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计美学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设计美学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声音、图像、文字、视觉、听觉、互动等特征,是多元整合艺术创新意识和多媒体管理的活动,并利用视觉艺术效果开展国际化信息沟通。
(一)视觉传达与认知
简单来看,认知就是获取并运用知识,这涉及到两个方面:首先是要怎样在记忆中存储知识以及在记忆中储存什么样的知识;其次是怎样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知心理学重点探究的是信息处理方式,在这一研究视角下,人是信息处理的主体,研究人通过感官获取外界信息,存储信息并进行提取、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因此也能够将认知心理学理解为研究信息处理的心理学。因此,我们在进行网络界面设计创作时,应关注视觉传达与心理认知的整合。
(二)视觉传达与格式塔心理
格式塔心理也就是完形心理学,特指人有一种能力可以把部分多元的因素进行有效分类,把本来没有关联的视觉因素进行分类认知。依照这一心理学原理,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等同于对外界观察过程的探究。该心理学把整体概念与模式、外形和格局等相组合,注重对活动和经验当作多元的整体来进行探究。仅从局部开展探究不能让人掌握本质属性。研究完形心理学的相关专家提及,认知的基础过程就是进行格式化或者进行分类。人有一种能力,能够把部分元素化为一类进而对其他元素进行排斥。这一理论关注对于整体的探究而非其组成部分。视觉效果的组成部分能够当作有差异性的组织来进行观察、研究和审视。
二、企业网络形象中的网页界面设计
(一)紧密结合设计技巧和艺术
作为主客观一同作用的成果,设计同时具有自由和不自由的特征。视觉设计者不能超越自身既定经验及所处背景的客观条件制约,但能够在有效把握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艺术自由想象和创新。网络科技重点体现为客观因素,视觉创新重点体现为主观因素。视觉效果设计者需要努力把握多种先进的视觉设计技巧,强调艺术和技巧的合理组合,如此才可以体现技巧的价值,进行自主创新,符合用户对网络传媒的高标准要求。
(二)网页界面设计的原则
作为信息传媒的一个平台,与其他传播媒介对比,网页设计需要遵守部分设计的基础标准。本文主要讨论设计形式上的整体性,即网页的结构组成同样包含多种形式的视听元素。在进行网页设计时,注重网页多个构成元素的共性特征和促进构成元素存在某种形式特征,是达成整体效果的有效措施。重点从网页结构、风格、色彩等领域开展,比如在页面结构上,从宏观角度全面分析网页中的多种视觉要素,通过科学的布局和合理的定位实现网页的层次感,也就是利用“散”的结构,同样是通过深入思考后进行的调整;一个站点一般只运用两三类标准色,需要强调色彩分布的合理性,使其整体体现出符合传媒特点的效果。对于分屏的长页面,不能够逐屏设计。同样,在网页内部页面设计时需要统筹管理,设定一个风格,让用户了解到网页设计者的艺术特色。
(三)网页界面设计中的视觉流程
篇2
关键词:设计;美学;美感;审美
引言
设计师时常称自己为“难题解决专家”,在大多数的教育和职业中,设计师都被训练成解决问题的人。设计的目的是解决需要以便创造更适合人类发展的生活方式。研究设计的美学力量,有利于我们培养美感,提高审美意识,理解设计美规律,抓住设计美学的本质从而更好的解决目前设计力量薄弱,设计作品粗陋等问题。
一、研究的方法
对于研究设计的美学力量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研究方法。
(一)、收集归纳法:
收集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我并从各类相关书籍中收集了大量的第二手资料。
(二)、观察法:
设计师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总结设计的美学力量。
(三)、引用法
由于已经有很多学者在此之前已经对设计的美学力量有所著述,所以在研究中引入了与本研究有关的一些观点,借以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研究的目的
设计在解决人类发展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对于设计美学的研究也逐步深入。设计的美学力量会带来一种令人惊讶的感染力。通过研究分析,在正确认识设计的美学力量的基础上,希望可以通过设计的美学力量来创造更适合人类发展的生活方式。
(一)、正确认识设计的美学力量,为设计成果的审美创造、审美鉴赏提供指导:
通过研究设计美的本质、设计美感等希望可以通过对设计的美学力量深入学习和了解来为设计成果的审美创造、审美鉴赏提供指导。设计美学帮助人们通过对设计美感的认知和理解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使得设计师设计出的作品不在简单粗陋而更具文化内涵,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更加明确,推动消费。
(二)、运用设计的美学力创造更适合人类发展的生活方式:
社会进步,生活条件和物质基础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高涨。通过对设计美学的研究,发现设计的美学力量之所在,利用设计美学创作出更适合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发展的善的设计作品。
第一章设计美学的认知
第一节 设计美的本质
设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其渊源是伴随“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原始人从工具的使用价值中体会到了美的价值。就“设计”的字面意思――设想和计划来看,可以说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于预算,就是通过创意、策划、制作等不同环节,创作出可供实施的方案、图案的活动,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与人的主观善目的以及客观的合规律相融合。李超德教授在设计美学一书中也提到真与善、合目的性的统一,才是美的本质和根源。可以说设计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体现。
第二节 美学知识的三向度
一、美的本质向度
研究设计的美学力量,除了研究“设计”这门学问以外,也要关注“美学”是一种什么学问。真正意义上的美学不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更不是研究什么是“漂亮”的学问。正像鲍姆加登所着的我们翻译为《美学》的著作,其原意是要写一部“感性学”,虽然美学的研究常与“美”的研究相纠缠,但实质上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普遍规律的学科,是从哲学的层面上对这一艺术门类的研究,虽然这个学科名称叫做“美学”,但它事实上主要是在讨论人类情感活动的规律。
二、美的形式向度
美学的形式向度主要是在探讨艺术品能具有美感的操作法则。正像西方的建筑学与艺术学就不断的坚信:人体的比例关系与造物的比例关系是视觉美感的主要原因。人们对于美的形式规律不断研究探求,这点从西方造型艺术家们的手稿、文章中反复出现便可看出。
三、美的意涵相度
杨裕富教授曾在他的著书《设计美学》一书中表达他认为美的意涵向度所探讨的主要是艺术品的内涵或内容。从西方早起的艺术品来看其多与宗教有关,以埃及、希腊、罗马为传统的西方艺术品所表达的内容或意涵向度因太多的神话故事在流传所以是很明确的。而因人类文明的不同,在探讨美的意涵向度的时候也不能忽略文字学、符号学等。
第三节 当代设计美学精华
一、现代设计美学的操作对象
研究现代设计美学的操作对象,亦可研究设计美的构成要素。
首先需要把握材料美要素,例如色彩的感受在现代设计运动的过程里,不但被当做美感训练的教材,同时也随着研究实验、教材化与教学训练而形成现代色彩学这门学科,并对现代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有人曾经做过试验,将质量相同的洗衣粉以不同的色彩分别包装,然后让家庭妇女比较,调查其对洗衣粉的评价。结果显示,家庭妇女认为青色和黄色组合包装的洗衣粉洗净效果最佳,而认为红色和黄色组合包装的洗衣粉会损伤布料,由此可以发现,单纯鲜明强烈的色彩可以发挥色彩诱导作用,包装设计对购买动机产生的重要性,这也是设计的美学力量在推动消费方面的体现。
红蓝椅的设计正是由于现代设计里的风格派坚信原色(红、蓝、黄、白、黑)、原形(正方形与长方形)与直角才是美等因素才被设计出来。
二、现代设计美学的操作规则
篇3
