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改革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舞蹈史;教学;新理念
一、课程现状与讨论
《中外舞蹈史》课程大纲分为两个版本,08年版和11年版,目前在校学生2009和2010级的学生是按照08年版本的大纲进行授课。08版课程大纲中内容主要以《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为主,学生手中的教材也是这本书。教材中纹理比较清晰,主要以时间为线条,分阶段讲解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进程。授课方式以课件解说为主,考核方式为笔试试卷考试形式。
中西方舞蹈史是目前各高校舞蹈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位主干课程。这门课不仅要使学生获得课本上大量的舞蹈知识,还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课外阅读等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对于舞蹈本科学生,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更应加强其理论性。相比较其它舞蹈技术课,在练功厅面对镜子容易找到感觉,多花上点时间旋转就稳定了、翻身技巧就解决了,对舞蹈的记忆、感觉就增强了,结果的显现让人看得见、有成就感。而像舞蹈史论这类坐在教室上的理论课,尽管同学们知道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是潜移默化的,但终究因“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内容单调、抽象,采取的教学方法陈旧老套,学生们觉得学了许多,又似乎什么也不会,还觉得所学的东西对就业不知有什么用。这种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知识灌输模式,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内部动力。
从08版大纲的制定,我看出一些问题,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与课程名并不太相符,外国舞蹈史部分基本没有涉及,而在许多舞蹈相关的考试或者是考研复习材料中,外国舞蹈史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而在授课方式上,单一的理论讲解使学生倍感无趣和疲惫,有些古文也晦涩难懂。针对以上问题,我在11版的《中外舞蹈史》教学大纲当中进行了修改,教学内容增加了外国舞蹈史,并在授课过程中增加了视频案例赏析的部分,加深学生对舞蹈历史发展中的直观认识。
二、课程改革计划和措施
1、利用“综合课程”的思想来进行课程改革
所谓“综合课程”,它并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而是指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各种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是学生形成关于艺术的整体性任何和全息观念的一类具有综合特点的课程的总称。
以《中外舞蹈史》这门课程来说,我们运用“综合课程”的思想进行改革的话,可以将中国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技能型课程引入课堂教学,从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并结合学生在技能课程中的所学,加深对舞蹈进程,各阶段舞蹈的特点以及风格特征形成的原因的文化理解;也可以将舞蹈欣赏、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美学等其他理论型课程引入课堂教学,结合舞蹈欣赏的方法,理解舞蹈创作、舞蹈构图的形成等对舞蹈史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更宽泛的,我们可以将其他艺术课程引入课堂,横向讲解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对舞蹈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如此这样,我们的《中外舞蹈史》课程的讲解会变得非常的饱满和丰富多彩,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也会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们从干枯的课本知识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的有兴趣的学习。
2、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首先,将《中外舞蹈史》课程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一课型向整合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技能、教师职业情意的综合课程类型转变。将舞蹈技能课、舞蹈理论知识和教师的授课方式多样化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作为形成《中外舞蹈史》课程的三大支点,全面的丰富课程内容,做到让学生在兴趣中牢记舞蹈发展的历史,透过舞蹈发展进程进一步强化舞蹈技能技巧水平,最终可以学以致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将单一的课件知识授课方式转变成课件讲解、配合图片和视频影像的综合授课形式,使学生多方面的感受其他艺术门类,如绘画、音乐、雕塑、文学等对舞蹈的影响以及关联影响。使整个艺术体系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保持高度的融合和关联。
第三,课程改革中包含一项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要针对每次课给学生留下的作业,下一次课时务必要进行讲解和分析。目前很多学生出现不能学以致用,或者理解错误不能得到纠正的情况。这一点提醒教师,在教授知识完成后,要关注学生的吸收知识的进度,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理解,引导学生真正正确认识舞蹈发展历史。
三、教学改革成果总结
篇2
1、组织动员阶段(11月上旬)
为了确保把此次活动高质量地完成,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各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出活动方案。同时,召开学校教研组长工作会议,组织动员一线教师积极参加此次活动。分管教学的领导及教务、教研部门,要深入各教研组全程参与活动,对活动情况进行监督、总结。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__
副组长:__
主要成员:__
2、积极准备阶段(11月中、下旬,12月上旬)
(1)、全体教师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教学经验总结,重点在教法、学法上,突出其有效性,做好教学经验交流的基础材料准备。
(2)、评选教师优秀教学经验总结,结合教师实际教学工作表现,推选大会教学经验交流人选。
3、活动阶段(12月中、下旬——20日、27日)
首先,对本次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准备情况的回顾与反馈。全体教师都要参加交流会,认真倾听,取长补短,发挥交流的最佳效果。
其次,教师进行大会交流发言。经验交流内容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体现新课程的要求,不求道理高深,只要是教学中切实可行的,都可以和大家共同分享。针对授课及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在其有效性上进行总结交流,在教法与学法上进行探讨,指出课堂教学的优点或闪光点,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或不足。
第三、领导进行活动总结。
篇3
Abstract:this article by the electronic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 corner of the eye, carefully examines the mathematics courses educational reform, from the specialized need angle discussed that the reform the necessity, studies the angle analysis educational reform from the student the direction, discusses the reform from this topic-based group research situation several experiences and the insufficiency. Is for the purpose of further exploring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content, enhances the student market competition strength.
