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成果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成果

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问题 辩证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如果能把握矛盾双方的关系,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并解决,将会更好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新知,运用已知,突破已知并进行创新。

一、扶与放

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整个学习活动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这就要求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先要学会如何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问题产生的过程中坚持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由于中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但是,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需要适当引导和激励,这就需要为问题的产生做好铺垫和引导工作。即问题的产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研究趣向,精选出可以唤起学生心灵深处蕴藏的求知欲、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建立问题“超市”,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引导他们充满热情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然后逐步扩大选题的范围。如:中学生的饮食问题,早恋问题,本地的风俗习惯问题,地方特色(饮食、民居…)问题,交通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自主选择课题。这样可以启迪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二、分工与合作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各小组、各组员之间既强调分工,即每个成员要主动参与,谁拟定研究计划,谁负责收集资料,谁搞问卷调查,谁撰写研究报告,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同时又强调各小组、各组员之间要建立和谐的协作关系,在调查、研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举办讲座或辩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探讨,各展所长,协作互补,让学生在合作中进行“碰撞、对接、融合”,共享信息和成果,不断促进课题的研究。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放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

三、定性与定量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多种手段获得大量丰富与课题相关的资料,然而这些资料不仅是零碎的,而且是杂乱无章的。要把这些丰富的资料上升为理论,就必须整理、汇总、分类、分析、评价等。分析研究资料的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对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变化的原因、变化过程的分析。定性分析的一般思考方式主要体现在:概念或定义是什么?问题和事实是什么?研究结论是什么?定量分析就是把研究的问题数量化,采用数学的方法处理资料,分析结果,推出结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是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分析研究资料的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研究结论,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课内与课外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来源和母体,没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也就没有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的重大问题。而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重视校内各种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如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学校图书馆、校园网络等,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同时又要面向社会重视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即要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自然风情,充分利用当地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图书馆、情报文献以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资源。这样把课内资源和课外各种资源开发利用起来,一方面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又引发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有形与无形

篇2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电子信息专业课创新性

1引言

当前信息社会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新知识,并且具备相当的终生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式的教学与这些要求是有距离的,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在高年级的选修课中到课率普遍不高,其原因在于经过低年级基础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学习已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并且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现欲望,因此不再满足于学习内容在师生之间的机械移位。帮助他们利用已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因此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应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电子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2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及积极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是学习而不是研究。学校毕竟不能等同于科研机构,没有必要的研究设施和科研经费,只要通过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促使学生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进行学习,其根本目的不是预期的研究成果,而是预期的学习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能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因此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我国近10年来进行的主体性教育实验证明了学生发展的核心是他们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学的重要目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课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自己调查并得出研究结论,体现出他们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使人类主体的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认识世界,与学生时代所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传统教育的学习方式是接受学习,不能很好地将人类智力资源转化成个体的智力资源,研究性学习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从实践方式看,传统教学主要是演练式、实验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认知、主动实践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验证—体验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主动、愉快、积极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是否学会了学习;是否具有健康的社会感情;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这三种能力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治学之道、知晓做人之理。治学之道与做人之理是紧密相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做人之理的形成需要他们治学之道的支持。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良好作风。

3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内在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弊端在于: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作用,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没有创造力;传统课堂教学,教师总是在进行重复性劳动,教学强度非常大。这样教师就无法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脱身来进行研究工作。

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及取得创新性成果,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实行加速创新的研究性学习是必由之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应具有发现问题、解决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能力。这光靠知识的传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而且把科学研究引进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这是高校教学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在模拟“问题情景”中通过研究和探索去获取新知识,产生创造性成果。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强调系统性的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发挥自主性潜力,因而满足了形成创新精神和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要因素。研究性学习对创新的形成起催化促进作用,大学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现实舞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策略中还包含有课题组研究的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的合作和配合,这种协作精神的锻炼对后续的科学创新有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知识,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的锻炼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弥补大学生的先天不足,可以给他们一方容量极大的“用武之地”,给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极大地发掘学生科学研究的潜质。通过参与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动思维发展到主动思维;从单一思维发展到多元思维;从平面思维发展到立体思维;从静态思维发展到动态思维;从封闭思维发展到开放思维。因此,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提出独立见解,潜能会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为进行科学创新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使得考核结构发生了变化,适当分离基础内容考核和创造性的考核是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有利于公平的办法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支持。目前研究型教学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欢迎。在解决了认识问题以后势必有更多的学校、老师会去作进一步实践。在打破一校一课的局限以后,如何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摸索出合适的形式,确定合理的目标和工作量是我们乐意看到的。可以相信研究型教学将会对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高起示范作用。

