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工艺毕业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工艺毕业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难出优秀作品
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从最初的设计灵感、出设计稿、选材料到最后的制版与制作,需要具备非常广泛的专业知识。而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服装专业主要设计、制版两个不同的岗位方向,由于专业方向不同,很多学生并不具备非常全面的综合素质。设计方向的学生创意思维较强,设计灵感较好,但动手能力较差,无法做出质量精良的作品;制版方向的学生虽然工艺制作水平较好,但设计作品缺乏创意,不具观赏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是导致毕业设计作品难出精品的主要原因。
(二)学生缺乏独立、吃苦精神,过于依赖教师的指导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缺乏独立、吃苦的训练,而毕业设计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学习任务,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经常求助于教师,希望教师能够帮忙解决,时间久了就产生依赖心理,渐渐失去了毕业设计的创作热情。
(三)毕业设计的课程特点给教学监督、管理带来难题
毕业设计课是以学生的设计制作为主的课程,教师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学院前几年没有开设专门的毕业设计课,毕业设计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独立设计制作完成,教师只是不定期抽查和指导。因为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学管理松散,导致设计作品整体质量不高。课程缺少监督和管理机制,学生成绩只能依靠自觉性和自律性。教师没有全程辅导,因此出现这种情况也只能爱莫能助。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学院将毕业设计安排为一门正式课程,有专门的教师上课、管理。但毕业设计又是一门实践课程,对于设计灵感的采风,材料的选购,不同的工艺制作方法,都不可能做到统一时间安排。所以,建立灵活机动的监管机制和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是做好毕业设计教学管理的关键。
二、分组协作法在毕业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和意义
分组协作教学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协作学习,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分组协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合作学习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一)分组协作教学形式适合毕业设计的教学要求
毕业设计是学生三年学业成果的展示,所以一般是由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完成一个系列的设计作品。因为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导致制作质量不高。而且学生专业方向不同,能力不全面,这也是致使毕业设计作品质量不高的原因。基于这种情况,毕业设计采用分组协作的方法十分必要。毕业设计小组一般由3至5名成员组成,共同完成一个系列的服装设计作品。减少工作量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毕业设计分组还要打破设计和制版专业的限制,将全部服装专业学生合在一起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由设计和制版专业的成员组成,这样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解决高职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的问题。
(二)分组协作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设计作品质量
服装设计专业是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毕业设计不仅需要一个创意性的设计灵感,还需要将设计灵感付诸现实的款式设计、工艺制作等许多环节中去,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工作过程。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一个人独立完成一个系列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是很难的。毕业设计小组成员各有所长,通过合理分工,可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繁重的任务,使毕业设计作品达到最佳效果。
(三)分组协作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提高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适应企业职场要求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毕业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是模仿企业生产的仿真训练过程。毕业设计课程的小组划分,将不同班级、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从陌生到熟悉,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因为所学专长不同,又可以相互交流沟通,从而提高彼此的专业技能。通过分组可在促进学生的相互研讨、相互学习中,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分组协作使学生之间逐渐产生了凝聚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和敬业精神,同时也提高了职业素养。
(四)分组协作可以加强相互监督,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毕业设计课程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上课时间难以得到统一安排,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难题。通过分组协作可以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并且共同的学习目标能够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各司其职、明确分工能够加强个人的责任心,组长的统一协调,组织安排起到监督、约束作用。这样在无形当中,每个人都会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珍惜劳动成果,自然会形成一种自我约束力。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考核模式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倡导,各地方院校及专业都在进行教育学改革,教学改革既是观念的创新也是教育思想的转变。在教学改革下,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设计既要区别于本科,又要在本科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但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与理工科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以理工科毕业论文的考察模式考察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不现实也是不客观的。所以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毕业考核模式是一个有待探究的问题。如何让他们在本科的基础上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就业和社会需要,发挥研究生应该有的能力,这些都是在设定考核标准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模式现状
据统计,全国大约有1000多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校,其中具有设计艺术学硕士点学位授予的学校有50多所,设计艺术学博士点学位授予的有10多所。毕业设计不仅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学习成果,也检验教师的具体教学成果,同时也检验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以及考核模式的有效性。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的形式一共有三种,第一种是论文的形式,第二种是论文与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结合的形式,第三种是联系学生提出的实际实践作品、设计报告与毕业作品集三种形式的结合。但目前具体针对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模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仅凭论文的考核模式
作为设计艺术学的研究生,由于本科阶段与在研期间多注重设计实践,忽略了深入探究问题的科研素养,同时很多研究生在研期间仍然处在“无事干,无处去”的学习状态,最终没有培养出成熟的论文撰写能力,论文的写作质量不高,所以仅凭论文的考核模式并不能考核出研究生的真实水平。
(二)论文加毕业设计作品的考核模式
这种模式中要求毕业作品与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把论文与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评按比例配比,最终得出考核成绩。但是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准确而公正的配比还没有被提出。此外,大多数院校针对毕业设计实践作品采取定性评价的考核模式,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做“质”的分析,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但定性评价实质是依靠教师的主观判断,由于教师的主观喜好,对作品的评价不够全面,容易产生不公正问题,引起学生的不良情绪。
(三)实践作品、设计报告与毕业作品集的考核模式
此模式是浙江传媒学院基于素质教育,以及学生毕业时忙于就业不能兼顾论文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考核模式。其中,实践作品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报告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考核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毕业作品集是平时学生每一次作业的积累,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考核的项目过多,不免会让考核程序变得繁琐,三者的关系与比例分配标准并没有具体设立,具体实施结果还有待考证。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论文加毕业实践作品的模式比较容易实施,但要教师把握住两者分数的配比以及毕业实践作品的评价标准。
二、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模式的改革内容及目标
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艺术设计都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创新性、实用性与技术性,强调动手实践能力。同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本科阶段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各种绘画、软件应用技能的阶段;研究生阶段是对本科阶段基础知识的检验,学生的实践要与企业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具备独立完成企业设计任务的能力。所以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需要更加注重毕业实践作品的考核,在理论考察的基础上重点考察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趋势推动下,让研究生能够真正学会运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就必须改进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模式与标准,全面提高设计艺术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使其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具有较好的艺术设计水平和动手能力。
根据对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11级、2012级、2013级和2014级的艺术学研究生进行的调查问卷,81%的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以及标准不太清楚,31%的学生希望加强毕业设计的指导,30%的学生希望加强毕业设计的制作环节,61%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艺术类研究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审核等环节管理制度的力度。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应该精细列出毕业设计的考核标准具体事项,提前让学生了解考核的大致方向与侧重点,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与完成毕业设计作品的兴趣。此外,要增加研究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并把选题细分化,便于学生精确定位自己的设计方向。
三、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新的评判要求及分级评价指标
鉴于以上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模式现状分析,以及对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模式的改革内容和目标的梳理,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列举出毕业作品的考核指标,从而梳理出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考核的新标准模式。具体如下:
(一)对毕业设计作品的精细化分类
毕业作品类型按照专业方向分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作品、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产品设计作品、环境设计作品、摄影作品、动画设计作品、工艺美术作品、绘画作品,以及服装表演与形象设计作品九大类。
(二)毕业作品内容要求
第一,选题:与本人学位论文选题紧密结合,针对本专业方向,作品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健康。
第二,设计内容:设计作品呈系列,按专业特点以平面或立体形式表现,最终作品外观效果完整,适合展示。此外,还必须以平面形式呈现完整的创作过程。
第三,设计方法:制作工艺规范,符合设计标准;提倡手工制作,体现传统工艺的技术美感。
第四,设计成果:作品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要求,满足相应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使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
(三)毕业作品考核评价指标
具体要求:第一,所有类型的毕业作品均需以展览形式出现;第二,毕业设计作品由评委会集体打分,最终得分取平均值,评委会由校内外专家3至5人组成;第三,作品与论文分值比例各占50%;第四,论文开题报告中必须包含设计作品构思计划。中期检查时,除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外,还必须汇报毕业作品构思和草图设计过程,最终所提交的毕业论文中必须包含毕业设计作品内容。
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的艺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设计实践作品的考核标准模式,以及更好的培养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措施和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品质和专业素质顺应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夏宝红.基于体验式教育的艺术设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2(9).