禅文化的形成是以中国佛教中禅宗思想理念为基础,逐步形成的一种传统文化。禅,意为思想追求深入静思的境界,以此去了解自己和世界,从而达到开悟的自我认识和释然解脱的自然境界。中国禅宗文化中蕴含着对人与生命、人与自然的高度理解,追求达到和谐统一的自然境界和处世态度。禅宗文化中很少直接谈及有关于美学的话题,但是通过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会发现禅宗的哲学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常常体现于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美学表达之中。
二、禅宗审美特质与在产品设计中的体现
(一)禅宗美学是生命思考
禅宗美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审美风格,而是对生命意义和自然发展的诗性之思,是探究事物本质层面的审美之思。因此,禅宗美学所想要探讨的是有关于生命哲学所散发出的生命之美,是对于生命思考之后的美学表达。“无常”思想便是禅宗对于生命所带来的思考,同样也是禅宗看待世间万物的一种基本观念,禅宗思想认为世间万物时刻处于生灭变化、万物不能长久的状态,而日本禅宗文化对于这种“无常”的状态而引发了淡淡的哀愁之意,产生了“物哀”思想,并将其视为艺术美的终极追求。由此而产生的残缺之美也体现在了众多的产品设计与美学作品当中。如中国古代瓷器中“破碎的”完整感和日本传统器皿使用不对称造型,都说明了残缺是超越完美的一种完美,禅文化中的对于生命有所思考的哲理对这些产品的制造者设计者都产生了思想上的深刻影响。
(二)禅宗美学是本心之悟
禅宗哲学视“心”为一切事物的本源,一切应由“心”生,如《坛经•般若品》所言“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不咎”。禅宗的这种“心性”本体论思想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且深刻的影响,使中国的审美意识更加注重精神层面,更加注重思考客观表象之下的事物本质,从表象到心理层面的深层次思考。特别是唐朝之后更加偏于表达精神意境的写意美学逐步成熟,并成为那个时代乃至今日的指导性审美理念。如中国画中,将“空”与“无”这两种理念发挥到了极致,空灵之美是中国画追求的极致境界。留白所带来的并不是空无一切,而恰恰相反,这空灵之美所带来的意境更是能够让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这些留白是一切内容的再生之处,是通向更为广阔的心灵之路,传达出了用语言和画笔难以表达的意境之美。如图1中的魅族Gravity音响设计,采用了极为简单的造型,但是其造型和功能结合起来又带给人无尽的联想,由“心”去思考着这个产品,由极简的造型去对比出这个音响所能播放出的无限可能。
三、基于非线性理论的禅宗美学表达
(一)非线性理论在科学领域的兴起。线性,最开始是用于描述数学中的一个概念,即线性方程中数量之间关系的一个概念,例如一次函数中一个变量因为另一个的改变而式与功能的探讨是产品设计最本源的问题,在设计的历史中,形式与功能在产品中的变化也是多样的,具有着不同时期对产品的不同理解。“不立文字”是禅宗思想中重要的思想理念,主要是指佛法的真谛并非存在于文字之上,语言与文字并不能完全表达出佛法真如,文字和语言对于佛的理解都是不透彻不真实的,如果学习佛法一味的追求书面与文字会误入迷途,迷失自我。禅宗的这种思想要求人们如果想要了解事物那么就要去直接的面对、体验事物的本质与内涵,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所表达出来的外表。观察外在便是体会本质,本质与外在同属一源,互相体现,而不是线性的认为外在是本质的表现。非线性的去看待“不立文字”思想会让我们对于产品设计中功能与形式的探索有一个新的方向。例如工具类的产品,大多数其功能便是形式的体现,而其形式同样也是功能,例如日常使用的针与剪子,其功能即为造型,造型即为功能,造型与功能完全转化不可分割,这就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完全统一。(二)禅宗美学的对比性。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到后期想成了极简主义风格,将密斯凡德罗提出的的“少即是多”发挥到了极致。禅宗认为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随缘而灭,聚散离合,毫无定性,这便是禅宗中“空”的来源,这便形成了禅宗美学中重要的思想境界—意境之美。由此可以看出,禅宗美学中所表达的“空”“无”概念并非极简主义所提倡的一切从简而来,而是由心出发,“无”并不代表着真正的没有,而是代表了一切可能性的起点。“空”与“无”是对比而产生的,犹如追求意境之美的山水画,在留白之处并非白,而是包含了更为精髓的意境之美。禅宗美学的非线性特征完全体现在了这种对比性之中,在产品设计中运用这种对比性,可以更加清晰的掌控产品的功能、形式、装饰等一切要素的设计程度。这样便会发现一个产品的功能是否复杂或易用是由对比产生,一个产品的形式简约或装饰也是由对比而产生。一个产品的功能“简”要简到什么程度,是由用户的使用需求、环境需求等来对比产生,而不是一味的减去其功能。一个产品的装饰是否过度,也是由其周围的因素对比而得出,也并非一减再减或是一味的去装饰化。五、结论将非线性思维引入禅宗美学的分析之中,可以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发现美的另一面,非线性思维在美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和多样的来分析来感受美学表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同时对我们运用美学表达和把握创新思维带来很好的帮助,非线性思维更是可以运用到产品设计的更多方面,为产品设计的创新提供全新的思路,为将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之中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发生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很直接和可预见。因此,线性思维便是很单一的沿着一条思维轨道去解决问题,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思维方式。20世纪初开始,随着物理学、气象学、化学等等近代科学的深入研究和探索,促使了非线性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科学家们发现很多问题的求解并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各种因数混合其中同时起到不同的作用,需要进行非线性的科学研究和分析。世界的本质就是非线性的,在科学领域解决问题要用到这种方法,在文化艺术领域同样这种方法能够起到更好的作用。
四、禅宗美学的非线性表达对产品设计的启示
(一)禅宗美学的统一性。1.功能与需求的统一性。精神与外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是禅宗美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因为禅宗对于领悟自然的观点并不在于客观的去掌握与了解自然的本质与规律,而是通过对自然的理解来反映出自己的本心,即“见量即汝心”。所以在禅宗的思想当中,作为自然的客体与作为自我的主体,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物我两忘而又物我同一的精神世界。在产品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考虑产品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与人,一个是客体一个是主体,产品的存在价值是因为用户的需求,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工具所带来的强大功能,两者的关系是统一并且相互依存的,因此在产品设计当中,禅宗美学的统一性对于产品设计中人与产品的关系起到了很重要的启示作用。产品的各种功能所对应的是用户各种情感与物质层面的需求,功能与需求应该是统一的,同质的,融合的,并非线性的从属、因果关系。禅宗美学的非线性表达对于统一性的把控是将两者归为一个本源,既要思考产品的功能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可以更进一步的从产品的功能设定中反过来思考用户的需求是否是正确的与必然的。产品的功能与用户的需求在产品设计思考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去设计产品功能,更可以从产品的功能出发去探讨用户的需求,这样便不会局限于一个固有的用户使用思维,可以更好的去发散去发掘用户需求的本质。禅宗美学非线性表达中的统一性对于更好的设定产品功能与更广度更深度的探索用户需求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2.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性。对于形式与功能的探讨,从包豪斯开始便有了统一的思想基础,便是形式追随功能,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形成,代表了反对一切装饰,以功能为核心,产品的形式完全为了功能而产生,为了功能而服务。
