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06 14:0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市场定位不明确
商业银行最初的市场定位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和服务城市居民”而建,虽说如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许多商业银行出现了定位不清现象,具体表现在与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争夺大项目、大客户,但是其自身的实力又严重制约着商业银行的发展,例如内部管理机制落后、产品创新不足、业务渠道单一、人员素质不高等都是严重影响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根本原因。总的来说,一部分商业银行即使公司章程中有具体的市场定位规定,但是多是流于形式,经营过程中,不注重建立稳定的客户群,而是一味盲目追求“做大、做多”,这不利于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
1.2内控机制不完善,操作风险的意识于能力不足
商业银行属于资金运作性十分强的企业,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目标即是企业的财务目标,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极重视财务管理,以实现财务目标。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较国外发展得晚,在制定财务目标时比较单一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相对缺乏防控金融风险的意识,操作风险的手段单一。
1.3经营管理理念落后,不能体现出特色服务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意识到要以服务取胜,因此强调要提高服务质量。然而商业银行服务概念的理解只限于厅堂服务、窗口服务、日常工作服务等,而在经营服务方面还有欠缺,表现在没有积极开发潜在客户群、没有积极开发新产品、推销经营服务不足等,无法体现企业特色服务。
1.4信息科技的利用不足
现在是信息技术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应用到银行管理中,而足够先进的信息技术可推动商业银行在管理中更胜一筹。当前,一部分商业银行因为观念落后、资金不足、技术基础差等方面原因,对信息科技的利用不足,进而进一步制约银行产品的开发及服务水平的提升。
2、促进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的对策
2.1明确市场定位,以国家有利政策为助力
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我国的商业银行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首先确立自身在市场中定位,根据国家成立商业银行最初的构想,商业银行主要以地方政府及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尤其是注重服务本地的中小企业,争取成为当地人民及企业的当家理财,例如,上海银行改变了向大城市进军的定位,尽量将业务向周边地区拓展,为市民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此外,商业银行可以借助当前国家对商业银行的政策扶持,例如并购税收优惠、支持不良资产化解等政策,进行商业银行资源的优化整合,积极开展多种业务,扩大服务范围。
2.2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目前,金融机构关于风险预警系统及风险识别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但市场上部分项目的资本较活跃,这使得金融市场也较活跃,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要进行管理创新,可从完善内控机制与监督机制着手,尽量控制好银行内部财务在预算、核算、结算、现金流管理等各项业务,切实做好财务信息保障工作。此外,在投入项目时,需要通过多种手段防范财务风险,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
2.3积极改进经营理念,关注客户新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经济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对未来生活质量的追求或者对生活保障的要求,使其产生增值财产的需求,银行理财工具成为人们理想的选择。因此,商业银行要抢占先机,改进经营理念,重点关注客户的新需求。通常客户的新需求表现在:
(1)对新型理财产品及理财产品新功能的需求;
(2)对更优质、更人性化服务的需求;
(3)对更快捷、方便的服务流程的需求;
(4)对更多样化的服务手段的需求。为了满足客户这些需求,商业银行必须要进行多方面的管理改革和创新,例如,调整组织的内部结构、合理优化人力资源、进行工作人员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增加对新产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创建新型的服务流程及服务标准、优化业务流程、改善服务环境、提高人员的服务素质等。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内在创新,让商业银行得以很好地迎合大众的需求,建立良好的品牌效益,助其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2.4对员工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创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行动及成果方面,商业银行要在管理上实现真正的创新,需要不断地创新外部物质驱动因素,使其转化为内在动力,然后在转化为成果。人员是进行创新的主体力量,因此,对员工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是整体管理创新的重要环节。首先,营造鼓励创新的、允许犯错的气氛,对一线员工实践的心得体会加以重视,倾听其建议,对有新意的想法给予肯定,以鼓励其员工再接再厉,努力创新。其次,要为创新实践提供机会和支持,积极引导创新活动,让员工树立创新意识。
2.5对银行业务流程进行再造
银行业务的效率能够体现经济效益、运行效率,所以,为了更进一步提升利润上升的幅度,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再改造也是一种业务管理的创新。具体是增加信息科技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与信息技术,完成业务技术的功能集成及业务管理上职能集成,这从根本上对商业银行的职能管理与流程管理进行了变革,让商业银行能够在技术、成本、服务、速度等方面在同行中体现出优越性。
3、结语
篇2
(一)有助于提升银行的成本核算,提高经营效益。
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正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发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重大作用,应用各种管理会计办法,做好银行的成本核算工作,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
(二)提高商业银行绩效考评科学性。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我国商业银行则一定要寻求一套完善的业绩考核系统,在考核银行系统的经营业绩时要兼顾关键的财务与非财务因素,同时应用严格的奖惩机制。做到以上这些,才能发挥银行不同部门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主动性,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而管理会计系统中当前应用绩效考核机制较为完善和客观,因此需要进一步发挥管理会计的重大作用,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业绩考核工作。
(三)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依据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经验可以得到,管理会计体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管理层做出与自身发展核心业务相符的正确决策,提高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不但可以有效控制银行日常管理中不同环节的业务绩效状况,而且可以依据银行的总发展目标不断调整自身发展;商业银行可以据此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利于银行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经营目标。
二、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策略
(一)实施责任会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
管理会计的主要责任就是提供各种有效信息给企业管理人员。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可以推行责任会计制度,依据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责,能够把商业银行的管理部门分为各种形式的责任中心。应用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有利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目标,而且便于考核不同责任中心的经营效益,有利于调动银行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工作,有利于银行系统内部形成有序竞争。
(二)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健全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机制。
成本核算管理在管理会计应用中具有重要地位,属于管理会计应用的重点内容。因此,进行全面成本管理是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表现。在进行全面成本管理过程中,不但要求科学管理企业成本,而且要求全体工作人员都应在成本管理中发挥作用,才有利于实现经营管理层与基层部门的最低成本目标,才能保证银行的稳定运行。在成本核算管理过程中,全部产品和业务并不能应用一种相同的成本管理方法,应该根据不同金融产品的不同特点,科学确定不同的成本管理办法,才能使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机制不断得以完善。
(三)应用量本利分析法。
商业银行在管理会计中应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量本利分析法,依据盈亏平衡点可以准确确定银行盈利情况。应用量本利分析法,可以在分析银行业务量、成本和利润关系、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从而确定盈亏平衡点的银行内部管理做法。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在进行预测自身的贷款、资金和利润、成本时全面应用量本利分析法,可以明确相关因素的变动情况,对实现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各个因素变动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情况不同周定成本与盈亏平衡点成正向变动,如果固定成本越高,则营业部门需要达到的盈亏平衡点的存款量也会越高;也就是单位变动成本和盈亏平衡点的变化是正向的。综合收益率和盈亏平衡点的变动是反向的,如果拥有越高的综合收益率,那么营业部门要求达到盈亏平衡点的存款量就会越低。量本利分析法有利于商业银行做出科学决策,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做法,有利于银行正确处理资金存量和成本费用以及利润之间的关系,在设置储蓄网点、开发新产品、做出经营规划、进行决策和成本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实施战略管理会计。
战略管理会计依据传统管理会计,是将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结合在一起,是有效改革传统管理会计的一种做法。以长期性规划为重点,要求做好事前预测分析,依据长远目标和全局利益重视研究企业外部环境,以及竞争对手的状况,主要为了给银行确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有利于银行实现长远战略发展目标。战略管理会计将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产品定位作为工作重点,利用分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在考虑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客户群体和竞争对手,从而将更加有效的信息提供给企业,确定不同压力。商业银行要求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对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所以要求打造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以达到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在研究价值链的前提下,确定不同客户群体的种类,明确战略定位,应用成本最小化办法。商业银行的客户包括上游客户和下游客户,每一个客户都是银行的价值链环节,准确确定价值链不同客户群体对银行现实损益和预期损益的情况,利用分析价值链,通过上下游价值链降低成本进一步加大存款范围,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上游客户存款,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可以得到更多下游客户的贷款,战略成本管理依据战略角度进行分析成本的不同环节,从而确定成本降低的做法,利用事前预测、分析、控制职能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达到利益最大化目标,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五)加快管理会计基础信息建设。
