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20 17:27: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研究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研究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奠定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但该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还存在争议。根据中国期刊网(CNKI)相关论文资料统计,从1983年到2013年30年间篇名包括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有33592篇,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俯拾即是,本文主要从纵向向度和横向向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进脉络和研究维度进行疏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嬗变提出现代性启示,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发展研究提供概念性基础。

一、概念内涵的演进脉络

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看,大致经历了“施加论”、“转化论”、“内化论”和“发展论”四种模式。首先,“施加论”模式,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正式设立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参照加里宁对德育的界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显然,这种界定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成外在性的“施加”,强调为政治、国家、社会服务,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由于受“施加论”的影响,我国学界现在依然有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依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转化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阐释强调“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显然,这种“转化论”仍然是“施加论”的延续,在强调“施加”的同时,有意突出“转化”的思维,强调要取得实效还有一个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尽管“转化论”仍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的影响,但毕竟注意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德育的有效性,毫无疑问具有进步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内化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这一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施加、转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外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显然,“内化论”比“转化论”又前进了一步,它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由注重外在施加转变为内在认可、接受,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这种内化是片面的,它只是外在施加影响之后的内化,受教育者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于是,一些学者提出“发展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这种“发展论”的界定摒弃了外在施加性和被动接受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肯定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德性提升的内在性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确立、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随之更丰富、更系统、更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研究维度

以上主要是以实践为线索从纵向这个向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因此第二部分主要从横向向度来探讨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学界主要有几个研究维度:

第一个维度,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是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这一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活动。矛盾要得到合理的缓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以人为作用对象,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个维度,从学科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规律性、科学性、普适性的特点,能够为尽可能多的受众所接受,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从教育主体而言,该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教育客体来看,该学科学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因此,可以说“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的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矛盾,这与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点,但不同的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展开是动态性、过程性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矛盾的展开是静态性、规律性的,它以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第三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涵。杨生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显然这种观念的目的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引导来维护特定的阶级集团的利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强调构筑思想防线的价值意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难看出,其内涵的阐述仍是强调其功能性和阶级性,这些概念都难以逃脱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思维窠臼。尽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有加强人文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内容的趋势,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并没有淡化,它还是为执政党服务的,依然承载着浓厚的政治性。

周茜蓉认为从政治性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存在着“重意识形态功能价值作用而轻科学性”的问题,因此有学者主张更改学科名称的提议。黄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出“政治”为核心内容,是与阶级斗争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相适应的,今天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沿用传统提法作为学科名称,就难免有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之嫌,因而改名为“思想教育”。王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内涵和政治特征一贯而又明显,因此没有改动的必要,但必须严格使用这个专有名词”在这争锋过程中,谢祖鹏则从另一路径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解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政治性强的尴尬,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根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做了最好的注脚,也为其科学性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第四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争锋中,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统一于内容的教育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郑永廷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坚持素质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及其学科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的根本所在”。而张耀灿则从内容上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含义上接近于思想政治工作”。周茜蓉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角度纵向切割为三个层面:一是从理论原理的层面围绕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这个主题展开;二是从应用层面中围绕教育对象成长和成才的认识、心理、发展过程展开;三是从实践层面中围绕当前社会和思想热点、焦点和思想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展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深入到具体的历史境遇与时展之中,确立其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两者之间合理的平衡和张力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勾勒清晰,而且首次把科学性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概念的界定上已有很大的突破。在这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侧重于某种价值判断而不是客观事物的状态描述,但其价值判断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因而“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是统一的。

第五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来看,丰富的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界从实践性、意识形态性、科学性等角度做过丰富有价值的探讨,然而学者沈壮海认为我们忽视了从文化性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或寓于社会精神文化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等多个方面,政治文化、政治行为、道德文化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融合、渗透,呈现出社会文化性。再次,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传承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整体的文化环境,而只能在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与使命。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往往在社会整体文化中得到体现和检验。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嬗变的现代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变与发展,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特点。虽然这一概念的发展充分体现现世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忘掉过去,抛弃传统。因为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尽管在习惯上常常把传统视为过去的东西,但事实上传统总是现在存在的、现实的,如果仅仅是“过去的东西”,那它就没有现实性了。传统是“活”在现实中的,是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事物中发生作用的。

因此,从人们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历程中,侧重反映现代人自觉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发展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一个重要向度。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逻辑内涵嬗变过程中,反映出个体主体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合理确定自身生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现代特性在生活世界逐步生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要“引导现实的人的内在生命自觉,激发起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接受,避免知易行难。不仅要突破知识体系的说教,而且要通过所传播的价值理念引导人的行为活动并逐步把它转变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不难看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发展,应体现现代人的生命关怀意识、生活质量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自觉培养过程,进而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290.

[2]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128.

[3]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4]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5] 杨生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6):16-20.

[6]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7).

[7] 周茜蓉.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重属性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4):16-18.

[8] 黄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0):27-28.

[9] 王颖.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争论之于学科发展的价值意蕴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9):36-40.

[10] 谢祖鹏.思想调节论[J].江汉大学学报,1995(5):06-09.

[1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2(6):09-11.

篇2

>>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策略研究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刍议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析 浅议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研究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对策研究 有关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分析探究 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调查 浅谈信息化浪潮下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浅析构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中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浅议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思考 女大学生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及教育对策探析 加强高校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研究 当代大学生网络安全与科技道德的关系研究 有关高职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中国经济网,大学生防骗调查:30万调查者近三成测试不及格,2016.9.30,http://.cn/l/2016-09-30/doc-ifxwkzyh3839136.shtml.

[3] 俞雯祺,大学生“黑客”为炫技 盗取千万公民信息只卖千元, 浙江在线,2014.6.16,http://.cn/system/2014/06/16/020085113.shtml.

[4] 中国青年报,大学生“准黑客” 不为利益为“炫技”,,2014.8.7,06版, http:///html/2014-08/07/nw.D110000zgqnb_20140807_1-06.htm.

