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的创新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土文化的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人们对低碳、环保、自然、生态、绿色的追求,激发了乡村旅游的兴起,在乡村旅游的打造过程中,乡村旅游的定位,乡村旅游特色打造,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些都成为我们迫切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渝东南是中国西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相连,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武隆县、秀山县和石柱县所辖区域。该区域以秀丽的自然山水、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热点地区。彭水县地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系渝东南的门户。本文以彭水县为例,拟从乡村旅游的定位,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服务跟进,乡村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巧妙融合四个方面探讨渝东南山区乡土民族文化特色旅游建设策略。
一、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设之定位
(一)彭水旅游面临的困难
彭水是内陆地区,贫困山区,旅游业起步晚,旅游业的打造面临着向外推广的难度,面临着旅游打造所需要的大量资金缺口,面临着旅游从业人员等旅游相关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
(二)彭水旅游拥有的优势
但是,彭水县系苗族、土家族与汉族的混居地,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一方面,该地有山有水,例如,百里乌江画廊风景区、阿依河漂流、茂云山森林公园等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另一方面,该地区是黔中文化的发祥地,有独特的盐丹文化,其苗族土家族与汉族的混居山区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悠久,例如,郁山古镇被毁掉的“九宫十八庙”、唐代始建的开元寺,保存下来的天然盐泉、丹穴,二十年代彭水上八乡民众为同志树立的德政碑等;再者,该地有较多的可供利用的本土人力资源,例如,该地的本土文艺、书画作者,娇阿依民歌、踩花山歌舞、吹唢呐等民族民间乡土艺人,打糍粑、做鸡豆花等饮食传人,以及彭水县职教中心旅游专业的学生等众多的后备人力资源。
(三)彭水旅游建议的定位
“人们外出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游览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等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来满足身心需求,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才有吸引力”。因此,特色旅游打造至关重要,有特色才有吸引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有特色才能可持续发展。纵观彭水旅游、周边旅游、国内外旅游的特点,可以将彭水旅游特色定位为“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山区区别于平原,乡土区别于城市,民族混居区别于纯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中等城市有别于小城市与大都市。这样的定位,有利于彭水旅游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彭水旅游特色主线的确立,有利于彭水旅游的宣传与推广。在此基础上再确立各景点在“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特色下的各自特色,例如,百里乌江画廊风景区、鹿角磨盘石的观光游,郁山古镇、绿荫轩体验盐丹文化、彭水文化的文化游,老云顶、茂云山森林公园的避暑游,阿依河漂流的探险游,鞍子苗寨的民族风情体验游等。
二、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硬件建设,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设之基础
(一)景区硬件
1.传统建筑修复与重建
部分有传统建筑的景区中,有的传统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遭到损坏和拆除,这些被损坏与拆除的建筑,根据规划需要,对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能反应该景点特色的部分传统建筑,要修复与重建,这些需要修复与重建的建筑,应该在尊重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了解原建筑建造的历史,以“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这一主旋律统领传统建筑的修复与重建,使这些传统建筑成为彭水以打造山区乡土的、原生态的、民族混居文化中等城市的亮点景观。例如,彭水山谷公园改造“通过建设一环、两轴、六区、十八个景点,将现有公园打造成集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等多样功能为一体的县城核心生态绿区,充分彰显彭水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山谷公园的改造,可以在保留公园大门主调风格的基础上,依据山谷公园依山而建的地理态势,各景点的修复与重建,着重反应彭水民族混居山区文化以及厚重历史。郁山古镇的打造,在古镇上配以重建的仿古说怀书的茶馆,仿古的书画、文物交易市场等,彰显古镇悠久历史文化。
2.“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打造
有的景点的传统建筑,数量比较多,损毁严重,例如,彭水县郁山古镇被毁掉的“九宫十八庙”、唐代始建的开元寺等,均被损毁,要修复与重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很长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靠本县的财力难以修复或者重建,但这些景点的建筑是颇具影响的,很有特色的,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如果给予修复与重建,对本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先借鉴“印象武隆”的方式,打造“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待条件成熟时,再给予批量重建。“盐丹印象”或者“黔中印象”的打造,可以选择性地重建具有象征意义的部分建筑、雕塑、标志等,再聘请著名导演,联合一批业界巨匠,与本地文艺界人士组合成强有力的创作团队,用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段,采用多种高科技手段,与当地淳朴的风土人情演绎“盐丹印象”,重现辉煌历史,在带给观众完美的视听享受和精神震撼的同时,让游人在短时间内了解黔中文化、盐丹文化,了解彭水悠久历史。
(二)地标建设与指示标牌
1.景区标志性建筑
每一个景区,都应该有一个或者几个标志性建筑,这些标志性建筑,要充分利用该景点的山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优势,例如,各种高低不同、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的大山资源,丰富的流水资源,变化万千的奇石资源,漫山遍野的树木资源等,结合本地的历史,民族混居地风情等,可以做成以树木为主元素的建筑,以奇石为主调的建筑,以流水为主题的建筑,这些建筑,有的是苗族的风格,有的是土家族的风格 ,有的是汉族的风格,例如,摩围山风景区,可以充分利用树林里的树木、树桩、根艺、藤条等为主元素打造建筑,保家桃花山庄的建筑,可以选木结构的吊脚楼为主元素,再配以秋千,漫山遍野的桃树、桃花;磨盘石风景区、阿依河漂流区可以在沿途部分地段修建以石材为主调装饰的建筑、石梯、石坝,再配以用乌江奇石组成的抽象的乌江风光雕塑群;郁山古镇怀龙亭的打造,可以选择有小桥流水的亭阁、的具象的雕塑等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这些标志性建筑,无论是何种风格,均使其体现“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这一主调。
2.景区内外指示标牌
除了景区标志性建筑以外,景区内外的指示标牌也是各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指示标牌,一是材质可以根据景点特色选用竹、木、藤制的,以及石材的、钢制的材料制作等;二是指示标牌的文字内容体现民族混居特色;三是尽可能在更多的地方配以指示标牌,并分别用中文、英文以及其他文字标注,使游人不仅能在彭水境内方便快捷地找到不同的景点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彭水作为“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多元文化魅力。
(三)其它硬件
1.酒店、商店
“吃、住、购”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一个地方旅游,除了欣赏当地的风景名胜,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还要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购买当地的土特产等旅游纪念品,此外,住的地方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餐馆、酒店、旅馆等餐饮与住宿处,超市、商店等购物处的建设及装饰要注意规划与设计,这种规划与设计可以分地段、分批次、分档次按照不同的风格以及不同的类别,由政府牵头进行规划与建设,这种规划仍然要围绕“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 这一大的主线,使其在统一中保持个性,例如,在郁山古镇规划仿古民间小吃一条街,以及卖小饰品的仿古一条街等。此外,彭水在首届“一节一赛”召开期间就进行了店铺装修与美化的工作,受到了市民的一致称赞。随后,对学校、社区、商场等的建设,也可以有选择地加以规划与建设,使这些特色辐射面更广。
2.道路、交通
