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工程的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药工程的发展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制药工程的发展史

篇1

【关键词】职称工作;技术人才;存在问题;初浅想法

职称工作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肩负着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使命,也承担着开发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责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职称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民生发展、服务基层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同时,职称工作与人才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也更加明显。为此,经过调查分析和总结分析后,对职称工作谈点初浅的想法。

1.林口县职称工作现状

近年来,职称工作得到普遍重视和关注。职称报名考试、评审管理基本实现了服务网络化、实施系统化。各部门、各单位对职称申报和待遇兑现也比较重视,专业技术人员也积极报考职称等级,每年都有大批人员报名参加职称考试,而且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

截止到2012年底,全县有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028人。从分布情况看,教育、卫生类3804人,占63.1%;经济、会计、审计类705人,占11.7%;工程技术类1235人,占20.5%;其它类284人,占4.7%。从职称级别看,具有高级职称,也是县以上专家和学科带头人829人,占13.8%;中级职称2598人,占43.1%;初级职称及以下2601人,占43.1%。

从全县统计的人才数据看,全县共有各类人才1159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1%。各类人才以党政、专业技术和农村实用人才居多,其中党政人才占11.4%,专业技术人才占52%,农村实用人才占19.3%。从人才学历结构看,研究生以上学历94人,占1.6%;本科学历1436人,占23.8%;大专学历1555人,占25.8%;中专及以下学历2943人,占48.8%。

2.职称工作中存在问题

2.1专业技术人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从人才调查情况看,十三个乡镇人才总数为7524人,占人口总数的2.7%,远远低于全国8.9%的平均水平。从行业看,专业技术人员大多分布在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机构,基层生产一线人才匮乏,农业农村人才服务队伍严重不足,导致部分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2.2人才分布拉大了区域、行业间的发展差距

专业技术人才分布严重失衡。从各乡镇看,古城镇在十三个乡镇中人才总量相对较多,人才密度远远高于其他乡镇,人才密度差距加大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3专业技术人才能量内耗降低了使用效能

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不同程度存在人才评价重学历论文轻实际价值,人才使用论资排辈、难以做到“用其所长”等现象,挫伤了部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了实际上的人才浪费。

3.职称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重视还不够。各乡镇虽然成立了专门的职称工作机构,但成员单位间联动协作还需要加强,在申报、评审和管理上还存在疏漏环节。有的单位认为职称评审管理工作是人力资源门的事,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没有正确认识、没有长远计划,仅限于“上面要求下面落实”层面,职称工作的潜力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是机制措施还不配套。各乡镇虽然不同程度地出台一些管理措施,但是普遍存在随意性较大、谋划不深入、体系不完善、支持力度不大等问题,在实际应用中系统性、配套性、操作性不强,导致措施效果不明显。近几年来,以工资为主的待遇水平虽有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过大,相关配套措施难以跟上,专业技术人员扎根林口的思想意识不牢,主动创新的积极性难以得到激发。

三是部分人才价值有偏差。受当前社会上“唯钱唯利”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专业技术人才注重用金钱衡量自身价值,单纯追求物质待遇,急功近利,只重眼前发展环境,忽视长期效应,部分地域和行业甚至还出现了人才带核心技术同步流失现象。在学术工作中很多人只看重功利性,不利于人才队伍成长,全社会尊重人才的氛围还不浓。

4.对职称工作的想法

职称工作的综合性、长期性和科技含量都很高,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单独完成难以做到高标准。要想稳定快速发展,必须放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才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下思考。为此,提出几点初浅的意见。

4.1积极探索,积极稳妥推进重点工作

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切入口,也是国家和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关系到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这项工作既重要又复杂,要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前提下,审慎稳妥地推进。在我县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的前提下,提出一种推进建议:试点先行,为全面推进工作积累经验。在县有代表性的行业中选择2-3个事业单位进行试点,对工作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要求稳步推进。

4.2注重实践,重点推进农民职称工作

针对我县农业经济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量、多方面、多层次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在研究职称工作如何为培养新型农民服务、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做了大量工作,已将服务范围拓展到乡(镇)、村,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需要深入层次、提高标准。一是要在教育宣传上下功夫。要提高对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重视程度,尤其乡镇从事职称工作的同志要深入基层,向广大农民技术人员宣传和讲解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意义和相关政策,让基层政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深切理解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给农村发展和农民技术人员带来的好处,引导农民主动学习实用技术、积极参与申报职称。同时,做好农民职称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称区别的宣传工作,切实讲清取得农民技术职称后,要凭真才实学在市场竞争中寻求和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利益。二是要在完善措施办法上下功夫。随着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变化,农村和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加,农民技术人员的创业领域不断拓展,对相关专业技术水平做出科学评价的标准和要求越来越高。要对农民技术职称的评定范围、标准条件、评定方式、评定程序以及权利义务等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明确规定,切实解决农民职称评定范围窄、专业类别单、评定条件不灵活、权利义务不明确、缺乏连续性等问题。

篇2

安平兄出生于1962年9月,山西省长治县人,而立之年创办振东实业公司,时年主业为石油经销,之后一路走来,创办五和食品公司和今天名扬全国的振东制药集团,并有可能成为山西创业板上市第一股。

曾经问过安平其公司何以取名“振东”,答案是,安平本人出生成长于长治市长治县东和村,父代耕作于此,兄弟四人饮东和水长大,故取“振兴东和”之意。

想安平为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生人,中国母亲最困难的年代,贫穷阴影笼罩着那代人的记忆。安平与我回忆过儿时的贫穷和那些辛酸的快乐,他是个重感情之人,一个背负感情前行的人,就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有胸怀的人,有责任感的人,一个你完全可以跟他掏心窝子的人。

鸿鹄之志

振东集团第一个五年计划始于1993年10月1日,也就是公司创建之初。李安平当时的家业是一座投资20万元的小加油站,在山西这样一个煤焦资源大省,选择非煤经济的李安平,给自己立下“五年建成全县一流企业”的奋斗目标。

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年李安平就已经是长治县名人了。喜商业,爱研究,思维灵活,看法独到,遇事总会想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此兄还乐于助人,苦自己,甜他人,敢做敢当,因而颇受一方民众爱戴。

至1998年10月,振东实业相继组建的农产品开发公司、特种油品有限公司、振东石油公司等,均羽翼丰满,运行良好。遍布上党地区的三十多个振东加油站家喻互晓。

不能不提的是,在李安平为振东设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期满之际,也就是1998年7月18日,他亲自主持召开公司人事改革大会,成立企业工会,建立职代会制度,打破家族化管理。

第二个五年拉开序幕。一开盘就是大手笔,投资数千万收购当地一家亏损药企,并于2002年10月一次性顺利通过国家GMP认证,即今天“振东制药股份”的雏形。

李安平健康产业集团的另一个重要阵营“山西振东五和食品公司”也在此间整合入市,一出场就博得满堂彩,连获“中国特色食品”和“中国消费市场放心品牌”称号。谈到“五和”之意,安平兄说了当时起名的三个想法:一是自己老家东和村,实为“东南西北中”五和之一,这五个村庄都居水而生;二应了山西为五谷杂粮之乡;三取《黄帝内经》五脏相和之意。由此可以解读李安平不仅在制造着健康食品,更在缔造健康文化。

2001年10月,振东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1月16日,振东科技园中药注射剂项目工程奠基……可以说,振东集团进军健康产业,在这个时期迈开第一步。这一步迈得还是不小啊!