篇3

一、概念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

概念图(concepc map)是美国康奈大学Joseph.D.Novak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而提出的。该团队的研究认为,运用概念图的目的是创建视觉化的“以命题的形式表达概念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概念图是概念的空间表征和它们的内在关系在人的头脑中确定表达的知识结构。概念图的关键要素是命题。命题是关于一些物体或事件的阐述,是运用联结词或短语将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意义的陈述。

概念图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概念常常呈现为带文字标记的圆圈、方形或图形,称之为“节点”;“关系”是连接概念的线条。线条需要做标记以阐明节点即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如单向或双向关系,或是纵向、横向关系,形成命题的陈述。一个简单形式的概念图是由两个概念通过连接线连接和相应的文字形成一个命题。例如,“大象的特征是长鼻子”的概念图如图1所示。当一个新的概念或概念意义包含下一级次要的、更多的概念时,概念图应该被组织成分层次的方式,其中综合性高、包含性高的概念应放在图的顶端,在它的下面逐渐增加更多的细节,如图2是两个层次的概念图。

概念图可以用纸和笔或专门的计算机软件来制作,如美国Inspiradon软件公司开发的kidSpiration软件,是专门针对儿童教育中运用概念图而设计开发的软件。运用计算机软件的优势是可以运用视觉化的形式增强或修改概念图效果,如颜色鲜艳的插图符号、图像或具有艺术效果的图形。运用概念图软件的另一个优势是软件提供了一些现成的不同层次结构和风格的模板,这些模板可运用在不同的课程领域中。正是因为基于计算机的概念图具有这些优势,才促进概念图成为今天广泛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工具。

二、在幼儿教与学中应用概念图的功能

虽然学前阶段的幼儿还不具备复杂的表征能力,然而,幼儿教育强调在幼儿的早期学习中发展其表达知识能力的重要性,要求教育要采用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方式呈现概念知识。以适合幼儿发展的方式运用概念图,可以帮助幼儿学会阅读概念图和理解知识意义、学会运用具体化的方式表达概念间的关系,发展其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可运用概念图来组织整门课程,把概念图作为一个计划工具来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在制作要教授内容的概念图过程中,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主题、话题如何联结起来,思考如何整合不同的主题单元和学习活动,以保持幼儿获得持续性的学习经验。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概念图提供一种视觉的路线图,为呈现概念命题、连接概念、表达意义指出一些思维和学习的路径,帮助幼儿理解概念间的关系,使记忆信息更容易些。

第三,在幼儿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教授他们掌握创建概念图的技巧,让他们学会把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和表达工具。在掌握制作概念图基本技巧的基础上.幼儿可以运用概念图这一“在纸上的图像式思维”的特点来澄清、组织、叙述和聚合一个主题的观点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理解和表达具体化。

第四,概念图的制作过程可以让幼儿重复阅读、修改、扩充,幼儿对概念图节点的增加或概念图结构的修改是他们主动构建和扩充认知图式的过程。幼儿制作的概念图能帮助教师发现和解决幼儿学习中存在的错误理解。从幼儿的概念图构造和修改过程中,教师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整合,并诊断他们理解中存在的错误、遗漏的概念关系和子概念,帮助他们矫正概念理解中的错误。

三、应用概念图辅助幼儿教学的策略

在应用概念图到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幼儿的学习需求和认知能力基础,设计适宜他们发展的教学计划,有效地运用概念图促进他们的意义学习。

1.示范概念图的制作过程和要领

刚开始时幼儿是不可能马上独自建构一个概念的。在幼儿能够成功地建构自己的概念图之前.他们需要有一个观察示范概念图应用的过程,以掌握基本的概念图运用技巧。在示范概念图创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不同颜色的圆圈和线条来帮助孩子观看这些不同类型的信息,并且在“连接”或“连接物”上的文字处给予特别的强调,以帮助孩子理解“连接”使得整个事物产生关联并具有意义。比如,教师在运用符号圆圈或方块标记关键概念和在两个概念间添加连线时,可用简短的语言描述概念之间的关系,例如“企鹅的食物是鱼”,这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阅读并跟随教师的思维。此外,示范的过程中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幼儿积极参与概念图的制作,如如何安排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提出提示性的合理化问题,教师要求和帮助幼儿澄清、增强概念和观点间的联系,激发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把概念图的构造过程看成是一个创造性活动。

2.在多种学习情境中帮助幼儿形成概念

直接体验是幼儿思维发展和认知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主题学习中鼓励幼儿应用概念图促进理解或表达之前,教师应该提供机会帮助他们操纵真实的物体,观察周围发生的事物,记录他们的观察,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交流学习的结果和感想。拥有这些体验是幼儿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也正是通过这些体验幼儿才形成概念和概括。例如,幼儿必须观察植物的种子被浇水,他们才能够用图形化的方式表达所看到的“植物需要水”这一关系。围绕真实的学习情景的学习体验布置小组主题讨论,如“我们看见或学习了什么”。小组讨论中,教师应帮助幼儿从所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中提出的观点中提取出关键概念。制作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应鼓励幼儿“阅读”自己制作的概念图,运用语言表达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或朗读两个概念连接线上的句子。在学习活动的最后,可将幼儿制作的概念图复制到黑板上粘贴在教室的作品展示区中,在全班交流分享。

3.运用视觉化的方式制作概念图

学前阶段的幼儿运用视觉符号要比运用文字符号进行交流做得更好。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经验,在运用概念图这一教学形式时,教师可以运用真实的物体或图像来呈现概念或关系。当幼儿具备了更高的语言技能时,可运用简单的文字替代物体、绘画或图像。因幼儿还不具备熟练的写字能力,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孩子运用视觉化的方式(如图形、照片、物体或绘画图像)替代或辅助文字标记,允许和鼓励幼儿用口语表达的方式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且鼓励幼儿在口头阐述时运用其他的视觉手段辅助和支持自己制定概念图的命题关系和意义。教师也可以为幼儿提供预先准备好的与主题相关的图片、连接线图形和胶水等,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理解、设计的概念图结构,从中选择若干图片和连接线,通过粘贴的形式完成概念图的构造,如图3。

4.设计由易到难的概念图应用任务

在鼓励幼儿创建自己的概念图之前,教学活动应设计一些不同方式的概念图训练活动,如让幼儿完成“不完善的”概念图,即预先构架好一些关键概念和命题关系,提问孩子如何填充概念图中遗漏的命题、文字和概念间应提供的箭头方向。当幼儿开始尝试创建一个概念图时,应在一个相对简单的、相似的主题情景中应用。幼儿开始学习制作时以线性概念的方式开始,要比以层次结构概念图开始要好,运用图像符号和语言符号相结合的方式要比单一符号要好。如图4是教师示范的线性概念图。受思维发展、语言技能及绘画技能的局限,开始时幼儿常常不能清晰地表达和制作出清晰的概念图,制作中容易出现摇摆不定的状态,比如少画出一个物体或漏掉概念间的关系,对应的层次位置不清晰等。为此,教师可让幼儿选定一定数目的概念符号,帮助他们区分命题层次或呈现概念图的阅读次序。当他们已经掌握构建概念图的基本技巧后,教师可设计一种基于项目情境、任务、问题的学习活动,提供机会让他们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应用概念图制作知识地图,帮助他们把概念图作为一种组织信息的工具来分析不同的信息和概括所学内容。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概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237-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整个民族素质紧密相连的英语教育也出现了新突破。新课程标准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英语教师把新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学,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课程目标上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而不是培养具有工具理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与生活化;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程评价上强调对学生、教师提高和促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改革最大的挑战就是对教师的挑战,因为教师是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转化者,面对新课标,“教师首先要学会适应,其次是积极实践,再次是努力创造。”

