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保障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金保障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金保障措施

篇1

教育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产业,在创新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校作为教学育人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正常的教学活动同样也需要必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因此任何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少不了对教师的培训、先进技术的引进等等,而这些行为都是需要大量资金,只有依靠雄厚的物质力量才能在发展中稳步前行;但是为了尽可能减少资金的浪费,实现资金的合理分配,加强对高校财务安全的控制力度势在必行,因此,站在各大高校财务风险预警以及财务风险防范这两个角度,分析研究保障高校财务资金安全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高校;财务风险;资金安全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10201

1高校财务资金风险出现的主要原因

高等院校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在正常教学过程中,资金流动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因素可能会导致高校教育预算收支不平衡甚至影响到高校内部的资金结构,从而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运行;现阶段由于大量国家资金和社会资金不断涌入教育界,这对各大高校的硬件改造和软件升级上提供了必要支持,促使很多高校正在迈向现代化;同时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也带来了很多不安全因素,本文主要对高校该如何保障财务资金安全提出相关见解,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各大高校作为市场经济中新的经济主体,在发展、建设中存在很大局限性,而这将在财务资金上表现的十分明显,财务风险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教育事业的经费以及现金收付实现制的影响,再加上财务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的漏洞,致使各大院校的经营收入具有学期性,这和高校的硬性支出相互矛盾,也是导致高校陷入财政危机的重要因素;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1.1高校资金安全控制意识淡薄

各大高校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很难完全避免成本核算上出现漏洞,缺乏资金安全控制意识导致个别部门或者专业系别在日常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职工的聘用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和严谨的成本核算机制,导致部分课程不仅丧失了创造效益,还大大提高的教学费用,为高校的发展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从思想层面重视资金安全控制,是减少财务风险最基本的步骤。

1.2高校采购、建筑、维修等正常事务带来的风险

高校在正常教学活动中,必定会成批量的采购必要的教学用具和教学设备以及生活用具,在执行合同时一般情况下是货到验收,只有验收合格之后才能付清账款,供货商通常会根据付款进度开具货物销售发票,而高校的财务负债账薄中没有签购货款这一项,这对财务部门在监控欠款带来一定难度,增加了财务风险。

1.3高校后勤的粗放式管理引起的财务风险

后勤部门是高校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部分,后勤资金管理采用粗放式管理模式,导致很多管理上的漏洞,例如:随意采购大宗物品,而没有办理统一的采购手续以及报批手续;没有经过手续订立就签订采买合同等;这些行为使高校的资金支出额度增大,为正常预算和正常开支带来的很大困难,同时其造成的财务资金风险也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未来的资金管理过程中,控制后勤部门的财务支出至关重要。

1.4高校建筑工程欠款而造成的财务风险

高校的扩建、发展过程中免不了大型工程的建筑,近几年来校内基建项目频繁增加,致使提高高校的办学条件、扩大投资规模从原来的办学难点,变成了资金管理中的重点,而工程建筑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再加上工期长、任务繁杂的特点,使工程建筑会遇到多种资金问题,如:投资的工程拖欠货款、没有按时完工、发生意外事故等,都会给高校的财务资金安全带来影响。

2保障高校财务资金安全的控制措施

2.1基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完善高校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健全财务资金风险预警机制是高等院校明确未来发展道路的重要表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只有做好资金管理工作才能为后期发展准备筹码,才能在教育界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同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为校内资金管理和处理潜在财务风险提供有效的措施,能够对财务管理指标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监控,但是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客观的、全面的、实用的预警机制,例如根据不同专业的特性实施不同的管理措施,根据不同部门的功能和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指标,提出科学合理的财务预警值、量化方式以及精确的财务信息,并在财务管理中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数字化。

2.2对高校的运作实施具体预算和管理

高等院校在教学事业发展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制定年度教学规划,并将其作为资金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高等院校的资金管理不仅涉及到教学事业发展各部门,还需要和财务预算部门相结合,确保预算计划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前瞻性、预见性,为高校预算部门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在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还需要融合高校行政部门的力量,赋予预算制度或预算技术权威性,并有行政部门的监督落实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使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2.3对财务资金制定严格的内部管控系统

内部管控系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快高等院校的发展步伐,财务内部控制软件、硬件都将成为高校完成资金安全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工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创造一个良好的财务内部管控环境,高等院校重视资金管理、建立专门的财务内部管控系统,为财务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保障,为实现财产安全创造条件,将有效资金用到院校的建设和长足发展中;第二,采用可靠的会计系统,可靠的会计系统是规范操作流程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学流程部分量化的重要途径,同样可靠的会计系统也将为高校的资金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数据;第三,制定合理的控制权限,这是确保高校顺利完成资金安全管理工作的保障,主要通过内部管理流程对资金事务进行处理解决,结合不相容岗位分离的方式设置资金支付、资金流动岗位的具体权限,利用财务资金收支层层审批的方式,控制资金的流出,对于部分涉及到大金额的费用支出进行专门审批和授权,只有明确资金流动的合理性并经过最高权限的同意,才能确定资金流出;第四,科学规划工程建筑,教学设备的投资扩建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求高校基础建设工程的管理人员、以及施工单位严格依据施工预算完成建筑,并对建筑全程进行资金监控管理,一直到验收竣工环节。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等院校的扩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全民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各大高校的财务资金安全管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是确保本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对财务风险来源的论述以及措施的提出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钟理宏,赖超.基于科学发展观的高校财务风险探析[J].商业时代,2012,(11).

