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美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交互性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24-01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和网络建设的飞速发展,网上教学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潮流。要想搞好网上教学,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是关键。
2 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概念
笔者认为,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标,依托信息网络,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相对独立或完整的教学内容的应用软件。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应具有网络交互性,相对完整性和媒体多样性等特征。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所不同的是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需要远程服务器的支持,其不仅要适合教师现场教学使用,更要适合学习者在网络终端自行操作学习;其不仅要有多媒体的外观效果,而且更应具有强大的功能,要从教学过程固定,单一的“演示多媒体”向教学过程可以随意调整的“模拟多媒体”转化。
3 对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问题的几点认识
3.1 用创新教育理论宏观指导课件的开发
教学课件的开发设计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创新性教育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其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显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是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3.2 课件设计要根据教育对象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其他教学设计一样也要首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者必需事先规划好课件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要制定明确的目标细节,并使这些目标都能很好地为课件总体目标服务,设计者在制定每个具体目标时都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群体的年龄、基础、层次及接受能力等因素,使目标定得恰到好处,难易适度,只有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才能改变传统上以“教”为中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3 课件设计要精心选材、重点突出
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其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但是并非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都适合采用课件形式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只需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便可以掌握的浅显的内容和那些通过单一媒体便可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容都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开发课件,只有那些用单一的语言或文字无法表达或难以揭示相关规律的内容才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3.4 课件设计要选好多媒体制作工具
如今多媒体制作工具琳琅满目,层出不穷,如:Microsoft 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Flash,方正奥思等等。别外还有很多处理图片和动画的软件,如:Photoshop,3Dmax等,这些软件各具特色。有的软件简单易学但功能相对较少,交互性差,如:Microsoft Powerpoint。不过,对于以演示为主的课目来说,用它开发课件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在网络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到网络的传输速度问题,因此课件开发还要考虑尽可能减少存储空间,使课件轻型化,同时最好选择与网页兼容的软件工具。FLASH是目前开发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较理想工具之一,与其它工具软件相比,其最大的优点是用该软件制作的多媒体作品可以直接插入网页,文件小、下载快, 同时交互性也比较好。
3.5 科学选配运用多种媒体
心理学研究表明,客观刺激物在具有强烈性、新异性变化性、和对比性等特点时才能引发人们的充分注意。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和听觉是最主要的信息接受器官,二者同时受到高强度的刺激,其接受量约占总量的50%左右。所以媒体的选择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媒体的选择要主次分明不可喧宾夺主,比如说动画演示中配以适当的背景音乐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是音乐要处于从属地位,不宜音量过大,也不宜选择有唱词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适得其反。
(2)媒体的选择要具有变化性,单一感官的刺激持续时间过长会合人疲倦,甚至抑制信息的获取,因此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要适时变化媒体类型引导学生不知疲倦的探索学习,接受训练。
(3)媒体的选择要有艺术性,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也是一部艺术作品无论是单一媒体的选用还是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都要和谐自然,不可牵强,从整体布局某个图形的选取,颜色及声音的搭配等都有美学蕴含其中,不可机械拼凑粗制滥造。
(4)媒体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任何媒体的选择都不能偏离目标,都要为内容服务,一个课件无论怎样绚丽多彩,如果学生用后没有收获或仿离了目标都不是合格的教学课件。
3.6 将“交互性”贯穿于课件设计的始终
网络多媒体教学课件与一般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相比应具有更好的交互性,网上教学一般没有现场老师及时的指导,要全凭学习者自主控制教学进程,随机性很强,学习者所遇到的情境也会多种多样,这种自主学习无疑有利于学习者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但同时对于那些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会使教学目标的实现造成困难,这就对网络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学习流程要多样化设计。
课件设计者要考虑到学习对象的不同层次和要求需要,为学习者精心设计多种学习方案和流程供其选择,好的流程交互,有利于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有利于适用更广的客户群。
(2)增强即时交互功能。
课件要具有及时响应学习者提出请求的功能,要建立课件素材数据库,必要时加入教师的实时“参与”,尽力做到课件的交互性好,指导性强。
(3)界面友好设计。
课件界面是学习者选择学习方案,随时获取信息的窗口,界面交互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因此,课件设计者要考虑到学习者可能随时调整学习方案,要使其切换界面方便,最好采用窗口与菜单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并能实现最大化演示或显示的切换,只有这样才能使设计出的多媒体课件让用户满意,符合时代的需要,才能使课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更长的生存期,值得一提的是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课件的开发将会使课件具有更加理想的交互性。
4 结束语
网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是一项繁重的创造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设计者反复推敲或修改,特别是投入教学后还要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发现不理想的部分要进一步完善升级使之为网上学习者更好地服务。另外,有关部门要统筹规划,倡导开放性开发课件,避免低层次上重复开发。
参考文献
[1]吴彩霞, 赵呈领, 古达文. 网络课件开发的指导原则与实际运用[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2,(06).
篇2
关键词 科研数据 数据管理 人文社会科学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e-Research概念的提出和不断发展,科研范式朝着数据密集、跨领域合作的方向不断前进。在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人文社科”)领域,定量研究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树立实证观念和数据意识成为研究人员的必备素养,对数据信息的需求成为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
人文社科数据主要包括民意调查、投票记录、家庭增长与收入调查、社交网络数据、政府统计数据和指标,以及衡量人类活动的地理信息数据等。然而,大量的数据却未能得到有效管理。据PARSEInsight项目对全世界跨领域的1270名科研人员处理科研数据模式的调查,81%的科研数据被存放在科研人员自己的电脑上,并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渠道进行分享。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保存和分享就会越来越困难,同时还存在遗失与格式变化的风险,加强数据管理成为一种必然要求。
数据是信息资源的一种类型,图书馆作为信息保障机构,开展数据管理是应尽之责。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稳定存在的机构,有必要的人员、设备和经费保障,同时,馆员拥有信息管理的专业技能,在数据管理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而言,面对人文社会科学在e-Research环境下的快速发展,如何吸取国外经验,开展数据管理,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 北美人文社科数据管理的现状及其特点
从1946年埃尔莫·罗珀(Elmo Roper)创办世界上第一个社科数据管理项目——罗珀民意研究中心(The Roper Center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至今,北美已建立了众多的人文社科数据管理项目,为我国开展数据管理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项目,分析其特点。
ICPSR:政治与社会研究校际联盟(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于1962年由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建立,采用会员制,至今已有700余家会员机构。其目的在于收集、保存社科研究数据资源,并提供数据再利用;通过用户辅导,使研究人员在量化研究中能有效运用数据。目前,ICPSR收录6300多个研究主题的50多万件数据资料,包含数据的原始文件、描述文件及相关文件档,部分免费使用,部分仅限会员使用;同时,收集了63000多件引用其数据的文献,这些文献相互关联,供研究人员二次使用时参考。ICPSR采用DDI(Data Documentation Initiative)元数据标准,其数据被所有主流搜索引擎索引,使得数据更易被发现,从而扩大了数据的影响力。