[2]屠曙光.当前我国设计艺术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3).
[3]徐浩.美术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
[4]周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J].理论月刊,2008(1).
篇3
一、根据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好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定位
1.“装饰材料与施工”课程内容,紧贴目前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对教材不断进行调整,淘汰过时的,不符合国家政策的教材,推广应用新材料的性能、使用技术和经济性方面的内容(包括前沿性的环保类材料)。要提倡新材料新工艺操作技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类型性空间装饰设计”课程内容,其理论应符合当今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的发展趋势,把握形式与功能的辨证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思维方法。
3.“装饰制图”课程内容,在图面表达的精致、快捷度上,在制图规范与国际接轨方面,仍需专业教师作大量的研讨工作并在教学中努力贯彻(应符合国家相关规范)。
4.在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应用的前提下,三维设计渲染类的软件要跟上本行业应用的水平并及时更新换代。
5.室内外设计与装饰的操作模式为:以手绘效果图、平面制图的形式制订方案,以当今最新版本的设计软件绘制建筑装饰室内外施工图或室内外装饰效果图。手绘图和计算机绘图方式并存,并提升到三维动画,去适应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趋势。
二、围绕“专业基础训练专业基础技能室内装饰工程综合设计”的教学法展开本课程的教学工作
1.培养扎实的“美术基础训练”
针对高职新生美术基础薄弱的客观现象,专业大胆改革课程体系:
保证“素描”、“色彩”、“速写”、“表现技法”等课程的必要训练量。组织学生参观、写生等方式为教学形式的重要补充。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把美术训练中临摹与写生再到创作的基本环节得到较好的解决,使学生的美术基础在短时间内得以提高。
2.落实“专业基础技能”
(1)改革装饰制图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制图基础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为该课程的中心任务。要求专业教师积极采用电教手段、教学模型演示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高直观的形体视觉效果,使学生在后续的“类型性空间设计”学习中具备创新的思维能力。
(2)调整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教学内容:摒弃不适应专业市场需要的“传统表现技法”的学习,突出“快速表现技法”的学习,以适应专业市场发展的需求。
(3)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动手能力的训练,突出AutoCAD、3DSMAX等设计软件进行专业制图及三维效果图制作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4)大力展开装饰施工实训场的建设,建立完备的施工实训硬件设施。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施工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装饰构件的基本构造,具备基本装饰施工环节的操作能力,使“装饰材料与施工”课程内的中心内容、“类型性室内设计与装饰”原理能够有据可依,使室内设计与装饰方案具备较强的可实施性。
三、强化以“设计与表现”为核心的室内装饰工程综合设计教学环节
1.实行“真题真做”
所谓真题真做就是结合具体的实例要求学生动手设计。真题真做应把握几个重要环节:提供室内设计与装饰任务书;加强指导教师的辅导力度;进行认真的作业评讲工作;对每次真题真做的习作进行总结与必要的鼓励。
2.推行目标作品教学法
所谓目标作品教学法,就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特定的阶段及特定的时间内,拿出符合特定要求的作品来。以学生作品来衡量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水平,同时以学生作品对专业教师进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并且灵活的把“目标作品”与学院每年一度的“大学生艺术节”、“学生技能大赛”和“毕业设计作品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张旗鼓地组织好学生的室内设计与装饰作品参展,鼓励学生把不同阶段及不同形式的作品拿出来参展,使学生在纵横两个方向上进行类比与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室内设计与装饰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渠道,尤其是校企合作的方式,广泛地开展社会市场需求调查,把握室内外设计与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趋势,组织校内和社会用工单位、专家论证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更新。
4.结合毕业设计,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装饰理论水平更上台阶
由教研室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提出毕业设计在装饰设计经济指标、室内外环境规划、工艺及材料、设计创新方向的要求。配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能积极启发学生掌握室内外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并体现较好的创新精神。毕业设计是前面所学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就业前的一次“实战演练”,对提高学生的室内设计与装饰综合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做好数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1.构建核心型课程体系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现代建筑室内外设计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必需构建出建筑装饰设计核心型课程结构,该结构形成自里到外的课程环,处于最里面的是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为轴心带动整个教学体系转动。围绕该核心的是通过教育课程、建筑装饰设计专业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它们围着该核心转动的同时分别通过文化活动、专业展览、专业讲座、参观调研、项目设计相互复合转动。课程被实践环境包围,是训练学生动手动脑与设计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位于外环的是校内外实训和毕业设计,它表现在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和思想推广到岗位的能力。这个课程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和能力溶为一体。
2.建立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
(1)在学时分配上根据理论教学“够用为度”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和理论体系。
(2)在教学中,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渗透互进,横向有比较、纵向形成有机的联系,课程与课程方面形成既独立又互联的网状格局,有利于学生专业的健康发展。
(3)鼓励学生与企业接触,提前进入岗位的角色和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多了解社会,了解自身能力和行业需求的差距。
(4)确立以培养学生设计应用和思维创造为主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大部分专业课程后半段都带有“实践”课程――《课程设计》,较好地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经过近五届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尝试,我们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使之更加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符合建筑装饰设计岗位群的实际需求。
五、改革评价手段完善考试方法的实践
改革和完善考试、考核的内容和方法。对学生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理论考题测试并恰当地考核学生的行为素质。而对学生的设计操作技能,进行以设计答辩,使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的技能测试方式。而毕业设计则要求设计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引进行业中设计项目,让学生在岗位前进行一次“实战性”的演练,使学生能了解实际项目设计工作的全过程,并把所有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进行公开展示,由专业教师、企业专家、行业设计师等组成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在学生自己的设计作品展位前进行现场答辩,由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给予综合测评,从而对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予以正确、全面的评价。
篇4
关键词:首饰设计 创新理念 改革与实践
为突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饰设计的教学改革应强调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强调基础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首饰设计起步晚,发展快,我们应从社会实际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培养实践应用型设计人才的艺术设计专业,沈阳大学公共艺术系金属工作室首饰设计专业,推行校企合作项目教学的模式,对首饰设计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一、重塑教学理念
首先,明确首饰设计课程在专业中的必要性和核心作用,重塑课程教学理念,注重创新思维培养,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然是转型发展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首饰设计是活的,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设计中难以确定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社会实践是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强的必要方法。社会实践有几种形式,有的是直接走入实习单位,进行实践;还有就是将实践内容引入课堂。一般教育以单纯的知识传授、积累为目标;以记忆显现型思维为主,拘泥于现成的理论。学习内容提倡统一性、规范化。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创新教育则以培养求知欲、开发创造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多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倡学习的多元性和自主性,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相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在实践中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观念转化;由“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向“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转化。实践教学给同学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良好的平台。
