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作用及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的作用及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数学;数学美;科学探究;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A-0072-04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与学习兴趣,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亩也影响数学学习效果。在当前的应试大环境下,诸多因素导致学生普遍对数学没有太好印象。“数学是法则与公式的集合,解数学题只是从一大堆他们学过的公式中,利用各种提示,找出适当的法则代入数字加以应用,最后得出答案。”[1]“数学是数字与图形的组合,以计算为主……是枯燥乏味、不得不学的深奥、神秘、高深的学问……”[2]这种把数学学习归结为只是死记硬背结论,总是陷在枯燥乏味计算中的偏见,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事实上,从萌芽状态的原始数学,到当今五彩缤纷的现代数学,数学美作为数学的重要内涵,一直得到所有数学家的公认。数学中存在美,对此没有人持有异议。但在数学中哪些地方存在美,如何去感知数学美,不少学生依然朦胧和模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彰显数学美,让学生了解数学美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消除数学给人带来的枯燥乏味的坏印象以及高深莫测的神秘感。
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并非人人都有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因为数学与音乐所表现的,都是一种脱离了具体的实物场景的高度抽象的对象,是“人类性灵最富于创造的产物”[3]。高度抽象的结果是大量的“下里巴人”总难领略其神韵,只有具备较高的数学素养与数学领悟力的人,在数学研究中才可能有深入心窍的愉悦体验。才能在数学学习时于枯燥中感新奇,于平凡中见奇崛,才能时时被数学美所吸引而神与物游。
二、数学美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一)以美启真
许多物理学家都把“符合数学美”作为他们研究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学理论的重要准则,对数学美宗教般狂热推崇,并在科学研究中以数学美导航,最终得以写出划时代的巨著。诺贝尔奖得主狄拉克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学物理的人用不着对物理方程的意义操心,只要关心物理方程的美就够了。”[4]这正是这位物理学巨匠科学研究中一贯遵循的信条,因为狄拉克恰恰就是在完全不考虑任何物理模型的情况下,直接从理论和数学结构美的制高点出发,得出了一个大大出乎他意料之外的狄拉克方程。同样,科学巨匠牛顿一再声称自己是毕达哥拉斯的忠实信徒。因为毕氏学派以数字7为美,所以牛顿在做三棱镜的色散实验时,虽然开始只注意到5种颜色,他还是在没有任何实验证实情况下主观加上了橙和青两种颜色,为的是将颜色的总数凑足7种。[5]这是牛顿忠实于毕氏数学美观念,“以美启真”的又一个例证。
对平行线公理数学美的苛求,是非欧几何创立的直接动因。我们知道,平行线公理的表述比起其它公理显得冗长难懂,数学家认为它不美。因此他们怀疑它不应成为公理而应是定理。但看似简单的一个证明却令“无数英雄竞折腰”。2000多年来,数学家前赴后继地努力但都无功而返。直到19世纪初叶经高斯、波约、罗巴切夫斯基、黎曼等人的努力,问题才得以完满解决,并由此创立了划时代的伟大数学分支――非欧几何。
科学史上的事例一再向我们昭示:从追求数学形式美、结构美出发,却常常可以导出科学理论真的结果。随着科学数学化的加剧,数学美愈加成为科学探究中“以美启真”的方法论准则。
(二)以美审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无疑是的基本观点,也是大多数科学家的信条。但科学的数学化,已使得许多理论像现代数学那样朝着越来越抽象化的方向发展,其研究对象和结果在现实中往往找不到它的对应物,无法回到实践中去检验。故在科学认识系统中,把实践作为选择、评价、检验科学理论及其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不可能的,也是远远不够的。狄拉克认为,有时候数学形式美要比理论与实验相符合更重要,因为数学美与普遍的自然规律有关,而理论与实验的符合则常常与一些具体的细节有关。[6]例如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大概没有比时空弯曲更能挑战公众的想象力了,但不管他的理论多么让人难以置信,爱因斯坦却认为肯定可以由日食时观测证实。有人问:“如果观测与您的理论不相符合,怎么办?”爱因斯坦回答:“那我为上帝感到遗憾。”其言外之意是,上帝怎能如此愚蠢,居然违背具有如此对称美的理论来设计宇宙?[7]爱因斯坦仅仅凭借数学对称美,就敢于大胆预测物理结果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爱因斯坦“以美审真”的研究风格及数学美给予爱因斯坦的超强霸气。科学发展史表明,“以美审真”是科学家们共享的一条科学研究原则。
(三)以美悦心
匈牙利数学家雷尼说:“如果我感到忧伤,我会做数学变得快乐。如果我正快乐,我会做数学保持这种快乐。”[8]陈省身曾为少年儿童题词“数学好玩”。的确,许多数学家终身痴迷于数学,与其说是功利心的驱使,毋宁说是因为数学美对他们的深深吸引力。彭加勒曾指出,科学家研究自然,并不是囿于有用性的动因,而是为比较深奥的理性美引起的乐悦所驱使,科学家之所以投身于长期而艰巨的劳动,也许为此缘故甚于为人类未来的福利。[9]
同时,许多数学理论往往要超越当前现实数百年,才能在其它学科或数学学科中派上用场。例如古希腊人公元前4世纪就开始研究椭圆的性质,他们不可能预感到2000年后会在开普勒的行星运行及牛顿的万有引力中起作用。埃列・嘉当1912年考虑了一个分析与几何变换群,当时除了它的非凡美感外,根本没有想到它会在15年以后,用来解释关于电子的若干现象。事实表明,纯粹是思维的乐趣与美的召唤,才是支撑众多数学家持之以恒钻研数学的最深层动因。
另外,数学的严谨性与高度抽象性,日积月累在看不到成功前景的黑暗中摸索,朝夕面对缺乏生命原色的材料,长期繁重的脑力负担使得数学家常与正常生活产生疏离,这一切容易导致数学家精神生活的单调与贫乏,甚至造成心理痼疾。[10] 而数学美则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缓解逻缉思维所致的情绪紧张,审美愉悦会使数学家产生一种类似游戏的体验,使其身心趋向于一种更悠闲的境界。故数学美对他们可起到“以美悦心”的作用。
(四)以美辅理