关键词:电子专业 数学 教学改革
key words:E major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德市“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数学内容的配套研究”课题研究论文
一、 对数学教学改革必要性的认识
数学差生是差生中的最大群体,是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而电子专业课中经常需要数学内容的支撑,总觉得有心无力,对学生数学底子无底。教师们常常在思索,“教什么和怎么教”。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校组织课题组对电子专业数学课教学改革进行研讨,以期对中职数学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1、 数学改革是学生学习的必要
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明辨事理。而在职业高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就少不了技能的培养,数学课程也要为学生服务,当然也就要为专业服务。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技能养成而展开的,只有为这一中心的教学才是学生所需要的。
2、 数学改革是教师教学的必要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练到本领。以前按教材授课学生学习不配合,教师上课索然无味,上课没有学生的参与课堂失去生机是教师最大的悲哀,那么如何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 数学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必要
学校的发展取决于多个方面,学生发展是主体,学生发展的好学校才有希望。教师进步是学校发展的后绪这力,教研课改都会提高老师的竞争力,无论是学生发展与教师提高都是专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湖南省重点专业,常德市电子专业主持学校,在这方面理应有所建树。专业发展自然就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
二、 对学生的需求调查与数学教学改革分析
1、 教学内容生活化、专业化
学生入校前是抱着求一身技能进入职校,有85%的学生初中数学不达标,失去兴趣,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态度上无所谓,但对于结合生活的内容还是比较感兴趣。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无论现实情况如何,但学生的态度是积极的,对于结合专业需要的数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结果受其它因素影响,要一并考虑。
2、 教学方法多元化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如果以一种单调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贯彻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因此,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班级,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组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课堂靠自觉性维持的时间大约只有15-18分钟,那么其它时间要靠教师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思考。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有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法、启发式的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
3、 教学语言幽默风趣感染学生
学生年到老师充满朝气、精神焕发地立于讲台上,用幽默业教学,课堂教学就会变得轻松愉快。与老师情感拉近距离。作为教师,除了研究教学方法以外,还要认真研究教学中语言的表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幽默为课堂注入了一脉新鲜血液,有了它,课堂如同磁石般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4、 数学教学内容要回看初中知识
数学课只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讲新知识。学生初中数学没达标,不能按照职高数学体系进行授课,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不赶进度。回看初中知识不是简单的重讲初中数学,而是将与专业所用知识相关的初中数学进行补火。针对学生这种情况,要重新确定教学目标,整理教学讲义。
三、 数学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本课题2008年立项,经过2年研究,在教学内容上前期处理教材,后面通过研究形成授课讲义,形成校本教材,在必要时候可以公开发行。在教学方法不断针对学生需要进行调整,通过调查研究,课题组成员试验取得一定成效。现将研究经验总结如下:
1、 在思想上有新认识
打破以数学学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服务于专业课为目的,按照“加强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增加弹性,适度更新,兼顾体系”的原则,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在现用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基础,依据电子专业特点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同时应让数学走入生活,结合专业使数学生活化、专业化。
2、 根据现有教材整理教学讲义
根据学校电子专业课程开设的顺序,依次罗列出所涉及的数学知识,并注明其掌握程度,然后按照一定的数学知识体系,制定符合电子专业的数学教学计划。根据专业需求,确定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而且在专业课教学上也提高了运用数学知识的实效性。选择紧贴专业的典型问题,用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背景作为数学教学的背景,深入分析,把知识学习融入专业问题之中,使学生养成自觉地把数学作为工具来应用的意识。讲义考虑专业需求深度主动寻求与专业相关的数学问题,加强知识应用的实践环节教学,构建体现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
篇4
下午好!
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我今天来,主要是向大家学习来的。谈起教育教学,在座的各位都是行家里手,在此,谨将自己的工作情况以及点滴心得体会汇报于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在教学工作中,没有什么论资排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特级教师更应该保持永远清醒的头脑、时常新鲜的血液。
任教以来,我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教学规律,自觉进行教学改革,从尝试单项、个别的微观课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以“调控教学节奏”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学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局限性,朝着科学化、理论化、整体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经验总结《谈谈调节教学节奏》,被省教委有关领导誉为“节奏教学法”,多次在全国或省级交流并被多次节录发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快乐教学、节奏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理念,发表了多篇论文,交流或获奖。
我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教学手段,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在陈培
胜老师及化学组全体老师支持与参与下,自拍兴趣实验录像,用于辅助教学,被化学老前辈陈国欣老师赞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国少数最早使用Flash制作课件的人,我曾经建立了三个化学网站,被许多化学搜索引擎收入,一些关于教育类的e网书籍也做了介绍,后因收费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学博客,才几个月,已逾六千多人浏览,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师来信交流。
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特级教师更需要保持“学高”、“身正”这一境界,要学知识,要学做人,修身养道。“学习,学习,再学习,终身学习。”这是我的座右铭。
作为一个特级教师,更应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挑三拣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这两年,由于二中化学教师不足,领导让我承担跨年段超课时的工作,我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履行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对工作兢兢业业,对同志诚诚恳恳,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我的终身追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人都需要充电,特级教师更应注重本身素养的提高。信息社会的
高度发展,我们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从理论到实践,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发表了《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为“莆田市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巡回讲学团”成员,主讲的课题《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三.教好书,育好人
人们总是说:“为教育事业做贡献。”从我个人理解,就是教好书,,育好人。我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释。
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生涯中,我尽力做到关心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所谓“差生”,总是想方设法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春风化雨暖人心”。虽然我现在不当班主任了,仍然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我能与年轻教师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主动帮助年轻教师解决教学难题,很受年轻教师的欢迎。每当年轻教师开设汇报课或观摩课时,总是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总是“知无不言,言
无不尽”,毫无保留地提出最诚恳的意见,对教案、教具、教法、教态、教学课件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辅导,使年轻教师得到尽快的提高。
曾经被聘请为市化学科骨干教师上课,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师打来电话或通过伊妹儿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学老师,通过网络留言或发伊妹儿求教,本人均尽最大努力给与帮助。