SSDC:斯坦福大学社会科学数据与软件中心(Social Science Data and Software),隶属于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社会科学资源中心,着重收集社会科学定量研究数据,并为师生提供数据采集、数据监护、数据保存等服务。SSDC的数据主要来源于ICPSR、Roper和光盘数据库;提供SPSS、SAS、Sta-ta等社会科学数据分析软件,同时,在研究人员的不同研究阶段提供相应服务,如数据分析软件的选择与辅导、协助数据处理及数据修改、数据格式转换等服务。此外,SSDC提供的DEWI(Data Extraction Web Interface)系统可供研究人员在Web界面直接提取该中心数据资源中的数字型数据。
ARDA:宗教数据档案协会(Association ofReligion Data Archives),成立于1997年,隶属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社会学系,受该大学和莉莉基金会(Lilly Endowment)等机构共同资助。ARDA旨在为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记者和宗教团体收集高质量宗教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全球最重要的学者和研究机构,目前有750余个数据集,主要是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在数据检索功能方面,ARDA提供检索、分类浏览和题名浏览等功能,同时,推荐最新数据和使用最多的数据;此外,还提供GIS数据分析功能。用户可根据需要,免费下载SPSS、Stata、Co-debook等不同格式的数据。
CPANDA:文化政策与艺术国家数据中心(Cultural Policy&the Arts National Data Ar-chive),于2001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和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建立,旨在采集、归档和保存高质量的艺术与文化政策数据,促进数据公开与平等利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再利用,促进知识创新。CPANDA目前收录250余个数据集,以调查数据为主,提供题名浏览和主题浏览功能,同时提供布尔逻辑检索;此外,还提供在线分析工具。用户可根据需要,免费下载SPSS、Stata等不同格式的数据。其元数据标准采用。
Abacus: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等四所大学图书馆共同建立的社科数据管理项目,成立于1972年,是ICPSR、Roper的会员。数据广泛来源于国际组织、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私立机构、商业数据公司,以及其他数据管理项目等,目前共有1600余条数据集,分为农业、考古、经济、司法、教育等30个主题,采用会员制方式提供利用。系统提供简单检索、高级检索和多途径浏览功能,同时,还提供GIS和Nesstar数据分析工具。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还设置GIS数据实验室,供师生进行数据分析。
从上述几个项目来看,北美人文社科数据管理具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1)从数据属性层面上看,以上项目所收录的数据学科范围覆盖广泛,基本上涵盖了人文社科的各个学科门类。既有综合性的数据管理系统,如ICPSR;也有单一学科数据管理系统,如ARDA;且数据的管理方式多以数据集为单元。从数据类型上看,大多以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为主。在数据来源方面,既有本单位研究项目产生的数据,也有其他研究人员或研究机构捐赠的数据、科研资助机构指定监护的数据、购买的商业数据、政府机构的数据等,来源广泛。
(2)从交流合作层面上看,各项目机构之间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有同一单位内图书馆同其他部门的合作,如CPANDA;也有图书馆同行间的合作,如Abacus;还有多种不同性质机构间的合作,如ICPSR。
(3)从项目标准化建设层面上看,以上几个项目的元数据标准多采用DDI,有利于项目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为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扩大了数据的影响力。
(4)从技术层面上看,在数据检索方面,均同时提供检索和多途径浏览等功能。在数据信息揭示方面,除提供原始数据,全部或部分地提供元数据、数据说明文件、数据分析结果。在数据利用方面,以开放或半开放的方式提供原始数据;采用会员制服务方式的多为半开放方式。在数据分析方面,均提供数据分析工具,以方便研究人员对数据的分析与再利用,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3我国人文社科数据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项目,但是这些调查数据大多掌握在项目组,互不共享,导致了数据利用率低下和大量重复调查,延缓了学术进步。进入21世纪后,受国外数据管理的影响,我国的人文社科数据管理逐步得到重视。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已着手规划、实施人文社科数据管理,如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社会调查开放数据库(CSSOD)、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社科院的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以及教育部委托华中科技大学建设的中国大学社会科学数据中心等,如表1所示。
总体来看,我国人文社科数据管理起步晚、规模小,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1)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在国家层面,除教育部提出了建设人文社科数据平台的指导性政策外,其他部委尚未见到类似政策;在机构层面,仅复旦大学等少数高校提出了数据管理发展规划;作为数据管理重要推手的科研资助机构和出版社均未提出完善的数据管理政策。
(2)缺乏系统的标准规范。除中国人民大学明确采用DDI元数据标准外,其他项目的元数据标准、数据资源的分类体系、标引规则、数据的选择与清理标准、格式转换与长期保存、数据引用规范等均缺乏明确的规定,对今后项目间数据交换与共享造成了障碍。
(3)学科范围狭窄。目前的数据管理项目主要局限于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且多为社会调查数据。
(4)缺乏有效的合作。从已有项目来看,除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同国外建立了合作关系之外,国内各项目间尚缺乏有效合作。
(5)图书馆参与度低。同国外图书馆广泛地参与数据管理项目相比,我国除复旦大学图书馆参与了该校人文社科数据中心的建设外,其他高校的相关项目均缺乏图书馆的有效参与,导致人文社科数据资源与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形成分立状态,给用户获取信息资源增添了障碍。
在存在诸多不足的同时,我国人文社科数据管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中国人民大学同ICPSR的合作,使其成为ICPSR的中国节点。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中国社科院在数据库中,引入GIS技术,建立了基于GIS技术的专题数据库。
4 我国人文社科数据管理的发展策略
4.1 制度层面
切实可行的制度是推动我国人文社科数据管理良好发展的必要前提,包括政策和规范两个方面。
政策是实施数据管理的重要推动力,我国应在国家、科研资助单位、出版社和机构四个层次制定相应的数据管理政策。在国家层面,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并使之成为完整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平台,其他相关部委亦可参照提出相关数据管理政策。在科研资助单位层面,我国的各级各类科研资助单位可参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数据管理模式,提出相应的数据管理政策。学术期刊出版社在数据管理中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研究,在50种高被引期刊的数据管理政策中,88%的期刊均要求作者公开数据,有的要求附上必要时可以提供数据的声明,有的则要求将数据提交至公开典藏库中。因此,我国相关出版社亦可提出相应的数据管理政策,要求作者将论文所涉数据提交至指定的数据管理系统中。在机构层级,复旦大学在其《“985工程”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建设校级人文社科数据中心,可作为其他院校的参考。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具有机构稳定、资源密集、人员专业等优势,是实施数据管理的最佳部门,上述四个层级的数据管理推动部门,均可在数据管理政策中以指定或委托的方式明确要求图书馆或图书馆组织(如CASHL)承担具体的数据管理任务。
规范是数据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应具有完整的体系,包括数据的采集原则、鉴定标准、数据格式转换、元数据标准、长期保存、数据引用格式等。我国图书馆界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标准规范体系,部分规范可直接应用于人文社科数据管理之中。此外,人文社科数据管理规范的制定,应根据人文社科数据的特点,加强同数字图书馆已有规范的衔接,以便数据的互通与共享。
4.2 规划层面
数据管理的实施,宜以“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共建共享”为原则。在我国,高校和社科院系统是人文社科数据的主要生产与消费单位,因此人文社科数据管理的规划应以这两个系统为核心。在高校系统,CASHL作为我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资源中心,可将数据管理纳入其建设规划之中,在教育部领导下,依托现有的组织体系,统筹规划各大学的人文社科数据管理。在社科院系统,可由中国社科院图书馆统筹规划各地方社科院的数据管理;其他科研机构可作为会员加入社科院数据管理系统之中,共建共享。在此基础上,CASHL和中国社科院图书馆可进一步合作,从而建立我国一体化的人文社科数据管理平台。有必要指出的是,人文社科数据类型复杂,在规划过程中,可根据数据特点,设立一些专题性的数据管理中心,如中国社科院建设的GIS数据管理平台。
4.3 机构合作层面
合作是北美人文社科数据管理的显著特点。我国人文社科数据管理在机构合作方面应在指导机构和实施机构两个层面展开。在指导机构层面,国内主要人文社科科研资助部门间应加强协调,共同提出我国数据管理的远景规划,组成指导联盟的核心;权威出版社作为数据管理的重要推手,亦应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在实施机构层面,我国当前的合作局限于机构内跨部门的合作,如高校内不同院系间的合作。北美的实践表明,图书馆作为人文社科数据管理实施机构,应积极加强同校内外的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商业机构,以及图书馆同行间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推动我国人文社科数据管理的发展。
4.4 建设与服务层面
数据资源建设与数据服务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建设是手段,服务是目标,二者密不可分。图书馆应将人文社科数据资源建设纳入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其建设内容包括数据回溯、数据监护和数据导航三个方面。数据回溯是对已有数据进行采集、鉴别、保存并提供再利用;该项工作可以结合当前研究所需,对已有数据进行回溯建库;对那些遗失风险较大的数据,应予优先回溯建库;对重要研究项目或权威学者的已有数据亦应优先回溯建库。数据监护是对当前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管理,以利于研究的验证,同时也通过数据共享方式,避免重复研究。数据导航是对网上数据管理项目进行采集、分类并提供检索、利用,从而方便研究人员快速获取所需数据资源,该项目可纳入我国CALIS网络资源导航子项目进行整体建设。
数据服务主要包括数据保存服务、数据发现与获取服务、数据咨询服务。数据保存服务应同数据监护工作相结合,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保存空间,并提供长期保存服务。数据发现与获取服务则是在数据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帮助研究人员从本机构内外获取所需数据资源。数据咨询服务是根据研究人员需要,提供相应的数据管理咨询服务,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开展的数据处理与数据修改等服务项目,它是图书馆信息咨询工作的新发展;数据咨询服务可在科研伊始即嵌入其中,为科研团队提供数据管理规划及数据收集、加工、保存、、长期保存服务,从而融入科研活动之中,成为研究人员的科研伙伴。