科学发展史上彻底突破旧观念的新思想,通常不是沿袭传统的逻辑模式,对经验材料进行概括、演绎与推理而得。彭加勒对此深有体会:“逻辑用于证明,直觉用于发明。”[11]例如,卢瑟福通过直觉想象力把原子世界看成巨大太空世界的摹制品,建立了原子的行星模型说;威尔逊受到大自然美景的触发,直觉地构建了威尔逊云室,这些理论的创立都得益于想象而非逻辑。再如非欧几何的创立,在漫长的2000年时光中,无凳学家试图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去证明第五公设,结果都是徒劳。直到19世纪,一批思想敏锐的数学家意识到需要换一种思路。罗巴切夫斯基摆脱了逻辑思维的束缚,凭借自己的超凡想象力,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几何体系――非欧几何,它的创立不仅是数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而且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一次重大变革。综上可见,直觉力、想象力等形象思维在科学发明发现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数学美恰恰能在促进人的形象思维方面发挥重大作用,逻辑则常常只是事后的补充完善。
三、数学美对数学教学的启示意义
在数学学习之旅中,学生若能时常有美的感受与体验,数学美在学生的学习中就同样可起到“以美启真”的作用,有效开发解题智慧;起到“以美审真”的作用,准确筛选出思维路径;起到“以美辅理”的作用,化抽象为直观形象;起到“以美悦心”的作用,消除学生的焦虑与疲乏,快乐有趣地学习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大力挖掘数学美,渗透数学美,培养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美,鉴赏数学美的能力。为此,笔者认为数学教学需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有一颗易感之心
教学中渗透数学美,首先要求教师有一颗易感之心。要能感受教材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美,比如实数与数轴,复数与平面,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等,形与数的对称美,三角诱导公式推导中的对称美,奇偶函数图像与性质的对称美,大量数学符号与其深刻寓意体现出的简洁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用第二定义及用极坐标公式表现出来的统一美等。其次要有文、史、哲等方面的初步修养,对教材内容除能用演绎方式阐述外,还能从文学与艺术的视角来帮助学生展开诗人般的想象,因为只有教师自己对数学的形式美、结构美、思维美深有感触,才能将这种感发的力量传递给学生。再比如,教师恰当地运用诗歌,可将数学的抽象语言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化语言,让学生的思维文理合流,培养其形象思维力。例如在得出正弦函数y=sinx的图象后,来一句感叹:这可真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啊!讲完y=sinx 的图象,引用杜甫的“天地一沙鸥”抒发其图象之美……通过数学与文学的交相辉映,数学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演算与记忆,而将散发出诗歌形象美与数学内涵美的独特魅力,达到“以美悦心”的教学效果。再如,对一些司空见惯的教学内容,要能用数学美的眼光予以揭示。
例如,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教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串。
(1)不去根号是不是椭圆方程?(2)为什么要去根号?(3)为什么要把一个根号移到等号另一边?(4)为什么要令a2-c2=b2。
这些问题,其实无它,都是源于简洁美与对称美的追求。再比如对已知条件的删繁就简,对例题解法的不断改进(追求思维与过程的简洁美),对形异质同题目的归纳与本质揭示(追求抽象与统一美)等。当教师习惯于对教材上的诸多细节向学生刨根问底,学生就能发现“以美启真”“以美审真”在数学研究中的普适有效,就会悟出先前诸多莫名其妙的规定,原来都是源于对数学美的追求。就会感叹原来数学并非深奥、神秘,而是讲推理更讲道理的。
(二)学生要有一只跳跃思维之胆
形象思维与创新思维关系密切,故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要让学生经历先猜后证的数学,类比的、归纳的数学。例如对于杨辉三角形的直观观察,可以推出许多组合恒等式。教师教学时可以多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学生就会琢磨出先观察(a+b)n在n=2,3,4,5展开式的每一项特征,再归纳概括,猜想出若干恒等式,然后让学生先猜后证。
再如,设xyz∈R+且 试求xy+2yz+3zx的值[12]
若按常规方法计算xy+2yz+3zx的值,繁琐单调。让学生观察三个式子充分发挥想象,由②式不难联想到勾股定理,由①,③联想到余弦定理,我们就可巧妙地构造ABC,其中一点P满足∠APC=120°,∠BPC=150°,∠APB=90°,且PC=x,PA=z,PB=,由条件易得AB=3,AC=4,BC=5,从而SABC=SAPB+SAPC+SBPC=(xy+2yz+3zx)=6,故xy+2yz+3yz=24
心中没有对数学美的执念,本题便只能按部就班地陷入繁琐计算中,是“以美启真”与“以美审真”的观念诱发了我们的解题灵感,从而促使我们寻觅到这一漂亮解法。
(三)师生要共同拥有一个美学之念
一方面数学是一门科学,另一方面数学也是一门艺术。这门“高尚的艺术”表现为一种“至高无上”“冷而严肃”的美,是“潜藏在感性美之后的理性美”。它的花朵只开放在抽象思维领域,它的形式是由逻辑的彩带编织而成。数学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冰冷的美丽。要把数学冰冷的美丽化为师生火热的思考,教师需在长期的教学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挖掘强化数学美。通过追问、反思等行为,揭示数学美是一些技能行为背后的真正动因。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尤其在思维的岔路口要用“以美启真”“以美审真”支配自己的思维活动,养成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用数学美的眼光作一番定夺取舍的习惯。日积月累下来,解题能力、思维水平的提升就会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数学美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数学教育如果没有美育,只剩下技巧、分数,学生就只有题海之苦,没有探秘寻幽之乐,这样的学生就只能是做题的机器,永远不能成为大师。
参考文献:
[1]黄毅英,林智中.中国内地中学教师的数学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2(1).
[2]刘次律,张维忠.高中学生“心目中的数学”调查及启示[J].学科教育,2003(6).
[3]陈朋红,丁蓓英.论数学美的价值和意义[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4).
[4][5][7]杨建邺.物理学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2.122.
[6][9]杨忠泰.数学美在科学探索中的功能[J].宝鸡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1).
[8]王青建,李铁安.数学娱乐的理论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0(4).
[10]何池友.试论科学审美之于科学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9).