作者:许晓云 李智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林曼.绘画作品中的非线性思维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5.
[2]温为才.禅宗美学对设计的启示[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14.
篇4
[关键词] :生态景观 美学 文化
当今,“生态景观设计”、“自然美学”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师所推崇。生态景观设计不仅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其同时反映了生态文化、地方性文化的特色。随着科学和景观学的进步,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有新的景观格局的规范标准,但景观文化内涵将永远是我们设计的灵魂。因此,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生态景观设计最主要的挑战不仅是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而是要体现出生态文化概念,体现出当地的文化底蕴与美学价值。
一、生态景观中的美学价值
生态景观特指由地理景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景观(植被、动物、土壤和各类生态系统的组合)、经济景观(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过程)和人文景观组成的多维复合生态体。它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耦合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生态设计只是停留在“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与美学的要求日益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审美观念逐步影响到周边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Mozingo认为生态景观设计应与文化和美学相结合。文化内涵与美学价值是当今生态景观标志性的特点。尤其是在都市化地区的生态景观,更应该强调生态,美学和文化领域之间的共存(Mozingo,1997)。生态景观中,美学的体现并不仅仅体现在景观的外在与表面,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观点还来源于本身对美学的感知与理解力,文化背景和其对生活的体验(Eaton, 1989)。正如Mozingo在她的文章里提到的:“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体验,对生活与文化气息的感受和理解是判断景观质量的基础,生态与美学的融合将传递给人们生活的气息,审美的感受。”(Mozingo,1997)
因而,现代生态环境设计的领域将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圈、环境改善的范畴内,而需要与美学,审美共存。
二、生态景观中的文化价值与其重要性
在生态与美学融合的同时,生态景观是反映当地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城市和农村,人们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特色;热带地区与寒冷地区的不同的景观特色更让人一目了然,这即是景观体现出的不同的文化特色。在城市中,生态景观往往反映出设计师们的意图,形形的景观元素,例如模纹景观,植物景观标识等,其不仅仅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农村、一个风景区的特色,同时还包括了对市民与年轻一代的教育意义,给人们传递各式各样的文化信息。Lyle在她的文章里也提到:“自然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自然与生态环境是人类文化的一面镜子,自然揭示了人类的想法与社会文化特征(Lyle, 1994)。”生态景观设计应在自然与人类文化中掌握平衡。因此,在处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中采取合理和正确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生态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体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生态美学”与“文化内涵”均是同等重要的,其体现了我们的社会文化与对美学的感知,它是我们社会形象的体现。景观形象的抄袭和仿效将让我们背离自己文化特色。我们要延续我们自己特有的生态景观形象,要继承与发扬已有的景观文化传统——从乡土文化到民俗民风,实现景观美学的提升与当地文化创新。在接下来的段落,我将以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为例,阐述生态景观设计中美学与的文化的体现。
三、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生态景观设计
项目概况
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第三期 ——从Doncaster路至Springvale路,1997年建成。以Jackie Ross和Tract为首的设计师们在东部高速公路两侧设计了一个7公里长的生态公园(图片1),公园总面积约为400公顷。作为高速公路第三期扩建的一部分,设计师们在高速公路两侧设置了一系列不同高度,纹理,色彩的混凝土隔音墙。隔音墙将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分为内外两部分——内部为高速公路段,外部为景观生态公园。生态公园包括5个湿地,超过17公里的自行车道,大大小小的景观节点与Koonung生态河道形成了东部高速公路两侧的绿色走廊(图片2)。此外,设计师利用内外景观对比与特色隔音墙打造的手法帮助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保持警觉,提高驾驶乐趣,给驾驶员以公园散步的感觉。同时,根据当地风俗,景观植被特色,项目对两侧的生态公园进行了生态改造与修复工程。
当工程完成后, 高速公路两侧生态走廊的水渠与Koonung河道被重新修复。大大小小的湿地与河道相连,环境改造工程将Koonung河道内的污染物和沉积物引入湿地内的生物降解池进行分解与吸收(图片3)。生态补救方案同时还包含美学和社会的益处,设计师利用道路与河道开挖的土方在高速公路南侧创建了一个山谷公园,营造了很多沿途的风景与景观节点,提供给附近居民骑车上班的自行车道。生态公园内400万棵植物全部来自当地的树种(图片4)。鱼类与其他生物已逐渐回到生态公园中,经修复的河道与动植物群落重新建立起当地自然生态系统。
(2)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隔音壁内侧的景观美学
墨尔本东部高速公路被其两侧的隔音壁分割成内外两个迥然不同的空间——隔音壁之内的高速路,隔音壁之外的生态绿地。景观与环境设计的创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师的美学理念与对生活的体验。在高速公路内外,设计师创建了两种不同的景观体验。 (5 Figure.)
篇5
1.1内涵解析
艺术设计包括多个范畴的设计内容,例如,广告、服装、产品包装、产品外形等方面的设计,这些设计对一个时代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优秀的设计艺术可推动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现代设计应体现当下的新理念、新思想,并保留传统的设计精粹,利用恰当手法融合二者的契合点,实现传统元素、现念的充分结合,塑造独具风格的设计作品。此外,现代设计会受到多种外部条件的影响,如,现代文化、社会条件、经济因素等。新时期的艺术设计要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以柔和、包容的思想看待很多新出现的元素,尝试融入各种新兴的表现元素,实现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