4.5 技术层面
主要涉及元数据标准、数据管理平台和数据库建设模式,以及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技术研发等方面。采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有助于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DDI元数据标准在人文社科数据管理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公认的标准,应作为我国人文社科数据管理元数据标准的首选。在数据管理平台的选择上,开源软件因其免费、开放、弹性、自由传播等特点而被广泛采用,北美使用较多的这类平台主要有DSpace、Fedora,以及结合二者优点的DuraSpace等。图书馆应将数据管理平台与其他资源管理平台进行集成,为读者提供“一站式”信息资源服务。在数据库建设模式方面,需考虑同图书馆机构知识库的关系。国外主要有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模式,集中式是在原有的机构知识库中增加数据管理的功能,如麻省理工学院的DSpace@MIT项目;分散式则是将数据管理系统和机构知识库分离,单独建设,如爱丁堡大学的数据管理项目DataShare同其机构知识库Research Archive分开建设,二者在收录对象、系统功能和建设单位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我国高校在人文社科数据管理实践中,应结合本校、本馆实际,综合考虑数据产生量、机构知识库建设现状、用户使用习惯等因素,采用合适的建设模式。此外,在技术层面上还应积极采用新技术,使研究人员能便捷地获取、使用、分析数据,提高数据利用率,并扩大其影响力。
4.6 人才培养层面
学科馆员长期从事学科信息服务,对学者的数据需求有较深入的了解,是从事数据管理的最佳人选。图书馆在数据管理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对其进行数据管理技能培训,将其培养成数据人文学者,使之成为图书馆和e-Research之间的重要桥梁。另一方面,图书馆应借鉴ICPSR经验,将数据管理纳入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通过文检课、信息素养讲座、暑期班等途径,加强数据管理的宣传、推广与培训,提高科研人员的数据管理意识和数据使用技能,从而更好地开展定量研究。
篇3
【关键词】多媒体;中学生物;教学设计
【Abstract】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middle school biology classroom teaching, must introduce the multimedia on teaching design factors, make it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eaching design, both reflect the advantages multimedia in the teaching, and avoid the interference of multimedia in the teaching, so as to make the multimedia better service and subject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Multimedia; High school biology; The teaching design
在应用多媒体的生物教学中,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视听化、形声化、直观化的功能优势,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生物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随意性较大,很难对教学产生促进作用甚至会对教学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如: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模糊了原本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也不突出、缺失了恰当的教学方法等,丧失了应用多媒体进行生物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应用多媒体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研究。
一、整体性大视野确立多媒体生物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学方法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方法步骤,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反馈的一种计划性操作程序。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虽然从属于教学设计,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由于介入了多媒体,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大、信息广、视听效果强等。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以整体最优化的大视野来处理多媒体生物课堂教学这个根本性目标。
并非应用多媒体的生物课堂教学都能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首先,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和教学基本素质,否则就是应用了多媒体,也是无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最优化这一目标的。例如"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内容,教师如果不能很好掌控教学的话,即使用了多媒体,学生也只会当作看了场"动物(或生物)世界",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中学生物学科配套的多媒体素材,并不是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有并适合学生的。因此,生物课堂教学也不是每课时都能应用多媒体的,需要根据教情学情的实际来分析与研究。教师在设计多媒体生物课堂教学时,无论是教学媒体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从整体上确立教学最优化这个总目标,反之就会弱化教学目标,难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认为大量应用多媒体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多媒体的应用一定要适当,只有把握应用时机、重点处强调、难点处使用,才能收到最优化的教学实效。比如"光合作用"一节教学中,笔者在一个班级,从"光合作用的发现"到"光合作用的过程"大量使用多媒体,以至于重难点不突出,且过多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有鉴于此,我把多媒体课件进行剪辑,重新设计成了不到10分钟的片段片,并去掉解说由我伴讲。然后在另一个班级进行教学,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虽然多媒体应用的时间短了,但教学效果却非常好。实践表明,恰当和适度的使用多媒体,是获得最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和重要保证。
二、多媒体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和确定
教学目标是生物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过程有着支配和指导的作用,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也是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因此,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定是生物教学设计的根本,也是多媒体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
生物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达到的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在多媒体生物教学设计中,必须根据教学的目标和媒体的功能进行优化选择。在生物教学中,多媒体的组合并不是随意地拼凑,而是要根据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过程去组合。例如:生物绪言课的关键是使学生懂得生物研究什么和研究的意义,怎样让学生爱上这门课,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有趣的生命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生物生理功能课则用多媒体对抽象、较难理解的生理现象进行具体化、形象化演示,像呼吸作用的过程、减数分裂的过程等生理内容,针对性的多媒体应用,既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和信息的密度,又扩充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时空。
三、多媒体生物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
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确定的,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所以教学策略的制定是多媒体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多媒体生物教学策略就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生物教学目标,调控教学各要素包括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之间的关系而制定的生物教学的程序与方法。在多媒体生物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制定时,教师应着眼于通过教学策略的制定,最大限度地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多媒体的功能优势,并与传统教学有机地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实效。
篇4
[论文摘要]:美是博大精深,见仁见智的。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认识,即使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事物可能都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没有任何一件东西可以被称为绝对美,美也不是相对的,因为美没有定义,也没有比较级。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美也不是丑的对立面,人们赋予事物的定义其实只是个人喜好,欣赏或讨厌。喜欢的便称之为好的美的,美与设计关联时,通常所谓的设计师要赋予产品“美”,实际上是为了获取消费者欣赏。
一.美学与设计
美没有定义,几千年来,美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什么是美,于是就有了美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做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现代哲学将美学定义为认识艺术,科学,设计和哲学中认知感觉的理论和哲学。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以及人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美学与设计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产品设计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既要有创新又要符合人的审美标准才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功能主义一词,早在18世纪已经出现,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设计史上的巨大变革而萌发。作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与特征,功能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确立了其历史地位。其最具影响力的口号是“形式追随功能”(FormfollowsFunction)。这一原则衍生出自己的一套审美体系———简约主义、极简主义……并产生了许多功能形式完美统一的设计成果。