4电子信息专业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电子信息专业所涵盖的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教学的互补,专业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电子信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2)学习内容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特别是电子信息专业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当前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接受性学习,它适用于事实性知识、技能性知识、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但对于策略性知识、价值、态度和情感类知识的学习往往不能奏效,这些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自主性学习,才能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经验体系。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内容便可以在相当宽泛、相当灵活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这符合电子信息专业覆盖范围广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具体选择和设计,主要是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原则,没有一定要达到的绝对标准和程度,而是视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条件灵活处置把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通信信号处理、图形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DSP技术等领域中选择方向,这些选择都是合理的,都能够有效地体现和达到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没有高低之分。

(3)学习策略的设计。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分工、活动方式和方法选择研究或调查对象;进行查询资料、操作与制作等活动;汇集、交流学习成果等。实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自主性,不仅要求教师要从思路、活动空间和时间上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安排、自己组织学习活动的目的,同时还要求教师不必拘泥于课堂教学或其他程序规则的限制,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

(4)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在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生设定课题的能力;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阶段,考查学生的课题探究能力;制作成果检查,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性、创造能力;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

5结语

电子信息专业学生正在面对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需要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终生学习能力,在专业课中通过设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教会学生学习,特别是学会思考问题以及分析和处理教室以外的实际问题,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安桂清.研究型课程控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3)

2钟文芳.研究型课程的定位、特点及实施中的难点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0(12)

篇3

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出现了“一风吹”的现象,有三个倾向性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在大一学生中就开始搞研究性学习;二是在基础课中推行研究性学习;三是在学生中普遍推行研究性学习。应该说,在文科类专业、应用类专业中研究性学习,问题还不明显,学生的学业基础损失还不太大。但对理科类专业、基础学科类专业而言,问题就十分突出。学生忙于四处找题目,缺乏基础,跨学科去研究,急于拿出一个东西来表明自己已获得成果。这导致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缺少老师的系统讲授,静不下心来系统学习。其知识结构方面的缺失和后续学习能力的缺乏,都将在根本上影响他们的发展。这样不能说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研究性学习,要在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中准确定位。教师教的每一门课,既有自己课程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这门课在整个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中的位置。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应是没有准备不可随意进入的、没有基础很难达到的较高学习境界。对于大学生来说,也要把握好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准确定位。

大学本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必须循序推进和认真规范。其一,研究性学习理念要明确。大学本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必须秉承“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理念,要明确所谓研究,一定要基于学习,是在全面学习基础上的研究,不能脱离体系缺啥补啥地学习。

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34-1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研究的学习方式,也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主要趋势。提倡研究性学习方法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要对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教育。下面,笔者仅就农村小学中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几个问题谈谈初浅的体会。

一、在农村小学(中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启蒙教育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这就难免让一些人产生疑惑:这门全新的课程在高中开设尚有很大难度,何况是农村小学了,能行吗?这就提出了在农村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可行性问题。

经过几年来在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启蒙教育实践,笔者认为是可行的。首先,可行性的前提是其必要性。时代迫使世界各国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改革的焦点就在于使青少年一代具备采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索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培养这些能力就必须在改革学科教学和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寻求新的课程形态和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这种需求的新型课程、新型学习方式。其次,其可行性的基础是小学生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儿童进入小学,逐步掌握读、写、算基本知识技能,增加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些都为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第三,其可行性的把握是其课程目标的层次化。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这些目标必然因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能力、阅历诸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层次性。对于小学中年级,也就只是启蒙性的。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心存疑虑。