1.2发展趋势
现代艺术在发展中呈现出“新”的设计美感,要实现艺术设计的“新”发展,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总的来说,现代设计应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尤其要注重美学元素的融入及创新。彰显设计之“新”,不是盲目地接纳所有新事物,也不是一味的尊古守旧,而是融合两者的优点,既传承中国美学的传统精髓,也要促进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艺术设计的现代创新既要对传统美学进行突破,也要传扬传统美学的精髓成分,以现代手法演绎传统美学的表现元素,全新界定传统美学的风格、内涵及视觉效果。现代人们对艺术设计提出了更多新要求,设计者应善于挖掘各种表现元素,巧妙运用恰当的手法,将美学元素嵌入现代设计中,实现传统美学的突破发展,形成有现代性的设计艺术,不断丰富、繁荣我国艺术设计的美学成果。
2、传统美学表现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的研究
2.1传统美学表现要素
传统美学包含各方面的表现元素,主要体现思想、文化、形象方面的特征,元素内容丰富,例如:绘画、陶瓷、汉字书法、刺绣、剪纸、皮影等艺术。这些艺术流传至今,许多要素已演变为另一种全新的演绎方式、表现效果。基于此,设计人应以“发展眼光”看待艺术设计工作,深入感悟美学元素的内涵思想,以新思路、新方法表现方方面面的美学元素,充分展示出设计作品的意境美感,提升现代设计的艺术品位,实现传统美学、现代美学的完美融合,创作出兼具传统性、时代性的设计精品。
2.2美学元素结合于家具设计中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提高,对家居用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高档次的现代家具被设计出来,其中,中式家具带有显著的中国风格,其典雅古朴的设计风格深受现代人的青睐。设计者不能简单照搬古典美学的设计形式,而要能够展现其中的内涵思想,以提升中式家具的设计美感,实现古典、时尚风格的设计融合。总体来说,现代家具设计中糅合古典美学,是艺术设计的发展新思路,但在设计时,设计人员切莫将其理解为简单怀旧,而要以“创新”、“反思”的态度对待传统、现代元素的结合问题,创作出更多带有古典意蕴的现代中式家具。
2.3美学元素结合于服装设计中
服饰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采用复古手法实现各种新、旧的拼接融合,能够体现现代服装的独特美感。现代服装的复古设计运用于色彩搭配中,可呈现两极化的视觉效果,即同一种色系的协调设计或不同色系的撞色拼接。此外,不同材料拼接也能获得非同一般的搭配效果,例如:缎带、精锻组合或古典纹样、缎带相互结合等。这种古典、现代元素的充分融合,将复古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2.4美学元素结合于包装设计中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现代设计的理念转变,新的材料、工艺引入产品包装的设计中,促使包装艺术展现出新、旧元素结合的设计风格。另外,国外的设计理念也对我国包装设计产生影响,为了打造兼有民族性、世界性的包装风格,设计者应在融合传统元素的前提下,吸纳国外的优秀元素,利用现代技术整合古典元素与外来元素,科学渗透传统的美学理念,提升产品包装的艺术内涵。
3、结束语
篇6
(一)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概念认识模糊。
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解过于片面、狭窄。把实践教学停留在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上,虽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践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生参加了实践教学活动,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性技术应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对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不尽合理。
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组织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分割交替安排不合理,实践教学模块太少、太小、太零碎,教学过程中缺少侧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活动等现象。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加强。
第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不足,兼职教师比例偏低,作用发挥不足分。第二,由于学校的特殊性,很难或少有请到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来学校授课。教师培养培训制度不太健全,培养培训基地条件也相对比较薄弱。总体而言,大部分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实践课程缺少一定的创新性,缺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而创新创业教育正好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模糊交叉性较强的概念。高晓杰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国内学术界大致有三种理解:第一种理解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新教育;第二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教育;第三种理解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认为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理解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基础。由此可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一种兼顾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以创业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受教育者奠定良好基础的新型教育思想、观念、模式。
三、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构建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构建的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现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该课程共分为四个层次,美学基础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创意设计类课程、综合实训类课程。
