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概念

篇1

在《亲爱的安德烈》中,甚少见到龙应台对于孩子衣食住行的嘘寒问暖,偶尔有一句“喔,孩子,答应我,踢完球满头大汗时,不要直接吹风。”除了她对安德烈信中提及吸烟、“性、药、摇滚”等原则问题的追问之外,几乎见不到她对孩子生活方面的“唠叨”。这并不是不关心孩子,相反,这反映出她对孩子的自理、独立能力是相当信任的,就这一点来说比一般的中国父母开明多了。她不宠溺孩子,不过于纠结繁琐的细节,但是善于在重要问题上把握方向;她更多关心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成长,启发他思考文化、美学、哲学问题或现有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观察和认知,积极参与进这个世界。从书信中的口吻来看,更像是和一个晚辈朋友在做平等的探讨和辩论。《为谁加油?》里,她分析了比赛中别人为国家队加油时,自己为什么异于常人的“冷”———脱去简单狂热的激情,对“国家和乡土之爱”保持一份警惕和思考,最后用整个段落、一连六个问号向儿子提问关于对“德国”的认知和感情。我想,这不仅是一个母亲因为长时间缺少和儿子沟通而造成的交流饥渴,更是循循善诱地启发儿子去思考自己与国家、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向左走,向右走》一文中,和菲力普与安德烈讨论政治里的“左”和“右”,肯定他们的一些见解,分析真正的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的区别,表达此时此刻对孩子深切的希望和担忧。《在一个没有咖啡馆的城市里》和《文化,因为逗留》中,龙应台深入观察分析了香港快节奏、缺乏生活艺术的现状,并做出总结———“文化,来自逗留”,向孩子们完整呈现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过程,这除了增加母子间的沟通,也间接让孩子学习思维方法,培养对问题的敏锐观察与感悟。关于对“香港有没有文化”的观点,在读者来信中,有反对的声音指出:“你们的文章让我感受到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并以文化之名,否定其他文化。”两者相对,能很好说明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不同,或者说两者相冲突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小范围、具有特异性和一定封闭性的,家庭内部传播或认可的的价值观念不一定普适于基础教育的价值观,龙应台对香港文化的判断和价值取舍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而这位读者提出反对和质疑,可以说又是基础教育对家庭教育中价值观念的审视和批评,因为基础教育的开放性要求价值判断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而非单个家庭的价值选择。

2有效的双向沟通,对孩子的价值选择保持尊重理解的态度

两个孩子每次的思想或观点,龙应台都会认真分析,把不能理解或有补充、质疑的问题提出来继续探讨。她在向孩子剖析自己的思维和价值观念,也在接受两个孩子向她传达的思考和观察,尤其是小儿子菲力普,他对中国社会现象的两次精确分析和总结,让她感到“震撼”,觉得上了人生从没有的课。这种有效的双向交流和相互影响,在两代人之间,尤其是在中国家庭中不常见。很多父母只向孩子灌输他们的观点,而对孩子的想法和思考极少倾听,换句话说,他们没有欲望了解孩子这个独立的个体,甚至觉得孩子提出不一样的想法便是对父母权威的挑战。这种不正常的单向沟通,对孩子的身心和思维发展无疑是有害的,因为如此,孩子就没有多少机会真正去“表达自己”。相比之下龙应台的这种双向交流意识和做法,难能可贵。当然,这种沟通态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母子间还隔着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然而她能意识到“恐怕每一代年轻人都比他们的父母想象得要复杂、要深刻得多。”,并且表示“我不会‘判’你,我在学习‘问’你,‘瞭’你。”这是在向孩子虚心求教的态度。对于两个孩子观点或选择,龙应台也相当尊重:孩子喜欢玩,她理解:“玩,天地学问之本”;孩子拒绝和妈妈住在一起,她虽伤心却宽慰自己“孩子有自己的空间”,欣然接受这个事实。这种耐心和尊重,甚至“自降辈分”的诚恳,可供父母们借鉴。无论是书信里、散文中,龙应台在字里行间总是传达出对两个儿子理性和情感这两方面始终矛盾的复杂情绪。作为母亲,她面对的是独立于自己之外的两个生命。母爱让她想一步不离地护着孩子,然而理智却告诉她要学会“放手”,把他们当成某个程度的“别人”。正如《目送》,父母便是不断望着孩子背影越走越远,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一语道破天下父母心。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会无尽牵挂子女,那时候我们也能像她这般,主动用理智克服对孩子无尽的管束和占有欲,学会倾听孩子每一点细微的想法,尊重并理解他们的选择,而不去试图改变在我们看来孩子们不正确或不好的想法吗?