二.美与人
“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黑格尔这段名言透示出知识、智慧是人们掌握、征服世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哲学中分离出的美学,提供给人类一种改造自然、发展自身的必要武器。根据审美主体——审美过程中人们心理曲折轨迹的展露,从而获得人们对美的要求与取向。
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对人的审美感觉作了经典性论述:“只是由于属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主体的,属人的感觉的丰富性,即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简言之,那些能感受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或者发展起来,或者产生出来。”
人靠五官感知周围的事物,获得美的享受。人的五官感觉是认识过程的开端,也是审美心理过程的初始。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知觉却是对事物各个不同形态、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也包含着对这一形象情感表现性的掌握。人的知觉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以往的经验会在内心积淀成种种图式,由环境和目的造成的特定期望会决定审美主体究竟去选择哪些图式。这种期望和图式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支配人的知觉活动,使知觉选择某种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抑制、舍弃另外一些方面。
审美知觉区别于其他知觉之处在于,它并不依照人与非人、动物与植物、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用还是无用去对事物分门别类,而是按照它们揭示的情感表现性去进行组装嫁接。“枯藤、老树、昏鸦”虽各各不同,但情感表现性质相同,所以诗人把它们放在一起,抒写出悲凉冷落的情境。当人们面对一座险峻挺拔的高山时他们会感受到狰狞可怕或威严崇高,看到一条潺潺流水的小溪时又会涌起欢快轻松的心情。审美知觉表面上是迅速直接完成的,实质在背后潜隐着审美主体全部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包含着他的信仰、偏见、记忆、好恶,所受的教育,这里掺和了想象、情感和领悟。审美知觉的终极目标是创造和引向一个独立的审美世界,一个丰富的外部世界与深邃的内心世界的统一体。
审美活动几乎调动起人的全部心理功能和各种精神力量,使它们变成为一个整体的动力结构综合地发挥作用,审美的感知因素是审美经验的出发点,领悟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象为它添加了翅膀。当这四种要素在内心依次结合,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也就是说,当内在结构进行积极调整与组合,与外在的物质结构达到契合时,内在心灵就会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地运作,最终构成愉快的审美经验。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设计美学 公共艺术 启示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1设计美学的定义
1.1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
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艺术设计的全部范围,一般来说,它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其中包括美学的性质、构成、类型、风格,设计的文化意蕴、形式美及创造性等等;设计过程的美学问题,其中包括设计师在产品产中的地位,设计师的修养、审美理想、艺术个性、设计思维,设计与社会审美趣味、科学技术、市场信息、生产制式法则等等。
1.2设计美学的意义
设计美学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定义上看,设计美学的研究范围就是研究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当掌握了审美规律之后,无疑会对未来设计的走向作出一个较准确的判断。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可以探讨出未来观念的演变过程,道理,从审美的规律中也可以探讨出未来设计的演变过程。设计美学所研究的审美的规律及审美心理为未来的设计提向。设计美学同样也受到其它专业的影响在自身内部不断发生着解构和重构,并对现代设计在形式、内容、色彩、材多方面产生影响。设计源于生活,同时更离不开社会与技术依托的大背景。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不得不进行生活美术美学和社会美学的思考。
2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势
2013年3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其中说明公共艺术课程是中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师资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运用教学大纲的能力。要为教学大施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确保教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正式点名了公共艺术对于职业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2.1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艺术教育对学生素质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一般语言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艺术教育是教育,它能使人在健康、活泼、富有生命力的基础上成长,它的使命在于开发人的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价值逐渐为人们特别是教现代教育理论逐渐认识到,艺术教育能弥补语言教育的缺陷,能积极有效地开发右脑的潜能促进左脑的发展,提高大脑整合的功能和水平。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丰富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获得创造性成果具有用.育工作者所重视。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确认,严肃地对待学校中的美育十分重要,他强调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人文明的两大基础,为了取得两者的平衡,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学校教育,如果缺乏这种平衡,它就没有资格称为普。”
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应该是面向广大的学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但现实中,在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上存在着两个偏向:一是把公共艺术教育或附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活动,把艺术当成一种德育的媒介和学生活动的手段,从而导致了公共艺术教育缺少艺的非艺术化现象,如有些高校所开设的艺术类选修课质量不高,仅仅以满足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类的学分为目的;二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相等同,过于注重技艺的培训,以至于将有限的资源集中用于少数“艺术精英”的培养,高校严格限制艺术类课程的选课人数,有的高校热衷于举办只有少数人参加的艺术团队,从而背离了公共艺术教育大普及化的初衷。
3设计美学于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启示
3.1设计美学为公共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针对大多数非艺术专业学科的学生来讲,学习公共艺术课程对于他们提升综合素质个人审美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理性思维的训练下,让这一部分非专业的学生在理解感性类视觉化的信息艺术方面来讲是非常吃力的。例如他们看到的蒙克的绘画作品《呐喊》及凡・高的大部分作品,通常被解释为是他的心理问题和艺术家的创作狂热问题的图画表现于此类作品,往往大多数公共艺术教师在教学上都很难去阐释作品在创作时的意识由来,然而在理解过设计美学的基础上帮助我们去定义在艺术作品的表现的理论依据。在理解此类作品时,就不会出现纯粹的认为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神失常而产生的令人难以理解的作品。学生对于此类艺术作品的“距离感”就能够慢慢消除,虽然在表现形式上难以但是从理性的思维角度来分析,这些看似艰深的作品实际上还是来源于意识中的生活点滴。
3.2设计美学能够辅助公共艺术教育目标定位
艺术教育其目标应该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个没有美学指导的艺术教育,是和不成熟的艺术教育,正如不联系艺术实际的美学是空洞的美学一样。”设计美学理论则能够充分的帮助学生实艺术素养的目标。艺术是人向世界敞开的窗口,它直接诉诸人的感官,直达人的心灵,渗透到人的意识或潜意(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10页)识中,到人的文化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相对于理性认识而言,“艺术更为全面、更为细致地体现人类心灵发展状况,更丰模糊,也更敏锐、更具前瞻性,表现在最敏感的人群――艺术家的心灵中活跃着成长着的人类心灵” 。从素质度来看,设计美学理论能帮助公共艺术教育进行情感培养,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会对艺术的感受、欣赏、实践中,丰富精神生活,要着眼于提升文化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改善生存质量,并以此作为对单纯知识传递式的科学教育的有力在设计美学理论知识的辅助下,公共艺术教育能更好地发挥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3理解设计美学能避免学生学习公共艺术的误区
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类学生来讲,他们并不能很好地区分艺术品与设计产品的范畴与定义,往往抽象地认为凡是随意的一个概就能称之为一个艺术品,这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误区,认为艺术创作和设计是一项简易随性的工作。
然而真正的艺术或设计必须是按照很高的标准表演或创作的。恩斯特・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一书中阐述了这种概念,“每次作品或演出特别成功的时候,我们大谈特谈艺术,赞美的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忘却的则是作品的实质内容。
我们公共艺术的学习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是为未来的生产工作所服务的,我们在注重表现形式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高质量的产品才是最为重要的,“内外兼修”才能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云,于云香.艺术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位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1).
