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建绿色学校管理体制

篇1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教育事业的发展,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积极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调整支出结构,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及时按月足额发放,加快薄弱学校和危房改造步伐,加大制止学生辍学工作力度,在保证“两基”成果的巩固和提高的基础上向“两头”延伸,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县“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开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深化改革,基本理顺了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一是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县“两基”工作表彰暨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县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把农村教育作为全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明确目标和要求。特别是200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县农村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在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县及时召开了全县农村教育工作会,传达了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对我县农村教育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并成立了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同志任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同志和副县长×××同志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多年来,县人大、县政协也十分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先后多次对我县农村“两基”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布局调整、薄弱学校建设等工作进行了评议。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协调配合,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为农村教育办实事,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广大教育工作者把发展农村教育作为神圣的历史使命,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农村教育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是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我县是最早实行“两级管理三级办学”的县市之一。“两级管理三级办学”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级管理三级办学”逐渐演变成了“三张皮”,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从2003年开始,我县开始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以县为主的“三统筹”(经费统筹、工资统发、教师统管),建立“三个专户”(危改经费专户、教师工资专户、公用经费专户)。“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县、乡(镇)两级政府的责任,初步实现了农村教育的“两大转变”,即管理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的转变,经费投入由以乡镇为主向以县为主的转变。全县农村教师工资全部上划到县,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确保了广大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自2003年以来教师工资再未发生新的拖欠。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集资,停止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征收,规范了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去年全县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按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共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135万元,截止9月底,实际拨付教育部门135万元,达到全年财政预算安排的100%,较好地保证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初步建立了贫困生资助制度,仅今年秋季就有4825位贫困学生享受到了“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通过义务教育助学金、免费发放教科书等有效措施,有力地帮助了农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县政府已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助学工作的通知》,目前正在设立扶助家庭贫困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和拟定《扶贫助学资金的筹措和管理办法》。

三是教育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完善。我县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为主任的县级教育督导室。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评估制度的实施意见》,对全县中小学校进行了全面检查、评估。

二、强化举措,巩固扩大了“两基”成果

1993年我县成为全省首批“两基”达标县,199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两基”工作先进县,是××省最早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县市之一。近几年来,我县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新要求,在质量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地位,深入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整顿活动和争做“三个表率”活动,要求机关做学校和基层的表率,领导做教师和干部的表率,教师做学生和社会的表率。三年来,我县评选表彰师德标兵、先进教师300多人。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全面实施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工程,60人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广泛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和校长岗位培训,全县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2%、96.7%和75%,中小学校长基本实现了持证上岗。大力实施“三名工程”,开展了“名校、名师、名校长”评选活动,举办了“三个一”活动、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全县共推出特级教师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人,推选县级骨干教师近566人,学科带头人11人。

2003年,县委、县政府批转了县文教局呈报的《××县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在全县中小学进行了“全员聘任、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改革,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小学教师编制由过去的3210人,精简为2602人,精简编制608人;人员由3005人精简为2602人,精简人员403人。其中:清退借用人员28人,提前纳入退休管理163人,办理提前退休33人。在第一次竞聘中落聘307人,通过“顺向流动”268人后,最后落聘39人。我县“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的作法在《××教育》杂志进行了长篇报道,省税费改办将我县的作法在全省推广。

二是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01年我县被评为全省“两基”达标先进县以后,我们狠抓“两基”的巩固提高,继续改善办学条件。在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结合撤乡并镇、小城镇建设和义务教育工程,积极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三年来,共计投入资金2620万元,其中改造危房2万平方米,撤并农村中小学44所,新建农村中小学1所,改造了一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中学、×××中学、××中学合并工作已经启动;××中学、××中心小学合并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工作已经完成。版权所有

三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全县农村中小学装备计算机1159台,卫星教育电视覆盖率达到100%。率先在全省全面普及了实验教学,我县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初步达到了标准化。2005年,我县又申报了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此项目将受益于全县所有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

四是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我们始终把质量作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成果和教学经验,广泛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大宣传,举办了说课竞赛以及多种形式的教研教学观摩活动,小学的“快乐教学”、初中的“成功教育”、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教改活动成效显著。不断加强学校管理,落实“两项常规”,创建管理规范化学校,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符合课改要求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形成了“抓管理、提质量、办特色、创名校”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2003年以来,我县开展了一系列的“管理质量年”活动,出台了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方案》、《质量年活动评估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小和教学点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评估方案》、《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完善了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2005年,我县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458人,占报考人数的32.37%,列全市第一名。

三、抢抓机遇,促进了“两基”向两头延伸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迅速提升,我们又提出了“抓中间,促两头”的工作思路,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向“两头”延伸,大力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

一是学前教育多元化。我县现有幼儿园101所(其中省示范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数7221人,学前三年受教育率,城区达到91%,农村达到53.69%;学前一年受教育率,城区达到99%,农村达到76%。近年来,为缓解我县学前教育的紧张局面,推动整个民办教育的发展,我县加大了对幼儿教育的改革力度,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民办幼儿园。到2005年,全县民办幼儿园96所,在园人数3817人,基本形成了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2004年,被评为全市幼儿教育先进县。

二是高中教育快速发展。我县现有省重点高中一所,省重点建设中学一所,民办高中一所,省示范性职业高中一所,民办职业技术学校一所。全县普通高中在校生5282人。我们采取“抓中间促两头”的办法,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我县教育新品牌。2003普高招生1700人,比2002年增长53.7%;2004年招生2050人,比2002年增长85.4%;2005年本届初中毕业生在小学从“五年制”改为“六年制”时分流一半读六年级的情况下,普高招生1722人,入高中阶段就读率达85%以上,达到了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

三是职业教育有所创新。我县现有省示范性职业高中一所,民办职业学校一所。在校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2000多人。近年来,我县努力探索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弹性学制和长短结合的培训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02、2003和2004年连续三年获全省电子电脑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攘括全省一、二等奖。从去年起,我县已在农村初中开始进行开设农村实用技术课程试行“绿色证书”教育的试点。

×ד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多年的努力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处于“脱贫”阶段。为了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进一步改革教师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师)的待遇,确保农村教育资源不流失。

2、积极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力争有关上级教育部门主管的工程建设项目尽可能地向我县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倾斜。

篇2

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目标,以落实中小学管理规范,打造区域教育品牌为抓手,进一步强化管理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和个性发展,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教育发展品位,全面完成《丹阳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二、工作目标:

1.事业发展目标:全面推开0~3周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早期教育覆盖率85%以上,幼儿及家长、看护人员接受早期教育指导率55%以上,3~6周岁幼儿入园率99%以上;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为100%、99.9%、99.9%;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9.9%,巩固率99%以上;高中普及率98%以上。

2.学校创建目标:争创镇江市现代化小学和初中20所、镇江市优质幼儿园1所,创建江苏省、镇江市健康促进学校6所、镇江市级以上绿色学校30~40所、镇江市“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8所,100%初中学校创建成镇江市无流生学校或控流先进学校。在所有学校普及特色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建设特色鲜明的领衔学校10所以上。

3.教育质量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发展观,加强对各学段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检测和监控,促进小学、初中与高中之间的有机衔接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工作思路:

(一)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在抓规范中强化管理,切实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规范校务管理,维护教育公平。进一步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增强法规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大专项督导和问责力度,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在自查、梳理、整改中规范办学行为,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办学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以任何名义分快慢班、重点班,面向全体进行班级均衡化配置,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关注弱势群体,维护教育的公益性。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重视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读工作,关注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教育。加强控流工作和学籍管理,严格转学、休学、复学手续,建立完善的电子学籍档案,各初中创建镇江市无流生学校或控流先进学校,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根据《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标准化和现代化建设,加快标准化班额推进步伐,通过努力,逐步达到小学每班35以内,初中每班40人以内,小班化教学25人左右。

2.规范教育管理,建设文明校园。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德育队伍建设水平,完善片级德育工作机制,发挥好德育协作共同体的整体联动功能,认真贯彻实施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重视德育课程建设,加强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全面开展与学科课程相衔接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发挥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革命理想教育、革命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纪律教育。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命教育,将安全教育、禁毒教育、防“艾”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有机整合,丰富中小学生命教育内容。加强礼仪教育和养成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有效活动,丰富幼儿德育教育内容。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创建各级“绿色学校”。建设合格的心理咨询室,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继续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尊师爱生、仪礼文明”系列活动。推广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经验和成果,持之以恒地抓好养成教育的细节管理、常态管理和过程管理,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管理精细化。

3.规范教学管理,减负增效。严格执行课程法规,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尤其要重视非考试学科和实践类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格执行省教育厅“五严规定”和市教育局“五项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保证中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规范双休日、假期活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教学进度,落实“教学五认真”,踩实过程管理、细节管理,达到减负与提质同步,面向全体与全面发展同行,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继续实施“省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工程”,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根据省教育厅出台的《全省普通高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督导方案》文件精神,指导各高中学校认真准备,积极争创“江苏省普通高中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按照上级部署,做好义务教育改制学校整改的有关工作。

4.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质量。义务教育阶段,深层次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优化实施策略,注重专业引领、加强区域交流,务求改革创新、形成课改成果。加强校本建设,从“一切为了学生”理念出发,努力创建“学习型学校”,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探索和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确立的五大课改专题,分专题召开推进会进行研讨,消除盲点,寻求突破。要坚守课堂教学核心阵地,以“活力课堂”为抓手,引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关注课堂,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注重课堂教学的探索与突破,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确保开齐开足上好各类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具体操作的指导。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召开综合实践课程观摩研讨会。进一步加强校外教育的工作指导,完善和推进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为建成江苏省镇江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作出努力。高中阶段,根据《关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意见》落实“五严规定”,积极应对,在薄弱环节和盲点上寻求突破。合理安排高中三年课程计划,组织力量开展研讨。创造条件正常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继续开展课改先进学校的创建活动,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抓改革中不断创新,注重教育内涵提升,促进教育优质发展。

6.改革幼教体制,推进幼教发展。在积极理顺幼儿园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提高幼儿园的运行效益和办园水平。加强优质幼儿园建设,扩大优质幼儿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3~6周岁幼儿入园率,全面推开0~3周岁婴幼儿和家长的教育活动,提高亲子教育活动率和亲子活动家长受教育率,适时召开0~3周岁早期教育推进会,开展幼托一体化教学研讨。坚持依法办园、规范办园,积极优化幼儿园内部管理,提高办园活力。加快幼教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加强幼儿园园务管理工作,整体提升我市幼教事业发展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省民间艺术青少年培训中心丹阳实验基地建设,开展学前教育和康复训练的整合研究。

7.改革评价制度,把握政策导向。初步建立适合于当前和我市教育发展现状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制度。首先完善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推广学生成长记录袋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检测和评价工作。引导学校更新办学理念,确立“绿色质量”观,坚持以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本,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式评价和增长性评价,加强对小班化教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基础教育十二年一贯制的跟踪研究和联系性评价,并适时举行相应的教育教学管理研讨会,促进各学段之间的良性衔接和持续发展。

8.改革招生制度,促进社会和谐。认真贯彻《镇江市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意见》,规范招生行为,控制生源流动,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大力推进中招制度改革,根据省教育厅均衡教育的要求,继续扩大省丹中统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各初中的比例,进一步完善“尊重志愿,兼顾区域”的高中招生政策,从结构和质量上平衡城乡高中生源,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严格执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规定,规范招生行为,控制生源流动,提高高中普及率,维护丹阳教育持续发展根本利益。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和城区学校招生工作的调控,促进民办与公办、城区与农村学校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体育中考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考查以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改革举措,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施教区调整后调查调研,充分了解和掌握招生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采取措施,努力取得招生改革工作的新进展、新经验、新成绩,保证招生工作顺利进行。

(三)进一步加强校本特色建设,在抓创建中铸就品牌,实现事业整体优化,促进学校个性发展。

9.以质量促发展,以发展求出路。创建校本特色是推进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的工作要求,也是做强区域教育品牌的基本支撑。各级各类学校要在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教育品牌建设,集中学校、教师、家长共同意愿,探索符合校情的有效发展之路。要在狠抓“活力课堂”、打造“名师团队”、建设“特色项目”的同时,立足“校本”,做强“校本”。配合做好第三次全省义务教育质量检测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对照镇江市现代化学校的评价标准,努力改善条件,努力改进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在内涵、管理、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上求突破,通过创建活动,进一步扩大品牌学校数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整体高位均衡发展。高中学校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科学分层,立足课堂求效益,突出重点求突破,为我市高考的高位提升再立新功。

10.培植优势项目,建设特色学校。贯彻《镇江市中小学开展特色学校创建工作意见》,以学校联盟的方式促进学校特色的共同发展。围绕特色学校评估方案,建立特色学校共同体,每一个共同体确定一个首席学校,通过榜样示范,带动其他学校特色发展。以过程监控的方式促进快速发展,对于每一个特色学校共同体,以创建思想、项目规划、实施过程、建设成效进行跟踪督查,以点促片,以片带面,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强调整体评价。以智力支撑的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组建“特色学校建设智囊团”,定期研讨,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智力支撑。滚动式创建,螺旋式提高,从打造优势特色项目出发,致力于形成我市基础教育的系列品牌目标,促进各校特色建设工作的正常、有序、深入开展。在所有学校普及特色项目建设的基础上,铸就一批个性鲜明的特色学校。

1.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工作会议。

2.评选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3.幼儿文艺会演,小学生文艺会演。

六月:

1.高考。

2.全市中考。

3.小学毕业考试。

4.期末考试。

七月、八月:

1.中小学、幼儿园招生。

篇3

一、有一个教育家式的好校长

俗话说,选好一个校长,就等于办好一所学校。可见,校长在学校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提倡“教育家”办学的教育观念下,一所名校,应该有一个教育家式的好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有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的人,就可以称为教育家。”这就是说,和一般普通教师相比,一所名校的校长,他不仅应具有崇高的人格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包括审美素养、师德素养、个性素养),具有渊博的学识技能、机智的育人艺术(包括审美能力、情趣素养、能力素养),还应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管理风格,他要能凝聚全体教师的智慧,带领大家走“科研兴校”之路。

首先,教育家型校长应是学习型校长。校长要实现自我超越,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一方面,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更好地发展现代教育研究奠基;另一方面,学习各地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管理水平。同时,校长要以自己的爱学习,勤研究,带动全体教师学习和研究,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和教师一道,不断修炼自己,实现自我超越。