四、业余兴趣,舞文弄墨
篇5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现状;需要;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Viewed from Need Theory
GE Jie
(School of Music, Anyang Normal College, Anyang, Henan 455000)
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①的研究开始起步,无论是期刊论文还是学位论文,都有了一定的进展,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综观15年来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成果,相对于“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美育”来说,通过在万方数据库的知识脉络检索和比较分析(见图1),显示出我国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2009年底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404篇期刊论文和128篇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及期刊论文影响力的统计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以现状描述、经验总结为主的现状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密切相关。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2009年底之前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得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有17个主题项,即“课程、现状与对策、功能、教学、改革、艺术教育体系、师资、国外艺术教育、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材、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
从归纳出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17个主题项中可以看出,其内容与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基本覆盖了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领域。其中的“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功能”等四个方面所占比例较大,属于目前研究的热点。公共艺术教育的“艺术教育体系”、“师资”、“特征”、“教育价值”、“经验总结”、“艺术团建设”、“音乐教育史”和“其他”等方面的论文研究也已开始起步,在此笔者将之归类为研究的非热点。为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
1.课程
自《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实施以来,许多普通高校相继开设了部分公共艺术课程,但“因学校而异、因学生而异,缺乏学体系、教材和评价标准,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缺乏全局性。”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6.24%和26.56%,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对于课程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课程现状与对策、课程的作用、课程设置、课程体系、课程管理、课程模式、课程改革以及等方面的探讨,学位论文中对于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探讨比例较高。
关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与对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
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学位论文中,关于课程的研究主要是从具体的课程和课程内容来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即哪些艺术课程可以进入公共艺术教育,并对其价值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2.教学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实际上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的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的分类是建立在研究的具体情况之下的。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课程与教学混杂在一起的研究,为研究方便,笔者只能根据其侧重面对其进行区分。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12.13%和27.34%,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一位。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探讨。
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如甄巍的《多媒体教学法在高师院校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主要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艺术鉴赏课中的运用;张静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提出了音乐欣赏课中“以‘兴趣’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电教媒体’为手段的教学方法”、“以‘户外课堂教学’为深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张思镜的《高校公共艺术课音乐审美教育教法探索》提出了音乐审美感知教学与音乐审美情感体验教学两种施教方法。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李琳的《探究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的意义及改革方向》认为,对高校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标准进行规范很有必要,需要从观念和方法两主面入手。唐圣菊的《高等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探讨》提出了农林院校公共艺术教学改革的思路:创新课程设置、刷新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改革评价体系。彭渊的《浅谈普通高校舞蹈教学改革》“以舞蹈选修课教学和舞蹈团队培养两方面为切入点,以多元舞蹈文化的学习和多元舞蹈活动的参与为特色,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两方面入手进行教学改革,力图探寻一条适合普及型大学舞蹈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张丽波、崔全顺的《构建高师生态式公共艺术欣赏教学模式初探》对教学改革提出了“生态式教学模式”,即从过去各学科的无限分裂走向新的融合,使各学科之间形成一种生态关系。
关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内容研究,黄小明的《浅谈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中提出艺术教育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3.现状与对策
我国的艺术教育因受到国家重视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关系到“新世纪我国知识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正处于一个“蒸蒸日上”和“理还乱”的双重时期。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2.03%和16.41%。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是对目前的公共艺术教育现象的描述,代表性的研究如:刘张飞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异化现象及其回归路径》,曹思淼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樊中红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白朝晖的《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刍议》,马建华、高曼曼《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周小海《关于普通高校实施艺术教育的思考》认为,当前普通高校在实施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不重视,置艺术教育于附属地位;艺术教育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艺术教育师资“量少质差”;艺术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滞后;管理薄弱,机构不健全。解决上述问题转变观念是前提,提高素质是关键,构建课程结构、教育环境是条件,健全机构、提高管理水平是保障。
4.功能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方面的研究,在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中的比例分别占到20.05%和6.25%,分别位居第三位和第四位。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研究的。
(1)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作用
关于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功能研究中,普遍的观点是“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培养方向,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③
(2)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黄丽娜和余育新在《试论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中,根据和谐校园文化的人文性、多样性、融合性、创新性、传承性特点指出,“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人文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艺术内容”、“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审美指导”、“公共艺术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创新源泉”。
(3)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孔宪峰和周秀红的《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德育的理论回归》从理论层面上通过挖掘艺术与艺术教育的本体价值,指出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理论建构涵盖着从“审美”到“立美”的转化、“立美”到“立德”的统一、“立德”到“立人”的升华这三个重要环节。李林和许媛媛的《美育与德育兼重――略论高校公共音乐课的功能内涵》同样指出:“高校公共音乐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美育为核心,在音乐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使其功能内涵得以充分显现。”