[2]管鹏.浅析高校财务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11,(33).

[3]吴建春.试论高校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J].财会研究,2011,(07).

[4]郝丽霞,许存兴.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构建[J].财会通讯,2011,(08).

篇2

今年9月,美国政府通过了“轮胎特保案”,引发中美贸易的信任危机。对于中方来讲,打赢中美贸易战,确保中国企业经济利益。就要利用好国际法武器,在合理、合法的程序下伸张正义。

一、“轮胎特保案”的国际法依据及其本质

2001年我国刚迈入wto时。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wto给出的中国人会协议中有一项条件,使得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始终有所顾忌。它便是“特别保障措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等法律性文件中均有规定,是wto成员对新加入成员施加的一种过渡性约束措施。根据两项协定中的相关条款,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的12年内,wto成员可以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产品采取撤销减让或限制进口的特别保障措施。

特别保障措施比一般的wto反倾销条款运用起来门槛要低。因为。实施反倾销措施要求进口国举证进口产品对市场造成实质伤害,并且此伤害直接是由于出口国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同类竞争国造成的,一般来说,反倾销举证难度较高,历时较长,并且出口国有听证申辩的权利。而特别保障措施的实施标准相对较低,以本次“轮胎特保案”为例,美国行业或工会只需向美国政府机构递交申诉,并由美国政府单方面作出这些进口轮胎对美国国内轮胎相关产业造成或者威胁造成市场扰乱的判决即可实施特别保障本文由收集整理措施。一般而言,特别保障条例针对的可能是对外贸易具有攻击性的国家;但它更多的是针对新加入时被定性为非市场经济的国家。

在美国,贸易法案第421款是wto特保措施的本土化,它被称为“针对中国的特别保护条款”,其中规定只要从中国进口产品导致或可能导致生产类似产品或直接与之竞争的产品的国内厂家的市场扰乱。就可以采取加征关税或限制进口。这样一来,美国政府的举证责任很轻,不需要一些“骇人听闻”的数据就可以任意制裁某件来自中国的产品。

分析特别保障措施条款我们可以得知,这项措施具有相当大的历史局限性。首先,它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和歧视性。一般的保障措施只针对公平贸易条件下所有国家的同类进口产品,必须无歧视地对所有的成员方都同样适用,而特保措施均为wto其他成员方针对中国的产品单向援引实施的限制措施。其次,它实施的条件具有模糊性和低标准。特保措施中的一些涉及实施条件的关键概念,如“市场扰乱”、“重大贸易转移”、“重要原因”、“实质损害”由于缺乏严格的界定,隐藏着大量可以质疑的模糊空间,从而导致实践操作上的任意性。事实上,美国、欧盟等wto其他成员方都更倾向于对这些概念所涉及的一大片灰色地带自由地加以解释。最后,针对不合理的保障措施的补救手段充分,而针对特别保障措施的补救手段受限,根据《保障措施协议》的规定,如果中国认为美国所采取的保障措施不合理,可以在经过一定程序后,及时中止实施在该项下中国对美国的实质相当的减让或其他义务;而在特别保障措施约束下。如果中国要采取同样的补救手段,须待到(如果进口产品相对增加)特别保障措施实施2年后,或者待到(如果进口产品绝对增加)特别保障措施实施3年后。

二、“轮胎特保案”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与以往贸易保护争端的涉案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区别,在本次案例中,轮胎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正在成为新一轮受害者。这说明,继劳动密集型产品之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将成为未来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对象产品,如果中国出口的其他中高端产品损害到当地产业的利益,美国同样会挥起贸易保护的大棒。历史上,美国就曾针对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打压过德国、日本等国家。而且从数据上看,2009年上半年中国产品遭贸易调查数量较2007年上半年几乎翻了一倍。因为贸易调查往往比出口限制措施早12个月至14个月。这预示着2010年将出现一波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此为远虑。

再看近忧。“轮胎特保案”对中国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整个中国轮胎产业。2008年,中国轮胎有40%出口,其中又有30%是出口到美国。美国对中国轮胎加征高额关税,意味着中国轮胎将失去美国市场,有10万人可能因此失业,损失约20亿美元出口额,直接造成12%的轮胎产能过剩。而从国际市场的角度来看,奥巴马的裁决鼓励了美国国内诸如钢铁、服装纺织品、鞋类等劳工组织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的信心;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力,其他国家可以直接援引美国的这一制裁方案,对中国轮胎出口征收同等关税,从而使中国的轮胎失去世界市场。

首先,我们要对国际法有个全方位的认识。国际法是在为正义而进行的抗争中不断得以发展、完善的。如果我国手握正义而不去伸张,不符合大国的形象。况且,这项条款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本身就是集歧视与不公正于一身的不正常协议。如今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而金融危机给各国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相关国家更真诚地合作,为了遏制如今全世界所警惕的贸易保护主义,倡导更自由、公平、公正的贸易环境,我国理应采取相关措施。