一、改灌输式为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启发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现在教学中,多把重点放在教师的讲授上,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任务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死记硬背英语单词、语法;做一套又一套的练习题。因而,本来可以非常直观、活泼、有趣的课堂教学变得抽象、死板、枯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得到调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挖掘。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积极创造条件、契机让学生自我思考、决策,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多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模式。如在导入新课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激发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二、坚持“听、说、读、写”四会并举的原则,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教学大纲》规定:英语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中应始终坚持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在课堂上增加语言实践的广度、密度和深度,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增进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使教学活动科学化;二是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加强学生的听力,使课堂教学英语化;三是充分利用并创设情景,拓展学生的交际面,使教学内容情景化;四是强化提问意识,加强双向交流,使教学过程双边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既要狠抓听说,又要重视读写,这样才能使学生听得懂,说得出,写得来,达到口手如一,运用自如。因此,在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时,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朗读、背诵比赛,对话表演,讲故事,看图说话,复述课文,FreeTalk,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勇气和信心;另一方面,通过日记,作文比赛,单词竞赛,书法展览、阅读量化考核等活动,狠抓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

英语教学不仅要求教给学生一些英语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不断增强自学能力,逐步地“通晓”英语,能够自主地学习。学习英语的基本途径是多读、多实践、多交际。所以应从教学英语的第一课开始,灌输这一实践的观点,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共识,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通过教学任务的布置,体现这一观点。其次,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潜移默化地灌输一些学习方法,如指导学生掌握“五先五后”的学习法:先预习,后听课;先听懂,后笔记;先理解,后记忆;先复习,后作业;先听说上口,后读写跟上。单词记忆方面,有合成法、词缀法、转换法、找同义法等;为与遗忘做斗争的循环记忆法和错题簿……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自己体会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

四、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求学生要具有明显的学习动机、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使他们懂得今天在校学好本领,就意味着为明天增加一份竞争力,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这种认识教育不一定一次就能奏效,需要经常耐心进行教育,有时还要举一些事例来增加说服力。只有当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求知欲才能强烈起来,在学习上才能知难而进,取得好的成绩。

篇5

【关键词】物质的量前概念概念教学教学策略高中化学

“前概念”是指学生在没有正式学习前(含学习某一个概念之前)由日常经验形成和积累起来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念[1];或者在学习过程中记住了科学概念的定义,但并没有理解其实质,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2]。研究表明,学生头脑中的许多前概念只是一种对事物和现象的非本质认识或是对以前所学科学概念的曲解,往往是肤浅的、与科学概念相悖的[3]。“物质的量”概念系统与初中的质量系统相比,是一套全新的度量物质的“量”的多少的系统,在整个高中化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物质的量”是连接微观和宏观、定性和定量的桥梁,贯穿于高中化学知识学习的始终。掌握这一化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定量表征化学反应,促进相关化学知识的系统化。

研究者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来测查学生有关“物质的量”的前概念,找到学生错误的、模糊的看法或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从中发现学生所具有的共性的错误认识,并分析错误认识产生的原因,探索促进学生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最后运用概念转变理论对化学概念转变教学提出可行性建议。

1.高一学生“物质的量”前概念的测查

1.1测查研究内容

(1)用自编问卷测试高一学生关于“物质的量”的概念理解情况。

(2) 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归纳学习“物质的量”之前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有关“物质的量”的前科学概念,分析前科学概念的来源以及错误概念形成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干预。

1.2测查样本选取。从笔者任教的高一四个平行班中随机抽取50人,进行开放题测试并结合日常的教学观察,分析高一学生的化学前概念产生的原因,并为制定教学对策提供依据。调查问题如下: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令纸”、“一打铅笔”这样的字眼,那么,你知道吗?比如一打铅笔有枝,一令纸有 张。你认为直接使用“个”为单位来计量原子数目方便吗?

经调查,77%的学生作答不正确,不知道“一打”和“一令”的概念具体指代多少的数目,如有的同学认为“一打”是“10 个”,有的同学认为“一令”是“100 张”等等,但是在举例时部分同学可以举出相应的例子,如“一捆啤酒”、“一斗米”、“一包香烟”等数目集合体。对于计量原子数目采用什么方式,81%的同学可以想到用数目集合体的方式来进行计量比较方便。

(2)请你估计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目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如1.0×1012)对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54.5%的同学估计到1010的数量级,而有40%左右的同学估计的数量级更高,但是极少同学估计到1023这一数量级别。可见,学生对微观粒子的“微”认识不足,对微观粒子的“巨”同样认识不足。因此,他们不能理解引进“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3)你知道哪些国际基本物理量?它们的单位分别是什么?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为什么要引入相对原子质量? 你认为一个 C 原子和一个 O 原子的质量相等吗? 能否称量出来?

对初中已经学过的一些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90%以上的同学可以作答正确,但是对于国际基本物理量包括哪些,73%的同学都出现错误,把一些普通的物理量认为是国际基本物理量,如认为速度、体积等是国际基本物理量。58%的同学可以正确作答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即相对原子质量是任何一个原子的质量除以12C原子质量的 1/12 所得的相对数值,对于相对原子质量引入的意义,71%的同学认为是为了计量方便才引入的这个概念。所有的同学都认为一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不相等的,但是 95%的同学认为是不能称量出来的,只有 5%的同学认为可以称量出来。

(4)根据你已经学过的知识,你怎样来判断溶液的浓稀?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吗?溶液中溶质变了吗?两种溶液相混合,体积能否相加?从一杯糖水中取出一小杯,其甜味变了吗?