二、重视科学选题

承认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并不排除这门课程实施的难度。小学中年级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了解甚少;好奇心强,想像力强,但意志脆弱;有一定的独立性,但依赖性仍然很大。这是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的一面。

根据农村小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潜能与困难,笔者在课程实施中非常重视选题工作。选题,对于开展这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其理由有二:其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问题选得好不好,往往决定着一个研究项目的成败;其二,选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精神的起点。笔者就是要在选题阶段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艰难的一步,但笔者相信这是正确的, 我的探索是有益的。

三、注重实践过程中的全员参与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它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初步学会研究方法,在实践中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重在学生亲历实践过程才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这里的“实践”是就整个过程而言, 即对这种学习方式而言。既然重在亲历实践过程,就须做好指导工作。鉴于农村中年级小学生知识欠缺、能力薄弱、阅历不多的实际情况,笔者在指导上坚持“力所能及、方法简易、就近取材”三条原则。所谓“力所能及”就是课题小而具体,没有太大难度,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做得来。所谓“方法简易”就是把一些研究方法化简,让学生粗知,做中感受。例如:指导调查,主要掌握访谈法;指导实验,主要让学生亲身去做一件事;指导观察:主要掌握观察对象和用什么感觉器官观察,并要求作好记录;指导查阅资料,主要掌握资料来源和记录资料的要求。所谓“就近取材”, 就是一般只在校内、家庭内、有组织的特定环境内开展研究活动。不过,在实施“走进金仓湖”课题研究时,出于需要,笔者也有组织地让学生亲临金仓湖,并采访相关人士。

重在实践就要让学生切实投入课题研究全过程。开展试验以来,笔者发动学生全员参与;选择课题,全员动脑;课题实施,全员行动;展示成果,全员讲述。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同学们都认真参与课题研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自己解决问题。例如: 三年级学生研究“怎样吃才健康?”课题,学生查阅了《儿童食谱》、《食品与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四年级学生研究“家乡的英雄”课题,采用了在家咨询家长,在社区咨询老者,在学校咨询老师和同学,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等研究方法,进一步了解不同时期的家乡英雄事迹。

四、成果展示鼓励多样化

篇5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重要特性

2.1自主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题,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所选择的学习目标、方式、内容都是自主的。

2.2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研究性学习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感受和体验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3开放性研究性学习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3.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初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由于受到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限制,对于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与广度,对于研究性学习缺少持久性。针对以上特点,我在日常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研究性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做好前期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方法培养工作在平时日常教学中常给学生讲科学家研究方法和我们要做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相似,同时告诉学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及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什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有哪些。通过教师的点拔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了兴趣,知道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为下一阶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要将班上同学进行合理分组(考虑男女、经验、家庭情况、学习态度等),因为有的课题需要独立完成,有的课题需要合作完成。

3.2做好课题的选择工作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兴趣还决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持久度。如果学生选择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做了一段时间,却发现问题多多、无从入手,没有结果,肯定很沮丧,肯定找不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一般让学生完成4-6个课题。该课题的优点是:学生兴趣高、简单、素材好找,体现了从化学到生活的课改理念。第二种课题为结合课本知识型。如《结合课本知识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并对如何防止铁生锈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以下要求准备三组实验,并完成下列内容(试管可用透明瓶子代,无蒸馏水用热开水代,将试管放在火焰上加热片刻即得干燥的空气)。对于这两个课题的选取即方便了教学,又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有素材有学习的方向。由于课堂上要提问、表达、交流、展示,学生参与的积极高。本课题学生参与率达96.2%.班上53人有2人没做。第三种课题为:结合生活、科技、热点型。我安排的课题为:《什么是低碳,如何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1)什么是“低碳”;(2)如何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3)根据你对“低碳”的了解请对家人、朋友提些建议。因为是热点课题,电视、媒体、广告都在宣传,素材非常丰富,查阅资料非常方便,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成效好。第四种课题为: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父母工作单位、家庭环境)提出,教师进行审核、指导。指导方面主要考虑:调查研究的素材、资料是否容易查找,学生是否有能力完成。如:有个家住在三农轻质碳酸钙厂的学生申请了这样课题《石灰石的变化,及产品价值的提高》考虑其父母都是这单位职工,调查方便,数据、报表来源准确,我同意这课题,并让家长配合,效果很好。