篇2
【关键词】微课;技校汽修教学;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434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接受简单、快捷、高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此引来了“微时代”的到来。继“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途径改变了学生的常规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开始走进学生的生活,“微课”以其潜在的优势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微课的定义及特点
“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内外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为一教学任务进进行教学的方式,以短小精悍的流媒体为表现方式,以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为目的。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从具体方面来分析,“微课”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1.1时间短。“微课”顾名思义就是微型课堂,因此它不同于传统的45分钟课堂,而是以浓缩精华著称。将教学内容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引导学生有效率的学习。
1.2 热菥。由于课程时间交短,要求“微课”必须集中于教学难点或者教学疑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必须慎重考虑,选择学生平时有疑问、很难掌握的部分进行“微课”教学。它不同于“网易公开课”等网络学习课程的课堂实录模式,而是针对性的选点帮助学生针对性的学习,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1.3 时空限制小。“微课”是基于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学生可以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进行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课堂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微课”教学的魅力,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外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二、制作微课的原则
首先教师在所选题材上下大功夫,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典型例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迅速掌握本知识点。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其次在制作视频时要注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字体搭配,字号搭配,颜色搭配,错落有致,使用的文字尽量少等,要使整个视频简洁清新流畅。再次讲解时候心中要有学生,语言要用普通话,尽可能少地使用古板、枯燥的书面语,使讲解通俗易懂,声音响亮,节奏感强。体现“趣味教学”的原则。
最后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引入和结题要简洁明了。整个视频要控制在5-10分钟以内。
三、微课在汽修专业教与学中的使用及意义
3.1在新授课上微课的作用
1)课前复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
2)新课导入 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
3)知识理解 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
4)练习巩固 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
5)小结拓展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练习。此视频用于结束本课前放。
说明:以上环节可单独或联合使用微课。
3.2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一下几点:
1)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2)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
3)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
4)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微课的应用是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微课教学篇幅短的特点要求视频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微课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以《汽车构造》中JV发动机气缸盖的拆装为例来说明微课内容设计:0-10秒,准备工具;10-40秒,拆卸气缸盖;40-50秒,取下气缸盖和气缸垫;50-100秒,安装气缸垫和气缸盖,当中穿插一些错误操作的例子来提示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就可以把教学内容详细的生动,主观性地表达出来,可极大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
四、微课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中的作用
1) 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2) 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3) 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
4) 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在“微时代”这个大的背景下,如何根据技校生的特点,同时结合微课的优势,做好技校生的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今技校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这将充分调动技校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 键 词:记忆 歌唱学习 声乐教学
记忆在人类生活中占有不可缺少的重要地位。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虽然是从感觉、知觉开始的,没有感觉与知觉就不可能获得知识与经验。但是,只有感觉、知觉而没有记忆也不能获得知识与经验。人的一切经验、思想、知识和技能,都是依靠记忆在头脑中保留的结果。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一、记忆是学习的基础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从“记”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重现和再认四个基本环节。凡是过去经历过或学习过的任何经验,都能被人的大脑所保存,一旦在生活或工作中需要这种经验时,就能及时地呈现出来。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譬如,语文学习要记住语言文字等符号,才能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数学学习,要记住原理与公式,才能运用无误;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往往依靠记忆广泛地从民间音乐和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这就说明,在学习中既要感知所学的内容,理解其实质,还要在头脑中加以保持,即记忆。所以说,记忆在人类学习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记忆在歌唱学习和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歌唱方法的建立依赖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声乐学习中,每个环节、每个技能、每个技巧、每个动作、每句歌词都需要记忆。有了音乐记忆,歌唱者就能在以往反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反映。有人曾问歌王卡鲁索:“一位出色的歌唱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他说:“宽阔的胸膛,大的嘴巴,90分的记忆,十分的才智,长期勤学苦练。”由此可见,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只有有了记忆才能不断地增长知识、积累经验,牢固地掌握技能、技巧和理论,否则就成了“熊瞎子掰包米,掰一穗扔一穗”。如果没有音乐记忆,歌者每次都要重新去认识那些已经学习过的东西,那么,声乐的基本功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永远都是“新生儿”。
音乐记忆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师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总是停留在“第一堂课”的感觉,一切都是生疏的,上一堂课讲的、做的、练习的全都忘光了。对于歌唱的技能技巧或作品中多次出错的地方,老师虽多次指出,但学生仍会反复出现错误的现象。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比喻说:“这种情况活像个没有把货车捆扎结实的马车夫,他只顾往前赶路,也不回头看,赶回家时,只剩一辆空车,还对家人夸口说,我是走了很长的路程。”这种马车夫式的学生在实际中比比皆是,至少在某一阶段是非常多的。这种学生记忆力差,势必影响声乐的学习。
声音技能、技巧训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记忆的过程。由于记忆,我们不断地保存、积累歌唱的方法,同时在其他心理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才能提高自身的歌唱水平。演唱者在演唱实践和学习过程中,感知过的发声技能技巧、思考过的歌曲思想内容、联系过的表演动作、体验过的情感,等等,在演唱或上完课后,并不能消失得无影无踪,仍会在大脑皮层下留下某首歌曲演唱兴奋过程的痕迹,或课堂上发生的动作和感觉的印象。巴甫洛夫认为,当客观事物以一定的关系彼此联系地作用于人脑时,在大脑皮层上就会形成各种暂时的神经联系。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后,还需要加以强化,才能巩固。神经联系的形成必须强化,就是一定要依赖于反复的练习、反复的强化,才能巩固暂时神经联系,识记的东西才能得以保持。教师每节声乐课给学生留作业,就是使学生记住和掌握课上所学的知识。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就是要将知识进行强化记忆的道理。
三、歌唱记忆能力的培养
歌唱记忆是由识记——保持——重现——再认四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自己的规律。每个声乐学习者都希望在学习歌唱技能的过程中,记得多,忘得少。歌唱者更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能够永远记住歌唱的状态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理解记忆的规律,要深入了解歌唱训练中记忆的特点并通过正确的识记、保持、重现或再认进行声乐学习。声乐学习者只有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正确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加强自己的歌唱记忆能力,从而更加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
(一)加强歌唱的识记能力
对歌唱与发声的识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端。初学声乐的学生要提高记忆效果必须首先进行良好的识记。声乐学生不仅要反映出当前发声训练的刺激,还要把呼吸、咬字、共鸣位置等刺激映像保存下来,与后来的映像连接成比较系统的技术。为了能把进行演唱活动的技能技巧保持在头脑中,必须努力地、多次地去磨炼,并把它们牢牢记住。
从识记的规律及其过程来看,声乐学习者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认真识记事物的规律,排除可能对歌唱识记形成干扰的因素,提高歌唱识记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培养有意识记,注意在歌唱者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多次反复、体会、比较、鉴别,逐步确立稳固准确的记忆表象和记忆印象。歌唱者要积极加强对学习、训练内容的理解,深入了解识记材料的确切意义,避免机械识记,培养有意识记的良好习惯,提高训练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来养成正确的记忆习惯。有意识记不是建立在“小聪明”之上,而是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之上,是通过良好的意志品质而实现的。例如,呼吸的技巧练习,学习者必须通过坚强的意志,像舞蹈演员一样每天都要进行一定时间的练习,哪怕是睡前或起床前练上十分钟,也会对识记有很大的帮助。
(二)加强歌唱的保持能力
保持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把通过识记所获的知识、经验保留在大脑中的过程。没有保持就无所谓记忆。要想保持识记的事物,就要与遗忘作斗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克服遗忘的基本方法就是让他们在识记后马上进行巩固练习。贝多芬曾告诫他的学生:“一日停止了练习,便损失了一周的功夫;一星期停止练习,便损失了一个月的功夫;一个月停止练习,便损失了一年的功夫,最后便坠于不可救药的地步。”可见为了保持巩固的识记,刚刚学过的东西要及时练习,否则遗忘在识记后很快就开始。
(三)加强歌唱的再认、重现能力
就歌唱活动本身而言,重现更重于再认。对演唱或发声方法的再认速度和确定程度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对原来的演唱或发声识记的巩固程度;二是曾经的演唱或发声与当前的演唱或发声类似的程度,以及演唱或发声出现条件的类似程度。再认的事实越相似,事物越多,时距越长,错认现象就越严重。歌唱者要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将自己长期训练中所积累起来的点滴经验全部以艺术表现的形式准确重现,从歌曲的词、曲、音高、节奏,到各种发声方法、形体动作、音色控制、情感情绪变化等等,从而完成声乐艺术的二度创作。歌唱记忆的重现取决于识记和保持的好坏。整个重现过程要遵循重现的规律,同时还应该运用多种方法来帮助歌唱者有效、准确地再现。歌唱者经过长期的训练,所有发声腔体的运动都处于一个自动化的过程,歌唱技能已经形成了动力定型,那么在歌唱过程中的技能再现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自如。
在培养学生音乐记忆能力的过程中,声乐教师首先要对自己学生的记忆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在遵循记忆规律的同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要加深学生对声乐学习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帮助他们分析和了解自己的音乐记忆品质方面的优缺点的同时,使他们克服学习中漫不经心的毛病。转贴于 笔者在教学中所教授的对象大部分是没有声乐基础或为考大学而短期“声乐速成”的学生,他们大都对声乐学习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声音概念,课后练习也不认真。多数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不练习或是不知道怎么练。笔者发现如果人为地强化他们的歌唱记忆意识,会对他们的声乐学习起到一定的作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听老师范唱和自己唱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认真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具体教授学生发声方法时,教师会把自己亲身体验告诉他们,让他们充分地理解歌唱器官的运动,懂得歌唱的发声原理,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同时,还要用很形象的语言来描述歌唱的感觉,让学生在歌唱时把歌唱器官的运动形象地记忆起来;在他们发声前,就强调他们注意对自己的发声进行听觉记忆和运动觉记忆,记住自己刚才所发的声音及歌唱器官的运动情况。在告知他们对错并加以改正之后,与老师的声音和自己之前所发的声音作比较,然后继续改正。这样周而复始地练习,学生对声音有了明确的概念,学生的发声技能也会逐步得到巩固和提高。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一部分学生在其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并且对声乐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他们唱不出很漂亮的声音,但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觉记忆训练后在大脑中建立了正确的声音概念,会听辨声音好坏,并且能够分析发出不好声音的原因。
记忆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歌唱者的一切活动从简单的动作模仿到歌唱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可能进行。因此,歌唱记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声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希望教师和学生重视“记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声乐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意·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刘大巍.歌唱训练中的记忆问题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4).