(一)美学基础类课程:强调基础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美学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设计素描与速写、三大构成、美学基础、动画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和摄影摄像技术。这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锻炼学生的具体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强调实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平面设计辅助软件(PS、AI)、平面动画设计软件(Flash)、网页设计、三维动画设计(Maya)、视音频编辑(Pr)、影视后期合成(AE)等。这些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教、学、做”三位一体,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完成学习内容,合理认识各课程间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三)创意设计类课程: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创意设计类课程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多媒体制作工具使用(director)、网页设计等。这些课程包含很多设计技巧,如设计文化内涵、美学欣赏、色彩搭配等。采用项目化教学,把企业的实际项目拿出来,让学生充当企业员工的角色使其有效地快速掌握各种计算机技术技巧。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训练使其得到全方位训练,强化实践,初步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四)综合实训类课程:体现职业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
综合实训类课程包括影视短片制作、动画短片制作、CI设计、多媒体作品制作、招贴设计等,这类课程更能体现职业性和综合实践性,让学生了解多媒体技术和设计制作的方方面面,以便其能够准确、快速地熟悉相关的工作。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虚拟工业设计美学应用
一、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艺术美是工业设计不可或缺的理念
工业产品设计是人类创造的物化形态,是一种造物艺术,同时它已经成为一种综合艺术语言。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它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在技术手段上,它拥有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现代工业文明;在审美精神上,它又是传承人类创造力与文化传统的延伸与发展。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时的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同时还要研究工业产品形态表现的美学艺术性等。这里的“艺术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品的造型处理、色彩处理、纹饰处理与视觉效果相关的结构处理、纹理效果处理,还包括人的触觉、听觉等综合感觉效果的处理。到了现在的数字化时代,随着虚拟现实和工业设计的发展,虚拟工业设计应运而生,而虚拟工业设计美学也随之跟进。
美学是伴随着虚拟工业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从19世纪中叶便产生了一门旨在协调产品实用、美观、经济综合统一的新学科——工业设计,VID在数字化时代中产生,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在科学基础上对技术生产和技术产品的审美掌握,建立未来产品以及由产品组成的实体系统与人的和谐关系,将产品、劳动条件和环境塑造为具有艺术性的形态,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发展变化的和谐审美需要。在虚拟工业设计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艺术形式存在的,它不具有独立观赏性,这有别于传统意义上对艺术的概念。虚拟化设计艺术首先必须是服从于数字技术的方法,成功的创作既要强调艺术表现力,又要避免技术上的喧宾夺主;既要突出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又要避免艺术风格化与技术功能化的不协调。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字化虚拟设计艺术的创作中,技术将不是决定高低的唯一标准,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各方面艺术素质的兼备和作品思想内涵的提高。
“当设计解决了物质技术产品的技术课题与使用功能,艺术便成为它永无止境的追求”。诸葛铠先生在《图案设计原理》中提出,设计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决定了工业设计的研究不能脱离美学的范畴。因此,在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这样一种理念,即对工业设计而言,艺术美学是不可或缺的。
二、工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两个问题
工业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中心,这也是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的出发点。人的特定目的,决定了美学和工业设计为人服务的宗旨和目标。产品的创造美是以生产和消费这两种形式存在的,如机器和设备直接进入劳动过程,而厂房、车间、环境等不直接进入劳动过程,但它们是条件,没有它们,劳动过程不可能进行。概括地说,虚拟工业设计美学教学过程中所要探讨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虚拟工业设计中如何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产品;第二是虚拟工业设计中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合乎人性的生产条件和环境。
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特征属于虚拟美学的一部分。根据十四届国际美学大会的讨论,把针对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以及数字化的二维、三维模拟等虚拟现实现象的美学研究称为虚拟美学或者数字化美学。尽管传统的美学理论是虚拟美学的基石,支撑着整个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的大厦,但是作为数字化技术范畴的虚拟工业设计美学有它自身的特性。虚拟工业设计作为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的一种时空连续的新型设计方式,蕴含着无与伦比的、丰富多彩的审美特性。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虚拟工业设计艺术的美学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虽然虚拟工业设计美学可以从传统的艺术与设计作品的美学理论里找到身影,但完全用传统的美学理论来注释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领域则显得不够全面。由于数字化设计艺术里的审美思维的变化,数字空间里的审美主体在审美互动、审美体验、审美创作等审美行为中得到了提高和改进,甚至审美主体本身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不难想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虚拟设计将通过更多的技术手段,在一个突破性变革的高维空间里得到更多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审美方式。设想人类如果生存在一个二维平面上,那么对该平面上发生的事情就会了解甚微,就是像分辨出平面上的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之类的简单问题,也会是困难的。而在三维空间看这个平面上的东西,则一目了然。这就是说,维数这个概念对理解大自然是至关重要的。假如人类有可能在更高维的空间考察现在的世界,则会发现更多目前一无所知的,然而却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这就需要虚拟设计的帮助,同时也体现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虚拟设计艺术是一个新时代艺术的标志,它能使我们在数字化空间里遨游,体验并创造天人合一的新的美学境界。