“行、游、娱”是旅游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公路、铁路、水路构成了彭水旅游的立体交通,大乡村、小城市成就了彭水山区乡土旅游的主调,阿依河漂流、茂云山纳凉、郁山古镇观光,造就了彭水集运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格局。例如,彭水旅游打造的过程中,其交通工具的选用,可以在水上旅游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观光游船、竹筏,可以在山地旅游引入马匹、滑竿,可以在郁山古镇街道恢复特色仿古观光小车、仿古人力车等。
三、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旅游服务,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设之保障
(一)旅行社及导游等从业服务
“旅行社作为现代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它的服务内容是综合性的,是把食、住、行、游、娱、购等多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因此,应该加大对旅行社的组建与管理,使之适应迅速兴起的旅游服务活动。同时,成熟的旅游服务中,作为旅行社从业人员的导游的素质是比较高的,彭水旅游在起步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狠抓导游素质提升,打造特色优质的导游服务。其方法,一是选拔旅游专业导游方向毕业的学生到彭水各旅游景点工作,这项工作,可以由政府牵头进行;二是对旅游在职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由旅游局组织相关人员负责执行;三是对旅游后备从业人员针对彭水旅游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的提升,可以由彭水县职教中心与旅游局等单位联动完成。这项工作,可以借助彭水县教师进修学校胡显强老师承担的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彭水为例”的研究成果《彭水旅游》校本教材(正在编写过程中),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从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二)酒店、餐饮及旅游支持服务
外出旅游,人们除了谈论本身的旅游景点以为,议论最多的就是餐饮与住宿,因此,酒店、旅馆的服务水平,餐馆、小店的特色餐饮,以及旅游服务的其他支持力度,也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酒店、旅馆环境是否舒适,被褥是否整洁,设施是否齐全,安全是否有保障,服务是否热情周到等,都直接影响游客的情绪。另一方面,餐饮的好坏更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环节,彭水的旅游餐饮,可以分三块打造,一是以火锅、川菜等为主的重庆特色餐饮;二是以鸡豆花、荞面、三香等为主的彭水特色餐饮;三是少量的除川菜以外的鲁菜、苏菜、粤菜,以及西餐等其余餐饮,这样的安排,既可以宣传推广本地菜系,突出“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特色,扩大其影响力,还可以让不同需要的游客能在旅游的同时,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可口的餐饮,提升旅游的满意度。再者,旅游的其他支持服务,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例如,提供县内不同旅游线路套餐供不同游客的选择,提供县内旅游线路与本县周边线路的衔接线路套餐供不同游客选择,旅游景点的门票在网上、售票景点的方便快捷购买等。
四、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积淀,是彭水特色旅游城市建设之根本
(一)传承传统文化
旅游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增长知识、了解异域文化、满足人们探新求异和求知的欲望。实践表明,旅游者对旅游的印象中,旅游地本土的文化留给游客的印象要比旅游景点的景色留给我们的印象更深刻,更持久,更容易让人激动,因此,各地旅游的打造,都很重视文化的打造,并且以文化的打造统领景点景色的打造。彭水是黔中文化的发祥地,其盐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是其核心,在彭水“山区乡土民族混居文化特色旅游中等城市”的打造过程中,一方面,以黔中文化、盐丹文化、民族混居地文化统领景区的打造,使景区颇具民族混居文化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传承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得以持续传承与创新。再者,通过文化部门在村组、社区等宣传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二)创新旅游文化
一方面,创新景点文化。人们除了关注景点本身的景色以外,景点文化成为人们对这个景点关注的重点,因 此,对景点文化的包装与策划,以什么方式呈现与凸显,在景区中服务人员的知晓度与导游的解说,成为景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彭水县借助“一节一赛”打造旅游文化。继去年彭水“一节一赛”取得瞩目成绩的基础上,今年再度举办“一节一赛”,以大型民族歌舞·娇阿依、苗族舞蹈踩花山、中国摩托艇联赛、江河钓鱼大赛、乌江流域特色美食周、乌江画廊杯首届彭水阿依河国际漂流大赛、乌江流域特色农副产品展销、黔中文化论坛等12项活动助推彭水旅游。再者,统一规划、设计与制作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土特产、纪念品,使之从另一角度呈现彭水旅游文化。彭水土特产,可重推大脚菌、精丝苕粉、郁山擀酥饼等。旅游纪念品,打造有彭水“山区乡土民族混居特色”的各种特色旅游纪念品供游客选购,这项工作,可以在政府牵头下,由旅游局、文化部门组织本土民间艺人、美术院校师生、相关厂家共同开发完成。
(三)打造本土文化
除了旅游文化以外,通过各种途径打造本土文化,也是彰显彭水旅游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借助各种资源举办全国性大赛,扩大彭水的知名度。例如,借助本县面向全国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少儿漫画网站”以及其所拥有的众多资源,举办“‘阿依河杯’全国少儿漫画大赛”,吸引全国顶级漫画家及众多漫画爱好者、学校师生参加漫画大赛,借助本县面向全国的唯一的“乡土美术网”,举办“‘乌江画廊杯’全国首届乡土美术大赛”,吸引全国民间艺人,广大农村学校师生,相关研究人员参加大赛,通过长达半年至一年的征稿,既扩大了彭水县在全国的知名度,也收到了众多的优秀的漫画作品、乡土美术作品,还活跃了彭水本土文化,提升了彭水文化的品味。另一方面,举办县级的文学、摄影、书画、声乐等大赛,鼓励本地艺人、爱好者、学生,创作本土味浓厚的作品,以丰富本土文化。再者,举办旅游相关的大赛,以提升彭水本土旅游质量。例如,此次“一节一赛”中“武陵山·乌江画廊民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论坛”的举办,就是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土文化 材质 湖湘 旅游纪念品 创新
旅游纪念品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常见的手工编织、雕刻、装饰工艺品等,无论什么表现形式都必须选择合适的材质。在湖湘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可以选取当地特有的材质。材质是设计的基本载体,也是重要的元素之一,用自然材料加工制成的陶、纸、布、漆器等传达出质朴、自然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用这些材质元素制作的旅游纪念品有着很好的纪念意义,又能使传统的手工艺得到传承与创新。
一、土文化材质元素与旅游纪念品的关系
(一)灵巧的编织布艺
编织是古老的手工艺,编织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一些以绿色植物如藤、竹、草等为材料的编织工艺品,因其具有绿色环保理念而深入人心,编织的工艺品或大或小,或为装饰饰品,其造型雅致、工艺细致精良,让人甚是喜爱。比如益阳的小郁竹艺,是湖南省优秀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将竹材构件加热弯曲,使之符合造型需要,结合拼、嵌、榫合等传统技法加工制作而成的小竹器,结构方正、造型美观大方,做工精细,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
湖湘编织精华还有湖湘织锦,主要体现在土家、苗、侗、瑶四个民族,无论从原料到工艺及工具均处于较原始的手工状况。各民族劳动妇女在漫长的历史中学会了利用麻、棉和各种纤维织制土布和纹饰布,其图案多为动物、植物、文字、几何钩纹、吉祥用语等。较为独特的是,这些纹样经过织锦格律的构成后,形成重新塑造和适形排列的独特工艺特色,是地域文化的艺术化表现。
(二)秀美的刺绣与印染
湖南地处亚热带地区,是蚕桑和棉花的种植区,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妇女养成了耕作之余纺纱织布的习俗。刺绣在湖南历史发展悠久,是用彩色丝、绒、棉线,在布、帛、绸缎等物质材料上借助针的穿刺运行,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的一种工艺。湖南有苗、土家、瑶、侗、白等少数民族,均有爱美善绣的习俗,她们利用土产材料,绣出民族民间风味的刺绣用品。湖湘民间刺绣保留了楚、汉刺绣的神奇风韵,又融入了劳动人民的创造意识和朴实的健康审美观,这些刺绣材质较为质朴,大多是生活中的实用物品。
湖南民间印染工艺有印染、蜡染、扎染和拨染。明朗朴实的蓝印花布色调单纯、澄净,装饰性强,厚朴而稚拙,纹样疏密有致、匀称变化,显得清新而不落俗。据《临武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县人采用土靛将布染成深蓝色,方法是将燃料加水融化,后放入白布料同煮,使染色附于布面。”其中燃料就是用旱土作物靛叶制成,自制成土靛后上市销售,多作为服饰生活用品装饰人们的生活。这些刺绣和印染可以结合现代生活日用品需求,改变其使用途径,开发成特色旅游纪念品。
(三)拙朴的陶瓷造型
湖湘陶瓷包含建筑陶瓷、日用陶瓷、文具陶瓷、儿童玩具陶瓷等类别,由于材料的简朴,不做过多的修饰,保持着粗率质朴的制作风格,比如长沙窑生产的儿童陶瓷器具,给人质朴、粗犷、刚健的感觉,表达了一种淳朴天然的趣味。与其他瓷窑制品所不同,这些玩具绝大部分随手捏塑成型,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灵活,其种类丰富,包含人物和飞禽、走兽、鱼等动物,有些还制成简单乐器可以吹奏音乐,这些活灵活现的陶器玩具可以唤起人们对童真的回忆。结合某些当地特色,将材料自然形态巧妙结合,可以开发出具有一定个性、特色的旅游纪念礼品。