管理会计要求具有充足的数据信息,但当前很多商业银行信息基础不能满足要求,很多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所拥有的会计信息只与财务会计信息有关,而没有重视管理会计的信息;再有,银行不同信息存在于不同的系统和不同的部门当中,因此业务信息不集中,口径不相同,不利于实现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商业银行要致力于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推进管理会计应用,大力发展建设财务管理基础能力,使管理会计发展有效进行。
(六)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为了发挥管理会计的最大作用,商业银行的领导部门应该重视管理会计工作,重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实行管理会计是一项长期任务,与商业银行建设成本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再造、调整管理模式、改革组织架构等多种过程有关,要求商业银行各级管理部门及时转变工作理念,同时要求商业银行各个职能部门积极参与。重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由于管理会计工作难度较大,所以要求具备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只有重视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才能发挥重要作用。基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要重视建设高质量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进行严格的管理会计人员培训。选择培训方式时,可以利用院校进修、以岗代训、岗位交流等做法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结语
篇3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进,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取得了较大的改进,商业银行的管理模式也进入了崭新时代。而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将现代管理科学作为前提,应用专门的技术与对策作为实施主体,将各类经济信息通过收集、分类、汇集、分析等,进而对经济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在世界商业银行迅速发展的今天,落后的财务管理已经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正在不断的上升,重视管理会计现代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是各商业银行发展中明智的抉择
二、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分析
近几年,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关注管理会计应用,并且在努力地探索怎样利用管理会计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商业银行拥有相对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多数的商业银行仅仅是将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作指导,并没有实际的运用到日常的管理中。下面将对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财务核算权限分散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已经遍布各级城市,尽管整体看来是属于统一的机构,但是由于规模庞大的影响,很难实现集中的财务核算,不得不把财务核算权限划分到不同的阶层中。财务权限的分散会带来很多负面的效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导致资源的大量损失;第二,逐级汇总方式在获取整体信息时很繁琐。所以,将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统一化整改作为建立管理会计系统的基本目标。从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实行财务统一管理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各银行基本上按要求完成了财务核算向二级分行集中。解决财务核算权限分散问题,可以实现财务收支行为的合理化,减少了财务损失量,更能确保获取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二)业绩考核不够健全
尽管在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运用了特定的业绩考核制度,但是它们应用的依然是落后的财务业绩考核指标,在经济市场迅速发展的今天,这样落后的考核制度必然是满足不了当代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以前的财务业绩考核指标依靠财务报表来获取数据信息,因为财务报表是针对银行发生的经济活动所做的记录和分析,所以不能用来作为衡量企业过去历史经营状况的指标,应该划分到商业银行时候管理的范畴,已经不能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策略的需求。
(三)资金管理及划转定价不足
尽管商业银行的阶层管理中有了极大改善,银行高层已经不像以往那样对下级部门的各项活动进行直接干涉,而是将经营管理决策权分配给各附属部门,基本实现了分权管理。可是受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类别与服务范围的影响,经营手段日益更新,导致其规模在继续壮大。一个银行会有很多分支行,在分支行内又设立不同的部门。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严重制约授权管理制度的推行,甚至产生过分强化强化与上级分行资金调度能力及过分权利化的不良现象。因此要强化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应用,使得银行内部部门设置更具科学性,对银行各级间进行强有力的监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的和谐发展。
(四)商业银行从事人员道德素质薄弱
尽管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很多决策仍然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形成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内在联系的思想意识。把管理会计错误的认为只是财务部门与特定财务人员的职责,不需要每个人都实行,没有形成一种广泛的观念。观念对所有的行为都起到导向的作用,银行高级管理层给予银行会计的关注程度对管理会计能否在银行内部推广有着巨大的影响。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从事人员道德素质和国外先进银行对比还是相差甚远。长期以来,对于商业银行经营优劣还尚未有权威性的衡量指标,过于重视银行规模,而忽视了业务拓展和价值创造。业务部门所确立的各类计划,在配置的时候也没有形成整体要求,缺少商品、客户、服务范围和沟通等方面盈利研究的方法。特别是在专业人才的任用方面,不能提供人才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就会严重阻碍银行的发展。
三、加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措施
管理会计实质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范畴,要将加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作为重点建设内容。要把管理责任制作为改进的中心内容,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实现现代商业银行健康有序的发展。下面就以下几方面进行具体说明:
(一)做好决策分析及编制的全面预算工作
为了赶上当代银行经营活动中的快速变化,就应该运用形式各异的预计分析与战略的分析的手段,以便于银行管理层中在所提众多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之后在对其方案进行细致的预算方案编制。可以通过综合经营化方案的实行,将预测与觉得所构建的目标机职责利用表格信息真实的反映出来。值得注意的是,要将银行价值的最大化作为银行经营计划编制的核心,结合银行整体的发展目标,把计划编制的过程当做实现资源优化的载体,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且通过计划编制流程、计划编制内容、计划编制方法的健全,提高总行政部门在业务目标管理目标的领导职能,使得银行资源配置和计划目标做到透明化,保证全性综合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二)科学完善传统的考核制度
要对各责部门的预算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调查、记录、分析,然后结合本行内部管理的实践需求,详细编写业绩报告。将实际数和预算结果的不同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有利于对各职能部门的实践成果做出正确的考核,这也是目前国内考核制度衡量的重要指标。商业银行的业绩报告要实施时时检测,定期考核。各级银行财务部门依据所属行政绩效完成、财产数额、业务计划的完成状况的检测,并把实际的检测结果及时犯规给各级部门。考核制度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指标,把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再划分,实行考核的百分制,将考核的结果相民众公布。银行内部要确立严格的奖罚制度,对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各部门进行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对不能如期完成规定业绩的部门要给予惩罚,以此来提高此单位下期的业务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人员素质建 设,促进先进管理理念形成
人在所有行业发展的过程中都起着主导作用,当然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不例外。目前,商人银行要采取一切手段来加强人员素质道德建设,进而整体促进管理会计先进理念的形成。在日常工作中,高级管理层要善于引导下属在各项业务经营与管理活动中都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理念,鼓励他们努力成为管理会计的实施者、争相做银行财务的承担者。只要这样才能使得公司全员统一思想,有利于银行内部凝聚力的形成。
(四)推行管理会计责任制度
结合银行的实际状况与管理的需求,要在银行内部推行管理会计责任制度,以便于职能的充分体现。第一,在银行内部划分出不同的责任部门。第二,根据则、权、利三者间的内在联系,应用理论知识作为指导,确立责任会计制度。第三,将整体预算的统一指标进行层层划分,对各个责任部门编制责任预算,有利于对进行全面的掌控。管理会计不仅是简单的管理方法更是一种管理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实现银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现代商业银行为了缓解竞争压力,纷纷将会计管理应用到企业管理活动中,在经济收益和服务范围扩大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未来的商业银行发展中,推行管理会计责任制度会有更多的体现,这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
篇4
一、中小商业银行与企业管理会计实践差异
(一)产品认定与资金转移定价
工商企业最初引入“内部转移定价”主要解决生产规模扩张后企业内部产品流转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与企业引入FTP不同,商业银行最初应用FTP是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下准确衡量不同产品的盈利贡献并相应配置资源的内生管理要求。与企业提供普通产品不同,银行作为金融媒介经营货币,资金运作来源于吸收的存款和金融债券等其他主动负债,其本身就是银行重要的产品。银行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实现了产品的认定,解决了多维度盈利核算的基本问题。FTP在银行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分割利差的基本功能还派生出分离利率风险、公平绩效考核、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产品定价等主要职能,可以说脱胎于工商企业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银行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应用。