其次,教育家型校长要敢作敢为,富有开拓精神。要完善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确保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敢为,即善于拓宽管理空间,加强中层干部培养,既会“掌舵”,又会“划桨”,既敢于放权,又懂得惜才,努力把中层干部锻炼培养成为精通学校管理、精于教育教学的两把好手,形成一个开拓进取的管理集体;要制定科学的教育科研规划,走“科研兴校”之路——有为,即善于创设从事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绿色通道,建立高素质的教育科研团体,通过师徒结对、集体备课、网络教研等方式,狠抓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发展创新教育;要落实科学的学校建设规划,优化学校育人环境——不虚为,即善于带领行政班子成员,制定学校建设发展的长远规划,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大教育投入,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做到真抓实干,以构建健康、和谐、平安的校园环境。

二、有一个科学、长远的学校发展管理规划

名校的发展,不应该单纯注重外观的铸造,而应该注重内涵的发展。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名言说:“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之大大在大师之大,大学之大大在学术之大。真正的名校,不应过分注重外观视觉形象上的“大”,不应过分建设豪华、壮观的大门和一幢紧挨一幢的豪华大楼,不应在外观视觉上竞显攀比之风,不应靠豪华壮观的外观视觉形象之“大”来提升自身的名气,而应从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和全面发展的综合角度来考虑,制定科学、长远的发展管理规划。

传统的观念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就是名校,人们把学生考试分数、毕业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受其影响,一些学校管理者就单纯以考试分数、升学人数来衡量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他们往往以抓重点学校(他们心目中的“名校”)升学率、提高本校教育知名度为由,带领教师把培养少数能升重点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采用“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等方式,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精神负担,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忽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升学的学生的需要,导致了“高分低能,低分无能”的怪现象的出现。有的甚至不惜代价到其他学校争抢优质生源,片面提高升学率,从而加剧城乡教育的不公平和学生受教育的不公平。

其实,真正的名校,并不靠这种投机取巧的招数来提高升学率,提升名气,而是注重学校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注重学生和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和培养,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那种靠抢优质生源、提高升学率来出名的发展观念是短命的,没有根基的。这些学校,一旦缺少各地输送的优质生源,他们和其他学校一样,名校不“名”了。

三、有一个科学、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想的学校应该有一个科学、系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师培养计划,而且要不断完善教师培训、考核和评价制度,营造教师读书学习和专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以培养造就一批学习型、专业型、科研型、奉献型教师队伍,构建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理想的学校应构建“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系统,“生本理念”应贯穿学校教育发展的始终。学校应摒弃那种单纯靠“题海战术”“时间战术”等加重学生学习和课业负担来片面提高考试成绩的昙花一现的做法,不应为了单纯追求分数而禁锢学生思维,而应根据自身实际,在课堂改革上下工夫,在开办兴趣小组、特长培训、综合实践等活动中找途径,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又注重学生特长培养,既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又让学生的特长得到挖掘、发展和培养,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实践、学会创新,为他们终身学习、创新实践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

不仅如此,理想的学校还应注重营造宽松、舒适、愉悦的育人环境。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学校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运动区等布局,做到既各自独立,又协调配合。要不断打造校训、校歌、教育名言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校成为传承科技文化的圣地。要不断建设和开放学校实验室、微机室、图书室等资源,优化管理服务职能,引导师生学习和研究,提高综合素养。

篇4

张掖市甘州区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其作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头等大事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相继出台了《甘州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甘州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甘州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设定了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有序、高效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一体化办学

为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甘州区不断创新管理模式,2013年,区教育局制定了《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成立13个“联校办学管理委员会”和5个“划片招生对接捆绑区”,建立捆绑发展联合体,积极探索推行大分片管理模式。

在实施“一体化办学”改革中,甘州区采取了“联校办学”、“联片办学”、“对接捆绑发展”三种运行模式。城区学校分别与1所或多所农村学校对接,组成办学联合体,实行大学区办学,抱团发展;乡镇以中心学校为单位实行区域内联片办学;城区初中和划片招生学校实行对接捆绑发展,实现生源均衡。

同时,区上把统一发展规划、师管理、学管理、统一质量评价、统一捆绑考核“五个统一”作为确保区域“一体化”办学工作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在办学联合体内部,探索创新硬件建设和经费投资渠道,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建立教育质量一体化评价制度,促使各成员学校缩小差距;实现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生源输送等方面的提前对接,促进共同发展。

为推动“一体化办学”改革,甘州区还制定下发了《城乡中小学结对帮扶方案》,探索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补充机制,将教师合理流动、学校结对帮扶工作与区域“一体化办学”试点改革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推行校长轮岗、教师交流、择优选调、筑巢引凤等多种人才引进和资源配置方式。

2013年,甘州区13所城区学校与26所农村学校结成帮扶对子;137名城乡教师进行了对口支教和交流学习;15名乡镇中心学校校长进行了轮岗交流;引进外县区优秀人才18名,从农村中小学选调49名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2014年,区上进一步完善了联合体内教师支教交流工作机制,组织216名城乡教师进行对流,并选拔74名农村教师补充到城区缺额学校任教。

作为一所区属学校,甘州区南关学校从2012年就开始在一体化办学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根据区教育局“一体化”办学的部署,由南关学校牵头,张掖三中、三闸中心学校、花寨中心学校、安阳中心学校组成办学联合体,实行一体化办学。

办学联合体实行“管理委员会”管理体制。南关学校与各联合体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对口定期交流。由南关学校选派教师赴张掖三中、三闸中心学校、花寨中心学校、安阳中心学校支教, 联合体对口学校选派教师到南关学校顶岗学习并执教。交流期间,教师的业务考核在任教学校进行,并报送原学校备案。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南关学校一体化办学联合体各校在学校管理模式、课堂教学、教研活动、育人环境、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入学等方面逐渐形成一体化特色,并且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同学科教研、学科优质课教研、德育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基本实现了一体化办学的目标,达成了“捆绑式”发展的目的,5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比实施一体化办学之前有了大幅度提升。

通过实施“一体化办学”改革,开展“送教下乡”、“跟班培训”、“挂职锻炼”等活动,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像南关学校这样的办学联合体的活力不断释放,甘州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新突破。

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点:教师队伍建设

在推进一体化办学改革的同时,甘州区还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据了解,为缩短新聘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适应期,更好地满足农村教育需求,甘州区从2007年开始,要求新聘教师上岗前,必须在城区学校接受半学期的实习和带班实践,开展岗前教学“练兵”。 同时,启动实施“构建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读书工程,将提高教师内驱力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着眼点。

围绕教师队伍建设,区上积极探索“行政+学会+基地”县域教师培训模式,利用成立的语文、数学、英语、史地、物理、生化、音乐、体育、美术、班主任、学前教育、心理健康等12个学科研究学会,积极组建学科专家团队,扎实推进走教、评课、说课、送课等教研活动,实施中小学教师学科能力提高计划、中小学骨干班主任能力提升计划、青年教师体艺素养提升计划。

2014年,组织1900名教师在学科研修基地参加集中研修,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12次,受训教师达2426人次;340名青年教师参加了35岁以下青年教师体艺素养提升行动;积极承办省教育厅国培项目校本研修和远程研修整合项目,组织3326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全员网络研修和校本整合项目试点。全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累计达9000多人次。