(四)千姿百态的竹木与雕刻
湖南自古物产丰饶,自然资源丰硕,竹、木、石材资源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历史的发展中,竹木、石材、陶器不但是劳动的工具,更是经过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加工成了生活用品和装饰用品,也衍生了一批手工匠人。比如湖湘木雕空灵洒脱、繁密中见出秀美,装饰性强,湖湘石雕用材多为既坚且细的汉白玉、既硬又奇的石。石常用来做砚台、笔筒或屏花;竹雕是湖南的特产,其纤维绵长坚韧,适宜用切削器具雕琢,常在竹器表面做动物、人物、故事造型,且竹包含着傲骨的人文精神,这些自然材质和工艺表现形式,都可以运用到旅游纪念品中。
(五)艺术性的漆器
漆器已有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湖湘文化中,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工艺之精巧,令人惊叹。漆器是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等。其材质生漆是从自然生长的漆树中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成份为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具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的特殊功能。作为湖湘文化特色的马王堆漆器,以黑色作底,或在黑底外加红色衬色,用朱红和赭色或者朱红和灰绿色作画,彩绘与底色对比强烈,纹饰独特,图画寓意丰富多彩,显得非常富丽,其艺术特征十分明显,是开发旅游纪念品的最好题材。
(六)质朴的土法造纸
湖南邵阳隆回县滩头镇盛产楠竹和白胶泥生产的一种“二合白”土纸,在这个小镇上曾经产生了闻名遐迩的香粉纸和木版画,成为当时女性揩脸美容的化妆品。滩头素称“纸都”,滩头造纸始于隋朝,元代是长江以南土纸、色纸、花纸的著名产地。香粉纸生产有近130年历史,滩头香粉纸的加工材料是当地手工生产的玉版纸,天应石是当地峡山口特有的一种细腻呈淡绿色的天然淡香矿物质,含人体需要的十种微量元素。纸呈粉白色,将这种粉纸切成小本,夹上香片就是闻名四海的化妆品香粉纸,具有增白美容、洁肤健体的功效,是曾经畅销国内外的绿色化妆品。除了香粉纸的特别,色纸是用当地土质纸刷上颜料或晾晒、烘干而成,其染色的颜料均为天然农作物,当地人利用苏木、槐米、墨树为燃料,煮沸后就成了红、黄、黑色的液体,在纸上刷染后烘干成有色纸张,再用牛皮、牛筋熬煎为水剂,配以明矾制成土胶,从而使色纸更加光滑清亮。滩头的土法造纸是流失的绿色天然材质,加以现代设计理念配以现代的装饰手法和装饰形式,仍然可以成为当代女性喜爱的产品,成为优秀的旅游纪念品。
二、土文化材质元素的研究价值
(一)选择适当的土文化材质,突出旅游纪念品的地方特色
湖湘材质元素丰硕,选择合适的地域性材料进行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不仅能强化地域文化信息,还能塑造产品个性。研究其材质特点,结合当地景区的文化特色,开发旅游纪念品,不但能增加景区的经济效益,更是让传统的手工技艺得到新的传承与发展。比如湖南益阳的安化黑茶,作为益阳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其茶叶包装融入了益阳竹艺编织技艺,以天然材质细竹篾为包装材料有一定的强度、韧性和弹性,既能保护好产品内物品,以适应压力、冲击造成的影响,同时,竹篾编织精美又符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还可以作为日常生活器皿再次使用。再如汉声巷出品的文创商品“蓝印花布针线盒”“蓝印花布环保餐具包”,是以传统蓝印花布为材质进行设计开发,其产品为了适合现代人的需求,摒弃了景区常见的将花布材质做民俗衣裳和褡裢包的用途,而是开发为针线盒、环保餐具包。这也是从现代人日常生活所需出发,而进行的功能用途开发设计,其成功之处是材料选择的独特和地域文化的特点,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内涵。
(二)巧妙利用地域材质肌理,树立绿色设计理念
所谓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能重复使用和再生,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善待环境。湖湘旅游纪念品的设计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就旅游纪念品材质而言,要考虑材料的节约性和反复使用性,同时要倡导简约、自然、舒适的设计理念。绿色设计不单考虑材质的生态性,更提倡设计师在设计理念上的革新,将设计重点放在旅游纪念品的实用性和可持续利用的功能上。如汉声巷设计的《大过蛇年》年画特辑礼品书装,其红带包袱巾为手工染色,包袱巾在该书读完后,可以重复包裹或作为其他用途,将传统的印染花布与书进行了结合,集文化性和实用性、艺术性为一体。
(三)与时俱进,融入创新设计理念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说:“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不断开发出这些创意才是真正的设计。”旅游纪念品的制作技术含量并不是很高,注重的是创意和原创性,只有从根源上进行独立设计,才能形成原创之风。湖湘土文化材质元素就是很好的载体,综观目前市场上的旅游纪念品设计大多墨守成规,缺少现代的生活气息和设计气息,自然也就难以拉动旅游纪念品的购买力。在材质创新上,我们要拓宽思路,可以利用与消费者生活相关的文化用品、小型家电、日常居家用品等表达本地特色文化信息。就传统的材质载体而言,利用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大。比如湘西凤凰的印染,在旅游景区往往只是用其图案特色制作少数民族服饰、小儿肚兜、头巾、褡裢包等售卖,实际上还可以利用其材质的天然性开发艺术文化衫、抱枕、钱包、环保袋、蒲扇等室内装饰用品等,既有装饰作用又有湘西特色。如果制作精良,这些旅游纪念品会形成很强的吸引力。
材质元素的创新,更是设计载体转换的实用表现,我们要立足于湖湘本土的文化特色,挖掘土文化材质元素,深入思考如何将湖湘旅游纪念品设计加入地域文化内涵,增强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领域再度开发,在创造与变革中融入本土材质元素特征,使创造出的旅游纪念品含有特有的情调和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其纪念性意义。
(注: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C0376 )
参考文献:
[1]鲁宁.湖南民间美术元素在礼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3(04).
篇3
关键词:乡土文化;美术教学;探究
乡土文化立足本土,体现强烈的地方民族特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学生学习美术的主阵地是课堂,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堂及教材的需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及个体差异,合理利用乡土资源与教材进行整合,为课堂注入新鲜内容。
一、结合美术教学的特征,培养学生乡土文化素养
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在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美术教学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个人、社会、自然等方面的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加深理解乡土文化,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乡土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加以保护、继承、弘扬。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地的优秀乡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能激发学生对乡土艺术的喜爱之情,培养其对乡土美术的认同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了解家乡的人文资源、民俗风情,让乡土文化融进他们幼小的心灵,并能自觉地保护它,主动地宣扬它,由衷地热爱它。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二、引进乡土艺术活水,创新美术课堂教学
乡土美术内容丰富、直观、易懂,是朴素现实的美术教材。剪纸、刺绣、泥塑、脸谱等种类极多,贯穿了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反映了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也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想象,它原始的质朴美非常符合对少年儿童审美的启蒙。易动手,有装饰味、有情趣,符合学生追求个性的心理,符合他们由单纯到复杂的认识过程。
把各种艺术形式乡土艺术与美术教学有机结合,建立具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让学生领略家乡的特色,感受家乡的悠久历史,丰富美术创作的表象,积累素材并开展活动。如,参观家乡古建筑,让学生踩着石板铺成的道路看看古建筑高翘的屋脊、精致典雅的木门窗,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感叹祖先的聪明、勤劳与伟大。让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画一画《我的家乡》,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家乡建筑的风貌,构图丰满,线条流畅,风格古朴。通过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感知乡土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孩子们坚强勇敢的精神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并把这些活动与美术教学研究结合起来,渗透到美术教学活动中去,形成富有乡土文化特色的优秀教学活动。