其次,首饰设计是系统设计过程,课程设置应注重与其它课程知识的衔接,不可割裂孤立。首饰设计不同于其他艺术设计,其制作工艺有珐琅工艺、电镀工艺、木纹金工艺和错金工艺等各种工艺技法,其材质本身极大地影响了设计作品的价值,首饰设计最终是外观造型、制作工艺、情感需求、文化影响、地域影响、资源利用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晶。
二、重构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以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定位学习目标,以岗位工作内容为基础设置学习内容,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引入项目式教学法。预设课题,结合行业需求,直接与企业岗位人员的经济价值挂钩,邀请企业专家参与作品点评,或由学生现场向设计公司陈诉方案。利用首饰设计项目工作室实践条件,与地区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采纳跟随设计前沿的,对应行业应用的、动态的新课题,课程作业实题真做,订单式培养人才。
校门洞开的今天,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另外,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产品设计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产品设计,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在项目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产品设计,以实际设计成果来完成科目作业、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在毕业答辩时既能见到学生的实际毕业设计作品的理论依据,又能见到社会反响,这样不仅摆脱了“压缩型”、“三段式”教学,还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
第二,保留大量从专业教材中综合选取的、适合首饰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的、传统的、具有实用性的内容,,设置主题式课程教学进行课程内容重构。如传统文化中的“中国风”主题,可具体细分出蓝印花布式样在金属首饰设计中的应用、龙凤图案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景泰蓝饰品创新研究等设计方向,使设计目的更明确、更加具有适用性,使学生明确可以用多少造型语言传递同一概念,同一主题信息,尽快进入首饰设计师这一角色。另外,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设置相应应用课题,适当增加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课题内容,如情侣首饰设计,动漫题材的首饰设计等,以提高学生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第三,引入讨论课,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中西方首饰文化设计对比、现代首饰设计主题与审美情趣、陶瓷首饰设计课题讨论,首饰链接结构创新研究等设计原理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系列应用分析、调研交流、参展、参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意设计经验,开阔其视野,拓展其专业视点。
三、重组教学资源
第一,重组实践资源,融入实践操作项目。“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校内实训环境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整合与构建,建立校企合作首饰工作室,学校也加大了对首饰工作室的投入,教学空间进行了扩充改造,设备进行了补充和提升。工作室的硬件环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首饰工作室环境舒适,设备齐全。
第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依托多家珠宝企业,如东祥珠宝有限公司,工艺美术商厦等,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保证了本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培训和技术服务,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和技术合作。
第三,着力进行网络平台的建设,形成了基于首饰设计作品的网络创新学习平台,定期学生作品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既鼓励了学生学习热情,又便于师生交流,使课程教学更具有影响力。
篇5
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出一所家长信任、学生喜欢、社会欢迎的好学校,肩负“建示” 的历史重任,姜鸣院长和学院新的管理团队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院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办学理念进一步更新,办学特色进一步突显。职业教育的“奇葩”不断绽放,工学结合的“新质”随处可见,“传统、时尚、科技”为一体的成果逐步呈现。2010年6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2007年度立项建设院校项目验收结果,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获得通过,这标志着学院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院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最深刻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
理念是行动的方向。
基于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现状背景,在全面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发展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基础上,面对学院发展的现状,通过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办学者们提出了如下理念:
学生的成才是办学的逻辑起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办学的原则;
毕业生的就业率、起薪点、专业对口率是评价办学质量的标准;
学生作业的总体质量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尺;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走国际化办学之路……
这些新理念、新思路的提出,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廓清了前行的方向,使全体教职员工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和学院建设的任务、目标、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
最宝贵的变化:教学改革取得多方面突破
理念创新是事业成功的前提。然而,理念只有得到模式、方法、路径的有力支撑,才能与实践有效对接。
短短两年时间,学院七个重点建设专业全部参照职业岗位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以“项目包为引领、工作室化教学、职业岗位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显著,在实现“学习内容项目化、学习环境岗位化、学习过程职业化、学习成果社会化”目标方面,走在了全国同类高职院校的前列。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精髓在于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学院业已迈出坚实的步伐――
“中国工艺美术原创中心”涵盖“国外设计师”、“国内工艺师”、“校内教师”、“民间特艺”四大类60余个工作室;
“上海市数码艺术公共实训基地”具备全国同类院校中领先的专业教学条件,形成一支全国同类院校中获得国际专业认证资质最多的教学团队,建立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与苹果、水晶石等知名公司合作建立教学工作室,全面参与项目进程,提升技术能力,成果喜人;
“中国黄金创意产业中心”利用中国黄金集团给予的黄金原材料,设计及制作出300余件黄金饰品,获得市场认可;
“云丽莎艺术设计中心”采取以企业真实设计项目作为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成为名副其实的“校中厂”,使“做中学,学中做”得到有效贯彻。
“产品造型工作室”按照完整的设计流程展开教学,课程之间采用项目引领,形成相互链接的整体,每个项目都是设计思考、2D沟通、3D执行、模型塑造四大核心能力的整合,学生学业以作品为基础采用项目发表的形式进行考核。
学院与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水晶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数十个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学基地,形成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最大程度地实现融合。
学院建立了一批民间特艺工作室,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工艺水平。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设涵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交流、虚拟实训、企业信息、就业资讯、作品展示,能够满足职业教育、企业培训、继续教育、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开放式高职教育资源平台。
最明显的变化:师资队伍结构得到改善
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大师不是散兵游勇似的单独个体,而是对学校办学理念高度认同的组织团队。
学院打破人才引进的坚冰,制定了符合艺术类高职教育的人才管理办法,外引内送,从制度层面积极突破发展瓶颈――
引进美国强森首饰公司首席设计师沈成、美国爵凡尼首饰公司首席设计师卢蕙卿,作为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专业带头人,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专业”的建设目标。
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有丰富艺术设计经验的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尤羚浩任视觉艺术学院院长,引进美国梅西百货公司洛杉矶分部艺术总监徐侃任展示设计专业主任,引进台湾油泥造型设计师王谷天任产品造型专业首席教师。这些专家的引进,改善了学院的人才结构,为设计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鲜的理念。
学院从教学团队的国际化视野目标出发,选送一批又一批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德国、瑞典、日本等国家进行培训,学习了解国际先进职业教育和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平。65名教师获得国际职业资格证书。