其次,我们要基于条约法的解释规则对特保措施的有关条款严格加以解释,从而消除特保措施设计上的瑕疵对我国造成的影响。条约法中规定,wto各项协议是一个大的整体,在解释某个协议时,其他相关协议都是可供参照的“上下文”。无论是保障措施还是特别保障措施,都是针对公平贸易所采取的行动,它与反倾销措施和反补贴措施所针对的非公平贸易,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保障措施协定》与特别保障措施之间应为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如果在特别法没有详细规定时,应当适用普通法的规定。于是,如果我们严格解释特保措施的启动和实施程序,便可将其限制条件明确化。例如,可以通过要求启动特保措施的外国政府提供尽可能详实的相关说明和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对采取特保措施的任意性予以限制。

再次,我们需要争取遭遇特保措施调查产品的进口商

篇3

关键词:农村公路;安全问题;安全保障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rural highway transportation tools,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he traffic environment, analyzes the security problems of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itable for rural highway security measures,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traffic accidents and ensure traffic safety.

Key words:Rural highway; Safety issues;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农村公路作为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在我国,农村公路包括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目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公路的建设,力争到“十五”末使全国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9.8%,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96%,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达到50%以上。然而村通畅工程的建设以通为主,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的交通安全隐患问题,因此农村公路的安全保障工程的建设同样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1农村公路的特殊性

农村公路的发展受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许多方面比较特殊,这些特殊性给我们交通安全带来了挑战。

(1)交通出行工具的特殊性

农村公路的交通出行工具不仅仅是小客车和货车,还有农用三轮车,拖拉机、摩托车,自行车等,车辆类型较多且不同车型间的安全性能差异较大。部分农民司机的安全意识较差,经常出现超载现象。很多农用车使用年限较多,安全性能得不到保障。

(2)资金投入的特殊性

农村公路的建设一般以县乡两级政府为主导,依靠群众和部门的支持,筹集资金的渠道非常有限.在经济薄弱地区矛盾尤为突出。资金的严重缺乏势必导致筹建公路的质量达不到技术要求,安全保障措施也跟不上公路建设的步伐。

(3)交通环境的特殊性

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一般较低,很多都是等外级公路,路线的设计不符合规范,路况较为复杂,行车的条件相对较差。道路交通量一般较小,但交通混杂,干扰较多,难以形成稳定的交通流。

2农村公路建设存在的安全问题

基于农村公路上述特殊性,公路建设存在的安全问题与其他高等级公路有很大的差异。

(1)路面宽度较窄。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开展,农村公路的里程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受资金限制,部分早期建设的公路路面的宽度仅仅只有三米,只能供一辆小汽车通过,双向行驶的车辆相遇很难错车,容易发生刮擦和碰撞事故。据调查,在农村公路上由于碰撞引起的交通事故达80%,绝大多数发生在会车、错车的时候。

(2)转弯路段视距不良。农村公路的视距很难得到保障,尤其是像重庆这些地方的山区公路,路的一边都是高高的山体,转弯路段的司机无法判断对面是否来车,极易发生碰撞事故。

(3)交通标志设置不合理。交通标志位置不当,随意设置,经常被树木、广告牌等遮挡,有些标志牌老化严重,标志的版面不清晰,不易识别,起不到醒目、准确的引导驾驶员的作用。一些桥面变窄、视距不良等危险路段缺乏相应的交通标志。

(4)交通标线严重缺乏。大部分农村公路4级及以下公路几乎没有设置标线,其他等级农村公路上设置标线也很少,即使有也模糊不清,这就导致各种车辆在道路上随意行驶,为农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5)缺少路侧防护设施。农村公路路侧常为悬崖、深谷、深沟、江河湖泊等,加上路面宽度不够,没有路侧防护设施,容易发生翻车坠崖、溺水事故。

(6)急弯、陡坡、长大下坡路段多。农村公路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容易出现长大下坡、陡坡路段,有些陡坡路段还有急弯,小汽车上坡的时候需要二次倒车才能爬上大纵坡,重型货车在连续下坡时容易导致水箱过热,刹车失灵。不熟悉路况的司机极容易在陡坡处冲出道路,发生交通事故。

3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

农村公路的建设规模较小,其经济、技术的特殊性导致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安全保障措施不能适应农村公路的发展,针对其自身的特点,提出适合农村公路可持续发展的安全保障措施。

(1)保证足够的路面宽度。双车道农村公路的路面宽度要在5.5米以上,保证车辆安全通行,在受地形条件限制达不到标准路面宽度的路段,需要每公里增设4-5个错车道,以满足会车的需要。(2)确保驾驶员视距良好。当被树木遮挡视距时,需要修剪、处置弯道内侧树木:当被山体等障碍物遮挡视距无法移除时,可在弯道外侧设置交通凸面反光镜,让驾驶员了解对向来车情况。(3)合理布设交通标志。交通标志要保持清晰、醒目,让驾驶员一目了然。靠近树木的标志牌要经常修剪树枝,防止标志牌被遮挡。标志的尺寸要与农村公路车辆的速度想适应,交通标志不要离道路太近,以免车辆碰撞标志杆发生交通事故。在桥面变窄、视距不良、急弯陡坡路段一定要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交通标志,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让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做好安全操作即可。鉴于低成本考虑,部分标志牌可利用废弃的广告牌布设,山区公路可以利用山体,直接将标志牌钉在山体上,这样不但节省了标志杆和立柱,还利于环保。