在溶液浓度的判断方式上,93%的同学采用了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写出用溶质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表示溶液质量分数的表达式。部分同学认为溶液混合时体积可以直接加和,部分同学认为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大部分同学认为糖水中取出一小杯甜味是不变的。

(5)12.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你认为固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液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

(),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取决于()。(可多选)

A.构成物质的微粒大小 B.微粒间距离的大小

C.构成物质的微粒数目的多少

关于物质的体积取决于哪些因素,84%的同学选择了 A 和 C,即认为固体物质的体积取决于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和构成物质微粒数目的多少,88%的同学认为液体物质的体积也是取决于 AC,即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和构成物质微粒数目的多少,56%的同学认为气体物质的体积取决于 AC,即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和构成物质微粒数目的多少,另一部分约39%的同学选了 ABC 三个选项,即认为气体物质的体积取决于构成物质微粒的大小、微粒间距离的大小和构成物质微粒数目的多少。

2.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班级学习者已有的经验水平是概念学习的基础,多数时候学习者往往根据亲身情感或实践体验来理解概念。当然,对概念的学习会起积极作用的是那些合理因素占主导成分的概念;而不合理因素占主导成分的概念,是模糊的、不清晰的,对概念的学习毫无疑问会起障碍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反而成为概念学习的阻碍因素。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概念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学生已经熟知长度、质量、时间等,掌握长度、质量、时间分别有米、千克、秒等单位,具有熟练运用能力,而且通过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高中化学学习方法和一定分析能力,初步建立实验观察能力,能借助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进一步认识事物。

3.思考与建议

通过这次研究笔者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富有思想情感和不同生活经验与经历的人,教师无法控制每个学生“应该想什么”、或“不应该想什么”,也无法获悉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了解他们己有的知识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法改正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想法,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认识。奥苏贝尔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第二版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我们不能过多地把眼光停留在对学生的监督与惩戒上,而应更多地去触及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的心弦,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但仅了解学生所具有的想法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错误认识,必须了解、分析学生这些非科学认识形成的原因,探查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以及影响学生转变这些想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形成科学观念。

参考文献

[1]罗星凯,周中权.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研究[J].江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

[2]曲慧娴.化学“迷思概念”与学生学习困难[J].山东教育,2003,3.

篇6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设计;化学概念;兴趣

中学化学这个学科对学生日后的生活和发展都十分具有意义,化学的基础知识是学生日后做科学研究或是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常识内容。因此教师要做好基本概念的教学工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生存技能,懂得在生活之中发现化学、了解化学,同样能够运用化学,做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化学的教学工作之中,具体的化学知识不会自发的成长为化学观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基本观念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做到由知识上升为观念,并将这一工作视为一项长期的,综合型的教学任务,认真完成,将这个任务贯穿在整个化学的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出学生的化学观念。

化学观念的教学因为涉及到学生观念的形成,可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教师都可能苦于找不到突破口,而不知从哪里下手,笔者在经过大量的调查和分析之后,对如何在化学教学设计之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这一问题,得出以下浅薄的见解,希望这些体会能够对各位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

一、提高认识,重视学生化学观念的培养

中学化学教育的目的何在,能够给学生带来什么?教师给出的答案应该是“观念”。中学化学是有无数的知识点,但是教育带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知识,更应该是观念。化学的基本概念都是无数前人经过总结实践探讨而得出的,学生在学习之中不能只学到这个知识,知道这个知识,这个概念。学生应该了解这个概念是如何出来的,而自己又对这个概念有怎样的见解,这才是教学的成功之处。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会有这种错误的想法,化学的基本概念就是知识,学习知识就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了这些知识就掌握了化学的观念。如果学生在学完中学化学之后还是拥有这样的思想,不得不说那就是教师教学的失败了。教师在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之中应该让学生知道化学的基本概念并不是知识,也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的组合。化学的基本概念应该是根植于化学知识和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最后通过概括性的语言总和出来的能够反映化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人们对化学的综合性认识的语言。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提高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的基本概念对化学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之中首先要让学生都意识到化学基本概念在化学学习之中的重要地位。然后在教学之中,注重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而不是直接就将这个化学概念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缺少了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二、抓住化学基本观念的特点,多方面多角度的促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

中学化学的基本概念具有以下特点,概括性、稳定性、层次性和生成性。化学的基本概念的语言都是经过高度的概括和压缩而总结出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简练的语言。概括性是化学基本概念的首要特点。其次化学的基本概念都是经过无数次的实践和探索之后总结出来,所以这个观念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在教学之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教学,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化学这个学科的知识的学习和反思,主要为了让学生成成有关化学知识基本观念。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对化学这个学科进行反思,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化学的意义,这个学科存在的意义,这个学科对自己的学习或是以后的生活和发展有什么帮助。最后,教师要教会学生对化学学习过程进行总体的反思,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让学生形成有关化学学习方法类的基本观念。从根本上掌握化学的基础所在。教学之中,化学基本概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内容,是不得不掌握的内容,而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探索。“实践出真知”,化学的基本概念都是化学先驱们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或是探索才得以出现。如果教师在教学之中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化学观念。

三、尽早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逐步完善

在化学的教学之中,教师应该尽早的让学生接触到化学的基本观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学之初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化学观念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低层次,容易理解的化学观念,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增加,教师可以逐步扩展,让学生对化学的观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日后的学习之中,自己通过对知识点的整理和总结能够得出自己的概念和理论。所有的化学概念和理论都不是“天书”,都是人类通过研究和探索,运用自己所学习或是掌握的知识运用精炼简介的语言准确的概括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具备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能够概括和总结出简单的化学基本概念的能力。这种知识的概括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帮助。所有的科学研究成果最后都是应该得出一个结论的,所以教师在学生化学基础概念的概括性上的培养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科研是有极大的好处,而且这个好处也不仅仅是适用于学生在学习化学这个科目上,而是适用于学生所学习和研究的任何一个理工科上。所以希望教师在教学之中都能够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这个能力。

四、注重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无论是哪一个科目,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他有学习的兴趣,他才会愿意学习这个科目。所以教师如果想要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的话,一定要让学生具有这个科目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学之中,教师也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这个科目的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探索,去研究化学。这样教师的化学基本概念的培养,化学的教学才有意义。而化学这个科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较大的相关性,所以教师可以从实践和生活方面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之中的化学,让学生将自己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能够运用到生活之中,学习的最高成就就是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不荒废掉自己所学习的内容。

篇7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网络工程;教学改革;“双师型”

1 背景

2010年3月,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正式接收我院为“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第二批试点高校。我院是一所独立学院,工科专业优势显著,主要培养满足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我院办学理念相吻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分成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在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经过近似于实际工程场景的实践训练,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工程师[1]。

网络工程专业的特色主要在于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突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数字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管理技术,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网络通信和计算机两方面专业领域的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我们的网络工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标准[2]。