3剖白自己对孩子的希冀,并敦促孩子知行终极人文关怀

篇2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但是,不可否认,一些与时代相背离的传统思想,包括家庭教育思想,作为文化遗产也同时影响到我们的价值取向,它们成了种种规范,束缚了父母的思想和行为,成为家庭教育科学化的羁绊。中国父母心中有许多潜在的“规范”,这些规范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思想里。尽管我们很难讲出这些“规范”是什么,但是,当孩子的言行与我们潜意识中的这些“规范”不符时,父母就要对孩子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涉。

二、中国当代家庭教育之弊端

说到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弊端,主要是指许多家庭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不科学,本人从当代我国家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主要弊端,选取了以下的典型加以论述。

(一)过度溺爱,过度保护,抑制了孩子独立人格的培养

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中国家长溺爱程度之深,很在一部分原因还是由于我国的隔代教育造成的。

(二)管得太多,干涉太多,惩罚太多,孩子累父母也累

在中国特有的传统观念之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不存在。所以父母对孩子有一切的干涉或者惩罚,认为这都是理所应当的。中国的孩子一出生,以后的道路就已经被父母安排好了,孩子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教育是一个过程,让孩子逐步的成长,,给孩子太多的干扰,限制孩子天性的增长。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优秀能干的父母经常试图用自己的光环套给未来的孩子,他们用自己的能力来取代孩子的一面。

(三)性教教育近乎空白,以至于成为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

在中国,虽然有很多的父母认为青少年的性教育死有利于促进他们本身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可是大多数孩子在家庭的性教育形势却很严峻。因为中国父母本身就几乎没有正式的、系统的接受过性教育,性知识,性教育的旧思想状态很差。传统观点使他们羞于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也有家长认为性是可以自学的。在“性”这个问题面前,大多数父母都选择逃避或沉默来面对这个问题。事实上,中国青少年的性教育缺乏不是一天二天养成的,父母让它自学,学校教师、教科书的观点,这些教学方法让青少年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不是通过正常途径获取知识,大大提高不健康的性心理,性犯罪、青少年可能是未成年少女怀孕和其他社会问题的主要人群。

三、家庭教育的一些建议

(一)注重家庭教育的本质

家庭教育其本质是一个家庭一起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没有在一起的时间的家庭是一个虚拟的家庭。作为父母更多的是关注是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并不断对孩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目标。事实上,孩子在成长的关键在于自己父母,必须不断地建立成长的目标,不断的学习,自我完善。这是一个在学习实践的反应,促进智慧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二)提高家庭教育的文化内容

在提升的“文化内容”,第一点是要促进“观念能力”的概念,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不是目前最主要的模式,首先是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概念。随着现代科学思维发展,肯定是可以找到良好的教育模式的,甚至可以创造出新的教育模式。盲目地使用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手段是不能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简单地增加投资经费或许不会带来家庭教育的成功。核心是充分发挥智力的优势,文化融入到他的智慧来指导家庭教育的艺术。

(三)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家庭

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是非常重要的。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是每个父母的愿望,即使这样他们也愿意苦点、累点。但是平时应该多沟通,及时指导孩子解决问题,同时理解孩子的困难,让孩子一步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信任孩子,耐心地说服、引导,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自信心。通过有效的沟通,建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种默契,民主的关系,平等的家庭。

篇3

【关键词】家长;教育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述评

家长,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教育者和执行者,因此家长的教育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实施,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及教育”调查中指出,“在影响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诸家庭因素中,家长的教育素质是最为重要的因素。”①近些年来,人们针对家长的教育素质开展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哪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梳理。本文运用文献法,查阅近70篇有关文献,并从中筛选出22篇,围绕家长教育素质内涵、家长教育观念、家长教育知识以及家长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试图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关于家长教育素质内涵的研究

欧阳连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就是指家长运用多种知识实施家庭教育的技能和技巧,家长的教育技能和技巧又主要体现在了解孩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②该研究更侧重于把家长教育素质理解为能力。焦健则将家长素质分为了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特殊素质即我们所说的教育素质,包括正确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教育能力。③赵忠心在其著作中没有具体提到家长教育素质这一概念,而是将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之一归结为家长自身的素质,其中包括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以及家长的文化素养。④杨宝忠认为,家长的教育素养包括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⑤王铨、赵俊志将家长的教育素质概括为6个方面:现代的教育观念、全面的教子育儿知识、科学的教子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⑥该研究对家长教育素质的概括更为具体,可实际操作性更强。孙宏艳则与王铨和赵俊志的看法相似,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能力,具体包括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⑦张庆守提出家长教育素质是由多维素质组成的综合性系统结构,应包括品学素养、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⑧综上,对于家长教育素质的认识,我国学者们虽然还存在些许差异,但大致可将家长教育素质概括为家长的教育知识、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究阶段,未能将家长教育素质具体化,使其能够成为可量化、易评价、可实践性强的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因素。

二、关于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研究

俞国良与辛涛对其构成做了进一步阐释:人才观是家长对人才价值的理解,亲子观是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及教养动机,儿童发展观是对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教子观是对自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⑩许晓辉、庞丽娟的研究将家长对儿童的发展评价纳入到家长教育观念里,进一步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輥輰訛张庆守的研究是从家庭教育对儿童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这一角度对家长教育观念构成进行了划分,忽略了亲子观在家长教育观念的作用。輥輱訛刘秀丽与刘航认为在其总结的7个观念构成中,儿童观、教育观和亲子观是核心要素。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总结,但划分略有重叠,且缺少对儿童发展进行评价的评价观。