由此可以看出,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由来已久,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观念在人们心目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在公共艺术教育研究中还是占有相当的比例。
(4)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薛芳的《浅析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认为: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属性,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是有所作为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直观洞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创新教育。贾昕东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指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系统,艺术素养属于非智力因素并贯穿于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提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唤醒创新意识,有助于牧养创新精神”、“公共艺术教育,又呼吁开发创新潜力,有助于训练创新思维”、“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认知创新规律,有助于借鉴创新方法”。
从以上对公共艺术教育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反映出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尚处于现象描述、经验总结的浅层次阶段,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效果不是特别明显。
二、从需要理论看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即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等提供理论依据。但是目前研究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现状描述、经验总结等方面,研究深度显然不够。以行为心理学的视角审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这些研究者研究行为的发生与表现,“与人类的各种行为一样,都具有一定的动机与目的,都由其背后的、内在的、体现在研究主体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动力所启动和驱使。”④这种启动和驱使是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行为发生与表现的原驱动力,在研究主体心理意识中的反映即是他们的研究需要。“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的方向则是寻求目标以满足需要。”⑤人的行为模式清楚地表明,人的行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而行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需要。对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的研究,不应忽视研究主体研究行为的起点――“需要”这一重要环节。
所谓“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人是生命有机体,又是社会的成员。人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对饮食、穿用、居住、安全、婚育等都有需求;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对生产劳动、人际交往、价值实现等同样有所需求。这些客观需求在人的意识中就成为人的需要。简单地说,需要就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或欲望。需要能够推动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积极的活动。需要被人体会得越强烈,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有效。“人类有多种多样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需要。”总结人的一切需要,就其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自然性需要也称生理性需要,是指为了延续与发展生命所必须的客观需要,即对衣、食、住、行、性、安全等方面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渐产生的,如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社会化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与动物需要有本质的区别。⑥
人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的需要是有所侧重的,而且人的需要也是不断转换的。针对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可以概括为生存需要和学术需要两大类。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生存需要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诸如“生理”、“安全”等需要,在此特指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物质性需要,既包括学者维持与其地位相称的基本生活条件、学术资源的需要,也包括攫取名利的需求。⑦学术需要是指研究者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者从事学术研究的最主要、最直接目标是塑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即所谓“学术精品”。“学术的本性是排除任何现实性功利追求的。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对知识、智慧、真理的追求,它是一种知性的召唤、道德的践行。”⑧
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研究本身并不排斥对功利性的追求。但是在普通高校中现行的科研奖励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等的功利主义倾向,使得研究者在利益驱动下的生存需要取代了真理驱动下的学术需要。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把量的标准置于其他价值认定标准之上,把质的高下简单约化为量的多少”。“当这种量本位标准被‘锁定’时,量的追求就演变为学者们的‘生存本能’,以知识追求为本性的需要就让渡于以现实利益的获取为目标的‘生存物质需要’。”⑨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是与现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直接相关的。正是这些制度性的要求使得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的需要从以追求知识为目标的学术自身的求真本意的“学术需要”转向了以获取现实功利为目标的“生存需要”,最终导致“学术失范行为失控”。
15年来,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层次处于现状描述和经验总结为主的状态,这与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功利化主导型”的研究需要密切相关,即研究者个体行为功利化的主要动机源于以获取现实利益为目标的生存需要。个体“生存需要”实现程度成为研究者自我实现的首要途径和标志,知识追求愈来愈屈从于现实的物质利益攫取,形成功利追求泛滥的场域。深陷于功利场域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们,在生存需要和学术需要之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作为现实的职业劳动者,他必须使自己或自己生产的知识得到市场的价值认定,否则他无法生存;另一方面,作为知识的创造者,他又必须遵从学术需要,从知识本性出发,完成学者的自我实现。”⑩当前场域下,对于一名理性而现实的公共艺术教育研究者来说,“前者的实现具有迫切性、时效性,而后者具有长期性、间接性”,因此,理性的选择往往是“学术主导型”。但是,一旦公共艺术教育研究完全陷入“以量代质”的恶性循环时,“功利性的生存需要就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最终会导致全局性的结构性失控。”B11(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 文中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为行文起见,简称“公共艺术教育”。
② 宋晔、隋欣《谈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思路》,《艺术研究》,2008年第4期。
③ 谭东风《试论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④ 黄大同《简论贝多芬的创作“需要”》,《艺术百家》,2005年第5期,第163-166页。
⑤ 同上。
⑥ 屠文淑《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8页。
⑦ 刘大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⑧ 同上,第136页。
⑨ 同上,第216页。
篇6
一、加强文献研究,在成功的基础上再发展,解决视野狭窄的问题
1.忽视文献研究的原因
忽视文献研究,专业视野狭窄是小课题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之所以忽视文献研究,究其原因无非有三:(1)文献研究意识薄弱,不知道文献检索在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2)拥有同类研究的资料太少,又不愿购买大量的相关专著,长年订购相关报刊。(3)查阅文献费时费力,不能长期坚持。
2.忽视文献研究会产生的弊端
(1)不能借鉴与吸收已经有的研究成果,导致重复性劳动。(2)不能准确把握研究现状,分析不出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3)不能形成相对完整、系统的理论假设,搞不清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什么。如果上述三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那么小课题研究就必然收效甚微。
其实,中小学教师有效地检索研究文献,能拓展研究视野,就具体领域学习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他人成功的基础上再发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别人研究成果的过程,实际也是磨炼我们思想和思维方法的过程,关键在于我们是怎样去做的;只要做得深入,查阅文献所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是会得到回报的。”只有做好文献研究,中小学教师才能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才能为小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才能超越简单的经验积累和原有的思维方式。
3.加强文献研究的具体对策