(4)合理施划交通标线。在道路上施划中心线和边缘线,可以让车辆清晰前方道路的走向,指引车辆行驶方向。农村公路的车速一般较低,在上坡路段,可以将限速、急弯等警示标志直接施划于路面上,节约成本同时可以很好的将信息传递给驾驶员。

(5)增设路侧防护设施。由于农村公路的资金投入有限,我们要选择适用于农村公路的价格相对低廉的防护设施。当路侧有一定的宽度净区,视距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在路侧设置示警桩,给驾驶员以警示作用,示警桩可采用当地的石材,价格低廉;在路侧宽度较小的临水、临崖路段可以用废弃的汽油桶、沥青桶制成油桶护栏,防止车辆冲出路基,这种防护设施的优点是变废为宝,桶内填料可就地取材,价格便宜,具有很好的防撞效果。(6)减少急弯、陡坡,尽量避免长大下坡。新建公路尽量避免急弯和陡坡,受地形限制不可避免出现长大下坡时,要增设减速设施,可以用突起的石子埋入地面制成减速带来降低车速。为防止车辆刹车失灵,可在长大下坡路段的下半部设置避险车道。避险车道一般选用上坡制动床型,当空间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沙堆型避险车道,但应保持沙子松散、干燥。避险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5米,纵坡度一般为5%-10%。

4结束语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公路的路网越来越发达,农村道路的交通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针对农村公路的特殊性,考虑环保和低成本的因素,提出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安全保障措施,以减少交通事故,保证人们的安全出行。

参考文献

[l] 颜春,刘唐志.山区农村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应用技术研究[J].交通工程,2012,4(7).

篇4

关键词:施工工期;北京地铁;保障措施

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北京地铁10号线11标段的开工日期为2008年12月28日,完工日期为2013年9月30日,该工程历时57个月,涉及到土建工程、装修工程、安装工程、试运行等四个相互衔接的工期,要保证工程按时、按质完成。文章从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资源保证措施、协调措施等方面着手制订合理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与管理措施

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高效、精干、务实的项目部,配足配齐各种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专职机构、制订责任制度,并把相应各职能部门的计划职责予以划分,具体如图1所示。在施工过程中保证做到以下几点:

(一)统筹考虑,兼顾一般

工程总体筹划时既要考虑拆改移、交通、围挡等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还要考虑各单位工程的互为条件的需要,从全局的观念出发,在突出主体重点的同时兼顾附属工程的施工需要,避免因小失大。

(二)抓好关键线路的控制

工程网络计划编制前严谨地分析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工程网络的计算发现其中的关键工作和关键路线,以及非关键可使用的时差。计划下达后各工序严格按照进度计划安排施工,在保证关键线路按计划开工的前提下,制订应急预案,在关键线路工程因故延迟时,加大资源配置。

(三)把握好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控

施工过程中内、外部环境是经常变化的,计划的实施难免会出现偏差,而且随着对工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各种措施也有可能会作相应的调整。所以施工过程中要及时了解计划的执行情况,对工程技术、质量、安全、资源配置、材料和设备保障、资金、工序作业时间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全面监控,实施动态管理,根据主、客观因素的变化对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搞好信息传递和反馈

由项目部综合办公室及时将各级、各类会议及文件精神及时予以分发和传达到工区、施工作业班组,确保信息渠道畅通;其他有关部门及时收集各自分管范围的施工信息,并及时反馈和处理。

二、技术与经济措施

(一)技术措施

第一,设计文件的会审和交底。施工设计提供以后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会审,对设计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和不理解的地方提请甲方组织设计技术交底予以讲解和明确,保证设计意图得到正确理解。

第二,方案及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和审查。在充分理解设计意图、规范规定的前提下,按照要求编制总体及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各种专项施工方案以及特殊及关键工序、工艺的作业指导书,并及时组织内外部专家评审和报批工作。

第三,教育和培训。首先,思想教育:通过会议、宣传材料等形式让职工认识到工期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工程进度和国家、企业、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把被动地赶进度变成主动努力,最终成为每一个职工的自觉行动。其次,业务素质教育:管理人员根据各自岗位的不同要深入学习本专业的项目管理知识,规范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行为。对劳务人员要开展操作技能、施工注意事项的培训学习,确保作业进度和工程质量。

(二)经济措施

第一,资金需求计划和供应条件。由财务部门根据工程计划要求编制资金的年、季、月使用计划,并根据原材料采购、工程半成品和成品加工、模板和支架、设备配置、工资等分项分别给予考虑,超前考虑安排好资金,对有可能出现的资金不足的情况要提前采取措施,保证现场的正常运转。

第二,奖罚。实行奖金包干,设立单项目标奖,在质量、安全达到目标时,完成单项目标工期,给予重奖,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资源保证措施

施工中提前做好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资金计划,确保资源满足现场实际需要。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人力资源。上场充足的专业队伍,保证熟练劳动力的投入。

第二,工程材料。由具有丰富的市场调查、采购、库存、供应的专职人员从事材料的调查、采购、库存、供应及监控工作。

第三,设备购置和调配。按施工组织计划要求配足、配齐各种机械设备,加强管、用、养、修,确保设备完好率,提高设备利用率;以先进的设备,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确保工期目标实现。