[4]刘敏岚.论影响记忆品质的因素及其培养[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1997(12).
[5]陈 娟.浅谈记忆在歌唱技能训练中的作用[J].黔东南民族史传学报,1996(3).
[6]王茹湘.论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6(3).
篇4
现代儿童教育明确指出:小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学习的起点,在此阶段学生若缺少动脑,动口,动手及缺少思考的机会,就不是真有效的学习,而教育则是失败的。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学习最大的动力来源于兴趣”若教师能在课堂上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光,色,声,等特点以图片,音乐,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创造一个立体的教育空间,让学生能够接受到多种多样的感官刺激。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各方面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把握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扎实的掌握知识,培养系统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按层次的不同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学习的对象: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信息社会的人至少应具有和信息社会接口的能力,如果你不会用计算机,不会用网络,那么你就无法和这个社会相融。中小学校设置的信息技术课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协会定义为“是指人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简言之,通过学习要培养学生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教会学生如何检索、评估、利用、交换、共享、制作、保护信息,使学生能适应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
2.与学科教学整合:所谓与学科教学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利于建立新的教学结构以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问题。目前学校教育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要素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从而构成稳定的教学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中,信息技术仅作为一种承载和传输的工具而存在,没有真正成为结构中的一个要素。
3.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创造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突出多样化、个性化的个体学习行为。网络上有了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和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我们有条件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教学状态,但在传统的班级授课中,教师不可能完全顾及几十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即便人们探索出分层教学、差异教学等教学方式,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改进,难以做到适合每一个学生。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真正做到“导”, 这就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让设计的教学环节把学生导入到知识的氛围中,自觉探索知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差,持续时间短,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色彩鲜艳有一定动感,且较新颖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获取新知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也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做法是:课堂上,打开屏幕出现了熊猫奶奶热闹的小商店,来买东西的人较多,但熊猫奶奶年龄大了,脑筋不大灵活。在小猫买了 8串彩色灯泡,每串25个,每个3元时,竟算不清该付多少元钱,而其他顾客都着急的在旁边等着,可熊猫奶奶越急越算不清。这时,教师抓住时机:“你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孩子,利用自己的聪明脑瓜帮帮熊猫奶奶吧,看看小猫该付多少钱?”这样,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再加以引导,就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导入到新课程当中去,让学生走进探索知识、掌握知识的殿堂里。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可以巧妙设计练习,节约时间,巩固知识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后,还要趁热打铁、及时做一些练习,加以巩固,从而使学生真正的掌握。以往书本上的练习,学生自己独做,老师巡视,比较枯燥,且耗时长,不易发现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计算机容量大可以巧妙设计生动的习题,让学生“乐做想做”。同时,还能准确及时地发现知识掌握的反馈信息。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学生容易犯小数点对不齐的错误。这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时,就可以把错误的格式搬到荧屏上,让学生去寻找发现,这样做印象比较深刻,在自己的知识领域中形成正确的概念,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一般都是前人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经验,它们已不再是感性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这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多媒体在教学中可以把声像图文并茂地表示出来,且形象生动,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同时获得丰富的知识。
五、结束语
各种信息技术的出现对小学教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空间,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学习、多钻研,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信息技术的教学一定会变得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Abstract: the main object of the university cultivation in the new period is to cultivate innovation talented people. As practical teach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how to combine such a component with ordinary teaching is a question that all the art design specialties should considerate. Practical teaching must adapt itself to such an object through reform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talented people cultivation
1 引言
目前,各个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均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以服务市场为宗旨,以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创意人才为目标。走校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以培养具有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性人才为己任。设计艺术是以创意设计、产品实现和社会应用为基本路径的,而设计艺术教育是以培养理论研究、创意、设计、制作技术、技能等综合型专门人才为目的。作为应用型学科的设计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在培养模式中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新形式下的高等教育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加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我们应当适应、跟上这一发展趋势。
设计艺术专业是一门创意、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具有个体智力、艺术创新和与市场结合的特点。“其教学具有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依据艺术设计教育的客观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引发他们自觉尝试并完成对课程方案的"无形"构建与"有形"塑造。”[1]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模型、模拟产品等方案的设计,将理论知识与生、应用结合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而能将二者有机结合的载体就是实践教学,由此可见,课堂与实践教学缺一不可。
2 优化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
2.1 制定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计划
在实习、实训大纲的指导下,“实践教学计划”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依据,是实现“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执行文件。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强化实践、突出能力、注重创新,体现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教学改革思路,高等学校在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也应周密地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把握实践教学的实施细则、措施、实习条件和任务。从组织形式上保证实习教学高质量地开展。避免因没合适的实习单位、实习场所和条件而使实习课程“走过场、放羊子,”的现象出现。跟上社会、市场等形式发展的需要,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性能力的高度,来进行全面的考虑与决策,制定有切实可行、有创新意义的实习、实训计划。
2.2 实习、实训室全面开放
作为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艺术设计专业实习、实训室承担了很大的支撑任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意学习,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实行全面开放实训室是实习、实训室建设的最佳方法。因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实习、实训室应该成为教学、科研的基地和对内、外服务的窗口。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技能的培养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实习、实训室实行全天开放式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自己的需要在实习、实训室学习、工作和研究。这样,他们就能够融合设计原理、设计方法、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实训设计作品的结果进行验证,享受知识转化为成果的成就感,培养自主从事艺术设计创意的能力。常规的课堂实训教学,由于受计划学时的限制,一般都是由老师准备设计题目,学生在课堂上按规定的设计步骤完成实训内容。而在开放性实训中,设计方案和作品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还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设计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和应用目的选择的产品或项目。开放性实训可全部安排在课余时间,安排指导技师进行必要的管理、咨询和辅导,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综合性训练和兴趣训练,可以弥补实习计划学时的不足。对于少数具有主动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可设立一些创意项目或科研项目,既照顾到学生基本和必要的训练,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2.3 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校外实训基地的联建或培育是实践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保证,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当重视学校与实训基地的协调、联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协作单位的实训场所建设成为长期、稳定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并进一步建设成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和专业素质培养的实践基地,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比如、通过我们学院和长虹集团签定的长虹空调外型设计的协议,学生有了进入车间的实践机会,他们从长虹产品的不断改革、不断创新和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市场竞争的紧迫性、激烈性,增强了直观的设计意识。其设计的空调外型款式已有几款被长虹集团后备采用。由此说明,这种有效的实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也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今精明的企业也意识到了教育与企业后备人才储蓄的意义,把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水平作为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后劲的一个重要标志。[3]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种以学院进行理论教育,以企业为设计实训基地的产、学、研接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来。企业也非常重视学生实训期间综合能力的培养,安排专人管理、指导,使学生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培养与员工之间的协作精神、与客户的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个人综合素质。这样的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和观念,不愧是设计艺术院、校选择最佳合作伙伴,确定长期、紧密实训场所的首选。它无疑能协助高校更好地满足实习、实训这个重要教学环节的需要。实习单位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工作室实训
