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项目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改革项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考核与评价
一、引言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药学高职教育是随着社会医药科研、生产、流通大发展而产生的教育层次,其培养的高职药学人才对国家医药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药品生产、营销、应用、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我们急需研究的课题。
《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在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属于职业方向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遵循医药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对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和实施,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二、《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课程改革的目标
项目化教学是近年职业教学改革的热点,是按照企业、行业调研分析,围绕相应工作岗位技能的需要确定工作任务,按照工作过程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课程改革,是以药品采购和销售业务为载体,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从职业(岗位)入手,依据药品采购、销售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实训项目。针对每个实训项目的特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基本素养。
三、《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课程改革的实施
1.课程改革的思路
在课程项目设计中,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邀请行业专家和教师一起对采购和销售岗位进行职业分析,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选取课程内容,设计实训项目。教学过程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训导,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精心选取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采购、销售流程,掌握各工作环节的岗位技能,从而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较好的岗位能力提升。
2.课程改革的实施
(1)项目化教学模式。《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引入医药购销员职业资格标准,紧紧与工作过程相联系。购和销售岗位具体的、实际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其顺利完成的工作过程设立实训步骤,每一步骤为一工作任务。每一任务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实践操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匹配,实践知识与岗位相匹配,提高技能训练的针对性。
(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授课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紧密结合行业实际,使教学内容与行业最新的实践一致。在校内实训基地继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包括;项目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
①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以每个任务为引导,若干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相互配合完成相应任务和最终目标。例如,在采购合同编制及签订任务中,由教师布置编制及签订合同的要求,由小组成员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谈判技巧来实现相应目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沟通和组织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②角色扮演教学法。例如,在学习人员推销时,在模拟药店实训室,学生分别扮演药店销售人员和顾客,模拟药品销售过程,然后教师点评分析“销售人员”表现。模拟药店实训室提供了一个接近真实的环境,让学生能更好的融入到角色中去。通过这种教学能更直观的展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其发现问题。
③现场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情境与未来工作岗位实际相符合,因此,将部分实训内容(店堂促销、陈列、理货上架等)搬到校外实训基地,由企业兼职教师讲授,现场操作,让学生在通过真实工作环境,掌握药品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技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考核与评价。一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事物的评判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加强过程考核。二是要采用精确性评价和模糊性评价相结合。以往考核往往重视精确领域、比较强调答案的客观性,而较少设计学生的智慧、才能和创造力为主线的这一模糊领域的考核。作为《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这类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应该是知识、技能、素质等诸多要素的融合体,因此要加大模糊性的评价,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制定学生成绩评价表:设计每个任务的评价内容、方法。考核将主要注重专业技能熟练程度以及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突出“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还包括组织能力、协调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考核。
四、总结
通过课程改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总结、表达的能力。总之《药品采购与销售实务》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后将在考核与评价方法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坤,杨英云,李苗.项目教学中的管理[J]青年文学家,2011,(11).
[2]赵燕霞.角色扮演法在药品营销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03).
篇2
在社会电子商务行业的迅速发展下,电子商务专业是目前高校的热门专业,但高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我校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在学校内部创设服务于电商实战化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型实体公司,在校内实践性企业项目运作下实施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本文围绕我校校内实践基地的建立,探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电子商务;实战化教学;课程改革;企业
电子商务是目前炙手可热的热门名词,但近些年来由于行业规范缺位、培训意识淡薄,专业人才供应不足、高校学生“纸上谈兵”多过“实操”等困境,使社会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和阻碍。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缺失形成鲜明的对比和矛盾,因此,如何迅速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是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电子商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人才培养和储备的基础上,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应迅速有机化、成熟化、标准化,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顺应新时代电子商务市场的人才需求。我校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在学校内部创设服务于电商实战化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型实体公司,在校内实践性企业项目运作下实施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改革。
1、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我校电子商务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教学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知识面相对比较窄,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除了电子商务知识,还需要有一系列的相关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其次,我校电子商务教师缺乏电子商务市场和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无法及时获取关于电子商务企业的最新信息,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实操结合的电子商务课程不多,电子商务教师并非是电子商务资深实操技能的专业人员。第三,电子商务课程是具有实践性的课程,但是目前电子商务的教学中缺乏相关企业真实案例,无法体现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实用性,打消了学生的创造性。面对我校电子商务的现状,我校在学校内部创设服务于电商实战化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型实体公司,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企业电子商务的运行和实践中来,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性,以此在具体的实践中直接获取电子商务的最新信息,培养了学生的电子商务实践能力。我院在电子商务人才培育过程中,发现传统的人才培育模式已经遇到瓶颈,电子商务毕业的学生不会做电子商务,只懂得一些理论上的东西。所以学院改变培育模式,在我校建立电子商务实践基地,在学校内部创设服务于电商实战化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型实体公司,供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通过运作校内实践性企业项目促进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
2、电子商务课程改革的途径
我校为打破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困境,推陈出新,为市场培育出真正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我校于2015年将电子商务专业归并到金义网络经济学院,并在校内建立电子商务实践基地,创建金华市双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供学生在该企业进行实践。
2.1改革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我院秉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举办“每周一讲”店长系列讲座,开展实践教学实战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团队社会化、课堂教学社会化为核心的“四化”教育模式改革,凸显实战型和创业型电子商务特色教学。当代电子商务企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电子商务调查员、电子商务业务员、操作员等,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因此我院根据社会的具有需要制定相应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既要培养出具有丰富电子商务理论知识和管理知识的人才,又要培养电子商务技术型人才,特别是培养学生电子商务平台操作的技能。
2.2合理设置电子商务课程
高校电子商务课程使用的教材必选保证是最新版本,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英语、计算机等大学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交际能力,英语技能也是从事电子商务工作必不可少的技能。专业知识课程主要有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等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实践技能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电子商务实践能力。我校创建的金华市双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平台就是真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同时,我校经过改革创新课程,提炼出一些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网络零售实务》、《网页设计与制作》、《客户关系管理》、《网络分销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策划与运作》、《网络销售实战训练》等。
2.3加强电子商务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高校电子商务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针对我校电子商务师资大多是青年教师,教师企业实战经验相对缺乏的问题。首先要鼓励我校教师进行再教育,学校加大教师培训投入,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加大对教师教研的资金投入。其次,聘请大型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的资深专家定期来指导我校创建的双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运营,为学生和教师的实践进行管理和培训,从而完善电子商务教师团队。最后,加强电子商务教师团队的实践经验。我院每年都组织教师走进校内实践企业和校外紧密合作基地去社会实践,熟悉电子商务企业的运作流程,不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电子商务教学质量。
2.4改革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2.4.1完善的教学设施
我校加大投入建立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购买先进电子商务实验操作设备,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环境下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我院现拥有建筑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的创业孵化中心,为电子商务学生提供电脑、货源、指导等创业扶持,还建设了7个标准实训室,为学生的电子商务实战训练提供支持。
2.4.2丰富的实战平台
学院专门成立金华市双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设淘宝店、天猫店、京东店、速卖通店、微信平台,常年以轮岗、顶岗、实习、创业等形式接受学生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项目孵化工作。我校校内实践性企业双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服务于电商实战化教学和创新教育的教学型实体公司,以自营及合作方式开展网络销售、跨境电商、移动商务等业务,由公司提供电商平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运营中学习和成长。学生在企业中进行淘宝开店等电子商务实践,纯实战化教学主要包含淘宝开店实践班、网络营销推广班、电商精英全能班等。基于校内实践性企业项目运作下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电子商务实践流程和专业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2.4.3知名的网商企业
校企合作逐渐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我校逐步加强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合作,为企业培养“订单式”电子商务人才,按照企业人才需要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工学交替”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电子商务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企业在每个学期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实习中培养实践能力,有效的将所学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企业可以根据实习情况确定重点培养目标,优秀实习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除了我院创建的金华市双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全拼供应链有限公司也已经入驻我院,可常年同时接受40名学生的体验、实习、顶岗工作,提高电子商务学生的实战能力。
2.4.4贴心的创业乐园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鼓励学生自主创业,遴选优秀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孵化中心,免费提供办公桌椅、电脑、网络等设备、创业指导和零差价的货源。电子商务公司进驻学校,其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利用公司本身有的天猫、京东、淘宝上的资源,学生利用公司的数据包直接就可以做公司的分销;公司还有专业的物流和商品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直接与企业进行对接,促进学生创业的顺利进行。双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自己的微商城,微商城也有比较完善的分销系统,可以做到让学生创业轻松上手,公司定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创业培训和讲解。
3、结束语
电子商务行业在当下社会中的发展前景良好,为培养电子商务市场优秀人才的需求,高校要不断创新改革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我院基于校内实践性企业项目的运作下,改革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置电子商务课程,加强电子商务教师团队建设,通过完善的教学设施、知名的网商企业、丰富的实践平台、贴心的创业乐园等途径,不断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我校的实践证明,在校内实践性企业项目运作下实施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符合国家鼓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但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需要教育领域和社会企业的不断完善。
作者:罗娅丽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余娟,李明,李平.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2,14:155-156.