第四,资金。财务部门根据工程进度计划、材料、设备计划、劳动力使用计划编制相应的材料用款计划、设备购置和进退场费用计划以及工人工资计划,超前安排好资金的供应工作,避免因流动资金不足影响工作计划的落实。

四、协调措施

在以上各措施到位的情况下,不同部门之间还需要协调合作才能保证工程的如期进行,该工程拟制订的协调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工程例会。建立项目部,定期现场协调会制度,加强现场指挥调度工作,及时协调节解决人力、财力、材料和机械设备等方面问题,保证工程正常有序地施工。

第二,内外部协调。加强与招标人、其他施工人、监理人、设计人、公务人、管理部门的外部协调配合,改善外部环境;同时搞好现场调度,减小施工干扰,协调好机械配合、班组间作业和工序的衔接。

第三,劳动竞赛。在各施工队、工班间开展比质量、比进度的劳动竞赛活动,调动广大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劳动热情。

本文从组织措施、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资源保证措施、协调措施等方面着手,论述了要保证北京地铁10号线11标段工程按时、按质完成需要建立的各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为工程的正常进行、工期按时完成提供了可行的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振军.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M].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张洁. 施工组织设计[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5

摘要: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水权水资源管理

1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水资源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用水效率低下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2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3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4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5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宏观整体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微观节水评价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

6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

篇6

(一)缺乏相关有效的改革配套保障措施国务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指导,也从国家政策层面确保各地养老保险改革的统一推进。但是,据分析,《条例》只是原则规定地要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无具体的落实、检查、监督机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李建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误读的存在,说明有些人对已经进行了10多年的改革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相关的配套政策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二)改革成本巨大此次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诸如“养老金并轨怎么并?钱从哪里来?”等问题并没有可操作性保障措施。目前,事业单位的类别不同,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阻力也会不一样。比如,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推行企业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后,单位内部的职工,尤其是改制前退休的职工认为自己与其他事业单位职工一样,应获得同样的退休待遇。有些地方只改入口不改出口,即要缴费但领取待遇又与缴费没有关系,等等各种做法。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认为,“养老金并轨的最大难题是从哪里找钱,这也是事业单位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然后才是如何确定待遇,如何发放待遇。”

(三)影响人才合理流动由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等保障措施不到位,改革相对滞后,各种社会矛盾,尤其是对人员流动的不合理现象,已显露出来。目前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不够合理,呈现由企业流进事业单位的多、由事业单位流向企业的少。由于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不能有效衔接,在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无法与事业单位接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到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没有来源。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后,解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社会保险将会很好地衔接,解除了企事业员工相互流动时的后顾之忧是现实问题。

二、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措施

(一)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比较混乱,有的参照企业标准,也有各种试点的,也有单位自行一套,更多的是和公务员一致的,难以找到统一的模式。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事业单位与企业实行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具体的配套机制是事业单位将建立普遍化的职业年金,利用职业年金账户里的真金白银去资本市场投资,实现社保总体改革方针“可持续”。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还应考虑妻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关部门应该从从人口老龄化的特点着手来对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

(二)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如何使养老保险改革推进人才合理流动?按照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提高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基本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同一统筹范围内流动时,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不转移基金。跨统筹范围流动时,在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同时,个人账户基金随同转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流动到机关或企业时,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按照相关部门管理规定统一执行。

(三)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养老保险改革成本巨大,如何加强成本核算,或者说解决好资金来源问题,是推进体制、机制顺利实施的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必须由国家财政保证供给。因此,在强化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的基础上,应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养老保险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其次在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上变过去的基金制管理为资金式运营。

篇7

一、充分认识推进船型标准化在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进船型标准化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利用率,改善内河通航秩序,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运输组织,改进内河船舶技术条件,保障水上交通安全,加强保护环境,推进节能减排,是提高内河航运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还有助于推进沿江船舶建造、船用设备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沿江地区经济发展。

二、加快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推进工作力度。按照《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通过部省(市)合作,进一步加大推进工作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保障措施,加强宣传发动,合力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工作。部省(市)将进一步深化研究新时期船型标准化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

三、合力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的措施。

(一)落实经济鼓励政策。

交通运输部负责协调落实《实施方案》明确的中央财政补贴资金,并及时拨付到位。各省、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实施方案》明确地方财政承担的补贴资金。有条件的省市可在《实施方案》确定的经济鼓励政策之外,进一步出台加快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的相关优惠政策。

(二)强化行政措施。

交通运输部所属航务、海事、航道、船闸和船舶检验部门,及沿江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定,保障《实施方案》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确保统一政策全线联动。

篇8

一、基本情况

县地处省西北部高山峡谷区,地势西南高,东南低,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沟深谷夹,岩体破碎,降雨集中,属地质灾害易频发区,地质灾害涉及全县14乡1镇181个行政村,具有点多、面广、灾种齐全、规模大、爆发频率高和难以治理等特点,是全国第一批地质灾害详细调查3个试点示范县之一。康定“11.22”地震发生后,经专业地勘单位调查统计,全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731处,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达43600多人,占全县人口60%以上。严峻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实施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与避让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按照“以人为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规划、统筹安排、节约用地、方便生产生活”的方针,注重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以乡(镇)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由乡(镇)政府统一组织实施。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公平、公开、公正地推进我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作,努力保障地质灾害危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三、项目实施的组织及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确保搬迁安置工程顺利实施,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负总责,县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组长具体抓落实,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的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