3.3做好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管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由学生完成,教师必须抓好过程管理,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提醒学生时间性,所有的课题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否则会影响学生间的交流、展示、相应课程的学习和教师评价,平时多督促,也能提高学生做研究的积极性。②做好抽查工作,抽查学生完成表格、调查资料的情况,有利于调控研究性学习进度,同时进行阶段表扬,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做研究的积极性。如《xx家庭柴改沼气的调查报告》时间长要认真做好抽查工作,当然在抽查中也容易发现存在问题,教师根据存在问题做好导向工作。如有的资料与课题无关,就无需深入,教师应该提醒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更容易获取素材、资料。如有次抽查也发现学生5天的生活垃圾都一样,我就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入手。

3.4做好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研究性学习学习课程应有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应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已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他是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常利用2-3节课让学生展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同时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许多同学对自己在活动的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都有反思性评价。常听到学生说:查阅资料阶段很认真,细致。形成结论完成报告阶段没有认真写。当然教师对能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同学都应进行鼓励性评价。

4.开展研究性学习取得的成果与反思

4.1我所任教的两个班开展研究性学习后,我感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方法更加得当,知识面更广,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4.2更可喜的是我任教的班级学生放2个纸箱专门来回收废纸、塑料瓶了,还向学校要求将垃圾箱分成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同时有几位同学还联系收废品的每天将学校收的废品卖出,并将钱捐给学校家中困难的同学。

4.3初三面临中考时间紧,开展课题数量不够,质量上还需提高。

篇6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学 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021-03

目前,研究性教学理念在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研究性教学在国外起步早,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例如在欧美研究型大学普遍开展的研讨课[1],在美国医学院校开展的项目教学[2],在日本东京大学开展的演习课等。[3]这些按照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课程,是不同学校根据学科发展和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在课程体系层面上开发的研究性课程。而我国多数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主要是针对传统学科体系中的课程所进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4] [5]如何在现有教育教学体制下,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医学影像物理学是医学影像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根据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和医学生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中提出了将讲授与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6],开展研究性教学。

一、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研究性教学的对象是2011级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通过充分研究课程教学大纲,确定“X射线投影成像”、“窗口技术和螺旋CT”以及“磁共振快速成像”三个专题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下面介绍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

1.分组

教师向学生说明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流程,确定将全班分为9个小组,每组7人,学生自由组队。每组推选一名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学习任务分配、课前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

2.明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和要求

教师课前在网络课程上针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案。方案由引言、研究内容及具体要求三部分组成。主要通过挖掘知识结构内部的逻辑关系,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能够从全局的视角把握该专题研究的方向,清楚为什么要研究、怎样研究。

以“X射线投影成像研究性学习”为例,引言部分要求学生根据X射线投影影像形成的物理原理,围绕最终得到高质量医学图像这个目标,开展对“X射线投影成像”的研究性学习。从图1可以看出,X射线影像的质量与X射线源、受检体、接收转换显示系统有关。只有研究X射线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以及接收、转换、显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才能充分了解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在保证受检者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改善图像质量。

确定“X射线投影成像”专题的研究内容为:(1)医学图像质量的评价。(2)采用不同的接收、转换、显示系统,构成了X射线透视、X射线摄影、CR及DR,研究各种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3)研究各种成像系统中影响图像对比度、图像分辨率的因素,以及图像中的噪声、伪影和畸变,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图像质量。

对每项研究内容设置问题,明确具体要求。对X射线摄影,提出如下问题:(1)胶片的哪些特性会影响X射线照片的对比度?(2)为什么在X射线摄影系统中要使用滤过板、前准直器、滤线栅、增感屏?它们对X射线图像的质量有哪些影响?(3)在对受检者的不同部位进行X射线检查时,可通过控制摄影条件(如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或采用其他方法,得到对比度好的X射线图像。对软组织拍片,如检查,血管、消化道检查时,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较高对比度的清晰图像?