[2]慕艳平.基于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实训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以《电子商务外贸实训》课程为例[J].电子商务,2012,10:81-88.
[3]邢向荣.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改革——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职业,2011,35:31-32.
[4]马国勤.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02:89-90.
[5]金欢阳.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管理创新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02:48-50.
篇3
关 键 词:学校体育;篮球课程;项目课程;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G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6-0074-04
篮球运动是集对抗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体育项目,既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国内学者从教学视角对篮球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没涉及到深层内核改革,因此有必要重新对篮球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对篮球教学实践效果进行反思。本研究从知识分类学和项目课程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高校篮球课程改革。
1 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高校篮球教学现状
在课程内容上,当前高校篮球教学形成以技术教学为主的内容体系。高校篮球教学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篮球发展史和裁判规则,实践知识主要包括篮球技术(多以移动、运球、传接球、投篮、运球上篮为主,部分学校还包括持球突破、抢篮板球)、基础配合(掩护)等主要内容,涉及到战术教学内容少;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的组织上,也是按上述内容罗列,长期以来形成以技术教学为主的内容体系。上述教学内容基本与中学教学内容雷同,造成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逐渐减少[1]。无论是篮球课程内容,还是学习顺序均以进攻技战术为主,直接导致学生形成重进攻、轻防守的篮球意识,与现代篮球注重攻守平衡训练理念大相径庭,从根本上颠覆了篮球育人和篮球文化传承的课程功能。
在课程实施上,高校篮球教学基本形成传统教学定势,其特征表现为教学顺序上依附于技能为主,教学方法以示范和无目的的教学比赛为主,练习方法以重复训练为主,教学组织上重队形,形成了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篮球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紧紧盯在篮球技术的传授上,以致每一堂课学生们都在简单模仿,这种用技术教技术、为技术教技术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损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2]。这种重形式、重教法、轻学法、轻能力培养的篮球教学模式,违背了学生主体、情境教学的教学理念;而且在教学设计上,技术与基础配合内容多,战术内容少,技术练习与战术训练没建立任何联系,这种多技能、轻战术、少比赛及活动开展的篮球教学,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观的篮球和全局的篮球意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评价上,高校篮球教学考核内容主要为投篮和运球上篮,评价内容结构上仅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五大目标之一的运动技能目标,形成以技能为主导的、“工具理性”式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上的导向性直接导致篮球运动本身的价值及课程目标严重缺失。
从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效果差,学生持不满意态度。调查表明:95%的学生喜爱篮球运动,但同时也有85%的学生对篮球课程不屑一顾[3];仅有25%的学生认为篮球教学是提高篮球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75%的学生对学校篮球教学是提高自己篮球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持否定态度[4]。
1.2 高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以学科体系模式组织课程内容,没体现实践知识体系的特点。
学科体系是按知识的系统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主要为学科课程开发及静态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而篮球课程是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篮球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以实践性知识为主组织课程内容和开展教学,更强调学生应用技能的能力。传统理论与实践关系模式表现为实践知识是叠放在理论知识之上,表示理论知识是实践知识的基础,实践只不过是理论演绎的结果,认为只有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进行实践,才可能发展实践能力。篮球课程无论从课程内容组织,还是教学的逻辑顺序上无不体现了上述传统观念。这种脱离现代篮球运动实战,按照现行的技术理论体系组织教学的现状,其结果仅仅是使学生学会了篮球运动的某些动作(技能),而没有学会打球,在教学训练中普遍幻想的那种“只要动作做对了就会成功”的因果关系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3]。这种教学内容不切实际,教学效率低下,必须进行结构性的改革。
2)没有理解技能与能力的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
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技能的本质是程序性知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5]。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技术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能力是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从心理学来看,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和使活动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6]。按以上定义,通常讲的篮球技术实质是操作技能(动作技能),篮球基础配合则是操作技能的组合,不仅如此,篮球是开放性技能主导项目,完成各类动作技能必须同时有心智的参与,需要操作思维和实践中的直觉思维,因此学生能力的形成不是技能的简单应用,而是技能、心智、情境等综合活动和复杂的转换过程,技能只是能力形成的条件,仅依靠动作技能的重复练习是不能提高能力的,而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基本是以动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体系,这就是技能主导的教学体系下学生经过一年的篮球课程学习后还是不会打球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复杂结构的转换,必须解构传统篮球课程内容结构或内容组织形式,重构以篮球实战为基础的内容结构。
3)没有深刻领会课程的内涵与精神实质。
从现代课程涵义的演进上看,课程横向上是老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组成的生态系统[7],纵向上是从国家、地方到学校、教师、学生的课程,而且现代课程是由静态向动态扩展的。对高校篮球课程而言,必须考虑各自学校的特点和学生需求,需各高校及教师等多元参与,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导下对篮球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与设计。
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有其学科基础,任何课程开发必须以知识论、学习论和教学论为理论基础,科学组织课程内容。其中知识论用于理解篮球课程内容性质、来源与结构,篮球知识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而且篮球实践活动的实质是程序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等的有效整合;学习论指学生如何学习的心理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动作技能学习的基础,构建主义心理学强调学生主动性参与和问题解决,情境认知心理学强调实践活动重要性,共同构成学生能力形成的理论依据,成为篮球课程主要的心理学基础,从而技能、认知、情境是篮球课程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学论从教师角度研究教学设计,这是传统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依据。