在我院实行的工作室制中,学生在大三后进入工作室。由教师给出模拟、科研及实战课题,或者由学生自拟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实施完成经确定的设计题目。虽然师徒技艺传承关系没有根本改变,但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催化作用越发重要,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其天性中的创造力,较好地实行了师生合作开放式教学体系。可直观、具体和全过程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其开放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艺术设计技术等几个方面,都能提升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实现艺术设计训练的目的。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思维、实践、交流与合作意识。提高了工作室课题设计的质量。这也是艺术设计教学中一种非常有益的实训模式。
4 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非常关键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合格设计创意人才的重要课程。通过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基本技能加以运用和巩固,可以在实习单位中磨合自己的专业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运作能力,充分体验工作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更重要的是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去向。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课堂教学、演示、讲座、参加各种设计比赛等不同方式和渠道加强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实践,也是学生走出校门、成为优秀的设计艺术创意人才的必经阶段。而毕业实习则是让学生尽量去接触某一设计项目在市场中运作的全过程,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按照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定位,学科布局和专业特点,遵循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条件,有利于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提高实习质量和效果的原则,合理规划毕业实习。
目前,我院的毕业实习一般是分散实习,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虚心拜实习单位导师、工人和市场、社会为师。在选题、设计、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得到较好的训练。通过自己的体验与总结,全面、系统地了解行业运转特征、项目实施方法。从成功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错误、失败中吸取教训。学生通过实习,锻炼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调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
通过实习,学生实现设计由效果图到具体实物全过程的体验,完整、全面地了解、熟悉由设计概念的产生到设计创意形成及设计最终实现的设计过程,全面了解生产、制作设备的操作规范及流程。熟悉艺术设计的生产工艺及材料流程。其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技能的培养可贯穿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实习过程之中,并得到持续的发展。
5 结语
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水平创新设计人才的关键。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同公司、企业和实体单位合作,扩大校外实训基地,与社会建立更加广泛的外联关系,形成常设、规范和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从多方面保证实习、实训能高效、高质地运行。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级专门设计创意人才,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设计创意技能、能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构建.邱丽敏.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8月.
篇6
关键词:多媒体 课堂教学 作用 问题
一、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了教师素质,丰富了课堂教学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应用是对传统教学的深刻改革,从撰写课件脚本-设计制作课件-在课堂上灵活应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本学科的知识水平,还要具备较高的软件应用水平,这对各类学校教师培训和教师自身的学习提出了新课题,同时也促使教师主动学习,钻研多媒体教学,以提高自己适应现代化的教学的要求。例如,一堂生动的体育多媒体课,要求体育教师在掌握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还要能够对《Authorware》(多媒体制作)、《Flash》(动画处理)、《Powerpoint》(视频音频处理)等软件运用自如,制作出直观易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所学内容。又如,一堂传统的语言课堂上教师讲《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无论怎样的叙述,学生也只能在头脑中对作者所看到的景象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但应用多媒体教学后,在优美音乐声中,在月光下,看着湖面上朵朵荷花景色来讲解《荷塘月色》,其效果之佳,是很难用语言能表达的,这也正是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魅力所在。
2.解决了教学难点,保证了教学质量
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是主导,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的提高是对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每一位教师都懂得: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教师不仅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还要在接受新的课程,尤其在讲解章节中的教学难点问题时,翻阅书籍查找大量的资料,以求教给学生的知识详实准确,并易于接受。使用多媒体便可以轻松解决以往耗时费力的问题,通过网络运用搜索引擎快速查阅并选择下载对教学有用的资料,充实并完善教学内容,使趣味性和解决难点的灵活性充满课堂,不再是以往的枯燥无味,机械重复通过静与动、有声与无声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形成双向刺激,增强记忆,强化学习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创造能力
相对论的发明者,伟大的科学爱因斯坦增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学的目的不是“教会”而是让学生“会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是走向成功的教学第一步。多媒体教学是将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的优势集于一身,以往抽象、呆板的内容通过声像等形式传递出来,学生能够闻其声、观其形,从而达到心领神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特别是多媒体课件中设置的交互性情景,很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例如我们学校的老师在讲授《家畜动物的免疫》时,通过展示猪、牛、羊等动物疾患的各种图片及详尽的预防过程动态及某些严重病症的解剖过程并结合教材中的理论来讲解,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同时通过引用教材以外的实际案例,使学生了开阔眼界,更便于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动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二、多媒体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使用,注重实效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科目都适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既使是合适和科目,也不见得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前提是能够将教学内容媒体化,使其能通过多媒体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来提高教学效果。有些科目很难做到将教学内容和相关媒体素材有机结合,如果仅仅是将教室黑板上板书内容搬到电脑上,省去了粉笔的话,就失去了多媒体教学的意义,也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做到灵活多样。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制作成以文字内容为主的幻灯片形式,辅以图片等媒体素材,教学效果较好;对于微机相关课程,可以采用广播教学的形式,将教师的微机操作演示过程实时动态的传递到学生机(或大屏幕)上,比较直观,利于学生掌握;多媒体教学在媒体的选用和操作上加强科学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选择适合的多媒体软件。充分 发挥其特性,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应该是互补互促共同提高,不能因为有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忽视了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优良部分,甚至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一味的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来体现,这样会使许多人性化的教学变成垄断的机器教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科学的教育理念相违背。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师生那种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以及借助于语调、表情、手势、形体等来表达的教学信息是网络教学所无法取代的。特别是一些老教师,他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讲课风格,学生听课已经成为一种享受,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老师的感染力、知识的渗透力都很强,这样的教学,学生乐于接受,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非常好,如果硬要改成用课件实行多媒体教学,其效果就不见得比传统教学效果好。教师应该将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相融合,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培养需求,真正有效的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切实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3.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科技发展是快速的,新的技术新的软件在不断的开发更新,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新的教育技术应该是协调发展的,教育技术在普及和推广中,教师成为积极的推动者。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成为技术能手,还要树立先进的学习和教育理念,使教育技术优化成教学的力量。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重视教师结构的优化;同时要及时更新转换学校的教学设备,软、硬件环境的要跟上教学时代的步伐;教师对教学方式的研究和探索也要与之相一致。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为良好的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篇7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中职 染整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41-02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对当今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中职染整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勇于探索和积极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对中职教育教学的启示