(二)风险成本与资本成本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面临着诸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这也是银行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本质特征。如何有效管控风险对商业银行实现盈利至关重要,只有当经营风险取得的收入能够覆盖包括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耗费的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仍有盈余,才能获得过滤风险的真实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以识别、计量、控制、化解风险。
(三)运营成本
实施运营成本划分是商业银行推行多维度盈利核算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实行条块结合的管理架构,与之相适应的运营成本划分需要将成本核算或分摊至机构、条线、产品、客户、员工(客户经理)、渠道等多个维度并涵盖总分支行等多个层级,因此商业银行的成本分摊较一般工商企业更为复杂。此外,工商企业在经历了传统的成本分摊后正逐步实践作业成本法,以便按照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模式明确成本承担责任。但是商业银行由于交易的多样和流程的复杂决定了其难以像工商企业一样全面推行作业成本法,但近年来商业银行实施的流程银行和前后台分离改造实质上应用了作业成本法管理的理念以加强价值链管理。
(四)数据的复杂性
与传统工商企业不同,银行动辄千万级的客户量和上亿级的交易量、交易的复杂性和缜密要求以及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银行实施管理会计时普遍面临难以逾越的数据处理难题,这一问题在中小商业银行尤其突出。科技实力较强的大中型银行普遍建立了数据仓库,汇总处理各类源系统的数据,清洗后对外输出供多维度盈利核算需要;部分科技实力薄弱的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建立数据仓库等统一的全行级数据处理平台,建设管理会计系统时需要同时面对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的各类源系统,数据清洗难度巨大。此外,即使已经建立数据仓库,也面临着源头数据缺失、终端数据要素衰减等问题:由于优先保障财务会计核算完成交易的想法根生蒂固,导致交易源头不重视保留客户、部门等信息,汇总记账的情况普遍存在,难以满足多维度盈利核算的需要,且随着数据在系统间的多次存储,账户级核算要素逐级衰减。
二、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
随着2012年不对称降息和央行首次允许存款利率执行上浮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进入“最后一公里”冲刺阶段。在此背景下,受经济下行压力以及银行资产规模扩张放缓的影响,银行净息差面临较大的缩窄压力,倒逼银行在负债端通过丰富场景化交易手段降低负债成本并提高资产端运作和定价能力。
(二)金融脱媒和互联网+浪潮
随着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更趋多样化,优质企业不限于银行提供间接融资支持更多希望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此外,受“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在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上的“强势不再”。银行必须从传统的资金中介迅速向服务中介转型,建立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三)资本约束不断加强
2013年执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确立了银行业资本和流动性监管的新标准,监管部门对资本的定义以及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拨备率提出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资本作为银行最核心的资源,国内主流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优化资本配置,提升资本回报率的可持续、轻资产发展道路。站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风口,商业银行为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亟待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体系。内部管理在支撑银行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业务线、产品、客户等维度“规模、效益、质量”的准确计量。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可以满足商业银行预算、核算、考核等方面的量化衡量需求,商业银行尤其是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的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加快推进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以顺应价值管理的大潮,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三、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一)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建设
我国商业银行自2005年开始陆续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FTP),通过分割利差解决了银行多维度盈利核算分析的核心问题。目前,大型商业银行以及多数中型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普遍采取了全额资金计价模式,实现了对不同机构的产品按期限和币种分别计价,同时其导向作用延伸至资源配置和产品定价等方面。如工商银行已实现将计价结果纳入核心系统账务核算用于绩效考核,上海银行于2005年引入FTP管理,2008年上线FTP系统并将结果纳入机构考核利润。同时,部分中小型城商行尚未实施全资产负债定价,存在无法公平绩效考核并剥离利率风险等问题。
(二)资本和风险约束
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自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国内主要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强化资产负债管理。部分中型银行近年来将经济资本应用于绩效考核,根据风险偏好策略,适时调整授信业务风险加权系数,通过差异化的经济资本占用成本引导经营机构优化资源配置,正确把握各类风险,加强经济资本计量,促进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盈利结构的改善,以提高银行综合竞争力。
(三)定价能力
贷款定价方面,随着一年以上(不含)定期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放开,商业银行付息负债成本不断提高,要维持一定的利差水平需要不断提升资产端收益水平,加大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配置将倒逼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提升。目前大中型银行陆续开发以风险定价为原则的贷款定价模型,如RAROC或EVA为基础的定价模型。而对于小型银行,由于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撑较为薄弱多采取基准利率加点法,无法针对不同客户实施差别化的风险定价。存款定价方面,大中型银行按照资产负债匹配原则,采取量化定价模型测算不同期限存款定价底线,各行的存款定价差异性和竞争性步入常态化。相较之下,小型城商行和农信社等地域性银行的负债定价能力较为薄弱,为此,人民银行专门印发《中小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定价模板》指导中小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参考经营管理存款的成本和所获取的收益确定存款利率定价,这无疑将促使中小商业银行加强对不同期限资产负债产品盈利的经细化核算。
(四)多维度盈利核算
商业银行传统的冲规模粗放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如何有效提升风险过滤后的盈利水平刻不容缓。建设以多维度盈利分析为支撑的现代银行管理会计体系,提升算账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继FTP、经济资本等管理工具后的又一重大管理举措,将有助于管理会计进入系统化、体系化阶段,通过统一的价值指标实现全要素、多维度精细计量和全闭环管理。目前大型商业银行以及部分中型银行均已构建统一价值标准、统一系统平台、统一评价模型、统一度量方法的多维度核算分析体系,建立起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统一价值评价标准,覆盖营业毛利、运营成本、税务成本、风险成本以及资本成本的统一价值评价模型,支持对机构、产品、条线(部门)、客户、员工(客户经理)等多维度进行核算分析。同时,多维度盈利核算结果正逐渐对接资产负债管理,战略层面为规模收益的条线摆布提供参考,战术层面为信贷资源的客户间分配提供依据。
(五)成本分摊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市场竞争加剧,利润市场化进程提速,全面成本管理的迫切性日益凸现。众多上市银行和中型银行正全面加强成本管理,优化成本收入比。如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在精细化成本核算明确成本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广泛引入成本分摊机制,将直接成本核算到网点、部门,将间接成本分摊到产品、客户和客户经理。
四、中小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对策建议
(一)统一认识是管理会计深入应用的根本前提
目前多数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健全统一的价值评价体系,实践过程中运用过报表利润、考核利润(责任利润)等多种评价工具。商业银行推行多维度盈利核算的核心就是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的统一价值评判体系,因此如何有效统一各级人员的认识成为管理会计在银行深入应用的关键。建议从战略制定和战术执行两个层面推进。中小银行加快实施管理会计工具首先要在全行战略层面明确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做好顶层设计并制定必要的推进路线图,并严格执行。在战术执行层面,要本着责任清晰易于推广的思路,从制度配套、队伍建设、多层次培训等方面入手,在实施管理会计的初期就建立起涵盖主要业务条线和分行级计财条线业务骨干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计财部门要切实承担引领全行协同推进管理会计的职责,做好知识转化,延伸计财工作触角。
(二)边完善边应用是发挥管理会计效能的可行途径
多维度盈利分析的深入推进既涉及业务数据又涉及财务数据,数据量巨大。数据质量上,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系统设计的前瞻性不够,业务系统在交易和核算层面维度信息存不同程度的缺失,存在产品无法细分和损益识别不到客户的情况。工具端建设上,不少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建成风险和资本管理系统,造成多维度盈利分析中的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精细数据缺失;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尚未实现全资产负债的内部转移计价,已经计价的业务也还存在兼顾风险、考核等因素,无法拆分提供基础资金定价的问题。上述问题对多维度盈利数据的全面应用造成不同程度的制约。管理会计系统是内部分析管理支撑系统,在现有核算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管理需要,采用管理分析工具,计算测度多种维度盈利数据,提供管理层决策参考。面对数据质量和工具端建设上的滞后,建议采取大类分析、比率、标准等管理会计常用的模拟测算分析工具进行过渡处理。随着源系统业务识别度的细化,多维度盈利核算的细度将随之拓展。
(三)强化直接成本治理、简化成本分摊流程是明确成本责任的基本途径
全面成本管理的基础是成本的精细化核算,这也是明确成本承担和实施成本分摊的必要前提。成本核算治理的途径包括直接核算和间接分摊,在多维度成本核算中,通过成本直接核算和分割核算可以有效提升机构、部门维度直接成本占比。对于中后台部门提供服务消耗的间接成本可通过成本分摊解决,建议中小商业银行实施成本分摊初期采取对完全成本按实际成本分摊的方式,以便明确各级责任中心成本承担和成本分摊的尽快推行,待成本治理到一定程度可以逐步推进中后台部门成本中心建设,将部门为经营活动提供的支持如科技服务、集中核算运营服务、渠道服务的成本采取标准成本计价的方式核算至受益机构,从而实现间接成本直接化。成本分摊不是目的,分摊方式务求简明可接受,有效提升直接成本占比才是判断成本核算结果可靠性的重要标准,其目的是提升各级机构对成本的可控性,从而调动其管理成本的能动性。