课程思维是指课程开发、设计或改革的工作逻辑顺序,课程开发多采用演绎模式,即以泰勒的课程原理为指导,按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的课程思维逻辑路径展开。传统的演绎模式为课程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从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许多课程改革从怀疑课程内容及内容组织的合理性开始,上述已对篮球课程“技能主导”的内容提出质疑,如要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势必打破传统的篮球课程内容体系或内容组织顺序,转变以能力为本,以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这种以任务式知识结构中任务处于焦点,与任务直接相连接的是实践知识,其次是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知识的解释。能力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上,能力可表述为完成相关任务,任务的结构与组织比任务本身更重要,这样使得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而不是知识的地位结构成了课程知识构造的基本依据,以此理论为基础,可将篮球课程内容与内容的组织作为篮球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即采用以篮球战术聚焦篮球技术与基础配合的自上而下的组织篮球教学内容。
2 基于项目课程理论的高校篮球课程设计
2.1 项目课程及其相关概念
项目课程源自17—18世纪课程教学中以实验研究、案例研究、沙盘演习等组织教学。我国学者将项目课程是定义为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7]。基于上述概念,项目课程的实质是以一个或多个项目组织课程内容,是课程内容组织的一种模式,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程。项目课程起源于职业教育,但已不是职业教育的专利,而成为一种有着深厚理论基础的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指具体产品、服务或决策。对于篮球课程内容,项目的确定体现为战术体系的形成。篮球战术是为取得比赛的胜利,队员根据一定的战术指导思想,以篮球技术为基础,在战术意识的支配下,按照一定的阵势,全队有组织、有策略地进行协同配合的方法和原则[8]。按篮球战术的定义,每一种战术形成都可以看做一个产品,如快速进攻体系、防守体系是一个综合性项目,阵地防守、阵地进攻等均可以作为一个项目。
项目、任务与技能间的关系,项目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任务是指工作过程的一个环节,项目是按照工作任务要求进行一系列操作所获得的结果。以人盯人防守这个项目为例,防溜底、防突破、防挡拆和掩护、防内线、防策应和夹击等是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各种操作技能(篮球技术)和瞬时判断、经验、决策等智慧技能。
2.2 篮球课程项目(课程内容的组织)的设计与序化
项目课程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项目的设计与排序是最重要的环节。项目设计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这是影响课程目标达成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课程开发最为复杂的问题。篮球课程中项目设计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即依据篮球运动的客观规律,篮球运动是一项以对抗为核心的攻防体系,涉及到攻防体系的任一环节都会影响篮球的制胜规律。2)认知性原则。即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能力的形成机制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的项目顺序。3)实战原则。即以篮球比赛实战为依据,注重结合实战的基本技术训练,强调简单、精确、对抗、实用,通过实战来学习篮球,紧密联系比赛实际是符合实战训练的核心[9]。4)适度性原则。篮球课程内容多,因此必须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特别是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依据篮球课程目标、学生的需求与认知规律、知识的性质等选择和组织适量的课程内容。
项目序化是指篮球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或逻辑顺序,包括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高校的篮球课程设计中,比较关注篮球知识与篮球技术等具体知识、技能,认为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就具备了能力,不重视让学生以什么结构获得这些知识。在项目课程理论指导下,篮球课程内容必须重视内容的结构设计,使由教学生“知道什么”转向让学生知道“做什么”。依据项目设计的原则,以知识论和学习论为基础,根据篮球的竞技规律和实战特点,重构篮球课程内容(见图1)。
把篮球课程内容划分为阵地进攻、从攻转守、阵地防守和从守转攻等4个项目,任何一个项目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一个项目的结束即是下一项目的开始,在篮球比赛中,任何一个环节做的不好,都可能影响比赛的结果,这4个项目构成了自循环的、封闭式的篮球知识体系。设计项目时,根据实际需要或按实用的思路,可以把综合性或大项目分成子项目,如快速进攻体系可以分解为快攻和抢攻两个子项目,阵地防守也可分为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紧逼防守等子项目。按项目课程理论重构的篮球知识体系,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每一个项目,又有利于从项目顺序结构上重新认识篮球规律,从而形成了篮球运动的过程观、全局观和整体观。
2.3 篮球课程实施
1)按项目结构构建篮球课程结构。
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实施以来,大部分高校采用选项课的教学模式,高校篮球教学不断探索篮球分层次教学改革,即按学生的技能水平分班组织教学,具体实施上分为两类,即同一学期分为初、中、高3个不同等级的3个层次班级,或是第1学期为初级班,经过考核合格后第2学期到中级班学习的教学模式。事实上,一方面学生的技能水平本身不太好甄别,传统意义上篮球有8大技术之多,而且篮球比赛中5人位置不同,技术要求也不一样,另外分层教学的考核标准设计也是一个难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分层次教学理论上设计非常好,但实际操作非常困难。按分层次教学设计篮球教学实质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以学科体系组织教学的模式,要真正转向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可采用项目式篮球课程内容组织篮球课程教学,按上述构建的循环式篮球内容结构,每个项目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即每学期安排一个项目内容,如第1学期课程内容安排项目1(阵地进攻),具体内容可选择一个子项目,如1-3-1进攻等;第2学期内容安排项目3(阵地防守),具体内容可选择一个子项目,如2-3区域联防;第3学期到第4学期为综合项目,增加攻守转换项目。
2)学期课程的内容设计。
循环式篮球内容结构课程内容打破了传统按篮球技术、基础配合和战术的顺序组织知识模式,转向围绕项目或任务组织知识和技能,每学期篮球课程都是以一个项目为主要学习内容,按单个项目及其任务的学习需要选择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即按项目-任务-知识与技能的顺序进行项目内容开发。以第1学期学习为例,由于阵地进攻是一个大项目,可选择其中一个子项目的内容进行教学,如1-3-1进攻项目,经分析该项目包括外线与内线(罚球线策应中锋)配合进攻、内线与内线或外线之间的进攻、内线(策应中锋)的进攻、外线队员的进攻等典型的任务,其中内线(策应中锋)进攻任务包括中距离投篮、突破上篮或分球、给内策应中锋和底线两侧外线队员传球等技能,外线队员进攻任务包括传球、溜底、突破和投篮等技能,技术理论知识包括阵地进攻、传球、溜底、突破和投篮等的定义等,还包括进攻队员的移动路线、进攻点及原则与要求等知识。
3)篮球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课程有5个领域目标,篮球课程的学习目标不仅要获得或掌握技术、战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还要达到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目标,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能力形成的实质是知识与任务建立联系,能力的形成机制是通才实践活动的构建[7]。对于篮球运动来说,能力的形成就是建立战术、任务与技能(基础配合)的联系,学生是在完成各类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篮球技战术知识的,学与做融为一体,在做中学。在学期课程中以战术实践知识为主要内容,单元内容设计上围绕以完成任务需要的典型技能和基础配合为主要内容,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组教学、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以比赛为主要教学手段,组织各种课外竞赛活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 高校篮球教学与训练理论的现状与发展[J]. 科技创新导报,2012(7):170.
[2] 潘如福,邓国良. 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2(11):143-144.
[3] 李杰凯. 论篮球教学训练中技术概念界定及其分类的理论误区[J]. 体育科学,2008,28(1):82-88.
[4] 曹竟成. 普通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探析与尝试[J]. 体育与科学,2002,23(5):73-75.