三、让校园文化与乡土文化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亲和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乡土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开展形式多样、乡土特色浓厚的校内活动,如剪纸、刺绣、泥塑、脸谱、根雕、竹编、香包等。收集当地的民歌、山歌、童谣等配上图画,以绘画或手工的形式表现民风、民俗。用有乡土特色的剪纸、编织、装饰画、雕塑等民间工艺,表现逢年过节踩高跷、耍狮子、舞花灯等民俗活动。这些特有的乡俗活动与民艺活动都是极好的乡土资源,都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学美术的实践机会,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可以通过走进家里去寻找布老虎玩具、虎头鞋、年画等,把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去最直接地欣赏感受;可以在大自然中去找寻,那里有画栋雕梁、有石刻砖雕、有威武的门神,还有神秘的佛像……把它们带进我们的课堂,也是学习乡土艺术最有效的方法。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和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陶罐、捏泥人,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
总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让乡土美术为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了丰富,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加深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成为乡土文化的继承者、学习者、实践者、创造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美术教育者要根据乡土资源优势,结合美术课程的要求及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主动地学会开发与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n程资源,完成有特色的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生活教育理论;美术教学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他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教学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体现美术教学的地域性。”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荣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由广大农村滋生和培育的本土文化,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为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创作素材。因此,美术教师要在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引领学生“追根溯源,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作因子”“变废为宝,撷取乡土文化资源中的课程要素”“行走乡野,激活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新思维”,发现美术学习与乡土文化的内在联系,担负起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追求艺术的真谛。
一、追根溯源: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作因子
乡土文化资源具有地方性,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武义县虽只是个小县城,但这里风景优美,古村落星罗棋布,人文资源丰富,素有“温泉之城”“萤石之乡”的美誉,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美术教师要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带领学生走进乡村生活,走进自然社会,通过参观、游览、体验,感受自然造物之美,把悠悠老街、杂花野草、劳作村民等作为美术学习的内容和创作题材。
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乡土资源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的古民居灵秀,街巷蜿蜒曲折,石板路高低错落,马头墙起起落落,斗拱额枋姿态各异,窗花木雕生动形象,处处都是景,步步可入画(见图1)。农村家庭使用广泛的生活用具和农具,如蓑衣斗笠、农用风车、竹制簸箕、鱼篓等老物件(见图2),不仅是画面感极强的写生对象,而且带着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痕迹,是打上地域特色烙印的优秀创作素材,为美术创作提供灵感。此外,当地庙会、大蜡烛、擎台阁等传统民俗文化古朴灿烂,特色鲜明,博大精深。学生耳濡目染甚至亲身体验,不仅可以激荡起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先人质朴的情感、勤劳的作风,而且有利于把握特色,开展美术创作。
美术教学生活化符合当下生活实践艺术化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学会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作素材,为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二、变废为宝:撷取乡土文化资源中的课程要素
《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此,教师要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美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认识美,从而产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三年级教材中“造型·表现”领域的比重较大,安排了《找果子的刺猬》《夸张的脸》《威武的大将军》等内容,要求学生用泥塑的方法进行创作。但农村学生的美术学具受家庭条件、物流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准备不足的情况。于是,教师将彩色橡皮泥换成当地随处可见的小溪石,要求学生以小溪石为主、橡皮泥为辅进行组合造型。小溪石看似用处不大也无人理睬,却是便于学生观察、想象和造型的课程资源。事实证明,因地制宜地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调整教学内容的做法,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且获得意想不到的作业效果。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创作灵感,跃跃欲试“点石成金”,享受着艺术创作的快乐。于是,当地农村学校纷纷推广“小溪石动物”系列造型活动,并把山上的树叶、果实,田里的泥巴、稻草等乡土文化资源做进一步的开发与拓展,努力将这些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成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的校本美术课程(见图3、图4)。
三、行走乡野,激活乡土文化资源中的创新思维
儿童绘画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绘画之父”“儿童美术教育者”西泽克认为:“儿童不应该在花园里发育,而应在旷野里生长,小孩子像花草一样,他的发育也依照永久不变的公律,花草需要日光、雨水、空气、营养。”由此可见,儿童的美术学习需要自由,需要自然发展,教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给予学生多样化表现的机会,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表现独特感受。
写实性表现是指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进行的描述。但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表现性写生绘画练习,提倡学生在观察描绘对象时不拘泥于对象的固有形、固有色,鼓励他们基于客观观察加入想象,以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象。如学生观察外公休息时的瞬间神态,用简洁的线条进行人物写生。作者以生活为基础,又结合外公的特征进行了大胆想象,使作品表现出儿童线描画稚拙的趣味和怪诞的效果(见图5)。生活体验是学生写实性表现的基础,但他们不以表现真实情境为目的,而是以生活为原型,把积累在脑子里的意象进行抽取、加工,把最典型的形组合在一起,是一种基于生活、具有想象力的写实性表现。
篇5
[关键词] 乡土资源 高中 政治教学 应用 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55
乡土资源是我们出生并成长的环境中所有的地域特色,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河洛地区主要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核心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以河洛文化为例,将对乡土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乡土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合时代的发展
高中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并融入社会,以此来体会社会中的不同价值。乡土资源是为政治教学服务的,是教材的有效延展,对此教师应注意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把握好乡土资源的时代性特征,将政治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等融入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结合学生兴趣爱好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保证教学效果的提升。高中政治教学中,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素材,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经验调动起来,以此来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实现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对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在利用乡土资源来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利用区域性差异和个体差异来将教学变得富有层次,从多个方面满足教学实际需求。