安平在振东集团成立十周年大会上有一段既是激励又是总结的发言――

实践证明:一个企业要发展壮大,领导者必须具有超越自我的心胸,不断创新的精神,利用资源的能力,争创一流的信心。振东集团的二次创业,向高科技领域挺进,结束了单一商贸流通产业经营的历史,开启了振东集团“以经营石油石化为基础、中药制药为龙头、绿色食品为拳头”的三足鼎立新局面。

而三五计划对振东集团而言,毋庸置疑是飞跃的五年。进步开始以月计:2004年1月,成立振东北京药物研究院;2月,振东制药二期工程奠基;3月,制药公司“岩舒”牌产品被评为“中国市场医药行业十大知名品牌”;8月,五和食品公司通过国际HACCP认证; 2006年6月,振东制药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月,“岩舒”复方苦参注射液荣获“中国驰名品牌”。

2007年8月,公司出资1.15亿元,接收大同泰盛制药;2008年8月,公司再次亮剑,接收长治开元制药,弥补中药普药的缺陷,特别是扶正固本颗粒、芪蛭通络胶囊两大独家优势品种,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安平本人在此间也屡获殊荣,不仅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还被聘为北大客座教授。

三五”计划末,也就是2008年,是振东集团发展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公司经营工作取得长足进步,销售收入达到15亿,创税1.53亿,增加员工569人,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6.3%。

尤其制药集团,受“刺五加、茵栀黄”事件对中药注射剂的影响,仍取得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双过亿,增员478人,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7.8%的可喜业绩。其他在审品种86个,在研品种10个。其中,中药注射液“黄芪总皂苷”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即将成为振东制药的第二个“复方苦参注射液”。

李安平说自己现在要做的是对前方进行科学规划,振东不仅要走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更要续写辉煌。

我面前有一份振东集团做强健康产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读后十分振奋人心。

到2011年,振东集团“科研、种植、药品、功能食品、保健产品、家庭护理用品、医药物流”七条主线的建设将基本完成。其中在药食同源、治疗与保健并重基础上重点开发的党参、黄芪等绿色、有机、无污染的功能性食品将脱颖而出;密切关注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的以软胶囊和滴丸等口服剂型为主的保健产品也将在振东健康产业占一席之地。

还有“阳康”系列家庭护理用品的上市,都将为国内健康产业吹入一股活力之风。

李安平算好了,几大目标都实现后,集团总销售额将达到50个亿。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准备才会有成功,有坚持才会有发展。“做中国名牌,做山西品牌,做长治名片,建百年振东”的宏伟目标不是李安平一个人的梦想,是全体振东人的共同期待。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一番打量,不禁为李安平的鸿鹄之志而感动,而喝彩。

新晋商典范

16年前,也就是1993年,怀着“振兴家乡,造福乡亲”的强烈愿望,靠着从亲戚朋友手中借来的20余万资金,冲破千难万阻,历尽千辛万苦,迁走113座坟墓,办通21道手续,历经春、夏、秋三季258天,李安平终于在自己的家乡――长治县东和村口一片乱坟岗上建成振东第一座加油站,振东大业从此启航。

公司成立初期,资金短缺,油源紧张,生存困难,以李安平执著、勤奋的天性,困难对他来说是熔炉,也是教练。

为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他孤身一人,下洛阳、到大港、跑广州、进燕山,困了在车站打个盹,饿了啃袋方便面,渴了就喝口自来水,多少次心力交瘁彻夜不眠,多少次失望愤闷粒米不进,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真诚和千辛万苦终于打动新疆吐哈油田老总,这位老总做出决定,与振东合作建造一座年吞吐量6万吨的油库。从此,振东驶入发展快车道。

到2000年,振东已发展成为拥有2座油库,36个标准加油站,年销售成品油30万吨,在华北地区乃至全国都鼎鼎有名的成品油批零商。上党地区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振东石油,真诚朋友”!

“百度百科”专门有一个关于“晋商精神”的词条――

穷则思变,艰苦创业。

逐利四海,开拓进取。

振兴民族,忠义爱国。

组帮结会,同舟共济。

信誉至上,诚实守义。

尊师重教,以人为本。

勤奋谨慎,俭约自律。

乐善好施,热心公益。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李安平这位新时代晋商是如何演义晋商精神的。

在此先表“穷则思变,艰苦创业;逐利四海,开拓进取”。

一年收入五元钱的日子,李安平赶上过;饿到只有去偷粮食果腹的少年团队,李安平加入过;二哥考上高中却没钱上,全家人一筹莫展,懂事的安平就把书本取回家一度告别课堂……“穷”贯穿着安平成长的记忆。改革开放后中国白手起家的富一代,大多都是苦孩子出身,奋斗就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交响。

2000年7月18日,振东二次创业动员大会上,李安平号召大家“自加压力,自找苦吃,自强不息”,共创振东美好大业。会场气氛热烈,群情激奋,情不自禁喊出“胸怀吞天胆略,再铸世纪辉煌”的宏伟口号,时光虽流逝,场面难忘怀。行将破产的山西金晶药业有限公司成为振东集团跨入制药领域的第一阵营,也是振东进军多元化、跨行业经营的开端。

四年时间里,振东制药建起水针、固体制剂、中药提取、消杀系列等8条现代化生产线,拥有水针、胶囊、片剂、颗粒剂等五个剂型,成功研制开发新产品40余个。冻干粉针、输液、生物制剂等新项目现已上马,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振东集团下属的中药材开发公司也硕果累累:在山西沁县、武乡建立的全国苦参种植资源圃,成为世界唯一的苦参野生资源宝库,苦参种植及加工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及国家级“科技成果奖”。

最值重书一笔的是:2003年“非典”期间,当其它企业谈“非”色变, 不敢出门之际,李安平却抓住机遇,逆势而上,行程数万里,足迹遍全国,建立起遍布国内400余个大中小城市、令业内翘楚的销售网络。铺建网络第一年,销售1.2亿元,实现山西制药单一品种终端销售第一的好成绩,形成一条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中药产业链,跻身全国中药企业50强。

“振东营销团队”如今已成为中国医药界一支最强的“晋商铁军”。2007年主产品“岩舒注射液”在全国中成药销售排名第八、中药抗肿瘤药排名第三;2008年,在全国中药抗肿瘤药排名第二。

每个走进长治市振东工业园区振东总部的人们,第一视线都会集中在墙上所刻“名以清修,利以义制,绩以勤勉,汇通天下”的振东理念。

“锻造精品振东,重振晋商雄风”,这句话从创业初始就深埋在安平心里。一个人只有内心充实,进而拥有强大精神支柱,才会苦也是甜,才会吃凡人饭,超凡人工作。安平身边员工形容他们的老板是:每天只睡四小时,一天培训一个省。此话不假,李安平的一个习惯动作是揉眼睛,这是一个只要醒着就开始工作的人;再一个特点是说到高兴处,孩子般开怀大笑。这位指挥着千军万马的董事长,有时率真的像个孩子。

尼采曾经写道:这就是英雄精神,置于悲剧性的残酷中来肯定自身,以他们的坚强,足以把痛苦当作快乐来感受。

好一个把痛苦当快乐来感受,哪个成功企业家不是如此,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

振东责任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安平语:一个成功企业家不在于他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而在于他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振东”不仅是振东人的企业,更是社会的企业。为此我们要把企业快速发展与带动地方经济繁荣紧密结合起来,要始终把回报国家,奉献人民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安平没有一天忘记过家乡父老。每年八月第三个星期日是振东集团“扶贫济困日”,扶贫重点是“助学”,资助因交不起学费上不了学的贫困学生;每年“冬至”这一天定为“冬助日”,重点为“助孤”,资助15岁以下孤儿和60岁以上孤寡老人;每年腊月二十三定为“敬老日”,为家乡和驻地村庄60岁以上老人400余户送上大米、白面、保暖衣物和春节慰问品,这已成为振东的法定发放日和村民的法定领取日,10余年来从未间断。

2004年腊月25日,东和村400余名老人自发组成老年人慰问团,顶风冒雪,抬着不能行走的老人,捧着亲手编织的花篮,举着自编标语到振东集团慰问,沿途群众无不为老人们的举动和振东的敬老行动所感动。

2008年3月20日至30日,振东集团在全国30个省会城市同时举行振东“中华仁爱天使”救助活动,一次性出资200余万元救助全国各类特困病人近600人。活动中,振东员工被感染了,所有医生都掉泪了,被救助病人及其家属更是泣不成声,大家都经历了一次“责任”与“爱心”的洗礼。

国家遭遇雪灾时,振东人没有旁观,共计捐款53万元;地震灾害发生时,振东人更是自觉迅速地投入救灾行列,董事会在第一时间决定,向灾区捐赠急需药品1200万元;振东遍布全国的员工纷纷加入到各地捐款、献血行列,共计捐款127万元,全员献血约30万CC。