3.掌握与研究专题相关的基础知识,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

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才有能力在设定的学习情境中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对某个专题进行研究性教学前,要求学生掌握与专题研究相关的基础知识。例如在进行“X射线投影成像”专题的研究性教学前,学生必须具备X射线物理、模拟图像及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可以通过网络课程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二)实施

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总课时数为80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20学时。由于理论课学时有限,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的研究性教学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按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实施。课前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是研究性教学的基础。课中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形成对知识多层次的理解,以培养学生能力。课后通过归纳总结,完成对个体知识体系的构建。

1.课前

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要求,以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组长负责分配学习任务,确定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时间。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通过其他途径查找的资料进行自学,撰写学习笔记。组长及时收集小组成员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通报全组。小组讨论由组长负责主持,主要围绕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每个小组以PPT的方式呈现研究性学习成果,并在上课前发给教师。

2.课中

上课时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每组进行研究性成果汇报的内容,教师临时指定小组研究性成果汇报的主讲学生。主讲学生汇报结束后,小组其他成员有针对性地对汇报内容进行补充并参与答疑。每项内容汇报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教师及时给予点评。课堂讨论以学生置疑、提问,学生答疑为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时参与和引导学生讨论,拓展讨论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学生视野。对有争议的问题或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课后

每位学生依据从课堂讨论中得到的启发和对问题新的认识,补充、修正、完善原来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完成本专题的作业。

二、研究性学习评价

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个相对完善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我国现行的学生成绩评价大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即主要依据一次考试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这种成绩评价方式不能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一追求对知识结论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研究性教学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把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纳入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研究性学习。[7] [8]

研究性学习评价将学生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的贡献度、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学习成果是否达到知识体系建构要求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采取组内互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在研究性学习评价中的权重为0.3,教师评价的权重为0.7。

(一)组内互评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要求每位学生对同组其他成员进行评价,填写组内互评表。组内互评主要对学生在自学和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及研究性学习能力进行评价。为了增加评价的可操作性,结合组织课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在兼顾评价内容全面性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评分指标。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参加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及参加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态度。从提出问题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详细制定各项评价指标的具体考查内容,为学生进行组内互评提供依据。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过程评价,了解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不断规范和修正学习行为,完善学习态度。

(二)小组互评

课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课堂讨论时,要求每个小组对其他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过程进行评价,填写小组互评表。小组互评主要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及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从主讲表达能力、组员补充发言能力及展示成果质量三方面评价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过程。从小组成员参与汇报及答疑的积极性、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两方面评价团队协作。由于小组互评以小组为评价对象,有利于激励小组成员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课前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

(三)教师评价

教师除了要对每个小组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进行评价外,还要对每组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从学生参与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提出问题的相关性及解决问题能力三方面评价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过程。由于每个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的内容由抽签决定,并不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全部,教师还要对每个小组提供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整体验收和评价。

三、研究性教学效果及思考

课程教学结束后,对参加研究性教学的2011级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适应情况、课前小组协作学习及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调查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问卷58份,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调查问卷中包含15项单选题,采用了Likert量表的5级等距分级设置,分别用1、2、3、4、5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无所谓、同意和非常同意。表1调查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态度是积极的,充分肯定了研究性教学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2调查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适应性及课前小组协作学习,其中一些项目均值偏低,这反映出学生在这些选项上的态度偏消极,值得总结和反思。