1.教学做是一件事,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他提出,“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可见,“教学做”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学生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提倡“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有着重大影响和启迪。首先,中职学校要为“教学做”提供教学条件,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要为“做”提供硬件设施,而且要为“做”提供软件设施。其次,中职教师应具有“做”的技能,才能在教学时“做中教”,学生才能在“做中学”。 最后,教师在专业教学上要设计好“做”的内容和方式,才能实现“教学做合一”的课堂教学。
2.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
陶行知说过:“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即“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可见,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的断论,对中职教学具有指导意义。中职专业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懂得做”,还要教会学生“为何要这样做”,这与当今提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即“理实一体化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教学生“做”而没有理论指导,或者只教学生理论而不让学生实践,都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教学方法。职业学校重视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这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技能训练时要加强理论指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每一步骤的知识点讲解,不能一味地强调技能训练而弱化了理论指导,要充分体现陶行知“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的教育思想。
二、“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中职染整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搭好“教学做合一”的平台――建设对应染整企业典型岗位的实训基地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染整技术专业必须建设对应于染整企业典型岗位的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染整实训基地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重点建设的实训基地,涵盖了染整企业典型岗位。按照染整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学校将染整实训基地分为以恒温水浴锅为主的基础实训室,以振荡式染色小样机和红外线高温染色小样机为主的自动染色实训基地,以高端的电脑测色系统、全自动化料系统和吸料系统为主的电脑测配色室,以印花制版和筛网印花为主的印花实训室,以数码印花为主的数码印制实训室,以典型的中样染色设备为主的中样实训室,以各种纺织品测试仪器装备的面料检测中心等7间高仿实训室,为染整技术专业的教学搭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平台。
2.设置“教学做合一”的内容――组织“对接岗位,能力主导”的课程内容
通过对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提炼染整技术专业就业的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参照全国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对接岗位,能力主导”的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为实施“教学做合一” 的教学提供载体。此外,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为主线,开发任务驱动型的染整技术专业教材,建立学习性工作任务与企业工作任务的对应关系,为实施“教学做合一”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
3.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进行“任务驱动,仿岗培养”的教学改革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染整技术专业进行了“任务驱动,仿岗培养”的教学改革,正是实施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根据学习性工作任务主动去“做”;“仿岗培养”是让学生参照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有目的地“做”。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指导、鼓励为主,使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技能训练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从而体现“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的教育思想。
以染色打样为例,教师给每位学生分配不同的生产性工作任务――“客户”标准色样,让学生根据颜色特征和布料的成分,选择染料及其配方,自行配制染液后进行小样染色、对色,直到颜色合乎“客户”标准色样为止。在染整技术专业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辅导和引导,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生产性工作任务;任务完成后,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最后由教师总评。实践证明,在中职染整技术专业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仿岗培养”的教学改革,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体现,这与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相一致。
三、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要与时俱进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和动脑。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强调,教师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偏离中职教育教学目标,应根据各专业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来指导中职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投身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可见,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既反映在教学形式上,又反映在“教”“学”和“做”方法和内容的创新方面;既要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又要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教书育人功能;既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的效率更高、“做”的质量更好,又要重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闪烁着陶行知对职业教育教学的思考和探索的睿智和远见,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的指明灯。该教育思想对指导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莉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及现实意义[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3)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8
[论文关键词]残疾学生 体育教育
残疾学生是指那些在生理或心理的发展上存在缺陷的儿童,包括智力、视觉、听觉、肢体、言语、情绪等方面的发展障碍,身体病弱,甚至罹患多种残疾的儿童。我们国家6~14岁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有750万,约占学龄儿童总数的3%还要多。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要远远多于正常孩子。体育是残疾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残疾学生教育中最难实施的一部分,在促进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残疾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体现残疾学生的自身价值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创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残疾人发展状况的好坏也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体育作为残疾人所面临的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残疾人的体育水平、如何树立正确体育教育理念并加以切实地落实,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文章试图从多个角度对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剖析,使人们能更清晰地了解对残疾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的意义,以期能够唤起更多的人去关注残疾人体育教育事业。
一、残疾学生享有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它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
任何人都会承认,某个个体尽管身有残疾但他仍是一个人,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能否平等地接受教育是他能否有质量地生存并得到发展的前提条件。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一种是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专门教育。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主要是一些肢体残疾或者有一些轻度生理或心理上疾病的儿童,虽然普通学校的残疾学生能和正常学生一样共享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在普通学校里残疾学生的人数很少,残疾情况又各不相同,再加上多数体育教师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缺乏研究,班级学生人数又多,在体育教学中对残疾学生难以照顾周全,因而往往出现忽略甚至放弃对残疾学生开展体育教育的情况。特殊教育学校又称残疾人学校,主要招收盲、聋哑和弱智三类有特殊障碍、无法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残疾学生体育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我国在残疾人体育场地器材研究、制造方面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再加上体育师资的专业性不强,不能根据残疾学生的独特的身心特点实施体育教育,这些问题都构成了对残疾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本应享有的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的制约因素。
二、残疾学生享有良好的体育教育是人权保证的重要内容
人权是指人依据其自身的本性和尊严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是人之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的并不可剥夺的权利。当今时代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已被世界公认为是人权保证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教育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残疾学生虽然是人类社会中的不幸者,但是他们也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也有人的尊严和权利,所以他们应该和普通学生一样拥有接受适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教育、共同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利。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是建立在尊重与保障人权的基础之上,人的基本权利和需要能够得到充分保障和满足的社会。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再加上党和政府比较关心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生存问题已经不再是残疾人要面对的主要问题。当前,如何满足残疾人对教育的需求已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键。中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再加上中国经济比较落后,虽然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数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与普通学校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使得体育这一受物质条件限制比较大的课程不能得到很好地开展。这种状况是和我们国家当前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却是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不相协调的,它直接影响着残疾学生平等权利的行使,影响着他们健康体质的塑造,对残疾学生毕业后是否能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也影响比较大。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改善,残疾教育事业不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残疾学生不能和普通学生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共同分享丰富的教育资源,那么,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失去了其真正内涵和意义。