(二)具体保障措施

项目实施主要从政策保障、土地保障、资金保障及制度保障等方面落实。

1、政策保障。在生产发展上优先补助搬迁户,在建房贷款上实施优惠。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以尽快安置灾民。

2、土地保障。各搬迁户根据实际情况,以自愿的前提下,采取土地转租、调换、退耕还林或根据就近搬迁原则自行解决建设用地。原宅基地,原则上要求复垦。

3、资金保障。实行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格按省项目补助资金标准和发放程序执行。

4、制度保障。明确各职能部门目标任务、工作职责等措施;由县国土资源局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各乡(镇)人民政府与搬迁户签订协议书,并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相关规定执行。

四、工程进度安排

(一)搬迁对象的确定(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

我县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需搬迁的农户数较多,今年省、州下达至我县的避险搬迁安置任务为240户。根据《省藏族自治州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县避险搬迁规划修编(2012年~2016年)》,由在规划内的农户向县国土资源局提出自愿搬迁申请,各乡(镇)通过对规模、稳定程度、发展趋势、危害性、危险性及农户搬迁紧迫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比,最后确定今年避险搬迁对象。搬迁农户必须与县国土资源局及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自愿搬迁申请书》、《地质灾害避险自愿搬迁协议书》。

(二)避险搬迁选址的落实(2015年6月至2015年8月)

根据《省藏族自治州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县避险搬迁规划修编(2012年~2016年)》避险搬迁安置工程选址技术要求,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农户必须进行搬迁安置的新址选定,选址以安全为首要原则,避免再次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和危害。结合“就近安置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和本地实际情况等几个方面内容。

(三)避险搬迁户动工阶段(2015年7月至2015年11月)

搬迁选址确定后,县国土资源局与乡(镇)、村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加强对新房建设的督促工作。

(四)验收阶段(2015年12月)

搬迁安置户的新房屋验收,由县国土资源局组织乡(镇)、村联合进行验收。验收采取“一看、二查、三听”方式进行。一是看搬迁户是否按《实施方案》搬迁完毕、安置房的取得方式(新建或购置)、灾害区域内旧址房屋拆除情况(旧房是否全部拆除)。二是检查搬迁选址是否按《实施方案》要求选定,是否位于安全地段。三是了解搬迁户搬迁后的生产、生活是否适应等各方面情况。

五、资金筹措及安排

(一)资金筹措

搬迁安置工作所需资金由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防治防灾减灾专项资金解决,当前补助经费已下达至县财政。

(二)资金使用及安排

严格按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每户30000元补助标准,项目经验收合格后,由县国土资源局向县财政局提出申请,及时将补助经费一次性打入搬迁农户农行卡上。

六、其他

篇9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提供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公民的生命和财政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1.3.1本预案适用于我区行政区划内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以及发生在区外或境外对我区可能造成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的财政应急保障。

1.3.2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

1.3.3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和影响程度,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分为四级(具体分类标准按《市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相关专项预案的分级标准执行),财政保障响应等级也对应分为四级,即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财政保障响应。

1.4工作原则

1.4.1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常备不懈,遵循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配合、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保障有力的原则。

1.4.2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措施,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办法等方面。根据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采取相应的财政应急保障措施。对造成全局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可同时采取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快速拨付办法;对造成局部性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可采取财政收支政策或资金快速拨付办法。

1.4.3加强应急保障措施和决策机制的超前研究,提高处置效率。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应急机构及职责

2.1.1领导机构

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安排全区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财政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区人大财经工委、区政府办公室、区发改局、区国税分局、地税局、人民银行支行和突发公共事件相应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应急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随着区级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的启动,决定启动区级财政保障预案,并组织开展财政应急保障工作。

2.1.2日常工作机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负责综合协调财政应急保障工作,办公室设在区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由区财政局局长兼任,成员由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国税分局、地税局、人民银行支行和突发公共事件相应主管部门的有关负责人组成。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根据领导小组的要求,认真研究应急资金保障措施和相关财政政策,并组织实施;及时安排、拨付财政应急资金,确保落实到位;做好相关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应急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2.2组织体系与应急联动机制

2.2.1领导小组决定启动本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后,各成员单位立即按照各自的职责,快速反应,沟通信息,密切配合,按以下分工及时开展工作。

(1)资金保障组

由区财政局、区发改局、人民银行支行、突发公共事件相应的主管部门组成,负责安全和筹措应急保障资金;紧急调拨资金并落实到位;安排对征用的设备、物资和场地等进行补偿的资金;向上级财政提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资金补助申请。

(2)政策拟定组

由区财政局、区发改局、区国税分局、地税局、人民银行支行、突发公共事件相应的主管部门组成,负责根据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对受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单位和个人以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机构,在财权范围内研究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政策的调整,并组织落实;对影响较大的突发公共事件,报请区政府或市政府作相应的政策调整。

(3)监督检查组

由区财政局、突发公共事件相应的主管部门组成,负责对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2.2各成员单位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工作的内部运作流程由各单位另行制定。