2 网络工程教学改革

2.1 工程引入课堂,开展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哈佛大学,最早被运用于19

世纪后半叶的法律教学中,以后,被运用于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学科的教学之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工程案例是将发生于工程实践中的客观事实,经过文字、数据、图表、动画等方式进行概括、整理、加工,形成可用于课堂交流或探讨的案例材料。网络基础理论教学中,工程案例被用来描述网络系统的架构与设计,阐述网络通信基础的基本原理。如通过形象地显示学院校园网的拓扑图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网络拓扑概念,通过FLASH动画对比让学生明白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同时,我们运用工程案例来讲解网络体系结构分层协议的工作原理。例如,在讲解应用层FTP协议时,演示登陆校园网FTP服务器的操作并抓包分析,让学生理解FTP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连接过程,FTP客户端通过DNS解析获取服务器的IP地址,经过TCP三次握手建立可靠网络连接,验证FTP用户的名称与密钥的有效性,协商服务端数据传输模式直至数据传输等。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思考题,培养学生应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将复杂的工程项目提炼到课堂并展示给学生,使得学生不仅深入浅出地理解抽象的协议原理,而且可以见识相关网络技术,增强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3]。

作者简介:吴许俊,男,工程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工程。

2.2 工程引入课堂,开展任务驱动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已定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若干个子任务,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引出教学内容讲授新知识总结评价”的过程展开教学[4]。工程项目案例以实际项目为背景,教师依据项目设计与开发的顺序进行项目实施演示,巧妙地将基础技术融合其中,并进行必要的比较和分析,便于学生模仿。自主选题的工程项目充分涵盖需求分析、网络设计、系统集成、网络测试、网络验收和网络管理与维护等全过程,这一系统化过程包含了网络系统构建的生命周期,体现CDIO提倡的“构想―设计―实施―运作”理念。如在校园网组网项目中,从用户需求分析开始,到网络方案设计、设备选型以及最后的系统调试与验收,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组网的每个环节,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如在网络综合布线项目中,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规范要求设计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等,并自行组织施工,最后组织测试验收,在实践中掌握综合布线、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方法与过程。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适当建议,并适时进行引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理解了知识并提升了实践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5]。

2.3 工程引入课堂,开展仿真实验教学[6]

网络仿真是使用计算机技术构造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互联和模拟网络协议的工作过程。它能设定网络设备特性参数,模拟网络数据包在物理网络中的传输过程,对网络性能进行研究和分析。我们使用Packet Tracer网络模拟器开展仿真实验教学,通过虚拟软件技术高度仿真任意需求的网络场景。

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的同时,使用仿真实验模拟真实网络场景,形象化演示网络协议工作原理。Packet Tracer网络模拟器在讲解绘制网络拓扑图、IP地址规划与子网划分、VLAN设置、IP路由选择协议的应用和网络综合实训等教学环节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实践教学环节,我们指导学生使用网络模拟器循序渐进地独立开展网络基本实验和综合实验,让学生逐步理解网络体系结构、IP数据包的封装与传输、网络协议原理,实现对复杂网络协议的理解;逐步熟悉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最终掌握网络实践技能。

课后,我们要求学生将网络模拟器安装到个人计算机中,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在进入网络实验室操作实际的网络设备之前,使用模拟器进行练习,降低了实际操作的难度,顺利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同时,教师布置工程案例作业,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式自主研究。实践证明,仿真实验教学使用网络模拟器反复操作而不会损坏,有效降低了网络实验室材料的损耗,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模拟高端网络设备开展网络工程教学与实验的条件,提高了网络工程教学质量。

2.4 工程项目实战,开展校企合作教学[7]

通过加强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开放式实训平台,让学生切身体验企业生产环境,夯实课本理论基础,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几年来,我们与H3C公司共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和H3C网络学院,充分利用H3C公司的优质资源,开展基于IT认证体系下的网络工程项目教学与实践,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能够跟国际接轨。几年来,我们有几十位学生通过国家“软考”获得网络工程师证书,2006级一位学生获得思科CCIE国际认证。同时,我们选择优秀的IT培训机构、科研单位和公司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我们先后与苏州索迪教育、江苏无锡微软技术中心、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等多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组成导师队伍指导我院学生开展各类实训项目。稳定的校企合作教学证明,企业一流的IT项目管理理念,各类主流开发平台,真实的网络生产场景,为学生提供了先进的工程实践环境,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积累初步的工程经验与社会经验,有力提高了学生开展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和系统集成的能力,为学生日后从事网络工程师的职业工作奠定基础。

2.5 重建评价标准,突出工程能力

在工程教育中全面推行项目考核,代替传统试卷考核。CDIO将项目能力考核放在首位,用能力促知识,强化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项目考核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学习模式变为自下而上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及技术能力特点选择课题。项目活动更能体现CDIO能力大纲的精神:一是个性化考核。学生可以利用积累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发挥特长,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思考。二是综合能力考核。项目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选题过程中,各组的讨论有利于成员间的知识交换,挖掘创新点。学生的基本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及学科知识要融入专业考核之中,作为学习成果进行评估。按学习成果的不同分类将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用丰富多样的评估方法评价多样的学习方式,以增加最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3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8]

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授课教师需要兼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和丰富的网络工程阅历,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地阐述书本知识理论,而且能够驾轻就熟地演示工程实践技术,更要能够不断拓展视野引入最新科研成果。学院领导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工程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为此学院采取以下措施:

1) 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学院同时引进“211”“985”工科院校优秀毕业生与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教师资格与专业技能证书双证聘任制;同时出台政策大力培养教师队伍,鼓励教师踊跃申报各级科研项目,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和培训制度等。

2) 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学院每年利用假期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和科研单位参加实践,或直接挂职顶岗,或参加技术改造,或合作研发,形式多样。学院良好的政策制度有力保障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使得教师夯实理论知识之余积累工程经验,了解专业动态,丰富知识内涵,促进工程教学改革。

4 结语

基于CDIO理念的网络工程教学改革,我们还处于探讨与研究中。将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贯穿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各个方面,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长三角地区培养合格的网络高级专业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庆人. 我国计算机教育如何借鉴欧美CDIO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10(6):8-11.

[2] 张桦,温显斌,王劲松. 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6):71-74.

[3] 刁其君. 加强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0-12.

[4] 金伟祖,潘璐,黄杰. CDIO教育理念在课程项目设计中的运用[J]. 计算机教育,2010(6):120-124.

[5] 林茂. 加强高校课堂教学互动的探讨[J]. 高教论坛,2010(9):123-124.

[6] 薛琴. 基于Packet Tracer的计算机网络仿真实验教学[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57-59.

[7] 吕淑平,马忠丽,王科俊. 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0(8):123-124.

