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0 05:0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时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管理时尚;企业竞争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3-0022-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级竞争环境下企业从组织学习到持久竞争优势传导机制研究》(70372046)的部分研究成果。
21世纪的管理理论(广义上的,包括纯理论与应用技巧)更多地将以管理时尚的方式发展。顾名思义,管理时尚(management fashion)即“短时间内被大多数管理者普遍崇尚的管理技巧”。之所以不称其为“流行管理理论”,是因为管理时尚的应用性要强于理论性,并且主要是以“技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比如,以“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闻名的Schultz等就认为IMC只是一种管理时尚(技巧)而不是一种理论,因为:①IMC尚处于不规范的前范式阶段,还没有形成广泛接受的定义;②一些学者对IMC的研究所使用的是有选择性的、不完整的资料;③对于IMC的可测量性存在怀疑;④对于一些学者明显地强化IMC在营销学中的地位的用心值得怀疑。[1]可以发现,大多数管理时尚都符合类似的四个特点,因此对于管理时尚的讨论主要应该集中于应用层面而不是理论层面。
对于管理时尚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集中于它们的传播规律(如生命周期、供求分析等),而将其与企业竞争力联系起来的还不多见。[2]本文首先探讨管理时尚的来源及类型,然后讨论企业如何应对它们,最后针对企业如何正确地将其转化为能够带来竞争力的资源提出建议。
一、管理时尚的来源及类型
管理时尚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它们更多地是对旧理论的改头换面(novel)而不是彻底创新(radical)。比如,企业流程重组(BPR)起源于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最初是GE公司在上世纪40年代通过重新设计程序来改进生产的一种技巧,其核心在于任何对改进生产没有贡献的因素都要消除。这种重新设计程序的思想应用于流程领域就导致了BPR的产生,其主要标志是1990年的两篇论文。①BPR的出现部分地归因于企业界缺乏对信息技术在全面质量管理(TQM)中的重视。[3]Spell戏称管理时尚为“新瓶装旧酒”。[4]西蒙也表达了类似观点:“…管理理论各种术语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术语指代的新概念的数量,而且空洞的居多…”。[5]这使得管理时尚往往“似曾相识”,相似性不仅使得新的时尚易于与旧的时尚进行比较与替代,而且使得以组织领导者更易接受的“渐进性变革”得以实现。[6]
本文将管理时尚分为两种类型:强调人际关系管理的时尚(如“雇员辅助计划”,简称EAPs)与强调技术管理的时尚(如“项目测评技术”,简称PERT),同时根据企业业务的侧重点将企业分为两类:对人(强调人际关系,一般为服务业)与对物(强调技术管理,一般为制造业)。管理时尚的类型一定要与企业的业务类型匹配才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越是强调人际关系的企业(如餐饮业),侧重于技术管理的时尚越不容易应用成功,而侧重于人际关系管理的时尚可能容易成功;越是强调技术管理的企业(如制造业),侧重于人际关系管理的时尚适用性往往不高,侧重于技术管理的时尚往往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见图1)。另外,随着企业的成长,可能会由初期强调人为管理(非正式管理)逐渐演变为后期强调制度管理(正式管理),这样各种类型管理时尚的适用性也会逐渐变强(见图2),即成熟企业比幼稚企业拥有更强的管理时尚适用性。②
图1、管理时尚类型要与企业业务类型匹配
图2、管理时尚的适用性与企业管理侧重点
二、企业如何应对管理时尚
企业是否采用管理时尚主要受内部模仿因素(如管理者的毅力、能力,员工的成熟度等)与外部影响因素(如监管机构、咨询公司、企业政治环境、企业家圈子的规则等)的影响,根据对管理时尚的采用原因可以将企业分为四种类型:效率型、被动型、流行型、犹豫型(见图3)。
图3、企业类型
1.效率型。企业对总体绩效或组织目标(如利润最大化、市场份额增长、竞争优势提高、其它战略表现)很明确,对管理时尚的采用取决于产出―投入比,即完全是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绩效,并且不受其它外部因素影响与控制。
2.被动型。外部影响因素可以决定一种管理时尚在企业内的应用或拒绝,不管企业愿意与否。如地方政府强制要求企业通过不必要的认证,或者企业大股东为了一己私利而对企业进行操控,这些都不是在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目的下进行的。
3.流行型。企业对环境力量、组织目标、技术有效性都不明确,因而容易模仿其他企业;企业决策不是基于应该选择何种管理时尚,而是基于应该模仿哪个企业。管理时尚制造者也可以影响企业对管理时尚的应用与拒绝。
4.犹豫型。尽管外部因素不能影响企业对管理时尚的应用或拒绝,但是由于企业环境的不确定,仍然可能对其他企业进行模仿。
不难发现,效率型企业与流行型企业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企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管理时尚制造者(管理权威、商业学校、咨询公司与大众媒体)对于效率型企业就完全束手无策。如果它们不仅传播创新管理技巧,而且也灌输新的企业目标或信念的话(所谓“攻心为上”),效率型企业也会出现“跟风”的情形(见图4)。
图4、效率型与流行型悖论的解决
企业管理者并不能决定是否采用管理时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员工、消费者、社会大众、社会团体以及合作伙伴等)共同导致了企业对管理时尚的强烈需求:管理者了解管理时尚可以避免日益增多的社会交流尴尬;员工也需要通过培训来增加知识或者至少获得培训的权利;消费者看见企业在不断学习就会以为企业在不断进步进而信赖企业的产品;社会大众也似乎看到了企业提高经营水平的决心;社会团体也提高了对企业的评价;合作伙伴也认为企业采用各种管理时尚之后层次也随之提高了。[2]对于竞争对手采用管理时尚后可能明显改进经营绩效的担心也使得管理者义无反顾地采用管理时尚。
可以发现,内外部因素共同决定了企业必须正面应对管理时尚,企业想在管理时尚泛滥的今天不受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管理时尚也有真、伪、优、劣之分,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尽量识别出确实有助于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管理时尚。
Abrahamson将导致管理时尚需求的因素分为社会―心理因素与技术―经济因素。[7]社会―心理因素指同类企业对管理时尚的采用导致企业的模仿行为;③咨询公司对企业问题的夸大(这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导致企业“宁愿信其有、不愿信其无”地采用咨询公司提供的管理时尚;企业过去采用的管理时尚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因而采用新的管理时尚,或者以备不时之需(如应付行业监管部门的检查);一些政府部门对某些管理制度的强制销售也可能导致并不需要的企业对其采用。④总之,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管理时尚往往并不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这些管理时尚往往是“伪”的。
而技术―经济因素则指企业外部的经济周期波动(如经济萧条、季节性需求变化等)或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不善(如技术落后、员工与管理者素质不高、原料供给问题、销售不力等)导致的企业绩效不佳,因而产生对预期能够解决企业绩效问题的管理时尚的需求。总之,技术―经济因素导致的管理时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企业绩效,因此,这些管理时尚往往是“真”的。
本文将具有较高适用率的管理时尚称为“优”的,反之称为“劣”的。⑤某种管理时尚的适用率e可以定义为采用后成功(即企业总体绩效获得提升)的企业数量S与总的采用企业数量T之比,即:e=S/ T,e随着T增加而降低,即有St-1/ Tt-1>St/Tt>St+1/Tt+1,其变化曲线见图5:
图5、管理时尚适用率变化曲线
在阶段I,来自经营成功的原始企业的管理时尚往往首先被同类企业采用,尽管其适用率会下降,但是下降速度较慢。注意,由于管理时尚并不能完全符合原始企业成功的本质,因此曲线的起点要低于100%;在阶段II,管理时尚被产业外的大量企业采用,其适用率迅速降低;在阶段III,管理时尚被更多的企业采用,尽管适用率会下降,但是下降速度又慢了下来。明显地,优的管理时尚能带来较高的产出―投入比,劣的管理时尚则价值不大。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者无法拒绝管理时尚,而只能利用它们;并且应该尽量寻找真的和优的管理时尚,警惕伪的和劣的管理时尚。
三、通过管理时尚提高竞争力
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竞争理论认为,资源可以带来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即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前提是这种资源具有四个特点:①有价值的(企业可以借助资源挖掘外部机会或避免威胁);②稀缺的(只有现在的或潜在的少数竞争者掌握它们);③不易模仿的(其他企业无法获取这种资源,或者代价很大);④难以替代的(没有与其相类似的资源)。管理时尚是一种资源,但是表面看来完全不具有这四个特点:每一种管理时尚一出现几乎所有管理者都会知晓并能轻易地通过培训掌握它们从而导致极低的适用率(不稀缺、价值低),大量管理时尚都是非常相似或互相对立的(易于替代、易于模仿)。尽管物以稀为贵,但是事物的价值在于人们利用的方式。除了管理时尚的类型一定要与企业的业务类型以及成熟度匹配外,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的五种途径使管理时尚成为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资源。
1.追根溯源。管理时尚往往来自成功企业的实践总结,通过仔细审查形成它们的企业条件与时代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精髓并且可以避免以讹传讹。这种类似于逆向工程的做法也可以将一些虚假的管理时尚鉴别出来。技巧性的事物相比较理论性的事物更容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前者更加需要使用者的深入理解与对具体使用环境的把握,所以对管理时尚进行辩证分析是很重要的,片面肯定或否定都是错误的。比如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在德国比在欧洲其他国家争论的都要激烈,结果不仅导致了理性的测评方法而且贯彻了团队合作(Gruppenarbeit)。通过在组织的不同层次应用,对如此简单的一个概念的执行带来了远远大于最初预期的效果。因为管理时尚需要深入理解,理解对了就找到了成功之门,反之则危害甚大。[8]
2.寻找反例。目前大家接受的“管理原则”只是一些模糊不清、相互矛盾的谚语而已,所以我们要另辟蹊径,确定一种一直有效的管理理论。[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通过不断地寻找反例,可以更加清楚地识别管理时尚的问题所在,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它们。
3.内部挖掘。成功的事物总有其共同特征,管理时尚无非来自于成功企业,而每个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绩效差异也是非常大的。与其从外部取经,不如将自己的最好部门作为标杆学习!认真深入地研究最好部门的成功经验并且结合管理时尚的优点,可以找到一些更加适合企业的管理原则,因为这些管理原则几乎是完全没有“组织不适应症”的。说不定自己的成功实践也会成为外界普遍推崇的管理时尚呢!一流的企业自己超越自己,二流的企业自己超过别人,三流的企业让别人超过自己。这也是非常值得企业管理者冷静思考的。
4.改造利用。很多管理时尚的要点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们都触及了管理的本质所在。因此对众多的管理时尚进行比较研究,并且提取它们的精华所在,再结合企业的具体实践进行改造利用,“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往往可以带来成功。比如Hamermosh就将所有管理时尚的本质归结为六条原则:务实(正视缺点、揭示问题、正确认识自己)、采取行动(要认识到无所作为的风险往往大于在实践中犯错误的风险)、坦诚对话(要认识到模棱两可、戒备、不诚实的行为比起朴实的真话更易伤人)、激励员工要言之有物(明确指出公司的价值、目标以及大家奋力实现的使命)、摒弃假困局(摒弃两难困局的思维方式,追求两全的机遇)、领导(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培养信任感并创造优异的成果)。[9]Carson等也认为企业只要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综合测评管理时尚就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宜于操作性、变革性、以人为本、注重生产、组织需要、成员接受性、流行范围、高层执行压力。[10]
5.借鉴他人。对于那些没有能力采用管理时尚或者采用后一旦失败损失会很大的企业来说,先冷静地观察一下其他企业采用管理时尚的效果是比较明智的做法。“时尚”一词本身就有一些盲目崇拜的贬义,落后一步反而可能带来后发优势。与其困惑于琳琅满目的管理时尚,不如仔细观察别的企业运用后的效果,这样也可以发现一些比较有用(即适用率较高)的管理时尚,并且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也开始发现那些管理时尚的缺陷所在。
企业管理者应该感谢管理时尚的出现,因为竞争对手都忙着去学习管理时尚了,从而没有歇斯底里地进行竞争。很少有企业真正能够做到上述五点,因此通过这些途径,企业就可以将表面上看来作用不大的管理时尚转化为有价值的、稀缺的、不易模仿的、难以替代的资源,从而可以提高竞争力,获得超额利润。
[注 释]
①分别是Davenport & Short的“The New Industrial Engineer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 Redesign”(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0,(2):11-38)与Hammer的“Reengineering Work: Don’t Automate, Obliterate”(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7/8):104-116)。
②这里的一个前提是企业采用的管理时尚至少是“真”的,同时这也只是一个一般结论,更具体的结论应该是:成熟企业比幼稚企业拥有更强的管理时尚适用性,而幼稚企业比衰退企业拥有更强的管理时尚适用性。因为管理时尚往往来源于成熟企业,同时幼稚企业比衰退企业拥有更强的执行力,而执行力对于管理时尚的成功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③这可以用博弈论中的跟随策略进行解释,即对别人行为的模仿往往能比自己独辟蹊径要来得保险,但是前提是企业之间比较类似。
④如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最先引进的流行管理技术中就有全面质量管理(TQM),这是由政府从日本引进的并在国内企业当中极力推行的;90年代,又引进了一个很流行的管理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目的是在我国制造业推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体系,实现自动化工厂;90年代中期还曾推行过业务流程重组(BPR)。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对上述管理时尚的极力推行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⑤这里的“适用率”与上面提到的“适用性”有所不同。后者更强调管理时尚的类型要与企业的业务类型及成熟度相匹配,是一种个体的说法;前者则侧重于某种管理时尚的普遍适用性,是一种群体的说法。具有较强适用性的管理时尚对某个企业来说可能意味着极高的适用率,而对所有企业来说则可能恰恰相反。另外,在某个企业采用某种管理时尚之前对其来说是不存在适用性的,但是可能存在适用率。即对某个企业来说,适用性是一个事后概念,而适用率是一个事前概念。
[参考文献]
[1]Schultz,D.E.& Kitchen,P.J. A Response to “Theoretical Concept or Management Fashion?”[J].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2000, 40(9/10):17-21.