大多数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能比传统教学更好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更具优势,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小组协作式的研究性教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习惯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将自己置于教学的被动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想办法转变学生观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是研究性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造成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他们参与课前小组协作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进一步严格规范研究性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在研究性教学实施前,加大对学生的培训力度,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小组协作学习的组织流程、研究性学习评价指标和具体评价内容,使课前学生自学和小组协作学习能有序开展。教师要严格把握开展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时机,确保在实施研究性教学前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控制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难度,及时公布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结果,发挥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改进、完善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课前学习是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研究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直接影响课中和课后阶段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在师资有限、大班授课的情况下,教师如何介入、了解和管理学生课前的研究性学习,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利用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和管理课前小组协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教师利用BlackBoard平台在课程内建立学生小组,授予每个小组组长管理小组论坛的权限。学生分组在小组讨论区进行学习资料和成果的交流,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开展协作学习。教师通过讨论区的收集功能,收集了解小组的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介入小组讨论,及时对小组讨论进行必要的引导。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上具有独特优势,规范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的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流程,制定一套完整的方案和要求,是保证研究性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

[ 注 释 ]

[1] 赵莉,马骁,James W.Holsinger.研讨课的准备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3(1):94-96.

[2] 于双成,王庭槐,吴运涛,等.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解析美国医学院校的项目教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8-9.

[3] 李光贞.东京大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及启发[J].山东外语教学,2012(1):71-74.

[4] 单晶.大学物理课堂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65-68.

[5] 吴冬梅.融入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改革[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2):160-162.

[6] 许建梅,王瑞军,林卿,等.医学影像物理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的探索[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3(4):4331-4334.

篇7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其学习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1.1转换师生角色

传统的教学偏重于教师对现有教材知识的传授。那种教师讲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师生间已形成了一种定势,无形地束缚了学生和教师。研究性学习的引入打破了这种定势,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过程,到研究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而教师更多的是活动的关心者与合作者,教师既不包办学生的研究,也不放任自流,听其自然。这种师生角色的转换,有助于学生去体验到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将自己的各项技能和各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提高。

1.2优化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是“单向型”和“双向型”,其培养造就的学生在处理事务时常表现得“按部就班”。而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地去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让学生养成“研究型”认知学习方式的一条有效途径。

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程序

2.1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生物科学已在很多领域显示了其领先科学的优势,生物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及生物实验的普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引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如此,要在生物学教学中将生物学研究开展起来,还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即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及生物学实验和生物科技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研究性学习或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听讲座,了解科研的基本方法、科学研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明确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为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工作,减少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2.2教学程序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程序应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需大大增加背景性、活动性、综合性、创新性等内容。教学程序可为:(1)拟题阶段。教师提供一部分现成的知识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如知识水平、实际能力、兴趣等酝酿研究专题,课题宜小不宜大,如“白莲的施肥技术”,“提高蔬菜光能利用率的途径”等,并写出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可含三部分内容,一是研究题目需运用哪些知识,已学习了什么,需收集什么;二是需哪些仪器设备,考察什么项目等;三是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是什么,可操作性如何。(2)资料收集和实践体验阶段。学生通过研究活动从各种途径去获得有关知识和资料。如联系广昌白莲科研所,利用莲科所的实验田,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深入莲田,实地调查、测试并进行数据分析,请工作人员传授技艺,请专家现场报告,获取与白莲施肥的有关知识,在获取有关知识的同时每一研究成员又能得到很好的实践体验。待操作完成后写出结题报告。(3)交流阶段结题报告写完后根据研究的全过程写出研究论文或口头报告材料,以阐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对成果的表达可采取宣读、交流、答辩、展览等形式,在辩论中修正补充自己不准确的观点,学生相互交流、切磋,共享研究成果。