好的教学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同时也将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地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合的一些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尽快投入学习。例如在进行“文化创新途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解密河洛文化》《天地洛阳》等纪录片,并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河洛文化创新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比较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文化创新、文化继承等的重要途径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乡土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时效性原则
我国的高中政治教材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已经修订了很多次,这充分体现出了教学的时效性特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或者利用一些已经过时的乡土资源来进行教学,那么势必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很难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守时效性原则,尽量选取当地文化中比较新颖的内容,以此来弥补教材中的缺失,提高课堂活力。
(二)通俗性原则
利用的乡土资源应通俗易懂,如果教师所使用的案例理论性过强,将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认识比较单一,很难理解理论性太强的内容,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洛阳当地回族聚居区――廛河区来进行引导教学。让少数民族的学生谈谈自己民族是怎样生活的,或者唱一唱少数民族的歌曲。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比理论教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三)德育性原则
篇6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根源)是社会。学生至少需要具备两方面的要素才能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一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技能、技巧或才华;二是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源和信息。“关”在教室中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明显存在欠缺,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以很好地进行弥补与充实。因为对学生来说,乡土资源比历史教材中的资源和信息更容易获取。面对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开展乡土历史的教学将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学生的、生动活泼的、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学习历史的新路子。
1.开展乡土历史教学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史、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乡土历史的教学,能使学生从局部到整体了解历史的发展变化,家乡历史上名人的非凡经历、生动感人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2.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历史课程新课标》所要求的。通过适量的、具体的乡土历史事实来教学,不仅为发展学生的爱好和专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也可从对家乡历史发展的全部史实的分析中,学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利于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
3.有益于营造“寓教于乐”的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讨和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治传统教学中缺乏民主气氛的弊端,激活教学主体,使教与学更加和谐、融洽。
5.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习惯的养成。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6.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使命感。开展乡土历史资源的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通过对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了解和研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有利于学生全面参与课外活动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总结和反思的整个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才能具有重大意义。
8.有利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用所学到的乡土历史知识,为家乡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可围绕家乡的“环境治理”、“文物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等社会问题各抒己见,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担。“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真诚关怀,是一种作为社会成员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思考。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习者走进生活,体验历史情境,并构建对过去、现实以及自我的理解,最终实现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开放的世界意识。这其实也是历史教育的人文关怀所在。一个地方的乡土文化承载着这个地区上千年的历史文明,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资源。利用好这些乡土历史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积极体验社会生活,了解、认识本地的社会历史与现状,让学生多一份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多一份社会责任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乡土史料的运用,对于学生感知历史现象、形成历史思维是非常有益的。由于同学们对家乡的历史比较熟悉,能近距离地感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所以思想中就容易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表象。例如,在学习先秦文化中,课本上讲到了编钟是古代音乐的代表,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很难想象编钟的精美,商周青铜工艺的精湛,我便和学生一起去齐国博物馆实地参观了编钟,欣赏了编钟的演奏,从而加深对书本上抽象知识、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
乡土历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做好乡土历史和课本历史结合之外,还注重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在学校,我充分利用兴趣学习小组,给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齐文化知识,利用学校的齐文化长廊、展室等,让学生排练历史剧、开展新稷下讲坛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齐文化的观点和见解,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在假期,我组织学生参观古迹遗址,拜访先贤名人,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交流心得,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厚重的乡土历史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份文化瑰宝,需要历史教师去思考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丽琼.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云南教育.2007 第12X期.