以“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为目标,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通过校企合作,发挥名师(专家)和行业专家在新教师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评聘与评价制度,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重要指标,纳入职称评审、聘用和绩效考核。逐步建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稳定、水平较高的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最可喜的变化: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
作为教学成果重要标准的毕业生就业率、岗位对口率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各大类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2.3%。
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学院获得国家规划项目6项,市级科研项目21项,获省市级以上的课件、艺术作品、课题论文、各种技能大赛奖57项,开发并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79项。数码艺术学院师生获2009大中华区VR盟主挑战赛“佳作奖”和“最佳技术奖”,成为本次大赛中唯一一所入围并获得殊荣的高职院校;在“第六届上海国际图形图像大赛”上,由该系教师指导的学生习作获“最佳交互媒体奖”、“最佳创意奖”、“二维动画二等奖”。在2010年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指委第四届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暨“优秀毕业设计奖”、“优秀指导教师奖”、青年教师“金教鞭奖”、“精品教材奖”评选中,师生共获得13个奖项。服务世博获得好评。
学院设计了三大类20余种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被授予“上海市迎世博优秀创意贡献奖”。其中,尤羚浩创意设计的“世博•中国馆同道印”获“中国恒好•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特等奖,学院与上海世博会企业联合馆、未来馆、城市实验区、虚拟展馆(汽车馆环保绿色汽车)、中国国家馆(青海馆)、电力馆开展项目合作,承担芬兰国家馆内装饰绘画和亚美欧尼亚国家馆多媒体演示内容制作项目,完成世博会志愿者电子交互读本的制作任务,充分体现了项目引领、工学融合的成果。学院教师万芾、韩松参与创作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景画卷》,在中国馆显著位置陈列。
最具挑战性的变化: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
高职教育改革中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者当属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创新。
2010年,在顺利通过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验收之后,学院领导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投入到创建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综合试验区的宏伟工程之中,以此作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重要实践。这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具有巨大现实与历史意义的创举。
通过试验区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将努力突破高职教育的常规思维定势和办学模式,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国内外一流企业和设计院校开展深度合作,集聚一批国内外设计大师、优秀设计公司,在推动学院发展的同时,促进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
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角度见证了中国职业教育的世纪发展。
五十年中,学院经历了上世纪60至80年代传统工艺美术的大发展,体验了80至90年代现代艺术设计的辉煌,又积极融入21世纪数码艺术的异军突起,逐渐形成了“继承传统、创造当代、拓展未来”的发展思路和专业布局结构。
民族工艺美术精华要传承,现代艺术设计的特质要恪守。唯有两者在基于全球化背景本土化经济文化底色上的互渗互融,才能演绎出更加美好的春光;而体制机制的改革是否深刻周到,则直接关乎明天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走向。
这是历史的深度和现实的宽度的交响。
篇6
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方针规定必须遵循的教育方向,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新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指出:美术课对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我们必须进行认真地思考与探讨。
一、新时期对美术设计教学的理解
美术设计教学领域十分广泛,CI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等都属于这个范畴。美术设计不仅是一门实用性的艺术,而且也是美化生活的艺术。美术设计已成为我国美术教育的一个主要领域。美术设计专业教育与其他专业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不具备公式化、无统一的创作答案是美术设计专业的根本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针对其专业特色,根据社会的需要,在重视美术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开展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开阔创作思维和灵感。在社会实践上多下工夫,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实用性强、技术性强的专业美术人才。
二、美术设计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美术设计的本质与核心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物质材料和艺术手段进行“造物”的创造活动。设计者首先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设计的任务,是创造物质的功能和使物质的外在形式能够科学、合理地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只要是视觉所触到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都是设计所服务的造型领域。它关系到人们衣、食、住、行、用诸多方面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同时要设计、创作生活中不曾存在的物品。从而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空间以及生活环境。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所设计物质的功能、技术、材料、工艺等经济的、心理的美学的、实用的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经过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和想象思维的创造,来对作品进行构思定位设计。通过运用所选择的表现形式、表现技巧表现手段、表现方式,来达到所设计的作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美术设计包含的内容很广泛。其中,有平面设计,如图案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版画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策划等;立体设计,如包装设计、展示设计、雕塑设计、产品设计、家具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从广义上讲,美术设计还可以引申到空间设计如园林设计、建筑空间设计、照明气氛设计等。此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还不断给美术设计注入新的概念,如传播设计从几年前的平面广告设计很快转变到网络设计传播、多媒体传播这样的概念。而这些设计,无不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篇7
关键词:专业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1.明确建设目标、理清发展思路
根据专业实际,我校确定本专业建设目标为:“适应南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雨花软件产业,依托本土资源和现有专业平台,以平面设计和包装设计为主要方向,对接区域经济,及时进行专业转型升级,拓展动漫游戏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新的专业方向,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艺术+技术’的美术设计复合型专门人才。”
2.组建专家团队、开展广泛调研
为了使专业设置能有效对接区域内软件特色产业,我们聘请了多家相关公司的负责人和高校的专业人士,组成了专业建设专家委员会,还建立了工作团队。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和相关论证活动,对相应职业岗位进行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为专业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市场参照。
3.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实训基地
加强校企合作,首先致力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近年来,我校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苹果机房。又与丹麦艾司科公司新加坡分公司合作,投入120多万元购置了包装设计软件和KONGSBERG盒样机,该套软件和设备在包装设计领域属于国际领先水平。新建了多个电脑机房和一个数码设计制作室,针对市场需求,添置了3D打印设备。建立了动漫游戏专家工作室,配备了符合企业标准的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先进设备,构建对接职业岗位的校园文化,将企业专家和企业技术引进教学,真正形成了“校企双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为了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作品的展览、交流、学习、赏析的辐射功能,近年又投资新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雅艺轩”艺术展厅,将“雅艺轩”展厅办成了独具特色的凸显学生岗位技艺成果展示的佳苑圣地。
其次,我们还着力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坚持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把实训教学延伸到企业的现代化生产中去,先后与南京恒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京雅润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南京波波魔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苏旗广告发展有限公司、南京艺德源数字媒体有限公司、南京原力数字媒体公司、南京唯晶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完美动力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本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提供了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4.对接区域经济,专业转型升级