[2]王圆圆, 袁泽沛. 管理时尚传播过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 (9):122-128.
[3]Sharon Ryan & John Hurley. Hav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and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been Replaced by Knowledge Management?[J]. Ir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4, 25(1):41-55.
[4]Spell,C.S. Management Fashions: Where do They Come From, and Are They Old Wine in New Bottl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 2001, 10(4):358-373.
[5]西 蒙. 管理行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6]Huczynski, A. Management Gurus[M].London:Routledge,1993.
[7]Abrahamson, E. Management Fash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1):254-285.
[8]Jos Benders & Mark van Bijsterveld. Leaning on Lean: The Reception of A Management Fashion in Germany[J]. 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2000, 15(3):50-65.
[9]Hamermosh,R.G. 超脱时尚的管理[EB/OL]. cec.省略, 2008-06-25.
[10]Carson, P.P., Lanier,P.A., Carson, K.D., & Brandi, N. Clearing A Path Through the Management Fashion Jungle: Some Preliminary Trailblaz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6):1143-1158.
How Enterprises Deal with Management Fashion
Wang Yuanyuan1,Yuan Zepei 2
(1.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2.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篇2
关键词:协整分析;管理时尚;PMI
中图分类号:D63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02-03
一、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目前大量的关于管理时尚的研究都认为,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应该主要采用平面媒体指标(print media indicator,PMI),即用纸质媒体上发表的文献的数量来测量管理时尚的扩散的趋势。这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也就是与某种管理时尚相关的论文数量与企业高层对此时尚的采用比率成正比,即管理时尚在中国的理论传播曲线与企业应用曲线是相互耦合的,两者之间的变化是协同的(Abrahamson,1999)。Abrahamson(1999)认为,时尚制造者会通过在大众或者学术出版物上发表文献,来提出某一新的管理技巧的概念并进行传播,因此研究管理时尚可以以文献资料为依据。Abrahamson和Fairchild(1999)在早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察质量圈(quality cycle)这一管理技术的扩散过程,发现管理时尚的特点表现在那些推进管理时尚的学术和大众出版物的数目的起伏,这种波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其周期和时尚的管理技术扩散的周期具有协同性,因此,管理时尚的传播呈现波浪式演化过程。但是Jurriaan Nijholt(2007)却通过对“自我管理团队”在丹麦的学术发展趋势和实践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发现 “自我管理团队”这种管理时尚的研究有暂时性的特点,但是采用“自我管理团队”的企业的数目却是稳定的,两者不存在完全的协同进化的关系,至多也只是部分的协同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管理时尚的个案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论。Jurriaan Nijholt(2007)通过对两个国家比较分析,发现研究结果发生差异的原因,一是因为对于管理时尚的实践和学术发展的测量方式有差异,二是因为两个国家存在的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等诸因素的影响。
那么中国的情况呢?研究的结果是支持Jurriaan Nijholt 还是Abrahamson的结论呢?我们选择目标管理这一个在引入中国比较早,而且在中国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得到广泛使用的管理时尚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数据收集
本文将运用Johansen检验,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并且进一步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Granger Causality Test)判断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构成短期因果关系。首先,本文探讨的是管理时尚的研究文献的数量和管理时尚的实践采纳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因此数据的收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数据,一是和“目标管理“这种管理时尚相关的研究文献的数量的变化趋势,二是目标管理实践的统计。
就和“目标管理“相关的研究文献的数据的收集而言,我们采用PMI法(print-media indicators),即运用关键词检索的方法,以中国期刊网(cnki)中与关键词最相关的文献数量为基础,统计关键词作为文献主题出现的次数,来作为学术界对于某一学术领域关注度的量化表示。统计的周期从1981―2007年。通过检索和计算,结果如表1。
目标管理的研究文献的数据已经通过前面提到的方法计算得出,相对而言,目标管理的实践的统计是困难而且花费高昂的(Benders,Huijgen,& Pekruhl,2002),而且即使花费大量的费用调查,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客观地测量企业是否运用目标管理的实践的问题,受访者的回答可能和实际情况不符合,可能大量的企业都或多或少有目标管理的实践,区别只是程度而已,或者某些企业只是打上目标管理的标签,另外一些企业虽然没有公开声称采纳目标管理,但是在管理中却受目标管理思想的影响。鉴于收集数据的困难,本文作出了这样的假设,采用某项管理时尚的企事业的数量越多,则有关某项管理时尚的新闻报道数量就越多,出现在学术期刊中的目标管理的历史事件的数量就越多,因此,本文就通过计算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和目标管理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数量来测量目标管理实践的变化。
三、实证分析过程
(一)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假设设管理时尚的实践采纳量为X,而管理时尚的文献研究的变量用Y来表示,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果关系以及建立VAR模型的前提是:所有变量服从同阶单位根过程,即变量I(1)过程。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为Dickey 和Fuller(1974)提出的ADF 检验法。本文利用Eviews5.0软件分别对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进行ADF 单位根检验,检验方程的选取根据相应的图形来确定,检验过程中滞后项的确定采用AIC和SC最小准则,结果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各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也就是都是属于序列I(1)。因此,它们满足构造VAR 模型的必要条件。