[5] 姚寿广. 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 王利明,陈小荣.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技术[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7] 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4
关键词:电气试验 工程项目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6(c)-0191-0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本科教学旨在构建以“知识的适时性、理论的实用性、能力的针对性、技术的先进性和思维的创新型”为主体的教学体系。为突出能力的针对性,即按照电气工程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在大学四年完成电气工程师的基本技能和素养的培训[3],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中引入“工程项目课程设计”,围绕工程项目展开课程的理论教学,拓展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实践环节,凸显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色。
《高电压技术》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也是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了电力系统在设计、安装、调试、运行中遇到的高压、绝缘和过电压方面一系列问题。通过学习该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电压技术的基本原理、高压设备、高压试验和测试方法。课程建设的硬件条件――电气试验技术实验室,主要以电力变压器为核心设备,围绕电力变压器展开相关电气设备的绝缘预防性试验,从而达到对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电气设备试验项目的实验、实训的训练要求。电气设备无论是出厂还是在现场安装,电气试验是设备必须完成的项目。2016年西安思源学院将《高电压技术》课程列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优秀课程建设项目,课题组成员从“电气试验”和“电气系统设计”工程项目入手,突破原有的专业课程授课模式,将具体的工程项目――“电气设备试验”和“防雷接地系统设计”引入《高电压技术》的课程教学中,以各种“电气试验”和“发电厂、变电所电气一次系统设计”的工程项目为基础设计课程教学过程,实践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实现能力在针对性实践训练和理论知识的使用性学习的培养。
1 工程项目的课程化设计
基于高电压技术的工程项目大体分两大类,电气试验项目和防雷接地设计项目。电气设备试验一般可分为出厂试验、交接验收试验、大修试验和预防性试验等。而按照试验的性质和要求,电气试验分为绝缘试验和特性试验两大类[1]。防雷接地设计项目是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一次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工程案例课程化设计(工程项目与理论教学结构图如图1所示),采用“工程项目”糅合理论教学这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进而推进了《高电压技术》课程的优质化建设。
工程项目的课程化设计是指以实际的工程案例为蓝本,将教学任务、教学知识点、教学学时分配融入工程项目中,凸显理论教学的应用性,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性、理论知识的适用性和理论知识的工程性,进而推进“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2 课程设计实施分析
以变压器出厂试验这一电气试验项目为例,分析基于“工程项目”的《高电压技术》课程设计的实施。
2.1 教学任务设计
变压器出厂试验是电气试验项目中非常重要的工程试验项目,该项试验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是《高电压技术》课程中[2]的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绝缘强度、电气设备绝缘试验。依托变压器出厂试验这一工程试验项目,理论联系实际讲授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绝缘强度 、电气设备绝缘试验等知识点,可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锻炼学生的电气试验操作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液体的绝缘强度特性、固体介质绝缘强度特性、局部放电试验、绝缘电阻测量试验、感应耐压试验、直流耐压试验等。
要求学生掌握的试验技能:(1)参数测量;(2)绕组电阻测量;(3)绝缘特性测量;(3)电压比及联结组测量;(4)空载试验;(5)负载试验;(6)感应耐压试验;(7)外施耐用试验。
2.2 教学课时设计
该教学项目需要学时分配为:液体和固体介质的绝缘强度4学时、电气设备的绝缘试验8学时、变压器出厂试验项目实施4学时。
2.3 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中首先给定实际电气试验项目:S7-30/6电力变压器出厂试验。从电气验项目入手,确定教学任务――掌握电气设备的绝缘试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对应于教学的知识点是《高电压技术》课程的第三章中电气设备的绝缘试验的相关内容:绝缘电阻试验、交流耐压试验。图2展示了以“S7-30/6电力变压器出厂试验”具体工程项目为例的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2.4 教学效果
通过个案的“工程项目”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取得的教学效果有:(1)以“工程项目”为蓝本,增强教学的应用真实性。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讲完理论知识,学生不知道如何来用,在进行实验室实验时又脱离了理论知识。而以“工程项目”为蓝本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直接给出工程实例――“S7-30/6电力变压器出厂试验”,直接增强了教学的应用性,不再让理论和实践成为互不相容的关系。(2)以“工程项目”推进理论教学,增强学生实操能力。“工程项目”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通过项目讲理论,通过项目练技能,通过项目提高应用。“电气试验”工程项目的教学适合在实验室进行,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实际的电力变压器一边理论教学,一边按工程试验项目进行相关试验,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掌握了电气设备试验的基本技能。一堂课,“双丰收”。
3 结语
工程能力的培养是电气工程师基本技能培训之一。通过“工程项目”进课堂这一理实一体化化教学手段的推进,使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亲身经历了项目案例实施的全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把一个复杂的电气试验项目,通过分解成小型试验项目模块,将理论知识点融入具体的工程项目中,结合具体试验项目的理论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降低了课程教学的复杂难易程度;既按照教学大纲完成了理论教学,又提升了学生工程训练技能,体现出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黄永驹.高压试压[M].黄河水利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项目教学;传感器课程;课程改革;教学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微电子技术与工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急需一批专业的机电操作、机电自动控制的从业人才。在教学中就要求其具有更强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探索能力。传统的传感器课程教学更注重对传感器工作原理与测量电路的分析与处理,理论讲解浅尝辄止,枯燥难懂,学生在理解掌握上具有一定的难度;理论教学占据的比重较大,实践教学课时不足,其输出的专业性人才在实际生产中不符合企业发展要求,加上近几年传感器技术不断升级改进,教材内容不断更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传感器教学变革提出的要求就更加迫切,项目教学法就是基于该教学前提下产生的新型教学方式。
一、项目教学法分析
项目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形式,其更注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从事学习与探究,教学划分成分项目,每个项目相对独立与完整,教师在教学时将项目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自行研究并解决,教师限制时间,学生分工合作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项目教学法具有一定的实施难度,因为在项目教学中不单纯涉及到信息收集与整理,更贯穿着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的评价等工作,整个实施过程由学生自主控制,通过项目实施,使得学生对整个项目运行的全过程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了然于心,积极运用自己的理论所学及自身已经具备的技能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巩固练习,项目中的问题一般都是教学中从未遇到过的,但是又基于一定的教学大纲而设计,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基础。项目教学在传感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与规范作用。
二、基于项目教学的传感器课程改革过程分析
在传感器及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教师注重从工程应用的角度进行内容的选取与授课的安排,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下面我们结合具体 教学实例进行基于项目教学的传感器课程改革过程分析。
(一)前期项目准备时期
在项目前期主要是选择课题及选取教学内容。此次教学实例我们选取的是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温度”,其在冶金、化工、食品、民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本专科院校的教学中,温度传感器是重点讲解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温度传感器特点、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充分分析项目实施的基础上,我们选取铂电阻作为此次应用的主线,结合实际工作实例进行分析,当传感器的测量温度发生数值变化,传感器当前温度会对应不同的物理量,在项目开展前期,我们将铂电阻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获得初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二)第二步项目设计阶段
该阶段为项目设计阶段,针对前一阶段的选题,我们具体选择了某厂供热锅炉水温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指导教师作为甲方提出水温测量要求,学生为乙方,对甲方提出的任务进行测量实施及具体测量方案的设计制定,乙方作为甲方工程开发商的身份进入现场施工。温度传感器在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及测量仪器距离较远的情况下需要较长的传输信号线,以电压为信号则受电磁噪声干扰,以电流为传输信号更好,项目选择4-20mA的电流信号,对应的项目技术指标涉及使用铂电阻测量锅炉水温、精度为0.2摄氏度,测量范围在1-200摄氏度之间,铂电阻温度传感器传输信号为4-20mA的电流信号,直径为10的带密封螺纹的不锈钢管为此次铂电阻的保护套管。
(三)项目实施阶段
在初步的项目设计之后,学生依据项目设计的要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的实施,该阶段的项目需求主要包括项目需求分析、项目方案制定与选择、传感器驱动测量制作、铂电阻的套管安装等,在完成项目之后撰写对应的项目总结报告,该阶段也是学生充分讨论、研究的阶段,教师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学生项目实施遇到困难时注意指导与纠正,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与结论的正常得出。
(四)项目评价与总结阶段
该阶段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对结论成果的展示,另一方面是对结论与结果的考核,在展示环节,由学生代表发言,阐述自己的总体设计思路与项目实施情况,展示传感器测量结果。在学生代表完成展示之后,教师对其进行考核分析,对其中的亮点进行肯定,对其中的不足予以指正,考核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两方面。对项目结论点评时,注意结论的完整性与科学性,注重传感器的实用性等,对完成的总结报告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完成传感器的整体项目教学。
三、项目教学法在传感器教学中的改革重点
首先注意工程项目与案例选择的合理性,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内,对学生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启发意义,在教学工程案例的选择上还要兼顾学生的认知特点,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对结果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分析。其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项目教学中占据主导,在项目教学中具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弱化自己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调动学生动手积极性,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融洽、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巩固与练习。最后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在传感器的教学中,在完善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注意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促进项目教学执行。
篇6