充分利用雨花软件谷的区域经济优势,结合未来十年中国(南京)软件谷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在专业名称保有的基础上,新增游戏动漫专业方向。在学生学历教育时段,与雷镀职业教育、江苏万和、达内IT、北大青鸟、艺德源动漫合作开发课程,开设“软件名企定制班”、“艺德源数字游戏美术定制班”,为企业订单培养游戏软件专业人才,实现对该专业的转型升级,直接服务雨花软件企业。
5.强化师资培训,打造一流队伍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保障,为了打造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技术专的教师队伍,学校认真制定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主要做法有:
(1)人才引进与双师型教师培养相结合。
近年来,我校引进了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3名,大大充实了专业教师队伍。这3名教师均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了骨干作用。我校还鼓励在职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学历(硕士学位)提高进修和国内外各种形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大力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目前,我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专任教师7人,研究生学历4人,占57%;在职攻读研究生2人,占29%,本科2人,占29%。专任专业教师中高级教师2人,高级讲师1人,讲师1人。2010年至今,专任专业教师全部参加过省市级骨干教师和本专业技能培训,其中2人参加过新加坡和加拿大专业技术培训,2人参加国家级培训,1人正在参加南京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培训。所有专任专业教师均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其中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比例为100%,获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比例为86%,“双师型”专任专业教师比例为71%。
(2)校企合作与技能锻造相结合。
一方面大力引进学者、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才到校指导课程设置,教学,开设讲座,为专业建设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引进源头活水;一方面坚持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制度,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不少于2个月的企业顶岗实践,让老师们不断将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应用到教学当中,为培养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做好铺垫,保证技能教学的高质量运行。
(3)团队建设与“1234”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相结合。
团队建设是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形式,该专业从“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效果反馈、强化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大力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并把教学团队建设和学校“1234”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相结合。通过加入1个组织,即“青年教师学习会”;制定2项规划,即“学校培养规划”和“个人发展规划”;实施“三大工程”,即有效实施的“青蓝工程”、大力推进的“双师工程”、梯度培养的“名师工程”。以此为抓手,带动与促进青年教师业务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整体提高,充分彰显了“全视野、零距离、现代化、高关联、特色化”的新形势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新的命题和发展高度。
6.注重课题引领、产学研相结合
“十一五”期间,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就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专项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提高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研究》和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的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为引领,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实施,并大胆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水平也显著提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成果正在进行运用和推广。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该专业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该专业又在“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上,申报立项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立项课题《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和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旨在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围绕“工作岗位”打破学科界限,建构基于“工作过程”的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为区域经济培养艺术优秀设计人才再谱写新的篇章。
7.立足工作岗位,开发校本课程
根据“突出主干课程,强化技能训练,注重实践应用”的课程改革方针,我们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意识,建立职业教育课程不断创新的有效机制,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8.抓实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加强校企深度,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综合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基础教学和项目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做法如下:
(1)将教学由课堂走向课外,开放教学内容。
从2011年起,该专业开设了艺术实践活动特色课程,分别于2011年6月和2012年10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美术写景圣地---婺源和松阳,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寻艺婺源”、“寻艺松阳”写生实践活动,将课堂搬到了美丽的山水之间。让学生完成对生活的感悟、体验、观察、认识、表现……有效提升写生水平。这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顶岗见习,熟悉岗位技能。
每年,该专业都会安排学生定岗见习活动。同学们在见习期间,大多经历了初期的忐忑、中期的适应、后期的乏味、最终的感悟四个心理过程。了解了企业文化、行业发展动态和最新工艺,为今后走上社会与用人单位实行无缝对接打下良好基础。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熟悉岗位技能,提升职业能力。
(3)强化毕业设计,检验教学效能。
毕业设计是指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和技术,有一定创建地做出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从教学形式上看,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相似,但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业务要求,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严格的、综合的能力训练。它更强调结合生产,具有实用性。它是对学习成绩的总的检查,对改进教学工作起反馈、调控作用。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将课堂所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设计出了或素朴典雅或庄重大气或清新自然或时尚前卫的作品。学校聘请行业专家参加学生毕业设计展并印刷设计画册,设计展和画册体现出学生们创新的理念,纯熟的技法,体现出时代性和创新性,是对专业建设成效的最好检验。
9.抓实“五课”教研、竞赛与常规并行
教师以“五课教研两课评比”为抓手,制定切实而具有可操作性的“五课”教研工作方案,开展备课、说课、上课、听课、评课五课教研活动,并定期举行活力课堂和振兴课堂教学大赛,将校本培训常规化、制度化。在此基础上,有效对接校、市、省三级“两课”评比活动,扎实抓好信息化教学大赛,并将两课评比常规化常态化。以此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将技能大赛真正惠及到每一位学生,强化学生的技能培养,该专业成立了艺术综合班,实现了技能竞赛与专业技能提升有机结合。另外,该专业还将技能大赛、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书画比赛、平面设计大赛等常规化常态化,以此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热情,发挥以竞赛促进常规学习的功能。
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效
1.专业建设凸显特色
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两次被确定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目前该专业又挂牌成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对接雨花软件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我校对该专业适时进行了专业的转型升级。在原有的专业方向上又新拓展了“动漫游戏”方向,已完成与江苏万和、达内IT、北大青鸟、艺德源动漫等公司的订单式培养方案,陆续进行一期的培训,实现本校学生和软件社会培训相结合的目标。力争5年内培养、培训5000人次,实际落地就业达3000-4000人的规模,并逐步丰富、完善软件培训项目,充实培训资源,打造软件培训品牌。2012年暑期我校以软件与区域经济结合在全市职教系统进行了交流发言。
2.课程改革硕果累累
注重校企合作,基于学生核心竞争力,从实际应用出发,以“任务”为引领,开发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做到了“人无我有”、“人优我特”,成为打造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载体。开发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凸显岗位需求,实用、适用、示范,为职业教育五个对接寻找了较为恰切的课程载体。
(1)《素描技法》:针对原有课程“素描”与岗位技能和专业特点相脱节的事实,对原有课程进行大胆整合而开发出校本课程。教材2010年6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规划教材。