目前,数字化设计艺术的研究只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进行,同时就导致了虚拟工业设计美学的发展相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长期滞后,这就很需要一套系统性的美学理论来推动和支持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化设计艺术出现新的局面,使得人的自由化生存和情感得以全面的展露。由于技术的原因,数字化程度目前的局限性,人们目前能够虚拟化的东西还十分有限,因此工业设计美学的探讨可以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前瞻性研究,意义重大,也代表了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向,这是工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课题。
三、虚拟工业设计之美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产品的审美功能是工业设计的目的之一,是要满足人们对产品所希望的生活情趣和美感的追求。我们知道审美标准具有历史具体性,所以工业设计风格流派在历史长河中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应该体现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艺术设计也是全球化课程,我们应该在知识经济引发的全球化、数字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改革课程体系,将自身置于世界、了解自己所处的学术位置,以世界性标准检验自己。培养学生应付快速、全球范围的变革能力和更大的包容性和理解的多样性,使设计教育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为本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时间性和空间性应该是虚拟数字化信息区别于其他信息的重要特征。现在,虚拟技术被广泛运用于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将亿万年前“侏罗纪恐龙”带到我们面前,以此获得生物体的再次创造,也可以通过让“变形金刚”的儿时回忆奏成机器与人类共同保卫地球的凯歌,甚至我们可以在作品中忘却时间和空间的羁绊,去遨游宇宙。在虚拟技术中,造型的创造变得如此简单而具可重复性,只要我们具有足够的想象力,这是以往工业设计所不能企及的。同样,我们也可以在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引入虚拟化设计艺术,避免教学模式的教条化,促进工业设计教育的生动化和现实化的结合。培养工业设计人才,对于从事教学的设计院校或科系来说,受着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的影响。由于工业设计教育艺术性、技术性与人文科学的共同需要,有它理性的、实践性的一面;
又需要有它相对独立的、有预见性的或者说实验性的一面。
高等教育正发生变革,知识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特别是近20年以来,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促使高等教育发生新的大的改革,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趋势显而易见。工业设计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要着眼于设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眼于设计教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寻找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做到设计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广博而深入,优化课堂教学,扩大学生视野,在教学中把握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动态,创新和生动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孔寿山.技术美学概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篇8
关键词:功能分配;审美情感;陈述性;感受
中国式素描概念功能分配是指特定的区域内每种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相应地承担那一部分责任,并发挥其引导作用而收到效果的一种方法。它同样适用于艺术教学中基础教学的尝试。基础素描从字面上来理解即为基础,是引入艺术领域入门的一种课程,它所承担的主要方向就是快速引导学生掌握形体规律、透视法则、构图原理等一般性美术常识。如果单这样去认识素描,那是大错特错的事情了。这里我们指出的功能分配原则是在基础素描教学过程特指的功能细节,它能够缩短学生在了解本专业过程时出现的偏曲和扭曲认识,使他们开始学习时就以本着自己专业为出发点,缩短学生的适应周期。对于这样的出发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归纳,应该着手以下几点进行指导和灌输:首先,强调基础素描中功能原则。学会利用相同因素中不同的单一性区别,并用固定概念进行条理性疏导和反馈。
过去的艺术教学中的基础教育就是以素描作为切入点,从而理解和掌握素描的基本概念,但是提到什么专业区别,并加以分类指导,好像就无所适从了。对于理解和描绘美的形式法则,只有交给时间让学生悟性慢慢地体会和佐证了。依从这样的含义,就是把不同专业做相同处理,这是徒劳无用的,容易使学生在基本的基础上犯下“致命”错误。那么,如何来解决这样真实存在的问题呢?只有利用基础素描的功能原则,并区别对待不同专业,就是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它使学生能够在根本上清晰专业本质和研究方向,传递和建立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认知体系。这种带有功能分配的素描,才会发挥其最大作用。如环境设计专业应教授的是空间的分隔、功能的建立、内型与外形的切割和组合关系、叠加关系、推移关系等不同形体通过透视组件的作用关系,具体强化空间的性质和变化,以及空间美学思想。室内设计专业的讲解就要在二维和三维转换上大下功夫,注重讲解物体材料学、材料加工学和美学。形式美学上深入讲解,以及人对不同材料的表面机理作用在心理上的反映。产品设计家具方向专业的基础讲解更强调个体和个体之间的组合关系、结构连接关系、制作过程中阐述的形式美法则,在尊重个人情感的同时,如何表达文化的差异性,有目的的讲述理性的、科学的、韵律的美感。平面设计专业在讲解基础时候时刻灌输画面构成原理、分割原理、平衡美学等构成思想、作品的情感反馈的由来和出处等等。因为园林设计专业具有它的特殊性,它是关于美学结合的综合学科。
所以在讲解基础素描过程中更要具有针对性,要把这个出发点真实有效地还原出来,让学生们能真实感受到这个专业的特点。因为它是理性美、空间美、形式美、民族美的综合载体所在。讲解基础课时应注重强调第一是站在民族的高度上来看待这个专业,让每个学生把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展现出来,并且借助形式美学表达在画面的一个过程。基础素描永远是手段,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手段来传递一种精神。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本专业在理解深度上有所提高,不至于满头雾水,越学越“混”了。其次,强调基础素描功能分配中合理分配原则。在长期第一线基础教学中发现,对于素描的概念和意义,学生有时弄不懂,总是认为素描是素描,专业是专业,二者之间没有表象的必然联系。这就涉及到素描教学中的分配原则。何为分配?即是在教学过程中素描的基础讲解,过渡到专业讲解之间的衔接和时间点的分配,以及对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必然的、隐性的内在必然联系讲解自然过渡,使学生能够很快地从单一素描理解向专业理解主动过渡,形成教学的良性发展。缩短对基础素描课浅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认知更加理性和主动感受。所以,要从教学实践分配原则出发,合理安排基础教学实践。