此外,为了优化城乡师资配置,完善骨干教师培养选拔机制,强化教育人事管理,还选拔了74名农村教师到城区缺额学校任教,考核认定100名区级骨干教师,并落实区级先进个人表彰一次性奖励1000元激励机制,启动实施教师2年一次体检工作。在捆绑发展联合体内部,进一步落实优秀人才限额外聘任政策,29名教师聘用到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在高效课堂建设方面,甘州区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搭建多元化的教科研平台,坚持以科学评价促进学生成长、引领教师发展、推动学校发展。

2014年,举行了全区初中7个学科优质课评选工作和小学教师说课比赛;开展多形式的教研活动12次,受训教师达2426人次;青西中学、大成学校、西街小学、区一幼被确定为省级“金色教苑”基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大幅提升,参加甘肃省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历史等5个学科优质课比赛的8位教师全部获奖,省市区级立项课题200多项。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甘州区不断完善制度约束和人文管理,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仅2014年,就对存在违纪违规行为的7名个人和负有管理责任的相关学校进行了严肃处理,清理在编不在岗教职工49人。

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支教交流工作机制,调整交流5名城区教师,选派17名教师分赴甘南、肃南民族学校支教,并公开引进和选聘18名应届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新增71名教师在进行岗前培训后全部分配到基层教育工作岗位。教师队伍更趋合理,城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

教育均衡发展的总目标:社会满意度

近年来,甘州区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时代目标,紧扣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时代脉搏,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事业亮点不断涌现,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

德育工作成效显著。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甘州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学习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开展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民族团结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学雷锋”、“倡扬孝道、感恩母亲”、“24字人知人晓工程”等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搭建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2014年,张掖二中通过省级文明单位验收,6所学校通过全市“快乐校园”验收,青东小学等3所学校通过市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验收。全区各学校利用世界读书日、纪念孔子诞辰活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首届校园读书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读书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

办学条件全面改善。立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际,甘州区持续加大基础教育学校建设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全区办学条件。2014年,争取项目资金5233万元、教育基建项目15个,建设校舍面积3600平方米,完成新墩镇中心学校、农场学校、张掖五中、农二中4个扩容改造项目。区级配套资金5032.5万元用于学校项目建设,完成民族小学、西关小学校容改造项目建设,甘州区第二幼儿园土建项目全部完工……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建设、校安工程、教师周转宿舍、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全方位改善了甘州区的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学校办学层次的整体提升。

为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甘州区还不断加大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力度。 2014年,全年完成教育装备和信息化投入资金623.7万元,新建计算机教室24个,新增“班班通”学校26所,完成“校校通”改造升级工程, “人人通”建设任务效果明显,中小学教师开通教育个人空间,3万多名学生建有个人空间。 2015年,又投入省级资金1232.7万元,为47所中小学配备计算机2246台,为37所中小学配备计算机教室42间,为7所学校配备65寸触摸平板电视74台,装备多媒体“班班通”教室74间。

学校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围绕现代学校建设,甘州区积极挖掘学校文化建设内涵,逐步形成以绿色学校创建为看点,以家长学校建设为重点,以传统文化建设为支点,以节水型学校创建工作和节能宣传周为抓手,以创建语言文字示范校为契机,深入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校园文化创建机制。

2014年,全区学校环境教育率达到100%,张掖五中、青西中学创建省、市级绿色学校通过省、市级验收;共创建家长学校227所,全区家长学校创建率达100%;张掖一中等3所学校通过市级文化示范校验收;4所学校通过市级“节水型学校”创建验收工作并被命名;青西中学代表张掖市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甘肃赛区选拔赛,取得团体二等奖的优异成绩,3所学校通过市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验收。

阳关体育运动特色鲜明。为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甘州区制定下发了《甘州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甘州区校园足球布点学校经费管理使用细则》。2014年,组织开展了第12届全国学生运动会“阳光少年”评选推荐及甘州区第二届“区长杯”校园足球联赛等活动,并承办了甘肃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联赛;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数据上报工作;创建校园足球布点学校22所,增加校园足球非定点学校6所;4所学校通过市级阳光体育运动示范校验收。

各学校依托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运动项目、社团组织、校园活动,着力打造阳光体育品牌。甘州区民族小学代表甘肃省参加2014年“谁是球王”中国足球民间争霸赛西北赛区比赛小组循环赛,获得娃娃组第二名,南关学校被确定为首批省级阳光快乐示范校。

教育治理力度不断强化。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甘州区还积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着力强化教育督导,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全区中考及小学学业水平测试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完善小学学业水平评价机制。落实中考招生改革,进一步调整学科分值,全面落实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省级示范性高中35%的招生名额定向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政策措施。

2014年,完善了5个一级督学责任区,10个二级督学责任区,并聘请63名兼职督学,完成对全区30所中小学、2所幼儿园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对创建的40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进行评估验收,修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行为的实施意见》,加大了对有偿家教、乱收费等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各类教育实现协调发展。近年来,甘州区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2014年,8所幼儿园通过“省级示范园”和“省级一类幼儿园”复评验收;22所城乡幼儿园结成帮扶对子;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

同时,高中教育实现了特色化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6%。2014年全区参加普通高考5687人,上线5195人,上线率91.35%。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区职教中心参加全省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综合排名全省第二;完成了“全市30万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

为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甘州区对民办学校校(园)长和办学投资人进行了业务培训,落实100名民办幼儿教师参加国培计划;依法审批“金安润园幼儿园”和“甘州区爱尔贝幼儿园”;对56所民办幼儿园、学校、非学历教育机构开展专项督查。

为民办实事,推进教育公平。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甘州区将教育公平放在突出位置,深化阳光入学、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机制,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强力推行城区中小学对口招生、整体划拨政策,切实规范招生秩序,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择校、择班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执行方面,2014年,甘州区落实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1375.92万元,实施学校130所(含教学点14个),供餐学生春季学期23476人,秋季学期22388人,供餐率100%。

为方便学生上下学,甘州区则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管理、部门监管”的校车运营模式,确保校车安全运行。全区73辆专用校车,覆盖14个乡镇,接送41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学生5488人,专用校车接送率达89.2%。

篇5

关键词:大学生;节约意识与行为;节约行为养成

Undergraduate's behavior of saving nurturance education research

Abstract: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av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At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lack savings behavior, mainly for economical gap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 saving behavior。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tudents save action to develop and strengthen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by saving the normalized, quality, demonstration, guide, and build a conservation-minded campus, promote students' saving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the saving behavior。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aving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Savings behavior

近年来,创建节约型校园,培养节约型人才,如何养成大学生的节约行为,校园教育面临很多问题。

1.大学生节约行为养成的影响因素

1.1外部因素

1.1.1高校节约观重视不够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节约型校园管理制度的欠缺和执行力度差。由于绝大部分高校的能源使用费用还是由学校买单,因此也极少有高校将具体的能源使用费向广大师生公示。大学生没有相关本校能源消耗量信息,即便有节约意识,但不知道自己小小举动会有效果吗,往往弱化了节约行为。

高校管理层对于节约校园重视度不够。栾彩霞等调研发现,“节约型校园建设”示范高校的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均成立了绿色校园管理委员会,由校长或主管副校长担任委员会主任、各职能部处的领导担任委员,主抓全校的绿色校园建设工作。而普通高校,校领导还没有对节约型校园以及绿色校园建设产生足够重视。部分高校建立相关节约型校园组织机构,流于形式;大部分高校没有主管机构牵头,校园能源管理还仅仅是后勤集团、或水电中心的工作和责任,没有把节约管理体制纳入行政专职岗位范畴,节约管理的方式类似 “项目管理”,相关项目活动结束,节约活动也就减弱或进入自发自愿进行,违背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初衷。学校管理层的节约管理弱化,在校大学生对于节约认识仅限于几次节约活动,没有达到大学生从节约意识到节约行为的强化、升华。