作为中小学教师,在小课题研究中要注重文献检索,加强文献研究,其具体对策有以下几条:(1)明确相关文献的分布,能够购买相关专著,订购专门的教育报刊,或从诸如中国期刊网等网络媒体下载文献资料。(2)掌握文献检索方法,能根据研究需要正确运用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和综合查找法来搜集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资料去粗取精,然后分类编排。(3)撰写文献综述报告,理清研究问题的发展过程,阐明该课题范围内当前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反思已有研究,归纳研究发展趋势。(4)掌握归纳、演绎、类比等形成假设的基本途径,并能正确表述研究假设,明确研究起点、研究性质、研究者的自身条件等诸多因素。
二、正视行动研究,坚持实事与数据分析,解决研究泛化的问题
1.行动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行动研究”深受中小学教师欢迎,绝大多数课题研究都强调运用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呈“泛化”倾向。受此影响,小课题研究难免存在以下问题:(1)“有行动无计划”,即有些教师自以为“工作就是行动,行动就是研究”,运用行动研究法,就不必制订课题研究方案,不必确定清晰的研究目标,不必设计周密的研究过程,更不必规范地运用实证研究法。(2)“有行动无研究”,即把课题研究等同于教学改革甚至等同于日常工作,只是对工作的背景介绍、成效分析和经验总结,而不是开展系统、持续的专题研究,没有研究的成分和价值。(3)“有行动无反思”,即在课题研究中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但没有深刻的“反思”,更没有基于具体数据和典型案例的科学分析。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行动研究并非真正了解。
刘良华教授指出,“所谓的行动研究,它不过是实验研究的变式和变形。它的前身是实验研究,它的身份乃是准实验研究[2]”。由于教育实验研究不可能做到严格控制和测量,所以几乎所有的教育实验研究都只能是“准实验”。西方人把这种“准实验”称为“行动研究”。有的专家认为,行动研究就是一种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教育研究方法,其目的是改善教育教学实践,其一般程序分为界定问题、制订方案、展开行动、反馈修正四个步骤,也有人将其程序分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环节。从研究方法的划分看,行动研究属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不同于哲学研究,它以“调查”的方式提供“资料与证据”,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凭事实说话”“靠数据分析”。
2.开展课题研究的注意事项
由此看来,中小学教师要正视行动研究,不能把行动研究降格为低级的、任意的问题解决。在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小课题研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制订规范的小课题研究方案,界定拟解决的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的假设,并设计好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规划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与任务等。(2)在行动中不断澄清研究问题,通过调查找出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专题研讨中将问题聚焦并进一步定位。(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并优化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4)详细搜集和积累课题研究中的各方面资料,特别是要搜集研究数据、整理典型案例、记录关键性事件。(5)在小课题研究中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鼓励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教育案例、课例分析、经验总结等,并通过一定的平台或方式进行成果共享。
三、优化经验总结,学会综合性分析与概括,解决提升乏力的问题
研究成果提升乏力是小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一大突出问题。小课题研究成果虽然形式很多,但课题研究报告是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撰写高质量的课题研究报告的确是一件难事。如果是校级的小课题,教师撰写的课题研究报告水平较低,尚有情可原,但县级小课题的研究报告绝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经验总结的层面上。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撰写的小课题研究报告存在扣题不紧密、结构不完整、内部逻辑不严谨、语言文字不精炼等低层次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以下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1)不能进行定量与定性的综合分析,只是研究成效的概括和研究结果的描述,关键性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也并没有交代清楚。(2)通过列举事例来说明问题,即使有数据也多停留在例举和罗列的水平,不能采用统计分析的技术从数量变化中揭示一般规律和特点,更缺少差异检验。(3)结果与结论仅仅是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归纳,不能严谨地提出结论,缺少研究发现与创新点,也没有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考或建议。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只会一般性的经验总结,而不会科学性的经验总结。
经验总结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分为一般性经验总结和科学性经验总结两个层次。一般性经验总结是具体描述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经验,指出运用这些经验的优越性及其前景。科学性经验总结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积累的教育经验进行分析概括,深入、全面、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出别人可以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在撰写小课题研究报告时,教师应学会科学地总结经验,其具体对策如下:(1)有效提炼。选用最有价值的材料,重点对调查数据、测试数据、实验数据等材料采用教育统计的方法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条理化、规范化、系统化,从中找出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2)理性分析。对事实材料本身所提供的普遍意义和社会效果进行认真分析,以现象为向导,揭示具体事实的内在本质联系。(3)综合概括。围绕研究假设形成明晰准确的结论,归纳出研究发展与创新点。根据关键性问题来撰写研究结果,并要以事实与数字为主,文字叙述简洁明了;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研究成果进行概括,特别是有关“模式”“策略”“方法”的研究要寻找出核心概念,构建起概念框架,能够正确地解释教育教学现象,进而将丰富的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185.
[2]刘良华.教师研究与专家研究的大同小异[J].上海教育科研,2010(9):4-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449.
篇7
【关键词】 高校篮球教学;存在不足;改革对策
篮球现如今已经比较普及和流行,尤其是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随处可以看见大家在打篮球。同时在大学体育的各门课程中,篮球也往往属于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就篮球教学来说,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当前的时代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面临的形势也普遍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就篮球教学改革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同时阐述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新形势下篮球教学不足之处
1、内容设置有失合理
就当前内容设置方面来说,往往就会不够合理,无法真正满足现阶段对于篮球教学的要求。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阶段,往往就会出现头重脚轻等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内容上很多教师一直以来可能仅仅针对某一个项目进行教学,有的教师一味的让学生进行投篮训练,然而在传球、运球、防守等方面的训练上就会有所欠缺,这样学生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1]另外部分教师比较偏重于理论,长篇大论的讲解一些理论知识,但是在重要的实践上却比较忽略。还有一些教师注重实践性,并且组织学生打比赛,但是没有就篮球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可能就会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一些学生可能不能理解犯规、走步的含义,并且对于一些基本的裁判规则也欠缺认识。
2、忽略了兴趣激发
当前在具体开展教学阶段,很多教师首先就没有注重情境化篮球氛围的塑造,因此就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很多男生可能比较热衷于篮球,但是往往也存在不少的学生并没有真正产生兴趣。[2]特别是一些女同学,从心理上可能就产生一定的排斥。通常这是由于很多教师没有注重学生兴趣方面的培养,而是仅仅抱着完成教学的目的,这样就往往显得篮球教学过于呆板、机械化,这样往往就会难以保障良好的教学,也有可能具有反作用。
3、师资力量欠缺
当前篮球教学在很多高校并未足够重视,也没有在这方面充分引入符合当前现代化的一些篮球设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篮球教学。比如说,部分高校的篮球场不够标准,一些篮球过于老化、陈旧而没有及时的更新。另外那些从事教学的篮球老师,往往很多也不够专业。[3]部分高校的篮球教师是从其他岗位转来的,并非是专业学习篮球毕业的,因而对于篮球的一些理论知识有所不足,自身的篮球技术也有所欠缺,这样往往也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
4、篮球方面有关制度不够合理
目前始终具有不少高校缺乏篮球教学方面的相关制度,或者说制度不够合理规范,无法和现代化社会进行有机协调。不少高校仍然沿用以前的一些制度,没有对制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就难以发挥出制度应有的实际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评价、激励、考核等制度等方面的不合理,通常就会非常不利于改革,也难以从本质上将教学进行调整,而是仅仅在形式主义这一层面上,所以就不能凸显出实质性作用。
二、篮球教学改革思路
1、通过兴趣进行引导,让学生热爱篮球运动
通常基于教学的角度考虑,同时也为了实现篮球教学改革更加顺利,首先就应该使学生都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4]其实篮球本身就是一项比较有意思的运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都能够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具备校园“篮球杯”比赛,也可以让学生都踊跃参加“篮球社团”等,这样学生在积极参与之下。可能就会对篮球产生无限的向往,因而兴趣也就会提高上来。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提供一些精彩的赛事,比如“NBA最佳进球”等,使学生热情和积极性都能够调动起来。