(四)加强闭环应用是体现管理会计成效的核心
篇5
关键词:部门银行 流程银行 业务流程 组织管理流程民生银行再造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11-048-04
一、引言
我国的银行业界参照国际先进银行的做法提出了流程银行的概念,其实这一概念跟解决我国时下银行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思路是不谋而合的。所谓流程银行笔者认为是通过流程来重新认识银行,银行是由若干交错流程构成的,通过流程的优化可以使银行的组织形态得到优化。“流程银行”首先强调的是以客户为中心,针对所有的业务流程都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对顾客、对流程负责到底。
从理论层面上看流程银行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迈克.哈默的企业再造理论(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和保罗.阿伦的银行流程再造理论(bank process reengineering )。1990年,美国原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再造工作》一文,提出再造(reengineering)概念。1993年,哈默与企业管理咨询专家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合作出版《企业再造:企业革命的宣言》提出企业流程再造理论。保罗・阿伦在总结美国等发达国家自70年代银行再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哈默的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引入银行业,于1994年出版了《银行再造――存活和兴旺的蓝图》一书,提出银行流程再造理论。他认为,银行流程再造就是“银行为了获取在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绩效方面巨大改变,以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因此,流程银行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通过重新构造银行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理念,改造传统的部门银行模式并使其彻底地脱胎换骨,由此形成的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的银行模式。
一、流程再造的思路
1、业务流程再造是构建流程银行的切入点
流程银行的构建是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而业务流程的再造则是构建这个核心的切入点,由此引发组织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再造。其中的机理在于流程银行是以客户为导向的,业务流程是与客户最贴近的环节,只有从这里切入,才能真正理解客户。业务流程改革的要点:
(1)突出核心业务流程。根据业务流程对客户价值贡献度的大小区分是核心业务流程还是边缘业务流程。这一点可以从价值链的分析入手,对于一个银行而言,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没有客户贡献度其流程都是不增值的流程,任何一个提高成本而对流程输出没有贡献的活动都是不增值的活动,那么这一活动必须从价值链中去除,或者将其边缘化即外包,或者与外部具有比较优势的公司进行合作,如员工培训、后勤以及科技开发等业务流程都可以进行外包或者合作。业务流程的再造应将能体现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作为重构的重点。在这一方面笔者觉得国内可以借鉴的是2005年中国银行江苏分行的基于构件技术的流程银行的再造,其再造基本的思路是每个岗位都是风险管理系统的业务构件,岗位的设置是根据内部业务管理流程梳理定出的,而流程再造的系统平台就要选择具有良好扩展性和应变性来适应银行业务需求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经过严格的技术论证后,在多家开发平台厂商中,江苏中行选择了面向构件技术的普元EOS(enterprise operating system)平台,最终实现了流程推动业务、事件驱动服务,将客户贷款流程打造成一流的业务流程。
(2)突出流程的多样化。传统银行职能部门模式过分注重业务流程的标准化,难以对付客户需求的个性化。根据不同客户群的需求推出具有差异化的业务流程,比如花旗银行在全球业务中针对越南不发达市场地区,主要业务方向是为美国等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提供现金管理、短缺融资和外汇交易服务;而针对印度等国家则还开办银团贷款、项目融资以及债券和零售业务;在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如新加坡则提供更为复杂的证券业务、金融衍生品等项目的服务;在经济成熟的国家如日本花旗银行致力于投行、信托、证券、租赁以及期货在内的全方位的服务。从花期银行的实例中我们得到的启发就是同一银行在不同的地区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市场尝试不同的核心业务流程,而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就一直延续下来的银行经营的统一模式,如银行业务统一分为对公和对私业务,造成诸如银行排队严重的问题。
2、组织和管理流程的重构紧紧围绕业务流程进行
经过再造后的业务流程具有更贴近市场和客户的特点,这样就要求有反应迅速的组织机制,而传统的科层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存在信息传递慢,管理层次过多的状况,这样就必须要求对传统的组织结构同时进行相应的再造。另外传统的管理模式是先设职能部门和岗位,然后再设业务流程,这种组织架构方式完全有悖于根据业务流程进行定岗定职的理念,所以传统的组织结构无法辅佐变革后的流程。因此要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接近国际先进银行,必须在业务流程改造之后对银行的组织架构以及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否则即是形似而非神似。比如,交通银行是国内最早开始零售银行业务流程化改革的,2006年上半年交行将原有的零售银行按照业务流程拆分成规划部、产品部、风控制部以及营销部,加上汇丰银行的战略帮助本来可以实现成功的改革,但是这个流程化改革却不是很顺利,其中主要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国内银行的组织架构与流程银行理念下的业务条线下的扁平组织结构尚有距离,而国际先进商业银行之所以成功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银行总体实行的是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形成战略单元与业务条线紧密结合。
二、民生银行流程再造的成功案例分析
民生银行是国内商业银行中较早提出并实施业务和管理流程再造的银行,在2005年报中明确将推进流程银行的建设作为目前至今后几年工作的重点。其改革的目的是重新整合民生银行的市场资源和资本资源,以客户为中心,打造全新的商业银行模式和管理流程,从制度上和流程上完成业务与收入结构、产品与客户结构、团队与组织结构的三大重大战略转型。其改革的总体原则是构建面向市场以客户为导向的业务管理流程及其组织结构,组织和流程设计从客户需求出发,实现前中后台分离并形成相应的经营管理单元,形成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完全覆盖的流程体系。
1、前台方面:构建市场营销体系,逐步实现事业部制管理模式
前台直接面向市场和客户,打造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两大业务板块的营销体系,按照管理流程设计产品部门,实行专业化营销。公司业务单元进一步按照产品和业务细分为公司业务、小企业业务、贸易融资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建立各业务线营销服务的全流程管理。其中小企业业务已经建立事业部制,实行工厂化的信贷管理模式,其他的业务板块在向独立核算的事业部模式靠拢。
民生银行在广州和深圳分行公司业务集中经营的基础上,进行全行各分行推行公司业务集中经营的改革。基本的经验是:将原有支行下的公司业务职能全部集中到分行,变以支行为单元的公司业务体系为分行为单元的公司业务体系,组建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负责分行公司业务市场规划、产品和信息支持以及激励考核等。然后按照区域分行的经营特点组建若干行业金融中心,原有公司业务人员根据自身业务专长以及改革需求分配到各行业金融部进而组建专业化的营销团队。此时支行转变为零售业务的一个分销渠道,主要负责营销、服务和结算。
2、方面:构建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专业化的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制度
主要实现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两大功能,形成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两大管理板块。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下设资产负债管理、财务管理和资金交易三大部门,资产负债管理部门负责流动性管理、资金内部定价以及资产负债的组合管理。财务管理负责财务控制和财务资源配置。资金交易部门负责按照流动性和组合管理开展资金交易。风险管理体系设立授信、监控、合规审查和稽核等部门,负责全行的风险政策的制定、风险评价和风险监控。
3、后台方面:构建信息技术和营运支持体系,逐步建立强大的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后台业务集中处理的集中化运营平台
民生银行的后台营运支持体系包括科技开发、业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和会计业务集中处理等多个支持部门,集中化为业务发展提供后台支持。会计业务后台集中处理,实行前台分散受理、后台集中处理的管理模式,在业务处理中心实行流水线作业,提高了业务运作效率,并且成为防范和管理操作风险的有效机制。
由民生银行的经验可得国内商业银行进行流程银行的构建并进行流程银行的改革的关键之处是以客户为中心原则,以市场和客户需求来设计业务和管理流程,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塑。民生银行的改革只是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设计差异化的流程、如何从价值链角度整合和优化业务流程以及如何设计事业部制避免业务单元资源和信息的孤立等问题还要依据各个银行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三、银行流程再造后的特征
不论是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还是国内较早地进行流程改革的商业银行,他们都是以业务流程为主导而不是以部门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建成了以客户为中心、条线运作管理和考核为主、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前中后台分离又制约的业务流程。他们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以客户为导向。一方面对客户进行细分,按照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构建业务管理架构,形成合理的业务流程基础。这也是我国银行业解决银行排队问题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就是按照不同客户需求和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优质化服务的思路来设计各项业务流程,建立满足客户不断变化需求的业务流程。
2、实行业务条线垂直运作和管理。总分行之间实行上下垂直的一体化的运作和管理,各业务条线(模块)具有相对独立的事权、人权和财权,使得委托关系得到根本的改善。银行的各项业务以流程为中心纵向展开,而不是在专业部门之间横向进行。一个流程由一系列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完成,为流程管理提供信息支持。比如,中国银行江苏分行将新的业务流程节点对应一个岗位,岗位之间职责明确、业务规则清晰,减弱了职能部门的意义,实现了一人多岗,提高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效率。在流程银行中各业务模块在其内部实行系统垂直管理,统一核算利润,单独向银行的高级管理层报告业绩,对本单元的损益负责。
3、实现集中化的营运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工作流程 技术,将结算、核算、监督、客户关系管理等大量中后台业务进行集中处理,形成前台受理,专门机构后台集中处理业务的运作模式。这样的运作模式有利于业务运作效率的提高和操作风险的控制。
4、合规部门地位突出。流程银行是基于规则运行的银行。在流程再造过程中,流程的划分和边界的界定,流程之间的协调都必须有详细的作业规则和要求,管理人员在原来职能部门下自由发挥的地方受到约束。所以在流程银行中合规异常重要,通常在业务条线之外单独设有合规部门,由于实行了业务垂直化管理,每一个线条都要制定详细而且统一的规则,链条上的业务人员和机构只能执行统一的规定。
四、银行流程再造后的优势
1、流程银行的再造有利于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态度问题,而包括效率、效益以及安全等在内的综合性问题。服务的这些特性通过流程来实现,只有便捷和高效的业务操作与处理流程才能为客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服务。另一方面,客户在安全的前提下希望能有收益,所以谁能提供成本较低、收益较高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谁就能吸引客户,这就要求银行有效降低营运成本,实行集中化的中后台处理。