(二)家长教育观念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帼眉与何大慧认为,家长教育观念受社会文化、家长自身经历、文化程度以及对育儿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輥輴訛李百珍与关颖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除了受社会现状、家庭背景影响之外,还受家长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的制约,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对教育观念的差异影响显著。輥輵訛俞国良与辛涛认为,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认识上存在“自我构建”和“文化脚本”两种看法。“自我建构”是指家长的教育观是父母自我建构的过程,它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文化建构”是指家长教育观念是其在接受文化观念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一种文化信息。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视角,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即“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是自我建构和文化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輥輶訛该研究理论上阐述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却没有对其形成规律进行深入探究。李洪曾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除了受职业、学历的影响之外,还与父母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有关系。从家长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程度来看,一般父亲比母亲高,高学历比低学历高,年长的比年轻的高,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的经理比医务人员、机关一般干部、店员高。輥輷訛“家长教育观念更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机制:一是找到“动力源”———引发转变观念的内在需要;二是升华系统———提高认识,动摇陈旧观念;三是感染系统———激感,促进认识向行为转化;四是实践导向系统———利用科学的手段巩固认识与行为。该研究从家长内在深层动因的角度揭示了旧观念解构和新观念形成规律,提供了新视角。综上,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观念构成的认识在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和教子观上基本一致,之后评价观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但现有的研究不能全面客观地呈现其形成规律和影响因素,缺乏对家长教育观念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家长教育观念形成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

关颖将家长教育知识分为“儿童生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教育知识”、“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孩子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通过该研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独生子女家长当中,学过“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的家长比例最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其次。赵忠心认为,家长教育子女应具备的知识有:“优生知识”、“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张庆守指出,家长应掌握的教育子女的知识有应包括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和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知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关于家庭教育目标以及内容和途径的知识、家庭教育基本原则和方法学知识。华桦的调查表明:“家长最主要的家教知识来源于‘自己的经验积累’,占48.1%。换言之,部分家长主要依靠固有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传统来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开放而多元的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尚未形成。”金晔在其对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自我导向学习的现状研究中指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比例高于母亲,学历较高的父母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自我导向性更强,职业工作稳定性高的家长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投入上要高于相对职业不稳定的家长。家长喜欢和常用的学习方式是“自我阅读”,而家长们认为最重要的学习途径是“朋友同事间的交流”和“与教师交流”。该研究主要是针对家长学习教育知识的动机、途径、方式、投入等方面。综上,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关注不够,现有研究相对杂乱化、片段化,大多附于其他研究之下,对家长教育知识应然要求的研究不深入具体,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获取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家长教育能力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界定研究

赵忠心认为,“所谓教育子女的能力,就是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技能、技巧。”輦輴訛胡海燕认为,家长教育能力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性认知、理解性情感和理解。

(二)家长教育能力的应然要求

赵忠心把家长教育能力的应然要求总结归纳为三点,分别是了解子女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庆守把家长应具备的教育能力分为6项:了解与分析能力、教育选择与规划能力、建立密切亲子关系的能力、家庭教育实施能力、教育协调和沟通能力、家庭教育环境设计能力。輦輶訛此概括较前者更细致具体。胡海燕侧重从人的认知、感情和行为实践活动三个层面,把家长教育能力分为理解性认知能力、理解性感情能力和理解性实践行为能力。陈永坤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核心能力应该包括:情绪管理能力、逆境智能、学会学习、创意思维、理财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国际视野以及世界公民意识等。

(三)家长教育能力发展的意义与方式研究

关颖认为,家长教育能力的缺陷会导致子女产生不良心理感受,而家长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则是家长教育能力缺陷的关键。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程度远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导致其教育能力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輧輮訛缪建东把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发展阐述为父母的成长,其意义在于它是角色变化、科学育儿的必然需求。他认为父母教育能力拓展方式有:“在生活的过程中向比自己有经验的长辈或者同辈学习、主动通过看书读报或上网查找信息等方式自学、接收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三种方式基本概括了现有的发展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方式,但不够细致和具体。综上,目前关于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从促进家长教育能力发展途径角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缺少家长教育能力发展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素质开展了许多有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家长教育素质的内涵,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应然要求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在对家长教育观念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掌握状况和获取途径的研究。总的来说,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对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对家长教育知识以及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文献法、思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居多,比较法、个案法、观察法较少,缺少长期跟踪式的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丰富研究内容的同时增加研究的深度,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根据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深入地开展家长教育素质的相关研究,为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注释:

①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6[R].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②欧阳连.家庭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8-22.

③焦健.合格家长素质简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2):50-53.

④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⑤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60.

⑥王铨,赵俊志.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尝试[J].中小学管理,2013(11):38-39.

⑦孙宏艳.父母应具备的教育素质[J].家庭教育,2007(2):4-10.

⑧张庆守.新世纪家长教育素质要求与养成对策[J].闽江学院学报,2007,3(28):135-140.

⑨陈帼眉.家长的教育观念[J].父母必读,1992(11):4.

⑩俞国良,辛涛.社会认知视野中的家长教育观念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87.

关颖.家长的教育素质及指导———独生子女人格调查引发的思考[J].天津师大学报,1998(5):33-39.

许晓辉,庞丽娟.关于新世纪家长教育观念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62-63.

刘秀丽,刘航.幼儿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现状及问题[N].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192-195.

陈帼眉,何大慧.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个值得重视的新概念[J].家庭教育,1994(01):47.

李百珍,关颖.家长教育观念研究[J].天津师大学报,1995(4):9-13.

李洪曾.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1999(2):38-43.

“家长教育观念更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组.促进家长教育观念转变的实验探索[J].教育研究,2002(4):67-73.

关颖.家长教育素质对独生子女发展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8(10):15-23.