项目课程是任务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其开发要以任务课程为基础。所谓项目课程,就是指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其是一种面向不同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工作过程中需要的知识、素质、技能为课程内容开发的参照点,以完成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驱动目标的课程模式。项目课程改革是指按照项目课程的模式,对原有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方式进行改革,面向不同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以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为课程内容开发的参照点,以完成岗位工作过程的项目为载体,以实现项目驱动目标、建立项目课程体系。综上内容,基于协同创新下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内涵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校企、校校合作层面的协同创新,通过校企、校校合作来寻求突破、创新,以破解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难题。二是课程向项目课程转变的协同创新,破解将新技术转化为课程内容的新难题,其目标不仅仅是要实现单门课程内容的项目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科学的项目课程体系。
二、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原则
(一)以符合社会的需求为依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当社会的需求与受教育者发展的需求发生变化时,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等也应该随之而变化,同时还应该及时更新项目课程的设计形式。
(二)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
学以致用,学才会有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的。因此,项目课程改革必须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同时,也应该针对企业职业道德的新标准适时地更新学习内容。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并将其覆盖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程序、环节上,落实到课程的实际学习中,以实现知识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以企业实际项目、任务为框架
项目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其具有自身独特的逻辑与结构,这也是在进行项目课程改革时所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项目课程应该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相关性为逻辑基础,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为结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课改的时候,必须对相关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充分分析,真正做到根据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体系、结构来确定课程设置的体系与结构,划分课程门类、排列课程顺序,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从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转变。
(四)以企业标准生产流程为基础项目课程
以企业标准的生产流程为基础,除了考虑课程开发的逻辑关系之外,还必须考虑到在教学设施建设时,职业环境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的支撑作用,从而营造具有真实工作情境的教学环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院校在实施项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将工作过程特点与教学过程特点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要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组织教学,并突出“任务中心”与“情境中心”两项内容。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课程设计
进行项目课程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课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整体设计与之相对应。那么,如何在协同创新视角下进行高职项目课程改革的课程设计?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两个大的方向去把握。
(一)宏观层面的设计
首先,要实现一项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必须先从整体、专业的培养方案入手,进行课程大类设计。因为先前的课程设计存在培养目标不具体、工作任务不清晰、职业能力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所以要对其进行改革、革新,变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结构为工作体系课程结构。如,可以按照基本技能课、通用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等进行课程的重新设置,其中基本技能课与通用技能课可以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将之前的文化基础课,即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进行适当调整、整合,使这两个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文化基础课与职业工作目标相分离的状况。而对于技术知识课程,则应该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可以在原有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精简、综合,使学生对其的学习更有效率。由于专业技能课应该与不同的行业、企业进行对接,所以要在原有专业技能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使之更适合行业、企业、职业的要求,使之更符合校企双方的评价标准与满意程度。其次,项目课程的宏观设计应该考虑到在专业能力培养方案中增加有关职业能力培养的必需条件,如,教学情境的设计、师资条件以及设备配置条件,从而保障职业能力形成的有效性。最后,课程的宏观设计还应该有教学评价方面的内容,例如,教学环境反馈、教学管理反馈、教学实施反馈、就业信息反馈,以及毕业生在职信息反馈等与教学评价相关的内容,以正确评价教学的质量、效果。
(二)微观层面的设计
其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明确课程定位企业的实际情况。在这里指的是企业的生产流程,根据生产流程明确课程定位,就应该首先分析一下工作岗位(群)需求。岗位,即工作岗位,是指企事业单位赋予每个员工的职务、工作任务及其所承担责任的统一体。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分析岗位的社会需求,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对某一个具体的岗位(群)相应的就业市场进行数据调研、信息分析并取舍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由高职教师、企业(行业)人员共同参与,通过分析社会需求,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来完成。教师通过企业调研,将所搜集到的相关信息、资料、数据与企业人员交换看法,以期对此有更深入的了解。在宏观上,了解社会的总体需求、规划;在中观上,了解企业的规模大小、产品状况、设备情况以及工作条件等具体内容;在微观上,了解工作任务、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员工的能力状况等。通过对工作岗位的“三观”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社会、企业对岗位的需求情况,及其职业能力的要求程度。其二,协同创新视角下,对高职项目课程内容进行项目课程内容设计的确定,是在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基础上完成的,这也是实现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的重要环节。分析工作任务是生产一线的人员与课程方面的教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并可以绘制出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表。课程内容设计正是基于校企、校校之间的协同创新,并进行二次开发的过程,为的是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阶段性教学目标,并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其三,协同创新视角下,对能力训练项目进行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是通过项目——子项目——任务的方式去确定能力训练项目与任务的名称,拟实现的目标是对前一个目标的分解。相关支撑知识是针对项目所用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最后的结果也要求可展示、可评价。能力训练项目设计是一种项目化的案例化方式,其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实际应用的环境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其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包括项目、任务、案例等,并以学生为主体,还应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其四,协同创新视角下,对项目课程教学进程表进行设计,此过程要在工作任务表的基础之上完成,立足于此,将企业具体生产流程中工作任务的模块转化成课程体系。主要是通过专业教师去完成,有时也需要课程专家亲自实施,课程体系的建立就是其成果。其五,协同创新视角下,对项目课程考核方案进行设计,对于项目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来确定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考核可以包括能力考核、知识考核等方面,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打分形式进行。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给予合理评价,对其优点加以鼓励,其不足予以纠正。学生也应该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可以填写一个相应的表格。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会展英语 实践
会展业是近几年来逐渐兴起的一个集服务、贸易、管理、交通、物流等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它已然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亮点,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当前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胜利召开成为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助推器”。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为专业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交流、就业的机会,但同时也对《会展英语》这门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的就业环境下学生要能够为各种大型国际展览或会议活动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化服务,成为“实用性人才”。结合产业的人才要求以及教育部强调“加强英语语言基础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具体要求, 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在高职《会展英语》专业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是一种基于主动体验型的学习方法,学生在 “做中学,学中做”,主动思考,解决疑难,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再从知识中获得能力。在这种宗旨下,课程改革并不是简单将原有学科课程解构、排序或重构,而是要从工作世界中寻找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任务。
1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会展英语》课程指导思想
起源于上世纪80 年代的项目教学法是全球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中的新语言教学法。它基于任务教学模式衍生而来。项目教学法是以杜威的“从做中学”为教学准则,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项目,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在设计任务时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从而一步步的提高。布置任务的时候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任务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项目教学法的重点在于实践过程,旨在在任务实施阶段引导学生将理论寓于实际,深度挖掘其创造潜能,使其在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独立思维,提高实践技能。
2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会展英语》课程改革方法
