时,也为教师的智慧成长和才能发展增添营养。因此,培训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间环节,加强关于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培训,以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增加方法论或教育技术课程,如教学设计方法、案例分析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和评价技术等课程。尤其应重视教学设计方法课程,它主要包括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等。
4.从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着眼,增加科研课程
- 上一篇: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 下一篇:少儿篮球训练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