2、流程银行的再造有利于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在目前的管理模式下,银行的风险透明度不高,风险识别有一定的困难,总分行的信息不对称,潜藏风险忧患。在流程银行下可以通过风险管理条线以及财务管理条线等业务条线管理,形成风险管理多管齐下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流程优化,形成前中后台相互分离和制约的机制,能有效地规避操作风险。
3、流程银行的建设有利于银行进一步提高金融创新的能力。商业银行要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创新,就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建立完善的客户数据系统,为客户提供细分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高效的金融服务方式,这些目标实现必须要借助于高效的业务流程。
小结
流程银行目前只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雏形,虽然国内有许多意识超前和创新观念较强的银行已经开始进行银行的流程化改革,但是鉴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以及改革的阻力,流程银行要真正普遍推行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不管怎样银行管理中的流程改革是会坚定地走下去的,而且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也正在进行中。
篇6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在业务方面主要完成信贷业务、资金划拨清算业务、财务会计业务等业务工作。在这三十余年的时间里,各大银行对业务信息系统进行了大力的建设,基本建设完成了数据处理中心和数据库,实现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为实现银行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些银行尝试建立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监管系统、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管理决策平台,为银行的信息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在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安全管理是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着国家的金融安全和所有客户的利益问题。各商业银行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都完成了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总体设计,并采取了各种加密措施、配置了各种加密设备,如网络链路层加密、终端加密、口令加密、地址校验、身份认证、柜员签到、密押等措施,确保数据传输和业务处理的安全性。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备份,对于可能出现的任何分析制定相关的应对措施及防灾减灾措施。
二、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数据仓库建设和管理决策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建设缺乏总体的规划。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金融政策、法律法规、金融管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是一个工程量非常大的系统工程。按照系统工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必须要制定科学完善的总体规划,包括所有涉及的相关技术标准、人员、业务处理流程、方法等进行设计规划,并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分阶段实现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然而,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之初,负责系统实现的是信息技术部门,造成重技术轻管理现象的出现,且各银行之间没有进行统一的系统开发工作,各系统采用的编码不一致、技术手段有高有低、开发平台各式各样,不利于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一些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虽然规模较小,容易开展信息管理系统的规划工作,但是各银行的系统之间仍然缺乏兼容性和开放性,无法进行系统的集成和信息的共享。
(2)数据仓库建设方面
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仓库建设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规划与实施的脱节。银行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仓库建设的规划时,缺乏对自身经营体制、管理水平等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追求数据仓库的先进性,把目标定的特别大,导致在实施时困难重重。而系统的开发建设缺乏一定的可扩展性,后续业务想要实现的功能很难在原有的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展,导致开发的系统越来越复杂,花费的资源越来越多。另外一方面,系统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系统的开发,对于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数据仓库使用基础不牢固。
(3)管理决策信息化方面
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决策信息化方面,其支持决策作用发挥得不够。由于我国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薄弱,系统只能够提供大部分只能满足例行信息需求的功能,对于一些对经营决策有着决定性影响的信息处理不够,难以发挥系统对于管理决策的支持作用,达不到改善经营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系统只能完成数据的统计、汇总、存储等功能,缺乏数据挖掘的能力,也不能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以及控制,无法满足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4)管理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
在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方面,需要根据数据的不断集中和增加采取更加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随着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数据增大了系统的不安全性。一旦发生数据灾难,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威胁所有客户的利益,也会对国家的金融安全造成不可预估的威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安全保障体系有待完善,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有待提高,系统抗风险能力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针对问题采取对策,促进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科学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发展战略
(1)明确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规划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首先要明确系统发展的总体目标。商业银行要适应金融行业发展的需要,建设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各大银行需要尽快立足现实,确定系统发展的总体思路与总体规划,成立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以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需求成立制度组、数据组、技术组、网络组、应用组、保障组等负责系统的建设工作,各工作组各司其职,组与组之间密切协调,信息共享,确保管理信息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能够有机集成,具有一定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前瞻性。
(2)提高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
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取决于信息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在存储大量业务数据的同时,对数据或者信息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挖掘数据中隐藏的信息和内在的规律,提供给管理决策人员,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改善银行的经营决策,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3)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和运行管理
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数据备份中心,在商业银行对数据进行集成和日常的运行中,要完善数据备份机制,以满足系统运行的安全需求。银行业需要建立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网络系统安全建设,建立安全防范机制,应对可能出现的金融犯罪行为,保证系统运行和信息的安全。
四、结语
篇7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组织结构;市场竞争
个别国有银行虽然在部分分支机构试点进行了扁平化管理的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由于中国经济本身发展不平衡、市场经济体制与法律不完善、固有企业文化根深蒂固的特点,就十分有必要对全面推行扁平化管理改革进行深人细致和审慎的预先研究。
1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管理组织结构的形成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管理组织结构形式的形成是与计划经济密不可分的。当初的设置是伴随着国家行政机构的设置而并行设置的,完全没有经济角度的考虑,是标准的总分制商业银行结构,从理论上讲也是标准的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虽然1995年《商业银行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根本转轨,也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提供了法律保障并由此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体制等根本问题上的改革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几年时间过去了,这种管理组织结构模式一直延续至今。
2现行结构的特点及利弊
2.1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管理组织结构主要特点
机构庞大,覆盖面广;管理层次多,权力相对集中,等级明显,管理幅度较窄;职能部门林立,相对独立;党政不分,存在不少与经营无关的内设部门。
2.2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管理组织结构的优点
由于网点覆盖广,易于采用现代化设备,形成服务网络,具有为客户提供全面、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实现规模效益的潜能;由于分支机构众多,易于吸收存款以及在全系统内调剂和使用资金,使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合理地使用;有利于业务经营活动的统一指挥和内部实行高度分工,利于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化指导和参谋作用;在经济和市场条件比较稳定的时期运行比较顺畅。
2.3现行管理组织结构的问题
管理上条块分割,职能部门之间横向联系不理想,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协调与协作不理想。