2.1 以企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选取教学项目。基于市场需求,全面搜集会展活动中适合学生实践的岗位或工作任务,由实践操作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基于实际任务构建教学情境,再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情境任务具化为教学内容。会展英语包含了两个部分展览和会议,其中展会具体分为八个项目:场馆选择、展会邀请、展会策划与宣传、展位布置、展台接待、展品演示、撤展、展后成效分析洽谈业务。会议分为会议策划与咨询、会议场地选择与预定、会议场地视察、会议接待、会议登记、会议餐饮及会后旅游等七个项目。实践项目有助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设置了团队考核项目,通过一系列实效性的项目吸引学生参与团队工作,在团体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工作和相互协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综合了任务设计、案例教学、项目分析、讨论实施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任务、综合考评等多个教学环节。它将教、学、实践有机整合,使学生彻底领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并且在参与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自我的创造能力,掌握学科知识。项目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
2.2 依据教学项目内容,整合教材。会展英语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对于此类教材要精挑细选,紧密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对于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以学生的特点来量体裁衣,丰富课堂活动。在设计项目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项目。同时项目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递进性;布置的任务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这样逐步提高,并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项目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适应学生、贴近学生。项目的设置要注意教材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项目和知识形成一个系统。设计项目的时候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让它们之间形成子项目和母项目的关系。子项目服务于母项目,这样才能保证很好地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2.3 加大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世纪,因而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更新与发展。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不断投入,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和设备走进校园,对推进学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仅仅有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不等于教育的现代化,学校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必须是思想上的现代化,因为,教育是一个需要在思考中不断前行的事业。
2.4 分组探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会展英语》项目教学应该活化学习方式,细化学习内容,以分组学习和集中学习研讨两种形式对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具体来讲,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模式,可将同桌变成同组,4至6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互相鼓励,互相探讨,监督学习。学生不再排排坐或全体面朝黑板,老师的教学方式也由以往较为单向的授课为主变成由学生实践,师生讨论多向互动为主。在学习实践中,学生既身临其境的体验了社会分工,同时通过协作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模式,沟通技巧和团队精神都得到了锻炼。
2.5 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考核评估体系。基于传统的个人量化考核模式,修订并完善量化考核体系,实施个人与小组制量化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对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的考核与评估。具体来说,一是落实小组考核评估责任制。通过对各小组进行目标责任考核评价,逐级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强化项目教学效果,在全班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项目教学机制。二是建立联述联评联考制度。看小组的工作流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认真观察每一组的讨论过程,将小组成员的工作表现纳入考评范畴。三是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激发小组活力。教师针对小组的工作绩效逐一点评,表扬先进,同时指出工作绩效较差的小组需要在哪些方面作改进,使项目任务得以延续。
3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会展英语》课程改革效果
3.1 教师具有“双师型”素质。学校依托自身硬件条件联合地方优秀会展企业开展双师型教师培训,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强、学识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过硬的“多用途”教师队伍,建立一个集工学结合、岗前培训、实习实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实训基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促进学校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 以当地知名的展会实践体验教学将创造机会让学生全程参与一些地方知名国际展会,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让企业为学生提供项目教学场所和基础设施,使在校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岗位,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参加展会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顾项目实训过程,总结经验,为理论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3.3 科学的考评体系是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学校应该将岗位要求引入考评体系,由企业一线技工与本校教师共同组建考评团队,模拟职场情境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构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更科学、更实用的基于“工作过程”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体系。
通过深化教学体制改革,学生普遍热情高涨,学习的目的性大大增强。小组学习改变了师生之间双边互动的单一形式,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与项目教学法有机整合,在实践项目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团队学习,提高学生的群体意识,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法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有效杜绝了学生课上打瞌睡、开小差等不良习惯,大大提高了课业内容的趣味性。另外,考核体制的改革提高了考核评估对课业的适应性,使得考核评价更客观、更具体。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用人单位对其青睐有加,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改革增加了动力,同时学生的职业生涯得以展开。
参考文献:
[1]邱玉华.实用会展英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77.
[2]林翰.会展英语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108.
篇8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质量;课程改革
一直以来,C语言教学都是围绕语法知识这个主线展开,按照数据类型、运算符、变量操作的顺序来学习基本知识,按照数组、函数、结构体的顺序来学习程序结构。这种线性教学模式可以循序渐进地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但是很难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长期反复地学习基础知识和经典算法,虽然可以读懂和编写简单的程序,但很难形成对编程的兴趣,也没有自主思维和实践创新的意识。为了改进目前C语言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推广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目标
实施C语言项目化教学要明确教学目标,关键问题是让教学从应用人手。教学要尽量面向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培养,首先确定教学的技能目标和应用目标,然后选择相关的知识点组成有阶梯难度和深度的项目教学内容,在项目中体现知识目标。这种从应用角度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避免了知识点过多、过难的问题。学生不再面对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理论知识,而是要亲自动手练习、总结和掌握编程经验,锻炼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界定流程如图1所示。
1.1初级阶段
学习C语言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学习结构化程序设计思路和基本语句的使用,基本内容包括数据类型、变量、运算符、顺序结构、循环结构、选择结构等。项目化教学应该把各种知识和操作的组合使用作为应用目标,把各种语句的理解和训练作为技能目标,在知识点方面则要加入更加复杂的数组、指针、文件等内容。这样就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知识结构中后期才能接触的知识,提高应用训练的强度和深度。初级阶段的知识点目标、技能目标和应用目标如表1所示。
1.2进阶阶段
进阶阶段应该是在掌握C语言基本概念和操作的基础上,学习软件开发模块化和信息传递、常用算法学习和改进、团队合作开发等应用技能。项目化教学中,把应用模块化编程和项目分工协作作为应用目标,把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常用算法学习和改进作为技能目标,把程序调试、函数编写和函数库调用作为知识点目标。进阶阶段的知识点目标、技能目标和应用目标如表2所示。
1.3提高阶段
提高阶段主要是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或结构实现的项目任务。把程序设计和算法改进作为应用目标,把编程技巧综合运用作为技能目标,把构造体、指针和文件操作等内存分配相关知识作为知讽点目标。提高阶段的知识点目标、技能目标和应用目标如表3所示。
2 实施方案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方案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语言基础阶段,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的;一个是编程提高阶段,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如图2所示。
在语言基础阶段,教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教学分为任务提出、知识分析、任务分解、任务完成和评价提升5个阶段。在教学初期,教师选择小型软件系统的一部分作为课堂任务,介绍任务相关的知识点和要求,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任务的解决方案和实现细节,再由学生根据书本内容和教师讲解内容完成该任务,最后教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和总结。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来修改程序,达到加深认识、提高技能的目的。
在编程提高阶段,教师要设计项目教学内容,让学生组成团队选择或自选题目,完成一个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软件系统。项目教学分为项目提出、知识分析、项目递进、项目实施和验收总结5个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只是辅助和引导的角色,在初期提出项目要求和备选项目之后,教师就不再参与项目的分析、实施和完成工作。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技能积累和知识储备自行选择、设计和完成项目。项目首先是一个功能简单的软件系统,学生在完成基本功能之后,要通过讨论和分析提出项目递进和拓展的内容。这里的递进可以是功能上的也可以是性能方面的,最终完成的系统要具备一定的功能特点。项目完成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评审,小组之间互相验收,最后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展示和经验共享工作。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两个阶段都是把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面对抽象、无趣的基础概念和复杂算法,而是自己动脑动手操作和学习,把书本知识融入任务和项目当中,这也是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创新之处。
3 改革实践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就是“以练代学”,以学生作为课程主体,将技能掌握和应用作为主线。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3个主要教学环节人手展开。