节约型校园投入经费不足。目前高校在节能监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和校园节能改造专项资金投入少,教学设备、节能灯、用水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与我们日常宣传的节约用电、用水形成一定的反差,大学生所见不同程度的浪费与节约意识形成发差,从而弱化节约行为。

1.1.2校园节约文化滞后

校园节约教育手段滞后,宣传教育效果不理想。当前高校节约观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解、标语张贴、报纸宣传、校园广播宣传、政策文件宣讲、浪费和破 坏公物检查等途径展开的,而在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宣传方面却非常滞后。而且节约文化传播渠道、范围非常狭窄,宣传普及力度小,一阵风、形式主义现象在高校节约观教育中非常普遍,这就很难使节约观教育收到实效性和长效性。很多高校受功利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尚没有把勤俭节约教育、绿色教育纳入到教学规划,既没有节约课程安排,更没有节约专门教材的编写。同时传统的校园节约检查和节约评比活动也越来越少

1.1.3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节约价值观误导

世俗化价值观污染的校园网络环境,大众传媒的娱乐性宣传倡导奢侈浪费理念,以不可抵挡之势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碰撞。同时校园文化发展环境的自由化、多元化趋势也在不断助长奢侈、浪费、消费主义等观念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乃至泛滥。“现实世界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在网络环境中以信息污染的形式出现……对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危害极大,造成正义感和责任感缺失,原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动摇并形成错误的方法论”。校园网络节约文化建设水平、宣传力度、大学自身利用程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节约意识与行为。

1.1.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的风气我们可以用 “物欲横流”来形容,高校是大学生群体的聚集地,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奇心重、思维活跃的特点,使得高校成为新鲜事物和新风尚的主要传播起源和传播高发地,而大学生辨别能力有限。因此,某些社会风气会通过所谓 “时尚”的伪装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群体,于是某些高校中出现 “饮食消费向广告看齐、服装消费向名牌看齐、娱乐消费向流行看齐、人情消费向成人看齐” 的消费现象,而这些社会观念的形成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节约意识与行为。

1.1.5新型消费方式影响到大学生的节约行为

电视、网络媒体对消费主义的过度宣传、营销,更加营造了消费至上、享受生活的社会消费氛围。社会舆论导向的偏差,使部分大学生消费观改变,追求时、尚名牌,盲目追求外在的个性,网购大力度促销等,使大学生浪费不必要的金钱和物质资源,使勤俭节约变成小气、寒酸的代名词。

1.2内部因素

1.2.1家庭节约观教育失衡

现代大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认为节约教育无用,不如学好专业课来得更实惠。目前我国的家庭节约教育的缺失,导致家长出于溺爱心理纵容学生花钱,同时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节约行为的道德理念养成。家庭节约行为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家庭节约教育的缺失,严重抑制了高校节约行为教育的发展。

1.2.2自身节约观意识不够深化

大学生自身成长经历,从小学到高中的功课、作业等高分的功利式学习环境, 多数家庭里的优越环境,家长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会额外给子女拨款,在金钱上的大力支持和勤俭节约教育上的忽视,大学生原始的节约意识淡薄,短期的宣传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节约意识与行为的养成。

2.探索大学生节约行为养成途径

2.1节约行为常态化、质量化

首先,高校必须加强对节约型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节约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各责任单位要成立联合检查组,确保建设节约型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进行。

其次,要健全节约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考核机制,将建设节约型校园文化纳入校内各单位的日常工作内容,并成为各单位工作业绩增长考核指标,对各级单位存在的资源节约和浪费现象进行相应的奖惩,对先进事迹和典型事例进行及时总结和推广,对表现突表现进行表扬。高校定期将能源使用费、剩菜剩饭浪费情况向广大师生公示,再结合相关的节能奖惩制度,将能有效鼓励行为节能。营造就餐环境,推行“光盘行动”。为加强食堂剩菜剩饭监管,加强厨师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菜品质量,满足同学们就餐多样化需求。

再次,高校自筹与国家投入相结合,逐步改善节能设备如教学设备、节能灯、用水等方面,逐步改善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资源浪费,使大学生视觉形成节约型校园概念,在不同程度强化了自身的节约行为。

2.2节约行为示范化、引导化

东方节约文化植入。中国素有倡导节俭的光荣传统,国人素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国人就把勤俭节约视为治国的一个重要方略,把勤俭持家作为家庭建设的法宝。2000多年前, 老子将“俭”视为为人处世的“三宝” 之一,孔子把“俭”和“温、良、恭、让”同视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五种德行。清代思想家魏源认为“禁奢崇俭,美政也”。节约文化的古为今用,以讲座、动漫、宣传画等形式,深入人心,潜移默化改变大学生的节约意识与行为。

树立典型,模样示范。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以身作则,教师队伍的群体示范,发挥大学生群体中学生干部和“领头羊”的教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深化大学生勤俭节约的思想意识。通过节约的示范效应,强化大学生节约意识与行为。

建设绿色课程体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加强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坚实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如每学期为在校大学生设置“资源可持续发展”等通识课程,通过绿色课程教学,使每个学生在大学阶段可以接受资源环境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育,普及节能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提升学生的节约意识,强化节约行为。

引导大学生消费观养成。正确引导在校大学生消费观,改变盲目追求时、尚名牌,盲目追求外在的个性,盲目的网购、商场购等消费行为,理智、合理的利用和支配现有金钱和物质资源,从节约意识到节约行为的升华,同时避免了由于盲目购物带来的快递包装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治理的人工成本也由此增加等等。

建设校园二手物品平台。将二手自行车、旧书籍、旧棉被、淘汰的手机等可以再次利用的废弃物转入校园二手物品平台,提高利用率,减少校园垃圾产生,同时可以深化大学生的节约行为。

参考文献:

[1]栾彩霞.中国高等院校绿色校园建设现状及问题探讨.环境可持续发展,2014.6:71-74.

[2]张 光 慧.大 学 生 网 络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机 制 创 新 研 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64.

篇6

黄志鸿先生将发展眼光定位于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产业,与伙伴合作创办恩典资讯科技有限公司。新创业不久的他,一方面有着年青人不断进取的创业激情,心怀梦想与渴望一路向前;另一方面又如所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一般,埋头苦干、踏实经营,精心呵护、培育着自己的新事业。梦想的灯照亮前进的路,眼看脚下,心怀远方,黄志鸿先生正笃定地前行着。

求学之路自立自强

黄志鸿先生家境并不富裕,父母皆为辛勤工作的普通劳动者,收入不高。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的他早已在心里刻下父母勤劳工作的背景和谆谆的教诲,因而更显成熟与善解人意,早在中学时期就出来帮补家计,为父母分忧。

黄志鸿先生中学就读于澳门培正中学,随后前往台湾,就读于国立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系。交大是台湾一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更因其在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领域的出色科研成果而极负盛名。在这样一所学风扎实,学术氛围浓厚的学府,又就读于最优秀的学科,黄志鸿先生如鱼翔浅底般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交大的养分。在交大的四年时间里,黄志鸿先生接触了国际前沿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交大与新竹科学园区合作设立的电子与资讯研究中心,培养出了一代代优秀学子,成为电子、资讯(计算机)工业领域的杰出代表。黄志鸿先生亦经常参与其中,锻炼知识,感受着信息技术的力量。也因在台湾就学的缘故,他的国语非常流利。