[2] [德]阿多诺.美学理论[M].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篇6
【关键词】设计美学 实题实作 审美修养 教学模式
设计美学是艺术设计专业设计领域内较新的一门课程,具有各学科的交叉性、复杂性、边缘性的特点,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而且设计美学学科起步较晚,没有统一且权威的课程结构,所以课堂教学常常拘泥于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因此,探索设计美学的教学模式是设计美学课程的需要,也是设计教育的需要。
一、设计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
在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中,设计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涵盖内容复杂,包括范围广泛,涉及内容深刻,既有设计美的性质、构成的讲述,设计美的类型、风格、文化意蕴的分析,还要深层次讲授设计美的创造性、设计美理想、设计美的境界等。如果教学方式仅限于传统的授课方式,会使学生接受慢、理解难,同时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会使得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理解不了。如果采用实题实作的模式教学,让学生动手搜集相关设计美的作品,动手体验材料的性能美,绘制设计的基本形态,在实际设计作品中分析设计哲学、视觉之美,使设计美学课程变得生动活泼,并能够真正建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表1)。
二、设计美学课程教学实题实作的意义
设计美学课程要使学生在掌握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文化精神和艺术哲学理念为先导,探讨和分析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与规律,重点在设计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分析设计作品的审美形式、审美原则、审美价值和审美文化,为学生从事设计实践打下良好的美学理论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题实作”教学模式更能够迅速地把学生带入设计作品分析中去,在实践中迅速掌握设计美的一般法则和原理,培养出适合时展的优秀设计人才。
设计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空穴来风,其背后有着客观的依据和需求,例如人的需求、各种设计尺度(包括设计物品本身的尺度、人体工学的尺度,社会道德尺度等)、设计的外在形式与内容、设计的使用功能与形式美的关系问题等。设计的实用功能直接影响到使用主体对它的审美评价,即使用带来的愉悦而产生的美感。这种在使用中的审美愉悦使人们对功能美产生联系,所以实用甚至可以转化为审美。这种使用上的功能美的现实存在不得不使人们考虑被哲学美学所忽略的“设计美学”。而在课堂上只注重传统哲学美学的讲述和学习是十分偏颇的,“实题实作”就是基于设计美学这种特殊学科特点提出的。
因为设计美学所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也是跨学科的,边缘性、交叉性都很强,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学含义,所以设计美学课程内容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哲学内容。如果说设计是属于哲学范畴,那么其探讨的是关于设计领域美学的实用范畴,不但是设计普遍知识的提炼和深化,也是设计领域的根本观点。
三、设计美学课程教学实题实作的内涵
设计美学是一门复杂、交叉的边缘学科,研究内容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和美学内容。设计美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和纯艺术的审美规律相悖,但是背后又有着独特且客观的依据和需求。众所周知,设计之美的依托是其使用价值,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的需要造就了这一审美趣味。从设计的深层次内涵上讲,“功能美”是设计美学中非常核心的观念,设计美学是一个特殊的哲学范畴,因为其拓宽了传统美学的观念,把“美”这个形而上的哲学概念拓展到实用领域中,并且一定要设计实践领域之内的理解。
虽然设计美学研究的内容包含范围极广,但是功能美的研究应该是设计美学课程首要解决的重点,特别是在本科阶段,应该重视整个设计美学核心理念。设计美学的教学内容不同于普通美学课程,其涉及景观设计的美学哲学原则以及产品设计的美学哲学原则等。这样的功能美实际上包括了设计美的全部内容,比如视觉美观、使用舒适、感觉愉悦等,这正是和设计原则的实用、经济、美观有一致性。这样庞杂的内容,如果只停留在哲学美学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实题实作”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把众多的设计作品按照设计范畴分类,再进行设计美的作品实例分析,把设计中的历史背景、哲学思想、技术分析、视觉美感以及实践方法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呈现出来,最重要的是,在实际的设计案例中贯穿设计哲学的分析和美学观的渗透,使学生迅速且切实有效地学习到设计美学的精髓。
另外,“实题实作”教学模式中要注意运用相通课程渗透的方法。这也是设计艺术教育教学所要求的的。例如在学习和掌握设计美学中“形态美”的同时,可以设置一节计算机“分形艺术”课程,不但可以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而且可以加强造型基础的认识,特别是对“三大构成”的理解与应用,这样便提高了学生对于形态美的直观认识,还能使其具备较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毕业后市场的需求。再如,学习材料美的章节内容时,可以加大材料学的教学力度。设计美学课程的特点就是其学科边缘性以及交叉性。所以,设计美学“实题实作”的教学中要提高、深化学生的文化修养,因为文化传统具有弥散性,是一种内在的强大力量,是深深植根于设计者的精神血液中的。
作为中国的未来设计师,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古典文学甚至诗词中汲取大量的营养。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哲学观更是对传统造物之美的影响深远,例如中国园林设计中随处可见的那种满足于模糊的混沌,“因地制宜”的审美观表面上不想触动原始地貌,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是“归田退隐”的士大夫理想。我国传统设计中求曲、求藏的美学追求使许多园林景观中展现出有意识的曲径通幽,以及藏而不露的诗意境界。
四、设计美学课程教学实题实作的方法
设计美学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实题实做”,就是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理论性分析,在实际设计案例中提高理论水平。这种模式的方法是以实际设计成果来完成理论探索,再回到理论,上升到理论。例如在学习“动态设计之美”这一章节中,从实际的设计案例分析入手,展示室内设计中的“虚拟水景”,设计展览中的观众互动等,先启发学生分析什么是动态设计,再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理解动态设计之美,最后要追加课下练习,即自己做的动态设计(可以只有方案),这样能够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动态设计之美。另外,“实题实作”的教学模式要加强通过对设计个案的美学分析,使学生直观地体会中西设计美学观念在视觉、结构、空间、色彩等方面的差异,然后再上升到中西方哲学观的分析上,理解哲学观的不同会影响中西方美学的观念,进而对设计的影响十分明显。这样不仅把理论知识变活,而且学生接受起来更有兴趣,使设计美学课程不仅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更成为学生专业理论修养的提升课程。
在整个设计美学课程教学中,由于涉及内容极其广泛且复杂,因此设计美学课程的“实题实作”不能面面俱到,这样不仅会使案例庞杂,而且也不适合本科教学的特点。在“实题实作”的教学中,设计案例的选择最为关键。通过“设计美的构成要素、设计美的理想境界,设计美学的发展趋势”这些教学章节的学习,布置一些实践分析环节,比如请学生利用写生实习环节,从中国古典园林入手,配合理论课程,把自己拍摄设计的精彩亮点,其做成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进行设计美学、哲学的理论分析,体会传统美学观在园林设计中的渗透(表2)。这样不仅摆脱了传统理论“枯燥”特点,还配合了实践教学,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设计能力相结合,强调实用性,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设计案例分析中把设计中哲学、技术的视觉之美传达给学生,使传统的设计美学教学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理论课程。这是培养优秀设计师的必要条件,同时其也要具备实际分析能力与审美能力。而这种实题实作的教学模式一定会给设计美学教学带来可喜的明天。
(注:本文为山东科技大学2013年“群星计划”立项资助,项目编号:qx2013267)
参考文献:
[1]张晓玮.设计美学课程结构探索[J].艺术教育,2012(10).