3.1教学内容改革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的依据是软件开发领域和实际工作范畴,选取的项目要贴近实际,具有典型性。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的进度而定,一般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4个模块,分别是理论基础操作模块、程序设计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应用程序开发模块。每个模块都由一个或若干个课程任务组成,程序设计模块的课程任务和对应知识点如表4所示。
3.2教学方法改革
项目化教学模式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提出项目或任务之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在教学展开初期,学生应该思考如何设计功能,选择正确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讲解,这些讲解内容往往正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抽象的、难懂的,学生常对其有抵触情绪,而在项目化教学法中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提出的,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是有兴趣和动力的,必然会投入更多的热情。另外,项目化教学采用项目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载体,其中蕴涵的模块化设计和团队合作的思想也是软件开发的精髓所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积累了系统开发的经验,这对其他的高级软件程序设计语言学习也是一个很好的基础铺垫。
项目化教学法的本身是基于建构理论的,倡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项目只是教学导向的形式,教学的核心内容应避免以往存在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基础知识、模仿经典算法和函数、没有自我思考和分析能力等误区,帮助学生在学会“C语言程序设计”之余还能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研究探索新问题和合作讨论的意识。项目化教学法不是固定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都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不能把一个经典算法讲烂,也不能凭空编造、脱离实际,要把生活中或工作中的问题拿出来作为项目让学生研究,只有熟悉的内容学生才会感兴趣。例如,同样是结构体知识,理发店排队问题就远比大数字倒序输出生动,学生的积极性决定了教学质量,这是必须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3.3考核方式改革
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体系是过程式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其中过程式考核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在过程式考核中,学生出勤和课堂表现占20%,上机实践(包括程序设计和调试能力、代码规范程度、课程实验)和作业(包括实验报告、课后作业)占40%。期末考试的形式是笔试,考查基础知识和程序分析能力。“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体系如表5所示。
篇9
论文摘要:针叶就业市场对数控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数控综合化课程改革,分析了中职数控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课程综合化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述了数控课程综合化的特点和难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社会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职业岗位对就业员工素质要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教学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竟争力,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使其成为用人单位所希望的“招之即来,来之即用”人才,我校机电专业科数控专业方向于2004年起进行大胆的“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数控综合化课程改革”。本文结合我校的改革,对数控专业课程综合化进行了探索。
一、数控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分析与定位
根据国家权威机构的统计,对于数控人才,用人单位有以下四个需求层次,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同:
1.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
2.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UG , 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
3.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
4.数控通才: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
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校数控专业的特点,我们培养的是数控操作技工和数控编程员,并以此为定位基准点进行数控专业的课程综合化改革。
二、课程综合化思路
1.课程综合化指导思想: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职业岗位为目标。即打破原先按学科体系划分的授课方式,把}PLCy,《计算机辅助制造》、《机械制造工艺学》、《数控技术》等课程通过整合将教学内容按工作岗位划分,分为数控车和数控铣两大教学模块。教学时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际工程任务,以及需要达到的技能要求;之后讲解相关知识点及涉及到的周边知识,例如机床的结构、切削机理、刀具材料等;再进行产品加工,加工中如遇到问题再进行知识点的补充,最后工程项目完成后进行知识点研讨、总结。
2.培养目标:具备数控加工的基本理论和工艺知识、掌握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过程,能够熟练使用CAD/CAM软件进行零件的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手工编程,并能完成指定零件的实际加工操作并达到零件加工的精度要求。
三、工程项目的选题
课程综合完毕后,在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过程中,工程项目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课程综合的教学效果以及课程改革成败,下面谈一谈关于工程项目的选题。
1.工程项目的选题原则。关于工程项目的选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1)针对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培养目标和达到的技能要求.选择不同的工程项目。
(2)适用性。从教学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真题真做。
(3)综合性。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上综合,二是培养综合能力。
(4)科学性。科学性也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项目教学既然是一种教学方式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从组织教学的角度体现出科学性;二是项目教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科研活动,必须符合科研工作的要求。
(5)实际性。结合本校的师资水平和现有的设备情况,选择切合实际的项目。
2.工程项目的选题示例。下面分别以数控铣削模块为例来说明工程项目的选题:
(1)工程项目名称:铣矩形槽板。
(2)学习目标:
①能设置刀具参数和工件零点;
②能调整刀具参数粗、精铣轮廓;
③能编制和调用子程序铣削工件;
④能使用铣槽循环对矩形槽进行编程和铣削。
(3)熟悉和掌握的操作要点:
①加工前的准备:A.详细阅读零件图,并准备坯料和检查坯料的尺寸;B.编制加工程序,输人程序并选择该程序;C.用平口虎钳装夹工件,伸出8mm左右,用百分表找正;D.确定工件零点为坯料上表面的中心,设定零点偏置;E.安装中20mm粗立铣刀并对刀,设定刀具参数,选择自动加工方式。
②铣外轮廓:A.粗铣外轮廓,留0.50mm单边余量;B.安装中20mm精立铣刀并对刀,设定刀具参数,半精铣外轮廓,留0.10mm单边余量;C.实测工件尺寸,调整刀具参数,精铣外轮廓至要求尺寸,如图1所示。
③加工2-中10孔:A.安装A2.5中心钻并对刀,设定刀具参数,钻中心孔;B.安装小9.7 mm钻头并对刀,设定刀具参数,钻通孔;C.安装中10H8铰刀并对刀,设定刀具参数,铰孔至要求尺寸,如图1所示。
④铣矩形槽:A.安装妇2mm键槽铣刀并对刀,设定刀具参数,选择程序,粗铣矩形槽,留0.50 mm单边余量;B.安装中12mm精立铣刀并对刀,设定刀具参数,半精铣矩形槽,留0.10mm单边余量;C.实测矩形槽的尺寸,调整刀具参数,精铣矩形槽至要求尺寸,如图1所示。
四、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数控综合化课程改革特点、难度和几点思考
1.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数控综合化课程改革特点:
(1)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可以促进教学,提升师生的专业技能,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完成项目来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磨练自身、获得新知。
(2)是以学生数控技能的形成为主线,即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以“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项目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群体合作精神、沟通技巧与能力、责任感和主动性创新能力等.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产生成就感,获得自信,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4)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缩短了培训与就业的距离。
(5)通过参与项目也能获得工业界的需求动向,这些信息的获得将对有关专业或课程的改革与调整提供帮助,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
(6)课程综合化后,考试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废除了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而是将学生的总评成绩分散到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中,即每个阶段均有一个成绩,最后学生的总评成绩为各个阶段成绩之和,真正考核出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技能。
2.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1)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数控综合化改革,对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能够讲好每门专业课,还要对所用到的专业课进行综合,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学习进修,拓宽知识面,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并率先深人实践教学一线,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
(2)实验设备陈旧或者数量偏少,不够用,制约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数控综合化改革”推广。
(3)是对指导教师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重要考验,有一批专业过硬、开拓进取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以就业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数控综合化改革”的重要保证。
3.几点思考:
(1)项目选题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本位。学生通过参加项目制作可以全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锻炼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 单片机课程; 项目式教学; 控制器;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2-53-02
Reform and practice of SCM course in colleges based on project
Sun Yuan, Chen Limei
(Beijing Wuzi University, Beijing 101149,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isadvantages in the traditional SCM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courses,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s proposed. The selection of project, the design of projec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re discussed.Take the gas controller as a project case, how to imbed th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nto the teachingof the SCM hardware and software is introduced. With project as the main line, the entire project is gradually developed. It shows the superiority of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in SCM teaching. It can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stimulate their creativity, imagination and help them quickly adapt to the related work after graduation.