[8] 欧阳文. 工程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取向与路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72-76.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s of Network Engineering Based on CDIO

WU Xujun

(Taizhou Institute,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zhou 225300, China)

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 概念课 重难点教学 方法突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46-02

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化学概念掌握不到位会对化学知识的精准把握产生阻力。学生解题出错,多是在化学概念的精准把握与灵活地运用上。如何让化学概念课不流于形式化,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课的学习中,厘清重难点,有针对性地突破。

1、关于初三化学概念课的教学反刍

1.1 初三的化学知识,化学概念是基础

化学概念在每节课都要会涉及到,化学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各事物反应形式和变化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理论体系性。学生对化学知识深入的学习,能真正地掌握住化学知识的精髓,必须从对化学概念深刻的理解,牢固而准确地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开始。只有这样才能对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进而实现在实际生活中对化学概念进行应用。

1.2 初三化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如果基本的概念没有掌握住的话,那么对后面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很大的牵绊,学习就会受阻。可见,学生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突破化学概念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牢固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地尝试,势在必行!然而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化学概念的强调,教材概念语言组织不够严密。在概念教学中,对于重要的概念必须反复强调,对比总结。

1.3 初三学生对化学术语掌握不熟练,懒于探究区别近似概念

对于初次接触化学知识的学生来说,普遍存在化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概念中存在一些描述性材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就对化学概念的学习产生畏惧,误认为化学是一门需要死记硬背的理科。但由于一些化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掌握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是词意相近实质不同的概念,不能正确地把握运用。

2、初中化学概念课教学现状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前提。对于化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自己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概念文字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那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就普遍欠缺那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缺乏严谨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目前,由于初三课程内容多,时间紧张,对于概念多数师生在挖掘深度上欠缺。通过概念“打眼点”,去把握概念的精髓还是缺乏力度的。

2.1 课堂上概念教学剖析方法欠妥

初三化学是一门“理科中的文科”的误解,原因之一就是化学课本各个章节里的概念是知识的核心,是学习化学、掌握化学学习要领、规律等方面知识的基础。这些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的重难点,需要学生大量记忆。多数学生停留在机械的背诵上,对于化学概念内涵,并没有做到理解基础上,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在课上,对于概念突破方法选择的不适当,造成对概念教学剖析不深入。初中生能对周围的事物形成初步的认识,对自然科学方面高度概括的概念性理论知识,已经能够更系统地归纳,较严密地接受科学概念观念。他们对实验性操作的内容更感兴趣,但是,也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

概念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概念教学实施时应当充当结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不能进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应该进行行之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2.2 实践中概念教学未做到“以生为本”

在化学概念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对概念学习感到难以掌握。原因在于学生阅读能力弱;认知结构脉络不清。需要教师在化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能效,通过灵活驾驭教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三课程学习的内容与深度,随课程总数增加而增多,但都突出了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必须善于对知识的自己积累。老师在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与化学知识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上大力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大量的概念原理与公式的基础上能对知识进行实际的简单的应用。

大多数学生的依赖性较强,遇到难于理解的概念,存在机械掌握――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重复记忆就能够轻松应付。但是时间长了学生也就对化学失去了兴趣,对于概念也就产生了厌烦,不愿、不能准确的记忆和运用。

2.3 僵化的概念教学造成学生不能融会贯通

初中生独立学习能力尤其重要。但教师普遍存在让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的现象,对概念学习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关注不够。以至于学生脱离开课堂遇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不能融会贯通。

初三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一定的加强,但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定力,不能把握住自己。老师关注不够就会把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偏离概念知识的学习,严重影响化学概念的掌握。需要加大力度克服学生依赖性与被动性,培养初三学生的自觉性,明确学习目标,能够主动地深入学习。

3、厘清化学概念教学重点,靶向难点突破

初中化学概念共有200来个,这些概念可以分为几大类,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的重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将易混的概念区分开,牢记并能做到灵活运用。对重难点的突破,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概念进行分类。对不同的概念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初中化学课概念时,对概念课重难点突破的教学方式,需要因“概念”而异。

3.1 准确到位、多角度剖析概念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形成,多数是从大量的同类事物具体例证中概括发现的某事物的共性的过程。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讲解时,需要在对概念深刻含义的理解上,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每个化学概念都有各自的关键词,教师需要对化学概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找到概念中的关键词,便于学生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教学准确到位才能深入到化学概念的实质,多角度展开分析,有利于学生读透抓住化学概念的精要。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需要全面,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灵活地运用,才能将化学概念真正地掌握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剖析、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领会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如,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溶液分别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稀硫酸中所产生的不同颜色,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概念。实验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巧,形成概念。如概念“催化剂”学生在理解“改变”一词时,存在片面性,理解为只有加快。笔者在突破这一概念中的两个词“改变”和“不变”,帮学生深入揭示关键词一一一不仅包括加快,还包括减慢;其中的“不变”,不仅包括质量的不变,也包括化学性质的不变。笔者让学生实验一组,做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加快速率实验;实验二组,做负催化剂减慢速率的实验演示;实验三组,将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残留固体进行溶解、过滤并烘干二氧化锰,让学生彻底理解“改变”和“不变”两个词意。

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学生误解为氧气,笔者在教学中,对概念中的氧,帮学生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氧气,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在化学概念的教学中,笔者对概念进行多方法剖析,有效地帮助学生准确靶向概念含义实质,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3.2 利用语言的准确性,精准捕捉概念易混靶向点

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有的比较相近,容易造成学生因不能准确的比较而造成混淆。对于这些易混淆的概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认真的比较,慧眼区分,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准确捕捉到语言表达上的易混点。如,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在学习这一课时,有两个易混的概念就是“氧化物”和“含氧的化合物”。

氧化物的概念应强调两点:第一、必须是两种元素组成,第二、其中一种必须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才叫氧化物。像氯酸钾(KclO2)虽然含有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因为它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

在“氧化物”的概念上,有些同学会误解为“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在概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为了突破概念重难点,让学生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直接给出氧化物的定义并分析:“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为了绕过学生能够准确捕捉到概念之间的易混点,笔者趁机提出问题:“是不是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就叫做氧化物?”,为学生留白比较“氧化物”和“含氧化合物”两者之间的异同。(1)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都是化合物。(2)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矗E意到易混点是: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组成的。而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举例:H2O,CO2,CO。而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注意:含氧化合物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超过了“氧化物”的范畴。举例:H2O,CuO,KCIO3,HNO3。由此可以看出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但它们都是化合物。

在教学中通过不断比较高度类似的概念,突破的概念教学重点的方法是,抓牢概念自身特点,及时比较发现概念间易混点。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概念的内涵,在复杂多变的化学概念学习之中才能屹立不倒。