2、注重教学内容调整,构建完备的体系
在开展篮球教学阶段,教师应不仅仅局限于针对某个项目进行教学,也不应仅仅偏重于理论或者实践,需要站在局部的角度进行考虑,并应该学会用比较全面、系统化的观点看待问题。比方说,在教会学生正确的投篮姿势后,还可以紧接着教学生怎样灵活的运球,并且让学生能够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够学会运球之后投篮,动作也能够更加连贯和舒展。[5]再比如,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最基本的比赛规则教学,致使在比赛中出现较多的争议球,因此教师还应该站在整个大局的角度考虑,在理论教学中尤其重点讲解一下规则。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把握好比赛的动向,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起到裁判的作用。
3、加大篮球场地设施投入力度
高校内的领导和相关负责人也应该首先重视篮球教学,认识到篮球项目在整个大学体育和大学生活中的作用,并及时引进更换相关的篮球设备。篮球场和篮球等重要的设施应尽量保持先进性,这样才能为篮球的普及和改革从物质上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高校应招聘具有丰富理论以及实践经验的教师,这样就能够达到专业化教学这一重要的目标,也使教学改革不再局限于空谈,而是能够真正发挥实效。
4、完善相关制度
应该基于制度的层面进行完善,利用制度来更好的指导篮球教学。尤其当前对篮球教学的要求更高,更是应该在制度的相关内容上尽量做到贴近现实,避免和实际情况有所不符。为了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还需要在评价激励制度上下足功夫。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平时表现较为良好的学生,应注重对其进行有效的激励,同时对于那些表现一般的学生,也应该鼓励其参与篮球、融入篮球,对其进行大胆的激励,最终使大家都能够真正喜欢上篮球。
5、及时予以教学反思,有效进行经验总结
篮球教师方面来说,也应该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然后进行有效的总结,这样才能为后续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不同教师之间可以就篮球教学改革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发表自身的一些经验,也可以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哪些不足之处。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或者专家,还需要虚心向他们进行请教,这样才能在后续教学中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最终也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针对篮球教学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同时阐述自身关于篮球改革的一些看法。综上所述,虽然我国篮球教学已经在重视程度上相较以往有所提高,但在在实际开展中存在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教师应该首先使学生产生兴趣,并且保持一定的积极性,然后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加强调整,并在相关的制度上力求实现不断完善,这样才能使篮球教学充分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沈克斌.浅析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探索[J].青春岁月,2014(20)240-240.
[2] 马浩林.影响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效果的因素分析[J].戏剧之家,2014(6)306-306.
[3] 刘瑞玲.大学篮球文化对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20)115-117.
[4] 李华.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探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10)75-77.
[5] 薛嵩剑.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探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4)129-130.
篇8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社区工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34-02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人才已经出现了矛盾,即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不相适应。这就迫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培育走向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育。
为了更好地培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以《社区工作》课程为例,以课程的教学过程为切入点,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如何实现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创新不仅迫使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社区工作》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
《社区工作》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它主要涉及公共事业管理这一领域中的很多内容,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当前的社区改革密切相关。该课程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社区现实问题和管理现状出发,注重案例研究,对于社区的管理主体、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方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总结归纳,形成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在课程知识体系编排上,也有着很多富有新意的地方,如在理论探讨上,着重体现公共管理基础;在管理主体上,突出强化社区自治管理;在内容设计上,细化社区服务项目;在材料选取上,紧密结合社区改革实效经验等。总而言之,本课程不仅是“社区工作”这一新兴学科的系统理论阐述,也是现阶段社区建设与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加强我国社区现代化建设,突显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我国社区建设的新进展,能够综合运用社区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借鉴先进的社区管理经验,开展社区管理相关业务。
二、当前《社区工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社区工作开展得相对滞后,导致各高校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在教学内容上,重国外,轻本土
中国的社区工作理论源于西方国家的理论基础,因此,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是把握好西方国家相对完善的理论,没有跳出理论了解中国社区工作的具体情况,往往脱离中国社区的实际。
尽管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与中国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国度,政治制度、文化环境、居民意识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社区工作的本质不同,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即要能够掌握有关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又要结合当前我国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形成本土理论,才能更好地诠释我国社区工作这门课程。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实践
社区工作理论是对社区工作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不重视实践,对社区工作不熟悉,怎能讲好相关理论?更别说能指导学生实践了。据统计,地方性高等院校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农村主要的行政区划是乡或镇,很多同学对“社区”即熟悉又陌生。熟悉主要是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体会到,陌生是没有好好进入到社区,对社区的工作一无所知,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很抽象。社区工作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多带学生进入社区,了解社区,然而,多数教师在上完该课程后没有一次进入社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只以书本为主,对社区缺乏足够的了解,更是缺乏实务指导的经验。教师本人对社区都没有充分的了解,不清楚当前社区的主要工作及管理模式,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门课,更不能对学生进行实务操作的指导。若不勤于进入社区,了解社区,那么该课程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为了修得学分,对实践技能帮助不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相悖。
(三)在考评方式上,重分数,轻能力
目前,我院校《社区工作》课程的开设,其培养目标已经明确,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则截然不同。首先,按照安顺学院教务处规定,课程的考核形式一般是期末考试占70%,其他如出勤、作业、提问等平时成绩占30%,考核的结果主要是以期末考核为主。因此,部分老师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操作。其次,社区工作这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够具体。再次,基于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学生已经磨练出应付期末考试的技巧,只要期末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就行,抱着上课听与不听都无所谓的态度。即便学生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互动,对于所教授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记忆知识的层面,学生无法合理地运用知识,也不能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它们。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按照当前学院开设的《社区工作》课程现状和之前笔者的两年基层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社区工作》教学改革中,应以知识为中心,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力求贴切社区工作实际情况;以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9