[2]张强,闫育红.艺术教育的得与失[J]. 美与时代2002(4).
[3]刘燕,宋方昊.设计美学[M]. 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4]张晓玮.设计理论在实践中的效能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6).
[5]罗伯特・克雷(Robert Clay).设计之美[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美学
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美的规律是人类在实践中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合乎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规律,因而按照这个规律形成的各种形态自然是美的形态。体育是一种通过身体练习来培养人的身心,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体育对人的生物潜力和精神潜力的开发和拓展,使之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它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构建完善的心理和生理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体育教学就是教师通过自身美把人类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的东西和运动技能运用种种方法和手段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时刻都包含着美的形式与内容。因此,美学要素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体育教学质量,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美学内涵的表述与表达,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美学的意义,形成对体育美的感知。
本文在阐述体育教学美定义及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体育教育美学的影响因素,旨在唤醒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对美学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为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美学表现与表达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一、体育教育美学的定义
体育教育美学是具有审美潜能的师生与具有美的潜因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一种能引起师生心灵愉快的和谐状态。学生与教学客体的和谐,教师与教学客体的和谐,以及二者之间再构成一种和谐的状态,这便是体育教学美。它是体育教师创造性教学并引导学生积极活动的结果。
二、体育教育美学的意义
(一)体育教育美学的社会意义
美学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正是美学教育在学校教育及社会意义的最好体现。
在学校中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作风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美的行为,促使文明礼貌、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通过美育教育还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现实生活,热爱祖国的品质。因此,当前学校的美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是培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需要,是祖国早日走向文明进步的美好社会的需要。
(二)体育教育美学的个人意义
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增强美的观念、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并可获得形态美、体型美、习称美、动作美、技术美、柔韧美、力量美、韵律美、和谐美等美感。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体质,提高了健康水平,而且还获得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这无疑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所以,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是搞好体育教学提有教学质量的重要议题。
三、体育教育美学的影响因素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其在教学过程、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展现的美学特征对学生的美学感知及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动作、体态特征及语言表达等直观行为是体育美学教育的最好方法,也是体育美学重要影响因素。
(一)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语言的作用非常重要。语言的表现形式为口令、动作要领的讲解、练习方法的安排、错误动作的纠正等等。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传达,影响着学生的审美经验与知识、技术、技能的重视,影响着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和谐状态的形成。因此,教师语言表达要注意清晰、生动、形象、含蓄、幽默、逻辑性、节奏感强。教师的语句要短小精悍、轻缓诱导、短促宏亮、亲切幽默。
(二)示范动及行为举止
教师协调、优美、舒展的示范动作,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和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而且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观念。优美的示范动作还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示范动作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表情、手势与姿态等行为举止。通过行为举止与讲授内容的配合更进一步加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同时也起到传达教师审美体验的作用,更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联想与审美体验。
(三)体态
教师的体态美包括体态美和服饰美。教师匀称的骨骼、丰满凸现刚健有力的肌肉、协调而灵巧的肢体运动以及在长期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独特风格与气质,给学生留下既直观又深刻的人体美的视觉效果,引起强烈的美感共鸣,使学生在渲染健康的氛围中领略体育运动的美学内涵;教师的着装要根据年龄、性别、季节、个性特点的不同而定,一般要求:整洁新颖、美观大方、轻便舒适,有利于运动,能显示健美的形象。
(四)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1.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没计造型美,是根据课的类型、结构、教材结构、时间分配、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组织形式及运动强度和密度等因素,构成一个综合性美育模式。使学生在协调美好的课堂中学习和锻炼,受到美的感染和美的体验,这就是课堂设计造型美。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初始阶段,对堂课教学的实施及整体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认真构思,精巧构建课堂细节,为随后的课堂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的实施美学体现表现在教学技巧的多样性及辅助器材的优美性。首先,教学技巧的多样性教学艺术的体现。它是传达审美潜因、审美体验和教学内容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美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恰到好处地运用某些表演艺术,如雅而不俗的幽默,演说家的气度,书画家的技法以及教学机智等,都是体育教学美的重要借鉴。
其次,辅助器材,包场地器材及直观教具。优美的场地器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净化情感,因此,场地器材的合理布置直接成为学生审美的客体,并在课堂教学美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括挂图、实物模型及幻灯、录像等。它们直接传送美的信息,在教学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此外,美的直观教具本身也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师也应尽量使它们连同教学内容一起与学生的认识活动达成和谐状态。
参考文献
(1)吴雅卿.营造美的氛围培养审美情趣[J].北京:福建教育,2001,(10):35.
(2)田连波.美学原理新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3)王万莉.美育在体育教学中引发的几点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4 ,(3).