3.3 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绎解析概念本质

不少化学概念的形成源于实验,需要将概念还原到实验中,实验可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维,透过有趣的实验现象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演示操作,引导学生自觉对概念作出正确的推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如,初三化学教材的绪言部分,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个概念,对于初学者而言,让概念爬上实验的楼梯,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洞悉概念本质。如“水的沸腾”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水变为水蒸汽再冷凝成水,再如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学生自然总结出整个变化的本质,――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3.4

用直观法突破概念教学重点,让难点层层剥落

在化学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抽象化学概念理解困难,单靠语言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难点。必然会形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更进一步的学习。为突破概念教学难题,选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化难为易,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要强调以人为本,初中生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观为主。较微观的化学概念学习可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原子、分子的结构,这些微观粒子学生难以想象的。借助模型演示的形象和直观性,在理解原子、分子的概念会很轻松。不少同学错误认为“分子就一定会比原子大”,为突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难点,笔者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将化学反应过程展示给学生: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突出本质,突破概念教学重难点。

篇9

(解放军理工大学 指挥信息系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摘 要:为了更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文章研究教学问题的内涵特点,构建设计教学问题的原则和策略,并给出利用BOPPPS模型在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中应用实践的案例。

关键词 :教学设计;概念图;数据结构;算法;BOPPPS模型

基金项目:教育部2013年教改项目“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的军队院校理工类大学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研究”(2-1);教育部2013年教改项目“突出计算思维培养的兵种合训学员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1-ZXM-02);解放军理工大学2014年教育教学改革课题(GJ1403019)。

第一作者简介:陈卫卫,女,教授,研究方向为算法、分布式计算、云计算,hchcww@263.net。

0 引 言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关于教学目的的理论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长期以来,教学设计成为教育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文献[1]从综述的角度,详细阐述了关于教学设计的各种定义、发展阶段、教学设计的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文献[2]从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哲学方法论为出发点,借助系统科学方法,尝试给出教学设计理论方法的增长模式、教学设计的三维模型。

教学设计关注的要素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这些属于设计教学的形式化要素。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关注教学设计,往往不能产生预期的教学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非常重要的教学问题设计。

1 教学问题概念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也叫教学系统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有序、优化地安排教学诸要素,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1]。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科,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教学目标本质上就是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这些问题如何提取,人们如何认识“问题”?近代的哲学家们对“问题”的认识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构了“问题学”理论,其中最有影响和指导意义的是杜威和波普尔两位哲学家的观点[2]。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学派哲学家杜威提出以“情境逻辑”为基础的问题理论。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实际上是从他们面临的境况(问题、疑惑等)开始的,研究目的是获得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一个“解答式”,使人能从不合人意的境况向符合人意的境况转变。

波普尔的观点则强调“科学始于问题”,提出了从问题到问题的科学知识增长模式:

P1TT1EE1P2TT2EE2P3 其中P1表示起始问题,TTl表示为解决P1而提出的可行的理论方法,EEl表示解决TTl中的错误;随着P1的解决,可能又会产生新问题P2,于是又产生了解决P2问题的新方法 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受杜威和波普尔的问题理论启发,林定夷[3]认为“问题”即某个给定的智能活动过程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因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迁移的过程,而迁移的内在动机就是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2 教学问题的价值和设计

2.1 教学问题的价值

问题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代表教学目标,呈现知识产生背后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承载能力生成训练、思维训练的主体。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是个体的一整套内部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把环境中的刺激转化为能进入长时间记忆状态的信息。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是有层次性的,应分为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和反馈8个阶段[4]。动机阶段要引发学生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心理预期,构建一定的学习情景成为学习行为的诱因,而这个阶段就是靠问题构建的。同样,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5]从认知领域将教育目标划为6类不同的等级,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必然离不开问题。

问题是如此重要,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非人人都能有意识地寻找其中的问题,清楚地提炼问题之间的关联关系。外在的授课表现就是教师就事论事,教材写到哪里,课就讲到哪里,把知识简单地堆砌在一起,教学手段虽然现代化,但是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

有意识地提炼问题,有目标地确定问题的认知水平,系统地建立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成为上好一堂课、完成好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

2.2 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2.2.1 分解学习目标,分层提出问题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5]从认知领域将教育目标划分为“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层次,以体现人们不同的认知水平。同时还为每一类层级的认知目标设定了相应的行为动词。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方法对设计教学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知道、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这6个认知层次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知道层次的问题是对知识的回忆和确认;理解层次的问题是专注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识程度;应用层次的问题侧重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层次的问题重在考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检查问题的本质和求解方法;综合层次问题关注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知识系统地分析解决问题;评价性问题则要理性、深刻地对问题的本质特征给出客观的判断。位于前3位认知层次上的问题也称为初级层次的认知问题,后3位称为高级认知问题。初级层次的问题一般具有直接、明确、无歧义的答案,而高级层次的问题答案可能不唯一。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关注问题的层次。特别是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要精心设计具有高级认知水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将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落到实处,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2.2 构建“好”的问题

所谓“好”,一是指能够准确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定位问题,二是设计的问题与教学对象相匹配,三是设计的问题与实际问题的真实程度相近,且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应通过问题揭示理论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内涵与规律,激发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兴趣,提升信心。

思维的培养其实也蕴涵在问题求解、系统设计等具体工作过程中。在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我们深深体会到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可以把“转化、分治、递归、规约”等思维培养扎根在学生心中,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何设计好的问题,我们认为要遵循“设疑激趣,环环相扣”的基本原则。在一环套一环问题链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的由来,理解新知识存在的价值,学会求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科学思维的内涵,建立正确的认识观。设计“好”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目的性:问题要紧贴教学目标,紧贴实际,紧贴需求,并体现布鲁姆原则[5]中的认识水平。

(2)适度性:问题的难易度要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呼应,与教学的展开过程相匹配,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

(3)开放性:问题富有层次,探究空间大,挑战与思辨共存,有助于创新思维培养。

(4)体验性:问题能够带给学生探究和发现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2.3 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

就像写作文先列出写作提纲,然后才开始润笔写作一样,当讲授一个内容的时候,我们也应该仔细想清楚怎么开场、怎么展开、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等问题之后,才收集素材、制作PPT等。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seph Novak和D. Bob Gowin首次提出了概念图(concept map)。概念图[6]是一种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网络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可视化的表征。一幅概念图一般由结点、链接和文字标注组成。结点表示一个概念,一般用几何图形、图案、文字等方式表示;链接表示不同结点之间的有意义的关系,通常用不同形式的连线(箭头、带文字的箭头等)表示,它描述了构图者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文字标注可以是不同结点上的概念关系,也可以是对结点上概念的详细阐述,还可以是对整幅图的说明。