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把基础课作为进入艺术设计领域的一把钥匙,并用大量的事实加以说明基础的重要性。古人云:师者授人规矩,不授人技巧。技巧是手段,是方法。是指导每个学生通过一种实践将自己的见解、感受进行二次加工的技巧,并通过组合,加减,推移,取舍而形成作品的手段。这就必须要求同学们能够分清基础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它使我们从最初、消极、广性的认识问题,表达问题中剥离出来,强化个体的二次消化、个人的直觉描述和独特的加工方法。这是我们做形式美的要求,是特殊专业的要求,是展示自我魅力的要求。所以,应积极鼓励学生尝试各种技法、工具、材料的使用,从而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语言、技巧,并加以纯粹化,这是基础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大问题。这种尝试性分解针对性基础素描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发现自己的长短处并具有集中性解决单一问题的可能。其二,素描教学的形式多样化的讲解,尤为重要。能把素描教学用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阐述出来,并且带有强烈的本土文化色彩加以分析,比较,总结,从教学的广度上来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意识形态都有真实美、表现美,素描也不外乎是一种文化主张,势必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并且反应这个文化内核,所以在讲解素描基础课程时候一定是有侧重点的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基础课的作用不单单是基础,也是增加自身综合修养的必然手段,它也有情感,是带有情绪描述的语言,是能够表达你所有情绪的最佳方式。在这里,素描基础课程就更加的深入,更加的宽广,更加展现出它的多层维度,从而完成基础到专业领域的主动跨域。
总之,基础素描教学实践中功能分配原则讲解是有必要的,是符合现代教学理念中关于深入理解素描有效方法之一,符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对功能分配原则应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变化在于把握。既要让学生客观地理解基础的涵义,又要让他们感性的认知。既要把基础素描课作为一门专业课的敲门砖,又要学生们知道它本身就是一门独具魅力的学问。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论美的精神[M].
[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
篇9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群众的审美情趣逐渐提高,百姓越来越希望带有艺术性的东西进入自己的生活,因此,社会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平面设计师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些高档的消费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境界的享受,要想体现商品的更高价值,都是要由平面设计师来完成的。因此,平面设计师要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把艺术美学灵活地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来,提高平面设计的艺术价值。
一、对艺术美学内涵的分析
艺术美学(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也叫做艺术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艺术美学的思想是建立在“统一哲学”的基础之上的,艺术美学从客观的唯心主义出发,强调美和艺术是绝对的象征,也是绝对的体现,认为在艺术哲学的特殊哲学领域里,可以看到一切美的原型和永恒的美。
艺术美学主要是研究文学艺术这种社会现象的特殊审美性质以及审美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文艺作品中的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结构以及功能,研究各种不同的审美属性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体现出来,并表现了艺术美和生活美之间的联系。
二、对平面艺术专业内涵的分析
所谓的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指的是,具有艺术性、专业性,用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符号、图片以及文字的结合和创造,做出用来传达某种想法和讯息的视觉表现。平面设计师可以用视觉艺术、字体排印以及版面设计等专业技巧达成创造的目的。平面设计一般由平面、色彩、图案造型、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户外广告设计、POP广告设计等一系列因素构成。一般平面设计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平面构成、素描基础、高级课程、色彩构成、photoshop、AutoCAD等课程。
三、艺术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艺术美学是平面设计创作的基础
艺术美学是所有艺术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对于平面设计这一专业来说,也不例外。学生通过对艺术美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并且是学生认识艺术的有效途径。学生们通过对艺术美学的学习,可以认识到一个艺术工作者应该具有的艺术情怀、人生观、价值观,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艺术生涯指明方向,为学生以后成为一个合格和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的平面设计人才。
(二)艺术美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平面设计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社会上各种电脑应用软件培训班的开办,使得平面设计这一队伍越来越庞大,学生要想在这一庞大的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合格的平面设计师,就要加强对艺术美学的学习,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对艺术美学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通过对艺术美学的学习,还可以为学生的平面设计工作带来灵感,让学生在平面设计的工作中,能够对文字、图片和各种符号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其更具创造性和艺术价值。
篇10
旅游美学是关于旅游美的创造、展开及符号化应用性型学科,属于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美学的范畴,直接相关于旅游学、美学与心理学学科。旅游美学以美的理念为基础,以审美客体的分类为主线,从审美主体的视角出发,研究审美主体之间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旅游美学》课程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1.真。真即真理、真实,就是符合客观规律,即“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是美的基础。就旅游美学教学客体的内容而言,追求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美。就教学主体而言,真成为对人性的关注,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的;将人看作完整的人,提倡让学习者主动投入学习、自主地相互帮助与公正地相互评议。