华桦.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09(10):45-50.

金晔.城市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自我导向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胡海燕.中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现状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陈永坤.对话式家长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篇4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早已有之,“根据目前可考资料,国内最早从事家庭教育活动在3600年前的夏末商初,国外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古埃及”[1],但目前学术界对家庭教育基本内涵仍未形成统一认识,代表观点有三种: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2];《教育大辞典》给出的解释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通常指父母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3];还有一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它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生持续不断的教育和影响”[4]。可见家庭教育的概念从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父母对子女单方向的教育,后者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参考以上定义,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概念界定为: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但主要指家长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学者同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相比较,认为大学生家庭教育具有目的更多样、内容更丰富、途径跨时空、方法重互动等特征[5]。基于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教师的不足、现代家长素质的不断提高和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家庭教育向大学阶段延伸成为必然。在调查基础上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进行描述,有利于拓展家庭教育的研究领域,使之向大学阶段拓展,又可以促进家庭教育更好开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选择S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从该校大学生中抽取样本进行调查。选择该校理由如下:第一,从专业上考虑。S大学为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招生,涵盖11大学科门类;第二,从区域性考虑。江西地处华东南腹地,东南临近浙闽粤沿海发达地区,西北和湘鄂皖相接;第三,从代表性考虑。S大学在全国高校综合排名处在65位左右,比较能代表全国地方综合性院校的水平。基于以上因素,S大学在校生具有生源地、专业类别等方面分布的“典型性”,因此选择了S大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调查。

(二)调查工具与方法。使用课题组自编《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先把要研究的总体按某些性质分类,然后在各类中分别抽取样本”[6],在抽样过程中划分了性别、年级和专业门类几个层次。问卷人口学资料部分包括性别、年级、专业门类和家乡所在地等共10道客观题;调查的主体部分包括大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家人沟通的途径与方法和大学生在校期间和家人交流的内容。家庭教育内容①部分采用五级计分法,每道题目的选择项为“非常多、比较多、不多不少、比较少和非常少”,分别计分为5、4、3、2、1。涉及有生活琐事、专业知识与技能、思想情感、性教育、理财能力等13个方面内容。

二、研究过程

(一)样本基本情况。表1显示,女生样本略多于男生;非独生子女占大多数,达样本总数的68.7%;所在年级的分布,研究生样本较少,只有40人,其它年级相差不大;专业上,理工科的学生较多;生源上,农村和地方城市样本比较多,大城市样本较少,只占样本总数的6.9%;父母文化水平总的来看不高,大多为中小学文化水平。父亲接受高等教育的占18.4%,母亲接受高等教育的有13%。父亲的文化水平总体上高于母亲。

(二)大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对照,从教育责任、教育能力和教育作用三个方面要求大学生作答。结果如表2所示,认为教育大学生的责任“完全在学校”和“学校比较大”共有160人,占样本总数61.5%。选择“家长比较大”的只有2人,“完全在家长”项目频数为零。在问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时,选择“学校大”的有208人,占81.7%;选择“家庭大”只有6人,占2.3%;选择“差不多”的为48人,占18.3%。询问大学生“家庭教育所发挥的功能”时,选择“是学校教育的辅助”的为157人,占59.9%;选“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的有89人,占34.0%;选择“比学校教育重要”的只有16人,占6.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不足,大多数学生认为教育责任、教育能力和教育作用主要还在学校方面。

(三)时间特征描述。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时间维度特征用联系频率、回家时间间隔和家长是否经常来校探访三个因素来描述。结果如表3所示,每周一次的占59.2%;考察大学生的回家情况,76.3%的大学生每学期回家一次;另外,89.3%的家长不经常来校看望大学生②。

(四)沟通媒介和途径。表4显示,多数大学生使用移动电话和家人沟通,传统的书信和固定电话方式所占比例不大,互联网的沟通方式开始出现在大学生家庭教育中。另外,可以看出大学生家庭教育主要是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占到了样本总数的91.6%。

(五)家庭教育内容。

1.家庭教育内容得分。图1中横坐标为家庭教育内容,使用的项目名称是问卷中相应题目的抽象表达;纵坐标为各项目的得分均值。可以看出,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均值比较高的前三个项目为生活琐事、健康安全和就业择业,得分低的几个项目为性教育、专业知识、理财能力和风险挑战。可见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有偏颇,有的方面多,有的方面少。

2.性别维度的比较。“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是在总体分布未知的条件下,通过对两组分为两组独立样本,采用Mann-WhitneyU方法③,对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13个方面进行推断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在思想情感、人际关系、性教育、性格个性、生活意义方面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它方面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生源地维度的比较。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是通过分析多组独立样本数据,推断样本来自的多个总体的中位数或分布是否存在显著差异[7]。表6是以生源地为分组变量,将样本分成独立三组,进行推断比较家乡所在地因素对大学生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生活琐事、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性教育、性格个性、就业择业、风险挑战、理财能力城乡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其它方面城乡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4.独生子女维度的比较。根据是否为独生子女大学生,将样本分为两组,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内容进行推断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在思想情感、健康安全和性格个性三个方面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其它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分页标题#e#