Key words: SCM course; project teaching method; controller; creativity
0 引言
单片机课程是我校信息学院计算机技术与物联网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一般都会采用“以讲为主,实验为辅”的方式,授课重点强调对原理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讲解过程中涉及很多抽象的理论知识,一般先将单片机的各个环节如总线、并行接口、中断、堆栈、地址、数据类型和语法等分开讲解,各部分无论讲得多么细致,学生还是很难建立起一个基于单片机测控器件的整体概念,这样就把本来是一个合理的有机体变得支离破碎,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导致课程变成了“天书”,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引入项目式教学方法可以大大改善单片机教学中“学”与“教”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架起桥梁,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
1 项目式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通过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将有很大的提高[1]。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资源整合,引进“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式的项目教学,从成熟的生产或生活中基于单片机项目案例入手,让学生首先看到结果是单片机能够做什么,“原来单片机可以完成这么多功能”,很多学生在惊讶的同时会提出很多问题,自己想掌控单片机,如果自己学会了,那么也可以设计很多智能器件,这时老师可以将这些测控器项目一层一层打开,由浅入深,由深入浅,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将单片机主要的内容环环相扣讲给学生,学生可以在总体和细节上掌握单片机,而不是以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讲解方法。项目式教学法使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使学生变被动灌输为启发求知。项目式教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2]。
2 项目式教学案例分析
2.1 如何进行项目总体规划
本文以基于单片机天燃气采集和泄露报警器为案例来介绍项目的总体规划。天燃气控制器除了用于常规的显示等功能之外,还需要能够实现天燃气的采集、存储、调整、显示、上传和接收数据等,以及燃气泄露报警等功能,如图1所示。
[单片机][显示][键盘][通信接口][天燃气采集][天燃气泄露][存储扩展]
图1 燃气控制器功能图
煤气控制器外观中主要分四个模块:①信号输入功能;②显示功能;③存储功能;④通信功能等。学生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用于实际天燃器采集和泄露报警的产品,从这个产品的功能出发,对单片机系统案例进行剖析、总体讲解。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是以单片机为核心,配合一定的外部电路及程序,从而实现特定测量及控制功能的应用系统。单片机的任务是指,以单片机为核心,构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组成,配以一定的电路和软件,实现某几种功能,完成相应的任务。硬件是系统的基础,软件则是硬件的基础上对其合理的调配和使用,从而完成应用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单片机的设计应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大部分。
2.2 项目中硬件部分的讲解方法
项目设计中硬件设计分两部分。①单片机扩展部分设计:包括存储器扩展和接口扩展。本控制器对存储器进行扩展EEPROM,还有通信端口的扩展。从这个实际的扩展中讲解单片机为什么扩展,如何扩展;再引申到存储器的扩展,指EPROM、EEPROM和RAM的扩展。其接口扩展是8255、8155、8279以及其他功能器件的扩展。②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燃气控制器有输入模块、显示模块、通信模块、存储模块。在硬件上如何扩展这些模块,如信号测量功能模块、信号控制功能模块、人机对话功能模块、通信功能模块等,根据系统功能要求配置相应的A/D、D/A、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设备。
在硬件设计时,注重总体方案,并需进行详细的技术论证。硬件电路的总体设计比较重要的是硬件电路原理图。在硬件系统中,电路的各部分都是紧密相关、互相协调,任何一部分电路的设计如果考虑的不充分,都会给整体方案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所以设计者应在总体方案设计时反复论证、比较,寻求最合理的总体方案。在硬件设计过程中要用到Protel等印制板辅助设计软件,在Protel软件中首先画连接原理图,然后再用Protel将原理图转换为印制板图即PCB图,检查无误后,交给印制板生产厂家,印制板生产调试好后,将元器件焊接到印制板上就完成了硬件系统的设计,具体部骤如下:
⑴ 绘电路图。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最少的知识完成电路图的绘制;
⑵ 生成网络表,检查错误;
⑶ 规划电路板并手工布局;
⑷ 自动布线,并输出各层图纸。
学生完成这四个任务后,基本了解了硬件设计中设计电路板的全过程。尽管每个任务看上去都很简单,但过程是完整的,学生完成这个项目,就已完全掌握了设计过程,尽管项目完成得还不是很完美。如果课时不够充分,对于电路板的制作过程可以放到实践周中集中讲解效果会更好,但在通常的单片机课程讲解中,整个硬件的设计应该讲解清楚,还要通过这个控制器的案例将硬件布局优化和调试讲给学生,由一个单片机控制器硬件的设计引申出同一类的硬件设计[3]。
2.3 项目中软件部分的讲解方法
一个单片机能够聪明地执行某种任务,除了它们强大的硬件外,还需要它们运行的软件。其实单片机并不聪明,它们只是完全按照人们预先编写的程序而执行之。燃气控制器中的程序根据硬件的特点,采用模块化的编写方法,将程序的功能分成几大模块,例如初始化模块、燃气泄露报警模块、读表模块、写入24C16模块、键盘模块、通信模块等。在每个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再细分几个子模块,在程序的编写上采用分层的方法处理,由于单片机有主程序较短的特点,主要的处理工作分层展开,通过子程序的调用一层一层地实现程序的功能,逐步细化、求精,使程序清晰、可读性强、可重用性强、便于调试扩展。通过燃气控制器软件部分的讲解将程序设计方法和思想渗透到各个程序的编写中。硬件设计之后,软件的任务是合理有效地驱动这些硬件,让硬件充分有效地分发挥其功能。在软件的设计中通过软件可以更好地理解硬件是如何使用和工作的。
MCS-51单片机的程序设计通常分为下面三个步骤。
⑴ 制作程序流程图
对所提出的算法找出最合理、最简便的解决方法并作出程序流程图,程序流程图用以表示人们利用一定的算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流程图有粗略和详细两种,粗略的流程图可以给出解题的大致步骤,而详细的流程图则给出每一步骤的细节。对一些大的问题,应先给出粗略的流程图以得出总体概念,然后作详细的流程图对每一步骤作具体的描述。
⑵ 资源分配
根据算法的要求合理地分配系统资源,如存储器分配、输入输出接口的分配等。在MCS-51系统中,程序和数据存储器分别编址,而存储器又分为内部和外部存储器,又有位寻址的存储器,因此资源分配得合理,将会给编制程序带来方便,不然可能会增加麻烦,甚至使程序产生错误。
⑶ 源程序编制及调试
源程序编制就是将流程图表达的算法用程序实现,MCS-51系统的程序可用编辑器编辑,在集成的调试环境中读入,也可直接在集成的调试环境中输入,集成调试环境包括了程序的调试工具,如单步、断点、全速运行程序,还能实现寄存器检查、存储器内容检查等功能。
通过总体论证之后,将燃气控制器的程序让学生花一段时间略读,使学生可以大致了解一个成熟的单片机控制器程序的整体模块框架。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掌握程序的主框架,包括在此框架下如何扩展更多功能。总框架了解之后,再精讲各个模块,对典型的有代表的模块仔细讲解。类似的程序让学生自己消化,可以让学生采用查阅资料、研讨、和教师讨论等形式完成。这时教师将单片机中存储器分配、定时计数系统、通信系统、看门狗、中断系统、扩展等与程序处理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单片机的各模块是如何有条不紊地工作的,以及如何扩展功能等。
在整个软件的讲解中将单片机汇编语言或者C语言融入到各个环节中,使计算机语言更生动、更有生命力,学生学习语言时关注点在其应用而不侧重语法,语言用得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了[4]。
3 结束语
采用单片机课程项目式教学方法能够克服以往知识点散乱,单片机的各个环节不能有机结合的缺点,力求做到围绕单片机系统项目开发而展开教学,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了解同一类项目的开发过程从而能够学会应用单片机解决实际问题[5]。我校开展与企业“一来二去”合作模式,“一来”即把企业家引进学校来, “二去”即老师去企业学习,学生去企业锻炼。通过此合作模式,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为学生的实践、实习和创新能力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有了这样的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将企业中的成型项目带到教学中来进行研究和讲解消化,再到企业中创新地应用到新的项目中去。此合作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可以为同类型的课程探索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蒋国金.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如何扮演好各种角色[J].职业教育,
2011.10:140-141
[2] 韩党群,杨勇.项目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11.9(5):90-91
[3] 孙媛,刘丙午编著.单片机技术及应用[M].机械出版社,2009.
[4] 秦学礼,杨儒亮等.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计
- 上一篇: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 下一篇:骨科护理知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