由于管理层次过多,企业上下信息沟通路线较长,容易导致上传下达的信息传递不畅,影响决策反应速度和执行效果,导致有令难行、有禁难止等等间题;在当今经济和市场条件变幻莫测的情况下,这种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已经明显表现出笨重、迟缓、缺少灵活性的弊端;现行管理组织结构要求总行对分支机构具备较强的控制能力,要求总行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和严密的成本控制手段,否则会导致严重的效益下降,尤其是在我国地域辽阔、行政区划众多、地区经济和人文状况差别很大的情况下,就更增加了控制上的难度;人员管理上也存在问题,如果调动频繁,则会导致新人对市场、环境和客户了解不够;如果一些人员长期呆在一个地方不动,上级行的控制能力将会下降;最基本营业机构数量众多,但功能单一,投人产出比不合理,人均劳动生产效率和效益偏低,尤其以经济欠发达地区最为突出;在业务职能管理上层次过多、分工过细,重复劳动及冗员问题突出。
3国有商业银行推行扁平化管理条件分析
3.1必须清醒地认识这项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推行扁平化管理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加人WTO以后,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将有135家外资银行立即可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还有430家设立了代表处等待升为支行,而后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五年后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就会不断大量涌人,到那时国有商业银行既使足不出户,也将直接面临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一个机构、人员庞大的总分制商业银行,存在着上面所述的诸多问题,也只有通过逐步的改革才能解决问题,建立起更加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管理组织形式。
3.2具备推行扁平化管理的基本条件
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形式本身对企业现实的经营水平和人员素质要求是相对较高的,尤其是企业本身的行业经营特点应对扁平化管理更具有适应性和发挥管理效能。一些知名管理学者更加推荐扁平化管理在一些个性化服务要求较高的行业如银行业先行,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银行业采取扁平化管理的适应性问题。在其他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努力,已经形成几大资源优势:一是服务网络覆盖优势;二是现有客户资源优势;三是人才储备优势;四是已形成的企业形象优势;尽管这些资源优势还未能充分转化为生产力而形成竞争优势,但使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条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采用扁平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法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和充分地利用,达到兴利除弊的改革目标。
4国有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改革的建议
如果说国有商业银行推行扁平化管理是可行的,那么还存在如何实践扁平化管理并达到预期目标的改革策划、组织与实施问题,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也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这一改革必须遵照现代企业组织机构设计的程序,科学、谨慎地开展。
4.1必须明确推行扁平化管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1)扁平化管理必须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投人产出比的提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和效益的提高,增强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和适应能力,提高对客户需求的满足水平。
(2)扁平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过多、过高,重点应放在解决因传统的管理组织结构而导致的问题和矛盾上面,而不能把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统统归结于管理组织问题而企望通过扁平化管理统一加以解决。
4.2必须因地制宜地推行扁平化管理
国有商业银行的众多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其个性差别可想而知。就拿省内来说,其经营环境也千差万别,同级机构的经营规模和效益更是相差甚远,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殊性,所以在推行扁平化管理过程中不可能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必须结合本地区、本行的实际推进这项改革。
4.3与国际上扁平化管理的区别
国有商业银行推行的扁平化管理在减少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幅度、建立全功能、小规模的经营单位等方面与国际标准的扁平化是相一致的,但是更应该注意因所处环境和行业特点及自身条件的差距所产生的差别,国际上扁平化管理强调分权、要求员工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由于员工的综合素质还普遍无法达到那样高的标准,绝对不可以照搬照套,关键是要能够借鉴扁平化管理思想的精髓推行特色的扁平化管理。
4.4扁平化管理必须全面、系统地实施
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扁平化管理的实施必须讲求系统化地配合。同其它面的根本性改革配套进行,诸如产权形式、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等等;同扁平化管理相配套的业务流程的改革;同扁平化管理相适应的各项内部规章制度的改革。
4.5确定扁平化管理的层次及运行模式
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规模比较大,而中国的经济地理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现行的总分制组织形式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至于说是采取管辖行模式还是区域型模式效果更好,可以通过改革实践来探索和检验,但是总行直隶型应该说更近于国外一些大公司的扁平化,但对象国有商业银行这样的刚刚起步、问题还很复杂的商业银行是不宜采用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扁平化改革必须确定一个初步的范围,是在二级分行先推开,其他管理层次保持不变;还是在一级分行以下全面推行,这是一个必须预先确定的扁平化幅度的问题。
4.6解决扁平化管理与中央银行监管之间的矛盾
国有商业银行推行扁平化管理还必须解决在机构设置上受中央银行监管限制的问题。我国属于中央银行监管比较严格的国家,商业银行的机构撤并、升级、迁址、更名等所有活动都要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而能否得到批准又是一个未知数,由二级分行自己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总行应向中央银行提交一个整体方案和计划,才能有利地促进扁平化管理的深人。
4.7扁平化管理需要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
扁平化管理的实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才能正常地运转,一个是信息技术支持,使管理信息、业务信息、市场信息等能够准确、及时、完整地上传下达,以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积极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同时又能进行有效控制以防范风险。另一个是业务网络技术支持,使每一个营业机构能够提供全功能、高效、优质的服务,尤其是以网络技术支持,把网点覆盖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竞争优势。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信贷营销
商业银行是金融业务范围最广泛、实力最雄厚的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骨干,近几年商业银行发展规模迅速在全国遍地开花。但伴随着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管理中同时出现了很多问题,制约着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发展。
1、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商业银行信贷缺乏营销理念。许多商行实行的贷款营销都属于浅层次产品推销,没有真正掌握营销理念,认为营销就是推销,利用广告等对销售产品和理财产品进行宣传,为客户提供微笑服务、优美舒适环境、拉拢关系寻找客户等浅层次的营销策略。而真正现代银行营销理念是将市场细分化,定位清晰化、产品创新化、营销控制效率化等等。贷款营销重心偏向大城市、大企业,可能会增大信贷风险,弱化对中小企业和县级经济区域的服务,造成贷款供需相脱节的矛盾。
1.2、商业银行不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度量和管理研究方法随着社会环境变迁和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受多方面体制因素的影响,信贷风险防范与管理手段较单一、陈旧,限于单变量财务比率等单一定性分析方法,已不能满足金融领域日新月异变化对商业银行发展的要求。近几年证券市场的发展使银行失去了资信等级较高的贷款客户和一部分传统业务市场份额,商业银行为保持盈利向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授信使银行贷款平均信用质量有所下降。
1.3、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备。由于缺乏经过系统的、高层次、专业培训的人才,管理人员的工作往往仅局限于完成日常性的工作,对自身要求不高,创新意识不足,缺乏独立的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金融业务的发展。
2、原因分析
多年来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始终是在围绕着梳理关系和完善经营机制层面上进行的。而产权制度以及由产权制度衍生出来的治理结构等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触动。
2.1、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我国商行人才管理呈现“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官本位”现象非常严重,人才资源匮乏,员工对知识业务的吸收停滞不前,对现代商业银行随着时代变化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带来阻碍。对商行的发展非常不利。
2.2、财务管理理念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管理理念严重不足。商业银行管理多层次,管理低效率,固定成本的开支较高。在营业店面网点的设置上,综合性营业网点覆盖面广,自助银行、网上银行还不够发达,管理费用较高,在具体业务经营和管理中还不能实现每一项产品、每一项业务独立、准确地核算其风险、成本和收益。
2.3、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较落后。商行对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大多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反而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重视不够,防范风险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采用定性分析法,很少使用定量分析法研究,尤其在风险识别、风险度量等方面不够精确。
2.4、营销机制僵化。在现有商行营销管理中基层行承担营销和管理客户的任务,实际运行操作中呈现“大客户、小银行”的不合理现象,基层行自身拥有的资源、员工素质常常无法满足优质客户对高质量、高效率、多品种、大额度产品的需求。
3、规范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对策
3.1、树立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营销理念。(1)增强信贷业务的营销意识,树立现代商业银行营销理念。要拓宽思路,更新观念,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营销应该包括广告宣传、微笑服务、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一系列的促销活动。(2)建立信贷营销体系,加强整体策划与系统管理。一是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主要职责是市场研发,新产品开发,规范操作流程,以及制定营销策略,对信贷营销进行全面的监督指导。二是要有专业的营销队伍,专职维护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促进贷款营销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要建立完善贷款营销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风险预警机制,并强化考核管理。(3)对市场进行细分,选择确定目标市场。把市场细分,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分析顾客需求的差异性分析政治、经济、地理、人口、心理、竞争对手、社会文化等因素,来测算效益期望值,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寻找能给自身带来价值的市场份额。