关键词:CDIO模式;CAD实践教学;专业化教育
作者简介:杨青(1981-),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讲师;
邱欣(1978-),男,辽宁鞍山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第五期青年教师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QN201206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43-02
在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CAD技术基础”是一门实用性强、应用广泛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基本技巧,既可以提高工科生利用计算机及图形设备进行专业绘图设计的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工科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在有限的实践课时内提高学生学习CAD绘图软件的效果,并为今后专业课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和教学研究方向。
CDIO工程教育改革模式是近年来工程教育改革中最受认同的研究成果之一,其中C代表构思(Conceive),D代表设计(Design),I代表实施(Implement),O代表运行(Operate)。[1,2]学生通过经历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等步骤,体验和感悟工程产品从研发到完成的整个实践过程,使实践课程学习和专业工作交叉综合,通过循序渐进的专业项目训练,逐渐提高学生在专业实际生产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3,4]CDIO教学理念符合交通运输专业CAD技术的实践教学改革需求。本文结合CDIO模式,以浙江师范大学交通运输专业CAD技术的实践教学为例,分析了CAD技术实践教学现状、改革目标与关键问题、教学效果等影响因素,提出了CDIO模式改革方案,探讨了有效教学策略,提高了CAD技术的实践教学效果。
一、交通运输专业CAD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最近一次的专业培养计划调整中,已经开设多年的“CAD技术基础”课程由专业选修课调整为学科平台课,成为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课时安排也在原先的理论课基础上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考核由平时成绩(占30%)与期末上机考试成绩(占70%)两部分组成。如何合理利用实践教学课时,提高工科生CAD技术水平与为专业服务的应用能力,是修订培养计划和课程安排后应重点研究的问题与教学实践方向。如此安排改善了传统理论课时较短的问题,配套了实践教学课时,基本能满足学生学习掌握CAD基础操作知识,完成以机械零配件为主的绘图对象设计。结合多年课程教学体会与经验,笔者认为其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缺少专业CAD技术实践训练素材
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的主要练习素材仍以机械零件为主,如综合类机械零件图、三视图、三维图等,缺乏本专业特色,不利于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敏感度的培养。专业CAD绘图素材库的建设是制约学生专业CAD学习更进一层的瓶颈,需要教学团队花费精力收集、积累、整理相关材料,但这项工作确实对专业建设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2.缺少学生独立完成完整专业设计的演练过程
学生以被动式练习为主,很少主动尝试专业化对象设计,也不甚了解CAD技术在培养专业人才中的定位。在学生学习了CAD基本操作后,可通过练习作业、随堂练习、课堂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消化难点、解决疑问,但却缺少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自选或规定专业议题的设计—绘制—修改—汇报的全过程。
因此,为切实提高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与自主研发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必要对专业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二、专业CAD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与关键问题
1.改革目标
交通运输专业的CAD实践教学,应以现代教育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CDIO工科教学模式,即以应用为主线、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符合高等教育专业化发展趋势,满通运输专业学生的从业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据此确定了专业CAD实践教学的具体改革目的为:一是明确当前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人才培养CAD技术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二是明确交通运输专业CAD技术的实践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三是结合CDIO教学模式,提出适合专业发展的CAD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确定有利于CAD应用与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四是实施拟定的实践教学改革与策略,有步骤地促进CAD实践教学的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
2.关键问题
在交通运输专业CAD技术的实践教学改革中,应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1)合理定位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CAD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目标,剖析专业人才培养核心技术问题,为教学模式与策略研究奠定基础。
(2)对专业CAD技术实践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改革教学环节设计与考核方式。
(3)构建专业CAD技术实践教学的CDIO模式与研究实践教学策略。
三、专业CAD实践教学的探索
1.专业人才需求
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应掌握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一般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专业应用的基本技术,熟悉国家关于交通运输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交通工程设备及交通运输组织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参与交通运输组织指挥、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基本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操作技能。以专业人才输出与毕业生就业为导向,CAD技术教学应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人才专业化建设。
2.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量和熟练程度是CAD技术实践教学效果的显性衡量指标。教学过程以二维绘图、三维绘图对象为载体,通过课堂一对一指导与学生间形成小组相互讨论,大部分学生掌握了CAD实际操作技能,具备了独立绘图能力,可以完成具体图形的绘制、修改、编辑等。同时,学生体验了绘图的乐趣,学习热情较高。
影响“CAD技术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的因素有教学目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教学环境、练习监督、指导与答疑及时性、学习小组营造、进度肯定机制、师生关系、学生绘图基础等。教学目的要求得越明确、越具体,可操作性越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越高。教学环节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题与练习的选择要尽量兼顾趣味性与专业性、难度适中,且要具有一定挑战性。针对较难描述的教学内容实施模型演示,例如三维绘图,自制立方体、三维坐标轴等相关教具,形象化说明空间结构关系,并指导学生自制相关模型加深概念。教师应将练习监督与指导答疑相结合,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并集中点评出现的典型问题。同时不可否认,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的能力,例如空间感、工程制图知识水平、绘图美感等,教师应激励学生,使各人发挥其最大能力,完成课程学习要求,达到个人最佳水平,并体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积累绘图经验。
3.专业CAD实践教学的CDIO模式探索
(1)专业引导性切入。在原先CAD实践教学中,从学习初期到结束都仅仅只是针对机械零件等图形进行绘图训练、讲解与点评。在CAD实践教学中,增加了介绍最新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动态等内容,渗透了专业科技信息,启发了学生主动思考专业对象的CAD设计与绘制,为专业化技术应用做了引导性切入。
(2)自选专业对象的初步CAD设计。根据CDIO教学模式,布置学生在本学期内完成一项CAD专业设计,绘图任务完成效果记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专业设计选题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学生自主选择对象进行原型设计或创新改进设计。要求学生通过收集设计对象相关资料,完善设计数据与方案,应用CAD技术完成专业设计大作业,这样可使学生参与学以致用的全过程。
(3)设计方案课前宣讲与讨论完善。为督促学生尽早定题、开展设计,以每次课堂前3分钟宣讲的形式,由学生轮流介绍个人专业设计主题的基本概况,以及如何应用CAD技术完成设计目标的初步设想与实施计划。主讲学生通过课上与教师、其他同学间的交流沟通,进一步完善设计思路与方案。学生们在讨论—实践—思考的过程中,提高了CAD技术应用技能,增强了专业认同感,并且也丰富了课堂形式,激发了学生参与思考、自动创新的热情,锻炼了个人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4)测试强化CDIO模式的CAD技术专业化改革效果。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随堂测试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CAD技术能力、专业意识。为了巩固CDIO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在正式考试前安排模拟考试,让学生在同等题量、时间、环境内完成考核内容,有力地督促了学生针对个体弱项进行查漏补缺。此外,课程改革也对考试题进行了调整,增设了交叉口等交通运输专业设计等试题,以考试的形式检验了学生设计大作业的实际完成质量。
通过CDIO模式专业化CAD技术实践教学改革,笔者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为今后教学大纲专业化修订奠定了基础。为巩固教学效果,今后还应加大力度建设专业CAD练习素材库,编写相关教程,及时反思与总结有效教学策略。
4.专业CAD实践教学策略