3应急准备

3.1为了维护经济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及时提供财政政策和资金支持,区财政保障应急领导小组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及时协调各相关部门,筹集与应急工作相适宜的应急资金,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

3.2应急资金的来源

3.2.1建立应急保障专项资金。由区财政建立应急保障专项资金,保证一定的额度,用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应急保障。

3.2.2动用年度预备费。按照《预算法》的规定,在当年的预算编制中,按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一定比例设置预备费,优先用于处置当年预算执行中的突发公共事件。

3.2.3年度预算调整。在必要时,财政部门在保证人员工资和必要支出的前提下,协调预算单位调整优化预算支出结构,优先保证应急支出。

3.2.4申请上级补助。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财政部门和相关部门要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和对口管理部门申请,获得资金支持。

3.2.5社会捐助资金。社会各界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捐助资金应该用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捐助者有捐助意愿的,严格按捐助者意愿安排;捐助者无捐助意愿的,由接收捐助的同级民政、财政部门提出初步意见,报政府批准后统一安排。

3.2.6其他资金来源。必要时,突发事件相关单位和主管部门要优先动用责任人和保险公司赔款、历年结余、临时贷款和其他单位自有资金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程序

4.1.1发生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本预案。领导小组率工作组赶赴现场确定保障方案,开展相应的保障工作。并根据工作需要对乡镇(街道)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财政保障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

4.1.2发生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本预案。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政府汇报,并提出启动市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建议,领导小组率工作组赶赴现场确定保障方案,开展相应的保障工作。同时,请求市财政给予支持、帮助。

4.1.3发生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本预案。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政府汇报,并提出启动市级和省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建议,领导小组率工作组赶赴现场确定保障方案,开展相应的保障工作。同时请求市财政、省财政给予支持、帮助。

4.1.4发生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启动本预案。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政府汇报,并提出启动市级以上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的建议,领导小组率工作组赶赴现场确定保障方案,开展相应的保障工作。同时请求市财政、省财政和中央财政给与支持、帮助。

4.1.5如果上级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在我区财政应急保障预案启动之前已经启动,那么我区财政应急保障预案随之立即响应。

4.2财政收入政策

4.2.1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和公民,领导小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上级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研究提出税收优惠政策建议,按审批权限逐级上报。

4.2.2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领导小组及时拟定临时性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建议,按相关审批权限报批后执行。

4.2.3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优惠(减免)政策到期后,突发公共事件对相关行业、企业和个人的影响仍然较大的,按原审批程序报经批准后,可适当延长优惠(减免政策)期限。

4.2.4因执行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优惠(减免)政策而减少的财政收入,原则上按照现行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负担。对减收影响重大而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按程序积极向上级反映,争取上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4.3财政支出政策

4.3.1对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单位、公民以及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机构,由领导小组及时提出财政支出政策,报区政府批准执行。

4.3.2财政支出政策包括: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公民个人、行业、企业、单位的损失,由相关责任人和保险公司给予补偿,没有直接责任人或责任人无力承担的,政府可根据情况给予适当救助和支持;在一定时期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给予贴息;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给予经费支持;其他财政支出政策。

4.3.3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需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属于中央政府事权的,按程序积极向中央反映,争取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属于省政府事权的,按程序积极向省政府反映,争取经费由省财政负担;属于市政府事权的,按程序积极向市政府反映,争取经费由市财政负担;属区政府事权的,经费由区财政负担;属乡镇、街道政府事权的,经费由乡镇、街道财政负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和财政困难的乡镇、街道,区财政从财力和资金调度上适当给予帮助、支持。

4.3.4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已在年度预算中专项安排的,财政部门应及时拨付资金。需要由部门预算进行调剂的,财政部门在保证人员工资和必要支出外,应及时协调各预算单位调整预算支出结构。预算调整工作按照规定程序办理。

4.3.5年度预算安排和调整不能满足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需要时,财政部门可提出动支预备费、超收使用安排等方案。特殊情况下,经领导小组批准,可先安排资金,再按程序补办相关手续。

4.4资金拨付

4.4.1财政部门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资金拨付实行“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建立紧急预案拨款和用款的“绿色通道”。

4.4.2对区本级部门或预算单位突发公共事件的拨款,由区级财政部门以文件形式下达应急资金预算后,用款单位接到有效通知,即可从本单位现有账户中支用资金;财政部门应在当日或次日上午10点前办妥相关拨款手续,确保应急资金及时拨付用款单位。

4.4.3对乡镇、街道财政部门突发公共事件的拨款,由区级财政部门将应急资金预算及时下达相关乡镇、街道。乡镇、街道财政部门在接到有关预算执行依据后于当日或次日上午10点前办妥相关拨款手续,确保应急资金及时拨付。

4.4.4乡镇、街道财政部门收到区级财政部门应急资金预算后,如财政存款不足以支付的,要确保应急资金到位,并及时向区级财政部门申请增加资金调度额度,区级财政部门及时办妥下级财政的专项资金调度工作,保障应急资金的预算执行。

4.4.5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和配合财政部门、用款单位做好应急资金调度和款项拨付工作,建立健全特别是节假日的应急资金调拨保障机制,保障用款单位对应急资金的支付,提现等工作。