5.家长文化水平之间的比较。表8是分别以父、母亲文化水平为分组变量,采用KruskalWallisTest方法进行的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表中给出了卡方值、自由度和显著性值。左半部父亲文化水平与家庭教育内容的检验结果显示,在专业知识、思想情感、性格个性、风险挑战和理财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值小于0.05),说明在这些方面因为父亲文化水平不同而使家庭教育内容存在明显差异。表8右半部的结果显示,在专业知识、健康安全、性教育、性格个性、就业择业、劳动精神、风险挑战和理财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在这些方面因为母亲文化水平的不同而使家庭教育内容有显著差异。而在生活琐事、思想情感、人际关系、生活意义和社会责任方面,受父母文化水平的影响都不明显。调查发现:第一,父亲和母亲的文化水平对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有相同的方面,比如专业知识;也有不同方面,比如:性教育只在母亲文化水平上表现出显著差异。第二,家庭教育内容只是某些方面受家长文化水平显著影响大。

三、结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不足。大学生对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多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学校方面,并且学校的教育能力强于家庭,家庭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辅助,在培养大学生方面只能发挥辅助功能。可见大学生没能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所能发挥的特殊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特别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尤其针对独生子女大学生而言,和家人联系更密切,受家长影响更大。因此,若想完善大学生素质,家庭教育不可缺失。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G424.1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23-0044-03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学习方法与小学阶段不同,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状况,尤其是那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由于内容多、抽象、理论性强、难度大的数学课而产生畏难心理,导致学习兴趣不浓、不愿学习、考试成绩偏差等现象。笔者认为,家校合作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概述

1.家校合作

20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教育家提出了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承担着同样重要责任的观点,后经发展衍生为家校关系、家校交流等新型教育理念。我国教育界在上世纪80年代也提出过类似的教育理念,后来由教育研究者马忠虎教授在其编写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家校合作”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2.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腾尼斯提出,是指人类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关系,以及与社会关系相对应的价值观。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对共同体概念的衍生,指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参与者和教育者为对象共同建构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以及与之对应的观念、方法和策略。学者郑威和李芒2007年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第二期的论文“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定义为:如同在社会交往中一样,学生、家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相互交往,相处一段时间足够形成一套共有的习惯和习俗,这就是学习共同体。

二、初中生数学学习中的错误思维及原因

初中数学知识在整个中学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比小学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注重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一些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而言,学习初中数学困难会加大,没兴趣、不会学、成绩差等问题会随之出现。

1.课堂参与不足

一些学生对数学课上学习的内容缺乏兴趣,表现为既不主动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景,也不愿意参与到对具体数学问题的思考中。课堂参与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进入初中后要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调整,使自己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直到形成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和习惯。但是,一些学生适应能力较弱,不能主动进行学习方法等的调整;其次,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常见的是对学生缺乏激励,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其结果必然使自信不足的学生在学习中远离课堂教学。

2.认知加工速度慢,元认知发展滞后

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认知加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认知加工能力指个体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表现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中;元认知能力则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认知的能力,表现为人对内心正在发生的认知活动的认识、体验和监控。在数学课堂学习中,一些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这就是元认知发展滞后的具体表现。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还处在成长阶段,其抽象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还达不到成人的标准,因此在数学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数学课堂教学应有侧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但让学生能够会解题,而且能从解题过程中学会提升思维品质,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元认知能力。

3.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课堂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等的重要原因。据笔者了解,很多数学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往往具有共同的学习特征:课前不预习、课中不学习、课后不复习,可以说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没有计划性,也不能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长此以往,不但阻碍了认知水平的提高,也无法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

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能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给予学生灵活的教育方式,也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因此,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

1.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学习兴趣不足,而“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方式不但依据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还注重塑造学生的自信和意志品质。学生在“家校学习共同体”教育模式下,一方面感到自己成为了焦点,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无形中自我意识得到增强,自信心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则会产生较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愿意按照“家校学习共同体”为其指定的学习目标而努力。长此以往,就能够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保持愿意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观心态。

2.通过合作学习共同体让家校双方共同受益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参与,在双方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共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这一过程在双方不断地反馈过程中让双方相互受益。首先,家庭通过“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高了教育能力,加深了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每位家长都有一套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然而每位家长的职业经历和社会背景都不相同。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看到孩子数学成绩较差,有的家长会耐心的与孩子沟通,并帮助孩子找出问题之所在;也有的家长简单粗暴地训斥一番就草草了事,认为孩子学习是学校的事情,与家庭教育无关。“家校学习共同体”可以克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并且能为广大家长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家长可以相互请教学习,家长与教师之间同样也可以相互学习,大家围绕着共同的问题进行探讨,制定出教育策略,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3.巩固家校共同教育的协同性,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困难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具有较大不同,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交集,甚至会出现“真空地带”,即学生在放学后并不立即回家,可能去了网吧,假如学校和家庭没有一个协同机制的话,那么学生有可能扩大“真空地带”,对学校说家里有事要请假,或者对家长说学校要加自习课,回家要晚一点……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家校学习共同体”旨在为学校和家庭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的沟通机制,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构建初中数学家校合作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1.更新数学学习理念

“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运用到初中数学教育中,首先要转变观念,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在课堂中,学生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巧,而且要能够反思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形成数学思维,培养数学素养;在家庭中,家庭教育要塑造学生探究知识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树立“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精神。其次,“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要与新课标的培养目标融合起来,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动去探究。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而且让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2.变革数学学习方式、拓宽数学学习内容