安平兄对每一个新员工的忠告是:没有爱心不要来。他的理论是:一个不孝敬父母长辈,不怜爱妻女亲朋的人,不可能忠诚于企业。

公司独资捐建的振东中学、振东希望小学和振东老年活动中心已经成为家乡父老乡亲交口称赞的公益品牌。

到2008年末,振东集团用于公益事业的资金,已达到5600余万元,救助弱势平民超过上万人次。

正如李安平所说,它承载着振东深沉的责任与爱心。振东人以一颗颗滚烫的仁爱之心,用铁肩扛起了扶贫济困、造福人类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山西省慈善总会副会长、长治市慈善总会会长常反堂如此评价振东:“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一个非煤企业,一个阳光产业,振东发展到今天实属不易。振东集团和李安平总裁为我们所有企业及企业家做出榜样,振东集团热心公益事业的事迹和李安平总裁的慈善胸怀值得所有企业和企业家学习,振东经验值得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仁爱是做人的根本。李安平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 更是仁爱的实践者。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任何一项慈善公益活动都折射出振东人善良美好的精神品质,体现出振东人良好的素养。

苍天无眼,振东有情,只要振东在,就绝不让一个身边儿童因贫失学;只要振东发展了,就绝不让一个身边老人因寡受困;只要振东有一份力量,就要努力减少一个弱势群体!这是振东人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

管理有道

李安平在振东集团的角色至少有两个:一是董事长,再就是培训师。

前面所述“一天飞一个省”,指的就是安平兄亲自出马,给遍布全国多个省份的办事处员工上课。每到一个地区,基本是白天上课,课后飞下一个办事处,连夜召开工作会议,第二天再上课,晚上再飞一个办事处,继续他的行程。

振东的培训教材全部由安平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自己编写,不断更新,足有几十万字。

他的讲课风格生动有趣,语言朴实,案例翔实,极容易被员工接受。大家眼里的李安平,不像董事长,更像一位亲切和蔼的老师和兄长。

安平始终认为:企业兴衰归根结底靠管理,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

对这样一个多元并举、快速成长的集团公司来说,要想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走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之路。早在1997年,李安平就率先提出程序化管理,并开始初期探索。到2005年,正式启动“工作程序”管理工程,集岗位职责、奖罚激励于一体,溶操作流程、时间空间为一炉,工作内容数据化、工作程序格式化、工作目标明确化,达到各个岗位程序匹配,科学适用之目的,克服传统管理上下重叠,左右交叉的弊端。

为保证“工作程序”的顺利实施,振东又出台相应的特殊管理制度――轮讲轮训。大家利用周末等业余时间,轮讲轮训“工作程序”,查漏补缺,为集团健康发展开辟了良性发展快车道。

纵观振东集团十六年发展史,既是一部新时期中国制药企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企业文化发展史,更展示了一个中国优秀民营企业的壮丽成长史。

15年里,振东每年出台一个管理工作主题,相继总结出“梳理、差距、专家、张弛、向下、教练、理管、简单、互动”等十大管理模式。梳理出任何一个企业发展都离不开的“碰”“摸”“理”“顺”“放”五规则理论,创业阶段为“碰”,发展阶段为“摸”,规范阶段即为“理”。

振东除先进的管理模式外,更有无数个特殊制度。如《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让大家共同找差距,共同制定修正措施;《下级评议上级制度》让每个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全员评议工资制度》让员工共同监督,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轮讲轮训制度》使知识共享,培养员工的组织能力和演讲能力;《差距量化制度》让大家不要忘记时时找差距、事事找差距,不断完善自己和企业的内部管理;《阳光运作制度》让大家共同审批费用,杜绝腐败和浪费,让大家学会如何开支费用,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学会做人;《岗位管理流程化》、《个人工作程序化》、《工作制度表格化》让大家轻松工作,快乐生活;《全员工作日志制度》培养大家的写作能力;《议事委员会制度》让大家共同决策,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说,振东就是一个大学堂,一所大熔炉,一个事业平台的创建者,让每个人在这个平台上都能得到提升。

振东文化

海尔有个张瑞敏,振东有个李安平。

国有国魂,军有军魂,企业也要有自己的魂,这个魂就是企业文化。

文化是什么?李安平解释为:文化就是要约束大家各自行为,养成统一习惯,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去努力,去奋斗。

振东从创业之日起,就着力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

以诚信文化赢得客户市场,以阳光文化催人奋发向上,让责任文化激励奉献爱岗,以亲和文化使人愉悦安康,还有简单文化带来轻松快乐。可以说,五大文化就是五根台柱子,支撑着振东百年传承,永续辉煌。

2005年初,集团领导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成立了企业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从有奖征集理念,员工人人参与,总裁亲自巡回授课开始,拉开企业文化建设的大幕。

历时半年,李安平对全国所有市场部进行激情培训,每次培训都使新老员工思想得到一次洗涤,心灵受到一次震撼。工作中,振东员工们创理念、搞培训、编短信,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生活当中,振东员工把企业文化娱乐化、生活化、语言化,使企业文化建设日趋完善。

在振东文化沐浴下,大家以阳光心态做人做事,以年轻而充满活力的振东文化底蕴点燃创新向上的工作激情。

从表面的企业文化教育人、培训人,到中层文化的管理人、指导人,再到深层文化的感染人,塑造人,振东文化的血液在振东人身上流淌,大家时时刻刻铭记自己是振东人,振东人了不起。

李安平经常给员工讲一句话:我们想成功靠什么?靠的是“真诚、朴实、敬业、奉献、执着、勤学、坚强、阳光”的振东精神,靠的是“与民同富,与家同兴,与国同强”的核心价值观。

从艰难起步到神奇崛起,从二次创业到跨越发展,振东创造了多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奇迹,续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新晋商传奇。

振东人苦过、哭过、累过,但从没有放弃过,这就是振东精神,这就是振东人压不跨的精神脊梁。

文化不是用来挂在墙头的,而要变成员工的行为习惯。振东通过《每周一案》、《每周一理》、《每周一乐》、《经理论坛》、考试、演讲、知识竞赛等方式手段进行引导,使之渗透血液,变成基因。

篇3

关键词 药物化学;课程群建设;教学改革;实验;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06-03

1 前言

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2014年3月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其内容主要涉及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构效关系、制备方法及作用和用途[1],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整个药学领域的“带头学科”,课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素质[2]。要在有限学时内更有效地深化理论知识学习和提高实践综合能力,就更多地需要考虑到专业基础课程――药物化学与专业课程在实验和理论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优化和提高等问题,因此,打破以单一理论课程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三维并重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药物研发与生产”这一主线开展药物化学课程群建设。

药物化学课程群包括传统理论课程,如有机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化学制药工艺学等[3],注重各门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相互渗透与深化,更突出理论结合实践,将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合成反应实验、制药工艺专业实验及制药工艺综合实验等相应的实践课程也纳入其中,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 改革药物化学课程群体系内容,通过重构专业知识结构,实现知识体系的完备互融

药物化学课程涉及面较广,本身具有一定难度。而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不可能详细讲解基础化学知识,这样往往会出现教师难讲、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4]。因此,整合课程群教学内容,注重药物化学教学内容与其他上下游课程交叉融合[5],帮助学生理清学科交叉脉络是十分必要的。

夯实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 有机化学是本课程群的专业基础课程,重点讲解酸、醇、醛、酯、杂环等物质结构和化学性质,同时适当举例讲解常见药物,在增加课堂趣味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药物化学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脱离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学生仅依赖于死记硬背,学习效果必然欠佳[3]。因此,在药物化学教学中注意联系相关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以药物结构为核心,联系基本官能团推导药物的理化性质;通过药物分子结构逆合成分析,获得合成方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易记忆,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3-6]。

强化药物合成反应的基本原理 药物合成反应课程是有机化学课程的深化和延续,是完成药物化学合成理论和技能训练的主要课程。它在说明有机药物骨架的构建和基团相互转换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有关药物合成单元反应的机理、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及其应用[7]。改革注重教材内容的更新,选取最新的教材――闻韧主编的《药物合成反应》(第三版),同时简化叙述性内容,强化官能团转化规律,结合单元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实例进行讲解,紧密结合有机合成的知识点来加深学生对药物合成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注重化学制药工艺学的实际应用 化学制药工艺学是药物化学在实际药物生产中的深化和延续。改革后的新课程着重介绍典型化学药物的工业化生产制备方法,在教学中补充现代制药技术中最新理论及最新技术,如手性制药技术、半合成抗生素制备技术、心血管疾病治疗药制备技术等,强化药物工艺路线设计评价、工业生产中的可行性分析,培养学生的生产观点,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8]。