黄志鸿先生在大一下学期,经由一位研究生学长的介绍,他成为心灵小憩网站(life.省略)知名作家陈韵琳小姐的助理,负责设计制作、管理其网站,从此开始半工半读的学习生涯。当其它同学享受悠闲的校园生活时,而他却奔波于工作与学习间,并用成熟的肩膀扛起生活重担。得来越是不易,他越是倍感珍惜,珍惜学习的机会,珍惜工作的机会,也正是这份工作的锻炼,他积累了众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实践经验。靠着这样的坚持与勤力,他顺利完成学业。

可以说大学四年是黄志鸿先生不断磨练迅速成长的阶段,在那里,他汲取学识、充实自我,锻炼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深刻体验了“珍惜”与“感恩”二词的含义,正因为有学长的帮助,才使他渡过难关,完成学业。多年后的今天,他亦时刻怀着这份珍惜之情,在为人处事上,感应他人需要,尽己所能地提供帮助。

人们常说,上帝给你关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开一扇窗,生活条件不允许他在青春之季无忧无虑,然而历经汗水浇灌的青春之花却更加艳丽,磨练的生活教会他独立自主,自立自强,通过双手努力而获得的成果更显弥足珍贵。

创业之路勤力向上

工作五年之后,黄志鸿先生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研制数位版权管理软件,并以数位版权的企划书申请澳门创新科技中心(Manetic)的赞助,从而获得Manetic提供的免费办公室设施等研件配套及相应的商业发展、市场研究及推广策略等商业服务的支持。据悉, Manetic是一所带领、引进及推动创新科技意念的机构,以推动澳门的创意科技产业,担当科学技术孵化、将新知识引入桥梁的任务。在Manetic的支持下,2010年他与合作伙伴成立恩典资讯有限公司。谈及为何取名“恩典”时,黄志鸿先生解释,自己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恩典”在《圣经》里意指“白白得来”,“取名恩典,就是为了时刻不忘自己的所有才干、机会都是上帝赋予的,提醒我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同时,当自己有能力时,尽己之力回馈社会。”

据介绍,恩典资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电子商务、资讯科技、设计制作、广告印刷、绿色出版、数位版权为一体的综合供应商。主要服务项目为电子商务网站整体规划、网站设计、排版编辑、企业视觉设计整体规划、易拉架等广告用品供应,为顾客提供品质与创意兼具的设计成品。其自主研发的MACAUese软件能够提供网上商店、公司网站制作、Google Adwords广告套餐、Facebook广告套餐、电邮推广服务计划等服务。

公司由三位合伙人共同创建,黄志鸿先生发挥在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主要负责公司的运营管理及业务推广,开拓市场;其中一位合作伙伴为武汉大学教授,负责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以武汉大学在国内资讯科技软件开发上的强大实力为后盾,以产学结合的方式,为公司的提供具有保障性的技术平台。三位合伙人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各司其责,齐心协力共谋公司发展之路。

公司主打产品数位版权管理软件“Greenspublish”是一款主要针对电子出版市场,为客户提供电子书企划、制作、行销、贩售的整合的软件。众所周知,电子书籍轻便、简洁、节省资源等特点,较之传统书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出版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蛋糕。然而由于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与相应的技术支持,产业整体发展较为无序,侵权事件屡屡发生,这严重损害了出版商及作者的合法权益,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极为不利。恩典资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数位版权管理服务器软件构成的数位版权管理解决方案可以为出版商提供管理读者访问的权限,包括有效期限、放大、打印、订阅期限、访问权限等,以保护著作者及出版商的知识产权及版权,维护其正当利益。读者亦可即时放大电子书,并非常清楚地查看数位向量图片及文字,或是电子书中任何选定的区域,享受非凡的阅读体验。

除了重点研究数位版权软件,近日,恩典资讯科技有限公司还为蔡高中学研发了一款课堂易管理软件(CLASSese),它是澳门领先的新一代学校管理和教学管理平台,功能涉及到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学习、教学、行政及生活与资讯科技融为一体,其应用将大幅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教学效率,协助学校计划、实践、延伸资讯科技教育带来的优势,借助崭新科技,大大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据黄志鸿先生介绍,澳门的校园管理软件研发还属于空白领域,如今澳门各大学校大多使用香港等外地的管理软件,然而由于地区差异,其课程设置并不完全符合澳门的需求,且不能及时地反馈及提供售后服务。该司研发的课堂易软件主要针对澳门本地院校,符合澳门学校的实际情况,更具针对性及实用性。该软件研发历时短短两个月时间,目前正在测试中。

万事开头难,恩典资讯科技刚刚成立不到两年时间,是最需要精心培育、耐心呵护的阶段,黄志鸿先生及同事们本着“品质的提升是无止境的,服务的热忱是无限量”的信念,始终以高品质专业化的服务、迅速的交货及合理的价格作为准责。黄志鸿先生坦言,为了尽善尽美地完成客户要求,经常连续几天工作到两三点,甚至有时连夜赶工配合客户工作。

激情与梦想一直是年轻人最宝贵的财富,黄志鸿先生心底的创业梦与壮年激情,催促着他脚踏实地而锐意进取。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恩典资讯科技公司定会长风破浪、一路前行。

篇7

建设完善实训基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培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乎培训的有效性。为了能够全面完成公司生产人员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党校教育、复员军人培训、农电培训、技能鉴定和职工继续教育任务,培训中心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大力开展实训基地建设,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继电保护、输配电线路、电力营销、变电集控调度运行等九个实训基地,基本涵盖了电网各个工种的培训;实现了培训及学历教育的全部教室多媒体标准化,建成了标准化考试基地,改变和提升了中心的教学硬件条件。为了确保实训基地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培训中心不断选派专业人员到兄弟单位进行调研学习,同时坚持“实际、适合、实用”的原则,及时更新现场设备,完善实训项目。目前在培训中心一年及以上的培训班和学历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比例已大于50%。为了提高培训信息化水平,中心远程教育培训等系统在建当中。

近年来,绿色能源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内蒙古拥有得天独厚的风力资源,可开发风能储量占全国储量的40%,培训中心抢抓这一大好机遇,创新发展,在全国第一个成立了风力发电专业。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内蒙古北方龙源风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成立了内蒙古首家风力发电培训基地。风力发电培训基地的建成为向风电企业输送、培养生产人员,更新员工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打造校企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3年,培训中心建成了标准化考试基地,资格技能鉴定考试采用了“中国电力考试中心”提供的考试系统平台,保证了一题多卷、一场多卷、有效监控、阳光运作,实现了现场提交试卷,即可看到成绩的目标,突破了多年来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瓶颈,克服了纸制试卷考试考务管理方面的不足,提升了考试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建设一流科研团队