首先,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根,要变革数学学习方式,首先要做的是夯实基础,要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把握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1/(|x|-1)无意义,x的取值范围为_____ 。有的同学填x=1,这是错误的。因为这里有两个知识点,即分式无意义的概念和运算绝对值法则,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一个概念和一个法则,才能知道|x|-1=0,解出x=±1的正确答案。由于数学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正确掌握了绝对值的运算规则后,才能为后续的初二学次根式、初三学习无理方程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果在学习某一内容或解一题时碰到了困难,很有可能是以前学过的一些基本知识没有掌握好造成的。因此,要查缺补漏,找到问题并及时解决,努力做到发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其次,要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培养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等能力。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讲解公式、定理、概念时,要揭示其形成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最容易被学生忽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不断提醒学生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精神。

3.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角色地位

要建立“家校学习共同体”,必须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角色地位。具体到数学教育,二者所扮演的角色需要进一步的明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主要承担着感性的角色,即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勤于思考的学习态度。而学校教育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承担着理性的角色,即通过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大量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司其职,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都非常重要。“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教育理念就是在明确二者的角色地位后,在具体的数学教育中对二者进行协调,找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4.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要构建高效率的“家校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家长必须积极参与,并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调动教师和家长合作教学的参与积极性是构建高效率的“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学校要想办法让家长懂得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意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邀请家长和学生共同参加等,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增进学校和家长的相互了解,从而使家校合作更为融洽、高效。

初中数学的学习对每位学生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学习能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奠定基础。而在家校合作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初中数学学习则不但提高了学生数学素养,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精神,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勤于思索、乐于探究,可以说是受益终身的。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郑威,李芒.学习共同体及其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7.2

篇6

关键词:幼儿园的教育 家庭的教育 重要性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1、幼儿园的教育

幼儿园是幼儿开始接受教育的开端,它属于国家规定的基础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一个教育体系机构,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幼儿教育它是一个集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为一体的教育机构,具有整体、开放、系统、计划等特点。它是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与目标,同时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教育部门的严格监督下创办起来的。它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保教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和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而全而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幼儿园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方面的人才,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的。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是小但要求严格,要做到循循善诱,要做到教育内容与幼儿年龄和接受能力相一致,培养出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个性良好的幼儿。这些在幼儿发展中都是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

2、幼儿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影响很大。家庭教育可分为2个方面来说,一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互相教育,二是仅仅只有父母单方面的教育。然而由于年龄等问题的影响,家庭教育主要是指父母单方面对子女的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年幼孩子所进行的教育以及施加的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可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时间、环境下对幼儿实行灵活多变的教育,这样在玩耍中又教育了孩子,可以使幼儿更好地接受和铭记。父母是幼儿最亲近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因此父母在教育幼儿时可根据不同孩子的发展程度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做到既完美发展又张扬个性,而这样幼儿接受起来也比较轻松和乐意,这样灵活的教育方式是幼儿园所无法达到的。

二、幼儿园的教育和幼儿的家庭教育关系

幼儿园的教育和其家庭的教育是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的,想要充分发挥幼儿教育,就要处理好与幼儿家庭教育这个问题之间的关系,同样,要想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发展,家庭教育也需要得到幼儿园的帮组和指导。

1、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而性,这些小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而对孩子小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小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

2、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上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希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小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芳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退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小利的。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匆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介,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1、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自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过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口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接受的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有尽于保证幼儿知识和经验的系统、连贯。

2、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书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而能力的发展能有全而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而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书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梁志桑:《学前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17

篇7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有效性

我国教育理念正处于转变的过渡阶段,家庭教育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社会的关注焦点在学校教育,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教育问题应当由学校负责,忽略了家庭教育氛围。实际上,低年级学生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有了较强的行为认知和情绪意识。低年级儿童和父母在一起,会过度依赖家庭。但许多父母并不在意孩子的想法,家庭教育理念有偏差,以至于孩子的思想发展较为落后,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1我国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1.1逃避家庭教育责任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许多城市开设了多所幼儿园。幼儿园的学费高昂,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责任应当由幼儿园教师负责。孩子升入小学低年级后,家长这样的心态依旧存在。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往往不寻找自己的教育过错,反而直接追究学校教师的责任。父母的工作忙、压力大,忽略了对孩子的日常教育。

1.2亲子活动较少

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上要求有家庭的依赖。低年级教育的课程较少,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呆在家里。父母对儿童有足够的支配和权威作用。倘若家长不和孩子开展亲子活动,带孩子出去游玩、踏青,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距离感。我国农村有许多留守儿童,他们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少,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不大。

1.3缺乏科学理念的指导

我国多数家庭在儿童教育上坚持继承,而非创新。家长的传统观念强,对孩子实施强硬的教育。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学习弹钢琴、绘画,报各种兴趣班。有些孩子并不喜欢这些兴趣班,逼迫之下过早失去童心,产生抵制心理。

2低年级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

2.1低年级儿童的社会环境发生改变

幼儿园的学习环境和小学学习环境完全不同。儿童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要求接受学校有计划、系统的知识、品德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入学时可能会有学习压力,校园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都感到陌生。低年级学生还要接受新的校规约束,这些都是较为严峻的挑战。家长可以为孩子出谋划策,帮助孩子认识一些小朋友,告知孩子在校不能做的一些事。家庭教育能够让低年级儿童更快的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2.2低年级是智力发展关键时期