3 强化药物化学课程群实验环节,通过优化各类实验方式,实现实践与创新同生共进

优选实验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 对药物合成部分实验进行调整,选取环境友好、多步药物合成实验代替环境污染大、反应类型单一的实验[3],增加手性药物中间体的不对称合成等,既包含之前有机合成基础操作,又加强薄层层析、红外光谱分析、柱层析等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各项能力[9]。

开设新型的综合性实验 比如将药物合成、药物制剂和药物分析等实验有机整合在一起,开设综合性实验“盐酸普萘洛尔片剂的处方设计及质量检查的制备”。该实验要求学生首先合成盐酸普萘洛尔原料药,之后对原料药进行质量检验,包括鉴别、纯度检查、含量测定等,最后通过处方筛选、制剂工艺选择,确定最佳处方,工艺制备出盐酸普萘洛尔口服片。实验体现了药物化学与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分析、药剂学的交叉融合[5],通过此类综合性实验,既让学生熟悉药物从原料药合成、制剂生产到药物质量控制的整个过程,又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对于学生就业后从事制药生产或研发工作都大有益处。从近三届实验开展情况来看,实验教学效果与反映很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注重实验教学与药学文献与专业外语课程的结合 如药物合成反应实验重新编写全英文讲义,教师进行双语实验教学,学生提交英文实验报告。化学制药工艺实验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改进传统药物落后合成工艺,能培养学生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到实验结果分析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目的。

结合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从2010年开始,每年大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省级、院级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学生进入到医药研发、生产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实现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和创新环节。通过这些实践环节的强化,学生的制药专业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多位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发表科研论文,在毕设工作期间申报专利。

4 提升药物化学课程群教学模式,通过采用多元教学元素,实现知识形态的重生再现

激发学生求学兴趣,全程引入教学“系统案例” 为使枯燥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顾军[10]等人提出“系统案例教学法”,包括药物化学发展史案例、明星药物案例、全新药物设计案例、焦点事件案例、生活中合理用药案例等。在上述已有传统案例的基础上,每个基础单元都会列举专业实习基地生产上或学校科研、毕设中的多个实例,通过使用实例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灵活应用所学内容的能力。

发挥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作用,实现信息化互动教学 利用多媒体技术化解传统教学的不足,将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处理功能[11],以用形象、动态的方式表达药物的复杂结构、抽象概念、枯燥内容,让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和学习效果显著增强。师生共建药物化学网络教学平台,拓展教学时空,动态交互。利用网络平台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参考书籍、制药前沿等学习资源在网上免费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不受时间限制自主安排学习,同时有效克服个体差异带来的学习困难。网站建设过程中,学生参与资料收集、资料分类、探索新知识、学习重构,激发自信心和荣誉感及对本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同时拓宽网络师生交流渠道,方便沟通,及时答疑解惑,教学也得到更好的反馈。

此外,积极开发新型微课程,拓展新型教学资源,以多样化互动提升学习兴趣,取得较好成果。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项目教学模式 选取十多个市场前景较好的药物为项目,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综述报告。几年来,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表明,学生通过完成项目课题,不仅增加了对药物化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制药技术发展现状的了解,而且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5 完善药物化学课程群考核方式,通过实行立体考核手段,实现教学质量的可控提升

建立合理的、全面的考核方法,药物化学、化学制药工艺学等理论课程成绩均由平时考核、期中检查及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以上课出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项目综述报告等综合情况为考核依据。

实验课不再将结果作为评定成绩的唯一标准,同时全面考查平时整个实验操作熟练程度、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加入期末实验考查作为综合评定标准[9]。期末考查实验要求完成指定实验后当场交实验报告,有完整的实验记录,正确回答思考题,并参考省级实验竞赛标准制定实验操作评分表,实行现场给分,取得很好效果。

6 结语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物化学课程群的建设改革时间虽不长,但成效显著。例如:药物化学微课作品获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江苏省赛区二等奖;2名学生参与红斑狼疮新药研发,获国家专利1项;1名学生在江苏省大学生化学化工实验竞赛中获一等奖。毕业生以良好的专业基础和职业素养、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赢得社会良好的反响。今后建设的重点是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制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加强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同时建立一种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能力的指标体系,培养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凤志,朱小东,张海娟,等.我院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4,25(12):1146-1147.

[2]徐进宜,尤启冬,姚其正.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改革与建设[J].药学教育,2005,21(2):23-26.

[3]张玲,刘毅.有机药物化学课程群的构建与改革[J].科技视界,2013(30):43-44.

[4]昌盛.提高药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4):103-104.

[5]陈未,邢晓玲,冯艺.多课程交叉融合法在高校《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学习,2013(12):10-11.

[6]曹洪玉,冯宝民,牟红梅.以药物结构为核心的药物化学教学设计[J].广州化工,2014(17):204-206.

[7]孙然锋.基于问题式学习(PBL)在“药物合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3,41(1):186-187.

[8]王亚楼.化学制药工艺学的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03,19(4):23-25.

[9]黄健军,邓刚,蒋才武.对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3(1):105-106.

篇4

作为以生产心血管系统和抗感染药物而著称的股份制企业,现代制药在成立8年多来,销售收入保持了24%的复合增长率,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也保持在了20%左右。尤其自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市场增长疲软,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其突飞猛进的增长态势。2009年,现代制药再奏凯歌,其销售收入飙升至近12亿元,同比增长70%,从而令业界刮目相看。与此同时,连续多年来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也为现代制药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从而使其连续3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7年被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评为诚信企业,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也为其颁发了“社会责任奖”。

在这一系列“光环”的背后,我们不禁要问,谁是这家企业的“领路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在引导着这家企业走向辉煌?于是,周斌,这位国内医药科研院所里的央企高管,连同他所领导的现代制药一起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谦卑若愚的战略家

周斌比约定的时间提前了5分钟来到会议室,并且带来了十几本做好标识的各类参考资料和书籍,他还把要讲的内容提前一天制成了的图表,简单透彻、一目了然。这位与现代制药一起成长、具有强烈的创新与变革意识、谙熟国内外医药市场发展现状,并且在战略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战略家,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却是内向而收敛――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接下来与我们聊起现代制药和企业战略管理时透出的果敢与自信。

何为战略家?就是能着眼全局、拥有极强的宏观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目光,并全面详细正确地制定战略方针,且合理分配使用所持有的力量与资源,从而引导并获得最终胜利的领导者。尽管周斌并不认为自己属于战略家,他甚至还幽默地诠释说:“你们的意思是,我的重要战略决策都是窝在家里想出来的咯?”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却是,时至今日,“周斌”这两个字已经成为了现代制药的标志性符号,而他在关键时刻的战略决策更使他当之无愧于“战略家”这一称谓。

在此之前,周斌几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即使在现代当年顺利上市引起多家媒体追踪报道之时,即使在公司成功转型并如火如茶发展之时,他的出镜率依然很低,永远只是不动声色地经受着业界一贯或欣赏或好奇的瞩目与猜测。

当被问到为何如此刻意地回避公众的关注?周斌坦言:“现代制药是一个正在发展壮大的企业,现在取得的成绩不算什么,要走得更好更稳,高调并不合适。企业的资源和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希望能把这些资源好好利用,专注到研发、管理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上去,把事情做好了再谈其他。”而在采访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在尽量回避对业内名声显赫的同行们进行评价:“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每个企业家也都有自己的管理风格,只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促进其健康发展,这样的战略就是成功的。”

周斌的故事绝对是一个穷家少年努力奋斗的经典励志版本。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他从小便受到了吴越文化的熏陶,从而形成了淳朴、勤奋、好学、创新的品质。因此,自1990年从中国药科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又相继取得了工商管理硕士、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获得了研究员职称。在进入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这所国家级的医药科研殿堂后,他先后担任了院信息室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和市场投资部部长,一个又一个的肯定使得年轻有为的他发展得如鱼得水,同时也彰显出他在战略管理方面具有的超人能力和睿智才干。

2002年,年仅34岁的周斌作为院长助理分管医工院的产业工作,并在随后被任命为副院长。6年后,已拥有院党委书记、院长身份的他领导了整个上海医工院,并出任其旗下的上市公司――现代制药的董事长。然而,此时这位年轻的战略家却仍然沉稳而收敛:“我只是埋头努力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别人的经验,无论成功与否,我都会参考并借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毕竟,站在前人探索的道路上会有更开阔的眼界,这样也避免了很多弯路。”