3.2、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1)银行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现代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2)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如增设独立董事和执行董事及小股东派出的监事,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与外部监事的作用。建立对董事、高级管理层人员的问责制度,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尽职情况的管理、考核与监督。(3)建立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观念,要建立一个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银行业要树立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意识。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垂直的、独立的、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加强银行关键岗位人员的道德风险监测。
3.3、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完善财务管理目标,将各项财务管理数据在网络系统中体现,使财务管理工作公开、透明,便于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及相关监督检查机构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和检查。要将利润率指标作为基层的任务指标,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考核机制和分配机制。
篇9
金融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所占地位有目共睹,因此加强商业银行的自身建设与管理不仅有利于自身同时也大大强化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以及国内经济建设及发展的科学性。而管理会计作为近年来不断受到人们关注和热议的原因也就在于管理会计不仅仅是强化了会计实务操作的质量,更加能够帮助管理者和决策者做出科学发展决策。然而,管理会计虽然具有自身优势,但想要切实实现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有效应用还是需要我们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研究力度。
二、管理会计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
商业银行的运作离不开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而在过去资金管理主要是由财务会计来完成,但是随着商业银行各项服务的不断推进与完善,单纯的实务性资金管理及操作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在管理工作方面的具体需求,现代财务会计管理应该更多的侧重于对于银行全面管理的协助与参与,所以管理会计也就在财务会计核算及实务操作的基础之上应运而生。管理会计不仅关注实务更加关注经营管理,能够通过各种管理技术及方法为领导层和决策层提供更多支持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同时也能够通过工作开展实现银行内部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平衡,能够实现对工作开展的监督、控制、评估以及考核,能够分析出当前管理中的问题并帮助管理者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实现整个管理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所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管理会计更侧重的是管理,是对商业银行赖以为继的客户群、产品及业务的全面管理与控制,是提升商业银行管理质量与市场竞争力的强有力手段。
三、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现状分析
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推行与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管理质量与效率,扩大了市场份额、提升了市场综合竞争实力,但是管理会计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仍然较短,仍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的方面。我们想要切实提升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有效应用就必须从这些问题的分析入手,找到问题所在,进而寻找解决办法。
(一)隶属不够科学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管理部门的一个工作分支,然而由于管理会计的特殊作用,在隶属方面又不应该按照普通的上下隶属关系进行划分。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内部仍然普遍存在着管理会计受财务管理部门制约,无法在工作方面显示出足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特点,从而影响了对其他部门的有效监督与评价,同时也无法将工作结果及数据直接呈报给最高领导层与决策层,造成数据收集及传递的滞后,影响了管理会计效力发挥。
(二)核算不够精细
管理会计的管理工作开展应该以有效而科学的会计核算作为基础,只有数据科学有效才能够让管理会计的工作开展不会出现偏差与错误。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许多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及基础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会计核算工作不够精细化、规范化与系统化,在核算项目的设置方面也趋于笼统,无法就商业银行所需的具体核算数据进行分类有效核算,从而难以为管理会计工作开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进而造成管理会计工作的假大空。
(三)缺乏有效市场分析支持
管理会计不仅仅是帮助管理层和领导者更好的实现内部管理,同时也在市场发展及未来决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市场分析方面的支持力度不足,从而让管理会计工作经常处于闭门造车的窘境,如此一来,不论管理会计工作开展多么严密科学都难以与市场有效接轨,难以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更科学、合理、具有经济价值与发展潜力的服务项目及产品计划,进而也无法实现帮助商业银行立足市场的重要目的。
(四)缺乏有效监督和考评
监督与考评是确保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监督不力、考评侧重不准的问题仍然十分明显的表现在管理会计及相关工作方面。尤其是考评工作未能立足管理会计所需的工作层面及内容从而造成考评工作难以推动管理会计持续提升的问题。
(五)缺乏信息化手段有效支持
管理会计的工作基础是财务会计信息数据,而想要提高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效率仅仅依靠人脑和人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持必不可少。但是就当前来看,许多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仍然停留在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的初级阶段,不仅没有加强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在网络建设方面也显得颇为滞后,从而不仅影响了数据的传输与收集,在信息记录与汇总过程中也往往容易出现延时、错漏等,给管理会计工作开展带来了极大影响。
四、强化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措施研究
前文对商业银行当前管理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的内容也是繁多的,但是我们只要从这些问题入手,必然能够在工作当中不断获得新的成绩。
(一)完善管理体制
管理会计虽然隶属于财务管理工作部门,但是由于管理会计的自身工作特点及工作目的,在工作过程中也需要具有更强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所以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突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部门的相互独立性,管理会计应该直接对最高领导层负责,应该以制度的形式将其独立性、严肃性与自主性固定下来,从而保证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在管理会计的具体制度建设方面也要进一步实现细化,完全管理会计工作流程,要从数据收集、报告编写、管理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与协调,从而实现管理会计与各部门运作的有机结合,凸显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
(二)加快市场分析机制建设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了推动商业银行更好的在市场中获得发展机会,因此对于市场的有效分析必不可少。市场分析机制建设首先要拥有自己的分析机构及专门人才,同时要按照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情况及未来市场发展可能性进行有效分析,分析项目可行性、潜在客户需求、市场变化规律以及同行业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情况,从而为管理会计在发展决策支持方面提供更多可用信息,确保其工作的有效与及时。
(三)强化监督考评
监督机制建设应该分为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外部监督环境打造两个方面,内部审计需要我们加大专门人才引进力度和积极与社会专门化审计机构的合作,从而即保证审计工作适应商业银行自身运作特点同时也不会出现脱离市场自说自话的问题。外部环境打造主要是要通过加强与社会媒体沟通协作来完成,通过提升社会大众的监督权力履行意识来强化企业的管理自觉性与自律性。考评机制建设要围绕管理会计主要工作内容进行设计,突出重点、关键点,并将绩效考核与管理者、工作者的个人利益相互挂钩,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与责任感。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篇10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激励机制; 年薪制; 股票期权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企业经营的好坏,关键在人;人有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在管理;管理的好坏,关键在于企业家的选择、激励与约束;而激励又是关键之关键。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措施的总和。美国前150家大公司总裁的薪酬构成的分析表明,在总裁的总薪酬中,48%为股票期权,其他股票薪酬形式占11%,业绩奖金占23%,基本工资占18%。商业银行在设计激励方案时虽然不能照搬美国的激励模式,但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设计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激励方案。根据国内外银行经营的实践,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可以考虑实行“年薪+股票期权激励”的方式。