2.3教学程序的实施

以“水污染”一节为例,教学程序可如下:(1)教师提供背景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背景材料有“天然水源介绍”、“工厂污水的排放”、“生活污水的排放”、“水污染的危害”等录像资料,配以知识阐述: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危害,水污染的监测和防治等。提出问题:人们日常使用的洗衣粉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问题。洗衣粉是一种合成洗涤剂,为普遍使用的生活用品,属低毒有机物,它不易分解,排入到水体或摄入生物体可逐渐积累,当蓄积量超过一定程度时,会污染水质并影响人体健康。让学生从环保角度出发,通过研究,认识和判断洗衣粉的危害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2)学生的研究活动。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现有资料或自己准备的资料,独立地或组成小组选择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如同一品牌、不同浓度,不同品牌、同一浓度的洗衣粉对水蚤存活及活动情况的影响实验,分析和判明各种洗衣粉的毒性情况;不同品牌不同浓度洗衣粉的去污能力比较实验,研究探讨各种洗衣粉的去污能力与毒性的关系等。(3)师生讨论分析与评价。通过研究活动,学生阐述其研究的结论并对学生或教师的提问进行答辩,师生共同评价其研究“成果”。学生也可阐述其在研究过程中或研究后的各种建议和遐想,如“对无磷洗衣粉的认识”、“新型洗衣粉的开发”、“我的与众不同的研究”等,再由师生共同评价其建议的可行性和各种遐想的美好度。本节内容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后,学生不仅能掌握现有教材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对现有的知识点进行拓展,并且强化了知识的运用,突出了能力的发展。

篇8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建立积极的价值观,“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向高中学生传授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活动课程或课外活动中开展一些课题研究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研究性学习顺应了这一历史的客观要求。

二、生物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把握

生物科学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一生都需要,并应不断得到发展的。从这意义上讲,生物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学生容易选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比较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开放性特点。

1.最好的教学法———兴趣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学生产生了兴趣的起点上,才会引发积极的思索和产生探求未知的愿望。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甚至有时废寝忘食。

2.合理质疑———激发学生思考。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给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引出活动!要善于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问题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让学生在不断提出新问题,认识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中提高综合素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

3.可操作性———学习信心毅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考虑是否具备观察,调查,实验等客观条件,包括学校条件,学生条件,社会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研究才能按部就班,有事可干,有充实感,有成功喜悦感。因此选题必须来源于学生身边周围发生的问题或者通过学生老师共同努力就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以做到切实可行。

三、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研究性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离开了全体学生这个层面,研究性学习就完全背离了它的初衷。

所以,要让研究性学习避免“贵族化”,走向“平民化”,就得重研究过程,而淡化研究成果。如果成果不期而遇,自然是个惊喜,但不出成果,只要“学会了研究”,也是极大的收获。  2.研究性学习的选择要有的放矢。课题的设置首先必须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课题必须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同时又应有一定的难度与梯度,能开拓学生的思维:选题应该面对哪一层次的学生。如果面对尖子生,那么其他学生就产生畏难情绪,没有积极性,无从下手,从而在活动形成依赖心理,如果只获得了别人整理好的有序的知识而没有自己的理解,达不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果忽视尖子生,尖子生又得不到培养;如果分组过多,选题过多,老师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指导。

3.谨防对生物研究性学习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部分教师为了赶“潮流”或通过压力又不得不向研究性学习靠拢,因此在形式上僵硬地套用“类似研究”的方式和“设问———探究———解答”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把生物课堂搞得“四不像”,不但未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且在传授知识这个层面上也未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讲,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认真选题并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初步论证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起始。科学家们都认为,提出问题是学得真知的关键一步,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假如提不出问题,那么就很难想象他真正地学到了什么。

篇9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技工院校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关键词 :技工院校语文 研究性学习 特点 过程 实施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自主性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要主动学习。从对语文课题的选择到研究语文课题方案的选定、组织、实施,到最后结题写出研究报告,这都需要学生自己积极参与,由学生自己去独立完成。

2.多样性

学生在研究中所处的环境是多样的;班级、学校、家庭、社会都是研究的场所。学生研究的媒体也是多样的;学院图书馆、报刊、电视、电脑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途径。同时学生研究的调查对象也是多样的;同学、老师、家长、专家、学者都可以采访,从而获得全面多样的文化知识。

3.实践性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要经常亲自到实践之中了解、观察、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实践当中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4.创新性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所提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当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前人雷同时,要继续深入研究,直到发现新观点为止。