2.蒋存秀.也谈乡土历史教学.青海教育.2005 第3期.
3.汪政.乡土文化建设中本土资源的文学书写.江苏社会科学.2009 第1期.
4.闫晓梅.对培养青年国家民族意识的几点看法.新余高专学报.2004 第3期.
篇7
【关键词】乡土美术课程内容 教材 教学
乡土文化,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乡土美术,就是其中之一。
乡土文化(乡土美术)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才能得以发展、创新。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对课程解禁,倡导“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时,我校便着力开发乡土文化的课程,并使之成为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首选、必选。
教育当为学生服务,因此课程的设置也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笔者在编著乡土美术教材之前就曾对部分初中学生做过简单的调查。调查发现,能说出1个有代表性的本地乡土美术的学生只占26%,其余的学生只能说一些大而笼统的概念,比如剪纸、刺绣等,而根本未能触及具体。而对于“你认为这些乡土美术需要传承吗”,学生们的认识基本统一,多数认为需要,因为这是文化遗产。对于“该怎样保留”,很多同学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例如:建立专项博物馆、放到中小学里教、开设专门的工作坊、拨给民间艺人专款用于带徒传授、将乡镇直接以乡土美术的名字命名……
要想使得教学有效,必须基于学生的需要。据于此,本地乡土美术课程构建如下。
一、内容:寻绎与精挑
南通,滨江临海,揉南苏沪精致雅闲,融北徐淮刚毅豪气,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的乡土美术别具一格。而以“青墩文化”为首的5000年历史又使南通的乡土美术文化丰实、厚重。在对南通乡土美术如淘金般地细选之后,整理出:南通美术人文、南通青墩文化、启东版画、南通蓝印花布、南通沈绣、南通风筝、南通盆景、南通水绘园、南通东皋印派等乡土文化。我们充分挖掘其中的美术意味,编著教材,实施教学,体验其中人文因素,传播其中美学思想。
二、教材:圆融与统整
乡土美术教材的编著,一方面以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另一方面将教学的交互性与活动性相结合,传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同时又尽可能将教学内容涉及欣赏、绘画、工艺、综合等各个领域,极力打破它们之间分离的状态,避免只从掌握造型技法的难易程度来考虑美术学习内容的“循序渐进”。学生只有通过多种技能的综合训练,才能将该物象经过大脑立体化,然后创造出他自己独特的视觉符号并表现出来,形成他自己对美术的独特理解,这是一个思维内化的过程,而正是这个过程才促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而且,教材编著过程中,还必须考虑现代元素对乡土美术的冲击,让乡土不离时尚,直抵学生审美内心。
据此理念,南通乡土文化教材的编著如下(以《南通蓝印花布》为例):
第一单元:文化寻根。单元目标:南通蓝印花布发展历史及其文化追寻。
教学内容1:淘宝。教学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蓝印花布及其素材,感受劳动人民对它的眷恋与难舍。课业形式:欣赏。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2:议吧。教学目标:通过汇报、交流,梳理蓝印花布发展脉络。课业形式:欣赏。建议课时:1课时。
第二单元:探索发现。单元目标:南通蓝印花布艺术特色及其形成的文化渊源。
教学内容1:亲历。教学目标:通过参观或观摩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体验制作工艺流程及其作用。课业形式:工艺,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2:雅韵。教学目标:通过交流,发现蓝印花布的艺术特色(色彩之美、纹样的寓意之美、构成之美、制作之美)及其审美价值与江海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课业形式:欣赏。建议课时:1课时。
第三单元:传承创新,单元目标:南通蓝印花布传统纹样的构思设计以及创新设计。
教学内容1:谋划。教学目标:传统纹样的整体构思与设计,课业形式:设计。建议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2-4:设计。教学目标分别是:传统单独纹样的设计、传统适合纹样的设计、传统连续纹样的设计、现代纹样的设计与创新。课业形式:设计。建议课时:各1课时。
第四单元:体验感知,单元目标:选择一方蓝印花布设计稿,体验蓝印花布的制作流程,体验小物什制作。
教学内容1:精工。教学目标:刻板印染或线绣(白底蓝花或蓝底白花),课业形式:工艺。建议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2:巧手。教学目标:利用自己制作的蓝印花布制作一件小物什,体现其实用性。课业形式:工艺。建议课时:2课时。
“单元”根据课程内容自行划分,要求注意单元划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学目标”以新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依据。“课业形式”明确课业类型(欣赏、绘画、工艺),同时注意体现其综合性。教材编著时均注重实践教学,从实践中获得一手资料。
而《南通蓝印花布》只是南通乡土美术教材其中一册。使用学校可根据师生需要、爱好、特长,选择其中的几册进行教学。
三、教学:多元与审美
1.让美游弋其中。
美,是美术教学的当然属性。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审美元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帮助学生感悟美,为美吸引,从而创造美。《蓝印花布》“设计”一课中对审美元素“图案构成”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蓝印花布犹如一出好戏连台的喜剧,主角光彩照人,但只有主角行吗?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在蓝印花布的中心地带的主要纹样四周,围绕着很多图形,有的是根据边角形状设计的,有的穿插在空白处……
师:对了,镶嵌圆形图案边角上的叫角隅纹样。(展示二方连续局部),镶嵌在四周边上的花边在美术上有一个专业词汇叫二方连续纹样。(下面标注文字)它一般都由什么样的图形构成?