篇8
【关键词】 美学;护理美学;教学方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整体护理的实施,社会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护理教育正是顺应社会发展的这一需要,而开设《护理美学》课程。
《护理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在护理实践中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从而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形象、塑造高尚的护理职业道德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的交叉学科。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地分为美学的基本原理(简称“基础理论教学”)和美学在护理学中的实际运用(简称“实践应用教学”)两大部分。教师应根据两部分内容侧重点的不同,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基础理论教学阶段,应采用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认同感的教学方法,以促进护生美学基本知识的储备
基础理论阶段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求护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为实践应用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一般较为抽象、枯燥,容易让护生产生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改进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多综合采用一些能够调动护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以避免厌学情绪,增强其内心的认同感,化被动为主动。
1.1 以讲授式教学为基础
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需要多采用讲授式教学,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填鸭式”的灌输。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要注意自身的言传身教。讲课时,教师要衣着得体,化一点淡妆,精神状态要饱满;要在确保表达准确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语言的艺术性;精心设计板书,尽可能让书写不但规范而且美观;同时,教态要自然端庄,多运用眼神、手势等充分展示形体语言的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言行举止是最直观的美的体现,学生在观察、欣赏的同时,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增强。
1.2 以电化式、讨论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为辅助
《护理美学》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课堂讲授往往比较抽象和空洞,如果教师能在讲授的基础上辅以电化式、讨论式、引导式等教学方法,必然能够增加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让学生认识到美不是抽象的、遥不可及的,而是普遍、客观存在的,从内心深处去信服和接受美学的基本理论,学习的效果才会有显著的提高。
具体而言,电化式教学可以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教片,可以是经典唯美的影片、MTV或工艺品的欣赏。这当中可以向学生展示各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还可以通过展示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来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尤其可以播放一些护士形象和行为规范的电教片,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怎样的护士形象是美的,怎样的护士言行才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除了电化式以外,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辅以讨论式、引导式教学。护理美学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发现美、欣赏美,继而创造美,讨论式、引导式教学恰好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美学基本知识,提出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在“行为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提出“你认为怎样的行为才能称得上美”;又如在“美与审美”这一章节,可以让学生针对“如何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展开讨论等。值得指出的是,讨论式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教师应该参加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讨论,并且在讨论告一段落的时候,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在互动互助中实现教学的相长。此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启发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并鼓励他们对现阶段美学研究的结论进行质疑,勇敢地说出经独立思考后的个性化的观点,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
2 实践应用教学阶段,应采取各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护生在实践中运用美学 基本知识的能力
众所周知,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护理美学》教学的主旨是将美学的基本原理与护理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如何去提高护生在实践中运用美学知识的能力是教师在实践应用教学阶段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从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而言,教师应该采取各种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如情景式、临床见习式、讲座式等。
2.1 提倡情景式教学
在实践应用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多采用情景模拟式教学。护理的美离不开护理活动本身,情景式教学可以模拟各种护理活动,让护生在护理的职业环境中运用美学知识,以展示护理人员的美、护理活动的美以及护理人际关系的美。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护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运用美学知识的能力,为其临床实践打下基础,教学效果明显,值得提倡。
2.2 辅以临床见习、讲座式、社会问卷调查等教学方法
情景式教学虽然教学效果较好,但仍有一定的弊端,如情景设计过于理想化,欠缺灵活性,和临床实际有所出入等,所以教师可以辅以临床见习、讲座式、社会问卷调查等来弥补其不足。组织护生进入医院、走入病房,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一下护理活动的氛围,观察护理美学在临床工作中被运用的现状,亲身去实践一下如何在护理活动的中展示美、创造美,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真正结合。教师还可以指导护生进行一些关于大众对护理职业形象的要求的问卷调查,让护生认识到护士在人们需要怎样的护士形象,这种教学方法更能增强学生对护理美学学习意义的认识,而且也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此外,还可以邀请有关的专家做一些诸如“护士职业妆的化法”、“护士礼仪”之类的讲座,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增加其学习兴趣,而且对护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实际意义。
概括而言,教师在《护理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护理美学》必须顺应社会和医疗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9
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潮影响着现代设计,在新的社会形式下,传统的美学已不再适应现代设计的表现。本文以现代标志设计怎样将传统美学颠覆,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并在不断完善和努力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设计之路,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设计。
[关键词]
VI设计;传统美学;颠覆创新
一、解读现代标志设计及传统美学
(一)现代标志设计定义及特点
1.现代标志设计计划、构思是根据现代市场营销学,普通心理学和消费心理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结合现代美学,现代科学技术等诸多学科制约形成的设计构想。2.传达标志设计的计划、构思方式,从传统的手工绘制图形到计算机绘制图形、模型的设计预想。因具体的设计时期不同而不同。3.现代标志设计的应用,与当下设计及所涉及的生产方式和现有的生产技术水平密不可分。4.现代标志设计的特点:(1)呈现品牌战略定位;(2)彰显品牌的独特魅力;(3)吻合目标顾客的审美偏好;(4)给消费者传达瞬间的记忆点及区别其他品牌的差异性;(5)应用的可操作性与低成本。
(二)传统美学的概念及其特性
1.何为美?对美的本质,美的意义的研究是传统美学的主要内容。美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美学一词出自希腊语aesthesis。该词语的最初释义为“人们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首次使用的。近代学者普遍认为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的主要标志为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的《美学》一书的出版。发展到19世纪,美学即研究“美”的学说这一概念在传统古典艺术领域被广泛接受。2.美学的定义在今天发生了些变化,在现代哲学领域普遍认为美学为一门鉴别的艺术,是科学、设计和哲学意义上的科学理论研究和审美哲学。客体的审美评判标准,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美”“丑”之分,而是理性客观地认识客体本身的实质。3.传统美学的特点:传统美学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知论的翻天覆地变化后,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以来,强大的现代艺术思潮热情高涨,冲击了人们对传统美学的再认识。人们对传统的美学及其艺术理论也产生了强烈的反思和探讨,现如今,传统美学也受到了不断的反思挑战,遭受到了各个学派理论思想学术的冷落。与此同时的是西方各个学派形成的崇高主义传统美学,表现在崇高意义范畴下的审美哲学理想和追求等方面,也在逐渐失去其真正的意义。
二、现代标志设计对颠覆传统美学的主导因素
现代标志设计具有其自身的视觉语言,彰显其内在寓意。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形式、节奏、韵律、对比、调和、变化、统一”等形式美感制约了现代标志设计在设计制作中存在图形设计结构方面的复杂化,形式表现方面过于陈旧保守传统不符合人们现代审美和不能表达时代思潮的等一系列问题。在标志设计方面中国的传统图形符号设计样式上与现代化的图形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缺点:1.相对平面化不具有立体感,2.设计主题不够突出不能直观的传递要表达的内容,3.设计理论上不够严谨科学,也不具备现代图形设计的精简度这一特点。所以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应顺应现代设计的发展潮流,结合现代设计自身应有的特点,彰显时代个性。因此我们在进行现代标志设计中应以更加简洁明了的造型进行设计,给不同文化圈的人们带来更加强烈的信息冲击。