一、年薪制及其理论基础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所有权和控制权逐渐分离,在社会上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经理人队伍,企业的控制权逐渐被经理人控制。为了把经理人的利益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联系起来,使经理人的目标与所有者的目标一致,形成对经理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产生了年薪制。因此年薪制的主要对象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目前,“年薪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完整定义,在美国、日本和欧洲,所实行的“年薪制”由于当地的文化和法律差异有着不同的表现。本文中“年薪制”的基本含义是指企业以年度为单位,根据个人贡献情况和企业经营成果支付高级管理人员的一种人力资本参与分配的收入制度与激励制度。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合作契约,企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合作的生产性能够创造新的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在博弈过程中谈判力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决定了他们在企业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关系协调的过程也就构成了企业发展和制度变革的主线。在古典企业中,人力资本在与物质资本博弈过程中的谈判力弱势造成了它只能处于被物质资本雇佣的地位。雇佣劳动作为一种商品用于交易,雇佣工人领取仅能维持生计的固定报酬,剩余利润全部归资本所有者占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典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力逐渐减弱,而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作用和地位与日俱增,形成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合作关系。因此,确立经营者的合理权益、对经营者的功绩进行激励势在必行。而且,物质资本所有者承担的风险逐渐降低,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风险的承担者之一,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拥有企业的部分剩余收益分配权。对企业经营者实行年薪制,就是承认企业经营者的特殊劳动价值,将其收入分配与其经营责任、经营成果和经营风险挂钩,合理确定其收入。年薪制比较完整客观地反映了企业家的工作绩效,在工资关系上突出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同时,使得企业家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体现了利益、责任与风险的一致性原则。
在我国年薪制受到了企业家的普遍欢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2003)》统计表明:“年薪制”在企业家中最受推崇,选择比重为51.5%;其次是“股息加红利”;第三为“期权股份”。但是,年薪制只考虑了企业的年度收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企业家行为短期化,追求短期的高收入后一走了之。另外,年薪制不包含长期报酬,在缺乏动力激励的情况下,企业家可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收入,如通过各种途径“寻租”、在职消费、公款吃喝等。为弥补这一缺陷,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实施的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机制,使企业家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可以看出,笔者选择“年薪+股票期权激励”的激励方式是有理论与现实依据的。
二、商业银行管理层年薪激励模型
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年薪收入(用s表示)可以由薪金收入和利润分享两部分组成,即
y=α+β(π-πb) (α>0,0<β<1) (1)
上式中,α为按劳分配的固定年薪,也就是基本工资(可以看作是固定的常数),β是分享系数,π是利润指标,可以用税后净利润来衡量。πb表示奖励的利润基数,也就是正常情况下银行能获得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与管理层的努力程度无关,应从利润中减去。另外,πb部分也可以看作银行为管理层制定的利润指标,超过该指标的部分
才能进行利润分享。(1)式可以理解为管理层的年薪收入是银行利润的增函数,因此y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如图1所示)。
(一)基本工资α的确定
基本工资α主要包括岗位工资、学历工资、年功工资、福利、津贴、交通费、通讯费、招待费等以及其他该职位相应的合法隐性收入,如发放的各种物品,按规定享受的车、房等。基本工资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必须能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这部分收入基本上与管理者的工作绩效无关。因此,为了激励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者,笔者认为这部分收入不宜过高,只要能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就可以了。而且笔者特别反对有些人的观点,即认为这部分收入应包含所谓的“养廉费”!笔者认为,“廉”不是靠钱来养的,而是要靠道德修养和制度约束。一般来说,随着人们拥有的财富增多,人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大,所以,人越养只会越贪!
(二)利润分享系数β的确定
β(π-πb)部分可以看作是绩效工资或银行利润分享(剩余索取权)部分,即根据经营者的业绩或银行的盈利状况对他们进行的奖励,或分享部分利润。这部分与经营者对银行贡献的大小密切相关,贡献越大收入越多,使经营者的利益与银行利益密切结合起来,能起到更好的激励效果。这里关键是确定β的值。显然其值越大,在银行的税后净利润中分配给经营者的也就越多,激励效果越大,但是其边际效果呈递减趋势。而且其值越大银行用于发展的资金就会越少,不仅对银行的发展不利,从长期来看,对增加管理层的收入也不利。
如果我们用效用函数u表示管理层年薪的激励效果,很显然,u是β和π的增函数,记为:
u=f(β,π) (2)
du/dβ>0,du/dπ>0,但d2u/dβ2<0,效用曲线凹向原点(如图1所示)。
由年薪制的现实结构可以看出,年薪制比较完整客观地反映了经营者的工作绩效,在工资关系上突出了经营者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同时,使得经营者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体现了利益、责任与风险的一致性原则。通过对美国38个大型公司建立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机制的分析表明,在建立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机制后,公司的业绩大幅提升,表现为资本回报率三年平均增长率由2%上升至6%,资产回报率三年平均增长率由-4%上升至2%,每股收益三年平均增长率由9%上升至14%,人均创造利润三年平均增长率由6%上升至10%。
但是,年薪制仅考虑了企业的短期收益,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导致经营者行为短期化。为弥补这一缺陷,在设计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时可以借鉴国外企业实施的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机制,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银行的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鉴于银行业的特殊性,商业银行在设计考核指标时,不仅要注意银行的盈利能力,更应该关注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考核时要把不良资产率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
三、股票期权与激励机制设计
股票期权制度是期权的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它是借助股票期权这种手段让企业管理者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并承担相应的风险的一种激励方式。股票期权(employee stock options),又称为优先认股(沽)权,是由企业产权的所有者向其高级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提供的一种在一定期限内按照预先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的权利。由于股票期权的设计一般只针对以总裁为首的少数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因此通常也被称为“高级管理者股票期权”,是企业所有者即委托人对管理者即人实行的一种长期激励的薪酬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看涨期权。相对于以“工资+奖金”为基本特征的传统薪酬激励体系而言,股权激励使企业所有者、经营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更加牢固、更加紧密的战略发展关系,为企业解决经营者“道德风险”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股票期权作为一种激励制度,曾经对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股市的日益活跃以及新经济特别是it业的日益蓬勃,股票期权制度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其激励效应,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公司的青睐。许多成功的高科技公司因为大力推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而得以迅速发展。可以说,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对西方公司特别是高科技公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简直是一个奇迹。据著名的《fortune》报道,目前全球最大500家企业中已有89%的企业,实施高层经理人员股票期权计划。根据著名的布莱克·斯科尔斯(black scholes)期权定价理论与公式计算,1998年在美国最大100家企业高层经理人员的薪酬收入中,高达53.3%来自股票期权。据著名的《福布斯》杂志每年5月对美国800家上市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企业家的薪酬结构中,股票期权行权收益的中位数从1985年的4 947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88万美元,增长了178倍,而同期的规定工资和
奖金的中位数仅从73万美元上升到122万美元,增长不到一倍。股票期权激励把“报酬激励”与“所有权激励”巧妙地结合起来,对经营者来说,使其长期行为和利益与企业所有者利益休戚相关,并且使其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之一,拥有部分所有权。对企业而言,企业形成开放式股权结构,可以不断吸引和稳定优秀管理人才;经营者的股票期权收入由证券市场提供,可以减轻企业支付现金报酬的负担,节省大量营运资金,使企业在不支付资金的情况下实现对经营者的激励,还可以减少非对称信息,降低成本;可以矫正经营者的短视行为,使经营者不但关心企业的现在,更加关注企业的未来。
关于股票期权的有效期限和行使期限的确定。期权的有效期一般为10年,强制持有期为3至5年不等。期权执行日期的确定也有两种方法:一是在预先确定的持有日(比如说,2012年)获得期权,且获得期权必须立即执行,否则过期,这种期权在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和为股东创造价值之间建立直接联系,适用于经理可以基本控制价值创造过程的情况;二是在预先确定的持有日(比如说,2012年)获得期权,在持有日到某个确定的执行日(比如说,2021年)间都可以执行期权,超过这个时间则过期,这种期权的特点在于,执行期更长,因此期权价值更高,但执行期长,也可能出现环境变化频繁,从而经理创造价值的能力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设计分阶段实施股票期权的激励措施,比如在到期的一至三年、三至五年、五至八年、八至十年可以行使多少权利等等。
应注意的是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本身是一柄“双刃剑”,在西方国家的实践中既有过很大成效,也有过明显的负效应。因此,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同时,必须注意避免其负效应,充分发挥其正效应。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萍.饭店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评估与定价研究[d].青岛大学,2005.
[2] 黄晓虹,梁玉.北部湾银行模式探讨[n].广西日报数字报刊,2007-9-4.
[3] 刘兵.基于年薪制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研究[eb/ol].yeshare.com/lw/18/qq-sun10523/.
[4] 苗向阳.我国企业管理层激励机制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郑州大学,2007.
[5] 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 汤明.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创新刍议[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