对自己的总结,周斌永远是这样低调和谦虚,一如他的座右铭――好学若饥,谦卑若愚。而他的这一宝贵品质也成功地影响了现代制药的企业风格,从而形成了“专业、创新、服务”的经营理念,本着在“高调中做药,低调中宣传”的一贯作风,只为创造出高品质而努力。

现代制药的崛起

作为国家重要的医药科研基地,上海医工院一直以历史悠久和成果众多而著称。因此,自1957年成立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这个国资委直属的中央企业中唯一的医药科研院所已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国内医药科研的领头羊。

然而,受传统管理体制所限,尽管研究硕果累累,医工院却总是“墙内开花墙外香”,从而无奈地扮演着“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尴尬角色。比如在1999年,太太制药以1100万元的价格成功转化了医工院的一项科研成果“意可贴”,随后,该成果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太太制药年销售额上亿元的“重量级”产品。而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有人说,我们是自己出钱培养了竞争者,又让竞争者反过来打败我们,这种逻辑听上去似乎很荒唐,但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面对这一尴尬境况,周斌这样总结。然而,无奈之后便是深度的思考。这才发现,看似费解的问题其实并不深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缺乏更多用于科研后续开发的资金。那么,何不通过‘上市’筹集资金,用它来投入到开发中去?既然在科研成果上我们很有优势,那么只要把它转化成可销售的产品,就会有市场,企业就能可持续发展!”就这样,一个瞬间的思想火花,成就了现代制药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从此,在周斌等院领导班子的推动下,由上海医工院作为主发起人,以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首,联合国家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瑞金医院广慈医学高科技公司等五家企业,共同发起组建以“上市”为目标的高科技制药企业的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即使在2003年“非典”最肆虐的时期,领导班子们还坚持在北京奔波,在太多的质疑不解和侧目以待中,冷静地斡旋于证券、金融等政府各个部门,不辞劳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6月16日,现代制药终于以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上市,以此实现了产业经营和资本运作的最佳结合。两个月后,公司又通过控股河南商丘哈森药业有限公司补充和扩大了其水针剂产品的生产能力,从而真正进入了加速发展的运营轨道。

直到今天,许多老医工院人在谈论到现代制药时,都认为它能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成功上市不啻是个奇迹,因此,周斌在他们的眼里已被赋予了一抹传奇的色彩。而在周斌的心中,现代制药的上市更加坚定了他带领团队走科技产业化道路的信心,因此,虽然它成功锻造和

培育了医工院的核心竞争力,但这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医工院需要“现代模式”

周斌一直强调,作为医工院旗下唯一的上市公司,现代制药的规模效益和治理水平应当成为带动整个医工院集团化发展的贡献者和示范者。毕竟,在现有的体制下,医工院需要以“现代模式”进行发展,才能摆脱之前的尴尬境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他积极调整公司的产业布局、强化公司治理,同时在国资委的支持下,2008年5月,现代制药又全资收购了上海医工院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从而使公司的规模再次扩张,结构更趋合理,集团内部的创新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配置,形成了集研发、生产与营销功能为一体,并拥有化学原料药、药物新型制剂和生物制药产品的产业格局。

与此同时,为继续完善并落实现代制药董事会制度,现代制药还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了3名高管,分抓市场营销、资本运作和财务风险控制,此举又使得公司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如今,连续4年进入中国制药企业100强榜单的现代制药,其规模和赢利能力在上海市医药行业中均名列前茅。而其拥有生产工艺自主知识产权的阿齐霉素注射用原料药已占全国70%左右的市场份额,年销售额近2亿元;尿促性腺素等生化产品的质量达到了国际标准,年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7成以上。

尽管在今天,叙述这些成果时的周斌语气平淡而轻松,但所有经历过这一阶段的医工院人都知道,现代制药的成功转型和发展,融入了他及其所带领团队的大量心血。毕竟,所有的变革都不乏曲折和荆棘,也势必会有或大或小的阻力。因此,我们深信,正是这位看上去内向而儒雅的董事长在关键时刻的坚毅、果敢和自信成就了今天的现代制药。然而,面对这一称赞,他却依然谦虚如常:“这只是我们经营团队对市场的准确研究和判断,我不过是那个站在最前面的操刀手而已。”

升华的战略思路

在对医工院的战略规划里,周斌认为有四个发展步骤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今天的他正在着力实现的:

一是在发展目标上,要把医工院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高科技医药企业集团;二是在功能定位上,要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示范作用和行业创新引领作用;三是在构建体系上,要从资源一体化、利益最大化和价值最大化完善“三大体系”,即形成以国家级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型公司为主干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上市公司现代制药为主干的自主成果产业化体系,以及以复合型人才团队建设为内容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四是在路径选择上,要着力于特色发展、技术领先、市场拓展和创新文化,注重自身优势,做精、做特、做优、做强。

这是在现代制药逐渐演变为带动整个医工院集团化发展的贡献者和示范者这一过程中,周斌战略管理思路的又一次升华,也正是它使得医工院和现代制药创造了一个持续发展的时代神话。如今,经过几年的实施,这一战略规划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此引导,医工院和现代制药已初步发展成为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医药企业集团、国家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在我国医药行业中充分发挥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带动作用。

而在经历凤凰涅般的转型和改制洗礼后,捷报也频频传来。在2009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医工院的“普利类药物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获得了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普伐他汀钠新工艺”也荣获了2009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工艺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与此同时,在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16项重大专项之一的“重大新药创制”十一五规划的专项平台评审中,医工院申请的“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成功入围“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项目专项申请,从而获得了高达1.2亿元的资金资助;而现代制药申报的“建立具有过程控制的新型药物制剂及工艺技术平台”和“上海现代制药药物集成创新技术平台”也在与众多实力强劲的医药企业竞争中胜出,与医工院下属其他机构获得的“建立符合国际GLP规范的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技术平台”、“符合GLP要求的新制剂与新释药系统技术平台建设”一起分别获得了数千万元的资金资助。

企业的社会责任

周斌深知,作为中央企业,医工院和下属的现代制药不仅要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还应更好地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他常说:“回报社会是企业的责任,企业要想走得好走得稳,就一定要重视社会公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一个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家,一定不是一个优秀而成熟的企业家。”

当我们问起公司为社会做过哪些公益事业,比如在非典或地震时?周斌先是一怔,紧接着谦和地笑了。随后,当看到会议室墙壁上贴满的密密麻麻的荣誉证书时,我们恍然:对于一家把“生命至上”作为社会责任的企业来说,对于这个已连续三届6年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的企业来说,根本不必去问在2003年非典疫情突然袭来、以及在2008年汶川地震呼啸而至时,医工院以及现代制药做过哪些努力,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付出都是无可厚非甚至是天经地义的。而在他们心中,企业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应远不止这些即时的捐助或努力,而应是持续的、长久的、深入人心的,以及无处不在的。

我们只是从众多近期的荣誉证书和媒体资料上看到:汶川地震后,由于反应迅速,现代制药捐赠的药品是上海地区首批到达灾区的捐赠物品之一,以至于在《文汇报》后来刊登的答谢名单中,现代制药名列首位。随后,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现代制药的员工不仅奔赴重灾区的安置点进行心理救助,还以志愿者的身份二赴灾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如今,生活在满目创痍的震后灾区,志愿者们所面对的不仅是环境的艰苦,还包括物资的匮乏,以及生活必需品的缺失,甚至必须得习惯缺水洗澡的日子。周斌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久前专门委派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亲赴灾区为整个支教团队送去了大量的生活物资和营养品,其中也包括免水洗浴用品。

我们还得知,在周斌的倡导和努力下,以人民健康为己任的现代制药已把注重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几年来。公司通过工艺改进、技术提升和环保设施的叠加。特别是投资数百万元新建了1500吨的污水处理装置,严格控制了生产废弃物的排放;此外,公司还在生产区域植树绿化,从而营造了自净循环和绿色生态的社会环境。

在平实的生活中,现代制药履行社会责任的身影也随处可见。近年来,公司和社区携手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活动。他们与社区签订了助学帮困协议,长期承担了一些贫困家庭子女的资助,并主动捐款和帮助因病卧床在家的社区困难百姓。不仅如此,深受公司企业文化影响的现代制药员工们还自发设立了“现代制药爱心基金”,以携手帮助困难员工;并且他们还定期开展一日捐、献血和慈善捐赠等公益活动,时刻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现代员工的社会责任”。