(2)《动态网页开发(基础篇)》、《动态网页开发(提高篇)》:将省级技能大赛内容融入教学,以任务为引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教材201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已成为全国课程改革试验教材。
(3)《雅图ArtiosCAD》:为了充分发挥国际一流盒样机设备的作用,开发了 “雅图ArtiosCAD”校本课程,并编写了校本教材,填补了“ArtiosCAD”课程教材的空白。
(4)《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案设计技法》:针对专业的实际需求,在原有课程“素描”、“色彩”、“图案”的基础上,增加“设计”元素开发出来的,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5)《动漫艺术设计》,与艺德源动漫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正在开发之中),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专用教材,用于教学和企业培训。
(6)该专业示范性课程建设荣获南京市教育局首届教学成果评比三等奖,该专业教师参与的“反思性教学实践研究”荣获南京市教育局首届教学成果评比一等奖。
3.团队建设成效斐然
该专业教学团队2012年8月被批准立项为“南京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学团队”。
该专业专任专业教师中,市学科带头人1名、省教科研中心组成员1名、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2名、区教学功臣2名。2人主持省级课题的研究、2人主持市级课题的研究。有6人在省级及以上正式刊物中发表文章,数十篇论文获市级及以上奖励。1人获江苏省技能课程两课评比“研究课”奖。1人获南京市技能课程“两课”评比一等奖,3人获南京市技能课程“两课”评比二等奖。
4.省级技能大赛成绩优异
近3年来,该专业师生在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成绩优异。2010年,该专业凌晓老师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银牌;学生王学琴获省技能大赛平面设计项目铜牌。2011年,凌晓老师参加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金奖。2012年种颖老师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环艺教师组铜奖,学生臧俊杰获环艺学生组银牌。2013年参加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平面设计、环艺设计大赛,获得金牌一枚、银牌四枚,其中教师一人获金牌,一人获银牌,学生组两人获银牌。
5.学生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篇8
【关键词】教学环境 大学生 服装工艺 促进作用
大学教学环境一般指学生进行学习和各项活动的场所,教学环境主要包括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软件方面是大学的师资力量、学习氛围、文化底蕴等,硬件方面是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等。教学软硬件环境之间互相影响,彼此促进,共同为培养时代和社会所需求的大学生在思想、文化、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等方面服务。
一、教学环境建设的改善与普遍认同感的提升
对比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专业近十几年的发展来看,从1999年普通高校扩招以来,美术与设计学院服装专业在社会人才培养与需求的拉动下被推动着向前发展。目前,大学招生面临紧缩,服装专业办学所隐含薄弱的环节,如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对口的问题、人才培养专业素质问题等逐渐反映出来。怎样及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服装专业办出特色,走出不利因素的笼罩是美术学院对各专业办学的总体思路,也是服装专业全体教师的共同想法。
服装专业建立初期,服装画作为服装专业的毕业设计。在服装画的创作中,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学生缺乏展示自己4年所学专业的机会。后来采用以服装专业设计动态展为毕业创作形式,学生在指导教师的辅导下按计划分步骤完成系列服装设计,从设计思路、材料选择、加工制作等全方位得到训练和提高。学院定期举办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专业作品展,进行专业工作室建设,改善服装专业办公室、教室、实验室专业环境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专业设计的气息,激发他们产生兴趣与确立新的学习目标。
二、服装工艺基础课教学效果及教学环境的建设
教学环境在影响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要素——教师与学生,也在通过自己的积极能动作用,不断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因素积极创造与改进教学环境,使其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需要。
(一)服装工艺基础课教学内容的讲授与不同教学环境影响下的效果比较
服装工艺基础课是服装专业学生进行独立设计与创作基础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在工艺课教学中,教师仅通过讲授、演示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与实践训练,学生按照课程要求训练,完成作业。但为什么做这些训练,完成课堂作业对以后学习有什么作用?学生没有明确概念,只是文字形式、概念上的理解,没有深入地感知概念;注重环境的教育熏陶作用,如在课堂上摆放工艺作品、图片,教室角落利用人台、衣架杆对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与基础工艺课相关的内容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疑问,为什么这样做?自己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对比自己的作业,还有哪些差距与不足?这种环境隐含影响效果对专业学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服装工艺基础课教学环境建设的具体内容
教师要形成思想统一、严谨治学的教学共识,跟上学院发展的步伐,为打造品牌专业,树立名师、名校的教学氛围不断努力。
加强服装专业工艺实训教室的建设。学校工艺实践实训教室相对于企业生产是一种模拟练习,设备不全,与实际生产方式有很大距离。服装专业的工艺实训教室只配备最基本的工业平缝机,熨烫工艺跟不上生产企业的步伐。一批特种机存放在专业教室里,学生根本看不到。根据工艺课教学的现有情况,应大力加强工艺实训教室建设和设备投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企业实际要求的内部实践环境,使学生的校内实践规范、完整。
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与加强辅助教学方式的运用。在工艺专业理论讲授的过程中结合精心准备的范画与放映幻灯片辅助说明工艺过程与要点环节、效果、作品最终完成形式等,这些辅助教学方式比单纯的语言讲授更直观、易懂。
为了营造浓厚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氛围,服装学部建立教师专业课程结束作业观摩与讲评的工作模式,以达到专业课程教学与研究氛围的有始有终。在进行工艺基础课结课讲评时,由专业教师对授课内容、过程、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做出总评,学生代表发言,讲述在专业学习中的体会、遇到的问题与提高过程,最后所有专业教师观看学生作业,交流授课经验。
(三)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思路与所遵循的方法
围绕服装工艺课堂教学的环境建设所选择的服饰品要表现出面料美、结构美与工艺美。不同时期的大众服饰审美都表现出一定倾向,这种倾向由多方面因素形成。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工艺作品(环境布置)的认识与理解是不同的,同一年级由于个体兴趣与能力的原因,在服饰制作的工艺性与设计创作能力方面也有差别。充分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差异,选择与学生接受力接近但又有难度的服饰作品,或范例装饰教室,或教学空间,对于教室的环境布置,选择的作品要与课程内容相统一。如为配合工艺基础课的教学,教室空间一角可在人模身上换上时尚的西服与西裤等。
三、服装工艺实践教学环境建设的现实意义及深远影响
教学环境建设要与工艺课程实践环节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环境建设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过程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诱发出来,把本质的创造精神引发出来,要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学环境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国外比较成熟的服装人才培养方式来看,多从艺术、技术、市场、人文等多方面展开,并不偏废一方,但各有侧重。从这里能看出确定某种人才培养方式需要相关培养模式的建立,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视觉、听觉全方位地影响与熏陶来培育服装专业人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有效的是来自教学环境建设,学生每天有更多时间在校园、教室、实训教室度过,符合专业要求的、表现时尚审美特征的专业环境建设对学生专业学习、实践探索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温雅的作品也出现在了刚刚举行完的“丹麦使馆开放日”上,一起展出的还有其他获奖同学的皮草作品,这些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有些甚至完全颠覆了人们印象中对于皮草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
“谁说皮草只能在冬天穿?皮草当然可以在春天甚至是夏天,还有一些晚宴的时候穿着。”在哥本哈根皮草举办的名为“无界”的皮草艺术展中,清华美院染服系主任肖文陵教授说:“在时尚领域我们管这叫作‘季节的模糊’,模糊产生混搭,混搭产生多元化,使得裘皮不再是单季产品,甚至不再只是服装,也可以是家具、配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界’。”“自2004年在丹麦成立设计中心以来,哥本哈根皮草一直致力于推广皮草面料的时尚化用途,”哥本哈根皮草中国区总经理崔炤琨则表示,“方向之一就是和其他材质的拼接,和它跨季节的应用,这些也是实验室在行业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的体现”。
2007年1月,为了应对中国专业皮草设计师紧缺的现状,哥本哈根皮草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建立了“清华美院——哥本哈根皮草实验室”。这是国内首所高校皮草设计工作室,致力于皮草工艺、设计的创新和本土专业皮草设计师的培养。哥本哈根皮草为实验室配备了各种皮草原料、工具和书籍,并每年邀请设计师和皮草专家配合美院开展皮草工艺和设计课程。此外,哥本哈根皮草还赞助学生用皮草创作毕业款式,这些款式将作为清华美院年度毕业走秀的重头戏,在每年中国国际时装周上盛装呈现。
“每年哥本哈根皮草公司都要定期地邀请专家和学者来这个实验室做一些研究并为学生授课。看起来是讲一些裘皮的知识、裘皮的技术,其实远远不止这些,更重要的是把西方的上流时尚文化引入进来。”肖文陵表示,哥本哈根皮草实验室对服装专业学生的培养和教学科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哥本哈根皮草每年还会为学生提供水貂皮给他们做毕业设计,同时也提供充足的经费让他们在服装会上向公众展示成果。”
通过这些年的合作,清华美院皮草设计专业的学生囊括了第四届、第五届中国国际青年裘皮设计大赛金银铜奖,更有不少学生通过这个国际化平台,赴丹麦短期学习,从国际时尚趋势中受到更多启发。“现在每年我们招收15名学生,加上转专业的学生,每年总计在20名左右,近几年出国留学的学生每年都有十几个,他们出国深造然后回国,为中国的皮草产业发展作出贡献。”肖文陵说。
BQ=《北京青年》周刊C=崔炤琨
BQ:为什么选择与清华美院合作?