近年来,培训中心以提高培训教学质量为依托,以课题研究为纽带,不断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组建了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电网、营销农电、发电三个培训教学部部长的科研团队,四人均为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在科研工作实践中,这支团队通过刻苦钻研、融洽合作,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推出了一批较高层次的工程项目和科研项目,其中由他们自主研发的“火电机组一机多模仿真培训系统”和“风电场仿真培训系统”获内蒙古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220千伏仿真培训系统”获内蒙古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研发的“大用户变电仿真系统”荣获国家三项专利成果;合作撰写的《风电场并网电磁干扰及优化措施的探讨》和《风电场并网对电能质量的影响及优化》两篇科技论文均获中电联优秀论文二等奖;编写的“风电场规划设计与施工”一书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在全国发行,填补了风电场规划设计建设初期所需知识的空白;派人多次参与了内蒙古地区风电发展规划和风电场建设的可研会议,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努力提升培训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是培训中心永恒的主题。在转型过程中,培训中心将打造一支既能满足学历教育更适应员工培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倡导教师主动适应岗位变化,借助“师带徒”和“助教”等方式为转岗教师提供岗位成才的便利条件,并利用分期分批选派教师深入现场实习和到兄弟省网公司电力培训中心进行对口培训、鼓励攻读与培训办学专业对口的硕士研究生等形式,使教师尽快熟悉和掌握现场设备和技能操作,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目前,培训中心已有20多名教师先后到天津、石家庄等地电力培训中心和公司系统供电企业,进行了相关专业的培训学习,去年还选派一名教师赴德国进行了风电专业的培训学习;有18名教师相继获得工程硕士学位,两名教师荣获“内蒙古电力技术院技术专家”荣誉称号。同时为了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和加强各专业课程的连贯性,培训中心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实行了无界划教学,即所有专业实施“大贯通、大融合”的培训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专项培训和科研项目的研发相结合,以工程项目为主抓手,所有教师全过程参与项目的设计、研发、调试,努力掌握所有相近专业知识和实训过程,彻底打破了各专业的界限,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为了保证培训教学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培训中心组建了公司系统生产一线高精尖端技能人才为兼职培训师队伍。

随着学校管理机制的变化,在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员日常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全体教职工主动转变观念,从“培训师讲什么,学员听什么”转变到“企业需要员工掌握什么,培训师就培训什么”。为了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中心主动定期征求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部、生产部、营销部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结合员工知识和技能水平,按照各类人员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因材施教,“量身定制”培训方案,使培训的内容贴近现场,贴近实际,更贴近技术前沿,使学员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使培训中心真正成为电力职工技能提高的加油站、充电站,初步建立了电力公司人才库。

打造一流培训教育品牌

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十二五”以来,培训中心从学员管理、培训管理、安全管理等多方面逐步修订、完善了40多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的闭环运行状态。

为了提升办学档次,培训中心保持了适度的学历教育规模,发挥“电气、热动、风电”三大专业的办学优势,与内蒙古工业大学联办高职;积极开拓“专升本”的生源市场,开设华北电力大学内蒙古电力学校函授站;同时为了满足电力人员继续深造的愿望,开办了华北电力大学、天津大学内蒙古电力公司工程硕士班。培训量逐年递增,2013年,培训中心复员军人新员工培训5.2万人·天,大学生新员工培训10.2万人·天,转岗员工培训2.9万人·天,其它各类短期培训5.5万人·天,年培训量达23.8万人·天,居全国省网培训中心之首。

篇8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城市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23-05

教育是城市振兴、发展和现代化的基石,寄托着所有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信息社会”作为当前的一大主流形态,呈现出“智慧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社会转型深度融合的趋势,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教育信息化以及“智慧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009年初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随之被国际社会迅速接受,其实质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对城市各行各业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教育领域,“智慧教育”表现为通过ICT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实现形式,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智慧教育”的提出是“智慧城市”和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目前南京城市的发展已进入到全面建设“智慧南京”的阶段,“智慧南京”就是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抢抓全球信息通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的机遇,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顶层设计,突出项目带动和模式创新。

在此基础上,南京“智慧教育”的提出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智慧教育”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规划设计需遵循“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智慧南京”信息基础设施,做到“智慧教育”与“智慧南京”统筹协调同步发展。

一、南京“智慧教育”的建设原则

“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核心内涵是依托计算机和教育网,全面深入地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重点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吸收各类社会教育力量,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及效益,全面构建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智慧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过程,在项目实施与建设过程中首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

“智慧教育”作为南京“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首先要做好与“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衔接。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做到统筹协调,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的考虑,又要从各单位、学校以及其他外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的横向关系上考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智慧教育”创新整合平台建设项目的分步实施,又要考虑这些项目的协调发展。因此以总体规划为先导能够保证建设方向、顺序、内容、后续扩展保持正确和统一的方向。

2.以全面的信息集成为核心

实现“智慧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打通“信息孤岛”之间的联系,通过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等技术,实现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内容整合、流程整合等四个方面的信息集成目标。

3.以信息资源利用为基础

通过对基础设施、运行支撑平台、数据、知识、应用系统、维护队伍等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智慧教育”的建设目标,最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4.以用户服务为导向

“智慧教育”体系的设计应以如何让用户获得最佳服务体验为原则进行实施,屏蔽技术细节,注重用户服务体验,降低用户在使用平台过程中学习成本,增强用户服务体验感,增加用户的粘性。

5.以开放合作为手段

“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应具备开放性,可以方便的融合第三方软件系统,提供开放的API让出版商、教育资源制作商、移动运营商迅速接入,并向平台内的用户提供第三方软件服务。

二、南京“智慧教育”总体框架

南京“智慧教育”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大服务平台、三大基础设施、三大保障体系”,即在组织架构、政策法规及安全保障三大体系的保障下,构建教育专网、感知校园和教育云数据中心三大基础设施,推进以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教育开放平台及城市教育智能门户为核心的“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见图1)

三、南京“智慧教育”发展目标

遵循“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要求,在“智慧教育”总体框架下,充分利用“智慧南京”公共基础设施,使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覆盖全市的南京教育专网,创建全市共享的“感知校园”普适化管理平台;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对内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智慧化教育管理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智慧教学的要求,对外联合社会教育机构,吸收接纳有益的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智能化的教育开放平台,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具体实现目标:一是积极推进各区教育城域网建设并与市政务网络及市级中心对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专网,加快教育无线网络的普及;二是加快建设感知校园基础设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办学水平和校园安全;三是加强统筹协调,与市政务数据中心共建设教育云数据中心,提供教育基础设施云服务;四是积极推进基础数据整合,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五是建设市、区、校电子政务系统,推进多级教育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各类教育数据汇总分析和多级协同办公,实现全市教育的智慧管理;六是建设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与智能分析,提升优质资源利用价值,形成智慧教学的基础;七是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实现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对社会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八是利用社区化、移动化、服务化的技术手段,建设市教育智能门户,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办公、移动学习应用;九是建设开放式的学习互动平台,吸收社会教育资源,提供智能化与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

四、南京“智慧教育”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南京“智慧教育”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建设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教育专网的互联互通、校园的感知物联和基于云计算的服务能力,为各项教育智慧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加速构建“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满足南京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对于教育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智慧创新和人的现代化的需求。

1.教育专网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增强、优化南京市教育专网的系统功能,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密切合作,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政务网,按需求合理扩展网络,整合南京市现有网络资源设施,完善“一点两翼”架构,实现各中心内部之间高速互联。整合教育城域网教育服务功能,在南京积极推进全方位、多样化的数据服务及应用服务。到2015年,主中心与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万兆,主中心与分中心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千兆,三个中心与区域学校的网络带宽达到百兆。完成南京教育城域网的多层应用网络的建设,整合原有网络设施,建设专用区域教育服务器集群,为基础教育和公共教育提供种类丰富的无障碍虚拟教育信息化服务,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教育应用和服务需求。