学生仔细观察他们课桌上的蓝印花布之后总结:有很多小点、小圆、小花、小草、小动物构成的花边。
教师总结:是的,单独纹样、连续纹样构成丰富多彩的包裹、被面等。(出示内外两层图案构成的蓝印花布包袱)
通过这一活动,师生将一幅完整的蓝印花布进行“解剖”“重组”,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蓝印花布是由单独纹样、二方连续、角隅纹样等多种图案样式综合构成。
生:老师,这一块蓝印花布的连续纹样不仅仅往两个方向发展,并且向四个方向延伸,这是为什么?
师:这叫四方连续。(出示四幅画布图案)一般适合花布的设计。所以,我们的劳动人民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了许多千变万化、寓意深刻的图案造型。
引导学生走近乡土美术,帮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接受璀璨文明的滋养与陶冶。
2.让美始终在场。
美术是视觉艺术,它通过作品的呈现激起人的视觉冲动,然后再唤起人的审美直觉。所以,美术教学要力求尽可能将美术作品“复原”,让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视觉与动手相结合,以此拉近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理距离。
如《蓝印花布》“雅韵”一课,教师构筑了一个蓝印花布的世界:教室的讲台和学生的课桌上铺着蓝印花桌布,书柜上搁置着几只蓝印花布小包,墙前墙后的“美就在我身边”展板上挂着的是蓝印花布做成的玩偶和挂件,窗边垂着的是蓝印花布窗帘;就连美术老师也身着蓝印花布旗袍,再配以江南丝竹……整个教室散发着幽静素雅之美,不用听课,学生便已经沉浸在了这独特的艺术世界之中。
篇8
【关键词】乡土资源;美术;创造力
《指南》中指出每一个幼儿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美术活动中最可以体现出幼儿的自主表现能力,孩子们用自己的创造性,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幼儿美术教学活动应该充满着童真和童趣,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他们在已有的知识体验中去创新和突破,小班的孩子对于一些美好事物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启蒙阶段,如果没有兴趣的激发,就会让孩子们很快地失去参与的激情,也就谈不上创造力的表现了。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熟悉的乡土资源,积极地帮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去创造、去发展,给予美术活动新的生命力。
一、深入挖掘乡土资源,构建美术课程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我园地处历史悠久的沙家浜,有着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将这些幼稚的乡土资源与幼儿美术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丰富了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还赋予幼儿美术活动新的生命。真实的、直观的乡土资源符合幼儿的心理特质,因为这些资源是幼儿具体可感的,可以通过观察、触摸、欣赏、感受去真实地体味,从而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我执教的过程中,我就深入地挖掘出本土资源来构建新型的美术课程,我们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的家乡是沙家浜,而且他们也亲眼见过芦苇荡、看到过大闸蟹,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谈到了沙家浜特色这一概念,每个孩子都感到特别地迷茫,而我如果采取理论化的语言去告诉孩子们,他们就会更觉得这个问题是很深奥的,难以理解的,所以我采取了将沙家浜本土特色的元素渗透到创意美术中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为课堂增添了无尽的魅力,比如说蟹壳、芦苇、蓝印花布、灯笼、京剧、美食等,孩子们立即感到了一种亲切,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家乡,进而产生了热爱家乡的情感,采取有效的绘画活动或者是简单手工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让他们在熟悉的资源依托中去感受自己家乡生活的美好,在活动开展的时候,我鼓励孩子们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绘画方式,探索新的作画方法,动手制作出各种有创意的作品,从而使其创造力和美术感受力都得到发展。
这些乡土资源,不仅可以使幼儿对家乡的本土环境和民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充分地挖掘乡土资源,选择适合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美术教学内容,对于构建合理科学的美术主题活动课程,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创设乡土环境,培育幼儿创新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教学环境的构建,对于幼儿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要利用好乡土资源去创设丰富的物质材料环境,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基础上使每个幼儿自发的、有个性的艺术表现与创造得到尊重。
例如在我的班级中,我就采取了一些沙家浜文化气息浓郁的物质材料来作为区域活动中的主要材料,让幼儿感受到这些朴实的材料蕴含着的乡土文化,让幼儿充分地发挥想象力,使这些材料在自己的美术制作中变成有创意的艺术品,这些幼儿自主创造出来的美术作品极具感染力和创造力。如芦苇、蟹壳、蓝布等材料就可以作为教师创设美术活动的材料,比如蟹壳画、芦苇装饰等活动就可以引起幼儿的无限想象,《多变的芦苇》这个主题活动中,我就引导幼儿利用大量的芦苇在各个区域中布置成秋天的环境,让孩子们在充满秋天气息的环境里,运用芦苇创作出各种有趣的作品,创造一个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秋天。
大自然是神奇的,这些乡土资源是幼儿创造力表现的源泉,在创设乡土环境的时候,教师不仅可以引进乡土资源进课堂,还可以让幼儿走出去,感受乡土文化,感受自然之美。
三、开展家园合作,让幼儿在熟悉中创新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应该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需要不断去挖掘、整合乡土资源,用更丰富的内容去帮助幼儿了解乡土文化,用文化去指引美术活动的发展,从而使幼儿最终实现对乡土资源创新的目标。
例如在主题活动《蟹壳画》时,让家长在周末带幼儿走出户外,去寻找蟹壳资源,到他们熟悉的地方去开展有趣的活动,既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又可以使其在家长的帮助下,获得对于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在蟹壳画的制作中,也利用家长的优势地位,将家长带到幼儿园中来,在亲子互助式的合作中,开发幼儿的美术创造力,和谐的环境更可以给幼儿的美术创造带来新的发展。在幼儿绘制蟹壳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家长精神上的支撑,将会是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的发展契机,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无穷的乐趣。家长的配合,不仅帮助了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美术活动的顺利进行,还增进了家长和孩子、幼儿园之间的联系。
篇9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土文化 传统性 困境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实施主体和惠及的主体是农民,而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程度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成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农村的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乡土文化是乡村特定区域环境下的文化积淀,反映特定时代、特定区域民族传统文化及乡村经济社会状况。在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乡土文化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
一、乡土文化的概念与价值
说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豍那么,在乡土社会产生的文化就是乡土文化。
(一)乡土文化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一种孕育于几千年自给自足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乡土社会,依赖于乡土社会,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农民本土文化体系,其实质是当地人的生活状态,它是维系当地人民群众共同生活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如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村民治理方式、娱乐方式、传统礼仪习俗、对土地的感情等。
(二)乡土文化的价值。