(二)协整分析
在理论上,几个I(R)过程的组合有可能是I(0)过程,即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我们利用Johansen检验可以判断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Johansen 协整检验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检验方法,在检验之前,首先要确定VAR模型的结构。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我们对VAR模型的滞后期进行多次试验,最终确定两个变量的VAR模型最优滞后阶数为2(见表2)。确定完最优滞后阶数之后,我们需要确定协整方程的具体形式。我们在比较了Johansen检验中协整方程五种形式产生的结果之后(根据AIC和SC最小原则),确定了最终的检验形式:时间序列数据没有确定性线性趋势,且协整方程有常数项。
(三)因果分析
表3给出了对上述VAR 模型的检验结果,从该结果可以看出,在管理时尚的研究文献数量和管理时尚的实践采纳量之间存在着一个协整关系。到此为止的分析,只是说明了这两个序列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的关系,也就是说,尽管这两个变量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每一个序列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但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存在稳定的关系,从而表现出这些非平稳变量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由于我们只是考虑了管理时尚的文献的数量和管理时尚的采纳之间的关系,还忽略了其他诸如宏观的经济因素、企业的绩效差异、管理者的认知对等影响管理时尚的采纳量的因素,所以,就没有分析管理时尚的研究文献的数量和企业的采纳量之间的具体关系。
协整分析表明,中国管理时尚的理论扩散和实践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而协整关系的存在是研究因果关系的基础,在协整关系存在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表3也清晰地显示,格兰杰意义上,在95 %的置信水平下,目前中国管理时尚学术的发展推动了管理实践的发展。从计量及结果来看,第一个检验的伴随概率0.00812,拒绝管理时尚的理论研究是管理时尚实践采纳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00812,表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管理时尚的理论研究是管理时尚实践采纳的格兰杰成因。第二个检验的伴随概率P=0.30954,拒绝管理时尚的实践采纳量是管理时尚的理论研究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30954,表示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管理时尚实践采纳不是管理时尚的理论研究格兰杰成因。
四、结果分析
咨询公司、商学院、商业媒体、权威、管理精英、诸如此类的管理时尚的供给者在创造、选择、处理和传播管理时尚的过程中,要让经理和股东们相信这种管理时尚是进步和合理的。尤其是在选择一种管理实践或者是管理技巧作为管理时尚进行推介时,它们必须要通过语义修饰,以使追随者相信其合理性。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两大类即合理性行动和非理性行动,按照他的观点,所谓的“合理性”是指人们逐渐强调通过理性的计算和预测后果为条件而自由选择适当的手段以实现目的。理性表现为生产性、自觉性、逻辑性和显在性,即使是非理性的行为,非得转化成理性的形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被认为是合理的、有说服力的、深刻的。人们总是以信念式地、毫不怀疑地、自然而然地相信:只有严格理性化、逻辑化的理性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理论。非理性这种特殊的意识活动状态必须自觉地、有意识地、理性地、合乎逻辑地表达出来,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接受,即非理性必须理性化、理论化。所以,管理时尚的制造者们才会制造“理论”和“概念”。
从计量的结果来看,假如说真的存在知识市场的话,那么管理时尚这个产品的营销已经进入“后市场营销时代”。管理时尚的供给者们不是被动对顾客需求去反应,而是通过创造需求来创造顾客。所以反映在计量的结果就是,管理时尚的理论研究发展推动了管理时尚的推广和应用。
五、结论
本文的协整分析表明,中国的管理时尚相关的研究文献的数量和管理时尚的采纳量之间具有长期的协整关系,也就是管理理论的扩散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存在着协同性,在此基础上,该文进一步通过格兰杰因果分析,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双向的因果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管理时尚的理论研究是管理时尚实践采纳的格兰杰成因。
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一是表现在仅仅只是针对目标管理这一种管理时尚而言,其结果可能缺乏普适性,其结论不一定能够适用于其他的管理时尚。二是在对管理时尚的实践的测量上,本文的数据收集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即采用的某项管理时尚的企事业的数量越多,则有关某项管理时尚的新闻报道数量就越多,但是这样的假设是否成立,还缺乏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包玉泽,谭力文.管理时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和管理,2008,(2):30.
[2]王圆圆,袁泽沛,张巧丽.管理时尚传播过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122-127
[3]Abrahamson,E. Management fash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21(1):254-285.
[4]Abrahamson,E.Management fashion, academic fashion, and enduring truth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b,21(3):616-
618.
[5]Abrahamson,E. Management fads and fashion: The diffusion and rejection of innov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16(3):586-612.
[6]Abrahamson,E,and Fairchild,G. Management fashion,lifecycles,triggers and collective learning processes[J].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1999,44(4):708-740.
[7]Carson,P,Lanier,P,Carson,K,and Guidry,B. Clearing a path through the management fashion jungl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6):1143-1158.
[8]Jurriaan J. Nijholt.Coevolution in Management Fashions.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2007,32(6):628-639.