(一)文化的差异性
传统标志设计图形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给国内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带来诸多不便。在不用的文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们可能就很难理解其标志设计的真正含义。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蝙蝠”是“福”的寓意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蝙蝠”却赋予蝙蝠邪恶的化身。这种文化背景不同的差异性,使得我们在进行标志设计中,需要设计师在进行标志设计之初就必须细心斟酌设计内容,思考其设计内涵,考虑标志设计使用中的地域文化差异性,做好设计初的一系列设计筹划和设计构思,以便更好地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更好地做到国际化的视觉语言,为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打下良好的前提,以免在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时,标志设计造成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互联网的使用及发展主要以拉丁文为基础,而中文域名后缀在互联网上的使用并未出现过较大范围内的普及,据统计互联网上以汉字作为图形标志的作品也很少,这就导致一些分企业为提高认识度纷纷采用多样化的标志设计来呈现企业的品牌和形象。例如我国跨国企业联想集团有针对性地在国内市场营销产品中以中文“联想”汉字作为企业核心标志,而在海外市场企业标志则是拉丁文“LENOVO”。
(三)街头文化涂鸦
街头文化涂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现象在世界各大城市蔓延开来。人们对涂鸦文化的审美的与追求也一直是朝气蓬勃,每座城市的艺术家们都跃跃欲试地在城市的主要墙壁上进行艺术创作。在这场最大规模,并且为广大青年人所喜爱的全民艺术运动中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身份不同流派的艺术家都积极参与其中。涂鸦本身作为一种造型的艺术,但其展现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它不同的造型方式,同时还有这种艺术手法所表现出的创作方法,社会的背景及深层次的内涵。涂鸦艺术造型可以说是千变万化、风格多变、不拘一格。它长期活跃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并且不失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极大的群众基础,其广泛性和普及性都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涂鸦艺术的作品种类繁多纷杂而又极其丰富多彩。目前很多新兴企业标志应用了街头文化涂鸦,以适应新的文化现象。街头涂鸦艺术形式的出现源于世界社会自由背景下的“艺术家”独有的思维模式及其造型艺术。从涂鸦的表现形式上我们不难看出,涂鸦是对传统纸上绘画的一种颠覆,再结合设计者本身对生活感悟的同时,以一种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颠覆了传统美学。
三、现代标志设计未来的创新之路
(一)图像解构
原有沉闷呆板的标志设计让众多受众群体产生了视觉上的审美疲劳,设计师在标志设计中该如何解决突破审美疲劳呢?图像解构为其打开一条全新的创作之路。打破完整,重新构造。将原有的物象进行打破分割,从而获得最新的图形元素。反对二元对抗的立场是“解构主义”的主导思想,同时反对现代主义的矫揉造作的装饰,展现出全新的消解传统,并打破原有的惯例,展现出全新的视觉效果。
(二)图像的重构
重构是在“解构主义”的分解后重新建立起来的新模式,这种新的创作手法为视觉图像的再创作提供了更高的上升空间。图像的重构方法是将视觉图像中各种不同的元素重新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新的视觉和谐效果。并把不同类型的文字、图形、色彩等诸多元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全新的视觉张力。视觉图像在版面设计中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单一元素,它要同版面中的各个要素很完美地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统一的视觉效果。传统标志设计下的图形与文字间缺少“图像重构”的创意,使标志设计看上去索然无味。将视觉图像中原有元素进行解构后再进行全新设计规划,并按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进行再创造,从而设计出新的视觉图形。
(三)图像的组构
图像的组构是对标志图形各元素之间的再处理。如造型上的重叠透叠组构;色彩、肌理之间对比、调和组构;这些组构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凭借新的组合模式,形成焕然一新的视觉效果,从而使广大消费受众获得一种全新的感观觉醒。这种全新的逻辑关系,从感性出发,使设计者对现代标志设计拥有全新的创作灵感,以颠覆传统思维模式出发,设计出更多优秀作品。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美学观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使人们对现代标志设计有了更清醒的认识。现代标志设计思想在新的社会形式下重视变通颠覆传统美学,并在不断完善和努力下,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设计之路,我们相信未来这种世界规模化的文化交流与竞争中,中国必将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作者:赵晓悦 赵晓明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1).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0).
[3]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
篇10
平面设计具有其特殊性,主要是通过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中组成新的图案、图形。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尤为重要,随着平面设计领域的不断完善和体系的形成,色彩的运用和审美不断提升,色彩美学也逐步被更具体化、现象化的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平面设计作品是通过色彩的传达方式给观众第一印象和感觉,而不同色彩的不同效果能够对平面设计的主题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如何通过色彩表现出作品的设计初衷,就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点。
平面设计和色彩设计的联系
1.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先导性
在平面设计中,色彩、文字和图像三元素必不可少,但是人们直观面对一件平面设计作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设计的色彩,其次才是文字和图像内容。因此,色彩的先导性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色彩体现平面设计的设计内涵,引起观看者的审美体验。
2.色彩在平面设计的不可替代性
由于每种色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代表着特定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寄托。所以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色彩的借助表达出作品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唤起观者对其的审美联想[1]。在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大背景下,为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审美需求和心理感受,需要在设计作品的色彩运用过程中,使观看者得到美的体现和感受。因此,色彩美学的准确、合理使用,成为平面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
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1.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心理认知作用
颜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从色彩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们对色彩的心理感知效果,即就是对色彩本身所代表的含义的心理反映和感知。因此,作为色彩美学的重要一环和理论基础,就要求在色彩本身的含义和人们的审美效果之间,搭建起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因此,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作品的主题要求,选择合适的主色调对设计主体加以表现和完善,这也是色彩美学在设计中的重要范畴。对色彩美学的心理认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颜色的存在状态,既是事实存在的自然现象,又是人们心理反应的具体表现。例如,在看到某种颜色时,会本能反应联想到自然界和生活的具体相关物件。看到红色,会想起红旗、鲜血;看到绿色,会想起小草、绿地;看到蓝色,会想起天空和海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色彩还具有抽象的美学意义和表达。人们看到某些颜色,会联想到高贵、忧伤、黑暗等某种抽象概念,这也是平面设计中色彩美学的重要参考。
2.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作用
色彩美学作为审美表达主要工具,应该遵循色彩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整体的色彩构建和架构。在平面设计中,要合理使用对比、冷暖、粗细、明暗、主次等色彩美学的表达技巧,完善平面设计的美学表达,也是色彩语言创作的重要内涵之一。色彩的对比、粗细和冷暖调和的搭配,主次结构的调节,通过这些元素构建出明确的色彩语言结构和视觉表达效果。在平面设计中,根据色彩选择的平衡原则、色彩关系的搭配原则和色调的和谐原则,形成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表达效果。这也使得色彩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作用不可替代。
3.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表达作用
用粗犷的图形化色彩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增强、解释和定义主体的作用。对于平面设计作品来说,色彩的传输速度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平面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深刻的视觉表达内涵和突出的表达效果。这也对平面设计中色彩的把握能力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在视觉传输中,充分利用色彩内涵、突出的视觉表达效果,要通过醒目、突出快速的色彩美学设计加以实现。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视觉表达效果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色彩美学的强化,使得平面设计的效果事半功倍。
结束语
总而言之,色彩的合理搭配在吸引人们眼球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色彩搭配,设计者向人们展示设计所要表达的内涵,也体现和表达了平面设计的美学艺术价值。因此,作为平面设计的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将色彩美学的基本原理与平面设计的实践工作相结合。这要求设计人员必须了解色彩的构成、搭配和含义,把握设计的大方向,通过各方面的完美结合,设计出符合时展潮流、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优秀作品。使作品能被人们所接受,从而达到平面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