乡土文化作为特定时期不可替代的区域文化形式,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区分作用。由于不同的地域产生了不同的乡土文化,因不同的乡土文化而带有不同的传统性,这足以将自己所处的乡土文化与其他乡土文化明显的区分开来。二是社会认同作用。乡土文化是乡村特定区域环境下的文化的长期的积淀,对在共同乡土文化中生活的居民具有较强的社会认同与整合作用,对维系农村社会稳定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三是规范作用。“中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是在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基础上形成的,它适应于血缘或宗法式的小农经济,这种文化核心是‘礼’。豎“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成为调整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二、乡土文化的困境
乡土文化孕育并依赖于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乡土社会,根植于传统性,所以当传统的乡土社会解体时,乡土文化也将随之消亡。
(一)乡土文化区分的困境。
保守落后等特性是乡土文化与生俱来的,而这恰好与以先进、开放为特性的现代文化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在现代化的大潮中,乡土文化的面临严重的威胁。人们想要保存自己的乡土文化,就不会去改变乡土文化下的社会和生活;而现代化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大地刺激了广大的农民,想要生活的更加幸福,他们就必须抛弃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得不舍弃熟悉的乡土文化,追求接受现代的生存方式。
(二)乡土文化生存的困境。
本身固有的传统性,使得乡土文化在开发上存在诸多难题:乡土文化资源地域分布分散;流传断层和人才缺失;不能有效发挥经济效益。而市场化对乡土文化开发利用也有要求:乡土文化能够实现资源规模化、传承的连续性、经济价值。传统性和市场化的不同要求使得乡土文化的资源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对矛盾:乡土文化的生存一定要传承其固有的传统性,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又企图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必须在传承乡土文化时,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市场化。
(三)乡土文化认同的困境。
我们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包括其生存的状态、呈现的形式、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世界观的认同。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可供广大农民选择、认同的文化种类越来越繁多,当广大农民不再自己所属的乡土文化产生认同时,那么,认同困境就会降临乡土文化。
三、乡土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出要求“必须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豏这无疑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机遇。
正确处理好传统性与现代性的矛盾关系,使乡土文化在传统性与现代性在斗争与统一传承与发展中。乡土文化的传统性,是长期以来特定区域的居民留传下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传承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同时我们还需要做的是赋予乡土文化一定的现代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要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努力实现其经济价值,使之成为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乡土文化即应保证乡土文化传统性的前提下,实现乡土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一是要保留并保护好乡土文化的传统性。在开发与利用乡土文化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抛弃其与生俱来的、最根本的传统性。
二是充分挖掘与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打破乡土文化资源的分布分散性局限,赋予其市场经济下的气息,能够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是实现乡土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以传统性为内容,以现代性为形式,将乡土文化予以传承。另一方面,以乡土文化传统性的方式,赋予现代性的内容,将乡土文化予以发展。
总之,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生存与发展对乡土文化来说是不易的。乡土文化作为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积淀有着其重要的价值,保护好传承好乡土文化,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
(作者:齐鲁工业大学12级中国化研究生)
注释:
豍.乡土中国与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P6.
篇10
从数据分析看,乡土文化植根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学生观赏着家乡的自然风光,游览者历史遗迹,感受和体验着民风民俗;乡土文化融合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学习乡土知识,运用乡土素材抒写着自己的见闻和感受;乡土文化渗透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学生关注、关心着社会,改变着乡村的生活。
5、通过问卷调查、作文查阅和座谈等方法,调查“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并写成调查报告。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现状令人担忧。xx年6月14日,课题组成员对柳泉镇中心中学九个班(七年级一个班,八年级三个班,九年级五个班)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回收率达93.6%,有效卷率100%。结果如下:
调查项目
调查内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
从调查表反映的数据看: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情况为偶尔运用,学生对待乡土素材的态度为想运用,对乡土素材在写作中的运用的认识是想用但不知如何用。
从与教师座谈的结果看:教师认为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重视作文教学的占100%,在写作指导中重视乡土素材运用的约占50%,有意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占10%,约40%的教师对乡土素材在写作指导中没进行过思考,特别欣赏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教师占80%以上。
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没有主动性、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对乡土素材的不理解,概念模糊,不知道如何运用。学生迫切需要一种新鲜的题材充实自己的作文,以写出新颖的、生动活泼的、有实在内涵的创新性作文。学生需要对乡土素材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乡土素材介绍与运用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搜集利用乡土素材的方法,培养其细致观察、灵活运用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加强对乡土素材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以及培养搜集筛选乡土素材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掌握指导学生运用乡土素材的方法。
6、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我镇乡土资源的类别及分布,并写成调查报告。
采用文献查阅、访谈、实地考察等调查法,组织学生和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及春节假期走访各村,调查我镇过节习俗、节日文化等;xx年7月5日主持人召开阶段会议,回顾了前期研究工作情况,交流了三个调查报告(《乡土文化对农村初中生生活的影响》《农村初中生在写作中运用乡土素材的意识及需要》《柳泉镇乡土资源类别及分布的调查报告》),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并安排课题组成员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向阳渠,并组织学生沿主干道调研,考察这一水利工程的兴衰;利用寒暑假休息日到我镇大山名湖游览、考察;联合语文组举办“乡土资源调查大赛”,发动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乡土素材的搜集,并编写《乡土资源文选》。2010-2011年六年级上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
九年级班主任学期末工作总结
2012年文化新闻出版和人体育局工作总结
对于奖助学金的工作总结
社区卫生服务站2012年工作总结
中学“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总结
- 上一篇:学校的危机管理
- 下一篇:跨境电子商务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