三、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残疾学生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
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使残疾学生的活动范围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相对于正常人而言,社会的偏见、生活的窘迫以及肢体的伤残都给残疾人带来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生理与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宣泄,这对于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体育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接受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增强残疾学生的体质,传授给他们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使他们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意识和习惯,通过体育锻炼能使其增进生理机能、促进身体康复、提高生活适应能力,还可以使他们真正享受到运动所带来的乐趣,克服自卑心理,培养自尊、自信、自强,敢于竞争、勇于拼搏、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等优秀的心理品质,这对于改善残疾学生的人际关系,增强其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和勇气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总之,体育可使残疾学生在融入社会的同时感受到做人的价值,享受到和健全学生同样的权利和乐趣,是残疾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与此同时,它也是新时期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努力方向。
四、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残疾人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愿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多数残疾人仍然生活在孤独、封闭的小圈子里,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状况与正常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有来自残疾人自身的。要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而残疾人自身观念的改变、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名残疾人要想真正融入社会,必须拥有和正常人同样的参加各种活动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以接受教育提高能力作为前提。由于受到生理或心理上缺陷的影响,致使大多数残疾人在受教育方面处于劣势。虽然教育改革进行了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以升学率来考核一个学校工作业绩成果的现象还非常普遍。残疾学生教育主要以补偿教育为主,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为目的,投入大,见效慢,又无法用升学率等硬性尺度来加以衡量,这使有些教育管理部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支持力度、投入比重都受到很大影响,残疾学生的教育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和普通人相比还是远远落后的,特别是像体育这些受场地设施影响较大、对师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这些课程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开展,将直接影响残疾学生及其成年后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可能,这其实也是社会中的一种潜在的不公平现象,对残疾人权利的行使、自身的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体育是一种精神需求,更是一种重要的媒介,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娱乐身心、展示自我、参与社会交往的广阔平台。但是,在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残疾人体育锻炼场地的匮乏、体育教育质量不高却直接影响着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开展,致使残疾人企图通过体育这个渠道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愿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五、良好的体育教育有助于人们端正对残疾人的态度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残”总和“废”相联系,残疾人一直被看成是家庭和社会的包袱、累赘。随着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文化、文明的进步,科学地认识残疾现象、正确地对待和帮助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社会的范围内依然还存在着对于残疾群体的偏见、歧视,社会的偏见导致残疾人的健身权利还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残疾群体的健身状况十分的不乐观,尤其是对残疾群体充分参与体育活动更是抱以怀疑的态度,加之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体育在残疾人群体自身的头脑中也没有形成清晰的、明确的概念意识,认为体育是正常人的游戏这种错误的观念还很根深蒂固,对于自身本该享有的体育权利还没有很好地重视和争取。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许多人对于残疾人接受体育教育还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认为残疾人身体有缺陷不适于参加体育活动,如果让他们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又需要专人提供帮助,只会给别人增加负担和麻烦。他们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身体的康复,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其家人和社会的负担等。
“平等、参与、共享”是新残疾人观的核心。新残疾人观的主旨就在于帮助残疾人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回归社会主流。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既离不开社会观念的根本转变和社会障碍的全面消除,更离不开残疾人自身素质的逐渐提高和综合能力的不断增强,所以,不断提高全民对残疾人及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正确认知,不断修正残疾人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活动的思想认识、逐步地提高其应对挫折的心理素质,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残疾人能够在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氛围中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能力参与到包括体育在内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去。
篇9
关键词 声乐艺术指导 声乐教学 作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声乐艺术指导一直被认为仅仅是作为伴奏的辅课目,然而真正的声乐艺术指导内容远远超越了此种理解,更多的是关于了解歌曲背景、正确把握音乐风格等,如何进行动人演唱的音乐指导。
1声乐艺术指导诞生的背景
早在19世纪,已经有声乐艺术指导迹象。最初之时,只是较为单一的舞台演出或是日常教学中的钢琴伴奏。随着声乐科目的划分,逐渐发展为一些有所关联,但目的不同的专业,如歌剧的排练教练、声乐艺术指导、声乐音乐会伴奏和声乐艺术歌曲演奏等。当时的声乐艺术指导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各种剧目。在歌剧和舞台剧正式排演前,引导表演者熟悉作品,并纠正错误,同时把握剧目的风格。这样类似指挥助理的工作可以使之后的排演时间得到更高的效率,大幅提高了剧目演出效果。
也有另一些声乐艺术指导由独立的歌剧家担任。他们通常开办个人的声乐工作室,为一部分年轻演员提供音乐专业方面的培训,使这些演员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后再去挑战难度更高的角色。一般情况下,声乐艺术指导是某些语种歌剧的专业人才,并且拥有指挥家出身的工作背景,不一定会拥有全面而扎实的钢琴演奏技巧,但善于读谱和用钢琴模仿整个乐队,同时对歌剧作品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演绎方式,至少会精通两三种语言。现今许多欧美国家大型歌剧院的首席指挥、音乐总监等都是从歌剧排练教练――声乐艺术指导的分支工作做起,逐渐步入音乐殿堂。
2声乐艺术指导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艺术指导只是声乐演唱者的乐器伴奏而已。然而这却是对艺术指导的误解,或者说是理解过于狭窄。在声乐艺术指导中,乐器伴奏的确是诸多音乐院校里声乐教学的分支,它有利于声乐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声乐艺术指导绝不局限于声乐伴奏,乐器伴奏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音乐表演艺术,也是音乐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演唱中,乐器伴奏是使歌唱者完成声乐作品的关键之一,也是使歌唱者达到完美表演的助推器。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乐器伴奏和艺术指导之间存在着不可切断的联系,同时又是从本质上不同的两个概念。声乐艺术指导一般都具有乐器伴奏(如钢琴)的能力,也具有对歌剧乐队指挥的能力。声乐艺术指导可能会经常从事伴奏方面的工作,但是于此同时,声乐艺术指导作为教师的指导功能更为重要――对声乐学习者或声乐演唱者在音乐处理、语言把握、声音音色等方面的引导。
而在国外,声乐艺术指导主要分布于音乐院校、歌剧院校中的学员班里,其主要工作类似于声乐专业老师,不过他们更偏重于风格、语言、声音等方面的把握和处理。不仅仅是停留在发声技巧的方面,更多的是从音乐方面出发,调整声乐学习者对于声音的运用,使其表现的更深刻、更具爆发力。
3声乐艺术指导的分布情况
学校的资质、资源可以直接影响声乐艺术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在专业音乐院校中,一般有三种情况的声乐艺术指导:(1)声乐课随堂伴奏,即在声乐老师给学生上课时,学生的钢琴伴奏,一般是由年轻的学生来担任,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伴奏,无需用语言来对自己伴奏或风格等方面进行解释。(2)声乐教授助教。许多著名教授演出多,工作忙。日常教学中,较为简单的工作就交给自己专门的艺术指导来完成,教授本人只进行一些技术方面的指导和曲目方面的安排。(3)声乐艺术指导教授,独自开办一门课程,负责声乐发声技巧之外所有相关的教学工作,促进声乐学习者的发展。
有些名校中,也会有诸多极具名望的艺术指导教授,他们可以带领学生独立进行声乐方面的研习。这些教授威望极高,是从事很多年艺术指导工作、有丰富的声乐伴奏经验的顶级大师,并且经常与顶尖声乐歌唱家合作演出。
4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首打动人的声乐作品一般需要四个因素才可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1)容易赢得观众共鸣的悦耳旋律;
(2)丰富、和谐的伴奏音乐;
(3)歌唱者独具表现力的音色与技巧;
(4)演唱者声情并茂的表演方式和演绎手法。
歌曲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和谐的伴奏和精湛的演唱技巧往往更容易被记住,却常常忽略了表演者倾注全部心神所表现的感情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自我感受。这是目前在声乐教育中一个误区。
在教学中一般只是传授声乐专业技巧,偶尔强调一下感情处理,而真正专门来教授学生从理解层面中理解作曲者的思想,从而加深对作品演绎的课程几乎没有。大多音乐院校中,只给学生开设专业课,专业老师要兼顾音乐技巧、感情处理和风格把握等,但能够做到的少之又少。这会使学习者只重视声乐技术的运用,忽略了感情的表现,从而导致学习者不能真正理解歌曲,虽然在演唱中技术较好,但感情表现匮乏,对歌曲演绎显得僵硬木化,无法深入人心。
因此,我国的声乐艺术指导目前仍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缺少正确的认知、合理的教学分配,同时也需要大力普及,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的声乐艺术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晓明.谈声乐艺术指导与教学[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5.