C:清华大学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全球都是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美院的前身是工艺美院,也是国内非常顶级的设计学校,它所代表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和创新力量,和我们十分契合。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清华美院作为在国内打造行业创新引擎的平台。
篇10
中国美术学院周武教授简要介绍了学院的陶艺教育沿革、教育理念以及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和创作实践情况。中国美术学院是我国最早开设陶艺专业的高校之一,几十年来以邓白、陈淞贤为代表的老一代陶艺家,以刘正、周武、戴雨享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陶艺家为推动中国美术学院的陶艺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得中国美术学院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陶艺教育的重镇。周武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毕业创作的一些做法。上世纪80、90年代以前,和大多数高等院校一样,中国美术学院的陶艺专业缺少基础设备和设施,一些陶瓷材料和成型工艺课只能以画设计图纸为主,当然,毕业创作也自然被受到一些限制。近年来,经多年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以及和西方艺术院校的学术交流,使得师生们的学术视野逐渐开阔,因此课程也渐渐得以充实。最终落实到毕业创作上,他们是这样思考并实践的:第一是目的与认识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陶艺专业的毕业创作中,要求学生能综合展现四年学习阶段的所学、所思,并通过创作实验与探索,寻找自己的表现语言,综合体现自身的艺术素养与创作能力。需要学生在充分认识材料、工艺以及专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感受和自己关注的问题,自主拟定选题,制造一套或一个系列具有一定学术内涵的陶瓷艺术作品。第二是独立与原创问题。如何做到在毕业创作中能进行自主创作和坚持作品的原创性,中国美术学院注重让学生尝试通过把陶艺创作设计从纸面中解放出来,淡化固有的惰性思维,改变以往依据图纸进行陶艺造型立体化放大的单一模式,强化图纸与实验制作相融合的学院派陶瓷艺术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面对陶瓷材料和制作工艺进行思考和创作,通过实践发现创作的乐趣,激活创作的语言。第三是选题与观察问题。周武教授强调:科学的选题应该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认识源于观察。学生往往对专业创作选题缺乏认识,时常觉得迷茫。因此需要专业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启发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经典作品等。随着知识的积累、涵养的提高,就会体味到文脉、历史和经典的重要性。当问题看不清楚时,你要从问题的根源处思考,其关键是如何学会观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过凝练可以陶冶心灵升华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对于陶艺教学中的技艺与观念问题,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当今我国陶艺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南京艺术学院陆斌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技术教育虽然是陶艺专业的主要内容,但主要是技艺的传承,而在新的时代和艺术背景之下,技艺对于陶瓷艺术来说却有更多的意味。而所谓的“观念”在当代则可谓是艺术的核心问题。梳理技艺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探究陶瓷技术教学的方式方法,认识陶艺创作中当代艺术观念的地位与作用入手。
南京艺术学院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本科陶艺专业的课程中安排有紫砂成型工艺的内容,即参照紫砂工厂学徒制的方式上课,将传统工艺引入大学课堂,试图跨跃狭隘的地域和师徒间传承的界限,无论在传承与发扬传统工艺文化或将传统工艺运用与实践于教学上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大学陶艺课程教学而言由于传统的紫砂成型工艺过于复杂与严谨,在学习时间和课程目标上均有冲突,因此大学课程中的泥片成型课程并非单纯的紫砂成型工艺的教学,而是应该在借鉴紫砂成型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陶艺教学的特点,合理简化操作程序,突出泥片成型的独特语言与陶艺追求个性化的要求,将泥片成型变为规范的成型基础课教学。近几年来,南京艺术学院泥片成型技术课程的实践,一方面以规范的紫砂壶制作技艺传授为基础,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泥片质感、肌理、装饰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例如学生作品“时间寓言”,其体量达到两米高,是在泥片成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肌理处理,其方式和宜兴花货的工艺处理方式十分相似,但在化妆土的使用上又有作者的独特之处,从而使作品中朽木的质感特征表现得非常到位。同样,关于陶艺教学中技艺传授问题,南京师范大学黄金谷老师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陶艺的技艺教学中除了必要的技法演示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将技艺的传授融入到设计课题中,提出一些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尝试过的题材与对象。技艺的目的旨在表现出艺术创作的趣味,学生将会思考如何通过创新的手段得到理想的艺术效果。让学生和老师在共同探讨与交流中完成作品,避免老师因表现出对创作过程太熟悉而让学生失去思考的锻炼机会。面对丰富的现代材料,陶艺家需要做的是利用材料的可塑性表达情感,他不一定要十分了解物质现象发生的原理,但一定要学会使技术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能力,让技术产生情感表现的价值。相比较而言,我们的陶艺基础技术教学还很不到位,陶艺成型和装饰技术教学的状况相对较好。学生对陶土原料、釉料配制及烧制技术的了解甚少,往往不知道原来陶土也要通过精心配制才能产生不同的表达价值。至于釉的创造和烧成经验的积累,对于目前的陶艺教育更是薄弱的环节,无形中限制了陶艺创作的潜能与效果。大家使用大致相同的陶土和釉料,在类似的烧制方法下,作品的个性风格自然就拉不开距离,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景德镇陶瓷学院是我国唯一的一所本科陶瓷专业院校,其陶艺教育和陶艺创作在国内外都具有重大的影响。金文伟教授从在加拿大和法国当访问学者的经历出发,介绍西方陶艺教育的体系和特点,并从技术美学和哲学切入,阐释西方陶艺教育在更宽泛层面上的意义。如在技术教育中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去探究拉坯速度、力量与平衡的关系,陶艺制作过程中的宗教意义的认识,如何寻找观念与技术的平衡点,对泥的哲学阐释包括泥与社会、文化、人性和自然的关系等等。艺术观念产生的源泉、发展的过程、实现的途径和手段等等,看似罗列了一堆概念,实则是反映了我国陶艺家对泥与火、观念与技术等深层次问题的哲学思考,是对社会、对生命的一种体验。金文伟教授认为泥与火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媒介,拉坯、施釉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要更多地赋予它一种人文关怀。金文伟还提出:我们的陶艺教育要尽快使学生适应国际化,他认为在未来陶瓷设计领域,引领潮流的不再是生产企业,而是在国际上不断推出新产品、新理念的营销公司,每个公司推出的理念都反映了国际设计大师对未来陶瓷市场的构想。随着网上商店购物的开展,全球资源的便捷利用,各种新兴行业正步入市场。陶瓷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在这一领域生产企业已风光不再,代之而起的是营销网络控制下的新企业模式,因此新的合作模式也应运而生。而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团队的合作精神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视和提倡,核心就是让艺术家、设计师和陶艺工艺研究人员相互交流与沟通。
江南大学的徐诚一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宜兴传统紫砂艺术的发展。他认为: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传统陶艺现代转型的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演变中,发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当推国内众多艺术院校。宜兴紫砂壶艺近现代的历史发展,直接或间接受到国内众多艺术院校的作用与影响。解放前,无锡美术专业学校曾对传统紫砂壶艺的现代启蒙与转型发展直接或间接的产生重要影响。建国以后,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系都在宜兴陶瓷产区建立合作交流与创作实习基地,使学院陶艺学科建设得以支撑和发展。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众多陶艺名家教授来宜兴创作交流,直接影响传统紫砂陶艺的现代转型。在陶瓷艺术创作的技能、理念与精神上,力图把现代陶艺的观念与语言形式融会贯通,使学院与陶瓷产区发生良性互动。地处紫砂陶发源地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艺系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陶艺工作室在现代陶艺教学定位上,基于学院与地域资源背景的考虑,提出现代紫砂陶塑这一创作理念,是这二所学院陶艺教学依托本土紫砂媒材,在现代紫砂陶塑创作探索中谋求转型与创新。应该看到,原有的创作理念与工艺方式已难以适应紫砂陶艺的发展需求,亟需探索新的语言形式,开辟新的表现路径。具有院校背景的现代紫砂陶塑创作群体无疑给依赖经验和功力的传统陶塑工艺带来新的转机,犹如紫砂壶艺发展中无数文人雅士与艺术家群体的参与融入并产生的积极影响一样,对于学院陶艺教学实践和传统紫砂陶塑工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无疑是一种双赢,这种转型使紫砂陶塑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与现代语言。传统陶瓷产区与本地区艺术院校彼此相互作用影响,构成了学院陶艺平台资源与传统陶瓷产区产业融会贯通、共同发展的人文生态景观。西安美术学院虽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但深厚的文脉、丰富的资源为西安美院的陶艺教育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李黎老师对西安美院现代陶艺教育坚持走地域化发展道路的情况介绍,令与会者颇感认同。李黎老师的发言始终强调二点:第一是重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像水与树的关系一样,传统陶瓷是水,是养料,而现代陶艺则是大树,水土肥沃,大树必然长得茂盛。由于坚持这样的理念,所以他们的陶艺教学在低年级时会经常让学生到陕西博物院、茂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等场所去感受经典作品,滋养艺术灵性。至高年级则要求学生深入耀州窑、富平陶艺村等作田野考察,体验民间陶艺的工艺、审美和市场氛围等。第二,走特色发展之路,强调地域性特征,让西安的陶艺教育和创作有别于宜兴或景德镇的陶艺教育,因为其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工艺材料和艺术观念所致。就像石鲁、何海霞之山水画绝不可与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之山水画相提并论一样。
二、高职教育:在地域文化与课程建设之间形成合力