篇5

关键词: 海洋经济;宁波港口

我国是海洋大国,也是海洋经济强国。海洋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巨量的资源。海洋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和最强有力的基本支持领域,它研究目的就是寻找提高海洋经济的途径和方法,制定梅洋政策和法规,进行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可持续发展经济,包括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海洋生态环境资源经济、海洋科技文化教育经济、海洋市场经济和海洋经济管理。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海水波浪能、潮汐能,矿产资源,以及海水所形成的压力差、浓度差等。广义的包括海洋提供给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的一切空间和设施。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它从宁波的发展史出发,论述宁波近几年来在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宁波港口发展史

宁波港是浙东交通枢纽。公元752年宁波港正式开埠,设市舶司,1842年的《》时,宁波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1953年成立宁波港务分局,1955年建立了三统权,1978年北仑港投入建设。2003年,全港拥有生产性泊位198个,有23个5万吨级以上至25万吨级的特大型深水泊位,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8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有277.2万标准箱,是大陆港口中发展最快的港口之一。

二、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海洋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宁波近海海域污染严重,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逐年退化。2005年宁波全市近岸海域5个监控区域全为劣四类海水,超标指标主要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水质均营养型。目前宁波市受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的海域面积约8252平方公里。

赤潮的频繁发生,一是因为一些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有污染影响的工程项目难以遏制,人类活动的频繁,向海洋输送大量有机污染物引起海洋环境恶化;二是海洋自身生态系统趋于退化,宁波海域于2004年5月13日在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随后又从5月27日起,象山港横山码头栖风码头区域发生大范围赤潮,厚度达2米,面积约200平方公里。2005年记录赤潮3起,主要发生区域集中在象山港和大目洋海域,累计面积1618平方公里,主要优势种为红色中缢虫和长崎裸甲藻。

(二)海洋经济结构体系欠佳

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与全市已进人工业化发展中后期的发展阶段不适应,而且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资金投入、政策力度、科技水平等方面,也与先进地区有一定差距,大部分的海洋产业属于行业部门管理,缺乏整体性的内外部协调,宏观管理能力弱。同时海洋科技水平还较落后,新高科技投入发展尚不足够,海洋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发。海洋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深加工产品不多。现代海洋产业结构由海洋油气、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沿海港口作业四大支柱产业构成,海洋油气、海洋旅游业为主体。宁波市的支柱性海洋产业由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和沿海港口作业组成。这三大产业的总产值占宁波市部门海洋经济总产出的85%,其中海洋旅游业所占比重高达47.81%,而临海港口业的比重仅7.72%。在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方面,目前在世界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15.8%,第二产业占34.2%,第三产业占50.0%,三者的比例约为0.3:0.7:1.0。宁波市2003年的海洋三次产业的总产出构成为5.37:81.74:12.90,第二次产业占据绝对优势,从总产和增加值而言,宁波市的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是二、三、一结构。第一产业主要是海洋水产业,在海洋经济总产值中份额大大下降。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业、海洋采矿业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业等在海洋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海洋第三产业的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等进一步发展。宁波港的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正处在调整时期。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体是偏粗放型、低层次的。这是因为宁波的优势产业海洋经济的发展偏离了经济发展与能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区域。

三 发展海洋经济的主要对策

(一)坚持科教兴海,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加快调整海洋经济结构,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项目、大企业为依托,发展重点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宁波港产业的调整是:一产优化、二产提高,三产突破。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是:以海洋和港口运输业为龙头,临港工业为主导,现代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为特色,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海洋化工、海洋制药业等新兴和未来海洋产业,形成各类海洋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产业要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宁波港的第一产业海洋水产业所占比率依然偏大,海洋社会劳动者密集,普遍存在技术落后的现象。在该产业,宁波应扩大销售人群,面向全球。这就需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外向型海洋产业:集中建设一批现代化科技化的出口型养殖基地、外向型加工基地、冰鲜鱼出口基地和远洋渔业基地,生产多样化健康化的海洋生物产品,例如褐藻胶甘露醇等藻类的深加工产品,并使之走向国际市场。要大力开发水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冷海水和盐水微冻保鲜盒冷冻冰块制造工艺,做到水产品加工的综合化、多样化和高值化,做好特色产业品牌的保护和宣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第二产业注重发展和革新。宁波港第二产业比较薄弱,遵循现代海洋产业开发的“高科技、新产业、大市场”的思路,实施创新传统产业和开拓新兴产业并举。加快海洋制药业、生化、机械、加工、电力等商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海水利用业,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建立海水利用的主管部门,结合海水淡化技术,合力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这对解决宁波水资源危机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同时要注重传统海洋产业更新改造技术,例如宁波港传统的优势产业:船舶建造业,要依照现代造船模式,改进工艺,广泛运用信息数字技术,从而缩短造船的周期。

第三产业要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开发新兴行业。对于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应当大力发展诸如海洋电子、通信导航系统、遥控潜水器、水下检修系统、海洋仪器、船用仪表、海洋工程服务与管理以及与海洋产业和开发有关的一系列新兴产业。在海滨旅游业上,应因地制宜,以生态、健康、人文为主题,利用大桥景观、海洋涂滩、会议旅游、游船旅游等特色吸引观光游客。在旅游上,要注重“古老文

明”与“现代休闲”有机结合,传统的旅游点如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观音道场――“海天佛国”普陀山,新兴的有大跨度悬索桥舟山跨海大桥、水产城等。在价格上应遵循“中档为主,高中档兼顾”的原则进行调整优化,从而扩大消费人群。

为实现海洋产结构的优化,宁波要推进“科技兴海”,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硬件上政府要建立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全面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海洋生物工程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等项目为重点,以建立海洋科技园区和完善中介组织为主要载体。软件上要设立“科技兴海”专项资金和各种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对内加快海洋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涉海专业建设,大力培养一批海洋科技开发人才和中高级科技应用人才;对外加强与国内外海洋科研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引进世界各地的优秀科技人才。

(二)加强海洋管理,注重生态坏境建设

政府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加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回复;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海洋坏境污染监测、监视、预报和预警系统,加强重点港湾污染监测力度。加强陆源污染的综合整治,推行污染排放许可证、总量控制、限期治理和排污收费等制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广高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对于企业,可创建生态工业示范试点。例如象山石浦水产品循环工业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工业生态学原理,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形成水产品加工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各生产系统内的产品输出、系统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能量与废水的逐级使用和相互链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工业共生链。

篇6

金刚水泥的高效增长是近两年辽源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项目建设给辽源市插上腾飞的翅膀,增速领先,结构优化,位次前移,比重增加。2005年以来,辽源市实施重大项目1683个,投资超过700亿元,年均递增165.5%。其中,去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8个,5亿元以上项目11个。项目遍地开花,大批知名企业涌入辽源市,催化了“商帮”、“扎堆”、“裂变”效应,形成了产业集群。2008年以来,虽然遭遇了金融危机,但是辽源市这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就相当于“十五”期间累计投资的1.66倍,项目建设形成产能的释放,使辽源经济呈现出“井喷”之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

没有投入何来产出?近年来,从政府官员到基层群众,辽源市上上下下达成共识: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之举,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的载体,向上争取优惠政策的抓手――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政府部门到中小企业形成了一心一意谋项目、千方百计抓招商的良好氛围。

辽源经济开发区是吉林省9个市(州)中最晚成立的,按说,可规划利用面积6.41平方公里不算太大,可是起步之初,怎一个“愁”字了得。看着空旷旷的土地,好多人心里直嘀咕:要名气没名气,要资源没资源,谁来呀?转眼间7年过去了,这个开发区累计引资29.5亿元,引入项目48个。博大制药、锂源锂离子动力电池、麦达斯铝业、利源铝业、东北袜业园……一批批产业配套关联度高、产业链配套功能强的项目扎了根,一家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落了户。而今,辽源经济开发区已是满园春色,生机盎然,成为投资的热土、企业的孵化器。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长21倍、20倍、10.8倍和5.8倍。

项目投产之时,就是产品淘汰之日,这是个别项目建设痛心疾首的教训。辽源市决策者给项目建设定下一条铁律:多留遗产,少留遗憾,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他们站位高、出手快,及时捕捉政策信息,立足产业高端,围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和社会民生等领域,科学谋划、筛选、凝练重点项目。辽源市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广泛收集既符合国家投向,又适合本地特点的项目,让项目立得住、靠得上,提高了争取项目的成功率。这其中,高科技项目不断突破,引进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博安霉素、三环自轴承等多个高新技术产品。锂离子动力电池磷酸亚铁锂材料研制成功,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锂电池材料及动力电池被列为全省2009年10个重大转化项目之一。