(1)CAD技术的实践教学以就业与专业发展为导向,通过考察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调研同类院校课程建设,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实践教学大纲。借鉴CDIO教育模式理念,结合专业办学条件,以交通运输专业发展为立足点,构建了适用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CAD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计划、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
(2)在开展基本技能强化训练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环节设计、专业化知识的过程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专业设计知识,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例如展示专业最新科技进展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加强试点管理和专业经验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素材与练习题库建设,完善专业化CAD课程体系建设,及时更新应用信息反馈体系,更好地满足专业特色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同时,积极联系争取校企合作机会,形成运输专业CAD应用人才培养途径。
(4)以专业设计大作业为载体,启发学生主动参与CDIO模式下专业化CAD实践运用,以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通过模拟考试、期末模式再次加强学习效果。在CDIO模式全过程中,通过教学互动与教学反思,不断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了CDIO模式交通运输专业CAD技术的实践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CDIO模式交通运输专业CAD技术的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会了CAD技术与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专业认同感,培养了学生自主运用课程知识来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以具体专业背景任务为载体的实践教学设计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思考、自动创新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研究总结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经验,将在今后交通运输专业本科生CAD技术实践教学中继续推进,为增强毕业生专业实力与就业竞争力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婧.CDIO模式工程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与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对比[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
[2]毋小省,孙君顶.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
篇10
歌王卡鲁索的朋友—嗓音专家P•M•马腊弗奥迪指出:“意大利美声唱法(Belcanto)的传统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教学生直接模仿,由一个好的歌唱家传给另一个歌唱家,如此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中也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外声乐教学已把“示范法作为声乐教学的主要方法”。国家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声乐必修课(主干专业课)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声乐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师示范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加强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声乐学科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做好声乐教学示范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为声乐课程的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声乐教学示范研究将声乐艺术现象与艺术形态,作为一种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研究。
关键词:
示范;歌唱;教学;声乐
歌王卡鲁索的朋友—嗓音专家P•M•马腊弗奥迪指出:“意大利美声唱法(Belcanto)的传统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教学生直接模仿,由一个好的歌唱家传给另一个歌唱家,如此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中也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人类在长期的歌唱与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声乐及声乐教学是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历来具有重视实践的传统。中外声乐教学已把“示范法作为声乐教学的主要方法”。加强声乐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声乐学科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做好声乐教学示范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为声乐课程的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研究内容
声乐教学示范研究将声乐艺术现象与艺术形态,作为一种专门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研究。依据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物理声学、人体生理学、心理学等自然和社会科学,研究声乐示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声乐艺术悠久的历史传统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实践创新,研究声乐艺术的内涵与外延的本质规律。声乐教学示范研究以声乐艺术实践为基础,通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梳理、提炼、概括,使感性(感觉、经验与体会)上升到理性(即理论)的高度,反过来对声乐艺术实践产生积极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进行综合性改革与实践,声乐教学示范研究通过对声乐教学示范的基本概念、学科属性、学科体系研究,结合声乐教学实践的传统与现实经验,深入开展声乐示范理论、声乐示范技能、声乐示范修养、声乐示范文化、声乐示范教学、声乐示范实践的研究,并以我院音乐舞蹈系音乐学(教师教育)声乐课程教学为研究对象,实地开展对声乐教学示范体系、声乐教学示范模式、声乐教师理论研究示范、声乐教师实践研究示范、声乐教师课堂教学示范、声乐教师舞台演唱示范的研究,探索声乐教学示范的机制、模式、内容、方法、手段等科学规律,提高声乐教学示范的科学性,保障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法
声乐教学示范研究应追根溯源、以史为鉴,用“搜练古今,博采沉奥”的精神,对中外声乐教育教学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为声乐教学示范研究挖掘历史依据,对揭示声乐教学示范规律,预测未来声乐教学示范趋势也有一定意义。
(二)文献研究法
声乐教学示范研究需要广泛研究、收集与综合类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教育声乐教学改革相关的各种资料,包括音像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在此基础上,运用声乐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归纳,为声乐教学示范研究的科学、深入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
(三)问卷调查法
声乐教学示范研究还需要对所有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所得数据、结果,运用统计学进行整理、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教学主体素材。
(四)个案调查法
声乐教学示范研究需要以某一届声乐专业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按照声乐教学示范研究所制定的研究方案进行声乐教学,将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声乐教学示范研究提供论据和实例。
(五)行动研究法
声乐教学示范研究要按照研究需要和要求制定出方案,针对声乐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对方案进行调整,重新开始进行新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学实践和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实践研究所得经验记录、总结,并形成文字资料。
(六)经验总结法
声乐教学示范研究应将研究的对象进行全面考察,以实践所提供的事实为依据,将分析所得的材料上升到理论高度,为声乐教学示范研究的全面、深入开展提供有效的科学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目标
跨入21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声乐教育教学事业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对声乐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声乐必修课(主干专业课)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声乐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师示范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刚要》这两个重要的教学指导文件精神,声乐教学示范研究应对声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实施工作进一步加强研究,紧跟国家级院校声乐教学示范改革步伐,立足综合类院校声乐教学示范前沿,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率先创建声乐教学示范体系,完善声乐教学示范模式,改变现在单一化的声乐教师课堂教学示范形式,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科学的声乐教学示范体系,在重点做好声乐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示范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同时做好声乐教师理论研究示范体系、声乐教师实践探索示范体系、声乐教师舞台表演示范体系、声乐教师网络多媒体教学示范体系的创建工作。通过创建声乐教学示范体系、完善声乐教学示范模式,使声乐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声乐学科建设,为同类院校声乐教学示范提供借鉴模式与范本,同时,推动声乐教学示范科研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声乐教学的改革与研究,同时还能为地方声乐艺术研究筹备有效资源。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