与本科陶艺教育有别的是,我国设陶艺专业的职业院校全部都是办在各陶瓷产区的。如宜兴产区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德化产区的泉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产区的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唐山产区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淄博产区的淄博职业技术学院等等都是因陶因瓷而生、因陶因瓷而兴,所以它们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思想、课程设置等无不深深带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从材质到工艺、从技术到观念都与地方文化休戚共生、密切相连。由于它们的办学定位原因,使职业院校的办学者会更多地关注课程体系的构建、项目课程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教育技术”问题,而少了一些本科院校“观念”、“语境”、“实验性”等“纯学术”的意味。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文跃教授认为:高职陶瓷艺术教育应突出技术、技能与应用性特点,并以就业为导向。应有别于本科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1)构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按高职院校陶艺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来统领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如解决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的问题,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技能性与应用性综合能力作为陶瓷艺术设计教学的切入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融性、结合性和可操作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课堂文化,实现理论、实践、创意一体化。
(2)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与模式是为重要。传统的陶艺教育历来重视“双基”教育,即将专业学习人为地分割成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与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两个部分,忽视对学生兴趣和创新技术、技能的引导和培养,把学生的爱好与兴趣长期拒在陶瓷艺术创作的天地之外,这是高职陶艺专业学生缺乏创作能力的重要原因。所以要从职业性、岗位性出发,注重基础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的衔接与整合。
(3)要以教学大纲为参考,以陶瓷行业的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为内容,精心设计教案,并改变传统的单向授课方式,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展开教学,把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讨论、市场调研、案例教学、实训操作和企业考察实习全部有机地贯穿起来,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创造性。
(4)要进一步加强和充实陶瓷艺术创作课程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应用各种陶瓷艺术表现方法、陶瓷艺术表现形式和装饰材料进行表现与创作,并用较短的时间学会用不同的方法驾驭工艺与材料,进行多样化、小型化的实用陶瓷艺术作品创作,在此基础上再求精、求深,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意,学会欣赏各种陶瓷艺术作品,形成高职院校陶瓷艺术教育课程“一专多能”的特色。
(5)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基本设计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陶艺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我们在传授制作经验与方法的同时,应更加侧重于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发挥各种潜能及创造力。同时提高实践实训类课程的分值,使陶艺教育更具科学性和时代特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职业类艺术院校,其办学理念新、文化积淀深,在国内院校中享有较高声誉。
陶艺专业在具有较深学术背景和丰富创作实践经验的沛雪立教授主持下,在不长的办学时间内,遵循把学术交流活动及科研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原则,把教学成果以参加学术性展览和商业性展会的形式推向社会,让交流中反馈的有益信息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使教学从观念、内容到方法得到不断充实、调整与提高。在他们的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和过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业认识。即有重点、分层次地介绍陶瓷艺术的特征、发展状况以及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陶艺的关系、区别。讲授工艺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关系和实际运用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各类图书资料,从历代传统陶瓷到中外现代陶艺以及其它门类的艺术资料都有所涉猎,并以绘图的形式记录典型性的陶艺作品,使学生对陶艺的艺术特征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以使学生能够尽快地进入专业状态。第二阶段是工艺技术学习和技法训练。要求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泥料、釉料配制、成型、烧制等工艺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作业练习。形式内容不限,但要求按主题进行创作,形式感要强,有趣味和个性,并有一定的合理性。具体方法是首先让学生们按大主题要求自由发挥,大量捏制小泥稿,然后逐一进行辅导。从学生任意捏制的小泥稿中发现有意义的因素,并加以引导、发展而成为作品。期间也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对经典传统陶瓷器的临摹。地处北方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长期立足我国骨质瓷生产基地,注重校企合作,培养为日用瓷生产企业适用的陶瓷专门人才。论坛上,王联翔教授重点介绍了他们学院是如何做好依托校办企业培养专门人才这篇文章。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较早启动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强化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为重点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确立了能力本位、学生主体的教改思想,统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以校内实训工厂———唐山美术瓷厂和引进企业———金方圆骨质瓷制造有限公司以及唐山地区一批陶瓷企业为平台,构建了具有现代职教特色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实施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采取客观、科学的第三方评价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地来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一时期为走岗实习阶段,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实行校内集中授课与走岗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去车间认识设备、原料、成型、注浆、磨具、装饰、烧成、彩烤等工序的工艺及管理;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大二时期为贴岗实习阶段,即充分利用实习工厂开辟第二课堂,采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场授课的形式,培养学生通用专业技能,把实际生产项目引入课堂,由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负责授课,学生在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同时完成贴岗实习项目内容。大三时期为顶岗实习阶段,其中第五学期在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结合生产性的工作任务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初步具备与岗位对接的能力;第六学期,在陶瓷企业的不同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毕业实践,完成毕业设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陶艺教育跨越了50余年,获得丰富的成功经验,本土文化对于学院陶艺教育的影响成就了学院的今天。他们在不断坚持教育与产业融合的自觉思考,在构建符合职教规律的课程体系和承传地方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
蒋雍君老师在这次论坛上就陶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问题做了主题发言。她介绍说,该专业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切入点,依托陶都宜兴悠久的制陶历史,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探索陶瓷专业人才的成长规律,构建了“工作室+陶坊”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以专门化方向对应企业岗位的需求,建立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并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开发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专业改革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就项目式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五大途径以及实施效果评价等问题做了简要说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由原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更名而来。他们的陶艺教育成功走出了以陶瓷雕塑人才培养为特色,密切依靠企业整合社会资源为平台的道路。张南章教授详细介绍了他们“在企业建‘教授工作室’,探索‘学研产销’一体化”的做法与经验。可概括为“六个创新点”,即: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搭建互利共赢的研发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研、产、销一体化;创新师资队伍结构———夯实导师团队;创新教学方式———在导师负责下的项目驱动;创新教学成果评价方式———过程评价与作品评价相结合;创新实习与就业渠道———实现学习与就业一条龙。他以“聚玉堂陶艺公司”为例,介绍了他们开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实施方法和最终效果,让与会院校代表很受启发。淄博职业技术学院陶瓷琉璃艺术系的高蓓博士也在会议上简要介绍了他们在陶瓷艺术人才培养上的做法与亮点。该系拥有一支有三名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和三名省陶瓷艺术大师领衔的学识水平高、力量雄厚、梯队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地处交通方便的淄博市张店区,自建系以来,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皆以适应陶瓷产业发展为侧重点。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挖掘和传承淄博当地的陶瓷文化特色,并借鉴现代艺术观念,将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训有机结合,关注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 上一篇:计算机运行的基本原理
-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的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