5.合作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培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取各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形式,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大家的智慧。经过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学生在讨论中发表不同的见解,达到,发现规律的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选题准备阶段

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入门阶段。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这一阶段应当放长选题的时间,把握选题的原则,发动学生从多方面选题,而且教师应加以引导。在此基础上,要制订研究计划,对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进行设计。

2.调研讨论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课题进行深入探讨的阶段。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创造必要的条件,对学生进行操作方法指导。

3.总结展示阶段

学生经过探讨之后,在这一阶段,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愿意把这些观念和想法及时表达出来,或者经过研究后,很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因此,这一阶段,教师主要是在引导学生谈收获、谈问题、谈成功与失败的体验。

4.评价反馈阶段

这是从量和质上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最后评价与反馈阶段。一是要发挥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对学生的研究方案的合理化进行价值判断。二是发挥评价的总结性功能,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实际证据,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技校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本身就不高,教师要想在研究性学习中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有所创造。

2.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课题

学生对语文教材学习掌握之后,需要进一步探究新知识,将已学知识运用于研究之中。学生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课题推荐给学生,供学生选择。

3.指导学生探讨的途径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寻找多种途径,以帮助学生寻找知识,探究问题,还可以上网查找最近研究的新成果,以免走弯路。

4.教会学生研究的方法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组织方式。这样做有利于顺利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研究性学习中,还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也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主要是策划、指导和督促,主要强调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

5.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营造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只要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深入探讨学生学习的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合格的技工人才。

参考文献:

[1]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2]车文博.教学原则概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2.

篇10

关键词:地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我们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学生由单纯的间接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大量获取直接知识的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具体实施的三个阶段中,注意重视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1.开放自主的环境

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它不仅仅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民主、平等、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以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告终。因此在这种活动中要充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而这也有赖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承认学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个性化和多样性,我们能够充分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随时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合作互动的环境

合作教学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动态的个体独立探索的范围,而是要拓展到动态的个体探索与主体间交往相结合的范围,只有在主体交往中,个体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调动个体与集体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外在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内在的认知结构转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尊重、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而且,一方面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

3.崇尚科学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懂得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创设崇尚科学的氛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是求事地得出结论,养成尊重他人成果或想法的正确态度。

4.探究问题的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学法的要素与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其中首要的一条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以此为出发点,才有可能期望获得正确的探索理论的科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布置研究任务。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就是通过呈现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⑴通过社会调查来创设问题情境。⑵通过观察来创设问题情境。⑶通过原有认识储备引出新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⑷通过假设来创设问题情境。

二、展开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因此其核心为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全新的、学生自主参与并获得体验的学习方式。事实上,学生在选定了研究的课题之后,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包含有两层含义:

一是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搜集资料,这一点是创新的前提。我们知道,创新需要一定的知识厚度,即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虽然知识越多,并不意味着创新也越多,但是创新是对旧的水平、旧的规范、旧的框架的突破。试想,前人的知识水平尚未可及,创新从何而谈?

那么,怎样在开放的情境中来主动地搜集资料呢?主要依靠课本知识、上图书馆查找、登陆英特网搜索等。除此之外,搜集资料的方法还有:音像资料、社会调查、观察、走访、座谈等等。

二是加工处理信息,这是创新活动的关键。对信息(资料)的加工处理过程,就是对知识的重新整合过程。它是将各种来源的、比较繁杂的信息(资料),整合成一个新的、较为清晰的整体。因此,这种整合是包含了明显的创造。当然这种创造是在特定的问题、资料范围内进行的,是在一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框架范围内进行的,是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对信息(资料)找出联系、重新构造、进行创造性地整合的。但是,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设计出比较合理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计划或操作程序;能够通过对地理现象或事实的研究,进行分类或重组,发现内在规律。可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显得较为突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造性思维具有发散性、批判性、直觉性和联系性等特征,我们在研究性活动中要注意围绕这些特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常采用的逻辑、求同思维,重视能使学生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让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展示多样化的研究性成果

学生活动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是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验成果展示所带来的成功的愉悦。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