2.感知校园

以物联网和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加知校园建设。建立起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为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1)打造国内领先的平安校园。在校园中部署物联网传感器,采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和音视频编码传输技术,依托无线网络作为传输通道实现结点之间的高速互联,通过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音频、视频、温湿度等信息推送到教育管理平台和家长手机上。平安校园利用技术手段打开了校园的“围墙”,在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并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同时,让家长放心安心。

(2)实现校园节能。通过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动态管理的校园能源管理平台为实施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奠定基础,为客观评价校园节能效果、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和制定有效的节能对策提供基础依据,为可持续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数据支撑,为节能宣传、节能管理制度、能源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条件和支持,加快推进南京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

(3)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解决学生食堂消费、学生宿舍管理、保安巡查巡更、开水房及澡堂用水控制、大门门禁及停车场等一揽子问题,并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市民卡的对接。

3.教育云数据中心

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合作,加快推进教育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构建云基础设施,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基础设施采用集约化管理,方便业务应用灵活部署和管理,保证更强的业务连续性,促进节能减排和搭建绿色数据中心。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云计算机中心机房建设、网络系统建设、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云主机系统建设、云存储系统建设,以及数据的容灾、备份系统建设。

构建云服务部署管理平台,为上层“智慧教育”应用提供弹性部署环境,同时承担全局的数据集成与整合、用户的统一身份管理与统一认证、基于虚拟社区的交互与协同环境支撑,大规模的内容管理与服务、上层应用的接口服务和管理支撑,以及提供云服务平台的运营监控、资源池管理等运维支撑。

4.信息服务平台

全面推进“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包括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智能教育开放平台和教育智能门户在内的各类子平台。

(1)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加快构建“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统一标准、统一出口、统一管理,力争到2015年建成覆盖市、区、校,能够体现南京教育特色和水平的教育资源集群库。依据国际和国家资源库建设要求,制定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成立资源建设项目专家组,负责南京教学资源建设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科齐全、与学科教材相配套、开放可定制、内容丰富、便利教学、质量优良的教育信息资源,建立有序高效、科学合理的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以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中心,整合各级教育机构和社会的公共教育信息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包括农村和终身教育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系统,满足信息社会终身学习需求的目标。

(2)教育管理智慧化

在“十二五”期间,首先建立统一、完善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集成手段,动态整合来自各级教育机构的基础数据,逐渐实现教育系统内各个部门、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动态及时地互联互通,达到数据的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应用共享,彻底消除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孤岛,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设全市教育综合管理系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电子办公、公文流转、数据上报以及综合查询分析,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工作效率。通过为每个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统一的应用环境,满足这些部门电子办公、跨部门协同办公及网上审批的需求。

(3)教学与学习智慧化

建设教师教研空间,为教师建立在线研修、团队教研、网上备课、共享资源和业务交流的数字化校本研修平台。为各级教研组织、个人提供基于社区协作方式的网络教研平台;基于个人教研工作及教研协作,提供多种教研应用。

建设学生学习空间,为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在线作业、虚拟实验、实时测评、个性发展和互动合作的网络学习系统。引进泛在学习的理念和技术,整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等基础工程,进行泛在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创设“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平台以社区化的形式为学生、老师提供在线教学、学习平台。

建设智慧教室,通过教育专网接入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端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师生通过教育云终端设备同时共享教育云上的资源。教师利用电子交互白板授课;学生通过学生电脑和电子书包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与交互;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教师社区和学生社区进行师生和家校互通,充分发挥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效能。

(4)智能教育开放平台

通过多层次的开放平台为最终用户即资源的使用者提供数据及应用服务,资源使用者可以通过开放服务平台浏览和申请使用教育资源,并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对资源进行下载、重新整合和展现。同时,教育应用开发商或各类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开放平台上载教育应用或资源并提供各类教学服务,而平台的运营者或管理者,可以通过该开放平台对用户、资源、计费进行统一管理。平台将提供包括在线课程、直播课堂、你问我答和智能分析等功能。

1)在线课程

教师个人或社会教育机构可通过“在线课程”的方式自己的教学应用,也可利用平台提供课件录制、技术、服务等自建教学应用。各类教学应用内容包括讲座、习题、模考、答疑等多种教学资源,全程采用多媒体音/视频授课,图像、声音、文字、手写演示同步传输,拥有领先的手机移动课堂和高清视频课件,支持随时随地在线或下载学习。

2)直播课堂

平台提供直播教学软件。通过该软件,教师可通过摄像头、话筒、白板、PDF讲义等多种方式组合完成音/视频多媒体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进入网络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即可轻松感受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实时互动的教学效果。

3)开放问答

智能教育开放平台提供开放式问答式一对一教学模式,任何人在这里既可成为教师也可成为学生,既可提出问题也可解答问题,并可通过解答问题获得收入。平台将通过制订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审核仲裁机制,来充分保证答案的正确性和保障参与用户的权益。

4)智能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自动进行提示、诱导和评价,以此弥补没有老师面对面交流指导的不足。

5)教育智能门户

建设教育智能门户,为全体用户提供统一服务窗口,公众可以通过门户了解各类教育服务公告,浏览公开的优质资源推荐、浏览各类教研教学活动资讯、分享教学案例,获取政府在线审批服务,与各类教育机构进行互动,享受教育云服务。市、区、校级教研机构可以在门户上组织各类教研活动,通过虚拟社区实现线上线下教研活动的流程化作业和教研过程的多人协同;可以通过门户采集教研教学活动过程数据、资源服务行为分析数据,结合学业测评系统,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来源。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智慧教育”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组织领导体系是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组织领导部门和协调机制,包括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专家咨询体系。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力度,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职能,分级管理。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进一步充实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重大项目决策提供支撑。

稳定专业教师,特别是专技人员的岗位,按试行的管理条例落实有关人员的待遇,规范检查考核,兑现奖惩措施。教育城域网各中心按照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并配备技术人员,在工作环境、收入分配和人员编制等各方面增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加强“智慧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政策法规体系是“智慧教育”运行、管理、服务的规范与法律准则。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和产业等各个方面制定一套完善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以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理顺区域“智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整合教研、科研、培训(含教师继续教育)和电教(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各部门的力量。在政务部门逐步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建设信息化工作沟通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智慧教育”工作的绩效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对各单位的信息化投入挂钩。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全市各级单位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信息化队伍。

3.加强“智慧教育”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智慧教育”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安全的规划设计、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总体架构下,“智慧教育”将遵循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全过程管理,做到从“智慧教育”业务系统设计和建设实施,到后期运维各个环节充分保障“智慧教育”建设的信息安全,形成一个“智慧城市”建设安全保障的完整闭环。加快推进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建设。建设“智慧教育”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强化安全检查、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和容灾备份体系建设等工作。

4.确保“智慧教育”经费投入与投资效益

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智慧教育”的投入。“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应列入财政预算。学校根据教育规划编制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集中采购。探索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创新,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以政府资金和信息资源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智慧教育”建设领域,扶持一些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智慧教育”建设运营主体。

5.建立“智慧教育”应用激励机制

继续抓好各类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学校辐射和带动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找寻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和智慧化应用先进个人的评定,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学校对取得成绩的教师实行奖励,与晋升等挂钩。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12.

[2]南京市.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Z].2012.2.

[3]邓贤峰,张晓海.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思路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1(2).

[4]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