2.善。善就是合目的性,善是美的内核,孔子认为美取之于“仁”、老子相信“美恶相生”、荀子提出“美善相乐”等这些都从社会政治伦理方面探讨美。旅游审美心理问题,主要是研究审美主体的价值观问题,即是有关善的问题,“旅游审美给人们带来精神情感的愉悦,我们也应带着寻求精神情感的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旅游美学。”[2]
3.美。美的前提是真和善,但不是两者之和,美不是单纯的真,也不是单纯的善,美是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开始发现美、追求美与创造美,但是,不同时代的人和不同文化的人创造了不同的发现、认识和创造着不同的美。孟子提出真善美相统一的思想,即“充实之为美”,《旅游美学》课程就具有这样的性质,旅游文化活动的过程及其欣赏对象都属于审美文化的范畴。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旅游美学》课程中的应用
《旅游美学》课程的参与式教学体现为以案例为基本素材,以激励参与培养学生的旅游管理职业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通过设计参与、情景参与、实际模拟参与等,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到各种专业实践与实习活动中去。学生通过内在的兴趣与努力,在参与中理解概念、掌握原理、历练能力,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多层面对接。在《旅游美学》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考试方法属于参与式教学法的一个侧面,尽可能地压缩基础知识部分的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另外,旅游仪式与接待言行考试与导游词演讲比赛等综合测试占40%,这不仅能综合地体现学生的理解力、反应能力、应急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参与学科教学的动力。
1.设计参与。学生可以参与的设计包括需要设计、内容设计、目标设计、分组设计、活动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从《旅游美学》学科来看,对于部分教学设计,就有一个审美能力问题。如学习美的存在领域与审美形态问题时,是从自然美入手,也是先开始社会美的教学内容,这种设计源于主体对美的存在领域关注的厚重问题。因此,当学生参与到这种教学需要及内容的设计时,学生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成为什么。当然,教师是独立的个体,而学生由于人数量大,意见可能会不统一,但是,“众口难调”绝对不同于“众口不调”。教师应给予学生这样一种自主参与审美教育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设计中提高判断能力与审美能力。
2.场景与情景参与。《旅游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通过游戏、小品、实景练习等方式,尽力与学生一起创设一种专业场景,学生可选择不同的扮演角色模拟并参与实际情境,展示所要解决的审美关系与矛盾;或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问题,模拟旅游管理者的决策方式,锻炼学生的解说、反应及应急能力。情景参与和角色扮演能让参与者直观地感受和领悟所涉及的“实战”问题,能让学生熟悉管理中的实际操作并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将来求职以及处理实际事务做准备。
3.职业技能实习与训练参与。《旅游美学》课程的任务是学生能够具备从事旅游审美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职业素质。在职业技能的实习与实训中,倡导以“学习主体为本,以具体实践活动为根”的职业技能参与,学生参与到训练的各个环节之中,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凸显主体的就业与创业的教育目标。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旅游美学》课程中的价值与意义
从人本主义反观教学,学生就是教学的目的与出发点,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达成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之上,这正是教学的真正价值,也是参与式教学的真谛,可以这样说,参与式教学法创造价值。
1.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参与式教学法应以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为基础,在学生自我发展和现实之间建立联系,并以此来实现教育对人的自主性的本真追求。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3]。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如果能够自由地发挥主体性即具有思想、道德与实践的特性,就能够发挥能动性。同时,我们还要强调主体性的自在规定性,否则,主体性就会失去人性的根据和基础,也就必然会以主体方式存在、思索、活动和把握世界的本体论意义和方法论。因此,参与式教学可以使教学主体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每个人在其中形成与展现其主体性,进而提高师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
2.达成学生自由平等的人文理想。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4]人类的历史就是从奴役中挣脱出来走向自由向往。参与式教学法强调自由参与、平等相处、达成共识的人文理想,这也是教育的本真追求。参与式教学法顺应人类的自然天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智慧和培养道德情感方面,都处于自由平等的地位,即你、我、他是一体的,每个人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主体在共同分享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彼此相遇,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要义,自尊自强、尊重他者、接受差异,形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这种始于自由并指向自由的教育就是民主教育,民主教育通过对自由个体的塑造来实现健全社会的人文理想。
3.培养对话、交往合作的职业能力。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往是合作的前提。在《旅游美学》的教学实践中推动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对话是德国伽达默尔用以比喻解释者与解释对象之间的关系,认为对话是由双方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的交流,不是由对话者的意志决定的,因为解释本身没有止境。参与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讨论,将学、思、问、答联结在一起,使学生在参与中合作,满足表现需要、求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再次达成下一次对话。人存在的基本状态就是人际的,因为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学生在平等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丰富个人体验和经历,并产生新的结果与智慧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另一方面,在合作中达成对话,提高交往与合作能力,提高自信心和自立能力。交往合作还可以激发成员之间的积极情感,减低人际间的疏远和孤独感。在合作情境中,学习主体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还得到了他人的尊重和关注,锻炼了职业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 上一篇:小学道法课的重要性和意义
- 下一篇:海外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