9岁之前人脑发育速度最快。小学低年级儿童约在7周岁左右,该阶段儿童有着较强的自我抑制能力,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变化产生意识。但是自控能力弱,经常表现的不稳定。儿童开始形成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增强了思维灵活性、敏捷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儿童的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会让儿童形成正确的认知和道德观。

3实现家庭教育有效性的方法

3.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实际生活中,家长教育时常常会产生一些错误。比如,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值,将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进行比较。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心情不好就会责备孩子。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心理生理有很大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端正自己的言谈举止,采用不同方法引导孩子,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合格的家长是从孩子特点出发,找到适合的教育方法。从一些优秀的教育案例中吸取经验,摸索适合的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3.2制定家庭教育目标

低年级儿童步入小学后需要承担较多责任。低年级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多,家庭依赖性强。故此,家庭应当引导学生融入小学生活环境中,制定良好的家庭教育目标。在制订目标时要认真考虑孩子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目标要制订的详细合理,并且在孩子可承受范围中。比如,家长要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动脑。教育目标上规定孩子要自觉整理书包,自己承担学习用品丢失的后果。家长可适当教导孩子自觉洗衣、洗碗,培养动手能力。

3.3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正在转变阶段,家长要善于将孩子玩乐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让孩子了解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之间的联系,树立良好学习态度。低年级儿童学习比较盲目、自制力差,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干扰。家长需要和孩子多沟通交流,寻找孩子学习的闪光点。同时,家长要用闲暇时间培养孩子的心绪,可采用奖励报酬方法,让学生投身于学习中。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家长不可陪读、检查作业。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不认真学习,喜欢在旁边陪读。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会产生过度依赖父母的情况。培养学习态度是长期性的,家长要为孩子拟定学习计划,按规定执行。

3.4日常生活的心理辅导工作

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时,要尊重和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特征,重视孩子日常的心理辅导工作,让孩子能够适应社会生活。要帮助孩子端正独立学习的态度。低年级儿童的理解的世界和成人不同,心理辅导低年级儿童,不能用概念解释的方法,而是结合孩子可以理解的事例和语言进行教导。低年级儿童应具有明辨是非、尊重被爱、独立自理、团队合作、合理消费观等能力。培养孩子这些能力时,要循循善诱。孩子在人际交往时可能遇到问题,家长应当告知孩子如何和他人保持良好融洽关系、怎样避免冲突、怎样对待学习上的合作和竞争。低年级儿童考试成绩较差时,家长不能批评孩子,要以鼓励为主,和孩子进行沟通,发现孩子学习中的问题及时纠正。

4结束语

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庭的教育氛围,影响着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父母不能对儿童教育存在偏见,认为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正确评价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有急躁情绪和过高要求。父母的言谈举止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家长应当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彼此促进,为孩子发展营造一个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实.浅谈低年级学生家庭教育指导[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7)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

家长为了生计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时间在半年以上,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接受教育,年龄在0至18岁的儿童,由监护人监管的孩子。监护类型分为: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朋监护、同辈监护和拟向监护。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困境。

(一)学习艰难

由于父母长期分离,家庭教育的主心骨缺位、亲情缺失、监护人的监管不力,留守儿童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成绩普遍滞后。教师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甚至辍学。有部分留守儿童回家后要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占用了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上课精力不集中,无精打采,学习成绩普遍下降。,家庭教育。

(二)心理变异

留守儿童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得不到亲情的呵护,家庭气氛苦闷,久而久之,留守儿童情感就会发生变化,表现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内向、少言寡语,行为变异。,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隔代监护型的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疏于管教,放任自流,侥幸跋扈、我行我素难、心里异化。,家庭教育。亲戚监护型的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易形成胆小怕事、孤僻、内向等性格特征;自我监护型的留守儿童由于孩子本身年纪小,自我管理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差,经不起社会不良行为诱惑,易走上邪路。,家庭教育。

(三)道德意识模糊

童年时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黄金时期,是人们向往的时代。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是孩子心中的榜样,是孩子一生的教练,他们的道德行为在家长的素日的示范中不断形成,而家长的长期离异使得留守儿童道德视线模糊,行为偏激,出口骂人,行为怪异,在校不遵守纪律,逃课,甚至有的殴打教师和家长,原因是父亲权威在家中消失,留守儿童就会变得胆大妄为,表现为不服监护人的管教,主要出在母亲监护的家庭。

(四)卫生习惯不良

卫生习惯不良的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父亲监护,和爷爷、奶奶监护的孩子,由于缺乏日常生活的教育和培养,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爷爷、奶奶们只求孩子吃饱穿暖,对孩子的日常卫生不太在意,而留守儿童由于本身年龄很小,卫生意识不强,无力在生活中讲究卫生,衣服,头发不洗,看上去脏乱不堪。

(五)安全得不到保障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家中的缺席,常表现一种不安全感,在调查中发现,监护人最担心的是留守儿童的安全,主要表现为交通安全事故,打架,受热欺负等。的确留守儿童在外受人欺负的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受人辱骂,讽刺挖苦和他人殴打等。