我们认为概念图是一个可以帮助教师从教学内容中梳理问题的非常好的辅助工具,也是评估学习者对学习动机、概念与概念间关系的理解程度的好帮手。利用概念图设计问题的基本思路如下。

(1)构建概念图。首先一一列出基本概念(结点),然后按照内在逻辑关系建立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链接)标注必要的文字注解。

(2)筛选基本概念的已知或未知属性。梳理哪些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基本学习基础,哪些是需要讲解的重点。

(3)提炼概念之间演进关系变化的内在驱动力,形成牵引学生学习的教学问题。

3 应用案例

在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用概念图辅助构建教学问题,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引入北美的BOPPPS模型来组织实施教学,在反复迭代应用BOPPPS模型完成一个个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

3.1 概念图示例

图1是关于数据结构课程的研究内容的概念图,这张图清楚地表达了“什么是数据结构,研究对象是什么,都有哪些数据结构,这些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算法的作用是什么,如何描述算法,为什么要评价算法,如何评价算法”等一系列问题。通过这张图,教师可以随时准确定位知识点的位置,学生可以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关系。

3.2 BOPPPS模型

有了问题,如何突出问题,并有效地组织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曾经接受了BOPPPS模型教学的师资培训,尝试把概念图与BOPPPS模型相结合,展开具体教学。结果发现,利用该模型教师会更清楚教学目的,更强调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更自信得到好的教学效果。限于篇幅,本节简要说明应用BOPPPS模型与问题求解的对接方式。

BOPPPS教学模型[7]是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一种模式,起源于北美地区。BOPPPS模型将课程教学过程分为6个阶段,依次为B(bridge-in)引入、O(learning objective)学习目标、P(pre-test)课前摸底、P(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P(post-assessment)课内评估、S(summary)总结。表1列出了各个阶段的含义,与5W教学要素(即Why、Who、What、How和Whether or not)的关系,以及与波普尔的“问题学”理论的映射关系。

BOPPPS教学模型也被称作有效教学模型。有效的内涵涉及效果、效率和效益3个方面:有效果是指教学的结果与预期的学习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是指学生得到的收获与教师的教学投入成正比;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和特定的社会或个人教育期望相吻合[8]。

BOPPPS模型一方面从教学组织实施层面,给出了遵循“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估教学目标”的教学循环过程,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课程教学,获取反馈信息;另一方面,从培养计算思维的角度来看,该模型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探寻学习难点、如何反思学习的盲点等问题,是培养计算思维的非常好的工具。

需要说明的是,BOPPPS模型的6个阶段次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在迭代使用的时候,也可以省略pre-test和post-assessment环节。

3.3 概念图与BOPPPS模型的结合案例

图2是关于链表内容的概念图。实线椭圆结点是各种链表结构名称,带灰色阴影的结点表示链表的某种特征属性,虚线椭圆结点表示实际的应用问题。结点之间的连线有3种,带文字标注的链接说明产生特征属性的原因,粗实线表示组合特征属性后得到的链表结构,虚线表示该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张图清楚地表达了为什么需要附加链表的特征属性,复杂链表是如何生成的,与其他链表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为什么用这些结构求解相应的实际问题,他们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等。

表2给出了以求解约瑟夫问题为牵引,利用BOPPPS模型组织教学过程的示例。

4 结 语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概念图和BOPPPS教学模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能够清晰地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认知层面提炼问题,确定教学的层次和目标,并易于渗透学科思想方法的培养,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参与式教学过程中,逐渐内化计算思维,完成从知识堆砌型向能力智慧型人员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那一沙, 袁玫, 吴子东. 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14 (3): 109-113.

[2] 欧阳明, 张英. 教学设计研究: 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视角[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11(23): 35-40.

[3] 林定夷. 科学哲学: 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导论[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90.

[4] 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5.

[5] Anderson L W.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 蒋小平, 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6] 百度百科. 概念图[EB/OL]./baike.baidu.com/view/30037.htm fr=aladdin.

[7] Janice B J.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 handbook for participants[EB/OL]./brocku.ca/print/3354.

篇10

关键词: 生物学概念 概念教学 教学策略

生物学概念是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生物学知识和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自然学科,其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生物概念的基础上,因此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概念学习是意义学习中最基本的类型。新课程把课程的具体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是实现其他目标的载体。技能的形成是以掌握概念和规则为基础的,而规则中包含了概念,一条规则总是由若干概念通过一定关系形成的。因此,对概念和规则的掌握与运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是核心问题。

生物的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体现生物教学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生物概念,是学好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且近年来高考命题特别重视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对近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发现: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本概念不清。

1.高中生物概念的教学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及课时紧张、升学压力等原因,在生物教学中常常会采用一些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做法,这些做法影响了教学效果,其表现在以下方面。

1.忽视概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常常将学生视为“真理”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建构者。只是一味地向学生不断灌输知识,结果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概念与定义,并不理解其含义,使原来不科学的概念不能发生转化。

2.忽视概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将概念教学与习题隔离,甚至对立起来,大搞题海战术、习题分类,结果只是学生占用大量时间做习题、背题型,影响概念教学的实施,也没有很好地形成应用概念的能力。

3.忽视概念教学阶段性,不是采取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方法,而是急于提高和深化,人为地将难度增加,面对太多的信息,学生无法一次性全部消化吸收,不利于形成扎实的生物概念。

正是这种忽视概念的教学,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概念,不能把握准概念,不能灵活运用概念,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严重影响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

2.概念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2.1构建模型方法

2.1.1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对生物学中某个问题或事物进行描述,概念模型包括:中心概念、内涵、外延。在新课程生物教材中,概念模型通常以概念图的形式出现,表达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知识的网络构架。通过概念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联系。

2.1.2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或者说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我们可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例如: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等,都可以用坐标图的方式进行表达。

2.1.3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就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在学习细胞结构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或一些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细胞三维结构的物理模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细胞这样的微观世界。

2.2类比、迁移方法

生物概念不是孤立的,教师应从有关概念的逻辑联系和区别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概念,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准确的概念体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范围之内时,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这种成功感可以有力地保证学生不会因过多的失败而放弃他们的努力,失去发现的机会。同时,应用类比法,可以促使学生回顾旧知,尝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结论,构建新知识,可以有效实现旧知识在新内容中的正迁移,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例如,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都是比较抽象的过程,其中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考查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混淆,所以可以用表格进行比较,加深记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染色体等,通过这两种表达方式的转换,从不同角度加深学生对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

2.3实验、探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