[2] 张冠宇.浅谈声乐艺术指导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教育立交桥,2004.
[3] 陈汝锦.声乐教学中应重视指导学生塑造艺术形象[J].星海学院艺术学报,2000.
篇10
关键词:赏识教育;班级建设;小学
引言
班级建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每所学校都会把班级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建设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每一位班主任的核心任务。担任班主任以来,笔者运用赏识教育理论在班级建设中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树立赏识教育理念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成功的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注重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满足学生赏识、尊重、理解和爱的需求,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奠定自尊和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其优点,使学生逐步养成习惯,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和成长。
二、增强赏识教育意识
(一)有尊重的意识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个孩子都是有尊严的!”学生虽小,但他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具有法律赋予的、同等的、独立的人格尊严。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他们都是独立、有尊严的个体,也必须给予学生平等的、应有的尊重和独立的空间。
(二)有理解的意识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成长是有先后的。一句“理解万岁”,充分说明了理解对人们的重要和需要。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始学说话、学走路,最后都会成功。虽然不同的孩子学会说话、走路的时间有先后,过程有长短,发展有差异,但毕竟他们都成功了!有了这样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给予应有的期望,给予足够的时间空间,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成功的。
(三)有爱的意识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曾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重要的!”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家中的宝,是家庭的全部希望,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现在,学校把班级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就有义务、有责任把班级建设好,把学生教育好。有爱的意识,则是把这一切做好的前提条件。
三、营造赏识教育氛围
(一)营造赏识教育的心理氛围开学伊始,笔者接手了新的班级。看着教室里近50名新学生,笔者的心里不由自主地涌出一阵阵喜悦:从今以后,笔者要与这些活泼可爱的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多开心、多幸福啊!当笔者看到学生的笑脸,就会觉得身心舒畅;听到学生的笑语,就会有倾听的欲望。课堂上,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索,徜徉在知识的海洋;课间,跟学生一同游戏活动,生活在快乐的校园……笔者用赏识的眼睛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用赏识的心态铺展学生的成长之路。这样的心境让笔者带着微笑上班,带着微笑进课堂,促进学生用赏识的心态看待自己、他人和事情,使学生赏识自己的成长,赏识自己的老师,赏识自己的同学,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充满爱的、温馨的班集体,也给学生带来了充满快乐的校园学习生活。
(二)营造赏识教育的环境氛围教室里,笔者和学生一起设置了“夸夸我同学”“我身边的好人”“每周之星”等主题专栏;黑板报上,笔者和学生一起设置了“学会赏识”“赏识你我他”“争星榜”等专题栏目;教室外,还设置了“班级之星”“美德少年”等专栏。这些和赏识紧密相关的专栏,营造出班级充满赏识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充满赏识的环境中,感受被人赏识,学会赏识自己、赏识他人。
四、组织赏识教育活动
(一)上好赏识教育第一课接手新的班级,接触新的学生,第一次见面尤为重要。笔者认真设计了开学第一课,从师生的相互认识开始,介绍自己姓名的来历和含义。这既让学生从中华民族的姓氏起名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又由此产生师生相互认识的兴趣。最后,笔者将开学前就根据学生姓名想好的励志成语、美好祝愿送给每一位学生:徐建业,建功立业;陈嘉美,嘉言美行;茅凌云,茅家有儿,壮志凌云……这些充满赏识、富有激励内涵的成语或祝愿,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赏识和喜爱。
(二)赏识教育进课堂语文课的朗读,综合课的合作,品德课的演示,写字课的书写……引导学生评价时尽量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将赏识放在首位,尊重时刻在心。于是,课堂上,能自信地说出“我觉得……”“我认为……”的声音多了起来,教师不再是评价的唯一角色,课堂变得更多元,也因有了学生的赏识而更加精彩。这样,语文课上,听完同学有声有色的齐读之后,不少学生主动举手,迫不及待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赏识的声音越来越多,学生朗读的热情越来越高,兴趣越来越浓。这样的自主赏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关注自身和他人的良好课堂行为,倾听他人,尊重他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课堂上的专注能力,让他们在课堂中有了更多的互动。
(三)赏识教育进活动笔者会在班级开展“赏识你我他,我们在行动”系列活动,利用每天晨夕会或每周班会活动等开展“夸夸我同学”、发现“我身边的好人”活动……鼓励学生从思想品德、文明行为规范、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等方面观察身边的同学。这一举措将观察学生、赏识学生、评价学生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寻找他人的长处,欣赏别人的优点,对照自身,取长补短。这一天的班会,学生已经形成习惯,端端正正的坐姿无形中向全班学生诉说着想要得到同伴表扬的渴望,一天的“夸夸我同学”又将拉开帷幕。笔者一站上讲台,就有学生把小手高高举起。“今天我摔倒了,是涵涵把我扶起来的,还安慰我,所以我要感谢他、表扬他。”被表扬到的学生,有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还有一些不好意思地低着头,羞涩的眼神中更多的是得到同伴赏识的快乐。是赏识让学生每天都用发现美好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也让他们每天都争做最好的自己。这一系列的活动,是滋养赏识的最好土壤[1]。五、提升赏识教育成效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是提升赏识教育成效的有效方法。笔者在班级中和学生共同制定了赏识评价表,开展“每周之星”评选活动。其中,学习方面采用“争星卡”方式,将课堂、作业情况纳入其中;文明行为规范方面,细化到班会、排队等,采用“争星榜”进行展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将自己优点展示出来的机会,笔者在提供给他们展示平台的同时,也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两者结合,每周汇总评出“每周之星”,每学期评选“班级之星”。在一天天的赏识中,学生更加自信,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越发懂得尊重他人,也在学着进行换位思考。看着越来越懂事的学生,笔者也欣慰地发现:班级爱举手的小积极多了,乐于助人的小背影多了。一个学期下来,班级氛围更加和谐了,学生的团结意识增强了,学习的劲头更足了,赏识的能力也提升了。
结语
- 上一篇:对安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 下一篇:篮球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