(六)缺乏良好教育环境

1、家庭教育环境裂变;亲情缺失和残缺,造成家庭教育的功能弱化,甚至消失殆尽。家庭教育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无人指导,监护人无时无力管理,情感关爱不够,留守儿童要承受很大的心里压力,负荷之大,不敢想象。加之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有限,大多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知识贫乏,家教方法有限或不当,致使家庭教育环境恶劣。

2农村学校教育承担着一定的家庭教育职责,加之课业负担重,教师致使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爱不够,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在校深感低人一等,在家空寂无聊,进而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3、社会环境糟糕;留守儿童情感饥渴,得不到大人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就会在社会上寻找慰籍。然而,社会是个大染缸,留守儿童年龄憨小,经不起哄骗和诱惑,别人一点点的好处就会上当。很多留守儿童放学之后喜欢在路上逗留或者去往网吧、游戏厅、台球室等娱乐场所,久而久之,喜好成性,吃喝玩乐,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地危害。

二、成因分析

1、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是造成留守儿童形成的社会根源

传统的城乡户籍制度、用工制度、医疗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僵化落后的体制虽然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一步转换过来。就业非正规化、居住边缘化、生活“孤岛化”、社会名声污名化、发展机会弱化和社会认同内卷化[1],决定了农民工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也将长期滞留在农村。因此,城乡二元体制不打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也将长期得不到解决。

2、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出现家庭教育问题重要原因

由于隔代监护、单亲监护、自我监护和亲朋监护的天然缺陷,留守儿童家庭实际上已经解体,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心理受到了严重的危机和挑战。留守儿童便成为“问题留守儿童”。

3、经费不足是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重要瓶颈[2]

从现实情况看来,我国农村中小学“普九”债务尚未结清,留守儿童工作既无对策,有无措施,更没无资金保障,许多学校对留守儿童工作裹足不前,只是统计数字和报送名单而已。,家庭教育。

三、结语

留守儿童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只有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陈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对策分析[J],普教研究,2008年第1期。

篇9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孩子

【中图分类号】 G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84-01

现今,我们提出:幼儿教育应该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总和。因为,幼儿作为一个个体,不仅是家庭的,还是社会的。当今社会上,孩子就是家里的宝,大部分的家长都把孩子往最好的幼儿园送。都非常注重早期教育,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它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更好的发展幼儿的身心;对于独生子女,能培养其的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的最佳场所. 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幼年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

为了使幼儿能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品德、行为习惯和性格。这就需要幼儿园的教师,幼儿的父母及亲属互相配合,步伐一致完成这艰巨的工作。

一 家长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班的孩子中,有一部分都是任性不爱劳动,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究其原因是家长对他们过于宠爱,有爱无教,使孩子成了集体中的特殊公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样不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家长是知之甚少的,有的甚至不知道,不理解。因此,一开学,我们就让幼儿家长阅读家庭教育读物《让孩子健康成长》,介绍《学前教育》《早期教育》中有关文章,如:《面对新世纪,父母该给予孩子什么》?“从兴趣到习惯”,“批评的艺术”等等,召开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幼儿园的一日常规要求,并通过家访,出《家长园地》以及家长接送孩子时的点滴时间,向家长介绍科学的育儿经验,让家长逐步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丰富家长教育孩子的知识“本钱”。

二 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1.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2.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 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四 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应该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对图书的兴趣,从幼儿喜欢的故事入手,先给幼儿讲好听的故事,然后让幼儿猜猜好听的故事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对图书的认识,激发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

阅读的兴趣也是通过环境和氛围来加以保持和巩固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在幼儿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以后,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阅读。首先是教师讲,幼儿听,让幼儿发挥听的作用;幼儿对故事或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指字,教师读,这样,可以同时发挥视听两方面的作用;以后逐步让幼儿练习自己指,自己读早期阅读的兴趣不是仅仅通过几次专门的阅读活动获得的。因此,每周的语言阅读活动外,还要在在日常活动中定时和不定时的安排一些阅读时间。如,晨间来园时,让幼儿自由地与同伴相互欣赏各自从家里带来的书,或是幼儿园的各种图书;自由活动时间,也让幼儿随意地欣赏图书、讲述故事;午饭后,早吃完饭的孩子也可以自由看书;下午离园以前,幼儿也可以自由阅读图书。

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也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和幼儿进行分享阅读,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年人和儿童并非以学习为目的来共同阅读一本书。起初,以成年人为儿童逐字朗读为主,多次重复之后,随着对故事情节的语言的熟悉性增加来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并最终过度到儿童自己阅读。平时,家长对幼儿的阅读情况多加鼓励,以培养和巩固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1.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2.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关系

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两者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只有让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

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

(一) 幼儿园教育

幼儿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在1996年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体现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教育方针,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幼儿园教育使幼儿能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生活,为幼儿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父母对幼儿的教育并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父母可灵活对其进行教育,并且教育的内容也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这样幼儿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对幼儿有较深入和细致的了解,这使得父母能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家庭教育对幼儿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

家庭教育的目标是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这就决定了两者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家庭教育如果能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使幼儿所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保持了其完整、连贯性,并可取得较为显著的教育成效;如果家庭教育不能很好的配合幼儿园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幼儿园教育的开展,使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大大下降,这将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与进步。因为家庭教育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所以家庭教育还是检验幼儿园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之一。幼儿园的教育理论、教育原则与方法等,都可以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改进。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与幼儿园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