辽源市是个小地区,论条件没啥叫得响的地方。可是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上,小地区有了大作为。2008年,组织谋划3000万元以上项目162个,总投资663亿元;今年,组织谋划3000万元以上项目254个,总投资980亿元。成绩得之不易,每一个项目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辽源市见缝插针,在北京召开大规模自主招商活动,签约项目17个,总金额188亿元;3月末,远赴香港,签约2个项目,金额4.7亿元;紧接着又在深圳、北京开展了后续招商活动,洽谈推进14个项目。今年2月,18个项目在辽源集中开工,为辽源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透过这张紧锣密鼓的招商时间表,辽源市领导事必亲躬抓招商、呕心沥血谋项目可见一斑。重大招商活动亲自参加,重要客商亲自会见,重大项目亲自洽谈,重大问题亲自解决。招商活动多时,连饭都来不及吃,有时一天就去北京一个来回。在争取项目上,辽源市“实力不足感情补”,用真情实意赢得人,用对工作的热忱感动人。他们抓住人脉资源和信息资源两条生命线,抢得了先机,实现了项目量质并举。一季度,辽源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亿元,同比增长1倍以上。

篇7

关键词:化工制图;内涵;学习策略

在我国近现代化工发展史上,自著名民族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创建天津塘沽碱厂,有了近百年的发展,化工产业早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化学工业的范围,不但是石油化工,还有生物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和资源化工、环境化工等新兴化工行业正在快速发展,新型学科、高技术产业纷纷与化工建立了密切联系。

按照国际公约的约定,过程工业是指以气体、液体、粉粒体这些流程性材料为主要处理对象,通过改变物质的状况、结构和性质来生产产品的工业,包括化肥、炼油、石油化工、制药、染料、农药、食品、轻工、热电、核工业、湿法冶金、公用工程、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工业过程。而化学工业的工艺方法和机械设备在所有这些门类中有很大的通用性,因此化工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过程工业。

无论是化学工业还是过程工业,无论是其中的工艺过程还是机械设备,都必须用一定的专业图纸进行交流。图纸是最基本的“工程师的交流语言”,这种基本的交流“语言”,便是“化工制图”,在大专院校和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就对应地有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化工制图。

一、化工制图课程的产生

机械行业是一个古老的工业门类,其他工业门类都要使用相关机械作为实现其生产过程的基础硬件,机械的使用相当广泛,随之而来的是机械图纸的使用相当广泛。在相关院校教学中,“机械制图”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就相当普遍。在化工工艺类专业的教学中,也必然开设机械制图课程,因为学生今后需要接触、了解、使用相关机械设备。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部分院校加强了工艺类图纸的理论性学习和制图教学,将工艺流程图及化工设备图并入制图课程,在一般机械制图后面加入化工制图内容,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制图课程,取名为“化工制图”。

二、化工制图课程的实施

在化工行业的专业学习中,分为各种化工工艺类专业,如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石油炼制等,这类专业偏重工艺过程和生产操作;又有主攻化工生产中所用机械设备的专业,例如化工机械或过程设备及控制或化工过程设备等。在工程图纸的学习上前者偏重工艺流程类图纸,后者偏重机械设备图纸,于是,在专业图纸绘制的学习中,为使主要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对学生的要求更加清晰,许多院校逐步将化工制图课程仅用于化工工艺类专业,而化工机械类专业仍然使用机械制图。

三、化工制图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适用专业

化工制图产生后,内容几乎没有变化,主要包含以下部分:(1)机械制图基础;(2)通用表达方法;(3)机械零件图;(4)装配图;(5)化工工艺图;(6)化工设备图。其实,不论是化工工艺类专业还是化工机械类专业,都需要学习化工制图中的六部分内容,不同之处在于化工工艺类专业更需要重点学习和掌握化工工艺图的内容,化工机械类专业更需要掌握机械零件图、装配图和化工设备图。因此,化工制图的教学内容是普遍适用于化工工艺类和化工机械类专业的。

尽管如此,一些院校的化工机械类专业选择机械制图课程,而不选择化工制图课程,自有其道理。理由是:化工设备图纸是很专业的内容,高年级学习到化工机械结构原理或化工设备等课程后才涉及到,而机械制图是工科类学生通用的专业基础类课程,按长期以来的学期课程制当然安排在不同的课程中学习比较适宜。

但是,上述道理并非无懈可击。就机械制图课程来说,在专业学习之初,就将专业所涉及的所有图纸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在学生还不具备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加工与使用等经验和能力之前,就把零件图、装配图的所有内容教给学生,其实是不便于形成学生的专业能力的,特别是公差配合、形位公差等技术要求。如果说在精英教育年代这样教学是可行的,那么在当今大众化教育年代,特别是对于培养在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来说,必须考虑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以利于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职业教育中化工制图的学习策略探析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已经将关注点指向了制图课程,已经从教学理念、模式、内容、方法等多层面探索和实践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途径。在就业导向下,基于重在培养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的教学改革思想引导下,我们对制图类课程、制图课程与职业能力的形成之间的关系等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打破学期课程制,将机械制图或化工制图与其它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以利于形成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为目标,组合成若干学习模块,将传统的制图教学内容贯穿于专业学习的过程之中,是比较适宜的思路和策略选择。例如,将学习内容化分为制图基础模块,机械零件加工制造及其图纸模块,机械装配使用及装配图模块,化工生产过程与工艺图模块,化工设备和化工设备图模块,等等。

零件加工模块的学习目标是能按图加工,能测绘零件,形成完整的零件图,能选择适宜的技术要求。机械安装模块的学习目标是读懂图纸要求,能按图正确装配并能良好使用,能由零件图拼画装配图或测绘装配图,选择和制定装配图的技术要求。化工工艺图模块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典型化工生产过程,读懂和绘制化工设备图,了解图中设备的制造加工工艺以及质量检验。

各模块的学习按条件尽可能采用实例教学、项目教学;以基本形成专业能力为准则,可适当灵活地安排各模块所需学习时间。各不同专业都应按专业能力要求的不同安排各模块的取舍和学习时间。

计算机绘图是一项专项能力,也是现阶段中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可选择的不错的就业岗位之一。因此机械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每学期均应结合以上各模块的学习应用计算机绘图技术,逐步形成较为熟练的绘图能力。

篇8

关键词: 高中生物 遗传与进化 STS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STS的理念和教育模式作为科学教育领域内的一种新的尝试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的认同,成为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STS是“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英文缩写,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生产、生活及发展的科学教育思想,它要求学生懂得科学知识的应用,知道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并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解决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部分明确指出:“高中生物课程将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遗传与进化”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它是生物学的一个基础和核心内容,也是生物科学与社会、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在本部分内容里包含遗传的细胞基础、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该模块主要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本文以该模块为切入点,对STS教育在生物学中的渗透进行探讨。

一、系统化生物学知识,在教学中贯穿STS教育

生物具有严整的结构,通过代谢表现为生长、繁殖等生命现象,具有应激性,能够适应并影响环境,因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着一定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应心中有STS理念,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起生物科技与社会的教育观念。

例如:学习细胞分裂知识后,分析细胞分裂中DNA、染色体变化规律,推导DNA与生物的遗传相关,通过“Avery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继续追问思考: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具备什么条件?为什么DNA可以作为遗传物质?通过了解沃森和克里克成功的奥秘引出DNA结构、功能、中心法则这些遗传学的基本知识,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亲子鉴定、基因诊断与治疗、生物技术制药和研制疫苗、艾滋病病毒的遗传机理、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转基因食品、害虫和病原体抗药性形成、干细胞的应用、克隆技术、人体器官移植、组织培养、朊病毒等,这些都是极好的STS教育素材,教师只要随心巧用,必可达到良好的STS教育效果。

可遗传的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选择的材料,在生存斗争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有利变异不断积累和加强,推进了生物的进化,学生沿着达尔文的思路,能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模型,教师提示学生达尔文进化学说的局限,能激发学生深入探究了解现代生物进化学说。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和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即共同进化。至此,又很自然地把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水到渠成的联系起来,在生物与环境里,生物性污染、生物净化、生物资源合理利用、绿色消费等又是渗透STS教育的良好素材。