[9]Dietmar Fink. a life cycle approach to management fashion:an investigation of management concepts in the context of competitive
篇3
行业自律管理的实施单位是行业自律组织,具体到微商,主要是微信运营商。微信运营商开展微商自律管理具有独特的优势。
1.信息收集全面。
借助大数据技术,微信运营商可以精确、全面收集到涉及微商的相关信息,并实现动态更新。
2.信息发送全覆盖。
依托微信平台可以快捷地向所有微商发送自律管理相关信息,这是微信运营商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统计,微信用户主要集中在从事酒店、旅游、商业、娱乐、餐饮、糖酒、媒体、文化等行业的管理人员和时尚白领,这些用户自身素质较高,为加强微商行业自律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3.高效建立自律规范。
缺少具体、可操作的自律规范引导,对现有法律法规不熟悉等原因,导致一些微商存在不诚信经营行为。微信运营商可以利用与微商之间的天然关系,发现并推广科学实用的信用体系建设模式,同时也可普及信用文化,营造良好的诚信经营氛围。
篇4
1.信息没有达到公开,透明的程度。上市公司的首要条件就是经营信息公开透明。从迄今为止已经公开披露的有关报表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信息远没有达到公开、透明的程度。
2.上市的若干条件都不符合。从“最近3年连续盈利”的上市条件来看,若按巴塞尔协议规定的5级分类法,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要打一个大的问号。这是因为从披露的信息来看,他们的资产收益率远小于不良资产率。即使在2005年之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平均不良贷款率降至15%时,其盈利水平还是要打问号。
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简评
1.产权单一,政企不分。1994年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造仅仅是从表面上剥离了政策性业务,而在深层次上并未触及产权制度,企业并未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产权制度单一,主体虚化,委托关系不明确,这必然会导致效率低下及腐败的产生。近来发生的银行腐败案件给我们敲醒了警钟。
2.资本充足率低。国际清算银行于1988年专门通过了《巴塞尔协议》,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尽管1998年国家财政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了4800亿元的资本金,但直到2001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仍只有6.19%,其中,中国银行达到9.8%,中国工商银行为8.98%,中国建设银行为5.37%,仍大大低于国际上著名的大银行。如花旗银行年资本充足率为12.43%,东京三银行菱银行为10.47%,国有商业银行倍受资本金不足困扰。
3.盈利能力较低,盈利形式单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工行中行农行建行2001年的平均资本收益率分别只有3.2%,6.7%,0.2%,4.4%,远远低于世界第一的花旗银行的38.8%,也低于欧洲的银行如德意志银行的7.8%,瑞士联合银行的21.9%,在世界大银行中处于较地低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利息收入,来源于中间业务和投资业务的收入只有20%左右。
4.不良资产率高。不包括已被剥离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1.4兆不良资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现存的不良贷款存量仍高达1.7兆人民币,不良资产率达到17%。而国外这一比例通常在1%以下,美国只有0.65%左右。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比例甚至已高出发生严重金融危机时的巴西(10%)、墨西哥(12%)、智利(16%)。
三、上市后可能存在的风险
国家垄断信用是其正常运转的保证。上市后四大银行改变了“国有独资”的身份,就意味着失去了国家信誉提供的信用担保,有可能导致存款人信心丧失而造成支付危机,使流动性风险集中显化,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极有可能使银行陷入危险的境地。信用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上市改革面临的首要风险。
2.金融制度风险。这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由于在金融活动中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不可避免会将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大了金融活动的危险性(违约)和不确定性(加大风险),特别是在内部人控制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风险都会转嫁给出资人,而出资人却不能从加大的风险中获得额外的收益,这样就破坏了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风险配置机制,必然影响金融体系的功能,导致金融体系风险的产生。这种状况可能对股份制改革后的银行管理与约束机制的实施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3.加大金融危机的风险。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数额较大,而股市总容量相对有限,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后如果股价剧烈变动,将造成股市的振荡,引发股市灾难,冲击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同时,银行业和证券业的联动风险,一旦遭遇到汇率动荡或利率攀升,极有可能形成“风险共振”的局面。
4.股价剧烈变动的风险和被收购的风险。上市银行的股价不正常变动会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如果股价过低或股价控,不但会遭到投资者的“唾弃”,而且也可能引发储户的争相提款的“挤兑”现象,从而影响上市银行的经营和发展。上市银行被收购的风险,虽然近期可能性不是很大,但长期来说,不是没有可能。国有商业银行被外资收购后将严重威胁着我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
四、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对策。
1﹑进行产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与其特性的匹配取决于市场作用,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必须实现市场关系的产权结构与其产业特性的相吻合。可由国家控股的银行股份制为切入点,逐步实现国有银行股权结构的分散化、社会化,同时也必须合理定位商业银行的产业性质。在实施产权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真正成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现代商业银行。
2﹑健全上市后的保障措施。商业银行上市,就意味着从此失去国家信用的保障,在完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使产生了破产的可能。因此,银行上市的同时也带来了破产情况下如何保障储户利益的问题,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建立存款保障制度,将银行破产的风险分散,使储户能在银行破产时得到合理的赔偿。
3﹑各种政策法规以及监管制度要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的特殊性,对于其发行上市规则应有重大创新。如针对不良资产的处置设立专门规则,对不良资产的剥离行为进行规范,以保障上市公司的质量。另外还应特别规定金融企业上市后老股东负有持续责任,以增加社会公众的信心,防止老股东隐瞒不良资产的信息,将损失风险转嫁给投资者。在信息披露方面,要求披露资产质量和风险因素,提示与企业经营风险有关的特殊内容,有利于投资者获得全面的信息,也利于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的预测和防范。
以上政策完全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亦即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上市是一长期过程。而外国银行完全进入中国不过是近几年的事,在短期内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我们可以首先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分拆上市的策略。国有商业银行分拆上市是指在核心实体即国有商业银行总行下面组建新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构筑一个以股权关系为基础的关联体系。实施分拆上市可解决如下问题:
1﹑分拆上市可缓解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盈利纪录达不到上市要求的矛盾。通过将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行改造成为控股集团,省分行改造成为子公司,将总分行制改造成为母子公司制,这样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总行可选择业绩优良的子公司上市;对资本充足率不高的子公司,可通过剥离其不良资产的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以达到上市要求。
2﹑分拆上市有利于股市的稳定发展和银行上市融资;一方面,分拆上市可缓解股市扩容的压力,分拆后的子公司资产规模较小,上市对股市的冲击相应减小。另一方面,上市子公司的规模小、业绩好、资产质量高、有投资价值,会吸引市场上价值投资者的资金,有利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浦发行和民生银行的市场表现也说明了银行股的投资价值。
3﹑分拆上市有利于上市公司建立明晰的产权结构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分拆上市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它能够通过一整套运作机制实现产权明晰,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减少行政干预,可以在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执行机构(经营管理层)和监督机构(监事会)之间形成一种制衡机制,有利于权责明确。
篇5
关键词:居室观赏植物;养护管理;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人离不开自然,当今世界,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人们不可能都拥有庭院绿地,只能借助于室内观赏植物,在居室内摆放植物作为装饰,进行美化环境,同时把大自然的清新也引到居室之内,所以居室观赏植物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重要,同时居室植物的养护管理技术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1、居室观赏植物的分类
居室观赏植物可依照植株特征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种群,如室内观叶植物、室内开花植,多肉类植物等。大部分室内观赏植物适应于温暖湿润的半荫环境下生长,当然也有例外,比如适应于热带沙漠环境的仙人掌类就有极强的耐干旱性。
1.1室内观叶植物
室内观叶植物在室内环境下,若能依照生长条件所需来栽培,就能长久生存,全年可观赏。一般来说,室内观赏植物作为常绿植物,大部分种类在冬季需置于温度较高的房间内越冬。有些观叶植物会随着植株年龄的增长,外观会逐渐失去观赏价值,如彩旗草书、三七草书等
室内观叶植物一般是叶色全绿,大型且具有光泽的植物,通常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斑叶类和彩叶类则需要较多的光照,且叶片具有光泽的品种,浇水次数不可太过频繁,每一种植物都有其特殊的生存生长需要。
1.2室内开花植物
开花植物在室内种植越来越受重视,这类植物除了在花期可观赏外,叶片虽然不是特别漂亮,但仍可当观叶植物来摆放,如红掌、马蹄莲等。而有些种类的开花植物有着相当特殊的叶片形态,值得为观叶而栽培,如单药花、观叶凤梨等。
室内开花植物对光线的要求都比观叶植物来得多,从80年代开始,室内开花植物逐渐增多,时至今日,室内开花植物正蓬勃不断的发展着。
1.3室内多肉植物类
多肉类植物全年可观赏,以仙人掌类植物为例,其肉质肥厚茎上着生一束束的毛状物。几乎所有的仙人掌类植物都没有叶片,多数具有锐刺,它们可在室内环境下长期生存,许多种类还会开出鲜艳的花朵。真正需要仙人掌类植物正常生长及开花,冬季需要冷到使人发抖的温度,夏天空气流通,利用室外新鲜的空气来冷却室内的闷热的情形。
2、居室观赏植物的养护管理
居室观赏植物完全依赖我们提供的生长环境,植物生长需要温度、光线、水分、湿度、养分、休眠、空气等许多条件的配合,但成功的栽培无需高深的技术或不休不眠的照料,只需要满足植物不同的基本需求即可。
2.1居室植物的光适应
光照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之一, 室内光照低,室外光照高,植物突然由高光照的室外移入低光照的室内装饰,或者由室内低光照区移到室外高光照区复壮,都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光适应阶段,通常要7天以上,否则,突然改变关照条件,植物适应不了,会导致植株死亡。植物对低光照适应程度与品种及本身的体量、长势、年龄有关,也受到浇水、施肥、温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通常小型盆栽植物所需的适应期较短,如广东万年青、吊竹梅等;大型盆栽植物所需的适应时间较长,如菜豆树、大叶伞等。一般情况下,处于光适应阶段的植物,应尽量减少施肥,并控制温度升高。阴生观叶植物从开始繁殖到完成生长期都处在遮光条件下,因此较适应室内低光照环境,而且寿命长。
2.2居室植物的浇水施肥管理
居室观赏植物由于光照低,生理活动较缓慢,浇水量大大低于室外植物,故宁可少交水,不可浇水过量。作为观赏性植物,在室内摆放的位置不同,其浇水施肥的频率也不同。总之,掌握“见干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一般春、夏季可适当多浇。而多肉类植物,尤其是其中的仙人掌类植物,一定要少浇水。
容器基质栽培的植物,施肥前通常先适当松土,然后用腐熟的有机肥料追施或兑水浇施,也可喷施叶面肥,一定要掌握“薄肥勤施”原则。为适应室内环境的要求,人们一般使用无机复合肥,并根据植物的种类及其生长需求来决定肥料的种类和数量,近几年来,多流行使用清洁又便利的绿色缓释肥。一般来说,观叶和夏季开花的植物多在夏季和秋初施肥,冬季开花植物多在秋季和春季施肥较适宜。而水培植物所需的养分基本都是从溶液里获取,因此,通常间隔7-10天,采取换水补充养分一次,也可间隔喷施适量浓度的叶面肥。
2.3居室观赏植物的温度、湿度管理
大部分观叶植物对室内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即使在不适合的温度范围内,仍可生存一段时间,一般原生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植物,需较高温度才能生存生长。但夏季高温伴随相对较低的湿度,叶片边缘或叶尖易焦枯,应尽量避免太阳直射。多数观叶类植物怕寒冷,在寒冷地区,需室内加温越冬。而多肉类及少部分观叶如常春藤,则可生长于较低温的环境。
除了一些仙人掌类及多肉植物能生长在空气干燥的环境外,一般室内植物多喜欢空气湿润的环境,因此,在干燥季节,我们需要给植物叶片及周边喷洒水份增加湿度。大致上叶子越薄的植物种类,越需要较高的湿度,叶片厚而具有革质的植物种类则较能忍受干燥的环境。
2.4居室观赏植物所需的修整
居室观赏植物也需要经常修整,一般包括清洗(主要是洗掉灰尘使叶面光洁亮丽,更多的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上蜡(使叶片光泽有精神)、立支架(将枝条固定)、修剪整形(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及人们的观赏需要,对其修剪整形)。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植物对整形修剪的要求也不同,室内植物多为常绿植物,一般需要在早春修剪,如杜鹃、茉莉等,修剪的原则是先上后下、先内后外、去弱留强、弃老留新、去密留疏、剪口平滑。
3、居室观赏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居室观赏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可能受到病虫的危害。受害的植株不仅影响生长,而且降低甚至失去其观赏价值,因此,居室观赏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十分必要,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3.1入室前的防治
所有居室观赏植物在进入室内布置之前,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查,选用适应性强的抗病品种或健康植株,进行合理布置,如果发现有轻微的病叶或少量的蚜虫、螨虫、蚧壳虫的危害,应及时进行处理,如人工修剪、去除病叶、或用肥皂水冲洗,然后再用清水冲洗或用湿布擦拭;也可用竹签轻轻将蚧壳虫刮除,如果受害严重则应喷洒农药。
3.2入室后防治
居室观赏植物是不应该用农药在室内处理的,因为杀虫剂一般是有毒物质,如果让这种有毒物品存留或带入室内的空气系统,将会引出多方面的不良后果。居室植物作为一种装饰品往往会招引人们去观赏它的各方面特性,如有人会去闻闻,有人会去触及其枝叶。因此,应该规定在室内装饰的植物不用农药去防治病虫害。如果有些植物被病虫为害,用物理方法又不能有效控制时,必须将其移至室外,与室内健康植物隔离,然后做其他处理,如用化学药剂处理,或销毁。入室的植物,必须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和防治,这样可以减小植物的受害程度,防患于未然。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卫生,通风透光,可使观叶植物保持翠绿新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参考文献:
篇6
历史上的关中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
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关键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01
一、市值管理的概念及挑战
(一)市值管理概念
市值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国家通过财政、产业、货币等宏观调控政策,来对市场及经济实施监管时,企业在市值信号基础上,进行研究与规划,进而采用多种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及经营办法,使企业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化创造的战略性管理行为。其中价值最大化实现是市值管理基础,研究规划是市值管理的核心,经营与管理办法是市值管理的手段,风险控制及价值创造是市值管理的目标。
(二)市值管理的挑战
市值管理的产生,是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理念的重大转变,经历了产品经营管理、商品经营管理、资本运营管理、价值经营管理到市值管理理念这五个重大转变。市值管理从经营基础发展过程中产生以来,给企业管理者带来很大的挑战。
二、市值管理可能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市值=股价×股本
对于上市公司的市值来说,其是股本与股票价格的乘积,从字面意思来看,所谓的市值管理,就是要对企业股票价格及股本的管理,进而来使企业能够将股本做大,将股价得到提升,并将这种市值管理当成企业的一种战略管理,从而容易造成股价操纵过程中的一些犯罪行为的出现,或者盲目扩张股本,给企业发展带来严重后果。
(二)市值差别=股价差别
股本相同的状况下,市值的大小深受股价的影响,这一认识的存在,容易将市值管理单纯的当成为股价操纵,而没有对企业深层次因素进行考虑。而事实上,真实的市值管理并不是去直接管理股价的多少,而是对企业的盈利、成长及对风险控制等能力的管理,从而能够使上市公司能够得到投资者的亲睐。
(三)市值管理=迎合市场
企业在进行市值管理时,应当对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监督环境、政策环境、股价的变动周期及规律等因素做到充分的考虑,虽然强调对这些因素的关注,但并不是代表在市值管理当中,就一定要对市场的迎合。正确的做法是结合结合市场因素的变化创新完善市值管理手段,实现市值管理的目标。
(四)市值管理=中国特色
市值管理,是我国特有国情下国外价值管理理论的一种再造及应用,是我国投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及创新后的一种战略性管理行为。由于一些历史及政策因素的存在,使市值管理称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制度选择,而不是单纯的认定为中国特色。
三、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对策
(一)完善企业结构,加强股票管理
上市公司的管理及执行对投资者的信心会造成直接的影响,进而对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得资本的能力有所影响。企业结构优化及完善,能够帮助企业股票价值上市。虽然我国企业结构改进受到了全流通带来的影响,然而新环境的产生,也给企业治理带来了一些难题。股权分置主要是对同股同权问题的解决,企业市场接管机制破坏、股权分散化等问题的出现,都亟待进行解决,因此,企业在完善结构及股票管理时,需要运用新措施及思维来进行处理。
(二)加强客户管理,实现客户增值
上市公司的客户关系在管理时需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树立以服务为本、市场为引导、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思想,二是要建立一套包含客户财务、信用等各方面的数据库,三是对客户实施差异化管理。在达到上述三点要求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不同,来做到对其服务方案的制定,并在产品及服务质量上做到优化,在客户价值得到提升的同时,做到对客户忠诚度的提升,并对客户的潜力进行发掘,最终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加强投资者管理,反映企业内在价值
上市公司在市值管理当中,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便是对投资者关系的有效管理,企业在对投资者关系进行管理当中,应该与投资者取得良好的沟通,并将一些信息传递给投资者,能够为其投资创造一定的价值,使其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有所认可,从而为企业搭建一条稳定、长效的资本补充途径,做到对企业市值的最大程度提升。其具体工作开展当中,首先要根据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战略,来做到对投资者关系管理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做到对投资者管理团队的培养与建设,从而能够使投资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投资信息;其次要做到对投资者之间交流渠道的不断托扎,将资本市场所遭受的压力传递给投资者,在对资本市场需求进行掌握的同时,做到对企业投资文化的有效构建;最后要把握股权投资者与债权投资者对公司的不同偏好,针对不同类型投资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构建一个与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和价值取向一致的目标投资者群,形成股票、债券市场评价与公司业务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总结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在新型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应当做到对市值管理理念的树立,并能够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价值创造为核心,采取有效的经营手段及方法,来做到对企业所指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而使企业的价值能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国芳,梁彦军,孙超.构建科学的市值管理绩效评价体系[J].董事会,2007(11).
篇8
作为世界上最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有很多有着深刻的慈善含义。儒家所谓“仁爱”、佛家所谓“慈悲”、道家所谓“积德”、墨家所谓“兼爱”,都在昌明慈善义理,蕴含救人济世、福利为民的思想。因此,封建帝国的慈善事业,也更能由上而下展开,许多慈善活动也是在官方主导下进行。封建帝国还特别制定了慈善制度,并设置了相应的慈善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就在都城临淄创建了官办的养病院,专门收治和疗养聋哑人、盲人、跛足者。在他担任齐国相国的四十年间,这样的官办慈善事业贯穿始终。他提出的“兴德六策”和“九惠之教”,对齐国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六策之一的“匡其疾”,包含“养长老,慈孤幼,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就是慈善养病院的核心。史家普遍认为,齐国之所以能称霸诸侯,与管仲推行的以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爱民、惠民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齐桓公立为霸主、大会诸侯时,向诸侯国也提出了“养孤老,食常疾,收鳏寡”的政策要求,足见慈善的力量之大。
推行官办慈善事业,管仲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以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了齐桓公。汉武帝刘彻,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能从官办慈善事业的直接发起中,看到其与国家治理振兴紧密的P联。据汉书记载,黄河一带瘟疫流行时,刘彻曾下令在地方建造房屋,里面放置药品,并配置医生,大兴官办慈善医疗机构。到了南北朝时期,封建帝国官办慈善事业从医疗救助向更多领域拓展。如专门收救残疾人和流浪者的“六疾馆”“孤独园”等。
起于隋,而兴于唐的仓廪制度,则更注重了官办慈善事业的临危救济作用。《旧唐书》卷43《职官二》记:“凡义仓所以备不足,常平仓所以均贵贱也。”两仓的建立,则不仅有慈善的作用,还注重调节市场的功能。