4.5应急采购

4.5.1因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采购,可以不适用《政府采购法》的有关程序和规定。

4.5.2除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以外的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采购,经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批准,可采取竞争性谈判方式和单一来源方式进行采购。

4.6应急结束

4.6.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结束,财政应急保障预案相应结束。由领导小组宣布解除应急措施,恢复正常工作。

4.6.2财政部门应及时将本地区支持突发公共事件的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资金拨付情况等报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

5应急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5.1财政部门应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2财政部门和突发事件主管部门要根据突发事件的处置特点及应急资金管理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资金管理。

5.3应急资金的管理、使用,实行专人、专账管理,保障资金的安全、有效。

5.4区级各有关部门要定期向区财政部门报送应急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区级各相关部门要定期向上级对口部门报送应急资金使用情况报告。上级各相关部门对下级对口部门应急资金使用进度和执行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5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财政部门应及时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资金进行清算,对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评价。

5.6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的违法、违纪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附则

6.1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变化,由区财政局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报区政府批准实施。

篇10

一、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应适应WIO新规则,利用有效的法律机制对其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根据WTO协议,其成员国可以利用四大自我保护法律武器:即必要的保障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反配额。而我国还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与之相配套。我国的国有外贸企业一方面在某些不应该受到特殊保护的地方,受到了过多的法律保护,而另一方面在其应受到一定保护的地方却又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

首先,我们应积极利用世贸规则中的“保障条款”和《保障措施协议》,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其具有可实施性,保护我国国内产业的发展。我国已有法律明显不能适应这方面的要求。现行《对外贸易法》仅在第24条和第29条简单地涉及到保障措施,前者为服务贸易,后者为货物贸易,但操作性差,与WTO的保障措施有较大差距。建议借鉴世贸组织保障措施的规定,尽快制定这方面的实施条例,其应包括货物、服务两方面。实施保障措施的规定要尽可能多样化,如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减少国内产业遭受的损害或损害威胁,维护国家安全等。另外,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反倾销、反补贴法规,提升其立法层次,与WTO规则接轨,并增强其可操作性,以便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

其次,我们要抓紧制定《反垄断法》,而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系统的《反垄断法》。如不尽快填补我国法律在这方面的空白,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的垄断势力便会难以遏制。

最后,我们还需加强对WTO规则下的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1995年1月到2000年5月,各成员国向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DSB)提起的贸易审诉案件多达194件,贸易摩擦主要表现在:(1)使用技术贸易壁垒,以保护人类健康和消费者安全为由设置障碍,(2)反倾销。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成立半官方的法律咨询与援助机构,建立反倾销机制,以有效解决各类国际贸易争端,利用WTO规则,维护我国企业合法权益。

二、在加入WTO后,我国政府应加强服务市场的职能,为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加大力度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加人WTO谈判的承诺,我国将进一步改革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近期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外经贸领域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二是继续严厉扣・击走私、逃汇骗汇利骗取出口退税违法犯罪活动。三是整顿市场竞争秩序,制止对外低价竞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二)、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适应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于2000年1月1日起再次下调关税税率,使关税总水平降低至15.3%,取消了21种机电产品的配额,许可证及特定进口管理措施同时应进一步放宽企业获得进口经营权的资格和条件,形成多元化的经贸格局。

(三)、建立全新的扶持服务机制。一是通过运用适当的补贴手段(这里的补贴不仅包括资金支持,还包括税收减免、低息融资等)支持中国的产业技术开发,达到出口结构优化的目的。二是创造企业开拓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服务机制,包括利用国有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运营资金和资金融通、风险分担、信息传输、技术培训、项目评估等内容。使政府的扶持从单纯为企业山口贸易服务转向为加速企业国际化进程服务,激励企业的国际市场创新能力,提供降低风险的支持措施。要建立起以企业为核心,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的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出口担保配套服务机制。

(四)、我国的外贸宏观调控体制须与WTO规则相协调。政府对经济干预的范围应比较明确,从而限制公开的或隐含的成本,政策、法规框架中被证明不利于生产的许多方面应被逐一放弃。要建立和健全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按照WTO的规则增加外贸立法的透明度,以促进国内重点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保护国内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国内稀缺资源,实现进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建立良好的进出口经营秩序,保持进出口平衡发展。另外,我们在充分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也应改进政府机构。建设一个能对有竞争力的市场起支持作用的商业外贸环境是国家对外贸领域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一环。

三、在加入WTO后,国有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应尽快转变

长期以来,外贸经营领域国有资产配置带有明显的计划和行政色彩,表现为现有外贸企业大都不是根据市场经营需要和竞争优势,而是按照条条块块和不同的商品建立的。因此,从中央到地方,从沿海到内地,外贸企业的结构、名称和经营的商品几乎是一样的,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注定没有多大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这种同构、同质性,使企业经营很难上规模,做大做强。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对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机制予以改变:

(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外贸企业制度创新,为外贸企业转制创造适当的条件。从产权制度改革人手,积极推动国有大中型外贸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通过规范上市、与外商合资、相互参股和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对中小外贸企业,可以尝试通过放宽职工持股比例、鼓励其他经济成分参股、购买、兼并及股份合作等形式实行公司制改造。要减少国有经济成分比重,使更多的投资者对企业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