以上的知识梳理只是一个示例,在任何一个模块的学习中,任何一个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拓展,均可以作为主线将STS生物学知识框架建构。教师心中应有生物整体的概念,善于从不同角度把STS教育落实于生物教学实践中。

二、穿插应用生物科学史,渗透STS教育

生物科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它揭示了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蕴含着丰富的STS教育材料。如孟德尔、摩尔根在经典遗传学上的贡献、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袁隆平两系杂交水稻法、DNA双螺旋结构提出、《寂静的春天》带来的环保革命等,生物科学史为我们展示了生物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现实应用,对于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学原理、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同时,从生命科学的发展史来看,每一项成就的获得无一不是生物学家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甚至是不断失败后反复实验而获得的成功,因此生物科学史在教学中的融合,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和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理解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生物科学概念原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基因的分离定律”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问题引导,设疑激趣:简单解释“融合遗传”的观点,预测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F1会是什么样颜色?实际结果F1紫色,与“融合理论”不符合,怎么解释?(2)设问: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里为什么F1全是高茎?矮茎消失了吗?F2为什么会出现3∶1这样的结果?是偶然的吗?怎么解释孟德尔的发现?(3)带着疑问,引导学生思考孟德尔对该实验现象的解释;它与“融合理论”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孟德尔的解释是否合理呢?怎么检验它的正确性?(4)介绍“假说―演绎法”,指导学生绘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图解,理解测交实验过程,预测测交实验结果,领悟“假说―演绎法”在科学实验研究中的价值。(5)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并组织模拟性状分离比实验,体会模型意义。(6)介绍孟德尔定律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通过设疑探究模拟孟德尔关于基因分离定律的过程,再现生物学家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能够较好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实质,理解“生物―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对“观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假设―实验设计、验证―归纳总结”的一般研究过程有了真实的体验,实现知识(分离定律)、技能(科学研究方法)目标的达成。

三、情境创设、课堂引导,落实STS教育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知识是从情境和活动中来的,学习是在真实的活动和社会性的互动里发生的,情境教学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情境教学”,就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识活动结合起来,所创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中所进行的教学。[1]创设情境的目的或激发学习兴趣,或启迪思维,总的来说是为实现有效的教学服务,因此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开展STS教育活动,是生物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体现。如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位男明星和一位女明星的照片,设问: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雄性,有点发育成雌性?再讲述“色盲的发现”“月亮的女儿”的故事,提问:色盲和白化病的患病人群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面对可能出现的不同的遗传病,如果你是一个遗传咨询师,你怎么给一个怀孕的母亲进行遗传咨询?在这样创设的提问情境,学生产生了价值取向,注意力集中,认真思考,为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较好掌握了知识,同时在假设的情景里应用所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技术、社会”的意识也自然地融入在教学活动中。

四、活动延伸,课外拓展STS教育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的活动的同时,应充分组织学生围绕与生物学有关的科学、技术及社会问题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对生物学课堂教予以必要延伸和拓展补充。如举办“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与人类未来”“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专题讲座,进行“生物与人类未来”“环境污染”“健康与生命”“健康与营养”等专题调查,推荐适合中学生的科普读物,收集报刊杂志上最新科技发展动态,开展阅读竞赛活动,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能巩固已学的生物学知识,学和合作与分享,认识体会生物学科学的重要性,养成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习惯,自觉运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解决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

当今世界,生命科学日新月异,生物工程、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在环境保护、医药生产和疾病预治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背景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生物教学与STS教育相结合,把知识与应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价值观与关注社会的理念融于教学过程中,能使生物教学的内容更趋于完整。教师应立足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利用好教材,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及反作用,作出判断和决策,主动学习,寻求当今社会发展中的生物科学、技术运用的最佳方案,培养科学的价值观,具有对社会问题进行预测、判断、决策和解决的能力,使生物学科教学真正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素质教育;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化学与社会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着力于基础的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而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在新的教育改制的背景下,对于化学这门学科,如何加强素质教育,我浅淡几点感想。

一、加强思想教育是贯彻素质教育的标志

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是衡量素质教育能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德育工作并不仅只是校长、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的事,而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化学课也不例外。

1、依靠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化学学科本身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我们可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通过氧化与还原、化合与分解、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树立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元素周期律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通过酸、碱、盐、氧化物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联系转化的观点;……总之,在化学教学中主观能动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学时,应确定好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潜移默化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化学方面就占了二项;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创造的“侯氏制碱法”填补了我国“纯碱”工业的空白;我国首先在世界上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等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学工业迅猛发展,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这样,寓德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点燃学生的爱国之火,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他们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信心。

3、在化学教学中,要加强化学与社会、化学与人的关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和影响。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穿插和渗透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淡水资源的危机、主要能源(煤和石油)的危机、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如在教学“NO和NO2是污染大气的重要污染物”时,可介绍这些氮氧化合物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后,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如1943年9月,发生在美国的“洛杉矶烟雾”就是光化学污染的典型事件。学到SO2、SO3的性质时,告诉学生硫氧化合物会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952年12月发生在英国的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就属此例。再如由CO2、CH4等引起的“温室效应”,氯氟烃引起的臭氧层破坏,塑料形成的“白色污染”等等。以此培养学生形成三个观念:爱护淡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观念;防止污染,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观念;节约能源,合理利用现有能源的观念。

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科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重在于应用。学生的化学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化学知识的多少,也不仅仅在于其能解多少化学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让学生从解释身边化学现象、处理身边化学问题做起,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处理一些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例如,可结合消防常识介绍一些灭火器的类型、用途及操作方法。如在介绍泡沫灭火器时,可问学生:灭火器中盛装的是什么溶液?玻璃筒中装的是什么?铁筒中装的是什么?使用时发生了什么反应?它的灭火原理是什么?灭火时应该怎样操作?诸如此类问题,不胜枚举。

其次,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了解化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从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撷取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材料,扩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他们应用化学知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篇10

一、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1、有机化学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学生积极性不高

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化学课程中最难学习的是有机化学。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有机化学的内容繁多,学生学习跟不上;二是因为有机化学教学过程大都是教师按照教材编写程序讲授,缺少与学科发展趋势的有效结合,使得授课内容过于单一,知识面狭窄,缺少变化,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拓展学科视野。

2、教学手段单一

现代课堂教学出现两种鲜明的教学手段:年轻的教师大多都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组织教学,课程内容多教学速度快,很多时候PPT画面一闪而过,学生对知识很难记牢也容易疲倦。对于教师来说既要备课又要做课件,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压力自然也会增加。而对于年长的教师而言,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借助于板书的教学方式,缺乏对图像直观的感受力,很多教学内容都无法形象生动地为学生显示出来,导致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还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3、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有机化学课程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专业学科,学习有机化学一定要做好实验,并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最终更好地掌握其内容。同时,用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然而,长期以来对有机化学的实验教学重视不够,造成有机化学实验作为附属课程得不到重视。很多院校实验教学只开设简单的验证性实验,缺乏创造性实验,同时实验课学时数相对不足,学时没有充足时间完成复杂的实验。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时的主观能动性。

二、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究

1、改进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教材改革,学生在大学期间阅读最多的是教材,好的教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结合各学校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有各自特色的有机化学教学大纲,处理好系统与重点内容,理论与应用的辩证关心,把握教学内容的量度。即强调基础理论又突出各自专业的特色,增加学科前沿性和教学实用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要首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启发式教学。启发式互动教学从小课堂过渡到大课堂是势在必行的,有机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形成理解与记忆相结合,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结构。启发互动教学不在于学生的多少,而是教师要善于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衔接,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活跃学生思维。同时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检验教学效果的最直接标准是学生的“学”。例如根据笔者这几年的教学观察,化学专业的学生很少能说出化学在人类文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发展。因此,给所有学习化学的学生布置的一个课外作业就是了解化学发展史。每个学生查一阶段时间内化学发展历程及作用并做成PPT在课堂上展示,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相关化学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课件制作能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3、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面。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加强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对原有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基础技能的培训,包括对化学实验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实验技能的掌握。其二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由教师给定课题吸收学生参加科研工作,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和试验经费,组织课外科研活动小组,给学生更多自,加强学生的科研工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后是完善实验考核方法。以我们学习化学系为例,对实验考试做了进一步调整,将平时实验成绩比例增大,占该课程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同时明确规定具体实验考核标准,促进学生重视实验课程。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