篇9
[关键词] 混沌 商业企业 管理创新
一、混沌理论对复杂系统运行规律的诠释
1.混沌理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整体不再是其各子系统性质的简单相加,其功能将是系统内元素之间的自组织相互作用突变的结果, 系统整体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再等于部分之和,因此,只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系统。
2.商业系统演化的不确定性,
混沌理论认为系统演化的规律具有确定性,但是演化的结果却是随机的,即系统确定性下的内在随机性。商业企业作为具有外在随机项的复杂经济系统,系统的演化规则每时每刻都不确定,虽然结构是确定的,短期行为可以比较精确地预测,而长期行为却变得不规则,初始条件的微小变化会导致系统的运行轨迹出现巨大的偏差。蝴蝶效应会在系统的发展变化中充分体现。
3.商业系统结构的分形特征
有混沌就有分形,只是混沌强调动力学过程,而分形强调几何结构。商业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系统,每个层次尽管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整体与部分间却存在着结构、功能、理念的自相似关系。
二、混沌理论对商业企业管理创新的启示
1.商业企业管理思维方式的改变
(1)将传统的分析性思维转到整体性思维。对于复杂的企业的认识,我们习惯于将其分解成简单独立的组成部分,然后分析每个部分,再合成结果。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这种分析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露从来,一个事物被拆分成碎片后,其中的很多重要的、只有在构成整体才会表现出来的特性消失了,因此拆分后再合成的结果就必然带有片面性。在商业企业的市场分析中,人们常常专注顾客、买场、潮流、广告等个体要素,但是缺乏总体的把握和直觉的判断,由此做出的战略规划往往与实际情况的错位或时间上的滞后。当收集了足够的信息,99.99%地确定了你所做出的决策是正确的时候,决策也许已经完全过时了. 因此要求我们开发整体性的方法,不要事事总是分解、分析,而要迅速对整体市场做出直觉的判断。直觉和预感这些一度被现代科学管理排除在外的方法,我们现在应该拿回来了。
(2)将决定性思维向非决定性思维转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都热衷于根据掌握的规律来准确地预测未来,而实际的结果却总是发生偏差。一个复杂的的商业系统具有混沌的特点:分析和预测都建立在对初始条件的把握上,混沌理论证明:即使初始条件值有微小的差异,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将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问题的关键是在实践中我们不可能知道商业市场的全部细节,而这种初始条件值的微小差异不管有多小,未来都将造成人们错误的预测。在商业企业管理过程中,即使制定了明确的营销战略、也广泛接受了专家建议、并且有精细的方案,不确定性将依然存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组织沟通教授菲利普・科莱皮特说:“企业应该主动接受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意味着机遇”。
(3)线性思维迈向非线性思维,要调整我们的思维理念,尽量避免循规蹈矩的、机械的、逻辑的推理,创造性的管理需要的是非线性、非逻辑思维,顾客、广告、价格、时尚等各要素对我们思维的非线性作用,会引发想象、直觉、灵感,成为管理创新的前提,引发商业管理的革命,使僵化的商业组织转变为具有适应复杂环境变化能力的新商业组织和新的管理形式。
2.商业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
(1)倡导自组织管理的管理模式。混沌学的研究表明,系统在宏观整体上是稳定有序的,但在微观上存在着无穷的随机性,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这表明了系统整体上的有序和稳定正是来自微观上的无序和不稳定.商业企业系统在宏观上是一个整体,要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稳定发展,就必须把作为微观的员工个体“搞活”,要注意采用自组织的管理不是向系统下达管理者的指令,而是要营造一个自组织管理的宽松环境。商业企业的员工充满活力和创造欲望,具有相当的自由度。怎样才能不致引起整个商业企业的混乱呢?采用自组织的管理模式就应该致力于商业文化、企业环境的建设,使员工感受到组织内部相当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能把整个企业的价值观溶合到自己的价值观当中,而对员工的工作方式、技巧、过程等不做具体硬性的规定,给员工以自主性,释放其活力,发挥其创造力.创造使整个商业企业到达自组织的状态的条件。①员工对企业具有高度的认同感;②企业是开放的,能有效与外界进行人员、物质和信息交换;③良好的企业知识和信息共享机制;④商业策划和预案是自下而上产生的;⑤针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有迅捷的市场反馈机制。具有这样条件的企业,更有可能出现自组织。而看似无序的自组织作用,将导致系统迈向远离平衡的状态,最终突变为更高一级的新的商业系统。
(2)用创新取代预测和计划。拉普拉斯的决定论认为只要给定初始条件就可以准确地预测未来。而混沌理论认为初始条件不管发生多么微小的变化都会导致系统未来的运行轨迹出现巨大的偏差。更何况在现实中我们不可能把握作为初始条件的市场的全部细节, 所以预测和实际结果之间的蝴蝶效应就成为必然.在商业企业管理中蝴蝶效应是屡见不鲜的。管理者一个销售策划的失误可使商店亏损倒闭;而一则成功的广告会使销量成倍增长,成就一个超级企业.希望通过预测未来,用看似周密的计划来应对变化的商业市场注定难以有好的结果。商业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非线性理论认为开放、交流、创新是系统进化的关键,包括电子网络的各种现代媒体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开放环境,管理者要做的就是促进交流和融合,人员、知识、信息在交流中融合碰撞,更容易产生新的元素,因此取代预测和计划的最好途径就是交流和创新,树立新的商业理念、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开发新的商品、创造新促销模式。企业将会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篇10
第一是管理重于建设。万达集团现在对商业管理公司的干部配备级别,是比其他层面的人员更多,我们负责管理的副总裁就有好几个,还有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也比较多,也就是说我们在管理人员的配置比例上是高于其他企业的。而且在内部工资上,我们是实行同等待遇的。即搞商业管理一点不比搞地产开发拿得少,另外还有其他福利措施进行补充。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认为,商业管理是万达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要善于解决问题。很多购物中心的建设,只要开业以后,都会出现许多问题,万达集团也不例外。万达集团的各个购物中心相继开业后,也出现了“不温不火”的现象。比如沈阳太原街的万达广场,那里的地理位置很好,也是太原街的步行街,但开业半年后,人气却急剧下降,很多商家搬走了或者关门了,最高比例达到20%。当时,万达集团的很多人都产生了疑问,这个广场的建设到底适不适合。我们运用自己的团队研究,设计团队、管理团队,还有专门研究的团队,很多同事一起反复进行了十几次的讨论,万达集团的CEO、总裁去了现场三四次,大家经过反复调研后,最后形成结论:市场定位出了问题。我们立即把所有厂家重新进行调整,按照我们的方案,调整了百分之六七十,把定位重新调整,实践证明我们是对的。开业一年之后,这个广场开始兴旺起来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出了问题,要善于研究和解决问题。要敢于面对问题,不能回避,如果一个购物中心或者一个百货店出现商家关店或者走人的现象,刚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要马上下精力解决,一旦商家走掉了50%,再去解决问题就比较棘手了。
第三要对商家进行扶持。我国餐饮业有大型连锁的不多,现在有连锁的餐饮企业,商家如果重视装修风格,投资有的高达几千万。万达广场现在有个著名品牌——“大玩家”,这个商户就是在我们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曾经为了扶持它,给他们提供全部装修。装修之后,钱款分8年再还给我们。在这种扶持下,有的商家一两年就做起来了,并且形成了连锁文化。还有电玩,我们负责给他们收款,现在全国形成了几十个店;对于发展前景比较好的,我们也给商户延租期等等,如果是我们认可的,或者我们觉得这个商家是有前途的,我们是一定要扶持他们发展的。没有这种心态,一开始上来就想他能越搞越好,那是急功近利的办法,不利于人也不利于己。我在公司里是坚决反对把东西拉得越高越好,越高谈的时候就越有风险,一定要有合理地控制,哪怕小企业做第一个购物中心,也不能有一个马上榨取商户利益或者高租金的心态,也不利于长期兴旺,前期一点点忍耐和投入,恰恰换来以后几十年的兴旺发展。